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2024-04-12

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共12篇)

篇1: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伟人毛泽东意志如钢,平时不轻易流泪。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泪。然而,在那漫漫长征路上,毛泽东却数次流下热泪。

乌江南岸,毛泽东挥泪送衣给“干人”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

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云贵交界,毛泽东险失妻子贺子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

不一会,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妻子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二郎山旁,毛泽东恸哭警卫班长胡昌保。

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途中,毛泽东不时地讲故事和笑话,逗得大家直笑。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他说:“歇歇脚吧!”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大家也围着他坐下。

正在说笑之际,忽然,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这时,大家才听清头顶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向来了几架敌机。毛泽东急忙让大家隐蔽,可来不及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开,敌机便俯冲下来,扔下了几颗炸弹。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爆炸声震耳欲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随即猛地向毛泽东扑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瞬间,毛泽东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所幸,毛泽东没有受伤。满身尘土的毛泽东蹲在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轻地呼唤着:“小胡,昌保同志……”在毛泽东的呼唤下,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边,忙问:“主席,您受伤没有?”“没有,小胡,我很好!”胡昌保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毛泽东连忙喊卫生员给胡昌保包扎。

“主席,我不行了……还是留给……”“昌保,你会好的!”毛泽东哽咽地说。

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缓而吃力地说:“同志们,不要难过!你们替我保卫好主席吧!”胡昌保看着大家,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头一歪,倒在了毛泽东的怀中。

毛泽东把胡昌保轻轻放下,叫人取来一条毛毯,盖在烈士遗体上。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士,他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

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

篇2: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那时候李开友人小,个子也小,只能给部队当通信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送信。只要有信,无论白天还是夜里,都要送。好在李开友聪明伶俐,每一次都能顺利把信送到。

过雪山时,李开友和其他通信员是整个部队的最后一部分,路上经常可以看见倒在路边死去的同志。大风一刮,有的原本埋在雪里的尸体,就露了出来。有些战士就用雪又把尸体埋起来。一开始,看到尸体,李开友很恐惧,怕自己也走不出雪山,死在雪山里。后来,尸体见多了,就不怕了,也更坚定了他过雪山的意志。

又一次,经过了千辛万苦,大家终于爬上了山顶,山顶的寒风吹得人站也站不稳,仿佛要把他们吹到天上去。力气小一些的“红小鬼”,只好一路拉着马尾巴借力。站在山顶,连飞机也似乎飞不上去了。有时候,还能看见国民党的飞机就在脚下盘旋。

过了雪山,部队的生活更是艰苦。幸运的是,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给他们弄了点酥油,发到每个人手里。

“可是李开友不喜欢吃这种东西。后来为了减轻行李重量,行动方便,他就把酥油都给扔掉了。他只带着点儿青稞炒面和豌豆就开始了草地行军。每次饿的时候就弄一小把炒面,加点水和在一起弄成糊吃。

草地一望无际,看上去是一层绿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可是走进去才知道,草的下面实际上都是水,人一踩下去就陷进了水里,大多数人的脚都沤烂了。如果脚上有伤口,极容易感染,许多战士都是因为感染伤口而丧命的。生病、受伤的同志奄奄一息的时候,大家又悲痛又惋惜,但又无能为力,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一旦有同志牺牲了,大家更是哭成一片。

更要命的是草地上的水,并不是都能喝。有的水黄黄的,人喝了就会中毒。中了毒的同志很快就变胖了。大家一看到某一个战士一夜之间变胖的话,就知道他活不了多久了。

在草地里不光是没东西吃,也没东西烧。如果不下雨,还能找点干牛粪烧烧水,弄点热水喝。碰上下雨,牛粪也湿了,连热水也不能喝,大家又不敢喝生水,就只能干吃炒面。

部队原来还有马,后来首长看战士没有吃的,就把马都杀了分给大家。以前用来遮风挡雨的牛皮帐篷,或是包脚的牛皮都被收集起来,没办法的时候就把牛皮也全都烧着吃了。

粮食在一天天减少。后来,战士们不得不自己去找吃的。在草地里,找吃的是最大也是最危险的工作。

有一次,一个班的战士出去找吃的,结果全都被当地牧民武装砍死了。李开友的一个同乡也曾碰上过牧民武装,脑袋上被砍了一刀,耳朵都聋了,枪也被抢走了。

李开友这时候才明白,自己低估了行军的困难。之前自己把能吃的东西都扔了,后悔莫及。

篇3:肖邦钢琴音乐中的标题性因素

关于标题音乐的界定, 作者认为并不能直观的看作品是否有明确的文字性标题, 文字标题只是标题音乐其中的某一方面特征。很多作曲家的作品并没有添加标题, 甚至连暗示乐曲内容的曲名都没有, 但实际上它们却是属于标题音乐的, 如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 只是后来人们在整理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书信时才发现这两部交响曲是有标题的。

因此, 我们在判断一首作品是否属于标题音乐时, 应从音乐本身和作曲家的文献资料入手, 看作曲家是否有明确的创作意图, 只要作品有明确的音乐形象或情节就应视为标题音乐。

二、肖邦音乐中的标题性

纵观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 似乎全部是无标题音乐, 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有许多体裁形式的作品中都有其潜在的标题性。正如斯塔索夫在谈论肖邦的音乐作品时所说:“他的前奏曲、夜曲、练习曲、玛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即兴曲, 不论从形式上来看好像多么小和多么有局限性, 他们的内容都非常的伟大和深刻, 并且除了很少的例外, 他们都像他的壮丽的叙事曲是一样属于‘标题音乐’, 甚至‘标题音乐’的最顽固的敌人都不能怀疑肖邦的第二奏鸣曲 (降b小调) 的‘标题性’”。 (1)

肖邦性格温和、内敛, 不愿将内心的情感直接表露的, 他在进行音乐创作时虽然有明确的创作意图, 但从来不在乐曲上加任何的标题性文字。在他的《g小调夜曲》 (作品15) 的手稿上写道:“《哈姆雷特》剧观后作”。但最终还是将这句话划掉在旁边写道:“不, 还是让他们自己猜吧!” (2) 在肖邦的许多作品, 如叙事曲、波罗乃兹舞曲, 甚至练习曲中都有标题性因素。他这种充满朦胧诗意的风格正是他音乐的独特魅力。肖邦音乐中这种潜在的标题性对李斯特“交响诗”中的标题性构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其他标题音乐作曲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肖邦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标题性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情节性标题, 另一种是概括性标题。

1、情节性标题

肖邦音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鲜明的是他的叙事曲, 青年时代的肖邦对与波兰民间传说相联系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曾用他谱写了十几首艺术歌曲。对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喜爱, 使他首创了钢琴叙事曲这一新的体裁形式。他的四首叙事曲是有明显的中的艰辛只有当事人清楚。可贵的是女排精神一直在延续。

中国女排作为中国唯一一个获得过奥运会集体项目金牌的运动队伍, 很多时候也承载着更多的使命与责任。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 在女排决赛中, 中国女排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 顽强拼搏, 凭着毅力与信心实现了大逆转, 以3比2拿下了这场艰苦的比赛。奥运金牌与“女排精神”回归了。从中国女排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后, 1988年汉城陷落, 1992年巴塞罗那惨败, 1996年亚特兰大崛起, 到2000年悉尼失意后, 终于在雅典实现了腾飞, 又一次登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胜利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范畴, 与其说这是对光荣与梦想的期待与重温, 不如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回归与提升。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传播, 这次奥运会的排球夺冠不知鼓舞了多少中国人。

四、结语

凡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在于其自身能不断丰富与发展。“女排精神”显然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 她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奋力登攀的精神”、“为祖国荣誉而搏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不可否认“女排精神”是中华民宝情节性的, 这是人很容易联想起密茨凯维支的长诗。

以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F大调) 为例, 这首叙事曲是肖邦作品中标题性最为鲜明的一首, 它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斯维切济湖的姑娘》中获得灵感的, 这首叙事曲的标题性与诗歌的情节相联系。叙事曲的第一段是田园式的音乐, 旋律淳朴、优美, 描写的是斯维切济湖畔的美景和一对青年男女在湖岸的森林幽会的情景。第二段音乐充满了不安的情绪, 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对比, 仿佛描绘的是狂风吹过卷起湖水的景象和少女内心的变化。第三段音乐中我们又听到了第一段的主题, 但它却带着一种哀诉的情绪, 他表现的是仙女的形象。突然音乐急转直下, 最后一段音乐像狂风暴雨般袭来, 表现出了少女的绝望与愤怒。结尾句充满了悲哀的情绪, 表现出了少女将青年拖入湖底而死去的情景。这首充满了戏剧性的叙事曲将自然美景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完美的统一起来, 是肖邦标题音乐的典范之作。

2、概括性标题

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种类型的标题音乐。他是根据某一种事物的印象而创作的, 音乐当中只有一种音乐形象, 并没有明显的情节性描绘, 这种标题性音乐剧有一种笼统的概括性。如人们称之为“革命”的《c小调练习曲》 (作品10) , 这是他离开祖国从维也纳赴巴黎途中, 听闻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 精神上陷入极大地悲痛时而创作的, 整首练习曲都贯穿着为祖国悲痛的情绪。前面提到的《g小调夜曲》是观看了《哈姆雷特》后有感而作的, 这首如歌的、充满哀伤的夜曲描绘的可能是奥菲丽娅的形象。

从上述例证我们可以看出, 肖邦的钢琴音乐是有其潜在的标题性的。肖邦的作品众多, 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但我相信在其他一些作品, 如波罗乃兹舞曲、玛祖卡和奏鸣曲等题材的作品当中, 有一部分也是属于标题音乐的。因此, 只有深入肖邦作品的创作意图, 才能更好的表现其音乐真正的内涵。

摘要: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从表面看似乎没有任何标题音乐的痕迹, 但深入他的音乐就会发现他的很多音乐作品都有其潜在的标题性。因此在理解肖邦的某些作品时, 我们应从音乐本身和肖邦的其它文献资料入手, 详细的了解其创作意图, 才能更好的理解肖邦作品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标题性

参考文献

[1]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篇4:红军长征途中的小故事

我们从毛儿盖出发,沿着通往松潘的大路前进。大约走了20里,到了一个叫做七星桥的村庄。这个村子不算大,靠路的左边有一溜矮小的藏屋,过了这排屋子,我们就转向西北,进入一个无名的山谷--草地的边缘了。

这个青翠的山谷里有一片密密的树林。按照出发前发出的命令规定:每个战士都必须拣些干柴枝,以作为途中烧水、烤火之用。每人还必须背上一些用木头做的上面写着“由此前进”的路标。此时,我们先头团每个战士身上,除了随身携带的武器、背包外,还背了几斤干粮,如今又添上一些柴禾、路标,负重增加了,行军也更加艰难了。但是,为了战胜草地上的饥饿、寒冷的威胁,为了北上抗日,有这么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绪的鼓舞,我们红军战士,忍受住了这些困难。

我们艰难地攀山越岭,穿过这片树林,便踏人了茫茫的草地。

我骑在马上,举目远望,草地的情景真使人怵目惊心!呀,前面的草原茫茫无边,在草地上面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露在外面的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息。这里没有石头,没有树木,更没有人烟,有的只是一丛丛长得密密麻麻足有几尺高的青草。在这广阔无边的泽国里,简直找不到一条路,脚下是一片草茎和长年累月腐草结成的“泥潭”,踩到上面,软绵绵的,若是用力过猛,就会越陷越深,甚至把整个身子都埋进去,再也休想从里面爬出来。

60多岁的藏族通司看到我和团长拿着望远镜发愣他拄着拐杖便从担架上下来。走近我们,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

“往北,只能走这条路!”

我点点头。可是,心里在想,路在哪里?这一片茫茫泽国!

“只能拣最密的草根,走一个跟着一个。过去,我就是这样,几天几夜走出了草地!”老通司呐呐地补充道。同时,他又告诉我们,草地上的水淤黑的,都是陈年腐草泡出来的,有毒,喝了就会使肚子发胀,甚至中毒而死。别说喝,就是脚划破了,被这毒水一泡,也会红肿溃烂。当然,通司的话极为重要,团长与我商量后,立刻作为一条纪律--不准用草地上有毒的水,命令一个个传下去。稍作停顿,我们便按照通司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小心翼翼地踏着密集的草根,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去。由于天阴又有浓雾,根本分不清方向,好在我们可以靠通司和手中的指北针。

篇5:红军长征途中的小故事

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萦绕着。

送得哥哥前线去,

做双鞋子赠送你。

鞋上绣了七个字:

红色政权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难过,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它常常鼓舞着我奋勇前进,去消灭敌人。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第一次从腰间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老根据地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

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从远处射来的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要不是这双鞋,这颗子弹一定够我受的。同志们都替我高兴,说这双鞋真是“救命鞋”。没有负伤,我心里十分高兴,可是又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个窟窿。以后,我就更加珍惜它。

现在要过大雪山了,我拿着鞋又想起那位老大爷说的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是的,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我们就是用这个“尺”。从瑞金一步一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朝上望望,只见云雾蒙蒙,山顶直插云霄。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我是江西人,很少看到下大雪,起先,东瞧瞧,西望望,倒觉得蛮有趣。谁知越向上爬,地势越陡,天气也越发变坏了。狂风夹着鸡蛋那样大的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一件夹衣的身上,真象刀刮的一样。我看雪的兴致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只要稍微一松劲,脚就抬不起来了,但又不敢坐下来休息。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作下来抱在一起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我暗地里留着眼泪,怀念着被大雪吞没的同志,心里十分难受。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四十五斤重的迫击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象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曾几次跌倒。每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象有许多老根据地的老乡扶起我,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篇6:长征途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红32军是为了专门接应红6军团来到稻城的。在最困难的时候见到友军,大家奔走相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本来疲惫不堪的身体好像一下子充足了电。

红32军给红6军团送来了一群大牦牛、肥猪和肥羊,一捆捆的羊皮背心、羊皮手套和睡觉用的皮垫子,还有不少青稞和豌豆。这样多的物资对他们来说真是“及时雨”。其实,红32军也是经过草地行军、忍饥受冻过来的,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红32军的战友们所体现的`团结互助精神让人终身难忘。

一番休整后,红6军团又踏上了征程。当时全军上下竟连一口可以做饭的大锅也没有。原来部队集体用的厨具,随着行军作战已全部丢掉了。自从渡过金沙江后,干部战士都是分散野餐,用个人的搪瓷缸子当炊具。可红32军送给他们的这些肉食和粮食,怎样才能吃到嘴里呢?

为了不麻烦当地的藏族同胞,红6军团的先头部队向藏族群众买了几口大缸,用来煮肉。大家正准备美餐一顿时,没想到他们买的那些大缸经不起烈火高温的烘烤,肉还没煮熟,大缸就“砰”地一声炸了。有的连队由于烧坏了大缸,干脆就吃起了半生不熟的肉。买不起缸的连队,就把肉分割给个人,战士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地上点上火,经过一番烟熏火燎之后,吃起了“熏肉”或“烤肉”,这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对一时吃不掉的牦牛,在行军中部队就用它们来驮枪械弹药,给病号骑,等需要的时候,然后再陆续杀掉改善生活补充给养。

每当大家吃牛、羊肉,看到牦牛在行军中所起的作用时,红6军团的战士们都会深情地怀念起红32军的同志们。

篇7:红军长征历史小故事

张国焘在两河口会议上虽表示拥护党中央关于在甘南建立根据地的北上方针,会后口头上也赞成攻打松潘、平武地区,但行动上却借口所谓“组织问题”没解决,按兵不动,故意延宕四方面军的行动。1935年7月5日,张国焘在杂谷脑召开四方面军干部会议,肆意歪曲中央路线,挑拨一、四方面军之间的关系。此外,他还在四方面军中纵恿一些人向一方面军挑衅,以致发生抢粮、抢枪、打人、武装包围等极不正常的现象,并策动“川康省委”和四方面军领导人,以向中央建议加强军委领导为名,直接指名要由张国焘出任中央军委主席。党中央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但为了顾全大局和增进两大主力红军的团结,中央军委于7月18日仍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这样,张国焘才开始调动部队北进。但是,由于张国焘的阻挠,红军进展迟缓,使《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于7月20日又制定了《松潘战役第二步计划》。

为了增强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和信任,进一步统一两大主力红军的行动,中央政治局于7月21日至22日在芦花(今黑水县城)举行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周恩来、朱德、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博古、凯丰、邓发、李富春、徐向前、刘伯承、张国焘、陈昌浩等。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

会议首先听取张国焘关于四方面军发展历史情况的报告。他全面汇报了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的斗争情况。他承认由于对敌情的判断错误,以及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上的失误,造成部队在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中的较大伤亡。他说,四方面军在反敌人四次“围剿”中,是用尽力量与敌人战斗的,但由于红军在平汉铁路东西两侧都挡不住敌人的进攻,又由于没有动员广大群众进行反四次“围剿”,所以最后决定将主力向平汉路西侧撤退。而退出鄂豫皖根据地,为的是保存兵力,继续作战。他还说,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建立根据地,“未伤原气”,“原气很足”,总的战略战术一般是正确的,但也存在错误和缺点。

接着,徐向前和陈昌浩分别作了关于四方面军情况的补充报告。他们着重总结了四方面军由于大批提拔工人干部,使红军得到很大发展的经验。徐向前指出:红四方面军工人干部多,军事理论训练少,对战略战术弱,但主要是自己的经验。

会议对以上3个报告进行了讨论。邓发、朱德、凯丰、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博古等先后在会上发言,他们对四方面军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主要是:1.正确执行了党中央的路线,使红四方面军在艰苦的斗争中得到巩固与发展,其中有许多宝贵经验是值得一方面军学习的。2.坚决、积极、大胆地提拔工农干部,使红军得到迅速发展。3.坚决执行命令,遵守纪律,作战勇敢,富有战斗能力。4.克服了疲劳和各种困难,到通、南、巴建立了川陕根据地,恢复了原气,使红军扩大了10倍以上。与此同时,与会者也严肃指出了四方面军存在的主要错误与不足:1.退出鄂豫皖根据地预先没有很好准备。大家认为,鄂豫皖根据地是在预先缺乏准备的情况下退出的,既没有充分动员群众,又有些轻视敌人,而且战略战术的配合不够,仗又打得不好。因此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鄂豫皖的反四次“围剿”一定不能胜利,一定要退出苏区。2.在胜利的情况下放弃通南巴根据地是个严重错误。大家认为,中央苏区是不得已退出的,而通南巴是在打了胜仗的顺利条件下退出的。这违背了中央提出不应退出通南巴的正确主张。3.对根据地建设重视不够。大家认为,建立革命根据地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由于张国焘对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所以到通南巴以后,没有坚决迅速地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没有充分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没有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扩大地方武装。4.退出通南巴后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大家认为,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后未能抓紧向川陕甘发展。同时,退出通南巴把所有的干部、游击队都带出根据地,这是战略上的失误。

会议期间,为加强前方部队作战的统一组织与指挥,利于迅速北上,7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组织前敌总指挥部。以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兼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兼前敌总指挥,陈昌浩兼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原一方面军之一、三、五、九军团依次改为第一、三、五、三十二军;原四方面军之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军的番号依旧不变。

篇8:历史教案 岳麓版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

2.掌握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深刻领会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3.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一起朗诵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课件出示《七律 长征》。

师:毛泽东同志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壮举。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二.出示幻灯片,学生自学,理清脉络:

1.原因:由于

等人的指挥错误,红军第 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

2.开始:

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福建

等地出发,突围长征。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

,但人员伤亡严重,只剩下三万多人。红军采取毛泽东的建议,向贵州前进,渡过

,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3、遵义会议:

①时间:

月;②地点:

③内容:会议批评了

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

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

为政治局常委。

④ 意义:

4、红军长征的路线:

从江西

、福建

出发----强渡

------攻占

(召开会议)---------四渡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

,(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

——飞夺

——翻过

——通过

——进入。

5、两次会师:

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与陕北红军会师;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 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6、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三.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四.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参考答案:1.①根本原因是博古等“左”倾思想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有严重错误。②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帝国主义对蒋介石的支持等也是其中的原因。2由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被迫长征和长征初期的受挫,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所以遵义会议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①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②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③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④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⑤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五.拓展延伸:

师:如果你在三军会师现场,你会对红军战士说什么? 六.歌谣小结:

33年10月临大敌,五次围剿战火起,博古等人错指挥,被迫放弃根据地,红军不怕远征难,实行战略大转移,瑞金、长汀出发地,突破封锁过湘江,强渡乌江到遵义,正确领导才确立,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危机,过赤水,渡金沙,大渡河上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两军会师在吴起,36年10月在会宁,三军会师喜盈盈,长征二万五千里,世界史上是壮举。七.自我检测:

1.某中学举行“重走长征路”活动竞赛,下列取材不当的是()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泸定桥 C.翻越雪山 D.会师井冈山

2.中央红军长征路线是()

A.瑞金一遵义一赤水一金沙江一大渡河一会宁

B.瑞金一贵州一大渡河一金沙江一吴起镇

C.乌江一赤水一金沙江一大渡河一雪山一草地一吴起镇

D.井冈山一遵义一大渡河一腊子口一会宁

3.今年是长征胜利75周年,回顾长征之路,追寻红色记忆,当年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从此()A.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的领导地位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

D.跳出敌人包围圈 4.以下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是()①遵义会议 ②过雪山草地 ③四渡赤水 ④吴起镇会师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5.宣告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的事件是()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会师吴起镇

D.会师会宁 6.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指()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巧渡金沙江

D.四渡赤水

双峰县第五中学初中部

周杰西

篇9:初中历史《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兴业县城隍一中 伍祥礼

使用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四川教育出版社)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本教学设计新颖,需要多媒体教学,设计有课件,课件内容丰富,有大量图片、Flash、电影片断,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历史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历史背景、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掌握红军长征路线图,了解红军长征过程的艰苦及如何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教学内容:《红军长征》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性学习、讨论法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课件、制作红军长征路线图。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在讲授新课前,为了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发挥团结协作精神、不甘落后精神,先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并说明,讲课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抢答的形式进行,每回答对一道题加2分,最后看看哪一组分数最高得第一名?

欣赏:《十送红军》歌曲,用电影《长征》主题曲引入课题。

师:“这是哪一部电影的主题曲?大家看过这部电影吗?开始抢答。”

生:“电影《长征》,看过。”对学生回答要加以肯定,让学生跃跃跃欲试,不甘落后,活跃课堂气氛。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气势磅礴、惊心动魄、让人难以忘怀的艰苦岁月中去,体会老一辈革命家乐观向上,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吧!”

二、再现历史,善导问题,探究学习,进入文本

(一)激趣导入,自学探究,迅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投影大屏幕展示出北京奥运会五个福娃图像。师:“为了更好地学习好红军长征这篇课文,我在每一个福娃的后面都隐藏有一幅课文中的图片。我的要求是,根据图片,用讲故事的形式叙述图片的内容。谁来挑战?”究竟我选中的是哪一幅图片,能不能把图片所反映的历史故事讲出来呢?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意图】:用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好奇心作为思维的先导,它是成功的起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能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1、如挑战第一个福娃,就出现一幅红军飞夺沪定桥图片,图片里插有红军飞夺沪定桥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问题:“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你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同学们。”学生看过图片、视频后,对红军飞夺沪定桥的情景已历历历在目,回答起来得心应手。

2、如挑战第二个福娃,就出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图片。图片里插有红军爬雪 山、过草地的视频。观看图片、视频后,让学生回答问题:“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你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这个过程告诉大家好吗?”

3、如挑战第三个福娃,就出现遵义会议图片,图片里插有遵义会议视频短片。观看图片、视频后,让学生回答问题:“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你把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告诉大家好吗?”

4、如挑战第四个福娃,就出现红军长征路线图,图片里插有红军长征路线图Flash,观看完Flash后,让学生回答问题:“这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请你把这个过程的路线告诉大家好吗?”

5、如挑战第五个福娃,就会出现会师楼图片,让学生回答“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后,再回答:“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红军长征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的补充,不知不觉中已把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学习完了。把课本繁杂难懂问题简单化,学生就是这样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增长见识。

(二)课堂小结

师:“我们已把《红军长征》这篇课文学习完了,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回答完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再进行分组讨论,任务是用框架结构把本课内容整理总结,写在纸上。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再次播放红军长征路线图Flash,加深印象。待学生写完框架结构图后,在大屏幕上投影出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并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小结: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它光辉依旧,精神永存!“长征精神”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毅力和智慧。我希望今天的学习,能帮助你今后在遇到困难时,想起我们的红军,想起当年 的长征,有足够的勇气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再坚持。”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见到彩虹!

(三)、巩固练习,开展知识擂台赛。

1、展示练习,开展知识抢答赛

精心设计练习,把练习题隐藏在五个动物图象里,让学生挑战。选择其中一个动物图象,就出现相关的练习,让各学习小组抢答。

2、猜猜看

以下是《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部分曲目你能猜出以下描述是哪一首吗?试试看:《遵义会议放光芒》、《到吴起镇》、《飞越大渡河》、《誓师抗日》、《过雪山草地》、《大会师》

苗嶺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芒,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2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地孤舟勇,踩浪踏波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狂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威风显,勇士万代留英名。3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草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4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蜡子口上神兵降,万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同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5 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6 日寇侵,灾难深.国民党,当逃兵。红军集结陕甘宁,抗日风暴卷烟云。呼吁停战驱日寇,我党宣言普天应。军民怒火千万丈,挥戈誓师大进军。排山倒海风云起,解放祖国遍地春。

3、知识拓展

接力赛:红军长征之最

(1)红军长征途中最大的败仗是?

(2)红军长征途中最早提出改变红军进军方向的是?(3)红军长征途中占领的最大城市是?

(4)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最重要的会议是?(5)红军长征途中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是?(6)红军长征途中最著名的战役是?(7)红军长征途中历时最长的部队是?(8)长征时期创作最多、诗篇最佳的是?

三、简结转新

通过学习,让学生领悟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的学习、事业、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让这种精神成为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财富。

四、课后作业:

1、最后提出课后思考问题:

“红军长征精神有哪些?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弘扬长征精神?”请结合你和你周边的现实例子谈一谈。

2、利用课余时间请身边的老红军、长辈讲述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走进社会感受历史。

篇10:红军长征胜利的宝贵经验和历史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明确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理想与信念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就是坚决执行党的领导。跟党走,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力量源泉。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所以,坚持党的领导,是红军创造长征奇迹的最重要原因。

长征的胜利之所以被世界称为奇迹,不仅因其路程之遥远,更是因其面临着众多难以计数之困难:道路难行、自然条件恶劣、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以及长征初期党内的错误路线和错误政策。每一项都足以使红军面临石达开式的灭顶之灾。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激励和支撑着红军指战员跨过了激流汹涌的条条江河,翻越了陡峭险峻的座座高山,穿过了沼泽密布的茫茫草地,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呢?1938年4月,张闻天在陕北公学演讲时指出:“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没有那种精神,就是一千里的长征也是不可能的。在这次长征中,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的困难。我们曾经碰到了几乎不能渡过的天险金沙江与大渡河。我们曾经碰到了人类几乎没有到过的雪山与草地。我们处在敌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困难几乎是不能克服的。“然而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最后,我们还是完成了我们当时的任务,到达了当时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它激励着无数的红军战士,不管是如何残酷的战争环境,还是如何恶劣的自然条件,都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只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红军就能打胜仗”。

在长征途中,党员干部成为跟党走的表率。据红军战士方国安回忆:“长征中,不管情况多紧急,部队多疲劳,党的组织生活一直没有间断。”长征中,先后有422名营以上干部牺牲。其中,师以上干部80多位,军以上干部8位。据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讲,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而当时红军官兵中的党团员要远远低于这个比例。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是形成长征精神的强大动力。在长征中,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红军战士战胜艰难困苦,给广大红军战士作了表率。

长征途中,红军部队官兵一致、上下平等。周恩来把自己的担架让出来,让受伤的机要参谋坐,彭德怀把自己身上的粮食倒出一半来,分给军团教导队长——这些都生动地体现了民主、平等的革命精神。长征中,团以上干部才配有马,但多数都让给了伤员和掉队的战士骑。同样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医护人员为照顾伤病员和体弱的战友,把自己保存的一点青稞面让给他们,自己却用野菜、草根充饥。官兵中一人晕倒了,几个人抢上去扶持,许多同志为了救援别人,自己陷入了泥潭之中,牺牲了生命。红军过草地时严重缺粮,为了弄清挖来的野菜是否有毒,一个连队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党小组会,党员们争着先尝野菜,最后不得不进行举手表决。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部队更加团结,红三军团某连有九名炊事员相继牺牲,而这个连没有一个战士因饥饿而死。部队在长征中损失巨大,不断整编、压缩、合并、撤销,干部层层下放,各级指挥员都以大局为重,能上能下。

在长征中,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红军广大指战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兵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艰险,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民主和集体决策——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举

长征中,红军处境险恶,危机重重。“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怎样使党和红军化险为夷?怎样保证党的正确领导?怎样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怎样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这些重大问题都需要一个答案,那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实行集体决策。

历史充分证明,没有民主和集体决策,红军就处于险境。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居于党内领导地位期间,红军的民主传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广大红军指战员只能机械地执行中央决策,否则就会遭到斗争和打击,致使中央红军遭受重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后,中央领导集体重新恢复了红军的民主传统,从而使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参与围堵的敌军虽有数十万之众,红军却能进退自如。

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一次远征。在长征过程中,红军要面临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武器、装备、补给匮乏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军队顾全大局、团结一致成为关系到党和红军生死存亡、革命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正如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评价的那样,它“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指出:“党内对于军事领导上错误的纠正,不是党内的分歧,相反的更加团结,使军事领导走上正确的道路,使党与军委的威信更加提高。” 每当遇有重大军事行动和战略方针问题,中共中央都及时召开相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有效地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湘江战役后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实现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初步调整;扎西会议的召开,彻底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中共中央长达4年的统治,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从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政治局会,到扎西会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遵义会议”。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并坚持了北上战略方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及时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为迎接抗日时期的到来做了政治上的准备。

在长征中,中共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有史可存的有30多次,各路红军召开的重要会议有数十次之多。不仅如此,毛泽东经常要求各级指挥员召开各种形式的“诸葛亮会”,征求各级指挥员甚至普通战士的意见。陈毅回忆说:红军时期的民主,“不管你是哪一个领导,也可以给你框几个缺点”。

一切服从中国革命大局——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

长征中,红军具有高度的全局观念和自我牺牲精神。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许多部队为了全局,自愿作出局部的牺牲。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争取了时间,探明了道路。红二、红六军团转战湘西,红四方面军举行嘉陵江战役,与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互相呼应,使国民党军疲于奔命。

从1934年11月29日到12月1日凌晨,中央红军血战湘江,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34师、红三军团第6师第18团及红八军团的部分兵力为了掩护主力红军及中央纵队力过江,被国民党军队阻隔在湘江东岸,大部壮烈牺牲。

中共中央把各路红军的团结作为一项重要的纪律,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开始,长征是从各个根据地先后出发,相对独立进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根据地红军部队的作风习惯等不尽相同,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着共同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目标,各路红军实行了密切的战略协同和配合,使国民党军顾此失彼,分散了敌人的兵力。

1936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今小金)地区,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了蒋介石分割各路红军,各个消灭的计划的破产。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集结在这个地区的红军兵力达到10多万人,其中红一方面军3万多人,红四方面军8万多人,实力大大增强,当务之急是明确主攻方向,确定战略方针。有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形势是比较有利的。然而此时,张国焘竟将实力较强的红四方面军视为自己向中央伸手要权的资本。出于对全局的把握和对敌情及川西地区人口、地理、经济、民族情况的分析,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放弃原定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提出了北上川陕甘的方针。但是围绕战略方针,党中央和张国焘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中共中央和张国焘之间在战略方针上的分歧,是关系到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坚持北上,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三支主力红军会合后,红军虽然只剩下几万人,但这些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党和红军的极为宝贵的精华,成为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骨干。 严守群众纪律——赢得各族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红军长征曾经过西南、西北大片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基本原则,以尊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建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为主要奋斗目标。

红军北上进入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区时,毛泽东嘱咐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先遣队的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只要我们全军模范地执行纪律和党的民族政策,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和同情,彝民不会打我们,还会帮助我们通过彝族区,抢渡大渡河。

刘伯承坚定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沽基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盟修好,并使其他部落保持中立,顺利地通过彝族地区。

红军长征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都大力宣传和认真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自由,“准许人民信仰菩萨,不愿当喇嘛的允许还俗”。明确宣布:不准擅自进驻喇嘛庙,不准撕毁藏民贴在门上的封门“神符”,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部队在回民地区不得吃猪肉,等等。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部进入西康甘孜藏区时,曾以“中国抗日红军先遣军”名义发布布告:“此系合则觉母寺院,凡一切人等不得侵扰,此告!”红四方面军对甘孜附近的白利喇嘛寺也发布了保护文告:“查白利喇嘛寺联合红军,共同兴番灭蒋,应予保护,任何部队不得侵扰,违者严办,切切此布!” 1936年3月初,朱德率领红四方面军到达甘孜地区,也就是如今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五世格达**通过对红军的亲自观察,以及与朱德的九次促膝长谈,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澄清了此前流传的有关污蔑红军的言论,他还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五世格达**亲自出面做工作。在朱德的带领和藏族同胞的支持下,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经过几个月的共同努力,不仅解决了自己需要的大部分御寒装备,还给即将到来的红二、红六军团的战友们解决了御寒衣物。

红军之所以是红军,就是执行了自觉严格(甚至严酷)的群众纪律。过草地,部队筹集到数量有限的青稞麦,炒熟后压成了粉子准备过草地用。进入草地后,部队在艰难地穿行,维持生命的粉子却在一天天地减少。为使部队渡过难关,甘泗淇召集政治部的同志开会研究,作出三点规定:一、各连首长要亲自给部队发粉子;二、每人每顿只准吃一把粉子;三、不到开饭时间不准吃粉子。还特别要求政工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此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十七团一个连政治指导员在给全连分发粉子时,自己悄悄地多拿了一把。此事反映到军团政治部。为了严明纪律,该指导员被撤职,甘泗淇签发了处分决定。时任师政委廖汉生回忆说:“这样的处分在今天的环境中看来,也许过于严厉了,但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时刻,作为一个政治工作干部、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参加红军多年的老战士,他只有带领同志们向饥饿作斗争的责任,绝没有为个人谋半点私利的权力。”

依靠这些铁的纪律,才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各民族群众十分钦佩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他们纷纷要求参加红军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参加红军的,贵州有1.25万人,四川有5.5万人,甘肃陇南有多人,云南扎西有3000多人。

篇11: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

〖自主梳理〗:

一、长征的开始

1.反“围剿”失利: ____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___次“围剿”。_____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红军屡战不胜,根据地日益缩小,敌军逼近瑞金。

2.突围长征: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从_____、_____等地出发,突围长征。

二、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___年1月,中共中央在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2.会议内容:

⑴会议批评了______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______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⑵改组了_________,增选______为政治局常委。

3.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______代替博古负总责。接着成立由____、____、____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全军的_____。

4.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定了以______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_______和_______上________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艰难过程: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______,巧渡______,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强渡____、飞夺____,翻过_____,走过__________。

2.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______,与________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3.长征胜利:__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_会师,长征胜利结束。4.长征胜利的意义: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___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为开创中国革命的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点拨解惑〗: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P69)

①根本原因是博古等“左”倾思想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有严重错误。②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帝国主义对蒋介石的支持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2、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P72)①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②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③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④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⑤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1936年10月,红军哪三大主力在什么地方胜利会师?请谈三大主力会师的重大意义?(P73)

①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②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湘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5、红军长征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请同学讲讲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事迹。“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敌人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有关长征的评价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周恩来

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

——毛泽东 第14课内容歌谣巧记

33年10月临大敌,五次围剿战火起,博古等人错指挥,被迫放弃根据地,红军不怕远征难,实行战略大转移,瑞金、长汀出发地,突破封锁过湘江,强渡乌江到遵义,正确领导才确立,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危机,过赤水,渡金沙,大渡河上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两军会师在吴起,36年10月在会宁,三军会师喜盈盈,长征二万五千里,世界史上是壮举。

〖达标训练〗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敌强我弱

B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错误指挥 C帝国主义的支持

D蒋介石的全线出击

2、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C、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中依次渡过的河流是()①大渡河②金沙江③赤水河④湘江⑤乌江

A ⑤④③②①

B ④⑤③②①

C ①②⑤④③

D ④③⑤②①

4.红军长征中,战胜了许多恶劣的自然条件,以下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翻越雪山 5.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该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安顺场

B瑞金—安顺场—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安顺场—吴起镇

D瑞金—吴起镇—安顺场—遵义

6.回顾长征路,追寻红色记忆。当年中央红军巧妙地渡过金沙江,从此 A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

D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请回答:(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

篇12: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所以本课极为鲜明地体现出了历史课程人文教育核心的观点。此外,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无论在本学习主题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

2、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3、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教学难点】

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 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课前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毛泽东《七律·长征》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2.重点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3.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学生活动: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书本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1.战略转移

1933年秋,蒋介石 调集50万军队,对 中央革命根据地 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 左倾 ”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 长征。2.遵义会议

(1)内容: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 军事和 组织 “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 正确军事主张,选举 毛泽东 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 陕北红军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 甘肃会宁 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结束。(2)长征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设计意图】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四>合作学习

1.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第二,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证。

第三,遵义会议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转移的方向,这对于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促进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从这次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我们无法设想,没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会是什么结果;没有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会是什么情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时指出的:“遵义会议

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事业,至今还在享用着遵义会议及这次会议延续和拓展的伟大成果。2.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五>课堂小结: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吴起会师→会宁会师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学生活动:思考、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六>巩固复习: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利用红军长征的图片、诗词、歌曲导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很快引进课堂。

2、通过多媒体教学,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顺应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学生兴趣高,学的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明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小组合作讨论非常激烈,平时不大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能受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感染,提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标精神。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红军长征历史教案07-03

发扬红军长征精神06-29

红军长征英雄事迹07-03

红军长征精神感悟07-03

红军长征精神展示07-03

红军长征精神教案07-03

弘扬红军长征精神07-04

红军长征的原因范文06-11

红军长征的精神范文06-11

红军长征思想汇报07-03

上一篇:姜校长寄语初三高三毕业班学生下一篇:点一盏感恩之灯初中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