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措施

2024-05-12

互联网金融风险措施(精选6篇)

篇1:互联网金融风险措施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将其技术扩展到金融行业,但是由于互联网安全技术有限,使得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更加突出。本文认为我们应该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监管体系、安全体系和法制体系,从而对互联网金融所遇到的风险进行防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分析 防范措施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对金融服务的市场有所拓展。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化、虚拟化、法律法规监管缺位、跨国经营等特点,导致其风险管理更加复杂,这对我国的金融稳定是一种新的挑战。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当今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网络贷款模式。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依托网络,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作为第三方提供资金的保管、支付清算以及信用担保服务的平台。例如网易宝和支付宝等。在2013年1月,我国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已有223家。网络贷款模式即为我们所说的P2P,它包括网络贷款中介和网络贷款公司。其中网络贷款中介起的是中介的作用,而网络贷款公司直接向消费者融通资金。截至2013年,据不完全统计,网络贷款公司超过600家,交易额已经超过了500亿元。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其遇到的风险越来越复杂,例如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系统性的技术风险

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括系统性安全风险、技术选择风险和技术支持风险。

系统性安全风险是由于黑客攻击、互联网传输故障和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引起的,这会造成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瘫痪,从而造成技术风险。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不完善、TCP/IP协议安全性差、病毒容易扩散。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资料都被存储在计算机内,而且消息都是通过互联网传递的。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在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黑客就很容易在客户机向服务器传送数据时进行攻击,危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TCP/IP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信息沟通的流畅性,而很少考虑到安全性。这种情况容易使数据在传输时被截获和窥探,进而引起交易主体资金损失;通过网络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的扩散并传染,一旦被传染则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网络都会受到病毒的威胁,这是一种系统性技术风险。

技术选择风险是由于在选择技术解决方案时存在操作失误或设计缺陷。它可能来自于技术落后,也可能来源于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效率较低。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或选择的技术方案已经被淘汰,则会出现网络过时、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从而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或客户错失交易机会。技术选择失误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务而言,只会增加业务的处理成本,而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会影响客户及交易机构的交易机会,最终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失去生存基础;如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效率较低,则会出现传输速度降低或中断的情况,从而延误交易时机。

技术支持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受技术所限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而以外部技术支持解决内部的管理难题或技术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能由外部支持自身的原因而无法满足要求或中止提供服务,导致造成技术支持风险。还有的一方面是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较缺乏,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造成了技术支持风险。

(二)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

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有: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和信誉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或有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造成的。从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方面来看,可能是由于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要求不太了解而造成的支付结算终端、资金流动性不足等操作性风险。从互联网金融安全系统方面来看,可能是由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账户授权使用系统、与客户交流信息的系统等的设计缺陷而引起的操作风险。

市场选择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而使得客户面临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的业务风险,或者是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成为柠檬市场。互联网的虚拟性增加了交易者信用评价和身份的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其在选择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还有可能使价格低但服务质量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被客户接受,而高质量的机构被挤出市场。

信誉风险指互联网金融机构不能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导致其无法有序开展金融业务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技术容易发生故障或系统容易被破坏,所以势必会引起不能满足客户预期需求,进而影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誉,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客户流失等问题。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违反法律或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未遵守相关权利义务引起,或者是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比较落后,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都是为传统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金融不太适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等尚未有明确规定。故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三、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措施

对于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我们提出的应对措施有四个方面: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一)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包括对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要进行改进、对数据的管理要加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改进运行环境需要从硬件和网络运行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加大对硬件安全措施的投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防病毒能力和防攻击能力。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硬件环境安全。其次对网络运行方面应用分级授权和身份认证登陆来访对非法的用户登陆进行限制;对数据的管理要加强可以通过利用数字证书为交易主体提供安全保障;要大力开发数字签名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互联网加密技术,从而降低技术选择风险,保证国家金融安全。

(二)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并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内部控制方面应该从内部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和安全管理办法,建立技术队伍来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要从建立全面客观的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着手,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选择性风险。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包括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现行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加紧立法计算机犯罪、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电子交易的合法性。明确电子凭证和数字签名的有效性,对各交易主体的权力义务进行明确的解析;对现行的不适合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适时的加大量刑力度;对交易主体的责任、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持电子交易凭证、识别数字签名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保证能够有序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在此方面应对市场准入管理进行加强并完善监管的体制。确定准入条件并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加大扶持力度;互联网金融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挑战,故应协调混业和分业监管模式,实行综合监管。我国应向国外学习,及时协调可能出现的国际司法管辖权。

据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新兴的移动支付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交易规模分别为9.64万亿元和1060.78亿元。电子支付交易规模超过1000万亿元。在该年,我国电商的交易规模已经达到8.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7.9%。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往处于垄断状态的理财和信贷等金融服务逐渐以新的形态出现,银行、网络金融公司和互联网企业为增强其本身的竞争力进行自主创新,从而塑造全新的金融生态圈。在这种移动支付的发展态势下,做好金融监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健全监管体系需要综合政府、企业各方面力量,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保证互联网金融平稳发展。

篇2:互联网金融风险措施

互联网金融较之传统金融,其参与度高、成本低、协作性好、透明度高、操作方便的特性,使互联网金融成为当下发展最快的金融模式之一。巨大的资金交易额和互联网自身安全性低、可控性差等特点相结合,又使互联网金融在高发展背后潜藏着高风险。因此,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势在必行。

一、我国现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传统金融业搭载上互联网这趟快车融合而成“互联网金融”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中国是人口大国,不论是互联网金融的参与度,影响面还是渗透力都令世界为之刮目相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和发展本就有大堤之势,蚁穴则是相关法律的滞后性和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伴随存在的危险性和局限性。未雨绸缪,针对互联网金融衍生的风险制订出有效的防范对策已十分紧迫。

(二)我国现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1.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业务。2011年,央行首次为非金融机构支付颁发业务许可证,时至今日,其得到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以及所涉及的业务总额已十分庞大。2013年《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以下简称《存管办法》)明确规定,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代付货币资金属于客户备付金,客户备付金只能专款专用。客户备付金必须全额缴存至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在满足办理日常支付业务需要后,可以单位定期存款、单位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非活期存款形式存放。同时,支付机构应当按季从客户备付金利息中计提风险准备金,用于弥补客户备付金相关损失。支付宝、财付通等主要专注于线上支付,线下则主要是银行卡收单。随着阿里和腾迅推出应用于移动支付的二维码支付,将线上支付与线下的银行卡收单无缝结合,打破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2014年3月14日,由于二维码支付的安全问题,央行下发暂停线下二维码支付的意见函。此外,《管理办法》指出,支付机构应对转账转入资金只能用于消费和转账转出,不得向银行账户回提。

2.余额宝。余额宝全名为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是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货币基金。截至目前,投资人数超过股民人数,天弘基金也进入世界前十大基金行列。余额宝兼具商品和金融的属性,可实现消费与理财的功能。当网购时,余额为支付宝的负债,当将余额转入余额宝时,开始计算理财收益。因为银行协议存款利率较高,提前支取不罚息,且安全性高,余额宝现约9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其余是购买短期国债和高级别的金融债和信用债等。随着三大行宣布不接受余额宝的协议存款,余额宝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风险防范。因其90%以上资产配置在银行协议存款,协议存款的波动足以扼住其命脉。不论协议存款收益因流动性宽松或是监管收紧而下滑,余额宝的收益必将随之下滑。一旦这种下滑形成趋势,则余额宝的净流入减少,投资规模及议价能力受到冲击,则会进一步拉低收益率,产品将进入低收益水平的恶循环。此时,机构投资资金集体逃离,加剧赎回潮,使得余额宝的T+0承诺,无法兑现。余额宝采取网上申购与赎回,便捷的同时更容易形成流动性风险。目前,阿里对天弘基金控股51%,为防止流动性风险,余额宝对每日净申购和净赎回都有明确的规定,单日单笔赎回不得超过5万元。与此同时,余额宝的安全性风险也不容忽视。余额宝的惯例是每天早上准时公布收益情况,但在2014年214月12日,收益栏上却显示“暂无收益”。据称是由于余额宝用户快速增长而紧急升级系统,导致收益显示时间出现延后。可见系统性安全风险,也会迅速蔓延恐慌。为余额宝类产品的安全起见,证监会拟对货币基金的风险准备金提出更高、更严要求。

3.P2P网贷。P2P网络贷款指的是通过网络实现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直接借贷。我国最早出现的P2P平台是上海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其采用了欧美典型的中介形式,平台不提供担保。利用网络便捷优势、P2P网贷门槛较低且公开透明,主要面向借款额度低、大银行不能惠及的小微人群。使得来自富裕地区的资金向较为落后的区域流动,增强了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同时对民间高利贷行为进行了有力驱逐。但由于征信体系不健全,为获取投资人的信任,我国的P2P平台大多采用保本模式。如果出现账款逾期或坏账,先由担保机构向投资人偿还,担保机构再向借款人追偿。正因如此,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又大规模倒闭。约有七、八十家平台跑路,引发很多刑事和民事案件。

4.众筹。众筹,指通过互联网个人或小企业向大众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根据众筹的筹集目的和回报方式,可分为商品众筹和股权众筹两大类。

一个众筹项目是由筹资人、平台运营方和投资者完整运作,这三类角色缺一不可。筹资人负责在众筹平台上创建项目介绍自己的产品、创意或需求,设定筹资模式、筹资期限、目标筹资额和预期回报;由平台运营方,负责审核、展示筹资人创建的项目,提供各种支持服务;最后投资者选择投资目标,根据项目设定的投资档位进行投资后,等待预期回报。众筹网站的收入源于对筹资人收费。盈利来源可分为四个部分:交易手续费、增值服务收费、流量导入与营销费用。众筹融资的蓬勃发展在全世界都遇到了共同的问题,即众筹交易的合法性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商品众筹多以产品预售形式开展,遇到的法律问题较少。股权众筹的问题主要是不同的国家监管待遇不同,不得不采用各种变通方法来规避风险。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法律风险

(一)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风险

1.主体资格与经营范围突破现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银行的专有业务。但从实际业务运行来看,支付中介服务实质上类似于结算业务。此外,在为买方和卖方提供第三方担保的同时平台上积聚了大量在途资金,表现出“类银行”业务即吸收存款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储值功能、接受银行卡的资金充值、支付交易),超出了有关法律法规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范围的规定,且未纳入中国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监管范围,会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可能为非法转移资金和套现提供便利。

2.在途资金和虚拟账户资金沉淀的风险。在支付过程中,当吸收的资金达到相当规模以后,就可能产生资金安全和支付风险问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中,沉淀下来的在途资金往往放在第三方在银行开立的账户中,这部分在途资金,可能发生的风险有:(1)在途资金的不断增加,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信用风险指数加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上交易双方提供担保,那么谁来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担保?(2)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有大量资金沉淀,如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则可能引发支付风险。此外,在内部交易模式下,涉及到虚拟货币的发行和使用。这超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无法纳入正规银行体系,不能得到监管的资金流是潜在的危险。

(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货币基金的市场风险。虽然货币基金的风险发生可能性最小、发生的风险后果也最小。但由于中国经济下行的可能一直存在,正在进行着经济结构性转型,加大了货币基金投资的一些投资产品的不确定性,这无疑增加了余额宝的市场风险。即便没有突发的经济事件,在利率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下,货币基金收益也会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波动。

2.余额宝的金融监管风险。互联网企业一般不具有金融行业主体资格。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当与天弘基金结合才能成为基金发售主体。但是在一般支付宝用户投资余额宝的过程中,无从了解天弘基金的角色。所以余额宝在规避监管时打了一记擦边球。除此之外,不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类“宝宝”产品存在着不正当竞争的情况。为招徕客户,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开出并保证高收益率。证监会曾发文禁止这一类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余额宝的安全漏洞风险。余额宝里的资金被盗用、被恶意转账的新闻随处可见。黑客可以通过余额宝、支付宝应用设计的缺陷,获得余额宝、支付宝账户密码,窃取用户余额。因余额宝本身的功能强大,成为了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诸多安全漏洞的存在,使得投资者的资金始终出入不安全的境地,对于余额宝的自身发展也形成了束缚。

(三)P2P网络贷款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信誉风险。由于缺少必要的信誉监管,许多网络信贷公司都会在资金充裕或资金链断裂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跑路,由于此类案件涉案金额大且影响恶劣。截至目前,国内已发生数十多起网络信贷公司“跑路”事件。2.法律及政策风险。在2013年11月25日举行的“九部委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对P2P网络借贷行业非法集资行为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主要有三类情况:资金池模式、不合格借款人导致的非法集资风险以及“庞氏骗局”。但在网络借贷平台的实际操作中,如果监管不当很有可能会构成事实上的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一些P2P网贷公司也正是通过参与资金的运作从而打破了网贷的法律界线,使得公司性质转化为吸储和放款的金融机构。使得P2P网贷公司沦为犯罪的工具。

3.征信系统与信息共享机制缺失。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都没有跟网络借贷行业的信贷信息共享。很容易造成借款者信贷信息的巨大差异,从而打开了同一借款者多处借贷、多处违约的便利之门,出借者对风险识别和控制会受到交易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影响,更有甚者会阻碍整个网络借贷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的网络借贷平台在实际运营中,不但没有来自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信息,也缺乏对借款者有效的违约制约。但在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旗下的上海资信推出了全国首个用于收集P2P网贷业务中产生的贷款和偿还等信用交易信息,并向P2P机构提供查询服务的互联网专业化信息系统。

(四)众筹平台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是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有网贷平台为其母公司融资,网贷平台自身当天借当天还这种形式。二是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有:(1)没有依法吸收资金的资格;(2)通过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宣传融资项目;(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付回报;(4)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此外还涉及集资诈骗的风险。这种诈骗主要体现在一些P2P网贷领域,比如创下史上最快“跑路史”的元一创投上线一天即卷款30万跑路。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构建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势在必行。

(一)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范围。系统化梳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对应制定管理办法,从而进行监管。为防范虚拟平台交易风险向实体经济蔓延应加强金融监管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并定期监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详细可行的自律规范,加强金融交易信息的披露,从而更好的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自律组织的会员合法权益。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二)修订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以立法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准入条件、业务模式、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等作出明确规范。尤其需要尽快将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纳入监管范围。完善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安全等互联网金融配套法律体系,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则性内容进行细化立法,系统构建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制定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为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商、出资方、借款方等参与者进行规范引导。

(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侵害。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权益保护办法,要求互联网机构加强信息透明度,尤其是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分配和责任承担以及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作出明确规定。此外,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的局面已经显现,所以更应完善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协调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制度。在维权渠道方面,可以成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设立赔偿机制和诉讼机制。利用社交网络,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警示信息的扩散,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互联网金融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的便捷优势无异成为金融界炙手可热的新兴宠儿。在不久的将来,如若互联网金融能够在法律及行政部门的有效监管之下,兼顾了效率与安全,那势必将会发挥它更大的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添注强大的动力。

篇3:互联网金融风险措施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当今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网络贷款模式。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依托网络, 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 作为第三方提供资金的保管、支付清算以及信用担保服务的平台。例如网易宝和支付宝等。在2013年1月, 我国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 (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 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已有223家。网络贷款模式即为我们所说的P2P, 它包括网络贷款中介和网络贷款公司。其中网络贷款中介起的是中介的作用, 而网络贷款公司直接向消费者融通资金。截至2013年, 据不完全统计, 网络贷款公司超过600家, 交易额已经超过了500亿元。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 其遇到的风险越来越复杂, 例如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 系统性的技术风险

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括系统性安全风险、技术选择风险和技术支持风险。

系统性安全风险是由于黑客攻击、互联网传输故障和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引起的, 这会造成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瘫痪, 从而造成技术风险。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不完善、TCP/IP协议安全性差、病毒容易扩散。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资料都被存储在计算机内, 而且消息都是通过互联网传递的。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在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 黑客就很容易在客户机向服务器传送数据时进行攻击, 危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TCP/IP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信息沟通的流畅性, 而很少考虑到安全性。这种情况容易使数据在传输时被截获和窥探, 进而引起交易主体资金损失;通过网络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的扩散并传染, 一旦被传染则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网络都会受到病毒的威胁, 这是一种系统性技术风险。

技术选择风险是由于在选择技术解决方案时存在操作失误或设计缺陷。它可能来自于技术落后, 也可能来源于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效率较低。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或选择的技术方案已经被淘汰, 则会出现网络过时、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 从而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或客户错失交易机会。技术选择失误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务而言, 只会增加业务的处理成本, 而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 会影响客户及交易机构的交易机会, 最终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失去生存基础;如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效率较低, 则会出现传输速度降低或中断的情况, 从而延误交易时机。

技术支持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受技术所限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而以外部技术支持解决内部的管理难题或技术问题, 在此过程中, 可能由外部支持自身的原因而无法满足要求或中止提供服务, 导致造成技术支持风险。还有的一方面是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较缺乏, 需要从国外进口, 这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造成了技术支持风险。

(二) 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

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有: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和信誉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或有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造成的。从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方面来看, 可能是由于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要求不太了解而造成的支付结算终端、资金流动性不足等操作性风险。从互联网金融安全系统方面来看, 可能是由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账户授权使用系统、与客户交流信息的系统等的设计缺陷而引起的操作风险。

市场选择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而使得客户面临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的业务风险, 或者是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成为柠檬市场。互联网的虚拟性增加了交易者信用评价和身份的等信息的不对称, 导致其在选择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还有可能使价格低但服务质量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被客户接受, 而高质量的机构被挤出市场。

信誉风险指互联网金融机构不能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从而导致其无法有序开展金融业务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 而互联网技术容易发生故障或系统容易被破坏, 所以势必会引起不能满足客户预期需求, 进而影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誉, 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客户流失等问题。

(三)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违反法律或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未遵守相关权利义务引起, 或者是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比较落后, 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都是为传统金融业务, 对于互联网金融不太适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等尚未有明确规定。故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 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三、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措施

对于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我们提出的应对措施有四个方面: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一) 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包括对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要进行改进、对数据的管理要加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改进运行环境需要从硬件和网络运行方面对其进行改进, 加大对硬件安全措施的投入, 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防病毒能力和防攻击能力。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硬件环境安全。其次对网络运行方面应用分级授权和身份认证登陆来访对非法的用户登陆进行限制;对数据的管理要加强可以通过利用数字证书为交易主体提供安全保障;要大力开发数字签名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互联网加密技术, 从而降低技术选择风险, 保证国家金融安全。

(二) 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并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内部控制方面应该从内部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方面入手, 制定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和安全管理办法, 建立技术队伍来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要从建立全面客观的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着手, 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选择性风险。

(三)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包括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现行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加紧立法计算机犯罪、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电子交易的合法性。明确电子凭证和数字签名的有效性, 对各交易主体的权力义务进行明确的解析;对现行的不适合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适时的加大量刑力度;对交易主体的责任、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持电子交易凭证、识别数字签名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保证能够有序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四) 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在此方面应对市场准入管理进行加强并完善监管的体制。确定准入条件并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加大扶持力度;互联网金融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挑战, 故应协调混业和分业监管模式, 实行综合监管。我国应向国外学习, 及时协调可能出现的国际司法管辖权。

据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新兴的移动支付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交易规模分别为9.64万亿元和1060.78亿元。电子支付交易规模超过1000万亿元。在该年, 我国电商的交易规模已经达到8.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7.9%。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以往处于垄断状态的理财和信贷等金融服务逐渐以新的形态出现, 银行、网络金融公司和互联网企业为增强其本身的竞争力进行自主创新, 从而塑造全新的金融生态圈。在这种移动支付的发展态势下, 做好金融监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健全监管体系需要综合政府、企业各方面力量, 从实际情况出发, 以保证互联网金融平稳发展。

四、小结

总之, 我们应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 降低交易主体的损失并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逐渐将其技术扩展到金融行业, 但是由于互联网安全技术有限, 使得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更加突出。本文认为我们应该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监管体系、安全体系和法制体系, 从而对互联网金融所遇到的风险进行防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国贞.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J].河北企业, 2013, 11 (3) :40-42.

[2]周小娟.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时代经贸, 2013, 22 (1) :111-113.

篇4: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在这一环境下迅速成长,这对我国的金融改革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的金融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信息技术和金融业的融合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另一方面带来了金融风险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互联网金融特征及其主要风险类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索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引言

近些年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中的风险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正规化以及合法化一直是一个难点,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发展的思路。互联网技术能够在低成本基础上对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历史数据积累及挖掘等能够将数据真实性得到有效提升。

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1.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分析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托云计算以及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实现的资金融通和支付等业务,是新兴的金融。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相对较强,对金融领域的范围有了拓展,对金融业务也得到了丰富,其自身也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风险大等方面。其中的高效率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是通过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作为技术支撑的,能够对金融产品迅速的计算,在业务的办理效率上和以往相比有着大幅度的提升。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交易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了解对方信息的,这样能够节省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所以在交易成本方面就得到了大幅度降低,对金融产品销售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再有就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大也是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善,而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约束方面也存有不足,所以使得一些網络诈骗以及金融违约的相关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在网络安全方面也是重要的问题,比较容易受到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从而使得互联网不能正常的运转,这些方面就会对互联网金融造成很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覆盖范围广也是重要的特征,在网络技术下,使得互联网的业务能够方便的进行实施,不会受到地域或者时间的限制,在网络下能对相关的金融产品查询或购买,所以在覆盖范围上就相对比较广。

1.2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从近些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进步,尤其是对社交网络以及大数据的深入运用,使得在这一应用平台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凸显出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业态演变中互联网企业跨界渗透以及传统金融业在互联网业务创新方面是发展的重要轨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力方面在技术革新下以及产业形态的演进下,传统金融创新的不足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另外从市场的表现上来看,已经出现了科技聚集以及资金聚集等现象,服务模式也向着平等开放等方向发展迈进。

2.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措施探究

2.1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风险分析

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在多方面都有着体现,主要在业务管理上的风险以及网络技术的风险和法律法规的风险等诸多层面。其中的业务管理风险主要是多种客观因素造成,对互联网金融管理的缺陷以及事物使得风险发生,其中的市场选择风险以及操作失误风险和信誉风险是比较突出的风险因素。市场选择风险是对市场选择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的道德风险造成的业务风险发生。而在操作风险方面主要就是交易主体操作上的失误所造成的风险。还有就是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在信誉上的问题造成的风险发生。

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方面也较为突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比较迅速,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还有诸多不足之处。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型的产业,所以在立法方面还基本处在空白的阶段,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领域多元性使得法律的健全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主要是由于在政策上的不确定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不可控因素。另外就是在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纠纷方面还没有法律依据来维护自身权益。

而在运营风险方面也比较突出,通过互联网开展的金融业务主要是依托互联网,所以在网络安全上就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互联网的开放式使得在安全上得不到有效保护。另外在当前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方面暂时没有构建个人隐私完整机制,这样就在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信息泄露风险方面大大增加了。

2.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一,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采取措施,首先在相关的法律完善方面要能得到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完善能够有效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能够对现行金融法律加以修订并完善,对金融消费者的社会信用建设以及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等立法加强构建。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针对性的构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以及对准入的条件等加以明确化。

第二,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体系构建方面也要能进一步的加强,主要是对互联网金融自身的运行环境积极改善,对计算机系统采取安全措施的实施,可安装防火墙以及密银等安全防护功能对安全性能进行强化,只有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上得到了有效加强才能有效避免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另外要能够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对数据的管理也要进一步加强,设计制定合理技术应用的方案,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合理化的应用。

第三,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督管理方面要加强,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就是要能完善监管的体制并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增强金融系统内部系统互动,在安全保障基础上要能够得以提供,加强风险的监测能力对风险的防范水平加以提高。再有就是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内部监控要能得到有效强化,金融业务要能够从自身机构创新及规章制度的完善上进行强化,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的制度加强相关部门对风险监督及防范的力度。

第四,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也要在内部的管理职能方面得以加强,在经营管理的水平方面进行有效提升。强化行业的自律以及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得到强化,行业自律有着比政府监管更显著的效果作用,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要能尽快的制定行业的自律标准,并要能行业内部构建自我约束的机制,将主动性得以充分体现,从而将风险的控制能力自主加强。同时对消费者的教育也要加强,引导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区别加以了解,使其自身在风险防范意识上进行加强。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的解决还有诸多层面需要加强,在这一发展阶段要能将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的构建作为重要的任务,只有在风险防范水平上得到了有效提升,才能够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长久发展,才能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者单位: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钰,封思贤.互联网金融与我国传统银行业的竞合关系分析[J].南方金融.2014(06)

[2]刘博,吴贤斌.互联网金融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J].区域金融研究.2014(06)

[3]李淼焱,吕莲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J].经济纵横.2014(08)

[4]苗文龙,刘海二.互联网众筹融资及其激励约束与风险管理——基于金融市场分层的视角[J].金融监管研究.2014(07)

篇5: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论文

一、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种类

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双方有一方在合同到期时不履行其义务就会导致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一切业务都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开展的。这种虚拟性的服务方式使得业务开展的双方可以在不同地点不见面就能发声联系,这使双方的身份以及业务开展的真实性的验证难度增加了很多。增大了在身份确认、信用评级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因没有足额的流动资金满足客户随时随地对现金的需求而导致的风险。风险的测量主要考虑电子货币的规模和余额。因为电子货币是在现有实际货币的前提下发行的,是一种虚拟的数字化了的交易媒介。客户在收到这种虚拟的货币后,并没有完成最终的支付,还要等收到等额的在现实社会中流通的实际货币才称得上完成了交易。这就需要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即互联网金融机构满足流动性要求。支付和结算风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成为可能,甚至产生了国际化的支付和结算系统,突破了传统金融的地点限制;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群体也逐步扩大,这也使得其经营业务环境具有很大的地域开放性,从而大大增加了支付和结算风险。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各种产品层出不穷,因此总是缺少对其的.监管或监管立法模糊不清。目前的相关立法也主要聚焦于传统金融业务,缺乏有关互联网和金融业相结合的配套法律法规。因此,如果签订了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合同就很可能陷入不必要的纠纷,增加了交易成本,甚至会影响该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特点

一是并存性。即传统金融风险与新兴金融风险并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甚至能改变金融的功能和本质,传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仍然存在。同时,互联网金融又有可能有新的风险相伴而生,这样互联网金融风险是传统风险与新兴风险并存。二是多样性。因为互联网金融内涵丰富类型较多,而且呈现不断成长发展新兴业态,其风险的类别和内含也呈多样性的特点,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反风险的增强,还可能会出现新的风险。三是虚拟性。网络经济互联网金融都有虚拟性的特点,金融业本来就具有虚拟经济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交易又几乎全部在网上进行,交易的虚拟化更加突出,其风险也在虚拟化中发生,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隐含性,这也给治理增加了难度。四是速发性。互联网金融风险可能会迅速发生,其业务具有远程快速发生完成的特点,资金运转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支付结算更加快捷,因而其风险事故的可能性也越大,一旦出现了失误,回旋余地很小,补救成本却相当大。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

这里讨论的是互联网金融所特有的风险控制方法:技术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技术性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是改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环境。加大对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安全保障投入,提高整个计算机系统的防入侵、防病毒能力;在网络方面应用身份验证和分级授权等安全注册登录方式,并且对非法用户加以限制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门户网站的安全访问。二是加强数据管理。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纳入到整个金融体系发展规划中,视其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使互联网金融系统内相互协调,提升对各项风险的检测水平;通过数字证书的办法为其业务主体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三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开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降低技术风险,应着力开发一些新型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强的技术手段。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方法

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建立征信平台。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第一要务是大力推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征信平台,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比如主体的履约能力,交易记录等的收集、匹配和数据化。建立一个全社会通用的信用查询和调用体系。做到互联网金融机构能根据该征信平台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并通过一定的专业化征信数据降低信用违约风险。创新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监管方法和力度应适应它的发展,针对它与传统金融的区别对现有法规进行完善、创新。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能够统一治理的机制。培育信息公开透明,保护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的金融市场环境。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息透明度主要在于实现财务数据和风险信息的强制披露。另外,向消费者进行知识教育,使消费者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不同之处,增强其对新兴金融模式的风险认识。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控制方法

首先,正当收集和保护信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收集客户信息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客户信息后要给予适当保护。根据公安部颁发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按照信息系统破坏后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分成五个等级,并对信息系统的不同安全等级进行分级保护管理。从业人员应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在安全程度达标的平台上操作。只有这样,当计算机网络系统被破坏导致信息泄露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免违法责任。其次,要强制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规章适度。面对正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各产品领域,国家法律制定显然不能紧跟其步伐。因此,将行业章程对该行业的有效规范强制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律规章制度作为社会自生规则也应该发挥其规范价值。此外,监管机构应适当的宽容。中国近几十年来长期压制民间的金融发展,如果继续之前的政策,互联网金融会发展的很缓慢。监管者应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间找到平衡点。以前中国金融业依靠政策保护现象严重,形成了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环境,行业内竞争不充分,传统金融机构获取了暴利,这些问题并没有促使法律得到有效调整。垄断带来的负面结果之一就是能够给小微企业和普通人提供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水准都很低端。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以其普惠、分享、便捷等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点,在整个金融系统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监管机构在打击那些触犯法律法规的从业机构或从业者时,也应鼓励和支持金融行业的创新以维持积极正当的竞争秩序。

(四)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控制的方法

篇6: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大纲)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具体有哪些风险?怎么管理和控制?

针对上述问题,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有关内容。书中不仅介绍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念、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种类与特点,而且分别从投资者、从业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网上银行等细分行业的具体风险,并且给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作者结合当下各种实操案例编写相关章节,不仅体现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实操性,而且会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相关内容。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适合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投资者、从业人员、监管机构人员阅读,也适合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师生以及对互联网金融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课程大纲

第一章 金融风险与管理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

(二)金融风险的特征

二、金融风险的种类

(一)市场风险

(二)信用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四)操作风险

(五)声誉风险

(六)法律风险

三、金融风险的对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风险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四、金融风险的管理

(一)金融风险管理对经济的作用

(二)微观金融风险管理

(三)宏观金融风险管理

(四)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的种类与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的种类

(一)P2P网络借贷

(二)移动支付

(三)互联网众筹

(四)大数据金融

(五)信息化金融机构

(六)互联网金融门户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别

(一)信用违约和欺诈风险

(二)互联网技术风险

(三)法律风险

(四)政策与监管风险

(五)流动性风险

(六)消费者权益被侵犯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的防范措施与监管意见

(一)互联网金融企业要严格守法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章 P2P公司面临的风险及风险控制

一、P2P的业务类型及风险点

(一)P2P的业务类型

(二)P2P不同业务类型的原理及风险控制点

二、P2P行业的风控挑战

(一)客户风险较高

(二)客户信用信息不全

(三)“羊毛党”的增多

(四)恶意欺诈投资者众多

(五)客户违约成本低,债务收回成本高

三、P2P平台对借款人的风险识别及防控方法

(一)网贷借款人经验及能力不足的风险及防控方法

(二)网贷借款人居住不稳定的风险及防控方法

(三)网贷借款人或家人的健康风险及防控方法

(四)网贷借款人信用风险及防控方法

(五)网贷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的风险及防控

四、P2P平台债权转让的模式及风险防范

(一)P2P平台债权转让的模式

(二)P2P债权转让被禁止的原因

(三)专业放贷人模式的法律风险

(四)P2P平台债权转让的法律风险防范

五、P2P公司应建立科学的风控体系

(一)科学风控的重要性

(二)科学风控的划分

六、P2P公司对贷款企业进行风控分析的技巧

(一)给借款企业快速定位

(二)企业现金流水分析

(三)企业收入分析

七、P2P公司应实行审贷分离制度

(一)审贷分离的形式

(二)信贷业务岗与信贷审查岗的职责

(三)审查人员需遵守的原则

(四)审贷分离的实施要点

(五)审贷分离的意义

八、P2P公司风控人员必备的审核查询网站

(一)企业主体相关信息查询网站

(二)涉诉信息查询网站

(三)资产信息查询网站

(四)投融资信息查询网站

九、金融数据公司如何鉴别P2P平台的安全性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二)模型的整体预测及维度分析

第四章 P2P投资者的风险防范

一、P2P设立资金池的风险及防范

(一)资金池的形成方式

(二)资金池会产生的风险

(三)资金池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识别P2P平台是否会跑路的关键指标

(一)平台待收金额

(二)平台新增借款

(三)平台投资金额

(四)平台投资人数

三、如何识别P2P平台是否有假标

(一)制造假标的目的(二)假标的危害

(三)如何判断假标

四、如何看透风险准备金的“猫腻”

(一)注意信息披露状况

(二)谨慎考察平台

(三)注意风险准备金的使用规则

五、如何判断P2P平台的成交量是否合理

(一)成交量的局限性

(二)判断平台成交量是否合理的方法

六、辨别P2P资金存管与托管的区别

(一)什么是资金存管

(二)什么是资金托管

(三)资金存管与资金托管的本质区别

七、P2P平台提现困难的原因

(一)期限错配

(二)逾期坏账后无法“兜底”

(三)出现挤兑

(四)平台运营成本过高

(五)支付通道不畅

(六)非法集资

(七)平台跑路

八、网贷遇雷,投资者应当如何维权

(一)收集证据

(二)抱团维权 第五章 大数据信贷风控

一、大数据风控与传统风控的区别

(一)传统的风控流程

(二)大数据风控流程

二、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大数据风控的前提

(一)是否有数据源

(二)是否有专业技术团队

(三)关键需求是否真正萌发

三、大数据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一)大数据风控的代表性企业

(二)阿里巴巴的大数据风控流程

四、大数据风控的优势和劣势

(一)大数据风控的优势

(二)大数据风控的劣势

五、大数据如何防控恶意欺诈

(一)建立黑名单机制

(二)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三)利用自身风控模型机制

(四)通过定位防范别恶意欺诈

六、国外大数据征信的发展情况

(一)ZestFinance--最热的大数据公司

(二)FICO--美国征信评分体系的制定者

(三)YODLEE--大数据征信的先行者

(四)First Access--利用手机数据源征信

(五)Visual DNA--运用心理学分析征信

第六章 股权众筹的风险防控

一、认识股权众筹

(一)股权众筹的分类

(二)股权众筹的参与主体

(三)股权众筹的运作流程

二、股权众筹运营的不同模式

(一)凭证式众筹

(二)会籍式众筹

(三)天使式众筹

三、股权众筹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非法集资的风险

(二)非法发行证券的风险

(三)非法经营的风险

(四)投资者审核的风险

(五)代持股的风险

(六)非标准化风险

(七)资金流的风险

(八)时间风险

(九)入资方式风险

四、股权众筹与非法集资的区别

(一)定义区别

(二)实质性区别

(三)对金融秩序影响的区别

(四)发行方式的区别

(五)风险控制的区别

(六)法律保护的区别

五、股权众筹机构的风险防控

(一)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及警示教育

(二)协助从业机构建立、完善相关风控制度

(三)起草、审核相关协议、文件

(四)针对具体业务事宜开展专项法律分析

(五)对特定风险事件及时开展危机应对工作

六、借股权众筹之名行违法犯罪之事的司法认定

(一)借股权众筹之名行集资诈骗之实

(二)借股权众筹之名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实

(三)借股权众筹之名行洗钱犯罪之实

七、股权众筹如何保护出资人的利益

(一)建立信任度

(二)增强安全性

(三)扩大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股权的转让或退出

八、国外股权众筹的法律监管

(一)美国JOBS法案

(二)英国《众筹监管规则》

第七章 移动支付的风险防范

一、认识移动支付

(一)移动支付的形式

(二)移动支付的产业链构成二、移动支付的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

(二)技术风险

(三)金融法律风险

(四)信誉风险

三、移动支付技术安全面临的风险

(一)客户端风险

(二)网络通信的安全风险

(三)应用服务端的安全风险

四、移动支付技术安全风险的应对意见

(一)客户端程序安全加固

(二)钓鱼应用和钓鱼网站的防护

(三)应用“清场”机制

(四)防自动化登录

(五)https安全

(六)网络入侵检测和应用监控

(七)对外接应用的审核、安全检测及应急切断

(八)其它传统风险的防护

五、国外移动支付的监管

(一)美国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二)英国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三)德国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四)澳大利亚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五)日本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六、移动支付风险防范建议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二)加快协同监管体系建设

(三)加强产业协作

(四)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五)健全移动支付律法体系

(六)加强移动支付服务和监管

第八章 互联网票据的风险及防范

一、互联网票据平台的作用

(一)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新的理财渠道

(三)更广泛地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四)促进票据市场规范发展

(五)促进均衡利率的发现

二、互联网票据理财的主要业务模式

(一)票据质押融资模式

(二)票据收益权转让模式

(三)衍生业务模式

三、互联网票据理财的风险

(一)质押票据的造假的风险

(二)票据质押的法律风险

(三)票据收益权转让的风险

(四)挂失止付和公示催告的法律风险

(五)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风险

四、互联网票据法律风险的防范

(一)明确票据的审验机制和责任

(二)完善票据质押手续

(三)杜绝利用票据重复融资

(四)引入第三方托管/存管机制

(五)防范恶意挂失和公示催告的风险

(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五、互联网票据相关立法及监管建议

(一)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融资性票据留下一定空间

(二)完善相关监管政策,将互联网票据理财纳入P2P网贷统一监管

(三)通过司法解释明确代理质押、共享质权的法律效力

(四)完善票据挂失止付监管规则,统一票据公示催告平台

第九章 互联网保险风险控制

一、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及作用

(一)中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

(二)互联网保险的作用

二、互联网保险的风险

(一)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风险

(二)产品开发不规范的风险

(三)信息安全的风险

(四)创新业务的风险

(五)恶意骗保的风险

(六)客户服务能力不足的风险

(七)风险评估和管理不到位的风险

三、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建议

(一)鼓励创新

(二)适度监管

(三)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消费者防范互联网保险诈骗的方法

(一)要仔细核对保费收款账户是否为保险公司

(二)核查保单真实性

(三)不要盲目相信高收益率和高额回扣

(四)遇骗及时报案

五、大数据对保险行业风险控制的作用

(一)大数据对风险评估的作用

(二)大数据对反理赔欺诈的作用

第十章 网上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安全防护措施

一、认识网上银行

(一)网上银行提供的服务

(二)网上银行的特点

二、网上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技术安全风险

(二)管理安全风险

(四)链接服务风险

(五)法律风险

三、防范网上银行风险的安全措施

(一)加强系统安全性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三)加强外包服务管理

(四)制定应急计划

(五)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防御机制

(六)增强客户操作风险防范

(七)对客户进行管理

(八)用户自身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四、网上银行风险案例分析

(一)钓鱼病毒相关案例

(二)虚假网站相关案例

(三)木马病毒相关案例

(四)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相关案例

第十一章 非法集资与金融传销

一、认识非法集资

(一)非法集资的表现形式

(二)非法集资活动的常见手段

(三)非法集资的社会危害

(四)如何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非法集资活动的新特征

(一)涉众更多、地域范围更广

(二)犯罪发生的速度更快、影响也加大

(三)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不再以普通熟人为主

(四)共同犯罪减少

(五)多发在P2P领域

三、非法集资的法律处罚

(一)集资诈骗罪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三)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

(四)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四、互联网金融传销风险防范

(一)认识互联网金融传销

(二)金融传销的特点

(三)如何规避互联网金融传销的风险

第十二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状、风险与防范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Lending Club造假

(一)未尽披露义务

(二)向机构投资者舞弊

(三)数据造假

二、英美的互联网金融监管

(一)英国--自律监管为主

(二)美国--政府立法与自律监管并行

三、美国对网贷的监管--美国网贷白皮书

(一)白皮书对网贷行业的看法和建议

(二)白皮书对联邦政府和私营部门参与者的建议

四、金融监管风险的表现

(一)监管不到位,发现不足

(二)风险成因复杂,非确定性因素多

(三)原则性不强,情感因素影响突出

五、金融监管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要树立风险意识

(二)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三)要严格执行现场稽核捡查规程

(四)加强对监管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防患于未然

第十三章 年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

一、中央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治

(一)专项整治的三个阶段

(二)互联网金融广告的整治要求

二、各地方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治

(一)北京市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治

(二)上海市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治

(三)深圳市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治

(四)重庆市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治

上一篇:小课题结题陈述材料下一篇:江苏宿迁医疗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