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生,让他们更好成长(心得体会)

2024-05-12

爱学生,让他们更好成长(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爱学生,让他们更好成长(心得体会)

爱学生,给他们更好的成长空间

————换位思考的心得体会 黄康学

我们的学生如今就要面临高考,都在紧张的复习备考阶段。看着学生们一张张或淳朴、或许是略为憔悴,有的紧绷着的小脸,不禁想到我当年的参考阶段„„

经过第一轮复习之后,从5月份开始以来,我就开始了第二轮复习,着重放在要点点拨和做典型考题上,另外还做一些冲刺题目。按照学科的要求以及年级组的相关布置,加强了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的指导。

按照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的差异等特点,老师应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用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把爱心多倾注在学生身上,做到感情上亲近、兴趣上引导、学习上启发、生活上关心。课堂教学中多给他们回答问题、扮演角色的机会;课外多与他们交谈、谈心。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时,用谈心、交换意见、鼓励改正的方式取代批评的做法,让他们心里升起新的希望,轻松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也要关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老师这样爱自己,我要用功读书,我要用好的成绩来报答老师对我的爱,学生心灵的距离才会与我们拉近。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这种爱不是无目的地“偏爱”,而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时时刻刻地在关心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如果没有真正地体会到这点,对后进生常常恶语相对,冷眼相待,或者是对他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久而久之,容易促使后进生形成了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心理,他们厌学逃学,甚至与老师作对。产生这种局面是与老师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的。他们最怕也是最恨别人批评他,歧视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喋喋不休地批评和数落他,学生不但不会体会到我们对他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是老师在 “整”他,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充满激情,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

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也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严中有爱,严就是爱。当然,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不是越严越好,作为高三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分寸,严而得当,并且还要严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一分严格掺入九分感情之蜜,这样的甘露才能滋润幼苗的健康成长。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严而有“格”,在教学和德育工作中,都应该按照相应规章制度和各种行为规范中的具体要求,来约束自己的学生;二是严而有“度”,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要求,得当处理;三是严而有“恒”,即是要求高三教师配合班主任工作应持之以恒,这也充分体现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持久性;四是严而有“方”,即是要求教育学生时要讲究方法,刚柔并用,寓刚于柔。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股强烈的胜利欲望,都希望得别人的肯定或认可。有时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往往能激励其奋发向上,甚至改变他的一 生。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对问题较敏感,所以适当的赞许或鼓励对他们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创设情境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

通过工作实践,使我也更加认识了面向全体的含义:每个学生都是学困生,因为他们都各自有不够标准的地方;同时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因为他们都有自身闪光的地方。所以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更加艰巨而重要。除了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还要有恒心。总而言之,后进生不是不可转化的,只要他们自尊心还在,上进心犹存;只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富有耐心,倾注全部的爱心并施以适当的教育方法,后进生就会转化为好学生的。但转化学困生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摸索,力求找到更好的行之有效地方法,开启学困生的心灵,并持之以恒,帮助学困生转化。

后阶段,按照年级组要求,我的具体做法是:坚持最后的十多天;细化内容,对试题再回顾,要有思考;复习上要有适度的安排,查缺补漏;强化考试技术,注重条理化与规范化;做题时认真审题,各种方法并用;答文综卷要先易后难,用好时间;心态要正,避免粗心;还要注意细节,如整洁度等。考到最后,检查要有方法,采取宽松活方针,对学生针对性辅导;并多和学生沟通与交流,疏导学生心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

我坚信:对学生的关爱就是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尤其是如今我们面对的高考生,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他们,用真心真情去爱学生,用爱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搭建阶梯,让他们从容应对高考,迎接美好挑战。

篇2:爱学生,让他们更好成长(心得体会)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那些能力较强,有特长的“好学生”往往占据了舞台,而那些所谓“差学生”似乎只有当观众的份儿,这样一来,能力强的学生机会也就多,能力也就越强;能力弱的学生机会似乎没有,因此他们对各种活动往往报以冷眼旁观。为了增强他们的信心,我注意给他们创设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看到自己能行。在班级管理中,作为班主任我既把学生看作是管理的对象又把学生当作管理的主体,以此提高他们的主人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在学生升入四年级后,我班建立了“值日班长制”。每日两名同学做值日班长,从早上7:15开始上岗直到最后一个离校(下岗)。每一位值日班长都要制定自己一天的管理目标,处理一天内的大事小事,并且每天利用十几分钟对值日一天的情况进行总结,念“值日班长日志”。每天总结当天的情况,在集体中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值日班长制”的建立,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极具挑战的机会,学生在学习管理中品尝到了苦衷与乐趣,最重要的是他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增进了自信心。赏识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思想理念,它要求教师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等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进程中,发现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自信。赏识教育的本质和看得起学生。当学生表现出色时,教师要予以肯定、赞赏,当不尽如人意时也要加以鼓励。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赏识,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正确实施赏识教育,不仅能够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我以为,赏识教育的关键是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肯定与赞美,让其闪光点更亮,以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或许我们都已耳熟能详: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一名男生用小石块砸同学,便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陶行知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来,并且一直在这里等我。”男同学犹豫间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砸人时,你立刻停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同学吃惊地瞪大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我调查过了,你用小石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男同学感动地流着泪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砸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你能够主动认错,应该再得到一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接受了。”陶行知先生对学生“打架事件”的处理,正是抓住了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用“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四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一面,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我以为,赏识教育需要的是师爱和信任。正如霍林姆斯基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是滋润幼苗茁壮成长的丝丝细雨。王老师始终坚信“朽木”也可以雕刻成艺术品的。正是如此坚信,他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走进他们呢的心灵世界,善于真诚的与每个孩子沟通交流。用爱心去点亮孩子的生命,需要老师的耐心浇灌,需要老师的倾心付出。我愿做那个点亮孩子生命的人,我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教育的信仰,用满心欢喜、满腔热情去培育祖国花朵灿烂开放;就是要以博爱胸怀去容纳每一个学生,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篇3:爱学生,让他们更好成长(心得体会)

一、巧设问题,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 提问过多过碎的现象仍存在, 而且提问大多直截了当, 教师张口闭口都是些“为什么”、“怎么样”、“从哪里”……, 这种单调乏味的提问难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何谈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读书、自我领悟的平台?

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五年级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 全课只提了一个问题:你读了课文后, 心里是什么滋味?支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 主要采用的是“读——悟”式的教学法, 摒弃了过去老师滥提问题或要求的做法, 也一改当前不少老师青睐的让学生漫无边际提问的做法。他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法的选择, 提出了一个文中不仅无现存答案, 而且不深入读悟又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个极具开放性而又能发挥个性的问题, 就足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 自主表达个人感悟。学生自己去感悟, 去体验, 课堂教学才表现得如此活力四射, 多姿多彩。

支老师的做法启示我们, 要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读书、自我领悟的平台, 问题的巧设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率先与文本、学生、生活, 尤其是新的教育理念等众多因素进行对话, 对其进行一度开发和整合, 再抓住一、两条主线, 产生出一、两个统领全文的问题,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将教学资源交给学生, 相信学生有无限潜能, 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二度开发和整合, 生成一些新的小问题, 进而产生多种互动, 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实现个性阅读,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再创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二、字词教学的切入点,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关。在文本的解读中, 它既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人教版《一夜的工作》一课时, 抓住“宫殿”这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词语, 引导学生以“宫殿”为圆心, 展开想象, 对文本进行辐射性解读。生穿越历史长河揣测宫殿的主人是谁;接着,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测这间宫殿中原来会有哪些陈设;然后, 老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 对比感受现在这间宫殿的主人周总理办公陈设极其简单;最后, 老师引导学生再次展开想象, 总理在这间宫殿中办公, 应该还有哪些陈设。一座宫殿, 不仅让人想起了它过去的主人与陈设, 而且强烈地反衬出现在的主人与陈设。王老师的这段“宫殿”的辐射性解读, 上连下缀, 力透纸背, 把文本解读变得如此地“饱胀”起来。

王老师的教学片段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语文老师, 在组织学生感悟词语的时候, 要善于捕捉住学生没有注意而又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 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拓展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 使文本解读更加充实。

三、以情感为纽带, 充分利用课文的空白地带, 拓展学生的思维

名师窦桂梅在教学《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时, 紧紧抓住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学生的情感变化, 以情感为纽带, 充分利用课文的空白地带, 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想象、感悟、表达。如:课始通过课件介绍了事故的发生, 当画面播放到伞打不开时立刻停放, 窦老师急促地问;“伞打不开了意味着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 紧张的气氛也随之弥漫了整个课堂。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出发考虑恶果, 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 它比知识更重要,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 以情感为纽带, 充分利用课文的空白地带, 让学生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 根据事物的发展, 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领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与生活对话, 与自己的情感对话, 形成良好的互动, 激发自主探究, 产生情感共鸣, 这时教师只要学会聆听, 学会欣赏, 学会评价, 相信学生会将这台戏唱得很精彩。

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适时点拨引导, 放飞个性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但并不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 作为教师应该在尊重的基础上适时点拨引导, 让课堂充满个性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提高学生能力。

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狐狸和乌鸦》时, 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自主评价狐狸和乌鸦。当学生竟然认为狐狸很聪明时, 老师并没有批评, 更没有解释一番草草收兵。他沉着地说:“狐狸到底是狡猾还是聪明呢?”于是, 一场两种观点的辩论立刻在二年级的孩子中展开了。孩子们各抒己见, 渐渐地, 判断的依据出来了——看其所作所为的目的和手段, 结果是很快达成共识:狐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损人利己, 那不能叫聪明, 应该是狡猾。

在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 这位老师对学生“节外生枝”的观点, 没有妄下结论, 也没有草草收兵, 而是抓住这一宝贵的生成资源, 巧妙地引导点拨, 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又正确引导了价值观, 还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可见, 课堂上, 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孩子什么, 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孩子什么, 重要的是要通过适时点拨引导, 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的发展时空, 尽可能给他们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 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从而让课堂个性飞扬!

篇4:爱学生,让他们更好成长(心得体会)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留言:

也许你的孩子还不识字,你可以画一幅画。孩子们往往会因为这出乎意料的留言感到惊喜。你可以把纸条放在他们的口袋里、餐盘下、书包里等。

贴便利贴:

便利贴在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中都很流行。在家中准备许多便利贴,你可以把你想说的都写在便利贴上。当他们看到便利贴,便会记住你爱他们。

写日记:

买一个特殊的笔记本,可以由你的孩子挑选。每天花两三分钟时间记录下你的孩子们每天干的有趣的事,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读到自己小时候的生活,会倍感珍惜。如果每天固定时间记录,会更容易被记住。

“纹身”:

可以用笔在孩子手臂上画一个特殊的图案,告诉他这是一个特殊的纹身。代表着你的爱。如果你的小孩很害羞,你可以告诉他这个纹身是你们之间的秘密,代表着你爱他,并且鼓励孩子也在你手臂上画纹身。

装满“吻”的盒子:

准备一个漂亮的空盒子,告诉孩子里面装满了你的“吻”。当他们想念你的时候,可以打开盒子,取出一个吻。

特殊暗号:

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特别的暗号,代表“我爱你”。小孩子们都喜欢独特的暗号,无论你什么时候发出暗号,它都会回应。

特别的书:

指定一本孩子最喜欢的绘本作为你们之间特别的书。在睡觉前,无论你读没读其它的书,都再读一下这本特别的书。

特别的称呼:

给孩子取一个特别的昵称,比如小孩喜欢看《蜘蛛侠》可以叫他“蜘蛛侠”。这是只有你们两个知道的秘密,对孩子来说是特别的。

特别的歌:

篇5:爱,让他们展翅飞翔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人人都真心真意地关爱学困生,使他们从内心真实地感受老师对他们的喜爱、关怀与尊重,才能信任、亲近老师,并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与要求。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由于学困生的缺点相对多,暴露比较明显,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教师过于简单的批评挖苦、不正当的处理等都严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渴望得到尊重而又得不到的矛盾日益尖锐,心理更加脆弱。甚至别人无意识的一句话,也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冲动或憎恨。因此,首先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得到满足,渐渐树立起自尊、自信。其次,学困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尊重,难免形成自卑心理,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遇事不愿或不敢做的心理障碍。要鼓励他们在课上、课下、家里多表现自己,多用“我行”进行自我激励。要脸皮厚些,放开些,不要过多地在意别人怎么想。如:上课要敢说、多说。回答对了,正确的认知得到认可;说错了,经教师、同学的纠正,学到了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还要能提问、敢回答,才能跟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注意力就会集中,少走神,做到认真听讲,成绩会渐渐提高,逐步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些对学困生的情绪转变和成长很重要。

二、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苏霍姆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学困生同样希望成功,愿意常得到赞扬,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学困生自制力差,缺点多,做事不够好,得到的往往是否定、斥责甚至冷嘲热讽,这很容易使他们的好胜心受到打击。比如,在学习和生活中,当教师和家长用成绩好的学生的优点与学困生的不足进行比较时发现,他们对此十分敏感,极力表现自己,否定别人。这一方面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好胜心,另一方面说明他们很容易产生嫉妒和怨恨,嫉妒学习好的同学,怨恨批评他们的人。另外,一些学困生喜欢上演恶作剧,这是由于他们经常失败,长期得不到重视,为引起重视而心态扭曲的表现。所以对这些孩心的教育要采取“先扬后抑”的方法,即使他们犯了错误,教师也千万不要简单地处理,而要仔细调查,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还要以朋友的身份耐心听他们讲,首先对他们表示理解,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重视,待形成融洽的氛围时,再给他们讲道理,效果会更好。要设法安排一些他们的长项活动,满足他们成功的欲望,激发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激情与乐趣,促使他们在思想、学习、纪律等方面取得进步。

三、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

哲学家塞涅卡说:“时间最大的损失是拖延期待和依赖将来。”任何人都不愿无端浪费时间,办事都愿取得高效。学困生也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任务。但由于他们办事缺乏条理,拖沓成性,学习不得法,致使效率不高。要想改掉不良习惯,非一日之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能只过分强调抓紧时间,使得孩子做事不分轻重,找不到头绪,一直忙个不停,却没有效果。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点滴小事做起,帮助他们扭转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要教给他们统筹安排时间及做事有条的方法,教给他们学习的技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好每天的小目标和作息时间,该起床时起床,该吃饭时吃饭,该学习时学习。遇事马上就做,绝不拖延,今天的事今天解决。教师要培养他们养成使用科学学习方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人学得轻松,能防止心理疲劳,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介绍几种方法:(1)科学地安排学习、休息和体育锻炼时间,并严格遵守,劳逸结合,可以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保证大脑功能良好,提高效率。(2)加强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针对性。这样,上课注意力集中,能跟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不断对自己提出问题,可有效防止走神。(3)讲究学习和记忆的方法,不但可以防止大脑皮层某些部位的疲劳,而且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习快乐起来。学习内容穿插变换,如做了一段时间的数学题目,可以读一会儿文章。交替学习内容差别较大的课程,比长时间学一门功课效率更高;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比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看、听、读、写同时进行比单独用一种感官效果更好。(4)当天的问题力求当天解决,还要挤时间对原来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防止偏差的“积厚”,影响学习后续课程。如能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他们将受益终生。

篇6:爱,让学生成长

关键词:德育;关爱学生;思想

在我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我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这项工作确实不好干,不仅要管理好整个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甚至于像班上的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样样离不开班主任的操心,但是,再苦再累的工作,我干起来都无怨无悔,正是由于我对学生方方面面的爱,才让学生从不爱学习变成爱学习,让学生从不遵守纪律变成遵守纪律,让学生从不爱劳动变成爱劳动……学生在各方面不断地变化成长了,当我看到班上学生的一次次成功转变,我心甚慰。

今年,我担任了八年级四班的班主任。我班是一个平行班,有53个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爱好都各不相同。以前,我认为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令我骄傲、自豪,而表现差,成绩差的学生令我难过、生气,现在,我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算是表现差的学生也可以让我骄傲,在我班上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白某就是表现差的学生之一。还记得在初一上学期,白某在上课时经常和别的同学一起在课堂上玩或者做小动作,也不听老师的劝告,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下课胡乱打闹,脾气暴躁,同学间经常闹矛盾;爱上网,平时作业或潦草或干脆不做,成绩很不理想……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原地踏步。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真不知该怎么办了?作为他的班主任,我在嘴里说着不管他,但是我怎能不理他呢?难道让他变本加厉地闹下去呀?我觉得逃避不是办法,必须正视现实!我内心一横:我不改变你,绝不罢休!

于是,我针对白某的情况,制定了三个行动方针,从学习上关心、生活上关爱和思想上关注这三个方面入手。从点点滴滴开始,通过潜移默化,春雨潤无声的方式,慢慢进入学生心中,让他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令人讨厌的现状。

一、学习关心

白某长期未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文化知识掌握得不够,对学习已到了自暴自弃地步。通过对他的学习情况分析诊断,发现他对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上课时间思想经常开小差。找出原因后我利用课余时间,把他叫到办公室,督促他对每门学科每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让他对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并监督他把这些知识背下来,理解了,再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让他不仅知道这些知识还能灵活运用,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只见他眼中充满了自信的光,更加努力了。我又鼓励他上课认真听,下课主动找老师问问题,课后认真作业和复习,把自己以前落下的东西补起来,这样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会变得更聪明,老师也会更爱他,听了我的话,他高兴地说:“老师,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慢慢地,他的作业认真多了,科任老师说他上课也认真了,下课也见不到他追打了,时不时还能看见他在教室做作业呢?经过自己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二、生活关爱

因为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家庭中留守儿童比例较重,且大部分家庭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简单粗暴。白某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生活起居主要由爷爷负责管理,爷爷除了关心他的吃穿,满足于他的物质需要外,对他的学习、习惯、心理、品行方面是放任自流的。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主动找他聊天,了解他的想法,他的需求,并定期进行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与家长沟通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在校的情况,共同探讨,寻找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要求家长每周必须给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本周的表现,督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月至少回家一次,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心理和品行,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确保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思想关注

学生进入中学,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叛逆的个性开始显露出来。白某思想活跃,与他进行沟通时,我深深地知道: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时机是确保沟通效果的关键。我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创造出与他偶然相见的机会,和他亲切地交流,从吹闲话开始,慢慢渗透自己设计好的谈话内容,在不知不觉中,我了解到他的真实想法和思想状况,顺势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既要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确保沟通的通畅。渐渐地,我们俩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在他的心里,我既是他尊敬的师长,也是他信任的朋友,从而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同学们都说他像变了个人似的。看到他的变化,我真是太高兴了!

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尤其是班主任要以爱之名,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即要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才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做好班主任的关键。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爱心,哪怕是枯草也会发芽,何况还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中学生呢?今后,我将会继续努力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事业上,奉献毕生精力!

篇7:成长密码,让他们走上公益路

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在社会组织中,许多人都是“半路出家”,却都干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对他们而言,社会组织工作可能是本职,也可能不是本职,但倾注的精力、时间、资金等超乎常人,经年累月,栉风沐雨,甚至在工作中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他们依然不改初心,献身公益,为社会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切背后,往往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

“双拥,永远是我的本分”

上海市静安区拥军优属协会会长焦俊祥原是一名军人,1977年服役,次年入党,在上海警备区直属通讯站当文化教员直到1990年,这13年的军旅生涯,使得他和部队结下不解之缘。后来,他在上海新四军研究会负责经贸,通过《大江南北》讀者服务部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与读者,出任上海大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事业稳定和红火的过程中,一直热心社会公益,拥军优属,为社会排忧解难。

长相忆,军民鱼水情。他来自苏北,听着新四军爱民和群众拥军支前的故事长大,后来参军与此不无关系。到部队后,尽管所在通讯站与静安区及其静安寺街道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双拥活动却一直在延续。每逢过年,区领导和所在里弄的群众都会来部队看望,而战士们也总是为结对的社区困难群众做好事,胜似亲人,这使他觉得军民鱼水之情从未间断。

焦俊祥说,部队和静安区都是我的家,让我温暖,培养我成长,所以,带领社会组织为双拥做点事,是我天然的本分!

2008年9月,静安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第一家有法人资格的拥军优属协会,架起了军民融合的社会桥梁,焦俊祥被推举为常务副会长。作为协会中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他带头捐资捐物,主动出资认领年度拥军优属项目,走进军营为官兵办实事,走进里弄为优抚对象排忧解难。同时,他积极利用自己政协委员和商会副会长身份,动员身边的企业家加入协会,参与拥军优属工作。2012年他被推选为会长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拥军优属工作中,定期组织协会会员和商会同仁,走进军营开展国防教育,积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和社会组织,自觉投身于拥军优属的光荣事业,使协会的力量资源迅速扩大,极大地增强了协会开展社会化拥军优属的活动能力。

焦俊祥是部队的“过来人”,他最知道战士们所思所想,知道他们最缺什么,最盼着什么。为此,他对子弟兵开展技能培训、学历提升、文体联赛、军嫂就业、子女入学等,总是帮在点子上。所以特别受欢迎。战士们热心公益,希望能为老兵、军烈属或第二家乡做点什么,焦俊祥所在的静安寺商会与警备区通信站结对共建以来,他组织拥军优属庆“八一”送老兵迎新兵,走访社区伤残军人,慰问军烈属家庭。焦俊祥带领协会组建由优抚对象、军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职工组成的“红星合唱队”,安排指导老师定期排练,参加全市组织的老年合唱比赛;每年两次组织优抚对象开展春游踏青和重阳郊游活动,让老人们走出庭院、放飞心情;协会还每年举办优抚对象集体生日会、金婚纪念会和庆八一、迎新春文艺会演活动等。

焦俊祥始终平易近人,一直保持着部队养成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和奉献,而不是其他。

心有大志初展翅

风华正茂的静安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项目经理崔鹏飞本来学医药,后来也在本行干上了,可是,父母自营一家光伏企业,业务非常繁忙,常年在外东奔西走,顾不太上照顾儿女,小崔从小就很难见到他们。读大学时,住宿在校,班主任李老师虽然单身一人带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家庭负担很重,但还无微不至关爱他这个特殊学生,不仅教他功课,更照顾他生活,带自己烧的饭菜给他吃,经常跟他谈心,教他做人。崔鹏飞在大学时代接触过公益,感到这一行洒满了爱的阳光,很有意义,所以2011年在松江听到“石门二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在招人,他就欣然报名,并脱颖而出被录取。

转行,偶然中有必然,他很快喜欢上这一行。2013年3月至今,负责联络和督导的公益项目颇多,比如运用新通讯媒介在青年人群中扩大艾滋病干预检测”项目、区公益创投“青年志愿者‘点绿行动’”、创投“公益组织创业扶持计划”、“阳光牵手——盲人心理减压和社区融合活动”、“阳光暖心——肢残人士节假日照顾与残疾人互助”;“新扶老上网计划”……几乎每一项都受到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受益的社会组织好评,年轻的他不仅熟悉项目运营,而且因为曾有在民政局社团局服务接待窗口实习的经历,在石门二路社区受过培训,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也在行,所以,最近又被社团局借调,协助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因为社会组织是新生事物,参与者往往是入行不久的新人,他们经常会有一些业务需要小崔来帮忙。浩广助老服务社开业办手续时候缺乏头绪,小崔不辞辛苦,一天从愚园路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跑大统路去社团局服务窗口跑3次;淮剧周筱芳海派艺术促进中心成立时,该中心事物的实际办理者周的儿子、外甥等遇到写标书困惑,小崔积极辅导他们,并协助申请公益创投专项经费,让他们如愿以偿,在淮剧受众较多的静安北部地区组织起了演出。小崔所在的愚园路500号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本身驻有6家社会组织,他们有什么困难,小崔也会积极出力相帮克服。从中也得到锻炼,变得成熟。

坚守,她有了火热的情怀

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是热心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因工作特点和经费有限,其成员大多数是资深社会工作者或退休回聘者,但也吸纳了几名青年志愿者来“帮忙”,2009年7月暑假,上海政法学院法学专业的大三实习生朱怡就是其中之一。

实习一年,朱怡不拿分文报酬,而毕业后,其他实习生都另谋高就,进企业或进体制内的事业单位,考虑到她的前途和实际收入,柏万青和工作室的其他长者也劝她“到外面找找方向”,但小朱被平时柏阿姨及其团队的工作精神深深吸引,觉得这里虽然收入很低,但工作氛围却很浓,精神充实而愉快。2010年7月,她成了这里正式的一员。

此后几年,她坚守岗位,经常义务加班加点不在乎,不知不觉,她深深爱上了志愿者项目管理工作,并与社区和居民们结下了浓厚情谊。她说,自己本来都是受人照顾,而志愿者工作无论是上门关心老年居民还是开展解读心灵密码、心理咨询等项目工作,都是关爱他人,分忧解难,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她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的失恋、厌学者经过她的几次心理辅导开始康复;独居、空巢困难老人,接受陪聊服务或是接受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筛查,均对她亲若家人。社会需要这些公益项目,区里和社会各方面都给予了越来越大的支持,她感到事业有前途,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信心。

朱怡的外婆身患阿尔茨海默症,2013年因病去世,这让她很是伤心,想到静安寺街道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30%,空巢老人逾数千,是一个典型的高度老龄化社区,居民们对阿尔茨海默症一定也有担忧,于是在2015年,她设计开展了“忆”不容缓,守望美好记忆——黄手环在行动项目。项目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针对阿尔茨海默症发病危险因素进行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全面行动”。所谓“黄手环”是由某医疗器械机构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给阿尔茨海默症老人专用的金黄色特殊手环, 方便佩戴,容易辨识,里面存放着家属联系方式信息。万一老人走失,可以方便让好心人根据这些信息帮助他们回家。

朱怡和华东医院社工部的白衣志愿者一起设计了“灿烂夕阳——老年志愿者增能小组”。10名小组成员全部来自社区,平均年龄60岁左右,他们平时在社区开展“老伙伴计划”,帮扶一些80、90岁的高龄老人。为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让他们掌握更多为老服务的技能,同时构建心理、社会支持网络,组织了这个集教育、支持和成长于一体的封闭式小组。8次活动之后,成果显著,志愿者们不仅成为了彼此交心的好朋友,更学到了许多心理、生理上的知识,让他们受益匪浅。来自海园社区的叶阿姨刚进小组时比较拘束,总是一个人默默坐在旁边,经过几次活动,加上朱怡的关心,帮助叶阿姨消除了紧张感,让她逐渐开朗起来,不仅愿意主动和大家交流,还代表所有小组成员做了总结,进步和变化非常大。

篇8:爱——让孩子做得更好

了解孩子的现实状况,是我开展研究的第一步,教师只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孩子们在绘画兴趣、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情况,才能为孩子开出教育的良方。通过日常观察、活动测查发现,班里共有32名孩子的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其中:

1、能力强的孩子,绘画兴趣非常浓厚兴,他们的绘画作品大多呈现出的是流畅的线条,鲜艳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当然这一部分孩子同中有异,例如有的想象力突出,有的用色大胆,还有的临摹能力强等等,也各具特点。

2、能力差的孩子,参与活动被动,手部协调能力较差,个别孩子极其缺乏自信。例如:苹苹小朋友,由于天生手部肌腱僵硬,就连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对笔的控制能力。涵涵小朋友,由于性格内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敏感,缺乏自信。在一次绘画活动中,身边的小朋友说他“画得很难看”,让他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从此不愿意参加美术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以及们所呈现出的各种状态,让我对他们的绘画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开展分层指导教学提供依据和指导方向。

二、爱——从尊重出发。

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其自然的规律,每个个体都有具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因此他们存在个体的特点和差异,爱他们,就必须从尊重出发。

1、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孩子这样参差不齐的水平,在指导他们进行绘画活动时,看到能力发展缓慢的孩子,我着急过,因为着急,我的语言有过不妥,因为急,我的行为也有过不当。反思自己曾经的这些行为,我意识到自己的观念虽然在改变,懂得孩子在发展水平上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明白教育评价不能只建立在横向比较,而要注重纵向比较。但自己在落实这些观念的时候,自己的行为却没跟上。于是我告诫自己不要急,放慢自己的脚步,给孩子时间,给孩子空间,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2、认真聆听,用心读画。渐渐地,我发现,虽然看似凌乱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孩子们内心真正的感受,他们喜欢夸张,常常把自己喜欢或有特别感受的形象予以“放大”来进行表现,关注事物某些突出“点”,经过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加工”转化成自我特色的美术作品,他们画的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案例一:橙橙的《小兔》

由于运笔能力缺乏,原本不太成形的外观,更突显不出小兔的基本轮廓,身子周围画满了长长黑线,很难与小兔联想在一起,仔细听听橙橙的想法吧:这是我画的小灰兔,胖乎乎的,身上长了很多很多的毛毛……还真像他说的那回事,橙橙的关注点就在小兔身上的灰毛,这就是他最想表现的东西。

案例二:树儿的《植物大战僵尸》

初看画面,最明显的就是一团一团大小不同的黑色线圈,面且边画边念着“嘣、嘣……”看似胡乱作画的他却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樱桃炸弹可厉害了,僵尸都背炸死了。树儿所表现的就是玩这个植物大战僵尸游戏时自己认为最重要,感受最深的地方。看孩子的画,如同从孩子的眼里看世界,蹲下身来,认真聆听孩子的作品,让我发现原来他们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画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最重要的是教师有没有读懂其中的意义,另外,教师对他们的肯定也尤为重要,因为孩子希望他们的想法得到认可,于是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鼓励和肯定。

3、画什么孩子说了算。只有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孩子学习的动机。为了调动孩子们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我常常针对孩子们感兴趣的卡通动物、人物以及游戏情景进行绘画。利用晨间活动,餐前活动收集孩子们最想画的内容,真正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

三、爱——从方法入手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材实施,让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统一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方法,是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孩子的发展需求,只有适宜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孩子的发展。

1、制定分层计划。绘画教学活动中我主要借用小组活动开展美术绘画活动,让孩子与老师的互动交往更加密切,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计划。

(1)关注共性同时关注个性。制定教学计划,一方面针对孩子共性设置,一方面针对孩子个性差异设置,将孩子的共性与孩子的个性辩证统一起来,从而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不同学习需求。例如:绘画活动“愤怒的小鸟”,就是围绕孩子们的共性确定这一主题,绘画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针对班里的不同水平的孩子,内容可以扩展为难易程度不一的内容。能力强的孩子重点进行游戏的情景绘画,能力差的孩子只需要掌握事物的基本形态,能力中间层的孩子则介于两者之间。

(2)制定个别发展计划。在制定分层教学计划时,我针对能力较差的孩子制定个别教学计划。根据他们的绘画兴趣、绘画技能、绘画习惯而制定了一个短期计划。通过活动区活动、晨间活动对他们开展更有针對性的指导,同时为他们建立绘画成长册,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实施分层指导。

(1)同质分层,异质分层有机结合。教学实践中,我除了采取相同能力水平分层的小组活动以外,还有意将小组重新打乱、调整,将不同层次水平的孩子重新组合在一起,将同质分层和异质合作的小组形式交替运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孩子的差异资源。

(2)不同水平,不同方法灵活指导。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教师如何让每一个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呢?什么样的指导比较适宜呢?教师灵活而有效的指导方法虽然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问题,但我仍然努力探索着。例如绘画活动中,针对能力强的孩子,我一般会采用更多语言性的指导;针对能力中间层的孩子,我会采用重点示范和重点语言结合指导;针对能力差的孩子,我则采用语言及辅助材料进行指导,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的需要。

(3)扩大自选,满足需要,分层评价。针对集体绘画活动,孩子在一起往往容易产生标签效应,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无论那个能力层次的孩子我都允许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选择,包括绘画内容,绘画材料,绘画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由于孩子选择空间较大,所呈现的绘画作品层次各不同,教师的有效评价非常重要。针对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教师必须用心观察,认真发现,纵向评价,及时肯定、鼓励孩子的进步,来调动他们对绘画活动更加浓厚的兴趣。

因为有爱,孩子一点一点在进步;因为有爱,孩子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但我深知,这样的爱还需要自己灌注更多的营养,让它具有更加丰富的营养价值,我会为此而继续探索,创造!

上一篇:中学生中学生八一建军节演讲下一篇:名著《飘》英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