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古诗苑漫步

2024-04-1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古诗苑漫步(共11篇)

篇1: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古诗苑漫步

第五单元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写作学案

一、诗词接龙:

我国不愧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阳春布德泽,.夏天我们会吟:接天莲叶无穷碧,.秋天我们会吟: 木落雁南度,.冬天我们会吟:忽如一夜春风来,.二、辑古诗、品古诗

1.默写你所要鉴赏的古诗

2.交流这首诗的美点

三、练笔,让自己文采飞扬

写法指点:1.选择一个独特别致的角度,避免平庸;

2.选择评析、鉴赏的切入口,充分借鉴课内外所学的鉴赏方法。

例文指引:

执著的等待

多少个夜里,她渴望走进梦的故乡,因为,她太累了。然而,多少个夜里,她又从梦中醒来,独自体验着夜的凄清。

她叫李清照,自从和丈夫分离后,她常常夜不能寐。这不,今晚,她又从梦中惊醒,是那样地失落,那样地憔悴!起床点起油灯,想驱走内心的黑暗。借着灯光,她仔细打量着房里的每一件器具。忽然,目光又停留在桌上那只很旧的杯子——那只她为丈夫饯行喝酒用的杯子上!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酒杯,两只鸳鸯安详地停留在水面。看着这两只相亲相爱的小鸟,她有些心酸,又有无尽的失落。看着孤单的自己,不觉心里空荡荡的。轻叹一声,拿出那天为丈夫饯行喝剩的半瓶菊花酒,自斟自饮起来,不觉潸然泪水„„

喝吧,等吧!也许,天明,他就会回来。她期待着,苦守着。终于盼到一丝光线从窗户跃进小屋。天亮了,她似乎有些高兴,门吱嘎一声打开了。站了许久,她才习惯性地抬起昏沉的头来,大雁又飞回来了,可是,她分明感到云中锦书还未寄到。天空已不再美丽,白云已不再白皙,大雁已不再动人!终于,她发出了一声长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继续等待吧!白云戏弄自己不要紧,大雁欺骗自己也算不了什么。

兰舟停泊在岸边,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恬静。告别天空,她轻解绸带,霓裳顺着臂膀缓缓落下,是那么妩媚动人。她知道对丈夫的想念始终笼罩着自己。

唉,划船去散散心吧!也许可以排解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她踏上小船。秋风吹来,她打了个寒战。坐在船头,眺望岸边那不知名的花朵,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曳、挣扎,终于花瓣被风无情地扯进水里。被卷进水中,从船下淌过,发出哗哗的响声„„看着这一切,她鼻子一酸,不禁发出:“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叹息。

划船吗?不!她不忍心看着花被水卷的影子。去找丈夫吗?不!自己走了,丈夫又到哪里来找自己呢?放弃等待吗?不!她不想放弃,因为她知道,丈夫也在不知名的地方思念着自己呢!所以,她只好选择执著地等待。想着这一切,她不禁道出了内心的情愫:“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她回到岸边,踏进院子,虽然菊花满院,可却无心采摘。举起艰难的步履,无精打采地向自己的小屋走去,继续着无尽地等待、折磨„„

[评语]

文章成功地对古诗词进行改写,使文章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对李清照《一剪梅》

一词的内容、词人写作时的心情、背景进行想象,感情真挚、合情合理。穿插《一剪梅》的语句,使文章转接自然、不留痕迹。

篇2: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古诗苑漫步

精彩开篇词

登高望远,每每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气;浪迹天涯,时时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这些浩如烟海的诗歌,或咏山川名胜,或颂边塞将士,或诉百姓疾苦,或鞭鞑权贵腐败,或抒发人生情怀┅┅读之往往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回味无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诗歌奇葩中尽情徜徉吧。)学习目标

1.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诗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背诵小学阶段和初

一、初二年级应背的古诗。2.以小组为单位,编辑诗词。

(1)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2)可按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3)可按主题:①描写四季的古诗;②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③描写花鸟虫鱼的古诗;④抒发离情别绪的古诗;⑤表达友谊的古诗;⑥表达哲理的古诗。(4)可按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教师准备

设计活动内容,制作课件,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展示、总结。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两三千年绵绵不绝,代代相承,不断向前发展。今天,古典诗歌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神州大地孕育了众多杰出的诗人,留下了无数光辉的篇章。

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陶渊明的“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陆游的《书愤》;从东坡的《念奴娇》到稼轩的《永遇乐》;从“三曹”到“四杰”;从王(维)孟(浩然)到高(适)岑(参);从李(商隐)杜(牧)到周(邦彦)柳(永);从“苏门四学士”到“中兴四大诗人”;从李煜到李清照;从欧阳修到姜白石;从刘禹锡到王安石;从李长吉到龚自珍„„这一串串光辉的名字,以及他们所留下的无数优秀诗篇,足以彪炳史诗,光耀千秋!

背诵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可以聆听教诲,可以受到熏陶;如同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觉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二、课堂展示—交流与探究

(一)四季诗之韵

春之美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美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夏之韵在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头”„„

秋,“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在诗人的眼里是悲凉的,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冬孕育了梅花的骨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描绘了塞外风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抒写了北国风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品味诗之情 ▲品味乡愁

乡愁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孤寂;

乡愁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伤; 乡愁是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叹;

乡愁是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彳亍。▲品味送别

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而高适在《别董大》中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安慰朋友;

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品味爱国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王昌龄《出塞曲》:“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品味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三)风流诗之人 ▲李白之千古名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之千古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白居易之千古名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苏轼之千古名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雨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王维之千古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李清照之千古名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篇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古诗苑漫步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依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及不同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分析文章在结够上的特点(C组同学讨论完成)。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4.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二、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三、概述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志趣美。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制作flash课件。

2.深入了解学生,按2:5:3的比例进行分层分组。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全文仅114个字,就把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使人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人文背景及写富春江的诗文。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三、展示地图。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浙江省杭州市富春江富阳至桐庐的地段。明确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作者乘船从富阳至桐庐这一段旅途中所见到的奇山异水。

四、展示分层学习目标。

五、解决翻译课文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六、分层、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C组同学回答)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写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并且环绕“独绝”展开描摹,结构脉络分明。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本文先写水,后写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在写景的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明确: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水之清。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突出水之急。

⑶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作者在这里写树之寒,实际上是反衬山之奇。

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突出山之势

⑸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山之音。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突出山之力。

⑺横柯疏条,突出林之密。这几句是补笔,补写群峰中的林深叶茂,突出了作者那种喜不自胜,流连往返的观赏之情。

4.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明确:本文的题目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信中没有出现人物,可文章又字字不离人物。

展示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根据内容分析,逐一展现。

七、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尽快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和志趣的句子。分层讨论得出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组)

明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表达出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B组)

明确:表达出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A组)

明确:这一句主要写人在奇景中的感受。触景生情,烘托了山水巨大的魅力,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意欲归隐之意。

八、概述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各组同学合作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九、回顾小结,总结主题。(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这篇文章通过对富春江至桐庐这一段山光水色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幽深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十、展示课堂练习。(分层练习)

A组:有人根据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异水”的特点,拟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水清现游鱼,请你根据“奇山”的特点,对出下联。

B组: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C组:本文是一篇山水名作,请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十一、展示拓展练习。(分层练习)

A组:解说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之地;

B组:改写《与朱元思书》;

C组:用自己的话叙述富春江的美景。

十二、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A组:写一篇游记,文体不限。

B组:仿照本文的结构特点,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

篇4: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古诗苑漫步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满怀激情感受诗的美好,领略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进行一次文学的美的熏陶;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语文视野;以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为主,课堂合作展示为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古诗词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合作能力。

课型设计:通过竞赛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教法实施:情感激励-兴趣培养-能力展示。

课前准备: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个组;布置好活动预习;教师准备好竞赛题目和计分表;多媒体课件;两名主持人培训。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堂导语: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篇名作如璀璨的繁星闪耀在文学的星空,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满怀激情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活动过程

主持人上台,宣布活动开始及活动答题要求、积分等事宜。

(一)、第一轮抢答题竞赛

主持人导入:漫步古诗苑,处处有诗情;生活大天地,古诗伴我行。首先我们进行“古诗伴我行”抢答比赛。答对为小组得10分,答错扣10分。

题目:

1、沐浴春雨时,我们颂--

2、观赏明月时,我们歌--

3、绵绵思念时,我们吟--

4、依依惜别时,我们说--

5、举步登高时,我们唱--

6、心中忧愁时,我们赋--

7、感谢老师,我们赞--

8、感恩父母,我们引--

(宣布各小组得分)

(二)、必答题竞赛

主持人导入:诗如歌,歌声悦耳;诗如酒,酒香醉心。下面让我们声情并茂诵古诗,漫步诗苑咏真情。

(由小组抽签答题,按抽得的题目背两首得20分,声情并茂加10分。时间1分钟。小组成员可相互补充。)

题目:

1、描写边塞的诗。2、描写春光的诗。

3、抒写离情别绪的诗。4、描写名胜古迹的诗。

5、抒写理想抱负的诗。6、描写花鸟的诗。

7、描写田园风光的诗。8、描写雨雪星月的诗。

(宣布小组得分)

(三)、第二轮抢答竞赛

主持人导入:歌咏情,诗言志,采得好句传心语,徜徉诗苑展才气。

(按要求抢答背诵古诗词,完全正确得10分。)

1、表达哲理的诗词。(此题抢答三次)

2、描写劳动人民辛苦的诗。

3、告诉我们珍惜时间的诗。

4、抒写爱国情操的诗。

(宣布小组得分)

(四)、腹有诗书气自华

主持人导入:刚才我们诗苑采撷诗词句,低吟高诵兴致雅。赚得珠玑明心境,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虽说我们年幼,却敢班门弄斧。都说李杜诗篇万古传,今天咱也练一练。下面按要求改古诗。例如,海内存知己,真情伴此生。

小组抽签题目:

1、劝君更尽一杯酒,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最是一年春好处,

4、莫愁前路无知己,

5、今日听君歌一曲,

6、春色满园关不住,

7、少壮不努力,

(宣布小组得分)

四、活动总结

统计小组成绩,评出前三名;各小组评出“风采选手”。为他们鼓掌。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领略了古诗苑风采,欣赏了诗情画意之优美。我相信,今天还稚嫩的我们,明天一定会成为新世纪的李诗仙、杜诗圣、刘诗豪,我会守望在今天的校园,期待着你们的成功!我以一首七律作为本次活动的小结送给大家:

携手漫步古诗苑,激情满怀颂华篇。

你歌唐诗风采美,我唱宋词意境甜。

山光水色多奇秀,风花雪月尽争妍。

含英咀华诗情浓,中华文化最灿烂。

六、作业

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每小组集体创办一期手抄报。

1.根据上句的意思,发挥想象改写下句,使意思能够连贯,而且力求富有意境。

2.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3.答题时间为80秒,视小组答题质量加10--30分。

丁兴刚

篇5:古诗苑漫步八年级作文

上幼儿园了,老师经常教我们背《唐诗三百首》,这是我对古诗最基本的了解。

成为了小学生,我开始接触唐诗宋词,那时爸爸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吟诗时的情景。他总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开始我是浅显地读一读,背一背,仿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

进入了中学,我读的诗文与作品更多了,不仅学会了思考,还学会了选择,我学着体味诗的意境,我会因“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气概而流出坦诚的泪水;也会由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人生愁绪而发出一声声深深的叹息;当然,我也会神往于“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境界。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从中可以领略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欣赏王子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一篇好的诗文,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品位,触动人的灵魂,荡涤你的心灵。

篇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作文

炊烟袅袅升起,这是村庄以自己的语言召唤着劳作的人们回家。桥一下子热闹起来,回家的男人扛起自行车,稳当地走过石桥台阶,然后飞快地骑上,一路铃铛,还不忘跟路旁人家热情地打招呼——“吃饭哉”,一会儿便不见了身影。菜农们在桥边摆了摊,拿着草帽,扇着风,披一件洗得泛白的蓝开衫,穿一双沾满泥土的自编草鞋,坐在台阶上,大声吆喝。放了学的孩子们横冲直撞嬉戏着,老农把摊子护在身后,斥责道:“小赤佬儿,小心点……”孩子们吐吐舌头,书包在身后“啪嗒啪嗒”地响着,跑远了。

水乡农村的时光,就如乌篷船欺乃的桨声,有声有色;又如桥下无声的流水,不慌不忙。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利欲熏心,枕河人家的日子就如湖水一般澄澈。

老人们爱在茶余饭后,坐在桥头光滑的石栏上,跷着二郎腿,剔着牙,天南地北地聊着,忘了夜色越来越浓。有时候,什么都不讲,享受着夏夜习习晚风,闭眼回忆往事,时间在这里停住了匆匆的脚步。待困意袭来,起身离去,却蓦然瞥见枝头圆月如镜。

几百年来,家乡的桥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或焦急或悠闲,或得意或失意,都被细心地一一收藏,随着岁月的洗濯,沉淀出一种特有的质朴古老的韵味。桥像一位饱经风霜、睿智深刻的老人,用他宽容的怀抱一视同仁地将所有水乡之子容纳,不管衣锦还乡还是落魄归家,它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观望水的每一次涨退,桃花的每一次开谢,梧桐树的每一次凋零。于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望见了桥,就像回到了家。

篇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古诗苑漫步

“写和读密切相关。它们各自的过程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移的。”我们的教材虽然把阅读和写作分开,但它们实际是紧密连结的,有着共同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以学习阅读为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阅读教材来指导学生写作。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为例,笔者在学期初就思考着如何构架课文阅读教学和单元写作目标之间的联系,在备课过程中心中始终牵挂着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在具体的教学中适时调整自己阅读教学的步骤及相关内容。以下便是笔者践行读写结合,将单元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几个方法。

一、水到渠成,课后归纳总结写作方法

当写作目标与该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一致之处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结束后来个“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地将其作为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

比如,第一单元的写作目标———记叙的线索。它包括以下内容:

1. 记叙文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2. 记叙的线索可以是人物、事件、一个具体的事物、情感的发展变化等。

3. 写作时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

4. 记叙的线索应该隐含在文章中,与文章内容吻合。

其中第三点提到记叙线索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这也是该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藤野先生》的叙事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另一条是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已经讲解清楚了,那么在总结课文内容时,就可把它作为写作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等进入单元写作训练时,学生对这一方法也就驾轻就熟了。

二、移花接木,将单元写作目标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有些单元写作目标可能不是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它与课文内容又有一定内在的联系。这时需要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给予“植入”,也就是将写作训练目标部分迁移到课文阅读教学中。

如第六单元的写作目标——学写游记。具体要求是:

1. 写游记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

2. 在写景时,可以移步换景,也可以定点观察。

3. 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

4. 还可以适当介绍与游览地相关的知识。

该单元的四篇文言文以游记为主,但很难说以上四点是它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毕竟又是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很容易忽略其写作方法的指导,那么就可能错失很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良机。

因为有了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所以笔者从一开始备课的时候,就在寻找它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契合点,最后发现完全可行。就单元写作目标的第一点而言,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柳宗元写《小石潭记》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的:“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其中既有移步换景也有定点观察。教师可以边讲授课文内容,边补充说明这便是游记的写法之一———交代清楚游览的经过。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单元写作目标也迎刃而解了。

再举写作目标的第三点来讲,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可以举《满井游记》为例,课文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细致描写,尤其是山光水色,最后作者用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画龙点睛地表明了自己对初春景色的喜爱。如果仅仅依据教参的要求,只要解释清楚这议论语句的内在含义即可。但如果教师能把其作为游记的写法之一传授给学生,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部分完成了单元写作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可见,只要教师心中有写作教学这根弦,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将单元写作目标这朵“花”移植到课文阅读教学这棵“树”上,那么植根于课文阅读教学的写作指导必将“盛放”。

三、深入挖掘、提炼、归纳和总结

教材编者在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里都附上了“写作导引”,它一方面简要介绍单元写作的要求,另一方面还结合具体的课文篇章加以举例分析。这样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的确容易理解和体会。但仔细研究:“写作导引”里所举的课文实例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过时”的。那么,是否可以引用单元课文内容来作为写作指导的实例呢?回答是肯定的。

以第四单元为例,其写作目标是: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具体要求为两方面:其一,写记叙文时,往往要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加入适当的描写。描写能让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还可以突出重点和中心。其二,在记叙文中适当加入抒情,能使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说明描写的作用,教材以冯骥才的《泥人张》(第四单元)为例,即作者通过对“海张五”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目中无人的恶霸形象。对于抒情的作用,编者以朱自清的《背影》(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文中几句简短的抒情,道出了作者的追悔、思念,及内心的五味杂陈……

如果教师仅是把这两个案例和学生交流或解读一遍,学生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很难说是深刻的。其实,我们阅读教学的课文资源既丰富又鲜活。

就这个单元而言,教师可以举的课文实例是不少的。《云南的歌会》中作者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分别侧重于人物、环境和场面的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和赞美,其中对人物(年轻女子)的描写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

还有《端午的鸭蛋》中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一个简单的动作细节描写就把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语言诙谐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而《春酒》中描写和抒情的语句更是俯拾皆是。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可见,这些记叙类文章中描写和抒情的手法都运用得十分巧妙。教师可采用串讲的方式,将其写法加以提炼、归纳,经整合后传授给学生。比如,以《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中有关描写的语段为例,告诉学生记叙文中描写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举《端午的鸭蛋》《春酒》等中有关抒情的语段,和学生阐述记叙文中抒情的意义所在。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写作技法的认识,而且也是对文本的又一次解读,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教材在与时俱进,无论是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篇目,还是单元写作设计都在改变,日趋完善。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也必然是一种趋势。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笔者先摸透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再将单元写作目标分散、渗透到单元课文阅读教学中,或是根据单元写作目标的要求,对单元课文的相关写法做提炼和整合。这样的过程算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益尝试吧。

摘要: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为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单元写作目标或渗透或归纳或补充到课文阅读教学中,这既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又能让写作指导课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目标,课文阅读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M].苏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篇8: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

那是一个夏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个好像种子的东西,我急急忙忙地跑回家查看百科全书,发现它的确是一粒种子,而且还是一粒百合种子,我想把它种在我家的花盆里,妈妈同意了。我把土扒开,把它小心翼翼地放了进去,生怕把它弄坏了,再把土埋上,看见没事,我心中的大石头才落了地。

过了三天,我想它怎么还没有长出来,即使没有长出来也应该发芽了把。我想拔开土看看它长成什么样子了。可是又不敢,只好让我的好奇心等等吧。又过了三天,我不经意地发现它长大了。我立刻把这一个大好事情告诉妈妈,我又去拿照相机,把它照了下来。

现在回想,我感到真奇怪,不禁人、物、事、景能给人带来快乐,植物也可以。世界上的事情多着呢!我以后要好好读书,增加美丽的风景。

在美丽的丹巴,有一条方圆几百里都知道的河——那就是美丽的大渡河,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美丽的大渡河吧!

大渡河是由小金河、金川河和牦牛河汇合而成的,所以叫做大渡河。

春天,如果你这时看大渡河美丽的景色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大渡河旁边的冰雪融化,化成水汇成小溪流下来,周围的花草树木给大渡河围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美丽的花坛,让你想到河里去游泳。

夏天,由于雨水的增添大渡河水变得暴躁了河水冲走了房屋、冲毁了路道,就连公路也败下阵来。过了几天,水退了、变清、变凉的时候。大渡河立刻变成了小朋友乐园,他们有的玩水、有的游泳、还有的竟然在用河沙雕坦克、城堡……

秋天,去大渡河玩的`小朋友们都增加了起来,他们有说有笑,可开心了。

冬天,大渡河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此时的大渡河立刻变成了鸟儿的乐园,它们在冰上“滑冰”可有趣了!

篇9: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古诗苑漫步

“快看!”妈妈将沉浸在梦想里的我喊醒。我用力睁开千斤重的眼皮,朝妈妈指的方向看去。嗬!在大桥的两岸一里多的路两排开着正盛的“桃花”。瞧,那“桃树”枝干刚健挺拔,叶子翠绿油亮,花型小巧玲珑,花苞犹如胭脂点点,花瓣又像素装淡粉,引人入胜,令人陶醉,真不愧是称为“早春仙子”的桃花。等等,早春?可这明明是腊月的严冬之时啊!桃花怎么会在此时开放呢?我用力的揉了揉朦胧的睡眼,在定睛一瞧,嗬,竟是两排假树!妈妈感叹道“真是像极了真花,就像春天来临了一样。家乡真美啊!”我听着听着就好像春仙子真的来临,为我驱走了所有的严寒。我的心中暖暖的,就像藏着一个小太阳。我不禁在心中感叹道:家乡的风景真美啊!

“砰”一声礼炮迫不及待的钻出炮筒,像顽皮的孩子窜上高空,撒下了一串串热烈的祝福。今天是舅舅的新婚之日,身为拉亲的我带着光荣的使命小心翼翼的将新娘子带到礼堂,礼堂红烛高照,热情好客的迎客松也热烈的欢迎着新娘子的到来。温馨的新房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上海交大才子配北大才女,真是天赐良缘啊!也是我们新农村的新气象。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开心的笑容,新娘的双颊更似桃花点点,脸上带着甜蜜的微笑。那一瞬间,我差点把她当成了那个温暖的春仙子,每个人都在笑,我知道那是在真诚的微笑中编织着那份最真诚的祝福。

篇10: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吞噬(shì):吞食;并吞。裸露(luǒ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篇1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均去欣赏一下富春江的奇丽景色。

二、解题:

“与朱元思书”——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三、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

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

5分钟后我们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

.学生自学。

2.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在读音和停顿方面还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的地方?

3.指学生读课文(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再指生读课文。

7.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你认为重点的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8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小组交流自学成果.3.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4.交流展示.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一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从,顺、随。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清澈见底。④奔:飞奔的马。

第三自然段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②负势竞上:凭依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边,名词作状语。(11)犹:好像,如同。(12)交映:互相掩映。

4.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

5.指生翻译课文。

六、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七、当堂训练。

考考你,屏幕出示练习题。

(1)

解释词语。

①风烟

②俱

③缥碧

④忘反

⑤相鸣

⑥轩邈

⑦急湍

⑧经纶

(2)

翻译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八、全班自由朗读全文

九、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思路,欣赏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致。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两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与朱元思书》这一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或图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可以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思考)。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8分钟后比谁说得具体。

.学生自学。

2.师生交流。

老师归纳:

(1)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和湍急(“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山之峻峭,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形声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师质疑: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写景的顺序。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三、探究拓展

参考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参考2.置身于这样的奇山异水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请你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结合这句话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提示: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富春江的山奇水异。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恶尘俗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四、当堂训练。(幻灯片)

你一定能准确解答语段后的问题!(来吧!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3.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4.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5.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2.文学吴均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5.一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

竞轩邈

泉声鸟声蝉声猿声6.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放飞想象的翅膀。

请将这篇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加入自己的想象。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三峡》吧?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与朱元思书》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二、展示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首轮学习

(一)自学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拿起笔勾划出自己不认识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和字典,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4钟后比一比看谁学的更好!)

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二)交流研讨

.词语展台:同学主动把本文的生难字写在黑板上。

2.师生共同从音形义三方面完成黑板上所写的生难字。

3.学生在随堂练本上开始练习。

(三)质疑答疑

.学生质疑:你还有哪些字读不准字音的提出来,其他同学帮你解答。

2.教师质疑:读这篇描写山水景物的应注意些什么?

四、朗读指导

.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找4-5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准确的评价。

五、专项训练

.指名读课文。(后进生)

2.给下面的字注音。

缥()

湍()轩()邈()泠()

戾()

纶()鸢()窥()柯()

3.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

,字

、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

六、课堂小结

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看看有多少同学会背课文了。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由学生齐读课文直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展示目标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对于不能解决的字或句子做上标记,组内共同讨论,实在不会的大家共同讨论完成。(时间8分钟,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教师对重点词语突出强调并进行板书。

(三)质疑答疑

.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或句子,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2.教师质疑:教师提问重点字的理解或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

(四)专项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风烟俱尽()

(2)从流飘荡()

(3)一百许里()

(4)水皆缥碧()

(5)直视无碍()

(6)急湍甚箭()

(7)皆生寒树()

(8)负势竞上()

(9)互相轩邈()

(10)争高直指()

(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

(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

(16)横柯上蔽()

(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1.(1)全,都

顺着

表示大约的数量

青白色

阻碍

急流

耐寒碧绿的树

凭依

作动词,比高远

同“啭”,鸟鸣声

平息

筹划、治理

同“返”,返回

树枝

白天

掩映

2.(1)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3)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4)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5)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6)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课堂小结

把你学到的文言知识在笔记本上归类。

教师指导:

.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词

(1)

一百许里。许:表约数,左右;应允,可能。

(2)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指政治规律。

3.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

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

动词,断,停。

4.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

名词作动词,往东,往西。

(3)猛浪若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

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

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平息。

(6)横柯上蔽

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五、布置作业:不会背课文的同学自己抽时间背课文。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本文都写了些什么?然后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展示目标

.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2.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5分钟后看谁最有见解。

(二)交流研讨

问题预设:

.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写水色、水清、水急。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2.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3.从视觉来写: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4.本文兼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写景

动态:游鱼,泉水,好鸟,蝉,猿。

静态:细石,高山,寒树。

(四)质疑答疑

教师质疑:你学会了哪些写景的方法?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3.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5.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本文主要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奇山异水的景色。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余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

3.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仗和声律。

4.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5.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质疑答疑

对于本文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知识?学生提出后分学生、教师层面给予解答。

五、专项训练

不同基础的同学默写课文不同的语句。

六、课堂小结

请同学谈本文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综合训练)

.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缥碧()急湍()鸢飞戾天()()

轩邈()()嘤嘤()成韵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风烟俱尽()

(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

(4)水皆缥碧()

(5)直视无碍()

(6)急湍甚箭()(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

(9)互相轩邈()(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16)横柯上蔽()

(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

3.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

(2)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

、”八个字;第二段写“

”二字,抓

特点;第三段又分写“

”,多层次展开描绘。

(3)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5)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特征。

(6)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7)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为具言所闻

(5)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6)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

A视觉上的对偶句

B听觉上的对偶句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你对陶渊明有哪些了解?

生:答

补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质疑。

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

生:答

2.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褐箪

汲俦觞

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3.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许:处所;

会:体会、领会;

意:书中的旨意;

旧:旧交、旧友;

造:往、到;

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

乐:以……为乐;

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萧然:空荡、空寂。

4.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

5.指生翻译全文。

六、课堂小结。

七、综合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学生回答,明确:

(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2)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3)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4)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内容吗?生:齐背诗文。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师:陶渊明的很多诗文都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五柳先生传》,看看这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二、展示目标: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将你的理解批注到旁边。6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研讨。

(1)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常著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难点突破。

师质疑: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态度)

四、问题探究(幻灯片)

.“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2.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六、综合训练: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3)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4)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23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三、文学常识简介:(大屏幕展示)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质疑

(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

2.给下列红字注音:

骈死

槽枥

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不外见

无马邪

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3.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祗:只是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或:有时

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马的人

虽:即使

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现不出来。

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道: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学生自由译文。

5.指生翻译全文。

六、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综合训练:

.填空。

《马说》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字

旧时被列为

之首。本文选自。

2.翻译下列词语。

祗:

骈死:

槽枥:

或:

食马者:

不外见:

且:

策:

尽其材:

通其意:

3.翻译下列句子。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3)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它的主人运送柴火,还遭到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瘪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二、展示目标:(大屏幕展示)

.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开头作者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2.没有遇到伯乐时,千里马的遭遇如何?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其原因是什么?

4.作者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5.文中那句话点明了本文主旨?

(10分钟后看谁理解得透彻,谈得深刻。)

(一)学生自学

(二)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千里马依赖伯乐。)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三句话道尽千里马“没世而名不称”之悲)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揭露的淋漓尽致。)

5.其真不知马也。

四、问题探究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物、马吗?

2.全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着怎样的感情?

要点提示: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发现并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人。

2.全文寄托了作者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自己对于本节课的收获)

七、综合训练

.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2.本文中“伯乐”喻指

,“千里马”喻指

,“食马者”喻指。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5.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上与马有关的词语。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成语。

如:比喻富有经验熟悉情况,称为

;比喻光阴迅速称为

;说年老雄心依旧在称为

;祝事业有成则言。

2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古到今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生答。师: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一篇勤学故事《送东阳马生序》。

: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介绍文学常识

.介绍作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词语,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将字音批注到书上,同时注意朗读停顿,自己解决不了的内容做上标记。

(10分钟后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研讨疑难。

4.质疑答疑

师:谁还有读不准的地方?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可作补充。

5.专项训练

6.展示交流

(1)指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

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2)再指生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4)指生读全文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收获。

六、综合训练(幻灯片)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

(人名)。

2.给下列词语中的黑体字注音。

嗜学

加冠

叱咄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容臭

烨然

缊袍蔽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

(一)自学文本。

.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

上一篇:太钢推进质量提升工作纪实下一篇:房地产银行贷款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