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他的母亲的作文500字

2024-04-29

他和他的母亲的作文500字(通用12篇)

篇1:他和他的母亲的作文500字

他和他的绝活小学作文500字

每天上学、放学,都会看见一个做糖人的老爷爷正在做着他的绝活。他看起来约摸六十来岁,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黝黑的皮肤有点发亮,也许是久经风霜雨露的缘故吧。

“爸爸,我要一个蝴蝶,快给我买嘛!”突然,我在嘈杂声中听到一个小女孩甜甜的的嗓音。原来是一个小妹妹指着糖人撒娇要买。渐渐的,声音多了,大了,好多人都被老人的手艺吸引过去呢。

我挤进了人群,只见老爷爷取出一把光亮的平铜铲,细致地搅着锅中的麦芽糖,待到了一定的火候——拿起铜勺舀了一勺,一挥,一条细细的线条出现在了石板上。紧接着,他又小心翼翼地倒着粗细不一样的线条——打圆圈儿,画波浪线,按下小圆点……不一会儿,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幅精美的作品它大概是这样的:一条长龙弯曲着身子,腾云驾雾,张着大嘴,还喷射出一团团火焰。身子在云的上边,龙爪在云雾威武地挥动着。它身上那密密的鳞片被阳光照得金光闪闪。龙尾高高翘起,仿佛就要划破天空。长长的`龙须跟着龙摆动着,我呆呆地望着这条龙,心想:老爷爷真是巧手耶!

趁他铲起那条“龙”,安上竹签递给那个小妹妹的当儿,我壮着胆问:“爷爷,您干这行多少年了,手艺真是到家了。”

爷爷笑笑说:“噢,快一辈子喽!”说完,他立刻又拿起工具,继续工作了。那蝴蝶展开了美丽的翅膀,那乌龟又显出衣服懒洋洋的架势,而那凤凰却……

越来越多的人涌向爷爷,我恋恋不舍地退了出去。在回家的额路上,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那些有趣的糖人。

篇2:他和他的母亲的作文500字

他是一个喜欢热闹,却一直很安静的男孩子。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他会很有礼貌的去打声招呼,然后,独自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把连同门外的喧嚣也一起隔绝在外边。

他会在房间里看书,小说或者散文。看到自认为很好的句子时,他还会轻声念出,心情会很激动与兴奋。

小A是他的同桌兼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游戏、动漫以及小说。小A的口才很好,一般的时候,总是他坐在小A的旁边静静倾听,遇到与小A的看法相同时,他会颔首称是,遇到与小A看法不同时,他也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过,他们往往都觉得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他的朋友很少。他不喜欢与那些自视甚高的同学交往,也不喜欢跟那些没有原则的总是爱讨好学习好的同学的同学交往,因为他非常讨厌甚至厌憎这些人。

很多时候,整个教室中,只剩下他一个人,形单影只,安静得仿佛世界的人类全部都突然消失了一般。

风吹动窗外的香樟叶,沙沙作响。

夕阳将西方天空燃烧成一片暖红。

夕阳余烬下,飞鸟自窗外成群结队的飞过,霞光洒在它们的羽毛上,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层火衣,翅膀交叠的声音响彻在这毫无生气的空寂的世界里,令这世界显得更加空寂。

彼时,他会合上手中的书本,走到窗边,昂起头,眸光透过有些灰尘的玻璃,仰望那片他熟悉却又陌生的天空。

他很小的时候便喜欢这样仰望天空,他觉得天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比如天空中云朵的形状与色彩,比如天空的光线明暗程度,比如天空中掠过的流星等等,很多很多。

他觉得天空是这世界上最美丽而且有意思的景色。

因为它有时候高远,有时候又似乎触手可及,因为它有时候绚烂,有时候却又晦暗……

因为它亘古不变,却又瞬息万变。

在他七岁那年,他一个人站在露天的阳台上,昂起小小的脑袋,面朝那辽阔无边际的天空,清稚的脸上写满认真的神色。

忽然,铅云翻滚着汇聚在在一起,如同墨汁宣泄在纸张上,一道银色的闪电好似一头粗壮的怒蟒般一下子撕裂开云层,紧接着雷声大作,大雨滂沱而下。

时值二月,雨水冰冷。大颗大颗透明的冷雨肆无忌惮地敲打在他的脸庞上,迸溅出圈圈水花。

空气里很快便出现一大片绵密的雨幕,如同卷不起的珠帘。

雨幕中,他全身湿透,却依然昂头面向天空,心里兀自幼稚的想:原来天空也会有伤心的时候啊。

教室还是寂静一片,空荡荡的.,自窗外泻进来的风翻动课桌上的还未动笔的洁白试卷,哗哗响。

他一个人伫立在窗畔,背影寥落。

此时,他眼中的天空是一片绚烂。

残阳挂在远山上,红暖的光芒将云的轮廓染得很是柔和,同时,也将天空切割成一明一暗的两面,火红的晚霞涂满西方天穹,留给东方天际一片晦暗。

校园内,香樟树的浓绿的树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每一枚的叶面上都荡漾着暖暖的橘黄色。

他看着眼前对于他来说无比美丽的景色,嘴角噙笑。

小A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无声息的走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肩头,对他说:“走吧,放学了。”

篇3:他和他的耳蜗

这就是一个没有声音只有画面的世界,这就是一个健康的人,当他突然失去听力的时候,所要面对的世界。本期故事的主人公陆峰,就曾经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了整整10年。

幸运的是,如今的陆峰早已重归有声世界。早在1995年,他就接受了人工耳窝植入术,那是中国的第一例。因此,陆峰也成为中国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第一人。

噩梦降临

那是30年前的事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出国留学是那个时期年轻一代的梦想,陆峰也不例外。

那时候,陆峰已经从南京邮电大学毕业,在一个省级电视台工作了一段时间。稳定安逸的工作没能阻止他的出国梦。很幸运,托福过关了,陆峰也可以如愿到美国去读书了,他兴奋地做着出国前的一切准备。

那时的陆峰狂热地喜爱踢足球。在一次足球比赛中,陆峰的半月板损伤并断裂,走路不太利索,还会发出响声。怕影响陆峰在国外的学习,家人决定,出国之前,让陆峰做个“半月板”摘除手术。慎重起见,单位派专人陪陆峰到上海的医院做这个手术。可没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手术,竟然使陆峰的人生从天堂进入地狱。

应该说,手术还算成功,但手术后,伤口感染了。为了控制感染,医生用大量的新霉素冲洗伤口。但没想到,关节腔后面的引流管堵塞了,药物都留在身体里了,这就好比静脉注射一样,而且药量很大,差不多是静脉注射的40倍,结果就导致了严重的药物中毒。

治疗中的陆峰感觉听到的声音一天比一天小,直到有一天彻底听不到了。这期间,他找过医生,但医生说没问题,慢慢就会好的。当发现自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的时候,这个平日里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心很“大”的男孩,心里却充满了恐惧。他用双手拍打着自己的耳朵,希望奇迹能够发生。

从听力正常到全聋,一共也就短短的7天。这7天之中,陆峰逐渐感觉脸发麻,视力模糊。他不知道,这实际上是药物中毒的征兆。

短短的几天时间,陆峰的体重从125斤急剧下降到79斤。他不仅失聪,而且出现了肾功能损害,无尿,全身水肿,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接到病危通知的家人,赶快赶往医院,而此时他们见到的陆峰,与离开家时简直是判若两人。

虽然撤掉新霉素后,陆峰的身体逐渐恢复了,但是他被诊断为药物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全部丧失,从此,他进入了无声世界。

那是1985年的春节,那一年,陆峰21岁。

十年无声世界

陆峰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姐姐南京大学毕业,当年也在准备出国留学。现在整个家都被陆峰失聪这件事情打乱了。为了给陆峰治病,家人全部停下了自己的事情,开始四处求医。

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信息不发达,只能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甚至是民间得到一些消息。只要有一丝线索,陆峰的家人就陪他去求医。从南到北,广州、长沙、杭州、上海、南京、济南、北京,一直到哈尔滨,跑遍了国内十几个大城市;甚至还到了香港、德国、丹麦。尝尽了各种治疗方式,中医、西医、针灸、气功,甚至还花费很多钱,做一种叫“穴位注射”的治疗。为了治病,这个家可以说是倾家荡产,但是却毫无疗效。

真正给陆峰判了“死刑”的,是被称为“中国聋人之父”的邓元诚教授。在北京同仁医院邓元诚教授的诊室里,邓教授把所有的助听器都拿出来给陆峰试听,本来一个小时的门诊,延长了足足半天。最后,邓教授给陆峰写下一段话:“回家吧,孩子!不要再花钱做无用的治疗,你还年轻,等待科技的发展,相信人类总有一天能攻克感音神经性耳聋这个难题!”

陆峰的妈妈不死心,跟邓教授说,听说广州有治疗的地方,想去看看。邓教授一听就发火了,他说:“孩子现在耳朵是正常的,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一定会帮助你,但是如果你给他乱治,把他的耳朵破坏了,以后即便有办法了,也没法帮助你了!作为母亲,你要保护好孩子的耳朵!”医生的话,让妈妈既无奈又无助。

这无疑对陆峰宣判了“死刑”。这个年轻人心里异常痛苦,但他只能接受残酷的现实!

那一年,陆峰24岁。

比失聪更难以承受的痛苦

跟失望比起来,更让陆峰难以承受的,是这件事给家人带来的痛苦。

在陆峰双耳失聪的第二年,冬天,他和爸爸来到杭州看病。为了离医院近一点,他们租住了一位朋友的房子。有一天早上,爸爸出门去对面的小卖部买东西,因为想着很快就回来了,所以没带钥匙。可回来的时候,却发现房门关上了,原来是风太大,把房门刮闭了。爸爸在门外使劲敲门,没有回应;大声喊叫,还是没有回应;爸爸透过玻璃窗看到陆峰在看报纸,就猛敲玻璃窗,可还是没有回应。

看到屋内的儿子对自己的呼唤毫无反应,陆爸爸的心里就像刀割一样。他绝望地瘫坐在门口,任眼泪流淌。

一个小时后,屋里的陆峰想起爸爸似乎已经出去很长时间了,便穿上棉衣去外面找爸爸。一打开房门,却看到爸爸仅仅穿了一件薄薄的衬衣,瘫坐在门口,陆峰瞬间什么都明白了。他紧紧抱住了爸爸冻得发抖的身体,说着:“爸爸,对不起,对不起。”就这样,父子二人抱头痛哭,发泄着两个男人内心的苦楚。

1987年春节前夕,听说上海有家医院能够做脑干电位的仪器诊断,于是,陆峰和家人又一次踏上了求医的路途。到了那家医院,医生下结论说是“听神经受损,没什么希望了”。一家人看到也没有什么希望,便想赶回家过年,却发现根本买不到回程的火车票。

陆妈妈坐在黄浦江边的一个台阶上,天上飘着的雪花落下来,打湿了台阶,浸湿了妈妈的裤子。雪花落在妈妈的头上,打湿了她的头发。但这些细节妈妈全然没有在意,她的心思都在儿子的事情上。

看着路上行人的脸上洋溢着过年的喜悦,妈妈简直要崩溃了,她在心里呐喊:“老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的儿子?!”她把头深深地埋在臂弯里,大哭起来。后来,妈妈站了起来,开始在黄浦江边走来走去,忽然,她停下来,说:“我不想活了!”便向黄浦江跑去。旁边的爸爸赶紧拉住妈妈,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等妈妈的情绪稍稍平息下来,爸爸搀扶着已经哭得没有力气的妈妈,缓慢地挪回了暂住的宾馆。

一个改变命运的电话

在这无声世界的十年中,陆峰从电视台调到教育系统,目的是离家近一些,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可是,一个没有听力的人,工作起来会困难重重。单位开会的时候,他因为听不见,就跑掉了;同事跟他沟通,也需要用纸笔来写,慢慢地,沟通也就少了。就这样,有工作就做做,没工作就休息,一个20多岁原本有抱负有朝气的小伙子,就一天天过着这样的日子。

陆峰本以为这辈子他只能碌碌无为地“混”日子了,但是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电话,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

1993年的夏天,陆峰的妈妈很意外地接到邓元诚老先生的来电,他说“国外有一个专家组,在多导人工耳蜗科技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要来北京招募志愿者参与试验。”

人工耳蜗就是用电子芯片替代受损的听觉神经,用手术的方式植入头部,加上人体外部的电子装置,形成全新的听觉系统,让人恢复听觉并听懂语言。

因为耳蜗语音处理程序是在英语环境下编程的,所以专家组需要找一个懂英语的中国成年语后聋病人,以便在试验过程中交流反馈,邓老先生第一个就想到了陆峰。

一家人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彻夜未眠,试还是不试?能不能成功?爸爸妈妈最担心的是,万一不成功反而带来更大的风险怎么办?这毕竟是中国的第一例啊,还要做开颅手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个沉默的儿子,担心这又是一次失望的尝试。可陆峰的姐姐不甘心,她一定要带着弟弟去试一试!

就这样,陆峰和姐姐踏上了从南京至北京的列车。

这一次去北京,并不是直接做手术。在后来的两年里,陆峰和姐姐从南京到北京数次来回,与试验组的国内外耳科专家一次次地沟通交流,进行各种检查和论证。终于,试验组决定,在1995年的4月,给陆峰做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它是中国的第一例!

1995年5月4日,国际青年节,那一年,陆峰31岁。

重回有声世界

手术前几天,医生拿出一个手术同意书,里面提到很多风险,陆峰没仔细看就签字了。后来想想,陆峰也挺害怕,毕竟中国没有先例,听说只在澳大利亚完成过几例手术,于是,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1995年5月3日,手术前一晚,姐姐决定带弟弟吃一顿好的。他们来到北京有名的全聚德烤鸭店。姐弟俩要了一个包厢,点了一桌子菜,还叫了酒。带着内心的期盼和恐惧,姐弟俩做最后的沟通。

陆峰掏出笔,写下了一份遗书!遗书的大致意思是:“万一手术出现意外,我的家人不要再难过,就当是这些年的噩梦有了解脱。”看到弟弟的遗书,姐姐泪流满面,泪水打湿了遗书。姐姐握住陆峰的手,给他鼓劲:“不会有事的,手术一定会成功的!”

5月4日早上8点,陆峰被推入了北京协和医院的手术室,见到了他的两个主刀大夫——澳大利亚墨尔本医科大学的PLAME教授和中国协和医院的曹克利教授,还有好几位陪同的耳科专家。手术原定4个小时,但由于亚洲人头颅跟欧洲人的差异,手术格外谨慎和艰难,直到下午5点,陆峰才回到病房。

当陆峰睁开双眼,看到有个调皮的护士冲他一笑,并做了一个成功的手势。那一刻,陆峰已经忘却了手术的目的,听到或是听不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还活着!”

6月4日,经过了一个月的手术康复期后,在协和医院的专家楼,在众多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见证下,中国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开机调试!

中方专家曹克利大夫不断地调试陆峰的各个频段,外方专家在电脑上快速编制适应陆峰的程序。在完成各项调试后,专家组开启了陆峰的新的听力系统。

一下子,所有的声音从四面八方都来了。陆峰兴奋地告诉大家:“听到了,我听到声音了!”在场的人们都激动得鼓起了掌。

但高兴只有一会儿,随即陆峰便陷入沮丧。因为大家说的话,他根本听不懂!他只听到嘈杂的声音,却无法辨别这些声音是什么意思。陆峰无奈地对专家组的成员表示“听不懂”,甚至心里非常烦躁。在场众多的观摩人员,也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但实验小组的核心专家们却很有耐心,他们通过姐姐向陆峰解释:不要急,听到声音只是第一步,因为太久没听过声音,所以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他们建议陆峰去安静的环境,冷静下来,慢慢听。

傍晚,还是那家全聚德烤鸭店,还是那个包厢。房间很安静,陆峰对着一桌子菜默默发呆。姐姐拿着一张报纸遮住她自己的脸。“陆锋”,突然,陆峰听到一个声音;“陆锋”,又一声,多么熟悉的名字。陆峰用怀疑的口气问姐姐:“你是在叫我吗?”

姐姐没有任何动静,陆峰拨开挡在姐姐面前的报纸,只见姐姐的脸上“哗哗”淌下两行泪。她太激动了。十年了,弟弟的这种反应,姐姐盼了十年。

陆峰的听力恢复得很快。3天后,一对一的聊天已经没有太多问题;一个星期后,在电话里能进行简单的对话了;一个月后,陆峰的听力基本上恢复正常。

在进行训练期间,陆峰没有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因为他怕母亲太激动了,心脏受不了。

一个多月后,陆峰回老家看父母。妈妈见到陆峰,很自然地拿了纸笔写:“你回来了?”“怎么样了?”陆峰笑着跟妈妈说,你说说看,看我能不能听到。结果,妈妈发现陆峰真的能听到了!妈妈的脸上先是惊异的表情,然后妈妈什么也没说,躲到一个角落捂着脸哭起来。陆峰过去从后面搂着妈妈的肩头说:“您别哭啊,您不是就盼着这一天呢吗?应该高兴啊!”妈妈抹着眼泪说:“我是高兴啊,十年来,我们母子从来没有像今天沟通得这么顺畅!”

当天晚上,陆峰全家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庆贺陆峰回归到有声世界。

高中的时候,陆峰有几个要好的同学。陆峰失聪后,一开始同学们都来看他,后来因为没有办法跟陆峰交流,慢慢就来得少了,渐渐地断了联系。陆峰恢复听力后,找到原来的同学通讯录,从里面翻看着那些曾经熟悉的名字,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一个很要好的同学的名字上,决定给这个同学打电话。

电话打过去,才发现同学在加拿大。陆峰问:“你知道我是谁吗?”同学说:“你的声音听起来像我一个高中的同学,可是不可能是他啊!”当时那个同学没容陆峰再说什么,就挂断了电话。

陆峰还有些不高兴,觉得老同学把自己忘记了。没想到,那个同学放下电话就去求证这个事,得到陆峰已经植入了耳蜗重获听力的消息后,昔日的老同学比陆峰还要激动,马上买了机票,从加拿大飞回北京,看望陆峰,并且召集了很多同学来到北京给陆峰庆祝,北京的,天津的,甚至深圳的高中同学都来了。

过了几天,陆峰的大学同学也听说了这个事,他们知道陆峰酷爱足球,于是,他们组织了一场足球赛,来庆祝陆峰回归到有声世界!

耳蜗,生命的一部分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陆峰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事业。

手术成功后,很多医生、患者及家长、听障康复工作者等向陆峰咨询,他都很乐意传递自己的经验和信息。作为中国第一例人工耳蜗植入者,经常有一些公益组织邀请他参加人工耳蜗的宣传和慈善活动,他也都会尽他的一份力量去做些事情。他曾经参与从成都到西藏的自驾活动,目的是到沿途每个县做些宣传,检查和发现聋儿,找到适合做耳蜗的受益儿童,给他们免费手术。

在陆峰之后,在中国,人工耳蜗植入术又为三万多位耳聋患者带来了希望,而且还有了聋儿康复培训的机构。现在的人工耳蜗也国产化了,在杭州有我国自己的基地。目前国产的耳蜗效果也很好。陆峰没想到他的这个第一例会给社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陆峰发现有些康复机构一直都在延续聋哑人的教育模式。这样的培训方式只能满足对话,但让人一看就知道对方是聋儿。他认为应该把植入了耳蜗的孩子当成正常的孩子去教育培训,而且要早干预早治疗。他希望有机会能够做一些语言培训这方面的工作,把先进的康复理念带给更多的人。

重获听力20年,人工耳蜗已成为陆峰生命的一部分。

篇4:他和他的信仰

“治病救人是一种信仰”。电视剧《心术》中的这句台词是周福德的座右铭,也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

春天来了

“感谢周医生妙手回春,治好了我的病!春天来了。春天往往是悄悄地来到你的身边。首先是柳丝黄了又绿了,曾记鹅黄上枝头,几日不见绿如阴。接着是各种小鸟在树梢跳跃玩闹,不厌其烦地喧闹:春天来啦。玉兰花枝像是落下一只只鸽子,红的白的,不声不响,但分明在大声地喧嚷:看看我呀,春天来啦。”

这段关于春天的美丽诗句,出自周福德的一位患者写给他的感谢信。

他是一位来自河北的73岁的语文老师,在2014年春查出得了肾病综合征,腿脚浮肿,身体状况甚差。70多岁的年纪,需要做肾穿刺,当地好多医院是没有把握的,稍有不慎就会出差池。他四处求医,寻觅无果,来到北大医院。

“别人不敢做,我们敢做。”在经过周福德悉心诊治后,这位老师又信心百倍地走上了讲台。他感激万分,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信中写下了这段感人至深的话。在近日的“好大夫”颁奖典礼上,周福德获奖,这位老师特意赶过来,在台上当面感谢周福德,并给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是的,对无数患者来说,周福德及他的团队就是他们的春天。无数患者的生命在周福德手上被救回。在周福德的个人网站上,他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患者的感谢信。在全国3万余名肾内科大夫的“好大夫网站”排行榜上,他的排名是第一位。2014年,周福德荣登“中国好人榜”。

初见周福德

被这么多患者所感激的周福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大夫呢?

走进医生办公室,眼前这位身材高大、头发不多的大夫,就是周福德。他朴实憨厚,笑起来有两个深深的酒窝,一下子让人感觉温暖和踏实。

谈起他的从医心得,周福德娓娓道来。

周福德一年的门诊量有7000人次,平均每天要看20个病人。对于这样的工作量,周福德不但没有觉得累,反而觉得很自豪。他看上去,永远总是那么精力充沛。

“昨天看了51个病人,其中加号加了38个病人,下班已经晚上8点40分。”为什么要给那么多病人加号?周福德感慨说,本来患者挂他的号就很难,而且医院的号贩子又很猖狂。周福德觉得,病人本来看病就不容易,号贩子一个号卖2000多块,实在是在病人伤口上撒盐,他对号贩子的行径深恶痛绝。

在周福德科室,成立了一个“全预约门诊”,由周福德100%给患者预约挂号,没有号贩子参与,大大方便了病人挂号。原来可能整宿都排不上队,现在花14块钱就能挂到号,病人对他非常感激。

另外,作为病房主任,他每周要六次查房,每天用来吃午饭的时间,平均只有5分钟。

科室的工作已经这么忙碌了,如何能有时间回复网站上患者的问题呢?周福德说,有什么困难,我帮他一把,他的命运可能会因此不同。”

有患者由衷赞誉周福德,说他像他的名字一样,是“种福,收德”。

“种福”

作为全国闻名的大医生,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周福德对于患者的服务,都好到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在周福德科室,提倡的是“三声”服务,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病人推门进来,他会礼貌地打招呼,“您好!”病人走了,他会说“您慢走”。他还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叫病人时不要冰冷地床号,而要直接叫名字,或用亲切的称呼,如阿姨、大叔等。周福德说,病人需要安慰,安慰也是一种治疗,永远要给病人以温暖和希望。

他坚持电话随访制度,经常打电话给患者询问状况,核实药有没有吃对,叮嘱病人复诊。

周福德还提倡“首问负责制”:如果病人有什么问题,哪怕是找不到路,如果第一个问的是你,也要跟他解释详细。“病人来到这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这样服务,他会感到很舒服。”

另外,肾内科做透析的病人非常多,而透析费用又比较昂贵。周福德有时自发捐款,有时发动社会资源帮助。2011年,他的一位患者尚月梅,当时在读大三,家庭贫困,他发动媒体朋友宣传,为尚月梅募集了10万善款。多年前,周福德及北大医院还推行“欠款出院制”。

对于病人的“红包”,周福德也有他的办法。他的科室曾有位危重病人,周福德每天早上都来看望他。有一天,这位病人的家属给周福德送来1万元红包,周福德不接受,这位家属放下就走了。后来,周福德把它用作病人的住院费。病人知道后,非常感动。

少数患者不理解医生,周福德将信息透明化,在微博上直播一个病人的处理过程。

另外,他在个人网站上已注册了8年,帮助了1万多名患者,相当于1年半的门诊量。

这些做法,都是周福德坚持“品牌”服务的冰山一角。周福德说,“要赢得患者的信任,医生要付出很多。”

“收德”

面对这样的好大夫,患者能不尊敬和感激吗?

“难以相信两周的时间,那个刚刚从生命线上抢救回来的残破不堪的我,已经基本恢复成为一个正常人了!我和我的家人喜出望外,感激不尽,无以言表……”

这位患者名叫史兰,就是周福德科室的病人,她给周福德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周福德的科室墙上,更是挂满了病人的送来的锦旗。周福德说,每个锦旗背后,都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位名叫葛秀芬的患者,4年前由于患血管炎,专程从东北来到北京看病,经有效治疗好转。后来又来医院治疗了几次,效果都很好,葛秀芬对周福德非常感激。最后一次来之前,葛秀芬告诉周福德,她出现咯血症状,当地医院诊断她为肺癌。葛秀芬怕在当地诊断不准确,又来到北京。

“她说来北京的目的,一是为了确诊是否肺癌,二是跟周大夫告个别。”说到这里,周福德的眼眶有些湿润。葛秀芬现在人已经去世,她与周福德有一张合影,这张照片成为了永久的纪念。

正因为周福德将每位患者都放在心上,几乎周福德的每一位患者,对他都是这样的感激之情。“橘井泉香,种德收福”。这是一位患者对他的由衷赞誉。

不放弃每一个患者

回想起他的从医之路,周福德说,选择了肾内科,很幸运。当时周福德所在的班,代表北大医院考试考了第一名。“我们那批大夫,经过了很特别的强化培训,各科都是由顶级专家亲自培训。”

对于年轻的肾内科医生来说,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周福德说,首先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面对生命,病人把他托付给你,你要如履薄冰,把小事当大事处理。”然后是要有好的心态,要有感恩的心态。“你的看病经验,都是病人给你的。”

周福德很喜欢他现在的工作,因为他觉得病人找他,是信任他。病人有时遇到在其他医院治疗不了的情况,他常为病人打抱不平。周福德说,“病人都很朴实,他们应该得到救助。”

周福德在参与援疆医疗期间,曾遇到一位棘手的患者。

那是个星期六,在新疆哈密地区,一位产妇孩子没保住,陷入高烧、昏迷中,有生命危险。当时周福德在乌鲁木齐工作,距离哈密约600公里。周福德赶紧为她制定方案,经过输血浆后好转。后来一周之后情况又不佳,周福德买了第一趟航班去了哈密,为她做血浆置换。但由于当地条件限制,没有做血浆置换的机器。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周福德就亲手自制了一个透析机,把孕妇血浆清除出来。周福德还叫救护车来。救护车从600公里外的地方一路开来,还路遇大风雪。家属曾一度想过放弃,周福德掏出5000块钱,坚定地继续救治患者。就这样,经过2个月的救治,这位产妇完全康复。

周福德就是这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说,在偏远地区单枪匹马的救治经验,对他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做医生是一种信仰

谈话进入尾声,周福德贴心地递给笔者一瓶“阿尔山”矿泉水,打趣地说:“这是我们内蒙古老家的水,喝了不长肿瘤。”

他的身上,仿佛总是充满着阳光和正能量。他的微博、微信中,每天发布的也都是正能量的消息,让人感觉非常温暖。是什么样的信念,带给他这样的正能量呢?

谈到关于“信仰”的问题,周福德说,这个理念是他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心术》电视剧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做医生就是一种信仰。”2013年10月,周福德在他的博客中阐释了他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

第一,是成就感。“我每天都在回想,今天解决了多少病人的事情。”曾有个小女孩得了肾病,从深圳跑到武汉,再跑到北大医院。之前多个医院都诊断不清,在周福德这里诊断清楚,经治疗后完全康复。“完全治好了,她能回家上学了,多令人高兴啊!”

第二,是责任感。周福德说,医生有责任去救死扶伤,能帮的就要帮。

第三,是积德感。这份“德”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科室,为医院,为病人。去年夏天的一个病人,更让周福德对“积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当时有位病人,因多脏器衰竭被转到肾内科诊治。危机解除后,他从ICU出来,被转到普通病床。周主任与他聊天时,知道他是一名来自山东的村医,是当地祖传的第六代中医。他用中草药给病人看病,每年能为病人节约1到2亿的治疗成本。周福德说,“他积了20几年的德,危难的关键时刻肯定能挺过来!”

如何跟年轻医生分享这些感悟?周福德说,他的查房与别人不一样。查房前20分钟,他要与大夫沟通。上一课讲的是怎么做医生:第一,要给人以希望。第二,要学习。第三,把时间还给病人,第一次看病要看40分钟。第四,写好病历。第五,主动值班。第六,服务要好,坚持首问责任制、“三声”服务、微笑服务。第七,称呼地热烈一点。

周福德用自己的行动,不仅给年轻医生做出了表率,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周福德开玩笑说,“有什么事我顶着,我个子高嘛。”

周福德,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医师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会长。曾经担任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组成员(2005-200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副院长(2008-2010,援疆干部)。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积累了对肾脏疾病特别是危重肾脏病的救治有大量经验,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身份在SCI收录的杂志中发表论文8篇。

篇5:他和他的梦美文

儿子并不知道,他只记得母亲送来的军服上的斑驳泪渍,他接过的时候手抖得厉害,却在之后的多少个夜晚里手握住腰间的枪时无比用力的坚定。后来他赢了,因为他属于正义。

如今你尽可以抬头而不必担心从天而降的灾难,那里是无数只白鸽,它们的双翅振得自由愉悦,洁白的光泽从远方平和宁静的天堂穿透碧蓝的天幕而来,被那群灵动纯净的精灵张开羽翼承接过来,再恣意扇动,散向人间。

“我宣布,中国裁减军队员额三十万!”

中国,那个此刻接受着白鸽洗礼的国度,他轻而易举地将这句话掷的有声地道出。他的一路走来太辛苦了,那些无情的枪炮与将士,叫他不得不用军队将自己护裹起来,他从前很害怕,但并不畏惧。后来他坐在联合国属于他的一席之位上,交叠着双腿在香烟燃出的烟雾里决夺世事;他慷慨而不失尊重地命自己的子民去帮一帮深陷危难的他国人,却转身无偿地说这只是责任;他终于可以睥睨天下,却郑重而不欲挽回地言明:永不扩张,永不称霸。他在自己行进的路上铺满青嫩芬芳的橄榄枝,于是道路一直延伸,永不止息。

后来他赢了,因为他选择和平。

我做了个颇好的梦,梦里有人扛着锄头走上田垄弯腰去揉一把长势正好的稻苗;有人背起钢筋送上运输的车辆低头擦掉流至腮边的汗水;有人倒在工作台边没有再起来,手里紧紧攥着的纸张举世皆惊;有人跳入水中将孩童推上岸边没有再出现,激起的朵朵浪花仿佛不会再归于平静;有人衣装光鲜仍备了零钱下车放入那个破碗中;有人身居高位仍将送进家门的连城贿礼亲自奉还;有人手里接过镊子、纱布、刀片始终有条不紊,听见生命征兆回复的提示音才惊觉几十个小时不曾合眼;有人笔耕不辍一打稿纸写了数十年,字字珠玑可较却将奖金尽数捐献于世;有人……还有好多人,他们面容模糊看不清楚,可我却知道,后来他们赢了,因为他们叫做人民。

篇6:一只狗和他的城市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用它那简朴的语言,把爱情、亲情和友情全部集中在了一个故事上。它就像一束阳光,融化了多少人心中的坚冰!书,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书,一个多么浪漫的字眼;书,这里面到底蕴涵着多少未被我们发现的真理!假如你有一点时间的话,那么,请你也看一本好书吧……

五年级:徐嘉财

篇7:他和他的信仰

春天来了

“感谢周医生妙手回春,治好了我的病!春天来了。春天往往是悄悄地来到你的身边。首先是柳丝黄了又绿了,曾记鹅黄上枝头,几日不见绿如阴。接着是各种小鸟在树梢跳跃玩闹,不厌其烦地喧闹:春天来啦。玉兰花枝像是落下一只只鸽子,红的白的,不声不响,但分明在大声地喧嚷:看看我呀,春天来啦。”

这段关于春天的美丽诗句,出自周福德的一位患者写给他的感谢信。

他是一位来自河北的73岁的语文老师,在2014年春查出得了肾病综合征,腿脚浮肿,身体状况甚差。70多岁的年纪,需要做肾穿刺,当地好多医院是没有把握的,稍有不慎就会出差池。他四处求医,寻觅无果,来到北大医院。

“别人不敢做,我们敢做。”在经过周福德悉心诊治后,这位老师又信心百倍地走上了讲台。他感激万分,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信中写下了这段感人至深的话。在近日的“年度好大夫”颁奖典礼上,周福德获奖,这位老师特意赶过来,在台上当面感谢周福德,并给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是的,对无数患者来说,周福德及他的团队就是他们的春天。无数患者的生命在周福德手上被救回。在周福德的个人网站上,他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患者的感谢信。在全国3万余名肾内科大夫的“好大夫网站”排行榜上,他的排名是第一位。2014年,周福德荣登“中国好人榜”。

初见周福德

被这么多患者所感激的周福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大夫呢?

走进医生办公室,眼前这位身材高大、头发不多的大夫,就是周福德。他朴实憨厚,笑起来有两个深深的酒窝,一下子让人感觉温暖和踏实。

谈起他的从医心得,周福德娓娓道来。

周福德一年的门诊量有7000人次,平均每天要看20个病人。对于这样的工作量,周福德不但没有觉得累,反而觉得很自豪。他看上去,永远总是那么精力充沛。

“昨天看了51个病人,其中加号加了38个病人,下班已经晚上8点40分。”为什么要给那么多病人加号?周福德感慨说,本来患者挂他的号就很难,而且医院的号贩子又很猖狂。周福德觉得,病人本来看病就不容易,号贩子一个号卖2000多块,实在是在病人伤口上撒盐,他对号贩子的行径深恶痛绝。

在周福德科室,成立了一个“全预约门诊”,由周福德100%给患者预约挂号,没有号贩子参与,大大方便了病人挂号。原来可能整宿都排不上队,现在花14块钱就能挂到号,病人对他非常感激。

另外,作为病房主任,他每周要六次查房,每天用来吃午饭的时间,平均只有5分钟。

科室的工作已经这么忙碌了,如何能有时间回复网站上患者的问题呢?周福德说,有什么困难,我帮他一把,他的命运可能会因此不同。”

有患者由衷赞誉周福德,说他像他的名字一样,是“种福,收德”。

“种福”

作为全国闻名的大医生,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周福德对于患者的服务,都好到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在周福德科室,提倡的是“三声”服务,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病人推门进来,他会礼貌地打招呼,“您好!”病人走了,他会说“您慢走”。他还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叫病人时不要冰冷地床号,而要直接叫名字,或用亲切的称呼,如阿姨、大叔等。周福德说,病人需要安慰,安慰也是一种治疗,永远要给病人以温暖和希望。

他坚持电话随访制度,经常打电话给患者询问状况,核实药有没有吃对,叮嘱病人复诊。

周福德还提倡“首问负责制”:如果病人有什么问题,哪怕是找不到路,如果第一个问的是你,也要跟他解释详细。“病人来到这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这样服务,他会感到很舒服。”

另外,肾内科做透析的病人非常多,而透析费用又比较昂贵。周福德有时自发捐款,有时发动社会资源帮助。2011年,他的一位患者尚月梅,当时在读大三,家庭贫困,他发动媒体朋友宣传,为尚月梅募集了10万善款。多年前,周福德及北大医院还推行“欠款出院制”。

对于病人的“红包”,周福德也有他的办法。他的科室曾有位危重病人,周福德每天早上都来看望他。有一天,这位病人的家属给周福德送来1万元红包,周福德不接受,这位家属放下就走了。后来,周福德把它用作病人的住院费。病人知道后,非常感动。

少数患者不理解医生,周福德将信息透明化,在微博上直播一个病人的处理过程。

另外,他在个人网站上已注册了8年,帮助了1万多名患者,相当于1年半的门诊量。

这些做法,都是周福德坚持“品牌”服务的冰山一角。周福德说,“要赢得患者的信任,医生要付出很多。”

“收德”

面对这样的好大夫,患者能不尊敬和感激吗?

“难以相信两周的时间,那个刚刚从生命线上抢救回来的残破不堪的我,已经基本恢复成为一个正常人了!我和我的家人喜出望外,感激不尽,无以言表……”

这位患者名叫史兰,就是周福德科室的病人,她给周福德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周福德的科室墙上,更是挂满了病人的送来的锦旗。周福德说,每个锦旗背后,都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位名叫葛秀芬的患者,4年前由于患血管炎,专程从东北来到北京看病,经有效治疗好转。后来又来医院治疗了几次,效果都很好,葛秀芬对周福德非常感激。最后一次来之前,葛秀芬告诉周福德,她出现咯血症状,当地医院诊断她为肺癌。葛秀芬怕在当地诊断不准确,又来到北京。

“她说来北京的目的,一是为了确诊是否肺癌,二是跟周大夫告个别。”说到这里,周福德的眼眶有些湿润。葛秀芬现在人已经去世,她与周福德有一张合影,这张照片成为了永久的纪念。

正因为周福德将每位患者都放在心上,几乎周福德的每一位患者,对他都是这样的感激之情。“橘井泉香,种德收福”。这是一位患者对他的由衷赞誉。

nlc202309090515

不放弃每一个患者

回想起他的从医之路,周福德说,选择了肾内科,很幸运。当时周福德所在的班,代表北大医院考试考了第一名。“我们那批大夫,经过了很特别的强化培训,各科都是由顶级专家亲自培训。”

对于年轻的肾内科医生来说,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周福德说,首先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面对生命,病人把他托付给你,你要如履薄冰,把小事当大事处理。”然后是要有好的心态,要有感恩的心态。“你的看病经验,都是病人给你的。”

周福德很喜欢他现在的工作,因为他觉得病人找他,是信任他。病人有时遇到在其他医院治疗不了的情况,他常为病人打抱不平。周福德说,“病人都很朴实,他们应该得到救助。”

周福德在参与援疆医疗期间,曾遇到一位棘手的患者。

那是个星期六,在新疆哈密地区,一位产妇孩子没保住,陷入高烧、昏迷中,有生命危险。当时周福德在乌鲁木齐工作,距离哈密约600公里。周福德赶紧为她制定方案,经过输血浆后好转。后来一周之后情况又不佳,周福德买了第一趟航班去了哈密,为她做血浆置换。但由于当地条件限制,没有做血浆置换的机器。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周福德就亲手自制了一个透析机,把孕妇血浆清除出来。周福德还叫救护车来。救护车从600公里外的地方一路开来,还路遇大风雪。家属曾一度想过放弃,周福德掏出5000块钱,坚定地继续救治患者。就这样,经过2个月的救治,这位产妇完全康复。

周福德就是这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说,在偏远地区单枪匹马的救治经验,对他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做医生是一种信仰

谈话进入尾声,周福德贴心地递给笔者一瓶“阿尔山”矿泉水,打趣地说:“这是我们内蒙古老家的水,喝了不长肿瘤。”

他的身上,仿佛总是充满着阳光和正能量。他的微博、微信中,每天发布的也都是正能量的消息,让人感觉非常温暖。是什么样的信念,带给他这样的正能量呢?

谈到关于“信仰”的问题,周福德说,这个理念是他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心术》电视剧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做医生就是一种信仰。”2013年10月,周福德在他的博客中阐释了他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

第一,是成就感。“我每天都在回想,今天解决了多少病人的事情。”曾有个小女孩得了肾病,从深圳跑到武汉,再跑到北大医院。之前多个医院都诊断不清,在周福德这里诊断清楚,经治疗后完全康复。“完全治好了,她能回家上学了,多令人高兴啊!”

第二,是责任感。周福德说,医生有责任去救死扶伤,能帮的就要帮。

第三,是积德感。这份“德”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科室,为医院,为病人。去年夏天的一个病人,更让周福德对“积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当时有位病人,因多脏器衰竭被转到肾内科诊治。危机解除后,他从ICU出来,被转到普通病床。周主任与他聊天时,知道他是一名来自山东的村医,是当地祖传的第六代中医。他用中草药给病人看病,每年能为病人节约1到2亿的治疗成本。周福德说,“他积了20几年的德,危难的关键时刻肯定能挺过来!”

如何跟年轻医生分享这些感悟?周福德说,他的查房与别人不一样。查房前20分钟,他要与大夫沟通。上一课讲的是怎么做医生:第一,要给人以希望。第二,要学习。第三,把时间还给病人,第一次看病要看40分钟。第四,写好病历。第五,主动值班。第六,服务要好,坚持首问责任制、“三声”服务、微笑服务。第七,称呼地热烈一点。

周福德用自己的行动,不仅给年轻医生做出了表率,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周福德开玩笑说,“有什么事我顶着,我个子高嘛。”

周福德,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医师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会长。曾经担任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组成员(2005-200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副院长(2008-2010,援疆干部)。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积累了对肾脏疾病特别是危重肾脏病的救治有大量经验,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身份在SCI收录的杂志中发表论文8篇。

周福德,2010年,被北京大学评为共产党员标兵; 2010年,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为二等功,优秀援疆干部;2011年,被北京大学医学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2012年,被北京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被北大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北京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篇8:读《小偷和他的母亲》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小偷和她的母亲》。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偷被判死刑后,再三恳求要见自己的母亲,要和母亲说一句悄悄话。他的母亲后来去看了自己的儿子,令我意想不到是,小偷竟然狠心的要去了母亲的一只耳朵,母亲痛苦的说:“你这个不孝之子,当初把你养大,你不仅不报恩还在临死之前咬我,你就这样来报答我?”“我小时候偷东西时,你不仅不阻止我,还再三纵容我,使我一步步深陷其中,我现在成了这样全是你害的!”小偷的母亲听了,顿时无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很重要,对小孩子要严格要求,绝不能姑息,小过不惩罚,必然导致大错特错。父母的话我们不能左耳进右耳出!最终受害的必然是自己!

篇9:读《小偷和他的母亲》有感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在小时候偷东西,他的母亲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夸奖他。致使他长大后成了一个小偷。后来,被抓了,他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他,他却说,他小的时候,偷别人家的东西时,如果母亲打他一顿而不是夸他,他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母亲的教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犯了错一定要及时纠正,而不是纵容。不然孩子必犯大错。在现在有很多家长就是这样,孩子小的时候干什么坏事也不管,到大了,再管却已经晚了。怪不得有些老人常说:“现在的家长都把孩子都惯坏了!”我的老师也经常对我们说:“孩子的好品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更取决于家长的.栽培。如果家长是好人,孩子必定是好人。如家长的品质不够好,那他们的孩子就很难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所以,我提醒现在的家长,您的孩子如果做了错事,您一定要批评教育他改正。要不,孩子犯了大错后,您后悔也就晚了。

篇10:《小偷和他的母亲》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小偷和他的母亲》这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和他的母亲一起生活,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还说得过去。有一天,男孩在学校里偷了一块写字板,他的母亲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还夸奖他做得好。第二天,男孩又偷了一件大衣给他的母亲,又得到了夸奖。渐渐地,在母亲的溺爱下,他养成了偷窃的习惯,偷的东西也变得越来越值钱。终于有一次,他被当场抓住,判了死刑。行刑前,他对他的母亲说:”你如果在我第一次偷写字板时打我一顿,我怎么会落到今天这种可悲的结局呢?”

通过这个故事,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犯了小的错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惩治,任其发展,必将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如果故事中的母亲,能够及时指出小男孩的错误,他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生活中的我也是一样。每当我犯了错误,爸爸妈妈会严肃地批评教育我,我内心还在不断的抱怨他们。但现在,我完全明白了他们的苦心,一个及时的、好的教育,是对我最好的爱。

篇11:小偷和他的母亲读后感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孩子从小就开始偷同学的写字板。他的妈妈不但不教育他,反而还夸他。后来这个孩子的胆量越来越大了,竟敢在宫延里偷珠宝,有一回,在偷东西时被当场抓住,判了死刑。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了一年前的一件事。那一次,我考试只得了59分,当时我怕爸妈骂我,就把试卷仍进了垃圾桶里,骗爸爸妈妈说:“我考了……9……95分,试卷在……老师那里。”我的心像一块选在悬崖半空的石头,扑通扑通只跳个不停。然而爸妈相信了,还表扬了我。我却不敢抬头面对爸妈。妈妈焦急的问我:“你么了?是生病了吗?”我微笑着说:“没什么,我只是想冷静一会儿。‘骄傲使人落后’嘛!”

第二天,等我放学归来,爸妈便把我叫到他们面前,我如二和尚摸不到头一样,“难道被发现了吗?”不出所料,经过仔细地审问,我隐瞒不了了,迫于无奈,说出了真想。“这下彻底绝忘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大骂我,而是心平气和对我说“要讲实话,考试考差了没事,关键是你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能让人接受。”并且告诫我不要再有了。原来,妈妈发现垃圾桶里有一张试卷,当让我说谎的是暴露了。“我真不应该那么做,不应该让爸妈如此失望。”

篇12:马本斋和他的母亲观后感

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将军以及党政军各级领导出席新闻发布会,著名央视导演寞君和海军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马龙上校带领剧组成员对影片做了相关介绍,()影片出品人荆章文先生、著名演员周浩东(马本斋扮演者)、王书勤(马母扮演者)也现身发布会。影片预计投资上千万,将在3月初开机,5月份看样片,不久将在全国上映。

电影《马本斋和他的母亲》主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驻华北日军为了蚕食、分割中共冀鲁豫中根据地,重兵进驻八公桥,逐步吞噬中共根据地。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艺高胆大,向冀中军区领导提出“牛刀子钻心”战术,以一军司令员身份,亲自三进八公桥侦查,最终协同军区主力,一举攻克八公桥。然而,叛徒告密,日侵略军山本司令抓走了马本斋母亲,想利用马本斋的孝心迫使他投降。马母在敌人的各种严刑和精神折磨下不屈服,最后绝食七天以身殉国。

影片具有极大现实意义,弘扬了马本斋的四种精神:爱党精神、爱国精神、英勇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

上一篇:区团委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江苏专转本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