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练习题40道

2024-05-01

汽化和液化练习题40道(通用8篇)

篇1:汽化和液化练习题40道

1、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着火点低 D.火柴梗接触不到氧气

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B.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3、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4、下列灭火方法与隔绝氧气无关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C.森林大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 D.贵重设备失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5、下列各组混气体中,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 CH4和O2 B.H2和CO C.CO2和CH4 D.CO2和O2

6、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A.只有点燃火药才能发生爆炸现象

B.只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后才可能发生爆炸

C.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微粒混合,在有限空间中遇明火很有可能发生爆炸 D.只要将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就一定发生爆炸

7、加油站应张贴的标志是()

A B C D

8、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电线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加油站、面粉厂贴有“禁止烟火”的标志 C.焊割金属时,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D.做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9、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10、向沸水中加入一块白磷,白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A、没有点燃 B、未与氧气接触 C、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水的温度太低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B.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12、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A.甲烷、甲醇、CH4 B.乙醇、酒精、C2H5OH C.甲烷、沼气、CH4 D.一氧化碳、煤气、CO

13、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4、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15、《人民日报》2007年5月28日报道:某市一酒楼因员工操作不当引发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当火灾发生时,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A.隔离可燃物

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把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势迅速蔓延 D.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16、在煤矿的矿井里,为了防止瓦斯爆炸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A、进矿井时先做灯火实验 B、准备好灭火器材 C、通风并严禁烟火 D、戴装有活性炭的面具

17、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的原理的是()A、住宅着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烧菜时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

C、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 D、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方的小片树林砍掉

18、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9、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最确切的是()

A.燃烧一定是化合反应 B.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C.可燃物不进行点火是不可能燃烧的 D.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0、某化学活动小组做了如下四条设想,你认为具有可行性的是()①工业上用制造不锈钢的方法来减少铁的锈蚀

②为了减少水体的污染,农业上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③当石油枯竭时,可用高粱、玉米来制造酒精代替汽油做内燃机的燃料

④加高燃煤锅炉的烟囱,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1、下列物质和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氮气 B.天然气 C.氢气 D.面粉粉尘

22、对下列现象或做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洒到地面上的酒会使房间充满酒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D.膨化食品变得不再松脆,是因为食品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

23、下列实验中,描述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粉末 B.甲烷燃烧时,罩在火焰上方的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生成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D.用CO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2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时用水扑救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用肥皂水检验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D.天然气管道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2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B、缓慢氧化一定会引起自燃

C、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上车或登机 D、煤矿矿井必须通风良好,严禁烟火

26、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易发生“自燃”的是()A、木炭 B、铜 C、白磷 D、硫

27、燃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 A.散热的速度加快 B.聚集的热量增加

C.柴禾的着火点降低 D.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

28、山茶油是绿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 g柠檬醛在氧气流中完全燃烧,并用合适的试剂充分吸收燃烧后的产物,测得生成了220 g二氧化碳和72 g水,下列关于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A.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C、H、O元素

C.只含C、H元素 D.肯定含C元素,可能含有H、O元素 29、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有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①沿楼梯迅速下移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封闭房门 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⑥跳楼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30、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站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A.温室效应 B.白色污染 C.酸雨产生 D.农药、化肥污染

31、与可燃物燃烧时的现象有关的因素是()

①氧气的含量 ②可燃物的本性 ③可燃物的形状 ④燃烧空间的大小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发光、放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D.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

33、通常所说的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A.只要有充足的氧气 B.只要是可燃物

C.只要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 D.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并有充足的氧气

34、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C.点燃与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

与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35、根据化学实验常识,判断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发现煤气泄露时,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

36、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有多种,你认为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森林着火时开辟隔离带 B.电器着火时用水浇灭 C.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D.炒菜油锅着火时用水浇灭

37、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C.白磷着火用沙土盖灭

D.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

38、小红在餐厅看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9、小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0、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的空格:(1)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_______;(2)点燃可燃性气体时,都要先____________________,再点燃;(3)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应预先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B4、C5、A6、C7、D8、A9、C10、B11、B12、A13、D14、B15、D16、C17、D18、B19、D20、B21、A22、B

23、C24、A25、B26、C27、D

28、思路解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需要计算。220 g二氧化碳中含碳元素60 g,72 g水中含氢元素8 g,故该物质中应该含有氧元素76 g-60 g-8 g=8 g。答案:B

29、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安全自救常识。答案:A 30、思路解析:煤的主要成分是碳,还有少量硫、氮等,它燃烧时产生CO2气体是温室气体,产生的SO2和氮的氧化物易形成酸雨。所以水电代替煤燃烧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形成。答案:AC

31、思路解析:可燃物的本质、形状和氧气的含量决定燃烧反应的快慢;燃烧空间的大小对燃烧反应没有直接影响。答案:C

32、思路解析:A.白炽灯发光发热,但属于物理变化;B.缓慢氧化属于氧化反应但不伴随着燃烧现象;C,符合燃烧的定义;D.呼吸作用是氧化反应,但不属于燃烧现象。答案:C

33、思路解析:燃烧需要两个条件:(1)达到着火点;(2)有充足的氧气。二者缺一不可。答案:D

34、C35、A36、A37、A38、B39、C

二、填空题

40、(1);外焰(2)检验气体的纯度;(3)放上一层水或细沙。

篇2:汽化和液化练习题40道

沸 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汽化要吸热,分为沸腾和蒸发。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二

.教学重点

沸腾吸热的探究过程。三

.教学难点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四

教学方法:

探究

实验

讨论

归纳

总结 五

实验准备:

温度计

酒精

酒精喷灯

烧杯

铁架台

石棉网等。六.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

1.汽化的概念

2.液化的概念

初步了解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蒸发和沸腾。新授课

1、由生活实例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学生在家中都烧过开水,观察烧开水的过程引入问题:(1)当水被烧开,也就是水沸腾时,同学们发现有什么情况?(2)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

(3)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水温是不是继续升高?(4)水熬干后,水去了哪里? 2.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对水沸腾现象和特征进行猜想,学生讨论思考。

3.设计实验

(1)按图4.3-2安装试验仪器。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上升至90摄氏度时,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温度值,将所记录数据计入表格。

(3)仿照晶体熔化曲线图,在图4.3-3作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4.回答前面所提的问题。

(1)水沸腾时,水底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结论: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2)水沸腾需要加热。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

结论:液体沸腾的条件:(1)不断吸热

(2)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3)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结论: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

师:看课本小资料87页几种液体沸点数据,查出水的沸点。并与实验得出的水的沸点进行比较。

结论:液体的沸点和大气压强有关。

应用:(1)高压锅内的压强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的温度高于100摄氏度。

(2)高原地带的压强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地带的温度低于100摄氏度。七 小结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2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3 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和液化 4 沸腾的概念 5 沸腾的条件 6 沸腾吸热 7 沸点的定义 八 作业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学生自己动手做)九 教学反思

通过对自己设计的这堂课的思考,这堂课可能会在这两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对汽化的两种方式理解了,但因练习量不够会存在暂时无法解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

篇3:汽化和液化典型题解析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时,会 (吸收/放出)热量.

解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在汽化过程可以从周围吸收热量.

把酒精擦在身上后,酒精易挥发,即会发生汽化现象,在汽化过程会从身体吸收热量,这样会降低身体的温度.

答案 汽化 吸收

例2 200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在炎热的夏天,能够降低室内平均温度的最好办法是( ).

A.打开电风扇

B.向地面洒些水

C.关闭房门

D.打开房间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的门

解析 要降低室内的平均温度可以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分析;汽化、熔化、升华要吸热,可以降低室内温度.

选项A,打开电风扇只能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人身上的汗液蒸发快,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但不能改变空气的温度;

选项B,向地面上洒水可以通过水蒸发吸热来降低空气的温度;

选项C,关闭房门不会改变室内温度;

选项D,冰箱工作的原理是利用氟利昂一类的物质不断地汽化和液化,将冰箱内的热量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同时压缩机工作时还会放出热量.打开冰箱门会增加压缩机的工作时间,向空气中放出更多的热量,会使空气的温度升高.选项B正确.

例3 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1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像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水的凝固点是0℃

D.BC段物质的温度不断升高

解析 (1)由图像可知:AB段表示冰吸热升温;BC段是冰水混合物,是冰的熔化过程;CD段是水吸热升温;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

(2)熔化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

(3)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由图像可知BC段物质的温度没有改变.

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冰熔化时温度一直保持在0℃,说明冰是晶体,其液态是水,水的凝固点是0℃.故选项C正确.

例4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煮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2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

A.同时沸腾

B.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低于水的温度

C.稍后沸腾

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达到水的沸点

解析 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再改变,结合这些可以解决本题.

锅里的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所以碗内汤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碗内的汤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沸腾.因此A、B、C不符合题意,应选D.

例5 在炎热的夏天中午,取两只相同的茶杯,盛入等量清水,将A杯盖上杯盖,B杯敞开,如图3所示.将它们放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桌上,经过两个小时, 杯中的水温较低,这是由于这杯水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更快所致.

解析 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的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

加快蒸发的办法有: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上表面面积;加快液体上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敞开的杯子B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大,蒸发就快,而蒸发要吸热.

答案 B 蒸发

例6 冬天,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口里呼出“白气”;夏天,打开冰箱时,也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白气”.下列对这两种“白气”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气体液化产生的

B.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气体汽化产生的

C.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气体液化产生的

D.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气体汽化产生的

解析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冷变为小水珠形成白气.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应选C.

例7 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解析 蒸馒头时,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上层蒸格中的温度较高,所以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篇4:汽化和液化教案

1.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可以致冷,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4.通过“液体沸腾”这一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5.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物理现象的物理道理。

6.使学生养成与人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

二、教学准备

1、电教器材: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2、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火柴、、铁架台、石棉网、棉线、热水、手表、小塑料、酒精、纸盒、玻璃板、酒精棉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

(1)在黑板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

(2)在白色透明塑料袋,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从热水中拿出来,过一会再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提问---归纳:

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汽化和液化现象。

1、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汽化和液化现象?看谁想到的多?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展示交流—评估归纳

如:(1) 、湿衣服晾干(2) 、水壶里水烧开(3) 、打火机打火

(4) 、使用液化石油气、 (5)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6) 、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干等等,(7) 、冰棍周围冒“白气”

(8) 、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9) 、水烧开时,壶嘴冒“白气”

(10) 、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

2、提出问题:水壶里水烧开汽化和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汽化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

蒸发:液体表面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3、探究水的沸腾

(1) 、提出问题:水沸腾的现象也许大家都见过,但是否

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的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如:①水沸腾有什么特征?

②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③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

(2)、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

如:①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②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③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④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3) 、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教学方法: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选样器材,并汇报展示实验方案。

提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前加热的时间,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归纳:①烧杯小一些,加热水少一些;②烧杯上加一带孔的纸盖;

(4) 、学生分组实验:

提示学生重点观察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①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②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

③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④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

⑤水沸腾时,烧杯里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否透明?

(5) 、分析与论证:

教学方法:展示学生实验结果--交流分析--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及规律:

①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③沸腾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6) 、讨论和交流:

学生对于实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如:①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是100℃而是96℃?

②各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同?

③当酒精灯熄灭,停止加热,沸腾并没有立刻停止。

提示归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不太纯,气压的高低,温度计不太标准等都可以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沸水吸收了石棉网的余热,所以水沸腾还能继续一段时间。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找出“沸点”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沸点表。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沸点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或者说得到了哪些结论?

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1)。不同的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篇5:汽化和液化教案

(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蒸发现象。(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3)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4)知道液化现象。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3)初步认识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3)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汽化:

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来到美丽的大连(用水写“大连”),我来自福建著名的武夷山脚下,欢迎大家到武夷做客(用酒精写“武夷)。今天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老师真的很开心,相信同学们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师:嗨,黑板上的几个字怎么啦?

生1:消失了。

师:到哪儿去啦?

生2:变成气体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汽化和液化〉我们将像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板)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二)引入蒸发

师:刚才大家看到黑板上的字消失了这种汽化现象就是蒸发。你能举出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吗?

生:地上的水逐渐消失。

师:很好,有没有同学会说只有夏天地上的水会干,而冬天却不会变干呢?所以,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板)

一、蒸发 1.什么叫蒸发

师:刚才黑板上先写的字更迟消失,说明什么呢?说明蒸发有快慢。下面我们就研究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问题。大家请看这是一件刚洗过的湿衣服。〈情景:一件湿衣服〉

(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你如何让这件湿衣服尽快变干,有哪些方法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生:在阳光下晒干得快,用电吹风吹。生:拧干,摊开来。生:挂在通风处。

生:用电熨斗熨;烘干机烘。生:甩干后干得快。师:非常好,刚才大家提了好多的方法让衣服更快变干,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并猜测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生: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多少。师:蒸发快慢与这些因素到底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比如要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该怎么办呢?能不能同时改变这些因素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呢?像校运会上要比赛100米的成绩,要分成甲乙丙丁组,而不让12岁的同学和18岁的同学一起比呢? 师:那该怎么研究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讨论,再提问)生:只让一个因素改变,而保证其他因素都不变。

师:很好,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即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现在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有:三个酒瓶盖、打火机、碘酒、滴管、硬纸片等,你该怎么设计每个研究实验的步骤呢?请大家议一议(讨论,再提问)。

生:在两个瓶盖上都滴两滴碘酒,让它们的面积一样,一个用打火机加热,一个不加热,观察哪个碘酒干得快。

师:他说的这几个因素有没有控制好,请注意用打火机加热时别让碘酒烧着了。师:如何让表面气流不同呢? 生:用纸片扇。

师:能不能两个瓶盖靠很近扇呢?(师演示)生:不能

师:如何让碘酒表面积不同呢?

生:一个瓶盖滴一滴,一个瓶盖滴两滴(或用棉签抹开)师:这样能行吗?(生齐答:不行)请再想一想该怎么办? 生:都滴两滴,一个瓶盖晃动一下让表面积更大。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设计方案开始实验。比一比哪组同学实验完成得快,且观察得仔细。请第一、二组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第三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第四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师:如果实验完成快的小组可以根据你们的兴趣再研究别的因素。(学生实验完成后,请举手),师:同学们还可以对刚才的实验过程反思一下,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合理,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汇报)得出结论

师:很好,这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

(板)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

师:要加快液体蒸发可以怎么做呢? 生:„„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希望蒸发快些,可有时又尽量使蒸发慢些。师:(图片、录像片段)日常生活中为了让蔬菜保鲜,人们常将蔬菜用保鲜袋包起来并放入冰箱。这是采用了哪些方式来减慢水分的蒸发呢? 师:大家知道我国是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画面上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黄河的河道?在酷热的新疆,为了减慢水的蒸发,人们利用埋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坎儿井。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尽管如此我国西部地区仍然严重缺水,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见水是多么重要的资源,同学们一定要从小树立节水意识。

(四)蒸发吸热

师:除了水能蒸发外,各种液体都能蒸发。液体蒸发过程还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个“乙醚蒸发”的实验,大家猜一猜,随着乙醚的蒸发,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播发录像)

生:可能乙醚会消失„„„„

〈现象〉:烧杯与泡沫块粘在一块儿,并且杯底的水结冰了。

生:哇!

师:为什么杯底水会结冰呢?想要知道原因吗?请同学们用棉签沾些酒清擦在你的手上,说出你的感觉。(感到凉)接下来再跟老师一起按实验步骤一步步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教师边演示,学生边做)

[学生实验]:(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酒精中,观察示数有否不同?

(3)再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空气中的那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简单分析“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因为乙醚蒸发时要从周围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而结冰。

师:生活中有蒸发吸热的现象吗?在坐的同学有会游泳的吗?说说当你刚从游泳池上岸时,有什么感觉?

生:游泳上岸感到凉,因为身上的水在蒸发时要从身体吸热,使体表温度降低感到凉。

(五)液化

师:回答得很好,生活中还有许多蒸发的现象,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蒸发应用的实例,下节课来汇报。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现象的研究,我们下节课专题讨论。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演示]:电热棒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是水蒸气 〈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2]: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有否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师:请同学们来分析刚才看到的“白汽”是怎么形成的。

生:„„„„

师:教室的空气中也有许多水蒸气,同学们能不能让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呢?请同学们回去做一做。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

师: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生活中有没有应用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师:关于气体液化的其他知识希望同学们回去自学课本并进入“相关知识链接”详细了解,下节课来汇报。

(六)学生抢答

师:画面中的现象你会解释吗?

1.湿手在干手器下,一会儿手上的水就不见了。

2.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

3.装水的纸锅可以烧水,当水烧开时,纸锅却不会燃烧。

4.喝开水烫嘴时,常向水面吹气并用两个杯子来回倒水。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观察了解本节所学的蒸发、液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并说出自然界中存在的液化现象。

2.自学液化的相关知识。【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乙醚蒸发”、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湿手在干手器下很快变干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拍摄的“乙醚蒸发”这段录像,不仅环保,而且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篇6:汽化和液化(教案)

张德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投影仪、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毛玻璃片表面变干了,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二、进行新课

做课本中实验,或者观察书上的实验现象图片。实验现象:将塑料袋沉入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变少了。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1.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

水的沸腾: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实验方案: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

热水: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

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的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根据撤掉酒精灯后,水就停止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看课本80页小数据。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要记住酒精的沸点78℃、水银的沸点357℃。[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水100℃就沸腾,而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所以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

湿衣服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秋天,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晾晒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通风处?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是比较缓慢的汽化现象。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快慢有关。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蒸发快慢还与液体温度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如果温度计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不变。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使周围和它接触的物体温度降低,所以,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3.蒸发(板书)

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想想做做]

把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凉的感觉,用手扇一扇,感到更凉。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蒸发的慢。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同学们回答地非常好。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并且蒸发有致冷作用。(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板书)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人身体上有水,皮肤上的水分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就要从人的皮肤吸收热量,使体温下降,所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前面我们看到,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凉一会儿,塑料袋变瘪,并且有酒精液滴,这过程说明了什么?大家思考,并相互讨论。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酒精被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这我们也不陌生。我们家中用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后装入钢罐的。还有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的燃料,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使气体液化有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板书]液化过程要放热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

四、板书设计

1.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2.沸腾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3.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篇7:汽化和液化的教案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

2.了解生活中的汽化现象,掌握加快液体蒸发和减慢液体蒸发的方法。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和减慢液体蒸发方法,学习比较的研究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汽化和液化,知道蒸发致冷。3.通过观察生活中汽化的图片来概括蒸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汽化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分析概括和表述蒸发,总结出的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和减慢液体蒸发方法。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温度计、烧杯、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熔化要吸热还是放热?(列举一个熔化和凝固的例子.(2)晶体熔化的条件和特点是什么? 2新课导入

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壶上方的白气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学习气化和液化)3进行新课

(1)给学生演示课本上的想想做做,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塑料袋里酒精在不在了?他变成了什么形态?过一会儿后为什么塑料袋又变蔫了?(引导学生总结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用水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过一会儿后不见了。问学生发生什么物态变化?<3>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汽化现象,老师分析肯定。<4>让学生观看图片并找出那些是汽化现象,那些是熔化和凝固?教师特别指出烧开的水是沸腾,其余汽化现象是蒸发(2)蒸发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一滴水掉在地上在夏天很容易变干,那么冬天在地上掉一滴水能不能变干?这说明蒸发受不受温度的限制?(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2>碗里的八宝粥放一会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上面出现一层薄膜)这层薄膜是怎样形成的?(蒸发)薄膜只出现在粥的表面,这说明了什么(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明)教师解释为什么晒粮食时要推搅?

蒸发是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让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让操场上有一潭水尽快变干?教师分析扫开后是在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来加快蒸发的。

让学生对照蒸发的图片和思考图片上的问题总结加快蒸发的方法。

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

1升高液体的温度;2增大液体的表面积;3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为什么蔬菜放一段时间后会变黄,变干?(水分蒸发了)让学生对照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来总结减慢液体蒸发的方法;与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相反(4)蒸发致冷:

看图3.3——5中天气温度这么高,这个人为什么还感觉冷呢?他身上的水分在蒸发,蒸发有致冷作用。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蒸发致冷例子

4、课堂小结:(教师对照板书 生一起总结)

5、强化练习(在白板上出示习题让学生完成强化练习,并讲评)

6、布置作业:(写一份水沸腾的实验报告)板书设计 1.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过程。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过程。

2、汽化分为蒸蒸和沸腾

蒸发是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蒸发的作用:蒸发致冷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中学

授课教师:****

篇8: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2.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了解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4.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知道什么是沸点;

5.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图象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6.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并会运用该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难点: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水、烧瓶、玻璃片、胶头滴管、棉花、火柴、冰镇可乐一瓶、常温可乐一瓶、小镜子、注射器、乙醚、多媒体。

学生用:酒精、胶头滴管、塑料袋、水槽、热水、烧杯、水、酒精灯、棉签、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温度计、硬纸板、火柴、小镜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想想做做】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

2.从热水中取出塑料袋再放入盛冷水的水槽中,你又看到什么变化?

同学们,你能解释这些变化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汽化和液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动手做一做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教师出示的问题。

分组实验并观察酒精状态的变化:

酒精不见了,变成了气态的酒精蒸气。

学生讨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液态变为气态,可以由气态变为液态。

二、合作探究,(一)汽化:

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1.沸腾

(1)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

d.选择、组装实验器材

e.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f.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现象

沸腾、沸点、沸腾特点、沸腾的条件

g.评估

根据上面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态

汽化

()态

()态

液化

()态

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演示1: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球写下“汽化”两个字,过一会儿“汽化”这两个字就不见了。

提出问题:字到哪去了?

演示2:在烧杯中放入少量水,加热至水完全烧干。

提出问题:水到哪去了?

教师总结:这两个实验中液态的水都变为气态的水蒸气,但方式不同。我们把第一种方式叫蒸发,第二种叫沸腾。

生活中我们常将冷水烧开以便饮用,所谓烧开就是将冷水加热到有大量气泡冒出。这一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沸腾。

【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有哪些不同?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怎么变化呢?

展示实验步骤及要求

.从暖瓶向小烧杯中倒入30ml左右的热水,点燃酒精灯加热。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格中,直到水沸腾后2分钟为止,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时间/min

0

0.5

.5

2.5

3.5

水的温度/℃

3.在记录温度的同时,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各有怎样的现象发生,水沸腾后,将酒精灯取下停止加热,观察水的沸腾情况。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见附件1

4.实验完成后,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指导,使学生的实验更加具有

层次性、目的性,降低了学生实验的难度)

思考讨论,进行该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采取哪些措施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在师生讨论完善的基础上,展示实验器材的选择和组装。

学生开始探究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及时处理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收集部分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利用另一种分析数据的方法处理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现象分析:

问题1: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

【总结】水在沸腾前较响,沸腾时较沸腾前声音变小。

问题2: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运动方向、大小变化、最终结果各有何相同或不同?

【总结】相同点: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都产生在容器的底部,向液体表面运动,到水面破裂开。不同点:水在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

问题3:对比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情况,你认为沸腾必须满足怎样的温度条件?

【总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除水外,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问题4:你认为沸腾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观察停止加热后,水是否还能沸腾?

【总结】沸腾吸热,如果不能继续吸热,液体将停止沸腾。

【概括归纳】沸腾的定义

板书:、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阅读教材P60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液体的沸点相同吗?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多少℃?

2.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吗?为什么?

【知识拓展】液体的沸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大气压影响液体的沸点,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交流评估】

组织学生交流与评估,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实验设计有不合理、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没有新的发现?

知道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学生观察:板书的字不见了。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酒精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

学生观察:水不见了。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水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

明确两种情况都是汽化现象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描述水沸腾现象,并对温度变化进行猜想,交流讨论。

认真学习实验步骤、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的过程及观察记录的内容。

观察并学习坐标纸的使用。

学生讨论、整理提出的问题,汇报讨论结果。

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补充、完善并组装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节省时间方法:给烧杯加盖子、用热水、减少水的质量

学生共同协作,观察现象

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培养实是

求事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意

识。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学生总结上面提出的四个问题,归纳沸腾的定义、特点和条件。

总结实验情况,实验测得水的沸点不是100℃,分析原因可能是气压的影响。

巩固训练

2.蒸发

蒸发现象

什么是蒸发

实验感受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巩固训练

【小试身手】

大家都喜欢吃火锅,你们吃过“纸火锅”吗?

思考:“纸火锅”为什么遇到火不燃烧呢?

过渡: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是蒸发,这节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那两个字慢慢消失就是这种现象。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吗?

【设置问题情景】

湿衣服变干就是一种蒸发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一下:、湿衣服上的水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

2、湿衣服上的水蒸发现象是缓慢的还是剧烈的?

3、只有炎热的夏天能把衣服晾干吗?气温较低的季节,衣服能晾干吗?

【概括归纳】蒸发的定义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做做想想:

.用棉签蘸酒精擦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2.取两个温度计,一个玻璃泡沾上酒精,另一个不沾,分别用课本对着两个玻璃泡扇,观察两个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先亲身体验感受,再实验验证,加深对蒸发吸热的了解,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小试身手】、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为什么?

2、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汗液起到什么作用?

3、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要想让湿衣服干的快一些,你有哪些好办法?

探究实验: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器材:两块相同的玻璃片、酒精灯、水、酒精、胶头滴管、小扇子、酒精棉球。

探究一:取两块相同的玻璃片,给其中一块微微加热,用滴管在冷、热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稍等片刻发现加热过的玻璃片上的酒精先干。

探究二:取两块相同的玻璃片,用滴管在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将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摊开,稍等片刻,表面积大的酒精先干。

探究三:取两块相同的玻璃片,用酒精棉球均匀涂抹两个玻璃片,用扇子(或垫板)给后涂的玻璃片扇风,扇一会儿会发现空气流动快的先干。

(设计意图:从生活到物理,通过学生积极

讨论、分析、总结、概括,不仅调动他们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归纳能力。)

【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面表面空气流动

走进生活:同学们能不能说出生活中一些加快液体蒸发的例子?

应用拓展:播放视频“火洲”里的坎儿井。

介绍坎儿井工程可以与长城媲美,它的建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坎儿井”是如何减少水的蒸发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给学生丰富感性材料,激起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小试身手】

展示并让学生解释下面的现象

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讨论总结:、利用水蒸发吸热来降低温度。

2、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汗液蒸发吸热,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

3、人身体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上吸热,从而来降低温度。

狗常把舌头伸出来,把大量的热散到空气中,来调节体温。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得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

交流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观看视频并分析“坎儿井”是如何减少水的蒸发的。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二)液化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

1.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

液化放热

(2)压缩体积

(三)拓展

延伸---电冰箱与臭氧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

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的能力。

比较蒸发与沸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填入表格。见附件2

(设计意图:运用科学方法中的比较的方法,突出沸腾、蒸发的不同点。)

过渡:向学生展示一瓶冰镇可乐和一瓶常温可乐

请学生观察冰镇可乐的外壁上的水珠,为什么常温的可乐外壁没有水珠?请学生用纸巾擦拭,看看水珠能不能被完全擦干?并思考这些水珠是如何产生的?

(一)小试身手

你能解释以下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吗?

【总结】都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环境而液化成小水珠。

(二)动手做做,动脑想想

活动内容:

.出示一面小镜子,向小镜子哈气,观察镜面有什么变化?

2.将小镜子在火焰上烤一烤,再向小镜子哈气,又看到什么现象?两次有什么不同?

【学以致用】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把一把带柄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三)观察与交流

仔细观察图片,烧水时在靠近壶嘴的地方出现“白气”,这些“白气”是什么?

演示:用烧瓶加热水至沸腾,待玻璃管口喷出“白气”。

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烧瓶中的水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中的气体是什么?

2、烧瓶中的水蒸气是什么颜色?是否透明?

3、瓶口“白气”的特征是否和水蒸气的特征相吻合?

演示: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玻璃管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在烧杯的内壁出现什么。

【总结】“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四)体验与感受

将刚刚罩在玻璃管口的烧杯取下,请学生用手感觉烧杯的冷热程度。烧杯变热说明了什么?

【总结】液化放热,因此被烧杯变热。

【小试身手】

1、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严重得多,为什么?

2、冬天天冷时向手哈气,为什么手会感到暖和?

3、蒸馒头时是最上层的笼屉中的馒头先熟还是最下层笼屉中的馒头先熟,为什么?

(五)观察与交流

演示:用注射器压缩乙醚气体使其液化。实验中使用了什么方法使气体液化呢?

(说明:由于本实验可见度不太大,应该重复做两、三次,让学生仔细观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观察。)

点拨并展示液化的第二种方法:压缩体积。说明将气体液化的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并列举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例子: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火箭中的用做燃料和助燃剂的氢和氧。

展示

(设计意图:展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体现了从物理到社会,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比较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填入表格。

学生动手实验,发现水并不能被完全擦干,这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交流:可乐外壁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可乐外壁凝结而成的,因为水蒸气的不断凝结所以不能被完全擦干。

讨论交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讨论交流:烧烧口腔镜的目的是使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白气”学生往往误认为是水蒸气,这也是本节课需要纠正学生的常识性错误之一。

通过比较“白气”和水蒸气在颜色和透明度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差异,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难点突破

学生体验感受后分析交流原因,得出液化放热。

学生讨论交流:、因为水蒸气液化需要放出热

量。

2、空腔中的水蒸气液化放热,使得手的温度升高。

3、上层先熟。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观察实验并分析液化的方法:压缩体积。了解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例子。

阅读、交流:阅读STS:电冰箱与臭氧层,并交流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以及了解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提高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环境保护意识。

反馈练习

师巡视检查

完成反馈练习

见附件3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程序

学生梳理知识,交流收获和疑惑。

四、课堂检测

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解答

见附件4

五、布置作业

出示思考题题目

见附件5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两种方式:

沸腾:

沸点:

沸腾的特点:

沸腾的条件:

蒸发:

蒸发吸热致冷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二.液化:、定义: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3、液化放热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为基础、以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的教学。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中的视频、实验、体验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让学生实验、观察、讨论归纳问题,使他们主动充分参与学习,而且实验的设计简单易行,既能让学生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通过比较水蒸气和“白气”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帮助学生克服原有的错误认识,从而明确“白气”不是水蒸气。

4、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知汽化和液化现象,重点突出水的沸腾实验,实验仪器很多也比较危险,教师要做好引导,实验前要让学生阅读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交流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让学生交流缩短沸腾前时间的措施等。实验中要留意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

2、本节课易出现实验的时间比较长,课堂进度就较难以把握,沸腾实验的水量一定要控制好,选择的烧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计时也较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展示钟表,并每隔0.5min用钟声提示学生。

3、用注射器压缩乙醚气体使其液化实验可见度大,此实验应该重复几次,让学生仔细观察。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观察。

附件1

沸腾前

沸腾时

声音(响或不响)

气泡情况

发生部位

运动方向

大小变化

停止加热是否沸腾

附件2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能使液体变为气体,都吸收热量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面

内部、液面同时进行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一定温度(沸点)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温度变化

降低

不变

影响因素

.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液面气压

附件3【反馈练习】

.物质从液体变为气态叫______,它有两种方式,分别为______和______;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______,物质有气态变为液态叫______,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冬天的早晨起床时可看到房间玻璃窗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在()

A.窗玻璃朝房内的一面

B.窗玻璃朝房外的一面

c.窗玻璃的里外两面

D.不能断定在哪一面

3.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温度计的玻璃泡,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4.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______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________变成了液态氨,又沉人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为解决“千年冻土”的许多创新和发明之一。

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A、汽化

液化

B、液化

汽化

c、熔化

液化

D、液化

凝固

附件4【课堂检测】

.小明盛热汤时,戴的眼镜马上变得雾蒙蒙的,什么都看不清了,这是因为水先___________成水蒸气,又遇冷___________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2.小明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为此,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观察其蒸发的快慢。实验过程中小明需控制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相同。

3.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川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4.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弥漫着“白气”;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5.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______热量。

6.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所有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下表可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_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57

酒精

-117

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_____℃,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

时间/min

0

温度/℃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附件5【课后思考题】

.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形成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应在锥形瓶中加入______,在蒸发皿中放入______;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锥形瓶口内有_______出现,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蒸发皿底部出现水滴,这就形成了“雨”。

2.自制简易冰箱: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转头上搁一只比脸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放剩饭剩菜,再用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口袋的边缘浸在水中,这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过一天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试说明其中的原因。

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所选择的是______套装置。(填“A”或“B”)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c所示,图线a、b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__不同。

(3)通过分析图象c,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种魔术如同所示,这个表演是将纱布放入水中浸湿,再用手挤出纱布中的水;把湿纱布包在手指上,蘸上少许酒精;点燃纱布,可以看到纱布燃烧起来,而手指安然无恙。请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反馈练习答案:

.汽化,蒸发,沸腾,蒸发,液化,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A

3.D

4.A

课堂检测答案:

.汽化,液化。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c.4.c

5.试管壁上出现小水珠,放出。

6.热胀冷缩,水银,水蒸气液化,96,98.课后思考题答案:

.(1)水,酒精。

(2).小水珠,水蒸气遇冷液化

2.利用水蒸发从食物中吸热,从而达到对食物降温保鲜的目的。

3.(1)B

(2)质量

(3)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上一篇:工作汇报讲稿下一篇:icu护士实习自我鉴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