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分析要点

2024-05-02

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分析要点(精选6篇)

篇1: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分析要点

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分析

企业优胜劣汰加快,两极分化明显

2007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消化了多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利润损失,行业整体上仍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但从行业的结构变化中发现,企业优胜劣汰进程加快,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有2/3企业陷入困境。纺织工业协会对2007年1~11月数据进行了分析,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44232户,实现利润总额1063.46亿元,平均利润率3.97%。其中利润总额的90%是由利润率大于3.97%的1.4万户企业取得的。这些企业约占全行业的1/3,平均利润率达到8.46%,比2006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他们加快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化解了诸多成本提高的不利因素,从而适应了新形势,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主动,也带动了行业整体的持续较快发展。而平均利润率小于3.97%的约占行业2/3的30161户企业,其利润只占全行业的10.8%,平均利润率仅为0.74%,比2006年同期1.19%下降了0.62个百分点,处于亏损的边缘,其中亏损企业达到7506户。

对于他们来说,形势发展带来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消化继续增加的不利因素的能力已十分有限。这部分企业涉及职工700多万人,如果考虑到规模以下企业,影响面还要大得多。到了2008年,情况更加严峻。上述占全行业2/3的3万户企业平均利润率由0.74%降为-0.67%,由上年的微利变成亏损。其中亏损企业达到11,072户,比去年11月底增加47.51%。

多重因素集中作用,困难前所未有

在三月上旬对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和河北六省纺织产业集群的调研中,企业反映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

2007年绝大多数企业都为职工普涨工资,基础工资水平上涨在10%以上。今年随着物价上涨,提高幅度将远高于去年。正式生效的新《劳动合同法》加快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成为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

首先,纺织服装企业赶订单加班很普遍。如果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支付加班工资,工作时间增加50%,加班工资将比法定工时工资高出90%。

其次,以往的社保不能跨地区转移致使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落实社会保险。据调研,有的国有企业为95%以上的职工缴纳了社会保险,但大多数企业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浙江省纺织企业职工参保率仅在6.5%~48%之间;广东地区以前是按比例要求企业上社保,大部分也是按最低工资标准,有些地区企业出360元,个人出148元。如严格执行,企业将为每个职工多支付基础工资收入20%~40%以上不等的社会保险。

从立法目的来说,加强了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但是目前确实对传统制造业造成很大影响。纺织服装行业由于企业用工多、工人流动性大、生产季节性强、经常加班加点、多实行计件工资制,受到的冲击更大更明显。据估算,基础工资、加班费和社保这三大块如果严格落实,人均劳动报酬将比上年提高一倍左右,企业难以承受。浙江省以家庭经营模式从事纺织生产加工的情况非常普遍,收益仅足以维持生计,很多家庭户只能解雇员工。义乌袜业协会谈到,一户仅有3台圆机的家庭户由于无法执行新法将仅有的2个外雇员工解雇,转为由2个家庭成员自己生产,实际上是减少了2个就业机会。

2、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大

去年全年人民币升值达到6.44%,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最大。广东盐步镇某出口企业的内衣,2006年报价每件1.87美金,折算人民币每件14.22元;2007年报价升为1.95美金,才折合13.90元。去年汇率损失约500万元,今年估计700~800万元。浙江平湖一家为迪斯尼、HM等国际知名品牌加工服装的企业在依靠议价能力消化700多万元汇率成本后,仍然有200多万元的汇兑损失,企业利润率因此下降约1.5个百分点。

虽然企业对升值的中长期有判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节奏上很难把握。河北容城、宁晋的出口服装加工企业说,二三月份正是接单的季节,订单虽然很多,但不敢接单。因为无法预测今后几个月汇率到底是多少?有的先前接了单子,现在叫苦不迭。一些企业在座谈中说:“经过20年发展,厂区漂亮了,设备先进了,产品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政策变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反而下降了”。

3、出口退税率下调直接抵消出口利润

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直接抵消企业的出口利润,冲击较为明显,难以消化。国外进口商一般认为出口退税率下调是政府行为造成的,与市场无关,普遍不接受议价。广东沙溪金鹰王公司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企业不敢贸然加价,提价就有失去市场的风险。

青岛某行业排头兵企业2007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93%,而利润却同比下降9.34%,其中2007年下半年因出口退税率降低直接损失2218万元;山东即墨市针织企业受出口退税影响的有471家企业,占全部出口企业的91.4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0.05%,减少退税资金约2.6亿元;海阳市毛针织产业集群因出口退税率的降低直接减少利润1.5亿元。江苏金坛、常熟、吴江和南通的企业家表示,网上称出口退税率还要继续降低4个百分点,他们甚感焦虑。甚至有国外进口商称今年出口退税会全部取消。我们认为,目前有进口商故意利用出口退税政策的不确定预期作为压价筹码,迫使企业接受比较低廉的价格。

4、银根紧缩造成贷款难和融资成本上升

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从紧货币政策,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江苏盛泽镇分析,该地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除按照基础贷款利率上浮20%外,加上担保成本1.8%,再加上贷出来都是现金,综合成本达到12%~13%,企业负担很重,基本上替银行打工;江苏张家港市某企业介绍,由于货币政策影响,企业现金流紧张,上下游企业用银行票据付款,但现在贴现利息飞速上涨,已经从2007年1月的3.08%上升为6.05%;广东沙溪企业反映,承兑汇票手续费有了十几倍的增长;湖州织里镇企业由于目前贷款困难,民间借贷年息已从2007年的10%提高到2008年的12%。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行业优势企业也出现了“贷款难”。山东魏桥集团反映,企业购买棉花原料有一定的季节性,短期内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增加贷款的可能性不大,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着贷不到款的危险,这种情况势必造成棉花价格的不稳定。

5、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招工难”问题在广东、福建等地较为严重。广东佛山祖庙的童装企业反映,全街道2400家企业中,往年一线用工7万多人,现在只召到5万,存在较大缺口。造成企业一些订单不敢承接。张槎光大公司说:“办厂十几年,今年招工最难。”2000人的企业,招工缺口有200多人。反映缺口较大的主要是缝合工等熟练工种,其实质是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招工难”不仅存在于珠三角地区。调研组在河北容城的一个服装厂门口看到,尽管“招收熟练缝纫工600名”的大字标语十分醒目,但应聘情况却很不乐观。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条标语从过春节就挂上了,人一直未招满。目前,容城服装企业人均工资已达1300元/月左右,但仍缺乏吸引力,企业缺员成为普遍问题,大部分企业用工缺口都在20~30%,还有更严重的,缺口达30%以上。

但是在广东的虎门、深圳等地,一些大企业反映近期招工形势好转。估计是劳动力正流向有吸引力的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另一方面,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紧缺更为突出。福建晋江经济发展局表示,受到区域环境和配套环境的制约,该市纺织企业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住房、子女入学、个人提高机会都很欠缺,使得纺织服装创新所需人才资源匮乏。

6、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疲软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后果在去年下半年逐渐显现,导致美国市场需求不足,美国客户订单数量减少和推迟下单时间。其中一些大数量、低价位订单的流矢与我国出口价格上升有关。深圳某服装出口公司的产品出口美国占50%左右。2007年订单数比2006年同期下降12.93%,出口金额基本持平;今年1~6月份又比去年下降63.39%,全年的下降趋势已成定局。企业担心这种现象扩大到其他市场。

7、滑准税对棉纺企业影响明显

在山东,棉纺行业的总产值占到全省纺织总产值的50%以上,棉纺总锭数超过3000万锭的规模,占到全国棉纺锭数的近1/3,山东省去年棉花缺口达300万吨,占到全国缺口的60%以上,因此棉花滑准税对山东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8、“两机”进口政策影响棉纺织企业设备更新

棉纺织企业使用的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两机”)自2007年取消进口增值税减免政策,造成用进口先进设备的投资成本增加17%。广东、山东的棉纺厂等棉纺织企业反映了进口自动络筒机征收增值税问题。

9、环保压力越来越大

浙江很多地区为严格项目建设环境准入,无论申请企业资质如何,对印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造成几乎全部新技术项目无期限推迟。海宁等很多具有集群优势的县镇已经出现了印染行业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上下游需求的问题,产业链无法衔接,印染在浙江产业集群地区已经逐渐成为纺织产业调整升级的瓶颈环节。

广东珠三角地区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印染企业增大投入,但仍然面临退出的难题。如佛山市要求张槎的36家针织印染企业在2009年底前必须全部搬出;深圳市虽然没有明确时限,但硕果仅存的六、七家印染厂近期搬迁也是大势所趋。这样势必切断了地区的产业链,丧失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对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造成影响,最终影响到产业升级。

10、土地资源紧缺

由于广东地区制造业发展迅速,地价上涨较快,造成纺织企业用地紧缺,租用厂房租金上升明显。如张槎厂房租金近期由每平米10~12元涨到13~15元,幅度为25%~30%;山东海阳某公司讲,已得到通知土地税将由当前的2元/m2大幅提高至4元/m2,并且山东省今年的政策将可能将提高到6元;福建某印染公

篇2: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分析要点

我国纺织工业2007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克服和消化了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多种要素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行业整体上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但同时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优胜劣汰加剧、困难企业增多的情况。进入2008年之后,人民币升值加快,美国市场需求疲软,加之南方雪灾的影响,第一季度行业生产、投资、出口、效益等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有所放缓,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

企业优胜劣汰加快,两极分化明显

2007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消化了多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利润损失,行业整体上仍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但从行业的结构变化中发现,企业优胜劣汰进程加快,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有2/3企业陷入困境。

纺织工业协会对2007年1~11月数据进行了分析,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44232户,实现利润总额1063.46亿元,平均利润率3.97%。其中利润总额的90%是由利润率大于3.97%的1.4万户企业取得的。这些企业约占全行业的1/3,平均利润率达到8.46%,比2006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他们加快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化解了诸多成本提高的不利因素,从而适应了新形势,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主动,也带动了行业整体的持续较快发展。

而平均利润率小于3.97%的约占行业2/3的30161户企业,其利润只占全行业的10.8%,平均利润率仅为0.74%,比2006年同期1.19%下降了0.62个百分点,处于亏损的边缘,其中亏损企业达到7506户。对于他们来说,形势发展带来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消化继续增加的不利因素的能力已十分有限。这部分企业涉及职工700多万人,如果考虑到规模以下企业,影响面还要大得多。

到了2008年,情况更加严峻。上述占全行业2/3的3万户企业平均利润率由0.74%降为-0.67%,由上年的微利变成亏损。其中亏损企业达到11,072户,比去年11月底增加47.51%。

多重因素集中作用,困难前所未有

1、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

2007年绝大多数企业都为职工普涨工资,基础工资水平上涨在10%以上。今年随着物价上涨,提高幅度将远高于去年。正式生效的新《劳动合同法》加快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成为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

首先,纺织服装企业赶订单加班很普遍。如果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支付加班工资,工作时间增加50%,加班工资将比法定工时工资高出90%。

其次,以往的社保不能跨地区转移致使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落实社会保险。据调研,有的国有企业为95%以上的职工缴纳了社会保险,但大多数企业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浙江省纺织企业职工参保率仅在6.5%~48%之间;广东地区以前是按比例要求企业上社保,大部分也是按最低工资标准,有些地区企业出360元,个人出148元。如严格执行,企业将为每个职工多支付基础工资收入20%~40%以上不等的社会保险。

从立法目的来说,加强了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但是目前确实对传统制造业造成很大影响。纺织服装行业由于企业用工多、工人流动性大、生产季节性强、经常加班加点、多实行计件工资制,受到的冲击更大更明显。据估算,基础工资、加班费和社保这三大块如果严格落实,人均劳动报酬将比上年提高一倍左右,企业难以承受。

2、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大

去年全年人民币升值达到6.44%,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最大。广东盐步镇某出口企业的内衣,2006年报价每件1.87美金,折算人民币每件14.22元;2007年报价升为1.95美金,才折合13.90元。去年汇率损失约500万元,今年估计700~800万元。浙江平湖一家为迪斯尼、H&M等国际知名品牌加工服装的企业在依靠议价能力消化700多万元汇率成本后,仍然有200多万元的汇兑损失,企业利润率因此下降约1.5个百分点。

虽然企业对升值的中长期有判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节奏上很难把握。河北容城、宁晋的出口服装加工企业说,二三月份正是接单的季节,订单虽然很多,但不敢接单。因为无法预测今后几个月汇率到底是多少?有的先前接了单子,现在叫苦不迭。一些企业在座谈中说:“ 经过20年发展,厂区漂亮了,设备先进了,产品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政策变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反而下降了”。

3、出口退税率下调直接抵消出口利润

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直接抵消企业的出口利润,冲击较为明显,难以消化。国外进口商一般认为出口退税率下调是政府行为造成的,与市场无关,普遍不接受议价。广东沙溪金鹰王公司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企业不敢贸然加价,提价就有失去市场的风险。

目前有进口商故意利用出口退税政策的不确定预期作为压价筹码,迫使企业接受比较低廉的价格。

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从紧货币政策,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江苏盛泽镇分析,该地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除按照基础贷款利率上浮20%外,加上担保成本1.8%,再加上贷出来都是现金,综合成本达到12%~13%,企业负担很重,基本上替银行打工;江苏张家港市某企业介绍,由于货币政策影响,企业现金流紧张,上下游企业用银行票据付款,但现在贴现利息飞速上涨,已经从2007年1月的3.08%上升为6.05%;广东沙溪企业反映,承兑汇票手续费有了十几倍的增长;湖州织里镇企业由于目前贷款困难,民间借贷年息已从2007年的10%提高到2008年的12%。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行业优势企业也出现了“贷款难”。山东魏桥集团反映,企业购买棉花原料有一定的季节性,短期内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增加贷款的可能性不大,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着贷不到款的危险,这种情况势必造成棉花价格的不稳定。

5、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招工难”问题在广东、福建等地较为严重。广东佛山祖庙的童装企业反映,全街道2400家企业中,往年一线用工7万多人,现在只召到5万,存在较大缺口。造成企业一些订单不敢承接。张槎光大公司说:“办厂十几年,今年招工最难。”2000人的企业,招工缺口有200多人。反映缺口较大的主要是缝合工等熟练工种,其实质是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

“招工难”不仅存在于珠三角地区。调研组在河北容城的一个服装厂门口看到,尽管“招收熟练缝纫工600名”的大字标语十分醒目,但应聘情况却很不乐观。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条标语从过春节就挂上了,人一直未招满。目前,容城服装企业人均工资已达1300元/月左右,但仍缺乏吸引力,企业缺员成为普遍问题,大部分企业用工缺口都在20~30%,还有更严重的,缺口达30%以上。

但是在广东的虎门、深圳等地,一些大企业反映近期招工形势好转。估计是劳动力正流向有吸引力的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

另一方面,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紧缺更为突出。福建晋江经济发展局表示,受到区域环境和配套环境的制约,该市纺织企业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住房、子女入学、个人提高机会都很欠缺,使得纺织服装创新所需人才资源匮乏。

6、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疲软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后果在去年下半年逐渐显现,导致美国市场需求不足,美国客户订单数量减少和推迟下单时间。其中一些大数量、低价位订单的流矢与我国出口价格上升有关。深圳某服装出口公司的产品出口美国占50%左右。2007年订单数比2006年同期下降12.93%,出口金额基本持平;今年1~6月份又比去年下降63.39%,全年的下降趋势已成定局。企业担心这种现象扩大到其他市场。

7、滑准税对棉纺企业影响明显

在山东,棉纺行业的总产值占到全省纺织总产值的50%以上,棉纺总锭数超过3000万锭的规模,占到全国棉纺锭数的近1/3,山东省去年棉花缺口达300万吨,占到全国缺口的60%以上,因此棉花滑准税对山东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8、“两机”进口政策影响棉纺织企业设备更新

棉纺织企业使用的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两机”)自2007年取消进口增值税减免政策,造成用进口先进设备的投资成本增加17%。广东、山东的棉纺厂等棉纺织企业反映了进口自动络筒机征收增值税问题。

9、环保压力越来越大

浙江很多地区为严格项目建设环境准入,无论申请企业资质如何,对印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造成几乎全部新技术项目无期限推迟。海宁等很多具有集群优势的县镇已经出现了印染行业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上下游需求的问题,产业链无法衔接,印染在浙江产业集群地区已经逐渐成为纺织产业调整升级的瓶颈环节。

广东珠三角地区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印染企业增大投入,但仍然面临退出的难题。如佛山市要求张槎的36家针织印染企业在2009年底前必须全部搬出;深圳市虽然没有明确时限,但硕果仅存的六、七家印染厂近期搬迁也是大势所趋。这样势必切断了地区的产业链,丧失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对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造成影响,最终影响到产业升级。

10、土地资源紧缺

11、原材料能源运输价格上涨幅度大

浙江绍兴煤电和蒸气价格上涨50%,运输费提高一倍;织里镇水价上涨一倍。广东小榄镇统计,2007年内,与石油相关的化纤原材料涨价30%,棉纱等原材料涨价也近10%,辅料涨价3%~5%不等,包装材料涨价达20%以上;福建长乐运输费用提高了100~200元/吨。

困难因素分析:“内忧外患”有待化解

分析以上各种困难因素,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情况:

一是行业内部长期粗放经营和体制改革过程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广东虎门镇的领导指出,2007年的一些矛盾在近几年已经初露端倪,是产业和企业自身长期存在问题的积累,集中在去年凸现;沙溪镇分析,许多产业集群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依靠低成本,以贴牌加工为主,产品设计研发能力薄弱,缺乏自有品牌,出口议价能力不强,总体利润水平偏低,体现为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势必措手不及,陷入困境。

二是国际新形势、新情况带来的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如美国次贷危机、国际经济疲软,企业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是由于我国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时期,为了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全面通货膨胀,企业必然要面对诸多挑战。

外部环境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内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环境等多重因素在短时期内集中发挥作用,且力度较大,使企业很难在短时期消化和调整,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大部分企业很难承受。

直面严峻挑战,多种措施积极应对

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纺织企业认识到:随着全球纺织产业转移进程推进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纺织产业日趋成熟,国际市场竞争也会愈加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端正对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思想认识,发觉自身不足,积极地采取各项措施应对,主动进行调整提升。

1、坚持技术进步,加强研发能力

2、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困难形势下,品牌企业具有较强的产品议价能力,可以有效消化成本上涨因素,使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到自有品牌的重要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品牌培育和推广。广东中山依之舍公司拥有自主品牌的内衣,年销售1.8亿元,出口7000万元,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可以一个季度换一个新价格,成本上升因素全部可以消化掉。当然,在自有品牌之外,该公司还具备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先进设备、精益管理和客户服务方面的优势。

3、加速设备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大对装备更新换代的投入,尤其是自动化程度高,节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装备,来缓解产品结构调整和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

4、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配套

一些地方注重了服务平台功能的延伸和完善,开展专业市场建设,共性技术支撑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区域品牌推广等。如福建泉州市丰泽区投入了200多万元建立区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和引进服务,解决企业劳动力特别是熟练技工短缺的问题

5、坚持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的企业反映,在多年来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存在难度,急需新技术的支撑,也亟待出台可操作的行业化能耗标准。

6、加强企业管理,稳定职工队伍

企业呼吁尽快建立起劳动力市场的档案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减少劳动力恶性流动,保障劳动力市场秩序。

7、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两个市场

纺织出口企业在市场方面寻找新的出路。广东佛山光大公司一是调整出口市场布局,在美国市场之外,开拓欧盟及新兴经济体市场,降低风险;二是调整内外销比例,利用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的优势,适当转移到内销市场。同时,采取多种金融工具和结汇方式,降低汇率风险。山东文登工艺家纺企业开始开辟国内市场,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500多个专卖店,正逐步形成市场营销网络。内销利润明显高于出口利润,但是资金占用大,回笼慢,库存增加,营销网络建设及自有品牌宣传更需要大量资金,也存在一定风险。

8、落实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关系

9、开展各种培训,注重人才培养

行业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升级

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中,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优势企业采用了先进技术装备,加大研发投入,注重自主品牌在海内外市场的成长;有些自主品牌企业站到了国内的中高端市场,有些出口企业以自身品质和管理基础进入国际著名品牌的跨国供应链,都为行业持续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这些企业普遍重视企业文化和人性化管理,重视节能减排,履行社会责任。他们发展的着眼点落实在加快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化解了诸多成本提高的不利因素,从而适应了新形势,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主动,也带动了行业整体的持续较快发展。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应该关注这些纺织优势企业,对他们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给予资金支持。

中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前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从纺织大国发展成纺织强国,作为充分竞争的纺织工业,必须把握住战略机遇期,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是根本的出路。

要落实创新驱动的方针,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对纺织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学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扩大对外开放,在全球化条件下发挥优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国内外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困难企业压力增大,急需政策扶持

对于全行业2/3的困难企业,形势发展带来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企业两极分化的局面加剧,困难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尽管由于突发雪灾、春节假期等偶然因素,一季度的运行情况并不能代表全年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国际市场疲软程度超出预期,国内各项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效果将不断释放,预计各项经济指标增速水平将低于年初时做出的判断。

这一现象必须引起行业内外,特别是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多数纺织企业经营遭遇严重困难的情况下,确实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给企业一定的缓冲期;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对相关的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减轻企业负担,使其有时间进行主动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篇3: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分析要点

一、要素红利、制度安排与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纺织品服装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中间加工环节, 长期以来, 其出口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低成本优势:低要素价格外加出口退税政策。这一方面归因于低廉的要素价格所形成的包括“人口红利”在内的“要素红利”, 另一方面归因于出口导向的税收政策。

中国二元经济的增长格局以及经济体制的转轨使人口从不流动转为流动, 形成“人口红利”, 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的过程, 为纺织服装业的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通过对1978-2006年中国实际GDP的增长率与居民收入的增长率的对比分析, 不难发现职工实际工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均落后于实际GDP的增长。1979-1998年, 实际GDP平均增长9.9%, 而实际工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率仅为4.4%、5.8%和4.2%, 不足实际GDP涨幅的一半。1999年工资改革以后, 城镇居民的情况得到改善, 实际工资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均接近实际GDP的涨幅, 但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幅依然停留在实际GDP增幅一半左右的水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企业农民工平均月收入1020元, 70%以上集中在500—1200元之间。1992-2004年珠江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月工资仅提高了68元, 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 实际上是负增长。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使得工资水平缺乏弹性, 一方面保证了资本的积累率, 另一方面造就了纺织服装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成本优势。与此同时, 利率管制和低利率政策又大大降低了纺织服装业投资的资本成本, 而资源、能源价格管制下的低价格政策和环境污染的低成本进一步强化了纺织服装产品的低成本优势。

改革开放后, 中国借鉴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发展经验, 开始实行出口导向战略, 通过放松外汇管制, 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鼓励发展加工贸易, 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 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 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纺织服装业作为重要的出口创汇行业, 受到国家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 这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低成本优势。目前, 中国纺织服装品的出口依存度高达4 0%以上。服装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造成生产下降0.5个百分点和3.6万人失业。

随着“刘易斯转折”的逼近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生产要素的市场机制日趋完善, 纺织服装业赖以凭借的“人口红利”乃至“要素红利”将逐步消失, 出口成本优势渐渐丧失。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2007年的劳动力成本分别为每小时0.85美元和0.55美元, 分别比2004年上涨23%和34%, 高于越南 (0.69美元/小时) 和印度 (0.46美元/小时) 的成本。而人民币币值的不断攀升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低成本优势。自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 人民币币值就开始步入快速升值的通道。截止2009年底,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超过20%。与此同时, 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则从2004年的15%和17%渐次降至2007年的11%。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 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成本优势逐渐衰落。

二、过度竞争、R&D与显示性比较优势

截止200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近13万家, 年生产能力高达600亿件, 国际市场占有率为29.34%。2007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711.7亿美元, 增长18.88%, 占到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4.1%;全年实现顺差1525.7亿美元, 增长21.2%, 占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58.2%。整个产业链的从业人数达1.7亿。但数字的背后却隐藏着纺织业过度竞争的窘境———反映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市场集中度指标CR4从1992年0.48降到2005年0.037 (见图1) 。

数据来源:转引自肖文等人“过度竞争与比较优势———以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为例”, 浙江学刊, 2008 (2) :165

数据来源:根据WTO统计数据库整理而得

根据微笑曲线, 一个产业链条中最具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是前段的研发和末端的营销, 然而, 作为一个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 中国的纺织品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却处于中间附加值最小的制造加工阶段, 显示性比较优势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土耳其相比都处于劣势。如图2和图3所示, 在3个国家中, 中国的纺织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最小, 纺织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仅略高于印度。过度竞争与盈利能力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恶性循环。一方面, 国内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导致企业R&D投入的不足, 企业缺乏尖端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大多从事贴牌生产或加工贸易, 面料和化纤等高端环节的生产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另一方面, 过度竞争的结果是行业内的集中度过低, 纺织品出口企业没有能力影响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品的流向, 为了争夺要素和市场, 企业间相互恶性压价, 大打价格战。美国海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1~2005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纺织服装的平均单价分别为2.96、1.76、1.40、1.25、1.34美元/方米。这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恶化了其在销售上的劣势。过度竞争与盈利能力弱化的相互作用导致企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的纺织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1990年的3.84下降到1998年的2.56, 并在近10年内维持了较为平稳的水平;服装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1994年的6.03滑落到2004年的3.69, 并在其后的几年内维持在3.8左右的水平。

三、需求萎缩、新贸易规则与贸易保护

低成本优势和出口导向型的政策导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在改革开放的30年当中得以快速增长, 并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欧盟国家。这就使得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盟市场的需求。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迅速扩散, 西方世界的消费信心受到了极大地打击, 需求迅速萎缩。根据美国纺织品贸易办公室的统计数据, 2008年上半年, 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服装共计138.34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减少2.43%。作为一个出口依存度很高的行业, 在内需不旺的情形下,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的国外市场需求的萎缩大大地打击了中国纺织服装业。

《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意味着国际贸易规则将发生深刻变化。《京都议定书》反映的不仅是环境问题, 更多的是经济问题, 它为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的环保技术设置绿色贸易壁垒, 提高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或能效标准提供了条件。在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尚未完全复苏的背景下, 为了缓解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工人的压力, 美国和欧盟先后开始以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为由, 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 纺织服装品贸易摩擦日益增多。2008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 针对中国的调查就有15项, 占总数的83.3%。美主要纺织团体已经提出了包括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针对具体产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种方案。可以预料,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美国和欧盟针对纺织服装产品进口的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一定会更加严格。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随着“刘易斯转折”的逼近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生产要素的市场机制日趋完善, 纺织服装业赖以凭借的“人口红利”乃至“要素红利”将逐步消失, 出口成本优势渐渐丧失。过度竞争导致纺织企业R&D投入不足, 企业缺乏先进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并陷入恶性的价格竞争, 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反过来进一步抑制了企业从事研发的能力,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大大打击了西方国家消费者的信心, 导致对中国纺织品需求的萎缩, 还引发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浪潮。《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和低碳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为发达国家创造了行使绿色保护的有利条件。中国纺织业要想摆脱在产业链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有效防范出口风险, 关键在于有效整合现有企业。通过横向兼并提高产业集中度, 塑造有实力的大企业, 加大R&D投入, 利用科技创新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跳出“低技术———低盈利能力———低技术”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肖文, 林高榜, 蔡尔津.过度竞争与比较优势——以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为例[J].浙江学刊, 2008 (2) :163-168

[2]刘重力, 李慰, 陈静.无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竞争优势研究——基于市场结构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9 (2) :116-129

篇4: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分析要点

一、化学纤维对农业纺织原料的替代日益加剧

中国的化纤工业,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了半个世纪,但发展很快,替代农业纺织原料的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纺织纤维完全依赖于农业纺织原料,其中棉花在纤维总产量中占94.8%,至1960年化纤产量仅有1.1万吨,至1970年为10.1万吨。1970年代以后,中国化纤工业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1980年全国化纤产量达到45万吨,1986年突破100万吨,1992年突破200万吨,1995年突破300万吨,2003年已达1181万吨。从纤维构成比例来看,1960年化纤仅占1.9%,到1990年,中国化纤占纺织纤维的22.9%,这一数值1995年提高到34.7%,1998年达到52%,超过了农业纺织原料,2002年已达到60%。化纤从1985年94.78万吨,提高到2002年的991.2万吨,17年间增长了10倍多,年平均增长率达14.94%。中国的化纤产量已居世界第一,成为"化纤大国"。然而在此期间,继1984因棉花大丰收和1985年麻类高产从而使得农业纺织原料产量达到最高值以后,农业纺织原料一直在550万吨~700万吨之间徘徊,从1985年到2002年17年间,有9年为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0.38。

农业纺织原料和化学纤维所占比例的此消彼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化纤对农业纺织原料的挤占和替代,而且,近些年来,化纤比例的上升速度不仅没有减缓趋向,反而似乎越来越快,对农业纺织原料来说,其发展的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局限。因此,可以认为它是农业纺织原料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化学纤维对农业纺织原料替代性增强的原因

(一)农业基本规律对农业纺织原料生产的制约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由此产生一系列特性:需要占用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受环境条件影响大,生产不易稳定,生产周期长和季节性。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农业纺织原料,一方面不可能快速地和大规模增长,不能满足纺织业迅速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标准化程度低增加了纺织加工的难度。农业纺织原料的生产过程不易控制,产品性能质量因品种、区域和收获季节等差异会出现很大不同,加工程序复杂或者技术难度较大。

(二)工业生产特性有利于化学纤维的生产

工业化生产不同于农业,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生产周期短,产品质量容易控制,规模经济明显。这些优势特性使得化学纤维,一方面产量可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化纤的标准化有利于纺织加工的使用。化学纤维通过工厂化生产,质量容易控制,标准化程度比农业纺织原料高得多;再者,更易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纺织业的下游以服装制造为主,服装(包括其构成面料)是变化很快的产品,要求快速响应和柔性生产,化纤生产的短周期使得它比农业纺织原料的调整要快捷的多。

(三)技术进步作用在化纤上的体现更强

技术进步对两种纤维的生产都产生了作用,但正如工业技术进步远高于农业一样,在农业纺织原料领域,由于其研究周期长、难度大,技术突破和革新创造速度较慢。而在化纤领域,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利用推动了化纤产业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制造化纤的原料品种被极大扩充;另一方面是化纤生产的高速化、连续化、大容量、短流程、高效率和高收益;再次是化纤性能品质的差别化、功能化和高性能化。通过设计特异的纤维截面和不同材料的复合,纳米及接枝等技术,制成了各种形态、构造和特殊功能的纤维。通过纤维的分子量、结晶度、整列度等的优化结构,大大提高了合成纤维的强力、模量等物理性能。使得化纤的应用领域得到拓展,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水利建筑、交通运输、环保、防护和国防等产业使用方面发挥出巨大功能。

(四)国家对化纤工业的支持较大

虽然政府在农业纺织原料的生产方面多年来一直较为关注,制定了许多政策,但真正的投入相对较少,相反农民的税负和各种成本还很高,处于一种负保护状态(最近两年开始有了改变)。但在纺织工业特别是化纤领域国家的投入力度一直较大。从1970年代开始,政府就确立了农业纺织原料和化学纤维并举、大力发展化学纤维的方针,发展的战略重点逐步转向了化学纤维。国家投入巨资建设了以石油为原料的四大化纤基地:上海石化、天津石化、辽阳石化和四川维尼纶厂。1980年代又建设了特大型化纤企业:仪征化纤及上海石化二期,“八五”完成了仪征三期、辽阳二期工程以及其他的化纤企业。“八五”期间在纺织工业投资的基建和基改两大领域中,投资的重点基本在化纤原料及化纤项目上,在大中型项目投资中国家资金安排的比重高达近90%。“九五”期间在纺织各行业中对化纤的投资继续占相当比重,其中基本建设资金投入110.8亿元,占纺织各行业投资总额的42.3%,居第一位,更新改造资金投入145.4亿元,占各行业投资总额的25.4%。正是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下,一大批大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和发展起来。

三、农业纺织原料减缓化纤替代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应对农业纺织原料生产给予支持保护

农业纺织原料在中国农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作为弱质产业,在与化学纤维工业的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需要国家对天然纺织原料生产进行保护和适当倾斜。从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来看,非农产业已逐步壮大起来,反哺农业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因此为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对农业纺织原料的发展予以支持保护,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国家应采取措施鼓励和推动农业纺织原料的消费。在现代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消费理念逐步形成之际,应该更多地宣传农业纺织原料的优良特性,加速消费观念的转变,扩大对农业纺织原料的消费需求。

(二)提高农业纺织原料的品质性能

现代消费的多样化和高档化,纺织加工技术的发展,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出口市场的增加,这些因素都要求纤维的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因此,依靠技术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纺织原料的品种质量在当前尤为重要。为此,一方面要选育优良品种。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培育具有丰产性、抗逆性、抗病虫害及适应纺织加工要求的优良品种。同时注重科学高效栽培(养殖)和生产管理,保证其生产品质;另一方面,各地应根据其发展历史和自然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生产布局,进行各种农业纺织原料专用基地建设。再次,要严把收获、运输和加工的质量关。如在棉花采摘时要引导棉农进行“四分”(分摘、分存、分晒、分售),在运输和轧花环节要避免“三丝”混入。只有质量和性能得到提高,其使用才会有较大增加。

(三)提升下游产业对农业纺织原料的使用能力

在天然纺织原料生产向纺织加工技术要求逐步相适应的同时,下游产业也应从技术可行性上能更多地接纳国内生产的各种农业纺织原料。目前,许多天然原料正是因为下游加工程序复杂或者技术难度较大影响了对其利用,或者没能充分体现某些品种原料的最优品质。因此,纺织行业应在开发和利用天然原料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研制更具针对性和适合农业纺织原料的加工设备,使其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利用天然原料资源;要不断推进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应用。另外,要大力推进农业纺织原料与化纤的混纺,混纺不仅增加了农业纺织原料的使用,而且可使各种纤维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产品的服用性。

(四)开发新的农业纺织原料和农业纺织原料的新用途

篇5: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分析要点

【华南城网纺织频道原创】

2014年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挑战和机遇并存,关注纺织行业热点,调整战略部署。作为一个传统民生行业,诸多因素将直接或间接的对纺织企业带来严峻的考验,成本和费用持续上升、结构性产能过剩、产品设计创新缺乏、纺织面料标准化等等,都是对我国纺织企业的挑战,尤其是中小型纺织企业应积极的贯彻两会精神,走科技创新、改革管理体质、降低生产成本路线,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

一、生产成本上升 纺织企业产业转移人力成本的持续增长,这几年沿海地区企业出现严重的招工难问题。据相关媒体报道,2014年年初工厂出现大量人工短缺现象,北京、广州、福建、江苏等发达沿海多地遭遇“用工难”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传统制造业和一些服务业。据广东人社厅表示,广州今年节后工人缺口12.33万人,武汉市人社局预算,企业缺工达11万人,厦门则有76.5%的工业企业节后存在用工缺口。江浙等地的纺织服装企业工人返工率则低于30%,面对招工难等问题,企业不得不提升工人待遇或加大福利来吸引和留住工人,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直接的增加了投入成本,专业人士分析称:用人成本几何级上升,很多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业考虑往内地迁移,但是由于配套设施(印花,染整,绣花,手订,洗水等等工厂)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这是一个产业的迁徙,所以在短期内会出现进退两难的局面。少部分的制造业主会或已经考虑往东南亚投资。预期东南亚将是未来十年纺织制造业的中心。笔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成本除了劳动力成本、还有原材料成本和技术成本,企业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技术创新、增强市场反应机制,从而提高生产率。

二、国家重视节能减排 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3月

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在回答与雾霾有关的问题时,李克强表示,我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加大降耗力度,也就是确定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他强调,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由此可见,2014年国家将坚定对环境保护的决心,纺织业由于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水电消耗比较大,国家已经不再作为一个重点扶持的产业,相反作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步,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中国的纺织业预期会从大规模集团化的低品质加工制造业转型向中小规模高灵活性中高品质的设计生产型。所以未来能生存下来的纺织制造业必定是大浪淘沙。有专家称:“纺织行业不能怕有污染就不生产了,关键要考虑如何治理好。欧美国家也有纺织业,也会发生污染,但是他们治理得好,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欧美的经验,要相信,他们能治理好我们也能做好”。所以纺织企业应对节能降耗、设备技改、提高品质、差异化创新等作为转型的重点。

三、纺织行业市场面临网络渠道的挑战2013年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移动互联网用户达8.28亿,3G用户达2.5亿,互联网已经覆盖到中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超过99%的乡镇,86.7%的行政村开通了宽带。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技术基础,电脑、手机、ipad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则为互联网时代提供了物质可能。网络的发展,给传统产业运营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给纺织产业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纺织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和民生产业,要想在当前日益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提升,就要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等渠道来提升品牌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直以来,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涉及从纺纱、织布、漂染、后整理、成批生产,到品牌营销管理、渠道管理,物流配送、零售终端等诸多环节。由于纺织行业属于传统行业,产业链较长,加之纺织行业绝对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平均利润率普遍不高,因此对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技术创新投入成为企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国际市场动荡影响中国纺织发展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导,且一般贸易发展迅猛,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发展比较缓慢,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小。美国总体上复苏缓慢,经济数据不理想,一方面由于天气,更多由于商业周期,失业率为6.7%,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的就业增长都是低于预期的。在此之上,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显示,2013年第四季度中的增长率应该是2.4%,而不是之前公布的3.2%,主要原因依然是疲弱的消费开支。相比之下,欧债危机的阴影未消,欧元区内部增长失衡。总体上,欧美市场需求依然疲软,特别是欧洲经济持续低迷,订单流出中国,使得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现实困境。专家称,在纺织企业竞争力中,当前最重要的是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等机制。质量始终是反映中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物质承担者,而技术创新决定了能不能发展自己的新原料、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不仅要在纵向产业链上寻求创新,还要在横向的产业链、循环价值链等方面大胆创新,使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都与企业形成效益关系。同时,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是整个产业集体综合的表现,它不仅仅要解决生产过程的问题,还更要解决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实现三者的统一,企业市场多元化势在必行。

五、棉价居高不下 进口棉配额体系问题多纺织业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原材料价格问题,纵观近几年的棉价,棉价居高不下,中小型纺织企业已经很难在维持生产,关停倒闭浪潮触目惊心,企业怨声载道。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最新消息,2013年全国棉花总产677万吨,同比降12.5%,棉花进口同比下降19.2%,棉花价格指数平均每吨为人民币19000元。自2012年年底以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基本维持在每吨19000元—20000元之间。同时,国家为保护棉农利益,高价收储棉花,对进口棉花又实行严格的配额制。据悉,目前国内棉花进口实施配额管理制度,进口棉配额分两种:关税配额(简称1%关税配额)和关税配额外优惠关税税率进口配额(简称5%滑准税配额)。进口棉配额一直属于国家控制发放的特殊商品,超过配额进口的棉花将被征收40%的高额关税。对于不容易拿到棉花进口配额的小企业而言,只能通过购买配额的方式获取配额,每吨配额要额外支付3000~4000元,导致了企业成本上升。近日,全国工商联称,棉花进口配额制度的弊端已很明显,建议取消棉花进口配额制度。据了解,棉花原料成本占到棉纱成本的70%以上,国内棉花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压缩了纺织业的利润。正因为如此,个别棉纺企业不愿意从事生产活动,甚至直接进口棉纱,再倒卖给下游纺织面料或服装企业,直接影响中国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

尽管2014年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同时我们应该也看到国家给予的相关政策和利好消息。目前,我国实施棉花直补政策,棉价如果下跌,将有助于缩减国内外棉价差,增加国内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获悉,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平稳发展,产品产量取得了稳定小幅增长。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这将为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内需消费扩大提供重要的依据基础。所以,纺织企业应关注今年行业发展的趋势,理清思路,加大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积极应对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所说:“目前行业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只要认清形势,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我们没有理由失去信心。2014年纺织行业的主题依旧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自我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篇6: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分析要点

中国资产评估行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诞生的。自1989年进行了第一个资产评佑项目开始我国的资产评佑迄今已有13年的历史了。在这13年的历程中,中国的评佑行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初创阶段。现在的中国资产评佑行业已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建立了协会组织,评佑机构达391多家,注册评估师1.4万名及从业人员6万多名。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与国际接轨的行业自律管理框架体系和执业规范,评佑服务范围扩展到为所有经济主体的产权变动,抵钾担保、投资决策等多种经济行为服务。评佑行业的法制建设从单一的政府法规发展到政府法规和行业法规相结合的法规体系。

尽管如此,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仍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同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一样不是十分成熟。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自身所有制的改变,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脱离、改制后,由原来的事业单位成为中介组织,成立了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协会,是具有独立性的社会团体组织。又经历了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合并与分离的过程,最终重新成立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目前独立的注册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相对较少,多数情况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兼营资产评估业务。这样的局面和形势对资产评估的未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很难形成资产评估行业的高效运行机制。

一、我国资产评估行业面临的问题

1、市场尚未统一。在我国, 资产评估业并非自然产生, 而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由政府推动形成的, 其发展路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经济转轨时期的印记。由于业务内容的差异, 目前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存在七种评估专业资格, 并分属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它们是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矿业权评估师、价格鉴证师、保险公估从业人员和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等, 分别归口于财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保监会、商务部等。而且这些领域各有各的法规, 各有各的标准, 相互之间的规制有些也存在冲突, 影响了市场效益的发挥。

2.规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评估行业还无一部专门法律对评估业务范围、评估师和评估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评估机构的组织形式、评估行业的管理体制等进行统一规范。我国虽颁布了包括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及若干具体准则、规范指导意见, 但远未形成体系, 许多实务操作仍处于无规可循的状态。在实际工作中, 有关主管部门只能通过制定一般规范性文件, 对各自归口管理的专业评估事务进行管理。笔者认为, 一个行业政出多门、法不统一, 法规调控力度不够, 必然增加寻租机会, 使寻租各方形成一张自我循环的利益网, 不仅弱化了政府管理, 而且极易滋生腐败现象。

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 我国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有近10万人, 而获得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人数仅为3万人, 只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0% 左右, 其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不合理状况,即基础从业人员过多, 高层次的综合性人才缺乏。我国资产评估人员大多是财务人员或机械、建筑工程人员构成, 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致使评估服务

仅限于传统的项目, 很难承担综合性服务业务, 严重妨碍了评估机构业务范围的扩大。

4、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在实质上影响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体现, 也是会计信息不对称在会计制度层面的体现。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缺乏可靠性, 各行业财务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能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 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其次, 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统一性和可比性, 由于不同性质的企业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 不同的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也不相同,由此造成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可比。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又出现了许多新型行业, 这些新型行业, 简单套用现行分行业会计制度, 不能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再次, 会计核算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分行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只规定了一般的账务处理原则, 减少了对交易或事项的描述以及相应的记录和报告的内容, 造成了会计制度不能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 影响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从上述三个方面产生的会计失真信息, 对企业评估的影响而言, 主要是第一个方面的因素。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缺乏可靠性导致了缺乏真实性的会计信息列示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 使得企业资产不实,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企业价值评估,特别是在持续经营前提下所依据的许多资料来源于企业的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对资产的重置成本、各种贬值、以及资产的预期收益、预期

风险的测算都离不开企业财务数据的支持。如果评估人员对会计失真信息不加注意, 处理不当, 就可能引起评估结果不实。

5、竞争不平等。一是按地区划分“ 区域”。审计咨询业的资产评估需要市场, 市场决定了社会审计资产评估工作的存在和发展。但目前, 人们的市场意识还不强, 仍在沿袭计划经济管理的模式, 对企业的资产评估业务也按条条或块块来划分“ 势力” 范围。各地区的评估机构主要以本地区的有权部门为依托, 靠关系、靠影响、靠小立法来维持, 这种带有浓密行政色彩的竞争对审计咨询业的健康发展是明显不利的。二是行业垄断日益突出。有些行业为了保护局部利益, 对本行业需要委托的资产评估业务实行“封锁,’、“ 垄断” , 硬胜规定要由本行业的事务所(评估机构)实施评估甚至有个别事务所为了争取到评估业务, 竞然采取不正当手段, 许诺委托单位将评估值按委托要求人为任意抬高或降低, 以换取对方委托业务。三是由于一些有“ 权” 的竞争对手使用行政权力, 甚至利用制定法规职权搞业务垄断, 使社会审计组织处于不平等的竞争之中, 优胜劣汰的规律难以发挥作用。

二、我国资产评估行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为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加入WT O 后, 我国经济将发生产业结构和企业制度的重大调整, 这种调整意味着产权交易市场将更为活跃和规范, 为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内中介市场的对外开放也使得资产评估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

战。

1、传统业务相对萎缩,行业发展受到局限。行业产生初期主要从事国企改制、产权变动等资产价值评估服务,此类传统业务不同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具有经常性,企业改制等经济行为结束后,评估业务也就停止了。尽管近年来资产评估业务拓展到了并购重组、抵押担保、知识产权转化、森林资源市场化、拍卖、诉讼、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抵押担保等诸多领域,但总体上均未实现评估业务的经常化和稳定化。

2、特大型、大型资产评估机构相对较少,中小评估机构较多,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执业的市场需要。

3、市场环境亟需改善,职业道德有待提升。一些评估机构为了生存,采取非市场的方式争客户、抢市场,有的甚至违反执业准则出具不实评估报告,加之部分委托方存在违规指定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压低评估付费等,严重影响了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在知识经济的曙光中迎来了2000 年的钟声,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 经济国际一体化的趋势, 我国转型经济体制改革酝酿出的无限商机和加入WTO 的国际竞争。评估行业脱钩改制举措, 揭开了资产评估业走向市场经济的新篇章。完成脱钩改制后的评估机构如何运作, 才能把握良好的商机? 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才能缩短与国际评估业之间的差距?现实要求我们抛掉过去业绩的包袱, 消除心浮气燥和急功近利的心态, 站在发展的高度, 用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的事业, 调整我们的行为, 使机构在市

场竞争的环境中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郭兴海《中国资产评估—评估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00年01期

[2]《中国资产评估行业(2011-2015)发展规划(草案—讨论稿)》

[3]郭建中《中国资产评估—新时期评估机构发展策略的选择》2000年01期

[4]王加春《资产评估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罗勇君《我国资产评估行业问题研究》

上一篇:环保小卫士大班教案下一篇:卖蛋糕的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