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展厅前言

2024-05-08

如何写展厅前言(精选3篇)

篇1:如何写展厅前言

前 言

壮丽山河多异彩,文明国度遍高风。在农历猴年即将到来之际,由双峰县教育局主办,双峰美协教育分会、双峰书协教育分会承办的“双峰县第三届教师书画、学生书法作品展”,经过两个月的筹备,今天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

本次展览共展出教师书法作品65件、教师美术作品59件、高中生书法作品23件、初中生书法作品19件、小学生书法作品27件。这些作品,有的稚嫩天真,童心可鉴;有的功力日深,蔚为大观;有的人书俱老,古朴苍劲……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创作者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废寝忘食,自甘寂寞,躬耕于案牍之上,遨游于墨海之间,其志可嘉,其情可赞。

希望这些展出的作品,能成为师生们的精神食粮,激励大家将书画艺术当成一种习惯和追求,让我们的校园永远飘逸着翰墨书香。希望教育系统全体书画爱好者勤学苦练,循序渐进,促进书画创作、交流,在校园中形成练习书画的良好氛围,推出一批书画人才,使我县“书画文化之乡”的品牌更加靓丽。

篇2:如何写展厅前言

随着各个科技馆观念的不断提升, 科技馆教育活动在近几年也有了迅速发展, 从有展无教到重展轻教的转变, 已经让科技馆人开始关注到教育活动在科技馆教育中的重要性。如今, 我国大部分的科技馆主要采用实物展品和平面静态展示的科普手段, 偶尔穿插其他形式的科普表演, 如论坛、科普剧、科学实验、科学讲堂等等, 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追捧。然而, 这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虽然受欢迎也有教育效果, 但却没有做到与展厅内的固定展示内容相结合, 教育活动与展品脱节, 展厅参观人数明显减少, 让展品成为摆设。这种教育活动虽然做到了“重教”, 但却脱离了“展览”, 使科技馆的教育本末倒置, 舍本求末, 科技馆的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我国真正开展展厅教育活动的科技馆还寥寥无几[1]。

2 科技馆为什么要开展基于展品的活动

2.1 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少, 展品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根据2010年的调查, 各地科技馆中仅有约2/3开展了教育活动。而2014年的调查数据表明, 3/4的科技馆开展了教育活动。这与201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基于展品的教育项目仍然未引起各地科技馆的足够重视, 在数量上更是少之又少。据调查, 在各地科技馆举办的馆内教育活动中, 以科学表演、实验室、活动室科普活动、科技竞赛开展的比例最高, 占比超过40%;而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项目, 如专题导览讲解、学习单、面向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展品培训课程等, 比例明显偏低, 甚至在数据统计中难以单独体现。

2.2 教育活动集中, 展厅内展品被忽略

随着我国近几年对科技馆教育的重视, 已经有一部分科技馆走出了“有展无教”、“重展轻教”的展教模式, 让教育活动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野当中。很多科技馆开始策划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比如开篇提到的科普剧场、科学讲堂、科学实验室等等。这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可以说是刮起了一阵到科技馆学习的热潮, 一时间人气爆棚。然而这些教育活动的特点是脱离展厅、脱离展品。

3 科技馆需要什么样的展厅活动

科技馆基于展品的展厅教育活动应有别于其他展馆的教育活动, 是基于科技馆展品, 在展厅内完成的以实验探究、表演、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小型教育活动。它也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 应是科技馆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常设展览不变的情况下, 要给观众常看常新的感觉, 就要结合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现代学习、教育方式, 比如创作灵活性的、表演性的科学实验台来吸引孩子进科技馆, 使科技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第二课堂[2]。如果科技馆的教育活动还是像传统讲解、传统学习单那样“讲解像上课”、“学习单像考卷”, 这不仅是与科技馆一贯主张的“做中学”“探究式学习”理念背道而驰, 还等于是抹杀了科技馆展品固有的“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价值, 退回到灌输式的教育, 缺乏特色与吸引力, 格外单调、乏味[3]。

3.1 需要有利于发挥展品特性的“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的教育活动

这种教育活动的一大特点是“引导观众像进行一项科学实验一样观察体验展品”。这是科技馆“特色化”的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在设计此类教育活动时要根据展品自身特点和知识的延展性加入探究性实验, 一个简单的对比操作、一种角色扮演都可以激起观众的兴趣, 让观众驻足参与其中, 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 通过一步步参与、实验来探究展品的原理。这种基于展品的展厅教育活动更能体现科技馆的特殊教育功能。

3.2 需要多样化的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

3.2.1 舞台灵活性

由于各个科技馆展厅面积有限, 在展品附近的有效空间就更有限。这就需要所设计的展厅教育活动的演示台、道具等小而精, 易于移动, 使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不受场地限制, 灵活多变。

3.2.2 活动多样性

展厅内常设展览的固定展示内容是不变的, 但是围绕展品所开发的教育活动形式却可以是多元的。如实验体验型、实验演示型、制作实验型、器材辅助型、媒体演示型、故事讲述型、游戏型、角色扮演型、角色参与型、戏剧表演型等类型的教育活动。

“特色化+多样化”的科技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 让我们不但看到了与传统灌输式讲解完全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 更为今后开发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打开了广阔的设计思路, 使我们对于科技馆开发出比博物馆、展览馆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充满信心。

4 科技馆如何开发展厅活动

4.1 要吃透展品的核心原理和展品的关键演示现象

展品的原理是展品的核心, 如果展品的原理都不能吃透, 何谈根据原理来拓展其他内容。只有吃透原理和演示现象, 才能灵活地表达展品要表达的内涵, 完成接下来的工作。以吉林省科技馆“听话的小球”这件展品为例, 核心原理是伯努利原理, 即在一个流体系统中, 比如气流或水流中, 流体的流速越快, 压力越小;流体的流速越慢, 压力越大。展品通过在一根出气管上方放置一个轻质气球, 气球可以轻松悬浮在出气馆上方这种现象来演示伯努利原理。那么通过这个现象如何解释伯努利原理?还有哪些现象与伯努利原理有关呢?展厅教育活动要依据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并根据该原理, 搜集掌握与其有共通性的原理演示。

4.2 要有广博的科技知识和科技史知识

辅导员的知识拓展能力在展厅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广博的科技知识和科技史知识, 才能够将多件展品串联起来, 提炼出具有思想性的主题, 揭示展品背后科技发展历程、科技与社会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等深层次科技内涵。例如方轮与圆轮、最速降线以及听话的小球这三件展品, 一个讲的是悬链线、一个是最速降线, 一个讲的是伯努利原理, 看似毫无关联性, 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具有历史关联性, 因为他们都是伯努利家族发现的。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以伯努利家族为线索的科学小故事在展厅内演出, 从而将几个展品串联起来, 既有原理又有故事又吸引人, 让观众更易融入也更易接受。

5 结语

基于展品的展厅教育活动是科技馆教育活动的一种有效补充, 它不能替代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 也不能被其他教育活动所取代。笔者认为, 将基于展品的展厅教育活动与拓展性教育互动相结合, 两种教育活动师出同门又相辅相成, 不仅能丰富科技馆展教形式, 更能为科技馆发展打好基石。目前在我国的科技馆中, 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 将表演等形式的活动搬进了展厅。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 让更多的科技馆同仁认识到基于展品的展厅教育活动对科技馆未来发展的影响, 希望引起更多科技馆的重视, 通过丰富多彩的基于展品的展厅教育活动, 使科技馆常设展览的固定展示内容更加丰富灵活。

参考文献

[1]林建英.关于推进科技馆事业的若干思考[J].海峡科学.2011 (11) .

[2]田英.对科技馆建设历史沿革的比较与思考[J].科协论坛.2009 (03) .

篇3:为“文革”宣传画写前言

“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自1966年发动,1976年结束,已经二十多年了,这是一代人的时空距离。现今的大学毕业生,也都是“文革”后出生的。遑论从今而后,一茬又一茬的天子骄子们,“文革”对他们来说,是属于父辈的困顿、幼稚、焦灼、狂热与苦难。

“文革”的矛盾、复杂、包蕴与破坏性影响力却从不曾因为它形式的消隐而消失,无论是人到中年还是鬓生华发的过来人,都因亲历了“文革”而感慨万千,永难忘怀。尽管过来人因其各自不同的经历与素养,会对“文革”产生深浅不同的理性认识,但是,有一点基本认识却是与我党在“文革”结束以后的总结高度一致的:“文革”给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留下了多方面的极其丰富的沉痛教训,“文革”导致了生产力的大破坏,“文革”的结束与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挽救了中国,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社会主义。

“文革”时期确实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一个特殊的年代。它的发生并不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表现,更不是不搞“文革”,人民就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文革”用语,意为解放前是吃第一遍苦,不搞“文革”,资本主义复辟,人民就要吃二遍苦);相反,正是“文革”的积年累月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革”的发动确实是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重大错误,但是其发生发展,有着更其深广的政治社会背景与文化心理背景。

诚如党史专家所言,“文革”这种全面大动乱的出现,应该说是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内积聚的各种矛盾、弊病的一次总爆发,而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则是中国共产党内以阶级斗争理论为核心的“左”的思潮的恶性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的结果。这种全局性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在“认友为敌”)笼罩了长达十年零五个月的“文革”全过程,如计算到它的萌发和尾声,则更长,这就不能不在中国今后的历史进程及其全国人民心中打下难以消弭的深深烙印。

“文革”开始宣称的宏伟、壮丽的革命目标与其混乱、灾难性后果,形成巨大的扭曲与悖谬。譬如宣称发动“文革”是为了反修防修,“斗私批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证无产阶级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事实是连什么叫修正主义也没搞清楚,其结果是“公检法”被砸烂,各领导机构瘫痪,所谓“造反派”组织争权夺利,甚至兵戎相见,喋血街头。更如“文革”宣称是一场大民主运动,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与自由,要破除“封、资、修”,可是随着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好人”越来越少,“坏人”越来越多,一人被揪,全家遭殃。多少人祸从口出、动辄得咎,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封建主义株连术沉渣泛滥。

“文革”时产生了许多特殊事件与特殊词汇,诸如:“一月风暴”、“二月逆流”、“三忠于四无限”、“三支两军”、“三突出”、“四敢”、“四个伟大”、“五一六通知”、“五一六分子”、“工宣队”、“军宣队”、“工农兵学员”、“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联合”、“文攻武卫”、“割资本主义尾巴”、“最高指示”、“中国的赫鲁晓夫”、“血统论”、“样板戏”、“红宝书”、“红卫兵”、“全国山河一片红”、“黄帅事件”、“张铁生事件”、“赤脚医生”、“忠字舞”、“唯生产力论”……不胜枚举,一个个例举与释义,那是一部厚厚的“文革”词典才能囊括。

今天我们将搜集到的部分“文革”宣传画展出于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已被“修整装饰”过的“文革”。

“文革”究其实,是革了文化的命与经济的命,但是一开始舆论就配合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做了积极的宣传,而以水粉、水彩等颜料绘就的张贴用宣传画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文革”始终。可以说,宣传画既是“文革”宣传的火炬与号角,也确实起到了“鼓舞、振奋”亿万群众投身“文革”的作用。宣传画那浓烈鲜明的色彩、烘云托月的叙说、触目可见的濡染,均强调了人们的生存时代与强化了人们的心理暗示。尽管当时的宣传思想与策略,不可能在张贴画中本质地表现“文革”的历史空间与文化纵深,溢“美”之手段则在在皆是。但,无论是“文革”的亲历者或“晚生代”,或许都可以从中举一隅而反三,触类旁通地领悟到一些历史的乖张或沉重,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

上一篇:浅谈电化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下一篇:如何设计优秀的企业网站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