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典型防治措施

2024-05-05

滑坡典型防治措施(精选9篇)

篇1:滑坡典型防治措施

三峡库区典型滑坡监测及治理措施研究

根据三峡库区典型滑坡火石滩滑坡的`结构及变形特征,分析滑坡形成的原因.对该滑坡进行大地形变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滑体深部位移监测和宏观监测;依据监测资料并考虑到未来三峡水库蓄水,认为火石滩滑坡目前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滑坡体在饱水及水库蓄水后,将处于临界蠕滑或失稳状态.结合滑坡体实际对滑坡防治进行初步研究,建议采用回填压脚支档为主、辅以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

作 者:胡本涛 季伟峰 李长明 吴飞 HU Ben-tao JI Wei-feng LI Chang-ming WU Fei 作者单位:胡本涛,吴飞,HU Ben-tao,WU Fei(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59)

季伟峰,李长明,JI Wei-feng,LI Chang-ming(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成都,610081)

刊 名: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年,卷(期):14(2)分类号:P642.22关键词:典型滑坡 监测 治理措施 三峡库区

篇2:滑坡典型防治措施

恩施地区典型滑坡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的试验研究

摘要: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表达了含水率与基质吸力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非饱和土的.关键.为了进一步了解土质、初始含水率及土体微观结构等重要因素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分别在恩施地区双龙洞滑坡和杨家山滑坡采集土样,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龙洞滑坡的土样持水能力强于杨家山滑坡;对于同一种土质,初始含水率对开始阶段的脱水速率影响较大;原状土样被扰动破坏后,持水性增强.同时,对于典型的土-水特征曲线分别利用指数衰减函数和Gardner函数进行了拟合,得到了经验函数表达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作 者:李洋洋    唐辉明    熊承仁    李丹    LI Yang-yang    TANG Hui-ming    XIONG Cheng-ren    LI Dan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武汉,430074 期 刊:安全与环境工程   Journal: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年,卷(期):, 17(2) 分类号:X43 P642.22 TU45 关键词:非饱和土    含水率    基质吸力    土-水特征曲线    恩施地区滑坡   

篇3:滑坡典型防治措施

关键词:弯曲倾倒,滑坡,地质模式,数值模拟,演化机理,防治

长期以来,坡体结构及岩体的结构特征共同控制着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边坡的稳定性。由于岩体结构复杂、稳定性差,在降雨及工程开挖影响下,出现不同规模的变形破坏现象,严重影响了公路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的安全。

我国西南地区的边坡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其变形破坏地质力学模式更加丰富,比较常见的有:蠕滑-拉裂、滑移-压致拉裂、滑移-拉裂、滑移-弯曲、弯曲-拉裂(倾倒)、流塑-拉裂、及各种复合模式等[1,2,3]。其中弯曲-拉裂(倾倒)主要发育于陡立或陡倾内层状体组成的中-极陡坡中,由于各部位的岩体产状不一致,甚至十分紊乱,风化严重,导致在开挖卸荷过程中出现薄层性弱岩体弯曲现象,最终发展出贯通性滑动面而形成滑坡。

数值模拟技术作为仿真研究的一种,是岩质边坡研究中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辅助手段。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黄润秋等[4]通过对汤屯高速公路顺层边坡进行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魏云杰等[5]以北京双大路顺层边坡为例,通过对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和变形监测,在对边坡的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离散元(UDEC)数值模拟,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边坡变形破坏机制。

孙国富等[6]通过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反倾岩质边坡产生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机制与过程,用离散单元法对开挖过程和最终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并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整治措施。冷先伦等[7]通过离散元程序(UDEC)对反倾边坡开挖的模拟分析,客观评价了边坡的稳定性及其可能的破坏形式。蔡跃等[8]根据不连续体理论,利用离散元软件UDEC,模拟弯曲倾倒破坏行为,讨论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为实际的边坡施工提供参考数据。刘云鹏等[9]以“5.12”地震期间都汶公路(都江堰—汶川)上一处边坡的地震响应为例,采用离散元UDEC软件对其进行模拟,系统研究了其地震响应的变形破坏机制。

这些研究大部分着眼于采动滑坡的成因机理,而关于滑坡变形破坏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关于此类滑坡的防治措施模拟甚少[10,11,12]。现结合西南地区某典型弯曲倾倒式滑坡,利用UDEC软件模拟边坡及其开挖后的变形机制及其演变过程,并基于数值模拟对典型弯曲倾倒式岩质滑坡的控制措施进行模拟,从而优化现有的防治措施。

1 工程概况

解放沟左岸边坡是锦屏一级水电站的近坝库段,该水电站是雅砻江水能资源最富集的中下游河段,五级水电开发的第一级,坝址区位于四川省木里、盐源两县毗邻处的普斯罗沟峡谷段,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解放沟左岸边坡陡峻,1 870 m高程以下坡度为50°,1 870 m高程以上坡度为35°~38°;边坡中上部发育有一系列浅沟,地貌上表现为小山梁与浅沟相间的特点,地形整性较差。岸坡岩体主要由砂板岩组成,岸坡下部(高程1 720 m以下)为条纹状大理岩及少量绿片岩透镜体、角砾状大理岩,并发育有一系列的层间挤压错动带。岩层产状为N0~30°E,NW∠30°~45°,平均倾角约为40°,与岸坡走向近于平行,倾山里,属典型的反向坡结构。

2 变形机制

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工作,在对典型弯曲倾倒式滑坡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以及成因机制等工程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恢复岸坡原始地貌,建立地质原型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斜坡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进行机制分析,并建立其变形破坏机制的概念模型。结合岸坡所处的环境条件、岩体结构特征,该滑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如下阶段,如图1所示。

2.1 初始变形阶段

当河流下切,河谷不断加深,伴随大面积的卸荷作用,坡体后缘形成拉应力分布区,坡脚地带形成剪应力集中区。坡体中后部不仅板岩、变质砂岩因卸荷回弹,结构松弛,沿板理面拉裂、错动,而且坡体内发育的陡倾结构面也同样发生拉裂、甚至错动,表面出现微小台阶或在坡肩形成拉裂缝。

2.2 岩层弯曲(倾倒)阶段

层状结构岩层在平行斜坡表部的单向最大主应力作用下,产生弯矩作用,岩层由外开始向下作悬臂梁弯曲,岩层发生弯曲、开裂,并逐渐向谷坡深部发展。当岩层弯曲到一定程度,可导致岩层根部折断,形成断续分布的折断面。

2.3 破坏阶段

随着上述变形的进一步发展,加上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的影响,当坡体内折断带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坡体开始逐渐的错动下滑。在自重作用下,随着坡体应力场的重新分布,坡体浅表部位移总体向临空面偏转,其显著特征为坡脚部位的位移较大,坡体上部较小。变形累计到一定程度后,浅表层堆积体沿基覆界面产生整体滑动。

3 数值模拟

为了验证上述分析,按照周围岸坡地形并结合该剖面的地形及坡体结构,对坡体演化前的地形进行了恢复。恢复剖面的范围,前缘至河谷中心线,后缘至山脊分水岭,剖面中考虑板理面和近垂直于层面发育的一组节理面的作用。板理面的倾角取75°,采取左、右及底边三边固定,建立的计算模型如图1。数值分析采用UDEC程序仅考虑自重场作用下按摩尔-库伦力学模型进行。

图2、图3所示为离散元模拟位移云图结果,表明自重作用下坡体开始发生垂向位移,随着迭代步数的增加,此时的位移场表现为整个浅表部坡体的位移大,而下部坡体的位移量小。随着河谷的侵蚀下切,前缘一带块体开始发生明显向河谷方向的弯曲,而且弯曲变形也逐渐向坡体后部发展。坡体在浅表部一定深度范围内发生了显著的弯曲变形,后缘一带形成反向阶坎及拉裂带,在坡体内部从前缘至后缘形成一连续的弯曲折断带,且弯曲折断带在中前部一带较缓,而中后部较陡。随着上述变形的进一步发展,坡体折断带内的剪应力超过岩体的抗剪强度,则坡体表现为受折断带控制的逐步错动下滑。通过数值模拟获得的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破坏范围与现场调查的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基本一致。

通过地质分析及数值模拟手段揭示了该类斜坡的变形破坏是岩层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作悬臂梁弯曲,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导致坡体后缘开裂、根部折断,前缘发生剪切蠕变,在外应力的不断作用下,浅部岩体弯曲变形较大坡体内折断带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浅表坡体逐渐错动破坏。而深部弯曲变形量较小的岩体完整性仍然较好,不会发生倾倒破坏,但随着河谷下切作用的不断加强,浅表的残坡积层物质不断流失,之前处于深部的微弯曲变形岩体开始接受更大的指向临空面的剪切应力及外应力的作用,从而形成新的弯曲倾倒变形体,这就是该类斜坡的演化机制。

4 防治措施

为了探讨弯曲倾倒式滑坡的防治效果,以该滑坡的概化模型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锚杆间距、锚杆嵌入角度和锚杆长度。此外,研究了人类工程开挖对滑坡变形破坏的影响,针对上述三种因素,研究了不同时期加入锚杆的治理效果。

4.1 锚杆间距

首先进行锚杆不同间距情况下的效果研究。情况说明:锚杆嵌入在滑坡的前缘和后缘,分别于前缘植入锚杆12根长度13~17 m,后缘植入锚杆14根,长度18 m;设置6处监测点,1、2、3号监测点位于前缘,4、5、6号监测点位于后缘;锚杆间距2 m,锚杆嵌入角度30°;15 000时步进行开挖,开挖位置位于坡脚;分别于15 000、20 000、25 000、35 000、55 000时步植入锚杆,研究不同时期锚杆防治的效果。锚杆嵌入位置及监测点位置如图4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滑坡后缘位移整体大于前缘的位移,并且加入锚杆后位移大大减小,说明该类型滑坡采用锚杆防治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20 000时步前加入锚杆,不管植入锚杆的间距是1.5 m、2m还是3 m,滑坡前、后缘的最大位移都不超过20cm;20 000时步之后加入锚杆,滑坡前缘坡表位移基本都大于20 cm,滑坡后缘坡表位移基本都大于80 cm,此后植入锚杆,对于控制滑坡的稳定性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失稳几率较大。同一时步时加入不同间距的锚杆,当间距越大时,同一位置的位移越大;然而,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当间距为3 m时,滑坡前缘的位移大于间距2 m时的位移,滑坡后缘的位移小于间距2 m时的位移。说明应该在20 000时步前加入锚杆,即当滑坡处于岩层弯曲(倾倒)阶段之前,植入锚杆最好,且锚杆间距较小效果更明显。

4.2 锚杆嵌入角度

然后进行锚杆不同嵌入角度情况下的效果研究。情况说明:锚杆嵌入在滑坡的前缘和后缘,分别于前缘植入锚杆12根,后缘植入锚杆14根;设置6处监测点,1、2、3号监测点位于前缘,4、5、6号监测点位于后缘;锚杆间距2 m,锚杆长度15 m;15 000时步进行开挖,开挖位置位于坡脚;分别于15 000、20 000、25 000、35 000、55 000时步植入锚杆,研究不同时期锚杆防治的效果。限于篇幅,锚杆嵌入位置及监测点位置图省略。

从表2中可以看出,滑坡后缘位移整体大于前缘的位移,并且加入锚杆后位移大大减小,说明该类型滑坡采用锚杆防治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20 000时步前加入锚杆,不管嵌入锚杆的角度是25°、30°还是35°,滑坡前后缘的最大位移都不超过20 cm,且并非锚杆嵌入角度越小,位移越小。20 000时步之后加入锚杆,滑坡前缘坡表位移基本都大于20 cm,滑坡后缘坡表位移基本都大于100 cm,此后植入锚杆,对于控制滑坡的稳定性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失稳几率较大;并且锚杆嵌入角度为30°时,滑坡的位移变化相对较小。说明锚杆植入时间应该在20 000时步前加入,即当滑坡处于岩层弯曲(倾倒)阶段之前,植入锚杆最好,且锚杆嵌入角度为30°时效果更明显。

4.3 锚杆长度

最后进行锚杆不同长度情况下的效果研究。情况说明:锚杆嵌入在滑坡的前缘和后缘,分别于前缘植入锚杆12根,后缘植入锚杆14根;设置6处监测点,1、2、3号监测点位于前缘,4、5、6号监测点位于后缘;锚杆间距2 m,锚杆角度30°;15 000时步进行开挖,开挖位置位于坡脚;分别于15 000、20 000、25 000、35 000、55 000时步植入锚杆,研究不同时期锚杆防治的效果。限于篇幅,锚杆嵌入位置及监测点位置图省略。

从表3中可以看出,滑坡后缘位移整体大于前缘的位移,并且加入锚杆后位移大大减小,说明该类型滑坡采用锚杆防治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20 000时步前加入锚杆,不管植入锚杆的长度是12 m、15m还是18 m,滑坡前后缘的最大位移都不超过20cm;20 000时步之后加入锚杆,滑坡前缘坡表位移都大于15 cm,滑坡后缘坡表位移都大于75 cm,此后植入锚杆,对于控制滑坡的稳定性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失稳几率较大。同一时步时加入不同长度的锚杆,当锚杆长度越大时,同一位置的位移越小;然而,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当锚杆长度为15 m时,滑坡后缘的位移小于锚杆长度12 m、18 m时的位移。说明锚杆植入时间应该在20 000时步前加入,即当滑坡处于岩层弯曲(倾倒)阶段之前,植入锚杆最好,且锚杆长度为15 m时效果更明显。

5 结论

(1)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拟手段得出了典型弯曲倾倒式滑坡的倾倒变形是在河谷演化、岸坡形成过程,岩层在平行坡面的最大主应力的作用下由坡体前缘开始向临空方向作悬臂梁弯曲,并逐渐发展到坡内,最终导致岩层在根部处折断,形成倾倒体。当坡体内折断带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坡体将发生滑动形成滑坡。结合岸坡所处的地形条件、岩体结构特征,该斜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初始变形阶段;岩层弯曲阶段;破坏阶段。

(2)以西南地区典型的弯曲倾倒式滑坡概化模型为例,进行时空演化过程控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研究:锚杆间距、锚杆嵌入角度和锚杆长度,提出弯曲倾倒式滑坡基于锚杆防治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当滑坡处于岩层弯曲(倾倒)、前缘剪切蠕变、后缘拉裂缝变形阶段之前,植入锚杆最好,在该阶段后植入锚杆,很难起到防治的效果;同一时期加入不同间距的锚杆时,锚杆间距较小时防治效果更好;同一时期加入不同嵌入角度的锚杆时,当锚杆嵌入角度为30°时防治效果更好;同一时期加入不同长度的锚杆时,当锚杆长度为15 m时防治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Zhang Z Y,Wang S T,Wang L S.Engineering geology analysis principle.Beijing:Geology Press,1994

[2] Anderson M G,Richards K S.Slope stability.New York:John Wiley&Sons,1987

[3] Hoek E,Bray J W.Rock slope engineering.London:Insti Min Metal,1981

[4] 黄润秋,赵建军,巨能攀,等.汤屯高速公路顺层岩质边坡变形机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2):239 —246Huang R Q,Zhao J J,Ju N P,et al.Study on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thod of bedding rock slope along Tangtun expressway.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7;26(2):239—246

[5] 魏云杰,陶连金,王文沛.顺层岩质边坡变形机制分析与治理效果模拟.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5):516 —521Wei Y J,Tao L J,Wang W P.Analysis of the bedding rock slope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simulation.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Technology),2011;38(5):516 —521

[6] 孙国富,刘维宁,陶连金,等.陡倾外层状岩石边坡的破坏机制与开挖模拟.岩土工程学报,2003;25(6):697—701Sun G F,Liu W N,Tao L J,et al.Failure mechanism and modeling of excavation effect for steep over-dip stratified rock slope.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3;25(6):697—701

[7] 冷先伦,盛谦,廖红建,等.反倾层状岩质高边坡开挖变形破坏机理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s1):4468—4472Leng X L,Sheng Q,Liao H J,et al.Analysis on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high antidip sandwich rock slope in excavation.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4;23(Supp.1):4468—4472

[8] 蔡跃.反倾层状岩体边坡稳定性的数值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2517—2522Cai Y.Numerical analysis of stability for an antidip stratified rock slope.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8;27(12):2517—2522

[9] 刘云鹏,邓辉,黄润秋,等.反倾软硬互层岩体边坡地震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39(3):30—36Liu Y P,Deng H,Huang R Q,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ismic response of anti-dumping rock slope interbedded by hard and soft layers.Hydrogeology&Engineering Geology,2012;39(3):30 —36.

[10] 陶连金,沈小辉,王开源,等.某大型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锚桩加固的模拟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12;20(2):259 —265Tao L J,Shen X H,Wang K Y,et al.Stability analysis and supporting effect modeling of a large scale landslide on highway.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12;20(2):259—265

[11] 邸海燕.黑河水库引水洞上部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设计.西安:长安大学,2009Di H Y.Study of stability and design of Treantment on the landslide above tunnel of Heihe reservoir In Xi'an.Xi'an:Chang'an University,2009

篇4:滑坡勘察与滑坡防治方案的探讨

【关键词】滑坡;特征;防治方案

1.滑坡区工程地质特征

1.1工程地质层特征

经勘查,场地勘探深度内岩土体按其成因时代、埋藏分布规律、岩性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可划分为2个工程地质层,5个工程地质亚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1.1含碎石粘土(Q■)

褐黄色,碎石粒径以2~5cm为主,局部可达7~8cm,含量占总质量的15%~40%不等。呈次棱角状,成分以中风化凝灰岩为主。粘土呈硬可塑状态,干或稍湿,土体结构较松散,孔隙度较大,工程力学性质一般,有地表水渗入形成上层滞水。从钻探施工经验来看,这种土体遇水极易软化崩解,含水量较高时易垮塌。层厚3.40~10.60m。

1.1.21a全风化凝灰质砂岩(J3x)

灰黄色,风化强烈,呈土状,孔隙比较大,液性指数较高,高压缩性,工程力学性质一般,但浸水后易软化,工程性质变差。全场分布,层厚1.80~10.30m。

1.1.32a强风化凝灰质砂岩(J3x)

紫红色、灰黄色,呈碎块状,砂质结构,低压缩性,工程力学性质尚可,但手可折断、捏碎,遇水易软化。滑坡体后缘缺失,层厚0.00~5.50m。

1.1.42b强风化凝灰岩(J3x)

灰紫色、灰色,岩芯多呈碎块状,表面和内部铁锰质较发育,裂隙发育强烈,岩体呈碎块状松散结构,低压缩性,工程力学性质尚可。全场分布,层厚3.20~18.10m。

1.1.53b中风化凝灰岩(J3x)

青灰色、灰紫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互击不易碎,击声清脆,低压缩性,工程力学性质较好。全场分布,未揭穿。

1.2地下水特征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浅部第四系残坡积层中的上层滞水(Q■),因地形切割揭露含水层而形成侵蚀下降泉。泉水流量0.01~0.15L/s。区内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地表水和邻区地下水补给,自东向西通过孔隙和裂隙通道径流,最终排泄入珠游溪。通过钻孔简易提水试验获得,钻孔涌水量为1.8~3.2m3/d,渗透系数为(0.28~3.6)×10—4cm/s。

2.滑坡体形态特征及形成机制

2.1滑坡空间形态

整个滑坡(HP1)平面形态呈圆弧形,前缘宽260m,后缘宽120m,主滑段滑坡长160m,主滑方向242°,表面积29000m2,滑坡体厚度约6.0m,体积约174000m3,属中型滑坡。前缘现状滑坡(HP1—1)纵长约60m,平均宽度约160m,滑体面积约7200m2,滑体平均厚度约7.0m,体积约50400m3,属小型滑坡。滑动面形态上部陡,中下部趋缓,总体呈圆弧状。据调查访问,前缘剪出口位于斜坡体下部,曾有泉水溢出。

2.2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2.2.1滑坡体

根据物质组成和岩性以及物质来源,滑坡体岩性主要为坡洪积层含碎石粘土,褐黄色,碎石粒径以2~5cm为主,含量占总质量的15%~30%不等。呈次棱角状,成分以中风化凝灰岩、中风化凝灰质砂岩为主,浅部风化程度较高,表面和内部铁锰质渲染粘土呈硬可塑状态,干或稍湿,土体结构较松散,孔隙度较大,中压缩性,工程力学性质一般,有地表水渗入形成上层滞水。从钻探施工经验来看,这种土体遇水极易软化崩解,含水量较高时易垮塌。局部夹块石,结构松散,钻探时漏水严重。

2.2.2滑动带

滑动带为①含碎石粘土和与下伏②1a全风化凝灰质砂岩顶界之间,粘性土具有一定的挤压或揉皱层理现象,对于该滑坡来说,滑动带的鉴别标志主要为颜色变化、岩性变化、透水性变化等。①含碎石粘土,底部局部夹块石,透水性相对较好,下伏②1a全风化凝灰质砂岩风化呈粘土状,透水性较差,地下水易在此界面汇集,长时间浸泡后使①含碎石粘土软化崩解,发生破坏导致滑动。

2.2.3滑床

滑床为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J3x)凝灰岩,上部夹凝灰质砂岩,具软硬相间的互层结构。岩石力学强度、抗风化能力和抗侵蚀剥蚀能力较差,基岩与土体接触面坡度19°~20°。上部为凝灰质砂岩,风化较为强烈,②1a全风化凝灰质砂岩已风化成土状,工程力学性质较差;③2a强风化凝灰质砂岩,呈碎块状,砂质结构,手可折断、捏碎,遇水易软化。下部青灰色凝灰岩,④2b强风化凝灰岩,受构造影响,岩石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表面和内部铁锰质较发育,裂隙发育强烈,岩体呈碎块状松散结构。其中ZK9、zKl2孔有断层破碎带分布,带内岩石极其破碎,局部挤压破碎压碎成细粒粘土状,称为“断层泥”。底部⑤3b中风化凝灰岩,呈青灰色、灰紫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互击不易碎,击声清脆。

2.3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按照滑坡受力分牵引式和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其变形特征一般表现为土体向临空方向的剪切蠕动,坡体上产生自地表向深部的拉裂,进一步明显变形产生贯通良好的拉裂缝,然后剪切进一步贯通,地表裂缝增多,伴有局部崩滑、掉块产生,最终滑动面产生坍塌。重力推移式滑坡,其变形特征一般表现为土体向临空方向迅速剪切滑动,剪切面已有软弱结构面控制,其变形是由深部潜在剪切面逐步向地表发展,滑坡体后缘与剪出口位于地形变化转折部位。

2.4滑坡形成机制

2.4.1岩层因素

山体斜坡上部第四系坡洪、残坡积含碎石粘土层厚度大,组成物质结构松散,泥质含量高,工程力学性能差,抗剪强度低,遇水易软化崩解。底部为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凝灰岩,上部夹凝灰质砂岩,具软硬相间的互层结构。其中凝灰质砂岩力学强度、抗风化能力和抗侵蚀剥蚀能力较差,与土体接触面坡度19°~20°。全风化凝灰质砂岩风化呈粘土状,透水性较差,地下水易在此界面汇集,长时间浸泡导致①含碎石粘土软化崩解,发生破坏形成滑动面。

2.4.2水文地质因素

水对斜坡土石的作用,是形成滑坡的重要条件。地下水、地表水可以改变斜坡的外形,当水渗入上部土层后,不但可以增大了土的下滑力,而且可以迅速改变土的性质,降低其抗剪强度,从而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2.4.3诱发因素

某建设开挖边坡形成临空面,破坏了坡体的自然平衡条件,在自重力作用下,使上部土层沿软弱结构面产生应力松驰,引发坡体的下滑,形成滑坡HP1—1。其后缘形成裂缝,对后部土体失去支撑而导致上部土层受牵引向下滑动。台风活动期间降雨量的增大,使斜坡内动水压力激增,是滑坡发生的又一主要诱发因素。

3.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3.1支护方案

建议线路向滑坡HP1一1后缘方向调整,公路开挖时对现状HP1一1进行“削肩减载”,并加固HP1一1前缘挡土墙。

对于潜在滑坡HP1,由于该地段⑤3b中风化凝灰岩层顶埋深较大,故建议在公路开挖山体一侧适当位置,平行于线路方向布置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桩间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和浆砌石挡土墙,以阻挡上部的滑动。抗滑桩可采用人工挖孔桩,抗滑深度应根据下滑力最终确定,但应进入⑤3b中风化凝灰岩一定深度。

3.2排导水方案

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和地下水的影响,做好防渗、排水工作。建议在滑坡边界线外和公路右侧开挖边坡范围外3~5m各设置梯型截水沟,坡面上设置树枝状多级排水沟。将雨季来临的地表水因势顺导排出滑体外防止雨水对滑坡的入渗作用。抗滑桩之间浆砌石挡土墙内设置排水暗孔,坡脚设置排水沟。

3.3施工注意事项

3.3.1对滑坡HP1—1的后缘刷坡卸载,对于潜在滑坡HP1来说,却是在“削脚”,故开挖应在抗滑桩施工后再進行。

3.3.2预应力锚索施工:锚索钻孔应采用于钻,严禁使用水钻。但由于滑坡体岩土体大多松散,采用无水干钻容易塌孔。可采用跟管式钻进方法。锚索安装后应进行锚固段注浆。

3.3.3人工挖孔桩施工时,应采用跳槽开挖,切忌全面开挖,本工程可采用“跳二挖一”三批开挖桩孔的步骤进行。

3.3.4施工时应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引排地下水,防止孔身积水过多。

4.结束语

篇5:受山洪、山体滑坡防治措施

为切实做好今年雨季“三防”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受山洪、山体滑坡威胁的灾害事故,不久对矿井的安全带来影响,同时也危及我矿职工人身安全,为确保我矿在雨季到来之前,不受山洪、山体滑坡威胁的威胁,根据柳煤字【2011】143号文件和集团公司鑫安技发【2011】11号文件精神,并制定以下防治措施:

一、成立领导组 组 长:刘锡彦

副组长:王永峰 高巨峰 李路亮 贾玉珍

常永平杨保国 杨永生 董海全 闫海平高 林 闫海平宋小军

成 员:刘彦文 郝锁斌 刘福平冯廷廷

贾玉斌 王扣平赵利平高绍金 呼耀红 严有国 康永平薛虎平车发林 杨勇勇 高锦福 景探喜 王永永 刘建平刘 轩 胡狗狗 杨 鹏

二、职责分工

1、在山洪、山体滑坡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报告立即按本预案规定的程序,下令启动应急预案。

2、负责向上级有关负责人报告事故情况和事故处理进展情况。

3、各小组在山洪、山体滑坡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按职责分工,赶赴现场组织抢救,并严密监视事故的发展,确保抢救人员的人身安全。

4.事故处理期间,要求各单位尽职尽责,联络渠道明确畅通,联络用语规范,认真做好有情况的记录工作。

5、组织和提供事故处理所需要的有关物资。6.各负责人要安排人员发现山洪、山体滑坡事故易发部位经常巡查,特别是长时间降雨期间要派人巡查(巡查人员不少于两人)。

7.巡查人员发现降水或岩石降落时,根据实际情况撤离人员到安全位置,并立即向负责人汇报,由负责人根据情况,发布命令启动执行本应急方案。当应急方案小组各就各位,组织事故的应急处理。应急组要确定事故处理的重点和中心,把抢救和保护人身安全放在首位。

8.在山洪、山体滑坡事故发生期间和终止后,要按照事故调查规程和防止山洪、山体滑坡事故措施要求,及时分析和预测事故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预先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进行防范。个负责人要群策群力,要顾全大局,针对事故的蔓延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三、防治措施

1、掌握我矿历年来受山洪、山体滑坡威胁所防治的资料。

2、每年雨季到来之前,组织有关人员对受山洪、山体滑坡的区域进行处理。

3、在雨季来临之前,派专人对矿区周围的流水通道,进行疏通,以防治山洪、山体滑坡堵塞流水通道。

4、主动与气象、水利、防汛等部门联系,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掌握可能危及煤矿安全生产的暴雨洪水灾害信息,及时对山洪、山体滑坡,主动采取措施。

5、在雨季来临前,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派专人对受山洪、山体滑坡容易发生事故的区域进行巡回巡视,对所观测出的变化情况,应及时汇报矿调度室。

6、在雨季来临前,要全面检查防范山洪、山体滑坡引发事故的落实情况,对所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责任。限定在汛期前完成整改,加强预防山洪、山体滑坡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基础工作。

7、定期对矿区周围受山洪、山体滑坡威胁的区域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出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不能及时处理的事故隐患,应及时汇报矿调度室,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8、组长刘锡彦全面负责受山洪、山体滑坡威胁的防治措施。

9、副组长配合组长做好一切工作。

10、所有成员必需对工作认真负责。

受山洪、山体滑坡威胁的

防治措施

山西柳林鑫飞贺昌煤业有限公司

篇6:滑坡治理措施分类

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

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1)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或将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油墨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2)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截水盲沟 — 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 — 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 — 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此外还有盲洞、渗管、渗井、垂直钻孔等排除滑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3)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上游严惩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 J ”坝;在滑坡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1)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2)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引起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如钢轨抗滑桩等)、抗滑挡墙等。、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常常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

改善滑带面力学参数

采用注浆、注浆加筋、群桩、疏干滑面以及麻面爆破、焙烧等方法改善滑带土、滑面力学性质,提高滑坡稳定性,可在全部或部分滑带土、滑面中进行。

对于提高稳定性效果有限,难检验及重要工程,只宜作为辅助或应急措施。改善部位可以是全部滑面及其上下滑带土,但以改善平缓段,前缘上翘段滑面及其附近滑带土最有效。

注浆及注浆加筋法

静压注浆法:一般用于排水条件好且阻滑段坡面较平缓的滑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的崩塌堆积体及岩质滑坡,改善深层滑面力学性质,防止在诱发因素作用下产生滑移及处理滑体裂缝。静压注浆前,宜先作堆石固脚压坡,并核算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后,再施灌。

高压旋喷注浆法:一般采用沿滑坡滑移轴线方向布置旋喷孔,形成与滑坡滑移方向平等的若干连续壁状固结体,既改善滑带及滑面力学强度,又可减少对滑坡排水通道影响,保持排水畅通。

深层搅拦注浆加筋法:用于处治淤泥、淤泥质土及饱和黏性土的滑体、滑带。为减少对滑体排水影响,宜控制搅拦桩范围为淤、淤泥质土等弱透水部位及其上下部2米范围内。

群桩法

采用碎石桩、石灰桩等柔性桩或微型桩等小截面群桩处理滑坡,适用于治理滑带土较深厚或滑面和滑移方向不确定的中小型滑坡。桩深应进入滑床稳定土层内不小于1.5~2.0米。

碎石桩法: 采用干振或沉管方法形成碎石桩,在砂性土中可挤密加固,适用于治理滑带为土厚层淤泥质土、粉细砂的土质滑坡。

微型桩法:微型桩可以在狭小的区域内施工,适于处理滑带土较厚的牵引式滑坡、处于蠕动阶段的推移滑坡。

焙烧法(热加固法)

以一定的压力向预先设置在土层中的钻孔内压入灼热的气体或向孔中注入可燃液体或气体进行燃烧,使土体脱水、孔壁附近土体烧结固化,从而提高滑带土力学强度。适于治理滑带土在地下水位以上的非饱和黏性土、湿陷性黄土、加固深度8~10米以内的滑坡。采用焙烧法处理的滑带多为黏性土,且含水量较高,因此多采用开口式,把两个钻孔的下端采用扩扎方法,使其相通,在一个孔内燃烧,由另一孔排扎。

离子交换法

在滑坡治理工程中,采用石灰、正确酸钙、磷酸铵、氧化铝、氧化钙及其他三价金属阳离子溶液,利用金属阳离子在饱和黏性土中具有扩散效应,在土结构中的迁移速度大于水的渗透性能,将期灌入饱和黏性土滑带中,交换出土中的阳离子,可使饱和黏性土的抗剪强度提高1~2倍。适用于治理滑移阶段的小型滑坡。

爆破弱层法(麻面爆破)

用爆破弱层稳定边坡是以提高滑面内摩擦角¢为出发点,即用适当的爆破方法河药量,使滑面经松动爆破而破碎,借助于破碎的岩石内摩擦角大的原理来稳定边坡。

三、渠道滑坡治理方法

(1)由地上转为地下。对规模大且深层的,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如Ⅰ号、Ⅷ号滑坡体采用由明渠改为隧洞,绕过滑坡体。

(2)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如Ⅲ号滑坡体。

(3)建挡墙。对小且易治理牵引式浅层滑坡情况,采取建“挡墙”,防止其下滑。如Ⅱ号、Ⅳ号滑坡体,该滑坡体顶部平缓,倾角25°偏大,由于修渠道,造成临空面大,诱发滑坡。

(4)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如Ⅴ号滑坡体,顶部坡度大于滑坡体坡度,整个滑坡体显得头重脚轻,推移开始,顶部滑移明显大于滑体脚,而且滑坡体呈强风化状。

(5)保脚。牵引式浅层滑坡如果整体性好,且属弱风化,采取“保脚”的办法。如Ⅶ号滑坡体,整体性好,呈板壁状,根据东面滑下来的部分分析,若不破坏脚部,则稳定性可保证。

(6)抗滑桩。对于滑坡来说,除以上治理方法外,对于深层滑坡、蠕变型滑坡,可采取“打抗滑桩”的方法,效果较好。如错初电站厂房后边坡治理。

篇7:滑坡典型防治措施

挡土墙基础应埋置在滑动面或软弱结构面以下。

二、排水措施,必须设置排水沟防止地面水浸入坡体。必要时,尚应采取防渗措施。对裂缝必须进行灌浆处理。

篇8:黄土滑坡典型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黄土滑坡的分类是进行滑坡研究的基础工作, 因此要对不同性质、规模的黄土滑坡进行分类研究, 根据各类黄土滑坡的特点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做出科学的预测, 以便于日后对该地区有针对性地做出避让减灾对策, 以降低灾害产生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 黄土滑坡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若以滑体物质组成和厚度的不同进行划分, 可将黄土滑坡分为风积黄土滑坡、洪积黄土滑坡以及洪积老黄土滑坡等, 以其他的分类标准也可将黄土滑坡分为以下几类:

不同滑体厚度的黄土滑坡分为巨厚层滑坡、厚层滑坡、中层滑坡和浅层滑坡。顾名思义, 它们的厚度呈依次递减趋势。

根据不同的产生时代可将滑坡分为新生滑坡、新滑坡、老滑坡、古滑坡。

还有学者按照物质组成和主滑面发育位置的不同将黄土滑坡进一步划分为黄土层内滑坡、黄土接触面滑坡、黄土—泥岩顺层滑坡和黄土—泥岩切层滑坡。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甘肃永靖县出现了黄土—泥岩顺层滑坡, 并于2006年再次出现滑动。由于黄土—泥岩顺层滑坡具有滑速低、滑距短的特点, 对此进行了合理滑坡灾害预测和有效的避让, 省去了大范围的人员搬迁。

二、黄土滑坡典型工程地质问题

1工程概况

研究区位于泾阳南塬的盆地区域, 处于宝鸡峡引渭灌溉区的下游地段, 多年来, 经过大面积的农业灌溉, 导致了黄土滑坡的频发,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如1984年发生的蒋刘滑坡造成了20人死亡, 159所民房倒塌。根据资料显示, 09年至今该地区共发生黄土滑坡31处, 共50余起。

研究区是关中盆地渭北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西总长度为29km, 塬区面积为80km2, 高程在500m左右, 略微倾伏于西南方向, 台塬高差50-90m。前缘坡角为50度, 陡坡下方较为平坦。

2地下水上升诱发黄土滑坡机制

地下水是土质滑坡最为重要的诱发因素, 水的诱发主要是源于地下水、地表水, 农业灌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比之下, 农业灌溉是地下水上升的主要原因。河流、湖泊、地面径流等为主要的地下水来源, 地表水地面径流不利于斜坡稳定, 河流、湖泊能够改变斜坡的天然状态和应力分布, 这些不稳定因素都是可能导致滑坡的潜在威胁。

土质滑坡产生机理与滑带土孔隙水压力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除降水和农业灌溉导致黄土滑坡外, 季节冻结滞水促滑效应作用于地下水也会成为黄土滑坡的诱因。

(1) 滑坡发生机制

近年来, 对于应力路径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地下水位的上升过程中剪应力的大小变化不大, 孔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应力路径可采用CSD路径模拟。金艳丽等对地下水位上升与黄土滑坡发生机制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过程中, 由于试验条件有限, CSD路径没有考虑到负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因而不能全面地分析滑坡发生机制。

(2) 滑坡远程滑动机制

液化是重要的滑动机制,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较多, 液化是研究的重点, 也是研究中的难点。有研究学者认为滑体在剧滑时的振动是引起液化的主要原因, 还有人指出颗粒破碎可同时引起超空隙水压力的产生和超空隙水压力的减缓。Hutchinson认为“不排水效应“是流动型滑坡的滑动机制。

3台缘裂缝成因机制

在对饱和黄土ICU/ACU以及CSD三轴式进行研究后, 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ICU/ACU在小应变条件下能够达到峰值强度, 紧着呈现出迅速应变软化趋势, 直到达到稳定状态为止, 几乎不再变化。第二, 初期CSD增湿路径下的变形较小, 在应力路径穿过破坏线到达不稳定区域后, 变发生土体减缩破坏现象, 由于孔压水压迅速升高, CSD排水也无法阻止静态液化现象的产生。

4滑坡高陡后壁成因机制与其稳定性评价

图1所示为本次研究区域滑坡后壁坡度直方图, 直方图中的数据大多来源于近期内所统计的滑坡后壁坡度数据, 与实际坡度相比, 此次测量数值偏小。滑坡后壁形态具有不稳定性, 可受多方因素影响, 如黄土力学性质各向异性等的影响。此外, 黄土滑坡底部和顶部含水量差异较大, 黄土强度参数在滑坡剖面上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其不稳定性也会对滑坡后壁形态造成一定影响, 所以我们利用变化的非饱和一饱和黄土强度参数对黄土滑坡后壁形成机制进行模拟。

结语

黄土滑坡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严重的灾害效应, 对于黄土滑坡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要加大研究力度, 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 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 采取多种手段对不同类型的黄土滑坡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 对不同的滑坡类型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合理的治理, 最大限度避免黄土滑坡给人们带来的灾害。

摘要:近年来, 我国西北地区多次发生黄土滑坡灾害,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和损失, 因此对于黄土滑坡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导致黄土滑坡产生的因素有很多, 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大量研究和广泛调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在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黄土滑坡典型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希望对今后黄土滑坡的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黄土滑坡,诱发机制,地质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岩松.论黄土滑坡研究现状与今后的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11.

篇9:滑坡地段公路路基防治措施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72-01

摘要:

公路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滑坡地段公路路基的防治对公路的使用寿命与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路基,尤其是滑坡地段公路路基的损坏,通常使交通中断, 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造成财产和人员的损失。所以, 应结合工程实践, 在对造成公路滑坡的要素进行分析和分类归纳的基础上, 对滑坡地段公路路基的防治提出一些措施。

关键词:滑坡;路基;防治措施

1前言

公路的基础是公路路基,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路基是公路设计规化图与该地区地质接触的桥梁,是公路建设的基础,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讲滑坡地段路基施工难度较大,且工期较长。尤其在我国的一些山区,这种情况显得更加明显,山区公路施工过程中的病害之首无疑是滑坡,所以,解决滑坡地段的路基施工问题,是建设好公路的首要问题。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由于受到地下水活动、河流的冲刷、地震以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顺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部分沿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产生是有条件的,首先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其次滑体两侧有切割面。如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尤其是西南丘陵山区,这里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与切割面,所以滑坡灾害时有发生。 

滑坡的分类有很多种,首先,按滑坡的滑动速度可以分为蠕动型滑坡、慢速滑坡、中速滑坡和高速滑坡;第二,按滑坡体的厚度可以将滑坡分为浅层滑坡、中层滑坡、深层滑坡与超深层滑坡;第三,按滑坡体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小型滑坡、中型滑坡、大型滑坡与巨型滑坡。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划分方法,如按形成的年代,按力学条件等等。

3滑坡地段公路路基防治的主要措施

3.1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排除。

滑坡地段排水方案设计对公路路基的寿命与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将公路上面的水迅速排出到路基之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对路基、路面质量的影响,减轻因路表水排水不畅或路表水下渗对路基、路面结构与使用性能造成的损害。在路基修建前,现场勘察时就要加强公路地质、水文地质的勘察与调查工作;作好滑坡地段的调查和识别,滑坡的条、块、级、层划分清晰。找出控制主轴断面;加强高边坡失稳形态的调查,做好公路滑坡地段类比调查。在具体的施工期间通常要挖掘临时排水沟,排除在施工期路表水和降低地下水,要在路基底部掺和低剂量石灰以降低湿度,还要设置一定稳定层等。公路中间的高度要适当高于公路两侧。公路两侧应设有排水沟,排水沟的设计应以能够顺利的排除公路表面积水为标,不是越深越宽就越好。在设计时,为防止排水沟被滑坡带来的泥土堵塞,可采取设置环形截水沟、树枝状排水沟、平整夯实滑坡体表面的土层等措施。对于泄水孔的设计应该能够以迅速排除桥面水为准,路基建造中采用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或排水管,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

对地下水的处理通常采取疏导的措施,一般不采应堵塞的方法。盲沟是用来排除地下水的好方法,通常分为纵向盲沟与横向盲沟两种。纵向盲沟的设计与滑体物滑动方向一致,当滑坡体内土层含有大量的水,且滑坡断层的厚度不大,宜采取纵向盲沟,这是因为它可以排干滑坡层里的地下水,且对边坡具有支撑作用。 而横向盲沟与纵向盲沟方向垂直,即与滑坡滑动方向垂直。纵向盲沟的采取情况为,滑坡体上方出现大量地下水时,通过设置横向盲沟可以将地下水拦截,并将水由滑坡体的两侧顺利排出。路基养护部门通常会将毛竹管埋进滑坡体内,管内再套一根比毛竹管略长的小竹杆,拉动小竹杆,这样地下水就可顺利排除。这种方法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被采用,因为它方便操作且成本很低。

3.2为滑坡地段路基减重。

这种措施通常被叫做砍头压脚。砍头即是消减推动滑坡产生区的物质,压脚即是增加阻止滑坡产生区的物质。也可以通过把坡度降低以达到目的,这些措施成本低且能够有效的防治滑坡的产生,因此,获得了广泛地应用并且积累了这些方法操作的经验。尤其在厚度大、主滑段与牵引段滑面较陡的滑坡体治理上效果更加卓著。在对其合理应用时,首先应该准确判断主滑段、牵引与抗滑段的位置。“中性线”方法是理论界普遍认同的一方法,该方法为减重与反压的计算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其使用前提是对滑面形状与滑带土参数等都需准确测量计算。其优点是解决问题彻底,但不足之处在于土石方开挖量大,岩性较硬,工作面又相对狭窄,操作时相对来说较困难。推移式滑坡或由错落转化的滑坡,宜采用滑坡后缘减重,前缘反压措施。滑床具有上陡下缓形状,滑坡后缘及两侧的地层相当稳定,不致因减重开挖而引起滑坡向后缘和两侧发展时,宜采用减重措施。滑坡前缘有较长的抗滑段,宜利用减重弃方反压;或路基位于滑坡前缘时,应采用路堤通过。在滑体或滑带土具有卸载膨胀开裂的情况下,不应采用减重措施。

3.3支挡结构。

支挡结构通常采取的方法有重力式挡土墙、抗滑桩和预应力描固三种。重力式挡土墙是我国公路滑坡防治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依靠墙身本身的重量来维持挡土墙的稳定。滑坡体的受力平衡可以被挡土墙从局部再以改变, 這样就能够有消的阻止滑坡体变形延展,以达到减轻滑坡给公路路基带来的危害的目的。

抗滑桩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穿过滑体插入滑床以下稳定部分以达到固定滑体的上的。抗滑桩对于治理滑坡经济且有效,尤其是当滑动面坡度不大时, 效果更佳。滑坡的有效治理,可以很好的减轻滑坡给公路路基造成的损害,所以,抗滑桩在滑坡防治工程,公路路基保护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还可以针对现实中不同的情况更改抗滑桩的底面形状,例如可以将底面设计成锯齿状,以有效地加大其抗滑性能, 还可应用多根抗滑柱构成的桩群,共同用于支撑滑体的下滑力,阻止其滑动。

近几年来,预应力锚固是一种新型防护工程措施,在滑坡地段公路路基防治中也有许多成功的工程案例。

4结束语

滑坡地段公路路基的防治一项综合工程。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在治理滑坡保护公路路基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治水是首要的是为重要的工作,要做好路表水与地下水的有效排除,从源头上消除滑坡对公路路基造成的危害。在公路构建排水系统,减轻滑地地段路基承载的重量,严防路基滑坡,建立支挡结构,保证公路路基的质量与安全。综合各种治理措施,对滑坡路段的路基建设进行指导,与此同时,能够为以后的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遇到的疑难问题积累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公路局.山区公路路基排水和水毁防治技术研究[R].西安公路交通大学:1995.

[2]高冬光.公路与桥梁水毁防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Jungyul Sohn.Evalu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highway network links under the flood damage:An accessibility approach.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Volume40,Issue6,July2006,PP:491-506.

[4]邓卫东.公路边坡稳定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5]张辰.浅谈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0(10).

[6]吕庆.高填方路基诱发滑坡机理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6,(5):168-171.

上一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下一篇:岳飞传读书心得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