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作文

2024-04-22

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作文(共18篇)

篇1: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作文

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作文

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山东省兖州市实验小学 四年级六班 郭天豪当你走在海边,闻到一股臭气时,你不觉得恶心吗?当你仰起头欣赏空中的白云时,突然看到一股黑烟,你不觉得扫兴吗?当你静坐在教室中,安心学习时,突然听到了一阵刺耳的噪音,你不觉得烦躁吗?你看!马路上不讲文明的人把瓜果皮随手一扔,街道上总是有扫不完的垃圾,来来往往的`汽车一路喷出黑糊糊的尾气,小河被污染,森林树木被砍伐,小鸟、青蛙成为人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环境被破坏,生态得不到平衡!大自然对人类的不文明行为给以了惩罚:美国加洲刮起特大龙卷风,印度发生七级以上的强地震,孟加拉国年年闹洪水……人类啊,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啊!(指导老师:臧美娟)

篇2: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作文

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你看,马路边不讲文明的.人把瓜果皮屑随手一扔,来来往往的车辆喷出了黑乎乎的气,人类捕杀动物,砍伐植物,使小鸟没有了家,使动物没有了妈妈,使越来越多的大雁无法回来……这就是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环境被破坏了,生态得不到平衡,大自然对人类正在进行着报复。

“地球危在旦夕,人类的末日将要来临”这不是废话,而是在告诉我们,快来保护环境,快来维护生态平衡,快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家户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何必要把自己家中清楚出来的垃圾扔在美好的环境中呢?数目都被砍光了,小鸟全都飞走了,动物们都死亡了,我们人类怎么生存呢?怎么还会有你家、我家、他家呢?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我不能让地球马上变的绿树成荫,虽然我不能让动物复活,但是我可以以后不再乱扔垃圾,不乱吃动物的肉,希望这则公益广告播出后,大家都能不再砍伐树木,不再乱捕动物,不再破坏环境了。

篇3: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吗?

正方认为, 当前, 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能否有效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 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就是保护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法律保障。因为, 一项科技进步成果的取得, 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作保护, 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科技进步成果, 发明创造人 (自然人或法人) 的投入就难以收回, 更谈不上获取收益, 那么, 人们就既没有动力、也没有物质基础去进行科技创新。

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的内容来看, 一项发明创造取得专利权的实质条件包括新颖性和创造性, 一件作品要想获得版权必须具备独创性 (或称原创性) , 商标设计要想通过注册取得商标权必须具有新颖性和显著性 (又称区别性) , 构成商业秘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新颖性 (又称非公知性) , 这些都与“创”和“新”有关。所以,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本质就是鼓励和保护创新。

反方则认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论, 其潜在的逻辑是, 知识产权特殊、神圣!完全不顾有些权利的获得没有经过实质审查, 把知识产权这样一个普通的民事权利说成是战无不胜的, 将知识产权制度与狭义的保护权利人相提并论, 完全不能兼顾权利人和公众的利益平衡, 逻辑上不通, 理论上混乱、实践中害人。认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实质就是扣一个大帽子, 令很多当局者误解、误读、误用。反方认为商标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个主要种类。有人将刘老根申请商标, 是创新吗?其实是一种商业嗅觉。有人将武松打虎图用作酒商标, 是创新吗?其实是利用武松搭便车, 与专利法意义上的创新无涉。却被神化了。还有, 将已有的东西申请专利, 如安吉竹席, 是创新吗?其实是掠夺。是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负面作用“抢钱”。如果一个人在大街上抢钱, 就会受到大家谴责, 如果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负面作用“抢钱”反而被冠以正面的形象。所以, 逻辑上, 只要有一个反例存在, 就不能说“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命题成立。

可谓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在全球化时代, 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自主创新, 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就可能受制于人。当前, 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设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的创新激励法制体系, 已经成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性任务。

知识产权保护可促使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如果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尊重与承认, 创新积极性就无从激发, 潜在的创新就无法变成实际的成果。只有当每个创新者都能从自己的劳动和投入中有所收获时, 创新才能成为全社会积极追求的目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恰恰承认了创新者的劳动和投资, 使创新成果得以产权化, 通过法律的形式使创新者的身份得到确认、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知识财富受到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还能使创新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创新不是目的, 而是形成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手段, 是社会发展的途径。理论和实践表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没有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创新成果不能有效商品化、要素化, 或者产权不明晰、权属不明确, 往往就会被束之高阁, 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更不可能得到积极推广。创新成果只有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才能按照市场规律投入生产实践, 创新成果只有成为商品, 创新者才会通过市场大力推广。

知识产权保护能使零散的创新思想变成有用信息, 为实现跨越式创新积累知识。知识产权制度也是促进信息流通和技术扩散的制度, 创新成果成为知识财产的过程就是零散的创新成果变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国外、国内的创新者通过把创新成果公诸于众, 获得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零散的、个别的发明通过这一过程转变为系统化的知识, 不断丰富、不断积累, 从而为跨越式创新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知识产权保护形成的系统化知识和有用信息, 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创新思路、创新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 必须有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在知识产权制度下, 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尊重他人创新成果、自觉保护创新成果, 创新成果不再是无偿使用的公共物品。这都必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造的民族新文化。

篇4: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

狭隘的理由:让人类更好生存

保护野生动物的第一个也是狭隘的理由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存。这是从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上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更深层的理由应当是,要让所有生物都有一条活路。你要生存,也得给他人留条活路。人要生存,也要让动物活着。如果不让动物活下去,也就没有了生物多样性,那么,人类也会活不好,或更麻烦一点,活不长。因为,人类只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物种,必须依赖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物圈的良性循环才能活下去和活得更好。

人类离开了生物多样性会活不好的问题,爱德华•欧•威尔逊在其《生命的多样性》中早就有论证,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态系统离不开生物或物种的多样性。比如,水蛭是一种吸血虫,但人类可以从中提取抗凝血物质以治疗血栓、心肌梗塞、卒中等心脑血管病;遥远的安第斯山谷里有一种稀有的甲虫,可以分泌一种治疗胰腺癌的物质。美国每年的药物3%来自动物,其中蛇毒可制作非成瘾性镇痛剂,蜂毒可用于治疗阑尾炎等。

植物对于人类的关系也如同动物与人的关系一样。马达加斯加的粉红长春花可用于治疗白血病;云南的紫杉提取的紫杉醇可以治癌;一种蚊草含有合成阿司匹林的物质──水杨酸等等。

如果这些动植物消灭了或用尽了,人类的日子必然不好过。例如,猫头鹰以老鼠为主食,平均一年能吃1000只田鼠,如果一只田鼠一年吃掉1公斤的粮食,一只猫头鹰就可以为人类保护1000公斤的粮食。但是,由于猫头鹰、蛇、黄鼠狼等老鼠的天敌被乱捕滥杀后,全国估计鼠类最多时能达30亿只,每年能偷吃粮食250万吨,超过我国每年进口粮食的总量,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现在,大量的野生动物由于“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而作为开发利用对象遭受灭顶之灾,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例如,象牙、犀牛角、虎皮、熊胆、鸟的羽毛、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绒等的交易导致这些物种逐年减少。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如果任由这样的情况发展,人类未来的日子的确将会很不好过。

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的理由

保护野生动物往深层次说,当然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因为只有人类和所有生物生存的地球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时,才会让人类也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生生不息,也使地球上的所有资源获得可持续或再生利用。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是不能脱离与这个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生物的相互依赖关系的。以食物链为例,有三种类型。一是捕食链,从植物开始,小动物吃植物,大动物吃小动物,形成捕食链;二是寄生链,是从大动物到小动物(寄生虫总是比宿主要小);三是腐生链,即从死物到微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这三种食物链又形成一个有机的食物网,产生了熟语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草”的循环生态环境,人则处于这个食物链的最上端或终端。这中间任何环节或链条的断裂都不仅影响到人的生存,也危及到层层相依的生态系的循环和发展。

从食物链再往大的方面讲,就是生态系或生态圈,其中的各种要素也相依为命,共生共存。在一个生态系中,包括生物与无生物、生物与生物的关系,至少有四个要素。一是无生命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二是生产者,如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和浮游植物。三是消费者,如动物,分为食草和植物的初级消费者,依次是肉食的次级消费者,它们捕食初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又捕食次级消费者等。四是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它们把死亡的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也就为绿色植物提供了养料和食物。实际上,这四种或更多的要素也就形成了层层相依,环环相扣的链条。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条或一个环节,这样的生态就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永续发展或良性循环。

一个物种的存亡,同时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多个物种的消长。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每一个物种消亡,约有10~30种依附于它的其他动、植物也会随后覆灭。17世纪毛里求斯渡渡鸟被杀绝后,不到数年,该岛的大栌榄树也渐渐消失了,因为这种乔木的种子必须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才能发芽、萌生。一只杜鹃一天可捕食300余条松毛虫,一个夏季约可消灭31500多条松毛虫,可以吃掉蚊子、苍蝇共约25万只。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鸟、昆虫植物的数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如果鸟的数量太少或灭绝,昆虫就会大量繁殖,昆虫吃光植物后,自己也会灭绝,于是生态系统就彻底被破坏。所以,野生动物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中大量养鸟人的存在也使得野生鸟类的数量在逐渐减少,最终受到威胁的也是人类。

人与环境的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中国人遵守的人伦有五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从亲、义、别、序、信五个范畴来规范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后来,台湾伦理学界提出第六伦,用来界定群己关系,也可以把这一伦理看作是规范陌生人之间的伦理。

这些传统的人伦之道固然重要,但需要扬弃。而且,仅仅依赖它们并不能涵盖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关系,也无法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人活天地间,必然要与自然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引入第七伦的伦理,也即人与自然关系中应遵循的准则。第七伦要应对的关系包括,人与表面上无机的自然环境,如矿物、土地、水和阳光等的关系;人与有机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人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关系。所以,第七伦也包括人与动物的关系。

无论是无机的自然环境还是有机的生态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仁慈的,有感知的,甚至是有情感的。表现为,如果人类善待它们,它们也会感受到人类的善意,反过来也善待人类。反之,它们就会报复人类,甚至毁灭人类。例如,猫头鹰、蛇类的减少就会让人类陷入粮食危机。

第七伦所体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善待自然,也包括善待动物。这意味着,在从自然索取我们各种所需的物质时需要顾及自然的产出和复苏的能力,不能以GDP为第一原则,更不能涸泽而渔和杀鸡取卵。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提及,例如,《论语》提出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孟子•梁惠王上》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等,实质上也是一种永续发展的概念,是人与自然相处应遵循的一种伦理原则。

第七伦尽管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和人与人的关系。因为自然物也有法律地位,需要人类去保护和善待。反过来,得到保护的自然,包括动物,也会善待人类。

篇5: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作文

在浩瀚的宇宙中,现在只有地球是唯一能够供人类生存的星球。在地球上有几十亿的人类生命。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人们在不断地消耗着地球上有限而所剩无几的宝贵资源,眼看着一些动物灭绝,我们又怎么会不心痛呢?我真为它们感到伤心,可转念想一想,造成这一切的是谁呢?对,是人类,可人们在悲痛的同时,谁又在想过造成这一切的是自己呢?可经过这一切后,人们还是在大量捕杀一些国家级保护动物、污染我们的水资源……其实不只是动物,植物也会受到这样残酷的待遇。大街上的树木原本挺拔而粗壮,可随着时间的变化,那些树木变得越来越稀少了。唉!一定是有些人乱砍伐造成的,没有真正很好保护我们的环境。那次我和妈妈去上街亲眼看到的一件事证明了这一切。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星期六,我们刚一出门就看见一个人把一刚补栽的小树苗拦腰折断,后一个人好象是无意的用脚又将剩余部分踏在了地上,我们去想将小数苗扶起重载就不能了。那天我心里很不高兴。我在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他们毫无愧色扬长而去?如果我们再不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地球上的资源迟早有一天会被消耗光的,到了那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篇6:描写人类保护地球600字作文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没有了地球,我们人类将无法生存。但是有些人不注意保护环境,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破坏。日常生活中一些人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破坏花草树木……工业生产中:工厂肆无忌惮的排放废气废水、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捕杀野生生物……种种可耻行为给我们的地球母亲造成了严重创伤,并带来海啸、沙尘暴、洪水泛滥、瘟疫等严重灾害。

再比如说我们的水资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就没有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茂密的森林,还有我们生存的家园!如果严惩水和水资源污染严重,将会扰乱我们的正常生活,工厂无法正常生产,农田颗粒无收,各种动植物也会因此而死亡,最后人类也将……

由于地球妈妈的绿色衣服不能保护水分和土壤、洪水、冰雹、狂风等妖魔也就趁此机会兴风作浪,不断的袭击地球妈妈,给人类造成了饥饿的威胁。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请珍惜我们的星球,要知道在茫茫宇宙之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全世界人类的生存,请拯救地球吧!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样不依赖大自然的恩赐;天气、森林、湖海、草原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我们人类应该清醒了。破坏自然环境,就等于自毁家园。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生存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篇7:保护地球就是善待自己作文

地球能满足于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地球是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我们不去好好的保护它,就会让我们的希望破灭。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只有地球才能好好的生存,除了地球,就再也没有一个地方适合我们生存。

我们要低碳生活,你们知道吗?如果我们少搭乘一次电梯,就会减少0.218kg的碳排放;少开冷气一小时,就会减少0.621kg的碳排放;少吹电扇一小时,就会减少0.045kg的碳排放;少看电视一小时,就会减少0.096kg的`碳排放;少用灯泡一小时,就会减少0.041kg碳排放;少开车一小时,就会减少0.72kg碳排放。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节约,那么就会减少多少的碳排放呢!

如果我们能做到空调不低于26度,那么全国节电就能上亿度;如果我们能多坐公交和地铁,那么就既能省能源又便捷;如果把灯泡换成节能灯用电能,那么久能省近八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数量增加,人类对环境的侵害也越来越严重题目:垃圾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随处可见,应对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话题。

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即所谓生物圈的平衡状况加以全面地和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我多么想在花丛中捉蜻蜓,我多么想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于小鸟唱歌、打闹,我想躺在草原上,享受沐浴的阳光……

我们要保护地球,让地球很乐意的为我们转动着,如果我们不好好去爱护它,不好好去保护它,让地球变得伤痕累累的话,地球总有一天会转不动的,到时候,我们人类总会破灭的,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雨果曾经说过题目: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绿色,地球是我们生命的色彩,同时也是地球生命的色彩!

篇8:动物——人类保护环境的得力助手

蜜蜂是酿蜜的昆虫, 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采集着各种花蜜。然而, 蜜蜂不仅可能收集了污染物质, 而且还可能把它们集中到所酿的蜜中。例如镉元素, 它是一种重金属, 如果蜜蜂的蜂箱建在燃煤发电站的下方, 发电站排出的废气没有很好地净化, 就会使蜂蜜中含有大量的镉, 而我们又很难通过对环境检测发现这种金属。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对蜂蜜做分析化验, 才能发现这种危及人体的物质。不久前, 美国研究人员就利用蜜蜂在华盛顿和西雅图周围大约7000多平方公里内的60多个养蜂人的帮助下, 绘制了某些污染物质的分布图。科学家们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明显存在的3种污染物:砷、镉和氟化物。这就是被科学家称为“甜蜜的探测员”的蜜蜂。

猫——会发出危险暗号的“精灵”

不同动物对危险环境发出信号的表现不一, 对不同污染物质的敏感度也各异, 这时, 研究动物特性, 注重观察动物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水俣猫”就是典型例证。上世纪70年代, 在日本北海道附近的水俣湾, 一家工厂排出的含汞废水严重污染了附近水域。生长在该水域的鱼类对这种金属具有耐抗力, 所以没有出现死亡现象, 而对水银异常敏感的猫吃了这些被污染的鱼后率先得了中毒性脑炎, 给人们发出了表现为“舞蹈综合症”的危险信号。然而人们当时并没有理解猫发出的“暗号”, 随后, 许多人出现了畸形儿、流产、神经严重反常等病症, 过了很长时间, 中毒的原因才被查出。如果当地居民当时能细心观察猫的变化, 研究猫的病情, 也许就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灾难。

尼日尔河狗鱼——会发射电脉冲的水质“专家”

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等城市, 人们把检查饮水质量的工作交给了尼日尔河狗鱼。这种狗鱼几乎又聋又瞎, 但嗅觉极好, 它们能对在水中遇到的有害物质做出反应。在每座城市的供水系统中, 都有3条狗鱼轮流“值班”, 它们生活在试验水池里, 非常认真地检查饮用水是否被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污染。狗鱼生有一只灵敏的长鼻子, 人们每隔一定时间往水池里放一份新鲜水样, 并通过狗鱼发出的电脉冲监测水质, 如果水中落入毒物, 脉冲频率下降, 供水站的信号盘上便会发出警告信号。现在, 很多国家都用尼日尔河狗鱼做了试验, 并且效果非常好。

狐狸——检测核泄漏的“功臣”

实际上, 动物只能在其机体内接纳很微量的、无害身体健康的污染物。但是, 如果这种污染物能够抗衡新陈代谢且受污染的动物又被另一个动物捕食的话, 这种捕食便按照大鱼吃小鱼的原则重复数次, 从而通过“生物蓄积”过程, 使污染物在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体内形成最危险的蓄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随着第一批核电站投入使用, 事故也相伴而来。住在某核电站附近的居民发现狐狸的甲状腺出现异常。事情发生后, 引起了当地卫生部门负责人的注意。原来, 排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动物狐狸, 捕食了被核电站泄漏的放射碘污染的动物, 在其甲状腺内聚集了足以引起反应的相当数量的放射碘。这一重大发现表明, 狐狸是可用作检查因过滤器失灵而造成放射碘泄漏的宝贵的监测动物。

乌贼——海洋中的“哨兵”

众所周知, 无污染的海洋环境才能孕育出健康的海洋生物, 维持生物链的平衡和供人类食用。由于各种原因, 海洋中会存在某些污染物质, 例如水银。说到水银, 其污染效应特别容易聚集在海洋生物中, 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捕食动物 (乌贼等) 体内。因此人们专门制定了一种监测鱼体内水银含量的标准。从2000年开始, 一些国家的环境保护部门, 利用乌贼作为海洋污染物采集装置来监测海洋和海洋生物受污染程度, 从而保障人类吃到新鲜无污染的海产品。

篇9: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这些野生动物真的是非典的肇事者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拨通了从广东考察归来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义的电话。电话那端,他说:“我高兴地看到这些学者所取得的成绩,但同时也有一种莫大的担心:这些野生动物将会被如何处置?野生动物是无辜的,人类自己才是始作俑者。”张树义与记者谈起了最近几十年与野生动物相关的疫病。

人类艾滋病病毒是怎样起源的

张树义说,在最初发现艾滋病时,这个问题令人十分困惑,世人众说纷纭。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科研人员终于找出了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它很可能是生活在非洲的绿猴或称非洲猴。

由于非洲炎热的气候和潮湿的居住环境,各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在该地区的流行发展都很迅猛顽固。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乡村部落,人们对性关系的态度比较随意。某些地区的居民还有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用猴血注入人体来刺激性欲,甚至用于治疗妇女不孕症和男性阳痿等病。该地区为艾滋病高流行区,间接证明艾滋病病毒是从猴传给人的。不过,如果追溯该地区这种习惯风俗,最早的年代可能远远长于艾滋病流行的历史,使得这一观点也有令人怀疑之处。不过,艾滋病专家们坚持认为,可能在很早以前,艾滋病就曾通过猴子传染过人类,但因为某种偶然的原因而自生自灭;又由于某种契机,造成了今日的广泛蔓延。

病毒学者从200只非洲绿猴的末梢血液中成功检出70只带有与人类艾滋病病毒极为相似的病毒,充分证明了上述由猴传人的推断。而这种生活在非洲的绿猴造成的艾滋病病毒流行所传播的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由于它们多生活在人类居住地附近,或成群结队于国家开辟的旅游胜地及公园等场所,或寻食、或与人们嬉戏,有时会咬伤游客,这样就将猴艾滋病病毒传给人,尤其多见于居住于扎伊尔的海地人。然后,又由移居至美国的海地人将病毒传到美国,再通过美国这个世界各地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国家传播到世界。专家认为,这种猴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感染的过程中可产生突变,进化成为人类的艾滋病病毒。

埃博拉病毒与灵长类动物有关吗

张树义介绍,1976年,埃博拉病毒出现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其名字源于刚果境内的一条河流。埃博拉病首次暴发就显现出巨大的杀伤力,夺走了270条性命,不过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何种病毒。埃博拉病第二次大暴发是在1995年,有245人死于非命。在发现埃博拉病毒后的20多年里,全世界死于这种可怕病毒性传染病的大约有1万人。

埃博拉病毒引发的症状十分恐怖。感染者发高烧,肌肉疼痛无比,体内的心、肝脏等内部器官开始糜烂成半液体的块状,最后患者眼睛、嘴、鼻子和肛门大量出血,全身皮肤毛孔浸满污血而死。埃博拉病毒极易通过患者的血液、精液、尿液和汗液传播,一般潜伏期为3周,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90%。发病初期的症状极具迷惑性,容易被医生误认为是普通的发烧或者麻疹。

埃博拉病毒引起休克和大出血症状的机理很复杂。病毒侵害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系统的巨嗜细胞和肝细胞。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些细胞的损害导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倒流入外周器官,从而造成循环系统的崩溃并使人快速死亡。

前一阵子,刚果西北部与加蓬接壤的地区再次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病,已经有100多人因感染埃博拉病致死。据刚果卫生部部长对媒体公布的消息称,此次埃博拉病暴发的原因是当地居民食用了附近森林里死去的灵长类动物。

尼巴病毒如何来自狐蝠

张树义指出,1998年9月至1999年4月,尼巴病毒在马来西亚首次暴发,导致成千上万头猪死亡,并在几周内传染给人,所感染的276人中有105人死亡。系统学研究发现,尼巴病毒属于副黏病毒,在现有的副黏病毒科成员中,尼巴病毒与亨德拉病毒亲缘关系最近,被归为一个新属。

在尼巴病毒感染的猪场内,病毒传播速度很快。同一猪场内的猪之间的传播,极有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病猪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如尿、唾液、喉气管分泌物等,尤其是在封闭式猪舍内。病猪的典型特征是急性高烧、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病人均为猪场或屠宰场工人,主要是通过伤口、病猪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唾液、鼻腔分泌物、尿液、粪便)、血液、以及呼出的气体等直接接触而感染尼巴病毒,表现为起病急、发烧、头痛、行为改变、肌痉挛、心动过速、视力轻度模糊。接着,病人开始昏迷,神经症状和体征呈进行性恶化,呼吸极度困难,不可逆性低血压及峰形发热。典型病人从发病到死亡仅6天。没有发现尼巴病毒在人之间传播。

鉴于尼巴病毒与亨德拉病毒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所以蝙蝠就成了首要的监测目标。马来西亚蝙蝠种类多样,包括至少13种食果蝙蝠和60多种食虫蝙蝠。对14个种324只蝙蝠血清进行检测,其中5个种(包括1种食虫蝙蝠)的21只蝙蝠有尼巴病毒中和抗体。后来又从黑狐蝠尿液内分离到尼巴病毒,进一步证实了狐蝠就是尼巴病毒的自然宿主。

对尼巴病毒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场病毒的暴发与砍伐森林密切相关:森林面积减小、食物不足,迫使狐蝠从传统的森林环境中迁移到森林边缘附近的果园取食;而马来西亚有许多养猪场与果园毗邻,受狐蝠污染的果实掉落到地上,被猪吃掉,从而把致命的病毒带到人类社会。

SARS病毒是否来自果子狸、蝙蝠、猴子、蛇

张树义说,对这个问题,他已经不想陈述,只想问一句:这些野生动物怎么好端端地钻进笼子里,跑到了菜市场?

病毒性疾病为何频频暴发

这涉及两个问题:生命之间的协同进化,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加。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是在过去的35亿年间产生、繁衍和进化的,其中一些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也正是这些相互作用,使人类今天看到的自然界不仅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物种,而且是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动物间的食物链关系,一种生命依附于另一种生命等诸多行为和现象。

病毒也是一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曾经“试探”了各种各样的宿主。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强,它们便无法依附;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弱,便会被“斩尽杀绝”,导致宿主物种的消逝。就是在这漫长而又不断的“磨合”过程中,物种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协同进化关系,生态系统也平衡下来。然而,一旦一个新的、原本没有任何抵抗力的物种接触到病毒,因为没有抵抗力而无法控制病毒的大量繁衍,病毒种群便会大暴发,灾难也就出现了。当然,除了这种方式,病毒自身也可能发生变异,而导致宿主原有的抵抗力减弱或消失。

众所周知,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的各种活动日益频繁,人们不断和大自然中的动物发生直接而又密切的接触,而这些动物原本和人类是根本“井水不犯河水”的。可以说,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对野生动物的大吃特吃,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潘多拉”魔盒。这次SARS的流行再次告诫我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真的不是一句口号;如果我们不遵从大自然自身的规律,下一个,甚至更大的“SARS”在不远的将来也许还会出现。

最后,回到主题———如何对待这些“肇事”的果子狸、猴子、蝙蝠、蛇?张树义认为,这应该是留给全社会的思考。他的答案是一句反问:事实上,相当多的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这样或那样的病毒,我们能将它们全部消灭掉吗?

篇10: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可现在,每13分钟就可能灭绝一种动物。有人说,灭绝就灭绝吧,反正野生动物不能吃,跟我们没有关系。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想想,那些动物为什么会灭绝?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人类的滥捕、滥杀.一是环境的破坏。

我就说说环境的破坏吧,原先地球是这里一块绿,那里一块绿的。这些绿就是森林和草原,可现在,这些绿都被破坏了。据科学家断定,人类历史发展初期森林面积为76亿公顷,20世纪初森林面积为48.9亿公顷,80年代森林面积为38亿公顷。地球上的绿色消失得多快了啊!人类砍了树木,毁了森林,破坏了草原,动物们失去了生存的地方,它们能够不灭绝吗?人类也因此受到惩罚,洪水成灾就是一种惩罚啊!

地球身上的蓝色也被污染得不小,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黑乎乎的,地球变成了脏姑娘. 现在,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水是不可以直接饮用的。可以供陆地上所有生命使用的淡水还不到它总量的1%,但这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水里的鲜蹦活跳鱼虾不见了,河蚌螺蛳不见了……水体被污染了,水里的动物能不灭绝吗?

人也是要喝水的,据资料显示,世界上80%的人生病与水有关,并且每年有2500万5岁以下儿童因饮用被污染的水生病而死。在我国,污染也非常严重,全国城市自来水源已有80%受到污染。

每年因水污染至少要损失300亿元以上。

这样看来,水的污染不仅使许多水生动物灭绝了,人类的生存处在危险的边缘,再说,我们一定要维护生态平衡,不然的话,人类会遭殃的。比如说,猫头鹰被滥捕滥杀完了,田鼠就会泛滥,粮食就会被田鼠吃掉。那样的话,许多人都会被饿死。难到说某些动物的灭绝跟我们人类没有关系吗?

篇11: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作文

42、多种一棵树,世界上就多一片绿色。

43、自然有没有朋友?水泥地上的野花。

44、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45、请让我们的校园永远充满绿色。

46、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

47、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48、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49、请您爱护绿色,绿是生命之源。

50、种一棵树,就像给校园一份礼物。

51、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52、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53、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自已。

54、绿色,永恒的美;校园,永远的家!

55、保护环境,少说多做。

56、只要真诚付出,美丽无所不在。

57、人类若不能与其他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58、心动不如行动,去怨不如去干。

59、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篇12: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四四班庄澍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美的一首诗啊!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大自然风光的遐想中,那么美丽和谐,那么生机昂然,可是现在,人类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大自然,一片片树林倒下,一块块绿色消失,一座座高楼建起,一条条污水流出,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严重破坏,大气、水、土地被严重污染,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很大的影响,湿地、酸雨、荒漠化、沙尘暴一次又一次侵袭着地球,难道这还不足以警示我们,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地球就好比宇宙间一艘承载生命的航船,而人类是这艘船上的旅客,现在,这艘船漏水了,为什么?因为人类在船上破坏这艘船不可少的设施——环境,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尽全力补好环境漏洞。

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多植树造林,爱护周围一草一木,不捕猎小动物,见到垃圾就捡起来等。但这些光凭我们的努力还不够,还要号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保护环境而做出贡献。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同学们,当你陷入挫折和失意的时候,当你烦恼的时候,回归大自然吧!拥抱大自然吧!大自然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平静人的情绪,在林间小路上走一走,在草丛中躺一躺,在大树旁靠一靠,拥抱蓝天绿水,闻一闻泥土的芳香,看看地上的蚂蚁不知疲倦的忙碌,一定可以让你的情绪渐渐平和,愁眉苦脸来,笑逐颜开回。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只要努力,绿色一定会再次围绕在我们身旁!

篇13: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近年来, 全世界的温度都在渐渐地变暖, 主要是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过多。专家估计今年温度要升高2~4℃, 这都是因为人类不断的破坏环境造成的。

全世界的温度变暖, 农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生产1吨小麦要1000吨水, 生产1吨玉米要1200吨水, 而生产1吨稻米则要2000吨水。我国地区人均水的只有量仅是2200吨。如果我们的水资源减少的话, 那我们生产的粮食就会渐渐减少, 再加上自然灾害, 那就更了严重了。

同学们, 让我一起来保护地球, 让地球母亲恢复自己原来的容貌。只要我们多骑自行车、多种树, 少用化学品、少用纸……就可为地球母亲做出巨大的贡献。保护地球, 从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

篇14:保护工业遗址就是保护城市文脉

日前,本刊记者就城市工业遗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让近代工业遗存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结合等读者关心的话题,专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

《新西部》:毗邻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陕棉十一厂,已有70多年历史,其前身为大华纱厂,这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个近代化的纺织企业,建国后又成为本地区最早的大型国有企业。您认为,这样的工业遗存,对一个城市来说,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裴成荣:工业遗址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的加速,原来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工业区进入到城市核心区范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城市工业不断被驱逐到城市更边缘地区,核心区不断被城市现代服务业所取代,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存面临着被拆迁的处境,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大量工业文化载体面临着流失的局面。因此,加快工业遗址保护,就成为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内容。

大华纱厂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机器纺织企业,在历史、社会、建筑、技术和科研等诸多方面有着典型的研究、保护价值。作为西安近代工业的一个见证,保护大华纱厂遗址,就是延续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对于保护西安历史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大华纱厂遗址作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配套项目,除了填补遗址区文化商业的市场空白,完善大明宫区域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外,更提升了城市品位,丰富了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空间特色,对于塑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文明特色将起到重要作用。

《新西部》:在大华纱厂原址推出的“大华-1935”,是“文化+旅游+城市”的“曲江模式”在西安北城的又一大手笔,这个项目对带动城市发展和改善民生将有何影响?

裴成荣:大华纱厂已有70余年历史,内部厂房破旧。所处的道北地区,大都是城中村和棚户区聚集地,市民生存条件极差,环境非常恶劣。曲江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将遗址保护、旅游开发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将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建设项目,不但彻底改变了本区域的发展环境,而且通过整体搬迁,使这里的原住民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实现了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创出了一条新时期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城市空间和谐共生、民生建设与城乡统筹完美结合的大遗址保护新模式。相信“大华-1935”项目的建设,不但可以彻底改变本区域的基础设施与交通环境,提升该区域的城市功能,而且该项目的实施,将会带动该区域文化旅游、餐饮商贸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遇,实现城市发展成果与市民共享。

《新西部》:面对大华纱厂这样不可多得的工业遗存与历史符号,在开发过程中,如何做到近代工业遗存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的成功结合?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裴成荣:在保护近代工业遗存,实现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的成功结合方面,上海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各类工厂应有尽有,建筑形式五花八门,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工厂,它们的建筑式样也常常大相径庭。从上海“新天地”项目的成功建设,到围绕世博开始的大规模的老工业基地旧厂房的保护性改造,既促进了上海城市的有机更新改造,同时,大量的工业遗址通过文化创意改造,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如上海国棉十七厂工业遗址的华丽转身就是纺织工业遗址改造成功的典型案例。如今,它已经转型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北外滩”的时尚新地标。这里既有纺车铁道铺就的休闲走廊,也有亚洲最大的秀场,还可以近距离观赏工业遗址的辉煌历史,实现了城市功能与工业遗址保护的完美结合。上海的成功经验证明,实现近代工业遗存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的成功结合,关键还在于改造的理念和思路要代表城市发展的方向,要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和谐共生。只有将现代创意巧妙地运用到工业遗址中去,找到适合它空间特色、结构特色的实用功能,并赋予其现代文化气息,这样的改造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市场接纳。

《新西部》:资料显示,原大华纱厂占地面积27.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32万平方米。据说,在这个项目中,将会把部分厂房改建为博物馆或陈列馆,用来展示近代工业文明遗存。根据记者调查得知,作为工业遗存的重要实物,大华纱厂的纺织机器已经不复存在,那些已被淘汰或者卖掉的纺织机器是否需要重新复原?

裴成荣:工业遗址作为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在此背景下,工业遗址的保护,要适可而止,根据项目产业定位,项目设计、空间特色、结构布局等需要,确定遗存面积占比。至于是否需要复原那些已经搬走或者卖掉的纺织机器,我认为需要根据项目设计特色而定。

《新西部》:国内许多老工业基地都面临着转型转产的问题,以“大华-1935”为例,“续写文化商业传奇”的难点在哪里?

裴成荣:对于老工业基地转型来说,一般面临三大难题:一是转型方向的选择;二是转型的“钱”,从哪里来?三是转型后,“人”往哪里去?从目前“大华-1935”项目看,转型的方向、转型的资金都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人”往哪里去。由于纺织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破产后,大量的纺织工人由于技能比较单一,知识水平较低,加上年龄偏大,就业渠道十分狭窄。尤其在西安,高校林立,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对纺织工人(不仅仅是纺织女工)的就业环境形成了双重挤压。因此,扩大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技术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是这些老工业基地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突出问题。

《新西部》:具体到每一个企业,由于其产业结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不尽相同,大华厂的改造和转型与纺织城的开发是否有些雷同,如何避免出现新的重复建设?

裴成荣:表面上看,大华厂与纺织城开发的项目好像有些类似,但实际完全不同。“大华-1935”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综合商业配套项目,目的是为了完善大明宫区域的城市功能,以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营造城市亮点、优化城市服务为目标,打造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背景的,融合时尚、美食、文化、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城市综合消费的跨界文化商业社区。是一个在规划引导下、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大型城市有机改造项目,犹如上海的新天地,既有项目的整体策划,也包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起点高,定位明确,思路清晰。

而纺织城目前依托一印老厂区形成的以油画、雕塑、陶艺、摄影、行为艺术等为主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犹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是一个自发的艺术家行为的结果。缺乏战略性规划的引导,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发展处于自由状态。可喜的是,目前纺织城已经把它作为纺织城改造内容,纳入了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未来还将与西安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集群通过联动发展,形成以纺织科研、文化展示、旅游纺织品制作销售等为特色,以博物馆(纺织、服装历史、其他艺术品类)、纺织品、陶器等创作、生产及展示等重点项目为支撑的综合性纺织文化创意园区。但由于缺乏前期规划,城市功能的不完善,使得该文化区的发展面临着“二次”改造的任务。

《新西部》:曾有传言,说大华纱厂旧址有望进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无这种可能?如何看待?

裴成榮: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挖掘和发现历史文物的市场价值,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很多古代的工业遗址,已经列入了文物保护单位,如冶铜遗址、冶铁遗址、瓷窑遗址、采矿遗址等,许多古城遗址中还包含有手工业作坊遗址。与文化古迹遗址相比,近现代工业遗址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不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逐步受到关注。

大华纱厂始建于1935年,在西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西安作为国家在西北布局的重要纺织基地,将大华旧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一方面续写西安近代工业的历史,一方面丰富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将大华旧址列入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有可能的。其实,在工业遗址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方面,其他省市已经先走了一步,如青岛啤酒厂的早期建筑、山西晋华纺织厂等,先后申报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方面的竞争也会很激烈。所以,西安还要抓紧。

篇15: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作文

保护生态平衡与动物与谐相处,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的共识。动物与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已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动物,同样动物也离不开人类。但是人类并没有对我们如此重要的动物保护有深入的意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该如何回答?看到残暴穔行,各种动物正面临着种种的人类威胁,返来动物给了人类的报复也越来越让世人警醒,人类逐渐开始了并加快了保护动物的脚步。在一个小小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感到动物其实它们也很亲切。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这句一直被我们当做口号的口号,这些天听起来相信很多人心里都别有一番滋味。地球上的人类和许多动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儿女。地球好似一驾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人类与许多动物共处在这个生态环境中。

我在百度中查找这次论文的模板及相关文献时,无意中发现一部电影--《地球公民》,是美国一部关于动物的纪录片,我看后哭了,影片描述了动物的残忍现状,我现在才发现人类是多么的无知和残忍!尤其是用动物做许多实验那个部分,我发现我很无知!许多科学家不仅仅是拿老鼠做实验,还有很多猴子,狒狒、猫、狗······看到这些,我突然发现动物保护迫在眉睫,人类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对动物造成了危机和侮辱。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相比,它具有再生性。只要合理、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将不会枯竭。但野生动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样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资源将会枯竭,甚至会彻底绝灭。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

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由于气候变暖已经是既成事实,因此在将要灭绝的物种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种的灭绝将是不可逆转的。

现在,生物多样性正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生存问题已从人类的范畴扩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种。

野生动物受到破坏,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人为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我们知道,沼泽、水域、草地和森林都是地球上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繁衍生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无处栖身,种类数急剧下降,有的濒临灭绝。中国特产鸟类褐马鸡,原来广泛分布在中原和华北各地,由于森林大量被砍伐,现在褐马鸡仅存在山西吕梁山脉中段和河北小五台山。海南岛仅鸟类就有 324 种,由于长期刀耕火种,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使得孔雀、孔雀雉、犀鸟等许多珍贵鸟类也面临危机。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是人类干扰野生动物,使其遭受破坏的最直接原因:一些野生动物的皮张价格不断上涨,餐桌上追求山珍海味,刺激了一些人猎捕野生动物的愿望。环境污染对野生动物的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农药进入到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当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在野生动物中积累下来。轻者影响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重者会造成野生动物的大量死亡。中国的各大城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园林虫害,已使城市鸟类锐减。海上石油的开采,工业废油的漏海,飘浮在海面上的油脂鸟类羽毛粘着后,就会失去飞翔能力而死亡。1967 年英伦海峡由于油轮漏油,造成近3 万只海鸟死亡。

过度开发: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就是为了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鲨,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被割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边际利益(时尚、炫耀、取乐、口腹之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销蚀着人类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

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的鸟类(44种)灭绝了。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病,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

众所周知,我们人和动物是生活在大自然这个有机联系的世界里面,人和动物相互影响,保护动物不仅仅不是为动物能更好的生存,更是为我们人类谋利益,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具体说来,保护动物的意义有一下几点。经济效益

人类猎取、饲养、宰杀动物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效益。在一般情况下,保护动物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如果保护和经营得法,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据统计,加拿大全国84%以上的人参加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活动,国家因此每年收入8亿美元。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向游人开放,观赏园内的野生动物, 每公顷土地的纯收人约40美元,比用最好的土地经营农业收入高出数十倍,每头狮子年创收可折合27 000美元,每个象群创收61万美元。在泰国驯养的大象,不仅在伐木业中承担运输任务,有的还被送进该国东北部的驯兽学校,学习踢足球、打篮球等表演。有的泰国人甚至带着经过训练的象群,远走异国他乡, 到各地表演,以此作为谋生手段。

对家畜的保护有的也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在市场上,苍白无血色的猪肉不受欢迎,价格也因此下调。从病理角度看,这是所谓"白肌肉”,形成白肌肉的原因尽管不完全清楚,但是可以肯定,应激是诱因之一,在猪群屠宰以前,提供适宜的环境,避免应激因素,可大大降低白肌肉的出现率,减少经济损失。应该指出,动物保护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追求急功近利,与动物保护的宗旨是不相协调的。社会效益

所有的动物跟我们一样,能够感知痛苦,感知饥渴、酷热、寒冷,它们有自己开心的时候,也喜欢玩耍,当它们受阻的时候会感觉沮丧。当我们在动物园的时候看猴子,它在动物园笼子里来回不停地走的时候,你不要以为它是在锻炼身体,其实那个时候它是极度沮丧,因为它被关在笼子里,它很痛苦,但是它们又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我们称之为“呆板行为”来表达它们的愤怒。动物还可以知道自己在哪里,他们甚至可以知道自己跟谁在一起。鸡是可以知道自己的地位的,在一个鸡群里,有一些层级的关系,而且一只鸡,它可以认识一百多种不同鸡的面孔。讲起来好像很可笑,其实动物也是这样。

动物是知道自己的待遇的,我们前段时间看到胡展奋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他去养熊场,熊场是用来养熊取胆的,它们看到一些有爱心的人走到它们跟前去的时候,它们会用自己的双手与它们打招呼,希望他们解救它们。他们知道自己所遭受的待遇,他们也知道向人去呼救。并且,提倡动物保护对儿童尤为重要。受伤落地的小鸟得到人们的精心照顾后重上蓝天,搁浅在海滩的鲸鱼被救护人员护送重返大海„„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心灵的陶冶,有助于他们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和责任。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动物保护的任务之一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人类对动物的需求永无止境,既要求数量,又要求种类众多。食品动物、观赏动物、家庭动物都是由于人类的需要而分化的类群。驼鸟原本不是家禽,其肉味及营养不亚于牛肉,而胆固醇含量低,人们一旦意识到它的商业价值,规模化的驼鸟养殖业就迅速发展。绿鬣蜥生长较快,肉味鲜美,饲养方便,在中美洲已由野生进人半驯养阶段。至于蜗牛、鳖等动物,都已规模化养殖,成了千家万户的盘中餐。家畜家禽的品种改良,经常考虑用野生动物与之杂交,育成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系。

在遗传学家看来,大自然是丰富的基因库,保护各种动物就是保护各种基因。了解各种基因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人类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科学家千方百计获取已绝种的动物如恐龙专信息,目的也在于此。保护动物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应受到充分的重视。由于生态改变,鼠类天敌减少,草原鼠害日益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破坏了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加速了草原的荒模化。沙漠与日俱增,吞噬牧场、农田乃至城市,威胁人类的生存,在马来西亚尚未构成令人惊心的严峻现实。但不久的将来,保护森林的生态系统,会成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当务之急。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动物创造一个舒适且无干扰的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这必须所有缔约国广泛合作,积极行动,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

我的故事

有一次,带家中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由于狗咳得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问我:

狗感冒了吗?”

“是啊,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跟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他养狗的痛苦经历: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中.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人用力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

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诧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把狼狗装入布袋,再次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狼狗的嘴角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了两

截.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照后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过了一会儿,他才说:我每一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呀.”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央荒野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只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大的打击呀!

篇16: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作文

1、使用无磷洗涤剂.含磷洗涤剂使用时会使大量的磷进入城市水体,引起水质下降,水体变黑变臭.我们可以选购“无磷”洗涤剂,减少污染.

2、请随手关紧水龙头,提倡一水多用.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吨水.随水关紧水龙头,乃是举手之劳,而一水多用更是节约用水的具体表现.

3、请将再生资源分类回收,注意及时回收废塑料制品.

4、请少用一次性制品.一次性制品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浪费了大量保贵资源.“一次性”物品,我们实在消费不起了!

5、请选用环保建材装修居室.很多人在住进新装修的房子后,会感到头痛、恶心等,这都是装修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引起的.(如使用了含苯等有害物质超标的材料)因此,在此提醒您,在装修时尽量使用环保材料.

6、拒用野生动物制品.如不穿珍稀动物皮毛服装,尽量穿天然织物;

拒食野生动物;在野外旅游,不偷猎野生动物等等.

7、提倡选购绿色食品.

篇17:保护地球保护家园作文

我是一只小鸟,一只失去了家园的小鸟。

记得小时候我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片树林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飞翔、觅食、和小伙伴们做游戏,快乐地度过一天又一天。然而,在父母为我举行成人礼的那个下午,宁静生活被打破。随着伐木机的轰鸣声,一棵棵粗大的树木倒下了,同伴们惊慌失措地冲向天空,惊恐地看着那个由人类操控的巨大“怪物”无情地毁坏自己的家园,而我也在混乱中与父母失散,我该怎么办?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时间束手无策。

经过两天两夜地寻找,我仍没发现爸爸妈妈,希望破灭后,我拖着疲倦的身子飞出树林。在空中,看着露出的土色,只剩下树桩的树林,心中充满恨意,这一切都自称高等生物的人类造成的,他们冷血、无情,只顾自己的利益,我恨他们!

飞着飞着,我闻到一股恶臭,这儿不是鱼姐姐的家园吗?怎么会有这种味道?我向下飞。呈黑绿色的河水,各种各样的垃圾,一条条鱼的尸体使我心头一颤,原本清澈见底、充满生机的河流变成了一潭死水。看到岸边不停排放脏水的五根粗管,我明白了一切,哼,又是人类!

离开小河,我心中久久不能自己,为什么人类如此残忍,如此对待我们?我们同他们一样,也是生命啊!我愤愤不平,咒骂人类,哪知一不小心撞上铁网,翅膀被卡住。看看四周,十几只鸟儿同我一样,都被这张巨大的网缚住。我拼命挣扎,幸亏卡的不深,在付出流血的代价后,我脱险了。远处,走来几位中年人,拿着皮袋,有说有笑,我赶紧躲起来,我惧怕他们。

“今天收获不错嘛!”“是啊,十几只呢!”说着,他们将铁网上的鸟儿弄下扔进皮袋,扬长而去。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的腿在发抖,心彻底破碎,在他们布下的天罗地网里,我也会成为盘中之餐的。

篇18: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作文

记者观察:现在社会上“国学热”如火如荼, 不光学校设立国学研究机构, 学生家长们也推崇起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读物。那么, “国学”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提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刘毓庆:“国学”这个概念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启用的。五四之前, 西方物质文明进入中国后, 西方的价值观也输入进来了。中国的一批学者在这种情况下启用了“国学”。“国学”这个词不是中国人创造的, 是日本的。在西方文化输入日本的时候, 日本本国的一些学者把他们本国的传统学术称为“国学”。19世纪末期, 中国的一批留学生到日本留学, 把“国学”这个词带回中国, 来指称中国的传统学术。按“国学”的概念, 每个国家的人都可以称他们自己国家的传统学术为“国学”。它不是一个现代学科分类意义上的科学概念, 而是带着一种民族情感的概念。

而当时提出的一个原因, 就是为了和西方文化对峙。在上一轮的世纪之交, 中华民族在外来侵略的嚣张气焰中, 面临着亡国亡种的危机。以章太炎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 一个国家如果文化存在的话, 即便是政权灭亡了, 这个国家还有复兴之日;如果文化与政权一同灭亡了, 这个国家也就彻底完了。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依据。民族要想继续存在下去, 就必须保证文化传统的承传。章太炎先生为什么一直在讲国学呢, 先在日本讲, 后在北京、上海、苏州讲, 一生不离讲国学, 原因就是要保护民族文化传统, 即民族存立之根, 他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尽其毕生之力。

记者观察:山西国学的发展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它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又有什么特点呢?

刘毓庆:山西国学要谈也只能从这个时候谈起。章太炎先生的学生山西籍的有好几位, 如李亮工、景梅九、景耀月、王用宾、刘景新、郑云飞、刘一化等。他们对于国学传统的承传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在高校教育方面。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中, 有4人在山西大学执过教。在解放前有李亮工、黄侃先生, 解放后有柏逸荪、姚奠中先生。特别是李亮工、姚奠中先生。李亮工先生曾先后任山西大学校长、山西大学国文系主任, 1947年去世。姚奠中先生1951年回山西大学执教, 在此长达半个多世纪, 曾任中文系主任。这便使得章太炎先生的学术血脉在这里得到承传。

章先生的这样一个学术传统, 也可以说是学派, 有什么特点呢?我的理解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治学方法, 以小学为基础, 贯通文史哲。由小学入经学, 由经学通文史, 而后归于诸子。章太炎曾说:“朴国学以《说文》《尔雅》为根柢。”小学是基础, 也是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鈅匙, 有了它, 才能打通经史之门。

第二就是他的文化使命感。为什么章先生一生都在讲国学呢, 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 传承文化的使命就在自己的肩膀上。他强调他的学术是“以诸子为归”, 原因在于诸子思想是对现实难题进行的思考, 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那么作为一个学者, 也要面对现实、解决现实难题。这种精神在章太炎弟子中真正能够贯穿下来的不多。用姚先生的话说, 真正继承章太炎先生革命精神的是鲁迅。

记者观察: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年初。在此之前, 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 都成立了国学院。与其他地方相比, 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特点是什么呢?

刘毓庆:高校办国学院, 这是好事, 但大家对于国学的理解不完全相通, 甚至在一些高校还发生了争论。山西大学主要有章太炎先生的这个传统, 因此没有出现太多的歧议。我们对于国学的理解是:国学是一个知识系统, 也是一个价值系统, 同时也是一种治学门径和研究方法, 而不是单纯的研究对象。其实国学在大学里是被绝大多数老师排斥的, 因为国学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科, 它包括了文史哲, 但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 这问题不是属于哲学的, 就是属于文学的或史学的, 这样还等于是分开了, 国学成了空架子。现在学科分科越分越细, 学者们的研究面越来越小, 强调“精专”而不大提倡“博通”, 学科之间又在不断地划地为界。如果你的本行是研究文学的, 你闯到了历史领域, 搞历史的人便会对你的成果置若罔闻, 不屑一顾。因为他已经把你定位到文学研究领域了, 你不该侵犯别的学科。如果你说研究国学, 那便是文史哲都研究, 面太广了, 人们更接受不了啦, 认为你的口气太大。其实这是个误解, 不应该把国学当作学科来理解。现在一些学校把原来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的部分学者整合起来, 办国学研究院, 而在研究上, 搞历史的仍然研究历史, 搞文学的仍然研究文学, 这样就失去了国学的意义。国学强调文史哲不分, “不分”不等于合。前几天《文史哲》编辑部的人来, 要姚先生为《文史哲》创刊60周年纪念题辞。姚先生题的是:“贯通文史哲, 为国学精神之所在。”这代表了我们对国学的理解。因此我们成立国学研究院, 并没有拉历史、哲学的人入伙, 而是坚持章门学派的学术传统, 坚持走以小学为基础、融通文史哲的研究路子, 并有意发扬这个传统。

但是民间老百姓谈国学, 情况就不同了。有些学者认为国学热是少数人炒作起来的, 其实这种情况少数人是炒作不起来的。为什么呢?关键是普通老百姓和学院的学者对国学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学院的学者是把国学按照学科的要求来对待的, 而普通老百姓是把国学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来对待的。他们知道国学代表着中国的传统道德与文化。特别是学生家长, 看到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的那么多, 谁不担忧自己的孩子呢, 于是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一点传统道德教育, 学《弟子规》《三字经》等。

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道德危机的问题。比如, 老板看到一个小伙子是个苗子, 就花重金把他送到国外培养, 花了几十万把人才培养成了, 结果小伙子回来后就跳槽了, 原因是这里给的工资低, 别的地方给的工资高。人的信誉降低了, 没有了道德约束, 哪儿有利就往哪儿走。所以面对这种情况, 企业老板想着通过讲国学, 让他们的职工接受点传统道德教育。国学就是这样兴起来的, 是老百姓的呼唤。他们用“国学”这个词来概括, 是因为这是传统的、我们国家所有的。很简单, 他们理解的国学就是一种价值观念。

记者观察:有一种提法叫做“章黄学派”,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年第二期刊登过一篇文章, 叫做《章黄学派初探》, 文中将章黄学派界定为以章太炎、黄侃为代表, 以研究小学为基点, 兼涉经学、哲学、史学、文学等层面的学术流派。从章黄学派到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 您认为是怎样发展的?他们之间有何异同?

刘毓庆:现在很多人习惯提“章黄学派”, 这种提法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章和黄不是一回事, 他们两个完全不一样。黄侃从章太炎先生那里学到的是文字学、音韵学等小学的基础, 但是章太炎先生的文化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在黄侃先生那里似乎看不到。“章黄学派”其实是黄侃传下来的一派, 而不是章先生学派。姚奠中先生这一派就和黄侃毫无关系。姚先生为什么从事政治活动, 就是因为他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文化使命感, 他在研究、学习中都贯穿了这种精神。

章太炎先生有一种文化担当精神、救世精神, 也就是鲁迅先生提到的革命精神。太炎先生本名学乘, 字枚叔, 后改为太炎, “炎”是顾炎武的“炎”。章太炎先生之所以把字改成这个, 主要是仰慕顾炎武的为人为学。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 以明道也, 以救世也。”他还提出过两个概念, 一个是“国家亡”;一个是“天下亡”。“国家亡”是一朝一姓政权的灭亡, “天下亡”是指道德沦丧, 率兽以食人。救世就是要挽救世俗堕落的道德。章太炎先生继承了顾炎武的这种精神。他一生讲国学, 正是他救世精神的反映。

记者观察:您是姚奠中先生第一批研究生中最小的一位, 与其他人年龄差距很大, 姚奠中先生对您在培养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姚先生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刘毓庆:我们同时上研究生的, 年龄最大的是40岁, 我是24岁。平均年龄比我大13岁。其他同学, 姚先生让每人选一个题目研究, 对我则要求从从根本上来, 打小学基础。

姚先生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先生的为人。他非常大度, 心胸开阔,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心中没有仇恨。据人说“文革”期间曾有些人对他“非礼”, 而且有名有姓, 别人都能说得出来。可是先生从来没有提起过那些不愉快的事, 对那些人他都原谅了。他对人宽容, 可是很讲原则。违背原则的事他绝不做。记得我当时考研究生时, 考的是第二名, 年龄最大的是40多岁, 是我老师辈的人, 许多有十几年中学教龄的人都没有考上。有些人就说姚先生把题透露给我了。其实这种事姚先生是绝对不会做的。这方面他的原则性很强。他可以指导你读哪些书, 但是绝对不会漏题的。姚先生对于不讲原则、一味装好人的行为是不赞成的, 他称这种人是“乡原”, 即孔子说的“乡原, 德之贼者也”的“乡原”。他认为这种行为没有正义可言, 因此不能提倡。同时与自己有成见的人, 先生也从不在意, 在关键时刻也不会借机报复, 而是实事求是、客观地对待事物。他是一位长者、仁者、智者, 凡事从大局出发, 关心文化事业超过了关心他的子女。他把自己价值数百万的书画作品捐给山西大学, 又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建立“国学教育基金”, 这都是很好的说明。今年他已是98岁的高龄了, 提笔变得困难起来。但要是关乎文化事业, 他都表现得十分兴奋, 愿意题字。前几天不慎腰部骨折, 站立困难。《文史哲》编辑部的人来, 为纪念创刊60周年向先生索字。先生提起《文史哲》杂志来, 赞口不绝, 说这个杂志影响很大。于是带病书写了题辞。有人说先生题字是收费的。其实先生从来没有谈过什么润笔费的问题。只是子女及弟子们为了保护先生, 不让先生太劳累, 才用润笔费的方式“挡驾”的。

再一个是他的思维方法。他看问题从来不过分追究抓细枝末节, 总是从大处着想, 抓本质, 抓主流。能够居高临下, 统观全局。表达事物要言不繁, 非常精辟, 以人清楚为准, 不多说一个字。我听过他两轮文学史课。一轮是半年的课, 一轮只有8个课时。他都能根据给予的时间, 把课讲完, 重点还无一处遗漏。现在一些老师讲课, 老是抱怨给的课时少, 课讲不完。其实是他们没有把课程内容的主次分开, 不会抓重点。先生给我们讲作品, 经常是一篇课文, 用两个字或者一句话就把要点概括了。我们想, 如果一篇课文你总结了10个要点, 这等于你没有抓住要点。如果只总结了一个要点, 这个要点一定要把握得非常准才行, 这是水平问题, 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我的那本《国学概论》的写作, 在思维方法上就受先生的影响很大。虽然写得很简单, 但是有些结论是我思考了几十年才敢说的话。

记者观察:您带研究生的时代已经与姚奠中先生那时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因扩招而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还有很多人上研就是为了拿个文凭。面对这种情况, 您是怎样将姚奠中先生的学术传统坚持下来的, 在培养思想和方法上又有怎样的变化?

刘毓庆: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情况, 而且带着不同的目的而来, 这明显和前些年不同。如果这个学生是一个学术苗子, 就按学术苗子来培养他。如果要到社会上工作, 那就要注重基本能力, 培养一种思维, 充实一下他自己, 提高个人素质就可以了。对这类学生, 只要你在课堂上讲的知识、道理他懂了, 对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帮助就行了。不一定非让他们记多少东西, 背多少古文。社会上招聘人, 绝不会因为你背过300首唐诗、200首宋词就招聘你做经理的, 而要看你的基本素质。所以要看情况。若他确实是个苗子, 就扎扎实实把小学基础打好。

记者观察:文学院院长郭万金就是一个例子吧。听说他非常勤奋, 这是不是您特别喜欢他的原因呢?

刘毓庆:他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 放假也不回家, 大年初一中午就来了。勤奋是他成功的关键。还有一点很重要, 就是虚心。《论语》中有一段孔子评论颜回的话, 说:“吾与回言终日, 不违, 如愚, 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以前我觉得这几句话毫无意思, 用今天的话就是:“我和颜回谈上一整天, 颜回都傻呆呆地在听, 一言不发, 好像个傻子。看他的行为他却不傻。颜回不是傻子。”这不过是在解释颜回不傻, 这有什么意思呢?可是从小郭的身上, 我理解了这几句话的深刻意义。我与小郭谈话, 他总是一言不发地听, 偶尔轻轻点一下头。过后看他写作业, 他却不但把你的话理解了, 而且还会查很多资料来补充、发挥。我多年的教书经验告诉我:在讲问题时, 一言不发耐心听讲的学生, 最有培养前途。因为他是虚心地在接受。孔子实是用这种方式表扬颜回, 希望其他学生也能像他那样。有两种学生很难培养, 一种是不等老师把话说完, 就急急忙忙地回应, 以为自己理解了;另一种是不考虑自己知识积累是否充足, 就自以为是地向老师提出挑战。这两种情况都是自满的表现, 很难接受新的知识、新的观点, 也很难改变自己的看法。对老师来说, 当然是喜欢虚心的学生。一般来讲, 家长希望孩子怎么样, 喜欢什么样的孩子, 老师就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你希望你的孩子怎么样, 也就希望你的学生怎么样。孩子是自己血脉的传人, 学生则是自己学脉的传人。

作为一个老师, 要保护自己的学生, 他怎么发展对他有利就怎么发展, 不要对学生记仇。他有什么问题, 你可以在适当的机会、适当的地方和他说一说, 你当着他的面可以严厉地批评他, 但绝不在背后说学生坏话。一旦学生遇到什么难处的话, 你就要想到假如是你的孩子, 你会怎么办。

记者观察:小学是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知识, 您也多次提到小学是国学的基础。如把这些运用到咱们现在的小学教育中, 您觉得可行不可行?

刘毓庆:完全可行。现在不可行, 是因为大人的一种观念在制约着。大人们用大人的思维去思考, 他们考虑的是逻辑。但孩子们用儿童思维去思考, 他们的逻辑思维不发达, 而对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却会很感兴趣。可是我们现在却忽略了这一点, 反而让孩子们记一些抽象的概念。我曾在讲到小学时, 多次举过一个例子:我儿子上一年级时, 一次南城区通考, 试题中有一道题, 让分析“司”字是什么结构。有一位朋友的孩子也在一年级, 学校虽不同, 考试题则一样。两个孩子在我家里为了答案吵了起来。一个说是“独体字”, 另一个说是“半包围结构”, 他们的根据都说是老师给特意讲过的。正好这两个老师我都认识, 我就向她们请教“所以然”。让人吃惊的是, 两位老师都回答说:我不知道, 是某某所编的参考书上这样说的。原来她们的分歧出在参考书的不同上。于是我给她们说, 假如我要讲这个字, 我会从根本上去讲。“司”字在古文字中, 像一只手搭在口上的样子。因为以前没有扩音器, 这样声音可以传得远些, 让众人都能听见。这是大会上向人们讲话时采取的姿势。那么什么人才有权力在大会上讲话呢?是领导, 是管理的人, 因此“司”字有管理的意思。“司法局”是管理法律的部门, “司令员”是管理命令的人, “司机”是管理机械的。字形上把它用抽象的笔画表示出来, 便成了“司”字。这样, 学生不仅容易掌握字形, 同时把它的意思也就记住了。这样讲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让小学生去记结构呢?那样有什么意义?关于字的结构, 是专家们研究的内容, 不是小学生该记的。如果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 能把每一个字都找到根据的话, 对孩子既是一种知识的传授, 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从根本上把握问题的思维。比如, 我这段时间看电视, 发现人们爱把土匪叫做“胡子”, 对一般人来说, 知道胡子指土匪也就算了, 可是我就要从根本上了解土匪为什么叫“胡子”, 这就是长期研究文字训练出的思维特点。胡是胡人, 是北部的游牧民族, 在马背上生活;农耕民族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耕作。在与北部游牧民族接壤的地方, 经常就会有胡人骑着快马来抢东西。所以他们就说:“胡子来了!”后来胡子就演变成了对土匪的称呼。

记者观察:有些人也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方式很实用, 那么如何推广呢?

刘毓庆:至于推广, 最理想的方式是能纳入当前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现在只能先具有这种意识。你不要强调让孩子从头到脚都要记住, 只意识灌输就行了。他在学习写字的时候, 先让他认识, 然后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写, 为什么这样解释。为什么这么写是帮助他认识这个字, 让他记忆深刻。即便这个字认识了, 背后的原因忘记了, 但是慢慢积少成多, 这种意识就培养出来了, 这个并不难。

记者观察:据了解, 在2007年的时候, 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2008年, 山西大学国学大讲堂开讲, 免费向社会开放。经常会有很多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去听讲。这些是否也是出于向社会推广、普及国学的努力呢?

刘毓庆:早在1999年, 我就给山西大学领导写过成立国学研究院的报告。如果那时国学研究院成立起来的话, 绝对是国内最早的。在2007年的时候, 国学研究院终于成立了, 这对学校、对学科来说是有影响的。

国学大讲堂一般都是我们自己的老师讲课, 后来就请一些外来的老师, 经费上就比较紧张了。我们是免费向社会开放的, 源于国学本身的精神:国学本身是弘扬一种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是以道义为核心, 向社会传播一种价值观念, 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而不是拿它来赚钱的。有自称是北京大学的人就给我打过电话, 要我给他们办的国学班去讲课, 我拒绝了, 因为他们是拿国学赢利的。这就使国学变了味。

记者观察:章太炎先生在百年前曾振臂高呼“以国粹激动种姓”。您认为, 国学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将向何处走去?

刘毓庆:国学救世到底能救到什么程度, 这很难说, 但起码能阻止人类精神滑坡的速度。章太炎先生那个时代讲国学, 目的是要挽救中华民族覆灭的命运。现在不同了。因为我们中国也强大起来了, 不存在“亡国”的危险了。现在重要的是“天下亡”与“人类亡”的问题。“天下亡”是道德沦丧的问题。“人类亡”则是人类实体的消失。

中国的价值观念和西方不一样。西方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包括科技的发达, 都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他们认为, 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 必须有一个约束。所以, 西方的法律就起了这个作用。他们的法律把人想成最坏的, 认为最坏也能控制住。但是超出这个法律实施的范围, 如不在一个国度, 你就没有权利管他了。这样在利益竞争中, 一些不正当、非道义的手段就派上了用场, 甚至为了利益不惜诉诸战争。

在西方价值观的引导下, 人类发展了才200年的时间, 就出现了种种危机, 一种就是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 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人们感到忧虑。霍金提出了一个难题:“人类如何才能继续生存100年?”因为在科学与技术的无限度发展中, 人类的地球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按现在的发展模式走, 人类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很困难了, 可能等待人类的是墓地。西方的发展模式不行, 一些科学家们就把目光转向了东方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一次报告中就说:“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世界的主导, 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也说, 应该转换西方人已经偏执了的心灵, 学习东方智能。在1998年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 瑞典科学家汉内斯也提出:“人类要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到公元前6世纪之前,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科学家们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中国人的思维是循环的, 考虑到了事物的还原与再生;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的, 不考虑还原、再生问题。所以, 中国传统文化与积累了5000年的智慧, 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意义非常重大。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以道义为核心的, 不是以利益为核心的, 它的终极目标是“万世太平”, 而不是利益获取。因而我们的地球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才能获得安静。

记者观察: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 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

刘毓庆:信仰危机是必然的。原来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 强调无神论、唯物主义, 打破了对神鬼的信仰, 这样人们便无所畏惧。原来还怕做了坏事有鬼神报应, 现在知道没有鬼神, 自然也不怕了。而马克思主义因为社会的腐败, 也失去了部分人对它的信仰。这样既没有了道德约束, 也没有了鬼神恐惧, 而法律又不怎么健全, 于是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了。

国学对拯救信仰危机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传播国学最好的地方就是学校。如今的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工具性的。而大学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最高一级知识群体集聚的地方, 这个群体拥有着人类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智慧, 在这个意义上谈, 大学是一个社会的大脑。大脑应该引导人类走向健康的方向。可我们现在是, 大学跟着社会走, 不是社会跟着大学走。中国古代的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即《大学》篇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大抱负的人才。《礼记·学记》也说:“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说服, 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应该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 引导人类走向健康、快乐、幸福的方向, 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我们倡导“国学”, 在一定意义上就要传达这种精神, 向社会、向人类负责的精神, 一种献身精神。而现在大学丢失了在这种精神。

记者观察:那么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能做些什么?

刘毓庆:我们不敢说一定要怎么样, 只能说我们应该怎么样。比如说国学大讲堂, 以这种方式, 向在校的学生、社会上的人士传达这种精神。再一个, 我们进一步考虑在大学里怎么开设国学这门课, 比如把大学语文利用起来传播传统文化。大学最重要的不是传授技能而是传授价值观。

上一篇:地雷战观后感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关于学校消防安全检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