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之我见

2024-05-07

国学经典诵读之我见(通用10篇)

篇1:国学经典诵读之我见

经典诵读教学之我见

古诗文是文化的精粹,人类文明的积淀,经过岁月河流的淘洗依然光彩夺目,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带领学生诵读好经典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知诗人,解诗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记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因为单调乏味的背诵让他们觉得无趣,有一种被迫学习的倾向。经典诵读如何走出传统教学的窠臼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共同探讨的问题。

最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经典诵读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后总结了几点经验供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对经典诗文的感悟和诵读能力。孩子都有一种向师性,教师对于经典如果能够信手拈来,并能充满感情的读之吟之,孩子定会向你投来羡慕和钦佩的目光,接下来的模仿肯定会有声有色。教师只有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了,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语文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指引出一条河。

其次,要更改以往一味地让学生背来背去的做法,创造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创造性体验。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并开启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管通道,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就会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精彩的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享受到了阅读的审美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美妙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诗词,学生体验到的是诗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考,都能让课堂上出现激烈的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

另外,帮助学生树立诵读古诗文的自信心也是提高经典诵读水平的关键。古人作诗必要吟诗,吟诗的好处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但这种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吟诗方式大部分学生是不敢当众尝试的。他们怕读出来会被同学笑话。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诗观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彻底消除这种胆怯心理,在班级营造诵读古诗文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还要处理好诗歌和生活的关系。内化为一点就是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歌是提炼出来的生活语言,我们要把它还原回去。读诗的目的,不仅在于积累语言,更在于指导生活。诗歌中有些是描写自然界美景的,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感悟自然界的美。有些是抒写爱国情怀的,如“元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些是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要让学生懂得友谊的珍贵„„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理解的诗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一篇作文因为有了一句或几句古诗而更加精彩。

古诗文的阅读,不仅仅要用眼睛去感知,更要用情感、心灵,用生命全身心的感悟。因而,我提倡快乐阅读,变革原有读书方式,不能以背诵为宗旨。

“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要充分利用古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不断挖掘经典诗文的人文内涵,调动学生的诵读主动性,提高经典诵读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利用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经”、“典”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篇2:国学经典诵读之我见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经典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平谷区第一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年多了,在此将孩子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大家共享。

一、反复诵读,得以巩固,提高孩子记忆力。

儿子在幼儿园刚开始学《弟子规》时,我并没有太多关注。但是我有一个习惯,每天回家都要让儿子把在幼儿园学的给我复述一遍。知道孩子在学习《弟子规》,我就买了一本书,每天晚上睡觉前我和孩子一起把当天学的读一读,这样它既能识字,也能背诵。孩子们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新学的内容,前一天能念出来,后一天就给忘了,一幼的老师特别注意温故而知新,她们每天都会将学过的进行复习,这一点从儿子背诵的熟练程度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老师们还将学习与娱乐融为一体,有时边排队边背《弟子规》。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方式,都大声朗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的记忆了提高了,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而且记东西很快。再后来,基本上是我看书念《弟子规》,他背《弟子规》。经过一段时间诵读,幼儿似乎感受出了经典文学中所蕴涵的魅力,而且越读越有味儿,也越来越容易记忆。通过经典文学的诵读使幼儿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背诵其他一些简单的儿歌更是易如反掌。

二、诵读经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一幼的老师不单纯教孩子记忆,也给孩子解释其含义。每次问儿子如何解释时,儿子都说:“老师给我们说了,我知道。”他说的虽然不全面,但也能说个大概。对其中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我和儿子均受益良多。知道了其中的含义,我每次叫儿子时,他都会立刻应会。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大人叫爱理不理了。学习了“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儿子养成了从外面回来进门洗手,早晚刷牙的习惯。还有有好吃的先让大人吃等等好习惯。一位教育家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人具备了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那他终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三、诵读经典,增加幼儿识字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园学习了《弟子规》,我和儿子在家就念《弟子规》,幼儿园学了古诗,我和儿子就读《唐诗三百首》。读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识字的过程,孩子边看书边读,天长日久,在无意之中会熟悉每一个字,直至认识。现在儿子越来越爱看书,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每次他吵着叫我带他去买书,我都从心底替他高兴。好多幼儿读物,《幼儿画报》、《巧虎》„„,他基本自己能独立阅读了。从书中他又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善于思考,喜欢问问题。

总之,一幼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使儿子受益颇多。作为家长,我真心感谢每一位老师为之付出的努力。在和儿子一起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自身也提高了修养,可谓是双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孩子诵读传颂千年的经典,不仅传承了祖国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一个祖国需要的、可以托起祖国美好明天的人。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体会

李室禧

篇3: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办学品位

一、发挥优势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存的“沃土”。我们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历史、资源优势和多年开展的“经典诵读”实践经验, 精心论证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华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灵魂, 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而“经典教育”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柱, 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简捷的方式, 作为人生起点阶段的小学生, 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 滋养心灵。

2.我校施教对象需要“经典教育”。我校是一所企业校, 地区人口多来自农村、农转非、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普遍滞后, 但他们却更急需接受智、知、力、行及道德方面的教育。

3.“经典诵读”实验优势。2002年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的市级课题实验, 获得“十五”期间优秀成果一等奖, 故将此课题滚动到“十一五”省课题研究, 于2009年结题。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生长”进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提升管理品位, 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10年发展规划, 对特色创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予以具体规划。

二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的活动, 组织孔子教育思想研讨会, 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 (2) 研究特色教育业务, 构筑“书蕴读书工程”。我校二十多名教师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十多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 我们从文化环境、教育渠道、特色活动、育人效果实行整体规划, 研究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三、文化特色显特色

建设与特色教育相适应校园文化,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校园精神文化以激励、励志为主调。每天晨读时间各班诵读《少年中国说》, 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诵《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气度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自编自演《游子吟》《满江红》等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亭廊文化、班级文化突出经典内容,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读经典、爱经典、用经典。

四、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多年的实践和努力, 基本上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两者有机整合。

1.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 是教育内容的稳定保障, 我们从《儿童经典诵读—历代诗歌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挑选出经典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 经一年的实施后修改定稿。

2.刚性管理特色课程。我们将经典诵读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 纳入检查、考核、总结及资料归档建设范围。

五、知行活动强特色

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知行活动为载体, 遵循“直面经典、形式多样、不求甚解、水到渠成”的原则, 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活动中使师生的举止儒雅、端正, 真正实现以知养行, 以行孕知, 知行结合。

篇4:经典诵读之我见

打小就沉醉于古典诗文的我,喜欢读诗,喜欢写诗。因为诗的世界那么神奇,它把许多平凡的事物,表现得那么隽永深刻、鲜明动人。怀揣着对中华传统古典诗文的一腔热情,我带领着我们班的孩子开展了经典诵读的活动。我要让我的孩子们也爱诗,也走进诗的美妙世界。我要让我的孩子们诵读经典诗文,让经典诗文成为他们一生的牵挂。

一、适时安排,每天读诗文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今,在奥数、英语被疯狂推崇的今日,诵读古典诗文,竟有些“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怅惘和失落。在以分数论英雄的今天,没有人会问你读了多少经典,会背多少唐诗。然而,教育终究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不能免俗地急功近利,但我们的心中依然会有一隅诗意的栖居。“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那些被渐渐遗忘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正在慢慢地被人们重新拾起。

“天天美诗文,三个十分钟”。把每天的半个小时的经典古诗文学习时间分散开来,化整为零,学生容易接受,教师也不觉得是负担。

每天早晨的晨诵10分钟,采用教师大声范读、学生跟读或者优生领读等多种形式诵读。

每天中午的午读10分钟,让学生复习晨读的经典古诗文,老师还要把诗义简单地向学生们讲解。

每天下午的暮省10分钟,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引导思考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最好是结合读者具体的生活和学习来讲。日久天长,学生的古诗文会有属于自己的积累。

二、灵动结合,每周有主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爱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豪情诗……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品质,总是蕴涵在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之中。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古今文人墨客,总喜欢以各种主题,纵情抒怀、泼洒妙语。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时令变化,关心世间冷暖。母亲节来了,我让孩子们读了一周的有关母爱的诗;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我带领孩子们找一些废墟上的诗篇读给学生听。用诗言志、读诗明情。

除了读社会的主题,读生活的主题,我还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们读教材,读课文,找准某一“点”,由此散发开去。

我教《初春小雨》时,就带着学生在“春”的世界中漫游:“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氧化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课堂上,你读“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我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诵“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这些经典的文辞句段,犹如酷暑的缕缕凉风,山涧的汩汩清泉,沁人心脾、唇齿留香。

三、多种形式,每学期有比赛

那是一个快乐的学期将要结束的日子,当过年的气氛被一个同学在不经意间带来,另一个同学大声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我听了,灵机一动,决定来个“想节日,背诗歌”比赛。比赛分男女两队进行,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都想显显身手。比赛开始,几个男生扳着一个指头高声背诵:“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还没等他们背完,一个女生扳着两个指头,背道:“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男生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女生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我觉得女生背的这句诗非常好,不禁击掌叫好。男生不甘示弱,立刻想到了关于中秋节的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女生回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比赛继续进行,大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欢笑声此起彼伏。

时间流逝,教育无痕。我利用这样一个机会,积极引导孩子们进行古典诗文诵读比赛,看则无心、实则有意。为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诵读兴趣,除了搞一些这样的小竞赛,我还不断变换着诵读的形式:在经典中,因为作者的推敲琢磨,使语言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经典配画,加深了学生对经典的感悟,培养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另外,诗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在诵读的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诵读的兴趣,让他们记得更好,可开展歌唱古诗的活动。

篇5:小学低年级诵读经典诗文之我见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只有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才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而诵读经典诗文在德育工作中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诵读有价值的经典,长期的诵读薰习,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古诗文的习惯,让学生从小淋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之中,视诵读诗文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陶冶学生的灵性,开阔他们的心胸,端正他们的品行。

一、读背结合,加强积累

在精选的经典中,我要求学生根据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做到“读书在遍,其义自见”为此我开展同桌互读、开火车读、教师引读、学生续读、男女生赛读、接龙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熟读中引导学生背诵。

于永正老师说过:“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背下来是经典诗文教学的落脚点。‘幼学如漆’儿时背诵下来的文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不仅终生不忘,而且终生受益。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能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便是积累。据说巴金背诵了《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了《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著。

一周下来,我让学生把自己所诵读的经典诗文加起来,看看有多少字了。有的说50个字,有的说有70或80个字了。照这样计算一个月下来,有的同学已经背得1500个字了,有的已经背得2100、2400个字了。一年下来,有的同学最少可以背得18000个字了,最多的同学也可以背得26000个字了。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同时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读写结合,练口练手

课前口语训练,已经被许多语文教师纳入课堂,它的益处无需赘言。现在我们把它交给学生,低年级学生用于诵读经典之中,它必定会给我们带来可喜的效果。我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给学生进行互检,学生也可以讲经典故事等等。由于我选用的教材浅显易懂,检查一下学生不用很多时间,因为经典诗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都会读、乐意读,参与面广,所以在这三分钟我们检查的不只是少数学生读的情况,而是很多学生诵读诗文的情况。班上有几个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是怕回答错,不敢大声读,而在这三分钟里,他们能完全消除这些顾虑,愉快地诵读诗文,班里有很多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可以这么说,这三分钟的诵读给“丑小鸭”们创造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背熟诗文的情况下,我利用班会、队会时间让学生抄出自己最喜欢的经典诗文。俗话说“抄一遍胜过十遍读,”也正是这个道理。宋朝的大文豪苏轼,读《汉书》就抄三遍,明末清初的学者张溥,原来记忆力很差,后来他找到这种“抄读”加强记忆力的好方法,每读一书都要抄七遍,他还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看似最笨,成效却最大,抄经练字,一举两得。我让学生在田字格中工工整整地抄读经典诗文,自己也认认真真地批改,圈圈点点,然后打分。既在抄写中手眼口心并用,强化了记忆,又练好了字,实实在在地提高了语文素养。在2008年秋季学期,我们学校举行的硬笔书法比赛中,我们班派出6名同学参加低年级组书法比赛,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

三、读演结合,体验快乐

为增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我不仅指导学生读、背、写,还在“演”字上下功夫。因为“演”是在读、背、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将经典诗文内涵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少年儿童乐于接受,且踊跃参加的一种文娱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表演的平台,让学生读后思考,体会古人的心境、动作、神态等,然后播放配乐的诗文名句,指导学生表演。有时进行小组表演比赛,有时进行个人表演比赛,有时进行师生表演比赛。我还注重挖掘课本资源,将课本中的经典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平时,还邀请一些有文化,有表演才能的家长来参与。如举行“亲子活动的课本剧”表演。因为,我平时注重对学生表演的指导,今年,我校举行“六·一”文艺汇演暨经典诗文表演比赛中,我班学生表演的古装剧情《孟母断织劝学》一下就把师生带入距今两千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感受着孟母对孩子的苦心劝学与谆谆教诲,体会着做事需不惧苦累、持之以恒的千古真理。受家长、师生的好评,并获得一等奖。

四、活学活用,提升素养

“让古诗走进我们的生活”,把“经典诵读”提升升华。学经典、诵经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文来影响学生做学问、做人,所以,让学生有意识的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把学过的古诗灵活运用。首先,创设氛围,让学生会用经典名句。如春天来到,春草发芽时,带领学生参观学校草坪,体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其次,提供资源,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和学习中去运用。每周我在黑板右边写出二至三条名言警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条来加以理解,并且学会运用。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很多学生都会活学活用一些经典,如谭银一同学看见一位同学在教室里乱扔纸屑,班干劝他不听时,她

就走过去劝这位同学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跟这个同学讲清道理,使这位同学自觉弯腰捡起纸屑;最后,定期召开“诗文进我家”专题讨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把自己活学活用古诗文的事情告诉大家。激发灵感,碰撞思维,使同学们真正走进古诗文,感受经典的魅力,体会古诗文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

五、家长参与,激发兴趣

在学校里,我经常创造机会给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小组合作诵读比赛、讲经典小故事、经典诗文自编自演等。以此来维系诵读兴趣,学生的点滴进步,老师都给予肯定。对背得多,抄得多的学生,多加称赞,让他们有成就感。对背得少,抄得少的学生,更是关注他们,给他们机会,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就表扬,拍拍他们的肩膀,摸摸他们的头,亲切地对他们说:“你能行,加油,老师相信你!”我这样做是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心中也有我,我要努力!我能行!

在诵读经典诗文过程中,老师长期而且耐心的引导固然重要,家长的参与也十分重要。家长与小孩感情浓厚,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班上的区绮初在家里经常和父亲一起读《三字经》,其父亲经常给他讲其中的故事,使他对自己背的内容加深理解。他背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天,尔小生,宜早思。”之后,作业不再用父母催写了,而且字写得相当的工整、认真。

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让学生收获了喜悦,也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念,曾经过分的严厉,如今赏识的目光——“我的学生可爱无比,潜力无限!”记得一位名师说过:一个以书为食粮的老师,必定是个宽容而真诚、富有人文情怀的人,这样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带领学生走进精神的芳草地!这就是我的最终追求。

篇6:国学经典诵读之我见

营造书香校园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一节早读课用于国学经典诵读,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以及每周三中午的国学经典课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学习园地,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早读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红领巾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让学生欣赏配乐的经典诵读,这不但提高了了学生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3、举办诵读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有的是小品表演,有的是话剧表演。班级举行诵读比赛后,学校再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诵读比赛。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五、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篇7:国学经典诵读

一、指导思想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因此,我校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氛围。在文化底蕴中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时代精神的塑造。

二、活动目标

第一,通过经典诵读,增强我校师生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第二,通过经典诵读,学生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三,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了等思维能力。

第四,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五,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努力塑造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三、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四、经典诵读内容:《弟子规》《三字经》《论语》。

五、实施建议 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和投入到该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处处书声琅琅的良好诵读氛围。

1、学校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德育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要有教案、有活动。有条不紊地创造性的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阅读活动。

2、每周利用晨读及班队会的时间开展形式多样阅读活动,进行赏析、评点。

3、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周末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4、开展竞赛,激发热情。个班每次利用晨读的时间抽出5分钟时间举办诵读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六、经典诵读安排

在我校“为学生明天的厚德博学奠基”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弘扬国粹教育,加强“五型校园”建设。首先,以《弟子规》为引领。在探索、实践中积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分年段学习《三字经》《论语》。不断深入推进经典诵读工程。

第一部分:《弟子规》

第一阶段:(3月1日—3月5日)宣传发动、确定篇目阶段。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语文教师准备《弟子规》教程。

第二阶段:(3月20日—10月30日)诵读经典、训练强化阶段。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形成校本教材,认真上好经典课,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11月—12月)活动展示、检验成效阶段。活动结束阶段,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学校组织举办校内竞赛活动,来检测诵读效果,并组织参加塔河教育局的“三评三赛四展示”活动。

第二部分:《三字经》《论语》

篇8:诵读国学经典培养文明新人

开展读国学经典以来, 学校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然而, 由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众多, 社会经济繁荣与网络文化的多元影响, 现代的孩子在家是至高无上的“掌上明珠”, “小皇帝”, 不少孩子在传统文明礼仪方面出现了缺失, 他们往往任性难管, 唯我独尊, 甚至霸道、无理取闹。根本谈不上文明礼仪, 让一些家长苦不堪言。如何教育孩子, 给孩子补上传统文明礼仪一课, 让学生真正知书达理, 尊老爱幼, 成为一个文明大国的文明新人呢?我认为, 还得大抓国学经典教育, 大力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 争做文明新人。

我们学校就该课题展开了思考和探索, 大家研讨发现:《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及古诗词系列影响了无数人, 证明了它对个人人生导向的价值, 这些国学经典历代引用率最高。一是可以促进古代哲学, 历史以及其文化知识的了解, 启迪思维;二是可以继承和发现古代先贤先哲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 提高人文创造力;三是可以经世效用, 修身怡心, 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 懂得社会伦理道德, 学会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 培养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 这对人生成长和事业的成功, 无疑至关重要。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之首, 它的总叙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也就是说, 《弟子规》分八块, 总叙讲了人生应当做好人生的七种修养, 而且按主次排列分别是孝敬父母, 敬兄爱弟, 行为严谨, 诚信上进, 爱人仁爱, 交友求教, 求学学术等。国学经典把与人做人的品德放在首位, 而知识学习放在第七位, 没有爱心没有高尚品德人的人, 有才学又有何用?记得一位名人讲过:“品德低下的人, 知识越多越反动”, 难道还不足以看出我们今天忽略品德的教育的偏颇吗?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学规的形式, 从最基础的行为规范养成入手, 将学会做人规则化, 并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这些规则,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诵易记。该书既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 又有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 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弟子规》包含了平时我们为人处事的各种态度和规则, 对我们日后为人处事大有益处。爱是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他人的辛勤劳动, 大家彼此相互依存才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随时准备伸出援助之手, 关怀他人, 帮助他人, 以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责任, 如此人生才更有意义。

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在生活, 他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都是在为自己能够多挣钱、有汽车洋房等等, 追求的都是个人相关的利益。这样的心胸是不会有真正快乐的, 因为他的快乐是建构在自己的得失成败之上的, 有得失就会生悲欢, 而真正的快乐是不以成败荣辱为原则的, 那种乐是超乎于喜怒哀乐之上的乐。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所以要想拥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就需要培养一点社会责任感。如果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时候都能够兼顾到他人, 那么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学习了《弟子规》, 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 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 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 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 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 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 是国学经典之一。内容丰富多彩, 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他教会我们知识, 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

于是, 我们学校开展了“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 学校德育处以“诵读国学经典, 争做文明新人”专项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活动分三步:一是对教师进行培训, 要求教师不仅能熟背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并讲解。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予以指导和开展活动。三是考核奖励, 不仅要求熟练背诵, 更强调回家将所学国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完成好的教师或班级, 奖一百元钱。经过一学年的实践, 学生的品德礼仪素质有了极大的提升, 社会反馈满意, 家长满意。学校老师也很满意, 学生表现落落大方, 乐观善言, 课堂表现积极上进。

我想:学生走进校园, 就是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积极拓展校本教研渠道, 摄取最基本的最经典的为人之道, 恰恰达到了这样一个教育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当今世界, 孩子们所受到的社会不良诱惑较多, 如果学校教育不及时补上国学经典这一课, 将是一个败笔的教育和遗憾的教育。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 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知书达理,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 传承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 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接受教育, 提升境界。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 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知书达理,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关键词:弘扬国学,传承经典,育文明新人

参考文献

篇9:国学经典诵读之我见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篇10: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对国学经典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国学经典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朗读”、“尝试”、“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教学内容 《弟子规》

三、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弟子规》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诵读《弟子规》,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2.理解含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五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弟子规》

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1、每天利用早读和午读共20分钟进行的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2、每天利用语文课课前2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3、学生建立一本经典诵读集锦的小册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或建立扑克牌式的经典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4、粘贴关于国学经典的图文或出有关内容的黑板报。

四、教学原则

1、理解性原则:理解意思,并能熟练背诵。

2、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五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国学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中华经典文化,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本学期的经典诵读内容是《弟子规》。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二、诵读目的

1、诵读大量经典后,记忆力大幅度增强,背诵课文以及学其它学科都会变得轻松简单。

2、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注意力

每天利用二十分钟时间背诵经典诵读,孩子便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在背诵大段大段的文章同时,孩子的静定能力也得到提升。

3、诵读经典有助于儿童人格的成长。

读经的孩子心中深知圣贤之道,自然容易在成人讲道理时回应、共鸣,孩子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人格善化是经典教育最大的收获。

4、孩子变得有涵养、举止文明、懂礼貌、体贴父母、知书达理、活泼开朗、为人处事有分寸、有头脑。

三、班级诵读方案

1、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以指读、跟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每天早读,午读《弟子规》。和家庭结合,请家长和孩子共同诵读。

2、礼仪行为规范:结合《弟子规》,将经典与做人做事道理相结合,教导言谈举止的基本礼仪;培养优秀品格。如(父母呼,应勿缓。事虽小,勿擅为等)

3、语言训练:将经典文章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语文文学底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朗诵水平。

4、静心训练:每天坚持诵读,调整情绪,提升专注力、静定活动心平气和。包括教室的布置。

5、善行日记:学生每天记录所做的有意义的事,共同交流学习,将《弟子规》的学习与实际行为结合。

四、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天利用早读、午读时间复习巩固,学习新内容。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一班

高桂艳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二班

杨 超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三班

代丽男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四班

上一篇:快板剧本下一篇:选煤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