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调设备的具体问题的请示

2024-05-09

关于借调设备的具体问题的请示(精选6篇)

篇1:关于借调设备的具体问题的请示

关于借调设备的具体问题的请示

省教育局:

在发展迅猛的中国,教育事业也要为祖国不断培育更优秀、全方位的人才,因此,我校新开设了国际贸易和会计两个专业实习场,培训更优秀的人才,但因我校资金缺乏,新开设的两个专业实习场地无法建设,影响了这两个学校专业学生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和教学计划的完成。

为了优化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鉴此,我委建议局物资管理处以无偿或者缓期付款的方式调给学校部分教学设备(附《教学设备明细表》一份),以解燃眉之急。专此请示,请批复

辽宁省对外经贸学校

2013年1月4日

关于辽宁省对外经贸学校借调设备的批复

民行批【2013】5号

辽宁省对外经贸学校:

你校二零一三年一月四日《关于借调设备的具体问题的请示》和《教学设备明细表》请示悉收。经辽宁省教育局物资管理处批准,同意借调设备给辽宁省对外经贸学校,为应教育事业号召,这些设备无偿借用。

辽宁省教育局物资管理处

二零一三年二月四日

篇2:关于借调设备的具体问题的请示

区编制委员会:

临港都市产业园是区委直属的副县级单位,公务员及事业编制共20名,现有工作人员16名。根据上级工作安排,一名

人员赴

学习

一年,加之近期一名

领导培训,在我单位事务繁忙的同时人员缺口尤为突出,已严重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

为解决园区人员不足的问题,经过考察和

会议集体研究,区发改局

同志(男)具备工程建设专业知识,有一定项目工作经验,符合条件,拟借调入我单位,充实项目管理力量,以利圆满完成2016年园区项目建设任务。恳请区编委会能充分考虑我单位实际困难,同意借调上述人员,以解园区燃眉之急。

妥否,请批示!

附:

篇3:人员借调带来的“问题”

■案例回放

借调到底谁说了算?

吴峰2006年8月进入A集团公司, 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2008年1月, A集团公司与吴峰解除劳动关系, 同时介绍吴峰到B公司去工作 (A集团公司和B公司有一个共同的股东) 。B公司未与吴峰签订劳动合同但一直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并发放工资, 2008年11月, B公司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由跟吴峰解除劳动关系, 与吴峰在赔偿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

2008年12月, 吴峰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要求B公司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2008年双倍工资差额。仲裁依法开庭受理后, A与B公司串通并伪造了一份双方的借调协议, 举证说吴峰是借调人员, 和B公司没有劳动关系, 仲裁庭予以采信, 驳回了吴峰要求双倍工资差额的仲裁请求。

■专业解读

如果A单位与B单位联合指认吴峰属于借调关系, 必须得有证据证明吴峰对此事同意并达成了书面协议。如果无法提供, 而仅仅由两个单位私下订立的一个借调协议, 是侵害吴峰权利的。吴峰有权拒绝承认, 并要求新公司给自己签订劳动合同, 如果没有签订, 将要补双倍工资差额。

至于仲裁庭已经采信A、B两个单位提供的借调协议, 吴峰可以表示不服,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借调是指一个单位借用别单位工作人员而不改变其隶属关系的情况。借调中存在三方关系, 借出单位, 借入单位和借入人员, 一般是由借入单位和借出单位签订借调合同, 在征得被借调人员的同意下, 被借调人到借入单位从事劳动。被借人与借入单位不建立劳动关系, 但是借调期间受借入单位的管理, 被借人员和借出单位继续存在劳动关系。

从借调的法律行为特征可以看出, 借调实质上是一种劳动合同的变更行为:劳动者从一个单位到另外一个单位, 改变了原来的工作地点、工作内容。而我国的法律对于合同变更的程序是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的。《劳动法》第十七条规定, 变更劳动合同, 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 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 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案例回放

医疗保险费谁缴纳?

某电子配件加工厂与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加工承揽合同, 合同约定:由电子配件加工厂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加工一批电子元器件。由于这笔加工业务时间紧、任务重, 某加工厂提出如果借调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一位技术骨干做技术指导, 效果会更好。考虑到电子元器件的质量保证问题, 该电子技术公司同意了加工厂的要求, 将本公司的技术人员小马借调到加工厂, 并且还签订了员工借调合同。合同中约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同意本公司职员小马借调到加工厂工作, 借调期为6个月, 小马在借调期间的工资由加工厂负责。

小马在加工厂借调期间, 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加工厂也按合同约定支付了小马工资。但后来小马发现, 在自己借调出去的6个月里, 电于技术有限公司并没有为自己缴纳社会医疗保险费。小马找到了技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 部门主任说:“你借调出去的6个月里, 是加工厂在为你支付工资, 当然应该由他们来为你缴纳社会医疗保险费了。”小马又找到加工厂, 加工厂人事负责人说:“我们只是按照借调合同支付给你工资, 你的劳动关系档案在技术公司, 当然应该由他们为你缴纳医疗保险费了。”小马就这样像一个皮球一样被企业双方踢来踢去, 无奈之下, 小马只好找到技术公司所在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咨询和投诉。

■专业解读

当两个企业之间发生员工借调关系时, 将问题明确, 这样才能既保障双方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又能保障职工的正常利益。双方只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各自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基本上不会发生纠纷。

但该案例中, 加工厂与技术公司只就小马的工资进行了约定, 而对于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费用缴纳问题却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约定。在这种情况下, 按照《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四条的规定, 企业富余职工、请长假人员、请长病假人员、外借人员和带薪上学人员, 其社会保险费仍按规定由原单位和个人继续缴纳, 交纳保险费期间计算为缴费年限。所以, 小马的医疗保险费应该由技术公司继续缴纳。

技术公司认为小马在借调的6个月中, 应该由发放工资的加工厂为其缴纳医疗保险费是错误的。

当然, 如果争议双方在当初借调小马时约定其医疗保险费由借调单位负责, 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 只是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借调的双方单位约定医疗保险的费用由借调单位承担, 但缴纳由原公司负责, 就比较可行了。

被借调人员与原单位签订有劳动合同的, 与原单位劳动关系存续, 原单位负责继续缴纳;被借调人员与原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及两单位间没有签订过借用协议, 则进入借用单位后, 与借用单位建立劳动用工关系, 那么, 这时, 哪个单位负责缴纳呢?如果原单位认可是借调性质, 则原单位仍负责继续缴纳;如果原单位不认可借调关系, 则原单位对其与借调人员间劳动关系的解除负有举证责任;如果原单位无法举证与借调人员间劳动关系的解除, 则其仍负有为借调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的责任。

■案例回放

上班时间受伤谁来负责?

某中外合资企业成立后, 由于技术力量不足, 从中方投资企业———电子公司借调了5名工程师。为此, 两个企业签订了借调协议, 约定:电子公司将5名工程师借用给合资企业, 借用期为半年, 工资由合资企业支付。

两个月后的一天, 合资企业在老楼四楼会议室召开全体员工大会, 5名工程师之一的范工顺着老楼的室外楼梯往会议室走时, 楼梯突然塌陷, 范工摔到楼下, 多处骨折。合资企业为其支付了大量医疗费。

当范工医疗终结时, 合资企业决定将他送回原单位。范工当时不同意, 他认为, 他在合资企业负伤, 应该认定为工伤, 合资企业今后还要给予他工伤待遇。对此, 合资企业持否定态度, 理由有二:一是范工所受的伤不是从事生产工作造成的;二是范工是借调来的, 借调协议中只规定了合资企业应支付工资, 并没有规定还要负责工伤保险;因此, 对范工的伤残合资企业不能继续负责。

范工把此事告诉了原单位———电子公司, 并问公司能否让他享受工伤待遇。电子公司答复:你虽然是我们单位的人, 但伤却是在借用单位受的, 即使属于工伤, 也应由合资企业负责给付相应的待遇。

那么, 范工所负的伤究竟该由哪个企业来承担?

■专业解读

现实中, 一个单位的职工被另一单位借用时, 两个单位之间一般应签有借用协议, 其中对于职工在借用期间的工资、社会保险 (包括工伤保险) 及其他福利待遇等应进行明确约定。但本案例中的两个企业在借用协议上只约定了:工资由合资企业负责支付, 而没有约定员工出现工伤后, 由谁来负责。这是引起两个企业对范工的工伤待遇互相推诿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有明确规定:职工借调或者聘用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 由借调或者聘用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因此, 范工的工伤保险责任应由借调单位合资企业承担。

篇4:关于借调设备的具体问题的请示

一、如何理解和把握终结性法律文书

什么是“终结性法律文书”?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有学者论述,司法裁判活动应当具有一种“终结性”,也就是法院在作出生效裁判之后,非依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启动对案件的再审程序;控辯双方之间的利益争端一旦由裁判者生效判决的形式加以解决,一般就不得再将这一争端纳入司法裁判的范围。[1]在我国刑事、民事诉讼架构中,并非只有法院才能作出终结性裁决,法律也将一些案件的终结权力赋予给检察机关,若干类型的案件可由检察机关作出终结性决定,如不起诉决定即为检察机关作出的终结诉讼案件决定。检察机关一旦作出决定,诉讼程序即行终止,案件随之终结。因此,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根据证据、事实和法律作出的最终决定,也应当认定与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具有同等性质。

检察机关所作的终结决定有二个特征,一方面,已处于刑事诉讼活动终端,是检察机关作出的最终决定,具有终结程序的性质;另一方面,再次启动程序必须有法定理由。如撤销案件的决定,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诉讼规则》)第30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撤销案件以后,又发现新的事实或者证据,认为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重新立案侦查。”由此可见,撤销案件再次启动的“法定理由”需要符合二个条件,发现新的事实或者证据,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因此,“终结性法律文书”可以理解为,检察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在程序上对当事人法律关系作出终局性决定的文书,该文书一旦生效,除非有法定事由,不得再次启动诉讼程序。从这个角度出发,检察机关的终结性法律文书主要包括《不立案通知书》、《撤销案件决定书》、《不批准(予)逮捕决定书》、《不起诉决定书》、《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书》、《不予提起抗诉决定书》等,限于篇幅,以下主要对不立案、不起诉、不批捕、撤销案件及相关决定法律文书进行阐述。

二、相关法律文书的公开原则

(一)不立案法律文书的公开原则

职务犯罪线索初查后的不立案,建议“以不公开为原则,公开为例外”。根据相关规定,职务犯罪线索的初查一般秘密进行,公众和被调查对象对调查不知情。为保护被调查人合法权益,确保检察机关执法的连续性、严肃性,维护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经过秘密初查决定不立案的,相关法律文书一般不公开。但是对于实名举报、其他单位移送的案件线索,根据《诉讼规则》的规定,经过初查决定不立案的,侦查部门应当制作不立案通知书,答复举报人,送达线索移送单位。这两类不立案的线索,由于初查同样秘密进行,基于前述理由,同样不宜对社会公开,但应当主动对实名举报人、线索移送单位公开。对于因错告给被控告人造成不良影响的,为保护被控告人合法权益,经被控告人申请,应当向社会公开,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而诬告陷害,经查证属实的,还应当向社会主动公开移送有关单位处理的情况及法律文书。

对于不予受理监督申请、刑事申诉、国家赔偿申请经审查后不立案的,基于前面的分析,这三类法律文书应坚持全面公开原则。

(二)撤销案件、终止对犯罪嫌疑人侦查决定法律文书公开原则

撤销案件决定无论在程序上还是实体上都已经对案件作出了终结性决定,因此撤销案件决定书应坚持全面的公开。由于撤销案件决定书只是填充式法律文书,建议公开时应当附撤销案件的说理文书,以达到释疑解惑,平息社会矛盾的目的。终止对犯罪嫌疑人侦查决定由于本身不具有终结案件程序的性质,因此不应公开此决定文书。

(三)不逮捕法律文书的公开原则

不批准逮捕案件法律文书一般包括《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和《不捕理由说明书》两种。从保障公民知情权、避免超期羁押、促进公正廉洁办案等角度出发,三种不逮捕情形的《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应当完全公开。

而对于《不捕理由说明书》的公开,应当区别对待。一是不构成犯罪不逮捕决定已认定为终结性决定,《不捕理由说明书》应当完整、全面的公开。二是不具有社会危险性不逮捕案件,由于决定本身不具有终结性,其法律文书的公开,应当综合平衡保障犯罪嫌疑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知情权与确保诉讼程序顺利进行之间关系,建议《不捕理由说明书》以限制公开为宜。经诉讼参与人申请,可对其公开。三是对于证据不足不逮捕决定,从司法实践看,由于存在证据不足情形,侦查活动一般会继续进行。同时,侦查取证活动又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公开相关证据的不足,某种程度上等于告知侦查对象下一步侦查方向、内容,公开的风险非常大。为避免给侦查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此种《不捕理由说明书》一般应对法律文书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后,依当事人申请或者在案件侦查终结后再公开。

(四)不起诉法律文书的公开原则

基于前面的终结性分析,法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不起诉决定书》应该可以完整公开。但由于《不起诉决定书》属于叙述性法律文书,存疑不诉的《不起诉决定书》如果完全公开,也存在与证据不足不逮捕的《不捕理由说明书》同样的公开风险。因此,存疑不诉《不起诉决定书》公开时也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以避免影响继续侦查。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立案、撤销案件、不批捕、不起诉等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公开,还应当综合平衡个人权利、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建议限制或禁止以下案件法律文书的公开:一是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邪教组织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二是涉及商业秘密、婚姻家庭、个人隐私的案件;三是共同犯罪案件尚未作出最终处理结果的刑事案件;四是死刑案件。

三、关于查封、扣押、冻结涉案款物处理结果文书的公开问题

涉案款物是指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法查封、扣押、冻结的违法所得、与犯罪有关的款物、作案工具和非法持有的违禁品等。本部分主要论述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在办理案件中依法使用的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处理结果文书公开问题。

在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以后,作为与诉讼配套进行的对物的强制措施的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处理结果文书,我们认为也应当公开。理由如下:第一,记载有涉案财物情况的起诉书、不起诉书都已将查封、扣押、冻结财物应作何种处理进行了公开,作为记载实际执行情况的查封、扣押、冻结财物处理决定书及其清单就没有理由不公开。《诉讼规则》第393条第2款规定:“起诉书主要内容包括:……(四)起诉书应当附有涉案款物情况。”第408条第2款规定“不起诉决定书主要内容包括:……(五)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款物的处理情况。”由于涉案财物系案件的一部分,无法与案件进行切割,真实反映涉案财物实际处理结果的决定书及其清单的公开,有助于弥补涉案财物公开上的缺失。第二,查封、扣押、冻结涉案款物处理结果文书公开,有助于提升办案质量和执法规范化水平,促进司法机关廉洁办案。涉案扣押款物的扣押和处理历来是社会关注检察机关规范执法的焦点问题,也是导致涉检上访申诉的重要诱因。[2]相关法律文书的公开,会完整、清晰呈现整个案件涉案财物处理全过程,既方便社会监督,以公开促公正,又能避免已公开法律文书与实际处理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第三,查封、扣押、冻结涉案款物处理结果文书公开,也可以与不起诉书、起诉书相互印证,增强执法办案的说服力,提升执法公信力。涉案款物处理结果文书应当尽可能与不起诉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同步公开,以增强公开时效性。

注释:

[1]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篇5:借调人员的请示

按照市、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局正在积极推进海底隧道接线和快速路三期的拆迁工作,4月28日已发布拆迁公告,5月8日开始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约 6000户居民要在2个月内完成拆迁协议签订工作,每天平均需要审定约200份协议,开始时将更多。目前我局核定编制23名,在局机关工作的仅14人(软件园二期和土地调查办公室并入的人员还在原岗位工作),承担着“两改”项目、筒子楼改造、旧小区整治、软件园二期以及重点项目推进等工作,云南路片区拆迁时西部指挥部借调的工作人员也已基本都回到原部门,因此急需增加审定拆迁协议和付款审批表等工作的相应人员。

为保证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请区政府借调8名熟悉财务工作并操作微机熟练的工作人员到我局,并在5月4日前到位,以便进行培训后开展工作,该部分工作人员的`借调期为三个月。

篇6:借调人员的请示

从**年*月*日,我部门借调来我部门工作,该同志在借调期间表现突出,为**部门作出大量实质性工作,为**项目的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鉴于该项目还未结束,我们希望能继续借调。

特此申请,请批示。

上一篇:企业四字励志的成语下一篇:家政行业六大难题(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