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课内文言

2024-04-29

六(下)课内文言(精选4篇)

篇1:六(下)课内文言

1、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孤蓬”喻指__________。(2分)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 “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B.颔联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C.颈联对仗工整,“浮云”对“落日”。D.尾联以“班马”喻友人,情真意切。

2、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孤蓬”在诗中喻指。(2分)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的一、二两句,点名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B.诗的三、四两句交代了朋友此次要漂泊天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恋恋不舍。

C.诗的五、六两句是写景,作者借“浮云”写出了“我”四海为家、行程不定,借“落日”则写出了友人在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D.“萧萧班马鸣”是诗人的想象,写出了分别后友人在古道上骑马行驶的孤单和落魄。

3、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诗中“萋萋”的意思是。(2分)2.下列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A 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B 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C 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D 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

4、《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作者是 朝的(人名)。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用了叠词“ ”、“ ”,使作品诵读时呈现

的艺术特点。

3、《黄鹤楼》是一首满怀 的作品。

5、《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的作者是 朝著名的大诗人。

2、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句中,用孤蓬 远行的朋友此地一别之后,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逝,万里飘泊,踪迹难寻了。

3、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中,既描写了人物的,又穿插了班马的,以此表现 的心境。

4、这首诗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表达出作者 的情感。

6、《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本诗作者是 时期著名 诗派代表人物,苏轼曾赞美他的诗是“、”。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似乎写“ ”与“ ”,实际上是以“喧”和“动” “静”。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的理想。

4、整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7、《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作者是 朝的(人名)。

2、词语解释:(1)历历(2)萋萋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作者站在黄鹤楼上

的景象。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发有志报国而实施无门的作品。B、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D、这是一首满怀思想愁绪的作品。

8、《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送别的地点、环境。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以孤蓬喻远行的朋友。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对友人 的依恋之情。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说明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不如及时分手。

3、“萧萧班马鸣”一句,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借 的鸣声来

寄托诗人对友人的 之情。

9、《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本诗的作者是 朝著名诗人。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B.“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C.“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D.“春芳歇”意思是春天驻留在这儿。

3、这首诗里,既有 美,又有 美,作者于景物描写的同时,还抒发了 的人生态度。

10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本文作者是(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文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取胜所凭借的条件。B 作者把“人和”确定为决定战争胜负诸多因素中关键所在。C 作者分析作战时诸因素的关系,总结了巩固国家的诸多办法。D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作者意在劝说国君施行仁政。

篇2:六(下)课内文言

(一)1.变得淡而不明

听得不真切,若隐若现

2.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

3.急切而陶醉

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5.C

(二)、因为:(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五、1.变得淡而不明

听得不真切,若隐若现

2.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

3.急切而陶醉

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5.C 6.不能,“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1.照应前文,引出下文,表达对社戏的情意依依 2缥缈 隐隐约约

3.(1)戏台在灯火中……满被红霞罩着了(2)吹到耳边的又是横笛,很悠扬(3)留恋

4比喻 ①突出航行之快 ②表现孩子的欢快的心情 5.从侧面写归航之快,烘托孩子的驾船技术之高。】

简答题:豆是普通的豆,戏也不怎么好看,这样写,为的是突出那夜的生活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真挚情谊的怀念

1.模糊不清

跳跃

2.点

退

上前

动作熟练

干净利索 3.比喻

拟人

4.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5.开船动作利索,行船动作快从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

安塞腰鼓

答案:

(一)、1.既使文章一咏三叹,又加强了感情的宣泄,它似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骤的鼓点,又似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的潮水,强烈地叩击读者的心弦。2.击鼓前的“静”是蓄势待发,让人联想到暴风雨前的宁静,击鼓后的静是以无声写有声。将后生们搏击完毕,凝气喘息的心态展露得淋漓尽致。3.朴实、厚道、粗犷、奔放、豁达 4.言之有理即可。如:歌颂生命奔腾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人就应该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等。

(二).1.突出后生们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2.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茂腾腾的后生;朴实的;沉稳而安静;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3.动静结合,更衬托出后生们的英姿。人和鼓的静则是为下文腰鼓表演蓄势。4.单独成段,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转到动。5.“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表现了后生的朴实和沉静美;“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表现了这群后生的力量美和豪放美。6.略。

参考答案]

二、(三)

1、用排比句能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拍清楚,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火烈

2、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那舞动的身影,挥舞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头昏眼花,阳光也似乎被舞动得四处飞溅了,这句话写出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局面。

3、所联想到的事物都豪迈、壮烈、深沉,与淳厚的鼓声、深沉的高原相应,同时也给人以历史感,从更宽广的时空写出安塞腰鼓所包含的民族力气,以及作者对它无限憧憬。

4、这句话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磅礴能量和对观众产生的奇特效应。它震动人心,使观众遭到感染,产生了心灵共鸣。

5、“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重复呈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誉的深情。

6、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气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气之源的意味体。(意义对即可)

(四)1、D 2、C 3、人们已被生命的力气所服气所打动所沸腾,当腰鼓“戛但是止”时,人们曾经不习气这样沉寂、冷落的世界了。

斑羚飞渡

答案

(一)、1、作者对老斑羚是否会全体献身表示怀疑,但事实证明,老斑羚没有贪生怕死,由此更突出作者对他们的敬意。点拨:作者是以人类的标准去衡量这群斑羚的。

2、“只有”说明老斑羚和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失败的概率很低 点拨:体会副词的表达作用,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

3、好。使意思层层递进。突出了“我”对斑羚绝境求生时所表现出的智慧和献身精神由衷心的敬佩,及对老斑羚死亡的痛惜。点拨:结合“更”字去理解。

4、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5、(1)烘托了斑羚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壮美。(2)渲染出了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6、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示例:选文是写因狩猎队的追赶,斑羚被迫飞渡。而资料一是说明羚羊的特点、习性等。二是说明近年来人们重视保护动物,很多珍贵动物群扩大了。

(二)、1.震惊 2.揭示全文中心。3.侧面 4.②③段主要是议论,揭示斑羚为保护种群的自我牺牲精神。5.前者表现斑羚那种视死如归的力量震撼人心,后者的作用是讴歌赞美斑羚的献身精神。6.略。

篇3:六(下)课内文言

上册

(1) 天寒地冻, 雪域高原;莺歌燕舞, 塞上江南。山河壮丽, 气象万千。目不暇接, 苍茫迷幻。赞不绝口, 流连忘返。变幻莫测, 天造地设。悠然自得, 纵情高歌。孤峰孑立, 秦岭云横。层峦叠嶂, 鬼斧神工;雾霭阴霾, 雨霁霞红。映入眼帘, 草色青青。美不胜收, 郁郁葱葱。兴高采烈, 喜不自胜。春花秋月, 暮鼓晨钟。日月如梭, 依然旧景。尽收眼底, 相辅相成。极目远望, 海阔天空。

(2) 山河破碎, 身世浮沉。干戈寥落, 疾首痛心。心惊胆碎, 忧国忧民。烟雨沧桑, 扭转乾坤。出师未捷, 三顾频烦。拍案而起, 怒发冲冠。义愤填膺, 勇往直前。风雨如磐, 乌烟瘴气。孤苦无依, 百姓流离。飒飒秋霜, 凛凛寒意。岁月流逝, 日夜不息。力排众议, 竭尽全力。坚韧不拔, 翻天覆地。千磨万击, 巍然屹立。

(3) 家常便饭, 津津有味。百吃不厌, 无可厚非。暴殄天物, 挥霍浪费。瞑目蹲身, 麋鹿为群。口腹之欲, 酒池肉林。口水欲滴, 海味山珍。挥霍无度, 一席千金。濒临灭绝, 难逃厄运。哆哆嗦嗦, 其状可悯。黄昏独坐, 心急如焚。想方设法, 大地回春。

(4) 华夏文明, 博大恢弘。雕塑绘画, 栩栩如生。一知半解, 鼠辈无名。画蛇添足, 大煞风景。经典之作, 大名鼎鼎。潜心研习, 受益无穷。收藏揣摩, 蔚然成风。聚精会神, 巧夺天工。学问智慧, 与日俱增。匠心独具, 随心所欲。艺术殿堂, 荟萃之地。形形色色, 有悖常理。浑然一体, 不可思议。色彩艳丽, 无与伦比。风扉全球, 扑朔迷离。滔滔不竭, 解说明晰。

下册

(1) 大漠孤烟, 平沙无垠。峨峨昆仑, 凛若霜晨。狂风呼啸, 寒风凛凛。冰天雪地, 飞雪迎春。河水萦带, 群山屹立。亭亭玉立, 挺拔修长。密密麻麻, 茁壮成长。重重叠叠, 郁郁苍苍。“天戴其苍, 地履其黄。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飞花溅玉, 瀑流鸣响。洋洋洒洒, 沧沧凉凉。浊流宛转, 浩浩荡荡。万丈狂澜, 倒海翻江。金涛澎湃, 一泻汪洋。波光荡漾, 两岸风光。丰富多彩, 满目琳琅。波涛汹涌, 气势磅礴。天长水阔, 浩瀚烟波。

(2) 两袖清风, 债台高筑。笔墨纵肆, 别有风骨。脱颖而出, 引人注目。心清如水, 苦心孤诣。省吃俭用, 民表廉吏。扶老携幼, 毫不犹豫。助人为乐, 毫不吝惜。与人为善, 快乐无比。力倦神疲, 尽心尽力。热泪盈眶, 深情厚谊。一尊塑像, 顶天立地。励精图治, 蹈厉之志。忠厚平实, 朴实气质。面红耳赤, 结结实实。当之无愧, 自在雍容。青出于蓝, 截然不同。妇孺皆知, 水泄不通。用人唯贤, 层出不穷。

(3) 业精于勤, 爱慕之心。宏图大志, 壮志凌云。锲而不舍, 勤能补拙。专心致志, 无时无刻。玲珑剔透, 精雕细琢。百看不厌, 兴致勃勃。锋芒毕露, 舞文弄墨。不学无术, 胸无点墨。任人宰割, 自食其果。啼笑皆非, 哭笑不得。长河落日, 影影绰绰。蹿上跳下, 穷追不舍。无言以对, 无拘无束。因小失大, 脱口而出。

(4) 好高骛远, 适得其反。万无一失, 神机妙算。难以置信, 大雾漫天。气急败坏, 心灰意懒。箭如雨发, 擂鼓呐喊。鬼哭狼嚎, 魂飞魄散。凯旋归来, 燕子翩翩。良辰美景, 美轮美奂。

篇4:俗言俚语话养生(六)

温长路,笔名寓愚、文苕。

作家、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管理工作。除有众多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外,还连续创作、出版了一批将文与医融为一体的科学小品。已公开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种。

【编者按】

俗语,也称俗话、俗言,包括与人民生存、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环境、气候、时令、农桑、医疗、饮食、风情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人类基本生活实践活动的产物。有关医药卫生的俗语,内容广、范围大、数量多,几乎囊括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药物、治则、治法、宜忌等众多领域,涉及中医学预防、治疗、康复的整条链带体系。研究俗语与医学的关系,对于全面认识中医学产生、传播、普及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征得温长路教授的同意,从2013年第7期起,将选取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向全国推荐的优秀科普图书之一的《俗言俚语话养生》中的部分章节连续刊发,以飨读者。

肚饥思量冷滗粥

[俗语本义]

吃从冷水里滗出来的残粥也感到香甜,这是由于肚里饥饿的缘故。比喻饥不择食,当非常需要时,不值钱的东西也显得宝贵。

[流行示例]

明·周楫《西湖二集》第25卷:“因见冷谦征聘作了协律郎之职,想穷官好如富百姓,俗语道:‘肚饥思量冷滗粥。’遂走到南京来见冷谦,指望他周济。”

[医学意义]

吃从冷水里滗出来的残粥属于无奈,但粥的确是个好东西,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礼记·月令》中“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的记载,食粥在我国起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时对粥的做法也十分讲究,《随园食单》中说:“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水米融冾,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这“融冾”,反映的是一种工艺;这“柔腻”,包含的是一种效果。中医还根据季节、气候和人的体质特点,在粥中配入多种不同的药物,使它成为独具特色的“药粥”,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创造。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收粥62种,清代的黄云鹤则专著《粥谱》一书,把200多种药粥分为六类详加介绍。文人爱粥、咏粥者,不乏其人:大文豪苏东坡喜食花鸡粥,书法家柳公权爱吃绿豆粥。诗人陆游则爱粥成性,并多有吟咏,其中“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算得上是食粥的名作了。粥容易吸收、消化,饱腹是人人皆知的表象,补脾胃、益气血、强体魄则是其内在的医疗保健之功。著名医家王士雄在他的著作中强调说:“病人、产妇,粥养最宜。”“粥为天下之第一补物。”我国民俗还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寒冬腊月吃一顿内容丰富的热粥,既可由兴致刺激起食欲来,又能增加机体热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应该说是一件快事。粥内多种谷豆果蔬共煮,可以起到互补作用。其中构成蛋白质的多种氨基酸齐全,各种维生素、脂肪及矿物质钙、磷、铁含量丰富,对健康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相关链接]

“药粥”以食助药,以药助食,有亦食亦药之效。作为中医防病疗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完全是按照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进行设计的。运用药粥,既要按阴阳、气血、寒热、虚实进行辨证,又要因人、因时、因地决定配伍。就四季而论,春天乍寒乍暖,应以养阳为主,可用肉苁蓉粥、核桃仁粥;夏天酷暑难熬,应以清暑为主,可用绿豆粥、滑石粥;秋天气候干燥,应以滋阴为主,可用百合粥、桑葚粥;冬天寒流滚滚,应以保暖为主,可用羊肉粥、人参粥。就五脏气血特点而言,心气不足,可用茯苓粥;心血不足,可用龙眼粥;肝血不足,可用枸杞粥;肝气不舒,可用陈皮粥;脾阳不振,可用吴萸粥;脾阴不足,可用山药粥;肺气不足,可用黄茋粥;肺阴不足,可用雪梨粥;肾气不足,可用胎盘粥;肾阴不足,可用甲鱼粥。药粥品种繁多,实难尽述,可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制定出与自己身体、病情相适应的配方。

俗言俚语话养生——

大饿不在车饭

[俗语本义]

车饭,极言饮食物之多。饿得非常厉害的人,吃饭要适量。突然吃得太多,会吃出毛病的。

[流行示例]

汉·应劭《风俗通义》:“俗说:‘大饿不在车饭。’谓正得一车饭,不复活也。或曰:辅车上板,小小不足济也。”清·杜文澜《古谣谚》第47卷:“应劭引俗语论饮食,《风俗通》逸文:大饿不在车饭。”

[医学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成人机体各种消化液的每天分泌总量为6000~7000毫升,它们有规律的分泌并广布于消化道之中,以保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如果一次进食量太多,食物就无法得到消化液的充分作用,从而导致消化不良和相关脏腑的病变。伤及于胃,可能造成急性胃扩张,甚至引起胃或十二指肠穿孔,如胃肠内的东西漏进腹腔,还会形成细菌性腹膜炎乃致弥漫性腹膜炎,甚或危及生命。伤及于肠,可能使一些未被杀死的病源微生物在肠腔中大量繁殖,导致未被充分消化的食物在肠腔中发酵腐败,产生毒素,使腹泻、痢疾等一些肠道疾患接踵而至。伤及于胰腺,可能引起胰腺腺泡破裂或胰管阻塞不通,造成急性胰腺炎,出现中、上腹阵发性剧痛。伤及于胆囊,可能引起胆囊炎或胆汁外溢,出现黄疸。有统计说,30%以上的痛风患者都是与宴会关系密切的人,痛风病最看好的就是大吃大喝者。许多男人的病也与吃喝不节制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最多见的是前列腺增生。其发病原因尽管复杂,但饮食的因素是确定的,机体超量摄入动物蛋白和脂肪、总热量增高,是最直接的因素。由此引起的失眠、排尿困难、尿路感染、阳痿、肾病等,也呈居高不下的趋势,受害最重的是中老年男性。一次进食过量,还可能对心、脑等重要器官造成间接危害,因血液过多集中于肠胃造成的心、脑器官相对缺血,使人产生肢体困倦、工作能力低下等不良感觉。有学者提出,经常性的暴饮暴食是造成未老先衰和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脑力劳动者影响更大。

[相关链接]

在经济不发达的旧社会,对于大多数穷苦老百姓来说,大饿是习以为常的事,因饿而过食的事也会发生。如在国家发生重大喜庆事件时,政府会特允老百姓聚饮三天,所谓“大酺三日”者,也难免有人因此而吃出问题的。《北史·魏文成帝纪》中说的“朕思与兆庶共兹嘉庆,其令百姓大酺三日”的事,指的就是这类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不要说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就是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待客、过节、办婚丧事都是七盘子八大碗的,大烹五鼎早已成为寻常之事,大酺三日也没有什么可稀罕的。国外有人对全球各国的饭局进行过比较,得出中国饭局是最繁文缛节、最讲究排场、最铺张浪费的结论。全世界人都在研究饮食,因为它既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也与多种疾病时常相伴。大吃大喝带来的疾病,虽与食不裹腹的饿相有着光彩些的背景,但也同样给人类的健康生存带来威胁。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说,目前全世界每年因饮食过度造成的肥胖和各种疾病而最终导致死亡的人数,已超过因缺粮少食被饿死的人数。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试讲经验下一篇:试议体育教学中的音乐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