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百尺中学学生军训安全教育规章制度

2024-05-01

大百尺中学学生军训安全教育规章制度(共10篇)

篇1:大百尺中学学生军训安全教育规章制度

大百尺中学学生军训安全教育规章制度

一、学生军训守则

1、热爱祖国,加强国防观念,落实《兵役法》、《国防法》,积极参训,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认真履行兵役义务。

2、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艰苦奋斗,严于律已。

3、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争取优异成绩。

4、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生活秩序,遵守纪律,服从指挥,培养良好作风。

5、注意安全,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6、积极参加竞赛活动,争先创优。

7、虚心向解放军学习,尊师重教、尊干爱军。

8、注意仪表举止,文明礼貌,讲究卫生,落实条例、条令。

9、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牢固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二、尊师(教官)爱生守则

尊师(教官)爱生是密切军民关系,师生关系,实现内部团结,圆满完成军训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参训的教师、教官、学生应遵守以下守则:

1、教师、教官要做群众的表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关心爱护学生,严格管理,耐心说服教育,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主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

3、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得有亲有疏、偏听偏信、简单粗暴,更不得体罚或打骂。与学生发生矛盾,要严于律已,注意方法,妥善解决。

4、学生要虚心向解放军学习,尊重教师、教官,服从管理,一切行动听指挥,对上级和同学要讲究文明礼貌。

5、要忠诚老实,主动向教师、教官汇报思想,听取意见,接受教育,有了缺点,要诚恳接受批评,坚决改正。

6、对教师、教官有意见,应逐级反映,不当面顶撞,不背后议论,不搞极端民主化。

7、教师、教官、学生团结一致,爱护集体荣誉,关心连队建设,积极努力的完成军训任务。

三、日常管理工作制度

根据训练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军训中必须加强管理教育,通过日常军训和生活,培育学生的优良作风,为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打下基础。

(一)操课纪律

1、按规定统一着装,按时上、下课,不迟到、早退。在课堂(会场)保持肃静,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上课及操练时,要严格做好考勤登记。

2、保持课堂(会场)、训练场清洁卫生,不得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不得涂污墙壁、桌椅,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

3、操练要刻苦,不怕苦、不怕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精益求精,一切行动听指挥。

4、课间休息做到不打闹、不躺卧、不回宿舍、不远离训练场。

(二)一日生活作息制度

1、起床

全体人员(除重病人员)应按时起床,整理内务,清洁卫生和洗漱,及时到餐厅就餐。

2、开饭(早、中、晚)

就餐时要讲究文明,不酗酒、不铺张浪费、不大声喧哗。

3、操课

(1)操课前应按课目内容做好准备工作,教官集合整队,清查人数,检查着装,带队到训练场训练。

(2)操课中,要认真听讲,专心操练,遵守纪律,严防事故。

(3)操课结束后,集合整队,由教官讲评后集体带回。

4、午睡(午休)

(1)午睡时间必须停止各种活动,卧床休息,保持肃静,严禁到处闲逛、打闹。

(2)午睡起床后,应按规定迅速整理好内务,做好操课准备。

5、就寝

熄灯后,立即就寝熄灯,不准讲话、吸烟、打手电、点蜡烛,要保持肃静。就寝时,衣物要放置整齐。

四、请销假制度

1、学生在操课期间非伤病员不得请假;教师、教官无特殊理由不得请假。

2、学生请假一日内由训练组组长批假;超过一日必须报军训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学生请假外出时,辅导员(教官)应交代注意事项,规定归队时间。对不请假擅自外出或超假者,应当查明情况,严肃处理。

4、对病员,根据病情或医生诊断建议,给予全休或半休。

五、安全工作制度

1、做好安全工作,预防各种事故发生,各级领导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重视领导,坚持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层层负责,处处把关,措施得力,严防事故。

2、要根据学生性别、年龄特点科学施训,区分训练层次,把握训练强度,处理好训练体质与防止体能严重透支的关系,多关心体质虚弱的学生,防患于未然。

3、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提高对安全防事故工作意义的认识,根据军训各阶段训练科目的重点不同,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安全教育,重点是人身安全的教育,使所有参训人员时时处处重视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贯穿于日常管理和训练中去,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与个人及时表扬鼓励,有显著成绩者,予以奖励。

4、严格执行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经常检查部队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适时地进行作风纪律的整顿,对违纪造成事故者,要给予纪律处分。

5、根据集中军训时间短、任务重、人员多、组织困难等特点,必须做到:

(1)严防火灾和触电,严禁卧床吸烟和乱扔烟头,不准在公寓宿舍内违规使用电器和随意乱拉(接)电线,照明设备有故障时要及时报修,不得擅自修理。

(2)严格请销假制度,课间休息时间不得出校门,外出必须遵守安全规定。

(3)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六、内务卫生

1、要求清洁整齐、统一有序,室内卫生应按公寓化管理要求,清洁美观,便于长期坚持。

2、床单要清洁平整,被子要按部队要求叠放,置于床的一端中间,蚊帐按规定统一挂放,褥子下面禁止放杂物、书籍等。

3、铺下鞋子放置在一条线上;茶缸、牙刷、毛巾、水瓶、脸盆、箱包必须统一摆放整齐。

4、室内严禁张贴纸、画,墙面不准钉钉子。课表、作息时间表、轮流值日表应贴在门后。

5、室内外地面清洁,严禁在室内、走廊上乱扔果皮、纸屑、燃烧废纸,禁止向楼道和窗外泼水、倒垃圾。

6、不准随地吐痰,严禁在桌面、室内外墙壁上乱写乱画。

7、建立卫生清扫值日制度,保持室内外清洁整齐、美观卫生。

七、军容风纪

1、参训的教官、学生应按规定统一着装,并保持军容严整,仪表整洁。

(1)必须统一着装,扣好衣扣,不得挽袖、卷裤腿、披衣敞怀,内衣下摆不得外露。

(2)男生不准留大包头,大鬓角和胡须;女生不得烫发、抹口红、戴戒指、项链。

(3)内务训练时,不得赤背或只穿背心,不得穿拖鞋。

2、参训的教师、教官、学生应举止端正、精神振作,姿态良好。

(1)听取上级讲话和回答问话时,姿态端正,听到上级呼唤自己时应立即答“到”。受命令、指示后应回答“是”。

(2)军训课间休息时间,要保持形象,不吸烟,不酗酒,走路不搭肩挽臂。

(3)参加集会,必须着装整齐,按规定时间、顺序入场按规定位置就座,遵守会场秩序,不迟到早退,散会时按统一指挥依次退场。

(4)外出时要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注意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貌。

八、严格管理教育制度

1、实行按级负责制,按级进行管理教育,学生集中军训期间的表现与学分挂钩。

2、搞好宣传教育,使军训制度规定和各项要求人人明白,知道应该怎样去做,讲清养成教育对保证顺利完成施训任务、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3、要及时督促检查,发现问题,随时进行纠正。

4、随时进行讲评,表扬好人好事,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

5、对违纪者,应进行批评教育,视情节轻重,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和行政管理制度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

篇2:大百尺中学学生军训安全教育规章制度

1、严格执行《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确保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2、坚持每学期开学初的“安全自查整改”活动。针对存在问题,制订出相应的班级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

3、以德育工作和团队工作为抓手,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全面落实安全教育,做到长期性、经常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4、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登记考核。每班要建立安全教育与管理台帐,对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内容到位情况、班级自己开展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到位情况进行登记,列入班主任考核内容。

5、加强与派出所、司法所联系,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6、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对问题学生,学习、生活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助,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学困生制度,进行帮扶,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7、加强学校网络使用安全管理。按公安部门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的法规,制订相应的措施,严格执行。计算机教室加强安全管理,严防意外事故发生;注意计算机房教室的环境卫生,确保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金屯镇中学

篇3:大百尺中学学生军训安全教育规章制度

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中的利益表达

那格尔曾经针对政策制定过程,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公众参与度、可预测性和程序公正性三个标准。其中,公众参与度是一项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目标群体、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参与的程度;程序公正性源于法律实践,指的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保证各个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其利益可能受到政策不利影响的群体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无论是提出“公众参与度”,还是强调“程序正当性”,那格尔强调的是制度运行中公众参与进行利益表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利益的角度看,政策输入的过程也就是进行利益表达的过程。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为实现其特殊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它的实质是把利益主体的态度、意见等转变为向政府表示要求的方式。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从“免费”向“收费”变迁后,造就了众多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其利益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如何协调好这些不同的利益要求,就对利益表达制度提出了挑战。高等教育制度运行过程中,只有让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得到适时表达,才能减缓对制度的冲击;也唯有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才能增强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在现代西方社会,学生在高等收费制度运行过程中进行利益表达的渠道比较畅通。他们或者以主权者身份通过直接投票方式来决定制度运行中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利;或者通过代议的形式推选代表来参与制度制定,间接行使个人的权利;或者使用威胁手段如请愿、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来反对制度中不利于自身的部分;或者通过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来影响制度制定;或者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进行多方游说等手段来提出制度诉求,影响制度导向。概而言之,在西方,学生作为利益主体可以说直接构成了利益表达主体,尽管他们的利益表达仍需要依靠压力团体的活动,但学生充当利益表达主体还是一种普遍现象。

与西方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运行中利益表达公开、直接、丰富不同,中国学生的利益表达则相当欠缺,即便有,也相对低调、间接、单调。中国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利益表达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表达,二是团体表达。个体表达,如投书媒体、上访等。团体表达可以分为制度性团体表达、行业性团体表达和功能性团体表达。制度性表达团体虽然不是专门的利益表达主体,但由于它们担负着广泛的社会职能,因而是比较重要的表达团体,团代会、学代会均可归结为制度性表达团体。行业性表达团体是由行业内部机构和人员组成的一般性社会团体,它反映有关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比较具体,学生会、团委会等可以纳入其中。功能性表达团体是指那些发挥利益表达功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但又不是国家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固定反映某个方面或某个社会群体利益的社会团体,其中最典型的功能性表达团体是大众传媒。

二、高等教育收费运行中学生利益表达的欠缺

尽管在高等教育制度的运行中,中国学生利益表达的渠道并没有完全堵塞,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内输入”制定模式大大减缓了表达的力度,甚至致其很难进行有效表达。在“内输入”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制定模式中,政府是制度的主导者,利益表达充分;高校是制度制定的参与者,利益表达比较畅通;学生往往被置于服从的地位,缺乏有效参与,利益表达相对欠缺。

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运行过程中利益表达的欠缺可以从三个层面诠释:

一是不能充分表达。学生利益诉求不能充分表达的情况将导致高等教育收费运行中利益博弈的严重失衡以及学生利益相对被剥夺感的加剧,最终造成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利益结构的断裂。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广大学生,他们缺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在制度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与政府、高校等强势群体占有较多社会资源和具有较强的制度影响力相比,弱势群体谋取其制度收益的机会和能力更低,对利益博弈均衡寄予更高期望,因此,他们在制度中的利益表达尤其要引起决策者的重视。

二是不表达。鲁迅先生曾这样表述“沉默”的力量:“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运行过程中基于表达渠道的堵塞,也可能保持“沉默”,并在“沉默”中积聚着某种制度破坏力量。学生之所以“沉默”,或者是不能表达,或者不愿意表达,或者不屑于表达。其实,不表达也是一种表达。这种方式隐含着对制度的反抗、隔离与排斥,不仅会导致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失调,更会制约制度的顺利运行。

三是异常表达。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运行过程中可能异常表达,这种表达虽有“表达”,但照我们的逻辑属于表达的欠缺。学生在制度中异常表达存在着两个极端:要么对制度“不表达”,甚至在自身有明确且具体的利益损害时也保持沉默;要么将制度“一棍子打死”,看不到制度的正面价值,在批评、指责、质疑中面对制度。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中的异常表达是对制度的一种非理性反应,不仅损害制度的运行,也不利于自身正当利益的维护。

三、高等教育收费运行中学生利益表达欠缺的制度追问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过程中学生利益表达的欠缺,可以从制度本身找到源头。我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设计与执行中的某些缺陷造成了学生利益表达的欠缺。

其一,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缺位。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首先在于它的公共属性。公共政策的公共属性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公共政策目的的公共性;二是指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性。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运行看,政府、高校与学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过,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设计伊始,政府主导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设计的全过程,并以学生的利益代表自居,而学生作为一个利益主体相当程度上被排除在制度设计之外。尽管从理论上讲,政府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应该是学生利益的唯一的、完全的代表,但政府的“经济人”的一面使其很难完全不顾自身的利益而忠实地充当学生利益的代表。也就是说,政府是学生利益的唯一的、完全的代表的这一假设,在高等教育收费运行的现实中显然难以站住脚。既然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政府利益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利益,也不完全等同于学生利益,学生在制度设计中的利益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障。否则,学生被隔离到制度设计之外,其利益表达自然难以进行。

其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程序上的欠缺。为了保证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目的的公共性,需要为政府、高校与学生提供多元互动的渠道,这个渠道就是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的程序性保障。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程序性保障是否公正,决定着政府、高校与学生等利益主体能否良性互动以及互动的结果———即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品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程序上的欠缺表现为: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外围,缺乏政府与公众,尤其是与存在一定利益冲突的学生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渠道;在高等教育制度内围,制度不是集中公众与学生意见而形成的,而是依据社会上部分精英的价值偏好制定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学生是完全被动的,他们的利益诉求及其行动对制度制定不会产生决定作用;与之相反,占统治地位的精英把握制度制定的主动权。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程序上的欠缺,导致学生的利益表达难以通畅。

其三,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执行模式上的欠缺。美国公共政策专家保罗?萨巴蒂尔指出,政策执行有两种基本途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米歇尔?黑尧也主张,政策执行的发展有两波:第一波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肯定政策制定者设定明确目标的权威与能力,目的在于形成完美的执行;第二波则针对此论点加以批判,认为政策目标是由政策制定者与目标全体共同协商达成的。从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执行的模式来看,过往完全采用的、当下相当程度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自上而下”的执行模式中,制度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财产”,制度执行中过多地关注高层决策者的目标和策略,其他行动者尤其是学生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的免费期,高等教育利益没有分化,制度执行的“自上而下”有一定的适切性。高等教育收费后,高等教育利益日益多元,制度执行的“自下而上”显得十分必要。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执行模式上的欠缺,学生的利益诉求难以有效表达。

四、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听证:学生利益表达的重要路径

无论是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设计中的主体欠缺,还是制度运行中的程序欠缺,执行上的模式偏差,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学生缺乏对制度的参与。没有参与,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也就失去了利益表达的空间。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的过程中引入“听证制度”,较好地拓展了学生“参与”和“表达”的空间。

听证渊源于英美普通法的听取两方面意见之法理,最初仅用于司法权的行驶,作为司法审判活动的必经程序,谓之“司法听证”。后来随着司法听证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而移植到决策领域,形成“决策听证制度”。按照陈振明的理解,“听证”是指在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特别是听取该决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运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根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的“听证制度”,在我们看来,则主要指制度运行中,吸收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对制定高校收费标准的原则、学生培养成本的计算的依据以及收费项目的确定、收费标准的高低等有关问题进行公开听证,从而使收费过程走向透明,收费行为走向规范,收费标准走向合理的过程。

作为一种政策工具,高等教育制度运行听证通过法定的形式将学生纳入到高等教育收费的决策过程中,为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收费运行提供了制度化渠道,使学生从单纯的管理对象,变为可以通过行政程序制约决策者的参与性力量,从而实现对高等教育收费运行的参与并获得利益表达的渠道。实际上,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听证属于一种民主程序,而这种民主可以归结为“协商民主”。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听证的程序价值表现为:其一,“听证”的参与价值。民主不是“独白”,而是“对话”。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的听证在政府、高校与学生之间构建了一个对话的框架,避免过往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一言堂”。正是这种对话,使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决策出自一个公平而开放的参与性过程,并且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尊重;使得决策的结果是政府、高校与学生在协商中持续进行合作而非简单的服从;使得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中政府、高校与学生都能成为权力的来源,而非为少数的精英把持。其二,“听证”的凝聚价值。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运行不仅仅需要“命定”和“服从”,更需要“理解”与“认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的“听证”过程中,政府、高校与学生的“对话”和“协商”,能够产生阿伦特所谓的“交往力量”。这种“交往力量”的展现可以在政府、高校与学生之间产生命运共同体意识,并促进三者在制度运行中的团结,而非相互指责。其三,“听证”的公正价值。在参与者公正的意义上,其它程序也可以主张公正。仅仅选票的汇集,甚至抛掷硬币,都可以声称不同的“输入”和“表达”之间的决定是公正的。不过,在库克看来,建立在协商基础上的“听证”能够完善民主过程的结果,使它们更公平,一定意义上则更公正。

尽管我们强调“听证”的重要价值,但“听证”也并非万能。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听证”不仅没有达至“参与”和“表达”的目的,甚至沦为攫取超额利益的工具与不正当利益合理化的“漂白剂”。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听证要避免上述误区,必须科学、公开与真实,这需要从听证设计的理念与操作两个维度来保障。

从理念上看,高等教育收费运行听证设计要具有“包容性”、“理性”、“合法性”。“包容性”指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政府、高校与学生等利益主体都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制度运行中的决策;“理性”指听证过程中达成的决策是由协商中提出的各种理由决定的,而不是投票者的利益、偏好或要求的简单聚合;“合法性”指每一个参与者都理解决策是如何达成及达成的原因,即使他或她个人不同意决策的观点和观点。

从操作上讲,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听证的设计要保证听证代表的代表性、听证过程的公开性、听证结果的有效性。听证代表的代表性要求吸收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政府、学校与学生等利益主体的代表,而公众作为利益相关者也需要有自己的代表出席。除了利益主体和相关者的代表不缺席外政府、高校与学生等利益主体在听证中的代表人数应大体相当。听证过程的公开性要求听证的代表公开、听证的内容公开、听证的过程公开、听证的结果公开。因为听证本身是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一种应有的民主公开程序,而不是密室协商。听证结果的有效性要求听证结果对政府、高校与学生均有约束力,并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得到贯彻和执行。毕竟我们不是为了“听证”而“听证”,“听证”也绝非粉饰制度民主的工具。

参考文献

[1]Nage,Public Policy:Goal,Means and Methods,ST.Matin’s Press,New York.1984.pp110—120.

[2]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6.

[3]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50.

[4]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5—166.

[5][南非]毛里西奥·帕瑟琳·登特里维斯.王英津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

篇4:高校教育中学生管理制度探讨

关键词:高校 教育 学生管理 制度

高校教育出一批批有素质的人才,可以说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已经是各大高校研究的重点,逐渐在高校中建立起更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然而管理过程中总会忘记学生是主体地位,这就会导致整个管理发挥不出来它的价值。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中,找到最适合的管理方案。

一.高校教育下学生管理制度研究现状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整体来说,在高校中影响着学生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就是对学生的管理。

我国教育界对于高校管理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社会上已经有更多的阶层关注到,并且已经收获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在高校中出现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在学生管理制度上的发展和突破。提升了高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在探索中不断找到适合自己院校的发展模式。

广义上来说,学校的管理制度就是国家或是政府以及校园内部相关的管理制度。那么狭义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就是说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相关的各种学生相关规章制度,是一种校园内部的教育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还被理解为,控制、调节与学生相关的各种认为规范。

2.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在教育的基础上,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在制度上一定要以创新为主要方向。在进行高效学生制度改革的时候,需要重视三个方面,即育人为本、依法行政、依法治校。

在现代化的当今社会上,以人为本就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融合,坚持主导思想的发展,使得高校确定明确的制度建立方向。高校的价值方展方向,体现在管理制度的规范上,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价值的体现,是能够提高制度管理成效的。面对日益更新的社会,高校在学生的管理上面也会面对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就需要更近一步的分析解决。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策略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理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高校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培养方向,才可以将学校的管理制度观念予以完善。教育管理一直跟国家的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强化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就是落实学生管理制度的关键。高校管理工作需要在发展中发现新的策略,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新的思路和创新。

2.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的价值向度。以一种视角对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的过程做出评价,就是价值向度。决定着最终的发展方向,同时影响着整个发展的模式。

在高校教育逐渐被重视的情况下,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是高校探究的重要方向。高校教育实施中应该将学生的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科学的结合在一起,相关管理制度需要教育化的介入,因为教育可以将原本生硬的管理模式引向柔软式,让学生明白是非最终实现自觉遵守管理制度。

3.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的路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主要就是用来规范学生行为的。完善学生的管理制度也是一个从上级到下级的动态执行,探讨高校制度的完善路径是推动整个院校发展的重点保障。那就需要从高校管理制度的完善中,探究那些不同的角色具体的任务并作出分析。

学生会配合高校的管理制度给出比较主观的建议,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辅助学生的意见并强化相关制度建设。这一路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还应该注意高校制度中的反馈渠道,鼓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占据主要的地位。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才推向社会,应该提高并改革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制度才是提高高校整体教育水平及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如今社会需求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考虑因素,所以相关高校的制度建设也需要社会支持,建立更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制度永远是执行教学的保障。

三.结论

作为提高高校整体素质必备的一项制度,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的要求,同时符合院校的整体规划。在高校教育中,拥有一项很科学的管理制度,就是保障学生能够拥有更好学习环境的前提,同时还是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要素。要从更多的方向去探讨高校制度化的问题,并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使高校中的老师甚至学生本身真正的重视,并将这一制度加强明确性,完成院校的制度改革。

篇5:对中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

一、制约中学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因素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 家长都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 多数家长都认为只有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孩子才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身体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 但是, 他们的思想却并不成熟, 依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由于家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业上, 常常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学校对学生升学率的关注超过了对学生安全的关注。与家长一样, 目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 其教学质量也更高。久而久之, 为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工作重点就都放在了提高升学率上, 难免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十分有限, 多数学校都没有相应的安全教育体系, 导致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中学生普遍缺乏安全常识。中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重要时期, 思想上还不成熟, 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同时, 学校以及家长都不够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 学生一旦遇到危险, 很难熟练地进行自救, 另外, 中学生普遍愿意从自己的喜好出发来判断事物, 非常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

1.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 制定有力的保障措施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 要将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组成安全教育领导责任小组, 要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同时做好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 尽量消除校园中的不安全因素。

2.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联合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和学校、家长, 实现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将有关安全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人, 加强家、校沟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学生安全教育。社会职能部门要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来, 学校要加强对校园安全和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

3.开设安全教育课程, 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我国中学的安全教育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主要是因为学校对安全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机会太少。要增强中学生的安全意识, 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接受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教育部门要从当地的地域文化以及风俗民情、学校学生的整体情况等方面入手, 编制最符合当地实际的安全教育教材, 为中学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4.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贵在持久

安全教育并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 它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长期支持。安全教育不只是一个口号, 还是一项需要重视细节管理的系统工程, 要以学校中各个岗位的特点为依据, 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细则, 同时要设立专门的管理岗位, 安排专门的任课教师, 要将安全教育渗透到中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总之, 就是要联合所有能够联合的力量, 从教学秩序到教学质量都要齐头并进。

篇6: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54-01

众所周知互联网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然而网络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网络包含的信息量大、功能多样、传播速度较快,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交流平台,很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有些甚至引发命案,这些事件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利用互联网的习惯,是教育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含义及必要性

1、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含义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完善初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生个人亟需正视和重视的问题。学校通过对学生自身情况的了解,采取各项措施来增强其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意识,通过各项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开展,加强中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2、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当前很多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中学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途径缺乏清晰的认识。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有的离家出走、有的精神失常,甚至有些会引发命案。网络的负面影响对中学生造成的危害在不断增加,在当今形势下,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对大中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能够提高中学生自身的责任感,提醒他们要安全使用网络,时刻注意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通过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能够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将网络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促进中学生地身心健康发展。

二、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开展内容

1、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增强网络用户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近几年来,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将如何从道德教育入手来处理网络安全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学校对中学生实施网络安全教育时,尤其要重视对中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增强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自觉地规范网络行为,减少网络安全问题。

2、计算机法律、法规教育

在中学生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要重视对其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让中学生了解基本的计算机法律,加强中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网络法规、安全管理通知、保密管理规定等相应法律条文的学习,完善中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法律知识,使其自觉地遵守规定,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合理合法地利用网络。

3、网络安全自律教育

许多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用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中学生网络安全自律教育,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通过自律教育,让中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通过网络安全技术防卫知识的普及,增强中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正是由于中学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才给不法分子留有空隙,造成网络安全隐患的存在。

三、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施对策

1、增强师生防范能力,营造校园安全环境

增强师生防范能力,营造效益安全环境是确保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稳定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管理者应当在师生中普及网络防范知识,使其树立自觉、主动的安全态度,增强安全意识。另外还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网吧的规章制度,对网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教育,以确保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性,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安全网络行为。

2、坚持完善制度和严格管理相结合

学校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不断改进并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学校应当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网络信息进入到学生的视野,对各种网络信息层层筛选,设置防火墙等,有效组织不良信息的进入,确保中学生网络环境的健康性。学校还应当通过网络法制、网络伦理的教育,使他们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抵制不良信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完善的网络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机制结合在一起,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3、坚持提高认识和健全队伍相结合

学校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是学校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基本责任。同时,学校还应当健全网络安全教育的工作团队,学校教师应当充分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增强大局意识,提高对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教师、学生中培养一批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好同时又懂得信息网络技术思想教育工作的队伍,确保队伍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有针对性地实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

篇7:大百尺中学学生军训安全教育规章制度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生命安全融入日常生活中, 才会有现实的、合理高效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是其应有之义, 而这恰恰是生命安全教育所必需的。因为一个人对其生命真谛的体会与感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践中才能实现。如果只是空对空的理论教育, 或者根本文不对题, 这种教育方式很难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很难让他们从心理上重视生命、敬畏生命, 注重生命安全。但是, 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 竞技体育教育的意图非常明显。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 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 体育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 一定要坚持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衔接, 使体育教学源于生活, 归于生活, 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感悟生命、尊重生命, 增强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

2. 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和强化生命安全内容和要求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导向标, 它直接决定了每一堂课的价值导向和教学实践成果。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来看, 体育教学在生命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 没有具体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 最多是在体育安全操作方面有所强调。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在学生的生命安全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换句话说, 如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 那将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提供一个很好的导向。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目标选择上突出和强调中学生的生命安全内容, 将培育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3. 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渗透和突出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按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的规定, 中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主要要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的学习, 这其实也就是规定了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既然如此, 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必然就是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教学体现出来的。教育者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 让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学习中接受生命安全的相关教育, 从而养成珍爱生命的品质, 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因此, 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行为时, 必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上述四个方面的教育中去,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 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常态化、系统化。比如, 在运动参与方面,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的兴趣, 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体来说, 要通过日常的启发与教育, 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感受。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 要让学生通过基础的运动训练, 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尤其重要的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 老师要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自救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相结合, 在教授专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讲解其与生命安全技能的关联, 并且设定情境, 通过身体的训练,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逃生能力。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向学生传授身体技能的同时, 教师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有意设置一定的运动难度, 磨练学生的意志, 鼓励学生挑战自我的身体极限, 让学生在运动竞争与协作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 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 从而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还要经常设定专门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救和互救过程当中提高团队意识, 运动结束后进行积极的总结, 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4. 在不同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理论课, 即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 如篮球运动简介等;二是体育实践课, 即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亲身参与, 达到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运动技能及水平的目的。

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 要充分结合授课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让他们很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授青春期的相关知识, 让初中生明白有关身体发育的基本知识, 做到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同步, 平稳度过青春期。通过对青春期人体发育特点和阶段的讲授, 让学生明白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身心发育的必要性, 了解在青春期进行体育锻炼的相关注意事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理论课向学生讲解基本的生理解剖知识, 向学生教授生理学知识, 让学生了解人体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自身的生理反应, 以及怎样正确面对这些生理反应, 让学生了解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和平常状态下身体机能的不同表现, 以及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另外, 老师还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如通过观赏安全影片等方式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巧、灾害发生后的自救方法等生命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 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及水平。

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 老师同样也要通过另一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养成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相比于理论课, 这种课程教授方式更为直观, 更为生动,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教学效果将更为明显。老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 应适当穿插诸如穿越障碍、攀爬等训练项目, 以增强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 帮助学生建立生理应激机制;还可将各种武术动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卫技巧, 在面临危险时能做到保护好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班级和学校还可模拟各种危险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训练他们在各种危险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反应能力。如模拟基本的伤口处理以及各种身体损伤的应急处理, 提高学生的日常救护能力, 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另外, 体育老师还可与学校学团部门合作开展有关生命安全的竞赛活动或主题运动会, 进行安全知识竞赛, 以及提高应急避险能力的比赛, 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 并学会将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总之, 生命安全教育是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相比, 体育教学是开展安全教育最主要的承担者和平台。因此, 中学体育教学除基本的运动技能教学外, 还应该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各种教学内容中, 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 让广大中学生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 明白如何珍爱生命, 以增强他们的生命安全保护能力。

摘要:受应试教育观的影响, 中学教育大多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 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却关注不多。生命安全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显性问题, 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生命安全教育与引导非常必要。中学体育课程是加强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平台, 必须从各个方面提高中学体育课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魏军红.生命安全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 2015, (18) :54.

篇8:大百尺中学学生军训安全教育规章制度

【关键词】“问题学生”      安全教育       农村中学     代理家长制度

学校安全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我校地处侨乡,又是城乡结合处,外来工子女和留守孩子在学生总人数中占相当比例,大约有55%,而这一部分学生中“问题学生”的比例又不在少数。所以加强对这一部分学生中“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对于保证学校的平安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根据我校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撰写本文,以供各位同行探讨。

一、思想上革新观念,善待“问题学生”

作为学校领导,在学校管理上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升学率,一手抓平安率,一边激励优秀学生,一边关爱“问题学生”。只有两手都硬起来了,学校的和谐发展才会有强有力的保障。在对“问题学生”的认识上,学校领导也应该改变过去“这学生有问题”的旧观念,而代之以“这学生本性还行,有问题的是他(她)周围的成长环境,关键要看你怎么样引导”的新观念。

“问题学生”为何有这些不良行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家庭教育失度。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有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溺爱;有的家长只认棍棒教育,随便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从不过问;有的家长远走他乡,把孩子甩给上一代了事。(2)学校教育失当。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学生”有偏差,无法做到“三心”(爱心、细心、恒心)。(3)社会教育失位。社会的不良风气、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影视等影响了“问题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善待他们,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把“问题学生”身上潜在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我校采取了分工协作的办法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行动上分工协作,关爱“问题学生”

(一)班主任对“问题学生”不离不弃。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对于“问题学生”,班主任应放下架子亲近他们,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他们主动认识并改正错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大多数“问题学生”意志薄弱,自卑感强,对自己的成长进步缺乏信心。班主任教育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安排合适的工作让“问题学生”干,一旦工作干出了一点成绩,就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

(二)班干部对“问题学生”友情感化。同学的帮助对“问题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让班干部与“问题学生”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同学对自己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通过班干部的教育、感染,促进“问题学生”与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问题学生”工作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使“问题学生”能够像一般学生一样在阳光下健康茁壮地成长。经过初步思考,笔者有以下三个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建立代理家长制度。“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只要关心到位、及时,他们的成长应该是比较顺利的,他们也一样会成为阳光少年。笔者建议可以尝试建立代理家长制度,让学校班主任或青年黨员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与孩子倾心交流,真诚地走进他们的心坎里,给他们辅导,教他们做人,利用课余时间走进他们的家里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甚至在节假日或孩子的生日时带他们到自己家里为他们过节,赠送学习用品,真正地给这些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以亲情般的关怀,引导他们真正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问题。

(二)给“问题学生”搭建自我实现舞台。老师经常与“问题学生”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以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找到归属感。

(三)教育培训“问题学生”监护人。通过家校联系,教育培训“问题学生”监护人,提升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做到在孩子上初中阶段,尽量不外出,或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外出后也要经常与留守在家中的孩子进行沟通,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导之以行;让他们明白当孩子在家时要具有较强的安全责任意识,毕竟孩子除上课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问题学生”的安全家长们更要尽心,更要随时监控。

篇9:大百尺中学学生军训安全教育规章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与往年相同,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选择初二、高二两个年级,一、三两个班级的全体学生。

1.2 方法

同样采用1989年设计的《学生一日作息制度调查表》,在校医的协作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由学生自己填写,统一收回。填表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目的、意义及有关事项。将学生吃早餐及有饥饿感情况分为3类:经常即每周4次以上,偶尔即每周有二三次,不(无)即每周等于或少于1次。1989年调查218人,1999年调查244人,2009年调查228人。

2 结果

2.1 早餐

1989、1999、2009年都有90%以上的学生吃完早餐后上学,但早餐的质量大有改善。1989年70.6%的学生仅吃一二两面食或泡饭,而1999年这种情况下降到24.6%,2009年为28.1%。也就是说,1989年吃面食或米饭外加牛奶或鸡蛋的学生仅29.4%,1999及2009年分别提高到75.4%和71.9%。上午3、4节课经常有饥饿感的人数仍很接近,分别为42.2%、44.3%和43.9%。见表1。

2.2 睡眠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10 h,初中学生9 h,高中学生8 h[1]。从表2可见,学生睡眠能达到8小时以上的1989年为90.8%,1999年降为53.7%,2009年更低为32.0%,且学生睡眠不足7 h从1989年的0到1999年的13.1%,2009年上升到39.9%。

2.3 课余自习

1989年调查结果表明,98.2%的学生能在2 h内完成作业,1999年降为41.8%,而2009年只有9.6%。但学生做完作业后,还需预习、复习功课,有些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按《中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GB/T 17227-1998),课外自习指预习、复习及完成学校教师指定的课外作业时间,中学生每天课外自习时数不宜超过2节课。1989年调查结果显示,55.0%的学生自习时间超过3 h,1999年达79.5%,2009年仍达80.5%。学生每周上家教的比率不断上升,1999年为32.8%,2009年为59.6%。

2.4 课间休息

许多观察证明,学生在一节课中工作能力逐渐下降[2]。课间休息是两节课之间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由表2可见,1989年有64.2%的学生能坚持课间休息,1999年有所提高为77.5%,2009年又下降到61.4%。1989年47.7%的学生不午休,午休时间做作业、看书或玩耍,到了1999年91.8%的学生不午休,2009年这种现象有所好转,55.7%的学生不午休,这对下午、晚上的学习是很不利的。

2.5 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

根据卫生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有2.0~2.5 h的户外活动,0.5~1.0 h的体育锻炼[1,2]。1989年的调查表明,达到要求的分别为65.1%和81.7%;1999年降为19.3%和31.1%;而2009年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大幅度减少,能达到要求的仅占6.1%;体育锻炼时间符合要求的与1999年相同,仍为31.1%。见表3。

2.6 用眼卫生

1989年91.7%、1999年88.5%、2009年88.6%的学生每周都看电视。1周看3次以上的比率由12.8%上升到32.0%、34.2%,每周看电视时间达2 h以上的由66.1%下降到25.0%、9.6%。座位距屏幕能达3 m以上的比率变化不大,分别为40.4%、45.9%、47.8%,见表4。另外,对于用眼卫生一类的宣传虽很多,但学生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从表5可见,用眼卫生习惯1989年到1999年并没有大的改变,有良好用眼卫生习惯的学生从24.8%上升到27.0%,2009年有良好用眼卫生习惯的学生只有17.1%。

2.7 业余活动

丰富的业余生活对陶冶情操、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发育极其有益。我们的调查表明,1989年80.7%、1999年78.7%、2009年70.6%的学生能经常看报,了解国家大事,增长知识。3次调查表明,学生的业余爱好都以体育活动最多,其次为文艺、阅读和书法。1999年调查有10%的学生爱好计算机,2009年上升到23.7%。业余生活中,每天做家务劳动的学生由1989年的78.9%下降到1999年的53.3%,2009年又回升到73.7%。见表6。

3 讨论

一日作息制度是指一昼夜的全部时间安排,包括课业学习、课外活动、进餐、休息、睡眠和劳动等。我们的调查是为了长期观察学生作息制度有何变化。我们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作息制度能安排得更合理、更符合卫生要求。但调查结果显示,20年来除了早餐质量有所改善外,其他状况不但没有好转,而是越来越差。

虽然我们的调查表明学生的早餐质量在不断改善,但依据早餐营养质量分类法[3],将早餐中的食物分为谷类、豆类、动物性食品、奶类、蔬菜和水果5类,如食用其中4类或4类以上为早餐营养质量好,食用其中3类为早餐质量一般,只选择2类或2类以下为早餐营养质量较差。按这种分类法,本次调查中属于早餐营养质量好的占6.1%,早餐质量一般的占28.9%,64.9%的学生属于早餐质量差的。所以上午3、4节课出现饥饿感的学生并不少。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1餐,是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不吃早餐时,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且不能从午餐和晚餐中得到充分补偿,容易发生维生素A、维生素B6、钙、铁、镁、铜、和锌等营养素的缺乏[4]。目前学校一般上午上课较多,学生学习强度相对较大,要进行大量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量消耗大,合理的早餐对于改善学生脑力工作能力,降低疲劳发生率和疲劳程度非常重要[4]。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早餐质量,让学生吃饱吃好,仍值得有关部门关注且努力去做的工作。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睡眠不足、课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等等,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1],在此文件中强调要“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 h,初中学生9 h,高中学生8 h”。因此,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对中小学校周课时总数的规定,在周课时总数之内安排教学时间,即在总的教学安排上不要随意突破总课时数和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或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学校要按规定要求保证体育课课时的落实,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 h集体体育锻炼。学校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共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科学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负担、体育锻炼、作息制度等,做好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同时,要大力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各种学校卫生标准的宣传,让学校管理者知法、懂法、守法,让学生和家长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要完善学校卫生监督体制和机制,切实履行卫生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 长期观察中学生作息制度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提供依据。方法 1989、1999、2009年采用同一个调查表,同样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在同一所学校(江苏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抽取初二、高二两个年级,一、三两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20年来,学生早餐质量有所改善,1989年70.6%的学生仅吃一二两面食或泡饭,而1999年这种情况下降到24.6%,2009年为28.1%。但是课业负担重等现象没有好转,1989年55.0%的学生自习时数超过3 h,1999年达79.5%,2009年仍达80.5%。且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1989年达到要求的为65.1%,1999年降为19.3%,而2009年仅为6.1%。结论 学生的作息制度存在严重问题,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制度,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作息制度,比较,学生

参考文献

[1]廖文科.当前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3.

[2]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0-122.

[3]范利国,冯玉荣.大同大学医学院贫困学生食物消费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631-633.

篇10:浅谈中学生在校安全教育

一、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安全教育,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学生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其学习和生活又要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而中学生安全教育恰恰在这两方面得到很好地体现。

(二)、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广,在校中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学生来校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宿舍内财物丢失、打架斗殴事件等时有发生。中学生在学校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安全常识,遵纪守法,维护社会治安。

(三)、中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中学生安全意识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辨别是非能力差,同时,不注意用电、用火、交通安全,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中学生安全的防范意识。

二、加强安全教育及管理

(一)、加强安全教育。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教育学生防止触电

(1)、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擦试电器外壳,更不要在电线上晾衣服或悬挂物体,或将电线直接挂在铁钉上。

(2)、发现绝缘层损坏的电线、灯头、开关、插座要及时报告,请专人检修,切勿乱动。

(3)、万一遇有电器设备引起的火灾,要迅速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4)、发现有人触电时,要迅速切断电源,并立即报告老师、家长或其他人员实施抢救。

(5)、远离高压带电体。不要接触电杆掉下的电线,不要攀变电器平台,不要攀电讯发射塔,高压输电塔,不要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钓鱼等。

(6)、打雷下雨时不在易导电的物体下躲避。雷雨时尽量避免或减少野外活动,路遇雷雨不要往高处走,迅速寻找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或低洼处躲避;不要携带雨伞等金属物,应双脚并拢抱头蹲下,以防止跨步电压的伤害和有效减少被闪电击的概率。

2、教育学生在学校及公共场所防火

(1)、不随身携带烟花、爆竹、火柴、打火机等易燃易爆物品。

(2)、不吸烟、不玩火,尤其是在加油站、加气站等易燃易爆场所。

(3)、不在上学、放学途中打火把、燃烧农作物秸秆、草坡。

3、教育学生道路交通安全

(1)、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边行走;

(2)、不穿越、攀爬、倚坐道口护拦。

(3)、不在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4)、不在马路上踢球、跳皮筋、打闹、玩耍。

(5)、上学放学途经山间小路时应尽量结伴而行,不做危险活动,避免意外伤害。横过马路(街)或通过十字街道时,要走交通部门设置的专门穿越道,如斑马线、人行过街(公路)天桥和地下通道。并注意红绿灯信号标志:红灯停,绿灯行。

(6)、乘坐汽车、火车时要坐好扶好,身体任何部位不要伸向车外,不高声喧哗,不向外抛投物体,不搭乘货车、拖拉机等非载人营运车辆。

4、教育学生防止实验、实作安全

(1)、加强校内有毒、有害及有放射性各类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建立台帐,严格把好物品的收发关。

(2)、实验操作时,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操作不得自行其是,若不慎将酸、碱腐蚀性液体沾在手上或其他地方,应尽快用清水冲洗干净。

(3)、未经许可,学生不得进入实验仪器物品保管室和实验操作室,不得接触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4)、在接触照明和动力用电时,有触电和死亡的危险,一定要要小心谨慎,防止触电。

5、教育学生体育活动安全

(1)、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前,要主动向老师报告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说明有何种不适宜参加体育活动的疾病;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并随时观察学生的身体变化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2)、参加体育活动,衣服要宽松,衣服上不别胸针,头上不要戴各种发卡,活动不可太剧烈。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活动,在进行篮球、足球、排球等对抗性激烈的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以免受到意外的伤害。参加体育活动前不可吃得过饱或者过多饮水;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大量饮水、吃冷饮,也不要立即洗冷水澡。秋冬季运动后还应增加衣服、注意保暖。

6、教育学生饮食卫生安全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2)、学生要学会辩认食品的QS标志,不购买食用三无食品饮品。不食用过期变质食品。

(3)、学校要做好食品的采购、运输、贮存等过程的卫生工作,防止食品源污染及食品中毒事故发生。

(4)、各校要加强饮用水源的管理。

(5)、饮管人员必须要有健康证才能上班。

(6)、学校食堂必须保持环境整洁,消除苍蝇、老鼠等有害昆虫。

(7)、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喝生水,不随意食用野菌、野菜、野果,以防中毒。严禁偷吃农户树上果、地中瓜,谨防防虫害药中毒。

(8)、出现食物中毒后,应尽快消除毒物,立即上报,迅速送医院救治。

7、教育学生传染病的防治

(1)、生病(如发烧、头痛、呕吐、腹泻),要向家长、老师报告,到医院治疗,不要隐瞒病情,延误治疗时间,以免加重病情,发生危险。对传染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加强个人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安排生活作息时间,提高免疫能力。

(4)、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体格检查,不与传染病员接触,积极参加预防,服用预防药,并自觉接受疫苗注射。

8、教育学生住宿生安全

(1)、住校学生要严格执行宿舍管理制度,服从寝室管理人员的指导,按时作息。

(2)、不准将火源(如火柴、打火机)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以及其他危险物品带入寝室。

(3)、不准在寝室内违章用电,烧电炉,使用烤火器等。

(4)、因事因病夜晚不归,要向班主任和寝室管理人员请假,并征得许可。

(5)、不得将外人带入寝室住宿。

(6)、不准将衣服、洗脸巾晾晒在电线或日光灯上。

(7)、不准在寝室内焚烧废纸杂物。

(8)、住上铺的要慢慢上下,不准将床摇晃,不准跨越相邻床位,不准站立或坐在床沿将脚掉下穿脱衣服,不准将身体伸出窗外,不准用手接触吊扇,顶棚等。

(9)、住上下铺床的学生,不准在床上做剧烈的体育活动,以避免造成伤亡事故。

(10)、要保持室内清洁、干燥,不准将剩饭菜、洗脚水、洗脸水等倒在室内。

(11)、是要关好寝室门。

(12)、是原则上不准学生在校外租(借)房中住宿,如有特殊情况,需学生家长向学校申请并经许可,且家长与学校签订安全责任书。

二、加强安全管理

学校要加强中学生安全管理与安全训练。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培养他们独自应付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特别重视启发和诱导他们什么是安全,什么是不安全以及不安全的后果。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班主任同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要常抓不懈,这样,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比如请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同班主任“会诊”并“对症下药”;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告之家长,共同“医治” 心理创伤;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要把班级发现的诸如门窗、床铺、水、电路、室内地板、天花板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同校总务处或物业管理处联系,并及时进行排除。

上一篇:班级有我团队有我班级户外活动策划书下一篇:颜真卿多宝塔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