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业

2024-04-18

糖业(通用6篇)

篇1:糖业

广西糖业突围启示

入秋之后,即是又一榨糖季。因国内外差价日益拉大,食糖进口猛增,给广西等主要糖产区造成巨大压力,糖业生产、收储、流通等体制面临多年未有的结构性变动。

海关数据显示:9月中国进口食糖58.56万吨,高于8月的58.34万吨,为年内单月最高进口量。截至9月底,中国累计进口食糖301.15万吨,同比增长80.38%,已经超过194.5万吨的食糖进口配额。而在前一榨季中,中国食糖产量仅为1100万吨。

因国产糖价连探新低,政府已启动多轮食糖收储。但进口配额内进口成本仅5200元/吨,而南宁现货价格则为6500元/吨。差价逾千元,合法进口糖迅猛增加,食糖走私日益猖獗。

随着城镇化及消费结构变化,国内食糖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而在耕地日益捉襟见肘之下,中国食糖进口会否逐步失控及丧失定价权,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011年到产糖大省广西视察后曾提议:稳定优势产区、提高甘蔗单产、制定食糖产业保护政策。具体措施为提供甘蔗种苗脱毒补贴、甘蔗生产补贴、增加研发及推广经费。国家相关部门亦从2012年初开始加大了国内食糖收储的力度,避免糖贱伤农。

“提高收购价格,从农民的角度确实得到了一些实惠,但农民更希望的是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横向比较效益,不仅仅是种植的收益。因此应当考虑提升整个糖业比较收益的政策支持,应该在市场化基础上建立国家扶植、企业重点参与的完善的政策扶植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对《财经》记者表示。

有关“糖业之苦”的治本之策,相关人士共识是:中国应学习巴西、澳大利亚等产糖强国经验,在蔗区内实现土地规模化生产,既能提高产量,又可降低成本。这一路径具有多重优势,能够实现土地集中连片、便于实现机械化播种及收割、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相关利益方形成制衡,逐渐成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之一。

在广西,糖业产值达到千亿元,早已成为支柱性产业,采取相关措施实现甘蔗生产规模化是现实的需要,相关试验已经开展。但甘蔗规模化生产并未顺遂实现,原因何在?

2011年底及2012年8月,《财经》记者两次前往广西各主要蔗区调查发现,推行土地流转地区,劳动力已出现较大短缺,但因涉及失地农民生计维持等问题,不应为实现规模化种植而强制农民离开土地。同时,在资本下乡租地之外,种植大户及合作社模式亦可探索。

糖业原有的计划性生产体系延续多年,外来资本进入及土地流转后,蔗农、糖厂与政府间原有利益关系解体,各方利益亟须实现“再平衡”。流转模式选择、失地农民利益保证、政府管理边界等相关问题,均需小心拿捏。

广西糖业尴尬

广西全境耕地总数约为4000万亩,甘蔗种植面积逾1600万亩,年均蔗糖产量占全国67%以上。它的一举一动,是中国食糖供应及价格涨跌的“晴雨表”。

得天独厚的北回归线旱地水热资源,以及甘蔗成熟期内昼夜2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是广西发展糖业的地理优势。来自中央的长期扶持,则加速了它成为中国“糖罐”的进程。

1988年以前,广西缺粮,全国缺糖。当时中国全年产糖量仅有数百万吨,食糖凭票配给,平均每人每年只有不到3公斤计划糖。为鼓励广西多生产甘蔗,它每生产1吨甘蔗,国家便拨给其400公斤原粮。

198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到广西视察,对其糖业发展提出战略性要求,称要将广西建设成糖业基地。国家自此开始对广西糖业直接投资。

受政策推动,广西产糖量逐步由原先的40万吨上升到最高时的近900万吨。中国开始逐渐摆脱食糖70%的需求必须依赖进口补足的尴尬境地。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维持原有模式已不足以令广西糖业继续快速发展,广西糖业陷入尴尬境地:供需缺口加大导致国内食糖价格多年上涨,但对甘蔗产量提升并未起很大刺激作用。

自2008年,广西蔗糖产量连续三个榨季下滑,降幅分别为18.82%、6.81%、5.15%,产糖量亦从最高的近900万吨跌至691万吨。产量波动较大亦令广西、云南等产糖大(区)省非常担心。“蔗农与糖业的唯一联系就是甘蔗价格,农民到底种什么正越来越跟市场价格接轨。”广西糖业局副局长张鲁宾称。

新增土地数量有限,原有土地生产力难以提升,抗灾害能力差,蔗农收益低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国家严守粮食安全红线,没有谁敢说广西可以只生产甘蔗不顾粮食。”广西糖业协会技术顾问钮公藩称。这意味着,过去通过新占土地增产的方式,已走到终点。因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愿意种植甘蔗的人已越来越少,且多为中老年人。在广西最重要的产糖地区崇左市,因临近中越边境,来自越南的打工者已成为甘蔗收割时期的重要劳动力补充。据该市江州区农业局局长黄红印估计,每年该区劳动力缺口已达1万人次。“一旦劳动力接济不上,成片的甘蔗将烂在地里。”黄红印说。

广西农业厅提出,借鉴巴西、澳大利亚等产糖大国经验,将蔗区土地形成规模化产区,采用机械化播种及收割技术。据广西农业厅糖料处副处长林影介绍,广西蔗区耕地面积为1600万亩,除地形过分复杂无法流转的地区之外,可通过流转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土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约为500万亩,潜力巨大。这一改革的目标十分清晰,但改革路径仍在摸索之中。

中国近些年来在各地推行的“耕地综合整治”项目,能够让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因为整治意味着将原有田埂推平,如村民愿意将经营权流转给外来承包者,承包者可以直接在整治后的耕地上进行生产,无需再一家一户与农民进行谈判。这也是广西为形成规模化生产的着力之处。

但在现实中,这一项目其实仍未起到太大作用。广西国土厅耕保处处长左旭阳向《财经》记者透露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370万亩整治后的耕地,真正流转出去的目前仅有20万亩左右。“原本设想耕地整治后能够促进流转,现在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左旭阳称。

基于此,广西相关地市尝试打破这一窘境。2011年时,广西崇左市因其蔗糖产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而被命名为“中国糖都”。在该市范围内,江州区和扶绥县是最重要的两个蔗糖产区。广西国土厅推进的“桂中土地整治”项目拉开帷幕后,对整治后蔗区土地如何经营,两地选择了不同模式。江州资本试验

“国家(对蔗区土地)进行投资的机会不多,我们要好好珍惜。”江州区一位主管糖业的官员告诉《财经》记者。

江州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80%以上依赖糖业,为维持糖业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地区早有加速耕地流转、打破窘境的冲动。在各级主管领导积极助推下,江州区开始以政府名义引进外来资本进行蔗区土地经营权流转。到2011年底为止,由资本方承包的土地总数为6万亩,广西高良实业集团公司(下称高良公司)即为典型。

外来资本流转土地有助于蔗区生产稳定,因为它们不像农民一样随意生产。此外,外来资本流转土地还打破了由合作社及种植能手流转土地的生产力提升一般模式,不仅将小块土地聚拢为大块,还给土地带去了资本及技术。

按照江州区与高良公司的协议,该区相关政府部门为后者与农民进行谈判,而后者则要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在流转后的土地上建成设施农业,修建滴灌设施,实现甘蔗机械化耕种及收割,让土地流转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该区驮卢镇,由高良公司承包的连片蔗区土地总数已达5800亩,在投资近4000万元后,均已采用这种模式改造成为了标准化农田。因为水肥投入得当加之连续的好天气,比正常年月迟了两月播种的甘蔗仍然长势喜人。高良公司承诺每年给农民平均每亩地2吨甘蔗作为租金,以市价每吨500元计算,农民每亩地的土地租金收入为1000元,这一价格相较其他地区的土地租金高出约20%-30%。

照原有耕种模式,农民没有土地租金成本,每亩地获利不足千元。在现有模式下,高良公司要承担每亩近千元的土地租金成本,获利并不容易。

高良公司的做法是将土地分为种植单元,每单元占地1000亩。单元内的农艺标准固化,配备四名相关农艺专员进行生产。为鼓励其积极性,高良公司准备与其分享额外的增产收益。

在土地经过平整、种管收实现机械化后,每亩地机械化成本为1000元左右,能比传统耕种方式节省约一半成本,这是高良公司的盈利空间之一。而肥料及蔗种成本亦可因耕种实现机械化相应降低。前者可降低100元至400元左右,后则可降低一半,约250元。

因甘蔗种植一年可收获三年,故蔗种及耕种费用可进行分摊。照此计算,第一年耕种成本为:土地1000元,蔗种250元,肥料400元,机械成本1000元,管理费用100元。三年均摊后,每年成本为2600元。以每亩地甘蔗产量由4吨上升为6吨、每吨500元计算,高良公司的利润空间,已经为每亩地400元。

在该公司的经营设想中,农资、农机及蔗种这些领域也将带来盈利。以蔗种为例:照国外经验,甘蔗可以在收获后切块,将连接部分消毒后包装留种,蔗茎本身仍可榨糖,如此可获得蔗种与蔗茎两块收入。

高良公司至今流转的土地总数为1.7万亩,按照上述模式进行生产的已有1.4万亩。因为对未来盈利前景不认同等原因,最初的投资伙伴已纷纷撤资,但高良公司董事长李力仍非常乐观。

在开展蔗区土地流转颇为积极的江州区,全区范围内由资金投资流转的土地总数,一年内已达2万亩左右。土地大规模流转后,失地农民生计如何安置?按照高良公司的设计:为提高生产效益,1000亩土地原先需要100个农民进行耕种,流转后仅需不足10人。这意味着有近90人需另谋生路,他们靠租金、农忙时打零工、发展“林下经济”等收入是否能维持生活稳定,尚无答案。

矛盾由此产生:一方面,因劳动力不足,土地需流转以实现机械化耕种;另一方面,仍有部分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为保持流转土地完整性,他们可能要接受被动流转。

这亦是目前土地流转中争议最为激烈的领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此曾有过多次表态:“只讲土地流转,不讲稳定承包关系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是不对的。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使农民离开土地后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必须做立足人多地少的国情来搞现代化。不能搞大资本下乡,兼并农户的土地经营权。”

据《财经》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蔗农意愿可分三类:地少人多的地区,蔗农外出打工较多,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在人少地多的地区,一类是蔗农已不愿意耕种土地,也愿意进行流转;而对于那些自家土地较多、经营已产生规模效益的蔗农则不愿进行流转,且情绪较大。

江州区设想的应对方式为:这些仍愿意耕种土地的蔗农与流转方形成利益共同体。流转方在获得土地后,由其出资建好基础设施,再将其中一部分土地转包给这些蔗农,二者商谈经营分成比例。对于这些蔗农来说,他们既可将原先分散的地块集中到一起,又可在自己不出资的情况下提高土地质量,反对之意可相应减轻。

为减轻阻力,在选择第一批进行流转的地块时,江州区偏重于挑选那些劳动力已出现明显匮乏或地多人少的地块,因此相关矛盾并不明显。但随着流转的深入,一系列相关问题将日益显现。

农民自主模式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扶绥县与来宾市和江州区形成较强对比。当地人士认为,土地平整后继续掌握在蔗农手中,并不是一条死胡同。

广西土地的特点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土地肥瘦差异较大。因此在上世纪土地承包到户时,为减少分田摩擦,每块好劣地都被均分到各家农户。“每家的土地数量不少,但大多分散为多块,给耕种和管理带来了很大麻烦。”来宾市农业局副局长张大刊称。

扶绥县和来宾市因此很看重土地由小块变成大块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因为不涉及蔗农与外来资本和糖厂的利益再分配,在这些地区的相关糖业人士眼中,这种做法显然更为稳妥。

土地流转后到底需要多少投资、是否必须由外来资本进行投资,已经形成“外来派”和“本土派”两种意见,双方意见仍存较大争议。

因种植甘蔗仅需注意水肥条件、对耕种的技术性要求并不高,相应的设施农田投资亦并非天文数字,故“本土派”认为:种植能手与农民合作社虽然因资金规模小故发展速度较慢,但亦有将自己所掌握的规模成块土地建设成为设施农田的可能。以来宾市兴宾区桥讯乡岜山村峦山屯种植大户谭成军为例:他凭借自身实力,以每亩800元的租金价格,承包了全村20户左右人家的400亩土地。他对这些土地的投资标准,比高良公司还要高出不少,达到了每亩近4600元,包括土地租金800元、机耕费350元、蔗种800元、肥料费800元、农药等相关农资成本350元,以及1500元左右的人工成本。

因每亩土地甘蔗产量可达10吨以上,加之卖蔗种、套种生姜、马铃薯等一系列收入,谭成军每亩土地的收益已达到2000元左右。他希望今年可以再流转1500亩左右的土地。因为涉及到的总面积相对较小,谭成军可做通村民工作,无需政府参与。

小块土地采取此种方式流转给种植大户,既可提升甘蔗产量,又不会引发矛盾,实现上万亩的土地流转规模,只需十个左右大户即可。相关官员还很看重的是:土地收益由当地农民获得。

对于居住在相邻地区、每家土地达到10亩以上的几户家庭来说,便可采用类似台湾和日本的模式,采用形成互助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甘蔗种植,也可以起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收益的效果。

在来宾市部分蔗区,已产生了作为这一模式萌芽的生产互助组织:10户左右的人家达成协议,每一家需砍收甘蔗时,其余人家均为其帮忙。而每人每砍10根甘蔗只需给0.25元的劳务费,折算下来,每家每吨甘蔗的砍收成本只有12.5元左右,比直接雇佣外来劳动力节省近百元。

来宾市东糖迁江糖厂总经理张新天亦告诉《财经》记者:糖厂因不必再跟零散的农户打交道,所以也对这些互助组织的出现持欢迎态度,愿意对其进行贷款,并帮助它们统一购买农药和化肥等农资等,这样做既帮助了糖厂,又减少了蔗农的成本。

这种互助组织有希望形成生产型合作社。“一个自然村有1.6万亩土地,800户人家,形成16个合作社,糖厂只需跟16个负责人打交道就行了。一步到位搞几万亩的流转,既不容易,风险还大,不如循序渐进。”张大刊说。

利益新平衡多途

随着外来资本的进入,蔗区原有的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政府、糖厂、高良公司、农民四方正进入寻求利益新平衡阶段。

高良公司流转的1.7万亩蔗区土地分为两块,分别隶属湘桂及东亚两家糖厂。按照广西的蔗区管理体制,蔗区内农民种植的甘蔗,必须全部卖给所属糖厂。为打消糖厂疑虑,江州区政府在流转合同中对此进行了强调。

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农务总经理程为军告诉《财经》记者:在原先的种植格局下,为稳定蔗农种植积极性,糖厂会给其每亩地200元-400元不等的种植补贴,且会在耕种时对其进行贷款,帮助他们购买蔗种和农资。但因担心外来资本做大后与自己叫板,糖厂并不想给其相同待遇。

但这可能形成坏的结局:二者利益纽带被扯断,后者在种植何种作物、甘蔗卖给哪家方面的自由度得到提高。因都不愿看到这一结果,双方正在互相试探,均不敢轻举妄动。

高良公司的出现还产生了另外一重“鲶鱼效应”:原本并不积极的糖厂们开始争相“夺地”。为增加自身主动性,崇左市的各家糖厂开始变得非常乐意由自己出面流转蔗区土地。以崇左市规模较大的南华糖厂为例,它正在规划承包100万亩土地,希望以此一举解决其今后的原料蔗供应自主权问题。

这正是江州区最初引进高良公司的初衷之一:土地加速流转到风险承担能力最强的糖厂手中,由其出面对土地进行投资后,转包给愿意承包种田的农户或企业,并给予其各种补贴。

崇左市农业局一位官员向《财经》记者分析:糖厂以前不乐意这么做,一是因为糖厂的确在甘蔗种植方面没有人力及技术储备。但更重要的是,流转后耕种及蔗价波动风险将完全由其承担。

“旱涝保收的本应是风险承担能力最差的农民,最终却是实力最强的糖厂高枕无忧。”这位官员称,“这种局面早该被打破了。”

在流转土地方面,高良公司等外来资本和糖厂之间不会形成太多冲突,反可形成互补。原因之一是高良公司有意避免冲突,“土地掌握在糖厂手中,原有平衡不打破,资本和糖厂之间的猜疑可以减少”。李力说。

其次,高良公司有意凭借自身正在逐渐成型的“种植单元”模式转身变成“耕种服务商”,为糖厂提供土地种植服务,赚取种植费,这样可避免直接承担经营风险,亦可较少其自身对土地的直接投资。

黄红印认为,糖厂应积极采纳这一模式:后者掌握种植技术,在获得糖厂补贴或者直接为糖厂耕种时可提高甘蔗产量。在既有蔗区无法扩大的前提下,这一模式能增加糖厂可榨甘蔗数量,提升其利润水平,增加工人工资,扩充政府利税,形成多方共赢。

为熨平蔗区耕地规模化过程中的波动,江州区地方政府对其自身的角色定位亦在经历变化。

2012年8月初,江州区政府成立了“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江州区农业局局长黄红印任董事长,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当地政府对该公司的设想是:一方面,由其直接出面与农民谈判;另一方面,其手中掌握大量可流转土地后,提高谈判地位,对外来资本及糖厂形成制约,促使后两者增加对土地投资。

该公司运营经费及利润来源,是对经该公司流转的土地收取每亩10元服务费。这笔钱一部分作为公司运营成本,一部分作为流转后出现风险的应对资金。

除掌握土地这一筹码,这家公司还拥有另外一项制约糖厂及外来资本等承包者的“杀手锏”,也即由该公司代为运营的政府各项现代农业投资项目资金。

以高良公司为例:它目前完全由自身投资的土地总数仅有不足6000亩,在剩下的1万余亩土地中,它的投资比重仅占30%左右。而政府以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等项目进行的投资,已占到投资总额的60%以上。

在土地流转及甘蔗生产等相关博弈领域,作为政府代表的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所拥有的,已不只是较高的谈判地位,而是一种决定相关问题的最终“话事权”。

“这种计划性较强的安排是好是坏,能否见效,现在还真不好说。”

篇2:糖业

(一)糖业发展状况

巴西是目前世界上产糖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出口国。全国共有25个州,其中有20个州生产甘蔗;有307个工厂生产食糖、酒精和其他与甘蔗相关的产品;在这些工厂就业的工人有60万人,另外还有4万独立的甘蔗生产者(生产全国30%的甘蔗)。

20世纪30年代巴西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糖业处于崩溃的边缘。_直到二战后由于欧洲糖业遭严重破坏,在市场强烈需求刺激下得以恢复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糖产量达到300多万吨。1971年巴西政府制定了加速发展糖业的法案——国家甘蔗糖业改良计划;为了加强对糖业的集中统一管理,政府采取了全面控制生产计划、产品价格、贷款贴息和出口补贴及配额等措施,糖业得到迅速发展.食糖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440万吨,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900万吨,20世纪90年代更以平均每年递增100万吨的速度增长。但1998—1999年榨季开始,政府取消了对糖业的干预和扶持,且当时正值国际市场糖价下跌,由此导致巴西国内甘蔗价格下降。甘蔗产量连续两年下滑,5年平均产量从80吨/公顷下降到70吨/公顷以下。糖价也跌到了10年以来的最低谷,每吨只有62美元。

从2001—2002年开始巴西糖业又出现恢复性的快速增长,到2002—2003年榨季巴西甘蔗和食糖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国产甘蔗3.18亿吨,产糖2398万吨,其中中南部占85%。预计2003—2004年榨季产量还将进﹁步提高,甘蔗产量将达到3.44亿吨,产糖2432万吨。平均起来,农民每年种蔗收入为45亿美元,工厂销售食糖年收入35亿美元,酒精收入45亿美元。各级政府从食糖销售中征税14亿美元。蔗糖已成为巴西经济支柱产业。

(二)糖业管理体制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巴西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和通货膨胀,1995年进行经济改革,宣布市场开放;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竞争机制。因此,巴西糖业也由政府实行高度的统一管理和经营改为自由贸易;全国糖业酒精协会组织也不复存在;1998年5月放开糖价和酒精价格,价格由市场需求确定,但原来一套行之有效的糖厂运行机制和市场操作规范仍继续保留下来。巴西糖业的价格放开使糖业遭到巨大冲击,与糖价(酒精价)挂钩的甘蔗价格不能承受如此大的价格波动,出现了不少糖厂亏损的情况。而巴西有它独特的稳定甘蔗生产的调节方式,当糖价下跌或汽油价上涨,则转用甘蔗生产更多的酒精,以此来保持糖、酒精价格的稳定,从而稳定甘蔗的收购价。

尽管巴西糖业亦采取市场放开政策,但政府仍对这一特殊行业进行必要的干预和保护。一是食糖国内售价和出口价不一样。各州政府对本州内的甘蔗不收税,但对跨州收购的甘蔗征9%或12%的税;同时对国内销售的食糖征收12%的营业税(销售额的12%),但政府对出口糖免除一切税赋。二是政府控制酒精与汽油渗混的比例,有强制性的法令。当糖价下跌,提高汽油中的酒精渗混量比例,多耗用酒精,从而支持国内糖价恢复。三是给予糖业一定的财政支持。如1999年糖价很低时造成国内酒精大量库存,政府动用财政购买全部库存酒精,并采取措施促进内销与扩大出口。

(三)糖业基本数据

1.甘蔗单产和含糖分。巴西是世界甘蔗糖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其中中南部的甘蔗种植最能代表巴西的甘蔗发展水平,其甘蔗单产从1971年的63吨/公顷发展到1998年最高水平86吨/公顷。1999年因取消政府对甘蔗种植的扶持,蔗价下跌导致单产下降,但自2000年开始又呈上升趋势,2002年中南部甘蔗单产为79吨/公顷。中南部甘蔗含糖分一般在14%上下浮动,最高可达16%,最低的不到12%。2002年平均含糖分为14.7%。

2.甘蔗、食糖的生产成本与价格。巴西的甘蔗和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中南部甘蔗生产成本只有83.3美元/吨,东北部111.6美元/吨。食糖生产成本为160美元/吨(人民币1328元/吨),比日本糖每吨低670美元,比广西(2002—2003年榨季食糖生产成本为1879元人民币/吨,税后2236元人民币/吨)每吨低551元人民币。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中,支付甘蔗价格的成本占62%,其中包括20%的机械成本;食糖加工成本占34%,管理成本占4%。

巴西甘蔗收购价格不是按照甘蔗重量而是按照甘蔗糖分来进行计算。例如2002—2003年榨季巴西中南部甘蔗的含糖分为14.7%,这就相当于1吨甘蔗产147公斤的白砂糖,而每公斤的白砂糖每一个州都根据市场有不同的价格,例如中南部1公斤糖值0.65元人民币,计算得出每吨甘蔗的收购价格为95元人民币。巴西的食糖价格受市场影响很大,2001年平均糖价为巴币23.8元/50公斤,2002年为巴币26.1元/50公斤,合人民币各为1383元/吨和1516元/吨。而同期中国甘蔗糖价格为3840元人民币/吨和2663元人民币/吨,每年每吨各高出2457元人民币和1147元人民币。

3.出口情况。巴西是传统的原糖出口国,食糖是继大豆和肉类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品。由于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只有160~170美元/吨,加上1999年巴西发生经济危机,货币贬值,使其食糖大量流入国际自由贸易市场,主要销往俄罗斯、埃及、印尼、美国、摩洛哥、约旦、尼日利亚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出口量增长很快,目前已达1400万吨,占国际贸易份额的40%以上。巴西糖业今后的发展将对世界糖价及食糖出口的市场份额乃至整个世界食糖贸易结构的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借鉴巴西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我国糖业

(一)推行规模种植,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国甘蔗平均每公顷已达60吨以上,与世界发达产糖国家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在实现良种化、水利化等方面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方面来看,则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巴西是连片大面积种植,中南部机械化程度达到80%,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蔗农有较高的收益,糖厂也有了稳定的原料基地。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甘蔗种植缺乏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统一规划,甘蔗种植分散,无法进行蔗田基本建设如土地平整、灌溉设施和蔗区道路修建等工作;甘蔗种植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落后状态。以广西为例,平均每个农户种蔗面积为0.27公顷,提供原料蔗18.4吨。而巴西每户种蔗40公顷,是广西的150倍;每户提供原料蔗3180吨。广西仅仅依靠0.27公顷甘蔗地(毛收入约4000元人民币),要使一个4口之家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应借鉴巴西的经验,大力推行甘蔗种植的集约化规模经营,在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专业种植户和糖厂租赁承包土地,实现企业化的规模经营;通过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大幅度降低糖料种植成本,提高单产和含糖分,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固、坚实的糖业原料生产基地,这也应是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糖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改革我国甘蔗收购制度,实行按糖分计价

巴西糖厂随时对甘蔗的含糖分进行测量,一旦达到所需的糖分就及时砍榨。工厂按每吨甘蔗可生产出的工业食糖(理论值)来付农民蔗款。这种做法可以使农民自觉更新糖分高的优良品种,提高甘蔗含糖分,减少甘蔗糖分在砍、运过程中的转化损失,保证甘蔗新鲜入榨,提高出糖率,由此降低食糖生产成本。

建议改革我国现行的甘蔗按重量计价改为按含糖分计价,这是提高甘蔗含糖分、提高产糖率、提高糖厂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只有改革收购制度,使农民从提高糖分增加的收入远大于单纯增加重量的收入,才能真正调动蔗农千方百计提高甘蔗含糖分的积极性。例如,广西甘蔗含糖分平均如能提高1个百分点,每个榨季糖产量可增加15~20万吨,价值6~8亿元。目前按高糖品种给予适当加价的做法,存在诸多的弊病,没有真正体现高糖品种得到高糖分的效果。

(三)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生产率

我国的大中型糖厂(2000吨/日以上)在规模、自动化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巴西还有明显的差距。一是我国糖厂平均规模偏小,如广西为2400吨/日,是巴西的1/5,未能达到最佳经济规模(4000吨/日以上)。二是巴西糖厂也是通过不断的改造来扩大生产规模,但十分注重投资效果,注重用高新技术来改造现有设备的关键部位,广泛采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而我国糖厂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工艺参数不能达到最优化。三是我国劳动生产率较低,岗位定员松散,管理机构臃肿,用人是巴西同规模糖厂的10倍。

我国目前正鼓励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平等竞争,鼓励和吸引外资以租赁、承包、参股乃至兼并等形式参与糖业生产,促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减员增效,节能降耗,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四)降低甘蔗和食糖生产成本,参与国际竞争

制糖行业是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巴西目前是世界上产糖成本最低的国家,从WTO规则即关税配额将进一步降低直至取消的长期趋势来看,巴西糖无疑将对我国食糖产业构成很大的威胁。中国糖业要抵御进口糖的冲击,守住国内市场,吨糖含税成本必须降到2000元人民币以下。而国产糖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把吨糖含税成本降至1800元人民币。

2002—2003榨季巴西中南部甘蔗生产成本为83元人民币/吨,而广西甘蔗生产成本为我国最低,为137元人民币/吨(包括蔗种、种植、肥料、各种税费和人工投入),是巴西的1.65倍,根本原因是广西的资源禀赋不如巴西。由于广西人均耕地面积太少,造成甘蔗的生产规模狭小,不利于机械化耕作。而且由于在甘蔗品种改良和技术投入方面不如巴西,单产为69吨/公顷,每公顷比巴西中南部要低10.5吨。

2002—2003年榨季广西支付的甘蔗价格是150元人民币/吨,是巴西的1.58倍;广西甘蔗到厂成本价为181元人民币/吨,是巴西的1.7倍。广西食糖的生产成本为1879元人民币/吨(226.4美元/吨),与巴西1328元人民币/吨(160美元/吨)相比每吨高551元人民币,差距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广西原料蔗成本要明显高于巴西,食糖加工费用与巴西相差不大。但广西食糖完税成本却高达2236元人民币/吨,每吨食糖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以及征收的各项税费为357元人民币,占食糖成本的16%。其中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占成本的8.7%,而巴西只占4%。广西对食糖的税收包括农业税、特产税、增值税、所得税和各种税收以外收取的各种费用,而巴西只对食糖征收12%的营业税。此外,巴西是食糖出口大国,出口食糖税收全免。因此,对以出口为主的巴西糖业企业来说,税收影响不大。可以说,高昂的管理费和税收是制约我国糖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政府已宣布取消农业特产税,从2004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这些举措都将为减轻农民负担、降低食糖生产成本做出不可低估的贡献。

我国广西食糖生产成本比巴西要高,但与世界上其他产糖国比较仍属于低成本之列。如果我国能在降低食糖成本上继续挖掘潜力,食糖是具备出口条件的。

(五)借鉴巴西糖业管理体制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糖业管理机制

巴西政府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对食糖市场实行放开政策,但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即便是放开市场,别的国家食糖也无法进入。另外,巴西可以用甘蔗交替生产糖或酒精来调节食糖市场和价格,即使国际糖价处于低价位时期对巴西的糖业生产冲击也不大。

目前,我国糖业还没有一个集农工贸科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的政府决策部门,也没有一个类似巴西联合企业协会组织的统一的执行机构。我们应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糖业管理的路子,目的是要能控制总量、建立储备制度,力求价格稳定,从而保护蔗农、糖厂和国家的利益,使我国糖业能进一步发挥优势,稳步而健康地发展。我国应尽快制定新的糖业管理体制,在实行甘蔗指导价格的同时,政府要考虑建立食糖生产配额制度;建立食糖储备机制,设立糖业基金,适时收储过剩的食糖,稳定国内食搪市场;政府在没有能力对糖业提供国内支持的条件下,要尽快实行减免税费政策,调整金融支持政策,降低制糖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对于退出甘蔗生产的农户要给予一定的扶持,防止农户返贫。

从价格上来看,我国广西、云南、湛江、海南等地的蔗糖完全有可能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努力的是为我国糖业创造一个平等的国际竞争环境,其中包括通过国际贸易谈判实现国际间公平的进口糖关税税率,取消一些地方的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此增强我国食糖的竞争力。此外,在当前世界食糖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我国应根据国内需求控制食糖产量,以免造成国内和国际食糖市场的不必要波动。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徐雪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2005年,巴西甘蔗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种植面积590万公顷,生产总量达到4.368亿吨,比上年增长5.1%。

巴西生物能源特别是酒精燃料车的扩张和酒精出口增长,推动国内酒精产业的发展,2005年新建一大批酒精和食糖加工厂,推动了甘蔗的种植面积的扩大,刺激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

根据全国供给公司,在生产的甘蔗中,3.94亿吨将用作制糖和酒精生产,产糖2670万吨,比上年增长0.3%,生产酒精179亿升酒精,比上年增长11.8%。

篇3:糖业

作为我国主要蔗糖产区之一, 广西糖料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 糖业在广西工业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南宁糖业) 以糖业为主业, 兼营造纸业和运输业, 是广西最大的糖业上市公司, 其营运发展状态可以反映广西糖业整体现状, 对整个广西糖料种植、生产及销售产生具有较大的辐射效应。然而, 南宁糖业继2013年因巨额经营亏损被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之后, 于2015年2月11日再次入围名单之列, 时间间隔仅2年, 引起业界热议和关注。基于南宁糖业的特殊区位和地位, 结合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及南宁糖业自身管理现状, 综合深入分析南宁糖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固定资产周转率这些营运能力指标, 探索如何提高南宁糖业营运能力, 努力改善盈亏局面, 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 不仅对南宁糖业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整个广西糖业稳定发展有战略意义。

二、南宁糖业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深入分析这四大营运指标发展状态、特征和趋势能有效把握企业营运发展现状。南宁糖业营运能力指标特征主要如下:

一是应收账款长期居高不下且回收期较长, 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南宁糖业年度财务报告显示:从应收账款总量看, 2015年南宁糖业应收账款5.98亿元, 较2014年增加了1.84亿元, 同比增长44%;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高达10.54%, 较2014年上涨了1.36%。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看, 2013年南宁糖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仅30.88天, 2014年升至64.54天, 2015年虽周转天数有所下降, 但仍处于58.01天的高位。南宁糖业应收账款长期居高不下且有大幅增长的趋势, 易造成账面呆账和坏账大量的增加, 增加账款回收难度大、延长货款回收期, 阻碍营运资金的流动速度和降低营运资金的盈利性, 这将极大降低南宁糖业营运发展能力, 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二是存货储备虽有大幅下降趋势, 但存货周转率提升速度不明显。南宁糖业2013年至2015年存货储备分别为2.58亿元 (占总资产4.47%) 、4.98亿元 (占总资产11.05%) 、3.07亿元 (占总资产5.41%) , 存货储备变化幅度较大, 但存货金额的减少并一定意味着存货周转速度的提升。以2015年为例, 南宁糖业2015年虽然存货储备金额较2014年减少了1.91亿元, 存货占总资产比例减少5.64% (比2013年存货占总资产比例还高1.17%) , 但2015年存货周转天数为54.14天, 仅比2014年减少1.12天, 存货周转率仅提升0.14%, 存货周转速度提升较慢。南宁糖业存货储备量较大, 存货占用资金量较多, 且存货周转率较小意味着存货转化为现金或应收帐款的速度较慢, 不利于经营业绩的提升。

三是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及周转率起伏波动较大, 固定资产营运效率不稳定。2013~2015年南宁糖业固定资产总量不断增加, 由13.81亿元增至17.06亿元, 增长速度较快;近两年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更是保持在30%以上。相对固定资产存量的不断增长, 其周转率并没有随着上升, 而是起伏多变:2013到2015年固定资产周转率先由2.35急剧下降至1.88, 至2015年又略有上升至1.94, 固定资产周转率起伏波动较大, 运营效率不稳定。

四是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变化趋势相一致, 先大幅下降后又提高, 总体周转率不高。流动资产作为变现能力最强的资产, 其周转速度越快, 流动资金节约越多, 企业可以扩大再投资的资金越充裕, 有助于提高盈利能力。南宁糖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较慢意味着流动资金占用时间较长, 资产价值补偿较低, 创收能力较弱, 不利于进一步营运发展。

此外, 表1和表2还有一个显著特征:虽然南宁糖业2015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及流动资产周转率这些主要营运能力指标都比2014年略有提高, 但这些指标都显著低于2013年水平, 说明南宁糖业近几年总体营运发展状态不容乐观。

三、阻碍南宁糖业营运发展的诱因

(一) 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的逆向发展

近些年受通货膨胀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等因素影响, 农民种植甘蔗的面积不断减少, 糖料作物成本不断地上升。糖业作为资源加工型产业, 对存货依赖度较大。南宁糖业生产原材料供给单一, 2016年第5期下旬刊 (总第625期) 时代T im es蔗糖成本的增加带动了南宁糖业单位产品成本增加。同时, 近几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大幅下跌, 而我国糖价维稳, 糖价内稳外升, 扩大了国内外食糖价差, 外糖不断抢占中国市场。虽然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糖业的补贴和调控, 但食糖价格跌幅大于成本跌幅, 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的逆向发展, 南宁糖业销糖率下降, 下游分销商存货滞压增加, 降低了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二) 主要以大众化产品为主, 品牌效应较弱

南宁糖业主营业务是白砂糖产生及销售, 公司旗下的云鸥和明阳白砂糖虽为国家著名品牌, 但主要还是以大众化的低端产品为主, 产品议价能力较低。食糖价格弹性较小, 产品替代效应明显, 受到相关替代品影响程度大。海关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食糖进口依存度超过25%;2015年进口原糖485万吨, 同比增长39%, 创历史新高。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食糖销售市场仍较大空间, 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消费习惯的转变, 消费者对食糖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南宁糖业技术更新较缓慢, 产品质量提升速度较慢, 品牌效应较弱, 去产能去库存效率不足, 造成存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偏低。

(三) 企业内部控制不足, 管理不健全

南宁糖业主要营运指标偏低与公司内部控制不足, 管理不健全有必然联系。南宁糖业无论是糖业还是造纸业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更新和改善生产设备, 但厂房、设备技术更新产出效益暂不明显, 并未形成较大的企业规模效应以削减生产成本。同时基于行业特性, 糖业榨季较集中, 存货的合理储备要求对原料的采购、生产和销售进行合理的预测分析。南宁糖业受内外因素的影响, 销糖率较低而存货储备占总资产比例又较大, 违背经济生产原则, 降低了存货周转和流动资产周转, 削弱盈利能力。此外, 南宁糖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且周转率偏低, 很大程度说明企业对赊销额度和期限内部控制不足。

(四) 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缓慢

目前, 南宁糖业以白砂糖生产及销售为主营业务, 兼营造纸和运输业务, 实行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2015年南宁糖业制糖品、纸制品及运输业这三项业务各占营业务收入的85.21%、12.01%和8.94%①。近几年, 我国甘蔗种植成本不断趋增, 糖料供给减少、民营和外资糖品涌进以及食糖价格周期波动, 糖业生产经营环境严峻, 市场竞争激烈。南宁糖业主业转型升级发展缓慢, 现有的产品结构没有足够的能力及优势去应对复杂市场竞争。公司这两年虽对第二大经营业务———造纸业进行结构调整, 如:关停蒲庙造纸厂、加大对桥虹和舒雅公司资金投入用以改进生产技术, 但固定资产周转速度提升不明显, 纸制品转型升级缓慢, 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市场占有率较低, 纸公司常年处于亏损的状态。造纸厂连年的亏损, 进一步吞噬了公司利润, 削弱了公司营运发展后劲。

四、改善南宁糖业营运发展的对策

(一) 提高市场应对的能力

一是要正确战略定位, 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完善的产业布局能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 是提高营运发展的关键所在。南宁糖业的亚法白砂糖和炭法白砂糖在全国糖业质量评比中多年位列首位, 深受国内外知名食品和饮料公司的肯定和青睐, 是公司现金流的主要来源。南宁糖业应优先分配更多的资源给这两类糖品, 不断巩固和提高糖类市场占有率, 增加创收能力, 改善营运局面。对常年较大亏损的造纸业务, 应根据行业未来发展区别细分, 对战略性导入期亏损的新兴造纸业务, 应采取扶持策略, 加快促其成为明星产品;对长久亏损的传统造纸业务应采取放弃策略, 尽快关闭撤离, 将剩余资源分配给营运发展更好的业务及产品,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改善营运发展效率。

二是改进产品质量, 加强品牌建设。改进产品质量, 增强品牌效应, 是有效应对产品价格不利变化, 是缓解全球竞争压力的客观要求。南宁糖业应不断提高生产技术, 加强糖品研发, 改进糖品质量, 层次性、梯度性地开发、生产和销售不同质量等级的糖类产品, 形成金覆盖低融、中、高产品质量格局, 全方位满足不同类型N消O费.者5的, 2需0求16, i改n变an以c低e端产品为主的现状, 增强 (消C费u者m品u牌la认ti可ve, 减ty少N产O品.6替2代5。)

三是实行期货和远期合约交易, 加强产品供需市场运作。目前, 南宁糖业主要采用直销和经销两种销售方式, “暂未进行糖的期货及远期合约交易”②。糖料作为大宗商品, 行业周期性较强, 受国内、外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南宁糖业在生产和经营中应战略推进期货和远期合约交易, 积极利用期货和远期合约的价格发现机制, 对糖品价格风险进行流动、分散、对冲与再配置, 增强价格风险承受能力, 降低市场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二) 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企业管理

一是要严格控制生产成本。首先, 在原材料供应方面要继续推进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 不断改良甘蔗品种, 进行机械化生产, 增强原材料供应数量和质量, 从源头上降低生产成本。其次, 在原材料生产使用过程中, 要对原料投入、半成品和产成品制作及领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成本配额, 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对偏离生产成本标准的产品及车间, 及时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 进行责任追踪, 改善生产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存货周转率。再次, 基于榨季较集中的行业特性, 应根据以往生产、经营经验及市场科学预测, 加强财务生产预算, 以销定产, 在保险库存量前提下进行最佳订货, 实现最优库存生产, 减小存货占用资金成本。

二是要加强应收款项制度管理。南宁糖业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增强营运资本流动性和收益性。首先, 在赊销前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详尽的调查和评价, 严格制定并执行信用赊销政策, 对不良信用客户进行限制或停止赊销, 较少不良赊销。其次, 对赊销程序实行层级化管理, 明确赊销经办人与审批人责任, 权责分离。再次, 应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动态监控客户欠款时间、尚欠款金额以及信用等级变化等, 对已超信用期的客户重点监控, 及时催、收款。同时, 公司应定期与同行标杆应收账款周转率进行比较, 判断自身应收账款政策及水平是否合理, 不断修正信用条件和标准, 健全应收款项制度管理。最后, 应制定应收款项财务预警制度, 严格控制应收款项比重, 减少坏账和呆账。

(三)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南宁糖业应在坚持以糖业为主业下,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一是要进一步改进生产设备和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度开发多元化糖产品及其延伸产品, 巩固主业发展。二是要创新管理方式和营销模式, 引进先进管理和营销人才及方法, 提高生产和销售的效率, 不断做大增量、做优存量, 提高营运发展。三是要加强内部三大产业的协调配合, 形成糖业废料供给造纸厂、物流业助力制糖和造纸的高效集约发展模式, 不断降低营运成本, 为公司营运发展提供良好内部环境。四是加强企业间互补合作。南宁糖业产糖能力名列全国前茅, 但造纸能力较薄弱, 而贵糖股份造纸能力较强。若南宁糖业想继续发展造纸业务, 应在发挥自身优势下, 加强与贵糖股份的合作, 促进造纸业转型升级, 实现扭亏为盈, 减少利润吞噬效应, 改善营运状况。

摘要:作为广西糖业龙头, 南宁糖业营运发展对广西糖业辐射效应较大, 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南宁糖业近三年的营运发展基本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发现受成本上升, 糖价下跌及内部控制等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 南宁糖业营运发展存在一定问题, 建议从提高市场应对能力, 加强内部控制, 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高营运发展能力。

关键词:糖业,营运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参考文献

[1]谢良俊.从南宁糖业年报透视糖业发展困境[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9) .

[2]邹武平.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以南宁糖业为例[J].财会通讯, 2012, (16) .

[3]邹武平.南宁糖业应收账款质量分析[J].财会月刊, 2012, (26) .

篇4:广西糖业何时“论克卖”

《支点》记者 丁杰

“糖王”曾是让他引以为豪的外号。从广西石塘糖厂的一名技术员到广西糖业局的副局长,再到广西南宁南方糖业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天权跟糖业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

尽管还保留着中国制糖协会常务理事的身份,但他已经将全部的精力投在了茶叶上面。在王天权给记者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一头衔。

三年前,正是糖业最“甜蜜”的时代。许多商家人争先恐后地想挤进来分一杯羹,王天权却出人意料地从这个行业里抽身而出。

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好日子就要到头了。“所有的人都疯狂了,大量建厂、扩建,造成行业的恶性竞争。”王天权说。跳出行业来看行业,他多了一份冷静。

如今,一心做茶的王天权,算是另辟蹊径,成功转型。可是,面对行情的急转直下,众多的广西制糖企业还在苦苦死撑,等待他们的,或许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洗牌”。

近八成糖厂亏损

现在的糖厂面临的是生存的问题,而不是发展的问题。

这是王天权在与记者沟通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也是这几天记者在广西走访企业时感受最深的一点。

根据广西糖业发展局提供的数据,刚刚过去的2012/2013榨季,广西制糖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整个榨季全行业利税总额仅为7.7亿元,锐减40.8亿元,降幅高达84.2%。盈亏相抵后,2012/2013榨季整个广西糖业亏损15.25亿元,81家糖厂亏损,亏损面占到广西全部103家糖厂的78.6%。

但这还很可能不是最冷的冬天。

广西糖业协会理事长农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国内糖价下滑仍将持续,悲观预计,2013/2014榨季广西糖业将继续亏损,亏损面或将进一步扩大。

“这是为什么我在2010年就放弃了糖业,就留下来一个加工糖的厂,其余的全部转让了。今年广西的糖业,官方公布的亏损数字是15亿元。糖本身就不是一个很大的行业,亏损面这么大,那意味着很多农民失去积极性,这个行业的日子将会非常难过。”王天权说。

2010年是全国糖业的一个拐点,也是糖价最高的时候。王天权回忆当时的情景,连称“疯狂”。“糖价一高,所有的人都疯狂了。本身这个是农产品、原料产品,企业家失去了理智,大量建新厂、扩建老厂,造成行业的恶性竞争,现在正是这些糖厂最难过的日子。”

糖业亏损的原因很多,追根究底,离不开两个字:成本。

过去,糖作为生活的必需品,糖业受到国家的保护,特别是在产量占到全国六成的广西。最近这十几年,国内很多制糖企业都改制了,由国营改为民营。通过改制,这个市场的能动性得到了激活。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这个产业的利润丰厚,许多企业家忽略了市场应该遵循的法则。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后,人们觉得这个日子很好过,也就没有考虑成本控制。随着人口红利逐步地消失以后,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糖的成本随之陡增。

“现在劳动力成本很高,甘蔗500元一吨,砍一吨甘蔗都要150元,你还要平时的农药、肥料、种植等等。”王天权说,花在甘蔗环节的钱已经占到了制糖成本的七成。而短期内,企业降低制糖成本的办法却不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包括崇左等糖产区的“杀手锏”就是降低甘蔗的主要原料糖料蔗的收购价。但这是把“双刃剑”,虽然这在短期内降低了成本,但农民种蔗收入降低,种植积极性下降,同样影响行业稳定发展。

崇左市是广西原料蔗重要基地,对当地蔗农的调查表明,最近两个榨季蔗农收入呈现明显下降态势,2011-2012榨季甘蔗最低收购价500元/吨,蔗农每亩净收入325元;2012-2013榨季甘蔗最低收购价475元/吨,蔗农每亩净收入257.4元,每亩净收入同比下降21%。

来自广西农业厅的统计表明,广西扶绥、柳州等地的甘蔗种植成本急剧飙升,崇左成本达到436元/吨,按照今年440元/吨的收购价格,农民难以接受。如果持续数年时间,很可能会出现农民弃蔗局面,原料基础“皮之不存”,食糖产业“毛将焉附”。

内忧与外患

随着糖价不断走低,越来越多的广西糖企面临“内忧外患”。即便是经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风风雨雨,广西糖业发展的“痼疾”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首先是高产高糖品种研发和推广严重滞后。广西农业厅糖料处处长左明告诉本刊记者,广西最近10年时间的主推蔗种就是新台糖,新台糖已经占据广西蔗区面积的90%以上,存在着严重的种质退化、单产降低、糖分下降的问题。

其次是生产机械化程度严重偏低。崇左市是广西主要产糖区,占据广西糖料蔗产量将近30%,中越边境上的宁明县则占据崇左市原料蔗产量一半。但记者在宁明县采访时发现,这里雇佣的大部分都是越南跨境“黑蔗工”。与机械化程度低、大量甘蔗收割只能依靠人工有密切关系。

广西农机局局长黄铭福告诉本刊记者,广西的甘蔗机种、机收水平只有6%和0.5%,人工每天只能收割1-2亩地,也就是5-8吨。每天可以收割甘蔗300-500吨的大型联合机械在广西仍然推广乏力。

三是广西蔗区仍然停留在“靠天吃饭”阶段,水利设施投入少。早在2007年,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进行的研究就表明:只要能够解决稳定水源保障,甘蔗亩产可达8吨以上。但迄今为止,广西甘蔗平均单产仍然停留在4-5吨左右。

不久前结束的广西政协会议上,民建广西区委的一项调查表明:广西每年1600多万亩糖料蔗中,具备基本灌溉条件的只有240万亩,余下80%干旱坡地,只要通过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就能实现大面积增收。

除了这些内忧外,广西糖业还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外患。

nlc202309040816

近两年,随着进口糖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特别是随着山东、辽宁等地原糖加工能力的大幅提高,国产糖尤其是广西糖市场被挤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面对日益下跌的糖价,制糖企业的日子步步维艰。“开机压榨就等于是在做亏钱的买卖了。”崇左一家小型糖厂的老板向本刊记者诉苦说。

据测算,当前榨季大型糖企的生产成本在5200元/吨左右,仅能维持微利或小亏状态,小型糖厂已经陷入亏损状态,制糖企业基本没有太多和进口糖进行周旋的余地,广西糖生产成本很难大幅下调。

食糖业内人士认为,较低的进口关税水平和较大的承诺进口配额,导致我国食糖产业基本上处于“低防火墙”的状态。无法应对全球食糖市场的汹涌波涛。

不过,金融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进口糖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吸引力不在于低糖价本身,更在于背后的金融杠杆,也就是人民币的升值效应导致。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始终保持升值预期,而人民币又迫切希望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采购各种大宗商品,这就为过剩的全球食糖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库”。不仅食糖如此,中国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稀缺的大豆、玉米、小麦等商品均是如此。

“逃离”糖业

中央调低经济增速,转而谋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国内背景,以及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相继收缩信贷规模,停止“注水式”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过去10年时间高歌猛进式、过山车式的中国糖市,也在发生颠覆性变化。

糖企纷纷“逃离”这个行业,是一个颇为突出的现象。

2013年11月23日,糖业上市公司南宁糖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广西南糖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南宁糖业亭洪片区旧城改造——房屋征收补偿投资项目”投资人资格,将在24个月内分期分批投入约26亿元。

有证券分析师称,制糖主业盈利难度较大导致南宁糖业不得不想办法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去年三季报显示,南宁糖业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46亿元,同比下降9.09%。

这并不是第一家投资房地产的制糖企业。

据记者了解,在广西、云南等地,已经有多家制糖企业投资房地产或者酒店。酒店、房地产,成了从甘蔗地里起家的制糖企业负责人新的追逐对象,这也被一些媒体评价为糖业没落的迹象。

“从长远来看,我选择放弃糖业,因为糖业没有办法做品牌,要做品牌就一定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王天权告诉记者,像太古糖,就是做品牌的。尽管它每年的量其实也不少,但是它只有一小部分是拿来做工业原料,总体上是走品牌的路子。

记者注意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西的制糖企业负责人不仅关注国内市场,还时刻盯着国际糖价的走势。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国际国内糖业进入下一轮减产周期,盼望产量减少,价格上升,糖业能够“起死回生”。

这一判断并非没有根据。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广西不少区域连续出现低温天气。有“中国糖都”之称的崇左蔗区也受到霜冻袭击,直接影响了当地甘蔗生产,一些受冻严重的低洼地甘蔗更是出现被冻死的情况,这将直接影响食糖产量。

根据糖业发展“三年一循环”的规律,在连续3年减产后,2011/12榨季,全球和中国食糖生产均迈入增产周期,国内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缓解。而随着2012年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落实,中国食糖消费量出现了上升,国内供给甚至需要进口糖和国储糖的补充。

但从当前情况分析,预判减产周期来临还为时尚早。对于广西制糖企业来说,一味期待市场风向的转变,只能坐以待毙。

去年底,2013/14年制糖期全国食糖产销工作会议暨全国食堂、糖蜜酒精订货会上,广西糖业局副局长张鲁宾提出,目前国内外差价太大导致进口糖太多,出路在于应该主动与国际接轨,适当下调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竞争力。

论“克”来卖

中国糖业的出路在哪里?

王天权给出的答案是“洗牌”。洗牌的过程要从产品结构上切入。现在,中国加工糖的能力达到了1000多万吨,在沿海一带布局,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他指出,尽管糖业是一个全面竞争的产业,但目前的发展基本是无序的,因为这个产业没有门槛,特别是对加工企业没有一个准入门槛。

“这个产业原本应该有序地去布局,但是大家感觉加工糖赚钱,可以钻国家的空子,所以大量的加工糖生产企业在广西就建起来了,年产量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两三百万吨,这是什么概念,整个云南的年产量也就两百多万吨。

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竞争力减弱的制糖企业在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失去了能力。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经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不仅是广西糖业,全国的糖业会遭遇灭顶之灾。“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传统产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

去年底,广西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保标准,旨在促进制糖企业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倒逼制糖业产业升级。

近年来,广西130多家糖厂的外排污水虽全部达标,但80%以上制糖企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等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通过提高环保标准,令一部分厂关停,这也是一个办法,但不是治本的方法。”王天权表示,提高环保的门槛当然很好,但是一定要关闭一些企业,就像钢铁厂一样。

王天权认为,糖业是一定要转型的,不单是能耗方面,产品结构也要一起转。

“糖厂不能只生产白糖。”王天权说,中国的糖业要向日本学习,日本现在有十几种糖,比如孕妇用的糖、产后用的红糖粉、烹调用的糖,分得非常的细。“日本糖业的成本也很高,但是做出来的糖的品质却很高,高成本一定要做出高品质。”王天权说,以后的糖不能论“吨”来卖,而是论“克”来卖。这样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才能存活下来。

或许,广西糖业的局面也并非王天权看起来的那么悲观。

事实上,广西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糖业发展,其中最为业界瞩目的,即是500万亩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耕作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四化”糖料蔗基地,力图从甘蔗生产这一“第一车间”开始增强广西糖业国际竞争力。

业内人士分析,相比以往的糖业扶持措施,此次500万亩糖料蔗基地建设提高了准入门槛,对土地规模做出了一定限制,意在改变以往糖业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糖业集约化发展。

与此同时,广西还将加快制糖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糖业发展“规模效应”。(支点杂志2014年3月刊)

篇5:湖北裕丰糖业有限公司简介

湖北裕丰糖业有限公司地处京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占地面积6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00平方米,注册资金1100万元,2005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注册成立,2009年12月被湖北康龙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全资收购,现有员工148人,其中等专业技术人才25人,属湖北荆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裕丰糖业拥有国内先进淀粉糖生产设备350台(套),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淀粉糖系列产品5万吨,其中麦芽糖2万吨,果脯糖3万吨。以优质大米为原料,采用现代高新科技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现代酶解技术,生产“欢乐泉”牌淀粉糖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糕点、啤酒、饮料、糖果、调味品以及医药等行业,主要副产品高纯度饮料蛋白粉更是国内外商家争宠的饮料生产原料。

篇6:河池市糖业质量提升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及自治区质量强桂战略工作部署,决定组织开展为期 3 年的河池市糖业质量提升工作,全面提升糖业质量效益,推动糖业增品种、提品质、树品牌,助推糖业二次创业,实现糖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质量提升基础与环境 糖业是河池市传统支柱产业,是河池脱贫攻坚重要支撑产业之一。2017 年,全市糖料蔗实有种植面积 76 万亩,2016/17年榨季进厂原料蔗 230 万吨,较上榨季增加 14 万吨,同比增长6.5%;农民蔗款收入13.4亿元,较上榨季增3.3亿元,同比增长32%。

近年来,国际糖价持续低迷,国外廉价食糖大量涌入,国内糖价持续下滑,我市制糖企业连续 3 年大幅亏损,原料蔗收购价格起伏不定,蔗农利益受损,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产业大幅萎缩,糖业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暴露出我市糖业质量发展水平存在种植集约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导致制糖成本高、缺乏竞争力、危机应对能力不强的先天不足。究其根源,一是糖料蔗生产效率低,即糖料蔗种植资源条件差,优良品种储备不足、研发滞后,机械化收获进展缓慢,收获环节机械化率仅 2%,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低;二是糖业生产质量水平有待提升,食糖低值产品多,产品结构单

一、附加值低,食糖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糖厂技术升级缓慢,糖业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意识不足;三是糖业商贸流通、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挖掘不够,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终端产品、有影响力的品牌匮乏。互联网及信息化对接不充分;四是糖料蔗制糖标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体系尚未健全,部分标准可操作性差,实施率低,标准老化滞后问题严重。面对糖业发展严峻形势,开展全市糖业质量水平提升工作,是推动糖业增品种、提品质、树品牌,助推糖业二次创业,推动糖业转型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质量提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视察广西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大攻坚‛六大行动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糖业发展国家战略,以提升糖业核心竞争力为努力方向,通过组织糖业质量提升行动,从糖料蔗种植、糖业生产到市场管控,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从制度、法规保障到政策支持等方面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加快产业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单一产品向综合利用转变,从单一发展路径向多种发展路径转变,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向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模式的转变,开展质量攻关,提高标准,通过增品种、提品质、树品牌,全力推动我市糖业转型升级,推进糖业二次创

业,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稳定糖业作为河池经济的重要支撑和蔗区农民增收的坚强保障。

(二)

发展目标1 .整体目标

到 2020 年,糖料蔗品种支持保障程度逐步提升,良种覆盖率提高到 98%以上。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收获环节机械化率 18%以上,其中“双高”基地 40%以上。制糖企业专业化分工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糖料蔗多样性产业发展初显成效,生物化工产品、蔗汁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制糖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效益、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成本费用、管理水平等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2 .阶段目标 项目2018 年2019 年

200 20 年

良种覆盖率达到 96%以上 98%以上 98%以上 收获环节机械化率 6%以上 15%以上 18%以上 ‚双高‛基地收获环节机械化率 20%以上 39%以上 40%以上 食糖产量 24 万吨-48 万吨 监督抽查合格率 98%以上 98%以上 98%以上 三、主要任务(一)

优化产业结构层次,提升供给有效性

1.加快糖业循环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制糖加工和糖料蔗生态种植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深化制糖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逐步建立以糖料蔗制糖为核心,以蔗渣、糖蜜、滤泥、蔗稍(叶)四大副产品综合利用为主

体及环境综合治理的循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蔗渣、糖蜜等综合产品的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发展能力。开拓糖业发展新领域,培育糖业新经济增长点。力求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不断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责任单位:市糖业发展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水产畜牧兽医局。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深化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食糖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在加快提升传统产品白砂糖、赤砂糖品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精制糖、GMP糖等产品份额,拓宽高端消费领域。以广维化工、博冠公司、都安永鑫集团为龙头,有序引导糖料蔗向生物化工、食品、蔗汁蔗水、医药等多类型产品发展,推进糖料蔗制糖产品的高品质化和品种包装多样化,加大液体保健糖浆、医药级蔗糖、金砂糖等以食糖为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形成糖料蔗制糖与非糖产品可调可控、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按需生产的产业技术格局,提高市场风险应对能力。打造以糖果食品为主,饮料、休闲食品为辅,集生产、研发、贸易、物流、文化、培训、工业旅游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巴马红糖小镇。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拓展食糖产业链,逐步形成多品种、多档次的产品格局,拓宽食糖发展空间,构筑发展新优势。(责任单位:市糖业发展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旅游发展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巴马县人民政府)3..推进制糖生产专业化分工

科学引导、合理布局‚两步法‛原糖、精制糖生产项目建设,以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为方向,实施制糖‚二步法‛生产工艺改造,提高压榨效率,实现高糖高榨,为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精制糖创造条件。支持大化达华集团推进原糖生产,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构建我市制糖生产专业化分工格局,增强我市食糖调控能力。(责任单位:市糖业发展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二)加大技术改造创新,形成竞争新优势

1.依托科技提升糖料蔗生产水平

推进糖料蔗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加快桂糖 42 号、桂糖 46 号、桂柳 2 号和桂柳 05/136 等优良品种推广应用,依托农业科研单位、繁种企业、制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相关机构,完善覆盖主要蔗区用种需求的三级良种扩繁体系。推广满足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的标准化种植方式,加快收获机械适应性改造,协同推进与全程机械化相配套的农艺措施、装运转运机具及糖厂前处理设施设备集成配套。稳步推进糖料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在种植良种化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深耕深松、地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蔗叶还田、酒精废液还田、病虫害防治、蔗地合理间套种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努力提高原料蔗单产和蔗糖份,促进糖料蔗生产减工、降本、增效,达到绿色、高产、高效的原料蔗生产目的为糖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糖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糖业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促进糖业可持续发展。鼓励蔗糖生产企业进行适时技术改造,加强蔗渣等副产品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生产率,延长产业链。支持创新主体通过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糖业重大共性技术协同攻关,解决蔗种改良、联合收割、清洁生产等制约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糖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责任单位:市糖业发展局、农业局、科技局、农机局)

2.适应‚双高‛基地建设开展技术改造

以制糖企业为龙头,实现合理机械化生产为目标,积极推行机收压榨一体化项目。在一体化种植、中耕培土、收获、装载、运输等环节实施机械化作业。加快企业压榨槽进行技术改造,使其适应切段式机收糖料蔗的入榨要求。重点对糖厂装卸平台、压榨输蔗槽、撕解机等实施技术改造,增加机收糖料蔗含杂物清洗工艺和设备,并及时总结改进和推广。(责任单位:市糖业发展局、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局、农机局)

(三)推行先进质量管控,促进企业提 质增效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关键技术孵化体系。鼓励构建糖业创新联盟和糖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针对性强、面向行业发展实际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依托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科研成果推广及技术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制糖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结合生产实际,重点攻克糖能联产技术、传统工艺改造技术、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及综合利用等共

性关键技术,适时进行技术产品升级改造,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依靠科技实现二次飞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糖业发展局)

(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强产业品牌培育,有计划地推进品牌结构优化,逐步向重点品牌过渡,集中力量培育我市著名品牌。做好品牌宣传推广,组织企业参加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展示会、品牌之旅、品牌神州行等公益性品牌宣传展示活动。支持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水平,推进企业参加广西名牌产品评比,鼓励支持企业申报糖业地理标志商标,依托品牌建设带动糖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五)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增强产业话语权

围绕现代糖业发展需要,3 年内重点推进蔗糖领域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技术规范和规程的建设。‚双高‛基地水利化建设按广西地方标准《糖料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导则》和《糖料蔗灌溉定额及灌溉技术规程》严格执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为实现河池糖业质量提升助力。(责任单位:市糖业发展局、水利局、质监局)

(六)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食糖及糖业相关产品质量监管,加大产品监督抽检力度,依法处理抽检不合格企业,对抽检不合格企业开展责任约谈,帮扶企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质量管控能力。根据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和企业质量保障能力状况,对企业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对质量保障能力差的企业进行加严监管。力争到 2019 年底,食糖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稳定在 98%以上。

(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糖业发展局)

(七)加强糖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全产业链生产效率

积极参与广西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实施‘互联网+糖业’行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提升我市糖业智能化水平。着重加快推广糖厂农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与蔗农手机 APP 终端绑定,实现糖厂对糖蔗生产资料供应、砍蔗收运调度管理、蔗款在线支付等动态管理。加快制糖企业集团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的信息化改造,通过推行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 DCS(生产全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制糖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信息化,生产工艺基本自动化,食糖产品可追溯,资源调配科学化、精准化,以信息化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加强我市网上现货市场与国内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降低制糖企业交易成本,促进食糖网上交易平台繁荣和稳定发展。(责任单位:市糖业发展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

四、质量提升保障措施 (一)做好统筹协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此项工作由市质量强桂办公室协调推进,各项任务排首位的责任单位为牵头部门,其余部门按职能配合落实,共同推进糖业质量提升工作。大力推

动与重点区域、主要城市和重点企业的合作与互动,构建优势突出、以点带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双高基地、土地整治、水利化建设等专项资金,在不改变相关专项资金用途的情况下,加大对甘蔗基地的投资力度。针对产业发展瓶颈环节,进一步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关专项对接,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尽快加大对品种研发、质量检验检测、收获机械适应性改进、企业创新升级等方面投入,为糖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逐步扩大糖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在坚持政府规划为主导的基础上,瞄准糖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结合产业发展方向,采取补助、贴息等多种方式,聚焦重点项目,引导企业或社会资金投向。

(三)加强宣传引导。支持主流媒体开展系列报道,设立专题网站等平台,加大广西糖业企业和产品品牌宣传力度,全面展示活动带来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和新成效。鼓励企业展示质量品牌形象,引导广大蔗农积极参与,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重视和促进河池糖业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糖业】相关文章:

糖业企业概述范文04-25

中国糖业企业寻求环保发展之路04-09

制糖业的发展现状04-26

伊力特糖业有限公司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04-24

上一篇:教学评价的定义与分类下一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附《水调歌头》)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