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台词

2024-04-14

钟会台词(共3篇)

篇1:钟会台词

钟会

(225~264) 三国时期魏国谋士、将领。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出身名门,父钟繇位三公。钟会有才干,精通玄学。魏齐王芳正始年间(240~248),由秘书郎迁中书侍郎。正元二年(255),毋丘俭作乱,钟会从大将军司马师东征,迁黄门侍郎。甘露二年(257),都督扬州诸军事诸葛诞反于寿春,又从大将军司马昭讨之,被委以腹心之任。出谋划策居多,时人比为张良。迁司隶校尉,仍参与朝廷重大决策。名士嵇康被杀,便是他的主意。景元三年(262),司马昭欲大举伐蜀,朝臣多以为不可,会独赞成。被任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四年,统十余万人,与邓艾、诸葛绪分三路进军。蜀将姜维等合兵守剑阁,钟会攻之不克,拟撤军还。赖邓艾取道阴平,先攻下成都,蜀亡,会乃得继续前进。蜀主将姜维归降。钟会进位司徒,忌邓艾功名,密告邓艾有反状。咸熙元年(264),艾被收捕。钟会独统大军,威震西土。钟会谋反,欲倚姜维割据蜀地,但部将不愿反者发动兵变。兵变中,钟会被乱兵所杀。

篇2:钟会台词

8月26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发表讲话,不仅言之凿凿,确信格胡大地区的确发生了化武袭击,更直接将责任归咎于巴沙尔当局,称其责任“不可推卸”,并表示“正研究”“不排除”军事干预可能性。克里和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还指责大马士革当局阻挠联合国核查,企图通过轰炸“毁灭证据”,称“对化武攻击作出反应符合国际社会利益”。在此前后,英国外相黑格、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不断放出强硬言论,称“国际社会有责任作出反应”,这两国高层人士和土耳其甚至多次施放“没有安理会授权也能干”的信号。

那么,此番化武危机,当事各方的台词和潜台词都是怎样的?

巴沙尔当局自8月21日起就始终否认发动“化武”袭击,否认和化武袭击有关,并采取了同意联合国化武调查特派团进入现场调查(此前一直阻挠),和反指反对派应对化武袭击负责等姿态,其目的,当然是避免给外国军事干预找到口实。自二季度以来,政府军在国内各地战事中已渐占上风,巴沙尔显然不想因化武危机而前功尽弃。不过事发地格胡大在反政府武装控制区,且附近战线犬牙交错,且冲突双方对前线武装团体的控制力都不强,“同意调查”因莫名其妙、但绝对在意料中的“冷枪事件”而暂停,实际上变得毫无意义,客观上给人一种“调查可以,但等证据毁灭后”的感觉,而对反对派的指控就和反对派对政府方的指控一样,属于“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合理想象”。有消息称,叙利亚政府军及其支持者已在为迎接可能到来的空袭做准备,很显然,就连他们自己,也对本方台词、潜台词的说服力大表怀疑。

反对派、尤其亲西方反对派“全国联盟”,是此次危机中最活跃的消息源。五花八门的死亡数字和不断涌现的视频,都来自亲反对派的组织、地盘,而近日莫衷一是、真伪难辨的各种“猛料”,如“反对派和欧美盟国在土耳其(还有约旦、卡塔尔)开会讨论军事行动细节”、“袭击将最迟在29日开始”等,大多经过其经手“中转”。今年二季度以来,反对派在战事上渐趋不利,近来更因和“圣战者”、库尔德人间的内而困扰不已,借化武事件大做文章,进可“借师助剿”,重燃借助外国军事干预夺取叙利亚政权,并排挤“圣战者”等干扰势力的希望,退也可缓解政府军在军事上的压力。正因如此,反对派渠道的台词虽多,其潜台词却未必是事件真正的脉络,而往往只是其希望的发展脉络和方向。

美国的台词和潜台词最为耐人寻味。

一方面,克里和卡尼在证据并不充分时便直接指责巴沙尔当局,其做派直追今年6月针对叙利亚政府的化武责任指控,甚至令许多人联想到当年针对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证;但另一方面,尽管小道消息满天飞,克里也好,卡尼也罢,都拒绝拿出确切时间表,且没正式谈及军事打击,更努力避免提及奥巴马去年独创的“红线”说。实际上,一些被媒体反复解读的台词,如国防部长哈格尔23日称“正在做军事准备”、奥巴马叙利亚局势“触及美国核心利益”、“使用化学武器者必须追究责任”等,并未逾越自去年底以来,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基调“剧本”(去年底哈格尔就说过“正在做军事准备”的话,指针对叙利亚化武仓库的各种军事干预方案),且美国官方仍在继续要求联合国“加紧展开调查”,本身也表明,在干预问题上美国仍在犹豫不决。

事实上奥巴马对于军事卷入叙利亚内战一直心不甘、情不愿,叙利亚局势复杂,反对派鱼龙混杂,加上阿富汗战争并未完全结束,美国既不愿多耗兵力、财力,又不想再次扶植一个未来的敌人,强硬姿态更多是摆给国会和国内外的批评者,尤其是讽刺奥巴马“猴皮筋红线”的批评者看的。或者换言之,长期以来,奥巴马一直努力寻找“不武装干预”的借口,而非如某些人所想象的,在寻找武装干预的借口。只不过此次事态严重,要找到这样一个合适、得体、不丢分的借口,恐怕会很难。

英、法两国国内麻烦缠身,急欲在海外搞出“大动作”转移公众注意力,在叙利亚“搭顺风车”来一次代价轻微、宣传价值巨大的“替天行道”,自然再好不过。不过两国调门虽高,动作却比犹豫不决的美国更小,很显然,铿锵台词背后的潜台词,是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其高调的真正目的,是逼美国“挑头”,自己好借力打力。

土耳其、卡塔尔是叙反对派真正的热心支持者,他们当然希望借此宣判巴沙尔的“政治死刑”,因此危机发生后前者是唯一公开提及“红线”并高呼“没授权也要打”的,而后者则若隐若现地充当驾轻就熟的“导向性信息中继站”角色。但土耳其埃尔多安政府国内政治危机并未结束,且政府和军方相互猜疑,而卡塔尔自君权更迭后也已有心无力,“海合会”大盟主沙特在“阿拉伯之春”中的立场越来越保守低调,这两个国家的台词,同样是想把美国推上第一线。

篇3:钟会的“志”与“量”

2010年春,笔者在这个专栏上写了一篇《多一点雅量》。篇末说及魏晋时常从一个人的“志”与“量”是否相称,来评估其政治生涯的最终成败。傅嘏曾警告钟会:“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王澄评价王玄:“志大其量,终当死坞壁间。”终了皆如二人所料。

志向远大而器量狭小的人,往往行动的动力很强而周旋的空间很小,所以容易失败。“这些道理,以古观今,也是相通的吧”。

关于王玄的史料很少,我们就拿钟会作例子。

一个自我期许很高的人,若不是街头醉汉,必有一定的凭据。拿钟会来说,有几点是常人所不及的:一是门第高贵,他父亲钟繇官至太傅,位于政治最高层;二是机敏多才,自幼就受到许多大人物的赏识(钟会的书法在唐代还有流传);三是在司马氏集团夺取朝政的过程中,建立了许多功劳,成为司马氏侍重的亲信。这使得钟会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以为没有什么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伐蜀之战是钟会一生的高潮,也是他彻底失败的陷阱。

景元三年(262),钟会受司马昭之命统兵十万,进伐蜀国。大军出动不久,他先杀了先锋许仪,意在借此立威。许仪是名将、勋臣许褚之子,颇有声望。这样的人也不是一定杀不得,但总要有合适的机会和充分的理由。钟会加给许仪的罪名,是他身为先锋,没有做好架桥铺路的工作,让自己在过桥时马蹄陷入坑中,差点出事。因细小的缘故、个人的不快而诛大将,这就给将士以任性和刻薄的感觉。主帅失信于大军,就从这里开始。

钟会率军攻打剑阁时被姜维绊住,双方主力纠缠在一起,而邓艾所率的一支规模小得多的军队得到机会,冒险奇袭,直捣成都,蜀主刘禅出城投降。姜维无可奈何,归降了钟会。邓艾居首功,钟会深感不快,便向司马昭密报邓艾居功自傲,想要谋反。司马昭此时不想得罪拥有重兵的钟会,同意让他收捕邓艾,用囚车解押回朝。此事明明出于私利,要让人信服是很难的,军中不安的情绪进一步增长。

这时钟会所掌握的魏军和蜀地将军加在一起有近二十万之众。他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辉煌和巨大的能量,想要尝尝凌驾天下的味道;万一不成,总还可以割据蜀中做个刘备。此时姜维的念头是利用他制造混乱,寻机恢复蜀政权,便竭力诱惑他造反。于是钟会心动了。实际上,蜀军新降,不可能真正归心于他;魏军久战,将士一心想要回家乡,也不可能甘心跟着他造反。看起来很热闹的一支军队,其实不过是个幻影。

钟会继续犯下错误。他在决定造反之后,担心手下诸将不肯尽力,借口开会把他们统统关起来,严加看守,然后派自己的亲信代领诸军。军中统属关系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这么乱来必然酿成巨大的混乱。

只需一个点火的人,钟会也给自己准备好了,就是卫将军胡烈。在密告邓艾谋反时,钟会是同胡烈联名上书的,这意味着他们在利害关系上已经紧紧绑在一起了。但钟会连胡烈也信不过,把他也关起来了。胡烈极为愤怒,而作为深知钟会的人,也明白处境的凶险。他得到机会传信给自己的儿子,让他散布一个恐怖的谣言:钟会已经派人挖好了一个大坑,将要处死所有中级以上的军官,一股脑堆埋在坑里。

胡烈的儿子胡渊发动了哗变。这个十八岁的少年能有多大号召力?关键是全军愤怨,人心不可收拾。结果钟会和姜维俱死于乱兵之手。

上一篇:VR加盟项目 开VR体验馆的朋友下半年必须关注三件事!下一篇:新保密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