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工作问题研究

2024-05-22

妇女工作问题研究(通用8篇)

篇1:妇女工作问题研究

妇女工作问题研究

来广营地区北苑三号院社区助理社工师王萍

一、案例背景

李艳萍,现年48岁,家住朝阳区某社区,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在某事业单位当工人,儿子听话可爱,三口之家其乐融融。但是自从十年前离婚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离婚的打击,她受到刺激,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这个病时好时坏,发作时举止异常,言语混乱,最后导致无法继续工作,下岗失业,生活无着落进一步加重了她的病情,连自己的儿子都害怕她,只有哥哥姐姐能接济她,但是他们也都不富裕,要过自己的生活,接济她也是有限的。

二、问题预估

根据和李艳萍家人以及与李艳萍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李艳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生活困难,居无定所。

李艳萍没有离婚时所住的房子是爱人单位分的房子,离婚后离家没有去处,先是在附近租了一间平房,但经常受到异性骚扰,后来只能是住小旅馆,但是因为经济比较拮据,她住的旅馆基本都是地下室或没有窗户的小屋子,潮湿,狭窄简陋,条件很差。下岗后,每月靠失业金生活,但两年过去了失业金也没有了,就靠乞讨为生,此外,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李艳萍马上奔五十了,除了行为异常,身体也不是很好,感冒咳嗽腰背痛小病不断,经常需要吃药,没钱去医院她就自己买药吃,整体状况比较差。

2、家庭关系不和谐,缺少温暖。

李艳萍与爱人离婚后,孩子也不跟他来往,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她没怎么管过,所以孩子跟她感情很淡。她与自己的家里人也不联系,像前面提到的她的哥哥姐姐,想帮助她,竟然找不到人,曾来居委会求助,让居委会帮助找她,其他也没什么亲人,父母过世时也未曾找到他,来自家人的关爱比较少。

3、人际交往少,与人相处能力差

李艳萍下岗后,基本不跟原来单位的同事联系,自己也没有什么朋友、同学,甚至见到曾经的邻居也不打招呼,因为境遇艰难所以很少与人交流,难以开口。这样更加的孤单无助。

三、工作目标

针对预估的以上几个问题,逐一突破,综合解决,尽最大力量最终使之获得正常的生活环境,增强自信心,改善生活状况,加强与家人沟通,提高生活质量。

(一)短期目标

加强与案主及其家人的交流沟通,以诚相待,使他们完全接纳、信任自己。

(二)中期目标

1、帮助案主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使案主学会正确认识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及家庭;

2、帮助案主敞开心扉,加强与家人、外界的交流沟通;

3、帮助案主获得正常的生活环境。

(三)远期目标

1、使案主建立自我认同,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2、使案主能够过上比较安定舒适的生活。

四、介入策略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以个人或家庭为工作对象,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为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提供个别化服务,解决和预防个人或家庭的问题的一种专业工作方法。

本案采取个案工作的方式,对案主李艳萍遇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认真研究,采取如下策略解决。

1、借李艳萍的哥哥姐姐寻找她的机会,与家人一起走近她,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关心并尽力改善她的生活,让她真正感受到温暖。

2、在帮助李艳萍的过程中,加强与她的交流沟通,给她做心理安慰,帮助她树立自信心。

3、与她的儿子和爱人取得联系,说服她的儿子母亲就是母亲,尤其母亲是个病人,逐年衰老,要多关心她。

4、依照相关政策,为李艳萍办理低保和残疾手续,并申请困难补助,让她享受到来自政府的关爱和帮助,切实改善生活状况。

5、待条件具备时,为她联系入住养老院,让她能够安享晚年。

五、工作过程

李艳萍第一次来居委会时衣着邋遢,精神萎靡,因为生活拮据,快要过不下去了,来求助我们,在充分了解了案情之后,居委会主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决定分步帮助她,首先打听到她的住处,因为李艳萍精神不正常,没钱过日子时才找到居委会,平常我们找不到人,她也不说自己住哪里,打听到她在前门的一个小旅馆居住,我们在一个下雨天赶到那里,终于看到她居住的环境,潮湿狭窄,没有窗户,我们了解到她在离婚后屡次找房子搬家,但是总有男人半夜敲门骚扰她,最后找到旅馆相对安全,没有窗户让她

能比较放心居住,可见她的心理也处于弱势无助状态。长期住在那里,旅馆工作人员也都熟悉她,据工作人员反映,最困难的时候,她曾经上街乞讨为生,这让我们很震惊,决定首先给她物质帮助,居委会主任把自己的生活费送给她,让她暂解燃煤之急。后开始为她办理了低保和残疾证,让她能够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并为她申请了困难补助,将爱心超市卡换成现金给她,急她所急。后来她父母遗留下来的房子出售,哥哥姐姐将应属于她的那一份遗产现金将近15万人民币放到居委会主任手里,让主任帮她管理起来,等她缺钱来这里求助时给她,因为怕她乱花钱,每次就给她1000元,够她生活即可。如果生病药费也从这里出,低保和残疾证办下来后,她每月都有固定的生活费,最基本的生活得到保障,生活开始有转机。她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大家的心情也随着一天比一天好。将来等到她提出不能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时考虑给她联系入住养老院。

六、结果评估

个案的基本工作目标已经得到实现,李艳萍各个方面的情况发展较好,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冬有棉,夏有单,基本的衣食住行不再是问题,这让她心情也逐渐改善,相应的身体的疾病就慢慢减轻,尽管目前她的社会交际网络还是比较封闭,但至少她可以不再为生活发愁了,后来几次来居委会她还穿着花裙子,尽显女人爱美的天性。我们还为她办理了身份证,找到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也不算是难事。

七、工作感想

这个个案工作,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怀有爱心和诚心,以诚相待,将居民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真心助人,这样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真正改善民生,把党的政策和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实践和创造和谐社会。

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精神病人减少刺激,安抚心灵创伤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这对于减轻病人的痛苦改善她的生活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对于他们家庭内部的矛盾还是没有更多的解决手段,孩子还是不认妈妈,离婚后李艳萍的爱人多年来也是单身一人度过,一家人却无法回到从前和睦的氛围里,还有李艳萍长期住旅馆,我们也无力为其寻找到一处合适的住房。这些我们想解决但是没有力量,不过她现在的生活基本属于正常,精神病也很少发作,生活一天天好转起来。

专家点评:

案例撰写基本符合要求。

本案例运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对某社区一位受婚姻生活中诸多困难困扰的妇女作为干预个案,通过专业需求评估,为其设计了服务方案及干预。通过不同阶

段干预,最终基本实现其设定的干预目标,使该社区妇女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提升了其自信心。

本案例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工作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案主的问题及需求,并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及知识进行反思。案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对同类组织和服务具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意义,在社会工作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案例题目需修改,如能清晰列出服务评估的方法和内容,在服务中是如何链接相关保障资源,以及在专业反思中能对自己在服务中所运用的专业技术进行反思就将能更好地为相类似的案主服务提供借鉴经验。

篇2:妇女工作问题研究

一、案例背景

高金英,现年48岁,家住杜郎口西李村,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在外打工,儿子听话可爱,三口之家其乐融融。但是自从离婚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离婚她受到刺激,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时好时坏,发作时举止异常,最后导致无法继续工作,下岗失业,生活无着落进一步加重了她的病情。

二、问题预估

1、生活困难,居无定所。

高金英没有离婚时所住的房子是爱人的房子,离婚后离家没有去处,先是在附近租了一间平房,但是因为经济比较拮据,她住的是没有窗户的小屋子,潮湿,狭窄简陋,条件很差。身体状况不容乐观,经常需要吃药,没钱去医院她就自己买药吃,整体状况比较差。

2、家庭关系不和谐,缺少温暖。

高金英与爱人离婚后,孩子也不跟他来往,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她没怎么管过,所以孩子跟她感情很淡。她与自己的家里人也不联系,来自家人的关爱比较少。

3、人际交往少,与人相处能力差

高金英下岗后,基本不跟原来单位的同事联系,自己也没有什么朋友,甚至见到曾经的邻居也不打招呼,因为境遇艰难所以很少与人交流,这样更加的孤单无助。

三、工作目标

针对预估的以上几个问题,逐一突破,综合解决,尽最大力量最终使之获得正常的生活环境,增强自信心,让她能敞开心扉,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沟通,获得正常的生活环境。能够过上安定舒适的生活。

五、工作过程

高金英第一次来妇联时衣着邋遢,精神萎靡,因为生活拮据,快要过不下去了,来求助我们,在充分了解了情况之后,决定分步帮助她,因为高金英精神不正常,没钱过日子时才找到这里,打听到她在街边的一间小平房居住,附近的居民也都熟悉她,据他们反映,最困难的时候,她曾经上街乞讨为生,这让我们很震惊,决定首先给她物质帮助,我们凑了一些生活费给她,让她暂解燃煤之急。后开始为她办理了低保和残疾证,让她能够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并为她申请了困难补助,急她所急。低保和残疾证办下来后,她每月都有固定的生活费,最基本的生活得到保障,生活开始有转机。她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将来等到她提出不能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时考虑给她联系入住养老院。

六、结果评估

基本工作目标已经得到实现,高金英各个方面的情况发展较好,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冬有棉,夏有单,基本的衣食住行不再是问题,这让她心情也逐渐改善,相应的身体的疾病就慢慢减轻,尽管目前她的社会交际网络还是比较封闭,但至少她可以不再为生活发愁了。我们还为她办理了身份证,找到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也不算是难事。

七、工作感想

这个工作,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一名妇联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怀有爱心和诚心,以诚相待,将居民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真心助人,这样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真正改善民生,把党的政策和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实践和创造和谐社会。

篇3:湖南农村妇女参政问题研究

一、湖南农村妇女参政的现状

如同女性是人类的弱势群体一样, 农村妇女明显处于女性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她们生活在农村特有的文化和贫困落后的环境中, 在政治参与中无疑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 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纵观湖南妇女参政的历史, 尽管广大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传统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农村妇女在参政方面与其在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领域的地位一样, 仍与男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集中表现为“三少”、“三多”和“三不”:

(一) “三少”

1. 村干部的少

据湖南省民政厅对14个市 (州) 近三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的统计, 农村妇女当选为村支两委干部的比例仅为17.6%, 与“半边天”的地位极不相称。

2. 村级一把手的少

农村妇女即便被选为村干部, 绝大多数也只是担任妇女主任和计生专干, 担任村支书、村主任的极少。据上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结果统计, 当选的女村委会成员仅占9%, 当选的女村委会主任仅占1.6%。

3. 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少

相当多的地方不注重发展农村女党员, 致使有的村支部女党员后继无人, 很难选拔女支委和女性党代表。至于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人数更是凤毛麟角, 所占比例极少。据调查, 2010年湖南省衡南县共有农民党员18403人, 其中女党员2346人, 仅占12.7%, 一些村居然没有一个女党员。

(二) “三多”

1. 文化程度低的多

由于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村女童失学、辍学的多, 多子女的家庭甚至不送女童入学, 使农村妇女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较大。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推进, 较多的农村女孩读完了初中, 但高中以上文化的女孩不是继续升学深造便是外出打工, 很少留守当地务农, 使农村妇女群体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

2. 受家庭拖累的多

处在“农村留守大军”中的妇女群体, 大多数是已婚已育、拖儿带女或年龄偏大的女性。由于男性长年外出, 上有老人需要照料, 下有小孩需要管教, 平时还种田糊口,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农村政务。

3. 健康状况差的多

由于繁重的家务及田间劳作, 加之医疗保障水平较低, 农村妇女一般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统计, 农村妇女患妇科疾病和贫血等病症的高达67.3%。

(三) “三不”

1. 对政治不感兴趣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村妇女普遍认为从政是男人的事, 女人生来就是喂猪打狗, 相夫教子, 与政治无缘;相当多的农村妇女家庭观念较强, 凡与家庭无关的事一概没有兴致, 更不愿意涉足和插手。

2. 不愿抛头露面

由于“男主外, 女主内”封建思想的束缚, 相当多的农村女性担心邻里讥笑和亲友评头品足, 不肯出头露面。有的丈夫担心妻子外出容易导致行为出轨, 限制妻子参与社会活动,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女性不愿意参与政务。

3. 不懂维权用权

相当多的农村妇女不知道自已拥有的基本权利, 更不善于运用法律去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一方面, 将自己拥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民主参与权拱手让人;另一方面, 对于侵犯自己人身权利的行为要么逆来顺受, 要么以违法手段对抗违法行为。

二、阻碍湖南农村妇女参政的成因剖析

影响湖南农村妇女参政的因素是多元复合的, 既有社会环境因素, 又有家庭观念束缚, 更有妇女自身的原因。

(一) 封建残余思想

在湖南农村的许多地方, “男主女从”的传统思想和“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枷锁至今尚未打破, 相当多的家庭过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生活;相当多的妇女头脑中“嫁夫随夫”和“夫唱妇随”的思想根深蒂固。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严重束缚了妇女, 使其无法实现个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 难以投身社会公共事务。

(二) 传统家庭习俗

湖南农村社会的传统习惯是婚后从夫而居, 这就使她们失去了以住娘家多年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影响, 而要在婆家村里树立威信和形象, 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努力。处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今天, 农业生产一般是单家独户作业, 村民之间沟通较少, 新嫁入的妇女更难为村民所熟悉。在湘西一些偏远落后的山区, 宗族势力盛行, 大多数同姓村民是很难支持一个外来的异姓妇女担任族人利益代表的, 故妇女落选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 性别歧视和偏见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妇女不管处于什么样的职位, 人们总是先想到她的女性身份, 然后才考虑到她所从事的工作。当农村妇女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时, 性别劣势往往成为她们失败的首要原因。在人们的潜意识里, 一个好的女干部首先应当是家庭中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 因而女性承受的压力既来自家庭, 又来自事业和社会, 常常使她们对政治望而却步, 一旦家庭和事业发生冲突, 农村妇女普遍会顾及家庭而义无返顾地选择放弃事业。

(四) 自身素质缺陷

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 农村妇女文化素质普遍低于男性;专业培训的缺失以及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相对较少, 农村妇女的社会见识和创业技能往往不如男性;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和小农思想的熏陶, 农村妇女自卑、自弃、依附、安于现状、易于满足的思想突出, 缺乏敢想敢闯敢干敢拼的勇气和精神。

(五) 法律法规笼统

我国《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对保护妇女政治权益都有明确规定, 初步形成了促进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法制框架。然而, 大多数已有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性与强制性, 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有效执行。例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有“村民委员会中妇女有适当比例”的规定, 却没有一整套可操作的程序和规范来保证, 使严肃的法律规定演变成了只起倡导作用的政治口号。制度上的笼统宽泛和执行不力, 使得法律规定的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效果难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促进湖南农村妇女参政的对策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的主题, 而推进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无疑是这一主题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此, 湖南各级政府和组织必须努力扫清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社会障碍, 积极探索农村妇女参政的有效途径。

(一) 从法制建设上强化农村妇女参政的干预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 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 明确了妇女享有的各项权利, 并对妇女的权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的条文并未改变妇女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弱势地位。原因在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选举机制不健全, 操作不规范, 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缺乏一系列可操作的制度和程序来落实。因此, 当务之急是为农村妇女参政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氛围。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法规。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规以及《民政部关于努力保证农村妇女在村委会成员中有适当名额的意见》 (民发[1999]14号) 等政策文件赋予农村妇女的政治权益, 确保她们充分享有和有效运用各项政治权利。二是加强对妇女参政的法律保障。按照国务院制定的《妇女发展纲要》, 湖南省政府应专门制定保护和扶持农村妇女正当权益的法律法规, 为他们参与政治经济活动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保护。同时, 市、县级政府应根据法律法规及时将农村妇女的合理需求与利益诉求转化为行政决策, 在扶持政策上向农村妇女倾斜。

(二) 从经济收益上为农村妇女参政提供物质保证

尽管从主流上看, 当前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呈扩大趋势, 但她们在家庭经济上的从属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从属地位。因此, 应通过妇联等组织, 把农村妇女组织起来, 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帮助分散经营的农村妇女提高收入水平。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的质量, 为农村妇女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 在良种、技术、资金、物资、加工、储运、营销等方面开展系列化服务, 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产业化经营活动。要建立农村妇女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 通过现代化营销手段打入市场, 互助互利, 使农村妇女提高抵抗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要积极扶持农村妇女依托土地等资源, 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切实提高她们的收入水平, 为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夯实经济基础。

(三) 从文化教育上提升农村妇女参政的知识水准

文化知识是农村妇女得以参政的前提, 也是农村妇发有效参政的基础。文化知识的提高必须依赖教育培训, 通过教育培训将农村妇女培养成适应新农村建设、适应农业现代化、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女性, 这必将有利于“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因此,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摆在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上去抓好抓实。一是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 要做好农村女童的摸底排查工作, 做好记录登记造册, 对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正常上学就读的女童要跟踪帮扶, 确保不让一个女童失学。二是提高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各级政府要提高农村女童初中升高中的比率, 增加她们继续升学的机会, 使她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是倡导终身学习。政府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积极宣传终身学习, 让农村妇女在宣传中转变传统观念, 积极参加各种成人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平台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要整合教育、农业、人事、扶贫、移民等方面的资金, 加大对农村妇女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 每年采取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提高她们的实用技术, 增加致富的能力,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四) 从社会保障上夯实农村妇女参政的活动平台

在资金上, 要加大农村妇女创业资金的投入, 大力发展贴息贷款和小额信贷, 保证农村妇女创业项目资金的正常运转;在技术上, 要给予品种、种养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切实指导;在信息上, 要加强网络建设, 以信息开阔农村妇女创业的视野。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积极创造条件, 为农村妇女办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 免除后顾之忧。要培养和树立优秀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典型, 宣传女领头人创办的项目和示范基地, 形成有利于鼓励农村妇女接受新知识、新思维的社会舆论氛围。与此同时, 要积极筹建养老院、幼儿园一类的托养机构, 对老人、孩子实行集体托管, 减轻农村妇女的家庭负担, 使农村妇女由家务劳动的主体真正转变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农村参政当中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97.

[2]肖芳.影响农村妇女参政的主要因素与对策[J].中国妇运, 2012 (04) .

[3]郑新年, 水声盈.安徽含山农村妇女参政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妇运, 2014 (08) .

[4]肖芳.影响农村妇女参政的主要因素与对策[J].中国妇运, 2014 (04) .

篇4:妇女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摘 要: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妇女权益的保障往往是衡量其社会文明进步标志。针对于妇女权益保障问题世界上许多很多国家都进行了立法,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也有学者对妇女权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数量较少。针对目前妇女权益存在的法律上的平等而在实践中的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上述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尤其是赤峰地区妇女权益受到侵害的方面有自己的特点,除了离婚、土地承包等问题外,还有目前的征地补偿款、丈夫去世限制妇女改嫁等一系列问题。所以针对目前赤峰地区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引起赤峰地区广大司法部门及社会更多关注,使妇女权益的保障能更好的实现。

关键词:妇女权益;家庭暴力;征地补偿款;土地承包经营权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132-02

一、赤峰地区妇女权益受到的侵权和表现

(一)家庭暴力侵害妇女的人身权利

家庭暴力是我国从古至今沿袭下来的对妇女侵权的一种形式,在家庭生活中,一直以来的男子汉大丈夫的男权思想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妇女在家庭只能听从丈夫的分配,没有话语权,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亦要求提高家庭地位,这时家庭暴力会随之而来,如某女同志,因和丈夫有不同的意见,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六个月内,两次受到家暴,第一次造成耳膜穿孔,第二次被丈夫用菜刀砍伤左肩。而赤峰地区目前的家庭暴力,除受传统“男尊女卑”的夫权观念影响外,还有因婚外情,包二奶等,妻子不同意离婚等招致丈夫的暴力伤害。另有因“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妻子因生育女孩而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形。

(二)妇女征地补偿款得不到发放,受到侵权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做了明确的规定,即耕地三十年、草地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为三十年至七十年。且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和调整承包地,而随着国家政府各种建设的进行,存在着土地被征用的情况,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土地被征用后应给承包方相应的补偿,而赤峰地区土地补偿对妇女同志而言,存在着以下几种侵权:

1.出嫁之前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

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女儿是外姓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的水”,在农村,妇女在家庭处于依附地位,在赤峰某些地区,宅基地的取得按家庭成员中男孩来统计取得,同时其出嫁后在娘家不再享有相关的土地权益,婚前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补偿款更是无法获得。

2.丧偶妇女土地补偿款受到侵害

我国只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由于农村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漠,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妇女权益得不到较好的维护,当妇女丧偶后,丈夫的家人即把其视为外人,所有权益都不会更大给予丧偶妇女,耕地补偿款相比其他权益而言,妇女这一权益在赤峰地区受到侵害更为明显。

3.妇女离婚后,土地权利受到侵害

在赤峰部分农村,妇女离婚后往往会搬离丈夫家生活,这时其所承包的土地依然存在,当土地被征用后,发放土地补偿金时,离婚后的妇女因人不在本集体组织生活,征地补偿金得不到应有取得。

(三)离婚后妇女权益受到侵害的不断变化

随着人们对婚姻态度的变化,我国目前离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妇女作为弱势群体,离婚后的合法权益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就赤峰地区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离婚后,妇女承包的土地被强制收回

如前所述,妇女在离婚后,往往会搬离丈夫家,按照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期限内,发包方不得收回发包的耕地,离婚后妇女户口迁出,但在迁入地未取得承包土地的,其原所承包的土地不得收回。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赤峰市妇联收到的投诉电话和接待的当事人中,有较多的妇女在离婚后,其所承包的土地被非法强制收回,从而导致其权益受到侵害。

2.妇女离婚再婚后,其对孩子的探视权、抚养权难以得到保障

父母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在妇女地位较为低下的当今,婚姻法中对于婚前财产的规定导致离婚时,女方基本无任何财产,这时男女就会以女方无力抚养孩子作为前提,拿到对孩子的扶养、监护权,日后女方要探望孩子时,男方基本不会同意,而在女方离婚后,有些孩子在母亲离婚时归父亲扶养,几年之后,父亲不尽扶养义务时,孩子又会寻到母亲,这时继父很难接受继子,因妇女家庭地位低,这时母亲行使抚养权时会受到丈夫的阻挠,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3.离婚后妇女户口难以解决

在我国,妇女结婚后,户口都会迁入到丈夫家,离婚后,户口想迁出时,但会受到前夫家庭对户口本的控制的影响,不给予配合,这时妇女想迁出户口就很难实现,而公安机关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介入,所以这时妇女的权益得不到及时保障。

二、赤峰地区妇女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妇女权益在诸多方面受到侵害,分析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赤峰地区近几年城乡不断发展建设,赤峰自2000年以来,城市不断进行发展,新城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修建,各种工业园区的投资建设导致耕地不断的被征收,征地补偿款的发放针对于农村村民而言是一种不菲的收益,由于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从夫居的社会习俗、还有违背法律的村规民约的深刻影响,农村妇女从中的很多应得权益被剥夺。

(二)婚姻法针对个人财产的规定,导致妇女离婚后无可享有的财产

2001年我国婚姻法修改后,针对个人财产不会因婚姻关系存续期的长短而转化为夫妻共有财产。在赤峰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妇女结婚往往以男方有房有车为前提,部分女同志结婚后便不再出去工作,以养育孩子和照顾家庭为主。而夫妻共有财产又以婚前男方财产为主,所以当离婚发生时,女同志能得到的财产微乎其微。这时,妇女因经济条件不好,很难获得子女的抚养权和监护权,从而使抚养权受到侵害。

(三)公安机关户籍管理规定,导致妇女权益受到侵害

离婚后,妇女需要把自己的户口迁出,然而户口的迁出需要拿户口本去办理,可因离婚,前夫与其矛盾不可调和,这时前夫根本不会配合,故意刁难或找各种借口,迟迟不愿把户口本交付给她,这时妇女的户口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同时与户口相关的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

(四)赤峰地区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低,极大影响其在家庭中地位

由于传统思想和教育水平的影响,赤峰地区农村妇女大部分还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在家庭中依附意识较强,往往在家庭中处于依附、从属地位,从而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导致农村妇女对自身认识、自身权益的维护、自己的经济状况,在与丈夫发生矛盾时,谈判能力不强,自身权益受到伤害不知道如何合理、合法的去争取和维护。

三、改善农村妇女权益受侵害的措施

(一)妇联加大宣传力度

妇联组织是妇女同志的坚强后盾,在赤峰地区,赤峰市妇联虽然建立了妇女儿童权益维权工作室,组织了大批志愿者为妇女儿童维权,在日常工作中,妇联会组织部分专家、学者不定期到部分社区、街道进行妇女权益的维权宣传,宣讲相关法律知识,但覆盖面较小,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不组织此类活动。而实际中,赤峰地区妇女权益受到侵害,往往发生在农村,这就要求妇联在进行妇女权益保护宣传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覆盖区域,不但在城市组织,更应该在农村组织,尤其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村委会成员而言,更应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从而遏制或减少侵害妇女权益事件的发生。

(二)基层组织应该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文化知识、法律维权意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妇女的自身素质

基层组织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向农村妇女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训、学习,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妇女同志的文化修养,增强其独立自主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如在村委会创建图书阅览室,创办法律大讲堂,组织文艺演出队等。基层组织应把妇女同志组织起来,参加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增强农村妇女的维权意识。

(三)改变公安机关户籍管理制度

公安机关目前户籍管理脱离不开户口本,许多妇女同志在离婚后因拿到户口本而无法迁出户口。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允许其凭离婚证或离婚判决书、离婚调解书办理户口迁出事宜。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婚姻法》相关规定,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我国公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地区,部分女同志在结婚后,往往不会再继续外出打工,而是在家相夫教子,另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女同志在结婚后往往去夫家生活,这时男方会提供不动产和一些其它生活用品,这些物品多为非消耗品,而女方陪嫁多为动产、易消耗品,随着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延长,男方提供的财产依然还会存在,有时还会增值;而女方财产则会减少甚至消失。当夫妻感情破裂离婚时,女方个人财产所剩无几,根据现行婚姻法的规定,个人财产不会转化为夫妻共有财产。这时,如果当夫妻共有财产少,妇女在离婚后,往往生活会陷入窘迫,身无分文,居无定所,生活没有寄托。所以,应进一步修改我国婚姻法,根据婚姻关系存续的长短、财产价值的大小来确定个人财产转化为夫妻共有财产,从而更好的维护妇女的权益。

篇5:农村基层妇女工作问题调研报告

**镇位于**南部,东至李树乡、中寨镇,南邻贡溪乡,与贵州省天柱县坪地镇接壤,西连新寨,天堂乡,北靠晏家乡。总面积101.3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8个自然寨,169个村民小组,3574户,14898人,其中劳动力8459人,外出打工人数达3765人,剩余劳动力大多以农村妇女为主。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该镇各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大多为妇女,妇女成为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形式下,抓好基层妇女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抓好基层妇女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心骨作用,已经成为我镇妇联工作发展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狠抓基层妇女工作的意义探讨

随着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被称为“农村留守妇女”。可以说,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妇女正扮演着农副业生产的生力军和新生活创造者的重要角色。她们集生产劳动、家务劳动、抚养教育孩子和孝敬老人等多重重担于一身,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撑起了农村发展的一片蓝天。因而重视这一群体,尽快解决这一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基层妇女工作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镇妇女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状。

一是重视不够,工作开展难。由于**镇系**南部中心重镇,工作任务繁重,而妇联工作就被忽视冲软任务和务虚的工作,虽然说要实行“党建带妇建”但是往往过于重视党建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妇联的重要性,仅仅是组织妇女群众搞些文体活动,或者是配合乡村妇女群众进行学习和培训,解决一些简单的家庭邻里纠纷等,难以充分调动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妇女思想观念影响。部分村组的农村妇女依旧是传统思想占主导,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谋求经济发展的做法还看不惯,持有抵触思想。

三是经济条件限制。农村留守妇女的收入较低。接近九成的留守妇女以从事种养殖业为主,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部分留守妇女家里有病人或有一两个孩子上学,高额的医疗费用和教育开支使家庭经济负担沉重。而作为乡镇基层一级,财力十分有限,对农村妇女工作缺乏必需的经济支持。据调查,村级妇女主任的工作待遇一年仅仅只有三千元。

三、对抓好基层妇女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在把妇女工作与农村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同时,突出妇女工作的重要性。

在健全党建带妇健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关键抓好“带”字,要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建工

作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要争取把妇女工作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研究妇女工作的例会制度。将妇女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其党政领导自然会主动思考、积极指导、尽力支持妇联工作,让妇联组织在新形式下更好的实现“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宗旨,更好的服务全局。

二是加大农村基层妇女工作经费投入,切实关心农村妇女群体。

要多渠道、多形式落实乡村妇女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适当提高工资待遇,或适当减少所兼工作项目,稳定基层妇女干部队伍;同时,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基本情况调研,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农村妇女实施关爱工程,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妇女群众,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和关爱。

三是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

大力推广技能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一方面加大宣传引导。组织专门力量收集致富信息和科技妇女致富典型,并采用科技电教片、妇女致富典型宣传片、文艺宣传等形式,调动留守妇女勤劳致富的热情。另一方面依托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妇女活动中心等载体组织留守妇女开展种植、养殖以及果树栽培、缝纫、刺绣等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她们发展特种养殖、反季节蔬菜等一些种、养技术,提高留守妇女科技致富的能力。据初步统计,**镇“十佳产业能手”“十佳庭院调解员”等“五个十佳”评选活动中,妇女同志占了30%,这也充分说明了抓好农村妇女工作的重要性。

四是积极引导农村妇女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来。

篇6:马克思妇女观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百年国际劳动妇女节座谈会上的主题发言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伴随始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既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构成,同时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变革。”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中国劳动妇女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引下,积极投身生动的社会主义实践,推动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社会进步的人间奇迹。在国际劳动妇女节百年之际,重温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问题和观点主张,期待能够引领妇女姐妹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实现劳动妇女的彻底解放。

平等

男女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核心和基础。女性卑贱的社会地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视为理所当然。在西方,从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指认女人是“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的人”到叔本华挖苦女人“既愚蠢又浅见”,是“精神上的近视眼”,妇女受压迫以“上帝的旨意”而合理存在。在中国,《论语》中所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尽人皆知,女人“头发长”必然“见识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仅讴歌妇女的伟大历史作用,而且指出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以大量的史实论

证了,“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部分地也处于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只是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妇女地位才由于体力以及家务劳动的作用局限而下降,以至于被剥夺了财产所有权,被排斥于社会劳动之外,沦为家庭的奴隶和男子的附属物。男女平等问题反映的不仅仅是男女地位差别的简单社会现象,而是相对于两性之间在社会各个领域内普遍存在的不平等而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倡导的男女平等是指在承认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在认同男女两性的人格、尊严、价值平等基础上,保障男女两性在社会地位、发展机会、权利责任以及家庭生活上的平等。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从国家政策层面积极推进男女平等的实现,包括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经济资源,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经济政策,支持妇女参政议政的政治参与政策,法定婚恋自由的家庭政策,等等。新中国六十年,在全国各级妇联组织的坚强领导和积极推动下,我国妇女地位获得极大提升,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男女平等的各项政策有效实现。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发展”、“市场”、“理性经济人”、“利益”等观念传播和社会价值追求的偏移,男女平等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比较突出的女大学生择业问题,由于婚恋、生育以及家务的拖累,女大学生甚至女博士、女硕士在求职时经常遭遇“女生免问”的尴尬,这反映了在简单的市场原则下,女性从家庭角度承担的社会劳动在对经济效益和GDP的片面追求中被抹杀了,女性由此失去或减少就业机会,这是对男女平等和社会公正原则的践踏。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通过扎实有力的工作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妇女的意愿,切实维护妇女的权益,真正体现对妇女的关心。”

劳动

事实上,实现男女平等的主体是妇女自身,而社会劳动成就女性的独立和尊严。恩格斯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定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列宁也指出,“要彻底解放妇女,要使他与男子真正平等,就必须有公共经济,必须让妇女参加共同的生产劳动。”女性唯有积极投身于社会劳动,才能在创造现实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存在价值,获得真正独立和社会认可。进一步说,女性的自尊、自立和自强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内在原因和现实路径。首先,经济独立是女性自立的经济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恩格斯指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职业女性通过劳动获得经济报酬,打破了男性在婚姻、家庭以及社会上的经济统治地位,这是实现男女平等的现实基础。其次,女性在社会劳动中得到教育,提升自身素质。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2008-2009年调研项目——“返乡打工妹的生存现状与政策需求”的研究报告认为,打工妹在沿海和发达地区的打工经历提升了打工妹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现代性”,她们返乡以后的就业乃至自主创业成为当地建设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落后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反观打工妹返乡原因,则主要是由于打工妹文化程度偏低,难以向管理层跃升,不得不在特定的年龄段顺应家庭生活的需要返回了村镇。众所周知,女性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家庭甚至民族的文明程度,女性在现代化的社会劳动中不仅以经济独立追求自身独立,而且通过提高个人素质,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女性的真正价值所在。

应该说,女性职业化是新中国妇女工作的重要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据近几年的调查及报道显示,不少青年知识女性职业信心不断降低,男女平等观念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甚至出现倒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事业型不如生活型”等思想观念大有蔓延之势。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2001年举办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在19000多名被接受调查者中,34.1%赞同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2004年《当代中国性别期待调查》网络调查分析表明,除了有34.5%女性表示中立态度外,有40.5%较高学历的女性认同此观点。表面上看,这些观念反映了女性依附心理的现实外化,是女性缺乏独立性的一种表现,其实质则是女性“自尊”、“自立”意识的倒退。与之相伴生的是女性以及整个社会对女性美、女性享乐等“女性意识”的津津乐道,而女性恰恰在这种高度的自我关注中迷失了自我价值。一句话,妇女要“自立”,要实现男女平等,关键得靠自己。

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历史上看,妇女受剥削和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剥削和压迫。毛泽东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考察看到旧中国妇女的处境,“她们没有政治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她们的痛苦比一切人大。”正因如此,妇女反抗的意愿尤其迫切,力量尤其强大。毛泽东认为,妇女解放就是实现男女的平等和自由,妇女解放是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组成部分,离开了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同时,没有妇女解放,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妇女必须参加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斗争。回顾中国革命的进程,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妇女在党和妇女组织的带领下确实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正如毛泽东为《中国妇女》创刊题词所言,“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篇7:妇女工作问题研究

一、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优化格局,凝聚社会维权合力

1、优化发展环境

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加大妇女儿童发展的政策保障。妇女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去年以市委名义召开了全市妇女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意见》,对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进行重点部署。2013年是人代会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改造、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列为十项民生实事项目。2012年以来连续两次以市委办、市政府办文件出台两轮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十项行动”,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市政协去年就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开展专题议政,并形成专项报告提交市政府。今年市人大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项执法检查,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对我市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市委组织部将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主体班次,去年成功举办了全市首期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争取财政支持,从2012年起在预算内按照常住人口中妇女人均1.33元的标准增加了专项工作资金,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2、畅通维权通道

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妇联系统信访接待、首问负责、全员接访、跟踪反馈等工作制度,开通“**”维权热线,并将“**”纳入市政府“12345”服务平台,随时接访,全面畅通妇女维权“绿色通道”。建立妇女议事制度,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座谈,下基层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妇女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对于议事中反映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争取党政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寻求多渠道的解决途经,促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建立代表联系制度,主动联系女代表、女委员、女企业家等,了解她们对妇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拓展妇女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3、打造维权平台

在全市建立完善市、镇、村三级妇女儿童活动场所,筑牢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基地。在市一级建立妇女权益维护中心、婚姻家庭指导站,在民政局建立康乃馨家庭工作室和家庭暴力庇护所;对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和功能升级,积极打造妇女儿童素质提升的阵地。在镇一级已建成2个镇级妇儿活动中心,并由各镇(街、区)妇联牵头建立“康乃馨维权工作室”,帮助妇女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在村一级按照“优秀、示范、达标”三类分类推进“妇女儿童之家”建设,通过现场观摩、召开推进会、加强考核等手段,加强妇儿之家的管理和使用,重点打造了维权站、心灵港湾、连心桥等“一家一品”维权特色品牌。目前已创成21个“省级示范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还有10个妇儿之家正在争创省级示范点。

(二)完善机制,强化维权工作保障

一是建立宣传培训机制,将每年的3月定为维权宣传周,开展文艺演出、广场咨询、法律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编印法律知识手册,组建老妈妈普法宣讲团,广泛开展维权宣传。组织镇、村两级妇女干部每年4次到两个法庭参加业务培训,通过专题授课、庭审观摩、案例参阅、座谈讨论等培训形式,提高妇联干部法律理论水平和调处婚姻家庭纠纷的能力。二是建立反家暴联动机制,构建“一个小组、三项制度”,建立反家庭暴力工作组,由司法行政部门和妇联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坚持打击惩治和教育化解相结合,公安机关建立了考核机制,将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情况纳入基层派出所工作考核;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定期将家庭暴力案件接警处理情况向工作组成员单位公布;建立重大案情研判制度,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时,召开工作组会议,进行分析、研判,合理处置。三是建立合作调解机制。成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将婚姻家庭类纠纷列入“大调解”工作范畴。主动与市法院沟通协调,推动2个基层法庭成立婚姻家庭合议庭,同时各镇(街、区)妇联与两个法庭签订《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合作协议》,妇联干部参与婚姻家庭纠纷类案件的陪审和调解,诉调对接,提升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处置效果。

(三)健全队伍,提高维权工作实效

在全市吸纳社会各界热心妇女儿童事业的力量,组建了四支维权代言人队伍。一是建立专职代言人队伍,以市、镇、村三级妇女干部为主力,建立专职代言人队专职服务妇女儿童需求;二人是建立专业代言人队伍,以公、检、法、司、民等部门相关科室的负责人组成,在相关政策文件制定、实施的过程中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三是建立专家代言人队伍,由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组成,为女性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和案件代言等志愿服务,如全国优秀女法官**牵头成立了“**调解工作室”,检察院“知心姐姐”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等。四是成立特邀代言人队伍,挑选部分“两代表一委员”中的代表组成,围绕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问题开展调研,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议案、提案,维护妇儿权益。

(四)关注民生,推动重点难点问题解决

1、全力解决妇女发展就业等问题

每年开展女性创业意识、就业技能、种养殖技术等专业培训,推行妇女创业贴息贷款,推荐女性创业就业项目,帮扶妇女发展。关注单身青年生活,设立“玫瑰有约”联谊交友俱乐部,每年七夕、双十一举办大型公益相亲交友活动。今年,我市启动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为了全力保障广大农村妇女在这项工作中的合法权益,我们密切关注、主动介入,从源头入手,实现了四个保障:一是政策保障,在工作正式启动前,我们多次主动和农委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市政府动员会议上对离婚妇女土地权益进行了重点部署。二是组织保障,经过我们多方沟通和积极争取,我市6个乡镇的妇联主席全部都加入了各镇、街、区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领导小组,保证了乡镇妇联主席全程参与此项工作。三是培训保障,组织各镇、街区妇联主席参加了全市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专题培训,村(社区)妇女干部同步参与各级专题培训,让基层妇联主席学习掌握具体政策和详细内容,让她们在具体工作中成为“内行”;四是宣传保障,妇女干部进村入户向妇女群众宣传、解答土地确权政策,确保让妇女群众知晓“登有其名”的必要性;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基层妇女干部积极参与协调,为妇女群众争取应有的权益。

2、探索解决村级妇女干部待遇保障问题 建立村(社区)妇女干部考核激励关爱机制,每年对村级妇女干部分三个等次进行考核奖励,同时每年为村(社区)妇女干部赠送一份关爱女性综合保险,提高妇女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每年对离岗时间较长,且家庭贫困的妇女干部进行慰问,让她们感受组织的关怀。

3、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实施小公民道德教育实践计划,在全市各村、社区以及大全集团、**农行、移动公司共成立了83所“家长学校”,并联合地税局成立爱心助教实践基地。与教育局联合,在全市启动了“关注家庭教育 关心少儿成长”爱心助教活动,组建科学家教、爱心助学、心理咨询、课外辅导4支队伍,开展各类家教服务活动。实施千场家教指导活动,已开展亲子沟通、法治专场、安全知识、预防性侵害等专场公益讲座25场,受益者近万人。开展七彩假日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各类青少年文体活动,丰富未成年人课外生活。

4、持续开展特殊儿童群体关爱行动

一是帮扶贫困儿童,连续十二年开展“社会妈妈”爱心助学活动,共为千余名贫困儿童找到牵手结对的“社会妈妈”。以2012、2013、2014年六一为契机,先后开展了“社会妈妈十年路”表彰大会,“童心 同梦”圆梦行动、“彩虹的约定”微公益项目以及儿童公益嘉年华活动,在全社会一次次掀起公益助学和爱心帮扶热潮。联合市农行在妇儿中心开设“爱心课堂”,让贫困儿童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与市民政局共同开展“贫困儿童成长促进计划”,为贫困孩子赠送了书柜、书卡等爱心物品;二是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依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开展“蒲公英”行动、“留守流动儿童安全守护”、“青色护童计划”等活动,联合市国土局为留守儿童赠送“四季平安盒”,开设“爱心书屋”和“公益课堂”。以市公安局女子特勤中队成员为主力,成立“护童天使”巾帼义工服务队,在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村(社区)建立“护童天使”蒲公英服务站,为流动儿童提供信息咨询、心理辅导、情感关怀等服务。三是关注女童身心健康,联合公安局、法院共同实施女童呵护行动,与检察院“知心姐姐”团队共同开展“千场家教指导活动预防性侵害”专场讲座,走访部分女童家庭,发放知识手册,面对面普及女童安全保护知识。

5、全力推动单亲特困母亲帮扶行动 成立“单亲母亲互助联盟”,将每年8月的第二周定为“单亲母亲帮扶周”,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就业岗位推荐、子女学业辅导等多样化帮扶活动。为符合条件的单亲特困母亲办理低保证或特困职工证,尤其是为贫困单亲母亲赠送蔬菜良种和农资,每年赠送关爱女性综合保险,将特困单亲母亲纳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照顾。本月28日,我们将组建“女性手工艺能人联谊会”,将借助女性手工艺能人的力量,结对帮扶贫困妇女发展。下个月,我们还将与市慈善总会共同成立单亲贫困母亲创业种子基金,从资金、项目、政策指导等方面,扶助有创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单亲贫困母亲创业起步。

二、贯彻执行“两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贯彻执行“两法”,保障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思想认识方面,少数部门对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有些群众虽然知道“两法”,知道要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但在具体生活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部分妇女儿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当遇到侵害自身权益的情况时,常常忍气吞声,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侵权行为的发生。在参政议政方面,女性的参政意识较男性而言仍显得相对淡薄,尤其是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意识还不强,妇女参政比例总体仍然偏低。在劳动权益方面,女性就业压力增大,女性整体就业层次相对较低。离职妇女干部待遇问题难解决。在教育权益方面,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教育是妇联、教育局等几个部门的事情,忽视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权益保障方面,由于家庭暴力导致妇女人身权益受侵害的现象还存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难以保障依然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职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两法”,切实维护好全市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一是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媒体宣传、主题活动、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两法”知晓度,浓厚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氛围,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爱妇女儿童的意识,增强广大妇女儿童的法制观念和维权能力。

二是不断凝聚整体合力。发挥妇联“联”字优势,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履行代表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进一步发挥协调推动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工作载体,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篇8:妇女工作问题研究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产生及其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然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现代化进程中的这种人口转移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态势。从家庭角度看, 在西方发达国家, 人口转移是整体式的, 而在中国则是分层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在农村形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大规模建设则需要大量的劳动工人。在城市劳动力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又有到城市工作的驱动以后, 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这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单向转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 以及相随的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 呈现出逐步增大的趋势。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由此产生。农村劳动力季节性流动, 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导致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障碍并没有被废除, 特别是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资源和利益, 如就业、就学、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等, 它们构成了阻隔农民工进城的最大障碍。这些障碍提高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受市场的影响, 也会有没工作做的时候, 由于没有失业等相应的社会保障, 在城市生活的费用很难承受得起。在很难承受高成本的情况下, 一个人外出是大部分家庭的唯一选择。结果是使农村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在家庭模式上, 夫妻分居将是一个独特而长期存在的现象;在生产模式上, 导致“男工女耕”和农业女性化现象。①

在面临去留抉择的时候, 绝大部分妇女为什么会选择让她们的丈夫外出而自己留守呢?第一, 农村性别分工弹性 (留守妇女既能“织”也能“耕”, 是劳动中的多面手) 使留守妇女在男性流入城市后, 能够独立承担起全部农副业劳动和家务劳动。第二, 被农村妇女和男性内化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与“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的影响, 女性在转移中处于劣势 (表现为她们有生育和持家的刚性任务、体能的限制、文化程度的低下等) 。第三, 农村家庭仍是一个居住、生育和经济生活的单位, 农村妇女往往将自己个人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因此, 争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成为留守妇女留守的根本动力。第四, 城市提供给农民工的工作往往是重、脏、难、险的活, 这些工作只能由男劳动力做。由于城市用工的灵活性, 男性劳动力也可以在农忙季节回家赶干重活。第五, 留守妇女的形成是农民家庭追求生存理性的同时追求经济与社会理性的表现, 也受制于农民家庭的资源能力与价值观念。

农村中大批男劳力离开农村, 奔向城镇谋求新的职业, 这就造成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责任落在了留守妇女身上, 留守农村的妇女不仅是家庭生活中的主角, 同时也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约88%的留守妇女依然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 有条件的在农忙之余还搞点副业, 如养鸡、养猪等。农村妇女由于男主角的缺位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家庭事务的管理者、决策者的角色, 成为赡养老人、子女教育、农业生产等家庭生活的主角, 其自主性明显增强。

农村留守妇女的地位变化更表现在参与社会方面, 维系着家庭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中的地位, 从而在客观上增加了她们与社会联系的机会, 激发了她们的社会参与积极性。农村留守妇女对村务的实际参与对于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和主体性, 完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其中留守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调查显示, 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 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据统计, 河南有600多万名农村留守妇女②。她们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 要家务、农活一肩挑, 长年累月地独自撑起一片天, 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各方面素质都有所提高, 她们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坚强后盾的同时, 生存状态堪忧, 也遭遇种种艰难困境。

1.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 身心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绝大多数留守妇女, 既要承担起农村生产的日常管理工作, 又在家庭生活中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之中。留守妇女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 她们既要耕种自家承包的土地, 又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各方面的生活, 有的还要在就近的企业上班或自己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家中所有的农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 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负担更是沉重。留守妇女柔弱的肩膀承受着双重重担, 她们的劳动强度很大, 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农村留守妇女角色的转变, 无形中加大了妇女的劳动强度, 阻碍了她们的地位提高和生存状况的改善。除了承受较大的劳动强度, 留守妇女还要扮演社会与家庭的各种角色, 承受来自于孩子教育、安全因素、丈夫外遇、与老人相处等方面的心理负担, 这种长期体力的重负和心理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质量, 身心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同时, 留守妇女由于丈夫长期外出, 缺乏交流倾诉对象, 加之农村娱乐生活单调, 多集中于和邻居聊天、看电视、打牌这三项, 一些留守妇女出现心理失衡症状, 出现脾气暴躁、产生失眠、多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相对稳定, 但也存在隐患。

为了提高家庭的经济收入, 外出打工是不得已的选择, 多数的农村留守妇女对此表示赞同和理解。据调查, 有67%的留守妇女认为与丈夫感情很好。有27%的认为感情较好。无论是年龄较大还是年轻的留守的妇女, 她们对于在外务工的丈夫, 关心较多的是他们的健康与安全、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等, 丈夫外出打工对于夫妻感情的影响客观存在但不甚明显。但是, 夫妻长期两地分居, 感情方面的交流自然减少, 使得双方在情感上的距离变得更为疏远。70%的被调查者认为, 多数家庭的丈夫几乎不主动问及家庭事务, 更不会主动与妻子交流情感。特别是对于那些感情原本薄弱的夫妻来说, 空间的分割一旦形成, 容易导致原有婚姻的破裂。近年来, 农村留守妇女中的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 农村“打工婚姻”离婚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留守妇女大多法律意识淡薄, 她们为家庭做出了很多牺牲, 但当出现婚变时又无法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农村留守妇女在子女教育方面出现新问题。

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之一, 是能够获得儿女接受良好教育的经济来源。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 一个父爱缺位的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很不利。留守妇女在子女教育方面要同时充当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去教育孩子, 这对留守妇女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由于承担繁重的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 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留守妇女根本无暇对子女进行养成教育。大部分留守妇女认为自己在孩子身上花费了很大精力, 但显得力不从心, 尤其是对男孩子的教育。有的留守妇女对孩子往往是物质上的满足大于知识的教育和方法的引导, 出现了“重养轻教”现象。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主要表现在吃饱穿暖等方面, 有条件会进一步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最根本、最应该受到关注的孩子心理和道德等问题往往被忽视。一旦孩子在某方面出现问题, 妈妈就会自责、愧疚, 出现明显的挫折感和失落感。

4.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匮乏, 安全感较低。

闲暇时间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留守妇女闲暇时间的多少, 与留守妇女从事的生产活动类型和留守妇女的生活观念这两个变量有关。从类型上讲, 留守妇女以“半休闲”居多;以消遣性的娱乐活动为主, 提高性的学习创造活动则很少。从闲暇时间的利用质量上看, 许多妇女把带小孩、做家务、从事非农生产等都算作是闲暇时间所做的事情, 因此, 所谓的闲暇时间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休闲, 只是相对于农忙时间而言不那么紧张而己。农村留守妇女的闲暇生活, 往往与家务劳动混淆在一起, 常常是一边做家务一边聊天或看电视。留守妇女由于丈夫常年不在家, 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都落在了自己身上, 所以真正空闲的时间更少。调查显示, 约78%的农村留守妇女认为自己几乎没有或很少有闲暇时间。在稀少的闲暇时间里, 有28%的妇女在聊天, 20%看电视, 12%打牌, 8%辅导孩子作业, 8%带小孩, 12%回娘家, 10%做家务, 2%看书。况且, 由于青壮年男性村民的长期外出, 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 农村的社会治安出现空档。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和违法犯罪几率的增加, 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家庭财产安全没有保障。留守妇女们普遍没有安全感, 她们除了担心家庭财产被偷还要防范一些犯罪分子的性骚扰。

5.留守妇女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变化的需要。

首先, 教育程度和科技素质偏低。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 一方面表现在普遍的受教育年限较低, 以初中学历教育为主, 加上女性身体素质与男性存在差距, 导致其外出打工困难, 只能滞留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另一方面表现在其科技素质不高, 对职业技能掌握不够。其次, 缺乏自觉性和进取精神。农村留守妇女从家庭生活的后台走向前台, 从配角走向主角, 从执行者走向决策者, 成为“顶梁柱”、“主力军”。然而, 这个过程不是建立在农村留守妇女主动自觉的基础之上, 而是在丈夫缺席后的一种被动适应。第三, 政治参与水平较高, 参政意识比较低。留守妇女是流出地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政治参与的机会虽然增大, 但参与比例仍较低。

三、进一步促进河南农村留守妇女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妇女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力军, 更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依靠力量, 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促进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的发展:

1.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农村留守妇女是我国农村家园的守护者和建设者。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法律、政策和项目的时候, 都要注意是否会对男女两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避免性别歧视, 以保证农村的女性能和男性一样平等参与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制定涉及妇女利益的方针政策时, 要“以人为本”, 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女性的发展结合起来, 使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党和政府可通过依法制定农民工农忙假的政策来减轻留守妇女的生产劳动强度, 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应开发多种适合女性生产经营的领域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重点扶持, 通过建立农村生产互助组织, 帮助有困难的留守妇女家庭解决所面临的生产、生活难题, 从而减轻留守妇女的劳动负担。

2.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法规, 进一步加大对购买和使用农业大型机械的补贴力度, 鼓励农民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劳动, 把留守妇女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要加大农业新科技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农村留守妇女依托农函大、农业科技推广站和农村妇女学校等科技培训阵地, 学习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有针对性地组织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 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 提高其在非农生产领域就业的能力, 帮助她们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举措时, 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和需求, 把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整体规划, 在培训指标和经费上向女性倾斜, 扩大农村留守妇女的受益比例, 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素质和发展能力。面对当前农业女性化的趋势, 要继续大力实施“培训百万名农家女”工程, 采取通俗易懂, 现场指导方式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留守妇女自身素质和科技致富本领。

3.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留守妇女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有了新的精神需要和精神追求。她们渴望走出“文化沙漠”, 用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来丰富头脑, 愉悦身心。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各级政权组织和社会团体应结合农村妇女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 让农村妇女在参与中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村委会、基层妇联可以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将留守妇女组织起来, 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 如唱卡拉OK、农业知识问答竞赛等, 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 使其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当前更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创新文化活动载体, 开展“讲美德、创三化 (净化、绿化、美化) , 建设文明新农家”竞赛活动, 调动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4.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可设立维权热线, 在村组建立维权服务站, 由妇女组织的负责人牵头维护本村组留守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积极向她们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增强留守妇女的维权意识, 有效防止和解决留守妇女人身财产受侵害的问题, 搭建留守妇女关爱平台, 为她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让留守妇女能够“平安和谐留守”, 幸福美好地生活。还要积极培树、宣传在创业就业、科技致富、孝亲敬老、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留守妇女典型, 放大示范、激励、带动效应。同时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如让男性农民工定期回家探亲, 帮助农村留守妇女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难题。

总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农村留守妇女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但也出现了严重的农村妇女留守问题。全社会应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的弱势地位, 采取得力措施, 给予她们足够的关爱和扶持, 帮助她们走出困境, 使她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摘要:农村留守妇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坚强后盾, 同时其生存和发展状况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 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才能使农村留守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

关键词:河南,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高小贤.农村妇女研究综述 (1991-1995年) .妇女研究论丛, 1997, 2.

上一篇:英语校本课程计划下一篇:年终人力资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