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024-05-08

竹子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精选4篇)

篇1:竹子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啊!清新的空气涌入我的鼻腔。蓝天衬着白云,白云衬着青竹,不及忆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路伴着骄阳青天至于老家。在车刚停下瞬间,我的脚还没完全跨下车,身子就如风一般向竹林卷尘而去。远远望去,那一片竹林宛若一把青绿色的宝剑,笔直而有力插在青山上。

竹是一节一节长的,象征--------节节高。竹子自上而下由细变粗,牢牢扎在山土之中。竹根一般呈深绿色,我家粗的竹根可有四五个成年人拳头捏起来一般大。它粗壮的特性缘于天生的优势--------竹子的根死死咬着青山,不做丝毫放松,好像已经与土地融于一体,同根同源,可以为竹子吸收营养。竹子发达的根系使得它在植物界脱颖而出,别的植物一崛便可连根拔起。而竹呢?它与土连得紧密,即使掘地三尺,也只能看见它有些泛黄的竹根。

来:我们从下往上看,竹一节一节小下去。可是,竹竿的坚硬程度却丝毫不减。刚才我提过,竹是从粗的根一直一节一节长到竹尖,周围是密密麻麻的竹叶,这是竹子最漂亮的部分了!竹叶扁扁的,细细的,像是美丽的柳叶。竹叶很有生命力,绿的让人看着舒服,仿佛每一片叶子上都住着体格小精灵,正一眨一眨害羞地看着我呢!竹叶真好,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好似个大蒸笼,笼罩着大地。让人站在下面,像个凉爽的秋天,好一个避暑圣地呀!

竹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又与兰、梅、菊合为“四君子”。其铮铮铁骨、傲气丹心让人肃然起敬。我的目光移至几株枯亡的干,犹如见到凛然正气的民族先贤。竹子那种倒而不亡的精神与天地日月同辉。

篇2:竹子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一、清教主义与《红字》

《红字》描写了17世纪中叶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小说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年轻美丽、热情奔放、心地善良、外表“修长的身材, 柔美的身段, 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1]的英国姑娘, 她在很年轻时就嫁给了一个年老体弱、苍白瘦小、身体有些畸形、心地伪善的老学者罗格·齐灵渥斯, 在他们从阿姆斯特丹移居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途中, 齐灵渥斯被掳失踪, 在寡居生活中, 海丝特·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一女, 名叫珠儿。事发后, 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政权将她作为训诫罪恶的标本, 惩罚她在胸前佩戴鲜红的红字“A” (Adultery的首字母) 。齐灵渥斯潜回北美, 处心积虑地折磨牧师丁梅斯代尔。在一系列曲折情节之后, 白兰因善良的品德和美好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宽恕, 牧师丁梅斯代尔在公众面前袒露自己的罪责后死去, 珠儿则得到大笔的遗产, 又获得了幸福的婚姻。白兰代表的是罪人, 在当时保守的社会, 她犯了所不能容忍的通奸罪, 因而受到了众人的排挤和迫害, 特别是以齐灵渥斯为代表的集体的迫害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

海丝特·白兰的悲惨遭遇, 一方面反映了清教徒殖民统治的残忍、黑暗, 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和凶恶, 斥责了加尔文教派统治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说明霍桑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思想观念, 他像描写一个受难的圣母那样描写站在刑台上的海丝特·白兰, 但是又让她承受七年的默默自我赎罪, 从而达到洗清她灵魂深处的罪恶的目的。并且霍桑从主观上又恰恰是以宗教的罪恶观为标准来评判人和世界的, 他的思想里潜伏着清教思想的阴影。在他的作品中, 他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 主张通过善良的品行和虔诚的忏悔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 从而得到自我拯救。海丝特·白兰正是当时社会的替罪羊, 她所担负的是拯救和净化人心灵的作用。

二、红字“A”的多重象征手法

霍桑精通于象征手法的运用, 《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监狱、蔷薇花、刑台、森林、珠儿和红字“A”, 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小说中, 红字“A”是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整部小说的线索都是围绕着这个重要的象征红字“A”而展开的。“A”贯穿小说始末, 它像一道红线, 联结起书中所有人物和场景, 是寓意丰富的核心象征。红字“A”统领全书, 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象征意义。霍桑在《红字》中将海丝特的罪定为“通奸”罪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按清教教规, 由于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通奸, 有违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并触犯了法律, 为了惩治海丝特, 犯了通奸罪须佩带红字“A”, A是Adultery的首字母, 小说以当局将红字“A”戴在她的胸前并将其押上刑台示众为开场戏, 正是表达了“开始即是堕落”的宗教观点。戴上红字, 海丝特就成了罪人。这时, 海丝特被迫在胸前佩戴的红字“A”与牧师丁梅斯代尔暗自在胸膛烙刻的“A”一样, 显然象征着英文单词中的“A”中的“Adultery (通奸罪) ”的意思或“Adulteress (奸妇) ”的代名词, 是耻辱和罪恶的象征。

其次, “A”也是“Able (能干) ”和“Angle (天使) ”的象征。海丝特拥有出众的刺绣手艺, 她做手工得来的钱除了一部分用来维持生活外, 其余“全部多余的收入都用于救济他人, 而这些人并不比她生活得更凄苦, 而且还忘恩负义地侮辱施惠于他们的佩戴着‘A’字的海丝特。本来她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手艺, 但她却替穷人缝制衣裳”。[1]在城里瘟疫流行时, 她忘我地工作, 每逢灾难她都会挺身而出, 尽心尽责地去帮助别人。她经常会像天使一样出现于因灾难而愁云密布的人家, 并守候在受难者临终的痛苦时刻“在现实的光亮迅速暗淡下去, 而来世的光亮还没有照亮到死者之前, 为她指引往何处迈步”, “她对任何真正的需求有求必应”。[2]“A”字此时不再是受人鄙视的耻辱符号, 而是令人羡慕、尊敬 (Admire) 的象征。她的绣品精美绝伦, “A”又被看成是艺术“Art (艺术) ”。

再次, 尽管海丝特对别人和社会做了很多, 但在离去时“绝不回眸收受那份应得的感激之情”, 甚至有时在街上遇到曾经帮助过的人, “她从不抬头来接受他们的致意, 如果他们执意要同她搭讪, 她便把手指放在红字上, 侧身而过”。[3]久而久之, 海丝特胸前的红字“A”就具有了与修女胸前十字架同样的作用, 她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方式也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因此红字“A”又被赋予了值得敬佩的象征意义。红字“A”象征意义的演化足以证明海丝特的爱心, 正是因为她内心充满了爱和同情, 在她自己真实的爱的原则下, 她付出了大量的充满人性之爱的行为以后, 她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也使得其胸前的红字“A”的含义在历经漫长的痛苦和孤独以后, 从“Adultery (通奸罪) ”变成了“Arrogance (自豪) ”和“Amazon (女强者) ”。

第四, 对于海丝特本人来说, 红字“A”有着另一番含义。虽然她忍受着红字“A”的折磨, 但并不是因为她后悔、忏悔, 而是因为内心深处的爱, 自己的恋人阿瑟 (Arthur) 名字的缩写与自己的彭湃起伏的内心情感 (Af fection) 。她外观上表现出的谦逊与坚韧源于她内心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自己恋人的无限忠诚。在第三章中, 众人纷纷要求海丝特说出自己怀里孩子的父亲时, 她坚决拒绝:“我不说!”[3]海丝特为了自己的爱情,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免受耻辱而甘愿做出牺牲, 她甘愿自己的真心和自尊被投在街上, 被所有人践踏, 而独自承担了全部责任和痛苦, 所以海丝特是一个敢于为纯洁爱情献身的女人。就连当时表现出极度虚伪的丁梅斯代尔都由衷感叹道:“一个女人的心胸是多么坚强, 多么伟大啊!”[3]“在随后的七年中, 她从不泄露关于孩子父亲的秘密, 一心维护着自己的心上人。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中, 她更是含辛茹苦, 独自一人养大孩子, 对孩子爱护有加。”[5]如果说在以上场景中, 海丝特心中真实情感初露端倪的话, 那么她和丁梅斯代尔在森林中会面时, 心中的情感秘密便充分展现出来。在这里, 她坦白告诉丁梅代尔, 他才是自己深爱的人。红字, 是她心中的火焰, 心中的信念, 鲜红的A字, 或许就是象征着她心中的恋人———“Arthur (阿瑟) ”。

最后, 对于老罗格·齐灵渥斯和清教徒社会而言, 红字“A”代表了“Aged (老化) ”与“Ancestor (祖先遗传) ”, 最终象征着残酷的“Avenge (报复) ”。

红字“A”, 它全部的象征意义都活生生地体现在海丝特的女儿———珠儿的身上, 霍桑笔下的珠儿狂野聪明、光彩照人, 似缥缈的幽灵, 珠儿“就是那个红字”, 她被看成是“罪恶”的化身, 但霍桑给她取名Pearl (珍珠) 。珠儿集“善与恶”于一身, 珠儿的形象, 最能说明作者对海丝特所犯“罪孽”的态度。

三、《红字》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 人们对社会道德的漠视日益明显, 社会上情感婚姻变故、感情出轨、第三者插足等事件屡见不鲜。如果要像海丝特所说的那样:“如果到处揭穿实情的话, 许多人的胸上都要闪耀出那个红字来。”[1]不知要有多少男男女女要佩戴上鲜红的红字, 他们也会像海丝特那样对自己的爱情始终忠贞并始终维护自己的爱情, 并忘我地工作, 每逢灾难马上会挺身而出以一颗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心尽心尽责去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吗?这个问题令我们深思。读了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是否对每个现代人都有所启示呢?丰富的象征手法给每个读者都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2]纳撒尼尔.霍桑著.姚乃强译.红字[M].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3]胡尚田.论《红字》中的红字“A”.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4]毛信德.美国小说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

[5]吴伟仁等.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6]Nathaniel Hawthorne著.王阳红, 陈贻平, 南平译.The Scarlet Letter[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7]余虹.在西方文明的转折点——论象征主义思潮.外国文学评论, 1989.

[8]殷企平.小说艺术管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5.

[9]朱虹.英美文学散论[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84.

篇3:象征和意象的同质美学意义

关键词:象征;意象;象征意蕴;同质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未期最初出现在法国,后普及欧美各国的一种艺术思潮,而意象主义诗论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初叶,从时间上来说,它们确实有一种前后相继的关系;从理论渊源上来说,象征主义和意象主义又都曾接受过直觉——表现主义的理论影响。象征主义追求“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内在的生命力”和意象主义提倡“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受”是一脉相通的。尽管西方意象派诗论的诞生,更主要是其理论倡导者的庞德通过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发现中国诗人通过意象表现一切,含蓄而间接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后,提出他的“意象诗论”的主张的(从这儿也能看出中西诗论相通的地方)。当然在20世纪初期象征主义风靡欧美,引领诗歌界思潮的大文化背景下,意象派又不能不受影响而有意无意地在某些方面含有趋同的倾向。从这些意义上说,象征主义和意象主义确实有着他们共通的美学意义,在其理论建构方面,有着某些同质的倾向.

象征,原意指一块木板(一件陶器)分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两半拼接,以表示“友爱”的信物。这里“木板(陶器)作为一种感情的所指——象征,包括了两层含义:事物(符号)能指和情感(观念)所指。也就是叶芝所谓的象征的内涵;一方面,事物(形式)通过象征能唤起对应的感情,另一方面,感情也需要寻找对应的事物(形式)。这要寻找的事物便是意象,这里的意象也不单纯是客观的事物(形式)的能指,而是渗透着诗人感情的所指。这也可以从我国古代诗论中找到和其共同的诗学意义。

意象理论在我国最早是出现在《周易·系辞》中,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取意”的说法。《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用六十四种符号概括世间万事,赋与哲学的意义。相传舜禅位给禹时,群臣共唱《卿云歌》“卿云烂兮,乣缦之兮,日月光辉,旦复旦兮!”便是一首意象的诗,不管《周易》中的卦象符号,还是《卿云歌》中的“卿云”,“日月”,它们都和西方象征“友爱”的“木板(陶器)”一样,作为一种事物的能指符号,而这些事物(符号)又都象征着一种情感(内涵)的所指意义。由此可见,象征主义和意象主义在诗论的起源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共同机理。

从以上理论的源起上,我们能看出,象征离不开意象,意象也离不开象征。拉康认为,语言的本质是符号化的象征性,象征其实是用别的东西来替代真实存在的过程。[1]这里语言符号化的是“别的东西”,即意象,用这个“别的东西”来“替代真实存在”即象征。由此可见意象和象征二者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相随相依的关系。象征要依靠意象来象征,不管这意象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明喻或者是暗喻,它就要借助意象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思想或情感。意象要依靠象征来提升和深化,不管这象征是观念还是情感。象征和意象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象征中的意象

这里象征是主要的,是诗人要表达的意义和内涵,意象是帮助实现象征的介质,是指向意义和目的的手段和方式,因而这里意象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一个系列,即用一个意象系列完成一个象征意蕴,从这个意义上说,象征的概念要大于意象。弗罗伊德在解析梦的过程中,认为梦的象征关联着隐意和显意,这里的显意便是组成梦的意象系列,隐意便是梦的意义——象征。[2]这里笔者认为,梦本身是由一系列意象共同完成其隐意——象征内涵的。同样在拉康的哲学中,也借助一系列意象达到其象征的理论建构的目的。其镜像理论,是在想象中通过一系列意象建立的小“他者”,象征着——无,自我的缺失。[3]他说“镜像本身不是他者,他者是一个意象结果。”[4]在他的象征域中,更是利用语言的能指链组成一系列的意象,来最终完成他的大写“他者”象征。在当前消费文化的大潮下,电视广告更是借助极具有诱惑力的图画意象附着在如牙膏肥皂洗衣机等等之上,就是为了达到一种象征性暗示消费者的效果。黑格尔关于意象艺术与理论也表达了同样的道理:“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斥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二、意象中的象征

这里意象是单一的,一个意象暗含着深刻的象征意蕴,包含着无限的意义内涵,作家就是要借助一个单一的意象,来表达一个大的意念—象征。从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大甲虫”到《犀牛》中的“犀牛”,到《城堡》中的“城堡”……,这些意象本身就是象征,就是“意义的表现”。意象本身已经变成了“意义”的载体,这种意象“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5]大甲虫的甲壳是由生物自我保护的一种生存本能需要,这与人类生存状态是相似的。一般甲虫都有翅膀,翅膀意味着飞翔和自由,但《变形记》中的甲虫,没出现翅膀。这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永远都无法超越的。[6]一个小小的甲虫意象内蕴着如此之深之广的象征意义,此即小中见大。再如人们日常生活中通常利用属相来判定人的性格,前途,命运,若某人属相猴,则性格活泼善动,聪明机智,前途无量,命定浮躁多疑。这种判定即是以属相意象象征性格,前途,命运。这也是“一中生多”,“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亦即小意象大道理。休姆认为:“如果幻想,比喻或比拟,象征对于要描绘出你所要表达的感觉或事物的确切的曲线是必要的时候”。也即对精确地描绘意象是必要的话。“在我看来,你已获得了最高明的诗。”意象主义诗论把描绘出意象中的象征,看作是最高的诗。

三、象征与意象的对等关系

象征与意象的对等关系,即象征是意象,意象是象征,他们是一对一的对等关系。西方的十字架,我国的华标,天安门,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神圣含意,就是因为这些意象本身就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某种神圣、崇高、庄严;玫瑰和爱情,男女厕所上的图标;中国古代拜祀宗庙,用木刻成先祖的牌位,孝子面对木牌位,毕恭毕敬,“示当感动”,这里的“木”也是意象,亦是象征,孝子征“木”为先祖。都是意象即象征的等值关系。“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在这里,使用意象的目的和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用“象”征“意”,是象征,是“含不尽见于言外”。用意象来象征,象征是意象,这种等值则使文学作品更言简而意赅,词少而义达。

诗和思是原初人民对他们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各种物象对于他们都是一种神奇和至上的崇拜,他们便把这种神化的自然之象融入他们之“思”,神话,图腾,巫术仪式等无不是这种诗和思的结果,即以象征意。由此可见,意象和象征是多么地水乳交融,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深化了诗歌的审美品格;共同表达了自原始初民以来的人们以意象和以象征来完成对自身对自然的理性之思。

尽管意象主义在西方诗歌美学发展中远远比不上象征主义的影响,而并没有成为当时西方诗坛的一股主潮,但它和象征主义一样,毕竟对当时诗论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理论探讨,它和象征主义一起,对当时中国的诗歌理论的完善和创作的起步、发展,更是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拉康《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版287页。

[2]弗洛伊德《梦的释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张燕云译291页。

[3]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136页。

[4]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229页。

[5]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0页1999年版203页。

[6]童庆炳《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3页。

篇4:竹子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灰姑娘”的故事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并已得到极大关注和研究的故事类型之一, 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 “在世界各地流传的神话传说里类似的异文不下于1500种, 在中国56个民族及一些已消亡融合的民族里也有不少类似的传说, 被记录保存至今的异文故事就有72篇。”中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支诺皋》上篇的《叶限》是“灰姑娘”的早期版本, 也是中国“灰姑娘”故事的文字记载。“灰姑娘”故事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其中欧洲最有名的“灰姑娘”版本是德国《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欧洲的“灰姑娘”与中国唐朝的“灰姑娘”有着深刻的相似性, 但是它们在象征神物的选取上却有着各自的渊源。学术界对“灰姑娘”故事早已有研究, 但主要是集中在对故事溯源和变异的研究, 缺乏对故事本身内涵的挖掘。本文将通过“症候式”的分析方法, 对两个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 探讨《叶限》选取“鱼”作为神物而《灰姑娘》选取“榛树”作为神物的原因, 并由此探讨蕴含于其中的中西文化的异同。

一、“症候式”分析与文本集体无意识

20世纪60时代阿尔都赛最早提出用“症候式阅读”的方法来解读马克思的文论, 指在把握由文本的空缺、误解、疏忽所反映的深层含义。1966年他的学生皮埃尔·马歇雷在《文学生产理论》中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文学批评中。20世纪末, 我国学者蓝棣之将“症候式”分析方法引入到我国学术批评界, 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蓝棣之解释说“症候本是医学临床用语, 指在疾病状态下病人的感受, 只可通过问讯获得。然而, 我所说的‘症候’, 是作家不自知, 是无意识的。”因为“一部作品之所以产生, 有时代的、历史的和作家自身的原因, 时代的、历史的原因又通过作家自身的原因其作用。作家自身原因里有的是作家明白的, 有的是不大明白、不大察觉的, 而这有时又支配和左右了作家的创作。”对此进行探究便是症候式分析要做的。

中国的《叶限》和西方的《灰姑娘》都选择了“灰姑娘”这一母题贯穿作品的始终, 并且故事的情节元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继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失鞋和以鞋验婚, 表达了善良和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的情感诉求, 这一点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活境遇和精神心理的共通性。然而, 在“灰姑娘”的同一母题之中, 两个文本却分别选取“鱼”和“榛树”作为神物的象征, 贯穿在作品始终, 巨大的阐释空间。由于作者无意识的差异, 文本也会出现相应的差异, 文本中的重要象征物也会不同。因为象征的“功用在于取代某一理性观念的逻辑陈述。叙述者借助叙事结构中的某一部分或整体, 利用它们与经验世界的关联, 含蓄形象地表现某种思想观念。”两个文本中鱼和榛树就是作为这种象征物出现的。通过解析这两个文本中的象征物, 可以找到文本的“症候”所在, 并可以透过“症候”发现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之后的远古崇拜。

二、《叶限》中“鱼”的象征所隐含的动物崇拜

在《叶限》中, 主人公叶限“得一鳞二寸余, 赤鬐金目……女所得余食, 辄沉以食之。”鱼通人性, 每次叶限给它喂食它就出现, 叶限离开它就隐藏。后来这事被叶限的后母所知, 后母将叶限支开, 穿叶限的衣服将鱼诱出并杀死。叶限发现鱼不见后, “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 慰女曰 :……所须第祈之, 尝随尔也”可见鱼作为正义力量一直在帮助叶限, 但是当陀汗王得到鱼骨以后, “王贪求, 祈于鱼骨, 宝玉无限。逾年, 不复应”, 而鱼骨最后为海潮所沦, 不知所踪。段成式在《叶限》这篇记载说, 故事系“成式旧家人李元士所说。士本邕州洞中人, 多记得南中怪事。”这里的“南中”有学者认为在“广西的左江流域”也有人认为在贵州一带, 总之是在西南一带, 这一带喜吃生鱼, “闻一多认为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 鱼崇拜体现了人们生殖崇拜的观念。”可见《叶限》这一文本体现了南中地区鱼崇拜的习俗。

南中地区还有类似于《叶限》的故事存在, 如《达架和达伦》其中的神物是乌鸦, 《以佳以冷》其中的神物是黄牛。这里出现的神物都是动物, 均与他们古时的动物崇拜有关, 动物崇拜作为一种原型出现了中国各个民族的典籍之中, “原型可以使意象、象征、主题、人物, 也可以是结构单位, 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它们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 把孤立的作品相互联系起来, 使文学成为一种社会交际的特殊形态。”鱼作为神物的象征, 当叶限陷于苦困之时, 它作为正义的力量来帮她, 而当陀汗王利用其作为暴力征服的象征时, 它又消隐不见, 仍是作为正义的力量来衡量人类的善恶。“鱼”作为神的力量臧否着人间的善恶实际是人类自身对自然的投射。中华民族古时就是一个动物崇拜的民族, 《叶限》的作者段成式是唐朝人, 他采集《叶限》故事时, 沿用了“鱼”这一象征物, 因为中华民族常用动物作为人类投射自然的对象。《酉阳杂俎》虽是一本恣意想象的奇书, 作者的著述态度却是十分严谨的, 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自书成以来, 学界对书中所著之事多有徵引, 甚至外国学者也认为这是一部价值很高的书, 认为其“提供了许多关于波斯和拂林植物的很有用的材料”, 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也多处摘引《酉阳杂俎》的材料。“鱼”在《叶限》中作为象征物存在具有必然性, 作为一个文本的症候, 它可以让我们窥探到中国传统的动物崇拜心理。

三、《灰姑娘》中“树枝”的象征所隐含的森林崇拜

如果对《格林童话》有关森林 / 树木的描写进行统计的话, 可以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格林童话》一共有215篇, 有关森林 / 树木的就有168篇, 并且森林总是作为人类的保护神而存在的。在《灰姑娘》中, 女主人公灰姑娘对父亲唯一的请求是希望他能够折一根榛树条给她, 把这根榛树条种在了母亲坟头, 每天用眼泪浇灌, 最后长成了一棵美丽的树, “灰姑娘每天都要去树下三次, 在那儿哭泣和祈祷。每次总有一只白色的小鸟飞来停在树上, 只要她说出什么愿望来, 小鸟儿就会把她希望得到的东西扔给她。”关于榛树的故事, 还有一篇《榛树条》也讲到了, 圣母玛利亚到森林中为圣婴耶稣摘草莓, 但是路上却遇到一条蝮蛇, “圣母自有妙计 :她躲到一棵榛子树后面, 静静地站在那儿, 最后蝮蛇又爬走了。”榛树有神奇的力量, 可以保护圣母不受蝮蛇的伤害。就像《灰姑娘》中, 灰姑娘主动地求情父亲为她摘路上遇到的第一根榛树枝, 用眼泪浇灌后竟然可以给灰姑娘一切她所希望的。在《三根绿色枝条》中, 隐士因为向上帝赎罪而感动了上帝, 长出了三根绿色的嫩枝条。《格林童话》中的树木隐喻着人类的伊甸园和人类的保护神, 是正义力量的象征, 因此意味着生命力和存在, 而“人的生命和存在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

《灰姑娘》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 阿拉伯人将“灰姑娘”型故事传到欧洲以后, 经过欧洲人自行地消化和改编, 最后变成了《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灰姑娘》将《叶限》中的神物却从“鱼”变成了“树枝”, 与此同时, 继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失鞋和以鞋验婚等基本情节却并没有变化。《格林童话》的收集创造者雅各·格林和威廉· 格林本是语言学家, 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他们为了完成收集工作, 将所听故事“一字一句地完整忠实地记下来。”并不是作者一时起意将“鱼”变成“榛树”的, 格林兄弟只是将欧洲人普遍认同的“榛树”象征记录了下来。根据榛树在《格林童话》中出现的次数及其承载的意象可知, “榛树”作为神物在《灰姑娘》中出现是欧洲人集体选择的产物, 象征了欧洲自古以来的森林崇拜传统。

结语:

同是“灰姑娘”母题的《叶限》和《灰姑娘》, 在象征神物的选取上有着动物和植物的区别, 实际上代表着中国的动物崇拜传统和西方的森林崇拜传统。但是不论是“鱼”还是“榛树”虽然具有神性却都通人性, 代表着正义的力量, 表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希望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表明自然和人类的一体性。

摘要:中国的《叶限》和欧洲的《灰姑娘》拥有同样的“灰姑娘”母题, 但是两个文本却分别选取了“鱼”和“榛树”作为神物的象征。通过“症候式”分析方法可知, 中西文本选择“鱼”和“榛树”作为神物, 象征着中国传统的动物崇拜和欧洲古老的森林崇拜。

关键词:症候式分析,鱼,榛树,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段成式:《酉阳杂俎》,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31年版。

[2][德]雅各·格林、威廉·格林:《格林童话全集》, 杨武能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7年版。

上一篇:春天来了优秀写景作文450字下一篇: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