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说课稿英语

2024-05-08

复习课说课稿英语(共9篇)

篇1:复习课说课稿英语

八年级英语复习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语法 现在完成时

2句型: 和have /has+V过去分词

3重点与难点: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二、说学生分析

我所教的八年级(17,18)两个班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自制力差,学习的主动性差,缺乏自信心,见于这种情况,我尽量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情境,使他们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适时的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三、说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复习已学过的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用法, 2课前准备:利用精美的图片,制作课件, 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更有积极性.

四、说教学流程与设计理念

关于现在完成时的构成与用法

(1)现在完成时的构成:have / has + 过去分词

如:work的现在完成时的肯定式为: have / has worked

否定式为: have/ has not worked

(2)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a. 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发生或已经完成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通常与表示包括现在在内的时间副词just,already, before, yet, never, ever等状语连用。例如:① It is a new one. I have never heard of that before.② Have you ever ridden a horse?③ She has already finished the work.④ Have you milked the cow yet? Yes, I have done that already.⑤ I’ve just lost my science book. I remember I put it here just a moment ago. But it isn’t here.

b. 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可以和表示从过去某一时刻延续到现在(包括现在在内)的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例如:

① I haven’t seen her these days.

② She has learnt English for 3 years.

③ They have lived here since 1990.

④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USA in the last 350 years?

c. have / has been 和 have / has gone 的区别:

have / has been (to) 表示“曾经去过”某地

have / has gone (to) 表示某人“已经去了”某地

试比较:

① He has been to Beijing. 他曾去过北京。(人已回来,可能在这儿)② He has gone to Beijing. 他已经去了北京。(人已走,不在这儿)

篇2:复习课说课稿英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A*8N/K#v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浮力的大小(注意:浸没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方向

适用条件 液体和气体

从力的角度: 从密度角度(实心)

浮 F浮>G 上浮 ρ物 < ρ液

力 浮沉的条件 F浮=G 悬浮 ρ物 =ρ液 =-F=

F浮ρ液

轮船、密度计(漂浮)称重法:F浮=G物-F

应用 潜水艇 计算 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气球和飞艇平衡法:F 浮=G物(漂浮或悬浮)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浮力》复习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1.浮力复习课说课稿

2.《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3.浮力复习课件

4.《马说》复习课的说课稿

5.浮力的说课稿

6.浮力物理说课稿

7.《浮力》说课稿

8.浮力说课稿课件

篇3:《展开与折叠》复习课说课稿

“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中第一节“几何图形”的第三个问题。学生早在小学就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本节的第一课时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抽象出几何体和平面, 又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学识水平、表达能力等,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下: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熟悉直棱柱、圆锥、圆柱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2) 能把正方体按不同方式展开、折叠, 会做简单描述, 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几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并能由此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 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4)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 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中, 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 经历动手操作、观察、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 积累数学经验,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发展形象思维。

(3) 经历展开与折叠活动,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 通过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制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教学重点

1. 直棱柱 (正方体) 的展开与折叠。

2. 会解决与正方体展开图相关的典型数学问题。

(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立体图形, 某个立方体图形展开是哪个平面图形。

(四) 教学关键点

保证学生全员动手操作, 主动探索, 相互交流。

二、教法

本节课确定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探究, 合作讨论, 总结反思。

基于本节课实践性强, 目标要求高的特点, 考虑到学生的年段特征, 尊重一个基本的客观事实:“听别人讲了, 也能知道, 但不久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只有带着兴趣积极参与, 亲身经历了, 才会真正掌握, 终生难忘。”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本节课拟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自主学习为途径, 合作讨论为形式, 培养能力为重点, 引导学生能够动脑、动手、实践、交流。在完成本节目标任务的同时, 也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数学活动:“制作火车车厢模型”, 这一动手操作, 主动思考, 合作交流“做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 增强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利用所学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课堂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忆一忆、说一说:把下列立体图形展开后, 它的平面图形各是怎样的?

(二) 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质疑:同一个正方体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图形是否一样?

做一做, 想一想

用剪刀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按任意方式沿棱边展开, 你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展开图?比一比哪一组的展开图更与众不同。

先各自完成, 再组内交流, 然后各组相互交流, 最后教师参与、完善、展示成果并归纳:有11种不同结果 (多媒体展示) , 然后归类。 (见课件)

第一类;中间四连方, 两侧各一个———6个

第二类:中间三连方, 两侧各一、二个——3个

第三类:中间二连方, 两侧各两个——1个

第四类:两排各三个——1个

(三) 巩固训练, 熟练技能

比比你的想象力

1. 下列图形能折叠成什么图形?

2. 找朋友

3. 考考你

(1) 如果“你”在前面, 那么谁在后面?

(2) “坚”在下, “就”在后, “胜利”在哪里?

(3) 下图是一个正方体展开图, 标注了字母A的面是正方体的正面, 如果正方体的左面与右面所标注的代数式的值相等, 求x的值。

(4) 课本习题4.1第11题。

(四) 总结反思, 情意发展

学生结合实例总结, 教师完善。

1. 本节课复习了圆锥和直棱柱的展开图;

2.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正方体的展开图, 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篇4:《消化管》复习课说课稿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复习说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复习计划分两大讲,用6课时完成。第一讲复习消化管,计划用4课时;第二讲复习消化腺和腹膜,计划用2课时。本节复习内容是第一讲消化管的第2课时,复习咽和食管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其临床意义。其中,咽既属于消化道,又属于呼吸道,而且咽又借咽鼓管与中耳的鼓室相通,咽部发炎又易引发中耳炎,咽的位置和特殊的形态结构决定了它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是食管损伤和肿瘤的好发部位,掌握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有助于食管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科学地进行食管插管。因此,让学生牢固而熟练地掌握咽和食管的相关理论知识,不仅能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2016年新的考纲要求,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悉咽的形态、位置和交通。

(2)掌握咽的分部及各部的临床意义。

(3)熟悉食管的形态、位置、分部。

(4)掌握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及其临床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依据考纲梳理考点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并初步学会运用解剖学理论知识解决临床病例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咽的分部及各部的临床意义;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咽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

二、说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及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目标导引——知识积累——技巧点拨——能力提升——认知重建”的教学模式,以求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新课结束后的一轮复习课,一轮复习的侧重点在于梳理考点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巩固基础知识,会做常规性基础题和简单的综合应用题。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目标导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讲练结合法,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四、说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施教过程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下学法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依据考纲要求,梳理考点知识,自主学习,归纳、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是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将考题中的问题与考点知识相联系,将提炼的考点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是指导学生初步了解解答各类题型的技巧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答题能力,养成准确解答试题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堂上,我一直注重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结合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步:考纲解读,目标导引

开课伊始,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后,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所复习内容的考纲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考纲中各考点知识的要求层次。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考纲的解读,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复习重点,做到心中有目标、学习有导向、掌握有重点,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步:考点导学,知识积累

在学生明确目标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导学学案,让学生在导学学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积累基础考点知识。对学生有疑惑的地方,教师进行适时点拨讲解,以求达到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目的。

第三步:考点例析,技巧点拨

在学生基础考点知识巩固内化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思考解答。通过例题的解答,让学生感知如何运用考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归纳各类题型的解答技巧,以求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第四步:考点精练,能力提升

在学生掌握了答题方法和技巧后,让学生做精选练习题目。通过针对性的强化练习,使学生对基础考点知识掌握更牢固、理解更透彻,并能进行迁移运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五步:考点回味,认知重建

最后让学生对本节课复习内容进行回味整理,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将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达到课堂知识小结的目的。

六、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除了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外,我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更为突出:一是在整节课中能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累知识、典例精练、独立思考,极力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二是整节课中能让学生在导中学、学中练,练中获知,精讲巧练,较好地体现了导学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三是在整节课中较好地渗透学法指导和解题技巧点拨,让学生既有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又有掌握方法技巧的喜悦感。

篇5:九年级词汇复习课说课稿

这是一节词汇方面的复习课,词汇的复习有时比较单调,因此容易枯燥,缺乏整和。居于英语教学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同时又根据中考导向及中考题型,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词汇复习课,即专向归类与中考题型链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去联想,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着教学中决不能就题论题的考虑,同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解题技巧的指导。

一、教学过程

1、以词组的导入为热身环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个人说,集体说不同方式去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链接完成句子练习进行学法指导,中英文对照,找出缺失的单词或词组,注意单词或词组的形式及时态的变化。

2、常用表达和句式的讲解,我采用引导学生去归纳的方法,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开展小组活动,自己总结归纳并进行造句练习,利用科学有效的评价去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然后链接完成句子练习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应清楚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明白出题人的意图,然后再去进一步思考知识点的细节问题。

3、话题作文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说相关词组和句式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和发散思

维的培养,用自己过生日时为妈妈买礼物这一话题,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并做相关的写作方面的学法指导。

二、对此节课进行小结。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

三、反思:

1、教学步骤间的衔接需进一步考虑。

2、小组活动时任务的布置还不够细,还不能足

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在小组活动中的价值及

收获。

大张庄中学

徐凤艳

篇6:《有理数》复习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复习课,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第二章《有理数》的复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理数作为中学阶段的入门章节,非常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一方面,数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初步形成有理数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是小学算术的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有理数的学习为学习实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代数式四则运算工具性内容。准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因此有理数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第二章有理数,对有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有理数的知识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

难点确定为:负数和有理数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

三、教学方法分析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采用表格形式,将知识点归纳,让学生通过这个表格很容易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让学生形成以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我设计了五个由浅入深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归纳小结,形成结构: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7)当堂检测对比反馈(8)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谢谢.2、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遗漏与不足。

3、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学生画图、探究,使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来探索新问题.教学后记:

全章复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注意了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既加强基础,又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第二,既全面复习,又突出重点。本节课是有理数全章的复习课,所以教学中抓住了有理数的概念和理数的运算这两个主要内容,这是有理数的基础知识,也是复习的重点。此外,还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让学生熟练地利用数轴来解题,以提高他们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阅读教材中的“全章小结”,给关键性词语打上横线。

二、讲授新课:

1.利用数轴患讲有理数有关概念 本章从引入负数开始,与小学学习的数一起纳入有理数范畴,我们学习的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数轴上看,小学学习的数都在原点右边(含原点),引入负数以后,数轴的左边就有了实际意义,原点所表示的0也不再是最小的数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从左向右越来越大,A点所表示的数小于B点所表示的数,而D点所表示的数在四个数中最大。我们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这两点间的距离,则AO>BO>CO,这个距离就是我们说的绝对值。由AO>BO>CO可知,负数的绝对值越大其数值反而越小。由上图中还可以知道CO=DO,即C、D两点到原点距离相等,即C、D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相等,又它们在原点两侧,那么这两数互为相反数。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就是在原点两侧且到原点等距的两点所表示的数。利用数轴,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许多题目。 2.例1:(1)求出大于―6而小于6的所有整数;(2)求出适合2<<5的所有整数;

(3)试求方程=6,=6的解;

(4)试求<3的解

解:(1)大于―6而小于6的所有整数,在数轴上表示±6之间的整数点,如图,显然有,±5,±4,±3,±2,±1,0。

(2)2<<5在数轴上表示到原点的距离大于3个单位而小于6个单位的整数点。在原点左侧,到原点距离大于3个单位而小于6个单位的整数点有―5,―4;在原点右侧距离原点大于3个单位而小于6个单位的整数点有4,5。所以,适合2<<5的整数有±3,±4。

(3)=6表示到原点距离有5个单位的数,显然原点左、右侧各有一个,分别是―6和6。所以=6的解是x=6或x=―6。同样=6表示2x到原点的距离是6个单位,这样的点有两个,分别是6和―6。所以2x=6或2x=―6,解这两个简易方程得x=3或x=―3。

(4)<3在数轴上表示到原点距离小于3个单位的所有点的集合。很显然―3与3之间的任何一点到原点距离都小于3个单位。所以―3<x<3。 例2:计算:

+13+22;

(2)―12+(―22);

(3)―15―29;

(4)―21―(―14);

(5)―11×8;(6)(―27)(―23);

(7)―64÷4;

(8)(―54)÷(―27);(9)(―)3;

(10)―()2;(11)―(―1)2012;

(12)―3×32;

(13)―(3×3)2;

(14)(―3)3+32

(15)[4()2÷2(―)]÷[(―)2+(―)3+(―)+1] 3.课堂练习:(1)填空:

①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和是_____;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商是_____;(0除外)③____的绝对值与它本身互为相反数;④____的平方与它的立方互为相反数; ⑤____与它绝对值的差为0;⑥____的倒数与它的平方相等;

⑦____的倒数等于它本身;⑧____的平方是4,_____的绝对值是4;

⑨如果―a>a,则a是_____;如果=―a3,则a是______;如果,那么a是_____;如果=―a,那么a是_____;(2)用“>”、“<”或“=”填空:当a<0,b<0,c<0,d<0时: ①____0;②____0;③_____0;④____0;⑤____0; ⑥____0;⑦____0;⑧____0;

a>b时,⑨a>0,b>0,则;a<0,b<0,则。

2.课堂练习:课本:P81―83: 2,15,17。

篇7:光合作用复习课说课稿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 叶绿体中色素的直观展示,让学生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说考纲

①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②识记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及元素转移;

③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④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作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⑤掌握光反应、暗反应的部位、条件和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⑥掌握控制农作物增产的途径和措施;

3、说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②叶绿体中的色素

③光合作用的过程

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⑤掌握控制农作物增产的途径和措施

3.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现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科学的发现需要多人的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生产知识

4、说教法学法

4.1教法的选择

①坚持启发式教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加大课堂容量。

4.2学法的指导

① 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②指导学生在复习实验中如何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单一变量原则设计简单实验。

③指导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提高能力.

5、说教学过程

5.1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讨论四个实验的共同设计要点,四个实验的结论)

教师点拨: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体现单一变量原则。

练习:请设计实验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练习设计目的:通过控制变量后对反应物的消耗、产物的生成的判断得出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照,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5.2光合作用的色素

通过实物展示色素的扩散情况,然后列出有关色素的考点、习题。

5.3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 ①水的光解 暗反应 ③ CO 的固定

②ATP的形成 ④ CO 的还原

考点:①光照变化 ②CO 浓度变化

例、将一棵在暗处放置了很久的植物,突然从暗处移到光下,其叶绿体中 C3 、C5 和ATP的含量变化如何?

答案: C3下降 C5增加 ATP增加

例、将一植物从高浓度二氧化碳移至低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叶绿体中 C3 、C5 和ATP的含量变化如何?

答案: C3 下降 C5增加 ATP增加

5. 4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①光照强度 ②温度 ③CO 浓度 ④水、矿质离子

练习:一亩田一年中获得最大有机物产量(例:合理施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措施 原理

本练习是开放性问题,注意总结提高光合作用产量的措施有:光照面积如合理密植、套种;光照时间如轮作;光合作用效率如光、温度、水、化肥等。

6、教学反思

6.1优点:

①课型设计较好,在引言之后,先给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分别从几个目标入手,详细讲述。

②认真研读高考考纲,发现考纲中关于本节的变化,能借助分析本节经典实验得出实验设计原则,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结论,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③课堂有一定的思维量,通过“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习题;“一亩田一年中获得最大有机物产量”习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④能抓住基本概念进行教学,并把所涉及的知识整理,形成网络结构展现给学生。

⑤基本功扎实,板书工整,简明额要的几笔把要点知识展现出来。

⑥在进行基本知识点复习时,能指出本知识点的考点是什么,并进行适时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2缺点:

①教案中未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而只体现了知识目标。

②在教学中体现了能力目标,如:创新能力、实验能力;但是,情感目标未体现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③课堂时间分配上给“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上时间分配不够,没有很好做到重点知识重点讲解。

④教材处理上未把选修教材C4植物与必修教材C3植物很好的整合到一起(高二学生没有学过选修,条件所限)。

⑤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得失,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把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点经验联系起来。

6.3改进措施:

①钻研考纲,把考纲和教材联系起来,把教材和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把知识点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大胆取舍,把握课堂节奏。

②认真备学生。备学生的心理、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课本知识的差异挖掘出来,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正确、规范的知识体系。

③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来自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充实,所以应利用课余提高自身的能力。

篇8:关于公开课说课稿的几点思考

一、说课稿要规范表现形式

一篇完整的说课稿,首先要求表现形式规范。在综合多位老师说课稿的基础上,总结出一篇说课稿要包括的几个基本环节:

1.说教材

说课教师首先要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包括本册教材的特点、本单元特点,以及所说课例的特点。

2.说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多说教师采用新课改三维目标方式,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说课中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分开表述,不能混为一谈。重点可以就教学目的而言,难点则根据学生的能力确立。

4.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改革重视学法,在说课时,要对教法和学法分别表述。相对而言,说法重于教法。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基本流程。总结十多位老师说课稿特点,选修课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导入部分、文本研读部分、拓展延伸部分、作业布置部分四个环节。

6.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说课中,对板书的说明必不可少。

二、说课稿要突出重点环节

在上面所谈的七个方面,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是说课的重点。在说课中要讲清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

在导入中,以什么导入,为什么这样导入,导入的目的是什么,要一一交代清楚。

2.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部分,除了要表现文本解读的层次性,不能把前面的教法和学法丢到一边,要把教法和学法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表述中。

3.拓展延伸

就选修课看,不少教师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重视程度甚至超过文本研读。我觉得拓展延伸要简而精,不能随意发挥;要注重学情,贴近学生,贴近现实。

4.作业布置

三、说课稿要体现个人智慧

当我们面对教材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教材上有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等五个问题。对这五个问题得处理,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智慧。

1.教材上有什么

一般认为,只要反复地熟悉教材,对教材了然于胸,也就掌握了教材上有什么了。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不同的教师在熟悉教材时,虽然有共同的认知,但肯定也会产生教师的个性认知。这些带有个性特点的认知,反映的是教师的个体智慧。

2.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从整体上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具体到每一个文本的学习,还要求我们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明确最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从教的角度看,涉及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两个方面。從学的角度看,涉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最合理的方法学习,以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四、说课稿要与多媒体投影互补

要将说课与多媒体幻灯片配合起来运用,这样声像并茂,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 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篇9:《生态系统的结构》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食物链食物网等主要内容,教材中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有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阐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江苏省的高考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在高考说明中是A等级,即为了解,所列知识点要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关系及其数量变化关系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知识填空、判断举例、学生板演四中成分的关系,四种成分的判断,练习来突出重点,利用知识填空,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讲解,习题训练来解决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复习,教师认真批改。授课中以板书和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学习方法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练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多,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学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来展开。

七、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

请据图回答:

(1)该图所示成分构成一个 ,阳光是它的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 。

(3)蛇占有 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 。

(4)螳螂和黄雀之间存在 关系

(5)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 。

(6)动植物尸体是由图中的 通过 和 这两种作用分解的。因此该生物在生态系统的 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一个题目来检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哪里有问题,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也能使老师清楚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能更好的重点讲解。

2、知识网络

3、要点讲解和练习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一]学生整理基础知识,完成[练一练]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P201回扣基础要点二]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

1、细菌都是分解者

2、动物都是消费者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产者

5、温度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P202考点突破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学生看书记关系图,后板演,教师分析四中成分的关系

(2)四种成分的判断 上面一点内容理解透彻的话,这一个知识点就不需要多讲解,学生回答就可以了。

[P202对位训练1、2、3]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三] 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通过一条食物链:草 → 兔 → 狐 →狼 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别属于哪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级别,所属生物类型,营养状况,内容较简单,采用学生回答的方式。

最后,学生前后相互说写食物链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讨论好后,请学生来回答。

[P203对位训练4、5]

[P203考点突破考点三]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

举例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各种变动情况

[P203对位训练6、7、8]

最后,回到知识网络,回顾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难点。

八、作业布置

定时检测 P325 第36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九、课后反思

上一篇:2024银行员工个人年终总结下一篇:白沙镇2011年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