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他的黄包车作文

2024-04-17

他和他的黄包车作文(共9篇)

篇1:他和他的黄包车作文

他和他的黄包车作文

“嘿!这车到后沈多少钱?”走到黄包车旁边,我大声地问。

“四块。”他很干脆地回答了我。

“这么贵,”我大叫一声,“我们就俩小孩,三块钱还差不多。”我有几分蛮不讲理的神情流露出来。“我以前骑的一直都是四块呢。”他似乎很无奈,犹豫了。但很快就说:“三块就三块吧,上车吧!”

于是我欣然地上了车,心里还沾沾自喜。

上了车,他边骑边嘀咕:“我还从没有拉过像你们这样两个人才三块的……”“三块钱差不多了,我以前还坐过一回两块钱的.呢!也是两个小孩,这有什么奇怪的呢……”我边说边显摆上次自己的“聪明才智”。

坐在黄包车上,看到街道边迎接春节的绚丽夜景,心里有点舒畅,不禁开始了遐想。一阵寒风迎面扑来,吹断了我的思绪,眼睛一眨,无意间目光落在了他那长满老茧的手上。虽然暮色渐暗,月色也已渐朦胧,但有明亮的街灯亮着,仍然可以看到他手背上暴出的条条青筋,他用手使劲地拽住车把,那些青筋便愈加清晰,况且这大冷天的,连个手套都没带,真是寒酸。

坐在车后面,仔细打量了他一番。他头发松乱,穿着一件方格子外套,背有些驮,大概已有四十余岁了吧。更令我惊讶地是,他脚上竟穿着一双单鞋,使我对他有了些同情之感。我不禁为之感叹:这赚钱可真够不容易的,风里来雨里去,连个过年也没法回家跟家人好好团聚……

这是一条还算平坦的小路,只有几段坑坑洼洼和一座并不高的小桥,但他却骑得异常困难,也许是天黑风怪大,也许是我和老妹俩人太重的缘故吧,总之,他骑得很困难,极其困难。

过桥的时候,虽然桥不算太高,但他依然使劲地用脚蹬踏板。开始,车轮有向下滑的趋势,于是他干脆站起来骑。坐在后面,我感到忐忑不安,我很想下车推一下,助他一臂之力,但不知什么原因,我竟没有这么做,相反我觉得拟乎是应该这么坐着,心安理得地坐着,毕竟我是付了钱的。

当他骑到坎坷的路上时,他似乎会很有意识地时而左拐,时而右转,时而刹车,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大概是想在这坎坷中寻找一段相对平坦的道路吧,以免让乘客受颠簸之苦吧,这时候,我发现了他的细心和他的善良,这些不经意的动作或许很少会被乘客发现,但这些不经意却给了我莫大的震颤。

他―一位骑黄包车的车夫,骑着他的黄包车在平坦而又崎岖的小路上前进……

到家了,我给了他一张20元的,当他找零钱给我的时候,我再次看到了他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我本能地对他说:“就四块吧!”他冲我笑了一下,随之便收下了。于是他调过车头,匆匆地骑向远方,不知道他究竟要去向哪里,我想他可能这时还没吃晚饭。他有些驮的背影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渐渐远去,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消失在多彩的霓虹灯下。我心里平坦了许多,我知道他需要什么,虽然仅仅只有一元钱。

路在延伸,车轮在向前,他在寻求……

篇2:他和他的黄包车作文

他是一个喜欢热闹,却一直很安静的男孩子。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他会很有礼貌的去打声招呼,然后,独自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把连同门外的喧嚣也一起隔绝在外边。

他会在房间里看书,小说或者散文。看到自认为很好的句子时,他还会轻声念出,心情会很激动与兴奋。

小A是他的同桌兼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游戏、动漫以及小说。小A的口才很好,一般的时候,总是他坐在小A的旁边静静倾听,遇到与小A的看法相同时,他会颔首称是,遇到与小A看法不同时,他也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过,他们往往都觉得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他的朋友很少。他不喜欢与那些自视甚高的同学交往,也不喜欢跟那些没有原则的总是爱讨好学习好的同学的同学交往,因为他非常讨厌甚至厌憎这些人。

很多时候,整个教室中,只剩下他一个人,形单影只,安静得仿佛世界的人类全部都突然消失了一般。

风吹动窗外的香樟叶,沙沙作响。

夕阳将西方天空燃烧成一片暖红。

夕阳余烬下,飞鸟自窗外成群结队的飞过,霞光洒在它们的羽毛上,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层火衣,翅膀交叠的声音响彻在这毫无生气的空寂的世界里,令这世界显得更加空寂。

彼时,他会合上手中的书本,走到窗边,昂起头,眸光透过有些灰尘的玻璃,仰望那片他熟悉却又陌生的天空。

他很小的时候便喜欢这样仰望天空,他觉得天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比如天空中云朵的形状与色彩,比如天空的光线明暗程度,比如天空中掠过的流星等等,很多很多。

他觉得天空是这世界上最美丽而且有意思的景色。

因为它有时候高远,有时候又似乎触手可及,因为它有时候绚烂,有时候却又晦暗……

因为它亘古不变,却又瞬息万变。

在他七岁那年,他一个人站在露天的阳台上,昂起小小的脑袋,面朝那辽阔无边际的天空,清稚的脸上写满认真的神色。

忽然,铅云翻滚着汇聚在在一起,如同墨汁宣泄在纸张上,一道银色的闪电好似一头粗壮的怒蟒般一下子撕裂开云层,紧接着雷声大作,大雨滂沱而下。

时值二月,雨水冰冷。大颗大颗透明的冷雨肆无忌惮地敲打在他的脸庞上,迸溅出圈圈水花。

空气里很快便出现一大片绵密的雨幕,如同卷不起的珠帘。

雨幕中,他全身湿透,却依然昂头面向天空,心里兀自幼稚的想:原来天空也会有伤心的时候啊。

教室还是寂静一片,空荡荡的.,自窗外泻进来的风翻动课桌上的还未动笔的洁白试卷,哗哗响。

他一个人伫立在窗畔,背影寥落。

此时,他眼中的天空是一片绚烂。

残阳挂在远山上,红暖的光芒将云的轮廓染得很是柔和,同时,也将天空切割成一明一暗的两面,火红的晚霞涂满西方天穹,留给东方天际一片晦暗。

校园内,香樟树的浓绿的树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每一枚的叶面上都荡漾着暖暖的橘黄色。

他看着眼前对于他来说无比美丽的景色,嘴角噙笑。

小A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无声息的走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肩头,对他说:“走吧,放学了。”

篇3:他和他的“小情人”

公主驾到

恬恬公主回家不到两个月的工夫,俨然已经发挥出“情人”的魅力,让我老公迅速地移情别恋。这前世情人的威力真是大啊!

老公一直很懒惰,可是公主一哭,他立刻就冲上去,哄着、逗着、抱着、摇着,给她“坐电梯”,做按摩,做运动,一直逗得她有意无意地咧嘴笑,或者一有空就和公主“啊—哦”地聊天。

他原来不苟言笑,可是一看到公主,就兴奋得忘乎所以。他最大的乐趣和享受就是俯下头闻她身上的奶香味儿,然后做深呼吸,再忘情地感叹。甚至,阳台上晾着的尿布,他从旁边走过时也要闻一闻,然后带着满足的笑容离开。

他原来最讨厌的事就是洗碗,可是公主吃完奶后,他就会不厌其烦、很仔细地去给她刷奶瓶。

他一贯节俭,可是当我花800元为公主办了10次的游泳卡后,他居然丝毫没有异议。

他给她喂奶的时候,那情景简直就是一幅圣父像——慈爱专注的表情,熟练细心的手法,还有那令人嫉妒的和她秋波流转的眼神交流……

有时候看着他和她,我真的会把“情人”的戏言当真。原来,我费劲巴拉地给自己生了一个情敌。

唉,公主驾到,有失远迎。(snowlotus117)

啰嗦牌小棉袄

记得曾经看过这么一段话: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依依不舍追到了这辈子。当时就觉得很感动,原来父女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相守相依的那种感觉,来自前生。

乐爸,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但在整天撒娇、黏人的小女儿面前“武功全废”,面对女儿的耍赖、耍小花招、调皮捣蛋等等,乐爸自言束手无策。

乐乐的外婆爱说:“你爸这件小棉袄啊……”此言并非无中生有,完全是事实的写照。比如最近雷雨天气多,每逢刮风打雷,外婆忙着关窗、收衣服的时候,乐乐总是在门口徘徊,并大喊:“怎么办啊?下雨了,我爸爸还没有回来啊!婆婆,快给爸爸打电话。”要做饭了,乐乐总要数次三番地跑进厨房叮咛:“婆婆,要做我爸爸爱吃的菜哦!”吃饭前,婆婆在张罗准备时,乐乐就会盯着桌子问:“婆婆,我爸爸的筷子怎么还没有拿出来?”一会儿又说:“婆婆,我爸爸最爱吃的辣椒呢?你怎么还没有炒?”摆好桌后还要口罗嗦:“婆婆,这个是我爸爸爱吃的菜,摆在他前面。”

“爸爸牌”小棉袄的棉袄事啊,多得是呢!真不知道还要口罗嗦多久。(乐乐妈)

雷人的紧张

怀孕3个月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是女儿了。最初K爸没有任何感觉,可到了4个月,K爸就进入了状态。

每天清晨,他总要抚摸着我的肚子,亲自把KK叫醒;晚上是KK活跃的时候,K爸总是用他温暖的大手安慰她。为此,K爸很自豪:“看我女儿多好,还没出生就听我的!”K爸这种无厘头的自负状态一直维持到KK出生。

2011年元旦后的第一天,KK呱呱坠地了,K爸很是激动。不久,护士来给KK量体温,此时K爸说了一句很雷人的话:“体温计太凉了,我先给她焐焐吧!”雷倒一屋子探视的人!到了晚上开灯时,K爸又发话了:“这个光太强,别刺了我女儿的眼睛!把那个柔和的黄光灯打开。”结婚3年来,我第一次见到K爸如此细心。

KK3个月时因为感冒去医院,医生让抽血检查,K爸心疼得不得了。下午取结果时,医生说要住院治疗,把K爸给吓坏了,所幸没什么大问题。事后据K爸自己说,当时一听到女儿要住院,眼泪刷的一下就出来了。

现在KK已经快5个月了,无论K爸忙到多晚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亲KK,也不管KK是醒着还是睡着。真羡慕K爸对他前世情人的细心呵护,但也真的经常被他的各种紧张雷翻。(yangkexin)

吃喝玩乐总监

非爸对宝贝女儿的事情从不马虎,全部要认真、仔细地监管。

先说吃的东西。有时候我犯懒不想做饭,就从外面买些凉皮、小菜什么的吃,非爸若是看见了,那脸绝对是黑的,严禁女儿吃一口不说,还要统统倒进垃圾桶才罢休。又比如水果,非爸三令五申地要求我不能买反季节水果,只要看见我买了也会偷偷地给扔了,说不能伤着他女儿。有时候我就不明白了,这些东西那么多人吃了都没事,怎么女儿吃一次就能有事?可非爸自有一套理论,对于我的想法一概不予采纳。

再说女儿喜欢的玩具。我的想法是即使孩子喜欢,也要看看合适与否再买。因为孩子看上的东西往往是电视上做广告的那种,并不好玩。可非爸不认同我的观点,他认为女儿只要看上了,那就一个字:买!

女儿喜欢唱歌,并且特别喜欢去KTV唱。非爸就很纵容他的宝贝女儿,只要女儿说去,那就一定去。我觉得那种地方太吵了,不适宜孩子,但非爸不同意,说女儿喜欢就是好。

至于衣服,非爸就更要指定商场,指定品牌,外面小店里的东西根本看不上。

如果女儿要出远门,比如跟姨妈去外地玩几天,还没走非爸眼圈就红了。他觉得女儿跟谁也没有自己每天看着放心。

嫉妒归嫉妒,看到我生命中这最重要的两个人如此相亲相爱,还是很欣慰的。(非妈)

这几位爸爸对前世情人的“专业”精神,真让我们感动!还有很多征集来的“情人”故事都受篇幅所限无法展现呢!看来,在养育女儿上积极、细心的老爸越来越多了。

父亲在女儿的成长中,尤其是从出生开始的几年里,究竟有多重要的意义呢?让我们听听专家的观点。

父亲,积极健康女性的重要塑造者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女儿就需要父亲去理解和支持她们的雄心和梦想。父亲能为女儿提供满足心灵需求的信心,也是她们的榜样。父亲既要正确地评价女儿,又要为她们描绘男性的品质和能力。

如果父亲总是很忙,回家后也很疲惫,避开女儿的打扰,那么女儿将会失去只有父亲才能提供的指导和男性精神的影响。父亲的疏远以及对家庭生活的漠不关心,会使女儿建立一种不良的人际关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限于女儿和父亲之间,还将影响到她与任何其他男性的交往。如果女儿认为父亲和她们的关系近乎于例行公事,无法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东西,那么就会把这种看法运用到其他男人身上;但如果父亲较早地投入到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来,女孩会从这早期的父女关系中汲取营养,发展出一种刚柔并济的性格。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男人把成为好父亲作为积极的生活目标。这不仅对男人的第二度自我完善非常重要,对妻子和女儿也更加重要。

从出生到7岁,女孩需要受到大量时间的关注和护理。父亲应该学会换尿布、抱孩子、拍饱嗝、摇晃和深情地凝视孩子的眼睛,鼓励她探索外部的世界,全神贯注地和她玩游戏……因为此时,女儿最需要从父亲那里获得时间和关注,以保证她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女性。当然,这样的关注绝不是所谓的一周只有几天的“高质量时间”。

篇4:他和他的信仰

“治病救人是一种信仰”。电视剧《心术》中的这句台词是周福德的座右铭,也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

春天来了

“感谢周医生妙手回春,治好了我的病!春天来了。春天往往是悄悄地来到你的身边。首先是柳丝黄了又绿了,曾记鹅黄上枝头,几日不见绿如阴。接着是各种小鸟在树梢跳跃玩闹,不厌其烦地喧闹:春天来啦。玉兰花枝像是落下一只只鸽子,红的白的,不声不响,但分明在大声地喧嚷:看看我呀,春天来啦。”

这段关于春天的美丽诗句,出自周福德的一位患者写给他的感谢信。

他是一位来自河北的73岁的语文老师,在2014年春查出得了肾病综合征,腿脚浮肿,身体状况甚差。70多岁的年纪,需要做肾穿刺,当地好多医院是没有把握的,稍有不慎就会出差池。他四处求医,寻觅无果,来到北大医院。

“别人不敢做,我们敢做。”在经过周福德悉心诊治后,这位老师又信心百倍地走上了讲台。他感激万分,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信中写下了这段感人至深的话。在近日的“好大夫”颁奖典礼上,周福德获奖,这位老师特意赶过来,在台上当面感谢周福德,并给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是的,对无数患者来说,周福德及他的团队就是他们的春天。无数患者的生命在周福德手上被救回。在周福德的个人网站上,他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患者的感谢信。在全国3万余名肾内科大夫的“好大夫网站”排行榜上,他的排名是第一位。2014年,周福德荣登“中国好人榜”。

初见周福德

被这么多患者所感激的周福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大夫呢?

走进医生办公室,眼前这位身材高大、头发不多的大夫,就是周福德。他朴实憨厚,笑起来有两个深深的酒窝,一下子让人感觉温暖和踏实。

谈起他的从医心得,周福德娓娓道来。

周福德一年的门诊量有7000人次,平均每天要看20个病人。对于这样的工作量,周福德不但没有觉得累,反而觉得很自豪。他看上去,永远总是那么精力充沛。

“昨天看了51个病人,其中加号加了38个病人,下班已经晚上8点40分。”为什么要给那么多病人加号?周福德感慨说,本来患者挂他的号就很难,而且医院的号贩子又很猖狂。周福德觉得,病人本来看病就不容易,号贩子一个号卖2000多块,实在是在病人伤口上撒盐,他对号贩子的行径深恶痛绝。

在周福德科室,成立了一个“全预约门诊”,由周福德100%给患者预约挂号,没有号贩子参与,大大方便了病人挂号。原来可能整宿都排不上队,现在花14块钱就能挂到号,病人对他非常感激。

另外,作为病房主任,他每周要六次查房,每天用来吃午饭的时间,平均只有5分钟。

科室的工作已经这么忙碌了,如何能有时间回复网站上患者的问题呢?周福德说,有什么困难,我帮他一把,他的命运可能会因此不同。”

有患者由衷赞誉周福德,说他像他的名字一样,是“种福,收德”。

“种福”

作为全国闻名的大医生,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周福德对于患者的服务,都好到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在周福德科室,提倡的是“三声”服务,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病人推门进来,他会礼貌地打招呼,“您好!”病人走了,他会说“您慢走”。他还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叫病人时不要冰冷地床号,而要直接叫名字,或用亲切的称呼,如阿姨、大叔等。周福德说,病人需要安慰,安慰也是一种治疗,永远要给病人以温暖和希望。

他坚持电话随访制度,经常打电话给患者询问状况,核实药有没有吃对,叮嘱病人复诊。

周福德还提倡“首问负责制”:如果病人有什么问题,哪怕是找不到路,如果第一个问的是你,也要跟他解释详细。“病人来到这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这样服务,他会感到很舒服。”

另外,肾内科做透析的病人非常多,而透析费用又比较昂贵。周福德有时自发捐款,有时发动社会资源帮助。2011年,他的一位患者尚月梅,当时在读大三,家庭贫困,他发动媒体朋友宣传,为尚月梅募集了10万善款。多年前,周福德及北大医院还推行“欠款出院制”。

对于病人的“红包”,周福德也有他的办法。他的科室曾有位危重病人,周福德每天早上都来看望他。有一天,这位病人的家属给周福德送来1万元红包,周福德不接受,这位家属放下就走了。后来,周福德把它用作病人的住院费。病人知道后,非常感动。

少数患者不理解医生,周福德将信息透明化,在微博上直播一个病人的处理过程。

另外,他在个人网站上已注册了8年,帮助了1万多名患者,相当于1年半的门诊量。

这些做法,都是周福德坚持“品牌”服务的冰山一角。周福德说,“要赢得患者的信任,医生要付出很多。”

“收德”

面对这样的好大夫,患者能不尊敬和感激吗?

“难以相信两周的时间,那个刚刚从生命线上抢救回来的残破不堪的我,已经基本恢复成为一个正常人了!我和我的家人喜出望外,感激不尽,无以言表……”

这位患者名叫史兰,就是周福德科室的病人,她给周福德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周福德的科室墙上,更是挂满了病人的送来的锦旗。周福德说,每个锦旗背后,都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位名叫葛秀芬的患者,4年前由于患血管炎,专程从东北来到北京看病,经有效治疗好转。后来又来医院治疗了几次,效果都很好,葛秀芬对周福德非常感激。最后一次来之前,葛秀芬告诉周福德,她出现咯血症状,当地医院诊断她为肺癌。葛秀芬怕在当地诊断不准确,又来到北京。

“她说来北京的目的,一是为了确诊是否肺癌,二是跟周大夫告个别。”说到这里,周福德的眼眶有些湿润。葛秀芬现在人已经去世,她与周福德有一张合影,这张照片成为了永久的纪念。

正因为周福德将每位患者都放在心上,几乎周福德的每一位患者,对他都是这样的感激之情。“橘井泉香,种德收福”。这是一位患者对他的由衷赞誉。

不放弃每一个患者

回想起他的从医之路,周福德说,选择了肾内科,很幸运。当时周福德所在的班,代表北大医院考试考了第一名。“我们那批大夫,经过了很特别的强化培训,各科都是由顶级专家亲自培训。”

对于年轻的肾内科医生来说,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周福德说,首先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面对生命,病人把他托付给你,你要如履薄冰,把小事当大事处理。”然后是要有好的心态,要有感恩的心态。“你的看病经验,都是病人给你的。”

周福德很喜欢他现在的工作,因为他觉得病人找他,是信任他。病人有时遇到在其他医院治疗不了的情况,他常为病人打抱不平。周福德说,“病人都很朴实,他们应该得到救助。”

周福德在参与援疆医疗期间,曾遇到一位棘手的患者。

那是个星期六,在新疆哈密地区,一位产妇孩子没保住,陷入高烧、昏迷中,有生命危险。当时周福德在乌鲁木齐工作,距离哈密约600公里。周福德赶紧为她制定方案,经过输血浆后好转。后来一周之后情况又不佳,周福德买了第一趟航班去了哈密,为她做血浆置换。但由于当地条件限制,没有做血浆置换的机器。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周福德就亲手自制了一个透析机,把孕妇血浆清除出来。周福德还叫救护车来。救护车从600公里外的地方一路开来,还路遇大风雪。家属曾一度想过放弃,周福德掏出5000块钱,坚定地继续救治患者。就这样,经过2个月的救治,这位产妇完全康复。

周福德就是这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说,在偏远地区单枪匹马的救治经验,对他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做医生是一种信仰

谈话进入尾声,周福德贴心地递给笔者一瓶“阿尔山”矿泉水,打趣地说:“这是我们内蒙古老家的水,喝了不长肿瘤。”

他的身上,仿佛总是充满着阳光和正能量。他的微博、微信中,每天发布的也都是正能量的消息,让人感觉非常温暖。是什么样的信念,带给他这样的正能量呢?

谈到关于“信仰”的问题,周福德说,这个理念是他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心术》电视剧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做医生就是一种信仰。”2013年10月,周福德在他的博客中阐释了他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

第一,是成就感。“我每天都在回想,今天解决了多少病人的事情。”曾有个小女孩得了肾病,从深圳跑到武汉,再跑到北大医院。之前多个医院都诊断不清,在周福德这里诊断清楚,经治疗后完全康复。“完全治好了,她能回家上学了,多令人高兴啊!”

第二,是责任感。周福德说,医生有责任去救死扶伤,能帮的就要帮。

第三,是积德感。这份“德”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科室,为医院,为病人。去年夏天的一个病人,更让周福德对“积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当时有位病人,因多脏器衰竭被转到肾内科诊治。危机解除后,他从ICU出来,被转到普通病床。周主任与他聊天时,知道他是一名来自山东的村医,是当地祖传的第六代中医。他用中草药给病人看病,每年能为病人节约1到2亿的治疗成本。周福德说,“他积了20几年的德,危难的关键时刻肯定能挺过来!”

如何跟年轻医生分享这些感悟?周福德说,他的查房与别人不一样。查房前20分钟,他要与大夫沟通。上一课讲的是怎么做医生:第一,要给人以希望。第二,要学习。第三,把时间还给病人,第一次看病要看40分钟。第四,写好病历。第五,主动值班。第六,服务要好,坚持首问责任制、“三声”服务、微笑服务。第七,称呼地热烈一点。

周福德用自己的行动,不仅给年轻医生做出了表率,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周福德开玩笑说,“有什么事我顶着,我个子高嘛。”

周福德,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医师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会长。曾经担任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组成员(2005-200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副院长(2008-2010,援疆干部)。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积累了对肾脏疾病特别是危重肾脏病的救治有大量经验,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身份在SCI收录的杂志中发表论文8篇。

篇5:他和他的狗王随笔

之后不知怎样的发现它不爱动了,每一天都趴在地上,叫它名字也只是有气无力的摇摇尾巴,胃口也不好了。我明白它病了,但始终不明白原因。[由整理]

我只能蹲下身子抚摸它,期望它能够好受些。

时光长了发现它瘦了一大圈,无意间摸到它肚子上有一个大包,好像是个肿瘤。由于家在农村,也没人会关心狗狗生什么病。我也无能为力。只能蹲在它身边一如既往的挠痒痒摸摸头,静静的看着它。似乎能看见它眼角的眼泪。

直到有一天,我端着给狗狗准备好的早餐呼唤它的名字,可它却一向没有出现。我爸说它明白自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不想让我悲哀,所以趁着夜色离开了家。

那段时光我相信它只是在外面迷失了方向,在外面看见相似的狗狗我都会叫一遍狗王。但是之后,再也没见过狗王了。

它虽然走了,但它的眼神却一向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我一向都相信,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自我的灵魂。

篇6:爱他和喜欢他的表现随笔

假如你喜欢一个人,你会渴望天天都能见到他;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希望不与他相见或见的次数不多;

假如你喜欢一个人,你希望他能够注意你;你爱一个人,你便想知道他时时刻刻在想些什么;

你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心里会十分高兴;你面对自己爱的人,会逃避或脸红;

当你在街上看到自己喜欢的人,你希望他也看见自己;而当你在公园看见自己爱的人,你的第一反应是:他和谁在一起;

当你落泪时,你不希望让你喜欢的人看见;当你伤心时,你希望你爱的人来安慰你;

当你喜欢的人哭泣时,你会去安慰他,想的并不多;当你爱的人哭泣时,你则会在一旁偷偷落泪.

当与别人聊天时,你总希望对方能够隐隐约约感觉到你在提起你喜欢的人;而对方如果说到你爱的人时,你便会立刻转移话题;

当你与喜欢的`人在一起时,你会有说不尽的话想与他分享;当你与爱的人在一起时,你却说不出一句话;

有这样一段话十分经典:

“爱的感觉源自与眼睛,

而喜欢的感觉源自于耳朵.

所以如果你不再喜欢你喜欢的人,

你只需要堵住耳朵.

但是如果你试图闭上眼睛,

爱便会化作一滴泪水,永远留在你的心中.

所以喜欢与爱不同,你应该明白对自己心里的那个人是爱还是喜欢.爱与喜欢都应该去表白,不是吗?

篇7:他和他的耳蜗

这就是一个没有声音只有画面的世界,这就是一个健康的人,当他突然失去听力的时候,所要面对的世界。本期故事的主人公陆峰,就曾经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了整整10年。

幸运的是,如今的陆峰早已重归有声世界。早在1995年,他就接受了人工耳窝植入术,那是中国的第一例。因此,陆峰也成为中国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第一人。

噩梦降临

那是30年前的事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出国留学是那个时期年轻一代的梦想,陆峰也不例外。

那时候,陆峰已经从南京邮电大学毕业,在一个省级电视台工作了一段时间。稳定安逸的工作没能阻止他的出国梦。很幸运,托福过关了,陆峰也可以如愿到美国去读书了,他兴奋地做着出国前的一切准备。

那时的陆峰狂热地喜爱踢足球。在一次足球比赛中,陆峰的半月板损伤并断裂,走路不太利索,还会发出响声。怕影响陆峰在国外的学习,家人决定,出国之前,让陆峰做个“半月板”摘除手术。慎重起见,单位派专人陪陆峰到上海的医院做这个手术。可没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手术,竟然使陆峰的人生从天堂进入地狱。

应该说,手术还算成功,但手术后,伤口感染了。为了控制感染,医生用大量的新霉素冲洗伤口。但没想到,关节腔后面的引流管堵塞了,药物都留在身体里了,这就好比静脉注射一样,而且药量很大,差不多是静脉注射的40倍,结果就导致了严重的药物中毒。

治疗中的陆峰感觉听到的声音一天比一天小,直到有一天彻底听不到了。这期间,他找过医生,但医生说没问题,慢慢就会好的。当发现自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的时候,这个平日里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心很“大”的男孩,心里却充满了恐惧。他用双手拍打着自己的耳朵,希望奇迹能够发生。

从听力正常到全聋,一共也就短短的7天。这7天之中,陆峰逐渐感觉脸发麻,视力模糊。他不知道,这实际上是药物中毒的征兆。

短短的几天时间,陆峰的体重从125斤急剧下降到79斤。他不仅失聪,而且出现了肾功能损害,无尿,全身水肿,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接到病危通知的家人,赶快赶往医院,而此时他们见到的陆峰,与离开家时简直是判若两人。

虽然撤掉新霉素后,陆峰的身体逐渐恢复了,但是他被诊断为药物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全部丧失,从此,他进入了无声世界。

那是1985年的春节,那一年,陆峰21岁。

十年无声世界

陆峰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姐姐南京大学毕业,当年也在准备出国留学。现在整个家都被陆峰失聪这件事情打乱了。为了给陆峰治病,家人全部停下了自己的事情,开始四处求医。

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信息不发达,只能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甚至是民间得到一些消息。只要有一丝线索,陆峰的家人就陪他去求医。从南到北,广州、长沙、杭州、上海、南京、济南、北京,一直到哈尔滨,跑遍了国内十几个大城市;甚至还到了香港、德国、丹麦。尝尽了各种治疗方式,中医、西医、针灸、气功,甚至还花费很多钱,做一种叫“穴位注射”的治疗。为了治病,这个家可以说是倾家荡产,但是却毫无疗效。

真正给陆峰判了“死刑”的,是被称为“中国聋人之父”的邓元诚教授。在北京同仁医院邓元诚教授的诊室里,邓教授把所有的助听器都拿出来给陆峰试听,本来一个小时的门诊,延长了足足半天。最后,邓教授给陆峰写下一段话:“回家吧,孩子!不要再花钱做无用的治疗,你还年轻,等待科技的发展,相信人类总有一天能攻克感音神经性耳聋这个难题!”

陆峰的妈妈不死心,跟邓教授说,听说广州有治疗的地方,想去看看。邓教授一听就发火了,他说:“孩子现在耳朵是正常的,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一定会帮助你,但是如果你给他乱治,把他的耳朵破坏了,以后即便有办法了,也没法帮助你了!作为母亲,你要保护好孩子的耳朵!”医生的话,让妈妈既无奈又无助。

这无疑对陆峰宣判了“死刑”。这个年轻人心里异常痛苦,但他只能接受残酷的现实!

那一年,陆峰24岁。

比失聪更难以承受的痛苦

跟失望比起来,更让陆峰难以承受的,是这件事给家人带来的痛苦。

在陆峰双耳失聪的第二年,冬天,他和爸爸来到杭州看病。为了离医院近一点,他们租住了一位朋友的房子。有一天早上,爸爸出门去对面的小卖部买东西,因为想着很快就回来了,所以没带钥匙。可回来的时候,却发现房门关上了,原来是风太大,把房门刮闭了。爸爸在门外使劲敲门,没有回应;大声喊叫,还是没有回应;爸爸透过玻璃窗看到陆峰在看报纸,就猛敲玻璃窗,可还是没有回应。

看到屋内的儿子对自己的呼唤毫无反应,陆爸爸的心里就像刀割一样。他绝望地瘫坐在门口,任眼泪流淌。

一个小时后,屋里的陆峰想起爸爸似乎已经出去很长时间了,便穿上棉衣去外面找爸爸。一打开房门,却看到爸爸仅仅穿了一件薄薄的衬衣,瘫坐在门口,陆峰瞬间什么都明白了。他紧紧抱住了爸爸冻得发抖的身体,说着:“爸爸,对不起,对不起。”就这样,父子二人抱头痛哭,发泄着两个男人内心的苦楚。

1987年春节前夕,听说上海有家医院能够做脑干电位的仪器诊断,于是,陆峰和家人又一次踏上了求医的路途。到了那家医院,医生下结论说是“听神经受损,没什么希望了”。一家人看到也没有什么希望,便想赶回家过年,却发现根本买不到回程的火车票。

陆妈妈坐在黄浦江边的一个台阶上,天上飘着的雪花落下来,打湿了台阶,浸湿了妈妈的裤子。雪花落在妈妈的头上,打湿了她的头发。但这些细节妈妈全然没有在意,她的心思都在儿子的事情上。

看着路上行人的脸上洋溢着过年的喜悦,妈妈简直要崩溃了,她在心里呐喊:“老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的儿子?!”她把头深深地埋在臂弯里,大哭起来。后来,妈妈站了起来,开始在黄浦江边走来走去,忽然,她停下来,说:“我不想活了!”便向黄浦江跑去。旁边的爸爸赶紧拉住妈妈,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等妈妈的情绪稍稍平息下来,爸爸搀扶着已经哭得没有力气的妈妈,缓慢地挪回了暂住的宾馆。

一个改变命运的电话

在这无声世界的十年中,陆峰从电视台调到教育系统,目的是离家近一些,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可是,一个没有听力的人,工作起来会困难重重。单位开会的时候,他因为听不见,就跑掉了;同事跟他沟通,也需要用纸笔来写,慢慢地,沟通也就少了。就这样,有工作就做做,没工作就休息,一个20多岁原本有抱负有朝气的小伙子,就一天天过着这样的日子。

陆峰本以为这辈子他只能碌碌无为地“混”日子了,但是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电话,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

1993年的夏天,陆峰的妈妈很意外地接到邓元诚老先生的来电,他说“国外有一个专家组,在多导人工耳蜗科技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要来北京招募志愿者参与试验。”

人工耳蜗就是用电子芯片替代受损的听觉神经,用手术的方式植入头部,加上人体外部的电子装置,形成全新的听觉系统,让人恢复听觉并听懂语言。

因为耳蜗语音处理程序是在英语环境下编程的,所以专家组需要找一个懂英语的中国成年语后聋病人,以便在试验过程中交流反馈,邓老先生第一个就想到了陆峰。

一家人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彻夜未眠,试还是不试?能不能成功?爸爸妈妈最担心的是,万一不成功反而带来更大的风险怎么办?这毕竟是中国的第一例啊,还要做开颅手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个沉默的儿子,担心这又是一次失望的尝试。可陆峰的姐姐不甘心,她一定要带着弟弟去试一试!

就这样,陆峰和姐姐踏上了从南京至北京的列车。

这一次去北京,并不是直接做手术。在后来的两年里,陆峰和姐姐从南京到北京数次来回,与试验组的国内外耳科专家一次次地沟通交流,进行各种检查和论证。终于,试验组决定,在1995年的4月,给陆峰做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它是中国的第一例!

1995年5月4日,国际青年节,那一年,陆峰31岁。

重回有声世界

手术前几天,医生拿出一个手术同意书,里面提到很多风险,陆峰没仔细看就签字了。后来想想,陆峰也挺害怕,毕竟中国没有先例,听说只在澳大利亚完成过几例手术,于是,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1995年5月3日,手术前一晚,姐姐决定带弟弟吃一顿好的。他们来到北京有名的全聚德烤鸭店。姐弟俩要了一个包厢,点了一桌子菜,还叫了酒。带着内心的期盼和恐惧,姐弟俩做最后的沟通。

陆峰掏出笔,写下了一份遗书!遗书的大致意思是:“万一手术出现意外,我的家人不要再难过,就当是这些年的噩梦有了解脱。”看到弟弟的遗书,姐姐泪流满面,泪水打湿了遗书。姐姐握住陆峰的手,给他鼓劲:“不会有事的,手术一定会成功的!”

5月4日早上8点,陆峰被推入了北京协和医院的手术室,见到了他的两个主刀大夫——澳大利亚墨尔本医科大学的PLAME教授和中国协和医院的曹克利教授,还有好几位陪同的耳科专家。手术原定4个小时,但由于亚洲人头颅跟欧洲人的差异,手术格外谨慎和艰难,直到下午5点,陆峰才回到病房。

当陆峰睁开双眼,看到有个调皮的护士冲他一笑,并做了一个成功的手势。那一刻,陆峰已经忘却了手术的目的,听到或是听不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还活着!”

6月4日,经过了一个月的手术康复期后,在协和医院的专家楼,在众多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见证下,中国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开机调试!

中方专家曹克利大夫不断地调试陆峰的各个频段,外方专家在电脑上快速编制适应陆峰的程序。在完成各项调试后,专家组开启了陆峰的新的听力系统。

一下子,所有的声音从四面八方都来了。陆峰兴奋地告诉大家:“听到了,我听到声音了!”在场的人们都激动得鼓起了掌。

但高兴只有一会儿,随即陆峰便陷入沮丧。因为大家说的话,他根本听不懂!他只听到嘈杂的声音,却无法辨别这些声音是什么意思。陆峰无奈地对专家组的成员表示“听不懂”,甚至心里非常烦躁。在场众多的观摩人员,也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但实验小组的核心专家们却很有耐心,他们通过姐姐向陆峰解释:不要急,听到声音只是第一步,因为太久没听过声音,所以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他们建议陆峰去安静的环境,冷静下来,慢慢听。

傍晚,还是那家全聚德烤鸭店,还是那个包厢。房间很安静,陆峰对着一桌子菜默默发呆。姐姐拿着一张报纸遮住她自己的脸。“陆锋”,突然,陆峰听到一个声音;“陆锋”,又一声,多么熟悉的名字。陆峰用怀疑的口气问姐姐:“你是在叫我吗?”

姐姐没有任何动静,陆峰拨开挡在姐姐面前的报纸,只见姐姐的脸上“哗哗”淌下两行泪。她太激动了。十年了,弟弟的这种反应,姐姐盼了十年。

陆峰的听力恢复得很快。3天后,一对一的聊天已经没有太多问题;一个星期后,在电话里能进行简单的对话了;一个月后,陆峰的听力基本上恢复正常。

在进行训练期间,陆峰没有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因为他怕母亲太激动了,心脏受不了。

一个多月后,陆峰回老家看父母。妈妈见到陆峰,很自然地拿了纸笔写:“你回来了?”“怎么样了?”陆峰笑着跟妈妈说,你说说看,看我能不能听到。结果,妈妈发现陆峰真的能听到了!妈妈的脸上先是惊异的表情,然后妈妈什么也没说,躲到一个角落捂着脸哭起来。陆峰过去从后面搂着妈妈的肩头说:“您别哭啊,您不是就盼着这一天呢吗?应该高兴啊!”妈妈抹着眼泪说:“我是高兴啊,十年来,我们母子从来没有像今天沟通得这么顺畅!”

当天晚上,陆峰全家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庆贺陆峰回归到有声世界。

高中的时候,陆峰有几个要好的同学。陆峰失聪后,一开始同学们都来看他,后来因为没有办法跟陆峰交流,慢慢就来得少了,渐渐地断了联系。陆峰恢复听力后,找到原来的同学通讯录,从里面翻看着那些曾经熟悉的名字,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一个很要好的同学的名字上,决定给这个同学打电话。

电话打过去,才发现同学在加拿大。陆峰问:“你知道我是谁吗?”同学说:“你的声音听起来像我一个高中的同学,可是不可能是他啊!”当时那个同学没容陆峰再说什么,就挂断了电话。

陆峰还有些不高兴,觉得老同学把自己忘记了。没想到,那个同学放下电话就去求证这个事,得到陆峰已经植入了耳蜗重获听力的消息后,昔日的老同学比陆峰还要激动,马上买了机票,从加拿大飞回北京,看望陆峰,并且召集了很多同学来到北京给陆峰庆祝,北京的,天津的,甚至深圳的高中同学都来了。

过了几天,陆峰的大学同学也听说了这个事,他们知道陆峰酷爱足球,于是,他们组织了一场足球赛,来庆祝陆峰回归到有声世界!

耳蜗,生命的一部分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陆峰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事业。

手术成功后,很多医生、患者及家长、听障康复工作者等向陆峰咨询,他都很乐意传递自己的经验和信息。作为中国第一例人工耳蜗植入者,经常有一些公益组织邀请他参加人工耳蜗的宣传和慈善活动,他也都会尽他的一份力量去做些事情。他曾经参与从成都到西藏的自驾活动,目的是到沿途每个县做些宣传,检查和发现聋儿,找到适合做耳蜗的受益儿童,给他们免费手术。

在陆峰之后,在中国,人工耳蜗植入术又为三万多位耳聋患者带来了希望,而且还有了聋儿康复培训的机构。现在的人工耳蜗也国产化了,在杭州有我国自己的基地。目前国产的耳蜗效果也很好。陆峰没想到他的这个第一例会给社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陆峰发现有些康复机构一直都在延续聋哑人的教育模式。这样的培训方式只能满足对话,但让人一看就知道对方是聋儿。他认为应该把植入了耳蜗的孩子当成正常的孩子去教育培训,而且要早干预早治疗。他希望有机会能够做一些语言培训这方面的工作,把先进的康复理念带给更多的人。

重获听力20年,人工耳蜗已成为陆峰生命的一部分。

篇8:他和他的共同“情人”

相信我,迷恋Varsace、D&G的时尚坏小子和爱着Hermes、Rolex的商务男分属两个世界,他们的情人范畴绝无交集——前者的臂弯里是波霸酷机车女郎,后者的缪斯则是Coco Chanel——身穿破洞牛仔裤出席董事会和西装革履开Party一样荒谬至极。

军规不可破,流行在精英男士圈的铁律是:不管有多成功,40岁以前也不要穿三件套西装搭配领巾,毕竟,它代表着严谨的生活方式与经典贵族气质,与时髦的距离有点远。

直到S.T. Dupont打破戒律,新鲜开发出Défi系列皮具,才在年轻时尚型男和成熟商务男的平行轨道之间架起一道桥梁,突然之间,两个世界的男人拥有了共同情人。

对于商务男来说,Défi的经典历史传承不变,高贵品质不变;而对于时尚男来讲,Défi挣脱了沉重感,多了新鲜创意。

Défi在英语中意为“挑战”,是因为Défi系列面对了很多航空高科技领域的技术挑战,公文包采用宇航员服装材料,尼龙和皮革混合,具有强大的韧性,突破了引力的束缚和传统的禁锢,这种锐意创新,大大超出了经典品牌所定位的稳重范畴,跨越到了时尚型男感兴趣的领域。

不仅如此,S.T. Dupont t还高调请出巴黎的青春品牌设计师Florian Denicourt来,以吸引年轻新贵的注意力。“我乐意与S.T.Dupont合作,因为这是一个发展历史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充满阳刚之气,我希望能为其增添些许轻松格调。”毕竟, Florian Denicourt自己的包包品牌一直以缤纷的色彩和自由不羁的造型吸引着全世界年轻人的目光。

篇9:他和他的黄包车作文

关键词:精神交流 隐私保护

赖声川创作的话剧《他和他的老婆》,以计程车司机张立国偶然获得名为《楚门的世界》的色情光碟为切入点,演绎了他周旋于两个老婆之间的惊险历程。从张立国奔波于景美与木乍两地,到主要角色同时集中在木乍,该剧的戏剧性一直建立在人物之间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上。因此第一层主旨可归纳为整个社会中精神交流的缺失。

一方面,这一主旨体现在陌生人之间的精神交流的缺失——现代社会陌生人的相处过程中,不是沉默,就是谎言。张立国的两个老婆小琦和玉莲,住在相距4分半钟车程的两间公寓里,却仿佛处于两个毫无联系的世界。可以说,正是因为她们都被囿于狭小的“家”的空间之中,对外界的认知非常模糊(话剧前半段,电话是她们联系外界的唯一方法),才给张立国得以扮演两个丈夫的角色提供了可能性。在表演过程中,小琦和玉莲常常只有几步之遥,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更没有交流的可能。这一设置也隐晦地表现出了现代人即使在空间上处于相同的地点,仍因精神不能相通而好似处于平行世界的现状。与小琦和玉莲同时处于这种窘境的是两个警察的角色。景美分局的沈警官以为小琦只是卖给张立国房子的房主,而木乍分局的陈警官则以为存在两个张立国,分别住在木乍和景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张立国和蔡中郎为了遮掩事实真相而编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谎言,让原本的交流变成了“误导”。因此两对角色同时出场时,就形成了表面上互相理解,实际上误解重重的喜剧效果。

另一方面,至亲之人也面临着精神交流的匮乏。张立国与两位妻子的交流始终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上,一旦上升到婚姻中十分重要的“忠诚”问题,前者就只能含糊应答。在这段三角关系中,玉莲是立国的“精神支撑”,小琦则是他的“肉体发泄”,故而无论是在景美还是最后来到木乍,玉莲始终待在厨房里,而小琦一直身处卧房。在有限的舞台上,导演将两人所处的地点进行了重叠,让她们各自占据舞台的一侧。这种空间设置上的“假定性手法”更加直观地表现出了这三人所面临的困境。景美和木乍两个公寓中的故事如果单独呈现出来,都会是一个温馨美满的家的景象,张立国也会是一个“好丈夫”的形象,他对于婚姻中的不忠也就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满严整的生活表象, 往往遮蔽了生活的实质性意义, 人身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 也总在有意无意地掩饰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那些超越时代历史的‘人学’涵义, 那些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人生困境、本能欲望和生命动机,也都不是在严格恪守现实逻辑的生活表象之中所能观察得到的” ①因此矛盾的一方处于“不在场”的状态,是不利于表现他夹在两个老婆中间的尴尬境地的。“突破‘环境空间’局限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跨越‘环境’障碍, 寻找能够使演出进入“ 深层情感”的有效途径。”① 将舞台一分为二,相当于把张立国极度分裂的生活以及他所处的精神困境直接从后台移至前台,很容易就让观众感受到了主人公焦虑不安的情感状态。

此外,顶替张立国身份的蔡中郎,在仓皇应对沈警官盘问时编出的故事也是反映这一主旨的一个社会寓言:玉莲的父亲外出宿娼,遇到的却是玉莲的母亲。两个人不仅未感尴尬,还因嫖资的问题而争吵。这个故事虽只是蔡中郎的臆想,但却是整个话剧主题的缩影。本该是无话不谈,互相最为了解的夫妻,却在家以外的世界发现对方尚有另一副面孔,足可见其平日关系淡漠,深入精神的沟通几乎为零。从陈警官的一些台词中,我们亦可以看出,同样的状况也存在于他的婚姻之中。陈警官看似熟稔地向蔡中郎传授夫妻相处的秘诀,通过拍掌等暗示,实际上将婚姻直接简化到了“性”这一层面,夫妻之间的精神交流则完全遭到了忽视。话剧的结尾黑道大哥提到录像带中的妓女是一位老师,而陈警官的老婆也是老师,这一巧合应该是故意设计,暗合了蔡中郎之前随口说出的故事。这种暗合与布莱希特的戏剧理念是相类似的,即“将剧情分割成许多具有内容的完整性的小片段”,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表现生活的色彩斑斓和形式多样,而且有利于强调不同生活形态的共同规律。每一个独立的情节片段都以各自的方式、各自的内容引导观众思考同一个东西——社会现实的压迫。”②在这部话剧中,社会现实就是人际间精神沟通的缺失。

交流的缺失所导致的是因问题积压而惧怕交流,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话剧中,主导这一话题,并提出“社会的冷漠”的是八卦记者包先生,他给出了一种解决办法,即利用张立国手上的色情光碟,去制造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话题。且看他的分析:“现在台湾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冷漠,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没有交谈,没有互动,没有共同的话题,而我们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是解救大家孤单的心灵。但是怎么做……就是要创造话题,有了话题就有了交谈,有了交谈就有了互动,有了互动就有了关心。”这句话本身虽然正确,但却不能套用到色情光盘的传播上,因为光碟涉及了个人隐私。张立国之所以不肯把光碟交出去,就是因为他知道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员,每个人都有捍卫隐私的权利。包先生出场之后,“一夫两妻”的矛盾固然还在,但又一个新生矛盾——是否交出光碟的出现,则引出了戏剧的另一层主旨——个人隐私的神圣不可侵犯。

这一主旨的表现,首先体现在光碟的名字——楚门的世界上。众所周知,电影《楚门的世界》讲述的就是主人公楚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生活遭到全天候拍摄并成为其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的故事,而它的主题就在于谴责媒体时代个人隐私沦为他人娱乐、消费对象的现象。这与本剧中色情光碟的实质是相同的(光碟的内容——性,属于国人最不欲外扬的隐私),而导演通过借用大众已经具备一定认知的电影名字,很迅捷地将这一主旨置入到了观众脑中。

其次,通过塑造包先生这一媒体人物的形象,导演也暗暗揭示出了现代媒体的无良嘴脸。包先生虽然西装革履,出手阔绰,但却是一副畏首畏尾的猥琐形象。对这一形象的刻画,实是在变相地矮化媒体业。他的话语也大多禁不起推敲,除了上文提到的关于媒体“创造共同话题”的言论,在粉饰媒体对隐私权的侵犯时,又有如下谬论:“你怎么知道你的隐私权被侵犯了呢?除非它已经被侵犯了。只有隐私权被侵犯才知道隐私权的存在,隐私权被侵犯和隐私权被保护同样重要。”这段话虽然逻辑上漏洞百出,但是不仅不会误导观众,反而能令其感受到媒体的荒唐可笑,从而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即无论何时,个人隐私都是不可侵犯的。

以上就是关于该剧两个主旨——社会中精神交流的缺失与媒体时代的隐私保护的简要分析,更深入地探讨这两大主旨,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矛盾对立。在这部话剧中,“公寓”可以看做“自我意识”的外化形式,公寓中的男人(帅气而专一)则是女人“自身理想”的化身。人若不能走出自我的藩篱,就必然无法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玉莲只有离开自己的公寓,前往木乍,才能够无限接近真相。然而,真相又往往是残酷的,伴随着这种精神交流的往往是自身理想的解构。计程车司机是小人物,他的两副面孔只会令两个女人梦碎;而检察长等政治人物形象的崩塌则会让整个社会陷入到茫然情绪中。所以人们要打着“隐私”的旗号,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另外一面掩盖起来。从这一角度看,隐私权实际上使得人们逃避深层交流,不愿被人识得真面目的愿望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一个拒绝交流的不道德者的隐私还是否应该被保护,这是话剧中存在而未能解决的一个矛盾。

话剧末尾以“凯悦饭店2526号房”影射了台湾政要黄显洲的淫乱事件。赢得选举的政要可以看做是选民“政治理想”的化身,他们和选民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一场禁不起检验的“三角婚姻”,而在这段婚姻中,政客是不忠的。为了政治前途,他们往往将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性格隐藏起来,只将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给选民。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打破隐私的方式才能让选民真正了解其内在精神。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官员等群体隐私的挖掘已经被视为社会监督的手段之一,但赖声川导演的话剧中,这种矛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张立国最终咬碎光碟,是对隐私的誓死捍卫;而与蔡中郎一同越墙而逃,则是面对自我剖白时的又一次出逃。话剧采取了开放式结尾的方式,暗示着两层主旨间所存在的矛盾仍未得到解决。

注释

① 田晓鹰.戏剧时空的自由境界[J].戏剧艺术,1995(2).

上一篇:大三学年自我鉴定700字下一篇:道德与法制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