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古镇的文化背景

2024-04-13

洛带古镇的文化背景(通用6篇)

篇1:洛带古镇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特色文化,洛带古镇,店面形象设计

众所周知, 成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古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每一个古镇都拥有一段属于自身的悠久历史与特色文化, 要想从众多古镇中脱颖而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进入古镇, 较为直接映入人们眼中的是古镇的店面形象, 因此, 店面形象关乎着古镇的整体形象, 打造古镇店面形象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举措。

一、古镇店面形象设计概述

所谓店面形象就是店面给人的一种最为直观感受和视觉体验;从视觉传达角度看, 它是依据店面需求, 以不同载体作为传播媒介, 通过图形、文字、符号及造型等表现手法来装饰店面, 将信息、形象传播给大众。

目前, 相比较与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对古镇的视觉形象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 特别是对于古镇店面形象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审美以及情感的诉求不断加深, 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的追求也日益明显。而成都古镇店面形象设计仍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 许多古镇店面只片面追求功能性而忽视了将古镇独有的文化内涵通过店面传递给游客以此保护当地特色文化;因此, 游客无论走到哪个古镇, 感觉都像同一个古镇一样, 没有任何特色, 店面形象处在千篇一律的状态。

二、洛带古镇特色文化介绍

洛带古镇是四川省打造“两湖一山”旅游区的重点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洛带古镇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 是四川客家聚集区的典型代表, 有“天下客家第一镇”的美誉, 整个古镇具有厚重的客家文化底蕴。同时古镇的餐饮、住宿和商铺三个板块与客家文化共同构成了洛带古镇。如何将深厚的客家文化元素运用到洛带古镇店面形象设计中, 是当前洛带古镇规划者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三、洛带古镇店面形象设计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目标

1、存在的问题

从洛带古镇店面外观看整条街道都具有浓厚的客家文化, 但是进入这些店面内部, 便会发现整个店面与其他地方古镇店面形象没有任何的区别;店面并不具有当地浓厚的客家文化, 没有将客家文化融入到各自的店面形象设计中, 使得店面与整个古镇感觉格格不入, 丧失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并且使得游客没法直观地了解客家文化内涵, 也没法在享受客家环境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去进一步感受了解客家文化, 导致客家文化正被慢慢汉化, 也流失了很多前去感受客家风味的游客。

2、研究的目标

由于洛带古镇最具特色的是具有浓厚的客家文化, 因此, 通过对客家文化中传统的民间故事、能代表客家的独特色彩、纹样和客家婚礼、节日中的一些元素的研究进行提炼, 运用到店铺的视觉形象设计里, 以此提升当地店面的视觉文化和视觉形象意识, 打造真正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古镇。并且通过打造对本土文化起到宣传作用, 保护客家文化。由于洛带古镇分为餐饮、住宿和商铺三个板块, 每个版块各具特色;因此, 要针对不同的版块进行不同店面的设计;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到洛带古镇体验餐饮、住宿和商铺这三个板块带来的不一样的客家文化感受, 从而拉动当地旅游业。

四、客家文化在洛带古镇餐饮店面设计的应用探索

洛带古镇最具特色的餐饮小吃有“九斗碗”、“伤心凉粉”、“开心凉粉”、“天鹅蛋”、“艾蒿馍馍”, 这些都组成了当地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从客家文化 (客家最具代表的传统色彩、客家民间故事、民间习俗、特色纹样) 中提取主要元素, 运用到所有餐饮店面的墙贴、碗筷、菜单和厨具包装上, 统一整体风格。但是由于这些餐饮小吃又各具特色, 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故事, 因此, 针对不同餐饮小吃, 研究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故事, 运用手绘的形式将它们独有的特色和元素进行提炼, 也同时运用到各自的店面形象设计中, 使每家餐饮店面又各具特色;并且使游客在品尝小吃的同时能直观的了解小吃背后的文化。形成整体中有局部, 局部中有整体的形式。

五、结语

由于每个古镇的特色文化都是它的宝贵财富, 是区别于其他古镇的地方, 因此, 好好利用各自古镇的特色文化进行古镇店面形象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对于洛带古镇, 将客家文化运用到它的店面形象设计中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通过对客家文化元素的提炼与运用表现, 使古镇店面从片面追求功能性上升到了文化的传承上, 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店面形象设计的局面, 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个性化追求的店面设计;这也是古镇特色文化得以持久、不断延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梁伟光, 吴善平.客家古邑民俗[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2]吴慧敏, 吴善平.客家古邑传说[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刘珊, 周宇.客家文化元素在玩具设计中的应用[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1.

篇2:情趣横溢的《洛带古镇》

洛带古镇又名镇子场,是成都东边的重要商道,是客家人油盐柴米、猪牛羊鸡鸭鹅蔬菜等农产品与纺织品、农具、文化用品的交易场所,有“成都东大门”之称。它是一个农业镇,过去靠天吃饭,生产力低下,但历来却商旅云集,销购两旺。洛带居民多为客家人。明末清初,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灾荒、饥饿致使人口锐减。清初统治者采取移民措施,将广东、福建的百万客家人移入四川垦殖定居。客家人分布全川各地,以沱江流域和成都东山地区较为集中。客家人原是中原地区的汉族,他们入川把中原文化、建筑和耕作技术与农业物种带进蜀中,加上其他省如湖北等的移民共同创造,促进了本地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洛带人有自己的语言和习俗,有与艰苦环境作斗争的刻苦耐劳的习惯和勤俭开拓、奋发图强、团结互助的精神,有浓厚的乡土情谊。他们建立会馆,使离乡背井生活于陌生环境的人们有了互相帮助和团结的重要组织,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栖息地。他们续族谱,使乡土情谊更加有序化、脉络化。会馆族谱表现了客家人内在的文化传统和内在的精神归依。洛带客家人的心理素质、思想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趋势都受中原一带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会馆与民居的建筑、宗教与祭祀、礼仪、婚俗、岁时与节令习俗,家族与宗族、社团、语言、戏剧歌舞等文化娱乐等等。

上述情况,过去在文字作品中对洛带客家表现得较多,而在图画方面,似乎很少,尤其以巨幅大场面来表现洛带古镇的方方面面的还没有。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画家何青城新近创作的《洛带古镇》是一件难得的佳作。这类画的创作有较大的难度:它有一定规范性,受时代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与具体的街道布置、生活情景等紧密相关;既要有历史的真实,又要有艺术的创造性。它与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那种分段式的艺术表现有很大的不同。何青城曾与画家孙彬等合作过大型长卷《三国春秋》,单独创作过大邑《刘氏庄园》巨幅,画过连环画,可以说有相当多的创作经验,对把握驾驭这类民俗画作的能力很强。他在创作《洛带古镇》之前,阅读了许多相关的文字作品,察看了部分图片,到古镇作了大量的实地写生,占有充分的资料,熟悉那段历史和地理环境,而后充分运用联想、想像进行构思布局。他参照现有主要街道的大体状态,取势定位,突 出重点,使关健部分安排得当,让人感到合情合情,有板有眼。他以心灵的俯仰观看空间万象。画中出现的人与物颇接地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尊重生活,尊重客观环境,加以合理调度、改造、美化,从而形成与照相有极大区别的美学效应,这当然是照相所办不到的。

《洛带古镇》表现了古镇的许多亮点,或叫“画眼”,诸如街道分布的来龙去脉,会馆、庙宇、亭台、楼阁、牌坊、主要民居大院、柴米猪牛集市、商铺、文化娱乐场坝、学校、钟楼、照壁、保安所、树木等等,大胆地把上下左右前后处理得有主次、有虚实、有节奏、有疏密,眉目清晰,协调统一——这其实是很考画家的基本功和创作经验的。画幅在布局妥当之后,以笔墨塑造形象是又一大关键。笔主骨,墨主韵。笔墨是一件国画能否成功的极重要因素。画家用浓淡干湿的笔墨点线刻画前述建筑,处处运思甚妙,刻画得体,避免了平板描模之弊。《洛带古镇》中老区上街的广东会馆(南华宫),客家民居的“三堂屋”与“四合院”,庙宇、钟楼、亭榭、牌坊、戏台、市场、学校、游乐场所等,是画家着重描写的对象。他运用长短、粗细、急徐、浓淡、曲直等不同的点线去表现,极富变化。特别是画中的近千个十分生动的人物,那些做各种买卖的、推鸡公车的、燃放鞭炮的、耍狮子龙灯的、踩高跷的、看西洋镜的、看各种表演的、喝茶饮酒的、场外耕田、车水、捕鱼、放鸭、劈柴……他们的行为举止、服饰穿着、习惯都靠笔墨的恰当巧妙的处理而显示出上个世纪40年代人们年节、时令,包括赶场的氛围,把当年农耕时代古镇那番热闹繁荣的景象重现在观众面前,叫年长者回味,中青年神往——这般情理交融、变化多端的佳构,实在令人拊髀称绝。

《洛带古镇》在技法上还很注重层次、透视、色彩的艺术处理。在这方面,中国画往往要求要有一定的层次、深度与质感。尤其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导游图式的平面化。画家在《洛带古镇》的处理上,先用笔墨在纸上画够,整理好主从关系,处理成一个大的调子。比如画上的百多座房屋建筑并不是平均对待,而是抓住几个大的会馆、庭院和市场等有主次、疏密、聚散、浓淡的铺排。对活动场所里的人物,也是如是处理。街道四周逐渐虚化或以大小树竹、炊烟云雾遮掩,田土山岗尽可能简化,使观画人的视线集中到洛带的节日,或赶场天上午9至13点时分,赶场人的各种活动,如物资交易、情感交流等等。中西画的透视有很大的区别,但画家本着意象造型的观念,在这件作品中将中西透视技法加以综合运用,既有散点透视,也用到一些焦点透视,两者结合得可谓天衣无缝,看起来舒服自然,不别扭。画家采用以工带写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墨分五色”的丰富效果。画面基本上是俯视的。对众多屋顶的处理,原本是较麻烦的;但画家在形态、亮暗、光影、走向、浓淡等方面作了许多细致微妙的变化,各具特色,没有千篇一律之失。整幅画具象与抽象结合,写意与写实统一,显得严谨、庄重而又秀美抒情,犹如一部旋律感强且铿锵动人的乐章,引人感慨万千。

总的来看,我们眼前这幅《洛带古镇》,表现出独特的艺术语言与丰富的美学内涵,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相信洛带的客家人会为之亲近与鼓舞,而到古镇游览的人们观之亦会饶有兴味,流连忘返。

篇3:洛带古镇的文化背景

1 洛带古镇的基本概况

洛带古镇位于成都市东郊, 龙泉驿区北部, 始建于三国蜀汉时期, 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是一个千年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同时, 洛带古镇又是西部地区客家人的聚居地, 古镇遗留下来的古街巷和客家传统建筑是中国明清移民运动的历史见证, 是客家文化和四川文化碰撞、交流和结合的结果。可见, 洛带古镇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

2005年洛带镇聘请了国内著名的建筑、规划和文化方面的专家, 对洛带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以1.7 km长的古街整治为主题的古镇城市设计方案。通过整治, 完善了古镇中的开敞空间系统、水系统和景观系统, 同时以传统工艺技术对古镇中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整治后的洛带古镇重新焕发出生机, 有效保护了其文物古迹, 推动了古镇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可见, 洛带古镇通过一期工程的整治与改造已具备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雏形。

2 洛带古镇的规划现状

2.1 古街空间格局

洛带古镇老街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 呈“一街七巷”的空间格局 (见图1) :主要由上下老街和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巷、柴市巷、马槽堰巷、糠市巷组成, 通过多年的发展, 街道与巷子及街巷边的建筑融合为一体, 构成了最为主要的街巷空间, “五馆一园” (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博物馆、客家公园) 坐落其中, 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客家名镇, 会馆之乡”。“一街七巷”的“一街”是一条总长约1 km, 呈自然弧形的古街, 故在古街上的大部分时间都不会一眼望穿整条街道, 人们在这样的古街上行走不易产生疲倦感。同时, 整治后的古街基本保持了原有老街的特性, 两侧多为1层~2层的木结构房屋, 街道的宽度与两边建筑的高度关系合理, 多为1∶1~1∶2, 保持了传统古街宜人的空间尺度。对于古街内已经建好的现代建筑也通过立面机理的改造与降层的措施来达到与古街整体风貌的统一。

2.2 古镇建筑保护

洛带古镇的传统客家建筑以明末清初的客家风格为主, 包括民居建筑和会馆建筑这两种主要的建筑类型。在古镇一期改造工程中, 对于保存较完好, 能真实反映历史的遗存建筑, 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进行了加固与修缮。对于质量较好、风貌较差的现代建筑, 通过“穿衣戴帽”等方式对其外部立面进行全面整治, 以体现传统风貌特色。对那些质量极差, 保护价值不大的建筑进行拆除, 并且, 在古街中新建的建筑必须采用传统技术和传统材料等方式来建造。

3 一期整治后洛带古镇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不足

3.1 古镇环境容量负荷大

古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本身则具有生态脆弱性, 其环境承载能力非常有限。洛带古镇通过2005年整治改造后, 目前旅游持续火爆, 但其精品景点过于集中, 旅游活动主要是在“一街”上进行, 导致人流无法疏导, 古镇部分区域人满为患, 而“七巷”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未能得到良好的开发, 其保护也无从谈起。

3.2 古镇现代商业气氛浓厚

随着洛带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 目前商贸活动已成为了“一街”的主要功能, 沿街建筑全部被用作商业店铺, 而且绝大部分是外来人员在此租用, 商业业态也未做统一规划, 使得古镇的商业功能突显, 而传统功能衰弱, 这将不利于客家人原有生活状态的保持和客家文化的延续。

3.3 古镇内外环境不协调

洛带古镇周边大环境较差, 现代建筑较多, 浓郁的现代氛围对“一街七巷”古街区形成围合之势, 造成改造后的古街区处于相对狭隘的带状地域。同时, 整治后的古街由于缺少树木, 每逢盛夏, 酷热难当, 与古街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极不协调。

4 进一步完善洛带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洛带古镇是一个以居住功能为主, 集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有机体, 对于具有客家文化品质的古镇, 其保护与发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这是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1]。

4.1 合理划分功能区, 缓解古镇承载压力

过去的古镇保护规划只是强调某栋古建筑、古建筑群或者是一条古街的保护, 而对整个镇区的规划保护却谈得很少。洛带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应借鉴欧洲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经验, 通过对整个镇区的文化、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的解读, 对镇区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对其产业结构的研究, 合理划分古镇核心景观区、绿芯景观区和新城核心景观区, 深入调整镇区用地布局, 从而缓解古镇核心景观区的承载压力, 实现古镇点与面、整体与局部的有机保护。其具体做法是在古镇核心景观区内引入1 km2古镇步行旅游区的概念, 用以减小古镇环境压力。同时, 在其区域以外开发一个集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为一体的客家公园, 作为游客长时间休憩之所, 疏散古镇核心景观区的人流。并且, 在协调好与古镇核心景观区的前提下进行新区开发。古镇新区的开发将从空间上和时间上缓解古镇老区过多的游人, 为更好地保护古镇, 发展古镇旅游, 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

4.2规范古镇商业业态, 完善古镇服务功能

针对洛带古镇商业业态混乱、现代商业气氛过浓、旅游项目单一的问题, 在规划时, 要注意抓住古镇特色, 找准古镇定位, 深入分析古镇产业结构, 积极完善古镇服务功能, 将洛带古镇打造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活体文化博物馆和古镇旅游胜地。其具体措施是有效地整合和规范古街商业业态, 同时植入传统业态。通过梳理洛带商业历史, 再现洛带的传统商业。开设传统客家手工艺品制作作坊, 集制作、展示、游人体验、销售为一体。通过这些观赏性和参与性强的业态吸引游人眼球, 增加其游玩时间。限制外来人员在此经商, 鼓励古镇原住居民结合产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4.3全域保护, 重点设计

古镇保护, 要从古镇全局和古镇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 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因此, 洛带古镇的保护与规划不仅应注意古镇中空间格局、传统街巷、各级文物点的保护, 同时还应注意其整体风貌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具体采用分级分区的保护和改造方法, 将洛带镇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单位、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三个区域, 分别进行不同层次的保护与开发, 这样的分区分级保护方法有利于协调古镇传统街区与周边大环境的关系。同时, 在古镇全域保护的基础上对古镇中的重点地段进行城市设计, 以突出古镇特色。

5结语

洛带古镇是客家文化与四川本土文化两种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晶, 当前正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 其民系文化和传统特色正在逐渐减弱。寻找传统古镇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之路是今天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洛带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探讨, 提出了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 以期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使这些正在没落的古镇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可石, 王波, 焦杰.城市设计与古镇复兴——成都洛带古镇整体设计与建设工程简述[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篇4:洛带古镇“客家王国”

这个座落在成都龙泉山中段、三峨山麓小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它便名为“万景街”。后来三国蜀汉时期诸葛亮兴市,改名为 “甑子场”, 后又更名为现在的“洛带”。之所以叫这么个奇怪的名字,是源自一个传说:话说古镇池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为东海龙王口中所吐。一日,蜀太子阿斗来到该处,忽见一条大鱼随一白发老者鱼杆飞出井来。阿斗抓鱼,连人带鱼跌入池塘,慌乱中腰带掉入井底,回头找老翁算账。仅见老翁坐位处留一白绸帕上书“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后人遂改甑子场为“落带”,后取谐音为“洛带”。但一些地理文献却记载着另外一种说法,说镇旁有一“洛水”环绕,形如玉带,加上场镇老街蜿延一公里,状如玉带自天飘落,故为“洛带”。

众所周知,中国的56个民族里是没有“客家族”的。他们只是汉族中的一个民系,起源于北宋末年,彼时中原衰乱,赣南成为避乱者理想的栖身之地,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通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广泛扩散到福建、广西、广东、湖南、四川、台湾等省区。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然后到了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分别从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又有大批移民入川,使洛带成为一个相对集中的移民点,形成了巴蜀客家的集居地。发展到今天,在这里的客家人口约30万,是四川省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客家王国”。

从客家被称之为“客”,可以看出客家民系是历史移民的产物,“处处为客处处家,日久他乡即故乡”是客家人最好的写照。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客家人在离乱、天灾、战火交迫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坚忍卓绝、不折不挠的民族性格。因而,血脉中富有迁徙传统的客家人,拥有了“东方犹太人”的美称。

现在洛带镇上百分之九十以上居民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他们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让我感觉郁闷的是,我们已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客家人却能够听懂我们的语言,这大概就是客家人的生存本能,除了保持本身的独特性外,还对周遭环境有着十分敏锐的触角,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特别强,学习语言和当地人打交道,和当地人通商,是他们让古镇经济繁荣的一个有效手段。与此同时,他们始终也不会忘记自己是谁,不会丢掉自己的语言。客家人有个说法,“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这里连小孩子都掌握着三种语言,在家里必须说客家话,到学校里说普通话,在和四川人交流的时候又要讲四川话。也许正是这种对客家方言的完整保留和对客家习俗的执着传承精神,客家文化才深深置根在了洛带这个蜀中古镇的土壤里。

古镇老街以上下街、北巷子、风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柴市巷、马槽堰巷、糠市巷等一街七巷为代表,这一街七巷结构科学合理,只要把主街山门和七条巷子栅子门一关,就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封闭的防御体系。同时古镇又以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还有博物馆、客家公园为其古建筑之翘楚,完整地保留了大量的客家民居。这里的客家博物馆、客家方言、民俗和生活方式,让洛带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广东会馆则当之无愧地成了这第一镇的魂了,它是洛带镇的标志性建筑。顺着街道下坡,一眼就能看见广东会馆那颇有气势的门廊,它又名“南华宫”,清乾隆11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气势恢宏,馆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在它巨大的城墙下留影,顿觉做为个人的渺小,客家人的商业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因为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是无法修筑这气势恢宏的巨大建筑的。

于乾隆11年由湖广籍移民捐资而建的湖广会馆,乾隆18年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筹资兴建的江西会馆均体现了各地特色,建筑布局严谨,安排合理、构思巧妙,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因而经常被影视界选为拍片场所。2003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这里挂牌成立“四川客家博物馆”,该馆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客家博物馆。深谙经商之道的客家人虽然远没有晋商、徽商的辉煌格局,但他们在有限的天地里,已经做出了最好的成绩,前者虽然宏大,却也悲凉,客家人虽然天地局限,却也因此享受到了真正的人生幸福。

据史书记载,湖广人段征于明崇祯八年躲避战乱迁到了洛带,直隶人孙国涣于明崇祯十年躲避战乱迁到了洛带,山西客商赵汾隆率家眷一百五十余口于清乾隆十七年迁到了洛带,镇江籍官员刘兆廷于清嘉庆六年谪官迁于洛带……大量的外地游子都把自己的家眷安放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里,为的是什么?正是这看似平淡却不平淡的幸福感啊。

客家公园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的幸福感的集中体现,公园是民国时期由地方士坤和群众集资修建的。园内有最具特色和价值的 “女茶社”是客家妇女休闲、品茶、聊天之所,不纳男宾。其间一幅“尘世嚣嚣到厌烦时来暂歇,茶烟细细得清闲处且偷安”的楹联,正是当年客家妇女拥有与男性同等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见证。

没错,要求平等与独立,才是客家人文的精髓,却没有明目张胆的习惯,他们只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主张,还有他们的缅怀。洛带仿佛成了一个守望他们理想的地方,怀抱着这样的理想,他们对每个路人都深情地凝望,那是一种渴望被了解与认同的凝望。与此同时,他们又自豪着,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中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作出贡献的客家人,诸如彭家珍、朱德、郭沫若等一连串熟悉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篇5:洛带古镇的文化背景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庞大的人口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在旅游服务当中的地位越加重要, 其中多数旅游景区均量身定制了适合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其相应具体措施。但对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西部而言, 多数后进地区缺少对自身资源特点的正确认识,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缺乏主见、盲目随从, 从而在客观上抄袭他人, 这种抄袭一方面掩埋了自身优势, 突出不了特色;另一方面不仅自己不能实现产业效益, 偿不到产业化带来的成果, 相反无形中成了为他人摇旗呐喊的义务宣传员。

洛带地处西部大省四川的心脏——成都边缘, 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 也有自己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正逢世纪之交洛带旅游开始发展, 几年来洛带进行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的打造尝试, 在省内外有了一定影响。为进一步合理利用本地有效资源, 加快洛带文化产业, 特别是洛带客家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们从艺术学的角度对洛带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做了深入的考查。

一、洛带现在保留的文化艺术门类及主要团体

洛带艺术曾经在历史上有过繁荣发展的辉煌时期, 解放后由于各种历史原因, 相当一部分艺人被迫放弃祖辈传承的艺术, 这些因素使得洛带原有的大量艺术传承在今天多数失传或面临失传。如川剧围鼓就曾在1949年~1955年、1961年~1977年及1988年~1993年多次中止活动。而连萧即使在老年大学成立后, 组建起了80人的女子连萧队, 但在今天由于表演方式陈旧而失去观众, 在一般活动中都未再表演。

今天洛带仍保留的文艺表演及其他艺术门类有:龙灯 (包括水龙、火龙) 、鸡公车迎亲队、腰鼓、吹奏乐、秧歌、舞蹈、客家山歌、川剧、手工艺、建筑、雕刻。其中刘家龙队从2000年2月至今已先后举行八届水龙节及火龙节, 节间鸡公车迎亲队、腰鼓队、秧歌队均参加表演, 客家艺术团也在节间表演相关节目。此外金钱板仅李明清老师尚在表演;连萧虽有会表演者, 但因缺乏创新而表演减少;狮子队虽于2003年组队却因少于演出, 以至于我们调查中, 受访者都不知道还有狮子队表演;绘画方面仅画家李声鸿、段平忠活动突出。

现在活动较频繁的文化艺术团体主要有:

刘家龙灯队, 主要由客家刘姓家族成员组成, 每年定期从事水龙、火龙节表演。

老年大学艺术团, 团长李明清 (也是老年大学校长) , 分老年组 (现有团员90余人) 和中年组 (现有团员40人左右) , 表演鸡公车迎亲队、秧歌、腰鼓、连萧等。

客家艺术团, 团长林洪镒, 由原客家演出队演化而来, 现有1、2两个团, 1团有团员35人, 2团有团员32人, 主要表演客家山歌、话剧、舞蹈、腰鼓等节目, 曾参加广州客家文化艺术节并获得金奖。

洛带中学、双槐中学、洛带小学也有客家演出队, 表演腰鼓、秧歌之类。

洛带客家川剧团, 团长黄文银, 主要在双槐茶馆等处表演川剧。

柏杨村二组邱少荣吹奏乐队及一林姓吹奏乐队是洛带较有影响力的吹奏乐队, 但凡镇内婚丧嫁娶便应邀演出, 营造氛围。

2003年政府出资组建了14人的狮子队 (2个狮子) , 巫盈洪任队长, 但近年极少表演, 只是应客户邀请演出。

此外还有一些民间工艺仍在艰难的延续生存, 如草鞋编制。镇内数狮子村8组黄树清太婆最有资历, 8岁开始学打草鞋, 前几年黄婆婆在字库广场开了草鞋店, 但因近年身体状况已不再从业。现在为保留这一手工艺, 政府出资在五凤广场旁开了个小店, 请巫银芳、曾代清两位太婆打草鞋。

二、洛带新加入的文化艺术群体

随着洛带旅游的发展有部分外地艺术家加入到洛带的建设中来, 他们的参与形式分个人行为和企业集团行为两种。如新西南陶瓷厂带领着为其产业出谋划策的艺术家群体入驻洛带, 建立了陶瓷主题会馆;同时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等相继把这里作为其教学实习基地;2002年,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在镇内建立“客家文化创作基地”;国际标榜美容美发学院落户洛带;此外还有众多专业摄影家、业余摄影爱好者、美术家、音乐家等以个人或组队 (团) 的形式前来洛带写生、采风, 这些都是洛带艺术发展的新兴力量。

三、博物馆及文物、文化保护

洛带有湖广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及川北会馆四大会馆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其独特的明清古建筑为特色, 融雕刻、绘画、建筑于一体, 会馆内也不同程度地展示了客家的民俗和文化传统, 富有浓厚的客家文化色彩, 一年当中也有各类文艺表演举行, 吸引了前来古镇的游客。洛带客家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3月, 为全国惟一综合性客家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客家人入川、安居、创业的历程及成就, 反映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勤劳奋进的精神。龙泉区博物馆位于川北会馆内, 陈列着龙泉驿区出土的历代铜器、陶器、铁器、石刻、陶俑、铁币及燃灯寺部份文物。

洛带客家公园保留了民国时期建筑, 也是客家茶文化的缩影, 其中的女茶社是客家女性社交活动独特之处的见证, 现为古镇居民及游客休闲之处。燃灯寺有着悠久的历史, 也是洛带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属十方丛林古刹。

巫氏大夫第是客家人巫氏家族的祖屋, 是洛带镇建筑最早而又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巫氏入川后第二代传人巫作江始建其于乾隆末至嘉庆初, 因巫作江曾被清廷诰赠为“奉直大夫”, 故名“大夫第”。建筑格局至今保留了历史上的原来面貌, 现在开放供游客休闲、娱乐。

此外洛带客家民居群落作为西部客家民居建筑艺术实物是可资利用的客家生活历史活字典, 建筑的从构造、材料、使用功能等方面都再现了客家居民的文化观念及民俗风情, 在洛带旅游中它们可以扮演远比古镇更为重要的角色。

四、洛带文化艺术群体的生存现状

洛带会馆现采用商业性招租的方式, 均作为娱乐、休闲场所, 集参观和消费功能于一体, 主要项目有:棋牌餐饮、参观展示、文艺表演、工艺品买卖、字画交易、照相服务及其它行业, 由商家自负盈亏。洛带客家博物馆及龙泉区博物馆主要提供参观展览, 附带旅游地图、书籍销售, 每年门票收入高至10万元左右, 低至几万元, 博物馆的维持主要靠财政拨款, 且随着文化发展的趋势, 博物馆下一步即将全面免费开放。

洛带旅游具有招牌性质的艺术活动——刘家龙灯, 其从业人员为刘氏家族的成员, 兼具农民和舞龙表演者双重身份, 青壮男女是舞龙的中坚力量, 因年青力壮可以表演各种复杂动作, 但他们平时大多外出打工, 表演时请假赶回。镇政府给每位表演者每表演一天20元人民币的报酬。近年因前后表演时间过长, 表演者常面临向工作单位请假难的问题。以水龙节为例, 水龙节一般持续2个月3个月, 而其间每周只有周末两天表演, 每位返乡表演者一月收入仅160元左右不说, 还要在此期间多次请假和办理工作交接, 而稍远一点的就更是无法回来。

古镇平时活动较频繁的艺术团体莫过于镇老年大学和镇客家艺术团。老年大学现有学员90人左右, 另有中年学员40人左右, 他们均自己出资购买服装及道具参加演出。客家艺术团现有团员共计67人, 其中2团多为在龙泉或洛带工作或经商的人员。以上所有人员演出一律一天20元一人, 好在多数人员为离退休人员, 参加活动主要在娱乐, 平时有人邀请便自发凑齐二三十人表演, 仍按一天20元一人收取酬劳。客家艺术团团长林洪镒老师说, 团里演出一方面经常由于演员有事不得不取消原定节目, 另一方面由于人员身体状况及基本功等因素不得不放弃高难度复杂的表演, 从而降低节目的观赏性。

而作为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就更加艰难了。洛带传统手工艺较有特色的数鸡公车、草鞋、猪头帽、刺绣及绣花鞋垫。鸡公车经过策划编入节庆表演的迎亲队伍中, 主要由老年大学表演。猪头帽已经退出洛带镇。刺绣仅在五凤楼广场旁有一家女红讲习所。绣花鞋垫, 只是偶尔在小摊点有出售。草鞋编织, 全镇上下仅两位太婆尚在从事。巫银芳婆婆现年77岁, 曾代清婆婆现年74岁, 两位太婆因年事已高现在每人每天只能编2双草鞋, 他们的草鞋定价在15元~20元之间, 同时也编织如首饰盒、围棋盒之类, 游客对于他们的产品是观者多买者少。旅游旺季每人能收入600元~700元左右, 淡季只能收入200元~300元左右。

在新兴进入洛带的艺术家群体里面, 我们发现由于有了企业市场化的运作, 艺术家甚至可以放弃自己原来的工作而投入艺术创作。如在新西南陶瓷艺术厂, 其经营思路是:以商养艺。艺术家主要从事产品设计, 按产品计件付酬, 企业给了艺术家一定的自由创作发挥的空间, 同时又有激励艺术家创作的体制, 用市场来调节企业和艺术家的关系, 艺术家有很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来。

五、洛带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体上来讲随着洛带旅游产业的带动, 洛带的文化艺术产业有了良好的开端, 在政府的帮助下核心层已经产生影响, 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产业也有所起步。主要表现为:1.古镇文化产业核心层形成了以文艺表演、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群众文化服务为主的基本格局, 古镇利用各类节庆 (包括古镇自己的水龙节、火龙节等) 组织有固定的演出服务等。2.景区文化服务方面古镇也建立了基本的服务设施和管理、服务机构 (如洛带文化服务中心、博物馆字画拍卖等) , 且正在积极开发相关服务项目。3.相关层主要体现在工艺品的销售上, 古镇销售各类工艺品的店铺已分布在上、下街各街段, 几乎在各旅游点都有。

在已有的成绩上古镇文化产业自身尚有急待调整规划的地方。其一, 洛带的文化产业就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产业比例来说发展不平衡, 核心层占主要、外围层其次, 相关层作为旅游消费的具有持久意义的产业发展少。其二, 洛带文化艺术产业在发展方式上缺乏长远规划, 如文艺表演行业的舞龙、鸡公车迎亲队不可能长期靠政府财政补贴来维持现状, 这既不利于民间艺术的发展创新也无形中给政府增加了负担。其三, 洛带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待与文化研究结合, 特别是利用现有的艺术资源与有影响力的艺术研究者合作, 建立互利互盈的双向合作关系。第四, 洛带文化产业应更加注重向客家文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切忌照搬模仿, 小到每一件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销售, 大到整个古镇文化风格都应体现客家特色。

此外, 洛带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在认真分析自身产业特点, 挖掘优势产业, 开发潜力产业的基础上建立洛带艺术与客家文化良性互动关系, 特别是促成洛带文化艺术与旅游业有机互动, 确保产业连环发展, 以团体的力量凸现客家文化特色, 吸引消费。

对此, 洛带镇政府已经对未来的发展做了一些初步规划, 如镇政府2006年就曾计划将传统作坊将重现洛带古镇;2007年启动古镇二期整治工程准备打造酒吧一条街, 启动客家民居建设;2008年决定未来3年~5年内建设一个以“道教博物馆”为核心的十大文博艺术珍品建筑集群, 2008年9月11日, 总投资2 0亿元的“中国博城·洛带文博旅游产业示范区项目”已经在洛带正式签定协仪, 这是个好的开端。

摘要:洛带是四川成都的著名客家古镇, 近年形成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我们针对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做了深入调查, 在文中就洛带现在保留的文化艺术门类及艺术团体普查的基础上对洛带客家艺术群体活动及其它相关艺术活动进行分析, 对洛带今后的文化发展提出了简要的建议。

篇6:洛带古镇的文化背景

2013年, 天津市蓟县旅游人数已突破500万人次, 旅游收入15亿元, 占全县GDP的15.21%。本文以天津市蓟县东施古镇保健庄村为例, 从当地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探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观光文化园的功能定位、关键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相关生产经营主体有效参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项目分析

(一) 区位分析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 地处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 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必涉之地。东施古镇保健庄村位于蓟县中南部, 1982年为了支持引滦入津工程建设, 让天津市民喝上甘甜的滦河水, 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从于桥水库库区九百户村移民建村。全村总面积59.78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41.51公顷, 村庄占地面积12.66公顷。全村总户数131户, 总人口491人, 其中劳动力270人。

(二) 基地分析

保健庄村北临仓桑公路, 西接保西路, 南倚柳西路, 东望晋东路。村庄规划科学, 南北主路三条, 东西大街七条, 街道整齐划一, 村外道路环绕全村, 道路四通八达。

(三) SWOT分析

1. 优势分析 (S)

(1) 民风淳朴, 村庄环境优美

全村邻里和睦、和谐共生, 知恩图报、相互帮扶, 无私奉献, 已成为保健庄村的一笔巨大精神文化财富, 诠释了淳朴的民风。

村庄规划科学, 南北主路三条, 东西大街七条, 街道整齐划一, 村外道路环绕全村, 道路四通八达。特别是2013年生态村创建, 使该村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提升, 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村庄东、西被池塘环抱, 东、南邻耕地, 周边无工业企业, 无污染源, 无高大建筑物, 视野开阔。

(2) 资源聚集度较好

保健庄村距蓟县绿普生现代农业观光区1公里, 距蓟县利源农业示范园2.2公里, 距咀吧庄花卉苗圃基地、东施古苗圃基地、西蔡庄日光温室基地各1公里。以上园区均位于沧桑公路两侧, 方便其与各园区、基地进行良性的互动。

2. 劣势分析 (W)

(1) 村庄缺乏山水格局

保健庄村虽然街道整齐划一, 村外道路环绕全村, 道路四通八达, 视野开阔, 但缺乏山水格局, 没有层次感。

(2) 庭院利用率低

保健庄村属库区迁建村, 每户宅基地面积都在430㎡以上, 宅院开阔, 但是闲置房间多、院落空地大, 利用率太低。

(3) 核心资源不突出

村东、村西各有两口池塘, 但目前没有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 没有特色, 造成资源浪费。

二、发展战略规划

(一) 规划结构:三点一线, 连横合纵, 互利互惠, 共同发展

保健庄村、蓟县绿普生现代农业观光园、蓟县利源农业示范园, 构成三个主要的农业体验区节点, 由仓桑公路贯穿起来, 形成一条紧凑的产业链。方便了村庄与各园区、基地产生良性互动, 为游客提供可玩、可赏、可食的休闲、观光、品味的好去处, 具有明显的旅游聚集效应, 达到互利互惠, 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 村域整体规划

主要是在原来的村庄基础上开发农家院区、池塘区 (包括荷花塘、垂钓园、听雨畔、沐风池) 、产业园区 (包括开心农场、花海世界、花卉培育试验区、田野健身养生区等) , 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 让其体验舒适的乡村环境, 带动村庄的发展。

(三) 规划定位:孝心村

首先, 我国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传承, 在丰富悠远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 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基, 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特色。继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国孝文化, 对于实现民族振兴, 实现以德治国, 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次, 保健庄村是1982年为了支持引滦入津工程建设, 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 为让天津市民喝上甘甜的滦河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本身就是一种大爱。

三、规划策略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服务功能

1. 道路景观带设计

通过修建村东路 (长度650米) 、荷花塘 (3600㎡) 、垂钓园 (2500㎡) 、碾棚 (20㎡) 、磨棚 (20㎡) 、辘轳井 (1眼) 、养鱼池 (9300㎡) , 沿环村路1.6公里两侧栽种树木, 村中道路包含一条村外环路、中心步行街、五条支路, 铺设彩砖、建花池、绿化等形成一环两轴三点五带的景观结构, 突出每条路的绿化特色。

步行街的基调树种选取了当地最具乡土特色的桃树, 在此基础上混栽低矮形灌木和高直乔木, 匠心搭配, 营造出“桃之夭夭, 其华灼灼”的绚烂景观长廊。此外, 桃树寓意长寿, 与此次“孝心村”规划的形象定位相互呼应, 颇具谐趣。

2. 园林小品景观设计

为了给居民提供室外交流活动的区域, 在绿化草坪上结合设置亭台楼阁、花架长廊、隔断景墙, 同时搭配各种高低乔灌木、应景花卉, 不仅改善了村庄的整体生态环境, 而且为居民提供了休闲聚集、娱乐交流的绿色区域, 绿色心境。

3. 植物景观设计

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区地理特点, 秉承提升环境生态品质和工程多彩丰富的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在种植树种的选择上选择易于管理、便于园林打理的景观树种, 通过修剪造型体现出多面层次、颜色质感、季节变换等, 营造“春赏百花艳、夏观繁叶茂、秋品月桂香、冬恋寒松秀”的秀美景致, 让绿地景观的设计呈现出点上有景、线上成荫、面面成林的艺术效果, 令绿意绕宅, 充分发挥绿色生态景观对居民心性的陶冶作用, 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助力。

(二) 开发池塘——滨水景观带设计

将村东、村西干枯池塘进行开发利用, 注水放鱼, 同时种植莲藕,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让游客有鱼可钓, 有景可观。

重视水岸原生自然形态的的保护, 用护岸式生态设计手法, 配以绿植营造亲水景观, 在此基础上搭配园林小景, 给游人提供休憩、娱乐、放松、沟通的场所, 另外在规划中增设石板桥, 谓之“涵芳桥”, 凉意习习的金秋时节, 桂花飘香, 尽现“玉阶桂影秋绰约, 天空为卷浮云幕”的诗意气息。

(三) 建设开心农场

让都市人享受农民种田的快乐, 亲自体验农事活动, 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将村东、村南沿外环路划出100亩耕地, 按照10㎡、20㎡、30㎡、40㎡等四种面积的地块供选择, 发展“开心农场”。

(四) 发展农家院

村庄定位为发展农家院, 主要是为来村旅游观光的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娱乐等项目。以原始自然风光和田园民俗为特色, 令游客身在大自然之中, 心旷神怡。鼓励村民利用现有的房屋和庭院进行改造和规划建设农家院, 改造重点是卧室配备卫生间, 庭院栽植果树, 种植花草蔬菜, 开发庭院有机蔬菜园、花园, 发展当地的特色小吃, 逐步打造特色农家院。利用五年时间从2014年先建3-5户示范户, 到2018年全村建成70户, 占全村总户数的53%, 一次接待能力达到1000人, 建成示范旅游村。

在住宅墙面的设计中重视所用材料、设计形式和表现内容的本土化, 为保证建筑效果尽量采用原生态的色彩、朴素肌理和简洁单纯的造型, 以此营造质朴亲和且传承地方民居特色的特色景观。

(五) 规划村北商贸带和停车场

规划村北临仓桑路商贸带和修建旅游停车场, 建成东西长400米的商贸带, 商贸楼26栋, 建筑面积6400㎡;建成东西长400米, 宽度15米的道路停车场6000㎡。

(六) 挖掘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 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 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其内容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特色, 实现景观生态田野化, 设施乡土化, 服务乡俗化, 项目高档化, 突出乡野主题和特色, 以区别于城市旅欧, 实现城乡旅游产品、服务、主题、设施的互补协调发展。在这里, 我们重点放在“孝文化”上, 塑造保健庄村为“孝心村”的形象。

四、发展效益分析

(一) 开心农场效益分析

开心农场按照100亩, 租赁价格30元/㎡计算:

(二) 农家院效益分析

农家院旅游住宿以及垂钓等其他农家项目, 按目前农家旅游消费水平人均100元计算:

根据以上推算数据发现100亩地正常运作后能带来年1025万的营业收入, 除去515万元的成本 (开心农场) 每亩成本2000元, 年总成本20万元, 农家乐成本按60%计算, 年总成本495万元) , 纯收入可到达510万元, 全村人均旅游业收入可达到1万元。

(三) 农家乐推广方法

1. 招商引资

吸引社会资金和有经营农家院经验的人投资, 采取入股分红、租赁场地、合资等形式建设休闲农家院、垂钓园、养鱼池、开心农场, 实现共赢的目的。逐步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利用三年时间从2014年发展开心农场的20-30亩, 到2016年发展到100亩, 以后根据需要扩大面积。

2. 加大营销

利用广播电视提高知名度, 利用报纸、杂志制作一些寓意深刻、高品位的广告, 提升品牌形象, 利用网络制作各种精彩活动视频上传土豆、优酷与人人等分享网站, 在流量最大的百度等网站打广告, 在“QQ群”和“百度贴吧”等高流量平台主动推广。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迅猛发展、新型农村和农业的建立, 农业观光文化园区景观应运而生。本文以天津市蓟县东施古镇保健庄村为例, 从项目现状、规划定位以及总体和专项设计等方面, 结合天津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研究, 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希望能为新型农村的经济发展和转变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景观

参考文献

[1]吕军, 张立明.中外休闲农业研究的比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2) .

上一篇:婚礼上父母的祝福语下一篇:大学优秀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