7集市和超市(教学反思)

2024-04-17

7集市和超市(教学反思)(共10篇)

篇1:7集市和超市(教学反思)

7《集市和超市》教学反思

《集市和超市》是一个开放单元。课前安排学生进行一次购物实践,对集市和超市进行调查,让学生通过调查对集市和超市的特点有一些了解,让学生在调查及购物活动中学会一些发现问分析问题的能力,借以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情。

于是,我把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看图说话上,细心观察,发现集市和超市的区别。在课堂上,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把他们在调查中的发现及购物时的一些切身体会与同学进行交流,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发现很多问题。集市一图的画面内容很多,如果我可以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把画面分成了四部分:卖白菜、卖小吃、卖家禽、卖农具,让学生先分别说这四部分的内容,在将四部分内容连起来,指导学生说话,说完了,再让学生写作。通过充分的看图,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篇2:7集市和超市(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设计时以活动为主,事先铺垫,事后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激发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体验。

首先我布置实践活动:利用双休日去和父母购物,购物前和父母一起制定好购物清单。要求孩子在周末和家长一起去逛集市和超市,并带着要求去:

一、怎么找到需要的`商品?CD超市没有,怎么办?付款时注意什么?

二、观察,说说填购物清单要注意些什么?(物品名称、价格、数量、金额、汇总计算)

三、亲身体验,没有买过东西的同学去买东西,在买东西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注意体验。

课堂上,要学生填写购物清单,出示自己买的商品,观察这个物品的形状、大小、质地、其他特点。

1、抽一学生上台介绍,大家评议他的表达是否准确、清楚、有序。

2、分小组交流。要求:

(1)说话的声音要大

(2)把商品介绍清楚,话要说得完整连贯。

(3)说话要有顺序。

3、推选代表全班边展示边介绍。大家再次评议。

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表述自己的独特体验,不评价对与错,而是在指导学生如何能把自己的经历说清楚,说具体上下工夫。

――尽快找到指示牌,根据货架上的商品弄明白自己要的商品大概在哪里。礼貌的问营业员。

――到书店或影象店。

――尽量不买计划外的商品。

――计算要找的钱,找的钱即时放好,扣好包,要有防范意识,不要炫耀自己有钱,以免被小偷盯上,作完了事及时回家。

课前我还让学生带了自己喜欢的小礼物,课堂表现佳的就把礼物奖给自己,他们在课堂上非常积极,兴致很高。

篇3:北师大版三(上)“集市和超市”

本单元是开放单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集市或超市,了解商品及贸易的一些知识,增加购物的一般常识,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由于我们学校处于城市,根据地域特点,我们选择超市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量词及其相关的商业性用语。

2.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组织学生观察超市,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积累生活经验。

4.引导学生学看说明书,尝试介绍自己所买的商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懂得购物应有计划、有方法,学会理财,养成节约意识;学习用通顺的语言,有条理地写出自己的购物经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小试身手

周末布置任务: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条件具备的也可以自己独立购物)。要求:

1.购物前和家长一起商量,准备买哪些商品,并拟订购物计划。

2.注意观察超市的商品摆放有什么特点。

3.购物后回家填写购物清单(也可以保留购物小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实践购物的过程,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初显身手”

一、检查课前作业

1.展示写得好的购物计划和购物清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懂得做事有计划,才能做得更好;填写购物清单便于理财,不盲目消费;保存购物小票,一是便于填写购物清单,二是保留购物凭证,商品有问题时可以凭购物小票找超市协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考考大家的观察力:你发现超市的物品摆放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不仅着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为“日积月累”的教学做铺垫。]

二、“日积月累”教学

1.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超市物品的分类摆放。

看完课件后,完成“日积月累”第一项要求——写出同类商品。

2.超市里的商品不仅分类摆放整齐,而且根据数量(重量)或包装的不同,说法也不一样。(课件出示副食区,学生观察)大家看,“饼干”可以说一块饼干、一盒饼干、一包饼干……也就是说,商品的数量、重量或包装不同,它所带的量词也不同。

师生合作完成“日积月累”第二项要求——照样子说一说。

3.完成“日积月累”第三项要求——读一读。

(1)读词语,认识每组词的种类。

(2)理解“连锁店”“打折”“投诉”,了解“3·15”消费者权益日,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消费权利。

(3)积累商业用语和不同的货币符号。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商品的分类,学习正确使用量词,了解常用的商业用语,积累一些商业知识,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初显身手”教学

大家对超市以及购物了解得很详细,现在老师购物遇到困难,请大家帮帮忙。

1.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商品?

2.想买的CD唱盘商场没有,怎么办?

3.发现自己喜欢的小包,但原本没有打算买,我该怎么办?

4.付款时应注意什么?

以上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将枯燥的教学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购物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及时引导。]

板块三

教学内容:“畅所欲言”“金钥匙”

一、“畅所欲言”:介绍自己所买的商品

1.提问式介绍(一名学生展示商品,其他学生提问。展示商品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提问介绍自己的商品)。

提示:(1)根据商品的形状、价格、功能来提问。

(2)介绍者声音要适中,表达要有条理,使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2.“推销式”介绍(想一想怎样介绍别人才会购买)

提示:(1)抓住商品与众不同的特点,注意从经济实用方面着手。

(2)推销者声音要适中,表达要有条理,使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3.同桌之间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介绍自己的商品。

[设计意图:方法引路,确保人人开口,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二、“金钥匙”:学习阅读说明书

1.同学们都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商品,可是大家买商品的时候,有没有注意看说明书呢?(投影一种商品的说明书,引导学生一起学习)

2.归纳说明书的几项内容:商品的构造(成分);商品的功能;使用说明;注意事项。

3.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4.小结拓展:买商品除了看说明书,还要注意什么?(看外包装是否有绿色标识,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等)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的经验。]

三、小练笔

为自己心爱的玩具写一个说明书。

[设计意图:在认识说明书的基础上,练习写简单的说明书,学以致用。]

板块四

教学内容:学习“开卷有益”,介绍自己的购物经历

一、学习《第一次买东西》

1.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良子第一次买东西,妈妈告诉良子应该注意什么?联系自己的购物经历,你要告诉良子什么?

4.良子买东西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描写良子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词句细细品味。

5.你在购物时遇到什么困难?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6.良子的任务完成了吗?你觉得他的心情怎样?(联系自己的购物经历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自己的购物经历和良子的经历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为后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二、看板书,介绍自己的购物经历

学生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和同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变化说具体)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完整叙述自己的购物经历,为后面的习作打好基础。]

板块五

教学内容:“笔下生花”(写一写自己的购物经历)

1.回忆良子的购物经过,整理自己的习作思路。

2.列出自己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想想自己当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3.先列提纲,再下笔。

4.写完后自己读两遍,找出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并修改。

5.同桌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篇4:“6和7的加法”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6和7”这一部分在教学6和7的数概念之后,根据数的组成介绍了有关6和7的加减法。6和7的加减法由直观体现加减含义的情境图分别出现“一图两式”,进一步扩展到“一图四式”。紧接着,教材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介绍“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同时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让学生继续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同时对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的指导。这部分内容中,解决问题的情境图提供的信息较为单一,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

师:(课件出示1+4=   )你能大声地说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生:1+4=5。

师:你的声音真洪亮,你真棒!

师:你们能用图形来表示“1+4=5”吗?

生:我在左边画1个圆形,在右边画4个圆形,再画一个大圆把它们围起来,这样就能表示“1+4=5”了。(学生一边说一边在电子白板上画。)

师:你不仅画得好,而且说得清楚、明白,你真了不起!

二、新授部分

(一)6的加法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能大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真为你们自豪!看老师的白板上有什么呢?通过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你能大声地说一说吗?

生:我获得的信息是左边有5根小棒,右边有1根小棒。

师:你的回答我们听得真清楚,你还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我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几根小棒”。

师:你能完整地说出这道题吗?

生:左边有5根小棒,右边有1根小棒,一共有几根小棒?

师:同学们,你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吗?

生:5+1=6(根),答一共有6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白板出示5+1=6。)

师:你仔细观察现在白板上的小棒有什么变化吗?

生:我发现现在白板上的小棒,左边有1根,右边有5根,和刚才的图反过来了。

师:谁能用算式表示,一共有几根小棒呢?

生:1+5=6(根),答一共有6根小棒。

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白板出示1+5=6。)看白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是5+1=6,第二个算式是1+5=6,虽然它们前两个数的位置掉换了,但是它们得数不变。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的孩子,能发现这么大的秘密。通过你们的回答,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两个算式“5+1=1+5”。(教师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板书。)

师:你可以用不同的画图方法表示“5+1=6”吗?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今天老师有一种特别奇特的画图方法来表示“5+1=6”,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老师在黑板的左边画5个小三角形表示5根小棒,在右边画1个小三角形代表右边的1根小棒。老师在它们的下面画了一个大括号,大括号的下面又写了一个问号,你能看明白老师的大括号和问号表示什么吗?

生:大括号和问号表示左边和右边合起来一共是多少的意思。

师:你们真聪明,那你们想不想也画一画这个神奇的大括号?

生:想!

师:别着急,老师一会儿给你机会。请同学们看,老师又带来了什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左边有4只鸭子,右边有2只鸭子,我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几只鸭子。

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呢?

生:4+2=6(只),答一共有6只鸭子。

师:你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还可以写2+4=6(只),答一共有6只鸭子。

师:那你能用大括号来表示4+2=6或者2+4=6吗?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一边画一边小声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一边画一边说。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到前面来汇报?

生:我能。我在左边画了4个圆形,在右边画了2个圆形,在它们下面画一个大括号,再写一个问号。这样就表示4+2=6,也可以表示2+4=6。

师:你们真是小精灵。不要骄傲,再仔细观察白板上的鸭子,你发现了什么?要求一共有几只鸭子?怎样列式呢?

生:我发现左边的一只鸭子走到了右边,要求一共有几只鸭子,列成的算式是3+3=6(只),答一共有6只鸭子。

师: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列成2个算式呢?

生:因为前两个数是相同的,即使调换位置也是3+3=6,所以只能列出一个算式。

师:你们真让老师大吃一惊,老师为你们点“赞”。

师:你们发现刚才我们学习的加法算式的得数都是几呢?

生:都是6。

师:你通过刚才的学习说一说6的组成,并写在白板上。

(学生一边说一边写,6可以组成1和5,或者是5和1……)

(二)数学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现在我们轻松一下好吗?老师来变一个魔术。

(教师把52张扑克牌按单数和双数分成两个部分,让学生从单数的牌里抽出一张,并同学们看是什么牌,再把这张牌放在老师手中的牌里,让老师猜一猜是哪张牌。)endprint

师:老师猜的这张牌,对吗?

生:对呀!您是怎么知道的?

师:只要你认真学习,聪明的你在后面的学习中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7的加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7辆汽车,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这7辆小汽车可以怎样分吗?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生:我把7辆小汽车左边摆6辆,右边摆1辆。我们的加法算式是6+1=7(辆),或者1+6=7(辆),答一共有7辆小汽车。

生:还可以这样摆7辆小汽车,左边摆5辆,右边摆2辆。我们的加法算式是5+2=7(辆),或者2+5=7(辆),答一共有7辆小汽车。

生:还可以这样分……(学生利用白板功能一边摆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出示算式。)

师:同学们,你能通过这些算式写出7的组成吗?

(在白板上写出7的组成。)

师:我们刚才在白板上写出6的组成和7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6可以分成3和3,但是7就不能分成两个同样的整数。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6是双数7是单数,双数就能分成两个相同的整数,单数就不可以。

师:同学们都是小数学家呀!你知道哪些数是双数?

生:因为8可以分成4和4,所以8是双数……

三、巩固练习

第一题:连线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这还有一些有趣的问题,看看谁是最棒的孩子。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你们认识他们吗?

生:是喜羊羊!

师:你能帮助喜羊羊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吗?(把得数相同的羊连在一起)看看谁的朋友多。

第二题:看图填数

师:你们能猜出大括号上面的盘子里装着几个苹果吗?(巩固大括号的运用,为下节课用大括号表示除法做铺垫。)

四、总结归纳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我可以用大括号来表示加法。

师:用大括号可以表示加法,用大括号也可以表示减法,你们想学吗?请大家回家先自己预习怎样用大括号表示减法,下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

师:(总结)现在老师就要揭晓魔术的奥秘了,老师从双数的牌里找你们抽出的单数的牌,当然一找就知道了。老师并没有特异功能,就是运用了单数与双数的特点来找出那张牌。所以学习数学是非常有意思的。同学们努力学习数学吧!让我们共同发现数学中更多更有趣的奥秘吧!

反思:

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开心,表现也让我有很多惊喜。教材内容先是引导学生学习6、7的组成,再利用摆一摆学习6、7的加减法,然后再学习用大括号来解决加减法的问题。由于我班的学生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6、7的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

对于一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积极、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多说、敢说,激发了学生兴趣,树立了自信心,也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同时只有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才能敏锐地抓住他们似懂非懂的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引导。

在学习6、7加法时,让学生自己整理6和7的组成,并引导他们用大括号独立解决加法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还渗透了加法交换律和利用小魔术初步感知双数和单数的特点,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篇5:7集市和超市(教学反思)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揭示主题

你去过集市或超市吗?那里是什么样的?

能说说你第一次去集市或超市的经历与感受吗?

二、观察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集市怎样?超市怎样?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凌乱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从所在地、商品、买卖双方进行有序整理。

三、弄清集市和超市的区别。

从市场所在地、商品及其摆放形式、购物形式、销售形式等方面进行区别。

四、联系实际

1、说说你走访的集市或超市的情景。

2、谈谈自己走访的感受和收获。

篇6:《集市和超市》的教案设计

本单元为开放性单元,主题为“集市和超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加一些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表达、学习交往,提高相应的语文能力。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活动的每个环节,确保活动的实效性。

一、精心设计,明确活动的目的`性

(1)本单元涉和的相关语文知识有:依据商品名称识字、写字,商品的归类、量词的使用、积累有关商业的词语、制定购物计划、填写购物清单等。为此,我设计了一份《“集市与超市”实践活动表》,将本课学习目标包括其中,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在课上讲明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并重点讲解购物清单的填写方法。

(2)学生按上述要求,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集市或超市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二、课堂交流,突出本单元学习内容

(1)比“说”。

课上依据P68页归类练习,将学生分为“粮食类小组”、“副食类小组”、“文具类小组”、“生活用品类小组”、“家电类小组”学生依据小组名称特点进行实践活动结果展示,如“粮食类小组”专门汇报有关粮食的品名、量词、名言等,比一比哪个组说的名称多,量词搭配正确,商业名言知道的多。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比“写”。

在完成口头交流后,当堂再一次让学生完成空表《“集市与超市”实践活动表》的填写,并抽查《购物清单》 ,以检查学生书写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集中处置学习。

三、将“说”与“写”有机结合,训练表达的有序性

本单元“畅所欲言”题目《介绍一种你买的商品》而“笔下生花”的题目是《记一次自身购物的经历》。在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教师将这个两个活动进行整合,即将这两个题目先进行“说”的训练,由学生任选一题进行介绍,然后,大家评议他的表达是否清楚、有序,在充沛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将物品介绍清楚的方法:要抓住这个物品的形状、大小、质地和特点等,按一定顺序来介绍。而将购物过程介绍清楚的方法是:先说清楚购物的时间、地点、购物环境、你买了什么物品、怎么挑选的、结果怎么样、有什么感受。

篇7:《热闹的集市》教学反思

《热闹的集市》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教学难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化难为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小班化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古人有云:“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大家为实现一个目标而汇集群体的智慧,又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热闹的集市》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通过观察书中图片,学生说出集市的顾客多、商品多、摊床多等特点后,我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把集市画得更热闹。”他们提到了把人画多,但具体怎么表现却没有说清楚。虽然后来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提到了画出遮挡关系,但是艺术实践中能够真正应用的学生不多,而且他们表现的人物缺少变化。课下我想学生创作的难点主要是人物的不同姿态。在组织学生讨论后,我应该结合学生汇报的把人画多的想法来鼓励他们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种人物姿态,看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效果好。这样化难为易,将人物的不同姿态分成几个人来完成,大家互相学习,为后面自己的独立创作奠定了基础。

篇8:WOWO超市:走出7-11

好在这已经过去,今天的成都街头有200余家WOWO便利店(下简称“WOWO”),在夜间想要买些必需品,出租车会将你送往最近的一家。不过作为WOWO掌门人,让汤耀华欣慰的是,WOWO在4年后终于开始整体盈利。与很多国内便利店品牌奋斗六七年仍然入不敷出的速度相比。给了他不小的底气。

“便利店是高投入、高成本、高速度的‘三高’生意。”但话说回来,汤耀华能迅速盈利的法宝却是“看低自己”,“WOWO低成本进入,把自己当做小公司来发展。我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充分节流。”

省者为王?

曾在超市卖场、百货店任职,负责过上百亿元人民币的采购任务,汤耀华20年的职业生涯从没离开过零售行业,惟独没有涉及到便利店。由于生活在“便利店之都”上海,对这种业态关注已久:24小时营业,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下,以销售食品、饮料等即时、小容量、应急性产品为特色,“用通俗的概念去定义,就是原来的饮食店再加上杂货店,密布在整个城市当中,但是很漂亮、很干净,符合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

由于一直为四川省川喜实业集团担任顾问,每个月都会到成都进行指导的汤耀华看到成都人喜爱熬夜的生活状态,却没有便利店支撑夜晚的消费,忍不住思考到其中的商机。对于成都“红旗”、“互惠”等超市品牌,他在2003年就做过细致的分析。结论是:传统超市居多,生鲜销售较少,更像上海几年前的情况,大多数零售业态都是从沿海走入内地,成都是时候接受这种业态了。

恰逢川喜宴业集团董事长也在寻思便利店的生意,双方一拍即合,合作的模式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前者为投资方,汤耀华则负责所有具体经营事宜。由于从上海到内陆地区创业者并不多,他被朋友们称为“新知青”,2005年只身飞到成都。

从上海到成都,汤耀华带来的还有沪商对成本精细控制的意识。由于同川喜集团的投资合作是逐步投入,每次WOWO需要资金再申请,而便利店恰好是一种资金密集,收回投资却需要长久时间考验的生意。这从分布在国内各省便利店品牌的背景中可见一斑一可的归属于光明乳业,“良友金伴”来自粮食经营的良友集团,“好德”在农工商超市集团旗下,“喜士多”由润泰集团投资,小店背后都是大集团,便利店似乎是零售大亨的另一个拓展业务,但短时间内绝非摇钱树,“没有几千万玩不起。”

身为“职业经理人”、“创始人”的汤耀华拥有资金紧迫感,但并不完全信奉“省者为王”。他将对WOWO的投入分为两部分:必须投入的决不能省,因为这部分将支撑WOWO作为24小时便利店最基本的特质;可以省的,一定要本着节约资源和资金的态度。

这种想法化为实际,首要任务是下点血本。让WOWO看上去像7-ELEVEN。“我们的顾客会是时尚有钱的年轻人,需要吸引他们的眼球。这和他们的身份能够相匹配嘛,样子像7-ELEVEN,起点就会高一点。开宝马车的人,会到隔壁杂货店买吗?不可能的。”

汤耀华到北京。连夜、逐个去看7-ELEVEN的店铺,在每家店都会细细琢磨三四个小时。从墙壁材质到房顶高度、龙骨材料,店堂与中央厨房的面积比例,就像自家装修一样,把7-ELEVEN的硬件与配备过了一遍,回到成都现学现卖,但在成都找不到系统的施工便利店队伍。

WOWO采取的方式是自己购买材料,邀请施工队做“代工”性质的装修。汤耀华挑选了比涂料墙壁贵近10倍的铝塑扣板,价格较高的吸顶空调,货架选择了山东某厂家的迷你型货架,高度更适合顾客便于挑选,因为顾客会“在两分半钟完成消费”。WOWO的招牌同样使用了条纹状,这是汤耀华调查过的在夜间最引人注目的模式。他寻觅了一家拥有环保专利的店招供应商,生产的一米店招只有两根灯管,而其他公司的产品中需要五根,耗电量相当大。这些供应商多数是7-ELEVEN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或者主要出口商。

虽然硬件与设施的成本不低,但由于采用“分离包法”,节省了近一半费用,且每家店的成本都能根据面积计算出个八九不离十。而便利店基因中根深蒂固的,24小时营业方式本身会比一般超市增加不止一倍的成本。从能源到人力,还包括安全风险,汤耀华在店中加上了安全保卫系统,后台在110进行每目的远程监控。

硬件设施准备好的WOWO迅速在当地组建了班底,几乎没什么喘息的机会,便开始了快速开店的旅程。经历了与当地零售企业的选址斗争,也曾为每家店都需要各种证件感到头痛,待到流程走顺,依托他制定的板块化、流水线运作,拓展部与工程部合并在一起。在大街小巷寻觅优势位置后立即租下店面进行装修。管理部门派专人办理各种证件,直到钥匙拿到可以营业,短短几天就可完成。

7-ELEVEN“阴影”

2005年与2006年,WOWO每年开店近70家,却饱受争议。WOWO出现前,成都人在晚上买不到东西时只能通过平时去大卖场多买些储备把消费抑制掉。汤耀华认为,这部分消费群体早已等在那里,只需要开启就会浮现。谁知一夜之间WOWO遍布,人们并不看好。汤耀华认为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便利店与超市业态在成都无法完全分离开。“我从上海来,很清楚这需要一段时间过渡。在这里。我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坚守便利店模式的。”

做足类似7-ELEVEN的表面功夫之后,汤耀华也想过,仿效7-ELEVEN等外资企业建立完善的后台。但这种想法很快被否决。这其中有个逻辑:每个便利店商人都会念念不忘大名鼎鼎自7-ELEVEN,但其中不少便利店输家都输在对7-ELEVEN的完全效仿上面一想克隆711的庞大后台,绝对得挥金如土,在这点上,7-ELEVEN是偶像,也带给后人不小的阴影。

“我得7-ELEVEN在2003年注册资金是几千万美金,到帐上都不使用。”汤耀华也曾经琢磨7-ELEVEN的发展史,“7-ELEVEN的前几年也是在摸索,甚至差点倒掉。如今他们已经规模E百亿,他们的配置我们学不了。”

以库房为例,7-ELEVEN、迪亚天天等进入中国时就带来巨资后台,而WOWO则曾经扩建了4次。库房面积往往与出货量相关。出货额增加又需要添加人力成本,在第一年时,几家店每日销售额仅几万块,多余的面积又没有货可发,还需要监管,汤耀华把库房仅设置为300平方米大小。待到店数上了100家不够用时,便扩充为2000平方米,之后又到了6000平方米。最近才达到10000平方米,每一步都是不够用时才

想到逐步增加。“连锁企业一定要看后台。店数和总部的费用是分子分母的关系,需要匹配,一定要开到一定的数量以后才能形成经营规模。”

另一个问题是鲜食部分。便利店为顾客提供一些食品是厨房外延化的特征,鲜食是便利店区别于夫妻店、小卖部的主要差异化产品,毛利较高。而这些看似方便的玉米、粽子背后需要每日生产的支撑,需要与餐饮企业相同的QS标准。摆在WOWO面前的失败案例是在上海开店的日本罗森,曾经依仗财大气粗建立了食品厂却效果不佳。

汤耀华没有花钱自建食品厂,而是找到了一家供货高。这家供货商曾经为好又多供货,在找到的时候,销售额还不到180万元。汤耀华提供配方。监督生产流程,如今对方只与WOWO进行合作也已经达到了五六百万元。

目前WOWO供应粽子、包子、花卷、玉米等,新店则会推出豆浆,这部分产品归属于产品开发部来管理。但WOWO无法推出快餐,原因是当地没有做快餐、盒饭的工厂,而这部分的温度控制、配送、冷链物流要求很高,只得割爱。汤耀华也立志在未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味道可以媲美全家的饭团与罗森的盒饭,“不过这要等我们的店铺做到四五百家,因为这时基础销量就有了。”

虽然是产品采购出身,但汤耀华不得不承认。由于产品进货量小,WOWO在进价上的劣势无法逾越。在采购上,除了鲜食之外,汤耀华要求进口食品的比重要高一些,同时要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此外都得是小剂量包装,减少家庭装——店越小越要注意单品,才能保证店铺的盈亏平衡点。做到最优产品组合。在系统分析后,WOWO会归纳出各种产品的销售成绩,最后几名会毫不留情被淘汰掉,这对于中型超市则不算什么,但汤耀华却连包装的方便面都很少进,主要做杯装的。目标是最好卖、毛利高的前三位产品。“便利店的位置在市中心居多,寸土寸金,细分到每一个货架也都是寸土寸金。”

便利店?地产商?

从第一年年底的10万元人民币销售额到第二年的2600万,第三年的9000万,汤耀华的生意连年翻倍,晚上10点后到第二天早晨间的销售额逐渐达到总体的50%~60%,这意味着,WOWO与其他零售店打了个时间差,人们逐渐对这个白天稍贵,夜晚却能及时救急的便利店品牌照单全收,2009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

这与汤耀华几年来停不下来的开店理念有关。店铺毕竟是最好的广告,而为了起到宣传作用,这笔“广告费”不仅不可小觑,而且是不花不行。

“开便利店前期最怕的就是不花钱。如果只开个五六十家,很快就能正式盈利,但是想要开店更多,就要没完没了地付每家店的租金、转让金,还要装修、进货,首次投入费用很大。之后还得培养不愿意花时间去卖场排队的‘懒人’用户,过几年店才进入盈利周期。而大卖场是一次性投入巨资。然后广告轰炸来人山人海,第一年就要产生好的效果。”

在零售行业,抢个好位置绝对是永恒的事业。成都的商铺租价一股会占到启动资金的一半左右,但便利店又是个城市中心论的生意,WOWO必须从市中心、二环内开始往外辐射拿位置,忽略近郊市场,把市中心的主要消费区域先做起来。为了迅速找店址,汤耀华发动了所有员工,有空就骑着车在成都角角落落里面晃,甚至还在社会上有奖征集线索,而春熙路商业街则是他等了三年才等到,发誓“亏了也要开”,不过现在已经开始盈利了。

虽然便利店与餐饮形式都较为分散,做宣传的难度不小,但汤耀华认为,店多品牌自然响,能够直接留住顾客,保证销售额的稳定。不过他也曾考虑过,每家店都似是自己的一枚棋子,有的赚有的赔,“没办法,就像7-ELEVEN的发展路线,有的是做盈利模式的店,有的是做设计,有的是做布局。到了一定程度,作用自然显现,就像机器当中的各种齿轮都要转起来。”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创业项目与消费相关,被潜在合作伙伴关注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美国投资集团ARC便青睐于WOWO,成都市一位副市长也曾携几位局长级人物找到汤耀华,“我们的店开到六七十家还都在市中心。让他们开始关注,听说他们对沿海城市中的便利店很熟悉,第一次看到成都也有标准的便利店。”

由于开始的扩张猛烈,地震后成都房价增长时,WOWO已经拿下了不少旺铺,而成都即将开通的地铁沿线路口,WOWO也已经占好位置,在2008年12月甚至有过一天六家店铺同时开业的纪录。但2009年后,WOWO的速度开始减慢,甚至关掉了十几家店。汤耀华认为,前五年跑得太快,是时候为店铺做个集中测试的阶段。进行技术、培训的调整。初创时,汤耀华招来的都是本地员工,每天都为大家培训到夜里12点钟,他要求大家只需机械执行他的要求,2007年后则渐渐引入了更专业的职业经理人。

在成都之外,重庆的便利店市场也刚刚开启,WOWO打算开放加盟,也希望能进入其他城市,但前提还是资金问题。“我以为自己大店都开得很好,开小店应该没问题,就像研究生都读过了,再读小学课本应该是很简单。但是其实错了,便利店是整个行业最复杂的业态。未来进入到其他城市。一定要有更多资金储备,带着一个系统的工程队进入,每家店的模式和成本都相对固定,不必担心弹药问题。”而另一边。本土开办多年的红旗和互惠也开始尝试延长营业时间。7-ELEVEN欲进入成都的传言也开始风行。“我在路口占了好的位置,7-ELEVEN进来只能在我旁边。成都人已经有WOWO了,会觉得没什么新鲜,不像北京7-ELEVEN开了会局部引起轰动。”

篇9:《7的乘法口诀》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83-01

一、教学方式

《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会自编7的乘法口诀,并且熟练背诵7的乘法口诀,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次课堂教研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关于“7的乘法口诀”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深有感触。本文就部分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及思考。

【片段一】

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拼图,今天我们就来做拼一拼的游戏,请大家用自己学具盒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轮船,拼拼看,需要几个三角形?

生:7个。

师:拼两个轮船呢?

生:14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二七十四!

师:真聪明,老师还没讲你已经会了,那么,老师再来考考你,6个7是多少?

生:……

师:回答不上来了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片段二】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谁来了?(教师播放小矮人一个个走进教室的画面)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7。大家看,他们手里分别拿着什么呀?

生1:气球。

师:大家请看这些气球上面标注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啊?

生2:后面的数字分别比前一个多7。

生3:第一个数字是7,第二个是7+7=14,第三个是7+7+7=21……

师:还有些气球没有写数字,你能帮小矮人把它们写上吗?

生4:28、35、42、49。

师:我们一起把这些数字读一读(7、14、21、28、35、42、49),大家再思考一下,这些数字都跟几有关系呢?

生5:7。

师: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与7有关,分别表示一个7是多少,两个7是多少,3个7是多少……

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你能试着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大家试试看,能编几句是几句。

……

二、教学反思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在执教“7的乘法口诀”时,都非常重视情境创设,也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同、教学语言不同、活动形式不同,因而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比,笔者认为,片段二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情境设计实用、有效

在“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片段一中,教师创设了拼小船的操作情境,但是学生显然不感兴趣,仅仅是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拼2个小船需要多少三角形时,“二七十四”,学生脱口而出。因为学生并没有对这个结果的由来进行思考,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低微。而在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取通常的做法,比如星期引入或者动手实践操作引入,而是从小学生喜欢的故事主人公引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这样创设的情境真正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对话贴切、深入

从片段一可以看出,教师在对话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从自己的教学意愿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我知道同学们喜欢拼图”,真正是这样吗?显然这只是随便导入的一种方式而已。而在片段二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儿童化氛围浓厚,使学生一听到老师的话语就自然地想亲近老师,进而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走向思维的深处。

(三)数学活动丰富、有趣

在片段一中,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设了让学生“拼小船”的学习活动,但是,仔细审视整个活动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个活动的设计不够科学,七七四十九个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吗?这反映了教师的考虑欠妥。而在片段二中,教师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满足感与自豪感,进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总之,无论是情境创设还是数学学习活动,教师都应沉下心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篇10:“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与反思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上一篇:教育励志小故事演讲稿下一篇:一机修车间第三季度质量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