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业的发展现状

2024-04-26

制糖业的发展现状(共6篇)

篇1:制糖业的发展现状

民国时期广西制糖业的发展

从土榨加工制糖生产、机制糖厂的.兴建、蔗糖产量、食糖的出口4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广西制糖业繁荣昌盛,认为民国时期广西制糖业的发展,为建国以后广西制糖业大规模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量的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 者:许桂霞 XU Gui-xia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刊 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3(4)分类号:N09关键词:民国 广西 制糖业

篇2:制糖业的发展现状

[摘要]制糖产业是广西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制糖产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制糖产业的学术组织,广西制糖学会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开展学术交流学习、培养产业技术人才和提供技术咨询指导等方面对广西制糖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指出广西制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广西制糖学会;广西制糖产业;科技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7;C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046-04

制糖产业是广西重要的资源优势型支柱产业,是集甘蔗种植、加工、流通等“三产”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制糖产业是广西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优势产业,是“十二五”期间广西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的重要部分,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制糖产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广西制糖学会是由围绕制糖产业从事生产、科研、管理、教学、设计、设备制造等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社会组织,对推动广西制糖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广西制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现状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和食糖生产基地,蔗糖产量占全国食糖产量的60%以上,已经连续20年稳居全国首位,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和印度的第三大食糖主产区,制糖产业已发展成为广西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目前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已达1500万亩左右,涉及蔗农超过2000万人和产业工人10多万人。2011/2012年榨季,广西开榨糖厂共103家,榨糖历时183天,同比上个榨季增加15天;累计人榨甘蔗达5764万吨,同比增加198万吨,增幅3.56%;产混合糖694.2万吨,同比增加19万吨,增幅2.81%;全区平均混合产糖率12.04%,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因此,对广西来说,制糖产业发展事关2000多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00多家糖厂的生存发展和50多个县市的财政收入,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存在问题

甘蔗种植地块分散,单户生产规模较小。广西气候温暖,雨量充足,非常适合种植甘蔗,但由于广西地势山多地少,甘蔗种植地块非常分散,加上广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把土地全部分散承包到户,单户甘蔗生产规模较小,造成甘蔗种植效益很低。随着广西经济快速发展和甘蔗种植成本不断提高,全区制糖产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大压力。

甘蔗品种单一,优良品种较少。多年来,广西甘蔗种植主要是台湾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区甘蔗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本土品种较少。台湾甘蔗品种在广西制糖产业发展史上有过辉煌表现,但由于长期种植,加上台湾制糖产业逐渐萎缩,导致广西甘蔗面临良种后续无源困境。同时,品种单一化的最大问题是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如病虫害、冰冻灾害、干旱灾害等,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便会引发大面积受害,损失惨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广西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思想因循守旧较重,不易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这对甘蔗种植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很大。与巴西、澳大利亚等外国相比,广西制糖产业技术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制糖产业科技研发与制糖生产没有紧密衔接,科技创新资源还要进一步优化整合配置,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有待加强,有些技术创新成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转化并实现产业化,技术创新推动制糖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科研机制有待完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目前广西制糖企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广西制糖产业科研机构全部下放属地管理,制糖产业相关科研工作缺乏统筹协调与规划,科研经费落实困难较大,相关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全区制糖产业技术研发能力提高,甘蔗优良新品种研究和推广缓慢,严重阻碍广西制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广西制糖学会在广西制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广西制糖学会的主要功能

广西制糖学会成立于1980年,是由围绕制糖产业从事生产、科研、管理、教学、设计、设备制造等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地方学术性非营利社会组织,至今已成立32年,属一级学会,会员遍布广西制糖及相关产业。学会以“研究、交流、沟通、建言”为宗旨,团结和组织制糖工业科技界、应用界、产业界和教育界的专业人士,共同促进制糖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广西制糖学会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组织举办制糖领域学术年会、技术交流会议、专题讨论会、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讲座等,推动广西制糖科学技术的交流发展;组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同国内外有关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联系;编辑出版制糖专业学术刊物,配合有关出版部门编写制糖专业著作、制糖工业丛书和论文集等;对广西制糖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当好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参谋助手;组织开展制糖科普活动,大力普及制糖工业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制糖技术培训,传播先进生产技术经验,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制糖行业职工技术培训工作;向党委政府反映制糖产业科技工作者关于学术活动方面的意见和要求,维护制糖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等等。

(二)广西制糖学会推动广西制糖产业发展的主要作用

为推动广西制糖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广西制糖学会会员单位涵盖自治区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技术创新主体,学会灵活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产学研政等合作模式,整合相关单位的科技资源,共同开展制糖产业技术研发、转化及产业化,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推动广西制糖产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广西制糖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广西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产业之一,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等因素以外,拥有强大的制糖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广西制糖学会依托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糖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全区制糖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等,组织制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广西制糖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突破技术难题,转化技术成果,率先在国内开放“兰姆酒”生产技术及工艺,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促进了糖业综合利用发展,促进整个制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西制糖学会通过组织开展技术交流研讨会、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交易会、投资项目推介会、糖业技术设备展览会、制糖学会学术年会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制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糖设备厂商等搭建技术交流、交易、合作平台。2011年5月18~19日,广西制糖学会和广西糖业协会在南宁市共同举办“2011年广西糖业技术进步交流展示会”,集中展示了“十一五”以来制糖产业新技术、节能减排、污水终端处理、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国内外糖业及相关产业链近百家单位、2000多位各界代表参加了展示会,现场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达成交易,许多产学研部门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有力地推进了制糖产业产学研的合作。2 为广西制糖产业发展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广西制糖学会通过依托作为会员单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制糖企业等,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培养大量的优秀大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为制糖企业培训技术工人,提高企业工人的技术素质。例如广西制糖学会依托挂靠单位——广西大学,采用2+2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区各家制糖企业设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每年培养出100多名制糖领域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具有从事制糖生产的工作和研究能力。广西制糖学会会员单位——广西湘桂糖业集团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人才,将签订委培协议的高中毕业生送到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为本单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有的制糖企业则是招聘人员后送到合作培养的高等院校学习制糖技术,而不是走正常路线,即学校先培养人才企业再去挑选人才。目前,在广西制糖企业中80%以上的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都是广西制糖学会会员单位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广西制糖学会每年都组织本会专家学者到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广西永鑫华糖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来宾东糖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区各制糖企业,指导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岗位技术工人的培训工作,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技术素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学会还组织专家为制糖企业招聘人才出题考试和担任评委,为制糖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帮助。广西制糖学会还打造了一批制糖领域的技术创新团队,造就了陆益栋、黄悦刚、卢家炯、刘慧霞、陈山等制糖领域学术领军人才,为广西制糖产业科学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为推动广西制糖产业发展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广西制糖学会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会、学术汇报会、专题座谈会、学术论坛以及出版学术杂志、技术培训教育等,组织会员围绕制糖领域开展交流探讨,共同讨论全区和全国制糖产业发展大计,为推动广西制糖产业发展搭建各种学习交流平台。比如,广西制糖学会每年都召开学会代表大会,邀请制糖产业领域相关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政府官员和其他方面代表参加,总结学会全年工作,举行学术交流研讨,共商制糖产业发展问题。2012年12月,广西制糖学会召开第六届代表大会,邀请自治区科协、自治区民间组织管理局、广西糖业发展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和兄弟学会代表参加,广西制糖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作了工作总结报告,就本届学会围绕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开展的学术交流、技术研讨、面向企业的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总结,要求广大会员积极推动制糖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进一步延伸食糖产业链,大力发展糖业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推进制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制糖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制糖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广西制糖学会每年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加“中国糖业科技与发展高峰论坛”和全国糖业质量工作会议等国内外相关活动,了解全国和世界制糖产业发展信息和技术创新。

为制糖企业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广西制糖学会是联系自治区制糖企业和有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制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主体的桥梁纽带,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融合各界、联系广泛等优点,可以为制糖企业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比如广西制糖学会每年都制订计划,安排学会学术委员会和技术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对会员制糖企业进行生产查定、问题诊断、技术交流座谈、生产问题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2012年,广西制糖学会就多次派出专家对农垦糖业集团、博庆食品有限公司、永鑫华糖集团等会员单位存在的生产问题提供技术咨询、问题诊断和指导解决等技术服务。广西制糖学会每年还组织专家学者到区内外深入调查研究,参与广西糖业“十二五”规划研究、广西科技厅“十二五”糖业项目规划研究等,撰写《广西糖业技术发展报告》《壮大和提升崇左市糖产业策略研究》等调研报告,上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广西制糖产业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意见建议。

三、促进广西制糖学会服务广西制糖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围绕制糖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加强整合学会的各种创新资源,通过各种合作模式,围绕制糖产业技术创新,绘制制糖产业技术创新链,组织产学研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攻关,掌握一批先进共性和关键技术,为推动广西制糖产业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重点进行节能降耗、精深加工技术等攻关,如联合攻关用糖料蔗生产燃料乙醇、生物能源产品的高新技术;重点研发精制糖、低聚果糖、异麦芽酮糖、右旋糖酐等深加工技术;围绕蔗渣、糖蜜、滤泥、蔗叶等原料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技术创新,打造“甘蔗-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废液碱回收-再利用”等循环生产模式,推广“蔗-牛-菇”等种养循环模式,延长并形成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链,促进广西制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制糖产业技术创新研发项目的管理和支持,积极为制糖产业发展解决技术创新难题。积极搭建产业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广泛集成技术创新资源,通过举办各种模式、类型、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创建特色学术交流品牌,主动服务制糖产业技术创新。

(二)建立健全制糖产业技术研发机制

围绕制糖产业技术创新,立足学会的学科、人才、设备、平台等优势,加强学会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创新“学会-企业”合作模式,提升“学会-企业”合作层次,打造“学会-企业”合作战略联盟,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共同承担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研究,积极参与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切实加强“学会-企业”技术创新合作,走出一条学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等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之路,推进制糖产业技术研发到转化并实现产业化的零距离结合,为提高广西制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应有贡献。

(三)积极研发推广甘蔗种植先进实用技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广西甘蔗种植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特别是甘蔗育种技术,种植方式粗放,管理方式落后,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甘蔗种植效益很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广西制糖产业的快速发展。广西制糖学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研究培育本土甘蔗优良新品种,积极推广机械深耕、地膜覆盖、宽行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甘蔗种植新技术,不断提高全区甘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单产水平。借鉴国内外实施“按糖分计价”甘蔗收购体系的成功经验,组织会员研究广西实施“按糖分计价”甘蔗收购体系的可行性,从源头上为推动广西制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不断加强广西制糖学会的自身建设

围绕建设现代科技团体目标,深化学会体制改革,创新学会运行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学技术和学术团体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学会绩效管理,推进学会转型发展,在坚持非营利性基础上,创新学会经营理念,努力加强学会能力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学会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技术基础和经济支撑条件。积极拓展学会经费来源渠道,不断增加制糖产业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动员会员积极参加学会的一系列活动,提高会员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只要把广大会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学会就会有活力、有动力、有创新力。

[参考文献]

[1]2011/2012榨季广西累计产糖同比增加19万吨[EB/OL],http://,2013-05-10

篇3:金融支持保山市制糖业发展研究

一、保山市制糖业发展情况及经济地位

保山是云南省主要蔗糖产区之一。怒江流域和枯柯河流域有悠久的种蔗和榨糖历史, 低热河谷遍布私人糖坊生产蔗糖。保山蔗糖业自1956年兴建了第一座糖厂以后, 到“七五”末期, 全市蔗糖业已初具规模。“八五”期间蔗糖生产以巩固提高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初步建成了集甘蔗科研、种植、糖厂设计、设备制造、土建、安装、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等较完整的蔗糖生产体系。“九五”期间, 全市蔗糖业抓住了国家蔗糖生产逐步向西部转移的时机, 扩大种蔗面积, 加快糖厂技术改造, 制糖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94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入榨甘蔗均居云南省第二名, 食糖产量居云南省第一名, 机制白糖企业达17家。“十五”期间, 保山市制糖业实施了“以资产为纽带实施资产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经营模式、提升行业整体价值”的行业整合, 初步形成了3个非公集团公司、1个民营企业, 共有生产线14条生产线, 具有2.105万吨以上综合日榨甘蔗能力, 延续至今。至2009年6月末全市制糖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85亿元, 与2005年末相比增加了4.85亿元。

保山制糖业发展至今, 对保山市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发挥出强劲的“龙头企业”效应, 在保山市工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就业和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经济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本市重要的工业产业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保山市工业生产还处于比较落后、单一化的发展阶段, 制糖业是当时全市工业的重要元素, 因其规模化发展阵式, 对工业、“三农”的发展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 是社会各方关注、积极扶持的重点产业, 2005年以前, 全行业工业产值一直在全市工业占有近1/4以上的份额, 如九十年代初的1993、1994、1995年在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占比分别高达40.8%、45%、34%, 可见当年蔗糖业在保山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入“十一五”后, 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全面实施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 电力能源工业、矿冶产业逐步壮大, 工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逐步向重化工业转移, 蔗糖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但基本保持在1/8-1/10左右, 仍属于全市的骨干产业之一。据统计, 2008年全市甘蔗入榨量252.36万吨, 列全省第三位, 全省占比14.2%;食糖产量29.89万吨, 列全省第三位, 全省占比13.88%;酒精产量2.37万吨, 列全省第四位, 全省占比15.12%;当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9.66亿元, 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1%。企业在职职工3359人。

(二) 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制糖业同时也是本市财政的重要支柱产业, 九十年代初的1993、1994、1995年是保山市糖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制糖业呈现出甘蔗面积增、甘蔗产量增、经济效益好的“三增一好”可喜局面, 上缴税利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9%、22.5%、32%, 创历史最高水平;1996年以后, 食糖价格连续几年持续下滑, 企业经营效益逐年下降, 至今所占份额也基本保持在1/10左右, 2008年全市制糖业实现利税10393万元, 其中:利润1318万元, 税金9075万元。对于保山而言, 制糖业是本土培植起来的, 年上缴税利超过亿元的工业产业之一。

(三) 促进蔗区“三农”发展的生力军

全市现有4个制糖企业均是本市重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涉及蔗农45万, 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5, 涉农面覆盖全市5县区、及临近地市的3个县, 甘蔗种植面积达到60.23万亩, 列全省第三位, 占全省447.06万亩的13.47%, 也就是说蔗糖产业“第一车间”涉及到众多农民的生计。制糖工业的持续发展首先要保证原料的供应, 要解决好甘蔗原料的发展生产, 各制糖企业多年来以农为本, 植根“三农”, 多措并举, 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链条式发展模式, 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不断增加资金投入, 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原料生产基地, 既增加了蔗区农民的收入, 也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基础环境, 尤其改变了蔗区农民的生活生存理念, 功不可没。以保升龙公司为例, 该公司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逐年提高甘蔗收购价, 从2004年140元/吨到2009年已升至300元/吨 (田蔗) 和250元/吨 (地蔗) , 并保持三年不变;二是出台甘蔗种植优惠政策, 建立对大户发放预购定金制度, 设立了产量奖、种植奖等奖励措施, 自2004年以来, 公司仅甘蔗价外补助支出就达2亿元, 蔗农种蔗积极性大大提高, 与2004年相比, 2008年蔗农仅甘蔗种植收入就增加了3倍, 甘蔗是蔗区仅次于粮食的一项主要农作物;三是企业对蔗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工业反哺农业措施不断完善, 惠农政策一直得以坚持, 蔗区道路、水利等配套设施投入及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等每年都不低于1200万元, 保证了5000多公里蔗区道路的畅通, 使蔗农增加收入成为可能, 有力促进了市政府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蔗糖业的存续对于热区“三农”的发展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 保山制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自成一体, 各具特色, 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康丰糖业 (集团) 有限公司荣获云南省商务厅颁发的“云南商务管理体系 (YC) 认定证书”, 成为云南省首家通过“VC”认定的制糖企业。

二、金融业信贷资金是保山市制糖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 保山制糖企业的发展、壮大、存续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

保山市地处云南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各产业发展融资途径多以银行贷款来实现, 其中制糖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可以说其中没有任何招商引资的因素:

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蔗糖业已是保山市工业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也是各金融机构信贷扶持的重点产业, 制糖业的发展壮大得到了辖区银行业的大力支持, 金融是保山市整个蔗糖业发展进程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因其在地方经济的特殊地位, 当时最大4户企业被人民银行纳入全国5000户企业景气监测调查范畴。这一时期, 糖业发展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人民银行的老少边穷扶贫贷款, 并实行“封闭式”管理, 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也积极加入, 由于食糖市场较为强势, 当时企业还款能力较强。

2.1996年之后的10年中, 受市场冲击、国家大量进口食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加之制糖企业管理的滞后, 全市制糖业跌入历史最低谷, 长期低迷, 还款能力减弱, 银行信贷资产中出现了不良。

就农业银行保山分行而言, 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04年末, 全市糖业不良贷款余额已达到12128亿元, 不良占比达23%, 分属于11个制糖企业 (当时全市有17年糖厂) , 企业改制重组后, 这部分资金挂账至今, 基本已被逃废, 成为主办银行的沉重负担, 直至2008年末,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时才作资产剥离处理。

3“.十一五”初期, 在保山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巩固提升蔗糖产业政策措施的激励下, 改制重组后的蔗糖业又呈现勃勃生机, 对金融业信贷支持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统计结果显示 (因制糖企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经营资金需求在同一年度中各有不同, 为增强可比性, 在此次调查中, 我们就以各年度6月末为统一时点, 对相关数据指标进行归类分析) :自2006年以来, 保山市制糖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加大, 日常营运资金融资总规模呈现逐年增加, 从2005年的3.22亿元增至2009年的6.71亿元, 年均递增20.12% (图1示) 。而在每个时期, 银行业的信贷资金支持也总是及时跟进, 从2006年开始, 企业融资总额中, 银行借款占比均在90%以上, 其中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93.5%、97%、94%、98%。

以上数据说明, 保山制糖企业的发展壮大、存续始终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长期以来, 保山制糖业在历经重组、兼并、改制, 都有银行业信贷资金做坚强的后盾。全市现有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都曾对其注入信贷资金, 无论糖产品市场强势、低迷的情况下, 主办银行均不离不弃地支持着糖业的发展, 贷款总规模逐年增加, 从2006年6月的4.03亿元增至2009年6月的59400万元 (2009年5月曾达到66000万元) 。与此同时, 银行、企业间也建立起了较为默契的投融资关系, 守合同, 重信用, 是企业获取银行支持的前提条件, 截止2009年6月末, 现有4个制糖企业均无不良贷款记录, 具备了一定的资信优势, 为企业再融资、扩张融资渠道创造了良好条件。2009年, 国开行也为保升龙公司发放了节能减排技改贷款2000万元。

(二) 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为糖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

人民银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辖区金融机构对制糖企业的信贷支持, 从贷款品种来看, 主要是以一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主, 技改贷款投入较少, 资金担保方式基本上是实物抵押、仓单质押;贷款执行利率水平较为平和适中, 多执行人民银行同期基准利率, 其中少部分上浮10%-20%, 企业方面对银行的金融服务较为满意, 统计数据显示, 企业从银行融资成本仅占企业总成本支出的6-7%, 远低于企业其他项目成本支出。

三、金融支持糖业发展的新情况及面临的风险点

(一) 食糖市场长期低迷, 国有商业银行有逐步淡出倾向

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 从90年代中期开始, 糖价一直低迷, 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 前景难以估计, 近年国有商业银行多持谨慎态度, 授信规模逐渐收缩, 有逐渐退出的倾向, 自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暴发后, 这种态度更为明显。第二, “十一五”后,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金融机构信贷经营政策发生变化, 重点扶持对象发生转移, 更注重资金经营效益、及安全性, 偏向于基本建设项目中长期贷款, 其特点是:贷款金额大;由上级行一次性授信审批, 经营成本低;执行利率高、近期能实现固定的利息收入;有各级政府政策保驾护航, 甚至有财政保证。不像企业经营性流动资金贷款有太多的不确定风险因素。第三, 农业发展银行商业化发展政策向糖储备贷款倾斜, 在其全部贷款中占有近50%的份额, 执行利率为人民银行基准利率, 低于其他金融机构, 因此企业融资自然首选农发行, 再考虑其他行 (社) 。如2009年5月末, 全市各银行对糖业贷款共计6.6亿元, 其中农发行为3.3亿元, 占比达以50%。据调查, 本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对糖企业的贷款支持态度基本一致:不增加现有授信额度、在几年内视市场情况逐步收缩。

(二) 长期高负债运作, 资本积累吃力, 企业进一步发展后劲乏力

由于经济基础环境差, 无论是在企业改制前、还是改制后, 保山市制糖业的发展始终难以回避高负债经营的困境, 同时扶持蔗农和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多, 基本维持收支平衡, 很难实现资本积累, 如以2009年6月与2005年6月相比较, 历经4个年度, 全市现有4家企业“实收资本”合计为11012万元, 仅增加857万元;“资本公积”合计为22870万元, 增加1747万元, 年均递增2%。这样的资本实力也影响了太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信心, 就是企业自身对技术改造和革新也感觉有压力。目前, 保山制糖业采用的是“亚硫酸制糖方法”, 因脱硫技术不到位, 产品质量指标不如广西, 在销售价格方面吃亏很大, 若要改造, 须投入近上亿元资金, 一方面, 银行有顾虑, 不会轻言支持;另一方面, 单个企业势单力薄, 蔗区分散, 对本市糖业发展前景也不乐观, 只希望保现状、求稳定, 不愿再增加投入。

(三) 成本价格居高不下, 盈利空间缩小

受地域地理条件的限制, 保山制糖企业布点分散、生产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产业链短等特别突出, 企业规模化经营受到限制, 原材料、运输、动力、劳动力等费用相对较高, 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首先是煤、电、油、运输及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 原材料运输路线长, 交通条件差, 产品销售市场远离厂区, 增加了成本支出;其次, 为保证蔗农增加收入, 还须逐年提高甘蔗收购价格, 如2009年甘蔗平均收购价240元/吨, 高出2004年整100元, 这一切均使食糖生产成本难以控制, 居高不一, 并与食糖市场长期低迷形成反差, 就近4年情况看, 食糖价格却一直走低,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每吨4600元、3550元、3180元吨、3590元 (每年5月末甸尾价格) , 盈利空间连年缩小 (如图2示) , 直至2009年5月才略有回升。保山糖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莫测的食糖市场中, 很难摆脱“市场糖价高, 企业效益好;糖价低, 企业举步维艰”的被动局面, 也使银行信贷资金风险评估中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 能维持现有授信额度已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要增加授信更不容易。

(四) 农业基础环境差, 政策性农业保险缺失, 企业经营负担重

甘蔗多种植于热区, 保山热区面积有限, 有80%左右甘蔗大多种植在干旱的山坡地和脊薄的“望天田”上, 有的甚至种在40度左右的坡地, 旱灾危害突出。加上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甘蔗生产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全市绝大部分蔗区无灌溉条件, 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风调雨顺的年景, 甘蔗丰产增收;一旦遇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份, 甘蔗就大幅减产。面对这样的环境条件, 制糖企业须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材料基地建设, 若遇严重灾害, 资金回笼难度加大, 也是辖内金融机构对糖业企业信贷支持不积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 甘蔗种植区同时也是烤烟、香料烟、咖啡、蚕桑、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适宜区, 目前各产业间对土地、劳动力的争夺十分突出。

(五) 传统的经营销售管理模式, 企业产品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一方面企业产品营销方式保守单一, 保持十多年不变的传统模式, 销售经营策略有欠优化;另一方面, 由于交通条件所限, 滇西片区仓储业发展缓慢, 而保山市仓储条件更加落后, 一直得不到改善, 企业产品多为现产现销, 常常失去市场利好机会, 产品资源优势难以体现。

(六) 多头授信现象突出, 加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目前辖区制糖企业基本都能得到多个金融机构的授信, 现有4个糖厂中有3个都存在同样的情况。以保升龙为例, 2009年5月末贷款余额3亿元, 分别由6家金融机构发放。对此, 我们应以辨证的角度加以客观分析:正面来看, 企业能得到金融机构多头授信是好事, 说明有很好的资信资源, 只要企业利用好, 能为企业解决“难贷款”的问题, 防止资金断链, 保证持续发展;负面来看, 会导致企业过度融资, 出现资金挪用, 或长期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运作模式, 而不用心思考虑如何提高资金运用质量, 加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七) 糖企业业务拓展多元化, 涉足多个产业, 资金运作管理相互“扯连”、“拖累”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制糖业是一个典型受制于产品市场变数较大的产业, 市场调节因素较为浓厚, 市场价格好时盈利空间大, 反之, 可能入不敷出, 使企业丧失发展后劲, 存续能力减弱。近几年来, 为实现产业市场间的优势“互补”, 扩大发展空间, 保山市部分制糖企业向集团化企业方向发展, 开始涉足食品、饮料、酒店服务、金属矿冶炼、房地产开发、小额贷款公司等多个行业, 创造了一定的业绩。但集团企业的管理带有浓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 各子公司管理层均由母公司老企业人员分流委任, 各子公司在集团管理层高度统一领导下, 在资金运作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统筹安排, 可能会有“借东补西”情况的发生。金融业机构必须高度关注每一笔信贷资金的流向, 避免子公司间相互占用资金而导致“一损具损”现象的发生, 加大信贷风险。在这里要特别预防享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涉农”贷款被挪用作受国家控制的其他行业发展, 如房地产、“两高”产业等。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制糖业经营风险监测, 密切关注可能影响到制糖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提高风险意识, 防范银行信贷风险。

(八) 糖业贷款管理方式不尽合理, 企业流动资金周转负担加重

如前所述, 农发行已成为支持保山糖业发展的金融骨干力量, 目前该行在糖业贷款期限管理、收放方式方面, 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给企业带来“困绕”。其管理模式采取“趸收趸放”, 即每年固定于1月份放贷、11月必须全额回收结零, 全国一致, 与本地糖业生产周期不相吻合, 云南糖业开榨时间一般比广西晚一至两个月, 广西开榨时间一般在10月份, 而云南在12月份之后, 11月份正值云南糖业榨前购买备品备件时期, 蔗农售蔗收入也还未实现, 企业预付蔗农的款项无法收回, 银行收贷无疑增加了制糖企业流动资金负担, 使部分企业不得不向收购企业预售部分“青苗糖”以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 据调查, 这一因素导致每吨食糖成本多增100元左右, 近两年, 每年的11月、12月已成为保山制糖企业资金周转“极度困难期”。

四、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糖业稳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完善扶持政策,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民增收、糖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糖是一种关系民生的特殊农产品, 糖业是蔗区稳定人心的重要产业, 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 糖产业的发展面对更严峻的挑战, 此时, 任何停产、转产都不是积极的对策, 每个糖厂停产都将意味着几十万农户失去一条谋生之路, 其覆盖面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就保山经济现状决定蔗糖产业只能是巩固发展, 但仅靠企业主动、市场调节是不够的, 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安排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蔗糖产业发展, 将保山糖业做强做稳。一是要加大公共财力对优势蔗区水利设施、道路和高产稳产蔗田建设力度, 不断改善优势蔗区生产条件, 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单产水平。二是出台刺激甘蔗生产的奖励措施, 出台甘蔗生产、管理、收购指导价等相关政策措施, 农民收入增多是产业能够稳固的重要保障。三是加强政府引导, 推动制糖企业技改, 延伸产业链, 提升产品附加值, 尽快促成燃料乙醇项目建设, 增强保山糖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在税收、技改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五是优化调整蔗田面积。

(二) 积极争取开办甘蔗种植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 实现风险分担, 为有效防范化解甘蔗种植生产风险提供保障

农业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 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很大,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近年来, 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三农”投入进一步加大,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保险意愿与需求日益旺盛, 但因农村经济水平低、农民支付能力差、经营成本高, 长期处于“商业保险保不起, 农民买不起”的困境。国家针对这类情况已建立有农业保险费补贴制度, 即“农业政策性保险”, 2008年12月, 在人保财险的配合下, 云南省政府已在临沧云县、凤庆两县开展了地方政策性甘蔗保险试点工作, 其做法是:每亩甘蔗缴纳25.5元保费, 其中云南省财政承担45% (11.475元) , 市县财政承担15% (3.825元) , 蔗糖龙头企业承担20% (5.1元) , 蔗农承担20% (5.1元) , 保险金额为每亩600元, 这是好事, 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是花小钱买大安, 从长远看, 有利于创新支农方式, 构建市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有利于维护农村和谐与稳定。从积极促进保山制糖业健康快速发展角度出发, 建议保山市各级政府与人保财险联合积极向省政府争取政策, 及早将甘蔗种植地方政策性保险业务引入保山, 为保山糖业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同时也是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

(三)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合理规划甘蔗种植区域, 积极推进产业体制和科技发展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 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转变发展方式, 变外延简单扩展为内涵扩展, 推动各产业协调发展。合理规划甘蔗种植区域, 本着企业主导, 政府引导推动甘蔗下田。对坡度在25度以上, 海拔在1200米以上的次适宜或不适宜种蔗地区和远离加工有效辐射半径的区域,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 逐步退出甘蔗种植。将甘蔗种植面积压缩控制在50万亩以内为宜, 通过调整地块、控制面积, 推广科技, 提高单产, 使种植面积缩减, 甘蔗产量增加。同时, 制糖龙头企业要与蔗农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是加大农务工作力度, 加快高产高糖优良品种的推广, 在甘蔗布局区域内开展科技培训和良种良法的推广, 促进甘蔗基地的建设。二是要牢固树立“以蔗兴糖、以糖养蔗”的思想, 将部分收益让利于蔗农, 制定出台鼓励蔗农发展甘蔗生产的优惠政策扶持蔗农, 并与蔗农签订生产与收购合同, 实行优质优价、超种奖励的办法, 鼓励蔗农扩大生产。三要加强技改, 在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 要考虑整个生产的前项和后项, 在做好制糖业的基础上适当选择相关项目, 不求多, 但求能做大, 提高竞争力, 延伸产业链, 增强抗风险能力。

(四) 各金融机构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继续全力支持糖业发展, 加强对制糖企业贷款的风险监测

各商业银行应转变对保山市蔗糖产业的认知观念, 加强与政府、企业沟通, 共同研究振兴保山糖业发展措施, 把信贷增长建立在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及促进“三农”发展的基础之上, 增强社会感。蔗糖产业的投资机会在于:一是国家糖料西移战略。由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 国家确定了蔗糖生产“巩固老区。开发新区, 提高单产, 增强总产, 立足国内, 减少进口”的指导思想, 逐步使甘蔗生产向西部地区转移, 建立优势产区糖料建设基地, 为本市蔗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合符国家产业政策优势。三是热区资源优势明显, 全市适宜种蔗的热区面积约80万亩, 是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四是发展历史悠久, 具有一定的蔗糖生产技术和人才优势。首先, 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要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高度来认识支持糖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制糖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 提供金融服务, 促进形成“市场带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生产体系, 对重点龙头企业要及时做好信贷规模配置和系统内资金调度, 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求。其次,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 积极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模式, 重点支持公路建设, 努力增加对农村水利、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建设的配套信贷资金支持, 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水土保持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投入。国有银行要加大对制糖业综合开发及深加工技改的金融支持力度, 根据政府宏观调控和糖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积极介入新型制糖、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以及现代物流等蔗糖产业集群的各个环节。

(五) 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功能, 缓解制糖企业融资需求, 防范和控制风险

政府要尽快完善和健全现有中小企业担保功能, 积极协调银企与贷款担保公司的关系, 分散和控制信贷风险, 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鼓励担保机构积极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加强与银企之间的联系, 三者之间相互支持配合, 一方面有效缓解制糖企业的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有效防范和控制银行信贷风险。

(六) 加强金融产品宣传, 着力培养制糖企业利用票据拓展融资方式

篇4:制糖业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制糖离心机;应用;发展

引言

在我国,早期的被广泛应用的制糖离心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问世的两大类型的离心机,即IL-800、LIT-850、IL-1000型立式连续分蜜机和XZ-1200、XZ-1250、XZ-1250B型等上悬式离心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新型的制糖离心机,例如XZ-1300、XZ-1320和XJZ-1320型半自动和全自动上悬式离心机。还有一种IL-1180型立式连续分蜜机。但这些新型的制糖离心机的推广效果并不好。这些制糖离心机被统称为老式制糖离心机。早期的制糖离心机又不能满足糖厂在当前阶段的生产发展需求。因此,制糖离心机的发展制约着糖厂的经济效益,开发设计新型的能够得到切实推广的制糖离心机迫在眉睫。

1.老式制糖分离机的缺点

老式的制糖分离机存在多种缺点。例如,噪音大,有很大的噪音污染;劳动的强度高,且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多;工作环境差;刹车、轴承等材料磨损程度较高,消耗量比较大;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产品的纯度和糖分的保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2.XJZl320GB/G离心机的简介

XJZl320GB/G离心机是一种上悬式的大型机械卸料过滤离心机。这种类型的离心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利用较强的离心力将进入筛篮中的悬浮液进行固液分离。需要进行分离的滤液经过外壳的收集最后由底部排出。滤网的作用是把固体颗粒阻隔在筛篮中。由于转鼓的外壳上安装的水管和汽管,当物料需要进行水洗涤或者汽洗涤的时候,随时通过水管和汽管进行加水或加汽。分离结束时,由刮刀把固体颗粒从筛篮上刮下来,然后从离心机的外壳底部排出。这种类型的制糖离心机只要是对加以糖进行固液分离,同时还能对此类物料进行分离。此类离心机采用的是直流电机或者无换向器电机的拖动方式。调速方式为无极调速,有较高的效率和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充分达到进料低速运行、分离高速进行和卸料低速运行的运行速度需求。此外制动方式为发电制动,有较好的节能效果。机械刮刀的制动方式为气动,保证了卸料的高度可靠性。利用微机进行控制,并且可以实现全自动、半自动或者手动的操作方式。既可以对单机进行控制又可以对多机共同控制。

3.XJZl320GB/G制糖离心机的优点

首先,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因为老式的制糖分离机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在进行分棉糖的操作时,如果粒度很小,就会采用人工对卸料进行敲打,这样就使得劳动强度大大的提高。由于XJZl320GB/G离心机采用的是全自动的操作方式,分离过程由微机控制,只需要适时调整机器的运行状况,根据糖膏的质量设置合理的参数,并对分离机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而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这样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不仅大大的降低,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其次,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老式分离机在运行时会有很大的刹车噪音。对工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而全自动的分离机只有很小的噪音,这样就有利于保护工人的身心健康。老式离心机的运行时,在分蜜阶段有极度不好的环境。有严重的跑、滴、漏、冒等状况,打水过程有较高的蒸汽量,温度高而且湿度大。采用XJZl320GB/G离心机后跑、滴、漏、冒等状况被杜绝。在完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水洗和汽洗的操作。这样就大大的改善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而且由于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而且对材料的磨损消耗程度也大大降低,因此体现相出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再次,采用XJZl320GB/G制糖离心机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老式的制糖分离机不能对成品水分进行有效的控制,蒸汽的消耗量巨大。采用全自动离心机后,由于密闭的环境,能够比老式的离心机节约一半的蒸汽。大大的提高了糖厂的经济效益。老式分离机在进行幼砂糖的生产时,一般会有0.4毫米的煮糖粒度,两台分离机工作,还难以保证水分,对幼砂糖的质量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XJZl320GB/G离心机在煮糖粒度为0.4毫米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四台离心机正常运行,相同的湿度状况下,成品糖水分都在0.05以下,有较高的幼砂糖质量。

最后,采用XJZl320GB/G制糖离心机能够降低制糖工艺的损失。老式的制糖离心机在运行时,都是采用人工控制的方法进行打水及拨原、洗蜜的时间,并且很容易造成打水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而且打水不均匀,使得回煮量大。尤其是在生产棉糖时,原蜜纯度一般在86%~86.5%之间,废蜜纯度在65%左右。然而XJZl320GB/G离心机的打水量、拨原、洗蜜的时间都是通过微机按照规定的参数进行适时调控。同样在生产绵糖时,原蜜纯度在85.5%~86.5%之间,废蜜纯度63.5%左右。相比较老式的制糖分离机,废蜜纯度降低了1.5%。工艺的损失大大的减少了,产糖量得到提高,由此糖厂能够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4.结语

老式的制糖离心机存在着多种缺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糖厂的生产发展需求。新型的全自动分离机克服了老式分离机的弊端,并且体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新型的全自动的制糖分离机的推广是制糖行业实现节能减排、行业自动化的重要途径,是与世界接轨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奎.新型离心机在制糖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甜菜糖业,2006(4).

[2]苏钟珊.开发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制糖离心机[J].广西蔗糖,2002(4).

[3]孙志峰,许秀玲.XJZ1320——GB/G型离心机在制糖生产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 (10).

篇5:巴西糖业发展概况

(一)糖业发展状况

巴西是目前世界上产糖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出口国。全国共有25个州,其中有20个州生产甘蔗;有307个工厂生产食糖、酒精和其他与甘蔗相关的产品;在这些工厂就业的工人有60万人,另外还有4万独立的甘蔗生产者(生产全国30%的甘蔗)。

20世纪30年代巴西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糖业处于崩溃的边缘。_直到二战后由于欧洲糖业遭严重破坏,在市场强烈需求刺激下得以恢复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糖产量达到300多万吨。1971年巴西政府制定了加速发展糖业的法案——国家甘蔗糖业改良计划;为了加强对糖业的集中统一管理,政府采取了全面控制生产计划、产品价格、贷款贴息和出口补贴及配额等措施,糖业得到迅速发展.食糖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440万吨,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900万吨,20世纪90年代更以平均每年递增100万吨的速度增长。但1998—1999年榨季开始,政府取消了对糖业的干预和扶持,且当时正值国际市场糖价下跌,由此导致巴西国内甘蔗价格下降。甘蔗产量连续两年下滑,5年平均产量从80吨/公顷下降到70吨/公顷以下。糖价也跌到了10年以来的最低谷,每吨只有62美元。

从2001—2002年开始巴西糖业又出现恢复性的快速增长,到2002—2003年榨季巴西甘蔗和食糖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国产甘蔗3.18亿吨,产糖2398万吨,其中中南部占85%。预计2003—2004年榨季产量还将进﹁步提高,甘蔗产量将达到3.44亿吨,产糖2432万吨。平均起来,农民每年种蔗收入为45亿美元,工厂销售食糖年收入35亿美元,酒精收入45亿美元。各级政府从食糖销售中征税14亿美元。蔗糖已成为巴西经济支柱产业。

(二)糖业管理体制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巴西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和通货膨胀,1995年进行经济改革,宣布市场开放;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竞争机制。因此,巴西糖业也由政府实行高度的统一管理和经营改为自由贸易;全国糖业酒精协会组织也不复存在;1998年5月放开糖价和酒精价格,价格由市场需求确定,但原来一套行之有效的糖厂运行机制和市场操作规范仍继续保留下来。巴西糖业的价格放开使糖业遭到巨大冲击,与糖价(酒精价)挂钩的甘蔗价格不能承受如此大的价格波动,出现了不少糖厂亏损的情况。而巴西有它独特的稳定甘蔗生产的调节方式,当糖价下跌或汽油价上涨,则转用甘蔗生产更多的酒精,以此来保持糖、酒精价格的稳定,从而稳定甘蔗的收购价。

尽管巴西糖业亦采取市场放开政策,但政府仍对这一特殊行业进行必要的干预和保护。一是食糖国内售价和出口价不一样。各州政府对本州内的甘蔗不收税,但对跨州收购的甘蔗征9%或12%的税;同时对国内销售的食糖征收12%的营业税(销售额的12%),但政府对出口糖免除一切税赋。二是政府控制酒精与汽油渗混的比例,有强制性的法令。当糖价下跌,提高汽油中的酒精渗混量比例,多耗用酒精,从而支持国内糖价恢复。三是给予糖业一定的财政支持。如1999年糖价很低时造成国内酒精大量库存,政府动用财政购买全部库存酒精,并采取措施促进内销与扩大出口。

(三)糖业基本数据

1.甘蔗单产和含糖分。巴西是世界甘蔗糖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其中中南部的甘蔗种植最能代表巴西的甘蔗发展水平,其甘蔗单产从1971年的63吨/公顷发展到1998年最高水平86吨/公顷。1999年因取消政府对甘蔗种植的扶持,蔗价下跌导致单产下降,但自2000年开始又呈上升趋势,2002年中南部甘蔗单产为79吨/公顷。中南部甘蔗含糖分一般在14%上下浮动,最高可达16%,最低的不到12%。2002年平均含糖分为14.7%。

2.甘蔗、食糖的生产成本与价格。巴西的甘蔗和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中南部甘蔗生产成本只有83.3美元/吨,东北部111.6美元/吨。食糖生产成本为160美元/吨(人民币1328元/吨),比日本糖每吨低670美元,比广西(2002—2003年榨季食糖生产成本为1879元人民币/吨,税后2236元人民币/吨)每吨低551元人民币。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中,支付甘蔗价格的成本占62%,其中包括20%的机械成本;食糖加工成本占34%,管理成本占4%。

巴西甘蔗收购价格不是按照甘蔗重量而是按照甘蔗糖分来进行计算。例如2002—2003年榨季巴西中南部甘蔗的含糖分为14.7%,这就相当于1吨甘蔗产147公斤的白砂糖,而每公斤的白砂糖每一个州都根据市场有不同的价格,例如中南部1公斤糖值0.65元人民币,计算得出每吨甘蔗的收购价格为95元人民币。巴西的食糖价格受市场影响很大,2001年平均糖价为巴币23.8元/50公斤,2002年为巴币26.1元/50公斤,合人民币各为1383元/吨和1516元/吨。而同期中国甘蔗糖价格为3840元人民币/吨和2663元人民币/吨,每年每吨各高出2457元人民币和1147元人民币。

3.出口情况。巴西是传统的原糖出口国,食糖是继大豆和肉类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品。由于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只有160~170美元/吨,加上1999年巴西发生经济危机,货币贬值,使其食糖大量流入国际自由贸易市场,主要销往俄罗斯、埃及、印尼、美国、摩洛哥、约旦、尼日利亚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出口量增长很快,目前已达1400万吨,占国际贸易份额的40%以上。巴西糖业今后的发展将对世界糖价及食糖出口的市场份额乃至整个世界食糖贸易结构的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借鉴巴西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我国糖业

(一)推行规模种植,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国甘蔗平均每公顷已达60吨以上,与世界发达产糖国家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在实现良种化、水利化等方面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方面来看,则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巴西是连片大面积种植,中南部机械化程度达到80%,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蔗农有较高的收益,糖厂也有了稳定的原料基地。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甘蔗种植缺乏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统一规划,甘蔗种植分散,无法进行蔗田基本建设如土地平整、灌溉设施和蔗区道路修建等工作;甘蔗种植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落后状态。以广西为例,平均每个农户种蔗面积为0.27公顷,提供原料蔗18.4吨。而巴西每户种蔗40公顷,是广西的150倍;每户提供原料蔗3180吨。广西仅仅依靠0.27公顷甘蔗地(毛收入约4000元人民币),要使一个4口之家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应借鉴巴西的经验,大力推行甘蔗种植的集约化规模经营,在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专业种植户和糖厂租赁承包土地,实现企业化的规模经营;通过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大幅度降低糖料种植成本,提高单产和含糖分,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固、坚实的糖业原料生产基地,这也应是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糖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改革我国甘蔗收购制度,实行按糖分计价

巴西糖厂随时对甘蔗的含糖分进行测量,一旦达到所需的糖分就及时砍榨。工厂按每吨甘蔗可生产出的工业食糖(理论值)来付农民蔗款。这种做法可以使农民自觉更新糖分高的优良品种,提高甘蔗含糖分,减少甘蔗糖分在砍、运过程中的转化损失,保证甘蔗新鲜入榨,提高出糖率,由此降低食糖生产成本。

建议改革我国现行的甘蔗按重量计价改为按含糖分计价,这是提高甘蔗含糖分、提高产糖率、提高糖厂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只有改革收购制度,使农民从提高糖分增加的收入远大于单纯增加重量的收入,才能真正调动蔗农千方百计提高甘蔗含糖分的积极性。例如,广西甘蔗含糖分平均如能提高1个百分点,每个榨季糖产量可增加15~20万吨,价值6~8亿元。目前按高糖品种给予适当加价的做法,存在诸多的弊病,没有真正体现高糖品种得到高糖分的效果。

(三)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生产率

我国的大中型糖厂(2000吨/日以上)在规模、自动化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巴西还有明显的差距。一是我国糖厂平均规模偏小,如广西为2400吨/日,是巴西的1/5,未能达到最佳经济规模(4000吨/日以上)。二是巴西糖厂也是通过不断的改造来扩大生产规模,但十分注重投资效果,注重用高新技术来改造现有设备的关键部位,广泛采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而我国糖厂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工艺参数不能达到最优化。三是我国劳动生产率较低,岗位定员松散,管理机构臃肿,用人是巴西同规模糖厂的10倍。

我国目前正鼓励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平等竞争,鼓励和吸引外资以租赁、承包、参股乃至兼并等形式参与糖业生产,促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减员增效,节能降耗,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四)降低甘蔗和食糖生产成本,参与国际竞争

制糖行业是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巴西目前是世界上产糖成本最低的国家,从WTO规则即关税配额将进一步降低直至取消的长期趋势来看,巴西糖无疑将对我国食糖产业构成很大的威胁。中国糖业要抵御进口糖的冲击,守住国内市场,吨糖含税成本必须降到2000元人民币以下。而国产糖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把吨糖含税成本降至1800元人民币。

2002—2003榨季巴西中南部甘蔗生产成本为83元人民币/吨,而广西甘蔗生产成本为我国最低,为137元人民币/吨(包括蔗种、种植、肥料、各种税费和人工投入),是巴西的1.65倍,根本原因是广西的资源禀赋不如巴西。由于广西人均耕地面积太少,造成甘蔗的生产规模狭小,不利于机械化耕作。而且由于在甘蔗品种改良和技术投入方面不如巴西,单产为69吨/公顷,每公顷比巴西中南部要低10.5吨。

2002—2003年榨季广西支付的甘蔗价格是150元人民币/吨,是巴西的1.58倍;广西甘蔗到厂成本价为181元人民币/吨,是巴西的1.7倍。广西食糖的生产成本为1879元人民币/吨(226.4美元/吨),与巴西1328元人民币/吨(160美元/吨)相比每吨高551元人民币,差距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广西原料蔗成本要明显高于巴西,食糖加工费用与巴西相差不大。但广西食糖完税成本却高达2236元人民币/吨,每吨食糖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以及征收的各项税费为357元人民币,占食糖成本的16%。其中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占成本的8.7%,而巴西只占4%。广西对食糖的税收包括农业税、特产税、增值税、所得税和各种税收以外收取的各种费用,而巴西只对食糖征收12%的营业税。此外,巴西是食糖出口大国,出口食糖税收全免。因此,对以出口为主的巴西糖业企业来说,税收影响不大。可以说,高昂的管理费和税收是制约我国糖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政府已宣布取消农业特产税,从2004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这些举措都将为减轻农民负担、降低食糖生产成本做出不可低估的贡献。

我国广西食糖生产成本比巴西要高,但与世界上其他产糖国比较仍属于低成本之列。如果我国能在降低食糖成本上继续挖掘潜力,食糖是具备出口条件的。

(五)借鉴巴西糖业管理体制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糖业管理机制

巴西政府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对食糖市场实行放开政策,但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即便是放开市场,别的国家食糖也无法进入。另外,巴西可以用甘蔗交替生产糖或酒精来调节食糖市场和价格,即使国际糖价处于低价位时期对巴西的糖业生产冲击也不大。

目前,我国糖业还没有一个集农工贸科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的政府决策部门,也没有一个类似巴西联合企业协会组织的统一的执行机构。我们应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糖业管理的路子,目的是要能控制总量、建立储备制度,力求价格稳定,从而保护蔗农、糖厂和国家的利益,使我国糖业能进一步发挥优势,稳步而健康地发展。我国应尽快制定新的糖业管理体制,在实行甘蔗指导价格的同时,政府要考虑建立食糖生产配额制度;建立食糖储备机制,设立糖业基金,适时收储过剩的食糖,稳定国内食搪市场;政府在没有能力对糖业提供国内支持的条件下,要尽快实行减免税费政策,调整金融支持政策,降低制糖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对于退出甘蔗生产的农户要给予一定的扶持,防止农户返贫。

从价格上来看,我国广西、云南、湛江、海南等地的蔗糖完全有可能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努力的是为我国糖业创造一个平等的国际竞争环境,其中包括通过国际贸易谈判实现国际间公平的进口糖关税税率,取消一些地方的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此增强我国食糖的竞争力。此外,在当前世界食糖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我国应根据国内需求控制食糖产量,以免造成国内和国际食糖市场的不必要波动。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徐雪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2005年,巴西甘蔗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种植面积590万公顷,生产总量达到4.368亿吨,比上年增长5.1%。

巴西生物能源特别是酒精燃料车的扩张和酒精出口增长,推动国内酒精产业的发展,2005年新建一大批酒精和食糖加工厂,推动了甘蔗的种植面积的扩大,刺激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

根据全国供给公司,在生产的甘蔗中,3.94亿吨将用作制糖和酒精生产,产糖2670万吨,比上年增长0.3%,生产酒精179亿升酒精,比上年增长11.8%。

篇6:我国糖业发展状况

1、布局(普通散户如何在强势中掌控金股)

我国现有机制糖厂539家,日加工能力74万吨,其中甘蔗糖厂444家,日加工甘蔗能力65万吨;甜菜糖厂95家,日加工甜菜能力9万吨。全国产糖能力约1053万吨,1998/1999年制糖期全国实际产糖超过882万吨。

甘蔗糖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江西、湖南等8 省区,甜菜糖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吉林、甘肃、宁夏、辽宁等7省区,各省区制糖能力和产糖量(1998/1999年制糖期)分别为:

广西、广东、云南、新疆四省区产糖量占全国产糖总量的8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产糖省区,也是将来中国糖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我国食糖生产的主要品种有精炼糖,优级白砂糖、一级白砂糖,优级绵白糖,一级绵白糖、赤砂糖等。糖厂副产品综合利用的主要产品有纸张、纸板、纸浆70万吨,中密度纤维板、碎粒板60万立方米,酒精60万吨,甜菜颗粒粕饲料65万吨,食用、工业用酵母4万吨,味精3万吨等。

全国食糖消费量不足800万吨,人均6.7公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是世界上人均食糖消费量最低的国家之一。

2、技术水平

我国糖厂与国外糖厂最大的差别在于:我国糖厂是一步法生产白砂糖与绵白糖;而国外多采用先在原料集中的产地生产原糖,再运到大城市精炼的办法。我国甘蔗糖厂多采用亚硫酸法,甜菜糖厂全部采用碳酸法,少数有精糖生产的糖厂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脱色等先进工艺。

建国50年来,我国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从产量上已能满足全国人民对食糖的需求,糖业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糖料方面:已形成自己的良种繁育体系:研究并推广了糖料高糖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如地膜覆盖,稀土微肥应用,甘蔗少耕法,甜菜的纸筒育苗移栽等。制糖加工方面:已自行设计、制造、安装10000吨/日甘蔗糖厂和3000吨/日甜菜糖厂,先后研制成功日榨甘蔗10000吨的φ1000×2000MM恒比滚动压榨机、φ1200×2400MM压榨机、日处理3000吨甜菜的大型连续渗出器、50立方米结晶罐,150立方米立式助晶机、半自动板框压滤机、搅拌煮糖罐等; 研制推广了甘蔗高效破碎设备,带双辊喂料压榨机、管道硫熏中和器、带式真空吸滤机、水喷射冷凝器、连续分离机等高效新型设备。工艺方面:研制成功了蔗汁和糖浆气浮清净技术,可在亚法工艺中获得高质量产品,化学助剂如杀菌剂、絮凝剂、脱色剂、除垢剂、表面活性剂的开发、研究、推广也取得进展。自动控制方面:研制了许多一次仪表及自动控制系统投入生产运行,如折光锤度计,蔗渣水分测定仪,辊升仪,蔗渣厚度自动调节,榨机直流电机无级调

速,蒸发煮糖过程微机控制,锅炉全自动微机控制及能源集中管理等。

糖厂综合利用技术也有较大发展和提高,除蔗渣造纸、甜菜废丝生产颗粒粕、糖蜜制酒精和酵母等传统产品外,综合利用产品已发展到数十种,如蔗渣碎粒板,蔗渣糖蜜作饲料、糖蜜发酵制甘油、活性干酵母、高级调味品等。综合利用产值占糖厂总产值的比重也不断上升。

3、市场

70年代以来中国食糖的消费增长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70年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食糖消费量在从160万吨增长到280万吨,人均消费量从1.9 公斤增长到2.9公斤,8年间人均消费量仅增长1公斤。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食糖消费量由1978年的280万吨增长到 1992 年的760万吨,年均增长17%,人均消费量也由2.9公斤增长到6.5公斤。进入90 年代以后,由于替代品的使用增加等原因,食糖消费量呈徘徊状态,目前的全国食糖消费量仍不足800万吨,人均6.7公斤。

我国食糖的消费结构大体是:居民直接食用量为320-400万吨,占全国食糖消费量的40-50%,工业用糖400-480万吨,占全国食糖消费量的50-60%。居民直接消费中白砂糖占60%,绵白糖占40%左右,绵白糖主要消费区域是长江以北的地区。工业用糖中,最大的应用领域是饮料,年消费食糖量为105万吨,占22%; 其次为糕点,年消费食糖量为90万吨,占18%,糖果,年消费食糖量为80万吨,占16 %;其它还有:休闲食品40万吨,占8%;冷饮30万吨,占6%;罐头 32万吨,占7 %,酿酒26万吨,占6%;制药15万吨,占3%,果脯10万吨,占2%;其它40万吨,占8%。

从地区看,不管是工业用糖还是居民直接用糖,其消费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省市区的大中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及广大的农村食糖消费水平还很低。从长远看,我国食糖的生产与消费将会有较大增长。但从目前情况看,食糖消费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

4、主要问题

我国糖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1、原料单产及含糖低,品种改良速度缓慢,品质不高; 栽培方式分散落后,机械化程度低。

2、糖厂规模小、能耗高,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

3、糖产品品种单

一、质量和品种满足不了高质量食品的需求;

4、综合利用规模小、多数技术水平较低、污染严重;

上一篇:有爱就有教育--麻海燕下一篇:“行”分开的两个汉字“彳亍 ”音义详解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