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简介内容

2024-05-24

幼儿园简介内容(精选6篇)

篇1:幼儿园简介内容

信息详细内容

《洪恩幼儿英语--Hello Teddy》是由中外幼教专家倾力打造的一套多媒体幼儿英语教材。针对中国孩子的学习特点,提供最科学、实效、严谨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全套教材共分八册,适合3--7岁幼儿使用。

修完hello teddy八册教材需时一年到一年半,具体课程规划如下:

1.第一册、第二册:共12次课,中教授课,每次课1小时,每一次课学一个单元,两个单元一次复习。

2.第三册、第四册:共16次课,中教授课,每次课1小时,每两次课学一个单元。

3.第五册、第六册:共12次课,中教授课8次,每次课1.5小时,每两次课学一个单元,外教授课4次,每次课1小时,每次课复习两个单元。

4.第七册、第八册:共8次课,外教授课,每次1.5小时,一次课学习一个单元。教学目的: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激发英语的兴趣,让孩子大声说出英语。

教学模式:小班授课,最多不超过8人,通常不超过6人。采用“一边玩,一边学”的方式,以做游戏、唱歌谣等形式,让孩子在娱乐中自然而然接受英语语音。

招收对象:3-7岁幼儿

上课地点:大兴华堂商场水晶广场9层ok语言培训中心

洪恩hello teddy教材特点:

A.儿歌式自然拼音法:采用国际通用的自然拼音法,让幼儿在接触英语的初期就建立美语的直觉音感。本书打破常规,将自然拼音法变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情节有趣,孩子记忆深刻。

B.48首主题歌曲+48首说唱童谣:采取TPR教学方式,让课堂“动”起来,让英语“活”起来。Come on!Follow me!

C.主题式教学,将英语生活化:选取和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展开教学,如:食物、颜色、数字、服装、玩具、超市、动作、身体部位等,让英语融入点滴生活,让孩子真正学会“用”英语。

D.采用新式“难度分解法”:活动手册采取阶梯式渐进练习,逐步促进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真正符合孩子的生理发展规律。

E.特殊设计的教学环节,培养孩子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让孩子独立完成活动手册中妙趣横生的作业练习,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多样的课堂游戏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幼儿特点:

幼儿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声音,尤其是有节律的声音敏感,是最好的培育英语语感时期。同时也是好玩好动,探索世界的年龄。针对孩子的特点,我们采取了边玩边学的授课模式。

篇2:幼儿园简介内容

《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的作者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应该说,她首先是个诗人,写过一些极为深沉的抒情诗,包括叙事诗和短诗,有的已被选入英国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中二十二位第一流的诗人的诗选内。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她与《简爱》(“JaneEyre”)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D,1816—1855),和她们的小妹妹——《爱格尼斯•格雷》(“AgnesGrey”)的作者安•勃朗特(AnneBronteD,1820—1849)号称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坛上焕发异彩。特别是《简爱》和《呼啸山庄》,犹如一对颗粒不大却光彩夺目的猫儿眼宝石,世人在浏览十九世纪英国文学遗产时,不能不惊异地发现这是稀世珍物,而其中之一颗更是如此令人留恋赞叹,人们不禁惋惜这一位才华洋溢的姑娘,如果不是过早地逝世,将会留下多少璀璨的篇章来养育读者的心灵!

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在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这从同时期的英国著名女诗人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宁①的长诗《孩子们的哭声》,可以看到一些概貌)。再加上英国政府对民主改革斗争和工人运动采取高压手段:如一八一九年的彼得路大屠杀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有所反映。我们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就是诞生在这样斗争的年代!她生在一个牧师家庭里,父亲名叫佩特里克•勃朗特(1777—1861),原是个爱尔兰教士,一八一二年娶英国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人玛丽亚•勃兰威尔为妻,膝下六个儿女。大女儿玛丽亚(1814),二女儿伊莉莎白(1815),三女儿夏洛蒂(1816),独子勃兰威尔(1817),下边就是艾米莉(1818)和安(1820)。后面四个都生在位于约克郡旷野的桑顿村②,勃朗特先生便在这一教区任牧师职。一八二○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区,在旷野的一处偏僻的角落安了家。她们三姊妹就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一生。

一八二七年她们的母亲逝世,姨母从康瓦耳群来照顾家庭。三年后,以玛丽亚为首的四姊妹进寄宿学校读书。由于生活条件太差,玛丽亚与伊莉莎白患肺结核夭折,夏洛蒂与艾米莉幸存,自此在家与兄弟勃兰威尔一起自学。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四个兄弟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夏洛蒂和勃兰威尔以想象的安格里阿王朝为中心来写小说,而艾米莉和小妹安则创造了一个她们称为冈多尔的太平洋岛屿来杜撰故事。

她们的家虽然临近豪渥斯工业区,然而这所住宅恰好位于城镇与荒野之间。艾米莉经常和她的姊妹们到西边的旷野地里散步。因此一方面勃朗特姊妹看到了城镇中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旷野气氛的感染。特别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热情奔放,虽不懂政治,却十分关心政治。三姊妹常常看自由党或保守党的期刊,喜欢议论政治,这当然是受了她们父亲的影响。佩特里克•勃朗特是个比较激进的保守党人,早年反对过路德运动③,后来也帮助豪渥斯工人,支持他们的罢工。艾米莉和她的姊妹继承了他的正义感,同情手工业工人的反抗和斗争。这就为《呼啸山庄》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这个家庭收入很少,经济相当拮据。三姊妹不得不经常出外谋生,以教书或做家庭教师来贴补家用,几年来历受艰辛挫折。夏洛蒂曾打算她们自己开设一所学校,她和艾米莉因此到布鲁塞尔学习了一年,随后因夏洛蒂失恋而离开。一八四六年她们自己筹款以假名出版了一本诗集④,却只卖掉两本。一八四七年,她们三姊妹的三本小说⑤终于出版,然而只有《简爱》获得成功,得到了重视。《呼啸山庄》的出版并不为当时读者所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无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一八四八年,她们唯一的兄弟勃兰威尔由于长期酗酒、吸毒,也传染了肺病,于九月死去,虽然这位家庭中的暴君之死对于这三姊妹也是一种解脱,然而,正如在夏洛蒂姊妹的书简集中所说的:“过失与罪恶都已遗忘,剩下来的是怜悯和悲伤盘踞了心头与记忆……”对勃兰威尔的悼念缩短了艾米莉走向坟墓的路途,同年十二月艾米莉终于弃世。她们的小妹妹安也于第二年五月相继死去,这时这个家庭最后的成员只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

这一位后来才驰名世界文坛的极有才华的年轻女作家,当时就这样抱憾地离开了只能使她尝到冷漠无情的人世间,默默地和她家中仅余的三位亲人告别了!她曾在少女时期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 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 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 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样滑过,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

她在同一首诗中最后慨叹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然后幻想的虹彩迅速退开; 于是经验告诉我,说真理 决不会在人类的心胸中成长起来。……”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来,有所作为,却已挣扎不起,这种痛苦的思想斗争和濒于绝望的情绪,在她同一时期的诗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当我希望过歌唱,我的手指却拨动了一根无音的弦; 而歌词的叠句仍旧是 ‘不要再奋斗了,’一切全是枉然。”

在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的著名传记《夏洛蒂•勃朗特传》(“LifeofCharlotteBronteD”)⑥里,有一段关于艾米莉•勃朗特弥留之际的描写:

“十二月的一个星期二的早晨,她起来了,和往常一样地穿戴梳洗,时不时地停顿一下,但还是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甚至还竭力拿起针线活来。仆人们旁观着,懂得那种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钝当然是预示着什么,然而她还继续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虽然满怀难言的恐惧,却还抱有一线极微弱的希望。……时至中午,艾米莉的情况更糟了:她只能喘着说:‘如果你请大夫来,我现在要见他。’这时已经太迟了。两点钟左右她死去了。”

在夏洛蒂的书简⑦中记下了不少在艾米莉去世后她的哀伤与感触的文字,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就介绍到这里。英国著名诗人及批评家马修•阿诺德⑧(MatthewAmold,1822—1888),曾写过一首诗叫做《豪渥斯墓园》,其中凭吊艾米莉•勃朗特的诗句说,她的心灵中的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忧伤、大胆是自从拜伦死后无人可与之比拟的。

可以说,她这部唯一留下的小说之所以震撼了人们心灵也就为此。

关于《呼啸山庄》这部书,在世界文坛上多年来每谈及十九世纪西欧文学,必会涉及《呼啸山庄》的探讨。有不少著名评论家及小说家都曾有专文论述。如: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giniaWoolf,1882—1941)⑨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将这两本书作了一个比较。她写道:

“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⑩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也有专文为《呼啸山庄》作了较长的评论,他总结说:

“《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而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 Eset Maugham,1874—1985)⑾,在一九四八年应美国“大西洋”杂志请求向读者介绍世界文学十部最佳小说时,他选了英国小说四部,其中之一便是《呼啸山庄》,他在长文中最后写道: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呼啸山庄》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⑿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憔悴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总之,《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有誉之为“最奇特的小说”的。但是正如阿诺德•凯特尔所说:“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肉体上和精神上被这同一社会(指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的条件与社会关系贬低了的工人的反抗。希刺克厉夫后来的确不再是个被剥削者,然而也的确正因为他采用了统治阶级的标准(以一种甚至使统治阶级本身也害怕的残酷无情的手段),在他早期的反抗中和在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中所暗含的人性价值也就消失了。在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一切,在人类的需求和希望中所代表的一切,只有通过被压迫的积极反抗才能实现。”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社会悲剧就在于凯瑟琳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却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从后来希刺克厉夫再度出现时,林敦建议让他坐在厨房而不必请到客厅里坐,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就铸成了大错,她陷入自己亲手编织的罗网。而在她已经答应嫁给林敦后分明还说:

“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敦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而这样她竟背叛了她最爱的人,也就是背叛了自己,那么她就只能在自己编织的罗网中挣扎着死去,在死去以前,希刺克厉夫悲愤地责备她:“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悲惨、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分开我们,而你,却出于你自己的心意,这样作了。”又说:“我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么能够爱他?”这就导致了希刺克厉夫的悲剧——不惜用残酷手段来进行报复。他被私有制社会所摒弃,却仍旧用私有制社会的斗争手段来进行反抗。他没有财产,却掠夺了财产,自己成了庄园主;他自幼被辛德雷嘲弄、贬低、辱骂,被人降到一个乡巴佬的仆人的地位,若干年后他又反过来以其人之道向其子进行报复,结果他的胜利必然等于他自己精神上的失败。当他发现林敦的女儿(也就是凯瑟琳的女儿)和辛德雷的儿子(也就是凯瑟琳的侄子)两人的眼睛完全和凯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样时,当他发现哈里顿(辛德雷之子)仿佛就是他的青春的化身时,他再也不想抬起手来打他们了。他自己承认“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他已不想报复,因为这样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

篇3:试析俄文内容简介中的元语篇

“元语篇” (метатекст) 这一术语最初是由波兰学者А.Вежбецка引入语篇研究领域的。在《Метатекствтексте》 (1978) 一文中, А.Вежбецка指出, “元语篇”, 即关于对象的话语和关于话语的话语, 是一种独特的“双重语篇” (двутекст) [403-404], 主要是指一些插入语、带有“言说” (говорить) 意义的短语, 如повторяю, что…、приведупример…、корочеговоря、инымисловами、кстати、во-первых、во-вторых、далее, наконец等;作为异质成分, 元语篇又是不完整的言语框架, 还有待填充话语主要成分, 其功能是联结主语篇中的各个部分 (组织主语篇) , 使语篇语义更加明朗化[406、421]。

自А.Вежбецка引入“元语篇”术语后, 诸多语言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或缩小了原有概念的外延, 于是, 俄罗斯语言学领域呈现出元语篇研究的广义化和狭义化两种方法。

1.1 广义的理论研究

广义的元语篇涵盖了语篇生成/理解过程中组织、加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语言手段, 也就是说, 作者对言语的一切注解, 包括能反映说话者和受话者言语策略的各种方法, 均属于元语篇的研究范围。在А.Вежбецка研究的基础上, 元语篇被诸多语言学者视为具有意向功能的语篇结构成分, 与说话者生成语篇的过程紧密联系, 在语流中能够协调受话者, 是受话者言语行为的反映。另外, 诸多研究者, 如Т.Л.Андрющенко、Т.Н.Скат, Н.К.Рябцева等还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对元语篇进行研究, 认为其能组织语篇、连接语篇各成分, 点明信息主题, 吸引读者等;М.А.Кормилицына和И.А.Ерастова则从元语篇的模式化和创新性出发, 细致研究了元语篇的结构类型;Н.Турунен对元语篇的语言教学功能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一种独特的语篇现象, Н.К.Рябцева认为, “元语篇”又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指示语”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дейксис) , 能够点明信息的主题, 彰显主语篇的组织结构和连贯性;在阐述内容的过程中, 能解释说话者传达信息的行为[1994:90]。

广义的元语篇研究将语言意识 (ЯС:языковоесознание) 释义为话语组织机制。作为语境-情景性的言语结构, 元语篇定位于创建或理解某一语篇的具体语境, 是具有言语化语用内容的二性语篇, 其客体语篇是具体的、特定的[Шаймиев1996:80]。对“元语篇”这一概念理解的广义化使得元语篇结构也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А.Вежбецка所提出的结构类型, 具有显性元语篇内容的单位, 如能够体现说话者意图和言语策略的各种语言变体———转义 (перенос) 、同义替换 (синомическиезамены) 、迂回表达 (парафраза) , 对比 (сравнение) 等均可归入元语篇的研究范围。

1.2 狭义的理论研究

狭义的元语篇被认为是对选择使用的词汇进行的各种注释说明, 是在话语中展开的关于语言的观点, 如Б.Ю.Норман (1994) 、М.В.Ляпон (1986, 1992) 、А.Н.Ростова (1979, 1983) 。在此, 元语篇不仅是意识到语言现实的结果, 也是对元语言意识本身的解释, 体现了元语言意识 (МЯС:метаяз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 [Ростова2000:55]。А.Н.Ростова在А.А.Брудный对“текст”定义的基础上, 将元语篇视为用语码表示的语篇变体[2000:55]。

可以说, 在语言学领域, “元语篇”虽被频频提及, 但至今仍无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对元语篇的理解尚存在分歧, 对其的分类也不可避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将元语篇定义为“能引导读者组织和解读语篇命题内容, 体现作者对所述内容及读者态度的、具有较固定结构模式的语篇结构成分”, 并从名目繁多的图书辅文中选取内容简介 (аннотация) 作为研究对象, 欲对俄文图书辅文中使用的元语篇手段进行统计分析, 并尝试从整体上对元语篇在图书辅文信息中的功能进行探讨。

2 内容简介中的“元语篇”

根据《俄罗斯国家标准》 (ГОСТ7.0.3) 的释义, 图书的内容简介是介绍图书正文的内容、目的意义、读者对象等其它特点的概括性文字。可以说, 内容简介的信息内容是围绕正文内容而展开的, 但是, 作为相对独立的语篇, 内容简介在词汇、句法及语篇结构上又有自身的诸多特点, 其中的元语篇语言表达手段也必然与其它语篇有所不同, 笔者在对所搜集的135篇俄文内容简介进行初步分析后, 对其中的元语篇表达手段统计如下:

2.1 语篇连接词

主要表示句子与句子或词与词 (词形与词形) 之间句法联系的词或短语。如下例:

需要指出的是, 内容简介中对正文的内容结构进行简单介绍时, 常借助于“в первой части”、“во второй части”等句式, 本文将其也列入语篇连接词中。如:

2.2 语码解说词

主要是指对命题解说性的表达, 进一步说明前面提到的内容。如:

2.3 作者态度标记语

指作者对命题的态度, 一般表示“确信”。如,

2.4 受众标记语

读者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影响对图书作品的理解, 图书的受众信息一般出现在内容简介中, 以明确书籍在广大读者中的适用范围。俄文简介中图书的受众信息一般借助于адресованкому-н.、длякого-н.、рассчитаннакого-н.等词汇表达方式体现。而辅文的受众信息一般通过受众标记语 (祝愿、提问和第二人称动词形式) 等得以表达, 如:

3 内容简介的信息性

语篇是信息的承载者, 信息性是衡量语篇的重要标准之一[de Beaugrande&Dressler 1981;Филлипов2003]。但是, 关于信息种类问题, 语言学界众说纷纭, 尚无统一定论。笔者在И.Р.Гальперин语篇信息研究 (将信息分为事实内容信息、观念内容信息和潜在内容信息三类) 的基础上, 将图书内容简介的信息主要划分为事实内容信息、评价内容信息和受众内容信息三大类。

事实内容信息 (СФИ, содержательно-фактуальн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 是И.Р.Гальперин最早提出的语篇信息种类之一, 包括对事实、事件、过程及现象的讲述或解释, 它们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也有可能是虚拟的, 可以发生在现在, 也可以发生在过去或是将来。另外, СФИ是外显的, 总是体现在字面上, 其中的语言单位体现的均是其稳定的、由社会经验固定于这些单位的直接意义、称名意义和词典中的释义[1981:27-28]。内容简介的事实内容信息主要围绕图书正文展开, 对图书正文的主题 (思想) 、内容及结构、风格、出版意义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评价内容信息 (СОИ, содержательно-оценочн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 是指出版社对作者或作品的评价, 主要体现为评价性语词 (主要是修饰语) 、名人符号、荣誉信息、作品传播及影响、首创性等。作为内容简介的作者, 出版者在向读者介绍事实内容信息的过程中, 所要展示的只是其对这本书的推崇和认可, 这种推崇和认可就是作者对事物 (此处指图书正文) 的态度和看法, 也就是说, 对于内容简介而言, И.Р.Гальперин所提出的观念内容信息 (СКИ) 是已知的、确定的、唯一的, 即“我 (出版社) 认为这本书很不错, 值得一读”。因此, 我们未采用“观念内容信息”, 而代之以“评价内容信息”。

在传播学领域中, 受众是指一切大众传媒的接受对象, 是信息传播的终端或次终端。图书的受众内容信息 (СРИ, содержательно-реципиентн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 常常出现在内容简介中, 以明确书籍在广大读者中的适用范围, 使得书籍的出版更具有目标性。俄文简介中的受众信息一般单独成段, 主要有下列几种词汇表现形式, 如адресован кому-н.、для кого-н.、рассчитан на кого-н.、адресован (адресоваться) кому-н.、предназначен (предназначаться) для кого-н.等。

元语篇手段在内容简介的事实内容信息 (СФИ) 、评价内容信息 (СОИ) 、受众内容信息 (СРИ) 中的体现, 见表2:

4 内容简介中“元语篇”的功能

据表1的统计以及内容简介中的元语篇实例, 我们可以总结出元语篇的两个主要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其中, 元语篇的语篇功能是指能够组织语篇, 解释语篇, 帮助受话人理解语篇;这种功能主要借助于语篇连接词和语码解说词体现出来, 而, 人际功能则让言说行为的主体即说话人和受话人同时出现于语篇中, 体现了具体交际情景, 其主要借助于作者态度标记语和受众标记语体现。

另外, 任何语言符号本身都具有意义, 这样才能相互区别。换句话说, 作为语篇重要成分的元语篇本身也具有意义, 只是, 元语篇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成为主要功能时, 其概念功能就退居次要位置而已。这恰恰符合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 (1994) 的观点———语言同时体现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篇的意义是三个元功能融合的结果。

据表2部分元语篇手段在内容简介三种信息中的体现, 我们可以发现, 借助于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元语篇在实现信息性, 特别是事实内容信息 (СФИ) 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容简介是图书正文 (一性语篇) 的辅助性语篇 (二性语篇) , 其中所包含的事实内容信息是最能体现正文内容 (主题、容量、内容结构、风格、历史和出版意义) 的信息种类。这也恰恰说明了元语篇在体现图书整体性、突出一性语篇和二性语篇内容相继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总之, 元语篇各语言手段在语篇 (内容简介) 内部积极发挥着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这两种功能又促进了内容简介信息性的实现, 是实现语篇信息性的有效手段;从语篇外部看, 元语篇将一性语篇 (图书正文) 和二性语篇 (内容简介) 紧密连接起来, 充分体现了图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性。

摘要:元语篇 (метатекст) 这一术语自引入语篇研究领域以来, 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总结俄罗斯语言学领域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尝试对其重新进行了定义, 并以俄文图书的内容简介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的元语篇表达手段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 也对其在内容简介三种内容信息中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元语篇在内容简介 (语篇内部) 中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及其在实现图书整体 (语篇外部) 内容和形式完整性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元语篇,内容简介,信息,语篇功能,人际功能

参考文献

[1]ВалгинаН.С.2003.Теория текста[М].M.:Логос.

[2]Вежбецка А.1978.Метатекст в тексте 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Вып.8.Лингвистика.М.:402-421.

[3]Гальперин И.Р.1981.Текст как объект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М].M.:Наука.

[4]Ростова А.Н.2000.Метатекст как форма экспликации метаязыкового сознания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русских говоров Сибири) [М].Томск:Изд-воТом.Ун-та.

[5]Рябцева Н.1994.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 модус и метаречь[C]//.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языка:Язык речевых действий М.:82-92.

[6]Филлипов К.А.2003.Лингвистика текста[М].СПб.:Изд.С-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та.

[7]Шаймиев-1.В.А.1996.Композиционно-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фун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метатекста в тексте (наматериале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тких тектов) [C]//.Русский текст:Россий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й журнал по русской филологии.№4.СПб.;Лоуренс;Дэрем (США) :80-91.

[8]de Beaugrande R., Dressler W.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М].London:Longman.

篇4:《彼得·潘》内容简介

好在还有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他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总有周而复始、绵延不断、永不消逝的童年,以及伴随着童年的永恒的母爱。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这个孩子就是彼得·潘,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出生的第一天,因为害怕会长大,就从家里逃了出来。伦敦的肯辛顿公园曾经是他游荡的地方,如今他长住在一座远离英国本土的海岛——Never Land,梁实秋先生译作“永无乡”的地方。

那里奇异而热闹,住着一帮以胡克船长为首的海盗,一个印第安人部落,各种各样的野兽,人鱼,小仙人,还有一群被大人不小心弄丢了的孩子,彼得就是他们的队长。这些孩子不用上学、读书,不用学这样那样的规矩,常常结伴在永无岛上四处冒险,和海盗打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惟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们都是男孩,包括彼得在内,都不怎么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孩子们需要一位母亲。但是彼得瞧不起人世间所有的成年母亲,他决定为孩子们找一位小姑娘做母亲。

于是,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夏夜,他飞到伦敦,趁达林先生和太太出门赴宴而狗保姆娜娜又被锁住的时机,飞进育儿室,带着小女孩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飞到了永无乡。温迪做了孩子们的小母亲,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为他们缝缝补补。孩子们也敬重她,听她的话。

只有在童话和睡梦里才能见到的奇妙生活从此展开。孩子们住在地下的家里,每个人都经过根据自己身材选择的树洞进出这个家,蘑菇是家的烟囱,爱着彼得的小仙女叮叮铃陪伴着他们。有时她会因为嫉妒而和温迪作对。他们在礁湖里玩人鱼的水泡球游戏,和印第安人进行游戏战争,彼得异想天开,让孩子们扮演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也同意扮演孩子,不然战争就无法继续。他们搭救过印第安人的首领——美丽而高傲的虎莲公主。彼得和温迪绝处逢生,被知恩图报的永无鸟搭救了性命。孩子们被掠上了海盗船,为了救他们,彼得和阴险残暴的海盗头子胡克决一死战,使他终于掉进了鳄鱼的血盆大口。和海盗恶战之后,一切归于平静。

温迪开始想念母亲,央求彼得送他们回到了伦敦的家。彼得和达林太太都喜欢温迪,都舍不得离开她,最终彼得还是把温迪还给了达林太太。在达林一家团聚的时候,彼得站在窗外向里张望。他自己的乐事数也数不清,那是别的孩子永远得不到的。但是,只有这一种快乐,他隔窗看到的那种快乐,他却被关在了外面,永远也得不到。

彼得答应每年春季大扫除的时候来接温迪,可是温迪渐渐长大了。她和弟弟们渐渐失去了飞行的本领,他们说是因为缺乏练习。其实真正的意思是,他们不再相信这一切了。新的冒险趣事让健忘的彼得忘记了旧的事情,他甚至记不得胡克船长和叮叮铃是谁。有一年,彼得没有来接温迪。温迪的弟弟说:“也许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吧,温迪!”要不是弟弟先哭了,温迪也会哭的。再下一年,彼得又来接她,他竟然不知道自己漏了一年。

这是小姑娘温迪最后一次见到彼得。等他们再次见面时,温迪已经是一位结了婚的妇人。彼得什么都不知道,仍然要求温迪去和他一起做春季大扫除。于是温迪站了起来,彼得有生以来第一次害怕了:“别开灯。”他叫道。可是温迪还是开了灯,彼得痛苦地叫起来:“你答应过我不长大的!”

然而,谁都是要长大的,除了彼得·潘。于是彼得带走了温迪的女儿简。小母亲一代代不断更替,彼得却始终是个满口乳牙,长不大的小男孩。事情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只有孩子们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

长不大的小飞侠

——《彼得·潘》书评

猫眼

1997年,我在一个好朋友那里第一次读到了《彼得·潘》。浅绿色的三联版,看上去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一本书。她很爱惜地把《彼得·潘》递到我手里,然后把耳机给我戴好。磁带“沙沙”地转动起来,音乐声渐渐变大,耳机里响起The Beatles的《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说起来,甲壳虫乐队的这首《永远的草莓地》有许多个版本。但惟有那一个版本,我对它的印象特别清晰。可能是因为一边在看《彼得·潘》一边在听它,就会忍不住考虑,“永远的草莓地”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呢?和“永无乡”相比又怎么样呢?带着这些有点特殊的问题,我目睹永无乡慢慢浮现了它的轮廓。它正是一张孩子的心思的地图,每个人的永无乡又都不一样。白天的时候它不怎么惊人,“可是,在你睡着前的两分钟,它就几乎变成真的了。所以夜里要点灯。”

在所有的成年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们相信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名字叫做“草莓地”也好,“永无乡”也好,反正生活在那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永无乡里住着仙人,每一个男孩和女孩都应该有一个仙人。“每个婴孩第一次笑出声来,那一声笑就裂成了一千块,这些笑到处蹦来蹦去,仙人们就是那么来的而每当一个孩子说他不再相信仙人,就有一位仙人在什么地方落下来死掉了。”蔚蓝的礁湖里,人鱼们用尾巴拍着水泡玩游戏,球门就是天边的彩虹。鳄鱼不小心吞下了一只钟,一听到这声音,正在作恶的胡克船长就吓得逃之夭夭。最重要的是,那里住着彼得·潘。

作者巴里用希腊神话里山林原野之神——“潘”神一词来做彼得的姓氏,象征着彼得未经雕琢的本性。虽然他认识仙人们,敢去摸鲨鱼的尾巴,能和星星说笑话,做许多普通孩子做不了的事情, 但是彼得仍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类的孩子。他有孩子的天性,有孩子的种种可爱和毛病。他有魅力,有侠义心肠,乐于助人,爱玩“假装”的游戏;却又骄傲,有领袖欲,健忘,还有点孩子式的自私。但他代表着人类最纯朴,从未受过污染的童真,蕴含着永不衰竭的生机。当他答应给温迪一个吻时,却给了温迪一颗橡子。因为彼得一生下来就从家里逃跑了,他甚至不知道吻是什么。

“我是少年!我是快乐!我是刚出壳的小鸟!”彼得一笑就露出他那两颗珍珠般的小牙,他至今还保留着他的第一声笑。爱玩、爱游戏是他的第一天性,所以他不愿意长大。

《彼得·潘》是一部孩子的童话,它巧妙地将现实和虚幻交织在一起,通篇洋溢着孩子般的幻想。然而又不仅仅如此,《彼得·潘》在奇幻的想像中把成年的我们推往消逝已久、永不复来的童年世界。我们如同长大成人的温迪,丢失了飞往永无乡的翅膀。成人的世界索然无味,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矩和忧虑。文明为它的每一点进步付出了代价——渐渐地丢失了人类在自己的童年所保有的最初的天真。温迪总要长大,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好在还有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他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总有周而复始、绵延不断、永不消逝的童年,以及伴随着童年的永恒的母爱。

忘不了通往永无乡的道路,梦幻一般的道路——右手第二条路,然后一直向前,直到天亮。

J.M.Barrie

詹姆斯·巴里,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他生于英国东部苏格兰(现安格斯郡)农村一个织布工人之家。自幼酷爱读书写作。1882年在爱丁堡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两年。1885年(此时他已25岁),他移居伦敦,当自由投稿的新闻记者,开始创作反映苏格兰人生活的小说和剧本。1919-1922年任圣安德鲁斯大学校长。1928年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1937年受聘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他的小说属于“菜园派”,擅长以幽默和温情的笔调描述苏格兰农村的风土人情。他一生为孩子们写了许多童话故事和童话剧,最著名的是幻想剧《彼得·潘》(1904)和同名小说,它们成为不朽的英国文学名著流传下来。

巴里迁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从那儿路过。一天,他看见有几个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还扮作童话中的仙女和海盗。这游戏吸引了那位黑胡子的作家。他站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后来,一个胆大点的孩子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于是作家高高兴兴地加入孩子们的游戏,一直玩到天黑。在回家的路上,巴里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都是他的邻居,其中最活跃的那个男孩叫彼得。后来,孩子们从家长那里听说巴里是个作家,他正在写一个剧本,叫《彼得·潘》,便把他围住,要他讲《彼得·潘》的故事。等巴里讲完,他们才知道自己一个个都在故事里了。巴里把这些小朋友都称为他创作的合作者。《彼得·潘》公演时,孩子们每人还分到五个便士的稿费呢!

篇5:中港简介文字内容

 广东省首批十佳民办学校

 办学二十年、在校学生2500多人、师资稳定、教学设备完善  小班化教学、每班30余人。更多关注、更多进步!

 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优良的校风、学风,书香校园、礼仪先行! 英语采用香港朗文原版进口英语教材,中学部双版本(香港朗文、国内外研版)同步教学、教学氛围浓厚、英国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五邑地区唯一考点。

 英语以外的其它学科都采用公办学校统一教材,插班生转学无障碍。教学质量优良,学科活动丰富。

 二十多个国家的外籍留学生在此愉快学习中国文化。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以各种活动、各类学生社团锻炼学生领袖才能、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 多元升学途径,●国内升学衔接高中:江门市第二中学

●国外升学衔接高中:中山中港中学部(全英文教学)●港澳台学生联考班:中山中港中学部  优异的教学成绩:

●优秀毕业生升读的国内外大学有: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名校。

 校车接送网络覆盖江门、中山两地  住宿条件舒适,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篇6:学习内容简介

本单元课程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深入理解与把握主题下的专题,是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相关的评价理念与方法案例分析,有助于让学习者更好地把握图形与几何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从理论出发,辅以优秀的教学案例,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能够更好地指导学习者在一线教学中学以致用。本单元分为 5 节课的内容,即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实例分析;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例分析;课堂教学评价实例分析;结果性目标评价实例分析;过程性目标评价实例分析。通过对《标准》中关于图形与几何结果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实例解析,帮助学习者清晰地明确《标准》的相关要求,以便于更好地服务实践。

【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实例分析 】

“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设计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新课程中,“图形与几何”领域在小学数学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同时也是学习其他内容领域的基础。本课程围绕着“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多元的评价目标以及多元的评价方法来展开讨论,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与老师们进行研讨与交流。

话题一:了解“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标准?

话题二:“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应采取的三维评价目标?

话题三:除纸笔评价方法外,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本课程力图整体把握“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内容和多元评价的联系,在理解“图形与几何”内容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对“图形与几何”领域进行评价,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教学评价方法,同时根据课表中的一些具体案例,围绕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给老师们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建议,帮助教师对学生在不同的目标维度下、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以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

本课程围绕着“图形与几何”课程中教师“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这一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价,根据《课标》中和以往教学中的具体案例,以及对学生评价的局限性,给大家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建议。本课程采用互动式研讨和交流,使大家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与主讲教师一起,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引发大家的思考,进行理念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引导教师用多角度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习,帮助教师对学生在不同的目标维度下、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两位老师采用互动研讨式的讲座风格,会给老师们带来亲切轻松的学习感受。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例分析】

我们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加强的是过程的评价,即除了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除了让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外,新课程中还要求通过本内容领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话题一:“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各种核心能力分别有什么表现,怎么评价?

话题二:围绕核心能力开展评价时应注意体现 哪些特点?

本课程围绕着“图形与几何”课程中实施“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实例这一内容,系统阐述了该领域内各核心能力的具体表现,以及评价的实例,并通过大量案例,阐述了好的能力测试题应体现的特色。两位老师采用互动研讨式的讲座风格,会给老师们带来亲切轻松的学习感受。

【课堂教学评价实例分析】

图形与几何里的内容丰富,涉及到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变换和运动,以及图形与位置等。本课程力图突出“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几大亮点和教学改革方向。

本课程围绕着相关内容,科学地解读核心概念,系统地梳理《课标》修订前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的变化,根据《课标》中和以往教学中的具体案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给大家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建议。本课程采用互动式研讨和交流,使大家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与主讲教师一起,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引发大家的思考,进行理念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引导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想。

【结果性目标评价实例分析】

本节课从结果性目标要求回顾、结果性目标相关内容的测试设计、试卷展示与分析、学生解答与反馈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第一方面:回顾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结果性目标的要求。

第二方面:展示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结果性目标相关内容的测试设计,对师大附小的相关测试题目进行分析点评,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结果性目标。

第三方面:通过对师大附小单元测试试卷的展示与分析,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图形与几何领域内的结果性目标,也为学习者在自己的教学中落实这些目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和榜样。

第四方面:通过对师大附小相关测试题目的学生解答与反馈进行分析与点评。

本课程围绕着“图形与几何”课程中实施“多样化 评价方式 ” 的实例这一内容,系统阐述了该领域内各核心能力的具体表现,以及评价的实例,并通过大量案例,阐述了好的能力测试题应体现的特色。两位老师采用互动研讨式的讲座风格,会给老师们带来亲切轻松的学习感受。

【过程性目标评价实例分析】

本节课从过程性目标要求回顾、过程性目标相关内容的测试设计、学生解答与反馈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方面:回顾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过程性目标的要求。

第二方面:展示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过程性目标相关内容的测试设计,对师大附小的相关测试题目进行分析点评,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结果性目标。

第三方面:通过对师大附小相关测试题目的学生解答与反馈进行分析与点评。

【学习目标】

【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实例分析 】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模块,但是我们不能只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明确以下内容:

1.了解“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标准。

2.采用哪些目标进行评价,在这些目标下如何进行评价?

3.采用多元目标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4.我们应该采用哪些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评价方法?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例分析】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模块,但是我们不能只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明确以下内容:

1.了解“图形与几何”领域各核心能力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2.了解“图形与几何”领域各核心能力的评价实例。

3.好的能力测试题应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出新课程的特色?

【课堂教学评价实例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明确以下内容:

1.图形与几何 中的好课有什么特点?

2.“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几大亮点和教学改革方向是什么? 【结果性目标评价实例分析】

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结果性目标的教学实例。

【过程性目标评价实例分析】

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图形与几何”领域中过程性目标的教学实例。

【学习建议】

本课程设置了如下栏目,均列在窗口上侧的“课程学习导航”目录中,请按照顺序渐进学习:

专题解析:研究本学科的名师团队,从问题或案例导入,以案例为载体,言简意赅地阐述了“数与代数”领域的要求和核心内容的分析。

想一想,做一做:学习了前边的课程内容后,请您根据提示想一想,并尝试做一做。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下一篇:2022年全县创建“百佳基层站所(窗口)”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