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诗词点题法教学浅探

2024-05-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诗词点题法教学浅探(共4篇)

篇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诗词点题法教学浅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诗词点题法专题教学浅探

周耀明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可分为六个专题,每一专题均可引用古人、近人诗词以拟定“画龙点睛”式的正标题,同时保留副标题,以直观、明确地呈现本专题所要讲授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纲要;专题;诗词

作者简介:周耀明(1978-),男,宁夏同心人,历史学博士,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回族史研究。

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来说,既要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定的教学目标,又要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兼收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专题式教学,无疑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纲要”课专题式教学方案不包括“开篇”,可设计为六大专题,讲到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为止。为启发学生从独特视角思考问题,笔者经过探索,每一专题均引用名人诗词拟定“画龙点睛”式的正标题,同时保留副标题,以直观、明确地呈现本专题所要讲授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教材,对个别专题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突出了重点。具体设计如下。

开篇:主要阐述课程内容、讲授时间段、课程性质等。

第一专题“天涯何处:近代化浪潮下的中国大变局”。标题中的“天涯何处”四字取自谭嗣同于18《马关条约》签订后写下的《有感一章》:“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而“大变局”一词则来自于李鸿章同治十一年(1873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2]及光绪元年(1875年)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2],以此作为标题,可以贴切地反映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丧权辱国的历史事实。

本专题包括教材上编综述的“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及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主要讲授1840―19间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历史,在60多年的历史中,要以专题的形式讲精、讲透、讲清楚,就必须有所取舍,对讲授内容加以整合。专题的第一节“帝国晚阳”,主要讲授中国封建王朝末期由盛转衰的简要经过及原因。第二节“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侵略”则结合教材相关章节,分别从“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四个方面讲解。在讲“军事侵略”部分时,针对历史知识比较薄弱的理工医科等专业的学生,教师有必要按照历史先后顺序回顾一遍“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经过以及每次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主要条约和对中国的影响。当然,对于历史知识比较扎实的文科学生,则完全可以少讲或者不讲。

在讲完以上部分的内容作为铺垫后,结合教材上编综述,第三节画龙点睛地指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及性质,由此进一步引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第一章第二节“三元里抗英斗争”、“义和团运动”等可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结合起来一并讲授,因为这三者都属于农民阶级自发抵抗列强侵略的历史。对于第一章第三节第一目“社会制度的腐败”部分可以放到“戊戌变法”之前讲授,以此作为必须变法的铺垫;“经济文化的落后”则可以放在“洋务运动”之前讲授,以之作为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重要原因。第二目“民族意识的觉醒”,关于林则徐著《四洲志》和魏源著《海国图志》的内容可放在“洋务运动”之前讲授;而关于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薛福成、郑观应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论述,应结合“戊戌变法”加以讲授。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放到讲授“辛亥革命”部分时再一并讲。通过对教材内容如此加以整合,可使讲授专题更为紧凑,讲授线索更为清晰,也突出了重点、难点内容,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第二专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努力”。标题出自顾炎武《日知录》:“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3]在上一专题“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侵略”这个主题的基础上,开始讲授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国内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是如何挽救国家危亡的。

正文前文所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农民阶级自发起来反抗列强的侵略,按时间先后分别包括“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及“义和团运动”。而地主阶级则发起了洋务运动以富国强兵。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者则最终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按照这样的历史脉络,本专题既可以包括教材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也应当包括第三章“辛亥革命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这样,在专题设计中,就需要将教材第三章变“章”为“节”,变“节”为“目”,并且重点应讲授辛亥革命失败的经过,为下一专题作好铺垫。

第三专题“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重举革命大旗”。本专题开始讲授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及革命新道路的曲折历程,包括教材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及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其中“开天辟地”一词源自毛泽东同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的文章《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的一句话“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本专题设计的主要思路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条件和组织力量,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的革命面貌就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中国也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但革命的道路远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渐次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

在这样的思路下,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之第一目“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由学生自学,第二目“三座大山的重压”少讲,主要论述可以调整到“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部分再讲。而教材第五章的相关章节标题也要加以调整,重点突出革命新道路的确立经过。

第四专题“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中华民族存亡继绝的殊死决战”。对应教材第六章,章节内容不作太大调整。标题取自全民抗战时期最响亮的口号,由政府于1943年夏季发起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过程中提出的。[5]近年来,随着反映抗战历史的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6]的广泛传播,这句口号也为广大青年学生所熟知并强烈认同。以之作为专题标题,可以起到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双重作用。本专题教师必须重点讲解中国共产党对抗日的贡献,以廓清近年来在青年学生中流行的一些认识误区。

第五专题“一唱雄鸡天下白―――从国共内战到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标题原出自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诗中有“雄鸡一声天下白”。[7]1950年国庆节时,毛泽东同志为唱和柳亚子所赋“浣溪沙”词,随韵写下了“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8]的名句。这首词上阕写旧中国,下阕写新中国,两相对比,异常鲜明。尤其“一唱雄鸡天下白”一句充分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击败旧势力,最终取得革命战争伟大胜利的情形。因本专题历史事件脉络鲜明、体例清晰,因此总体章节目录、讲授内容不作大的变动,但在授课时要注意对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必然性的讲解。

第六专题“而今迈步从头越―――新中国成立与七年过渡”。标题取自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写下的名篇《忆秦娥・娄山关》[8],笔者将之作为标题,借以表示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重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气概。本专题对应教材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及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重点讲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经过与意义。讲完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了。

此外,教材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大部分问题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有所重复,可以作为专题设计出来,教师无需进行详细讲授。但这两章是让学生领会和掌握纲要课教学目的之“四个选择”中“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的主要章节,教师一定要在前述教学中对这两章的内容作适当地引申与强调,并通过课下作业、论文写作、心得体会、实践报告等形式布置学生在课下系统、完整地学习这两章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专题下的“节”、“目”、“小目”的标题及重点、详略均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并结合个人的教学特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灵活把握和自行调整。教师既要对教材的章节内容有所取舍,适当发挥个人的思考,重点讲授比较擅长和重点关注的知识层面,还应注意紧密结合教材进行授课,否则学生将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难以将教师讲授内容与教材内容同步结合起来,难以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纲要”教材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嗣同全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488.

[2]梁启超,撰。何卓恩,评注。李鸿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94-95.

[3]顾炎武。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590.

[4]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A].毛泽东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4.

[5]江沛,张丹。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J].抗日战争研究,2004,(1):71.

[6]夏榆。一寸山河一寸血―――回忆抗战的纪录片[A].南方周末[N].-07-14(D25)。

[7]叶葱奇,编订。李贺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8.

[8]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A].诗刊[C].1957,(1):7,10.

篇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诗词点题法教学浅探

开篇:主要阐述课程内容、讲授时间段、课程性质等。

第一专题“天涯何处:近代化浪潮下的中国大变局”。标题中的“天涯何处”四字取自谭嗣同于1896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写下的《有感一章》:“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1]而“大变局”一词则来自于李鸿章同治十一年 (1873年) 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2]及光绪元年 (1875年) 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2], 以此作为标题, 可以贴切地反映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丧权辱国的历史事实。

本专题包括教材上编综述的“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及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主要讲授1840—1901年间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历史, 在60多年的历史中, 要以专题的形式讲精、讲透、讲清楚, 就必须有所取舍, 对讲授内容加以整合。专题的第一节“帝国晚阳”, 主要讲授中国封建王朝末期由盛转衰的简要经过及原因。第二节“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侵略”则结合教材相关章节, 分别从“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四个方面讲解。在讲“军事侵略”部分时,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薄弱的理工医科等专业的学生, 教师有必要按照历史先后顺序回顾一遍“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经过以及每次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主要条约和对中国的影响。当然, 对于历史知识比较扎实的文科学生, 则完全可以少讲或者不讲。

在讲完以上部分的内容作为铺垫后, 结合教材上编综述, 第三节画龙点睛地指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及性质, 由此进一步引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第一章第二节“三元里抗英斗争”、“义和团运动”等可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结合起来一并讲授, 因为这三者都属于农民阶级自发抵抗列强侵略的历史。对于第一章第三节第一目“社会制度的腐败”部分可以放到“戊戌变法”之前讲授, 以此作为必须变法的铺垫;“经济文化的落后”则可以放在“洋务运动”之前讲授, 以之作为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重要原因。第二目“民族意识的觉醒”, 关于林则徐著《四洲志》和魏源著《海国图志》的内容可放在“洋务运动”之前讲授;而关于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薛福成、郑观应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论述, 应结合“戊戌变法”加以讲授。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放到讲授“辛亥革命”部分时再一并讲。通过对教材内容如此加以整合, 可使讲授专题更为紧凑, 讲授线索更为清晰, 也突出了重点、难点内容, 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认识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第二专题“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努力”。标题出自顾炎武《日知录》:“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3]在上一专题“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侵略”这个主题的基础上, 开始讲授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国内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是如何挽救国家危亡的。

正文前文所述, 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农民阶级自发起来反抗列强的侵略, 按时间先后分别包括“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及“义和团运动”。而地主阶级则发起了洋务运动以富国强兵。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者则最终发动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 按照这样的历史脉络, 本专题既可以包括教材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也应当包括第三章“辛亥革命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这样, 在专题设计中, 就需要将教材第三章变“章”为“节”, 变“节”为“目”, 并且重点应讲授辛亥革命失败的经过, 为下一专题作好铺垫。

第三专题“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重举革命大旗”。本专题开始讲授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之后,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及革命新道路的曲折历程, 包括教材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及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其中“开天辟地”一词源自毛泽东同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的文章《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的一句话“中国产生了共产党,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

本专题设计的主要思路是,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条件和组织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 中国的革命面貌就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中国也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但革命的道路远非一帆风顺, 在经历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之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渐次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

在这样的思路下,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之第一目“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由学生自学, 第二目“三座大山的重压”少讲, 主要论述可以调整到“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部分再讲。而教材第五章的相关章节标题也要加以调整, 重点突出革命新道路的确立经过。

第四专题“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中华民族存亡继绝的殊死决战”。对应教材第六章, 章节内容不作太大调整。标题取自全民抗战时期最响亮的口号, 由政府于1943年夏季发起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过程中提出的。[5]近年来, 随着反映抗战历史的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6]的广泛传播, 这句口号也为广大青年学生所熟知并强烈认同。以之作为专题标题, 可以起到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双重作用。本专题教师必须重点讲解中国共产党对抗日的贡献, 以廓清近年来在青年学生中流行的一些认识误区。

第五专题“一唱雄鸡天下白———从国共内战到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标题原出自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 诗中有“雄鸡一声天下白”。[7]1950年国庆节时, 毛泽东同志为唱和柳亚子所赋“浣溪沙”词, 随韵写下了“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8]的名句。这首词上阕写旧中国, 下阕写新中国, 两相对比, 异常鲜明。尤其“一唱雄鸡天下白”一句充分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击败旧势力, 最终取得革命战争伟大胜利的情形。因本专题历史事件脉络鲜明、体例清晰, 因此总体章节目录、讲授内容不作大的变动, 但在授课时要注意对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必然性的讲解。

第六专题“而今迈步从头越———新中国成立与七年过渡”。标题取自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写下的名篇《忆秦娥·娄山关》[8], 笔者将之作为标题, 借以表示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 中国人民奋发图强, 重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气概。本专题对应教材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及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重点讲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经过与意义。讲完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了。

此外, 教材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大部分问题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有所重复, 可以作为专题设计出来, 教师无需进行详细讲授。但这两章是让学生领会和掌握纲要课教学目的之“四个选择”中“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的主要章节, 教师一定要在前述教学中对这两章的内容作适当地引申与强调, 并通过课下作业、论文写作、心得体会、实践报告等形式布置学生在课下系统、完整地学习这两章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 每一个专题下的“节”、“目”、“小目”的标题及重点、详略均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并结合个人的教学特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灵活把握和自行调整。教师既要对教材的章节内容有所取舍, 适当发挥个人的思考, 重点讲授比较擅长和重点关注的知识层面, 还应注意紧密结合教材进行授课, 否则学生将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 难以将教师讲授内容与教材内容同步结合起来, 难以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纲要”教材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嗣同全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4:488.

[2]梁启超, 撰.何卓恩, 评注.李鸿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94-95.

[3]顾炎武.黄汝成, 集释.日知录集释[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0:590.

[4]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A].毛泽东选集 (第4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514.

[5]江沛, 张丹.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J].抗日战争研究, 2004, (1) :71.

[6]夏榆.一寸山河一寸血——回忆抗战的纪录片[A].南方周末[N].2005-07-14 (D25) .

[7]叶葱奇, 编订.李贺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38.

篇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诗词点题法教学浅探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性质;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55-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并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课程之一,该课程既与另外三门课程有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因而在教学中有其自身的难题。为了更好地讲授这门课程,笔者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出发,根据自己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探寻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并尝试着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一、《纲要》课程的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一名称,乍一看,似乎是一门历史课;但实际上“史”只是这门课程的载体,而思想政治理论才是其内容。打个比喻来说,中国近现代史就好像一条船,而思想政治理论则是这条船上运载的货物。显然,这条船只是一个运载工具,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这条船上运载的货物——思想政治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货物离开了船无法运送;就这门课程而言,思想政治理论离开了史也无法传递。再说“纲要”这个词,也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对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的简化、浓缩,如果那样的话,这门课程就应该叫做《中国近现代简史》或《中国近现代史简编》。实际上,这里的“纲要”的意思是从理论的高度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概括。总之,就课程性质而言,《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它与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是异大于同,也即在具有“史”的“特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有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

二、《纲要》课程面临的三大难题

1.难题之一:教学内容丰富与课时相对少的难题。《纲要》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中、下三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年-1919年)为上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年-1949年)为中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今)为下编,时间跨度较大。再就内容而言,《纲要》包罗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而在教学计划中,目前《纲要》课程仅安排34个学时,所以虽然教材主线清晰、主题明显,但内容丰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简要的历史事实中感悟、概括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政治理论,显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难题之二:教学内容重复与课时相对少的难题。《纲要》教材与前置课程中学历史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以及并列课程《概论》有许多重复。首先,通过中学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已耳熟能详。这既为《纲要》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作了铺垫,讲授《纲要》课时不需要过多讲述这些基本史实;但同时学生也会认为已经学过近现代史,没必要再学。其次,《纲要》与《概论》有些章节阐述的内容相同,只是阐述角度各异。在《纲要》课程课时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授课内容再大量与前置课程和并列课程重复,显然既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又浪费宝贵的课时。

3.难题之三:教学形式单一与教学课时少的难题。笔者通过与周边兄弟院校《纲要》课程教师的交流,发现针对《纲要》课程大多数教师采取的仍旧是传统的逐章逐节讲授的教学方法。但是《纲要》的内容多课时少,这样上课很难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至于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要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寻找其他途径,合理解决这一难题。

三、《纲要》课程教学难题破解

1.正确处理好《纲要》与前置课程和并列课程的关系,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面对《纲要》课程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的特点,要正确处理解决好授课过程中大面积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努力把大学通过历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历史教育区分开来,不再用过去对中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历史,而是要从讲“历史发展的过程”转向讲“历史发展的原因与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大学与中学相比确实提高了层次,激起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学习这门课的兴趣。由于《纲要》和《概论》课程相似度高,尤其是建国之后的部分重复率更高,兄弟院校的一些教师认为《纲要》可以着重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部分,之后的部分可以略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由于二者的特点不同,所以他们的讲法也应有所不同,要从讲法上将两者区分开来,凸显各自特点,而不能厚此薄彼,才能让学生从中均有受益。

2.以专题讲座形式备课授课,解决课时少、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纲要》的内容多课时少,章节授课法很难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问题,笔者尝试使用“专题讲座法”讲授。传统的章节讲述法是按章节去组织教学内容,教师根据目录依次讲述即可。而“专题讲座法”,是在要求教师全面吃透掌握教材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抓大放小、抓重要点放次要点,归纳出讲授专题,然后把教学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分别组织进各个专题进行讲授,从而达到既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不折不扣完成教学内容的目的。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把教材三编十章的内容划分为十二个专题,发现可以较好地完成这一目的。使用“专题讲座法”进行《纲要》课程教学几年,笔者还有一些在设想这一教学改革之初所未敢奢望的意外收获,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使用“专题讲座法”,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在部分学生中征求意见,学生提出不少教师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促使笔者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②使用“专题讲座法”,就教师自身而言,就不得不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进一步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两个方面合而言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纲要》课程,虽然因其自身性质、教学要求高、课时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有种种难题,但只要我们认清《纲要》课程的本质,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破解这些难题,开创性地圆满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汪建华.略论大学学习开局与学习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7,(9):61.

[2]王先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9):61-63.

[3]曹美玲.政治学科讨论式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1):80-82.

[4]张芳.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7,(3):115-116.

[5]刘玉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6):99-101.

[6]王晓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政治理论教学,2009,(6):69-72.

篇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诗词点题法教学浅探

1《纲要》课采用演讲讨论教学模式的原因

《纲要》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其“具有‘史’的‘特性’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具有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1]。通过学习该课程, 能更好地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历史观。

对于《纲要》课的讲授, 一方面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已通过历史课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有了大致了解, 为《纲要》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再学习《纲要》的必要, 因为历史课不是专业课, 学了没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创新教学模式,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将大学历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中学历史课的知识讲授区分开来, 让学生感受到层次的不同。演讲讨论教学模式的采用, 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 调动其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思辨能力和爱国情感,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教育目的。

2《纲要》课采用演讲讨论教学模式的探索

演讲讨论教学模式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出问题, 并围绕该问题进行自学和小组讨论, 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阐述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同学可就其发言提出质询, 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笔者认为, 此教学模式在《纲要》课讲授过程的应用可归纳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教师引导, 提出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被边缘化, 而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成了课堂的主导。演讲讨论教学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授课理念, 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 通过讲述历史事件、播放相关视频、情景再现等方式, 引导学生提出“比较感兴趣、疑惑比较多又最想了解的历史问题”[2], 并构建为新的教学内容。如果问题的设计合理、得当,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步: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

演讲讨论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问题提出后,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8至10人一组为宜) , 适当地给学生安排好自学时间, 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 主动探究历史的真相, 确立自己的观点, 促进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言, 并形成小组观点,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三步:演讲辩论, 教师讲评。

经过讨论, 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就小组的观点进行演讲, 其他同学可就其观点对该小组提出问题和质询, 小组成员必须回答;如果双方观点完全对立, 则展开辩论, 让学生深入了解史实, 充分探讨历史发展的原因与规律。在学生演讲辩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普遍联系性、多因性的探究和认识”[3], 变教师单向讲解为学生多向参与,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他们的演讲能力。

当学生阐述完各自的观点, 教师必须做出讲评, 补充或拓展相关知识, 对争论比较大的问题, 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概念, 及时化解学生的困惑。

3《纲要》课采用演讲讨论教学模式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指在确定时间、地点、场合下所进行的教者向学者传授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并指导其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要评价演讲讨论教学模式在《纲要》课的实施效果, 也从学生、教师、课堂三方面进行。

3.1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大学除了让学生涉猎知识、掌握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演讲讨论教学模式在《纲要》课中的应用, 倡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多样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 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 知道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基本历程, 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思想。

3.2 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实现教学相长

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演讲讨论教学模式,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 熟悉教学内容, 还要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涵和外延, 搞清楚各个环节的关系,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同时需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到的看法, 因此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内化, 加强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

3.3 活跃课堂气氛, 确保教学效果

《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也是公共课, 且学生对其教学内容已有一定的了解, 如果还是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会使原本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生更没有学习的欲望。演讲讨论教学模式恰恰能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 营造共同探究、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极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演讲讨论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师生共同探究、分析、讨论, 进而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纲要》课的教学中, 更符合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贴近学生实际。而在运用的过程中, 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和调整, 使其更趋完善。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演讲讨论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纲要”课的实效性,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演讲讨论教学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梁锡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难题浅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5) .

[2]柯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线”与“点”——关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效性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11) .

上一篇:乡镇国资局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下一篇:江苏种苗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