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的开场白

2024-04-15

说书的开场白(精选8篇)

篇1:说书的开场白

目录

序章:说书人的开场白

第一话:“咒言玩偶”的传说前篇

第二话:“咒言玩偶”的传说后篇

第三话:“魔女吞食者”的传说前篇

第四话:“魔女吞食者”的传说后篇

外传:百物语们的日常景象

后记

序章:说书人的开场白

这是我朋友的朋友所实际经历过的事情……

……嗯?怎么了?你脸上为什么一副‘这个人又开始胡说八道了’的表情?

相信我啦,这绝对是真人真事。

请你不要用那种像是看到‘放羊的少年’的眼神,来看人家这种可爱的美少女嘛。

不过呢,就算你露出热情的眼神,也是敬谢不敏喔。

因为人家已经心有所属了。

不对,现在别提这些了。没错,这正是发生在我朋友的朋友身上的真实事件。

告诉你喔,那个人居然变成传说中的英雄了!

……喂,你为什么马上就摆出一张臭脸?

不骗你,他的故事真的是一段很劲爆的传说喔。

是LEGEND喔,听起来是不是很响亮呢?

现今这种时代,根本没几个男人能成为传说吧?你现在有点兴趣了对不对?

哎,其实不管你有没有兴趣,我都会继续说下去的。

你也不需要认真听,随便应个几句、感叹几声,偶尔陶醉在我的美声之中就够了。

好,那么我就开始说朋友的朋友——也就是那位英雄的事情啰……

告诉你,他居然打造了一个美少女后宫喔!

喂,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变得兴致勃勃啊?

难道你们男生个个都憧憬后宫吗?‘因为不忍心挑选任何一个,所以全部都要!’之类的?

或许也可以说是想要受到许多女生欢迎的幻想吧?哎,那终究只是幻想吧。毕竟现在的女生可是很会吃醋的喔!到时候一定会演变成‘你不是很宠那女人吗?

应该也要对我一样好吧!应该说,我现在就要你对我一样好!’这样喔。具体来说呢,我想想……例如想送礼物给她们的时候,肯定会是一大难题。

因为你必须花费一样多的时间烦恼,花费一样多的金钱购买,而且还得送给所有人不同的礼物呢!

你真的有本事做到这种程度吗?我想大概没想到这么多吧。最好别抱着‘因为大家都爱我,所以没关系!’这种天真的想法。世上所有的女孩子都一样,大家心里一定都有‘希望自己特别被爱’的念头。只要一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的那个人,马上就会菜刀伺候喔!而且刺进去之后还会搅一搅,让你的内脏再也没机会修复。就算运气好活下来了,肯定不可能再过正常人的生活。哇~这就是最毒女人心吧。

哎呀,我好像愈扯愈远了,我要说的不是这些啦!

虽然说也不是完全无关,但总之重点不在这里。

呃……我原本是要说什么?对了对了,我是要说那位变成传说英雄的少年啦。

你知道什么是‘都市传说’吗?

没错,都市传说,就是‘UrbanLegend’。

一般其实是用‘Folklore’这个词来称呼的。

不过这个词现在好像根本就没什么人在用吧?

毕竟,如果邻居的欧巴桑突然脱口说出:‘对了,最近我打听到一个Folklore……’之类的,那未免也太崇洋媚外了一点呢。

现在顶多只有时装界会用这个词而已,而且指的还是民族服饰风格的衣服。

言归正传,你听过都市传说这个名词吧?

指的是那些听起来荒诞无稽,却又不完全像是虚构的小故事。

尽管大多属于惊悚类型,但或许当中也含有一些诙谐面,因此广受各种年龄层的喜爱,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

这就是都市传说。

结论,那个人就是变成了所谓的都市传说。以上,故事到此结束。

……嗯?怎么了吗?

你的表情看起来好像想知道更多对不对?

难道你对这个都市传说很感兴趣吗?

喔~原来你对这类事情有兴趣啊?

我还以为你比较想听‘其实隔壁班有个很可爱的女同学’,或是‘虽然平常穿着衣服看不出来,不过那女孩其实身材很惊人喔’之类的话题呢。

喔,原来那些你也有兴趣呀,那就下次再找机会说啰。

虽然来聊聊你现在想追的那女孩的身材话题可能也很有趣——

但总之就先搁到一旁吧。

那么,马上就来谈谈那位实际变成‘都市传说’的英雄吧。

呃……我想想看……

我先列出三个故事标题,让你从里头挑选看看如何?

第一,会追杀人的诅咒玩偶。

第二,消失的花子。

第三,吞食魔女的魔女。

什么?你问为什么刚才提到的他没在里头?那是当然的啰。

因为他呢——正是将这些传说全都收为己有,一位真正的传说大师。

他就是‘第101篇百物语’的故事主角。

篇2:说书的开场白

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生在世天天天,日月如梭年年年。

富贵之家有有有,贫困之人寒寒寒。

升官发财得得得,俩腿一蹬完完完。

名利二字一堵墙,高人俱在里边藏。

篇3:陕北说书语言的顺应性阐释

顺应论

顺应论最早于1987年在国际语用学会上提出, 其成熟的标志是1999年维索尔伦“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的发表。维索尔伦不再把语用学看作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而视其为研究语言的视角。依维索尔伦来看, 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 交际者之所以能够对语言作出选择, 便是基于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2000, F15) ;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 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 (同上) ;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 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同上) 。语言的三个特性中, 顺应性以变异性、协商性为前提, 处于最高级别, 故学者们以顺应论命名维索尔伦的理论。

顺应论首先需要解释谁顺应谁的问题。维索尔伦提出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语境和语言结构。一方面, 语言的选择可以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进行, 包括语言、语码、语体、语音、词素、词汇、分句、句子、命题、超句以及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另一方面, 语言各个层面的选择需顺应不断变化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维索尔伦一再强调, 语境不是静态的, 而是不断变化生成的, 故顺应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双向性。作者在研究陕北说书的过程中发现, 陕北说书人使用语言的过程亦是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作出选择以顺应不断变化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语言语境的过程, 而此动态顺应过程也解释了陕北说书人的成功交际以及陕北说书的流行。

陕北说书语言的顺应性阐释

1.陕北说书的宏观体裁结构

陕北说书按说书时间长短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曹伯值将半小时至三小时之内的 (即说一晚上的) 说书列入中篇, 读者可以此作为参考划定长篇和短篇。受时间限制, 短篇小段内容、结构紧凑简单, 一般呈现出导入—正本—结束套词的结构框架, 而长篇和中篇的结构较为复杂, 尤其长篇, 可包括导入—正本—过场小段 (含关口小段) —结束套词。无论长、中和短篇, 正本为说书必不可少的部分。正本即说书正文或主体部分, 讲述故事主要内容。正本之前为导入部分, 正本之后则为结束套词。

书词各结构之间协调统一, 互相衔接, 过渡自然, 语言结构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对语言语境的顺应和说书人较强的顺应意识, 而各结构之间的衔接主要借助具体的语言实现。

本文研究的陕北说书书目中, 除1/3左右的小段、中篇《蚊虫诗》和长篇《刘公案》直奔主题外, 其余书目皆在正本之前加入导入部分。“导入”其实是笼统说法, 涵盖了所有正本之前的内容。实际上, 陕北说书的导入部分或提纲挈领, 总结正本内容, 或导入正本, 或压根与正本无关。至于篇幅, 亦长短不一:短可一两句, 如小段当中的“琵琶一响我开腔, 有一段故事听我讲”;长如长、中篇书目中的一首诗或/和一个小段/书帽, 如中篇《回龙传》开篇无关主旨的“杨六郎表功”韵白小段, 又如长篇《杨公案》以书帽开篇, 后随“斗大黄金印, 天高白玉堂, 不读万卷书, 谁能奉君王……”作为定场诗。书帽“是一部分或一场书正式书文之前加唱的小段” (曹伯植, 2010b, p.34) , 可与正本无关。广义的书帽包括短篇小段, 狭义的书帽“一般没有人物贯穿, 没有故事情节” (同上) 。本文采用书帽的狭义定义, 将其与短篇小段区分开来。书帽、定场诗主要起着等待听众、安定书场的作用。

万事开头难, 故作者试图发现书词首句的创作技巧。语料显示, 书词首句灵活多样, 无一定之规, 出现频率较高的如“拿起三弦定好音, 来下的明公我一声请”/“弹起我这琵琶定起音, 先说个小段请你听”。语料中以琵琶或三弦开篇的说书共有11个小段、2部中篇和1部长篇。其次是“说南乡, 道南乡, 南乡有个 (王家庄) ” (5个小段) 。

中长篇书目导入到正本的过渡有明显的语言标记, 如“吟诗一首/闲言几句, 书归正传” (4部长篇, 1部中篇) , 而故事的结束通常会提到书名 (32次) , 如“这就是《……》事一桩, 说到此处就算完/流落世界万古扬”或出现“书说团圆戏唱散, 这段故事就说完” (8次) 等套词。

长篇书目持续数日甚至月余, 故中间休息前后需加入过场小段。因《金镯玉环记》和《代州还愿》有明显的场次划分, 故以二书为例。《金镯玉环记》共分12场, 《代州还愿》共分7场。休息前的语言标记“说到此处住一住, 我歇一歇缓一缓再理论/下回书里再讲明”在两书中分别出现2次和4次;其余9次和2次中间休息安排在“书中人物命运遇到大转折时, 矛盾冲突到了最激化时, 故事悬念到了最强烈时” (曹伯植, 2010b, p.37) , 说书人以“关口”一词作为标记, 如《金镯玉环记》的“书有关口将有名, 抖乱头绪整不清。说在此处搁搁音, 歇缓歇缓再理论”和《代州还愿》的“书到此处住了吧, 故事到关口就搁定”, 此类小段被称为关口小段。休息后再次开场则以“不讲……, 也不讲……, 说的……”或“上回说的……, 回书再说……”等承上启下, 逐渐过渡。

最后, 同一场书内, 人物到人物的过渡, 也有特定的语言手段衔接, 如“不表……, 再表……”, “说书的难说两家话, 按住这家说那家”, “这把他按住先不明, 回书表表……”

说书书目各结构的先后安排及标记性语言使得语篇各结构之间紧密衔接, 按照线性序列层层推进, 充分表明了说书人选择语言时对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面对混乱的会场、尚未进入听书状态甚或姗姗来迟的听众, 说书人无法直入正本, 于是书帽、定场诗等导入部分顺应而生。说书人选择说书语言顺应听书人及自身心理世界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导入、正本、结束语之间的过渡既是说书人积极策划的过程, 也是听书人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说书人过渡词语的选择方便或提示听书人把握说书结构, 辅助其理解和认知过程。第二, 人类认知有一定的缺陷, 不能毫无休止的工作, 说书人选择过场小段即是顺应了人类认知和记忆的局限性, 为大脑提供一定的休息时间。第三, 口语不同于书面语, 有转瞬即逝的特点, 不易记忆;过场或关口小段之后的部分提示听书人休息前的说书内容, 顺应了人类易忘的心理特性。最后, 说书人选择在关口停顿, 亦是考虑了听书人忘情之处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 故而有把握留住观众;当然, 关口小段的设计也不排除说书人对自身身心需求的顺应, 顺应休息和收钱的愿望和意图。

2.语音

陕北说书的语音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 陕北说书植根于陕北大地, 使用的是陕北地方语音。后鼻音化和入声是陕北说书语音最为突出的特点, 如[en], [in], [un] (甚, 亲, 顺, 孕) 等多发为后鼻音, 而说书中亦有一部分读音保留古汉语的入声, 读音短促, 一发即收, 如职、说、发等。另有特殊的发音, 如下[ha]、鞋[hai]、街[gai]、山[san]、愁[cou]等。一般说来, 如若说书人和受众皆为陕北民众, 即如本研究中的陕北说书交际者的情况, 说书人没有较大的语音选择余地, 甚或仅具陕北方言, 说书语音的选择没有明显的意识参与;而舞台说书人选用普通话, 则表现出顺应全国观众语言环境的强烈意识。因舞台说书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故不再详述。

第二, 陕北说书顺应场景、情节和人物性格的需要, 话语速度时紧时慢。以张俊功的《快嘴》为例, 张先生扮演快嘴角色时, 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向我们勾画出一个能言善道、心直口快、泼辣直率的快嘴姑娘形象。

第三, 陕北说书节奏感、韵律感强, 语音的选择充分顺应了押韵审美的需要。因其韵律与文体密切相关, 故在文体一节详细探讨。

3.词汇

陕北说书用词简单、生活化, 词汇表现出较强的陕北方言特色。通过对语料的分析, 作者提炼出以下几类风味奇特的陕北说书词汇。

叠词。张俐 (2006) 提到, “陕北方言中单音节名词、动词以及量词大都可以重叠” (p.86) 。陕北说书中叠词多现, 如心口窝窝;圆圆长个圆脸脸, 花花长对花眼眼, 竹竿竿身材杨柳腰……;头戴一个帽帽没顶顶;从小小就好哭;你多会跟大会跑跑, 叫你妈给你缝上个花袄袄;油花花, 酱点点, 芝麻面面姜片片, 猪头头, 羊脸脸, 香得客人扭眼眼……

助词。陕北说书中的助词别有风趣, 如晓得噻;吃喀也脆, 嚼喀也香;你咋去转个圈圈, 买下了买, 买不下咋回来……;咋我写一支请帖, 叫范丁赶紧请草上飞来拿……另外, 陕北说书中语气助词连用现象较为普遍, 如老鬼, 咋该就看你起哩么, 人会起了名哩;嗯, 是哩嘛;哎, 那大概走呀嘛, 那见天走哩么……

缀词。此类词汇因难以归类, 且无法独立使用, 仅能缀于其它词汇前后, 故列为缀词。陕北说书中最为活跃的缀词当属“格”, 如白格生生眉眼, 嫩格崭崭女子, 俊格旦旦女子;另有“达”, 如这达, 那达。

其他土语。脑 (头) , 急壳子 (结巴) , 解下 (知道) , 害气 (生气) , 装新 (拜堂成亲) , 不敢 (不能) , 坎忽儿 (差点儿) , 短不下 (少不了) , 盛 (居住) , 地流平 (平地上) , 灰 (冒失, 傻愣) , 交零 (完成) , 脱笼 (开始) , 尔格 (现在) , 可囊 (多) , 麻达 (麻烦) ……

活泼生气的语言为陕北说书注入了朴实的乡土气息, 极大地便利了轻松和谐的说书氛围的营造, 进而有利于成功的交际。

4.文体

陕北说书的文体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语体、修辞和书套。

⑴语体

陕北说书韵散结合。韵白讲述故事, 多七字一句, 亦有八字或十字一句, 句尾押韵, 听起来节奏感强, 朗朗上口。而尤具特色的则是专属陕北说书人的陕北韵腔, 如前文提到的后鼻音:忙得个老婆子没有慢行/双手端过来个洗脸盆/冷水滚水掺了个匀/架架上拿来一块花汗巾 (回龙传) 。句中的“盆”、“匀”“巾”皆发成后鼻音, 便于押韵。又如:大脚娘, 扑上来/勾子一霸拿起一只鞋。“鞋”字音读[hai], 与“来”押韵。故即便是曹伯炎等面向全国观众的著名舞台说书人, 改说陕北方言为普通话的同时, 亦选择保留陕北韵腔, 以便顺应韵律和语音语境, 顺应听众的审美需求, 体现了说书人强烈的顺应意识。当然, 韵白的选择不乏其他因素的考虑。说书人是民众眼里的先生和文化人, 有一定的权威和神秘感, 选择整齐、文雅、并非凡人皆能使用的韵文顺应了说书人文化上的优越感以及维持其地位和威信的心理需求。

然另一方面, 陕北说书韵白并非艰涩难懂。主要原因有二。第一, 韵白用词简单、生活化;第二, 从句式上看, 小句多为无标记小句, 事件铺排体现出明显的时间线性, 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习惯, 如《双头马》韵白部分:“张天顺, 没消停, 上了高楼十三层, 双手推开门两扇, 月桂月兰便开言。张月桂, 张月兰, 便把爹爹叫几番。你老家不在上方坐, 上楼有个甚事情?张天顺有语开言道, 把二位女子叫一声……”即是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构建小句, 向听众展开一系列时间紧密相连的画面。总而言之, 韵白高深的面纱下隐藏的其实是最朴实的语言, 并未给群众的理解带来困难, 体现了对群众文化水平和理解力的顺应;固然, 此种韵白的选择必也受制于说书人并不太高的文化水平。

⑵修辞

陕北说书书词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段, 最为普遍的是夸张和比喻, 如描写人穷时说道“盛的那些烂房没顶顶, 遮不住雨来挡不住风, 月亮下来就顶灯。十个囤囤九个空, 倒把慷面磨半升。老鼠饿的打能能, 芥蛄饿的发迷昏”;描写将军外貌时用到“头如斗, 眼赛铃”;描述骑马时用到“上山真像钻天鹞, 过湾好像小黄莺。过河好像雕翎箭, 下山好像滚流星”。通过对多篇书词的分析可以发现, 这些优秀的说辞一经使用, 便被其他艺人广泛套用, 进而发展成书套。

⑶书套

简单说来, 书套就是描写人物出场、穿衣打扮、街头景象等主题和典型场景的固定说辞和程式化结构, 不会对故事情节产生影响, 可以套用到多部书词。如一提到人穷, 艺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上文的描写, 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说书中。书套的使用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 故将其与修辞手段一并置入文体部分加以讨论。

作者认为, 修辞手段和书套的使用是顺应人类记忆和认知特点的结果。前文已经讲到, 说书作为一种口语语体, 直接诉诸人们的听觉, 具有易忘和转瞬即逝的特点, 故而说书人需搬用形象语言渲染强烈的效果, 帮助听众在大脑中实现听觉材料到视觉材料的转换, 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听众的感知和记忆, 从而抓住人心, 而修辞和书套正是传递这种形象语言的有效手段。另外, 书套的使用还有其他便利:第一, 艺人在说书过程中慢慢发现, 只要场景合适, 这些书套可以用于多部书词, 从而省去了加工创造的努力, 说书过程中可以信手拈来, 为我所用。第二, 因为艺人事先已经熟记大量书套, 经过熟记和多次应用后, 再次调动书套如同条件反射, 无需太多的记忆努力, 如此可将更多精力放在记忆非书套部分。第三, 如若艺人说书现场忘记故事内容, 可以利用书套延长甚或拖延说书时间, 填补时间空白, 从而留出更多时间恢复记忆。故而可以说, 书套是顺应说书人和听书人认知和记忆的产物, 体现出说书人高度的顺应意识。

5.内容

陕北说书作为民间叙事文学, 题材丰富。就本文研究的陕北说书来看, 书文多围绕奸人受惩、善人得报、男女爱情、家庭关系、王公落难、历史人物、诙谐调侃等主题展开。书文的宗旨无外乎劝恶扬善, 宣扬善恶终报、爱情忠贞、父慈子孝, 劝人切勿嫌贫爱富或不择手段贪慕富贵权势, 当然也有部分书目纯粹娱乐大众。由此不难看出, 陕北说书内容的编排是对群众价值观和爱憎心理的顺应, 顺应了人民群众渴望和平、平等、友爱, 建立美好家园的愿望;战胜位高权重的邪恶势力、奖赏人微言轻的善良小民给草根阶层带来了慰藉、快感和心理满足;陕北说书对正面思想的宣传是对社会道德规范、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的顺应, 而说书人围绕人物小缺陷和家长里短编就的搞笑小段则顺应了大众的娱乐心理, 给生活单调枯燥的陕北农民带去一丝阳光和微笑。

结语

陕北说书博大精深, 底蕴丰富。限于篇幅, 本文仅着眼于语言特点的探索, 对分析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其他亮点只能忍痛割爱。每一亮点, 如说书人的手势、表情、目光、笑声等非语言性符号, 逼真的声音模仿, 舞蹈动作、道具、各种乐器表演等艺术手段, 猜字谜互动、仪式小段的即兴编造皆体现了对特定场景的顺应, 为陕北说书的成功增添了一份筹码。另外, 如若扩大研究范围, 将语料延伸到现代说书, 将会更好地展示说书语言各层面对语境的动态顺应, 如说书内容从封建宗教到写实的转变, 词汇方面时新词汇的引进等。所有这些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陕北说书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出于对说书体裁以及受众的考虑, 陕北说书人在语音、词汇、句子、修辞、内容、体裁结构、语体和语码等语言各层面不断进行着选择, 形成了陕北说书语言的独有特色。陕北说书语言体现了说书人对受众语言环境、认知水平、审美需求、情感和价值观的顺应, 对说书人自身地位、文化水平和娱人角色的顺应, 对交际场合和交际双方社会关系的顺应以及对说书语篇组织布局的顺应。

关键词:陕北说书,语言,顺应

参考文献

[1]曹伯植.陕北说书传统曲目选编 (短篇集中篇集长篇集)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曹伯植.陕北说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3]党音之.陕北说书音乐的主题变奏与曲体结构[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 1985, (1) .

[4]关意宁.在表演中创造——陕北说书音乐构成模式研究[J].上海音乐学院.

[5]吕青, 宋亚萍.陕北说书艺术的文化变迁探析[J].人民论坛, 2012 (377) .

[6]孙鸿亮.先秦“瞽矇文化”与陕北说书[J].社科纵横, 2008, 23 (8) .

[7]孙鸿亮.陕北农村庙会书调查与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 2009 (2) .

[8]张俐.论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 2006, 36 (5) .

篇4:岁月的说书人

戏说桥梁

你如果认真思量,不难发现让桥梁显得伟大的并不全是化天险为通途的巧夺天工。一座桥梁连接的不仅仅是两块陆地,有时它成全了隔岸遥望的期待,有时它铸就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有时它是爱情故事酝酿的舞台,有时它又是一场战争的转折地。

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造桥技术的兴起,桥梁也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衍而日益完善。虽然汉语里给“桥”字的定义是“跨越河流、山谷、障碍物或其他交通线而修建的架空通道。”《说文》亦曾注:“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确切的说,它是用来将交通路线或者其他设施跨越如河道、峡谷、道路等天然或人工障碍的构造物。从客观上讲,桥的作用是允许人、车辆、火车或船舶穿过本难以跨越的交通障碍。但从情感层面去理解,桥梁却存在着超越“通道”功用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是文明赋予它的不凡,亦是意识形态以及文学标榜出的精神丰碑。在绘画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桥梁形象,便很少再以它的客观属性加以解析。如莫奈的《日本侨》、《阿尔让特依大桥》以及《滑铁卢桥》等绘画,便是因其美学价值而成为画中意象,流传百年。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桥梁拥有打动人心的魅力,它牵引着某些情景下人们的思绪与行动。事实上,当桥梁被附加进这些情感与美学功能后,语言中对“桥”一词的运用也随之扩张开来,由此便形成了“鹊桥”等浪漫而实际不存在的神话或者传言。而那些现实中存在的桥梁是这些虚构出的桥梁的精神基地,它们承载着文明与时光给与的气质,一边充当便捷工具,一边兼任情感港湾。如若为桥梁灌注言语的能力,或许,它便能诉说出千万个曾在此上演的真实故事。这些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或皆大欢喜,或兀自唏嘘的故事便是由桥梁谱写的真实历史。

纵观古今,无论是费雯丽半个世纪前打动全人类的《魂断蓝桥》;抑或是大卫·里恩的巅峰之作《桂河大桥》;无论是豪片巨作《清明上河图》中所绘贯木工廊桥;抑或是徐志摩描绘自己站在康桥上挥别悠悠康河的名诗《再别康桥》……现实中的桥梁总成为诗人、导演、画家们孜孜不倦的永恒题材,为文明抹上一笔浓烈的桥梁倩影。而我们,且踏上一段短暂的寻桥之旅,如沙海拾贝,聆听世界名桥细细诉说它们曾目睹的历史长河中白驹过隙般的光阴故事,分享并珍重这沧海桑田的如烟往事。

金门大桥是世界著名大桥之一,被誉为近代桥梁工程的一项奇迹,也被认为是旧金山的象征。大桥的北端连接北加利福尼亚,南端连接旧金山半岛,于1933年动工,1937年5月竣工,用了4年时间和10万多吨钢材,耗资达3550万美元。整个大桥造型宏伟壮观、朴素无华。桥身呈朱红色,横卧于碧海白浪之上,华灯初放,如巨龙凌空,使旧金山市的夜空景色更加壮丽。

而关于这座奇迹之桥,一直流传着一段动人故事。彼时,在旧金山两山间建造一座大桥,已经成为各界有识之士议论和探讨多年的议题。时任届市长德高望重,他到华盛顿国会游说,争取各州及本地财团和金融机构的支持,终于筹措到资金并获得市议会的通过。当年旧金山有位很有才华的建筑师约瑟夫,正与一位倾城倾国的佳人热恋,他们已经谈婚论嫁,准备周游世界各地,旅行结婚。偏巧,他数年前呕心沥血设计的方案被政府选中。但约瑟夫并不象市长原来想象的那样高兴,他虽然神情激动,却面有难色。原来,他要在爱情与事业之间作出决择:要投入金门大桥的工程中去,大约需要四年时间,那么婚期就要推迟;如果按予定时间结婚,就要在事业上丢掉千载难逢的机会而抱恨终生。

经过两天两夜的内心煎熬,约瑟夫终于鼓起勇气同未婚妻诉说了自己的难处,并选择推迟婚期,以完成大桥的建造。在建桥的四年中,约瑟夫为将用自己的心血和灵感绘制的杰作变成现实而发奋工作。而金门大桥亦在规定时间内竣工。可在大桥通车庆典那天,约瑟夫却心情抑郁,他的情绪与当天在场欢庆的人群形成极大反差。原来,本来按四年前的约定,金门大桥建成庆典之日,就是他与未婚妻喜结良缘之时。可叹的是,一年前他的未婚妻耐不住寂寞已经另嫁他人。因而,人们在欢庆时刻,谁也没有留意他的情绪变化,当欢庆的人群走到桥中间时,他突然转身冲向桥边,接着飞快地爬过栏杆投向大海……

悉尼大桥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与悉尼歌剧院齐名为悉尼的代表建筑。这座大桥从1857年设计到1932年竣工,建造耗时近一个世纪,它不仅是连接港口南北两岸的重要桥梁,更是悉尼这座澳大利亚最大国际都市的精神象征。在此处上演的故事,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都轰轰烈烈,却不乏真实与质朴。而当地政府似乎也希望借大桥的声明在外与地标作用为当地人带来更多乐趣与精神探索,开发出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利民工程,如灯饰建设,将海港大桥与悉尼歌剧院装扮成霓虹仙境,为悉尼港打造出一副胜似人间乐园的景致;又如快艇以及游轮服务,于碧蓝海水上俯瞰大桥,别有风韵。如此,将悉尼港的多姿风情向全世界的游客展露出来,不仅为城市形象加分,更让城中人为他们所居住的城市感到骄傲。

在这些物尽其用的有趣增值副业中,攀爬大桥应算是最为刺激有趣的一举。从1998年开始,悉尼大桥开放给公众攀爬,普通人都有机会一尝当冒险家的滋味了。并且,整个攀桥过程非常安全。“攀桥观悉尼”提供导游陪伴攀登者到大桥拱顶,疯狂的高空体验让多数人屏住呼吸。当到达悉尼大桥的顶端时,那种成就感言语无法形容。

在登桥之前,攀登者必须通过肺活量测验、酒精测验以及通过金属探测器,还必须在健康状况证明和合约表上签名才可以获准攀爬。成功攀上悉尼大桥顶端的游客都会收到一份纪念照片以及成功攀登大桥的证书,以向朋友炫耀。登顶海港大桥于普通人而言宛如登上珠峰,自是一番难忘体验,而这一项目也成为悉尼海港大桥的一个特色,经久不衰。

nlc202309011256

素有“伦敦正门”之称的伦敦塔桥以其古朴的外表给人以“古董”之感,桥基上建有两座高耸的方形主塔,两座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顶和五个小尖塔,远看仿佛两顶王冠。行人从桥上通过,可以饱览泰晤士河两岸的美丽风光;下层可供车辆通行。当泰晤士河上有万吨船只通过时,主塔内机器启动,桥身慢慢分开,向上折起,船只过后,桥身慢慢落下,恢复车辆通行,极为壮丽。伦敦塔桥自1894年建成便成为旷世奇迹,闻名海外。因而,1968年,当英国童谣《London Bridge Falling Down》中的主角——逐年下沉的伦敦桥以 246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企业家罗伯特·P·麦卡洛时,麦卡洛实则误以为自己买的是伦敦塔桥。聪明的英国人为这个美国商人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计谋,使得本就奄奄一息的伦敦桥借助伦敦塔桥的名气作出了最后的经济贡献。

此后,被麦卡洛买下的伦敦桥被拆解,并运回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哈瓦苏湖市,并于1971年10月10日最终重新复原完成,对外开放。如今,位于亚利桑那沙漠中的伦敦桥成为一个人造英国主题公园的核心部分,成了继大峡谷之后,美国第二大旅游景点。也正是因为当年这样一出乌龙事件,让伦敦桥在它的新家得到了重生,而这,大概都要归功于伦敦塔桥的声名在外,虽然看似是一次不光彩的事件,但最终还是得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在曼谷西北122公里的北碧府(Kan-chanaburi),有着一座横跨桂河的大桥———桂河大桥。今人对它的印象多来自大卫·里恩的电影《桂河大桥》。而正如电影所述,这座大桥折射了二战期间的一段历史:当年日军占领泰境期间,强迫盟军战俘建造铁路以连接缅甸及暹罗。桂河大桥就是其中的一段,被称为这段铁路的咽喉。大桥原为木桥,几经飞机轰炸,早已毁坏,只有在河水很浅时才能看到残迹,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来修建的铁桥,它今天还在通车。重建后的桂河大桥,在原来桥的两侧圆弧铁架多出了两段不协调的方形铁架,没有原先圆弧铁架的优美,很多看过的人觉得不伦不类、不搭调,却恰似战争留下的不灭伤痕。

桂河大桥大约10分钟就可以走完,过了桥就是这段著名的铁路,一直前行可以通到缅甸。站在桂河大桥的桥头,看着夕阳下静静流淌的美丽桂河,使人难以想象这里发生过的硝烟往事,如今的桂河大桥早已被花园与景色拥吻,如同祭奠英烈的肃穆肖像,在这世外桃源坚守着当年战士们的信仰。

印象中,滑铁卢桥总是同凄美与浪漫密不可分。这座桥很容易让人想起银幕经典《魂断蓝桥》。而多数人认为,得益于影片本就凄美的故事,剧中女主角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地点——滑铁卢桥亦被赋予了浓墨重彩的悲情色彩。然而,滑铁卢桥的故事却不仅仅如此,恰恰相反,正因为滑铁卢桥的浪漫色彩,反而为电影增添出众。自大画家莫奈与安德烈·德朗为其作画伊始,滑铁卢桥便成为彼时名流流连忘返之地。

另外一个让滑铁卢桥凭添凄美的故事发生于二战期间。彼时,滑铁卢桥在饱受战火后进行重建。由于当时二战战事正酣,男丁稀缺,粗重的建筑工作因此也就不得不交给英国妇女去完成,所以它有时被称为女士桥。在德国法西斯的狂轰滥炸中,新桥终于在1942年建成,不过正式通车一直拖到了1945年。新的大桥是二战期间唯一被德国轰炸机损坏的泰晤士河桥梁。应说,滑铁卢桥是一座重建在伦敦女性臂膀上的桥梁。

最初提议建造纽约布鲁克林大桥是德国移民约翰·罗布林。他曾经是黑格尔的学生,后来成为建筑师。约翰·罗布林为建造大桥呼吁了15年,按照他的设计,布鲁克林大桥全长1600米,将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梁,也是全世界第一座斜拉式钢索吊桥。计划建造周期14年。但布鲁克林大桥动工前不久,约翰·罗布林患破伤风,他顽固地拒绝医生治疗,离开了人世。建桥工作落到他32岁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身上,华盛顿·罗布林从造桥一开始便坚持亲临现场,但是,桥桩的水下施工使得华盛顿换上严重的“潜水员病”。两个桥桩都建完的时候,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全身瘫痪,无法亲自到达工地现场,妻子爱蜜莉为此不得不自学高等数学等各种工程技术。时光过去了12年,大桥终于建成通车,当天有15万人次从桥面上走过,举行庆祝仪式,但他的建造者华盛顿·罗布林却从来没有踏上这座两代人生命建造的大桥。百年匆匆,如今的布鲁克林大桥已是纽约这座世界第一都市的命脉,而罗布林父子的事迹亦被广泛的传颂开来。

日本的明石海峡大桥是世界上最高、最长、造价最昂贵的悬索桥。它共设有6条高速车道,将日本本土的繁忙都市——神户与日本南部的淡路岛紧密连接了起来。大桥创造了本世纪世界建桥史的新纪录:可以承受里氏8.5级强烈地震和抗150年一遇的80m/s的暴风。

1995年1月17日,日本坂神发生里氏7.2级大地震,大桥附近的神户市内5000人丧生,10万幢房屋夷为平地。但该桥经受住了大自然的无情考验,只是南岸的岸墩和锚锭装置发生了轻微位移,使桥的长度增加了0.8m。大灾难后,日本举国于悲痛之中。但稍后,人们便从明石海峡大桥的完好中看到了希望,从中获取到面对明天的勇气。大桥赋予当时的日本一种难以言表的精神强心剂,让国民很快走出了阴霾,重新振作起来。应当说,明石海峡大桥是大地震中的民族英雄,不仅因为它的屹立不倒,也因为他带给人们希望不灭的力量。

篇5:说书的作文

正所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一本书若是想让人爱不释手,“书装”自然也是要的!便拿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一些青春小说,尤其是原产于韩国的那种来说,其造型似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统统是绚丽的外皮,打扮得很精美,上面一那一女两个卡通形象的小人,男的要么帅得掉渣,要么酷的没谱;女的大都是小巧玲珑,美丽动人,眼睛大的出奇,然后轻轻依偎在男的身上。书皮是那种硬纸可以折过去的,背面印有作者的情况或是故事梗概。正文一般采用那种质地很轻的纸,一本厚的可叹的书掂在手上,往往没有多少份量,恐怕也是专门为现在的学生设计的,太重了,怕拿不动。

有一种书的打扮我很喜欢,便是武侠小说。家里更是收藏了一些,以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居多,它们的打扮便给人一种古朴肃穆的感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好似正在进行一场厮杀。最喜欢的还是三联出版社出版的那套金庸全集,每部小说都是独立的一本,一部长篇看下来感觉很爽,而且封面上画的那些人物风景很有古代的韵味,好似捧着一卷墨宝,嗅到了古代的侠气。

一些经典的名著总是包装精美的,只可惜这类书并没有收藏很多,新近买的一本《半生缘》便是其中之一。书的外壳用了很厚重的硬纸,敲起来会发出“咚咚”的声响。然后在外面又包了一层光滑的塑纸,底面是深蓝色,正如此书的作者张爱玲那样古朴典雅。正文用的纸很白,当然也很有硬度,四周空了一大片,毫无修饰的东西,从而使正文变得更加突出。从书中伸出的那根长长的红线是我尤其喜爱的,有了它便可以不用再另找书签了。精美的书自然也是价格不菲,因此这类书在我家并不常见。

还有一本书由其珍贵,是一本比我还老的《聊斋志异》,书皮早就飞没了,而且前后还掉了很多页。因为年代久远,书纸也开始泛黄,每次翻它都能闻到一股发霉的味道,于其内容而言,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篇6:说书的作文

谈到书,我的大脑就特别兴奋,它每每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我帮助。还记得那天,我正在写作业,题目让我难得烦躁,没几题是会的,我一边咬着笔帽一边冥思苦想,想了好一会儿,还是都不会,干脆放下笔,一头栽到床上。妈妈闻声走过来,笑着给我一本书,我接过看了看,题目是《走路上学》。

“切,没意思!”我嫌弃地把书丢在一旁。

“看看就知道了,”妈妈的语气中满含浓浓的神秘感,“它能给你一些启迪。”

我从小就不爱看书,看书名都没什么意思,我更不会看了,过了一会儿,我想起妈妈神神秘秘的话,便拿起书来,不屑一顾地读了起来。

书中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安娜与她的弟弟从小渴望上学读书,却只能坐吊索过江读书上学,十分危险。渐渐地,我看得津津有味,既同情安娜兄妹俩,又被书中生动具体的语言所吸引,完全放不下书来,后来读到兄妹俩拿到了新书时,我高兴地拍手叫好,读到安娜为了书被卷入江水里时,我又十分难过。那时,我体会到了书中的不一样的情绪。读着读着,我忘记了时间,直到最后读完了整本书才揉了揉眼睛,一看钟才知道已是傍晚。

最后的结局让我感到欣慰,他们最终踏上了大桥,实现了走路上学的愿望。读完时,妈妈也走进来,问:“怎么样,看到了什么?”我回过神来,想到书中的孩子渴望读书上学,而我却因为作业而放弃,我低下头去,惭愧地“哦”了一声,便又开始做起作业,我开始珍惜上学的时间,开始努力地动脑,在那本书的启迪下,我写完了这份作业……

篇7:难忘家乡的说书散文

听说书,还是在很小的时候。

那年月,农村里平时没什么文化活动。每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打锣鼓闹红火只能给人短暂的欢乐;其次便是公社组织的电影放映,看电影是要买票的,一年也放不了几回,由于人们经济太困难,大多看不了全剧,只是守在场外凑热闹罢了,一群买不起电影票的和不愿花钱买票的人闹哄哄地聚集在一起,听着电影里那精彩的打斗声或激烈的枪声,心里急切地想看却也无奈。再就是看戏,只有公社所在地才唱戏,看戏也是一样,每年仅秋后一台戏,多则五天九场戏,少则四天七场戏,看戏也买票,只有值勤人员和帮剧团打杂的人可免票,人们只舍得掏钱看一两场,大多的时间是在场外转悠。再就是偶尔有耍戏班耍猴的光顾,完了还要挨门挨户讨些粮食和吃食。唯一不用花钱欣赏的就算听说书了。

说书由生产队集体给玉米之类的,算是报酬。说书的其人员多则五人,少则不过三两人,演员基本是又聋又瞎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在生产队不能出工。村里来说书也不是常有,只是那个生产队里的牲口产下骡驹马驹,驴驹牛崽的时候才请上一回的。

那时对于生产队来说,饲养的牲口都是宝贝,全队几百口人的耕地全靠牲畜耕作。有怀了崽的牲口便百般呵护,从队长到饲养员无不精心照看,耕地拉车上也照顾,吃草料也偏待。为的是给生产队省钱。倘产下新崽,为了祈求平安,便于管护,队里再困难也要拿出几十斤粮食请人说段书。于是请说书人说书便成了那时的习惯。这也算是一种农村文化活动,人们也乐的享受一番。

印象中,小时候听说书的次数很少,每次都在夜晚时分,由父亲或母亲牵着手带上去听。往往是没开场前人们就三三俩俩陆续赶到生产队的饲养院,围在早已摆好的两张桌子周围,各自坐在自带的板凳上,妇女儿童大多坐在靠前的位置,青壮年们围在四周站立,那不算太大的饲养处场院黑压压的全是人,那些劳累了一天的男女劳力们得到了暂时的松懈,男子们吸着旱烟,烟袋锅的红光一闪一闪,满场的呛味,老太太们埋怨地发着牢骚,小孩们禁不住地咳嗽两声,青年们打着忽哨,不时地传来姑娘媳妇的嘻笑声。直到队长带着说书的人进场,坐定,人们才有了些许的安静。

队长宣布开始,紧接着说书人的三弦弹起,刷板响动,先说几句开场白,无非是〞我们今天来到X村,给大家说段评书〞或〝父老乡亲静一静,我们说书大家听〞之类的。然后再来一个小段子,说书便正式开场。

名为说书,实际他们也说不了什么整本的评书,弹三弦和绑在小腿上的刷板是必不可少的乐器,用于说上小段书,另外他们还带有二胡,板胡,快板等乐器。伴着乐器,几个人轮流表演,说的内容大多是搞笑的顺口溜,自编的小段子,也唱段蒲剧,道情,眉户的小段子,不知不觉一两个钟头过去了。说书人说书的时候摇头晃脑,嘻笑怒哀,表情夸张,既幽默滑稽又搞笑,到高潮时,场内不时发出哄堂大笑,整个场院里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说书人说到高兴时神采飞扬,说到悲苦时声泪俱下,弦音高扬低沉起落不定,整个场内的人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时而高兴,时而悲切,常常听的人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散场后也久久不愿离去。

说书人都是在几十里以外的村镇请来的,队长提前派人去谈好报酬等事项,订好时间日期,然后生产队的骡马大车去接,说一场书也就能给几十斤玉米,说书的都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既不能参加本队的生产劳动,也不挣工分,只能分到少量的口粮,他们或瞎或聋或跛腿,都是当时的穷苦人,搞说书的行当,还须在文艺方面有些天赋或特长,乐器是自制的,段子是自编的,说唱的内容也是自已加工的,他们不像正规的剧团,也不像正规的评书演员,有正规的`剧目或长篇连说,而是搜集些搞笑的逗人开心的唱词唱段,供人取乐而已,以此来养家糊口过日子。说书的队伍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几乎也没有负责人。这支队伍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学习,但参加者都有一技之长,说也罢唱也罢乐器也罢,没有点专长是不行的,其表演形式不拘,词语也粗俗,甚至还有些不堪入耳的语句,人们都不去在乎,也不去深究,反正热热闹闹寻开心罢了。

篇8:说书与串讲

“说书”和“串讲”之间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 都是以讲为主, 都要讲重点字词, 都要把全文串起来翻译。不同的地方是:“串讲”只是说文解字, “说书”还需激情演绎。

在古代, 还没有今天我们已经熟悉的这些娱乐方式的时候, “听书”是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说书人都是一些所谓“下九流”的人, 但是我认为他们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甚大———文人墨客创造了中华文明, 说书人则用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这种文明普及, 惠及百姓, 使它不再曲高和寡。在古代, 下层百姓的道德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深受“说书的”和“唱戏的”影响,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所以, 我对那些从事“普及教育”的人充满敬意, 包括对那些“君子不齿”的说书人。

“书”要说得好, 一靠剧本———要有好故事;二靠演员———要会激情演绎。这样才能达成“生动感人”的效果。其中“要会激情演绎”是很值得我们教师在串讲文言文的时候借鉴的。

都说学生“一怕文言文, 二怕周树人, 三怕写作文”, 在我看来还是一个“教不得法”的问题。比如文言文, 特别是像《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这样的传记类文学, 都是“好剧本”, 如果我们演绎得好, 学生还是喜欢的。

如何演绎?

一个总原则就是“带上主观色彩”。说书人的“激情演绎”是离不开对剧本的个人理解的和个人发挥的, 教学也是如此。所谓“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摒弃了“个人色彩”何谈“特色”?我们不敢有“个人色彩”是因为我们担心自己“不够权威”, 怕影响“答案的唯一性”, 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者担心自己“考虑不周”、“观点片面”, 结果“误人子弟”。

惑矣!

世界上没有任何“权威”是用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方式造就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但“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以前人为师, 并不与我们去主动探求真理, 创造新奇相排斥。既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普遍规律, 个人色彩就不可避免。而且我相信, 有个性化解读的老师充满魅力, 有了个性化解读的课堂有灵气且美妙。反之, 亦步亦趋、只有“唯一答案”的授课方式才是片面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

有个性的老师才能造就有个性的学生。

“精彩演绎”的具体做法有三———

一是剖析评议。苏武的“守节”若按课文字面的解释是“武父子亡功德, 皆为陛下所成就”, 那么这样的出于“忠君”的守节, 在今天的学生看来毫无意义, 学生对这篇课文也就兴趣索然, 这就淹没了苏武“守节”这种行为的精神价值了!如果教师将“节”引申为“道德底线”, 那么虽然每个时代道德的内涵不同, 但是任何时代做人都不能没有底线, 任何时代都要坚守自己做人的道德底线。这样的剖析评议就比简单翻译“皆为陛下所成就”更有意义啦!这课也就讲“活”了!精彩的剖析评议绝对是授课的亮点, 而要做到这点, 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深刻的思想力。

二是补充资料。这是对一个教师知识面的考验。秦王为什么愿意“以十五城请易壁”?为什么赵王接到秦王“会于西河外渑池”心生畏惧不敢前行?为什么相如请秦王击缶而不是鼓瑟?如果你能对和氏璧传奇般的来龙去脉略知一二, 如果你能给学生插入楚怀王幽毙于秦的故事, 如果你了解秦地文化与中原和楚国的音乐不同, 那么你的授课内容就大为丰富, 学生也就兴趣陡增。当然, 补充增加的材料不仅仅是与课文有关的同时代的材料, 也可以举现代生活事例为证, 那就融汇古今、贴近生活、把古书当做今文读了, 哪有不生动的?补充资料的选择其实很考验一个教师的知识面。

三是模拟表演。这并不是要求跳出讲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现场“耍”一段, 而是像一个说书人一样运用我们富于变化的声音和表情绘声绘色地去表现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的对话, 再现千百年前那壮怀激烈、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千钧一发的场景。这不仅考验一位教师的语言表现力, 更考验一位教师的想象力。

上一篇:跨部门沟通培训心得下一篇:北京小弟弟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