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考优秀作文

2024-04-17

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考优秀作文(精选6篇)

篇1: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考优秀作文

曾读苏轼的《定**》,他吟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曾惊讶于苏轼的豁达和宠辱不惊,这样的人生态度,似是一种至高境界。

只是一直以来,困顿在学校和家的平面里,不停地反复着。有时候想停下来,忙里偷闲,却又被身边飞快的气流推了跑着,措手不及。然而,这一天,我意外地发现雨,烟雨,真的可以让人沉淀,而那份闲适,竟是如此美好。

周五放学,天空飘着小雨,我一边咒骂这鬼天气,一边顶着雨在十字路口招出租车。雨淅淅沥沥的。像是给世界挂上了一层帘幕,这情景,倒是颇有几分诗意。我心急火燎地坐上出租车,心里盘算着这个周末的事情,脑子飞快地运转着,忽然,觉得手上、脸上竟有一丝凉意,直渗心底。我这才发现车窗大开着,雨珠就这样改变了自由落体的轨迹飘进了车窗,我下意识地想动手去摇起车窗,可不知道为什么又收回了手。

或许是想让自己清醒一下也好,想矫情一番也罢,我就这样静静地淋着雨。我伸手接着从天而降的雨花,任凭它在我的掌心绽开,再打湿我的衣物。不知不觉地,我的心里漫透着一份宁静,似是一切烦恼都被洗尽,与眼前这雨融合起来,我开始小心翼翼地打量起这个世界。瞧,车窗外的那家小店,那棵大树,似是从未留意过它们的存在,猛然间发现——原来我的世界里,在不经意间,错过了太多东西。

下雨天,十分拥堵,时不时地,车子会来个急刹车,我惊讶于自己今天所表现出的淡定。换作平时,我一定早已坐立不安,心浮气躁了。我突然庆幸起这样的堵车,因为这次堵车,我才可以透过车窗端详起这方小小的世界,我才可以触碰雨的恩泽,倾听到风的呢喃。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旁边车辆里所发生的事情,听见车外经过路人的对话。原来——这个世界的这个角度,我自己,从来不曾仰望过。

前座的司机开始着急了,他拼了命地按着喇叭,嘴里还念念有词,我突然笑了出来,呵,这样着急也没用啊!四周的喇叭声开始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时不时地还有些胆大的自行车主为了抄近路从我们的车前猛地穿过。他们的脸上表情生硬、麻木,没有快乐。我开始思索,自己,也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吧。我此刻笑着他们的着急和浮躁之时,我又何常不在嘲笑自己!我忽然了解到了苏轼笔下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哦,那场百年前的雨啊,竟然在不知不觉间飘落在今时今刻。我感谢这场不期而遇的`雨,让我有了半刻的闲适,让我体验了番超然物外的境界。

或许,回到家,或许很快,我又会回归那份快节奏的生活,可是我不遗憾。至少,我曾经淡定过、停止过,会记得这一份超然物外,我会向前,带上这场雨中的这份心情。

篇2: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考优秀作文

——题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古有曹操借酒浇愁,愁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而今天,也有那可怜的断腿女生发出生活悲叹而不能自拔。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时古今难全,既然如此,当命运敲响你的人生之门时,何不坦然以待,一蓑烟雨任平生呢?

乐观是面对苦难的一种高洁情怀;

著名作家雪小禅在低谷期,曾用3年时间随一高僧云游,学至深处,发现世人的苦难远比她受的多。于是她在文中写道“一切都过去了,人生在世,关键在于与苦难搏斗,最后将它化成一朵花,别在你的衣襟上”。确实如此,人生之路,遥至千里,其中并无舟楫可渡人,除了自渡,别人爱莫能助。

毕淑敏曾说,怎样度过人生的低谷?安静地等待,锻炼身体,好的体魄任何时候都用得着,与朋友聊聊天,回忆快乐的往事。我将你放下,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林语堂说,随遇而安亦无不可;三毛则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既然岁月如此安好,为何不与时光化干戈为玉帛,明媚自己的一生?

乐观是面临厄运的一剂心灵良药;

想起了苏东坡,集诗人、书法家、美食家于一身的他,在许多方面成就卓越,广为传颂。可更为人称道的是他面对厄运的坦然与豁达:“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夜中皎皎明月,庭院中松树柏树在徐徐的夜风中摇曳,枝桠拂动,像是纵横交错的藻荇,在如水的月色中漫步,月色清凉,自许“闲人”,心情舒畅,何等写意的心境!可一代词宗身上背负着的分明是乌台的波诡云谲,赤壁的波涛汹涌,黄州儋州与漳州的孤独寂寞。

乐观亦是直面残缺的一丝精神慰藉;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灯红酒绿,但街头的人们行色匆匆,心事重重:股票又下跌了,销售业绩完不成,升职希望渺茫……可别忘记,看看身边那些比你痛苦比你累的人们,他们有的没有住房,蜗居都市一隅,没有车、没有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他们含辛茹苦,像蚂蚁一样生活在繁华的车水马龙之中,在芸芸众生中卑微地飘来飘去。这时候,你该知道:自己得到的,其实已不算太少,知足才能驱除本不该有的痛苦。从自己造的精神囚笼中解脱出来。

面对种种非人力可改变的不如意,我们只能选择把该做的做好,剩下的上帝自会安排。这种选择也许是一种向命运的屈服,但却是恪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屈服包含了人类不可屈辱的尊严。

别丢掉,心中的宁静致远,莫忘记,佛为骨,道为心,儒为衣,大度看世界。

篇3: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考优秀作文

首先我仰慕苏轼的多才多艺, 善诗词文, 能绘画, 其次我感叹他一生多次遭贬的多舛命途, 然而我更佩服他在人生磨难面前所表现的乐观与豁达。甚至对于我来说, 苏轼的最大亮点不在于他在诗词文上取得的成就, 而是他卓尔不群的人格、乐观豁达的性情。让我们慢慢走近苏轼。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 人。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 的进士, 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神宗熙宁二年,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被任为杭州通判。神宗元丰三年 (1080) 御史台兴“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 哲宗年幼, 高太后主政, 苏轼受到太后特别的器重, 官至礼部尚书。但苏轼又不赞成司马光等尽废新法, 因政见不合, 就主动请求出知杭州、颍州等地。高太后去世, 哲宗亲政, 改元绍圣, 罢“元祐党人”, 苏轼于绍圣初年 (1094) 四月以“讥斥先朝”罪贬知英州, 八月又贬惠州, 再贬儋州。在儋三年, 徽宗即位, 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 (1101) 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徽宗朝立“元祐党人碑” (罪人碑) , 苏轼碑上有名。高宗朝才得正名, 赠太师, 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文学巨匠,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 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并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 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 内容广阔, 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 笔力纵横, 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词开豪放一派。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 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 扩大了词的题材, 丰富了词的意境, 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使之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后代很大的影响。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苏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

苏轼一生风雨, 一生坎坷, 十几次遭贬, 但我们始终看到的是一个纯真、乐观, 伟岸、大写的人。让我们来看看苏轼在人生磨难面前是怎样应对的。

神宗熙宁二年, 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他没有哭天喊地, 没有愤愤不平。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题, 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 如“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等, 同时也开始尝试写词。另外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历来勤政爱民, 每至一处, 都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颇有政绩, 为百姓所拥戴。他为杭州百姓留下了一道便横卧西湖的苏堤。

其后, 苏轼转任密州。在这里, 他写下了被后世公认为第一首豪放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气象恢弘, 痛快淋漓, 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 表现了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

熙宁十年, 他转任徐州。两年里, 苏轼政绩斐然。是年, “徐州水患大作”。苏轼带领着全城的老百姓, 抗击水灾, 保全徐州。元丰元年, 建黄楼。次年苏轼还派人在徐州西南找出了石炭, “冶铁作兵”。

元丰二年四月, 苏轼到湖州任。这一年, 有人告发他的《湖州到任谢表》是诽谤朝廷, 于是神宗命人到湖州把抓捕苏轼。八月十八日, 苏轼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苏轼十二月出狱, 被谪黄州。在黄州, 苏轼生活无着, 遂申请到了城东外一块荒地, 躬耕其中, 并自号东坡居士。此即“东坡”之号的由来。

黄州流放期间, 苏轼从具体的政治哀伤中摆脱出来, 重新确认和评价人生的意义。这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思想上渐渐接受佛、道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豁达乐观, 随遇而安, 而又桀骜倔强, 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 坦荡堂正, 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这一变化, 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 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他躬耕农, 耕作东坡, 借天地山川维养其胸中浩然之气, 克服了逆境中的政治高压与生活困苦。

在坎坷的仕途中, 苏轼慨叹着时光的流逝和人世的无常。几许悲凉, 几许无奈。他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 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这就是他经历风雨后的坦然。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 但并未因此否定人生, 而是力求自我超脱, 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啊,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几人能够做到!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变成被一贬再贬的“天涯流落客”, 心理落差可想而知。面对逆境, 一般人或许早已承受不住。然而苏轼却选择了用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风风雨雨, 就算时光易逝, 依然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鼓舞着自己;自我宽慰:“醉乡路稳不妨行, 但人生、要适情耳”, 人生, 不过求个“自乐”。

四年后苏轼被改贬汝州。苏轼顺路游览庐山, 题写了著名的哲理诗《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然而, 词人真诚、民本的思想却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绍圣元年 (1094) , 朝廷以苏轼“讥刺先朝”的罪名, 撤掉其职务, 先贬英州, 接着, 在一个月内连降三次, 最后贬之为惠州安置。惠州在岭南, 当时属瘴疠不毛之地, 极为偏远、艰难。此时的苏轼以六十岁老迈之身, 流放岭南, 却能乐观豁达地看待这一切:在惠州, 苏轼于民众的生活中寻找到乐趣。“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该是多么的真诚与坦荡, 这又是何等的乐观与豁达呀!

这难道不是今天我们读苏词、看苏文时, 最应该学习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智慧吗?

摘要:苏轼一生坎坷, 多次遭贬, 且越贬越远, 最后客死他乡, 可谓不幸之极。然而, 他却在多舛命途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诗文, 开创了气度恢弘的豪放词, 成了北宋最有成就的文人, 成了千百年来老百姓最喜爱的词人。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想, 这不但与他横溢的才华有关, 更与他卓尔不群的人格、乐观豁达的性情有关吧!

关键词:苏轼,命运,性情,感悟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2]、《宋词鉴赏》

[3]、《身为仕宦累, 心为不系舟》

篇4: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此悠远,又这般迫近,仿佛绽雪的梅瓣,淡淡的,却又浓得化不开。淡和浓,都只为那飘忽的暗香。

一盏香茗,悠然;一曲广陵,淡然。满室微苦的氤氲里,挥之不去的是那抹淡定的背影:粗布麻衣,终掩不尽儒生的风流;骨骼匀停,却流露出赤子的真纯;红尘辗转,亦隐亦仕欲忘何曾忘;漂泊半生,君君臣臣不老江湖梦。

东坡,一个千年的传奇。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让人不自禁地想要靠近他,知道他,了解他。但又总是与人群保持着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即使能够无限接近,也仅止于接近。我们从来不曾真正看透东坡——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东坡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儒)、出世(道)和遗世(释)之间。那些原本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却让他演绎出了理所当然、浑然天成的意味。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东坡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若有似无,所以淡;挥之不去,所以浓。然而,淡和浓又都湮没于虚无——寒梅如雪,凝雪如梅。天地之间,只是白茫茫的一片,沧桑,却无痕。

于是明白,何谓“大象无形”,何谓“大音希声”。

东坡的文字中自有一种风骨,超尘却不脱俗。正是因着这样一种风骨,他的文字才拥有了最为广博的吸引力——无论是布衣,还是名士,无论是同代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能在其中品出属于自己的味道——这种味道不拘一格,却是一般的刻骨铭心。只要尝过一次,一辈子就再难戒掉了。

东坡曾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寥寥数语,不仅概括了他的为文之道,更流露出他骨子里的道家气质。率性而为,随意挥洒,即便因此注定了半生的流转,亦是不悔。

然而,东坡兼具一颗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之心。于是,为了他的“天下”,他又必然要走进万丈红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东坡的“天下”,远不止于庙堂之上的君君臣臣,而是囊括了所有红尘行走的人。他曾这样评价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而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有这样两句话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东坡的品性:

“因为他爱诗歌,他对人生热爱之强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于他爱哲学,他的智慧之高,使他不会沉溺而不能自拔。

“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學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固也不能为醉汉。”

东坡的出尘之心和入世之心与生俱来,宛如静水流深。他并非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因仕途失意才不得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始至终,他都在红尘的边缘,流浪,放逐,徘徊。

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出尘,或者入世,东坡从没有停止过这方面的思量。

然而,这一次,他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当时正是仁宗皇帝当政时期,这位北宋历史上最好的皇帝,让东坡看到了兼济天下的可能和希望。仁宗对苏氏兄弟颇为器重,他曾经这样评价东坡和子由:“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

个人以为,早年东坡对入世的执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份知遇之恩的影响。熙宁四年(1072年)东坡携眷离京后,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惬意的一段时光。其间,他做诗甚多,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所感尽情歌唱出来。

猿吟鹤唳本无意,

不知下有行人行。

东坡兄弟二人曾在颍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二人论政的结论,后来东坡写在一首诗里,其中有句为:

眼看时事力难任,

贪恋君恩退未能。

上句很有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而下句则道出了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感怀君恩,更是为了报偿君恩。那么,这里的“君”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呢?这时,东坡已经历了北宋的三任皇帝——仁宗,英宗和哲宗。英宗在位时间极短,与东坡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哲宗心地善良却野心勃勃:他对新法的盲目推崇,导致“小人”当权,民不聊生;他对佞臣的偏听偏信,使得御使台形同虚设,忠良饮恨蒙冤。这样的皇帝,是让人“退”意横生的,几乎所有仁宗在位年间的名臣儒吏都离开了——欧阳修,司马光,张方平,富弼,范镇,韩琦——这些名字见证了北宋的恢宏,却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有一位先贤曾经说过:“当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之后,剩下的那一个,无论看起来有多么的不可能,它也是真实。”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或者说,我们不得不相信,令东坡“退未能”的是已然驾崩的仁宗皇帝——因为他的一句赏识,东坡心甘情愿地背负起整个“天下”。

其实,这也是很可以理解的。每一个中国文人,都有一颗入世之心,即便是东坡,也不无例外。东坡的与众不同,仅仅在于他同时拥有一颗入世之心和出尘之心。初出茅庐,满腔豪情的时候,如果遇到那么一位皇帝——他抛却世俗之见,纯粹以才论人,不问出处,也不论年龄;他从上位走下,以一个长者的悲悯将“天下”托付;他的举手投足间,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个盛世的希望——试问,怎能不令人为之动容,为之折服呢?而一生当中的第一次动容,第一次折服,又总是格外难以忘怀的。

于是,东坡几乎用半生去纪念这份“君恩”,去报偿这份“君恩”。二十年间,他在出尘和入世之间,选择了后者,毅然决然。

“乌台诗案”之后,东坡开始了他半生的流转,他的出尘之心逐渐显露。谪居黄州的时期,是东坡人生的“成熟期”——无论是艺术上的,还是思想上的。

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东坡在出尘和入世之间的困顿。并且,经历了太多官场的黑暗,目送一个盛世远去的时候,他似乎更倾向于出尘。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的某个夜晚,东坡醉酒而归,无人应门,面对大江和扁舟,不禁思绪飘零,于是击节而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一句“何时忘却营营”,是半生仕途的无奈和疲累;一句“江海寄馀生”,是灵魂深处的召唤和希冀。年轻时是“贪恋君恩退未能”,时下却是“欲归江湖归不得”。东坡,似乎注定要陷入出尘和入世之间的矛盾,至死方休。

万丈红尘,吾谁与归?思之不得的时候,东坡开始转向佛教的研习,希望藉此来平复内心难以言说的苦闷。

于是,才有了那一首千古绝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返朴归真后的扪心自问,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东坡对他一生犹疑徘徊的回答。

余秋雨先生《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对东坡的气度做一点概括: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滑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器,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篇5: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

老翁披蓑戴笠,几缕苍髯伴着微风飘荡而开,晶莹的雨露从他那皱纹淌下,他枯瘦的手掌握着船桨,徐徐划动。帆船已而遂停,老翁倚船头而憩,随即他拿出一支手竿,和缓地将其抛向水面,作罢,老翁闭目养神,犹在徜徉杏雨梨云。

时间如这波澜不惊的江面一般,缓缓流淌着,深山幽谷曾栖居着几只猿猴,此刻却不敢高声语,两岸青山连绵不断,似两条沉睡的虬龙盘卧,不曾粗声吐息。这是一幅多么静谧的幽山流水图:流水潺潺静如镜;猿猴寂寂不敢啼;诸岫巍巍亘不变。远远望去,那江上渔者似一缕云烟,轻如鸿毛;然则临近定睛看,那则是画卷韵味汇聚之处,岸边人手执雨具,但未尝亲至,恐煞其雅兴。

良久,老翁垂钓徒劳无功,背上箩筐曳舟临岸,岸边人噤若寒蝉,心惑不已,究竟是岸边人闯入水墨画中,还是画中人通灵,走出画卷……不可方物。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老翁至岸即席地,将鱼钩再度抛出,一如往昔。老翁目似瞑,意暇甚,嘴角扬起一道轻微的弧度,清浅双眉被氤氲所点染。望向这一幕,岸边人终是耐不住好奇心,上前一问:“老先生,钩上无饵,鱼怎会上钩?”老翁浅笑,悠哉悠哉回了一句:“姜尚垂钓尚且无钩,老夫啻无饵矣,垂钓之本,愿者上钩。”岸边人不语,唯恐扰其心境,怅然而去。

俄而雨骤,雨滴如弹珠般在老翁的斗笠上嬉戏,拍打在他那饱经风霜的面庞上,老翁不觉,仍浸淫于垂钓,待到鱼线稍许摆动,老翁手竿一抖,一条约莫四指宽的鲤鱼跃然而出,老翁展颜,将鲤鱼掷入筐内,随后负起箩筐,归于人间烟火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舟,一翁,一鱼竿;潋滟,寂猿,两岸山。

老翁的身影在流岚间隐去,红尘之中回荡着他沧桑沙哑的声音:“浮世繁华,我自游离。”

篇6: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

千年前,他留下不朽佳作,千年后,这些诗篇扣动我心弦。他不仅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水柔情,还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胸襟。他就是苏轼。

苏轼20岁时考中进士,后在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反而写出来《念如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这样的豁达之作,我们所熟知的《水调歌头》也是那时所写: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宋哲宗即位后,苏轼又获重用,成为了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在他晚年时期,他又一次被贬,流放到了惠州、儋州,可苏轼毫不在乎,甚至把檐州当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写出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这样的诗句。无论遇到怎样的打击,苏轼都能以泰然之心处之,可见其豁达洒脱。

有一次,苏轼与他的朋友相约去爬山,只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苏轼的朋友们跑去避雨,还感到了扫兴,但苏轼却在雨中体会到了别样的乐趣,写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佳句,这种苦中作乐的境界,恐无几能及。

闭上眼,仿佛见一人身披蓑衣,乘一叶白舟,游荡在青山绿水之间,纵已仙逝千年,在我眼中他却依旧是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

那是一次考试失利,心情犹如掉入水窑般寒冷,偶然中初知苏轼,在得知了他的经历后,仿佛也走进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世界,整个人也同置身于温暖的江南水乡,突然觉得,受点挫折也是没什么,如若能苦中作乐,倒是收获、成长了不少。

人生这场逆旅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行人,如能达到苏轼的境界,又何惧成长路上的坎坷呢?在知道苏轼后,我几乎每当遇到挫折时都会想起他的经历,心态也逐渐平和,或许这也是我在成长中的助力吧!如果没有他,我现在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成长之路挫折颇多,当我们学会以泰然之心处世时,便也就长大了。

上一篇:中矿大“羽翼支教”实践团在小包庄小学调试网络支教设备下一篇:有关中秋节的由来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