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震应急应急预案

2024-05-24

学校地震应急应急预案(通用6篇)

篇1:学校地震应急应急预案

重庆国维外国语学校

地震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信息畅通、反应及时,加强协作、整体联动”的工作原则,保证学校及时、准确、有效地实施预防、控制疏散和自救互救等措施,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二、编制目的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地震应急工作,确保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学校应急处置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根据《重庆市地震应急预案》、《黔江区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地震应急预案。

三、适用范围和启动条件

本预案适用于我校及全体师生应对处置我校及周边环境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受其他破坏性地震影响,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时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当我校所在地受其他破坏性地震影响,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时,立即启动本预案。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应急疏散组、抢险救灾组、安全保卫组等应急工作机构。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如下:

(一)、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行政办主任、总务部长、学工部长、生活服务部长

领导小组职责:

1、全面负责学校地震应急工作,进行自救互救、避震疏散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应急意识和学校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2、参加上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执行有关指示、批示,服从统一领导。领导小组成员按其所在部门的职能、职责各负其责;

3、在临震预报发布后,负责对学生进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的强化宣传,组织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施;

4、震后,负责指挥各应急工作组按预案确定的职责投入地震应急抢险工作,调度学校的应急疏散、抢险救灾、医疗救护和物资配备;

5、及时调查、统计和上报震后人员伤亡等灾情;

6、负责上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及职责 主任:分管安全副校长

成员:行政办主任、学工部长、总务部长、生活服务部张、班主任、安全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制定和定期修订学校地震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程序;

2、具体协调各工作组之间的应急救援工作;

3、负责组织防震知识的宣传、培训,组织应急演练;

4、承担地震应急工作总结、报告以及上情下达,下情(灾情)上报等职责;

5、进行应急资金的调度及所需物资、装备、设备、器材的供应;

6、安排应急期间的值班工作;负责接待及其他后勤保障工作。

(三)应急疏散组组成及职责 组

长:学工部长

副组长:生活服务部长、班主任

成员:所有上课教师、班主任和各级部主任 应急疏散组职责:

1、以谁上课谁负责和方便疏散为原则,负责组织师生震时就近避震;利用学校操场、绿地和空旷地带,组织学生就地避震并在震后有序、快速疏散;

2、编制学校地震应急疏散平面图、各年级疏散路线图,建立紧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标志等;

3、妥善安置生活必须食品(吃、穿、住、用)等工作;

4、妥善安置受伤师生,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

5、组织开展师生避震、疏散、简单救护演练。

(四)、抢险救灾组组成及职责 组长:总务部长 成员:以下人员

除学校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当班代课教师、各班班主任、年级组长要在第一时间组织学生疏散和学生伤亡统计、上报、安抚学生外,其他人员全部为抢险救灾组成员,包括:非当班任课教师、图书室管理员、学校保管员、后勤或总务处工作人员等。抢险救灾组职责:

1、组织实施自救互救,抢救被埋压师生;

2、抢救重要财产、重要档案等;

3、负责轻伤员救治、联系急救中心抢救重伤员;

4、尽快恢复被破坏的供水、供电等设施;

5、负责预防和扑救可能发生的火灾。

(五)、安全保卫组组成及职责 组

长:行政办主任 副组长:保安班长 成员:全体保安 安全保卫组职责:

1、破坏性地震或强有感地震发生后,负责重点部门(部位)的安全保卫保护工作,避免哄抢和人为破坏 ;

2、负责维护治安,协助开展伤员救治和火灾等扑救工作。

五、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学校建立健全包括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宣传、日常值班、灾情报告、应急检查与演练等地震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到实处,常抓不懈。

同时建立健全应急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处置组织、管理人员以及各级各类人员的震时应急责任。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程序,明确人员疏散、报警、指挥以及现场抢险等程序,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六、预防地震应急工作程序

(一)应急准备。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认真做好以下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1、明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地点及通讯方式,在学校宣传栏等地方张贴使用,并印发给各处室和应急人员。

2、学校办公室定期修订学校预案,并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学习和熟悉预案,适时组织演练;周密计划和充分准备抗震救灾设备、器材、工具等装备,落实数量,明确到人。政教处经常组织学校广播、宣传栏开展防震科普知识宣传。

3、学校利用地方课程、宣传栏、黑板报等方式宣传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应急疏散、逃生途径和方法等地震安全知识,并向师生发放地震安全知识画册、应急疏散路线图。

4、应急疏散组要制定并让全校师生熟悉应急疏散方案、疏散路线、疏散场地和避难场所。

5、抢险救灾组定期进行训练和演练,熟悉预案,明确职责,负责抢险工具、器材、设备的落实。

6、制定治安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部门、设施、线路的监控及巡视;

7、出现地震谣传时,办公室、政教处要及时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开展防震科普知识宣传培训,提高师生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安定人心,保证学校稳定。

8、备足备齐并及时补充更新地震应急所需要的药品、器械、消毒、隔离、防护用品等。

9、安排人员负责应急物资储备库管理。预案启动后,应急物资由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调用。

(二)、应急演习。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每年定期或随机开展2次以上综合性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演习,提高学校师生地震应急意识和在地震应急状态下的应变处置能力。

(防震逃生自救安全演练活动路线方案及活动方案的预案见后面)

(三)、临震应急反应。学校一旦接到政府发布的临震预报后,领导小组应及时主持召开应急会议,宣布校区进入临震应急状态,必要时要立即停课撤离。按本预案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进一步学习和熟悉地震应急预案、应急工作程序,开展防震科普知识的强化培训、避震及疏散演练,落实抢险救灾设备、物资保障,检查并排除水、火、电、暖设施和危险建筑物等安全隐患。

校抗震救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以下工作:

1、召开校防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通报震情趋势,部署紧急避险和抢险救灾工作。

2、随时了解、掌握地震动态并及时向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各应急工作组通报。

3、检查学校各部门、各应急救援工作组的应急措施和防震减灾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

4、督促校重点部位和易发生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紧急措施和特殊保护措施,检查消防设施。

5、根据上级指挥机构发布的地震动态宣布临震应急期的起止时间,根据震情发展趋势决定师生避震疏散时间及范围。

6、强化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防止地震信息误传和谣传,稳定社会秩序。

(四)、震时应急反应。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自动转为学校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师生疏散、抢险救援等应急处置工作。

1、应急指挥。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立即部署、协调和开展应急救援和救护工作。保持学校与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教育局、地震部门的通信联系,向有关部门了解地震震级、发生时间和震中位置、震情趋势等情况。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

2、人员疏散。应急疏散组应立即按照应急预案和人员疏散、转移方案,组织师生按疏散、转移至安全区域。并在疏散、转移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救护措施。

3、抢救伤员。抢险救灾组应立即组织开展自救互救,抢救被埋压人员;组织校区内搜救工作,对需要救治的伤病员组织现场抢救,并帮助其迅速脱离危险环境。协助专业救援队搜救被埋人员。协助卫生医疗救护队抢救伤病员、开展校区疾病预防和水源卫生监控等工作。

4、抢排险情。抢险救灾组对震后破坏的供排水、供电、校内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学校基础设施功能;协助公安、消防部队扑灭火灾和保护校内重点文档资料、重要设施。

5、安全保卫。安全保卫组尽快组织人力,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维护校园秩序,配合公安部门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对学校公共财产、救济物品集散点、重点实验室的警戒。

6、信息收集。学校在开展救援工作的同时,立即将伤病员数量、救治情况、救援力量以及建筑物倒塌、震灾损失的初步估计等情况报告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教育行政部门。

7、应急响应终止。学校的地震灾害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师生情绪稳定,并得到妥善安置,学校及时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经批准可宣布地震应急响应终止。

七、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篇2:学校地震应急应急预案

为确保学校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各项应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地进行,最

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机构的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二、临震应急行动

1、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抗震工作。

2、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大型活动。

3、加强广大师生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学生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4、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三、震后应急行动

1、无论是否有预报、警报,在本区范围或邻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领导小组立即赶赴本级指挥所,各抢险救灾队伍必须在震后1小时内在本单位集结待命。

2、领导小组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本级抢险救灾。

3、积极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稳定人心,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篇3: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

地震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地震灾害的原则性方案, 它提供了事件处置的基本规则, 是对突发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和全程管理的操作指南[1]。根据国家对于预案体系的总体要求, 已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 地震系统到其它行业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结构完整”, 管理也相对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但是, 目前的地震应急预案用自然语言描述、以文本为表现形式, 预案的发布、保存与利用主要以纸质文件或TXT、Word、PDF等计算机文本文件形式实现, 使用起来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形式单一, 不能根据地震灾情发展情况自动关联有直接针对性的处置内容和方法;无法直接获得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支持, 难以有效利用大量与地震应急有关的数据;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 不利于决策者进行信息筛选与整合, 可实施的应急方案无法方便地从应急预案基础上形成, 难以保证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等[2,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将文本预案数字化。数字化应急预案是指将各种数字技术应用于应急预案的执行过程中, 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 在事态发展即时信息的基础上, 将文本预案开发成一系列可以随突发事件演化过程而顺序执行的应急操作程序, 根据事态自动分析预警级别、响应级别、恢复重建等应急节点, 提示应急策略, 优选处置方案, 能够辅助决策者判断何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从而大大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效率的应急预案[4]。近年来, 虽然数字化技术已成功应用到一些自然灾害和事故救援领域, 但是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还不多,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预案的形式化描述、数字化表示方法和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与其它地震应急系统的集成几方面对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1 地震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

要实现地震应急预案的数字化, 首先必须将目前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文本形式的地震应急预案转化成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具有结构和逻辑的表达形式, 即对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化描述。本文将使用本体理论实现对预案的数字化表示, 通过建立本体模型实现应急预案知识的形式化描述。

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等计算机领域中, 本体作为一种概念模型在某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可以针对各种对象、对象属性和对象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抽象, 形成适应于本领域内共享的和公共的领域概念, 建立一种关于知识的描述[5,6]。地震应急预案是基于应急过程的抽象知识集合, 因此, 釆用上层本体和应用层本体的两层结构建模。

1.1 上层本体建模及形式化描述

上层本体描述应急预案中的通用性基本概念, 以便于和其它知识领域的交互。通过对地震应急预案中对地震灾害的响应级别分级分类、应急处置体系和工作流程的研究和分析, 将地震应急预案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属性及其语义关系定义如下:

1) “地震事件”概念描述了需要釆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一些地震事件, 把此概念作为事件的扩展子类, 分为类别和级别两个属性, 如图1所示。

根据震区的不同将地震事件分为大陆地震灾害事件、大陆其它地震事件、港澳台地震事件、国外地震事件和火山灾害事件五大类, 地震灾害级别则根据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类。

2) 在地震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中“机构”和“人员”描述了应急响应中行为主体的两种类型, 机构由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组成, 各机构又由人员构成。通过对应急预案的分析, 机构的属性主要有名称、性质、职责、机构部门列表、人员列表等, 人员的属性则包括个人信息、所属机构和职责。如图2所示。

3) “应急响应过程”描述了地震事件随着时空变化的处理过程, 响应过程由突发地震事件触发, 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子过程的任务。响应过程主要包括过程名称、子过程任务列表、响应开始条件和响应结束条件等属性, 如图3所示。

其中子过程任务是响应过程的一个功能单位, 又包含了任务内容、目标和开始/结束条件几个属性。

1.2 应用层本体建模及形式化描述

上层本体模型依据地震应急预案领域知识, 对地震应急相关的概念进行了一般抽象, 建立了与这些概念关联的行为、性质等属性, 关于这些概念更具体的描述需要在应用层本体完成。应用层本体是对上层本体的扩展, 针对特定地震事件, 将应急预案涉及的基本知识、规则规定及其应急响应过程中有关的概念、属性和概念间约束关系等内容描述出来[7]。以下将分别扩展上层本体中三个主要概念的详细内容及联系。

1) 地震灾害事件表示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具体事件, 包括事件类型, 事件级别, 发生的时间、地点,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以及其它情景描述等, 再通过伴随关系描述出事件状态随着场景变化的改变, 这些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统一构成对突发地震灾害事件基本信息和情景的描述。

2) 组织体系描述了参与应急响应过程具体的动作行动者, 包括机构和人员两个子类, 同时对各机构和人员进行了具体职能的划分, 具体关系如图4所示。

3) 应急响应过程是指地震发生后, 根据应急预案中对不同阶段对应的不同处置任务的响应过程。在地震应急预案中分为临震应急响应、震后应急响应和应急期结束三个主要阶段, 临震应急响应阶段包括接警、信息报告等, 主要做好应急准备;震后应急响应是在应急期开始后, 根据实际震情结合应急预案判定响应级别, 再根据不同响应级别下对应的措施开展应急救灾工作;应急期结束是指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基本完成, 震情形势基本趋于稳定, 应急工作基本结束。在进行形式化描述时, 可以将这几个阶段抽象为不同的任务和子过程, 如图5所示。

经过上述上层本体和应用层本体的建模和形式化描述, 就将非结构化应急预案表示成了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结构化应急预案, 是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的第一步关键技术。

2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建模

在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化描述后, 要实现应急预案的数字化还需要将目前地震应急预案的静态存储格式转化为应急预案的数字化存储格式。XML数据模式语言作为一种可扩展标记语言, 能有效地表达各种知识, 为信息的查询、交换和计算提供新的载体, 其中Open_XML是一项针对文字处理文档、演示文稿和电子表格的国际文档格式标准, 用户可以自由地定义标记名以及与标记相关的元素及元素层次。已经成为目前数据交换等领域内应用程序数据表示和交换的标准, 其核心是通过使用XML参考模式和ZIP容器得到稳定的模块化格式[8], 是实现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存储的关键技术。

2.1 地震应急预案内容分析

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包括总则、组织体系、应急响应、附则几个部分。总则对预案的编制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和地震事件的定义和描述进行了说明, 组织体系包括了在不同响应级别下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的构成及职责, 应急响应针对不同的受灾程度进行了响应级别的划分, 共分为四级, 对应着不同的应急处置流程, 附则包括应急预案的管理、实施时间等内容[9]。总体结构如图6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提取出地震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几个主要元素, 将静态存储的应急预案转化为数字存储格式就是将现有的预案分解为以Open_XML格式作为分割标记的地震事件定义和描述、组织体系和应急响应程序等相互独立的模块, 建立数字化模型。

2.2 基于Open_XML的应急预案数字化建模

在Open_XML项目中, 首先要创建标准的数据格式, 并考虑项目中涉及到的数据, 定义描述数据交换中所涉及事实的数据模型。以下将对上述地震应急预案提取出的主要元素进行数字化模型的分析及设计。

2.2.1 地震事件定义和描述

针对地震事件, 定义一个全局类型变量Event来表示突发地震事件的信息, Event包括一个指明地震事件记录序号的属性event ID和两个表示地震受灾地区和受灾级别的子元素DQ和JB。用Open_XML定义的地震事件对应的部分代码如下:

在XML SPY中绘制的结构图如7所示。

2.2.2 组织体系

进行地震应急救援时, 组织机构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地震应急预案中, 根据突发地震事件建立起来的应急组织结构, 包括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两部分。由于应急响应活动的不确定性,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组织机构进行灵活的调整, 如增删某些部门、重新分配职责任务、对人员进行调动等。这既要求组织体系模块能够描述复杂多样的组织机构, 也能够根据当前的实际变化对组织机构进行修改。用ZZTX表示组织体系, 突发地震事件引用Event, ZHJG表示指挥机构, GZJG表示工作机构, 用Open_XML定义的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如下:

组织体系结构如图8所示。

2.2.3 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响应程序由一系列的应急任务组成, 总体分为临震应急响应、震后应急响应和应急期结束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应急任务, 可能是串行的也可能是并行的, 应急响应程序具体体现在应急任务的执行过程中。临震应急期主要是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震后应急响应分四个响应级别, 根据实际的受灾情况启动对应的响应级别下的应急程序, 在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基本完成后应急期才结束。用YJXY表示应急响应模块, 突发地震事件引用E-vent, LZYJ表示临震应急, ZHYJ表示震后应急响应, YJJS表示应急期结束。用Open_XML表示的应急响应模块部分代码如下:

应急响应程序图结构图如图9所示。

各应急响应阶段中的应急任务用YJRW表示, 主要包括任务名称、任务内容、任务编号及开始与结束时间等主要属性, 可分别用MC、NR、ID、SJ表示, 用Open_XML定义应急响应中的应急任务模型部分代码如下:

应急任务模型如图10所示。

应用Open_XML数字建模工具构建了上述地震应急预案中地震事件等主要要素的数字化模型, 将地震应急预案的静态存储格式转化成了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能够处理的数字化存储格式。通过对地震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与数字建模改变了应急预案的文本存贮与处理方式。

3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与其它系统的集成

在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化描述和数字化建模的基础上, 以地震应急响应为中心构建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 从而实现地震应急预案执行的智能化。系统采用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分为数据层、应用逻辑层、表现层和接口层, 通过接口层与已建成的灾情快速上报系统、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等地震应急技术系统集成, 形成一个强大的地震应急信息网络, 具有预案管理、常态管理、应急管理、模版管理和系统管理五大功能模块。在常态下, 可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智能化的管理, 当地震发生后能快速接警、资源共享、统一指挥, 从而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效率。其中, 与其它地震应急技术统的集成是构建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的关键环节。

3.1 系统集成结构

与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集成的地震应急技术系统包括测震技术系统、灾情快速上报系统、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防震减灾素质教育系统三个主要部分。

在地震发生后, 根据测震系统提供的地震发生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等要素信息,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可通过应急管理模块下的应急事件子模块选定此次地震事件后将其触发。同时, 根据地震应急预案中对应急响应级别的划分规定初步判定响应级别。与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集成的灾情快速上报系统在取得灾情快速获取与汇集处理系统提供的震感范围、现场被压埋人员伤亡数量、灾害造成的道路桥梁和滑坡泥石流的破坏情况等更准确具体的灾情信息后, 通过接口传递给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将进一步结合地震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和接收到的实际受灾情况, 更准确地判定出此次地震的应急响应级别。

然后, 进入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应急管理模块下的应急方案子模块, 为震区各相关单位生成与响应级别相对应的应急方案。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的重点单位、危险源分布信息、潜在地质次生灾害点信息和人口分布、经济分布等信息的基础上, 结合获取到的受灾范围、烈度圈等地震影响场信息得出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预评估结论和建议各单位启动的地震紧急预案级别等更准确和全面的灾情信息通告, 同时, 利用专题地图快速生成系统为各单位定制应急指挥专题地图, 使地震受灾情况在地图上更直观地展现。通过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集成,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在利用接口接收上述信息后, 可根据系统中制定好的地震应急预案生成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 提供给各指挥机构和相关单位, 实现地震应急预案的执行辅助功能。

最后, 通过防震减灾素质教育系统快速将通知、公告、救灾指导等发送到受灾地区, 进一步提高地震应急救援的效率。

3.2 集成接口设计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的接口层主要实现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等其它上述地震应急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接口管理, 通过接口使这些外部系统与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集成。同时提供完善的信息安全机制以完成对信息的全面保护, 保证在充分利用系统资源的前提下, 实现系统平滑的移植和扩展, 在需要接入新的支持系统时提供快速、方便和准确的实现方式[6]。

在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中, 主要的外部接口包括:地震速报获取接口、快速评估结果获取接口、数据库查询接口、专题地图获取接口、预案方案发布接口、灾情文档获取接口和上报备案接口。如图11所示。

根据功能的不同, 可将系统的集成接口分为数据接口和操作接口两部分, 数据接口是为解决数据转换和数据格式不一致的问题, 在各自系统中设置数据存取区, 使各系统数据得以区分, 并各自进行数据存取区的更新和维护。在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的数据接口设计中, 应使系统间能根据震区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响应, 并迅速地适应新的形势。通过数据接口程序在系统间形成无缝的信息流, 以保证与各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使地震应急信息充分共享, 实时进行数据交互。

操作接口采用“请求—应答—操作”的形式, 当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提出需求时, 向所要使用的其它地震应急系统发出请求, 传送消息。其它系统通过认证, 响应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的请求, 将其所需的数据和信息放入自己的数据存取区, 同时进行刷新, 并发送消息给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 应答请求,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得到响应后, 就能在对方的数据存取区中获取所需数据和信息了。

系统集成后, 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等地震应急技术系统的支持下,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可以有效利用大量与地震应急有关的数据, 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 有利于决策者进行信息筛选与整合, 最终形成适用性更强的地震应急方案。

4 结束语

地震应急预案的数字化是基于先进通信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 是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落实应急机制和实施应急预案的必要条件[10,11]。本文基于本体论的相关知识对应急预案进行了形式化描述, 采用上层本体和应用层本体的两层模型定义了地震应急预案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属性及其语义关系, 将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文本形式的地震应急预案转化成了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具有结构和逻辑的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 应用Open_XML数字化建模技术, 把地震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三个地震应急预案中的主要元素分解为以Open_XML格式作为分割标记的数字化模型, 将静态存储的应急预案转化成了数字存储格式。而在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与其它地震应急系统的集成过程中, 根据功能的不同, 将系统的集成接口分为数据接口和操作接口两部分, 通过在各自系统中设置数据存取区, 解决了与其它系统间数据转换和数据格式不一致的问题。在下一步研究中, 将进一步优化地震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与数字化模型, 把应急预案中主要的概念及语义关系细化到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等主要阶段。同时, 改进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与相关地震应急系统的集成接口设计, 真正在系统间形成无缝的信息流, 保证各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通过各系统的相互协作, 形成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的地震应急实战指南。

摘要:地震应急预案是地震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突发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和全程管理的操作指南。阐述了地震应急预案在地震应急中的作用和使用现状, 指出了数字化地震应急预案的意义。从地震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数字化建模和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与其它地震应急技术系统的集成等方面探讨了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地震应急预案,形式化描述,数字化建模 (XML) ,系统集成

参考文献

[1]翟丹妮.数字化预案的功能分析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09, (3) :49-52ZHAI Dan-ni.Functional analysis of digital plans research[J].China Public Security (Academic Edition, 2009, (3) :49-52

[2]吴建安, 吴雪莲, 孙丙宇.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式化表示技术[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2, (9) :133-136WU Jian-an, WU Xue-lian, SUN Bing-yu.Contingency plans for natural disasters formal representation techniques[J].Computer Systems Applications, 2012, (9) :133-136

[3]张璐.基于本体的城市轨道应急预案数字化方法及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2

[4]申俊义, 杜冬霞, 谢红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36) :105-108SHEN Jun-yi, DU Dong-xia, XIE Hong-wei.Contingency plans for digitization system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J].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y, 2008, 18 (36) :105-108

[5]张晓丹, 刘丹, 俞侃.基于Open_XML的应急预案数字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2, 6 (33) :2246-2250ZHANG Xiao-dan, LIU Dan, YU Kan.Contingency plans based Open_XML digitizing method[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12, 6 (33) :2246-2250

[6]王忠军.基于GIS的高速公路应急预案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 2009, 4 (34) :143-145WANG Zhong-jun.GIS-based highway emergency plan key technology research[J].Surveying and Mapping, 2009, 4 (34) :143-145

[7]邱华.国内外数字化应急预案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 (5) :154-158QIU Hua.Abroad contingency plan digitiz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J].China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 (5) :154-158

[8]M.Hoogendoorn, C.M.Jonker, V.Popova, A.Sharpanskykh, L.Xu..Formal Modelling and Comparing of Disaster Plans.In Proc.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ISCRAM Conference, Brussels, Belgium, April, 2005:97-107

[9]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概念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8) :8-12LIU Tie-min.Design of the emergency plan system’s con cept[J].China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8) :8-12

[10]都吉夔, 郑建常, 张宇隆, 等.地震应急预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技术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 2010, 32 (4) :392-394DU Ji-kui, ZHEN Jian-chang, ZHANG Yu-long.Exploiting techniq ue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arthquake cont ingency plans[J].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2010, 32 (4) :392-394

篇4: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

地震灾害历史和制度建设

历史上自有记载至今,损失严重的6.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约20多次。其中,最大规模的地震是1707年发生的约8.4级的宝永地震,600公里的范围内都感到摇晃。死亡人数至少6万以上,房屋倒塌6万户以上。地震带来的海啸袭击日本太平洋沿岸,海浪吞噬了大约2万户人家。这次地震使地下有岩浆的地壳被压缩和能量积蓄,导致一个月后富土山火山爆发。

在日本历史上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可以说是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的关东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日本首都所在地东京,由于人口密集和木结构房屋集中以及地震引起的火灾等原因,死亡和去向不明人口达142807人,受灾人口340万人,烧毁房屋44万7千户,经济损失相当于现在的55~100亿日元,引起社会恐怖和不安。这次大地震给日本的教训是如何防止地震引起的火灾。

战后至今,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建立包括地震在内的现代化综合防灾管理体系,特别是为了克服和吸取1959年发生了伊势湾台风灾害(死亡5040人)显示出的单项灾种管理的弊端和教训,在1961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使防灾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防灾管理体系转向多项灾种的“综合防灾管理体系”。通过这样的体制建设和大量的政府对防灾的公共投资,自1959年以来的35年中,日本的灾害死亡人数没有超过230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阪神大地震的教训

日本自己认为万无一失的防灾体制,在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中出现了缺陷。该地震死亡及去向不明者全部达6433名,倒塌房屋104900户。根据神户市的统计,该市死亡人数4571人,受伤人数达14678人。全部毁坏和半损坏的房屋分别为67421栋和55145栋,其中全部被地震引起的火灾化为灰烬的房屋有6965栋和使82000户失去家园。市经济损失达6兆 9000多亿日元,当地特色经济的制鞋业和清酒酿酒业分别减少85%和 50%,1/3的商业街道被摧毁。这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和伊势湾台风灾害以来,受损于自然灾害最多的一次,给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和损失。

阪神大地震的教训是,虽然防震抗灾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地震使电话系统市政系统等瘫痪,表明了现代文明社会的脆弱性;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规划等也带来管理上的僵化。由于信息不畅通,导致政府对地震的先期处置滞后,大城市地区地震的危机管理能力不够。

新泻中越地震与政府应急处置

2004年10月23日17日寸56分开始发生了6.8级的新泻中越地震,并在23日和27日两天连续5.6级以上地震达5次。23~31日有感地震累积达600次,特别是23日17时 56分至24分有感地震达164次,24日总有154次,使得当地居民无法安心。据报告,地震带来的损失是死亡人数40人,受伤人数2868人,全损房屋达2499栋,半损有4801栋,部分损坏有44217栋,被地震引起火灾而烧毁的房屋9栋。公共设施等3111栋,道路损坏3377处。河流堤坝损坏220处,滑坡等370处。避难人数最高峰达26日达103178人,涉及34个地方政府。308680户被停止供电,129750户被断水, 56000户的煤气被停止供应。

这次地震给日本在现代化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的农村山区的防震抗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偏僻农村山区的救灾工作遇到了困难,但是,吸取阪神大地震的教训,政府在应急救援和安置工作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新泻县政府在地震发生的10月 23日17:56根据法律了成立新泻县灾害对策本部;18:57根据“新泻县广域消防相互救援协定”,小千谷地区消防本部提出救援请求。19:20新泻县政府向国家总务省消防厅提出派遣紧急消防救援队的请求;21:05新泻县政府向自卫队提出向长冈市和山古志村派遣部队进行灾害救援的请求;24日02:15新泻县政府向第九管区海上保安本部提出派遣人员进行灾害救援的请求;23和24日晚新泻县政府决定6市16町8村适用灾害救助法,进行紧急救援。根据地方政府的请求,中央派遣自卫队、医疗队等进行救援。

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

为了减少地震的灾害损失,东京都政府在地震的预测、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各个环节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并从法律制度的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防灾的公共投资建设、教育训练等方面加强防灾管理。为了吸取阪神大地震的教训,政府特别强调先期处置和信息收集,完善紧急启动体制包括职员召集制度和职员紧急配备制度。东京都规定成立灾害对策指挥部后。根据灾情,发出第一级到第五级的紧急配备状态的应对命令,动员各局、地方队长以及本部的职员出动。最紧急的状态为第五配备状态,即在第四紧急配备状态难于应对的时候或烈度6弱以上的地震发生的时候,指挥部部长发令动员东京都所有职员128522名进入灾害应急状态。

为了应对在晚上或节假日等下班时间内发生的灾害,东京都设立了夜间防灾联络室和安排了东京都灾害应急职员住宅,确保应急机制正常运转。

关于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启动(先期处置)到应急、恢复的活动时间系列安排,东京都就地震灾害进行如下的规定:

(1)灾害发生之前主要工作是:发布和传递灾害预报,收集和传递海啸信息;

(2)灾害发生时刻至3小时之内:召集职员,设立灾害对策指挥部,收集受害损失信息,向市民通报和披露信息,请求媒体播放和报导,请求自卫队派遣救援,进行消防活动,对危险物设施等采取应急措施,防水,诱导居民避难,实施保安警备,实施交通限制和管制,进行救助和急救,收集和传达医疗信息;

(3)灾后3~6小时之间:设立避难场所,派遣医疗救护班,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材;

(4)灾后6~12小时之间:请求兄弟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进行救援,清除紧急运输道路上的障碍物,确保运送车辆,运送受伤者,开展保健活动;

(5)灾后12~24小时之间:判断和实施《灾害救助法》、对市政生命线设施采取应急和恢复措施,对公共设施采取应急和恢复对策;

(6)灾后24~48小时之间:供应储备物品,调配运送回家困难者替代交通工具;

(5)灾后48~72小时之间:供应生活必需品,开设受灾者生活咨询窗口;

(5)灾后72小时之后:准备伙食,处理遗体,处理垃圾、粪尿、废墟,采取应急住宅措施,发放灾害慰问金和灾害救援资金贷款,分配捐款和捐物,确定灾害类型为严重灾害。

物质储备

根据国家的《灾害救助法》第37条,东京都必须每年按照在本年度的前三年的地方普通税收额的平均值的千分之五作为灾害救助基金进行累积。2002年累计积累有110亿 2629万7495日元,其中存放在国家财务省资金运用部和银行的存款有 60亿7071万9353日元,事先购买储备物资有49亿5557万8142日元。除了都政府之外,各区市町村政府也进行储备。共储备各种食品 1628万份。毛毯263.2万条。比如压缩饼干,都储备80万份,区储备328万份,市町村储备127万份。容易消化的大米,都、区、市町村分别为100万份、368万份、191万份。此外还有快餐方便面及其他食品。

根据地区防灾规划,在发生地震灾害时,饮用水供水标准是每人每天3公升。至2002年底为止,市区建有1500立方米的应急供水漕 47座、100立方米的应急供水漕17座。粮食等主食的供应,是根据规定的标准,在区市町村开设的避难所进行的。基本上计划在开始清除道路障碍3天后,可以开锅做饭,在这以前发放由都以及区市町村储备和调拨的食品。

此外,至2003年4月1日为止,简易厕所371805个;设在学校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有1516个,设在社区的防灾储备仓库610个,其他为144个,共2271个,面积达 121009平方。

社区的防震抗灾与各种参与

经过多次灾害的教训,特别是一个成熟的进入老龄化的社会,政府深刻地认为,要防止地震等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损失,必须建设一个抗御灾害能力强的社会和社区,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日本各级政府都通过法规和规划以及政策明确规定市民、防灾市民组织、事业单位等的具体责任,加强地区、社区和单位等的防灾对策和危机管理功能,鼓励行政与企业、市民等进行横向合作,促进抗御灾害能力强的社会和社区的建设。公众经常接受防.灾教育,组织防灾演习。

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各级政府特别加强防灾市民组织的建设。防灾市民组织是地区或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主结成的团体,政府给以必要的支持。在东京都,这样组织的作用和任务是:(1)彻底地普及防灾知识和防止火灾;(2)实施各种关于初期灭火、救出、救助、应急救援、避难等各种训练;(3)准备和保养好各种灭火、救助和做饭等器材以及储备应急食品;(4)掌握和检查地区内的危险地方并让地区居民都知道;(5)努力掌握地区内在灾害时需要救援的行动不方便的居民。完善灾害时的支援机制;(6)研究讨论与地区内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的事项;(7)研究讨论与行政进行合作的事项。

区市町村政府作为培育主体,对市民防灾组织进行积极的指导和建议,给这些组织创造好的活动环境和在防灾器材等设备上给以资助。这种组织率不断在提高,为其提供的设备从救援车、行李车到绳索、喇叭筒等也在不断完善。

家庭防灾准备

市民根据“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的观点,在家里作为个人和家庭要求采取以下措施应对地震:(1)在平常注意防火;(2)准备灭火器和防灾用品;(3)想办法防止家具等的倒塌和窗子玻璃等落下来;(4)考虑住宅外部的安全对策,检查和修缮院墙等;(5)准备好水、粮食、医药品、携带式收音机等紧急外出用品;(6)预先确定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的家属成员的分工、避难和联络方法等;(7)积极参加都、区市町村主办的防灾训练和防灾事务;(8)协作町会和自治会等建立地区和社区的相互合作机制; (9)在灾害时有需要救援的家庭成员,在方便的前提下事先向居民组织或消防署及警察岗亭等通知。

作为避难场所的学校公共设施

在日本除了公园、广场和指定的空地等野外露天避难场所之外,还有体育馆、幼儿园、文化中心、小学和中学等肩负重要的责任。其中小学和中学作为公共设施,被指定为附近居民服务的避难场所和避难物质储备地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般以小学为学区覆盖了附近两三千居民,并且学校的建筑抗灾设防能力强。当发生地震等灾害时,附近的居民可以步行迅速到小学避难和使用急救物资。比如说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市邻居的安城市樱井区的中心避难所是该区的公民馆;一般避难所是该区的樱井小学等2所小学,1所高中和1所初中,1所幼儿园;此外就是该市的大范围的避难场所:市综合体育公园和市公民馆以及市一般公园。

根据调查,阪神大地震发生发生当天,学校老师第一个赶到小学的时候,全市区234所小学中121所小学的教室和操场就避难居民了,也可以说,地震当天,居民一半在学校避难,一牛在公园道路等其他地方避难。比如说,神户市小野柄小学在5:46发生地震。8点左右开门迎接进入运动场暂时避难,并确认90%的学生儿童的安全。12点开放大讲堂(兼市内体育馆),14点开放所有教室,当天避难居民达600人。

在小学和中学储备仓库中政府都配备了足够的避难物资,有灾害应急食品,灾害弱者食品,临时厕所、固体燃料、供水水筒、毛毯、防水塑料布、铁锹、医疗急救品等。中学除了成为避难场所之外,也同时作为地区医疗救护基地,配备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

结语

篇5:学校地震逃生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我班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加强和规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工作管理,现根据学校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地震逃生应急预案如下:

一、地震逃生应急机构设置 组

长:

陈 镗 敬

副组长:

刘 佳 文

钟 召 军 成员:陈华

周全勇

刘 开 俊

谌 洪 金

二、地震逃生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接受上级地震逃生应急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制定学校地震逃生应急预案,领导部署山体滑坡、地震来临前的应急防御,做好紧急救灾和恢复校园正常教学的工作。

2、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上级实行防震的指示,传递防震信息。

3、组织学生学习掌握山体滑坡、地震等灾害预警信号,预防和自救知识。

4、定时和不定时排查班级的教室、树木、专刊栏、窗户等安全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向班主任反映,并及时整改。

5、制定实施抢险救灾方案,组织和训练,并指导班上学生模拟预防演练。

三、地震逃生应急方案

1、全校207名学生,做好疏散撤离学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每学期进行疏散撤离演习一次。

2、接到学校指令或预警信号,需要停课,则通过学校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有关学生及家长,立即采取措施停课放假。

3、预防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随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在接到预警信号信息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4、发生地震灾害时,教师立即做好自救工作,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开展自救活动。

5、在发生地震灾害时,远离房屋或高空悬挂物,防止房屋倒塌或高空悬挂物伤人。

6、如果是在家中或在教室,要想办法自救,如躲在桌子底下或用书包棉被等顶在头上,如果在时间来得及的情况下,要赶快离开,跑向宽敞的地方。

双流镇白安营小学

篇6:小学学校地震应急预案

为确保地震发生时,我校各项应急工作能够高效、协调、有序地进行,全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减少社会影响,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现结合我校工作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震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河北省地震应急预案》、《张家口市教育局地震应急预案》、《康保县教育局地震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丹清河乡中心小学处置发生或可能发生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责任之心是安全之魂的意识,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县教育局的科学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的长效机制,掌握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主动权。

(四)工作原则

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性地震事件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的原则,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布置及时处理。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性地震事件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地震发生前,要立足防范,掌握主动;二是地震发生后要迅速判明性质,并报告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及时果断处置;三是地震平息后,要做好善后工作。

二、机构和职责

(一)乡中心小学成立相应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机构,负责部署、指挥本地校园突发性地震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丹清河乡中心小学防震减灾领导小组 组长:李存峰 副组长:郝宇 张海龙 廉金宝

成员:李秀荣武德银李平王文娟魏霞张进芳孙晓旭康丽琴汪鹏慧

(二)主要职责:

(1)普及地震知识和抗震救灾应急避险知识;

(2)开展抗震救灾强化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师生抗震救灾意识和识别地震谣言的能力;

(3)接受和迅速执行上级领导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组织实施本预案,发布各项抢险救灾指令、批示、通知等;确定重点救灾地点、范围、部署抗震救灾队伍,实施抢救行动;组织协调各类物资调配供应;收集上报灾情、社情、校情、保证学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应急机构

乡中心学校的抗震救灾工作领导机构,负责组织、承办本校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大校园突发性地震事件的具体工作。中心学校财务室负责抢险救援资金的筹集,救助装备的准备工作,总务处负责做好处理地震的后勤保障工作,教导主任、班主任负责伤员的救护和防疫的技术准备工作。

四、应急行动的实施

(一)正常抗震救灾工作

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抗震救灾工作计划,安排部署全年的抗震知识宣传和演练工作;通过举办专题展览,知识竞赛、召开主题班会等方法,加强对地震基本知识、应急求生技能、防震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指导督促学校每学期组织师生开展两次以上的地震应急和自救互救演练,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二)临震应急行动

1.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召开会议,宣布进入临震预报期,布置防震工作,全体教职工应临震应急状态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学校要采取紧急措施迅速有序地在教职工的带领下将学生及幼儿疏散到安全地带。同时,要保证通讯线路的畅通,听取上级有关地震情况和实情,提出求援请示,并随时汇报救援工作情况。

(二)震后应急行动

1.各级领导小组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本部门抢险救灾。(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2)迅速关闭、切断输电、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滋生其它灾害。

(3)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4)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的救护和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2.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3.迅速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受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五、应急保障措施

(一)应急通讯保障

进入防震应急状态后,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通过电话、口授等形式传达各种命令、指示,并根据相关领导指示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上级政府报告相关信息。学校设立地震报告受理电话:5587038。

(二)生命线工程设施抢修、次生灾害源遏制保障。

由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确定本单位重点用水、用电对象,对本单位的水、电系统等进行全面检查和加固,准备必要的一定量的饮用水和小型发电设备,安装各种自动保护装置,并制定相应的购置、保管、维护、使用制度;对本单位及系统内存在的易燃、易爆、剧毒、有害污染等次生灾害暴发区认真监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对职工进行躲避方法的教育和宣传。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易燃易爆、放射性和有毒物品的登记和保管工作。安装各种隔断、切断、自动保护装置。对各要害部位定期认真进行检查和维修。

(三)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各学校要对本单位疏散的路线和临时避难场所进行规划。

六、奖励与责任追究制度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乡中心学校防震减灾领导机构,要依法对地震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事后调查。因领导不力,措施不到位、制度不坚持、工作推诿扯皮、应急处置不当,造成工作停滞和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上一篇:美好下一篇: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