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合川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4-05-07

关于印发合川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精选6篇)

篇1:关于印发合川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合川府办发〔2010〕8号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合川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合川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区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年六月一日

1—

合川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我区畜牧业健康发展,有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广大群众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关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畜禽养殖污染,是指在畜禽养殖过程中,排放的废渣、污水、恶臭以及丢弃的畜禽尸体等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破坏。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合川区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以及存栏规模折合生猪当量5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畜禽养殖场”)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第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负责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检查和督促畜禽养殖场完善相关环保手续,协调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工作。

2— 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牵头实施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的取缔、搬迁;负责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规划及布局,统筹全区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工作;负责畜禽养殖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畜禽养殖场污染湖库水域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对城区畜禽养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牵头实施城市建成区内畜禽养殖场取缔、搬迁工作。

财政、农业、发展改革等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有关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废物综合利用等财政鼓励、优惠政策。

工商、卫生、国土、规划、建设、公安等区级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畜禽养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区域内畜禽养殖区域具体位置的划定,组织当地畜牧、规划、建设、市政、环保等行政管理机构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畜禽养殖行为及其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应当采取下列防治污染的措施:

(一)畜禽养殖场应当采取清污分流和粪尿的干湿分离等措施,实施清洁养殖。

(二)畜禽养殖场应当保持环境整洁,必须设置规范的畜禽

3— 粪污贮存设施和场所,采取硬化储存场所地面等措施,防止恶臭气味和畜禽粪污因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三)畜禽养殖场粪污应首先考虑采取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和再生饲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用于还田利用的畜禽粪污,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播。

(四)畜禽养殖场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五)禁止向水体倾倒畜禽粪污。

(六)运输畜禽粪污,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妥善处置贮运工具清洗废水。

(七)畜禽养殖场对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畜禽尸体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作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

(八)畜禽养殖场应当确保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或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

第六条

本区畜禽养殖按区域功能定位和环境质量现状,实行分区管理。

(一)以下区域为畜禽禁养区。

主城区内各街道建成区和其他区域的城镇建成区;城镇规划区、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工业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一、二级保护区;执行Ⅰ类、Ⅱ类水质标准的水域及其200米内的陆域;各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各级风景名胜区,—

4— 各级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二)以下区域为畜禽限养区。

城镇规划区以外的居民集中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准保护区;执行Ⅲ类水质标准的水域及其200米内的陆域;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各级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各级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三)畜禽禁养区、限养区以外的区域为畜禽适养区。第七条

畜禽禁养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已建的畜禽养殖场由区政府按计划责令关闭或搬迁。

因教学、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保留的,必须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完善畜禽污染防治措施和环保手续,且不得扩大养殖规模。

第八条

畜禽限养区实行畜禽养殖存栏总量控制。畜禽养殖存栏总量超过畜禽养殖存栏控制总量的,不得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畜禽限养区内已有的畜禽养殖场须限期完善以管网化沼液生态还田为主的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措施,不得设置养殖废水排放口或溢流口,实现畜禽养殖废渣和废水污染零排放,并限期完善环境保护手续。

前款所称的畜禽养殖存栏控制总量,由畜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根据区域(流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确定。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不同规模分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

5— 环境影响登记表(简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并按规定办理相关部门审批手续后,建设单位方可开工建设。

畜禽养殖场的地点、规模、性质等发生重大改变的,应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项目应按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要求配套消纳污染物土地,且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项目竣工后,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领取《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和完善其他相关部门手续后,才能投入正式生产。

第十一条

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的管理要求排放各类污染物。

第十二条

现有的畜禽养殖场未经审批且符合审批条件的,限期补办相关环保审批手续。

现有的畜禽养殖场未按照环境保护要求完善污染防治措施的,区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督促完善,达到环保要求,并通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获得《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意见》和《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

现有的畜禽养殖场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由区环境保护行政 —

6— 主管部门受区政府委托责令限期治理。经限期治理期满后仍未能达到环保要求,由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或者报经区政府批准关闭。实施关闭由区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吊销证照,经济主管部门实施停水、断电。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未按规定报批或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第九十六条规定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未补办手续的,按以下规定处以罚款:

(一)对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对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对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投入生产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第九十九条规定责令停止生产,对属于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属于报批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属于报批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7— 第十五条

未取得《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排污的畜禽养殖场,依据《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百零一条规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的,责令停止生产。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环保、畜牧、水资源、城市管理、财政、工商、卫生、国土、规划、建设、公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畜禽养殖场,不得享受政府有关畜禽养殖方面的优惠政策。

畜牧、财政、农业、发展改革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畜禽养殖补贴等优惠政策时,应对畜禽养殖场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制度进行审核,对未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意见》、《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之一的,不给予财政补贴。

第十八条

对自觉遵守本办法的畜禽养殖场在安排畜禽养殖专项资金时给予优先考虑;对成绩突出者,推荐其参与区环保信用企业评选。

第十九条

对阻碍行政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 —

8— 部门、监察机关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畜禽养殖场污染纠纷调处按属地管理原则,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处理,环保、畜牧、水资源、城市管理、财政、工商、卫生、国土、规划、建设、公安等相关部门给予配合。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定、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主题词:环保

管理

办法

通知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6月1日印发

篇2:关于印发合川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合川区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

发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合川区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区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

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量大、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时间紧迫,请各镇街按照《方案》精心组织,保证人员到位,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二○一○年六月二十六日

合川区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

发证工作实施方案

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是依法保障土地房屋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法律制度,是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展征地拆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复垦置换和土地整理等国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10〕77号)、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解决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渝国土房管发〔2010〕8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任务及目标

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的任务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其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建(构)筑物所有权。

我区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唯一示范区县,根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要求,全区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必须在2010年底全面完成。

二、基本原则

2— 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既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把登记关口,又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切实维护农村村民合法权益。在工作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规定,依法办理登记。

(二)严格执行农村村民一户一宅,城镇居民不得在农村购买或违法建造房屋的规定。

(三)统一组织、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尊重历史、解决问题。

(四)小产权房、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或自建的房屋一律不登记发证。

三、时间界限

2009年12月31日前依法使用的宅基地、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及地上建筑物均纳入本次登记发证范围,按本轮登记中出台的相关规定办理。2010年1月1日起,依法使用宅基地、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及地上建筑物申请登记的,按申报时的有关规定办理登记。

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工作量大。为加强对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区政府决定成立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

3— 长牟少伦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法制办主任陈凯和区国土房管局局长秦学用任副组长,区国土房管局、区农委、区财政局、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全区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国土房管局,由区国土房管局副局长艾明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的组织协调、人员培训和检查指导。有关部门、镇街要在区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区国土房管局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区农委、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加强对镇街指导,及时完善相关手续。区财政局负责经费保障。各镇街负责本区域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镇街参加登记人员的组织、日常工作的安排布置。镇街国土房管所负责审核、权证发放和工作进度报送工作。

五、工作步骤及程序

(一)召开动员会。

5月26日,区政府召开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动员会,安排布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

(二)人员培训。

6月25日,区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镇街参加登记人员进行培训。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

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充分利用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二次土—

4— 地调查成果在所在合作社公示,经合作社确认后,由合作社申请登记。同一合作社有多宗土地的,实行合并登记,发放一本《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在登记卡上注明各宗地地籍号。

(四)宅基地使用权及村民住房所有权登记。

农村宅基地及房屋登记发证的程序:申请—外业调查—内业资料审核整理—建立台帐—登记—发证—档案整理。

1.申请:权利人对拟登记的土地房屋向登记机构申请。2.外业调查:各镇街组织调查人员对本区域内的宅基地及农房进行调查勘丈,绘制宗地图,收集相关资料。

3.内业资料审核:对拟登记的土地房屋外业调查情况及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清理绘制宗地图,计算土地房屋面积,需要完善的资料由权利人补充完善。

4.公示:为保证工作进度,对申请登记的土地房屋在所在集体经济组织公示7天,对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予以登记。

5.验证:已登记的宅基地及房屋,验证后建立统计台账。如登记事项与土地房屋实际状况不一致的,权利人申请更正登记。

(五)其他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所有权登记。村(组)办公室、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及公益事业土地房屋据实登记。土地、建设、规划手续缺失的,由镇街组织村建、国土联合审定后,权属无争议的予以登记。占用集体土地

5— 兴办营利性企业,用地、规划、建设手续不齐全的,暂缓受理。

六、具体问题的处理

1.1982年2月13日《村镇建设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未扩大用地面积的,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登记。

2.1982年2月13日《村镇建设用地管理条例》实施起至1987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实施止,农村村民建房占用宅基地,超过人均用地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当时有关规定处理后,按实际面积登记。

3.1987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农村村民建房占用宅基地,超过人均用地标准的,按实际批准面积登记。超过标准的面积,在登记卡和权证记事栏记载,待以后分户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土地征收或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新建设时,按有关规定处理。

4.因地质灾害滑坡、新农村建设、国家重点建设征收部分土地原房拆迁,经批准占用其他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建房的,予以登记。

5.农村村民农转非后,原农村土地房屋未登记,或土地征收原房拆迁,经批准占用集体土地建房后农转非的,予以登记。

6.持有建房缴费收据,审批资料遗失,视为合法批准,未超过用地标准的宅基地面积据实登记。1987年1月1日后修建的房屋,超建部分按第3条处理。

6— 7.原房屋分户、继承或转移后,未办理转移登记,又改扩建的,可并案办理。

8.村民住房及附属设施层高低于2.2米的,在登记卡及权证记事栏注明。

9.对三层及三层以上农村村民住宅,镇街负责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督促权利人委托有资质的鉴定单位进行质量安全鉴定,凭质量鉴定报告或镇街出具的安全使用证明及其他相关资料予以登记。

10.农村村民未经国土、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批准,或因规划控制停止审批而修建的房屋,由各镇街组织审查,对符合建房条件的经镇街审定后予以登记。1987年1月1日后修建房屋,超面积部分按第3条处理。

七、强化保障,稳步推进

(一)加强考核,保证任务完成。

区政府是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责任主体,各镇街是本区域任务的具体责任人,区政府将把此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并加强督查。

(二)加强督促检查。

一是建立工作进度报表制度,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各镇街每月15日及月末最后一天,将工作进度报区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是区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不定期对镇街进行检查指导。

7—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各镇街要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媒体,及村(社)干部会、村民会大力宣传本次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的目的、意义、程序及工作要求,动员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动申报,积极参与。

(四)经费保障。

区财政局在工作期间安排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严格纪律要求。

一是各镇街对本次新办理登记或查验权证,应及时建立登记薄,所有登记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并及时移交,不得丢失和损毁。二是严禁以任何名义扣留、延缓向权利人发放房地产权证。三是严格工作经费的专款专用。禁止在法律、法规外以其他名义,或借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发证之机乱收费、搭车收费,增加农民负担。

主题词:城乡建设

土地

房屋

方案

通知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纪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6月28日印发

篇3:关于印发合川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5 年 4 月 2 日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制定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坚持政府市场协同,注重改革创新;坚持全面依法推进,实行最严格环保制度; 坚持落实各方责任,严格考核问责;坚持全民参与,推动节水洁水人人有责,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 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 比例总体达到70% 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 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 ,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 左右,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 左右。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 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

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 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 左右。

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 一) 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取缔“十小 ”企业。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能源局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制定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行业专项治理方案,实施清洁化改造。新建、改建、扩建上述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2017年底前,造纸行业力争完成纸浆无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浆技术,钢铁企业焦炉完成干熄焦技术改造,氮肥行业尿素生产完成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技术改造,印染行业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制药( 抗生素、维生素) 行业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制革行业实施铬减量化和封闭循环利用技术改造。(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参与)

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2017年底前,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 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环境保护部牵头,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参与)

( 二) 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2020年底前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 、95% 左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除干旱地区外,城镇新区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17年,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其他地级城市建成区于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 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推进污泥处理处置。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达标改造,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 以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等参与)

( 三) 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 小区) 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根据污染防治需要, 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 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 农业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定实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明确环保要求,新建高标准农田要达到相关环保要求。敏感区域和大中型灌区,要利用现有沟、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栅和透水坝,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 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 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 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农业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质检总局等参与)

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在缺水地区试行退地减水。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要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问题较严重,且农业用水比重较大的甘肃、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山东、河南等五省(区),要适当减少用水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改种耐旱作物和经济林;2018年底前,对3300万亩灌溉面积实施综合治理,退减水量37亿m3以上。(农业部、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参与)

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 四) 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分类分级修订船舶及其设施、设备的相关环保标准。2018年起投入使用的沿海船舶、2021年起投入使用的内河船舶执行新的标准;其他船舶于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经改造仍不能达到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航行于我国水域的国际航线船舶,要实施压载水交换或安装压载水灭活处理系统。规范拆船行为,禁止冲滩拆解。(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参与)

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编制实施全国港口、码头、装卸站污染防治方案。加快垃圾接收、转运及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接收处置能力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位于沿海和内河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及船舶修造厂,分别于2017年底前和2020年底前达到建设要求。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应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活动污染水环境的应急计划。(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 五) 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自2015年起,各地要依据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相关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结合水质改善要求及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分年度的落后产能淘汰方案,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备案。未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和核准其相关行业新建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严格环境准入。根据流域水质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区域环境准入条件,细化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要实施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到2020年,组织完成市、县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

( 六) 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重大项目原则上布局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并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低耗水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态保护型旅游业,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敏感区域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新建、改建、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要严格控制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印染等项目环境风险,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推动污染企业退出。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应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积极保护生态空间。严格城市规划蓝线管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水域。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 土地开发利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 留足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非法挤占的应限期退出。( 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环境保护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

( 七) 推进循环发展。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炭矿区的补充用水、周边地区生产和生态用水应优先使用矿井水,加强洗煤废水循环利用。鼓励钢铁、纺织印染、造纸、石油石化、化工、制革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水利部、能源局等参与)

促进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严重地区城市为重点,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和利用。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钢铁、火电、化工、制浆造纸、印染等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自2018年起,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北京市2万平方米、天津市5万平方米、河北省10万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积极推动其他新建住房安装建筑中水设施。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以上,京津冀区域达到30% 以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参与)

推动海水利用。在沿海地区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推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等工业用水。在有条件的城市,加快推进淡化海水作为生活用水补充水源。(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

三、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

( 八) 控制用水总量。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其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m3以内。 (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严控地下水超采。在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应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采矿许可。依法规范机井建设管理,排查登记已建机井,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编制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等区域地下水压采方案。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京津冀区域实施土地整治、农业开发、扶贫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不得以配套打井为条件。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 九) 提高用水效率。建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指标等用水效率评估体系,把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将再生水、雨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别下降35% 、30% 以上。( 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参与)

抓好工业节水。制定国家鼓励和淘汰的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目录,完善高耗水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开展节水诊断、水平衡测试、用水效率评估, 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到2020年,电力、钢铁、纺织、造纸、石油石化、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质检总局等参与)

加强城镇节水。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设备。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励居民家庭选用节水器具。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 以内; 到2020年,控制在10% 以内。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 以上。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质检总局等参与)

发展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在东北、西北、黄淮海等区域,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农作物节水抗旱技术。到2020年,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 55以上。(水利部、农业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参与)

( 十) 科学保护水资源。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完善水量调度方案。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 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 发挥好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质中的作用。(水利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在黄河、淮河等流域进行试点,分期分批确定生态流量(水位),作为流域水量调度的重要参考。(水利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四、强化科技支撑

( 十一) 推广示范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重点推广饮用水净化、节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水生态修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适用技术。完善环保技术评价体系,加强国家环保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建设,推动技术成果共享与转化。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水处理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示范推广控源减排和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科技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等参与)

( 十二) 攻关研发前瞻技术。整合科技资源,通过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 等,加快研发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海水淡化和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 处置等技术。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水环境基准、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新型污染物风险评价、水环境损害评估、高品质再生水补充饮用水水源等研究。加强水生态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环境监控预警、水 处理工艺技术装备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科技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 十三)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对涉及环保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全面梳理,废止妨碍形成全国统一环保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健全环保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等领域招投标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推进先进适用的节水、治污、修复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发展。 (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

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明确监管部门、排污企业和环保服务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完善风险分担、履约保障等机制。鼓励发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以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园 区为重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参与)

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十四) 理顺价格税费。加快水价改革。县级及以上城市应于2015年底前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具备条件的建制镇也要积极推进。2020年底前, 全面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完善收费政策。修订城镇污水处理费、排污费、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合理提高征收标准,做到应收尽收。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不应低于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地表水,超采地区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非超采地区。(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牵头,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健全税收政策。依法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设备,必需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资源税税费改革等工作。研究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财政部、税务总局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参与)

( 十五) 促进多元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推动设立融资担保基金,推进环保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推广股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质押融资担保。采取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授予开发经营权益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水环境保护投入。 (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牵头,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参与)

增加政府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加大对属于中央事权的水环境保护项目支持力度,合理承担部分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的水环境保护项目,向欠发达地区和重点地区倾斜;研究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实施“以奖代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重点支持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河道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应急清污等项目和工作。对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运行费用分级予以必要保障。(财政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

( 十六 ) 建立激励机制。健全节水环保“领跑者”制度。鼓励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工业集聚区用水效率、排污强度等达到更高标准,支持开展清洁生产、节约用水和污染治理等示范。(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推行绿色信贷。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重点支持循环经济、污水处理、水资源节约、水生态环境保护、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环保、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要加强协作联动,于2017年底前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鼓励涉重金属、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高环境风险行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人民银行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参与)

实施跨界水环境补偿。探索采取横向资金补助、对口援助、产业转移等方式,建立跨界水环境补偿机制,开展补偿试点。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财政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参与)

六、严格环境执法监管

( 十七) 完善法规标准。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排污许可、化学品环境管理等法律法规制修订步伐,研究制定环境质量目标管理、环境功能区划、节水及循环利用、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染责任保险、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地下水管理、环境监测、生态流量保障、船舶和陆源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 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起草地方性水污染防治法规。 (法制办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保监会、海洋局等参与)

完善标准体系。制修订地下水、地表水和海洋等环境质量标准,城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农田退水等污染物排放标准。健全重点行业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参与)

( 十八) 加大执法力度。所有排污单位必须依法实现全面达标排放。逐一排查工业企业排污情况,达标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稳定达标;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自2016年起,定期公布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定期抽查排污单位达标排放情况,结果向社会公布。(环境保护部负责)

完善国家督查、省级巡查、地市检查的环境监督执法机制,强化环保、公安、监察等部门和单位协作,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完善案件移送、受理、立案、通报等规定。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的监督,研究建立国家环境监察专员制度。 (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中央编办等参与)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打击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含病原体污水,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责任者严格落实赔偿制度。严肃查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领域越权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久试不验等违法违规行 为。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参与)

( 十九) 提升监管水平。完善流域协作机制。健全跨部门、区域、流域、海域水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 发挥环境保护区域督查派出机构和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作用,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流域上下游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于2015年底前建立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环境保护部牵头, 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等参与)

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断面 (点位)。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化学物质监测及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能力。2017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海域建成统一的水环境监测网。(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等参与)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等专业技术培训,严格落实执法、监测等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具备条件的乡镇 (街道)及工业园区要配备必要的环境监管力量。各市、县应自2016年起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环境保护部负责)

七、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

( 二十) 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明确各类水体水质保护目标,逐一排查达标状况。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要制定达标方案,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明确防治措施及达标时限, 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自2016年起,定期向社会公布。对水质不达标的区域实施挂牌督办,必要时采取区域限批等措施。( 环境保护部牵头,水利部参与)

( 二十一) 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将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移动源等各类污染源纳入调查范围。选择对水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总氮、总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研究纳入流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体系。(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 二十二) 严格环境风险控制。防范环境风险。定期评估沿江河湖库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环境和健康风险,落实防控措施。评估现有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风险,2017年底前公布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对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行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替代。(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等参与)

稳妥处置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环境保护部牵头, 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 二十三) 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2015年底前,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及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地区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其他污染源于2017年底前完成。( 环境保护部负责)

加强许可证管理。以改善水质、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将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排放去向等纳入许可证管理范围。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强化海上排污监管,研究建立海上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2017年底前,完成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环境保护部牵头,海洋局参与)

八、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 二十四) 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供水单位应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 地级及以上城市自2016年起每季度向社会公开。自2018年起,所有县级及以上城市饮水安全状况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单一水源供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应于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提前。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防治地下水污染。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等区域环境状况。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和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应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加油站地下油罐应于2017年底前全部更新为双层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应实施封井回填。公布京津冀等区域内环境风险大、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场地 清单,开展修复试点。(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商务部等参与)

( 二十五) 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编制实施七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重金属及其他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大整治力度。汇入富营养化湖库的河流应实施总氮排放控制。到2020年,长江、珠江总体水质达到优良,松花江、黄河、淮河、辽河在轻度污染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海河污染程度得到缓解。三峡库区水质保持良好,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等调水工程确保水质安全。太湖、巢湖、滇池富营养化水平有所好转。白洋淀、乌梁素海、呼伦湖、艾比湖等湖泊污染程度减轻。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风险高的地区,应执行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各地可根据水环境质量改善需要,扩大特别排放限值实施范围。(环境保护部牵头,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加强良好水体保护。对江河源头及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江河湖库开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东江、滦河、千岛湖、南四湖等流域于2017年底前完成。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及跨界水体水质保持稳定。(环境保护部牵头,外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林业局等参与)

( 二十六) 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重点整治黄河口、长江口、闽江口、珠江口、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杭州湾、北部湾等河口海湾污染。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实施总氮排放总量控制。研究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规范入海排污 口设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到2020年,沿海省(区、市)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于V类的水体。提高涉海项目准入门槛。(环境保护部、海洋局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参与)

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在重点河湖及近岸海域划定限制养殖区。实施水产养殖池塘、近海养殖网箱标准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开展海洋离岸养殖和集约化养殖。积极推广人工配合饲料,逐步减少冰鲜杂鱼饲料使用。加强养殖投入品管理,依法规范、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开展专项整治。到2015年, 海水养殖面积控制在220万公顷左右。(农业部负责)

严格控制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污染。2017年底前完成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调查,监控评估水源地、农产品种植区及水产品集中养殖区风险,实施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参与)

( 二十七) 整治城市黑臭水体。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 二十八) 保护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复。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加强滨河( 湖) 带生态建设,在河道两侧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开展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的就地和迁地保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2017年底前,制定实施七大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环境保护部、林业局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保护海洋生态。加大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滨海湿地、河口和海湾典型生态系统,以及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力度,实施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开展海洋生态补偿及赔偿等研究,实施海洋生态修复。认真执行围填海管制计划,严格围填海管理和监督,重点海湾、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及预留区、重点河口区域、重要滨海湿地区域、重要砂质岸线及沙源保护海域、特殊保护海岛及重要渔业 海域禁止实施围填海,生态脆弱敏感区、自净能力差的海域严格限制围填海。严肃查处违法围填海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将自然海岸线保护纳入沿海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到2020年,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 不包括海岛岸线) 。( 环境保护部、海洋局牵头,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等参与)

九、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

( 二十九) 强化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是实施本行动计划的主体,要于2015年底前分别制定并公布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逐年确定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的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城乡水污染治理,强化监管,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各省(区、市) 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备案。(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 三十)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水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环境保护部要加强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进展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等参与)

( 三十一) 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各类排污单位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开展自行监测,落实治污减排、环境风险防范等责任。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要带头落实,工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要探索建立环保自律机制。(环境保护部牵头,国资委参与)

( 三十二) 严格目标任务考核。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切实落实“一岗双责”。每年分流域、分区域、分海域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组织部参与)

将考核结果作为水污染防治相关资金分配的参考依据。(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要约谈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予以督促;对有关地区和企业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水环境污染事件的, 以及干预、伪造数据和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要终身追究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监察部参与)

十、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 三十三) 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及达标情况等因素,国家每年公布最差、最好的10个城市名单和各省( 区、市) 水环境状况。对水环境状况差的城市,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节水型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告。(环境保护部牵头,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卫生计生委、海洋局等参与)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各地级市(州、盟)水环境质量状况。国家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应依法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主动接受监督。研究发布工业集聚区环境友好指数、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城市环境友好指数等信息。(环境保护部牵头,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参与)

( 三十四) 加强社会监督。为公众、社会组织提供水污染防治法规培训和咨询,邀请其全程参与重要环保执法行动和重大水污染事件调查。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健全举报制度,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一经查实,可给予举报人奖励。通过公开听证、网络征集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对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意见。积极推行环境公益诉讼。(环境保护部负责)

( 三十五 ) 构建全民行动格局。树立“节水洁水,人人有责”的行为准则。加强宣传教育,把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水情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客观规律的认识。依托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水土保持教育、环境教育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支持民间环保机构、志愿者开展工作。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开展环保社区、学校、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推动节约用水,鼓励购买使用节水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环境保护部牵头,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篇4:关于印发合川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水利部制定了《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财政部 水利部

2014年1月16日

附 件

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以下简称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安排补助经费,专项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以及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

第三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范围包括:

(一)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包括前期基础工作、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详查、山洪灾害分析评价、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及成果集成、调查评价业务培训等支出;

(二)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包括监测系统补充完善、预警系统补充完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及各级信息管理和共享系统建设、群测群防体系完善以及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建设等支出;

(三)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包括洪水风险图规范制度制定、洪水风险图通用软件开发、洪水风险图编制、洪水风险图管理与应用系统建设、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等支出;

(四)重点山洪沟(山区河道)防洪治理。包括采取修建护岸、堤防等工程措施支出。

第四条 中央补助经费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镇及景观建设、修建楼堂馆所、车辆购置、人员补贴以及项目管理费等支出。

第五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全面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任务。

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运行维护经费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承担。运行维护经费定额标准由地方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利部门制定。

第六条 财政部、水利部建立中央补助经费分配奖补激励机制,根据年度资金规模和建设任务,结合上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地方投入、项目建设管理等情况,确定中央补助经费分配方案。

第七条 每年6月15日前,财政部商水利部按程序将中央补助经费下达至各省级财政部门,并抄送各省级水利部门。

第八条 中央补助经费下达后,各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年度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建设任务和组织实施要求等,统筹安排中央补助经费和地方建设资金,用于当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各省级财政部门应按预算级次和程序及时下达中央补助经费,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九条 由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实施的项目,中央补助经费列入中央本级部门预算,预算编制按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财政部、水利部组织对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与中央补助经费安排挂钩。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水利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本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十一条 中央补助经费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中央补助经费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对中央补助经费购置的物资材料和设备、设施的管理。

第十三条 中央补助经费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

第十四条 下达地方的中央补助经费连续结转两年及以上仍未使用完毕的,一律视同结余资金,收回地方同级财政统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要求,将中央补助经费结余资金全部统筹用于编制以后年度部门预算;对于中央补助经费结转资金,在编制以后年度预算时,应根据项目结转资金情况和项目年度资金需求情况,统筹安排财政拨款预算。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单位应当自觉接受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对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及个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 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利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送财政部、水利部备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水利部负责解释。

篇5:关于印发合川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为进一步严肃机关纪律,提高工作效率,树立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良好形象,根据《公务员法》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考勤对象

区机关事业单位全体在职干部职工(含借调和公益岗位人员,不含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

二、考勤管理

1、区级领导班子、区直各部委办局和工青妇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面部识别考勤机考勤,出勤情况以考勤机记录为准。考勤对象每天上下班必须按规定作息时间进行面部扫描签到签退;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作息时间签到的,可在下班前任意时间进行面部扫描签到,并及时向人社局报备。法检两院、镇、街道办事处、区属中小学校按规定的作息时间自行确定考勤签到方式,并有详细的签到签退记录。无故没有考勤签到记录的,按旷工对待。

2、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事项,离开工作岗位3天以上(含3天)的,包括出国(境)、出省、离开市区,因事、因病请假,各种休假,都要事先填写《工作人员外出请假审批表》(见附表),按规定程序请示审批后方可执行(特殊情况可电话报告审批领导和告知人社局,回机关后补填审批表)。回来后要立即向批准人及备案部门销假。《工作人员外出请假审批表》科级以上干部一式三份,其他人员一式两份,申请人所在单位留存一份,人社局登记备案一份,科级以上干部区委组织部备案一份。离开工作岗位2天以内的,口 头请假。未按规定请假或审批后未到人社局登记备案的,视同旷工。

3、工作人员外出、请假审批权限和程序。

(1)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外出、请假,按《XX区领导干部外出请假报告管理细则》(XX办发[2013]13号)的规定办理。其他工作人员外出、请假,5个工作日以内的由本单位“一把手”签批,5个工作日以上的要经上级主(分)管领导签批,10个工作日以上的,还须经区级分管领导签批;所有工作人员病事假21个工作日以上的,按归口序列须经区委书记或区长签批。

(2)工作人员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离开办公区域2天以内的,都要向分管领导或本单位领导请假,告知去向,并保持通讯畅通。外出或离开办公区域要严格遵守门牌告知制度。

(3)领导和机关干部因公因私出境须经区委组织部门审核,经区委或区委领导同意后方可出境。机关出境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严禁携带密件出境,并要注意在境外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形象。

4、各单位每月3日前以书面形式向人社局报送上月本单位出勤和请假情况。人社局于每月5日前根据考勤机记录、工作人员外出请假审批表、各单位报送的出勤和请假情况,填写《机关月考勤汇总表》,人社局领导核对签字,经报请区分管领导审签后对月出勤情况进行公示、存档。人社局将考勤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内容。考勤情况公示后,如有异议,应在公示后5天内书面向人社局提出,经核查情况属实的,予以更正。

三、考勤处理

1、工作人员未经批准擅自外出、无故不上班的,因公外出、因私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的,弄虚作假办理请假手续的,按旷工处理,取消先优模评选资格,视情节轻重批评教育或分别给予相应处分。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予以辞退,扣发全年目标奖。

2、工作人员因公出差、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病事假、外出学习的相关工资、福利、年终奖、车补等待遇的扣减严格按现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工作人员请假期间不得从事和参与营利性活动或在其它单位打工,否则一经核实按旷工处理。

3、工作人员迟到、早退,工作期间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按XX区《关于违反机关工作纪律责任追究办法》(XX办发[2014]1号)的有关规定处理。

4、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本制度规定,弄虚作假的,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处分。各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对未出勤人员签注和说明未出勤原因,对不严格把关或弄虚作假的单位领导和责任人予以追责。

四、其它事项

1、本制度规定的事项,由人社局具体负责实施,各单位要设专人负责考勤。构成违纪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予以追究。

2、本制度规定的事项如与上级有关规定不符按上级规定执行。

3、本制度由区人社局负责解释。

4、本制度自印发2015年1月1日起执行。

篇6:关于印发合川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衡环办[2010]17号

关于印发《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

管理年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环保局,市局各科室、单位:

为组织开展好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市环保局研究制定了《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七日

主题词:污染 防治 管理 通知 衡水市环境保护局 2010年4月7日

(共印40份)

衡水市环境保护局

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及《衡水市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有效地开展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进一步贯彻“依法行政”的执法理念,做到违法必纠。突出严格执法、程序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2、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厂管理力度,确保全市十二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正常运行,稳定达标排放。近期实际处理负荷达到应收水能力的80%,各县市区地表水考核断面COD浓度达到150mg/L以下,水质明显好转。

督促市污水处理厂、深州污水处理厂、枣强大营污水处理厂完成升级改造工作,市污水处理厂要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深州市污水处理厂、枣强县大营镇污水处理厂要达到一级标准B标准。

严格落实工业园区环境规划环评的要求。冀衡循环经济园区污水厂要投入运行,加快其它工业园区完成区域规划环评并逐步落实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

3、进一步加强辖区内燃煤电厂的监管力度,健全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提高运行质量。衡丰、恒兴电厂脱硫设施投运率达到95%以上,综合脱硫效率达到85%以上;冀州热电厂脱硫设施投运率达到95%以上,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新冀热电厂炉内脱硫设施投运率达到95%以上,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

4、41家国控省控省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和重点工程减排项目,环境执法监察到位,运行台帐健全,运行情况良好,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5、符合安装在线设施条件的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和装有在线设施的重点减排项目,验收合格率100%,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率为100%,数据有效审核率为100%。

6、对各类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严格的环境行为评价制度和绿色信贷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做到厂厂配备环保监管员,环保制度健全,污染治理设施管理规范,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或技术操作人员运行台帐和记录齐全,治理设施稳定运行。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本次活动的领导,市环保局成立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月调度一次工作进展,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每个阶段一总结,做好衔接协调工作。

组 长:吕松印

副组长:代树瀛 王子铎 宋海水 郭占国 张久显 成 员:刘建军 宋 宏 肖燕芳 李明辉 米同清

何锡振 王建民 张智慧 霍纪东 王文通 刘 峰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污控科,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代树瀛

各县市区环保局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负责本辖区活动的开展。要按照《衡水市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工作,每月将活动开展情况报市环保局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措施及分工

(一)实行局领导包县制度

局长吕松印负责冀州市,由办公室具体负责,域内河流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协助负责。

副局长代树瀛负责景县和故城县。景县由自然保护科具体负责,故城县由产业科具体负责。

副局长王子铎负责桃城区和枣强县。桃城区由分局具体负责,枣强县由环境监察支队具体负责。

副局长宋海水负责深州市、武邑县,由监管科具体负责。纪检组长郭占国负责安平县、武强县,由稽查大队具体负责。副调研员张久显负责阜城县和饶阳县,由办公室具体负责,污控科协助负责。

(二)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管理

1、污水处理厂建设

由污控科和监管科负责,督促故城县、武邑县、阜城县按照时限要求投入运营并通过环保验收;督促衡水市污水处理厂、深州市污水处理厂、枣强县大营镇污水处理厂按期完成升级改造。

由监管科负责,加快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做好全市工业园区区域规划环评工作并落实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

2、污水处理厂企业化运营

由污控科负责,提请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冀政„2008‟55号)有关要求,完成污水处理厂改制,实行污水处理厂企业化或第三方运营。各污水处理厂要按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3号),取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并按要求从事污水处理厂运营活动。

3、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

由污控科、监察支队、督查中心负责起草制定《衡水市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理办法》,并报市政府审批印发。

由监察支队、督查中心负责各污水处理厂的日常监管。按照《河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环境监督管理实施意见》(冀环[2009]4号)要求,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在线监测设施运行情况、中控系统运行情况、达标运行及台帐记录情况,现场填写监察报告,依法提出整改和处理意见。

4、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培训。

由污控科、监察支队、督查中心、监测站负责,针对全市1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举办1-2期培训班,通过现场观摩和集中培训的形式,开展业务学习及岗位练兵,在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监测方法、安全要求等方面系统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5、加强进水水质管理

由监察支队、督查中心、污控科负责,加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管理。所有向城镇污水处理收水管网排放废水的工业企业,必须取得排水许可和排污许可证,并与城镇污水处理厂签订委托处理合同,明确水质、水量和双方的权利、义务。

(三)严格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管理

由监察支队负责,对照河北省环保厅《火力发电及供热企业环境保护执法技术规范(试行)》做好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工作。检查衡丰、恒兴、冀州热电厂及新冀热电厂是否建立健全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责任;检查有无健全脱硫设施运行管理档案,是否准确记载煤质、脱硫剂品质、脱硫设施检修、停运、使用旁路排放烟气及非正常运行脱硫剂用量及脱硫副产品的数量、处置等情况;检查是否并按《河北省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及时报送省、市环保主管部门等。

(四)加强国控省控污染源和重点减排项目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

由监察支队负责,加强国控省控污染源和重点减排项目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并现场填写监察报告,对检查发现问题要依法严厉处罚并提出限期整改。检查各类重点排污企业是否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和运行记录,是否配备专门的操作人员,确保设施完好及稳定运行,有无擅自拆除、闲置、关闭或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现象。

(五)强化各类环境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管理

由监察支队、监测站、信息中心、研究所共同负责,加强在线监测设备的运行管理。按要求规范安装污染设施自动监控设备,及时保养维修,保证正常运行,保证联网和数据有效性,对擅自停运自动监控设备的,依法严厉处罚,重点解决在线设备运行环境条件问题。

由信息中心牵头负责,相关科室单位配合,加快重点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

(六)做好重点污染源监测

由监测站负责,组织辖区内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减排项目自动监测设备的比对,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性监测。

(七)加大对涉铅、铬、砷等重金属企业的监管

由污控、稽查、产业和研究所等相关科室负责,进一步摸清各种重金属排污企业的种类及分布情况,制定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八)依法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各执法科室要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启动限期治理项目,解决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降低排污总量,改善环境质量。

(九)发挥主渠道作用 解决环境问题

由稽查大队、宣教中心负责,充分发挥12369环境污染举报热线的作用,扩大群众对12369的知晓度,处理好群众来信来访、市长公开电话以及上级交办的信访案件的及时反馈率,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任务,层层分解,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根据工作分工,围绕着污染减排工作,将各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及重点减排项目的现场检查、监管任务分别落实到市监察支队、域内河流督察中心和监测站,其他各执法科室配合。局长吕松印分别与科室主要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任务和工作目标。

(二)加强宣传 由宣教中心负责,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公开举报电话,鼓励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执法

各执法科室和各县市区环保部门要加强综合监管,采取突击检查、日常检查、夜间检查、联合检查、交叉检查、环保专项行动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现场检查力度,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媒体关注、领导关心热点问题。对严重违法超标排放行为,依照环保法律法规规定,严厉处罚,并采取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等综合措施,确保污染治理措施顺利进行

(四)完善排污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制度

由污控科负责加强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和重点减排项目的环境行为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排污企业行为,提高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由法规科负责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部门、金融机构的联系,进一步落实绿色信贷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建立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媒体曝光制度;对于污染设施故意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污影响恶劣的重污染企业,由宣教科负责,在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五)加大责任追究

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河北省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的要求,从严查处环境执法中的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环保执法环境。

六、时间安排

按省环保厅的统一安排,本次“环境监管年”活动从2010年——月开始,至12月份结束。总体分为六个阶段,各重点排污企业自查与自我整改贯穿始终,各级环保部门检查与监督整改贯穿始终。

(一)动员部署

时间为月底前。市环保局制定印发活动实施方案,各县市区环保局根据实际情况也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周密部署“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做到“无缝隙”管理。实施方案于4月5日前报市环保局活动办公室。

(二)组织培训和企业自查

时间为4月份。市环保局组织污水处理厂管理运行培训,各级环保部门组织、帮助企业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自查,帮助指导企业完善设施,规范管理,提高运营水平。

(三)环保部门检查

时间为5-6月份。各级环保部门根据实施方案,对照环保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要求,对各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情况进行逐个检查,发现和梳理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市环保局重点核查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各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减排工程项目,各县市环保局负责本辖区内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核查。

(四)企业对照再整改

时间为7-8月份。各重点排污企业根据环保部门查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要求,采取切实措施,逐项整改到位,确保设施完好,管理规范,运行正常。各级环保部门要全程参与企业对照整改,全面开展督察督办,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整改到位。

(五)环保部门验收

时间为9-10月份。各级环保部门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全面验收,看企业是否整改到位,没有整改到位的进一步提高整改要求,实施限期、停产治理,直至关闭取缔;对于已经整改到位的,适时进行环保后督察,确保稳定运行。

(六)巩固提高

上一篇:诗朗诵中国梦串词下一篇:外语口语协会纳新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