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设计

2024-05-08

《孔乙己》教案设计(精选6篇)

篇1:《孔乙己》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可以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或小说的语言等方面)写一篇评论文章,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读鲁迅小说《孔乙己》,要求有具体分析,字数500字左右。

篇2:《孔乙己》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作品精巧的布局。

2、剖析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

3、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4、讨论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

细节欣赏教学难点:人物与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研读与精读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预读

1、激趣谈话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2、预读积累

⑴注音:

颓唐附和分辩不屑咸亨砚荤菜羼水拭蘸

惋惜阔绰舀水涨红绽出哄笑间或着了慌打折门槛

⑵解释: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二、情节讨论

话题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话题2: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话题3: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话题5: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第二课时

三、细节赏读

话题6:我品析的细节是——,表现了——。

话题7:我不理解的一个细节是——。

——以上内容必须涉及:①关于人物的各种描写,②哄笑所揭示的社会环境,

③精妙传神的动词。

四、形象分析

话题8:我——孔乙己,我觉得他是——的一个人。

——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品行好,质朴、善良。

话题9:小说中还写到一些人物,你怎么看他们?

——丁举人:同样是读书人,读的“圣贤”书,却倚权仗势,残忍无道。

掌柜:自私冷酷,毫无同情心。

酒客: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第三课时

五、主题归纳

话题10:在下列几种对本文主题的看法中,你赞同哪一种?还有新的看法吗?

①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

②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表现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思想的保守僵化、毫无觉悟和围观民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

③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他们遵从固有心态、习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毁灭。

六、扩展讨论

话题11:你能为孔乙己指一条生路吗?(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话题12:你认为今天的社会中还有孔乙己一类的人吗?

——有。保守的,僵化的,自命清高的,迂腐的,穷困潦倒的……

七、精段阅读(第4段)从下列方面品析:

①层次②描写方法③标点④词义⑤句义⑥照应⑦学生自命一题

八、全文小结

篇3:《孔乙己》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情景导入】

灰暗的画面, 如泣如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为整个课堂渲染了一种悲怆凄清的气氛, 使学生立即进入了孔乙己的人生悲歌中。

【学海初探】

大屏幕展示“我看孔乙己”五个大字。经过上一节的朗读讨论, 同学们跃跃欲试的心立刻被触动了。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感知孔乙己这个形象, 我设置了这样几个填空题: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 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 () 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 的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孔乙己的认知自由选择答题, 这样的方式既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又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发挥。学生们各抒己见, 一个填空题竟能填出数种答案,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我引导学生们讨论哪一个“更合适”, 在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中, 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逐渐鲜活起来, 人物性格也迎刃而解。

【文本探究】

大屏幕展示孔乙己的人物图片, 屏幕一角赫然出现“解读孔乙己”五个大字, 这个环节旨在学习和揣摩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用圈点标注法在课文中标画出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的语句, 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又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 并说明理由。学生的自主意识又一次得以展示, 他们有的品析外貌, 有的仿读语言, 还有的模仿动作。可笑的语言, 可笑的动作, 学生们都说这是“含泪的笑”, 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的思想, 而且摧残了孔乙己的身体, 甚至让他爬进了死亡的深渊。至此, 文章的主题自然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知识链接】

范进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痴迷者, 如果把这两位老先生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无疑会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说, 孔乙己是用手爬进了“坟墓”, 范进则是光着一只脚走进了所谓的“天堂”。今天我们跨越时空, 给这两位老先生制造一次“非常相遇”的机会, 看他们能说些什么。大屏幕上出现两张图片, 一张是披头散发的范进光着一只脚坐在泥塘里, 另一张是衣衫褴褛的孔乙己用手“坐”着。当“非常相遇”四个字旋转着出现时,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有的用语言描述, 有的索性表演。有的表现的是惺惺相惜, 有的是相互鄙夷, 有的是抱头痛哭, 有的引用“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来互叹。由此看来, 学生的探究是有层次的, 我不禁为学生的自主而惊叹。趁热打铁, 我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 两个人结局不同, 但殊途同归, 一个被摧残致死, 一个被扭曲了人性。俗话说:读书成才。读书应该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大屏幕展示“我的读书观”几个大字。接下来我先讲一个故事:毕业于北京某大学的某某因找不到工作, 由众人心中的骄傲跌落为“读书无用论”的典型教材, 当媒体为某某联系到几家用人单位面试时, 某某连自己的求职意向都表达不清楚。你有何感想?此问一出, 又是一番激烈的争论, 读书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 不能把读书当成唯一的出路等等,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我心飞翔】

怎样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实现人生价值, 是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向。我抓住孔乙己的那件长衫做文章。孔乙己那件舍不得脱掉的长衫折射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凉, 维护的是他那挥之不去的“读书人”的清高和斯文, 生活中又何尝没有如孔乙己般身着“长衫”的人, 他们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这种思想必将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孔乙己的长衫脱掉才能有出路。大屏幕展示“脱掉长衫的孔乙己”, 以此为中心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写出一篇小短文———给孔乙己的一封信, 充分挖掘孔乙己的长处。此环节一下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课后反思】

经历了《孔乙己》的教学之后, 我叹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但“自主探究”需要在“文本”、“读书”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篇4:《孔乙己》教学设计

关键词:建学籍; 读书人; 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08-001

一、教材分析

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幻:空间上,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孔乙己》这篇小说收入其中,并且始终位于它所在单元的第一篇。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孔乙己不仅是例子,更应是例子中的典范,即使吴敬梓的名篇《范进中举》在编排的时候也无法与之媲美。

二、目标

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这是作品的主旨所在。4.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联系现实,关照自己以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鲁迅作品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然而时过境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这篇文章所具有的正能量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是鲁迅作品永葆生命力的关键。

三、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的文风冷峻,意味深沉,再加上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这些因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借鉴了初一入学时填学籍表的做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就是播放孔乙己的视频朗读,设置情境,以期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计

(一)设悬导入

(1)(出示希望工程宣传画图片)小姑娘童稚美丽而又充满渴望的大眼睛立即抓住了同学们的眼球。

导引:说说画中的小女孩为什么充满着对读书的强烈渴望?读书真能改变命运吗?由此引出课题。(运用逆向思维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勾画的生字新词并重点记忆,准备检查。字词的检查由学生自己进行,检查的数量为5个,检查的题型由出题者自荐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问题探讨,分析孔乙己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1)导问:我们作为学生都有学籍,孔乙己也是读书人,我们可否为他也建一个学籍呢?(同学们对学籍并不陌生,而为小说中的人物建学籍还是第一次,所以兴致极高)

回忆自己填学籍时所填项目,师生共同确定孔乙己的学籍表格式。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身体状况、特长、经济状况、爱好、政治地位、家庭成员、工作生活经历、操行评语。

(2)观看孔乙己视频朗读。(朗诵者的精彩朗读与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有机结合,直观形象)

(3)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揣摩关键语句,填写学籍表,分析孔乙己形象。在填写的过程中要明确答案,还要从文中找出依据,且深入分析所蕴含的含义。在填写人生简历的时候,根据课文最后一句设计问题: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培养筛选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在填写操行评语时引导学生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句子进行揣摩朗读甚至表演,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小说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的)(填写完这张学籍表,孔乙己的人生面貌、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就都展现无遗,一个立体的孔乙己就从纸上跃然挺立)

(3)深入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把握文章主旨。

引语:前面我们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可为何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却如此悲惨呢?原因何在呢?(鉴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加以介绍,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旨。)

(四)深化和升华

1.撰写悼词。情景设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无论如何,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应该纪念的。假如鲁镇的人们要为孔乙己开一次追悼会,请你撰写悼词,你怎么写呢?(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总结。)这里为了烘托气氛,我选用了二泉映月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有的老师给我推荐哀乐,我觉得哀乐更主要的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与悼念,难道我们还希望孔乙己的悲剧重演吗?所以我觉得这里应选择悲伤的乐曲,越悲伤越能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恨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反思。

2.以史为鉴。引语:同学们,我们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封建制度已永远的伴随着孔乙己的长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然而留给我们的思索远未结束。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该做怎样的读书人呢?(阅读鲁迅的作品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情境,关注人物生命状态,从而联系现实,关照自己,提升生命品质。这对于挖掘经典篇目的新内涵及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诸如学习不能机械死板,不能轻视劳动,形成健全的人格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五)布置作业

篇5:5 孔乙己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学习并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说出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理解本文揭示的深刻主题。

2.教学重点/难点

九年级学生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小说创作年代相对较远,鲁迅的作品一向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加上这一篇小说篇幅较长,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学生掌握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时要抓住要点(考点)进行。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981.9.26——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屑 xiè 拭 shì 蘸 zhàn 阔绰chuò 舀水 yǎo 附和 hèng 绽出zhàn 哄笑hōng 间或jiàn 打折腿 shé 门槛kǎn 涨红zhà

2、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颓唐不安: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间或:偶然,有时候。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四)新课讲解

课堂小结

小说截取了孔乙己一生中的几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中,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课后习题

(六)当堂训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1、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ú xiè zhì biàn()的神气。

2、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 wăn xī()的样子。

3、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kuò chuò()。

4、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bǐ yàn(),一齐失踪。

5、孔乙己很tuítáng()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6、孔乙己便zhàng()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zhàn()出。

二、语句赏析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做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2他身材很高大;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话表现出孔乙己轻视劳动、好吃懒惰的性格。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篇6:《孔乙己》教案设计

xu

同学们好!

导入: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少数的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

讲课:1、首先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划出本文描写人物的句子。

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个人物?对,就是孔乙己,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是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任务,课文都用了那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找一位同学来读句子。你读的这个句子是人物的什么描写?(板书: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吧,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个句子。(教师读)这句肖像描写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为什么孔乙己会“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回夹些伤痕”呢?  这位同学答得很有见解,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劳动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短短的23个字活画出一个贫困不得志而且经常挨打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4、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孔乙己的肖像?“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是为什么?他这么极力争辩又说明什么呢?对!孔乙己还有死要面子的特征,他想清白做人但事实上不清白又偏要争面子,孔乙己生活在矛盾之中而又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 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5、还有没有写孔乙己肖像的句子?自己站起来读一下。是第几段?对,第四段写短衣帮酒客嘲笑孔乙己,人们先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为什么不屑置辩?他心里会想些什么?是呀,他会想那还用问吗,我当然认识字,还认识不少呢,要不然敢穿长衫吗?你们懂什么呀!  人们接着又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些灰色”。这又是为什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所谓“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做官,古代很多读书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和心愿就是考取功名,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旦考上便意味着飞黄腾达,鸡犬升天,功名利禄唾手可得,比如我们知道的范进和这篇文章中一直没露面却心狠手辣作威作福的“丁举人”,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酒店的人们毫无顾忌的嘲笑,无疑戳痛了孔乙己内心深处的伤疤。所以“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几句生动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内心活动:先是表现出读书人的高傲,后来却是反映他难以掩饰的、不可名状的苦痛。

6、人物描写的方法还有那些?(板书:动作)课文哪些地方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哪些动作描写最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好我们来看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句子。“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9文大钱。”作者用这个“排”字,有何用意?表现了孔己己当时怎样的心态呢?这位同学说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有道理,这也是比较通行的说法,有没有不同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同学们说得真好,眼看要展开一场辩论会。我觉得呀他并不是在炫耀自己。为什么呢?

其一,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来看,他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板书),信奉“君子固穷”。因此,值得他炫耀的并且已经炫耀了的无非是“读书人”这一身分,例如:他不肯脱去那件又脏又破但标志着读书人身分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计面前吹嘘“回”字的四种写法……他不可能以钱为荣,况且他也无钱去炫耀。

其二,从场合看,他也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应该说,他很窘迫,不会洋洋自得,甚至连回敬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只能不予理会,怎会在此种场合显示阔气、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钱的来路及数目来看,他也不会炫耀。孔乙己“好喝懒做”,“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窃的事”,虽然他的钱不都是偷来的,但是,在众人的.眼里,他的钱是不干净的,也许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钱他也不会在众人面前炫耀,更何况他只有九文大钱,与那些穿长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细节呢?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因此,我认为这个细节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请看清啊。意在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同学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请记住:发表你的意见,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可以用个小黑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这是《阿Q正传》中的一个句子,写阿Q从城里发财回来到酒店喝酒,动词“仍”表现什么?这可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炫耀”了。

7、我们来看课文第二次写孔乙己掏钱喝酒的细节。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原句。这里为什么用“摸”呢?对,他已经穷困潦倒,穷途末路了,可他仍然用最后四文钱喝酒,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对孔乙己这样的人有什么态度?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用鲁迅的话就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呀。(板书)。那么孔乙己为什么会如此悲惨?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待会儿选代表说说本组讨论的结果。

同学们说出了各自的意见,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热衷功名,一心向上爬,在八股文中耗尽了自己的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脱下那间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只有当人们触及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才立刻颓唐不安。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他以“君子固穷”安慰自己,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而打他的就是通过科举爬上去的凶恶残酷的丁举人。封建科举制度无情的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他潦倒终生的原因。作者用无情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和教育制度。(板书:科举)而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就是揭露封建社会制度。(板书:封建社会)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8、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呢?为什么?对,并不矛盾,“大约”在这里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作者只能估计孔乙己死了,而那时的孔乙己已经被打折了腿,他又不会营生,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不会活下去,所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9、下面同学们再仔细的默读一遍课文,再次想象一下孔乙己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课文默读完了,谁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谁能替这位同学来解答这个问题?下面我给大家提问一个问题,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注意体味作者对麻木、冷漠的国民性的批判。”对这句话该怎么理解?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民众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呢?对,从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中可以看出来,能不能读一下原句?还有没有其它的句子?这些短衣帮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这说明什么?他们有没有意识到孔乙己是不幸的?没有,他们只是为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课文还写了哪些人对孔乙己的笑?掌柜的笑是怎样的一种笑?大家再读一下课文原句。说得对,掌柜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小结:今天我们讲了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后半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作品所描写的那黑暗冷酷的社会和冷漠无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使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本文以简洁、单纯的构思和凝练、精粹的语言,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科举践踏人生、毁灭人性的罪恶。希望同学们课下再仔细品读,用心体会。

好,下课。谢谢。

板书:            孔乙己

鲁迅

孔     肖像:穷困、懒惰、经常挨打

乙           死要面子

己     动作:“排”、“摸”

科举 → 封建社会

上一篇:假如回到过去作文范文下一篇:康师傅矿泉水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