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终点站影评

2024-04-24

幸福终点站影评(精选6篇)

篇1:幸福终点站影评

《The Terminal/幸福终点站》影评

——09汉语言文学郑响英200921010128

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维克多从故国乘坐飞机前往美国肯尼迪机场,但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他被告知祖国发生政变,而他的身份证护照一一失效,同时他的签证也无法再使用。进退两难的维克多只有在机场滞留,等待新证件的办理。

但是,他在机场等待了整整9个月。在这9个月里面,他在待改建的67号登机口给自己造了一个家;靠着自己的智慧,帮了一个买药救父的俄罗斯人,撮合了一段姻缘,邂逅了一段浪漫,征服了一群原本拿他当笑话的人;当他离去的时候,这个初时语言不通的东欧人,已经让整个机场为之感动。

138分钟,似乎并没有多少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画面,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看似俗套却充满温暖情调和轻松幽默,并充满“个人英雄”和毫无新意的“Happy Ending”的轻喜剧,让我几度笑中带泪。

[anyway,爱你无国界]

我想,我是有喜欢上这部电影的,无论是从这部影片形形色色的人物——看似憨憨愚钝却从不抱怨积极应对生活的维多克、极度缺乏乐趣看似糟糕透了的老头Gupta、每天机械地在不同的护照上打上红色或绿色的戳的黑人女孩、等着一个机会向暗恋的女孩靠近的开餐车的Enrique、总是住酒店,为的就是男人的BP响起时,能够随时打包起身的美女空姐Amelia,还是它天马行空甚至满怀童心的想象,亦或对人性的高调宣扬,连同它的译名——anyway,爱你无国界。我想这个“爱”是可以有很多定义的,维多克和Amelia的男女之爱、维多克对父亲深沉不言语的爱、机场里不断邂逅又匆匆分离的乘客和工作人员的爱。或许他们并未发觉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情愫,让他们开始互相关心、理解、阅读彼此的心灵,改变着彼此的生活。Enrique收获了美妙的姻缘; Amelia得到了真正的爱情,正视了属于她的命运; Gupta找回了失去多年的勇气,唐吉坷德般冲向飞机,他发现自己在这个机场已经呆够了,就连Frank也在被一种叫做“同理心”的东西渐渐感染。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选择所处的环境,可是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用爱去渐渐接近幸福。

[Life Is Waiting]

影片中很多地方出现了同一个词语:Waiting。

是的,就是在这样封闭的环境里,形形色色的人们忙着自己五花八门的事情,然而他们也在做着同样一件事情——等待。等老局长卸任等了17年的海关局长Frank;从18岁到39岁,等着男人的一个承诺Amelia; 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接近暗恋已久的黑人女孩的Enrique;用了40年,收集了57位爵士高手中的56个签名的Viktor的父亲;逃匿在机场做清洁工23年的老Gupta...人生由无数等待组成,等待迟来的班车,等待一次机遇,等待成功,等待老去,等待死亡。或许并不是每一次等待都会等来伱想要的结局,可是当你转个头,看看另一个方向,或许,你会发现生活并不是那样的,生活是多彩的,生活就是要让你去追寻,就是让你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安静的等待。

[幸福终点站]

会常常问自己,幸福到底是什庅?是维克多完成父亲遗愿拿到签名的一瞬间;是Enrique和心爱的女孩坐着拖着易拉罐瓶的轿车奔驰在机场里笑脸如花的时候;是Amelia终于等到他的承诺彼此深情一吻的画面;是Gupta找回了失去多年的勇气,唐吉坷德般冲向飞机的那个片段;还是片尾维多克坚定的那句:going home?

曾经最是喜欢尼采说的:“幸福就是自我欣赏和东游西荡”。我想,那该是一种怎样的自由。

其实,幸福并没有它真正的定义,更没有终点。只要伱想,只要伱愿意,就可以无限的接近幸福。

篇2:幸福终点站影评

影片的主角叫Viktor Navorski,来自东欧一个小国夸科夏,他只会用极少的英语来形容自己的身世,他的手里是一个笨重的大皮包,肩膀上斜挎的小包里有一个罐子,这就是他来纽约的目的,可是在来到肯尼迪国际机场后,由于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

这是一个充满着川流不息四处奔走不能停息的人群的机场,人们总是会为了很多理由而奔走,或是为了财富,没有来往于天际的四处飞翔,很多人难以聚攒起惊人数字的金钱;或是为了家庭,人们需要回到自己温馨的家园享受自己的安逸人生,尽管旅途辛劳,可是当能够回想起餐桌旁爱人微笑的时候,他的脸上该挂着幸福的;还有很多理由让人们从飞机上走进机场,再从机场走进某一个城市。机场,对任何一个过客而言,它只是一个驿站,短暂的停留。没有人会把自己的等待安排在机场,就是有,那也是短暂的。可是主人公维克多,一个人在机场等候,这一等就是几个月。

他失去了国家的依托,所以他成了这个地球上唯一没有归属的人。维克多成了这个机场唯一的居住者,他穿着睡袍倘佯在机场的大楼里,他用男厕所的水龙头洗澡,他拼凑起坐椅作为自己的睡床,他甚至在机场大楼里打工为自己赚取生活费用。没有人知道他为了什么,他只是一个奇怪的漂流者,只是因为一个永远无法预料到的理由而成为一个被抛弃和被遗忘的人。可是他站在机场大厅里,提着行李四处张望的时候;他不懂装懂,答非所问的时候;我们却总可以发现他的诚实和善良。而事实也是,当他用“山羊”为无辜的旅人解难的时候,当他一次次为了得到食物为朋友牵着红线的时候,当他屡及朋友们的前途甘愿放弃自己承诺的时候,他的善良我们为之感动。他在这个航站是为了等待。生命中很多人无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尽管他们四处忙碌,不停奔波,可是当他们细究自己内心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无所等待,无所期望,活着仅仅是作为一种人生的状

态而存在,和死相比只是多了呼吸和思想。特别是当这个问题是发生在飞机场这么一个航站的时候,更是有许多人无法明确。

生活总是会让很多人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艾米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维克多认识了一名美丽空姐艾米丽娅。艾米丽娅不知不觉中对维克多产生了好感并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困惑,维克多为了能够与艾米丽娅共进晚餐开始努力的寻找工作,慢慢的她爱上了这个细腻而憨厚的男人。一场 “塞翁失马”的好戏就这样上演了。

电影中没有给他太多遗憾,因为对于爱情来说,正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之后送给约瑟芬的一个礼物,金色的挂坠后面一个字“命”;他获得了艾米莉的爱情,可是他注定是不能拥有她的。而关于承诺,对于他死去的父亲的承诺,他实现了。在机场漫长的等待就是为了在得到他父亲崇拜的音乐大师的签名。他在机场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的欢呼声中冲进了漫天大雪的纽约城,不是为了美国人口号中的自由,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抿煮,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本该完成的承诺。

影片赋予Viktor Navorski的人物性格更多的是执着、坚持、忠诚、敢于承担责任,他的坚持甚至在世人面前是傻的表现,反衬出美国社会的人情冷漠。其实Viktor Navorski坚持的这些优点正是当代美国信守的信条,但是在钱权纵流的美国社会里谁还会将这些美德高高置上?我们看到的是冷漠的职业操守,淡漠的人际关系,一夜情和乱交似的合欢,没有人情、没有责任、没有爱情,这就是导演要说的,这就是淡薄人性的商权社会的真实写照。

Viktor Navorski是一个忠于自己国家的人,而现在忠于祖国的人多哉?不多也,改变自己的国籍成了时尚,成了地位、权势的证明,尽管那是自由„„

坚持换回的爱情,这种做法在当代社会中就快变成化石了。人们信奉的道德操守远不如堕落的快乐来得轻松,性解放给美国甚至世界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导演再一次提到了这个问题。

一个汤姆汉克斯用孤独无助的开始通过努力和坚持撑起了一个温暖的人性关怀。

感动是从日积月累每一个细节开始的,Viktor Navorski就是一个很关注细节的人,Viktor Navorski却要靠着细节来寻找食物。那个清洁员大叔把他的食物券当成垃圾扫走了,他至少要在机场中饿上一阵子,但是细心改善了他的危机。他发现只要把机场的推车推到原位,就会从机器中蹦出一美分的硬币来,这些零钱对于那些满载行李的旅客当然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有很多人把车随手丢弃在机场里,但这点钱却是Viktor Navorski的食物来源。

一个小小的机场如同生活中的一个大世界,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点滴故事构筑了动人的情感,就像一个精制的小品让你在等待中品尝幸福的滋味。每个人都幻想有那么一天,放弃所有的梦想和憧憬,来到一个陌生但热闹的所在,机场、麦当劳、肯德基,一个人,看外面的繁华世界,看人来人往,看情侣热情的拥抱,看人们痛苦的分别,虽然一切只是旁观,但也是一种享受。

像这个故事一样,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等待,每个人等待的事情都不一样,有人得到了,有人失去了,有人坚持了,有人放弃了。艾米利亚等了20年,最后获得了不知道是不是幸福的选择,纳沃斯基的父亲等待了40年,却没有等到心愿了却的那一天。等待不一定总是美丽的,等待是一门艺术。博弈的过程,就是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去等待你认为值多少的事情,有的人坚持等待,却没有结果,有的人放弃等待,获得了更好的结果,这些或许可以说上天注定。不过,等待却是一种牺牲的过程,人为什么等待?是因为对方让你觉得有了等待的机会与价值,而正是这种“觉得”,有时却可能害了一个人,等待,有时候也是一种上当的过程。反过来讲,当你都没有想让别人等待时,不妨斩钉截铁一些,而不是编造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篇3:《幸福终点站》的人文精神

《幸福终点站》 (Happy Terminal) 主人公维克多·纳沃斯基是东欧人, 为实现父亲愿望, 他决定前往美国, 带着简单的行李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当他在终点站纽约的肯尼迪机场下机准备出机场时, 却被拦了下来。原来他的祖国克罗西亚发生了政变。这就意味着维克多的护照和身份证件全都失去了效用, 他以一个“没有国籍的人”的身份被扣在机场长达九个月。在这段机场滞留的日子, 维克多虽一直忍受机场官员弗兰克·迪克逊的折磨, 却也自得其乐地在这个狭小、浓缩的物理空间里发现了巨大、丰富的人生世界。

二、人文情怀缩影

影片改编于真实故事, 1989年伊朗流亡人士梅安·卡里米·纳塞瑞在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第一候机厅下机, 但由于没有任何难民文件, 法国当局虽然同意其留在机场, 却不允许他离开航站大厦。尽管1996年纳塞瑞拿到难民文件, 可以自由离去, 而他却仍然不愿离开。纳塞瑞的故事只是激发了斯皮尔伯格的灵感, 电影所讲述的并不是他的故事。借助机场中转站这个有限的空间里, 主人公极其周围的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折射了浓郁的人文情怀。

(一) 关于家

影片开始, 维克多因不懂英语, 跟机场工作人员的沟通场景让他看起来就像傻子一样。他无法理解为何他不能离开机场, 不能进入纽约市, 只知道他必须呆在机场等待通知。当他在机场看到电视上克罗西亚 (Krakozhia) 战争画面时, 他非常恐慌, “Television!Television!”他无助绝望地用方言求助, 没有人听得懂, 观众也不知道他什么意思。直到他自欺欺人地试图关闭所有关于祖国的战乱画面, 切换到别的频道, 我们才明白, 他是不忍心看到那样残忍的画面, 或者他以为切换了画面, 他祖国的苦难就切换掉了。

他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在机场乱转, 走到贵宾候机室, 再次清晰地看到了克罗西亚炮火连天的画面。他却不能进去关掉电视, 只是咬着手背眯着朦胧的泪眼从徐徐关起的门缝看着还在继续的画面, 那一刻, 观众才明白, 维克多一点都不傻。他急急忙忙地拿出机场工作人员给他的电话卡, 想打电话。我们猜想, 他应该是想打回家问平安吧。任何在异国他乡的人, 在外得知家乡受难, 心里的恐慌是不言而喻的, 更何况是战争。无助的维克多不懂英语, 所以不懂使用电话卡, 求助无果, 他像个流离失所的孩童, 在机场茫茫人海中恐慌着绝望着。画面从他身上一点点放大, 直到整个楼层、整个机场, 原来, 一个人是那样渺小, 一个没有国家的人是那样的卑下绝望。

机场负责人狄克逊第二次设计摆脱维克多, 诱骗他承认害怕回到克罗西亚, 这样机场方可以代表维克多向美国联邦政府寻求政治避难。维克多本人在等待法庭处理其申诉案件的过程中个人行为是完全自由的, 迪克逊也暗示即使申请政治避难不成功也没关系, “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出现在法庭前面”也没有关系, 美国有很多这样的非法移民存在。总之, 只要他承认害怕回家就能够离开机场, 行动自由。当维克多进入问答环节关键部分:“Areyouafraidofreturning toCrakozhia?”维克多回答:“No.”。机场长很头疼, 再次说明为什么维克多应该害怕回到祖国, 因为那里有战争, 有炸弹, 人类基本尊严不存在。维克多很坚定地回答:“Ishome.Iamnot afraidof home. (那是家, 我才不害怕回家) ”。观众看到这里, 除了嘲笑维克多死板, 恐怕只能佩服他的坦荡及对祖国的深情。“子不嫌母丑”, 祖国再不堪、尸骨遍野、战患弥漫, 那也是温暖的怀抱。他无法谎称害怕祖国, 那会亵渎他对祖国的感情。

最后一个让我们深刻体会家与国之间联系的画面是他的朋友们告诉他, 战争结束了, 他可以回家了。他跟机场认识的所有平民朋友在机场狂欢。当然艺术总是有些夸张的, 不可否认, 国家和平独立了, 个人才有自由和尊严可言。不需要对白, 不需要独白, 所有观看的人都可以体会到这样的心情。

(二) 生存选择

维克多的食物券被扫地老头扫走了, 他失去了食物来源, 也没有美金, 饥肠辘辘地看着机场餐厅里别人吃剩下的食物, 我们都以为他会去吃别人剩下的食物, 况且有些人剩下的食物几乎是完整的, 饥饿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资源没有什么不可以, 想不到的是维克多并没有这么做。维克多无意中发现在机场整理行李推车后, 机器会吐出硬币予以回报。他可以自食其力了, 卖力地在机场收集别人用完的行李车放回原地, 领硬币, 买食物, 然后享受食物。就是一个小小的汉堡, 他也记得把零头留给服务员, “Keepthechange”, 然后坐下来享受美食。他哪里是傻子, 哪里像乞丐, 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根本就是一个接受过高度文明熏陶的贵族。

这让我们不能不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 明明四肢健全头脑正常, 却伪装成乞丐在茫茫人海里骗取同情心, 或者在某个角落等着某辆豪车爬过去, 或者不管自身年高几何, 摔倒了就抓住经过的路人甚至恩人不放手, 或者去贩卖毒品、小孩、妇女, 或者去制造恐怖谋权获利, 或者表面光鲜亮丽高尚实则龌龊不堪奸淫幼女欺压下属……对比之下, 那些为了一己利益无所不用其能的各类恶人罪人, 其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堪入目。同样是生存, 维克多选择了高贵, 选择了自尊。

(三) 关于爱情

流行卖座的电影总是离不开爱情的主题。《幸福终点站》脱不了流俗, 强行加上了爱情这一俗套却永不过时的花絮。男人遇上漂亮女人, 总是变得神采飞扬精神抖擞的, 想尽办法展示才华掩盖缺陷, 这估计是动物界的本能。维克多也不例外, 哪怕他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失去了。当艾米莉对他心生好感, 邀请他吃意大利大餐的时候, 他却拒绝了。我们以为他仅仅是害怕走出机场违法被抓, 他却扭头问另一个机场服务生, 吃一次意大利肉卷多少钱。原来, 他在乎的是男性尊严。他不能让漂亮女士给他买单, 所以他宁愿拒绝这样接近的机会。尽管他靠着充当机场女签证官多洛雷斯和机场运送食物小工恩里克俩人感情联络者, 早就不缺吃的了, 他还是需要一份给他支付薪水的工作, 让他能够体面地邀请女伴吃大餐。我们不得不佩服爱情的伟大, 能够让一个人变得那么积极进取、自求上进。那些做着一成不变流水线工作不思进取, 一有机会就向这个社会抱怨泄愤的屌丝们有没有一点醒悟?那些希望靠富婆爬升的男人们, 不知道看到这样的画面会不会惭愧?那些心里整天担惊受怕所以自强不息, 坚决不让男伴为自己买单的伪女强人们, 看看这部电影吧, 或许你们会明白应该找什么样异性为伴。

(四) 关于友情和怜悯

导演斯皮尔伯格野心很大, 在这样一个普通简单的限时空电影里释放出巨大的正面情感能量。除了对于国家的感情, 对与人的生存尊严的阐述, 对于经典爱情的美好追求, 导演顺带着从各路路人甲乙丙和主人公身上激发出友情与怜悯。

维克多被机场长监禁在工作人员休息室期间, 有一次重获自由的机会。机场遇到麻烦, 来自俄罗斯的一位转机乘客因为身上携带违禁药品被扣留而大吵大闹情绪暴躁不安, 机场长希望维克多帮忙翻译, 安抚乘客, 只要乘客安静了维克多就自由了。可能是乡音相近, 俄罗斯乘客不再大吵大闹, 却只能绝望地让机场扣下药品。维克多张嘴说出“goat”, 说药是给山羊用的, 显然是为了帮助那个可怜的俄罗斯乘客。机场长被这样明显的把戏激怒了, 却不能不让俄罗斯乘客带着所谓的“山羊药”离开。维克多的自由机会又一次丧失了, 但他好像不难过, 我们也难过不起来, 因为他的怜悯之心可能挽救了一个生命, 起码安抚了一个可怜的焦虑的心。

最后维克多决意要离开机场进入纽约市的镜头, 机场安全人员奉命拦在出口处, 我们以为维克多就要被以违反机场安全规定的名义抓起来的时候, 胖胖的机场警察却脱下制服大衣给他披上, 说“市里在下雪, 你可能需要这个, 不要再给自己找麻烦了”。所有的人心里都松下一口气, 只有冷酷无情的机场长迪克逊气急败坏。放走维克多的胖警官安然无事, 这个结局在美国的可能性我们无法得知, 一边质疑其真实性, 一边还是被面对强权执意帮助维克多凛然的怜悯所感动。

维克多与扫地老头、行李运输工还有食物运送工形成了特殊友谊。最后, 重获国籍的维克多坚持要进入纽约市完成心愿时, 迪克逊威胁要对他的朋友一一问责。显然他的这些朋友们都是有这样那样的把柄在机场长手里, 如果他坚持自己的做法, 这些患难与共的朋友们就要遭殃了。维克多答应马上回国, 放弃去纽约的打算。扫地老头拿着拖把冲向来自克罗西亚即将降临的飞机, 迫使飞机延迟落地。这一举显然是导演精心安排的, 可是又不能不让人感动。一个因为害怕坐牢偷渡出国23年的老头, 最后为了回赠友谊成全朋友, 安心地宣称:“我要回家啦!”小人物的大情怀不容忽视, 让人感动。

三、结论

篇4:“幸福终点站”其实并不幸福

尽管各种传言称他将前往古巴、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但从6月23日离开香港、飞抵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以来,美国“棱镜门”的泄密者斯诺登一直停留在那里的国际中转区,理论上他甚至没有进入俄罗斯境内。

7月12日,斯诺登主动在中转区与俄罗斯和国际人权组织代表、知名律师、杜马议员等会面,重提向俄罗斯申请政治避难。俄媒称,“乘客”斯诺登感觉良好、身体健康。他住在便利的胶囊旅馆里,可以洗澡、理发,不过一切都需要自费。他也可以进入“为值班员工准备的特殊休息室”,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他的安全能够得到保证。

外界在关注斯诺登命运的同时,也对机场的国际中转区产生了兴趣。尽管斯诺登已经在莫斯科的机场中转区停留了一个月有余,但《华盛顿邮报》称:“迄今为止,斯诺登滞留机场的时间同他的前辈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那么,在滞留机场这件事上,斯诺登有哪些“前辈”?他们又为何被困机场?

苦守戴高乐机场18年

在斯诺登之前,“赖”在机场国际中转区的人中最著名也是滞留时间最久的,是伊朗人迈尔汉·卡里米·纳赛里。他于1977年被伊朗驱逐出境,在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待就是18年,成为多部电影的原型,其中就包括2004年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幸福终点站》。

1977年,纳赛里刚从英国学成归国,因为参加了一场反对伊朗国王的抗议,他被驱逐出境。没有护照的纳赛里开始向欧洲国家寻求难民地位,但反复被拒。1981年,他的难民身份终于被比利时承认,纳赛里可以申请成为一个欧洲国家的公民。

作为英伊混血,纳赛里决定去英国“寻亲”,但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1988年,他在巴黎时行李被偷,所有能证明身份的文件全部消失。不甘心的纳赛里仍买了一张飞往英国的机票,结果未能登上飞机,被直接送回了戴高乐机场。

法国警察以“非法入境”为由逮捕了他,但因为他没有任何身份文件,警方不知道该将纳赛里遣送回哪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纳赛里在戴高乐机场暂时安顿下来。一个律师志愿帮他打官司,1992年,法国一家法院判决纳赛里是“合法入境”,法国不能驱逐他。

可是,法院虽不允许驱逐他,却也没发放给他法国的难民身份或允许他登上英国飞机的签证。当初给他发放难民证件的比利时又踢起了皮球,刻意不给他换领新的文件。纳赛里仍是个“黑户”,除了机场他哪儿也去不了。就这样,纳赛里在机场彻底住下了。

和电影中描述的一样,纳赛里的生活作息很规律:每天5点半,他会赶在机场迎来大批乘客前起床、洗漱完毕,然后靠阅读打发时间。他读许多报纸和杂志,还喜欢和书店的员工探讨书籍。有时,会有旅客过来和他喝杯咖啡聊聊天。晚上,等机场的商店关门后,他就洗漱就寝。

纳赛里每周洗一次衣服,然后把它们晾在卫生间里。他的衣服干净整洁,胡子也刮得很利落。他把唯一的一件西装挂在手推车上,还用塑料袋罩着,像刚从干洗店拿出来一样,所有行李也都整齐地放在行李箱里。

作为机场的“钉子户”,纳赛里还与工作人员成了朋友。“他不会伤害任何人,”机场一家饭店的老板斯塔尔说,“每个人都很照顾他。”机场的牧师每周都会过来探望他几次,医生也不时过来帮他检查身体。有时,好心的旅客会给他一些衣物,不过他总是拒绝,理由是他不是乞丐。有几次,他还将捡到的旅客丢失的钱财交给警察。

2004年,《幸福终点站》上映,纳赛里成了全球名人,因为影片就是以他为原型。而习惯了机场生活的纳赛里越来越抗拒离开。法国后来给他发放了居留许可,这样他就可以自由活动。但纳赛里拒绝签字,因为文件将他的国籍写成了伊朗,他希望改成英国。

为纳赛里拍摄过纪录片的伊朗导演库洛斯认为,长期在封闭的空间里度日,已经让纳赛里害怕外面的生活。2006年的一天,纳赛里的传奇被迫终结:他因生病住院,出院后被送到巴黎的一家收容站。自此,他离开了生活18年之久的机场中转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逃离机场这座监狱

相比于纳赛里,巴勒斯坦难民默罕默德·阿里·巴尼什没什么名气。但他几乎是和斯诺登在同一时期停留在机场的中转区,两人相距2000多公里。据BBC报道,巴尼什已经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国际机场停留了四个多月,他说:“在机场里生活让我抓狂。”

每天早晨,巴尼什都会在机场的广播声音中醒来。那个无数次高声播报航班信息、“闸门即将关闭”以及海关规章的单调女声,对他来说成了条件反射,“我快要疯了。”他被限制在机场中转区一间两三平米的小屋里,没有窗户,他的脸苍白而浮肿。

阿拉木图国际机场的规模不大,也没有众多供旅客休闲、购物的场所。对于被迫停留在这里的巴尼什而言,四个多月实在是一种煎熬,他甚至无权走进那些免税店或高价的咖啡厅换换心情。

巴尼什今年26岁,出生在伊拉克。如今他待在机场工作人员所谓的“无菌区”中,因为没有签证,他不能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同时因为没有能进入其他国家的签证,以色列不允许他前往巴勒斯坦的领地,而联合国机构认为由于没有一名亲属身在伊拉克,让他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也不安全。

巴尼什曾经在迪拜担任室内装饰设计师,成家立业的愿望驱动着他来到哈萨克斯坦,他的女朋友奥莉希娅已经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两人在迪拜相遇,陷入爱河的他们打算到女方的国家哈萨克斯坦登记结婚。但到达机场后,巴尼什丢了难民旅行证,而他的哈萨克以及阿联酋签证都已过期。

巴尼什曾飞往伊斯坦布尔,希望在那里更新他的哈萨克斯坦签证,但被土耳其拒绝入境。“我被驱逐回阿拉木图,但在这里我也没有签证,所以他们又把我送回伊斯坦布尔。就这样,我在这两座城市间往返了四五次。”

最终,哈萨克斯坦的入境管理部门让巴尼什留在机场中转区,那里在法律上不被认为是哈萨克斯坦的领土。机场为巴尼什提供的房间充满浓重的烟味,里面有一张上下铺,一个破旧的沙发,靠墙的桌子上摆着一本《古兰经》。门半开着,一拨又一拨乘客从门前经过,走向入境检查处。

巴尼什的每日三餐都是阿斯塔纳航空的飞机餐,这更让他觉得自己身陷囹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送来用小盒子装着的沙拉和蛋糕。整个六月我都在吃牛肉和蘑菇汤,这辈子我都不想再吃牛肉了。”

机场的安保人员会监视巴尼什每次在房间之外的活动。他可以偶尔到自动售卖机那里买杯咖啡,或者去行李托运部的浴室里洗个澡。但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警察或保安随身跟随。他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机会,就是到走廊那里眺望机场跑道;而想同与外界联系,就只能靠偶尔收到的机场免费wifi登陆Skype。“我和表哥亚瑟交待了我的情况,他住在挪威。我没有别的家人,父母在我16岁时去世了。”

自从受限于中转区以来,巴尼什脑子里想的就是怎样“逃”出去。“我想念阳光和室外的生活。看着所有人都能离开这座机场而我哪儿也去不了,这种心情简直糟透了。”

通过一扇自动门走上台阶,就是旅客乘坐接驳班车的地方,巴尼什的行动范围到此为止。飞机引擎发出的声音响彻云霄,机场远处是阿拉木图市的连绵群山。“每次来到这儿我都很愤怒,因为我觉得自己真的就是被关在一座监狱里。”

抽文:

本来为方便而设立的国际中转区,却因为特殊的法律地位而又制造了不便。

插排:

机场国际中转区就是在机场抵达口和入境口之间的区域。由于未通过入境口,因此乘客不必持有转机国的签证,就可以通过该区域方便地转机。对于国际中转区的法律地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法律定性。

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没有入境,所以中转区是处于外交中立的地位。它在法律上不属于当地国领土,所以当地国无权进行干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机场的国际中转区是当地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属于他们的司法管辖权之内。因为这样模糊的定位,所以机场的国际中转区就成为某种特殊情况下的难民收容区。

篇5:幸福终点站影评

看完影片,想起很多年前的一期艺术人生,访谈对象是黄磊。他讲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故事,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有一只小狗狗,一天,它问妈妈:“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

妈妈说:“幸福啊,就在你的尾巴尖上呀!”

于是这只小狗狗就一向追着自己的尾巴,转着圈地追啊追。但是,它发现怎样也追不到。

它又去问妈妈:“妈妈,妈妈,5555~我怎样追不到我的幸福呢?”

妈妈亲亲它,说:“傻孩子,幸福,就在你的身边啊~”

小狗狗:“唔?”

妈妈笑了笑,温柔地说:“抬起头,向前走,幸福跟在你身后。。。”

一向觉得幸福是一种很虚无的东西。或许正因为这点,它有幸一次又一次被搬上大银幕,成为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我不懂,幸福,真的象上面的小故事里讲的一样简单么?那么人们穷其一生苦苦追寻的又是什么呢?

《幸福终点站》被我压箱底有2年了,因为一向对有关“幸福”的议题不慎感冒。你说你幸福你就真的幸福么?说你不幸福难道就真的不幸福么?很多时候幸福但是就是一种感觉,然而感觉却什么都不是。

维克多(汤姆汉克斯饰演)是一位基本只会点头yes摇头no的笨拙并傻气着的初来乍到纽约城的游客大叔。谁知咱们的维克多大叔时运太不济刚到纽约城就得知自己的国家政府被推翻,一个失去政府的人既不能出关也不能入关只能受困于机场。国家的稳定遥遥无期,没有身份,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选取——只有等待,换个人可能死的心都有了。可见咱们傻乎乎的维克多大叔绝对是个心态超级好眼光很长远并且不会想太多的人,井井有条地给自己安排了住的地方,对照着旅游书籍自学了英语,找到了收集推车钢崩儿换汉堡的方法填饱肚子,需要洗漱就大白天穿着裕袍在机场跑来跑去。。。当有机会带给给他逃跑的时候竟然还是笨笨地留了下来。。。太多的点点滴滴,向我们描述这个男人的可爱与执着。

机场,从来就不是停留之地。人们或进或出,或出或进。等待,不可忍受。何况是看似无穷无尽的等待!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可爱的维克多大叔待足了9个月。期间,他一句“goat”帮忙没有证明文件的孝子为老父拿到了救命的药,帮忙墨西哥小伙追到了心爱的姑娘,还因为出色的木工手艺被收编进机场的施工队。。。

生活,仿佛不曾在别处。

等待,成为了生活本身。等待心爱的姑娘,等待国家的稳定,等待着去到纽约城完成老父临终的心愿——得到Jazz乐队40个签名中的最后一个。当拿到最后一个签名的时候,觉得比起漫长无边的等待这真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在想,人生不就是一座飞机场么。有关无关的人们进进出出,很多都只是一面之缘,有些人会给你刁难,有些会带给真心帮忙,有些则会给与你完美的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过程就叫做等待。而当你学会坚信必须会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等待就变成一种幸福。

你问我究竟人们穷其一生苦苦追寻的又是什么呢?

--“抬起头,向前走,幸福跟在你身后。”

篇6:幸福终点站影评

------观《幸福终点站》有感

Life is waiting.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等待,但最终会等来幸福吗?对与每个人来说,幸福各不相同。渴望事业的人比如Frank Dixon,等待一次提升的机会,甚至是等着上司犯错或是早些退休;渴望爱情的人比如Amelia Warren,等待有一天和某人相遇,不再是两个在茫茫人海里擦身而过的陌生人。对于影片中的Viktor Navorski,他的幸福是为了踏上美国的土地,但却不是和绝大多数希望留在美国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一样,他只是想在美国呆上可能不到一天的时间,为了给已去世的父亲拿到最后一个签名,完成未了的心愿,然后回家。为此,他在机场里等待了差不多一年。幸福或许是个没有终点的过程,但是等待却要有个终点,无论是多久的折磨,总是要有个结局、有个解脱。

面对变故,等待,然后潇洒的活。

他失去了国家的依托,所以他成了一个没有归属的人。他穿着睡袍游荡在机场的大楼里,他用男厕所的水龙头洗澡,他拼凑起坐椅作为自己的睡床,他甚至在机场大楼里打工为自己赚取生活费用。不得不说很佩服,不论在任何环境都活得一丝不苟的人,住在候机室,照样有床,洗澡剃须,更衣换鞋一样不少。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大概就是说的他吧!他在这个航站是为了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国家恢复正常,等待战争快点结束,等待离开这倒霉的候机大厅,等待签证官放行,等待进入纽约,等待美丽的空姐再度巧遇,等待完成父亲最后的心愿,等待所有奇迹的出现。当他用“山羊”为无辜的旅人解难的时候,当他一次次为了得到食物为朋友牵着红线的时候,当他屡及朋友们的前途甘愿放弃自己承诺的时候,他的善良我为之感动。他始终像一只工蜂,努力地营造自己的小快乐,用琐碎的幸福细细填满漫长枯燥无所事事的等待。

面对爱情,等待,然后无谓缺憾!

我以为维克多和华伦最后会在一起,虽然这样的大结局显得俗套并且不现实。不过幸运的是电影中没有给他太多遗憾,因为对于爱情来说,正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之后送给约瑟芬的一个礼物,金色的挂坠刻着“Destiny”,他获得了艾米莉ya的爱情,可是他注定是不能拥有她的。

面对生活,等待,然后积极面对。

生命中很多人无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尽管他们四处忙碌,不停奔波,可是当他们细究自己内心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无所等待,无所期望,活着仅仅是作为一种人生的状态而存在,和死相比只是多了呼吸和思想。维克多知道自己,他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个等待。

他承诺父亲拿到Jazz乐队40个签名中的最后一个,即使面对刁难他也没有忘记,他选择等待,用他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化解困难,他热情的帮助也换来了机场人员的回报。于是漂泊异国也同样拥有幸福,“我支持你!”维克多给人的帮助终于换来了几乎所有人的支持,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维克多离开时送别的浩浩荡荡的人群,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礼物.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情付出就会得到回报!”关于承诺,对于他死去的父亲的承诺,他实现了,在机场漫长的等待谁又能说是徒劳的?

上一篇:国网公司通用红外测温管理规定下一篇:新剑桥少儿英语一级 A unit10简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