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零花钱的使用为题的议论文

2024-04-14

以零花钱的使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8篇)

篇1:以零花钱的使用为题的议论文

以零花钱的使用为题的议论文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是春节逗利是必不可少的话语,嘴巴越甜,利是自然就滚滚来。可是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就成了个大问题了。

零花钱的使用可分为几种模式:第一种:自觉上交到母亲大人处作“长期保管”。第二种:自己留着,当零花钱来使用。第三种:作开学时买文具,交学费时的`费用。小时候的我,总会乖乖地把利是钱交给妈妈,也不知道这些线的去处。渐渐大了,也就懂得一点金钱观,所以那时候采用的是“大元上交制”:50元,100元都要上交。可上到了五六年级就觉得不划算了,害怕妈妈把钱据为己有,就在拆利是之前往枕头里塞几封大的。上到了初中,就会光明正大地拿出所需要用的钱,然后叫妈妈把其余的存入银行里,妈妈也会把存折给我看,这下安心了许多!

以上这几种方式,你觉得最实用的是哪一种呢?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觉得最不实际的就是自己留住,当零花钱來使用。这样不就等于乱花钱吗?对于我们这些年龄的学生,这沒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还沒到时候掌握自己的钱财,所以我们可以取出适当的钱当作零花钱,其余的存入自己的账户里,这就是处理零花钱的好方法,大家不妨借鉴一下。

让我们更好地保管好自己的零花钱,做个省钱小达人吧!

篇2:以零花钱的使用为题的议论文

个体的道德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选择,同样决定着我们社会的道德风貌。许多时候,正因为某些机制还不够合理,源自个体的道德努力才显得格外珍贵。唯有借助这种想象的力量,我们才能及时填补制度的价值真空,并积聚起改善制度的道德力量。

该给今日社会的道德水准打一个怎样的分数?这个问题想必难住了很多人。

18个路人的冷漠走开,拾荒阿婆的质朴救助,全社会异口同声的疾首痛心……在具有标本性意义的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中,各色人等的不同表现,构成了今天中国社会的复杂“道德图景”。

老人倒下扶还是不扶,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门前积雪扫还是不扫,路有拾遗交还是不交?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原本无需思考的问题,竟成为许多人现实的“两难选择”?面对一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我们自问:究竟是世风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造就了世风?

指责“路人”,似乎成为当下一个普遍习惯。对路人的道德评判固然有助于风尚形成,但更要看到,道德首先是“反求诸己”的。许多时候,我们批判冷漠,是否只是因为隔岸观火?如果身临其境,我们是否也会挺身而出?

道德想象是道德选择的前提。或许,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面前,我们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倘若我们不缺少用来批判的“想象道德”,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想象”,来支撑现实世界中的道德选择?

道德从来不能单打独斗,制度的支撑不可或缺。如果制度仲裁者的逻辑总是“不是你撞的你救什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良善一边,如果公众一再被暗示“流血又流泪”的行善后果,“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就会成为无奈选择;“行善有风险、出手要谨慎”就会成为冷漠理由。在这个意义上,良好的道德想象,离不开有力的制度呵护。只有制度是向善的,道德才会是向上的。

制度固然重要,却不能包治百病。正如法律无法规定必须对陌生人微笑一样,道德的.温情不能只靠法律涵养。马克思曾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个体的道德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选择,同样决定着我们社会的道德风貌。许多时候,正因为某些机制还不够合理,源自个体的道德努力才显得格外珍贵。唯有借助这种想象的力量,我们才能及时填补制度的价值真空,并积聚起改善制度的道德力量。

有人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最大震撼,不是18个路人的冷漠,而是网友数以千百万次的转发留言。诚哉斯言。这种关注、讨论乃至声讨,从悲观中凿出一丝光亮:这种来自普通人的普遍道德焦虑,正是我们找回道德信心、重构道德世界的重要资源。

“你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也是在20xx年,上海男子潘跃昀在救助被碾压的4岁女孩时,这样表达了自己的道德想象和选择。而在“小悦悦事件”中,当陈阿婆被媒体追问为什么救人,她只是说了句“总要有人去帮助”.同样面对车祸,山东龙口女孩刁娜在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的义举,激发了各方的友善、谅解和诚信……道德从来就不是抽象的。事实上,与某些宏大批判相比,个体努力所激发的道德能量更为巨大,并由此带来了道德的良性循环、构筑着道德大厦的坚实基础。

篇3:以零花钱的使用为题的议论文

1 研究设计

1.1 语料库

该文是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参照库和对照库分别是加拿大作者所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前言语料库(CNI)和中国作者所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前言语料库(CHI)。研究语料分别随机选自CNKI(中国知网)和Proquest上的应用语言学方向的优秀硕士论文,共计90篇(中国作者45篇;加拿大作者45篇)。以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概述的CARS模式(基于John Swales的CARS模式,1990)为主要理论框架对其概述部分的宏观结构进行分析。

为了研究第一人称指示语在各个语步间的使用情况,我们以Swale的语步切分为标准,分别构建各自的三个子库:CHI:M1,M2,M3;CNI:M1,M2,M3。

1.2 语料分析

以wordsmith 4为检索工具,分别检索CHI和CNI及其各自子库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频率及其搭配,该文研究的是代表作者身份的排他性(exclusive)第一人称指示语,因此排除包容性(inclusive)用法,然后将所得数据按每10000词为基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折算出百分比,使用SPSS 17.0对标准化了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确定二者是否存在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第一人称指示语在两库中的使用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作者和加拿大作者在硕士论文概述部分的写作中都使用了第一人称指示语(we,us,I),从而推翻了在学术论文中不能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观点。从使用的总频率上看,中国作者更少的使用了第一人称指示语(25),这可能是受国内传统学术写作规范的影响,即尽可能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表现出来(戴炜华、陈文雄1984:196;钟似璇2004:8;魏汝尧、董益坤2005:17)。在we和I的使用频率上,中国作者和加拿大作者出现了相反的结果(we:CHI 18,CNI 10;I:CHI 3,CNI 20)。这可能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淡化个人意识,使得中国作者不习惯于突显自我,而采用强调集体协作的“we”。而西方人倾向于彰显个性,奉行个人主义,使得他们敢于凸显自我,强调自己在学术方面的贡献,在论文中频繁的使用了“I”。双方作者在“we”的使用频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就表明了,“we”的使用逐渐成为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唤起读者共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We的语篇功能

2.2.1 We在Move 1中的功能

在Move1的子库中,第一人称指示语we主要分布于在此部分的末尾(可通过wordsmith 4检索软件的可视化分布看出)。在建立了中心议题(Claiming centrality)之后,两库作者倾向于在Move1的末尾使用we对研究的话题(research topic)、研究的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及前期的研究(previous research)做归纳总结。从表2可以看出,在Move1子库中,中国作者比起加拿大作者更倾向于使用we来确立研究范围(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借助we的使用,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不但凸显作者在文中的出现,也使作者受指责的风险降到最低。

2.2.2 We在Move 2中的功能

通过总结归纳确立研究范围之后,两库作者通过提出研究空白、实际运用中的缺陷、研究问题及继承前任研究等分语步来建立研究空间。在Move 2子库中,两库作者都倾向于使用we来阐明分语步,使用we作主语强调研究成员的参与,揭示当代研究活动的团队合作性,从而使文章亲切、自然、直截了当,能建构作者的主体地位,使其研究论文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在这部分,中国作者使用we相对较少,但两者并无显著性差异。

2.2.3 We在Move 3中的功能

在Move 3字库中,两库作者倾向于借助we来通报当前研究(Announcing present research)、介绍研究方法(Methods)和阐明研究意义(Significance/justification),进而占领研究空间。在阐明研究方法部分,为了保证文章的客观性,通常是使用被动语态隐藏动作执行者来完成的,而两库作者却使用了一种不同于常规方法来主动承担个人责任,普遍选择使用了“we+动词主动语态”。Williams(2010)认为这种对于常规方法违背是为了避免被动语态冗长笨拙的句式结构和有时不能突出新信息的缺点。在陈述研究结果和个人观点时,we的使用最具有说服力。作为学生作者,we的使用可以在无形中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在潜移默化中融进学术圈子。同时,we的使用最能表现作者的观点,但也最易受到批评和质疑。通过we的使用,作者可以清楚地阐明其研究发现以及对于本学科领域所做出的贡献。Hyland(2002)认为使用第一人称代词阐述研究结果是一项风险相当高的策略,而无经验的学者对此缺乏信心而避免使用。从表2可以看出,在Move 3子库中,中国作者论文中we的频率是加拿大作者的4倍。相对于加拿大作者,中国作者论文概述中代词we的使用存在着滥用的现象。

3 结束语

该文分析探讨了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论文概述部分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频率及语篇功能。通过该文的分析,可以为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概述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提供参考,从中也可以窥见我国科研论文中人称代词使用之一斑,从而引起论文写作者的重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人称指示语广泛分布于硕士论文概述的各个语步。从语篇功能上来看,在各个语步字库中,中加作者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在Move 1中,中加作者都通过借助we的使用来确立研究范围。在Move 2中,分语步通过使用了we来建立研究空间,进而,中加作者通过使用we来通报当前研究,阐明研究方法,介绍研究发现,以此占领研究空间。从使用频率上来看,两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人称指示语(we,us,I)的总体频率上,中国作者明显低于加拿大作者。中国作者更多的使用了we和us,相比之下,加拿大作者更倾向于使用I。在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上,中国作者或多或少存在着滥用或不足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受写作规范的影响,也可能受本国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etch-Tyson S.Writer/reader visibility in EFL written discourse[C]//Granger S.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London:Addison Wesley,Longman,1998.

[2]Hyland K.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 demic writ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34(8).

[3]Martinez I A.Impersonality in the research article as revealed by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vity structur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 poses,2001,20(3).

[4]Swales J.Genre Analysis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Williams I A.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discourse:Evi dence from first person verb use in the methods sections of medi cal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10,15(2).

[6]戴炜华,陈文雄.科技英语的特点和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196.

[8]李萍.人称代词we在科研论文中语用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7).

[10]魏汝尧,董益坤.科技英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

[11]张玫.科学杂志摘要语态及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09(3).

[12]张国强.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概述的语类对比分析[D].上海:东华大学,2011.

[13]钟似璇.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8.

篇4:以零花钱的使用为题的议论文

[关键词]农村学生 使用零花钱 问题 建议

一、问题的引入

进行小学生零花钱的调查,起源于我们班的一名学生,这个学生学习成绩差,零食玩具很多,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好。本学期他从开学到现在总是不来学校上课,经过我跟家长的沟通了解到,原来他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有一个坏习惯,每天来学校上课前父母必须给1至2元零花钱,如果父母没给零花钱,即使送到校门口他也会耍赖不进学校读书。现在他已经上三年级了,零花钱也从每天的1至2元升到了5元,父母开始觉得负担重了,所以有时候给的零花钱不够他花,他就耍赖不来学校读书,父母也就拿他没办法。根据我的调查了解,这名学生的情况在我们学校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农民不再缴纳各种税收,种地还有补贴,孩子上学不用交—分钱,家长们的积蓄越来越多,日子过得更加充实富裕。与此同时,每个小学生从家长手中获得的零花钱也相应增多,他们吃的、玩的机会也多了,可是相应产生的问题也多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

为了真实、准确地了解农村小学生使用零花钱产生的问题,近期,我对我校学生使用零花钱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选取了六年级的46名学生,二、三、四、五年级各20名学生,共计126名,52名家长。调查以学生每天的消费情况为主题,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农村小学生大量不合理使用零花钱导致了以下几个问题。

二、农村学生使用零花钱滋生的问题

(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得不到传承

现在农村每个家庭要养育的子女少,经济负担轻,他们存下的钱逐渐增多,几十元钱对一个家长来说已经算不了什么,多给孩子一点零花钱无所谓。然而现在的学生有了钱就会不停地去买各种吃的,甚至会去买一些好玩的玩具。有了钱,就意味着有吃有玩,什么都不想做,于是就开始学着享受起来,就这样,享乐主义思想逐步在学生身上蔓延滋生,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得不到传承。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

由于孩子一天到晚惦记着口袋里的钱如何花,孩子的学习情绪多数变得较差,无法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偶尔还迟到、早退,有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经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扰乱课堂纪律。另外,零花钱多的孩子说起什么玩具、游戏头头是道,直让全班同学折服,但要是让他们写作文可就没辙了,只会一个劲儿地挠头皮,显然他们平时用于积累语言的时间太少。

(三)坏习惯滋生

孩子为了向父母讨得零花钱,总是想尽各种办法,用得最多的是不去读书、哭闹、不做作业、撒娇等。他们甚至会从多次与大人的交涉中得出所谓的“经验”:家里有客人来时、爹妈要搓麻将时、父母有重要事情要外出时,是讨零花钱的最好时机,保准是要多少给多少。所以他们每次都会瞅准这些机会打一个“胜仗”。这些孩子每天都使用很多的零花钱,长期以来就会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钱一到手上没过一个上午很快就会花完了,没有钱看着别人吃,怎么办?于是就会慢慢想办法“找”钱,如偷盗,谎称自己有病借钱,向弱小的同学索要钱财,回家说要交资料费等等。小学生是天真活泼的,他们想象的事情我们成人难以估计,只要想到就会去做,不管是对是错。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此种原因引发的偷盗、说谎的现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

以上种种情况,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足以说明孩子乱用零花钱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严重的。

三、农村学生如何使用零花钱的建议

可以想象,如果父母任由自己的孩子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孩子用钱的欲望会越来越大,向父母伸手要钱会永无止境,并且从小养成了不节制、乱花钱的习惯,长大了父母再有钱也不够孩子用,何况父母的年纪会大,孩子还得自食其力呢!那么父母们应该怎样去改变自己的孩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一)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要节制、有计划,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引导孩子把零花钱用在“刀刃”上,如可积攒起来用于订报刊、买课外读物看,用于买必要的学习文具,用于捐助别人等。

(二)家长给孩子零花钱之前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今天你需要多少零花钱?分别用来干什么?然后父母按需而给。这样可让孩子及早养成计划用钱的习惯。当然,父母有时还得旁敲侧击地“调查”孩子的钱是否如他自己计划的那样去用了,避免孩子为多领零花钱而撒谎。

(三)家长可利用寒暑假等时间鼓励孩子进行劳动实践,如下地干一天农活、帮妈妈做家务活、替爷爷奶奶带弟弟妹妹、自己找活干、试着去找可回收的垃圾收集卖了挣钱等等,让孩子体会赚钱的艰辛。这样孩子自然会领悟到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道理,用零花钱时当然就会多想一想了。

(四)家长应该给孩子配一个存钱罐,鼓励孩子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都放入存钱罐,积少成多,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五)学校和家长应该教育孩子钱不是万能的,知识、能力、气质、性格等很多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而一个人再有钱也买不完世上所有的东西,只有劳动、知识、经验、能力等才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财富,拥有了这些才能拥有幸福。

篇5:以责任为题的议论文

作为一个学生,现阶段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好好学习,积极锻炼身体,听从老师、父母的教导,主动预习,认真听讲,按时复习。为自己成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生活中,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如果自己考试不理想,我们要多下功夫,多找方法。做题前要三思,不犯错误,做题后要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一日三省,及时查缺补漏。这是我们对待考试时要承担的责任。

当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积极提供帮助,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我们做为同学的责任。

当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俗话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承担起守护国家,保护国家的责任。比如,在今年冠病毒肺炎袭卷我国的时候,虽然我们不能去第一线工作,但是我们可以捐款捐物,管好自己,不外出,不聚会,做好防护,并努力劝导周围的人自律,维护好防控人员辛苦防疫的成果。如果人人都能听从专业人士的指导,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各尽其责,那么我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早日迎来战“疫”的胜利。

篇6:以希望为题的议论文

希望

“咝咝···”深冷的秋夹杂着凄清的寒,不过朝夕暮至间,便无声地替代了盛夏绿翳翳的繁荣,墙角曾独尽芳华的牡丹,也只能无奈叹息自己的薄命。

风的凉意又兴起,顺着仅存的温热袭进领口,一阵微颤,我不由得紧了紧身上单薄的衣裳。窸窣的声音传入耳畔,细窄的笑道也闪烁着若虚若实的影子,一抬头,屹立百年的古树早已沧桑遍尽。树头的一抹青绿早就消逝了,就连昨日一片夺目的金黄也不见了踪迹,只剩下恍惚的几缕枯色依旧挺立寒枝间。或许是旧年一曲悲惋的哀乐,一成生命也终要踏上亡命的归途。就这样,随着清风缓缓而至,慢慢消陨,安静地死去,就这样,跳起灵动的舞,绰影姗姗,划出空灵的弧线,华丽地死去。

望着手中的落叶,眼中泛起一股潮热,氤氲了空气,心中不知被什么莫名的牵引,视线变得不再清晰,一摸,原来是泪。思绪万千,不知它为什么能如此孤单从容地奔赴一场葬礼,也不知道百年之后,我能否也能这样坦然。

既不知所谓死,亦不知所谓生,是否死亡即是永逝,存在便是永恒?古来又有何位人杰在乎一时功禄,谁不想留万代功名垂青史?生命短暂,绵延千里,却是永恒。

飘飘红叶,转瞬即逝,当息于人世时,却静静孕育着下一年的希望,开春了吧?能闻到那自然的`清新吗?滞滞望着脚旁的嫩芽,俯身细看,均匀呼出的热气也将它摇得东摆西歪,如此脆弱的美,怎能与那年顽生的生命相比?但依旧不可否认的是,它是用枯繁换取的仅存生机,而如今是令人心醉的一抹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亦存死,死亦存生,世事总是轮迁,希望就在处处。既然开始是一场美丽的旅行,终会结束,那停止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出发呢?假若,让夜停止清唱,是否我的思绪会随着风的哑然而宁静?假若,让泪停止蔓延,只留下淡淡剪影的梦会否光阴重现?你是否也如那年飘散的蒲公英种子一样,明知死亡却是新生的摇篮?

司汤达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爱过了,写过了,活过了。”也许这也是他死后的希望吧!

篇7:以创新为题的议论文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刚构建了中国梦的中国来说,文化是否能够正确地传承与创新是决定中国梦能否完美描绘的一个重要因素。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上溯殷周下至宋元明清,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囊括了教育,历史,哲学,道德,艺术和科学技术各方面的内容。我们的传统文化穿越几千年历史的风尘走至今日,由这精妙文化孕育的我们怎么能不悉心传承。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历代记载流传的史书,文人墨客提笔挥洒的诗辞歌赋圣贤之人深思感慨的句句哲理。皆是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这些是古时书生文人必定倒背如流的名篇佳句,而流传至今,在今天的学生之中,几乎感受不到古人含英咀华的诗情雅韵。名篇名句皆已加上“考场必备”“学生必读”作前缀,本需要细细品味传承的传统文化却演变成硬加的负担。所以,为了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应提高人们的自发性,注重兴趣的培养,用中华文化的瑰丽吸引人们的目光。

当然,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而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仁、义、礼、信是中华文化中一直提倡的传统美德,但这些优良品质流传至今也被歪曲。现今的食品安全问题状况百出,中国游客在国外名胜处乱刻乱画,面对遭遇车祸在马路上奄奄一息的孩子却不去救扶。这些都早已与我们提倡的美德背道而驰。当然,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人演绎着这些可贵品质,当一个孩子从六层楼高摔下时,会有一个路人奋不顾身冲上前去将孩子接住;当客车就要撞上前面的孩子,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不顾一切地将孩子推开;。这些人,则是用各自的行动诠释着“德”。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用鲜血与

生命才能证明自己树立了美德,但作为中国人必须时时谨记中华传统美德,不能因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便舍弃了精神财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的包容性。吸收借鉴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促成了今天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与外界交流也日益增多,外来文化潮水般涌入,有些人便因此站不住脚跟。如今,外来的节日在我国风靡,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再也找不回昔日的气息。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错,文化创新固然重要,但在创新的同时务必记得自己的根还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

篇8:以零花钱的使用为题的议论文

1. 吕剧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 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 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 多根据鼓词, 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20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剧的辉煌时期, 名角荟萃, 新戏迭出, 《李二嫂改嫁》等享誉全国。

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 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2. 山东梆子

传统剧目有《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此后又先后编演了一些现代戏, 如《三回船》《前沿人家》《老王卖瓜》《铁马宏图》《柳下人家》《程咬金招亲》等。《泰山石敢当》属新编神话剧。

想。她的这些内心感受都体现在举手投足的动作和气质神韵上, 因此她的眼神应该是温柔却又坚定的, 她的动作仪态不会是小家碧玉般地忸怩作态, 举手投足之间是婉约地、大方地、得体地。

比如, 仆夫将婵娟带至关押屈原的东皇太一庙, 婵娟见到了先生, 急切地奔至先生怀中, 为了展现此刻人物的心理变化, 可借鉴戏曲的表演手法, 比如起范、趋步、跪步等许多步法, 同时还可以运动一些舞蹈化的程式动作表演, 将婵娟欣喜、激动地情绪逼真地表现出来。又如, 第五幕中, 在监牢里, 面对张仪、宋玉的威逼利诱, 她大声喝斥宋玉, 然后转身站在高高的石阶上, 动情地呼喊出跟随先生而去的心愿。为体现婵娟内心深处的向往与期盼, 深刻地表达她与先生共存亡的渴望, 演员表情要勇敢、坚毅, 眼神要坚定、执着。动作手势根据音乐语言的节奏可以稍稍夸张, 比如, 斥责宋玉时的用力甩袖、转身、刻画出婵娟对小人宋玉变节求荣的不耻。通过这种真实的艺术设计及动作表演, 能产生强烈地舞台效果, 使观众完全融入剧中, 激起他们对婵娟精神的肯定与强烈共鸣。

结语

一个歌唱演员在演唱作品之前, 通常先要做好扎实的案头工作, 如熟悉作品, 对作者的生活背景、作品内容、体裁形式以及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还应对作品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认真的学习了解。以此为基础, 运用各种声乐技巧和表现手法进行诠释作品时, 才会有的放矢, 丝丝入扣。对于歌剧表演来说, 则要求表演者既要有纯熟的声乐技巧, 还要求

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 表演动作粗犷, 架式夸张。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 山东二夹弦

山东二夹弦有《王莽篡朝》《贺后骂殿》《三拉房》《孟姜女》《打狗劝夫》等50多种传统剧目, 剧目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且农村题材居多, 乡土味很浓。

二夹弦唱腔是在“纺纱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 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

4. 柳子戏

代表性剧目有《白兔记》《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张飞闯辕门》等。

柳子戏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较大, 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 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俗曲曲调委婉曲折, 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 素有“九腔十八调, 七十二咳咳”之称。

二、山东地方戏的现状与抢救、整理、传承山东地方戏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 而我国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正是“和谐文化”的基石。齐鲁大地历史悠

具有以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真实动人的演技, 挖掘出人物的艺术内涵和价值, 尽可能地发挥出自身潜能去表现人物情感, 准确、自然的塑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音响资料:

歌剧《屈原》VCD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文工团合作演出

著作类: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年[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

[3]储声虹徐朗余笃刚:《声乐教学曲库中国作品第二卷——中国歌剧曲选 (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

[4]施光南:《我怎样写歌》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年[5]游国恩:《屈原》, 中华书局, 1980年

[6]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论文类:

[1]龚琪:《施光南与歌剧<屈原>》, 载《人民音乐》, 2003年第6期[2]孙允文:《歌剧<屈原>启示录》, 载《人民音乐》, 1999年第4期, P22

[3]房长永:《歌剧舞台表演艺术我见》, 载《音乐生活》, 2006年第4期

[4]周进华.《谈歌剧表演与歌剧艺术》.载《艺术教育》.2001年第5期.

久, 山东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众多的地方戏就是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山东地方戏的种类丰富, 优质资源众多。秧歌、柳子戏、柳琴戏、五音戏、茂腔、道情戏、一勾勾等已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柳琴戏、道情戏、皮影戏等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吕剧、柳腔、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等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剧种的代表剧目内蕴丰厚, 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历史价值, 表现了山东人民对生活的高度热爱和对乡土的深沉眷恋。

但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些代表山东传统文化精髓的山东省地方戏各剧种普遍遇到了演职人员流失、资金严重缺乏、观众日渐稀少等问题, 只有少数剧种的个别剧团比较红火, 如吕剧、五音戏的个别剧团。有一些剧种已经名存实亡, 如柳腔、茂腔。原因主要包括:第一, 许多剧目缺乏新意和创意, “老戏老演, 老演老戏”, 具有现代气息、契合时代精神风貌的代表性剧目较少。时间已经进入二21世纪, 各地方剧种的多数剧目在形式上依然没有摆脱慢慢悠悠、咿咿呀呀的特点。许多剧目信息量较小, 往往是“一人一线一故事”, 情节进展比较缓慢, 适应现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口味的剧目很少。第二, 宣传意识不够, 市场化运作不成熟。许多剧团存在“吃老本”的思想和做法。目前, 有关部门对一些地方剧种大力扶植, 但一些剧团本身也产生了惰性, 不考虑创新剧目和发展市场, 造成了恶性循环。第三, 缺乏一批艺术水平高、领导能力强的“台柱子”和“领头羊”, 剧本创作人材也很欠缺。据统计, 目前我省专业的戏剧剧本创作者不超过10人。

而在市场的诱惑下, 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正在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生产文化产品。因此, 应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挖掘和延伸山东地方戏中的文化张力, 打造山东新的文化品牌。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对山东地方戏展开抢救、整理、传承工作, 这也是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实践

戏曲与动漫的结合早有先例。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便大量吸收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特点,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长恨歌》以昆曲唱腔为基调, 人物造型、服饰仿古, 布景艳丽;《神笔》的造型设计将戏曲的脸谱演化为近似漫画的夸张手法;《猪八戒吃西瓜》《丝腰带》等均源于中国民族戏曲艺术;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也大量借鉴了传统戏曲元素, 从动画人物造型到人物角色、动态、配乐都有浓厚的戏曲元素的影子;著名动画片《大闹天宫》和《三个和尚》也融入了部分中国戏曲的特色。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内许多事业单位、公司已经涉足戏曲动画的策划与制作。青岛新旋律传媒公司制作的戏曲动漫《西厢记》, 15分钟成片已完成。这部工笔重彩的戏曲动画, 以戏曲《西厢记》为内容框架, 已经在市级电视台播出, 获得了2009年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最佳短片提名奖, 并入选山东省“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奖”。该公司制作的《贵妃醉酒》5分钟成片已完成, 属工笔淡彩的戏曲动漫, 以戏曲《贵妃醉酒》为内容框架。该片已被推荐参评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该公司制作的京剧《三岔口》戏曲动漫15分钟样片也已完成。事实证明, 将戏曲做成动漫不仅可行, 而且已在业内取得共识。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早已开始晋剧《凤台关》, 楚剧《站花墙》, 京剧《智取威虎山》, 《红娘》和花鼓戏小戏《补锅》《打铜锣》《打铁》等的动画剧本创作和动画片的试制。在2007年4月第三届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原创动画大赛上, 该公司选送的晋剧《凤台关》脱颖而出, 成为“五个奖项”的入围作品, 并最终获得“最佳FLASH入围奖”。

国家对于戏曲动漫的制作也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已于2009年底启动, 目前已筛选出首期制作100集的剧目, 既包括了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常见剧种, 更选取了耍孩儿、碗碗腔等珍稀剧种, 54个剧种中32个剧种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戏曲与动画结合的理论依据与宗旨、方法

1. 戏曲与动画结合的理论依据

戏曲与动画在艺术上有诸多相通之处, 这就为戏曲动画的制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1) 性格的符号化。人物内在性格特征的概括在戏曲当中体现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而动画形象当中这种人物内在性格的符号化、外向化更加突出, 我们往往从外形也能判断出形象的性格特征。

(2) 外形的意象化。所谓意象化, 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戏曲演员本着超越自然的自由精神, 按照主观意念来处理自然时, 就会产生意象化。意象化的动画造型也很常见, 它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夸张变形, 也可以是设计师理念的表达, 甚至可以是人们臆想出来的某些形象。

(3) 造型的夸张与变形。夸张与变形不仅在戏曲艺术中很常见, 在动画造型中也是常用的手法。通过夸张和变形可以让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一些形体更加典型, 更易于传达感情和增加叙事效果。夸张有无穷的魅力, 其主要功能在于强化视觉效果, 制造幽默诙谐的气氛;而变形则是根据艺术家的独特理解与构思所赋予对象的装饰化变形, 使形体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前提下又有新的突破。

(4) 动作的精细化。动画是运动的艺术, 动画之所以吸引人, 靠的不仅仅是出色的人物形象和华丽的舞台背景, 更源自于对动画角色的精细动作刻画。这与戏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 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宗旨与方法

(1) 戏曲的元素、动画的手段和电影的语言相结合是戏曲动画的创作宗旨。

(2) 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设计中去, 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交叉累计, 而是以动画技术为间架支撑起戏曲艺术的创造性活动。

五、戏曲与动画结合的意义

1. 戏曲动画是弘扬民族文化特色的需要, 也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结果

把山东地方戏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论是对弘扬传统艺术精粹, 还是传播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乃至于开发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 都是一件具有独创意义的工作。近年来,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出现空前危机, 一些地方剧种更是销声匿迹, 中国现存戏曲剧种267种, 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减少上百种。与此同时, 国产动画作为近年兴起的一个朝阳产业, 尽管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但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主要是日本、韩国、美国的动画产品。国外动画占据中国文化经济市场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青少年的“历史记忆”。如何摆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危机以及国外动画的挤压和自身原创力不足等问题, 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及动画产业的当务之急。戏曲动画的出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道路。

2. 戏曲动画的产业拉动作用明显

戏曲动画是由动画片的生产、营销、播放及动画片衍生产品的研发组成的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这其中又会带动出版、广告、玩具、游戏、服装、礼品、纪念品等多个行业。

在日本, 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一体化的格局, 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其动画产值已经超过了钢铁业。调研表明, 动画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是2-50倍。正是动画产业投资的高回报率创造了迪斯尼神话。戏曲动画的起步, 必定会给动画产业带来新的思路与创新。当务之急是, 政府应该加大对戏曲动画制作的支持力度, 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摘要:山东地方戏主要剧种包括吕剧、山东梆子、山东二夹弦、柳子戏等, 特色各异。山东地方戏的现状不容乐观, 抢救、整理、传承山东地方戏的意义重大。将戏曲与动画相结合是挽救地方戏的新举措, 相关实践已为数不少, 而对两者相结合的特殊规律展开研究自然意义非凡。

上一篇:巴委(2011)号(设岗定责总结)下一篇:中班幼儿秋季保健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