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长评衡水中学

2024-05-15

学生家长评衡水中学(精选8篇)

篇1:学生家长评衡水中学

中国教育在线:衡水中学学生家长——学生需要这样的精神激励

[ 作者:中国教育在线 转贴自:中国教育在线 点击数:2326 更新时间:2014-12-5 文章录入:bgs ]

我是一名虔诚的衡水中学的拥趸。我的儿子胡小鹄2014年从衡中毕业,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我有点失落,因为3年高中,我激励孩子的目标是:北大。

面对媒体对衡水中学的褒贬,我想说的是:那些斥责衡水中学的人,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衡水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方,对于那些想要摆脱相对贫困生活的学子而言,外界的聒噪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轨迹。

教育理论,可以对教育活动的实施进行无数次的探讨,但就家长的要求而言,孩子成长的象征是什么呢?无非是考上名牌大学,以期将来有好的就业和收入,当然由此可以更多地服务于社会。这就是我们把孩子送进衡水中学的惟一目的。

那么,在家长看来,衡水中学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成长激励呢?

首先是前进目标的激励。每次调研考试,每一名学生都会有相应的名次,这个数字既是压力,又是动力。而名次对应着高考将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学生的努力,都会直面一个实打实的目标。每个学生都有心仪的大学,为了自己的梦想,都在竭尽全力地拼搏。

其次是3年如一日的专注。在课堂上,衡中学生一旦投入到学习中,身外的声音不会扰乱他们。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参观者,没有哪个学生因为身边多了几个参观者而抬头甚至看一眼。这种专注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力量,因为不管是谁,一旦专注做一件事,并且方向准确,那么,成功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第三就是愈挫愈勇的坚韧。无论是对心仪学府的追求,还是刻苦学习的过程,衡中学生透出一份难得的坚韧。在衡中,没有哪个学生是一贯的尖子生,但这里鲜见一蹶不振的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冲刺阶段,每个人的成绩都难免出现阶段性波动,但每个人都是如此坚韧,那种对学业的虔诚,感人至深。

学生品质的历练,得益于衡中管理的独树一帜。在我看来,衡水中学那么高的升学率背后,在管理上,确实具有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精致。

衡中学生做题量确实够大,但毋庸置疑,衡中的试卷确实比较精,比较有针对性,加之学生素质高,学习自主性强,因此,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没有哪个学校比衡中的管理更加细致,但正是这样才保证了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令学生对学校的规矩有一种敬畏感。如果把高考视为战场,那么学校的管理,就要像军队那样严格。

没有哪个学校像衡中这样“激情教育”。这里,每一个班主任,都是一个演讲家,都在激励着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之而努力。80华里远足、成人仪式、高考百日宣誓,其实都是对学生意志的一种激励。学生们3年处于这种氛围中,心气高涨,为理想而拼搏的信念愈加坚定。这种“洗脑”,其实是一种完善而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让学生们对学习、对理想保持由衷的热情。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家长对衡中的教育是拥护的。但是,为什么一些人妖魔化衡中呢?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素质教育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没有看到教育对人才的选拔功能;他们只看到衡中学生那种忘我学习,貌似是对青少年成长的摧残,却没有看到学生们为理想而拼搏的专注和坚韧;他们只会分析国内国外教育体制的区别,却没有看到乡村学生“人往高处走”的渴望。那种脱离了现实对衡中的批评,其实是我们这些家长所不齿的。

那些批评衡中的所谓理论家,请问你们到衡中住过几天呢?你们只是搬用一些教育理论,对衡中的“非同寻常”进行不合实际的臆想。人性不人性,我们做父母的最有发言权。我们以为,让娇生惯养的孩子在衡中磨练3年,没什么不好。如果说衡中不人性,那军营里特种兵的训练,岂不是更加恶魔化?如果通过刻苦努力而考上名牌大学是一种有害“成功学”,那么,不劳而获才算无害的成功吗?难道让我们的农家子弟在校园里游逛3年,没有衡中之累,这样的校园生活才算人性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衡中的成功,代表了千万个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殷切希望。无论外界怎么褒贬,我们和孩子都在用脚投票,大量优秀学生涌向衡中,无疑证明了它的成功。有什么比让孩子多考点分数更加实在?又有什么比考上名牌大学更加令家长欣慰呢?(作者胡子宏 现供职于河北省邢台市文联)

篇2:学生家长评衡水中学

(我敲这篇博文,是针对《回应超级中学对素质教育的挑战》。该文对衡中的担忧,应该是杞人忧天。该文对衡中管理的指责,简直是空想臆断。没有感受衡中的生活,单就表象就对衡中教学和管理信口雌黄,不仅有失公允,也不是理论探讨的正确态度。这里作为一个衡中的学生家长,谈谈我对衡中的一些认识。仅仅就事论事,对具体某个学校,某个人,没有私下的恶意或恩怨。)

近一个时期,关于衡中的褒贬,经常见诸各个媒体。报章网络的评点,既透出了对衡中104个清北录取量的惊讶,又表达出对中国教育的忧思。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诸多的教育理论上,对衡中的办学模式,进行剔骨绞肉式的评点,从而得出“不利于素质教育”、“妨碍学生健康成长”“掠夺本省优秀生源”的结论。但是,全国各地那么多的校长、老师去衡中参观,总是验证着这所超级中学的无穷魅力。

成绩就是硬道理,你服,你不服,升学率就在那里。你批,你不批,大批优秀生源总是涌向那里。从宏观角度讲,衡中的褒贬总是被人说得头头是道,但具体选择上,假如你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一边儿是高升学率的衡中,一边儿是一年几个985升学量的普通中学,你让自家孩子去哪所学校上学呢?理论上的头头是道,总比不上现实选择的残酷性。

衡中真的那么残酷吗?衡中为什么成为众矢之的?衡中的魅力在哪里?若非自家孩子在衡中就读,谁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呢?

一、衡中的现实,就是中国教育的现实。衡中的存在和发展,是教育和社会现实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河北人民距离祖国的心脏那么近,但是心脏给河北人民供了多少“血”呢?在河北,不仅没有一个985大学,甚至,仅有的211河北工业大学,也是在天津。当北京的教育家们的孩子优哉游哉地享受着北京几十所985、211大学名额的时候,河北人民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所谓的教育资源被首都人民占有。在天津,有南开,有天大;在上海,有复旦,有交大;弹丸之地的重庆,还有重庆大学。江苏有南京大学,大半录取了的江苏学生,浙江有浙江大学7成录取的是浙江学生。这种教育资源的偏差,叫嚣了多少年,何曾改观?

僧多粥少,现实必然会催出激烈竞争的恶之花。如果把全国的名牌大学的录取数字,均衡地分配到各个县市区,那么,衡中超级大学的大厦定然会轰然倒塌。

理论上,一些专家教授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是对衡中模式口诛笔伐,但多少人只是从教育理论的本身去分析,却没有摆出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终极原因。他们只是看到了孩子们在“抢食”,却不敢说“粥少”。

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貌似找到了教育的真谛,但是只是从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层面,试图让学生摆脱苦读书的现状。但,中国社会阶层的固化,验证着,低阶层的孩子只能通过高考,获取通往高阶层的位置。俗话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没有高考,没有高考的激烈竞争,河北百姓的子弟,又怎么享受“北上广”生存资源的优越呢?因此,对于个体的百姓而言,我才不管你素质教育是什么玩意呢,我就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我家孩子只有上了名牌大学,才能有个好饭碗。这是河北百姓子弟生存的首要选择,否则就要一生受穷。忧国忧民是别人的事儿,我先忧虑我的家庭吧。

衡中被外界褒贬,被其他学校诟病,但在家长心里,是通往成功的坦途。它就是河北省的北大清华,家长和学生对衡中的拥戴,就相当于中国人民对北大河清华的拥戴。

不幸的是,衡水是个穷地方,穷小子富裕起来,难免被人视为奇迹。相比之下,人大附中又掠夺了北京的多少优质生源呢?你见过几个所谓的教育专家对人大附中口诛笔伐呢?如果石家庄一中成为河北高考战舰的巨无霸,又能引起多少人的惊奇呢?在西北,西安的西工大附中也考入清北104个,你见过几个人对这个学校口诛笔伐呢?当河北的其他中学抱怨衡中中学掠夺优秀生源的时候,为什么只看到人家“大鱼吃小鱼”,不检讨自己“小鱼吃虾米”呢?

理论上评点的对错都不是对错,都掺杂着个人偏见。现实的存在永远是真理。有衡中家长义愤填膺地说:衡中,是让应试教育逼出来的,应试教育,是让当今社会现行的用人机制逼出来的。不从根本上反思现行社会的用人机制和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单单枪打出头鸟拿衡中说事,有失公允。衡中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因为他信奉一个原则,既然自己改变不了应试教育,那就无条件地适应。

二、升学率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脱离升学率谈素质教育是画饼充饥。衡中的素质教育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时下的素质教育,似乎是跟应试教育唱对台戏的。师长们一个模糊的共识是:如果让孩子们学得累,如果让孩子们眼盯着名牌大学,如果不一边玩儿一边学,那就不是素质教育了。素质教育还得让孩子懂礼貌,心怀世界,懂得感恩,还得弄几门琴棋书画,背诵国学经典,离开这个,就不是素质教育了。

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弄得家长们很迷茫。素质教育还要不要升学率呢?我家孩子素质教育了多年,到头来考了个不伦不类的本三。这算神马素质教育呢?可是,除了衡中,你见谁提到的素质教育鼓励孩子们考名牌大学了?

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没有一个评点的模式,证明谁就是素质教育的典范。道理很简单,理论上的素质教育是一回事儿,而具体到一个家庭而言,对孩子的要求又是一回事儿。如果某个专家宣扬一套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那好,具体到我的孩子上,我听你专家的,那么,我家孩子还要不要升入名牌大学深造?如果我家孩子无法考上名牌大学,那你的素质教育的喧嚣,对我来说,只能是对牛弹琴。

只有衡中喊出了一句口号:素质教育,首先要有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能力进入更加优越的教育环境里深造,那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国学诵读?仅仅是全面发展?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三观”健全?仅仅是没有什么评价标准的“健康快乐”?

所谓的教育专家们,尤其是北京的教育专家们有个臭毛病,就是打着官腔以忧国忧民的姿态,去评判衡中办学的优劣。衡中升学率提高了,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就下降了。孩子忙着学习了,集体意识就似乎不够强了。衡中管理严格了,似乎孩子们的个性就被压榨了。衡中的学习模式化了,似乎就剥夺了孩子自由发展的前途了。中国有句俗话,透一斑而见全貌。这句话,在衡中校园里,却是多么不应验。衡中校园里荟萃着众多的优秀学生,他们的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自由发展能力,其实在初中和小学校园里已具雏形。众多的集体活动,其实让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当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前来参观的时候,衡中学子们的责任意识也在百炼成钢。

衡中的教师团队,聪明就聪明在,坚定不移地把持着升学率这杆旗帜,同时又不偏不倚地顺应着素质教育的要求。他们难能可贵地塑造者衡中风格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升学率永远要保持第一,而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活动一项不落。你说素质教育有国学诵读,这里有各类国学研讨的活动。你说学生要全面发展,这里的琴棋书画、体育比赛、演讲比赛、成人仪式、80华里远足,数不清的课外活动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你说让孩子开阔视野,这里能把李肇星请过来搞讲座。你说要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这里班级之间的学习对标活动坚持开展。这里有阅览室,这里有机器人,这里还有绿茵操场。

谁说这里缺乏素质教育?那好,你说什么活动才是素质教育?你说的活动,这里都在开展。衡中就是升学率很高,但是素质教育的活动都在开展啊。难道升学率高了,素质教育就注定不行吗?闭嘴。你提到的素质教育的活动,这里都有。你还有什么话说呢?

保证升学率的素质教育,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放之千万个家庭而皆准的真理。那些拿素质教育来跟衡中说事儿的教育家们,都是在瞎咧咧。

三、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基础教育资源怎么会均衡呢。不是衡中在掠夺优秀生源,而是优秀生源主动去挤破衡中。

在河北众多的高中里,对衡中的抱怨不绝如缕。显然,大批优秀生源涌向衡中,是衡中升学率连年上升,直至成为中国高中巨无霸的首要因素。衡中有这么大的一块肥沃的土壤,无论是教学方针的实施,还是学校的管理,都极为顺畅。从某种意义上,高分学生无疑是高素质的。他们来到这个狭窄乃至破落的校园里,求的不是什么安逸的享受,而是三年后高考的辉煌。相比起其他学校,这里的“问题学生”少之又少。显然,相比起其他学校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衡中确实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但在众多抱怨衡中的高中看来,缺乏优秀生源是自己学校升学率不够高的重要原因。在河北的高中校园里,老师们一方面嫉恨着衡中对优秀生源的掠夺,同时,没有哪一所高中不向衡中学习。封闭管理、半军事化管理、大量的题海战术、接连不断的鼓劲和评优,不仅是衡中的法宝,而且也是各个高中的必行措施。在这方面,除了衡水二中有“青胜于蓝”的趋势外,其他学校学得多半不到位。

为什么衡中被众多的河北高中所诟病呢,教育部门的政绩观念首当其冲。评定一所中学的良莠,升学率是第一位的。优秀生源走了,再高明的老师也就无米下锅。如果说,名牌大学的录取数字是均衡分配到市一级的,那么,衡水中学就会失去任何优势,只能在衡水称雄一时。校长们抱怨优秀生源被衡中掠走,貌似罪过在衡中,实际上,不是衡中抢走学生,是学生挤破脑袋涌向衡中。就像高中生们向往清华北大一个道理。

对于单一的家庭而言,选择衡中,对孩子成长的前途,显然要光明一些,毕竟衡中的升学率给千万个家庭带来希望。无论素质教育喊得多么响,无论本地高中有多么优惠的条件想挽留住优秀生源,没有哪个家庭敢冒着风险,选择一条不知前途的升学路。换言之,如果把衡中的优秀生源,与某个普通高中来个互换,衡中顿时就会处于下风,但是,有哪一个优秀的种子希望被种植在贫瘠的土地上呢?

那么多大学,为什么不抱怨清华北大掠夺那么多的高分学生呢?因为他们没有政绩观的压力,于是心安理得地甘拜下风。

四、青春就是用来吃苦的,快乐成长与刻苦学习并不排斥。衡中的管理严格一点、学习刻苦一点,对学生是一种福分。

从我儿子在衡中的两年半时间来看,衡中的严格绝对不是想象的那么不近人情。所谓晚上穿着羽绒服睡,肯定有,但绝对普遍现象。没有哪个学生三年不脱衣服以备早上5点半的起床。

对衡中之苦的夸大,是对衡中素质教育的一种误读。

衡中的学生,自打进入校园的第一天,就知道自己来这里是干嘛来的。“我来衡中干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的怎么样。”这是衡中的治校名言。衡中学生每天都面对着如此的自省,内心刻苦学习的动力不言而喻。

但很多人诟病衡中之苦之严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上世纪高考伊始时,有那么多的学生在拼命学习呢?如今的60后们,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谁不是从高考独木桥上厮杀过来的呢?那时候,点着煤油灯学习,鼻孔被熏得发黑。那时候,多少学生曾经晕倒在排队打饭的途中。那时候,彻夜不眠的学生数不胜数。那时候,没有叫嚣素质教育和快乐成长,学生们都仿佛在黑夜里看到了黎明,像飞蛾扑火那样勇往直前地拼搏学习。难道,现在的学生,甚至是衡中的学生,能比那个时代的高中生,学得更累更苦吗?

如果衡中倡导的是三十几年前高中生对待高考那样的刻苦,岂不是对学生成长种输入了难得的营养吗?

没有哪所中学,能像衡中这样对学生进行着如此规范的管理,而且效果又是立竿见影。规矩就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哪个学生敢于付出巨大的成本去违反学校的规矩。

衡中的规矩严,貌似苛刻,但是不无道理。高二时,我的儿子因为“裸睡”违纪,被教育处查处。电话通知,让我把孩子领回家反省一周。说是裸睡,并非光屁股,而是穿裤头睡觉。大夏天,按照规定,不许只穿裤头睡觉,而是要穿着过膝的裤子。老师解释说,男生宿舍,负责卫生和宿舍管理的,有女老师,女生宿舍,负责安全的有男老师,基于这一原因,要求学生不许仅穿内裤内衣睡觉。既然是规定,就要遵守。我儿子还狡辩说自己穿着裤头。我问他,允许只穿裤头吗?儿子说不允许。那好,回家反省呗。我找车加油,走高速,一来一回,成本至少400元。而孩子牺牲的一周学习时间,更是难以用金钱衡量。这就是违反规定的代价,看你今后还敢不敢违反?规矩就是高压线,一旦触及,就要让你感觉到疼。

对学生的迁就,就是对学生的犯罪。这次你裸睡能原谅,那你下次课堂上打盹也有情可原,你上课迟到也会找到理由。劣习都是逐渐积累的,毛病多了,就是缺点,缺点多了,就影响成绩。

能有几所学校对学生如此严格呢?有,衡水二中。如果说衡中是监狱,那么衡二则被称为地狱。但就是这个地狱,今年哗啦啦地走了25个清北学生。严格有什么不好?严格能让你的学生考上名牌大学。你不适应,那好,你退学吧。吃亏的,后悔的就是你。你离开衡中的第二天,就会有新来的学生迅速地占领你的座位。衡中永远不发愁没有优秀学生补充进来。

有人自然会怀疑衡中的残酷,感慨孩子们失去了“健康和快乐”。请问,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快乐呢?你又想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又想让孩子轻松三年,岂不是天方夜谭。衡中培养的不是一般连队的士兵,它培养的就是河北学生军团里的特种兵。想成为优秀的特种兵,谁不曾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伤痕累累?以前喊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到了衡中,成了“加强纪律性,考试无不胜”。

又有哪所中学,像衡中这样保持着8个半小时的睡眠时间?早上5点半起床,中午12点45午休,晚上10点10分上床睡觉,每个学生都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别的学校也学衡中,也午休,也按说熄灯。但是,貌似休息,学生们却心猿意马,或者玩手机,或者扯闲篇。衡中没有,衡中的规矩严,逮住违规者,就是回家反省。铁的纪律,保证了孩子的睡眠,也保证了孩子的学习节奏。难道说,这样的严格要求,是对孩子成长的羁绊吗?

又有哪所中学,像衡中这样有着餐饮丰富的学生食堂。只有衡中师生敢于说,我们的食堂,是全省中学里最好的,最不赚钱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后勤服务,哪个学校赶得上?

又有哪所学校,像衡中这样绝对禁止学生带手机?玩手机自然会分心,分心自然会影响学习。而校园内的插卡电话和宿舍里的两部电话,又保证了学生和家长的联系。有堵有疏,自然学生的心气神就顺。

又有哪所学校,像衡中这样一直对学生灌输着刻苦学习、舍我其谁的拼搏意识?刻苦学习之苦,得让学生愿意去吃苦。这种号称“洗脑式”的精神激励,就像部队特种兵选拔前的誓师大会。谁能说衡中是错的呢?顶多是,你吃不了葡萄只好说葡萄酸而已。

又有哪所学校,一切的学习和考试都是针对高考?让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学习和考试,有什么不好?衡中有做不完的习题,每个学生都能在习题中摸索到答题的技巧和应试的规律。不要说题海战术折磨人。没有足够的题量,怎么应对高考试题的复杂?高考考的是题,学生自然要做题,有什么不对?

也许有学生抱怨衡中之苦,但是反省自身,如果没有衡中之苦,你凭什么考上985、211乃至清北港?把刻苦和严格做到极致的学校和学生,才能考上名牌大学。而其他学校的校长们,何尝不想效仿衡中?只可惜,家长们、学生们、老师们未必有相应的觉悟,一旦有一方不配合,学习衡中就成了东施效颦。

让那些挑剔衡中的专家们挑剔去吧,我们和孩子坚守着衡中的磨砺,我们知道,等待孩子的是一个美丽的6月。让那些指责衡中不是素质教育的人指责去吧,我们和孩子知道,一所名牌大学的录取,就是最高素质的验证。让那些说三道四的人瞎咧咧去吧,我们这些家长抱着虔诚的心态,配合着学校的管理,激励着孩子刻苦再刻苦,竭尽全力,直到6月8日那个轻松的下午。

篇3:学生家长评衡水中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即时性自评,行为跟进,朗读水平

近年来,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日益提升,他们也逐渐参与到对学习活动的评价中来,而朗读中的即时性自我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期望通过学生自评促进他们提高朗读水平,进而培养语感、强化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那么,在朗读中组织学生进行即时性自我评价时,应如何做才能切实达成上述目标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至关重要。

一、自评离不开他评作参照

《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学习中缺乏交流切磋,就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这同样适用于学生朗读中的即时性自我评价,学生对自我朗读的评价势必带有自我倾向,因而引入他评作参照就可加以矫正,这也是让教学面向全体、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的最佳时机与方式。引入他评的形式多样,如某学生朗读完就可让其即时自评,然后引入他评,最后在参照他评的基础上再次自评,从而完成“自评→他评→再自评”的自我提升过程。也可以在某学生朗读后先引入他评,而后让该生再参照他评完成自评,实现“他评→自评”的精简版提升过程。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1)引入他评作参照时,必须让其摆明理由。人们常说“以理服人”,他评应该理由充分。如在教学《爱之链》时,学生朗读完“乔依愣住了,他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后。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生1:我觉得还行,我用重音突出了“从没想到”,这反映出乔依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说的?生2:我觉得她读得很好,只是我觉得“愣住了” 也应用重音突出。因为老妇人要给乔依钱,“愣住了”写出了乔依当时的神态,更能表现乔依不求回报的精神。师:(转向生1) 你赞同他的观点吗?(生1点头。)对这一课文,由于生1没有生2品悟得透彻,所以当生2说应用重音突出“愣住了”时,生1陷入迷惑。而当生2讲清原因时,生1豁然开朗,这就是引入他评时必须讲清理由的原因,能让自评者明辨优劣,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2)引入他评作参照时,给予必要的示范。朗读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口头表达活动,有时需要做示范,如教学《如梦令》时, 生1朗读拖腔拖调、缺少节奏感,教师及时引导。师: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生1:不好。师:不好在哪儿?生1:没有节奏。师: 哪位同学来帮帮他?生2节奏鲜明地朗读了《如梦令》。师:(转向生1)你知道应该怎样读好这首词了吗?生1:知道了。从这一案例中不难发现,并不是生1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关键是缺少一定的朗读技巧,所以引入简单的他评并不能帮助生1解决实质问题。这时候再引入生2的示范,生1就有了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也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有自评没提升的标签式教学行为的出现。

二、自评需有相应的行为跟进

在朗读中组织学生进行即时性自我评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发现朗读中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有效提高朗读水平, 进而实现培养语感、强化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等目的。然而,仅通过引入他评无法完全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因为缺少了必要的行为跟进措施。所谓行为跟进,是指引导学生根据自我评价的结果及时改进,以实现精益求精的后续教学行为。具体做法如下。

(1)对他评者的分歧、建议要正确取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朗读中对同一语段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假如他评者的观点能得到自评者的认同,就不存在问题。但一旦他评者与自评者的观点有了分歧时,就会给自评者带来无法取舍的难题。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如,生1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时,用重音突出了两个“神奇”。师:你为什么要突出“神奇”?生1:能突出这株柳树的不一样。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生2:我觉得应该突出“望而生畏”。生1:(反驳)不突出“神奇”就无法突出它的不同。师:大家讨论一下谁的观点正确?再读读试试。(经过讨论达成共识:第一个“神奇”要重读,第二个“神奇”不用重读,把重读让给“望而生畏”。)在这一案例中,分歧造成自评学生的困扰,教师充分调动集体的智慧,帮助自评学生正确取舍———这不仅是自评学生提升的过程,更是全体学生自我提升的过程,可谓一举多得。

(2)在取舍、重评后要及时进行改进性朗读。自评学生在听取他评学生的建议后必然会有所取舍,这形成了对自我朗读现状的重新认识,为了把新认识上升到实践层面,必须引导他及时进行改进性朗读。如上述第三个案例中生1再朗读时,突出了第一个“神奇”和“望而生畏”,读得抑扬顿挫,充满感情。通过这种改进性朗读,学生能及时改掉不足,提升自己,真正达到了学生即时性自我评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劲梅.小学中年段语文朗读教学四步骤——基于《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谈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2012(16).

篇4:中学阶段怎样因材施评学生的作文

一、因材施评学生的作文要选好参照物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人们将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要比较学生的作文进步与否,我们也要选定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参照物。学生的作文是慢功夫,一篇两篇不可能有明显进步,两年三年以来的作文又不好全部找到,这样看来,新学期开始的第一篇与这一学期结束的最后一篇或新学年开始的第一篇与这一学年结束的最后一篇相比,学生作文的变化会明显些。因材施评学生的作文宜选择其写作能力提高的轨迹上的某一点作为参照物,而这个点也是动态的。

一位听课的老师翻着于永正老师所教班的学生的作文簿,不解地问:“于老师,为什么有些写得很不错的文章,你才给打了90多分,而有些写得不怎么样的文章,你却给了个满分呢?”是呀,不只那位老师就是其他人也想听一下于老师的高见。作为徐州小学教育的领头羊,作为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他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更具示范性。于永正老师说:“手指有长有短,能力有大有小,成功的标准自然也不一样。譬如举重,有100斤力气的,举起100斤才算成功,而有50斤力气的,举起50斤就是胜利。硬让举50斤的人去举100斤,他只有累趴下的份。A同学的文章和B同学的文章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但对A同学来说,他已发挥了最好的水平,所以给他个满分。”“成功的标准自然也不一样”,就是说在评价A同学和B同学的作文时,于老师没有把张雷当作A同学的参照物,也没有把作文程度更好的同学当作B同学的参照物,他都是以他们自己的能力为起点和着眼点,动态地比较他们的作文是否进步。让有100斤力气的举起100斤,让有50斤力气的举起50斤,各尽其才,各有奔头,才能更好地鼓舞学生写作的勇气。“发挥了最好的水平”是于永正老师评判学生作文满分高分的依据,是于永正老师作文评改中因材施评的缩影。

因此,“因材施评”选好参照物才能有的放矢、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因材施评中学生的作文要区别对待

学生的作文受家庭环境、所受的教育、生活习惯、语言表述、个人情感等的影响,其程度千差万别。因材施评中学生的作文就要从学生作文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

(一)平铺直叙类

这类作文看似篇幅不少,实则没有内容,叙事时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平均使用笔墨,不分轻重,只管叙写。如《暑假记事》一文,某同学从“妈妈告诉我们要到爸爸那儿去”开始写起,写了收拾行李,接着去车站,然后到了爸爸住的地方,再到出去吃饭,最后回来。这类同学知道围绕一件事来写,但分不清轻重,指导几次以后就会慢慢上路。对这类同学的作文笔者提出的修改意见是:见到爸爸以前的句子要略写,见到爸爸的惊喜要详写。详写时可以从一家人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加以描写,突出一家人生活的甜蜜。

(二)硬凑篇幅类

与题目无关的事情写了一大段,才写到核心事件。在叙写核心事件时又草草结束,结果是本末倒置头重脚轻,给人以如坠云里雾里的感觉。比如写钓鱼,一个同学用大量篇幅写了电视剧的索然无味。正在无聊的当口,一个同学来喊他钓鱼。于是他就急着去买鱼钩、鱼竿、鱼饵。该写钓鱼了,可他三两句话就结束了。笔者给这个同学的指导是:你要写的中心事件是钓鱼,就要写与钓鱼有关的事。钓鱼部分要重点写:比如怎样撒饵,怎样甩钩,怎样期待浮子下沉等要细写。你怎么想的就怎样写,一块钓鱼的人怎样指导钓鱼的就怎样写。

(三)不知句读类

这类学生每年都会遇到。他们的作文特点是几节或一篇作文中间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到了最后一个句号。这样的学生以为把句子一个一个排列下去就是作文,老师就能看得懂读得通。老师只有耐着性子静下心来,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读,随着学生的语言习惯往下猜。读这样的作文就如读不知句读的文言文,连读带猜不知所云。对这类作文笔者的指导方法是:老师先读一遍理个大概,然后把学生叫过来让他自己读。在他读不下去的时候,在他不知怎样读的时候,教给他怎样断字断句,怎样添加标点符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实际地指导,让他明白标点符号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对于语言表述的重要性。一篇作文如此指导,两篇作文如此指导,三篇作文下来,学生就能慢慢地添加标点符号了。虽然有时加的标点符号不够准确,但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扎实训练中,小王小李们已能够独立作文。实际的教学在锻炼我们教学智慧的同时,更考验着我们的耐心。蹲下身子来,方能看到精彩;守住寂寞,才会等来花开。

(四)画蛇添足类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奇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受其影响,学生在作文的最后总要加上一句:“这就是……”看似画龙点睛,实则画蛇添足。不仅得不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还给人啰嗦重复的感觉。笔者对这类无谓的点题的指导方法是:“一删”“二改”。《难忘的旅行》一文某某同学的结尾是“于是,我们就回家了。”某某同学的结尾是“这就是我的难忘的旅行。”笔者给她俩的修改意见是:删。某某同学的结尾是“这就是我在暑假里玩得最开心的一次。”笔者给他的修改意见是:改。怎样改呢?他最后改的是“这次难忘的旅行会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五)厌烦作文类

本班有几个学生怕写作文。笔者借鉴前苏联学者西·索洛维契克对3000多名懒于学习的学生进行过“满怀兴趣地学习”的实验,鼓励学生满怀兴趣地写作。

作文程度差的学生,一定要施加一个快乐的意念,要想象一个写作的环境,把自己摆进去,不让低落的情绪干扰自己,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所思所感。快乐的意念施加久了,就成为习惯,成为一种在困难面前也满怀兴趣地去思考去实践的习惯,成为一种在困难面前也满怀兴趣满怀激情写作的习惯。

学生的作文千差万别,修改的方法也是随机应变的,全在教师悉心指导静心领悟。因材施评中学生的作文是师生作文教与学交流的有效途径,在师生的生命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教师要创造条件营造温馨的教学环境和作文情境增加师生的愉悦体验,共享师生作文进步的乐趣,共享因材施评带来的可喜进步。“因材施评”学生的作文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的有益尝试,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索的课题。

篇5:学生家长评衡水中学

1、主动给自己布置作业

学习要主动,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我们不仅好做好,还要适当的给自己加加量,不逼一下自己你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还有给自己加作业也还要有技巧的,作业的难度要从易到难慢慢递增。

2、不懂就问

老师和同学是我们身边最好的学习机了,对于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要搞清楚,不要让问题堆积,而且将问题都扫除干净对你复习更有帮助,不会让你觉得上课有什么听不懂的。早日弄清楚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早日化为你的知识。

3、广泛涉猎

我们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中,我们也要多看看一些对学习有用的课外知识,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我们也许看到的东西刚好解决了一个困惑你已久的问题,很多学问都是互通的。

4、记录自己不懂的东西

篇6:衡水中学的学生管理

衡水中学的课间操真的是用语言无法言表。9月15日上午10:05分只见教学楼里面开始蜂拥走出学生,出楼之后学生马上开始跑步前进。我看到他们的手里都还拿着一些东西,走近了一看,原来学生拿着卷子、书本以及各种手抄的资料,只见他们走到跑道上站好了就开始背书,一会儿跑道上的人越来越多,无一例外,都是到了操场就开始背书----原来他们是利用跑操前的一点时间在背书,真的是点滴时间都不浪费。队伍站好了,一声哨令,开始跑操,所有人紧贴着,间距很小,后面的人跑得脚正好插在前面同学的抬起的脚跟下面,步调完全一致,没有任何人跑错脚步。实际上只要一个人跑错了,这一排人都会倒下,但是跑得并不慢。班级之间的间距不变,绝对没有停下的现象。学生的口号震耳欲聋,而且都是励志的口号,并不是简单的1234,努力奋斗、拼搏进取、永争第一、舍我其谁等等的口号比比皆是。

二、感觉震撼:课间静悄悄,校园行人急,文化氛围好

下课了,奇怪的是教学楼里面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吵闹的声音,学生老师下楼也没有任何的脚步声。在校园里走的学生老师大都快步如飞,没人慢腾腾的走路,不像我们的学生天天在校园里像逛街一样。而且学生的手里要么拿着各种学习资料,要么空着手,可是我们的学生手里拿着的是饮料瓶、雪糕、点心、拉条等垃圾食品„„ 学生没有死气沉沉的样子,每个人都朝气蓬勃,脸上要么是一种自然的表情要么是微笑要么是一种坚毅,老师的脸上也充满了自信、快乐。学校见缝插针式的文化氛围,让人的确是感觉到进入了一个文化殿堂。能够建设橱窗的地方都竖起了不锈钢制造的漂亮的橱窗,里面的内容:激励、活动、感恩、优秀教师介绍、上级表彰、高考光荣榜、状元宣传照、学生话语、班级励志口号、班级门口的竞争口号„„在这个学校里处处都是文化,学生想不看都不行。教学楼旁边竖立的河北省高考状元、榜眼的图像天天在激励着他们,教学楼内的博士校友天天在鼓励着他们。

三、制度震撼:只有严厉的制度才能创造高度的自觉和文明

衡中的管理制度非常严厉:学生全部寄宿学校,所有学生回家只准带牛奶、香蕉、苹果、桔子和饼干类点心,其他的不准带,否则到校后要接受老师的教育;不准在食堂和宿舍以外的任何地方吃东西;不准带手机入校;学生打架,学生谈恋爱,立即开除: 学校的超市只准卖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零食、饮料一概不准卖。这样做一是为了便于管理,落实不准学生乱吃零食的制度,也是为了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为家庭为学生本人着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管理制度,学生几乎没有违纪的,更不要说各种严重违纪的发生了,在衡中谁要是被处罚接受教育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而且在衡中由于任何一个决定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所以没有情分面子会起到什么作用。也许大家觉得是不是太严格了,其实制度只是惩罚那些触犯制度的人。

四、细节震撼:想的细、做的实----衡中人的办事风格

前面已经提到了关于橱窗的设置、楼名的设置、文化环境的布置等等都体现了细。但是学校的细节远不止这些,再举几例:每个教室门口都贴着,班级老师和学生的合影,而且写着班级的奋斗目标,学生给老师的话;教师讲课非常细致,就是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一轮复习也是讲的极其细致,完全不因学生的基础较好而糊弄了事,真的做到了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漏,学生哪有学不好之理;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更是分的很细,必做、选作、自助餐,怎么收、怎么批、怎么改、怎么讲都规定的详细的很;最令我震撼的是在一个文科班后墙的黑板上写着XX同学最后限期今天下午第四节课后找历史老师背书。

五、震撼人心的德育:一切为了学生

仅举一例,衡水中学每年对高一学生进行军训,而且每次时间都长达15天。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对高一新生进行一次80华里的远足活动,他们把这项活动称为“砥砺(dǐ lì)意志的长征”。80华里,对于双脚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肯不停地走,跋涉的时间要比欢庆胜利的时间长得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追求的过程永远比成功的享受长得多„„这是学生们远足活动之后的感悟。不难想象,有了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感悟的学生,对待困难、对待学习、对待未来会是怎样一种态度。他们没有理由不成功。

篇7:衡水中学学生学习方法

2.集中注意力:学生应该集中注意力,不要让外界事物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3.多练习题:学生应该多练习题,特别是自己薄弱的科目,以便提高自己的成绩。

4.记笔记: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以便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5.善于提问:学生应该及时向老师或同学提问,以便解决自己的疑惑。

6.注重细节:学生应该注重细节,不要忽略任何一个细节,以便在考试中不失分。

7.坚持复习:学生应该坚持复习,以便巩固自己的知识。

8.注重笔记:学生应该注重笔记,以便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9.学会总结:学生应该学会总结,以便将知识系统化。

10.培养兴趣:学生应该培养兴趣,以便在学习中保持动力。

篇8:衡水市中学足球运动的现状分析

关键词:衡水市中学,足球运动,现状分析

足球运动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被人们称之为勇敢者的运动。长期参加足球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合作、遵守纪律、敢于竞争、文明礼貌的优良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因此,我们要提高对中学开展足球运动重要性的认识。自我国足球体制改革以来,人们从学校足球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许多新的研究,以期促进学校足球运动的发展。衡水市是足球运动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从衡水市的实际出发,探索中学足球运动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衡水市中学足球运动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衡水市16所中学的学生和足球教师。

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

二、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现状。

对衡水市中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意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对衡水市中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主要动机调查显示:

对衡水市中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时间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对衡水市中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持续时间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对衡水市中学生每周的余暇时间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每周不是没有足够时间参加足球活动,而是没有选择足球活动。这些学生中对足球运动缺乏兴趣的只占一小部分,多数人是因为对足球运动没有足够的认识而觉得足球运动过于激烈,怕受累受伤。另外,有些学校场地器材的缺乏、没有专业的教师组织指导等客观条件也是影响这些学生远离球活动的重要因素。

2. 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的情况。

足球运动作为学生锻炼身体效果较好,在社会体育实践中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容易开展的运动,是符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的运动项目。

开设足球课程的学校,每周都有两节体育课,体育课的主要授课内容集中在田径和队列练习上。田径和队列练习授课内容时间较长,足球活动时间少,这样会影响足球教学效果。

对开设足球课程的中学调查显示,初中和高中都存在所开课程时数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下降趋势。到了初三或高三时,足球课程时数锐减,有些学校甚至彻底删除足球课程,尤为突出的学校不仅减少了足球课程时数,基本上所有的体育课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减。体育课时间经常被文化主干课程占用,一些学校甚至明确的把体育课改成自习课,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参加足球活动。

足球比赛可以检验学校足球运动的开展成果,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它还可以增进班与班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为省、市选拔出优秀的足球苗子。

3. 中学足球教师的基本情况。

衡水市中学足球教师呈年轻化趋势,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为今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该说足球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中学足球教师从教年限情况。足球运动是理论和实践综合性强的运动,它不仅需要教师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学足球教师职称结构情况。

4. 场地、器材情况。

调查着重从开展足球活动的硬件设施入手,因为足球场地、器材是开展足球运动的硬件设施,足够的场地,充足的器材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足球运动、实现体育活动目标的物质保障。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衡水市中学生喜欢足球运动,锻炼身体是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主要动机。少数中学生是因为对足球运动没有足够的认识而觉得足球运动过于激烈,怕受伤。

中学生对足球信息能够给予足够关注,多数学生主观上愿意参与足球运动,在参与足球运动的动机选择上较为理性化。

衡水市的中学不够重视足球课的开展,学校安排足球课时数少,加上有些体育教师上足球课不够认真,是足球运动不能普及的重要原因。

缺少专业的场地、器材和教师,学习压力过大等客观条件也是这些学生远离足球活动的重要因素。

2. 建议。

教育部门、足协及学校应加大对学校足球的资金投入,改善与基础设施配套的硬件配套的器材,便于足球运动的开展和普及。

立足于学校,依托于体育部门,健全“体教结合”的领导机构,加强统一协调领导,双方齐抓共管,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完善学校足球比赛制度。

针对目前衡水市足球运动的理论研究和文献资料比较缺乏的现状,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文献资料查阅中心,广泛收集各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为衡水市足球运动的发展储存丰富的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1]刘勇.西安市中小学足球竞赛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西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增刊),2004,(9).

[2]赵厚华,孙永生.对辽宁省中学生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

上一篇:鼓励性对话评价下一篇:感悟诗文精粹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