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凤凰山550字作文

2024-04-19

登凤凰山550字作文(通用12篇)

篇1:登凤凰山550字作文

写登凤凰山作文600字左右

深圳凤凰山,多么气势磅礴、巍峨高大!只要是休息日,这里一般都会人山人海,而我们一家就在这人山人海之中。每年的重阳节,我们家就有相当严格的规定登山,也因为这种家风,我们家族在村子里备受欢迎。

每一次享受到登山后的喜悦与兴奋,我就忍不住趴在木栏杆上望向远方,想象自己长大后成为自己理想的人,所有的烦恼都抛于脑后,眼里满是希望。

在山脚仰望那山峰,感觉一切都是梦幻般的神奇,羡慕那些能工巧匠是如何将一篇篇传说中的佳话雕琢得像模像样,简直是天工巧夺的璇旎。让我无法想象到当时的沧桑巨变,才有了今天的峰峦叠峰的延绵。蜿蜒曲折的盘旋在大地根部,慢慢旋绕而上,像一条巨龙任人们踩着它的肌肤一步步攀沿。

哥哥!被凤凰山蜿蜒的姿态所迷恋的我被弟弟的声音拉了回来。干什么?我不耐烦地回了一声。

吃早餐!弟弟指了指石桌上的快餐盒,我这才恍然大悟。

我们是没吃早餐赶过来的,怕的就是人太多,没想到人人想的都和我们一样。现在倒好,人多得摩肩擦踵了。

吃完早餐,我们迈着自信的.脚步走进了绿绿葱葱的凤凰山。

爬山的整个过程,我们相互扶持、递水,终于登上了这曲折的凤凰山的山顶。

不过,让我格外惊讶的是山外有山,这句话我信了。

影影绰绰的群山就像一个睡意未消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含情脉脉,凝眸不语。

这令人震惊的场面,我怎不会兴奋?怎不会激动?没想到,多年未登的凤凰山居然会呈现出这番壮丽的景象!

啊!美丽的山峰,你永远是我所向往的仙境!我多想变成一颗露珠,滋润你的一草一木;我多想变成一只小狗,日夜守护在你身旁;我多想变成一只小鸟,在你的上空自由翱翔;我多想变成一颗太阳,把你照得更加辉煌!

篇2:登凤凰山550字作文

终于盼到时间的到来,阳光灿烂,空气清晰。我一早就起床了,非常想去看看凤凰山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高?凤凰山上有凤凰吗?我带着这些疑问来到山脚下。

从山下往上望去,山很高很高,连绵起伏。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我在想这么高的山我爬的上去吗?在上山的入口处看见有位保安叔叔打着“无带烟火上山”,傍边的塑料盒里装着许多自觉上交的`打火机。是啊!去哪里我们都要保护好大自然留下的美景。沿着绿荫小道蹒跚而上。今天来爬山的人真不少,地上还是那样干净,人们都很自觉的右上左下。在爬山的过程中我看见有股泉水,很多人在那里装水喝,赞不绝口的说:“这水冰凉可口,真好喝。”

好不容易爬到山上,看到上的中间有座寺庙,很多人拿着香火来拜。在庙的前方有个很大的放生池。池有很多很多大小不一的乌龟。我听说把硬币丢到龟背上就能行好运,我也迫不及待地试了试。在池的右边处,我看见三只活泼可爱的小乌龟在争吃一条泥鳅,你追我赶着,动作十分笨拙。真想下去帮它们平分开来。

篇3:登泰山游记作文550字

我和爸爸妈妈坐火车来到泰山脚下,我迫不及待地抬头仰望,泰山好高呀,居然望不到顶,我们立马登山,想看看泰山的真面目。我们从山脚下乘车去中天门,再从中天门乘缆车去南天门,从缆车上往下看,啊,好高呀,脚下都是山峰,山谷中不时飘浮着薄雾,白云像一条大河在山间流动,波涛翻滚,白浪滔天;云雾飘走的时候,山谷黑洞洞的,深不见底,令人恐惧……

到了南天门,向下俯视,只见十八拐弯弯曲曲,象征着登泰山的艰难。我们继续往上爬呀爬,爬呀爬,终于到了山顶。山顶特别平坦,并没有想象中的险峰,居然还有绿色的草坪呢!在玉皇中,我找到了泰山的“顶”,它是一块碑,约1米高,写着“泰山极顶”几个大字,我恍然大悟,这就是泰山的最高处,环顾四周,看见许许多多的山峰,都在玉皇顶的脚下,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

我们登上山顶是上午10点半,这天天气很好,太阳高照,晴空万里,四周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墨绿色的山峰,灰黑相间的石壁,矮矮的松树,一会儿云雾飘过来,把周围的一切都遮住了,三步之内,看不见人,云雾飘走,一切都显现出来了,我们好像生活在仙境中。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篇4:登泰山游记作文550字

泰山有三条线路可以登山,我们走的是大多数人走的中线,坐车十几分钟我们就到了中山门,从中山门开始我们就只能徒步了。这个时候,天空开始变得灰蒙蒙的,并且下起了小雨。我们买了雨披无暇停留,开始攀登。

泰山全是石阶路,就像爬楼梯,基本上每个人都拄了个拐棍,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了,歇脚的时候,我才注意两旁的风景,山是那么的高,看不见尽头,道路两旁都是参天的松树,鸟儿叽喳的叫着,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好不自在,我相信,这个地方一定会有神仙居住!

一路上,看到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岱庙内有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红门宫前有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题字;回马山上有唐玄宗勒马而回塑像,云步桥畔有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十八盘道有李白、杜甫历代文人“笑拍红崖咏新作”;碧霞祠里有隆重的封禅仪式,太多了太多了,简直就是一本历史书。

终于到了玉皇顶,雾越来越大,雨也越下越大,顾不得多看,匆忙开始下山,一路狂奔,等到了山底,我们已经浑身湿透,精疲力尽了。

回来后,每每想起雨中登泰山,都感觉回味无穷,爸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来我要读的书还很多,要走的路也会更长。

篇5:登泰山游记作文550字

“泰山在古代是众多皇帝加冕的地方,是历史上的……”听了导游的讲解,我们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泰山脚下。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准备爬半程,但那蜿蜒向上的山路总给人一种不可征服的威严。

开始爬山了,一开始地势还比较平缓,周围的树上偶尔有几只麻雀在谈论着当天的见闻,山路上人很多,散发出一股热气,虽然阳光只从树梢上透下一点点光斑,可我们仍然爬得大汗淋漓。

随着队伍咬牙往上走,树木变得稀少了,行人也变少了。阳光放肆地照到小溪上,在溪底映出点点光斑。我走得很快,如同冲出囚笼的小鹿,妈妈在后面大喊“跑慢点,别摔了!”可我并没有听,只是一味地向前跑,仿佛被某种魔力牵引着。

快到山顶时,山路变得异常陡峭,旁边的一座冰瀑布映入我的眼帘,本来冰瀑布在冬天是再寻常不过了,可这是在炎炎夏日!能在这见到冰,真让我惊诧不已。靠近瀑布,一股凉意袭来,好舒服。放眼望去,漫长的山路上只有我们一家人,往上望,山顶已经近在咫尺,我们相互鼓劲,一举登顶。

登上山顶,凉爽的风拂面而来,登顶的喜悦与舒适一下子化解了我爬四个小时的疲劳。四面全是各朝皇帝的题书,触碰着这些凹凸不平的字迹,我仿佛见到了正在加冕的皇帝。我伸出手臂,仰望白云悠悠。没有了疲劳,没有了炎热,没有了喧闹,只留下登顶后的喜悦徘徊在心间。

篇6:登五道山的作文550字

星期六早晨,我一大早就起床了,因为今天我们要去五道山玩。

我和妈妈,还有阿姨、哥哥很多朋友一起去。汽车走了很长时间,迷迷糊糊的听妈妈叫我说快到了,远远望去,高高的山上绿油油的一片,路边的小河里的水清澈见底。到了山脚下,仰着脖子向山上看,哇!山好高啊!远远望去半山腰悬挂着一层白蒙蒙的云雾,透过云雾山顶模模糊糊的,就像电视里的天宫仙境一样。

买了门票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开始爬山了,山上的路可真不好走,一会是台阶,一会又变成了坡道,有的地方还是土路,我们几个小朋友一直跑在最前面,妈妈可真是的,老是叫我们等她。我们就一会快、一会慢的爬了好长时间,妈妈要我们休息了。站在路边一看,哈哈!我真的像飞的很高一样,下面的房子、汽车就像牛一样在路上蠕动。我们休息了一会儿,补充完体力,继续往上爬。天气好热呀!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和我们,虽然我们很热,但是我们仍然坚持往上爬。导游告诉我们只要爬到山顶,再沿着山的另一面往下走,就到一个好玩的.地方―金沙滩。

我们按照导游指的方向往前走,终于爬到了山顶,远远的望见山脚下金光闪闪的一片,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金沙滩了。我们就赶快往下走,下到一半的时候看到了索道,哈哈,正好可以直接到金沙滩。但是阿姨很害怕,没办法,只有沿着山路往下走了!到了金沙滩,我们高兴的跑、玩,到了河边我和小朋友一起打水仗,捡小石片儿比赛打水漂,真是好玩!站在瀑布的上方,感觉就像自己有武功一样,在水上漂。我们很快就要走了,妈妈拿出照相机给我们照了几张像做为纪念。

篇7:游凤凰古城作文550字

上车时已经是晚上了,可我激动地又蹦又跳,根本没有想睡觉的意思。但我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睡眠的“诱惑”,渐渐睡去。

一觉醒来,火车已经到达目的地---吉首,我们进入凤凰的中转站。吉首是个小巧的县城,还保留着她淳朴的面貌。从这里我还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大巴车,才能到凤凰。

当我走下大巴车,被眼前的景致惊呆了。放眼望去,全是古色古香的老式建筑,她们真是太漂亮了!像国画里的古典美人,静静地矗立着。连我们住的旅馆,都是在这种老式建筑里,让我感到非常的新奇。放下行李,我们开始了正式的凤凰古城之行。

我们左看右看,太多吸引我的东西了。什么东西在我眼里都是新奇的。真恨不得自己能多长几只眼睛!突然,在沱江边上我看到了漂亮的大水车,我立即走上去推呀推呀,觉得真好玩!走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两边的小商铺一间挨着一间。我还发现了好漂亮的苗族衣服。妈妈让我穿上试了试,还给我照了几张照片。妈妈说我穿上苗服,真的就像个苗族的小女孩了。我们发现这里很多卖姜糖和木须酥的小店,打听之后才知道,这两种小吃是凤凰城的特色小吃。于是,妈妈也给我买了两袋,尝尝这地道的美味。

走呀走呀,我发现有两个金色的雕像立在路边。我走进雕像,想仔细观察一下。我突然看到其中一个雕像的额头上还有水珠。“也没有下雨啊!怎么会有水呢?难道是有人清洗过吗?”正在我纳闷的时候,突然,雕像动了一下,把我吓了一大跳,我赶快躲到妈妈身后去了。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是人假扮的呀!

篇8: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所写的金陵凤凰台,故址在今天的南京城西南。关于该诗要如何赏析呢?

登金陵凤凰台 ①

[唐]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② ,晋代衣冠成古丘 ③ 。

三山半落青天外 ④ ,一水中分白鹭洲 ⑤ 。

总为浮云能蔽日 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凤凰台,在金陵(今南京市)凤凰山上。相传有三鸟翔集于此山,文彩五色,状如孔雀。当时人谓之凤凰。于是,筑台山上,山和台皆由此得名。②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③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金陵。衣冠,指名门望族。④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三峰南北相连排列。⑤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⑥“总为”句,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分析〕

李白才气横溢,热情奔放,兴之所至,往往任情高歌。这种粗犷豪放的个性,使他作诗时更愿选择古体。因此,他的诗集中古诗多而律诗少。虽然如此,李白的律诗同样达到极高的艺术造诣。《登金陵凤凰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征李白赴长安,一时李白声名大振,他觉得从此可以一试身手,大展鸿图了。但是,现实是严酷的,唐玄宗只是把李白当作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并不想予以重用。这使李白非常失望。同时,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又招致权贵们的谗毁。这一切终于使李白明白,长安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上书告退,漫游于齐鲁吴越之地。这首诗,就是他漫游途中与友人崔宗之同游金陵凤凰台留下的杰作。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依据传说而写。许多评论都强调此处三次出现“凤”字,不避重复而别具一番艺术感染力,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李白在这里流露的.情绪,更多的是对历史兴亡盛衰之感叹。金陵曾是六朝古都,有过兴盛辉煌的一页,“凤凰台上凤凰游”就是一个形象的说明。然而,六朝繁华如过眼烟云,现在展现在李白眼前的,只是凤去台空的一片废墟,只有浩荡的长江,亘古不变地向东流去。这种兴叹与李白愤然离开京城长安的心情不是有某种联系吗?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深化了首联流露的惆怅情绪。自三国东吴开始建都金陵,大开园囿,穷极奢欲。延至晋代,王、谢诸世家大族,更不可一世。可是,如今这种种繁华、权势只能埋入幽径,废成古丘,历史沧桑,俱成陈迹。李白这一联,写景感事,慨叹淋漓,深得吊古之义。

李白的思绪,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对历史的沉吟之中,他把深沉的目光转向眼前的景物。城外长江边上的三山,在烟霭笼罩之中若隐若现;江中的白鹭洲,把浩荡的江水一分为二。这一联 以写景联系了悠悠历史与现实环境,既是一种巧妙的过渡,迷濛的景色中又有意无意地融入了李白的愁绪,从而引出了尾联的直抒胸臆。

尾联“浮云蔽日”化用了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一语,显然是直斥唐皇帝周围的奸邪。这是李白长安生活的亲身体验,是他愤而离京漫游各地的原因。而“长安不见”一句,是李白心系朝廷,关心国事的心情的直接流露。从六朝古都的兴衰,想到京城长安的现状,这样看来,李白在这首诗的结尾所叹之“愁”不是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了吗?

〔评说〕

瞿佑《归田诗话》:“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国忧君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见之,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诗直举胸臆,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景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搥碎黄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篇9: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梁艳 五年级三班 古城镇中心小学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 1 介绍传说 2 提问: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3 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六、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朗读:。。。

3、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大林寺桃花》

教学目标:

认识3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体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阅读积累白居易的《琵琶行》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老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 指名读“寺”字,齐读课题。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

(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收集大林寺的相关资料。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

1、检查识字情况。通过生字卡片指名读“寺”“菲”“觅”(其中“寺”字的字音较为特殊,所以决定多指名读几次)

2、这几个字放入诗中,你能读准吗?再请你们自由读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

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

1、古诗的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

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 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D 指名读。

(教师此时指导并且过渡:初夏时节,大地春归,各种花草都已经凋谢了。但想不到在高山中的大林寺内,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E 指名读,齐读。

2、古诗的第二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相机解决学生的疑问。

*(这句话有些难度,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点拨)

C 你能体会出这句话作者又想表现什么吗?

D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E 指名读。

诗人在看到了大林寺中的桃花不禁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F 指名读。谁能读得更好。

3、教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可以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联系更紧密;说的时候,注意以一个诗人的语气来说。过渡:听了刚才同学说的,你有没有不同的体会呢?

(五)悟情朗读

1、请你们再自由的读一读,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来已经以为春天就要离去了,想不到它还在山中的古寺里。诗人对春天有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个性体验品读(指名读古诗)。

2、读后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再带着感情读一读。(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老师也参与进去)

3、整体感悟赛读 听了大家读的,现在老师也想读,教师配乐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啊?那请你们也再试着好好读读,我们待会儿来个比赛,看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把全诗连起来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读出诗的整体美,意境美。指名读(配上音乐读)(2-3人)

(六)、试背古诗。

现在老师放着音乐,请你们自己试着背诵一下古诗,你可以边背边想象诗的情景,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由背,指名背。你可以自由组合背。(2-3人)

(七)、拓展延伸。

篇10: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赏析:

篇1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山和台因此得名。吴宫:三国时东吴在金陵的宫廷。花草:这里指宫廷内的花木,比喻美女。幽径:深幽冷落的小路,这里代指墓道。晋代:这里指建都金陵的东晋。衣冠:这里指官服,代指为官之人。古丘:古墓。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因有三峰,南北相接。一水:亦作“二水”,指长江。白鹭洲:在南京市西南江中的一块沙洲,可能是因为洲上多栖白鹭而得名。

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当道,使君主昏昧不明。长安:唐时都城,这里代指君主。【赏析】

本篇为作者极少律诗中的艺术珍品。从诗意考察,可能是李白在天宝年间,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全诗写景、状物、怀古、抒情相映成趣,既富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含蕴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此诗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篇12: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

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释】

1.凤凰台:在金陵(今南京市)凤凰山上。相传宋永嘉中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上。山和台皆由此得名。

2.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

3.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金陵。衣冠:指名门世族。成古丘:是说这些人都已死去,只留下了他们的古坟。

4.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排列,南北相连,故名。陆游《入蜀记》:“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5.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一水:一作二水。

6.“总为”句: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

古时候

在这高高的凤凰台上

曾有美丽的凤凰遨游;

如今,

凤凰高飞远去,

只有凤台依旧

只有江水空流。

当年吴王宫中的花草呀,

早已埋入深深的幽径,

当年晋代的世族名人呀,

也早已变成古丘。

连绵排列的三座青山,

在青霄云外时隐时现,飘荡浮游,

浩荡的长江水呀,一分为二

被那座落在江水中的白鹭洲。

那遥远的帝京长安呵,

望也望不见,

太阳被浮云遮得

风雨不透。

唉!这怎能不使人

平添忧愁。

【评】

李白曾有过黄鹤楼因“崔颢有诗在上头”而罢手者,至金陵,作此诗以拟之。此诗与崔诗原作相较,应说是各有千秋,而太白此诗境界的开阔雄浑似又更胜之。

前六句登临怀古,感慨雄浑,首联以“凤凰”的重复,“台上”与“台空”的变化,形成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之美,颔联发思古之幽情,颈联诗境阔远,目光渐远,为匠心独运之名句。结尾点出政治胸襟,遂使全篇情调更为深重浑厚。

【题解】

凤凰台遗址在南京城内西南部花盝冈。据说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有三只状似孔雀的大鸟翔集于此,并招引无数鸟类聚集于周围,俗以为是百鸟朝凤。于是诏置凤台里,称三鸟翔集之山为凤台山,并在山上起台,称凤凰台。北宋初,台焚于战火。此诗作于天宝六年(747)作者被迫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首联以凤去台空,寓生不逢时之叹,中二联写景兼怀古,末联慨叹奸邪当道,报国无门。

【鉴赏】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一首七言律诗,大约作于天宝六载(747)。凤凰台,在金陵城西南隅(今江苏南京市凤游寺)。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曰凤凰山,里曰凤凰里。”全诗似仿崔颢名诗《黄鹤楼》,同崔诗一样押平声尤韵。传说乃李白与崔颢争胜之作。

首联直擒题面。上句叙凤凰台传说,写登台;下句悲凤凰杳去,台空江流,逗引思古之幽情。句法直摹《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十四字中凡三“凤”字、二“台”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畅,以古诗句法入律,堪称神奇。颔联意承“凤去台空”而来,金陵乃帝王之州,三国时吴国和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六代豪华竞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吴国昔日繁华的宫殿庭苑,眼下却已成为幽僻荒径;东晋一代豪门簪裾冠盖,今日竟湮为荒坟古冢。诗人从朝代兴衰,彻悟人世沧桑、江山永恒,抒发吊古哀情。颈联从怀古中转出,直写眼前所见之景。上句写远眺,三山在今南京市板桥镇西,滨临长江,三峰南北连绵成行。陆游《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这正是“三山半落青天外”的注脚。白鹭洲,在今南京市江东门一带。唐朝时,白鹭洲在长江中间,因洲上多白鹭而得名。登凤凰台近看长江,正是“一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象。后长江西徙,原来的白鹭洲与陆地相连,今已不成其为洲了。此联状景对偶工整,远近囊括无遗,气象壮丽,乃千古佳联。登台吊古,人事代谢,面对永恒江山,感叹人生短暂、功业难建。于是逼出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吐胸中郁塞之块垒。陆贾《新语·慎微篇》云:“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诗人也以浮云喻佞人,以日譬皇帝,暗指诗人天宝三载(744)在长安遭奸佞谗毁,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遭遇,言外寓一腔忠君忧国之忱。

全诗以登台起笔,既发思古之幽情,复写江山之壮观,最终结响于报国无门的忧愤,感情深沉,声调激越。与崔颢《黄鹤楼》相较,从诗的容量、思想境界及七律的规矩来说,李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乃是唐人前期七律中最佳名篇之一。

【鉴赏2】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诗兴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所以天宝六载(747)李白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时,用崔颢诗的韵写下了这首诗。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写登台所见,赞美长江两岸的壮美风光,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和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历史兴衰之叹,引出对浮云遮蔽日月,

国事日非的忧虑。全诗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上一篇:日本民间审计准则的发展及启示下一篇:《剑与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