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自评报告

2024-05-13

建筑学专业自评报告(通用6篇)

篇1:建筑学专业自评报告

中国长江金属交易中心S18 建筑节能专项工程竣工验收 #编制:

审核: 自评报告

武汉城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武湖项目部

年月日

建筑节能专项工程竣工验收自评报告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中国金属交易中心S18楼项目。为武汉华鑫汇通金属实业有限公司投资,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武汉佳琦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武汉城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市黄陂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

该项目位于武湖农场沙口分场,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层次二层,建筑抗震设烈度为6度,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类别为三类建筑。#

二、工程规范

中国长江金属交易中心S18#楼依据设计图纸及图纸审查意见,对本工程外墙展开面全部满贴30㎜厚EPS保温板,外墙门窗采用源泰铝型材及洛阳玻璃厂生产的5+9+5浮法玻璃保温,外墙砌体全部采用25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屋面满铺5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

执行标准:

1、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及说明;

2、《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3号;

3、《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4、JG158-2004;

5、GB/T3897-1999;

6、《外墙外保温应用技术规程》DB64/048-2001;

三、施工情况

根据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及说明和有关规范编写施工方案;

外墙保温施工工艺流程:

涂料饰面部分:基层处理-弹线-涂抹保温专用粘结剂(CT83)-铺设翻包网格布-铺设保温板-安装锚固件-涂抹面层聚合物胶浆(CT85)-铺设网格布-涂抹面层聚合物胶浆(CT85)-验收-涂料饰面层;

面砖饰面部分:基层处理-弹线-涂抹保温专用粘结剂(CT83)-铺设翻包网格布-粘贴保温板-安装锚固件-涂抹面层聚合物胶浆(CT85)-铺设网格布-涂抹面层聚合物胶浆(CT85)-铺设网格布-涂抹面层聚合物胶浆(CT85)-验收-外墙粘贴面砖-养护-勾缝。

砌体、铝合金门窗及屋面保温均按规范要求施工,所使用材料均有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并由监理工程师见证,送样检验,其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首先自查自检,然后报监理部,符合要求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综上所述,我单位自检中国长江金属交易中心S23#楼工程,建筑节能工程资料齐全,材质检验合格(铝合金门窗“三性”检验合格、聚苯板合格、加气块检验合格、挤塑聚苯板检验合格),符合施工规范要求,达到建筑节能标准,请予以验收。

武汉城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武湖项目部

年月日

篇2:建筑学专业自评报告

1、专业概况

三峡大学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人才,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人员,学校2003年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

1.1 专业成立时间与教学组织设置

三峡大学成立之前,原湖北三峡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设置进行过广泛调研。三峡大学成立后,由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联合学校师范教学部、电气信息学院,对该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认为开办该专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2002年,学校申报该专业并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于2003年秋季开始招生,首届招生29人。

2002年三峡大学学科调整,设立了教育学院(2005年改名田家炳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归属于田家炳教育学院。田家炳教育学院负责学校教师教育的协调管理和教育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办有高等教育硕士点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院设有教师教育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系,教育学系设有教育技术教研室、教育学与心理学教研室。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依托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满足了专业办学需要。

1.2 现有师资队伍与学生规模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另有与其它学院共享的教师6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含在读博士2人)。

根据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该专业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办学6年,每年学生人数是:03级29人,04级36人,05级48人,06级32人,07级22人,08级38人,09级52人。目前在校四届学生共144人。

1.3 主要办学条件

为了改善学校整体办学条件,三峡大学组建之初,就兴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目前馆藏图书165万册,各类电子图书53万余种。田家炳教育学院资料室于2004年10月正式搬迁至文科楼一楼,条件建设得到了加强,订阅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方面的图书、音像资料和期刊杂志,为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证。

近几年,学校陆续修建了新的教学楼,增加了新教室,除了普通教室外,还投资建设了150间多媒体教室,配备了较完整的设备,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学生宿舍的条件逐渐改善,装了电话,开通了校园网,学生可以在宿舍上网,满足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2004年迁入文科楼后,建设了专业实验室。到2008年为止,专业实验室资产价值443.78万元,为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1.4 建设与发展思路

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质量为生命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根据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文理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努力探索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把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知识传授和实践能

力培养、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有机地接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努力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专业。

2.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

2.1 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自开办以来,根据形势发展与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了专业建设规划,力求目标定位准确,规划科学合理。为此每年选派专业负责人与相关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以及湖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行的工作会议,及时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数次组织专业教师考察、调研省内外高等学校,与各类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进行交流、探讨办学措施与经验。

本专业开办之初就制定了2003—2007年专业建设规划,后来根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又制定了“2006—2010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依托教育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整合优质办学资源,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面向基础教育和信息技术行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努力将教育技术专业办成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专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措施是:

(1)通过引进、共享、培养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以在

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引进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同时,十分注重计算机专业和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引进。近三年,引入1名教育技术学硕士,2名教育学博士,安排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做实验员。根据学校课程归口的制度,本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子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类中的一些课程由电气信息学院和信息技术中心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近三年有3名教师到华中师范大学做为期半年的国内访问学者,2名教师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2)优化专业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原属师范类专业,但是随着基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量减少,学生就业呈多元化。所以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专业方向的优化、调整,适当减少师范类课程,增加信息技术类课程,精心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确定教育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和专业主干课的比例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原则是计算机类课程贯穿始终,前后课程衔接得当。教育类课程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为基础,教育技术主干课以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主。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教育类、计算机类、影视类等各类课程学时比例和衔接进行重点研讨。

(3)加强教研与教材建设,打造优质课程

鼓励教师参与编写专业教材、实验讲义。加强课程建设,课程组3年内必须建设一门校级优质课。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优质课程建设。近3年内共主编和参编教材六部(含2009年出版),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课,一门院级优质课。

(4)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办学水平

在现有的研究方向基础上,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校人才队伍现状,确定学科方向。到2010年本学科要形成2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即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方向、影视技术与艺术方向。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不断提升队伍实力。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在引导和规划青年教师学术研究方向的同时,努力提高现有教师尤其是中高级职称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水平。每个方向每年要发表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1—2篇。争取省级科研或教研立项2—3项。搭建学科平台,积极实施硕士点立项建设项目,争取“十一五”期间获取硕士授权点。

经过6年的建设,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取得长足的进步。2006年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通过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审批,成为湖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

从2003年至今,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历经了03、04、06、07、08、09六个版本。基本上每年都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挥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因材施教,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随着形势发展,培养方案也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

早期培养方案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必修课程中设置师范模块,主要由教师语言艺术、书法、班主任工作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构成。课程体系特点是三个不断线,即四年学习中每学期都开设师范类课程,每学期都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每学期都开设专业主干课程。早期培养方案经过几年运行,发现其不足是:一是课程过于庞杂,面面俱到,学习难度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

展;二是由于国家的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非师范生也可以当教师,增加了中小学的教师来源,我校传统师范专业毕业生去中小学的比例减小,所以主要培养目标应及时调整。

从06版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根据学生就业多元化的特点,改变单纯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养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多元化就业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具体做法是适当增加部分专业课的学分,如教学系统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等,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适应性,并满足部分学生考研的需求;减少必修的师范类课程,设置选修师范模块课程,适应愿意当教师的学生的需求;在短学期设置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结构是一条线,两加强、三结合:即在大学四年内,计算机类课程每学期都不断线;加强专业主干课的主导作用,加强影视类课程的支撑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通过3年的探索与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09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主要可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工程、数字化音视频技术设计开发、广播电视系统支持服务、电视节目制作、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服务等工作。

经过六年办学实践,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比较完善,课程体系初具特色,且实施情况良好。

2.2 专业基础条件

本专业实验课程在学院专业实验室和学校基础实验室完成。学院专

业实验室下设计算机室、室内摄影室、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室、录音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卫星地面接收站、微格教学室、观片室等功能实验室。学院专业实验室用房面积1100平方米,800元以上的实验教学设备和大型仪器设备472台(件),各类实验设备总资产443.78万元。学校基础实验室设在信息技术中心、理学院和电气信息学院,各类实验设备总资产2384万元。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内实习基地有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外语学习中心、广播台,校外实习基地有宜昌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设备装备站、电脑公司、宜昌市28所中学。学生实习期间,由本校教师、实习基地人员进行指导,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生毕业实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愿意到中学教育实习的学生,学院集中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自己找学校或有关单位分散实习。分散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调查报告、实习总结。学院组织分散实习答辩,进行实习成绩评定。经过几年的运行,这种方法日趋完善,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了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

学校图书馆与本专业相关的理学类和教育学类图书分别有:理学类纸质中文图书83092册,中文期刊6735册,外文图书6755册,外文期刊3193册,中文电子图书19301片,中文电子期刊1659片,外文电子期刊18156。教育学类纸质中文图书51821册,中文期刊24354册,外文图书1709册,外文期刊204册,中文电子图书14277片,中文电子期刊3848片,外文电子期刊18156片。能够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的日常需要。

本专业教学活动经费由学院根据经费预算统筹安排,2006安排

教学经费38156.40元,2007教学经费46608.40元,2008教学经费57573.50元,基本能够满足图书资料购买、教学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的需要。

2.3 师资队伍

专业负责人金林,男,生于1957年3月,大学本科,理学学士、副教授、教育系主任,2002年被评为为校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2003年至今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2005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获三峡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三峡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2009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参编教材两部。近几年撰写教科研论文十余篇。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1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0人,占教师总数的76.9%,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9人(含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占教师总数的69.2%,学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

近三学年本专业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达到100%,55岁以下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

主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学生评教情况反馈优秀比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具体是:2007年春季学期学生对本专业整体评教为86.56分(全校平均分84.82分),2007年秋季学期86.98分(全校平均分85.08分),2008年春季学期88.69分(全校平均分83.95分),2008年秋季学期89.50(全校平均分87.61分),近三年学生对本专业整体评教得分均高于学校平均分。

近三年专业教师共承担各级教、科研项目24项,发表论文26篇,出版著作6部。如柳庆勇等人参与的省教育厅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郭辉等人的省教育厅课题: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杨世军发表论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小学电教2008.2)。金林发表论文《〈新闻摄影学〉学习网站建设实践》(新闻界2008.4)。科研和教研成果对促进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课程建设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综合型、应用型学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主要由计算机类、教育类、影视类课程构成。为使学生完整的、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设置了下列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程、课外学分。

公共必修课由学校向学生统一开设,旨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教育。如大学英语、军事理论与训练、体育、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专业课(必修)由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课程构成。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主要由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基础、数字电路等课程构成,主要由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的教师讲授。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由摄影技术与艺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摄像与电视教材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构成。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由教育技术学导论、媒体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构成。专业必修课中有一到两

门采用双语教学。

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在短学期内以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的形式完成,即在长学期学完实践性课程后,在随后的短学期通过项目实践得以巩固、提高。

公共选修课由学校开设,是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能力和水平、增强其文化素养而开设的,以适应今后就业和发展的需要。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4个学分的文学艺术类课程。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特长,使他们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多种技能。此外,学生还需参加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10个课外学分。

通过上述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整合了学校的各种资源,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为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教育技术学专业现有两门课程被评为校优质课,一门课被评为院优质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选用教材的原则:

(1)尽量选用国家教育部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优秀教材及获奖教材或省级统编教材;

(2)鼓励一纲多本,在双语教学中必须选用外文原版教材;(3)鼓励从互联网下载最新学习资料,随时补充自编材料;(4)尽量采用新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近三年有多名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主要有金林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金林、谭平、柳庆勇、杨世军参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教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基础》、《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等。通过教材建设,增强了教师的

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下:

(1)教学方法的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在有条件的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读书报告、学位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实践课程,由学生提交自己的作品,互相开展探讨,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3)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例如,把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改革考试命题与评价方法。通过注重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增加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开、闭卷考试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条件的课程采取撰写课程论文、开卷考试、口试等方法进行考核,实践性强的课程增加了平时练习、作业、参与实践活动、考勤的权重。

2.5 实践教学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力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由于实验设备的更新、实验环境的改善以及实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通过综合和设计性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加强。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实验、上机、实训课构成。实践教学环节(不包括课程中的实验课)30学分左右,将近总学分的20%。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成与学时是: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3学分,2周)、教育见习(2学分,2周)、毕业实习(8学分,8周)、毕业论文(8学分,8周)、摄像技术实践(2学分,2周)、电视节目制作实践(2学分,2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2学分,2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实践(2学分,2周)。

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实验、上机、实训占课内总学时的30%。通过长、短学期结合;动脑、动手结合;课上、课下结合的连接将实践性强的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本专业学生由本校教师、实习基地人员指导,在学校基础实验室、学院专业实验室、学校信息技术中心、校外语学习中心、校广播台,宜昌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设备装备站,宜昌市28所中学等完成实验、实习、实训。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的形式,补充课内实践教学。本专业有三个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网站设计小组,影视制作小组,多媒体制作小组。以学院实验室为基地,采用教师指导,老生带新生的方式开展活动,几年里制作了大量多媒体包装、影视作品。仅2007年我专业为宜昌市多家单位制作电教片、电视宣传片67件。2006、2007年获得横向科研项目5项,参与学生近百人。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以生产实践的形式,将教学实践活动变“模拟”为“实际”,变“实验”为“真实”,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2.6 教学管理

2.6.1 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努力朝管理内容的科

学化、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管理过程的程序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迈进。

(1)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本专业认真贯彻执行校院两级制定的《三峡大学本科教学研究活动工作条例》、《三峡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暂行条例》、《田家炳教育学院教学管理实施细则》、《田家炳教育学院教材建设计划和选用制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方案》、《田家炳教育学院教学视导组工作条例》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对教案编写、作业批改、试卷评阅等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查。

(2)实行教学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院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副院长为分管负责人、系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3)试行课程负责人制。目前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由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组,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学组织,质量把关、教改与课程建设。

(4)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执行《三峡大学考试违规处分办法》的有关规定:凡考试(考查)舞弊者,一律给予校外察看一年的处分;复学后再次舞弊者,一律开除学籍;请人代考者、替人考试者,一律开除学籍。

(5)实施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制。按照《三峡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和《三峡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估办法》要求,规范本科论文环节,采用两次答辩制度,督促论文质量差的学生不断改进。

2.6.2 教学质量监控

对教案编写、作业批改、考试出题和试卷评阅等教学环节有明确的监控措施,执行得力。具体做法是:

(1)加强教案检查。明确规定了课程组集体备课和教案检查制度。教研室和教学视导组对每门课程的教案进行的检查。

(2)建立听课制度。要求院领导、系领导、课程负责人、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学视导组成员经常进教室听课。

(3)完善信息反馈制度。通过教学秘书、辅导员、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学视导组、学生以及用人单位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4)坚持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开展了院领导、视导组、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网上评教和院系领导、教学视导组评教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依据。

(5)坚持作业批改。对必修课程规定教师作业批改的次数,同时规定教研室和教学视导组定期检查作业批改情况。

(6)规范考试命题、试卷制作、评阅与试卷分析。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为提高教学监控的效度,每学期对每份试卷的制作都进行A、B试卷制作;试卷评阅要求每门课程的负责人组织所有科任教师集体流水作业,严格按学校的评卷要求和程序操作,统一登分,并由评阅教师和课程的负责人共同签名;试卷分析要求客观、全面总结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提出教改建议。

(7)严肃教学秩序。严禁擅自调课、停课;经常检查学生到课情况。2.7 人才培养质量

依照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本着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就业的原则,加强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2007、2008、2009三届毕业生共112人,其中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3.4%。2009届48名毕业生,有7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4.6%。2007、2008届毕业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分别为90%、72%。2004级姚涛同学的影视作品“土家‘女儿会’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获2007年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

奖。

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长度为10000个字符以上,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并严格按照规范的论文格式要求撰写。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系统、严密:先举办论文撰写讲座,然后学生选题,指导教师审题、修改、定题;学生开题,指导教师多次修改,定稿,最后全员参加由3-5人组成的答辩小组进行论文答辩。近几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严把学生论文质量关,将优秀率控制在20%以内。从整体上看,论文质量较好,不少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创新能力增强;论文语言较通畅,结构较为清晰,条理较清楚,格式较规范。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极少数论文选题陈旧、狭窄,内容贫乏,创新不够。教育技术学专业注重论文的原创性,特别狠抓学生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一经发现,进行严肃处理。2007、2008两届毕业生中有2人获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本专业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比省线高10分左右,报到率超过90%,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很少。本专业学生就业呈多元化。除一部分去中小学任信息技术课教师外,多数去企业、公司,从事网络服务、视频支持、电视记者、影视制作、教务管理、教育培训等工作。

3.存在的问题与拟整改措施

3.1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充分,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教育技术学专业原属师范类,开办之初,适应社会与中小学基础教育之需,培养目标

以信息技术课教师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师范教育的改革,师范类专业受到了挑战。三峡大学是一所以水电为优势特色、工科处于强势的地方性综合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学生受到学校水电等工科专业的吸引。因此,在本校的招生、转专业方面本专业显示了一定的欠缺和不足。

(2)师资队伍的人数与结构还不够合理。三年来,专业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专业的改革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受学校所处地域的限制,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或领军人物引进不够,不能满足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需要。

(3)科研、教学成果,特别是高档次成果较少,教学及教学管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深化。

2.1整改措施

(1)积极进行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学校现正启动学科专业调整,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拟将教育技术学调整到准备成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这将有利于本专业的发展,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和师资培养计划,力争在今后5年内引进或定向培养本专业高水平学科带头人1名,博士2-3人。

篇3:建筑学专业自评报告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 专业建设质量下滑明显, 培养人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社会贡献递减, 这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在毕业时甚至是在学习时已经过时。 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以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价值取向的传统做法远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变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 专业建设质量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专业建设质量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对专业建设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是提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与专业建设的自评相较, 他评既可避免专业建设行为, 又可为专业建设的完善优化提供持续动态的决策依据。

二、专业建设质量内涵

在对专业建设质量作出评价之前, 首先要明确何谓“专业建设质量”。 《辞海》对“专业”一词的定义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 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 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1]据此, 专业建设可理解为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而进行的教学组织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培养方案的制订、 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项目建设、师资培养等内容。 经过这一系列的专业建设活动, 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可视为“专业建设质量”。 具体地说, 专业建设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学校向学生提供专业教育服务, 学生经过专业学习成为高校专业教育的“教育产出”, 这种“教育产出”要满足社会分工发展的需要, 专业教育才具有真正意义和价值。 在今天知识和信息极速更新的社会, 专业教育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有能力依据社会市场的变化, 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在专业领域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 因此, 专业建设质量可定义为:专业教育可满足学生适应专业领域可持续性自我发展的程度。

三、协同论与专业建设评价的适用性

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 (H.Haken) 创立的, 其基本思想是在生命和非生命的开放系统内的各个系统, 当它们处在一定的条件下时, 就会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 使系统从低级发展到高级、从无序发展到有序的状态[2]。 理论认为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 协同度即指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

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参照上述专业建设质量的定义, 学校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相互匹配, 协同发展, 才能有效保障教育质量。 学校是专业人才的供给方, 这个子系统由“教师教”、“学生学”和“行政管”三方合力构成。 用人单位是专业人才的需求方, 人才培养质量经由市场予以信息反馈。 由此看来, 专业建设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学校和社会存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 专业建设质量受到多种不确定的随机因素的影响, 这正符合协同论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专业建设质量评价要全面考察学校和社会的互动与契合, 适用协同论, 引入系统协同度模型, 研究专业建设系统的协同度, 可反映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对接程度, 依此综合评价专业建设的质量。

四、专业建设质量自评指标体系的建立

各学校各专业虽然情况千差万别, 但专业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都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专业建设质量自评的基本体系可以是一致的, 只是指标的评价标准因学校和专业不同可做相应的调整。

从协同论视角出发, 专业建设质量的自评包括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两个方面。学校评价围绕“教、管、学”三方面展开。 教师善于科研和教学, 学生善于主动学习, 管理部门善于组织和调动学校的人财物, 三方协同, 专业建设可实现内循环系统的有序运转。 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是共生关系。 专业建设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输送专业人才和提供社会服务。 学校内部专业建设运作有序兼具社会外部对专业评价不断提高, 专业建设便进入系统良性循环。

我们构建专业建设质量自评指标体系如下表, 专业建设质量的数量测度由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S1) 和学校对专业内涵建设的评价 (S2) 间的协同度C表示, 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即系统的序参量 (eji) 多采用客观指标, 涉及主观体验和态度的方面则采用主观指标, 评分标准因学校专业而异。

五、专业建设质量自评的协同度模型

设专业建设质量自评的子系统为, S1表示社会评价, S2表示学校评价。设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序变量为。假设ej1, ej2, …, ejm, 的取值越大, 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 反之则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假设ej1+1, …, ejm的取值越大, 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 反之则系统有序程度越低, 则子系统的序变量分量有序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αji和βji分别是第j个子系统在第i个指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由公式 (1) 可知, , eji其值越大, 对相应子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

从总体上看, 子系统的有序度可利用如下所示的公式进行计算:

由公式 (3) 可知, C∈[-1, 1], C的取值越大, 表示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的程度越高, 反之则越低。 此外, 对公式 (3) 还有以下说明: 整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是由所有子系统共同决定的, 如一个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较大, 而另一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较小或下降, 则整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就不高, 此时表现为C∈[-1, 0]。

六、结语

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专业建设自评需要对建设情况进行持续的跟踪记录, 采集数据建立信息库。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指标的时间序列, 利用公式 (1) 及公式 (2) 算出子系统的有序度, 得到各期专业建设的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数值。 然后利用社会评价 (S1) 和学校评价 (S2) 的序列值, 通过公式 (3) 得到协同度C, 以反映社会评价 (S1) 和学校评价 (S2) 的一致性。 协同度C值越高, 说明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越高, 综合反映出专业建设的质量。

本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 它可以用于专业建设质量的纵向评价;在主观指标评分标准相同的情况下, 也能适用于学校间专业建设质量的横向比较。 对于专业建设质量自评指标体系, 本文仅从协同视角出发做了初步的构架, 评价指标的选取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加强专业建设质量的评价和监控是提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建设质量由专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匹配程度衡量。因此, 本文从协同论的视角, 探索构建高等院校专业建设自评体系和综合测评专业建设质量的测度模型。

关键词:专业建设质量,协同论,评价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2]黄润荣, 任光耀.耗散结构与协同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3]魏海燕, 李晗.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22) :148-150.

篇4:建筑学专业自评报告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6-04

修回日期:2013-07-02

1学科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同时位于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1]。建筑、园林、城乡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风景园林学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3]。21世纪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3]。风景园林的外延包括景观建筑、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等。

2风景园林专业发展

风景园林学科名来源于西方学科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由于早期翻译的差异和学科认识的局限,历史上曾被译为“景观建筑学”,偏向人工营建的景观。当时也有“风景园林”这一概念,偏向自然风景的内容。两者经常被比较区分,认为两者各有侧重,也有被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011年后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名,与西方“L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对应,融合了以往的“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两个概念,属于旧词新涵义。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有一定的历史,以1951年原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置的“造园组”为学科诞生的标志[4]。

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明确了方向,能被业内接受。“景观建筑学”在历史上曾呼声较大,但容易与建筑学专业混淆,其内容也被涵盖在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内,并被替代取消。“景观建筑学”或许改称为“景观营造学”比较合适, 这里的“建筑”不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文化建筑等,而应该是“营建”“营造”的意思。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被设置在农学、林学、工学及艺术学等众多门类及学科中,没有统一的研究内容,侧重点甚至还会大相径庭,这也导致了国内对这个学科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继而影响与同列一级学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互相渗透。

全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是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类是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在人工环境的规划设计。

3学科关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以室外人居环境——开放空间( Open Space) 为中心, 跨越庭园、城市绿地和区域景观尺度的规划与设计,融合城市设计、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等。这是“城市绿地——城市开放空间——区域景观”空间层面的专业[6]。在某些空间尺度上,建筑属于风景园林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利用好建筑元素,控制好建筑元素的体量、形式及建筑围合的户外空间,是风景园林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点。

建筑学专业先于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成熟的系统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明确。与风景园林相对而言,建筑学研究的是室内人居环境。两者虽然有内外之分,但研究内容存在交集,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有交集。建筑内环境需考虑外环境的影响,与建筑相关的小环境应该由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教育还是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论为基础,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过分注重场地内部的关系与结构,忽视建筑本身应具备的社会、时代与地域属性,没有建立与实际场地以至更大范围地域相关联的设计思维[7]。建筑设计受诸多技术限制,包括规划条件、功能、结构、设计规范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设计时,往往花大部分精力来满足限制条件,而无力融入建筑设计的理念或情感元素,即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风景园林学科的景观设计受技术条件限制较少,重景观视线,强调场地情感、人的宜居感受,给设计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突破学生做建筑设计时的思维局限。故建筑设计融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实实在在的项目设计问题,加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

4社会需求与现状

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 m2上升到9.71 m2 [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生活环境的品质日益重视。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场地的限定与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包括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需要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与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5]。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景观及园林设计公司日益庞大,但目前该类公司的人员格局普遍存在缺陷,景观设计师不具有建筑设计的能力,或公司建筑设计力量较弱。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对外工程服务,造成一些项目不能独立完成。就广州几个主要的景观设计公司而言,如广州园林院(简称,下同)、广州普邦、广州怡境等,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风景度假区规划项目,涉及到景观建筑就无法承担。这与公司的人员招聘有关,公司主要以景观设计师为主,而且所招的景观设计师很多是来自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侧重植物和纯景观教育,建筑设计能力较弱。

须将景观与建筑一体考虑的项目比比皆是,如资源再利用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旧建筑区域的再利用开发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景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垂直景观[9]。有些小型项目同为设计类的内容,但没条件细分工种,建筑和景观往往一体设计,由同一班设计师完成;大型项目,虽有条件分工设计,但由于建筑与景观关系紧密,设计师必须同时了解不同领域才能互相配合。

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社会要求促使景观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人员调整,特别是景观设计公司。易道景观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公司原先定位为景观设计,后融建筑、规划于一体,设计师的配置也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项目要求。

风景园林学现与建筑学同为一级学科,虽然明确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内容,但其概念依然可能令人误解,并与建筑学关系疏远。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制跟院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密切,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不会做跟景观有关的建筑设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又不屑做景观设计,以为只是植物配置或者绿化小品的内容,且本科对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教育也不充分,而且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景观设计公司。简单地说,学建筑的不重视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的不会建筑设计,导致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5教学策略

5.1两学科设置互补的课程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设置有园林建筑设计,但深度不够,特别是农林院校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而且建筑设计的内容可扩大范围,跟景观关系密切的建筑类型都可以纳入,如度假别墅、度假酒店、会所等。也可以强调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不光是建筑形体,还要考虑传统园林建筑构造,以应对实际工程。考虑到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内容较多,5年制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主流,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改为5 年制比较合适[4]。

建筑学专业教育不能仅限于《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史》之类的理论课程,还要加入景观设计环节,如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每个类型建筑设计中也应融入景观设计。

5.2设置景观建筑二级专业

这里的景观建筑专业并非以往的“景观建筑学”,而是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一个分支及综合,研究的内容是与景观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及其相应的户外环境,这个环境不限于建筑庭院,可扩展到城市绿地。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曾经培养过建筑与景观的综合人才,并受到社会企业好评。在学院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有过4年制的景观与建筑设计方向。专业教育上,建筑设计教育2年,景观设计教育1年半,毕业设计半年,学制比较紧凑。学生兼具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适合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可惜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申请下来后,这个方向被取消。

5.3通识教育

将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设置在同一学院,三位一体。头两年专业教育在同一平台上教学,第三年开展各专业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响应国家的“通才教育”。这种模式是解决这一社会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国内比较成熟的工科院校的建筑学院都这样设置,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或只有风景园林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样会形成各学科较独立,交融性差。三位一体的模式,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专业互补的理念,同时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需平衡,不能一方主导,才能达到教学上的互补。

6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建设一日千里,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的危机、城乡矛盾的加剧等。3个学科涉及的领域与社会发展密切,如今在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1]。城乡规划和建筑学这2个学科的渗透关系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初,我们也要重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的渗透关系。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2]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5):13.

[3]王绍增,王浩,叶强,等.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4]林广思.1951-2006年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普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7(5) :7-13.

[5]张汛翰.加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1(8) :10-12.

[6]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9):56-63.

[7]林磊.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J].华中建筑,2009(11):173-176.

[8]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7):1-5.

[9]赵秀恒.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J].时代建筑,2002(1):18-21.

审稿编辑:林广思 潘建非

作者简介:

姜 磊(1980-),男,浙江人

硕士,讲师,从事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教育工作。

篇5:建筑工程竣工自评报告

编制:审核:

竣 工 自 评 报 告

湖北恒丰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 月 日

中国供销鄂东农副产品大市场一期建设工程

竣工自评报告

一、概述

本工程是由黄冈中合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开发,由安徽新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由湖北恒丰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湖北核工业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勘察,湖北环鹏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监理。

本工程位于蕲春县漕河镇十里铺村,一期建筑面积为3.5万m2,独立柱基基础,桩基础;框架结构,二层,四层。

二、施工情况

1、本工程开竣工日期为:开工日期:2016.6.16,竣工日期:

2、施工组织情况:

(1)基础施工阶段:本阶段完成定位放线、独立基础、基础砌体、基础构造柱、基础底圈梁、土方回填等项目,且经自检、监理单位验收及质量监督部门的核验,均评定为合格;

1#楼基础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2#楼基础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3#楼基础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4#楼基础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5#楼基础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6-1#楼基础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7-1#楼基础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其中主控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基础分部质量控制资料完整,观感评价为“一般”,综合验收结论为: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规定,通过验收。

(2)主体工程施工阶段:本阶段顺利完成了主体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砼的支模、钢筋绑扎、砼浇筑及主体砌体工程。水暖电等安装人员密切配合,作好了预留、予埋工作,为后期作好了准备工作。

1#楼主体分部共

个分项

个检验批,2#楼主体分部共

个分项

个检验批,3#楼主体分部共

个分项

个检验批,4#楼主体分部共

个分项

个检验批,5#楼主体分部共

个分项

个检验批,6-1#楼主体分部共

个分项

个检验批,7-1#楼主体分部共

个分项

个检验批,各检验批主控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符合施工规范要求。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完整,结构实体检测合格,符合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观感质量评价为“一般”,综合验收结论为: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规定,通过验收。(3)屋面及装饰装修阶段:内墙抹灰、外墙抹灰、屋面工程在时间上基本同时进行,门窗安装穿插进行,各工序之间相互配合,在此阶段施工过程中,无重大问题发生。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严把验收质量关,坚决不验收不合格的项目。1#楼屋面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2#楼屋面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3#楼屋面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4#楼屋面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5#楼屋面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6-1#楼屋面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7-1#楼屋面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各检验批主控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符合施工规定。1#楼装饰装修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2#楼装饰装修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3#楼装饰装修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4#楼装饰装修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5#楼装饰装修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6-1#楼装饰装修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7-1#楼装饰装修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所有检验批均验收合格。建筑节能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所有检验批均验收合格。屋面、装饰装修及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完整,安全与功能资料真实、有效,观感验收均为“一般”,综合验收结论: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规

定,通过验收。

(4)水暖电安装工程施工阶段:自基础工程开始,水暖电安装工程便贯穿始终,能比较齐全的工程。为此在劳动力安排上有专业的水暖工、电工施工班组与土建班组密切配合,相对独立地完成了水暖、电气的安装任务。

1#楼水暖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电气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2#楼水暖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电气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3#楼水暖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电气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4#楼水暖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电气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5#楼水暖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电气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6-1#楼水暖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电气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7-1#楼水暖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电气分部共

个分项,个检验批,各检验批均验收合格,水暖、电气分部质量控制资料完整、安全功能资料真实、有效,观感均评价为“一般”,综合验收结论为: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规定,评定为“合格”,通过验收。3、施工试验情况

本工程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原材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原材的见证抽检次数均达到30%,对涉及结构的混凝土、砂浆的标养试件的见证数量均超过30%,且混凝土强度统计评定合格,砂浆强度统计评定合格。结构实体检测试件每层抽取1组,强度评定结果均合格。对主体梁、板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了检测,均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的规定。对门窗的三性进行了见证检测,符合要求。对屋面的防水材料及卫生间的防水材料进行了检测,符合要求。对外墙保温厚度进行了抽查,符合要求。

4、施工管理情况:

为了保证本工程的质量符合要求,加强对在建工程的管理,我公司对该工程实行项目管理法,组织了精干得力、施工能力强的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理直接负责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及进度的协调指挥工作,以及组织指挥、协调现场的劳动力、设备、资料及资金等方面的工作。选拔和组建技术素质高,施工力量强的施工队伍承担本工程的施工。

5、施工配合协调情况

本工程从开工至竣工期间,甲、乙双方自始至终配合密切,在有困难和问题时,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能够及时地与相关单位联系、协调及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施工单位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6、施工质量控制情况

本工程施工质量严格按照国家现行验收规范GB50300-2013的要求进行验收,施工阶段在建设、监理、设计、质监等单位或部门的监督下,无重大问题发生,对于施工期间所发现的质量问题,都及时妥善的作好了处理。对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时制定相关措施(如墙体的防裂措施、现浇混凝土楼板的防裂、门窗的防渗漏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各项通病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7、工程配套情况

本工程甲、乙双方合同规定,施工单位负责本项目图纸范围内的主楼施工,其余配套工程(如路面、室外给、排水管网等)由建设单位负责另外组织施工单位进行施工。

三、总评

观感质量验收评定:一般。

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完整、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完整、有关安全和功能的检验资料和主要功能抽样检测结果符合有关规定。

该单位工程经我公司验收自评为合格。

湖北恒丰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供销鄂东农副产品大市场一期工程项目部

二〇一七年

篇6:专业成长自评报告

自从踏上教学岗位,如今已接近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我从向他人学习请教到逐渐摸索自己的教学道路,其中充满艰辛,但结果还是比较圆满的。下面就本人的点点滴滴成长之路向作以汇报:

一、虚心请教,沉下身子教学。

在踏入教师行业的那刻,我明白,我空白的工作经历就像学生的考试成绩是零一样,如果学生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就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那么,我作为一名老师,是全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做人行事的风向标,如果我这个头摆不好,立不正,那么无疑会影响模仿能力极强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因此,我下定决心,踏踏实实,不仅自己苦心研究教材、教学、学生,而且也多向有丰富经验的年长老师请教,亲自到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学习他们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如何使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并对他们课堂中的个别自己不理解其用途的课堂活动进行仔细琢磨,希望从中有所收获。在这方面,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同课目老师尤海燕老师,他们二人在这些方面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促进了我职业经历的迅速成长。

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长期以来,我们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观念和人才的三六九等划分,无疑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对学生的教学态度。这表面上看起来无可厚非,但确早早的对祖国的未来产生了无形的影响。我的经历也深深的让我反思。起初,我刚接手学生,满怀热情,学生也竭力配合我的教学活动,但日子久了,情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学生开始在课堂上捣乱,有时个别同学的违纪行为屡禁不至,课后做工作几番无效的情况下,我对这些学生开始置之不理,课堂也不提问他们,结果一次测验下来,这几名同学成绩不尽如人意,虽然这个结果也在意料之中,但看到他们这样低的分数,我还是不免有些气愤,想找他们出气,但仔细回想,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向其他几位老师讨教处理这种学生的方法,他们的友好帮助与提醒极大地帮助了我,使我认识到即使他们这样低的成绩也是他们辛勤学习的成果,我们做老师的在踏上教师这条道路时就应该心存平等观念,不以统一的界限划分学生,而应因材施教,体谅学生的学力、学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与评估体系。

三、教学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不以客观情形的改变而做出主观冲动的表示。

教师的教育行为的规范性在时代的巨大变迁中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以前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在如今崇尚法治的社会观念冲击下,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教师对学生的任何体罚、辱骂,在如今的教育法规的明文条款中都是不允许的,所以,不论我们出于何种目的体罚、辱骂学生,在法面前,我们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合乎规范的。一个个铁的事实告诫着我,如果在不满意的教学业绩与违法两者之中做出选择,我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前者。因此,我试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在课堂上不喜不怒,也学着去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课堂上的个别行为,就这样,我逐渐适应了这个时代的学生,也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我去讨教其他老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方式、态度,从中也获益匪浅,原来他们的自控与忍受能力也是这样一天天磨就起来的。

四、自我摸索是教学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可否认,向其他老师的虚心请教的确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这些青年新手教师的迅速成长,但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课堂上加以使用,那么就不能深刻体会这些做法后面的意义究竟何在。于是,我听完课后,总要把他们成功的方法用于我的课堂上,看是否这些方法也能起到同样显著的效果,结果,有些方法很奏效,有些则作用不大,有些则起反作用,于是,仔细思考,渐渐明白,就像我们倡导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样,我也必须去摸索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尽管这很辛苦,很费时间,但也是青年教师成长起来时必经的一段路。

上一篇:农业科技小论文下一篇:写英语日记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