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冈 教案

2024-05-01

巍巍井冈 教案(共6篇)

篇1:巍巍井冈 教案

巍巍井冈 教案

课前交流: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去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去看一看。

在江西西南部有一座传奇的山脉,这里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会师的地方,他们生活战斗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支武装政权。这里有巍巍的五指峰,有革命烈士鲜血染就的十里杜鹃长廊,有飞流直下的龙潭瀑布,还有令人敬仰的革命烈士陵园。这里有茨坪革命旧址,有雄伟壮丽的笔架山,还有曾经炮声隆隆的黄洋界。在这里云雾缭绕,山峦起伏,群山竞秀,一年四季景象各异,春来绿水淙淙,夏天云霞灿烂,秋来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冬天一是一派北国风光。同学们,你知道有这么多红色景点,有这么美丽的地方是哪里吗? 生:井冈山

师:对,这里就是井冈山,在这里不仅山峰巍巍,高耸入云,更因为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着烈士鲜血的圣地,是令人敬仰的地方。井冈巍巍,赣水苍茫,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学习第6课《巍巍井冈山》——红色记忆。我们的先烈以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我们的画家以他们对先烈的崇敬,用包含深情的笔墨记录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名家笔下的井冈山吧!黄秋园的《井冈山》,一幅高远的山水把井冈山的巍峨之象表现地淋漓尽致,层层的积墨塑造了一座山峰,又一座山峰,连绵不断,而且把山画得特别高,有一种顶天之势,充分表现了井冈山的巍巍气象。如果说黄秋园的《井冈山》塑造的是井冈山的山水气势,那么下面几峰也包含了红色的主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来谈一谈画家是怎么表达的? 陆俨少《朱砂冲哨口》

师:它是阻挡敌军的最前沿的一个阵地,此地十分险要,在这里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争。

生:下面的江水两岸是红色的。寓言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

师:是的,红军在这里阻挡住了敌军的围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保住了政权,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师:下面这幅呢?

生:魏紫熙的《黄洋界》。

师:他为什么把山都画成红色的呢? 生:象征着是革命的鲜血。

师:是的,革命烈士的鲜血不仅染红了井冈山,也红遍了全中国。师:《三湾》钱松岩的作品,能看出什么内容吗? 生:记录了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在这里进行休整改编,把山水与历史融合在一起。

师:说的真好。我们欣赏了名家笔下的山水作品,同学们想不想用中国画的形式来创作一幅山水作品呢? 生:想

师:那我可就考考大家对中国画有哪些了解呢?先来做几道选择题。

1、中国画把描绘大自然的作品称为什么? 生:山水画。

师:回答非常正确。

2、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种有多少年的历史? 生:一千多年。

师:对,在唐朝时期,山水画已作为独立画种出现了。展子虔游春图,最古的卷轴山水画。

3、中国山水画采用的是什么透视法? 生:散点特色。

师:中国山水画是采用的散点透视法,古人经常是采集奇峰打草稿,在寸纸上写千里江山。

在回顾了一些基本知识后,我们再来尝试一下笔墨。下面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给我们演示一下中国画的基本墨法和笔法。哪位同学敢来尝试?

(表扬踊跃上台学生。)下面的同学一起来画好吗?

第一题:请你用毛笔在宣纸上表现出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学生演示,不正确的地方给以改正。老师可以进行帮助修改。请谈一下体会。

生:如果不掺水的话,墨是焦的,掺的水越多,墨越淡。墨色变化很丰富。师:第二题,请你演示不同的笔法。如中峰、侧峰、逆峰。

学生谈体会:中峰是毛笔竖直,笔尖在中央,墨色均匀;侧峰用笔肚着纸,线条宽,墨色不一样;逆峰,是呛着笔尖,线条苍劲有力。表现散峰、拖笔、点厾。

学生谈体会:散峰是毛笔打散了,线条散乱,墨色不一;拖笔是横拖着毛笔,线条柔细。点厾是随意点,富有变化。

师:同学们,刚才尝试的墨法和笔法,接下来我们就能发挥他们的作用了。大家请看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表现方法是:勾、皴、染、点。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谈一下自己的理解。生:勾是用线勾山石的轮廓。

生:皴是根据山石的纹理结果,用淡墨辅以各种线条,加强其凹凸起伏与质感。生:染是根据山石的阴阳向背,用淡 渲染,使山石体积感进一步加强。生:点是根据山石所处的环境与季节,点上各种浓淡墨点,使山石表现更加充分。师:对,勾就是勾轮廓,皴是表现纹理结构,染是阴阳向背,点是表现植被。下面老师就来演示一下。

1、勾:外形、以及结构关系,大体的内部结构。

2、皴:注重石头的纹理,突出石头的质感。

3、染,把石头的亮面、暗面表现出来,突出“石分三面”的体积感。

4、点:给石头以生命,小石点苔,大石点植被。

师:刚才老师所画的几块小的石头,但山水不仅包括山石,还有树木、云水、瀑布等等,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利用这些基本技法进行表现。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同学们临摹书中山、石、云、水的画法。学生尝试绘画,教师进行指导,点评,修正。

同学们刚才所画的云水、树木、山石很漂亮,我们可以把他们进行组合一下,这样就成为一幅比较完整的山水作品。请看......我们把石头放在前面,旁边有树,树上生叶,远处是一个清泉顺流而下,再远处是山,山西大云雾飘荡,一幅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幅画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不就是井冈山的美景吗?!老师也创作了井冈山的两幅山水画,分别表现了夏景和秋景,看勾皴染点的技法都在里面得到了运用。我们再来欣赏下我们的同龄人画的山水作品,虽然并不是多么成熟,但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创作井冈山的山水画吧!请看作业要求:

1、创作一幅山水小品。

2、充分利用本节所学勾、皴、染、点进行创作。

3、注意分清层次,构图合理。

在展示与评价时,我们要每组推选2——3幅进行展示。自评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互评时注意说出优点和缺点。下面请同学们大展身手,请注意不要弄脏衣服哦!展评环节: 学生自评 互评

教师点评。

也许短短的一节课,我们稚嫩的笔触绘不完井冈山的苍劲,但那一草一木,一份革命情怀也许已深留你的心底。井冈山的美景等待我们用笔墨来描绘,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巍巍井冈山,满满映山红,当我们用画笔描绘革命圣地,一份悠悠爱国情也一定会在你心中涌动,那一幅幅从笔尖流淌而出的美丽画卷就是我们的民族梦,更是我们的中国梦!热爱祖国,从热爱家乡做起,我们山东的革命老区沂蒙,也有着令人难忘的革命故事和美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那里去写生,去创作,用我们的画笔来描绘可爱的家乡!

篇2:巍巍井冈 教案

传播时代革命情 意义:用传统笔墨艺术 弘扬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目标:促进井冈山旅游产业发展 丰富井冈山文化艺术 提升井冈山旅游品牌

巍巍井冈山 悠悠革命情

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

井冈山是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建的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篇章,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引了走向胜利的正确方向,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

而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的昌盛是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密不可分的,正如井冈山革命精神以马列主义为基础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的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选择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举办书画精品大展,具有重大而特殊的革命意义,它不仅代表着中国走向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也预示着中国书画艺术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先河。本次书画大展以

“展现红色井冈山传播时代革命情”为主题,作品内容以展示红色井冈山的新发展、新生活,展示井冈山集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红色旅游新气象,以及井冈山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革命文化为主,用传统笔墨艺术,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如今各种新奇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时尚成为当代生活中重要语言的时候;当传统被忽视、被淡忘的背景下;当人们更多的以即时的或放纵的方式对待生活与艺术的今天,有这样的一些人仍在坚持着自己多年的理想,以所喜爱的传统绘画的方式表达着对毛主席的爱戴和对井冈山精神的敬仰,他们是在中国画体格转型中有过推动作用的一批书画艺术家,对制作过程的投入和对完美品质的要求尽乎苛刻,对理性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崇尚极端执着。京城龙江书画院在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前,本着中西方艺术文献交流,对话,多样发展,多元合作的视野为观照,为井冈山视觉艺术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一把对话的钥匙!

篇3:《巍巍中山陵》教案_1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文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的?

二、教学难点;

文在说明中山陵的雄伟的特征时,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文,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文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时

教学流程:

一、外自学:(学生按常规自学文)、通读文,将生字词找出来并各抄写4遍

2、就的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方法等提出两个问题。

二、内学习

(一)导入新:

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二)学生自读文、解决生字词

2、根据文自己理解后练习。

3、学生质疑

(教师巡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要求学生订正错误)

(三)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四)堂学习总结、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说明中山陵的特征

2、说明的时候采用什么顺序:空间顺序(行踪)

3、其他

(五)内练习

《基础训练》21页

(六)外作业、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决定。

2、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

设计

巍巍中山陵

南北中轴对称

烘托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三区名胜相连

特点

大面积绿化

衬托、表现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分南北两区

篇4:巍巍井冈 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及思想。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适合?紫金山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余分别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畅谈孙中山

各抒己见

2 多媒体展示陵墓及周围环境

出示课题、作者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这种特征与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何联系?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讨论

3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学生思考

4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深入探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请你联系《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知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

3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讨论

第五课时  巍巍中山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2、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山陵。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阅读,思考,填表。

2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3 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学生根据课文,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解说词,四人小组交流,选出代表。

4 组织评价 学生解说

5 说说在作者指引下,参观完中山陵,你产生了哪些感觉?为什么? 思考交流

第二块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学生朗读、写批注

2 教师点评 全班交流

第三块: 语文活动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自选超市:

1“我心目中的          ”设计比赛。 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瞻仰完中山陵,请你说一段话,或者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表达你对中山先生的景仰。 学生设计,准备进行描述

2 组织评比  自评、互评。

篇5:《井冈翠竹》教案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

4、能体会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5、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了解井冈翠竹吗?它曾经做过杀死敌人的武器,用它做过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它对人们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它!

1.简单介绍井冈山毛竹的生长过程。

2.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知道其意思:翠,绿的意思。

(2)向学生介绍作者:袁鹰。

(3)提问: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检测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 匪、嗥、硝、锁、粮、腥、稠、茨、殷。

(2)教师重点强调:“嗥”“稠”“殷”的读音。

2.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检查

(1)学生通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2)学生把自己认为不容易读通的句子再给大家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读准课文里的字音,把句子读通。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线索。

要求思考:

1.读完课文之后,然后想想课文的写作顺序。

2.全文结构和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3.写竹子时,作者都联想到些什么?

4.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五、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写法等方面给课文提出问题。

2.提问: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六、课后作业:

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听写

粮食 封锁 委员 稠密 派遣 摇撼 殷切

2.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感悟,探究交流

1.井冈山的毛竹是怎样的?

(1)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朗读,引导背诵。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默读课文3到9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a出示:“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手中资料理解。

b出示:“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的毛竹在革命年代里所起到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毛竹的赞美之情。

板书: 当年——坚贞不屈默默奉献

c出示:“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

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篇6:井冈山精神与当代中学生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井冈山精神的内容及其内涵,重点学习当代初中生缺失的两个精神:坚定信念与艰苦奋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勇于提出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能够践行井冈山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坚定信念与艰苦奋斗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内化为行动,乐观、努力、快乐地生活学习。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井冈山精神的内容,重点了解坚定信念与艰苦奋斗的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井冈山精神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三.教学方法:图片教学法,故事激励法,讨论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

1.红色歌曲《红米饭南瓜汤》导入,悠扬的曲调很容易的把我们带入了那个艰苦的年代,然后提问学生:这是哪个时期哪个地方发生的什么事?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事,从而轻易地进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讨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怎么创建的?然后让两个学生回答,教师再根据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补充,总结:1927年4月至7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相继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共产党领导人先后举行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但由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起义取得了先胜后败的结果,起义军被迫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群众基础较好的农村去。于是毛泽东有了引兵进井冈的决心和信心,途经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又通过对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改造,红色根据地初步形成,又通过朱毛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以及与红五军的会师,根据地得到巩固,力量不断壮大。红军在井冈山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展开了一系列斗争,从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井冈山精神。3.井冈山精神的形成:第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井冈山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地处罗霄山脉的中段,可进可守,群众基础好,离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较近)和璀璨的历史文化(吉安数十人参编《永乐大典》,以及“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第二是坚实的思想理论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同“左倾”“右倾”错误作斗争的思想成果)和雄壮的革命斗争实践(声援北京五四运动,黄洋界保卫战等),于是井冈山精神运用而生。

4.井冈山精神的内容: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5.利用两个故事(一正一反),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成功需要无

比坚定的信念。

6利用三张图片让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成功不只需要坚定的信念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

7.联系实际,升华主题,让学生产生践行井冈山精神的愿望 8.结束语:古语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同时会面临无数的挫折,因为成功是一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这时需要我们胸怀理想并坚定信念,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为我们最初的梦想艰苦奋斗,我们坚信风雨过后必将看见美丽彩虹。同时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并附带歌词。六.板书设计: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

沙坪中学 江小芳

上一篇:蓝塘镇自评报告doc下一篇:运动的快乐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