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术的心得体会

2024-04-16

学习美术的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学习美术的心得体会

美术教材教法的学习心得

振兴街小学

秦志红

本次教材教法培训,我们听了两节美术示范课,观摩了市美术教育基地美术社团活动室,教研室武建伟老师就他平时蹲校视导发现的教师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环节方面的问题,作了以“新时期三维目标和美术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为题的专题报告。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体会总结: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努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各种不同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课前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课后大量收集一些名家作品,为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欣赏到更多的名家作品。刺激自己的艺术思维,从而能够创作出更有价值的作品。小学生拥有十足的好奇心,色彩的世界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艺术的美感。

《小鸟的家》一课中教师课堂导入太过长,主次不分明,主要探究小鸟的姿态,交流讨论怎样表现这些小鸟的家有些过少,教师在备课讲课中好好了解吃透教材,确定好每节课的重难点学习目标。《乐的回忆》教师结合自身快乐的回忆导入课堂,把同学带入情教师精心,学生用心!完美的课堂

篇2:学习美术的心得体会

大丰市白驹镇中心小学蔡华

小学美术新课标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新课标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而好奇是创造的美妙前奏,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新标准强调“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小看后面这几个字的变化,它包含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

新课标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把老师与学生合理地融为一体。新课标让美术学课成为活动的课堂、再创造的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信。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

三、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本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新课标的知识面范畴很广,增加了开放性及探索性的研究,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我深深明白了课标编写者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

1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篇3:学习美术的心得体会

俗话说:“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择判断能力, 很多学生因为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上他所教的学科。试想一下, 一位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课堂气氛沉闷乏味, 学生的表现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何谈高效。特别是美术课堂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开放性, 课堂上美术教师可以放开手脚, 让学生的能力、个性自由发展。试想, 沉闷的课堂气氛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使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有一次教学“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一课时, 在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 一字一句都按教材中所描述的“达·芬奇用画笔表现了蒙娜丽莎惊人的容貌和内心的迷人魅力, 那神秘的微笑像谜一般使人永远难忘……”但我听到有几位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看不出有什么漂亮, 脸部有些水肿又没有眉毛, 看起来有些呆呆的……”我本想制止学生的议论。但是我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于是我说:“每个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是很正常的, 由于欣赏者受历史背景、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因此, 美术教育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营造适合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互动中来, 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互动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才不会培养出千篇一律的学生。

二加强学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

合作学习已成为美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确定合作任务,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 发展学生的多元化,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任务, 从而达成学习目的。如在教学“最后的晚餐”一课时, 我讲述了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 耶稣和他的门徒共进晚餐。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从画面看: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 形成四组, 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表情悲伤, 双手摊开, 好像在表达: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画面中表现的人物繁多, 各怀心事, 表情不一。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画面人物的表情, 我邀请七个男生和五个女生分别扮演了耶稣的十二个门徒, 由我扮演耶稣。我学着画面中耶稣的样子, 双手一摊, 然后对着下面的同学说:“谁来演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学生把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特别是饰演犹大的那位男生, 表演得特别投入, 课堂气氛十分好。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合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美术教学中的内容很多, 有素描、色彩、图案、美术鉴赏等课程,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因为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 它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功能为一体, 带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光色绚丽和悦耳动听, 为传统美术教学带来重大影响。在美术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可以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美术教师更好的处理重点和难点。如在教学“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欣赏”时, 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大量搜集到的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图片, 同时还插入相关资料背景, 学生非常投入地欣赏作品, 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的有关特点。又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时, 教材上是一幅故宫前朝三大殿鸟瞰图。这对农村的许多学生来说, 都没有参观过故宫, 老师把故宫的建筑特点说得再生动, 也是纸上谈兵, 学生也无法感受到故宫的壮观。但是多媒体的播放就让学生欣赏到故宫前朝三大殿鸟瞰图时,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为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篇4:培养学习美术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活动 培养浓厚兴趣

美术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在课堂上我们努力营造活动气氛,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投入到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主动接受信息从而引起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既经受了锻炼,又使兴趣趋于稳定。

我们对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组织了多次活动:有参加上一级各类比赛的,也有校内主题性竞赛的。在活动中不断提高有美术特长的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思考探索才能,使学生更充分、更完善地发挥其潜力。如高一有一位同学,在一次全省美术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后,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二、融洽师生关系 培养普遍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潜意识里认为学生还小,懂得的还极为有限,于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在美术制作课里,教师无需对用什么形式,有哪些步骤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和琢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另外,绘画多幅作品或单幅作品时,教师也无需告诉学生先画哪里?后画哪里?或先画哪个部分,后画哪个部分。不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再动手绘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徐悲鸿的《群马》时,教师让学生看画,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作答时大家基本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三、美育渗透 培养持久兴趣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美育,对于培养和健全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即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学校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为学生创造有良好影响的艺术气氛。例如,主题报、画展等,教学上诸如向学生讲解美术史知识、名人的艺术简历、名画的思想、艺术魅力,以促进学生对更高艺术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学校还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通过参观画展、举行书画比赛等,加深他们对美的感受认识,让他们走入真实正确的审美天地。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使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持续稳定。

四、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动画场景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快乐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上图案基础课时,在讲解“变化”的几种方法过程中,我设计同时在投影上用彩笔画出简化的鱼、兔子,几何化的松鼠、青蛙,夸张的小猪、梅花等,这些简练的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地说出“松鼠!”、“青蛙!”、“小猪!”等等,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讲添加法时,在鱼身上添加莲花,在梅花上添加喜鹊,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可回答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这样,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功效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很值得推广。

总之,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既能实施美育,还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在学画中成长,让自信从学画中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各得其所,找到自己的方向,为祖国培养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

篇5:学习美术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平川乐雅小学

刘云霞 小学美术新课标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新课标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那么,要转变学习方式,首先应对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有所了解,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新课标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而好奇是创造的美妙前奏,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新标准强调“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小看后面这几个字的变化,它包含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过去是一种基于外部因素的诱引和强制,因此,就学生而言,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而主动性则是“我要学”,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主动性的学习还体现在学习的责任上,学习是谁的事,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能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以及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谈不上主动性。

有这样一节小学美术课,《用瓜果蔬菜制人和小动物》。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先凭自己的喜爱和能力制作一个小动物,材料不限。大多数学生在课前都完成了这一课外的作业。上课时,教师首先选了几件学生制作得有特色的小动物给予表扬,并普遍给其他完成作业的同学予鼓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着播放了一段录像,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对各种动物的外形、动态、色彩、基本结构及生活习性,都作了较为充分的认识,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用蔬菜、水果制作的小动物,并把这些小动物分发下去,要求学生将它们拆散,同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研究:一是这些动物的每一个部件是采用那些手段做成的?二是小动物是如何组装完成的?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观察、探究兴趣。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就有了三个发现:一是采用了洋葱、胡萝卜、白萝 1 卜、捧瓜、茄子、苹果„„等瓜果蔬菜为制作材料;二是使用了切、挖、削、割、刻和接的制作手法;三是用了牙签、火柴棍、大头针等衔接材料。有了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按捺不住的跃跃欲试的表现欲望。教师的这堂课讲得少,既没有去讲制作步骤、方法,也没有进行示范,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兴趣昂然,制作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及生动有趣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更可喜的是,这堂课还产生了相当好的持续效果,后来学生在课后还制作了不少作品,这位老师还为学生组织了一个小型展览。

新课标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把老师与学生合理地融为一体。新课标让美术学课成为活动的课堂、再创造的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信。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

三、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本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新课标的知识面范畴很广,增加了开放性及探索性的研究,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我深深明白了课标编写者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篇6:《美术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通过再次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本次的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尤其是美术课程,它由过去单一的课程功能(知识与技能)向多元的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功能转化,使课程更具综合性、开放性、均衡性和适应性。

课程要达成的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在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习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终身的事情,培养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任务。因此,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就像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是任何教育门类和形式都必须重视的工作。教育活动中需要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二是对个体的成长和幸福具有积极意义。这两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样是我们美术课程应该关注的,因此,在我们的总目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和要求。

篇7: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原本以为美术就是指画家的画作。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从这个狭隘的概念中走了出来,真正走进了美术的世界,也才真正认识到了美术的博大和内容之丰富。美术一词被我所理解,也正是上了美术鉴赏课以后。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

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第一: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三: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美术鉴赏对美和艺术增进理解,无疑对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在这种鉴赏活动中,是

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

第五:美术鉴赏可以娱情怡神,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通过鉴赏不仅使人视觉愉悦、心情舒畅,更在于美术作品都是通过点、线、面、色彩、空间、肌理等形式组成,所以画面上的节奏感、韵律感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进而使人产生联想。因而,当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不管是遇见那些赏心悦目的写实作品,还是一些现代派艺术家的抽象作品,都会使我们获得一种喜悦与满足。对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也更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

篇8:学习美术的心得体会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要学会辅导、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喜悦,使其慢慢消除胆怯的心理,克服不敢下笔的心理障碍。这种方法是针对缺乏自信心、心理素质脆弱、想象力差的学生。这些学生总怕自己做不好,怕老师、同学会笑话他,所以不敢画。久而久之,会形成内向不合群,对交际、生活、学习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千万不能当面挖苦、训斥他,更不能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揭示他。应从最简单的形式入手,进行引导,引发想象。课堂上哪怕他们有一点的进步,教师也要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授线条装饰画一课时,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在作业时构图太小,我马上让学生停下笔,采用赏识教育法进行指导:“同学们,你们画得画都很漂亮,如果再画大一些会更美丽。”然后,以有的学生画鱼为例,先出示样板后,我又在鱼的外面画了一条大鱼,说:“我们把这条小鱼变成大鱼身上的花纹,或想象一条大鱼在教另一条小鱼学游泳,这样一改鱼也变大了,构图也漂亮了。”通过这种添加、特殊的引导、赞赏,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其信心和他们的应变能力,从而对美术更感兴趣。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审美能力较差、画面缺少美感的学生。形成的因素多因为觉得自己画得不如别人好,因此,教师发现后不能当学生的面批评:“你画得像什么?构图这么小。”从而打击其自信心,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集体讲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有一种学生总觉得圆画得不好,直线不直,感觉每画一笔都不令自己满意,这样反复画来擦去,一节课结束,他的画纸还是空白一片。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对于绘画来说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美和再美一点之别,所以,同学们要相信自己的画并不差,这样好的画被你画出来又擦去多可惜啊。”这样经过正确的引导,使其改掉了坏习惯,更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篇9:学习美术的心得体会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美术创造因其强调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高中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性格、创造力、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在教学及生活实践中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美术感受力和想象力,启迪、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完成素质教育赋予美术教学的任务,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肩负的重任。作为教育者,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改变原来的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教材为主要内容,课堂封闭,不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诸多弊端。

对于高中美术欣赏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等其他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以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和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

二、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氛围

一个好的活动氛围,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接受来自各种途径的信息,进而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具有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创设以下几种氛围。

1.开放自主的氛围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向题的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应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要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不时地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以此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氛围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上引入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形式。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这样,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和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美术文化对于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創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1.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

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但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课本知识、到图书馆查找、上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2.适当加工处理信息,是创新活动的关键

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性行为。当然这种创造性行为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美术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性,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研究成果的展示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成果展示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有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撰写,还有通过课堂展开的辩论、研讨,搞展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五、注重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是研究的“结果”,因而如何评价意义重大。虽然研究性学习更多关注的是探讨的过程,但合理的评价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评价的好坏也关系到学生今后对学习的兴趣。首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形式上的评价,轻总结性的评价;重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其次,还应重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轻解决问题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学习的行为出现偏差,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所以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才对。

篇10:学习美术的心得体会

幼儿对于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喜欢涂涂画画,喜欢鲜艳色彩的偏好,在实践的过程中特别是小班幼儿很少在涂鸦的时候选择用黑色,灰色。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三岁左右的幼儿能在机械重复涂鸦及揉捻泥团中得到肌肉运动带来的快感。自我中心是这一时期幼儿心理发展的一大特点,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体验投射到所表现的客体上去。例如,给妈妈头上“插”一面红旗表示对妈妈的喜爱,把一条条曲线看成是游动的小鱼,汽车前面应该有一双眼睛才能行驶,等等。这些移情作用为幼儿美术教育开展提供了心理基础,从而使美术活动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另外教师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有这样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教师让孩子们画太阳,并且叮嘱幼儿画太阳是用红颜色的。活动结束后老师发现浩浩用绿色涂太阳。当时老师很生气认为浩浩没有听老师的话立刻在孩子面前把他的画揉成团扔了。事后问起浩浩为什么用绿色画的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浩浩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啊,他认为太阳太热,晒的人们很难过,所以他要把太阳换种颜色,让它不在那么热。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尊重幼儿,理解他们,走进孩童的世界。

而我们的教学也应达到“用语言文字描述世界和表达情感”的目的,让孩子“画自己心中的画,讲自己心中的故事,读自己说过的话,认自己喜欢的字”,通过多元情景的欣赏和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观察与认知,开展幼儿绘画创作活动;以幼儿自己创作的绘画情景为主题,进行个性化的语言教学和汉字教学;绘画和语言是幼儿童心最主要的表现和表达形式。这次的学习解决了一直以来让我困惑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不出现示范画,而又让孩子能画、愿意画——物象分析法。

脱离“示范—模仿”的传统绘画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完成创作。孩子画不出形来,这是因为他没有很好的观察事物。如:孩子画树时常常把树干画成一个长方形,老师可以带幼儿观察一颗真的大树,摸一摸树干、看一看树枝的样子。有时幼儿会把树根部画的很窄,可以和孩子们玩一个游戏,让他们学一学两脚并得很紧的大树干被“大风吹一吹”、被“小朋友摇一摇”,让学生体会一下“下窄上宽”的大树干站得稳吗?引导孩子观察,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孩子。对观察能力较弱的学生用有趣的语言引导,贴近幼儿的生活,便于他们理解;对于观察力较强的孩子要提出更具体更详细的观察要求。

当然,物象分析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知识,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要掌握所教内容的足够多的知识,知识储备量要求比较大,要巧妙机智的激趣、培趣,引领孩子有兴趣的去探索去思考。这样才能巧妙的利用物象分析法引导孩子观察,思考,并独立的创作。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确立4至6岁的孩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直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育教学中要有不同,可是具体的有什么不同,怎样的不同,如何处理不同,是我的困惑。现在逐渐的明白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同样是画小鱼,小班就可以粘贴小鱼添画泡泡;中班可以画我是鱼王,大班则可以表达奇妙的海底世界……4岁的孩子只要求能用线描的方法画出他想画的事物并涂上五颜六色;同容要求是可爱的简单的动物和感性的经常经历的事件。5岁的孩子可以采用突出主题的方法,颜色要求用到冷暖、亮暗色的搭配。6岁的孩子要求创作有主题的画面,色彩要求有突出的特点,内容要求更丰富,表现的更细致。

篇11:学习西方美术理论心得体会

在写这篇关于美学的专业论文之前,我咨询了诸多圈外好友,他们大多都是艺术方面的门外汉,对于美学和美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当问起他们什么是美的时候,给我的答案往往离不开这几种:好看、漂亮、优秀...。其实,之前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美。对此,也不能说他们认为的美是错误的,只能说他们看到的美是狭隘的。对待美没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在学习过西方美学理论的时候,老师对美以及美学通透的讲解之后,我对美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高度。一直以来我们误认为美学是鉴别美,以及审美的经验,更多的去关心实在的问题和判断实物的美丑。实则,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的特征,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美学的研究美的学科,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学科,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我最近在拜读朱光潜老先生关于艺术和美学以及文学的著作《谈美书简》。再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等一系列问题。书中这样说到“谈美,我的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让我明白了人才是美的主体,创造了美,又在消费美。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创造美的意识以及能力。学习了美学,使我大致了解到如何审美。美既是客观存在,也是人们的主观想象。美学是一门超世俗功利的学问,它反映了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但它又与哲学不同,它把这种终极关怀和追求溶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

篇12:美术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江苏省沛县鹿楼镇蔡集小学

2012-3-25

美术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2年3月24-25日,美术教师培训开始了,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听取了沛县第六中学副校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张振华精彩的美术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他以自己成功的经验介绍在事业上的艰辛历程,辛勤的汗水没有白费,他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每位美术教师要有自己的最求目标,立志干一番事业,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不管别人对自己怎样看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他介绍了家传布老虎的制作,从实践到理论,最后把它编写成课程传授给学生并成功注册专利。他把布老虎作为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他告诉我们积极研究课题,课题不是多么神秘莫测的,问题即课题,让我们开发课程等等。然后又对美术新课标进行培训。

这次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受训教师的美术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更新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参加本次培训的200多名美术教师,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本地区美术教学教研工作的蓬勃开展。

在2天的培训期间,我们学习了很多美术教学基础技能,也学习“美术教育理论”“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作用”“美术教学教法研究”等理论知识,更有贴近美术教师上课实践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及课件制作”“微格实践与案例分析”。作为这次培训的承办单位,沛县教育局派出教育专家张振华老师,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尽职尽责的授课,使我们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参加这次培训的一些感受。一:加强美术教师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

这次培训选择的承办单位沛县教育局,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这次培训对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视程度。在这次培训开设美术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受训教师有一定专业基础,更突出强调教师要有创造思维和主观表现,打破了传统美术教材的约束,这种教学理念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也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二: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那么我们美术教师因该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和高考班的专业美术培训,我们广大基层美术教师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全体学生的美术教育上,不要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者所谓个人成绩而忽略了自己的基本职责。这次教师培训所进行的面试时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名教师在面试时跟专家滔滔不绝地展示他的高考班有多么的录取率,他带的学生基本功有多么扎实。结果是他当场被专家组否决掉,落选了,原因很简单,他只会对少数人的美术专业技能进行指导,而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教育,所以他不能算是合格的中学美术教师。我想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哪儿。

三:美术教师不仅要做美术技能传授者,还要做美术文化的传播者。

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直接和暗含的关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必须重视文化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不仅是一名美术人,还应该是一名文化人。

四:美术教师应立于本地区自然风景、民间文化特色,开发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

在此次培训中授课的专家们对学生们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学生们结合本地区特色,深入生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校本美术课程资源。桂林地区有天下一绝的风光,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为我们开发校本美术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取之不竭的丰富资源,我们美术教师应静下心来,深入生活,潜心研究,拿出有地方特色,有个人风格的课出来。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新课程中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学的作用,多元化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在新的教学评价指导下学习方式的改革方向。

篇1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 并不能真正地把美术课的作用发挥出来, 尤其是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大但是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 美术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有改变, 仍延用传统的“注入式”, 教学形式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 许多学生失去了兴趣,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思维发展。

要使美术课真正地发挥作用, 体现价值, 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美术教学方法很多, 在教学中应注重一个原则, 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 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 又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智育的培养。

例如初中美术教学有很多内容是需要用讲授法来进行, 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运用不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枯燥, 不愿意学习, 天长日久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的规律, 使所表述的内容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语言要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并善于组织学生听讲, 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 所述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例如欣赏课教学, 让学生欣赏中外名画,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接触到的美术知识很少, 哪怕是很浅显的儿童画也没有见过几幅, 他们又以怎样的心态和感情去欣赏呢?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幅作品进行讲授。比如利用一幅中国山水画教给学生欣赏知识, 同时将其中蕴含的背景故事讲给学生, 让故事情节吸引学生, 牵着学生走。之后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 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到, 中国的山水画为什么不叫风景画。教师可以这样去讲:首先讲我国情感习惯, 许多诗歌里“山水”“山河”“江山”就代表着祖国, 这些词是“祖国”的同义词, 因此山水画也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的反应;其次讲山水画的画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精神融入了作品中, 是画家艺术修养的表现。而风景画是西画的称谓, 它是写实性作品, 是自然的客观表现, 与中国山水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又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再如利用演示法进行教学。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 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 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 加深印象, 明了作画的方法步骤。课堂演示要做到步骤简明、图像清晰、线条生动、技法熟练。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听明白, 学生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个别化的辅导,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改变了传统的临摹课上教师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临摹一幅作品, 许多学生感觉到“狗咬刺猬, 无从下口”的情况。

练习法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把新知识变成能力的一种方法。练习法在美术教学中应用较多, 所以在教学中要做精心的准备。首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切忌盲目性的重复练习, 同时练习的内容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在教学环节上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指导, 检查学生对方法步骤的掌握情况, 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 肯定成绩纠正错误。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断激励学生, 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信心, 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也可以用参观法进行教学, 这种方法不拘于以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乐于接受, 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 使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从中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乡土美术教学结合起来效果明显。组织学生以郊游的方式, 把美术课堂移到野外, 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乡土风情, 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 同时可以用拍摄照片、写生或日记的方式搜集乡土美术的资料。回到学校后, 同学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资料介绍、黑板报、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14:学习美术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美术;特长;绘画;兴趣

美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传播美术思想、美术知识、美术历史和美术技能技巧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传授造型技能、艺术审美经验和启迪智力的手段。学习绘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有浓厚的求学兴趣,而且要有很高的积极性勤练多想。

一、让学生认识自己并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学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美术的兴趣上去。教师可以跟学生讲述自己的求学历程,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怕挫折,虚心求学,不甘落后的精神,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努力学习,做到问心无愧。

二、讲述学习美术的社会用途

绘画是一种兴奋剂,可以促进、激发、活跃人们的思维,使我们的心灵得以美的享受。有的学生认为,现在人才市场美术高才生到处都有且已趋于饱和状态,我们现在才开始学,何时才轮到我们找去“贡献”,针对学生缺乏信心这一点,教师应该多举例说服:主要你学到知识,只要你有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基础和扎实的美术基本功,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无论你在哪里,总会有人重用你。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添生活乐趣

美会影响到个人的审美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如果对美有较深认识,那么自己的穿着打扮也会与众不同,并能很好地搭配服饰,穿出自己的品味和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譬如讲到色彩给人心理效应不一样时,就列举出服装色彩与人体体形之间的相应关系的例子:太胖的人穿衣服可以选择深色的,不要穿颜色太鲜艳的,横纹的衣服也不宜穿,否则效果大打折扣;体形较瘦的人,不要穿竖条纹或颜色太重的,否则瘦上加瘦……。学生听了都频频点头,树立起信心,有兴趣去学美术这门专业。

四、创设艺术教育的深刻氛围

开辟教师画室,美术教师在画室里摆放静物画画,可以起示范性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同学聚在一起画画,教师指导,学生的作画水平会不断提高,好的同学可以带动稍差的同学,又可以提高画画水平。因此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兴趣向高层次、个性化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学生乐学及健康、美好、高尚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

五、创设导入新课的环境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和一个内容圆满完成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谜语导入法,音乐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同时内容必须与导入法很好地结合。例如教色彩构成,我会结合不同色彩给人的视觉心理效应知识,例举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中的叙述:“一位实业家准备进行舞宴,招待一批男女贵宾…… 当快乐的宾客围满了美味佳肴的餐桌就座之后,主人便以红色灯光照亮了整个餐厅,肉食看上去颜色很嫩,客人食欲大增……红光变成了蓝光,烤肉显出了腐烂的样子,马铃薯发了霉,宾客立即倒了胃口;可是黄灯一开,就把葡萄变成了蓖麻油,把来客都变成行尸,几个比较娇弱的夫人急忙站起来离开了房间,没人再想吃东西了。

六、多范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水平和引起兴趣,教师示范性、直观性教学非常重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直观性教学是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去感知知识技能,他在《大教学论》中说:“这对于学生应当是一条黄金一般贵重的原则,对于一切事物,应当尽可能用各种感觉来感受他们,这就是说看得见的就用视觉感受,听得见的就用听觉感受,闻得出气味的就用嗅觉感受,有滋味的就用味觉感受,可接触的就用触觉来感受。

七、寓教于乐,乐中求美

绘画并不是因为它精益求精或豪放潇洒而赋有魅力,而是精神中的情感经过感觉对视觉形象的把握,从而产生神秘的激情。针对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绘画能力稍差的对绘画的兴趣不浓,就连那些成绩较好的,对绘画的兴趣也变得减弱。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绘画的热情和兴趣,我认为必须冲破皮框,减轻压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在完成美术作业过程中不一定遵守规范,不一定像应考那样独立完成,而应该让学生互相参考,互相学习;不应该有只有“教师讲,学生练”的单调模式,应创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

八、善于表扬,灵活批评

绝大多数学生都想得到教师的表扬,因此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必须做到恰如其分的肯定。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其作品的欣赏者。学生的作品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他们一笔一画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经过自己的构思、设计而画出的作业。所以对于每位同学的作业,我都认真批改,打上分数和写出评语,并上课评讲,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对有进步的,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其作业的缺点尽可能巧妙地在表扬中提出修改意见。如有一位原来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有一次作业他做得挺不错,有进步,于是我在班上表扬了他。

参考文献:

[1]赵巍.高中美术特长生色彩教学的策略研究.教改聚焦.2012(12).

上一篇:整地营林下一篇:2017学校总务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