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活动总结分享

2024-04-10

促销活动总结分享(精选9篇)

篇1:促销活动总结分享

“义工分享会”活动总结

上周,我校举行了一个“义工分享会”的队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各班邀请了他们的辅导员一起参加。而我们初一五班同时更是邀请到了初二级的陈佩珊同学来协助我们开展这个活动。

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得十分认真、积极。台上的主持更是充分的调动了全场气氛,让同学们听得更投入。在游戏环节中,同学们更是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顺利地完成了所有的游戏环节。

接着陈佩珊同学更是给同学们详细地叙述了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中参加义工活动的各个趣事。同学们在其中更是了解到了许多弱势群体的遇到的各种困难,因此感染了许多的同学,使他们都有了参加这个团体的意向。

最后,我们的辅导员王征文老师上台做了整个活动的总结。其内容更是使我们受益良多。活动过后,许多同学都纷纷表示要加入这个义工团体。

篇2:促销活动总结分享

五(1)班

(2019年5月16日)

“打造书香校园,师生快乐成长”,伴随着这一理念、主题,我班开展了“与书相约

快乐成长”读书分享交流活动。为了更好地将这一活动开展下去,让孩子们更多地从课外阅读中受益,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活动的效率,现在将我班本次班级读书会活动总结如下:

一、形成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师生共同参与

本学期以来,通过班级读书会活动的不断开展,已经形成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师生共同参与,热情高涨,做到了人人有心得。活动开展伊始,根据本班学生的身心、知识和经验的特点,推荐阅读的书目,为了让人人都有书读,建立了读书领导小组,组建了班级图书角;今天,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做一次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激发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热情。

二、完善了读书活动制度,指导学生阅读

1、继续为学生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发挥好书的作用,本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继续开列相应的推荐书目供孩子们作选择阅读。同时,还通过对孩子和家长的调查,了解当代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并经常性地做好推荐书目的调整和完善工作,使推荐书目受到了孩子们的青睐。

2、倡导有序阅读和定量管理

为了使孩子们读书走向持久性发展,逐步倡导有序阅读和定量管理制度。本班要求学生每天在校阅读课外书目时间不少于40分钟,同时为学生们规定了每周阅读量(400字)以及写读书心得篇数(每周两篇),并让学生们制定出了各自的读书计划,要求他们按计划有步骤地读书。

3、倡导自由阅读。

我们班主要是倡导学生尽可能的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此,我们提出了“阅读每一天,充实每一天,快乐每一天。”的读书口号;建立班级读书角,充实阅读资源,提供相对的阅读时空,体现读书与交流并重。

我们主要是倡导学生尽可能的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此,我们提出了“阅读每一天,充实每一天,快乐每一天。”的读书口号,体现读书与交流并重。

三、书海泛舟,成果丰硕。

今天,本班学生在书海中尽情地遨游,不断地吸收知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次交流展示活动,可以说很成功。但由于是第一次,准备还不够充分,许多环节还不够好,以后我们会更加努力的。

篇3:幼儿分享活动初探

关键词:幼儿,分享活动,教学

一、分享活动的提出

当前, 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 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当中, 并没有和别人分享的概念。当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后, 他们所交往的对象从家里的亲人扩展到了班级里的所有小朋友和老师, 范围明显地扩大了。面对同一件玩具, 大家都想玩, 怎么办呢?这就要求幼儿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孩子们把自己的东西都看得很“重”, 能否让他们大方地和他人分享呢?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 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 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有同情心”的社会发展目标。在《纲要》的指导和结合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下, 我们把每个周二作为“分享日”, 让小朋友带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或者玩具来幼儿园, 和大家一起分享。

二、分享活动的发展过程

分享活动是为了培养孩子乐意与人分享、不计较、大方的性格品质所开展的一种活动。在活动初期, 我们的教育重心是让孩子学习分享, 体会分享的快乐。每个星期, 孩子们都带一件玩具或者图书来幼儿园, 能够玩到不同的玩具, 能够阅读更多的故事, 孩子们觉得很开心。而教师在此时及时地导入分享的教育, 让孩子们亲身体会分享的意义。孩子们知道什么叫做“分享”了, 也就打开了和他人交往的关键之门。

随着分享活动的不断开展, 我们发现仅仅分享图书和玩具让孩子们有了“分享疲劳”。我们应及时调整分享的内容, 把分享的范围扩大, 首先加入的主题就是“我小时候”——小时候的照片和小时候的衣服等。这让孩子们觉得非常新奇, 同时也对自己的“小时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 再延伸出其他的内容, 如“我喜欢的食物”、“我的礼物”等等。我们能否将分享内容与教学联系起来?能否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计划性?在分享的时候, 教师要如何指导, 才能既能带领幼儿学习分享的相关知识, 又能让幼儿自由地交往?带着这样的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地探讨分享活动的实施形式。

(一) 内容的选择。

1.根据周计划选择。如在学习《奶制品》时, 孩子们在课堂上了解了奶制品的种类, 品尝了各种奶制品。那么在分享活动中,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继续延伸对不同的奶制品的认知, 一起分享美味的奶制品, 交流自己的感受;2.配合节庆日。在中秋和端午这种我国的传统节日里, 我们当然少不了让小朋友们带月饼和粽子来幼儿园分享。还有五一、十一和春节后, 我们可以请小朋友带出游的照片与大家分享;3.根据幼儿自己的意愿选择。如, 我们在分享玩具的时候, 结合科学活动“电器”, 孩子们就提出了要分享电动玩具的要求, 教师再根据幼儿的需求, 引导孩子们讨论可以准备哪些玩具, 什么时间带来, 什么时间分享, 和谁分享等等。

(二) 教师的指导方法。

1.教师的定位。分享活动是幼儿的分享活动, 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应该把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孩子。老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并不是行为的实施者, 更不能代替幼儿参与活动。有时候, 老师为了便于控制, “安排”孩子去分享, 这便失去了分享的意义;2.基本方法。上面我们提到, 教师不能过分干预幼儿的分享行为。那么教师到底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第一, 引导法:教师应指导和引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和行为参与活动。如想和小朋友分享应该发起邀请或提出请求, “你和我一起玩吧!”“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等。交换时应该先征求同伴的意见, “能换一下吗?”等。第二, 鼓励法:鼓励幼儿和别人分享、大胆提出要求, 给孩子信心:“他会小心, 不会弄坏你的玩具的。”“和他交换一下吧, 他也很想看你的书呢。”“大胆些, 跟他说你想和他分享, 他会同意的!”教师一定要以非常肯定的口吻, 这样才能使孩子抛开顾虑, 下定决心。第三, 榜样法:以那些非常乐意分享的孩子作为表彰的类型, 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同时, 让感受到分享的快乐的孩子谈谈自己的快乐体验, 也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这种方法甚至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 学会了分享, 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

通过分享活动, 孩子们变大方了。以前, 我们班的婷婷小朋友的妈妈说:“婷婷小气到别人也不能姓刘。”, 但是现在每次分享活动前, 就把自己的玩具挑了又挑, 一定要挑到自己满意的玩具带到幼儿园。

(二) 培养了幼儿大胆交往的能力。

一开始, 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玩具, 等着别人来找他玩。或者在班上可以大方地和小朋友一起玩, 遇到不是本班的孩子, 就不出声了。而现在, 不管是谁, 孩子们都会大方地走上前, 用老师教的话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或者用英语介绍自己, 主动出击。

(三) 学习了各种交往技能, 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篇4:活动 体验 分享

一、活动: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活动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多样的,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理解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我们这里所谈的“活动”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课程的角度来界定其范畴的,对这一活动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或行为)过程,即现实的、感性的外部表现,是相对人的内部思维、意识和心理活动来说的。其次,活动是学生主体的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因素是对活动起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决定活动的发生、经过和结果。人的主体要素包括能力、意志、情感、个性品质等等。第三,活动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的活动。这种与活动相关的客观条件是活动的外部因素,它包括活动的时间、空间、情境创设、氛围营造、信息资料、结构性材料等等,客观条件的优劣对活动的绩效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第四,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活动过程总是要指向一定的客观对象即活动对象,活动对象是连接主客观因素的纽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对象是指其专门设计的活动项目及方式。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认知法,如阅读、讲故事、艺术欣赏、联想活动等;游戏法,包括竞赛性游戏和非竞赛性游戏两类:经验交流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实践操作法,等等。

活动的意义在于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在他积极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的活动,一方面是通过主体意识以一系列外部活动作用于活动对象;另一方面,活动对象又反作用于人的主体意识,使主体意识产生思维观念上的变化,表现在主体从活动中获得体验,产生一系列意识活动,从而促进主体心理素质的发展。总之,学生的心理是在他积极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对于心理发生具有根源性,心理只能产生于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正是主体的外部活动构成了主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环节。因此,我们可以说,离开了活动,心理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无异于缘木求鱼,也就无法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如何发挥活动应有的功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它决定着学生体验和分享的效果,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值。要发挥活动的功效就得首先了解活动的要素,一般认为,活动要素主要包括活动主体、活动条件、活动对象三个方面。发挥活动的功效就是要考虑和优化活动的这三个要素。第一,对于活动主体。在设计活动时必须做到:(1)设计的活动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只有这样,活动主体才会能动地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2)设计的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即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活动。第二,对于活动条件,要有利于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对于活动对象,我们在设计活动项目及方式时,一要符合学生实际,二要丰富多彩。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践活动只是给学生搭设了体验和分享的平台,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还要依靠体验和分享来完成。

二、体验: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

体验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体验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体验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情感性,即对某物有体验,必伴随对之产生某种情感。情感是体验的核心,没有情感,活动主体就不会对活动保持积极的态度,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也不可能产生“主客融合”的效果。其二,意义性,即主体对某物有深刻的体验,必然会理解到它在主体心目中的独特意义,或者形成某种联想、领悟。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其三,主体性,即亲历性,是指体验者亲身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体系及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体验均处于核心的地位。这一核心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从功能上看,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由外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简缩的活动的转化过程,也即主体将外在的东西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客体就不可能被内化。体验是内化发生的前提条件,体验的过程就是内化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第二,从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三个要素的关系上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活动体系的三要素之一,体验处于核心(中介)地位,是学生活动体系的中间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涵的东西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我们设计的活动就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也就无法达到。没有体验特别是情感体验,学生就不会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就不会把自己的内心与体验之物融合在一起。没有体验,也就没有分享,因为分享是学生个体体验的分享。

三、分享: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中,由于活动主体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存在差异,他们获得的体验也必然存在差异。同时,每个人都有了解他人心里的想法和被别人理解的愿望和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位文学家也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变成了两种思想。以上充分说明了分享这一活动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与价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仅仅满足个体独自获得的体验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同学们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关于分享,《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快乐、幸福、好处等)。”据此,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分享”界定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分享者把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和别人分着享受的过程,是学生高级心理机能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分享”,我们可以作以下几方面的理解。第一,活动和体验是分享的基础,活动和体验的效果,决定了分享成果的水平。第二,分享是分享者自我开放的过程。第三,学生的自我开放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充满着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他们的自我开放才会产生。自我开放应遵循适度的原则,避免因过度的自我开放给分享者带来负面影响。第三,分享者和受享者分着享受体验的过程,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正是这种人际交往,促进了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分享处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的最上层,在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协同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分享具有唤醒功能,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都是在相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经历和心理结构都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每一个体在分享自我体验的同时,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唤醒其他同学的意识活动,进而生成对某事或某物的意义,或形成联想、领悟。第二,分享具有强化功能。在分享的过程中,如果分享者的体验与他人的体验相一致,就会巩固和强化个体的体验。个体分享自己体验的过程也是强化自我体验的过程。第三,分享具有互动功能。少数学生的分享行为,就会催生其他学生分享的情感和欲望,推动了其他同学分享行为产生,也即自我开放的行为产生。第四,分享具有丰富和提高功能。分享不仅起着唤醒、巩固和强化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丰富和升华的功能。所谓丰富的功能,是指受享者把分享者的体验吸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体验。所谓升华的功能,是指在分享中,受享者把原有的感受和理解升华为联想和领悟等。总之,分享唤醒、强化、丰富和发展着学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良好的分享效果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学生分享的基础。充满信任、理解、安全、接纳、真诚和民主的辅导关系,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安全、自由的气氛中,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会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促成了体验的产生。第二,教师适时、适地、适度的自我开放,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这一行为就会使学生产生认同和效仿,促进了学生一定程度的自我开放或分享行为等。

篇5:区域活动经验分享和总结

区域游戏是在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指导下,使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品质、社会化能力得到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结合主题活动开展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学习,区域游戏是体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育于游戏中的最好形式好之一。

本学期,我园根据教学需要,在十一月份组织了区域活动观摩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根据每个班级在活动中的情况,结合专家的讲座进行了有效的分享与探讨。借此机会对各班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材料的投放

1、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如果在活动区内提供的材料难度相同,对于一部分幼儿可能过于简单,容易完成,这样就会使其失去兴趣,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另一些幼儿可能又太难,通过努力却达不到,这样也会使其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考虑个体和个性差异,在活动区内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如:在美工区投放折纸材料,让幼儿练习能折双三角物体时。教师就可以投放利用双三角原理折叠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多种物体,让幼儿自由选择。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家园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准备活动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有部分的材料是来自对各自幼儿家庭的废物搜集。比如瓶子、种子、绒线、卫生纸筒等等,都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幼儿对各自带来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我们投放以后,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一步紧密。

3、区域材料能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把区域活动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环节,及时地把主题活动进行过后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相关的主题探索与操作活动。美工区里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题活动开展后投放的,这样幼儿基本都了解了怎样操作,也更感兴趣了。

二、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

1、给幼儿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和表现。

我们常常在一旁无声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扰到他们,充分满足了幼儿表达和表现的需求,对幼儿的全方位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仔细观察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对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发展上也是不竟相同的。我们在数学区设计了“玩牌比大小”的活动,能力较好的幼儿既能按照规则玩一个一个比,还能自己创出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比;但是有几个幼儿不会玩,还有对活动不感兴趣。于是我们就针对这样的差异性作出调整。我们把“比大小”该成了“排小鱼”的游戏,当牌排到相同的点数时,就可将相同点数之间的牌全部吃掉。更改游戏规则后,能力差的幼儿也都想到数学区游戏了,还自己比起谁赢的牌多呢。

三、良好的师幼互动

1、随时观察幼儿活动的情况,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满足幼儿的需要。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能够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

2、及时有效的的评价语言促进区域活动更好地开展。

在活动中,深入到孩子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玩法、规则意识等,用及时有效的评价语言对幼儿进行评价,并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你的发型设计的真美,也给我设计设计吧!”“呀,你的楼房可真气派,还有小花园呢!如果再有一个游泳池就更好了!”。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活动的分享与总结。

篇6:六年级班寒假读书分享活动总结

书是良师、是益友,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与之相伴。随着冬的气息,我校全体师生走进了书香寒假。与书报为伴,同经典、名著对话,成为师生理想的文化生态环境,成为寒假学生的精神大餐。

一、思想动员。

寒假开始前的散学典礼上,我校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学生要多多阅读《亲近母语》、《今天我当升旗手》、《十万个为什么》等经典书籍,以此开阔眼界,丰富阅历,受到教育。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校长鼓励同学们制定好读书计划,坚持天天阅读,做好读书笔记,让好书陪伴我们成长!

二、确保书源。

为了保证同学们在寒假中能够读到“经典书籍”,寒假来临之前,我校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藏书资源,组织同学们办理“经典书籍”借阅手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书源。

三、督促落实。

寒假开始前,要求学生与家长养成家庭购书、藏书的习惯,对学生每天的读书内容、时间、数量及其读书笔记等,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寒假开始后,老师通过周五返校日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程,交流阅读过程中的疑问与收获;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享读书时光。

四、展示交流

篇7:爱情观分享会主题活动总结

一、活动时间:XX年5月12日

二、活动地点:教学楼2b406

三、活动意义:大学生在校期间,怎样正确对待爱情,怎样正确处理爱情与人生、事业的关系,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后的家庭幸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次活动目的是探讨大学生如何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把握正确的尺度,对于大学生爱情的持久与感情的真实牢固都具有积极意义。

四、活动过程:活动于12日晚上开展,不过,下午两三点

心理辅导站的成员就早早来到406的教室开始了活动

前期的会场布置。这是心理站一年来最后的活动,也是比较重要的活动,所以领导和部门的同志们都十分重视。

中午,会场的布置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营造温馨而浪漫的氛围,我们动用了大量与爱情相关的元素,有色彩上粉色与紫色的搭配,有玫瑰花与爱心纸片的结合,有浪漫的语句来牵动观众的心……

晚上七点之前,13级的学生陆续来到406教室,同时各班班长在点名。七点活动正式开始。活动的第一个内容是本学期心理辅导站的活动展,里面有这学期我们活动的成果,包括女生节漂流信活动、睡眠日宣传活动、爱情dv拍摄、心理情景剧等等一系列活动,是大半学期以来的劳动结晶,看得我们心生几分感慨和欣慰。然后是爱情dv的观看,这是综合部精心准备的作品,里面有闽院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情侣关于大学爱情的看法。还有一个动话爱情小故事,看得大家似有所悟。当然,情侣们的雷人雷语引得观众时有笑声,活动氛围达到高潮。

活动第三环节是重头戏,将有中文系的缪小云讲师为大家讲诉她关于爱情的一些看法和对大学生谈恋爱的建议,同学们认真地听取前辈的意见,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毕竟这是一个敏感而且有话题的话题,嗯,人人有权利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也会有所收获。

活动最后,心理辅导站站长刘畅老师总结了大会,心理辅导站全体成员合影留念,为一年的活动和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五、活动效果:

活动成功举办,首先是达到了预期效果,同学们从活动中得到很多,包括对爱情的重新认识,尤其是大学生的爱情观,也看到了情侣们对情侣生活的讲述,懂得如何在恋爱和学习之间的合理协调。而心理辅导站的干事们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工作的热情度都颇高,组织能力较之之前的活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活动也增进了部门干事之间的友谊。

六、活动的不足:

活动很成功,但是还不是很完美,包括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会场的预先安排太细,以致没有在足够的时间里布置完整,讲师的一些看法过于理论,没有很好地吸引同学们的全部注意等等.回望着整个活动过程,从策划到现在的总结,都是那么清晰,清晰记得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爱情,这个从来都是大学里的热题,有太多故事,太多男女在爱情世界里扮演自己的角色,但无论你是单身、还是恋爱,在这个世界里,有很多可以拥有的东西,所以,请珍惜。

用这样一个活动结束在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不知是好

是坏。始终是幸运的,有过一个很温馨的团队,有过很多暖心的回忆,用一句爱情句子来说:用一转身离开,用一辈子去忘记……

电子系心理辅导站

篇8:促销活动总结分享

一、中国的图书漂流发展概况

20纪60年代, 西欧的读者把标签贴在自己不需再读的书籍上, 然后将它们送到公园、图书馆、咖啡馆等公共场所, 免费让他人阅读, 取阅者读后再根据标签提示以同样的方式将书投放到其它公共场所, 再将其漂出去, 继续下一段书香漂流, 让爱书之人去分享同在阅读中的快乐, 世界就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大图书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漂流的起源。

我国的图书漂流起步较晚, 始于2004年初。当时春风文艺出版社发布消息说:“为了营造书香氛围,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留下一点思想者的空间, 为了让那飘香的浓墨在人们匆忙的脚步间弥漫, 春风社感觉自己有义务让更多的人去品味思维飞升的感, 因此, 在全国范围进行图书漂流……”[1]。同时, 该社还精选了2004年出版的三本畅销书 (石钟山著《遍地鬼子》、阎连科著《受活》、洪峰著《革命, 革命了》) 散发到全国各地, 从实际行动上支持了我国首次图书漂流活动。春风文艺出版社发起的这场图书漂流活动让人们感到既新鲜又浪漫, 逐渐引起了人们对读书漂流的关注。2005年7月28日至8月8日, 在大连星海广场举办了一场“悦读·大连”大型书展暨“图书漂流”活动。活动期间, 读者在广场内设置的图书漂流台签字后, 可以免费领取各种书籍, 阅览之后自愿归还。大连市民在这此大型图书漂流活动中深刻感受到了读书的另类乐趣:漂流中的分享, 分享中的快乐。

图书漂流寄托的是一种信念, 一种快乐, 一个“乌托邦”式的梦, 在散发书香、传播文化的过程中, 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场享受知识与力量的盛宴。“图书漂流”自2006年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以来, 其影响力迅速扩大到诸多领域, 如到2007年初时, 每天漂流到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一百多本图书在很短时间里就被人们取阅一空, 甚至掀起了图书漂流的热潮。这对于很多到本地务工青年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他们说:“自从有了图书漂流以后, 日常生活充实了不少, 而且在阅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近几年来, 图书漂流渐渐地走进了高校, 特别是在第十七届“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 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的图书漂流的发展。

二、我国图书漂流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由于我国图书漂流的发端与西方国家相比滞后很多, 因此如何使其彻底适应我国社会环境, 怎样让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在我国生根发芽, 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1.参与者少且读者满意度低。现实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是图书漂流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首先, 现实社会中竞争和工作压力的加大使许多人倾向于追名逐利, 以及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 从而致使人们变得心浮气躁、缺少看书时间而放弃阅读。其次, 由于几千年来中国藏书文化影响深远, 国人对“图书漂流”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并不了解, 因而大多数人不愿将藏书拿出来与众人分享, 造成投漂图书来源单一、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 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2.回漂率低。“图书漂流”建立在分享、信任的基础上, 其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道德素养、诚信意识及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化观念。但是很多参与者, 看到一些好书时, 爱不释手, 不惜不讲诚信, 占为己有, 这样图书就会流失。而且中国传统文化里“窃书不算偷”意识深深影响着当代读者, 致使国内回漂率较低。还有整个社会弥漫着不信任的尘雾, 社会诚信意识缺失, 人们相互不信任。这也导致了图书回漂率偏低。

3.图书损坏现象严重。在图书漂流过程中, 由于保护制度不完善, 很多读者素质低下, 不懂得珍惜图书, 进行随意损毁, 回漂的图书常出现缺页, 损坏等问题。而且有时回漂已损的图书未得到及时维护, 致使图书损坏加重, 甚至变为了废纸, 无法再投漂。这成为了图书漂流中的一大问题。

4.内容与内涵急需丰富。由于大众参与不积极, 投漂的图书局限性很大, 内容单一, 因此“图书漂流”作为一种后起而时尚的阅读形式, 人们对投漂书籍类别和内容的选择还不甚客观, 目前很多只偏重于书友的喜好而非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 如我校投漂的图书偏重于文学类。面对这一重要问题, 只有立足于中国国情, 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 不断挖掘且赋予“图书漂流”新的时代内涵与社会意义, 增加中国特色及新的世界潮流元素, 才能将我国的“图书漂流”发扬光大。

5.空间上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很多高校 (包括我校) 都成立了“漂书站”, 本应充分发挥其广阔的流动性, 然而由于图书管理的庞杂性, 组织与管理极为不便, 因此不轻易对外传漂, 致使漂流范围狭窄, 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图书漂流活动中来, 这就形成了空间上的一种局限, 难以实现“书籍漂流”于整个社会, 图书价值得到充分利用, 让更多读者在漂流中分享, 在分享中快乐的最终目的。

6.制度与自由的冲突。在漂流中分享, 在分享中快乐。源于图书漂流的那份“乌托邦”式的自由。然而在图书漂流中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 人们不禁思考:图书漂流需要制度还是自由?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一些学者强调应出台特定的漂流规则或制度, 加强图书漂流过程的监管。例如, 郭芹、罗燕认为“建立诸如实名登记制度, 对受漂人的阅读行为和图书持有的时间进行限制等对于‘图书漂流’的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2]。针对图书在漂流过程中过度自由而失踪的情况, 罗爱静、崔巧灵认为“制度化是图书漂流活动成功开展的核心”[3]。应该在图书漂流过程中对漂流范围、形式进行限制和统一, 让自由在制度管理下运行, 保证漂流秩序稳定、效益充分。总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对“图书漂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将无序转变为有序, 才能够实现“图书漂流”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 诸如雷蕾等学者也提出了相反意见, 认为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违背了图书漂流中的自由原则及分享、信任、传播的宗旨, 而基于诚信发展起来的“图书漂流”受到了质疑, 而只关心回漂率的提高是极为苛刻的, “相信随着‘图书漂流’的发展, 人们认识的提高, 这些问题都会有所改善”[4]。

为了解决当下中国图书漂流的自由所产生的各种弊端, 很多高校图书馆纷纷进行了“图书漂流”管理规范性管理的实践。例如, 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对图书借阅进行了改革, 要求学生在借阅书籍时必须登记个人信息, 出示学生证件, 限期漂流20天后必须归还和制定了相应的赔损措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图书漂流”发展中存在的自由与制度博弈矛盾,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7.宣传力度不足。“图书漂流”作为新生事物, 需要大力的宣传。但是目前由于资金的不足、认识的局限等诸多因素, 造成对于图书漂流的宣传力度不足。

三、顺利开展图书漂流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管理, 制定相关制度。“图书漂流”是具有“乌托邦”式的理想事物, 有太多的浪漫与神秘。由于其与传统图书馆有着本质区别, 促进它的稳定发展、维持它的有序运行依靠的是每一个参与者的道德自觉, 并非单纯依靠法律来保障实施。但是, 目前国内人们的道德素养参差不齐, 根本不能保证以道德促进“图书漂流”的良性运行,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对公众进行约束的制度, 不能任其放任自流。在“图书漂流”过程中, 严格制度约束、加强机构管理和舆论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和公德素养, 丰富图书资源, 确保图书不受丢失、损毁, 提高图书利用效率, 改善其流动速度缓慢、随意和无序的缺点, 逐渐形成并促进“图书漂流”“良性循环”机制下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图书漂流”为了获得更大发展, 需要花费巨大资金购买设备、修建及维护图书漂流室、进行广告宣传和修补损毁图书。如若资金缺乏, 将严重制约“图书漂流”的顺利进行, 因此国家应加大经费投入以助其一臂之力。

3.加强宣传力度。“图书漂流”宣传力度直接关系其影响力的强弱。大家平时就要对“图书漂流”注意事项进行宣传, 呼吁大家在图书漂流中相互监督、以诚信为本。在各种公众活动中,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学校和图书馆网站、校园宣传栏等各种媒介大力提倡积极参与“图书漂流”、爱惜漂流书籍和文明读书等观念, 积极动员大家将可读性强的各类好书进行投漂。

4.丰富图书的内容及内涵。“图书漂流”要保持创新与发展活力, 在进行过程中, 需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共同融入其中, 赋予图书漂流新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德育建设、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我国高校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 对于促进“图书漂流”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要把“图书漂流”与图书捐赠、“世界读书日”活动等结合起来, 将漂流文化融合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 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还要以“图书漂流”活动为平台, 根据“图书漂流”的内容, 定期举办各种读书沙龙和邀请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 在多姿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汲取新知, 丰富内涵。

5.促进各文化机构、各地区的合作与交流。要实现“图书漂流”的广泛传播与发展, 必须加强各个文化机构, 各个城市及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确保图书漂流活动的顺利的开展, 实现在漂流中分享, 在分享中快乐的目标, 同时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在促进合作的同时也必须遵循统一的合作规则与协议。

四、关于图书漂流的一些思考

图书漂流, 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 充分拷量着中国的现实环境和中国人的道德, 由此引发了我对图书漂流的思考。

1.“图书漂流”是对读书人道德底线的拷量。当前社会上弥漫着不诚信的迷雾, 影响着个人的行为, 其实图书“放飞”活动, 多数是在挑战读书人的道德底线, 原因是大多数读者都是读书人。图书漂流能否成功“漂”下去, 完全依赖于参与者文化素质、文明水准和思想道德的高低。春风文艺出版社社长韩忠良先生由衷地说:“我们相信读书人的品德……如果我们免费阅读的精品图书能给那些爱好读书的人带去一些阅读的享受, 能唤起更多的人去读书, 那我们的这个活动就是有意义的!”[5]

2.图书漂流为图书馆的发展赋予了新的意义。在图书馆里最先存放着的是纸质资料, 而后引进了电子阅览室这种较先进的阅读方式,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 图书漂流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在国内发展, 也走进了许多图书馆, 为图书馆的发展赋予了新的意义:

(1) 图书漂流实现了图书的价值的增长。很多书友拥有丰富多样的书刊, 但是这些书籍在读者本人阅览以后, 往往被闲置书架。开展的“图书漂流”活动能让更多的人也有机会阅读这些藏书, 让更多的读者分享阅读的乐趣。

(2) 图书漂流能够满足无力购书者阅读更多好书的愿望[1]。对于家庭经济不太宽裕的读者, 不能拿更多的钱来买各种图书, 这就限制了这类人的阅读范围, 而“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 就为此提供了机会, 使他们也能阅读更多的书籍。

(3) 图书漂流活动可以使读者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图书漂流为爱书的人提供了这么一个契机, 相互交流阅读中的快乐, 在分享中享受快乐, 从而在无形地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4) 与传统图书馆服务互为补充。图书馆作为图书漂流的中介场所, 为图书漂流提供“漂流源”的同时, 也弥补了图书馆本身馆藏资源的某些不足, 从而为提高书籍的利用率提供了条件。

(5) 图书漂流作为图书学研究微观对象中的一个缩影, 赋予了传统图书馆从未有过的文化、人文精神等新内涵。“一本小小的漂流图书, 不仅是对知识的分享, 更是对学生诚信的考验”[5], 无形中培养着读书人的美德, 一定程度上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3.图书漂流在国内的发展堪忧, 需要我们的努力据数据调查, 目前我国中文“图书漂流”网站的会员还不足30万人, 位居全球十名之后, 对于有着众多人口和灿烂文明的大国而言, 是极为落后的。不仅如此, 会员分布也极不平衡, 人数超过百人的仅主要集中在经济水平较高、文化相对繁荣的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区, 而很多广大的内陆城市还是“图书漂流”的处女地。就这种种问题, 不得不重新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我国“图书漂流”的发展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摘要:通过对我国图书漂流的发展进行叙述, 简析图书漂流活动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及原因, 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以及笔者的一系列思考。

关键词:图书漂流,问题,原因,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

[1]郭鸿昌.全球“漂流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5 (25) .

[2]郭芹, 罗燕.我国图书漂流活动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 2011 (9) .

[3]罗爱静, 崔巧灵.另辟蹊径的阅读方式——图书漂流浅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2) .

[4]雷蕾.看图书漂流[J].图书情报工作, 2007 (51) .

篇9:自在活动 乐在分享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养成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4岁的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这说明我们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由于幼儿的年龄小、理解力差等原因,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借助一定的游戏或者玩具对其行为进行引导。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行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增强幼儿分享意识的一些建议,旨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的行为一般是模仿父母和老师等成人,老师和父母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情感心理都对幼儿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父母和老师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好表率,抓住一切机会为幼儿做好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等。

二、不断对幼儿进行正面强化

不断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正面强化,常用的强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口头语言强化,一种是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指的是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语言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作出的肯定,使幼儿获得愉快的分享体验,激发幼儿再次与人分享玩具的愿望。

肢体语言强化指的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等的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和赞扬。

三、积极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

目前,大多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在家庭中缺少与兄弟姐妹分享的机会,分享是一种与他人共享物质与情感,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方式,对幼儿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积极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

1.玩具分享日

在班級中,每个星期抽出固定的一节课的时间,作为“玩具分享日”,在这一天,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家中好玩的玩具拿到班级中与小伙伴们一起玩,在玩具玩耍过程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既给小朋友提供了玩具分享机会,又加深了小朋友间的友谊,一举

两得。

2.新闻分享日

在班级中每个星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作为“新闻分享日”,在这一天,教师可以组织小朋友们开一个主题班会,会上小朋友们可以把自己这一星期看到的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事分享给大家,增加小朋友对社会的见识,同时也能锻炼小朋友演讲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成果分享日

成果分享日可以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组织小朋友们一起与大家分享这一周取得的成果和快乐,例如开展“新闻分享日”主题班会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下次也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样做?等等,让小朋友们在活动与交流中逐渐提高自己分享的意识,体验分享的快乐。

4.组织班级活动

教师多设计一些锻炼幼儿分享行为的游戏或者活动,例如组织一些不愿意与小伙伴们交往的小朋友与性格活泼开朗的小伙伴分为一组,让他们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在合作中学会与人分享,也可以组织小朋友轮流当游戏的裁判,使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

通过这些分享日的建立和活动的组织,在班级中建立起有效的分享教学制度,使幼儿学会分享,为今后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科学地建立分享规则

我们要科学地建立分享的规则,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次两次发生的,而是持续不间断发生的,因此建立科学的分享规则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分享行为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对于幼儿来说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幼儿的思考方式比较简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例如我们经常在小朋友分享玩具时会听到这样的谈话,“小明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小汽车给他玩,不给你玩”。当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带来的玩具大家一起分享,大家都是好朋友,你只给小明玩而不给别人玩,别的小朋友会不高兴的,下次他们带来玩具的时候可能就不会给你玩了”。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分享规则。

参考文献:

[1]周玉韵.自在活动 乐在分享:《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分享行为养成探析[J].才智,2014(11).

[2]任虹霏.3-6岁城市幼儿分享的特点及培养[D].沈阳师范大学,2014.

[3]韦敏丽.室内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汪涛.3-6岁幼儿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的跨文化研究:以武汉市和金边市幼儿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杨恒.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差异性研究及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

[6]赵娜.幼儿玩具分享教育的误区[J].幼儿教育,2013(8).

[7]高岩.玩具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研究[J].消费导刊,2008(4).

上一篇:建节后偶作,建节后偶作杨汝士,建节后偶作的意思,建节后偶作赏析下一篇:感恩节送上级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