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2024-05-03

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共8篇)

篇1: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县涉法涉诉工作总结(第一阶段)

“>县涉法涉诉工作总结(第一阶段)2007-12-07 18:01:1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涉法涉诉工作总结(第一阶段)县涉法涉诉工作总结(第一阶段)(2)县涉法涉诉工作总结(第一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制约,人的思想观念变化发生了巨变化,信访问题逐渐凸现,特别是涉法涉诉案件呈逐年增多趋势,自2004年2月13日开展集中处理涉法上访问题专项活动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公正执法树形象”活动为载体,以促进社会稳定为最终目标,按照12346(一个统一、两个深入、三个明确、四个结合、六种方法)的工作思路,不等不靠,认真扎

实地开展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自2004年以来,我县共发生涉法涉诉案件49件,已办结49件,结案率高达100,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社会大局的稳定。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树立“大信访”观念

我们认为要做好涉法涉诉工作,就要统一思想,树立“大信访”观念。只有牢牢树立起这个观念,才能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工作顺利开展。因此,自去年2月13日省、市集中处理涉法上访问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县及时组织召开由县政法委、信访局、公、检、法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分析我县涉法上访工作形势,对我县涉法信访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制定了《××县集中处理涉法上访问题工作实施方案》,从县公、检、法、司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项活动办公室,各政法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分支机构。由县政法委牵头,组织政法各部门广大干警认真学习上级文

件精神,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做好处理涉法上访工作的自觉性。落实了工作责任制,明确规定政法各部门一把手为涉法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把集中处理涉法上访工作作为当前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工作中,全县政法各部门统一了思想,树立了“大信访”观念,密切协作,加强联系,妥善办理每一起涉法上访案件,确保了涉法上访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以民为本,畅通信访渠道

党中央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构造和谐社会的要求。畅通信访渠道就是以以认为本的具体体现。做好当前涉法信访工作,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也是定纷止争的重要途径。工作中,我县坚持“重疏轻堵”原则,全方位多层次接待群众来访,县里有公民恳谈会,政法委成立了涉法信访案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各行政部门均有专门人员负责信访接待工作,真正为来访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信访环境”,实现了接

访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1、坚持做好群众来访的日常接待。“群众利益无小事”。对待来访群众,不管是有理来访,还是无理上访,我们要求全县政法部门和广大干警都要认真耐心接访,善待每一位来访者,动之以情,晓之以法,给来访群众一个明确答复。特别在全国“两会”期间,要求政法部门每天都保证有一名班子成员公开接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稳定在当地,较好地促进了全县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2004年以来,我县没有发生一起群众围堵党政机关大门现象,没有发生一起因涉法案件处理不当而形成的集体上访事件。

2、坚持深入开展公民恳谈日活动。为畅通群众信访渠道,自2002年6月份开始,我县于每月25日定期召开公民恳谈会,会前在每个行政村显要位置张贴出告示,于恳谈日前两天在县电视台公告恳谈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使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处说、有人管、有人办。每次恳谈会前,我县及时组织政法机关有关人员,针对上次接访的案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上访人当前的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做好其思想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访现象。恳谈会上,县主要领导同志按各自分管工作积极参加接访,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零距离对话,做到了访必接,接必办,办必果。如××乡××村村民代××反映,其95年因违犯计生政策被乡政府工作人员没收身份证至今未还,因宅基地纠纷无法盖房,且被人数次殴打无人解决。首次接访后,立即责成该乡政府领导及相关人员到会,要求落实三点意见:

1、如身份证无法追回,乡政府负责办理新身份证。http://、如政策允许,乡政府要解决好宅基地问题。

3、上访人被打一事,当事是否有伤情鉴定,再派人详细调查。要求乡党委、政府对以上意见要专门研究,并及时将情况反馈上来。上访人听了上述处理意见,表示非常满意。问题虽然得到了圆满解决,但我们认真分析看,代××一案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原因,宅基纠纷调解未果,且被打后难以取证形成此上访事件的。

(三)深入摸排,加大整治力度

我们认为,要做好涉法涉诉工作,处置的涉法涉诉案件底数清、情况明,就必须深入摸排、加大整治力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两个深入”,即深入排查、深入调查研究,我们从五个方面加强排查:一是从各乡镇记录的不安

县涉法涉诉工作总结(第一阶段)

篇2: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完善信访工作机

为加强对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局党组制定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参与,兼职信访员负责日常工作的信访工作机制,把信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信访工作实施意见,纳入目标管理与年终奖惩挂钩。要求各科室密切配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完善处置预案,坚持教育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信访工作目标的全面完成。

二、密切配合,落实信访工作责任

我们针对涉及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家庭生产生活、普通群众生产生活中与法律法规和政策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排查摸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为认真贯彻司法部、国家信访局精神,我局还组织律师主动参与涉法涉诉工作接待,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引导上访群众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依法解决信访事项;就重大疑难信访事项为各镇(街办)、各部门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受理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申请。广泛开展了“一村一律师”活动,律师参与到信访工作中,为百姓解难,为政府分忧,受到各镇(街办)领导和群众的欢迎,为确保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半年,尤其奥运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提高认识,强化制度,分析矛盾纠纷的特殊性,仔细排查,集中梳理,有效减少越级上访的发生,做好特殊时期和敏感时期的信访维稳工作,真正做到为区委、区政府及区领导分忧,为我区社会稳

篇3: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一、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与导入司法程序机制由来

(一)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多元,矛盾叠加,社情舆情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十分突出,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正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司法领域,出现了诉讼与信访交织、法内处理与法外解决并存的现状,导致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弃法转访”甚至“以访压法”等问题十分突出;出现了部分涉法涉诉群众采取缠访、闹访、集体访甚至越级访等方式表达诉求,致使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而不结”;甚至还有个别地方为了一时维稳需要,突破法律政策底线,简单地“花钱买平安”,反而引发了新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损害了法律权威,也严重影响了司法公信力,不利于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依法治国、崇尚法治、尊重司法的良好氛围。

(二)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大体历程

面对矛盾与问题,党中央站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和司法权威尊严的时代高度,审时度势,改革攻坚,对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作出了顶层设计。2013年初,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将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作为60项改革内容之一。按照中央改革总体部署,高检院和山东省院准确判断改革形势,全力应对改革后检察机关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扎实有效地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早在2013年8月,为推动全省检察机关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有效开展,省院控申处报经省院领导批准,确定济南、青岛、潍坊和菏泽等7个市院先行开展试点工作。菏泽市检察机关作为全省较早开展此项改革的单位,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形势、任务和具体要求入手,变挑战为机遇,迎难而上,依法履职,锤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确保了中央涉法涉诉信访改革部署在全市检察机关的贯彻落实。

(三)导入司法程序机制的制度价值

为了做好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中央制定实施了诉讼与信访分离、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依法按程序办理、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和国家司法救助等五项制度,从制度机制、组织领导和提升司法公信力等方面,推动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部署的具体落实。上述五项制度,特别是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制度尤为关键和重要。因为,此项制度机制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信访事项司法入口不畅的现实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权利救济为手段,其目的在于确保具有法律诉求的信访事项顺畅地进入法律程序,从而得到司法机关的统一受理、依法办理和高效处理

二、检察信访导入司法程序的工作实践

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以来,菏泽市检察机关坚持将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涉及刑事、民事、行政等诉讼权利救济的控告、申诉、举报案件与普通信访事项相分离,严格按照级别管辖和范围管辖规定,仔细审查诉求性质,严格法定时限,部门归口分流,确保每一件辖内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及时进入司法程序,防止因司法入口不畅产生激化矛盾,实践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职务犯罪举报类信访事项

按照检察举报工作规定,自收到举报线索之日起七日内进行导入分流,对符合管辖规定的举报线索,分流至反贪、反渎自侦部门开展初查,自侦部门在三个月内将处理情况回复举报中心。经初查符合立案条件的举报线索,正式进入立案侦查的司法程序。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举报中心依法进行不立案举报线索审查。对于实名举报人,自侦部门作出不立案决定后,应当制作不立案通知后,会同举报中心一起向实名举报人进行答复。2013年以来,菏泽市检察机关共受理职务犯罪举报线索1395件,其中涉及贪污贿赂犯罪968件,涉及渎职侵权犯罪358件,其他69件(1)。上述举报线索均按照法律要求,及时导入司法程序,分流侦查部门,依法进行了调查核实。

(二)刑事诉讼监督类信访事项

一是不服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的刑事申诉案件,对申诉人主体适格、法律文书齐全和符合管辖规定的,依法导入刑事申诉检察监督程序。2013年以来,菏泽市检察机关共受理不服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诉案件222件,其中审查结案63件,立案复查159件,提请提出抗诉9件,法院改判3件。二是不服检察院诉讼终结处理决定的刑事申诉案件,对申诉人不服检察机关作出的撤销案件、不逮捕、不起诉,依法导入刑事申诉检察监督程序,2013年以来,菏泽市检察机关共受理不服检察院诉讼终结处理决定申诉案件74件,审查结案22件,立案复查52件,变更或撤销原处理决定32件。三是对公安机关刑事立案或者侦查活动的监督申请,先由控申检察部门根据事实和法律审查,认为需要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或者立案理由的,应及时分流移送侦查监督部门办理,按期办理并答复申诉人。2013年以来,菏泽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对公安机关立案或侦查活动的监督申请79件,监督后通知立案或不立案54件。

(三)民事行政监督类信访事项

修改实施后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当事人对民事或行政裁判不服,经过法院再审程序后,可以申请检察监督。根据内部分工,民行政监督申请首先由控申部门形式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受理后移送民行部门办理。2013年以来,菏泽市检察机关共收到民事检察监督申请402件(含不服法院民事裁判申诉225件,控告民事审判活动违法49件,控告民事执行活动违法81件,其他47件),控申部门依法受理308件,民行部门民事抗诉或发出检察建议126件。

三、导入司法程序中遇到问题与困难

导入司法程序机制是中央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确立的重要制度之一,经过几年来全市检察机关的贯彻落实和积极实践,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破解司法入口不畅、畅通信访诉求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梳理做法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项改革制度在运行和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管辖交叉方面。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检、法三机关的职权配置,确立了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原则,基本上解决了大部分案件的管辖问题。但是由于刑事案件复杂性和多样性,个别案件难免会存在“公检”“检法”交叉管辖问题。二是诉访交织方面。现实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决定了信访诉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诉”上有“访”,“访”中有“诉”,法律诉求与普通信访有时难免会内容相关、彼此交织。三是信访群众认知方面。部分信访群众对政法各机关的职能定位、案件管辖、诉讼时限等法律事项存在着认识模糊或误区,一方面造成信访人四处上访、多头告状而案件却迟迟不能进入法律程序,另一方面也会因自己未能在法定时效内提出申诉申请,错过了申诉救济法律时效,造成自己信访诉求导入不了司法程序。

四、加强和改进导入司法程序机制建议

(一)要坚持权利救济原则,充分发挥检察工作权利保障的司法功能

注重权利救济是现代法治发展的趋势,也是司法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央部署开展的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紧紧抓住了权利救济、人权保障这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权益维护的新期待,为检察机关立足宪法法律定位,充分发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司法功能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要加强工作组织领导,紧紧依靠院党组和检察长来推动落实改革

检察实践证明,越是院党组和检察长高度重视,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越能得以顺利开展,越是院党组和检察长坚强领导,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越是成绩突出。要加强信访改革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将其作为院里的一把手工程,真抓实干,迎难而上,不断推动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深入健康开展。

(三)要提升干警素质能力,着力夯实做好信访改革工作的人力基础

要加强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培训工作,促进工作经验交流,特别是要加强一线接访干警的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既要培训学习刑事、民事和行政检察业务知识,也要熟悉党委政府、政法机关和执法执纪部门的受案范围和工作程序,努力为改革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人员和智力保障。

(四)要加强法治宣传工作,继续强化信访改革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

要在党委政法委坚强领导下,积极与宣传部门、新闻单位的沟通联系,既要强化对改革精神、相关制度和典型案例的正确宣传,也要加强对法律修改、申诉救济和检察流程等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集聚理解、信赖和支持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正能量。

摘要:中央部署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确立了诉访分离、导入司法程序等制度。通过选取一定域检察信访工作实践为研究视角,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工作困难与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顺应现代法治趋势、遵从检察一体、强化内外协调、提升干警素质和加强舆论宣传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建议,以期破解难题、推动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发展。

关键词:信访,涉法涉诉,司法导入

注释

篇4: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关键词:信访;司法;理念

部分信访人曲解上访,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对本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在基层解决的问题,信访人坚持认为只有上访才能得到重视,上访单位的级别越高,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有的上访人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认为只有把事情闹大,才会引起关注,才会引起重视;有的甚至越级进京上访,以此为要挟,企图达到目的(最高赔偿),造成上访很多、息访很难,劝返很难,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

下面笔者从信访人心理角度简要分析“信访不信法”的原因:

一、从信访人心理角度分析“信访不信法”原因

信访人“信访不信法”,除了司法公信力缺失,信访部门作风不实外,更主要的是信访人本身法制观念淡薄、自身心理原因造成的。一是上访人紧紧抓住了稳定压倒一切、地方政府愿意化钱买平安的心态。因为稳定是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级政府都把稳定做为头等大事来抓,以稳定压倒一切。因此,信访人认为通过信访“闹事”施压的方式比诉讼更为有效稳,只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信访”政府就要安抚的心态。二是上访人希望通过上级领导来解决问题的心态。认为通过上级领导重视的办法比诉讼更为有效。所以上访人不惜任何代价,采取越级访、进京访等方式,抱着通过高层领导的施压来解决问题的心态。三是抱着投机心理。有的信访人明知所反映的问题于情于法都说不通,在通过诸如劳动仲裁、法院判决等都败诉后转入上访渠道,寄希望于通过“闹”、“缠”、“进京访”等方式获取实际利益。四是有的信访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司法机关作出的判决,只要不符合个人预期目的,就不断上访,息诉息访很难。

二、创新工作理念妥善应对涉法涉诉纠纷

对于涉法涉诉信访纠纷,如果以信访事项“涉法涉诉”而置之不理或一概拒绝受理,会更加造成信访工作人员同信访人的对立,把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面对这类信访,信访工作人员首先要坚持“群众路线”的方针政策,创新理念,把握好信访工作定位,循循善诱引导信访人按照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一)深刻认识“信访”意义,创新理念做好群众工作

信访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体现了公民的请愿权利,这项权利是公民政治权利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权利。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信访问题回避不了,所以对待信访纠纷要坚持举轻若重、积极主动去抓,把没事当成有事来对待,在有事时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对待,把容易的事当成难事来对待,也就是说信访无小事,因为信访本身就是群众的基本诉求。二是要深化“信访是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的认识,将信访当成是社会责任的一个标准,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去看待,善待上访人。

(二)深化对信访工作职责的认识,尽职履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访形势的需要,信访工作的内容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信访工作不再仅仅是信访部门的来信来访的中转,更多的需要信访部门协调、督办、交办,协调各部门采取民主协商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式一起深入排查,实地化解,带案下访。信访部门,不再是单纯的办理,而是协助领导指挥、协调、督促各部门汇集力量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部门。对于信访工作者来说,也不再是坐在办公室等待来信来访,而是要走到基层、走到现场、走进群众、走到一线去面对面开展工作。因此,信访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已经发生了改变,与群众工作产生了更多的重叠和交叉,处置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已发生的、已反映的、已爆发的或是已激化的状态了,而是更多的要转移到从源头、从萌芽状态,从基层就开始预防和化解,甚至包括已经处置过的后续稳控工作。

三、创新方式方法处置信访矛盾纠纷

(一)提倡小题大做

对于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容易被遗漏的小环节,务必要小题大做,避免小事拖大,矛盾激化。领导班子成员应该经常做到下基层,听民声,经常接访查民情,了解民意,排民忧,定期过问信访工作,办理信访案件。

(二)力求排查到位

排查不稳定因素是抓好信访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情况早掌握、措施早制定、工作早介入。只有通过不断排查,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一是要做到排查全方位、多角度、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对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要重点做到从管、查、审批等方面扎扎实实的做好。二是要建立信息员队伍。建立信访信息员队伍和网络,把引发不稳定的苗头性信息及时反馈,减少疏漏。三是排查工作要制度化。层层明确责任,把不稳定因素做到排细,排除,早作处理不留隐患。

(三)立足利为民谋

信访工作人员一定要换位思考,站在信访人角度去看待问题,切身感受、切身体验是否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如果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哪怕就是1%的希望也要以100%的努力去帮助解决。要善待上访人员,这也关系到信访工作人员的形象,关系到信访工作的开展。在处理信访纠纷时要力求不损害弱势群体利益,不与弱势群体争利。

(四)善于教育引导

对于上访人行为极端的,要打消上访者的趋上心理,教育引导说服就地解决,让上访者了解信访条例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法律工具,让信访人依法有序逐级上访。另外,要打消信访人以访获利这种思想,让他意识到只有通过合法渠道争取合法权益。要引导说服信访人违法上访不但不能获利,而且容易滑向犯罪的道路。对涉法涉诉信访纠纷,要向信访人讲明国家的法律政策,让信访人依法向有权受理的单位反映问题。

篇5: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制度

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中发„2007‟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22号)和•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印发†涉法涉诉信访责任追究规定‡的通知‣(政法„2009‟10号)精神,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以“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为工作目标,进一步改变执法理念,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明确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责任,改进工作作风,有效规范上访秩序,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产生,确保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现结合我市实际,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提出以下意见。近期市委

政法委将组织工作组对涉法涉诉信访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督导、考评。

一、健全和规范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交办制度

由于当前我市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交办制度不够健全,领导交办的案件在落实上存在推诿扯皮、敷衍应付、久拖不办等情况,督查督办案件时又无具体制度可依,给我市涉法涉涉诉信访工作的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现就健全和规范我市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交办制度,明确以下意见:

1、领导交办案件的范围

(1)中央、省、郑州市政法委交办的重要事项;(2)中央、省、郑州市领导及政法委领导批示交办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3)郑州市政法委交办的领导信函件;(4)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交办的涉法涉诉案件;(5)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批示交办的重要工作及涉法涉诉案件;(6)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7)其他交办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2、案件的管理、交办、办理程序

(1)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实行政法各部门领导包案责任制,由市委政法委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督办。

(2)对上级政法委交办、上及政法委负责人交办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由市委政法委按程序呈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阅批;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批示后,及时移送市委政法委涉法涉诉办公室

登记立案。对于人民群众直接写给市领导的涉法涉诉信访件,经市领导及政法委主要领导批示后,由政法委办公室移送至政法委涉法涉诉办公室,涉法涉诉办公室根据领导批示意见确定是否立案,填写•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呈批表‣,经有关领导审批同意后即可立案。

(3)市委政法委涉法涉诉办公室对被立案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进行专门登记,及时以市委政法委的文件形式发出交办函,交由有关政法部门办理。

(4)承办政法单位收到交办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后,要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落实包案领导、经办单位和责任人员,并按规定认真办理。承办单位要在收到交办文件3日内将包案领导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处理预案等报送市委政法委。所有交办案件须在规定期限内办结,提交办结报告。

(5)结案报告经包案领导签署意见后,报市委政法委涉法涉诉办公室;由市委政法委涉法涉诉办公室审核后,报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审批。市委政法委领导审批同意后,由市委政法委行文函复上级。

(6)对市以上(含市)交办并要报告结果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由市委政法委按规定归档备查。

3、办理要求

(1)承办单位对于交办的重要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应当积极办理,并在上级交办之日起15日内向市委政法委书面报告办理结果。对于在15日内不能办结的,应当说明理由,报告办理进度。

(2)市委政法委要及时掌握了解有关政法机关的办理工作情况,可以听取有关政法机关对案件情况的汇报,并提出有关建议、意见;也可以向政法机关调查了解情况。

(3)市委政法委在交办的时间范围内,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电话催办和发催办函的形式进行催办。

(4)对超过时限不报结果,又不说明情况的,市委政法委应发出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督办函,督促有关政法机关依法办理。

(5)市委政法委涉法涉诉办公室负责对承办单位回复的报告进行审查,如果认为办理不当,可以要求原办理机关予以改进或重新办理。

(6)市委政法委定期通报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交办、催办、督办工作情况。对办理得好的政法单位和个案,通报表扬鼓励;对敷衍应付、久拖不办,造成严重后果的,按有关规定,依照•市委政法委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过错追究办法‣(登政法字„2011‟2号)追究责任。

二、规范涉法涉诉信访工作领导接访制度

领导接访是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上访

群众合理诉求的重要渠道,是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助推器。一直以来,因未规范领导接访制度,导致上访人越级上访、无序上访、闹访、缠访、重访现象严重。现就规范相关制度,明确以下意见:

1、政法机关领导采取集中接待和部门接待两种形式,以部门接待为主。集中接待一般在市委政法委信访接待室,或到政法各部门轮流接访,重点接待解决重大疑难案件、上访突出案件或政法部门无法单独解决,需要政法委统一协调的案件。政法各部门接待的地点设在各部门信访接待室,重点接待政法各部门按照法律程序正在运转或执行未结的案件。

2、集中接访的案件,市委政法委加大督查力度,政法各部门加大办案力度,明确责任,案件办结情况或案件进展情况必须在下月接访之前上报市委政法委。在下次接访日时,对于接待过的案件又出现重访的,政法委对重访情况在全市进行通报,并挂牌督办。办案单位要说明具体原因,情节严重的,分别追究单位领导或办案人员的责任。

3、政法机关领导集中接待工作每月一次,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为接待日(如遇特殊情况,接待时间另行通知),政法委书记主持接待工作,公、检、法、司各部门一把手参加,不得缺席(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到场的,须向市委政法委书记请假)。无故缺席一次的由政法委提出警告,无故缺席两次的由政法委进行全

市通报批评。

4、政法各部门主要领导的涉法涉诉信访接待活动,每月不少于四次,具体时间由各部门自行安排,报政法委备案,各部门主要领导必须亲自到场接访,政法委对各部门主要领导接访情况进行督查,及时通报。对于日常接访工作,政法各部门应明确一名副职和专门科室负责人具体负责,保证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进一步规范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为进一步明确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责任,强力推动政法干警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执法理念、提高执法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产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信访条例‣、•中央政法委涉法涉诉信访责任追究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政法工作实际,现明确以下意见:

1、政法各部门应当把预防和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本单位的重点责任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干警的政绩、工作考核紧密挂钩。对失职、渎职行为,要严格进行责任追究。

2、政法部门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数量,在全省系统内季(年)度排名后30位或在郑州市排名后3位的,对政法部门及单位一把手通报批评,并责令其向市委作出书面检查,限期整改。

3、政法部门基层科、所、队、庭、室(办)内涉法涉

诉信访案件量排名在全市后三位的,对政法部门主管(分包)领导给予诫勉谈话,对基层科、所、队、庭、室(办)的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并建议调换岗位。

4、对交办信访案件不重视,超期不办,或弄虚作假,应付报结,导致重复上访的,对政法部门主管(分包)领导通报批评,对基层科、所、队、庭、室(办)的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建议调换岗位。

5、因办理的案件质量低劣,经案件评查组评查,认定在程序或实体上存在严重问题的,要求落实评查意见的同时,对主管(分包)领导给予诫勉谈话,对基层科、所、队、庭、室(办)的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

6、因滥用职权、不作为或重大过失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发生给国家、集体或当事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对主管(分包)领导给予通报批评,对基层科、所、队、庭、室(办)的主要负责人停职检查或建议调换岗位。

7、因执法不规范、不文明,作风粗暴,激化矛盾造成集体访、越级访或被媒体曝光,造成重大影响的,对主管(分包)领导给予诫勉谈话,对基层科、所、队、庭、室(办)的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停职检查或建议调换岗位。

8、在重大节庆期间或其它重点敏感期内,因矛盾排查不细或对重点稳控对象措施不力,造成有重大影响的赴省进京信访事

项的,对包案领导通报批评,对基层科、所、队、庭、室(办)的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建议调换岗位。

9、接待信访人无耐心,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致其越级上访的,对主管领导给予诫勉谈话,对基层科、所、队、庭、室(办)的主要负责人通报批评,后果严重的建议调换岗位。

10、对有过错责任干警的查究,由政法部门的政工、纪检、法制部门负责,查究结果在要求时限内书面上报政法委。

11、过错责任构成违法违纪行为的,建议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处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政法委负责过错责任的认定,并提出追究意见,政法部门负责查究意见的落实。

四、关于规范和完善政法各部门信访工作机构的意见

为保证涉法涉诉信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22号)精神,政法各部门必须规范信访工作机构,完善各项制度,配齐配强工作人员,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工作条件,结合我市政法部门实际,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信访室设置要求

(1)信访接待室应设立在门口等方便群众进入的位臵,根据需要可建立群众信访绿色通道;

(2)信访室面积应不低于100平方米,1至2间办公室、1间信息化、自动化良好的群众接待室,电话、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监控设施应配备齐全;

(3)信访各项规章制度、职责任务、组织网络、工作程序、重点要点要装框上墙,并将工作人员姓名、职务、电话对外公布开,方便群众办事;

(4)信访登记簿册等资料保存要设专门档案柜,符合保密要求;

(5)领导接访公示栏要挂在醒目位臵,并及时公布领导接访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方便群众表达诉求。

2、对信访工作人员要求

(1)信访室应设主任1名,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8人,其中不少于3人从事接访工作;

(2)从事信访工作的人员应具有2年以上政法或信访工作经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3)从事信访工作人员应热爱岗位、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吃苦耐劳,能牢牢坚持正义和真理不动摇,经得起信访工作的各项考验;

(4)信访工作人员要保证上班时间正常在岗,不允许发现不了问题,不允许发现问题解决不了不上报;

(5)信访工作人员电话及信访室值班电话应保持24小时畅

通,保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上访群众反映诉求;

(6)信访工作人员应注重文明礼貌用语,不允许说“我不知道”、“不归我管”,必须首问负责;

(7)要采用集训、轮训等多种方式,每年组织信访工作人员进行不少于48小时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的学习培训,促使信访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为民意识等方面明显提高与改善。

3、信访工作人员待遇落实及经费保障要求

(1)对多年从事信访工作的人员要在政治、物质待遇上予以倾斜,在晋职晋级、优先提拔方面给予重点考虑;

(2)信访工作经费、工作人员待遇列入财政预算,并有相应的车辆保障。

3、其他要求

篇6: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情况汇报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领导办信访的责任

一是提高信访工作的大局意识。省法院党组对涉诉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党组会、院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年初,下发《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对全省法院今后一个时期的涉诉信访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和安排。中办发XX3号、22号文件下发后,专门召开党组会议,统一思想认识,研究具体措施,并及时召开了全省法院第二次立案审判工作会议。要求全省法院充分认识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把涉诉信访问题作为一项法定职责和长期任务全力抓好。教育广大法官在工作中要注意防止埋怨、畏难、松懈、厌战情绪,努力克服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的倾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正把解决涉诉信访问题作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要的工作来抓。

二是建立健全涉诉信访领导机构。为进一步加强领导,促进全院办信访大格局的形成,成立了以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政治部主任、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审判业务部门和有关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涉诉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立案一庭庭长兼办公室主任。还明确要求每个部门确定一名副职分管信访工作,确定一名信访联络员负责信访联络工作。

三是深化领导接访和院长批阅人民来信制度。4月,省法院全面完善了院长亲自批阅人民来信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批阅信件的办理落实。郑少三院长对一些重大信访件亲自阅批,亲自督办,过问办理结果。全年共办理733件院长批阅信件。7月,还启动了院、庭领导每周二定期轮流接访制度,并专门制定了《关于院、庭领导和信访窗口接待来访当事人制度实施办法》,就参与接访的领导、接访方式和时间安排、工作职责等提出具体要求。除开展专项活动接待来访人外,院、庭领导全年日常共接待14个案件22人次的当事人。

二、以信访文明窗口建设为依托,提升涉诉信访工作的服务水平

7月,投资300余万元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的立案信访接待中心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省法院立案信访文明窗口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的立案信访接待中心既是群众表达诉求、参与诉讼、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窗口,也是法院掌握社情民意、服务涉诉群众、联系社会各界的桥梁纽带,功能重要,作用重大。为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我们从制度建设、功能设置、设施保障、管理服务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了“立案信访窗口”的标准化建设,提升信访工作的服务水平。

一是科学设定窗口功能。将窗口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信访功能区、立案功能区、诉讼服务功能区。设置了民事再审申请,刑事、行政、执行申诉,立案,诉讼服务等窗口,还借助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力量设立了专家咨询及法律援助窗口。实现了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救助服务,查询咨询,材料收转,判后答疑,信访接待八大功能。

二是突出便民设施建设。为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我们细化了便民设施。在大厅内放置了休息桌椅、笔墨纸张、饮水器具、医药用品、雨伞花镜等便民设施,增添了电子屏幕、触摸式查询机、传呼系统、书报栏、液晶电视、音响等服务设备,设置了“和谐”等三个深层接谈室,通过温馨舒适的室内布置,轻松和缓的背景,平静心理,舒缓情绪,化解对立,促进矛盾的解决。

三是引导群众理性上访。设置了专业的诉讼引导员,根据来访人的目的安排到相应的窗口办理申诉手续、递交材料、约见法官、法律咨询等;通过在大厅内设置电子显示屏、触摸式查询机、宣传展板、免费提供的诉讼指南等向涉诉群众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通过告知上访风险、分析上访成本,宣讲法律知识,促使涉诉群众正确理解自己的行为性质,对上访的负面作用有足够的认识。

四是加强岗位规范建设。为使信访岗位之间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我们按照每个岗位有流程,有规范,有办法,管理有思路,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规范性文件。针对信访接待工作,制定《立案信访接待中心管理办法》、《立案一庭来访接待办法》,针对立案工作制订《立案工作办法》,针对交督办工作制定了《交督办工作办法》,针对案件办理工作制定《审判工作管理规定》,针对院长信件处理制订《院长信件办理流程规定》。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制度、服务公开制度、文明接待制度、岗位责任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多项制度。

三、畅通信访渠道,努力建立涉诉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

篇7:律师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一、党委重视,从严要求

《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问题的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临一线调研,多次发文件指导开展工作,积极落实县级领导包案制。区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推行各责任单位联动机制,把信访群众接待、案件办理、重要节庆和敏感时段的重点信访人员稳控等措施落到实处,实现社会稳定。我局作为区信访问题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席成员单位,分局党委高度重视,党委成员认真传阅,组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认真学习并贯彻实施,分局多次召开局务会研究部署公安机关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落实措施,责成分局信访部门积极做好宣传普及教育引导工作,并指导全局公安机关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按照《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问题的实施意见》认真贯彻实施,使公安分局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走上健康、法治、规范的轨道。

二、科学部署,缜密安排

分局按照各级政府部门和上级公安机关对信访工作的安排,认真研究部署并贯彻执行,成立专门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意见。及时发现和改进执法、办案、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预防新的有责涉法上访问题的发生。在具体工作中,严格落实四定、四包措施,即定领导、定专人、定方案、定时限和 包复查,包处理,包息诉,包稳控责任制。通过细化量化工作,明确了分工,靠实了责任,为信访案件的查处和信访积案的清理化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问题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上下齐努力,访诉分离初显成效

20xx年,共接待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6人次。其中:接待群众来访30人次,登记受理各级转交办理的群众来信16件次,(上年转来6起,今年初访10起)办结息诉13起,息诉率82%。其中引导进入诉讼程序两起。按期办结息诉上级交办的重点信访案件3起。已上报为 、、

等五位符合条件的重点信访人员申请困难救助金20万元。今年截至目前共接待上访群众32人次均给予了及时答复。接到上级转办信访案件15件,其中省级转来信访案件2 件,市级转来信访件11件,区信访联会议室转来信访件2件,以上各级批转的15件信访件均按照信访案件办理程序审查受理后转至各办案单位,正在依法予以办理。

四、因时而动,做好稳控工作

为了确保春节期间的社会秩序稳定及全国、全省两会的顺利进行,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局于元月2日制定下发了关开展突出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集中排查化解活动方案,针对20xx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公安信访工作做了具体和缜密的安排。一是要求全局对重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进行排摸梳理,按照分工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做了分解交办,重新确定了包案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办理要求,部署了信访案件和历年信访积案的清理化解工作。二是对区历年来需要重点稳控的包括非涉法涉诉信访在内的65人逐一落实了稳控措施。对个别涉法涉诉重点信访人员,除落实了详细的稳控措施外,积极上报市局请求 警方利用公安综合信息网络临时布控,实现了涉及我局的涉法涉诉信访人员全部稳控在当地,未发生越级上访及进京访事件。三是根据节会期间公安信访工作安排意见,在全局范围内,对可能引发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的各类在办案件和各种苗头性、倾向性的不安定因素进行了彻底排查。共排摸出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和社会矛盾纠纷及不安定因素十余条,并及时进行了清理化解,同时,强化了重点信访人员的稳控措施。

五、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安信访工作,减少信访问题

基层公安部门是公安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公安机关树立执法为民良好形象的窗口和平台。加强新形势下的基层公安信访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基层公安信访理念。

1、强化执法为民理念。执法为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基层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基层公安民警必须强化执法为民意识,甘当公仆,为群众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文明接访,妥善化解矛盾,增强群众对公安机关的公信力。

2、强化依法导访法制意识。基层公安民警必须坚持法治观念,强化依法治访意识,严格贯彻执行《信访条例》和《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认真落实《公安机关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实施方案》,规范完善信访程序,教育引导信访群众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

3、强化透明降访公开意识。公开和透明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基层公安信访工作最普遍、最本质的要求,是保证执法公正的重要前提。在保证程序公开公正的前提下兼顾信访效率,实现信访工作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公开信访程序,体现群众的知情权,加深对公安信访工作的理解,畅通表达诉求的渠道,有效降低信访率。

(二)改善基层公安信访环境。

1、建立集体访预防处置机制。加强对新形势下集体访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及时消除诱发信访问题的各种因素,从源头上防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信访问题的发生。坚持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做到问题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处置得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要明确责任、具体到人,不能把本应由自己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更不能将应由本单位本部门解决的问题推向社会。对合理诉求,尽量满足。对不合理不合法诉求,坚持原则,不乱表态、不乱开政策口子、坚决防止因工作方法简单处理不当而激化矛盾,做到扎实群众工作不失控。对个别制造事端、煽动闹事的违法人员,要积极搜集固定证据,坚决依法处置。

2、健全群体性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以预警信息为龙头、基础信息为支撑、指挥调度为保障的应急体系,形成指挥统一、功能齐全的应急机制,制定统一调度方案,囊括各种可能性,明确一旦发生危急,相关警种部门能立即获取信息资源,准确界定警戒级别,进行先行处置,坚决制止,尽快平息。

篇8: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一、涉法涉诉信访的现状与态势

当前,涉法涉诉信访总体形势严峻,并且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趋势:

(一)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总量保持高位,涉诉信访所占比例较大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与竞争的激烈性明显增加,在新的社会结构建立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社会矛盾,而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人们解决矛盾以及利益冲突的基本手段就是法律,当部分群众的利益诉求未得到满足时,往往会诉诸其他途径,信访就是其中一种途径。 由于我国当前司法、执法还存在诸多不足,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数量巨大就成为必然(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2011~2013 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二)涉法涉诉信访主体多元化,案件涉及范围广泛,触及利益内容复杂

主体方面, 工人、 农民等仍然是主要的信访主体,城市拆迁户、国有企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信访主体逐渐增多; 涉及领域方面,信访内容越来越宽泛,既包括过去常见的工人下岗和司法赔偿,也包括现在高发的城乡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以及医疗纠纷。 尤其是城乡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方面的信访案件,各地普遍存在,而且涉及人数较多,触及的利益规模较大,处理起来尤为复杂,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群体信访显著增多,闹访、缠访影响恶劣,信访的对抗性越来越强,化解难度增大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种信访案件涉及的利益越来越大,部分涉法涉诉信访人员的态度越来越坚决,要求越来越高,为壮大声势,扩大影响,往往有意识地进行串联, 聚集在党政机关门口堵门、拦车,或者进入北京的敏感地区进行上访。 这种现象在重要社会政治活动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此外,部分信访案件由于利益纠纷复杂、工作人员处置不当、 信访主体偏执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发展为闹访、缠访,虽然在信访案件总量中所占比例不高,但绝对数量较大,影响恶劣,严重威胁和破坏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涉法涉诉信访产生的原因

涉法涉诉信访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矛盾冲突的综合反映,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原因。

( 一) 社会原因: 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相互交织,制度性救济措施体系单薄

社会转型期间各种利益冲突相互交织,制度性救济措施体系单薄是产生涉法涉诉信访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我国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进行着重大调整, 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阶层不断分化, 利益分配存在诸多失衡之处,导致社会矛盾大量产生。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民众的法治意识逐渐增强, 倾向于选择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使大量涌现的社会矛盾多以案件形式汇聚到各级政法机关。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当前利益冲突具有高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并非都能够得到支持,于是他们往往想方设法寻求新的途径对政法机关的裁决进行救济,因此造成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数量长期处于高位状态。 以湖北省为例,根据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统计,从2009 年开始,接待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数量一直保持高位状态,并有攀升的趋势(参见表2)。

另一方面,救济机制的不健全难辞其咎,救济手段单薄,观念存在偏差,各种措施之间缺乏应有的衔接与配合。 首先,对于一些当事人一方为政府的利益纠纷,譬如土地征收纠纷、房屋拆迁纠纷,法院往往能不立案就不立案,司法救济大门紧闭。 以土地征收这种典型的损益性行政行为为例,除了平等主体之间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补偿金分配纠纷,大多数征收争议被正常的司法救济制度拒之门外。[1]尽管法院的做法往往是遭受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这种表现会带来恶劣的影响,即使将来法院公平、合法的立案审理,民众一方的信赖也会大打折扣,一旦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满足,这种信赖可能就会消失殆尽从而引发信访。 其次,民间调解、行政裁决等手段缺乏充分的效力与说服力, 很难使弱势一方当事人相信救济的公平。例如房屋拆迁纠纷案件,一方当事人往往是当地政府及其部门,基层人民调解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发挥良好的效果;民众一方提起行政复议的话,裁决机关又是本级政府或者上级政府,行政机关“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 再加上当前我国部分基层政府同民众关系紧张、公权力凌驾于私权利之上的现实,很难避免利益受损的民众一方对行政裁决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这是产生涉法信访的主要原因。 再次,各种救济手段之间衔接不畅,缺乏配合与协调,导致救济失灵,纠纷大量涌入信访渠道。 从大的层面来看, 目前我国纠纷解决机制表现为基层调解、行政裁决、司法审判等主流救济手段和信访同时并重的格局。 这种格局的良性运行本应是调解为主,行政裁决次之,司法审判作为终局性保障,信访则作为特殊环节起着中介、监督、协调、信息传递等功能。[2]然而,由于各种救济手段之间缺乏衔接与协调,基层调解、行政裁决并未发挥解决纠纷的应有作用。 原本应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救济也明显乏力,有时甚至退避三舍,将当事人拒之门外,使当事人往往既无法获得适当的行政救济,也无权提起民事或者行政诉讼,只有通过信访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注:数据来源于2010~2012 年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二)法律原因:执法与司法公信力下降

一方面,民众的法治观念不断提升,倾向于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纠纷,谋求正当利益;另一方面,政法机关执法与司法的公信力不断下降,导致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数量居高不下。 中国人民大学陈卫东教授认为,司法公信力下降是导致涉法信访的重要原因, 因为有的老百姓不相信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公正的,不相信下级司法机关的判决是正确的。[3]归纳起来,执法与司法公信力下降的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司法不公与司法腐败导致司法公信力下降。 实践中一些办案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受利益驱动,徇私、徇情枉法裁判,严重损害了司法作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权威,一些高级政法领导干部的腐败更是严重破坏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近几年影响巨大的杜培武、赵作海等刑事错案以及黄松有等高级政法领导干部腐败案就是导致司法公信力下降的典型例证。 司法不公与司法腐败直接导致民众不相信司法裁决及其权威,严重阻碍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法治信仰的塑造,再加上自古以来我国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清官情结”、“青天意识”观念浓厚,导致部分利益群体信“访”不信法,这是越级信访、多头信访、重复信访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二是司法与执法水平不高严重影响司法与执法的实际效果,导致不必要的信访发生。 由于一些工作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不高,对于法律的理解与适用存在偏差, 导致当事人对政法工作存在误解,从而引起不必要的信访。 还有个别政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出现问题后害怕自揭家丑,不能及时采取恰当的修补措施, 结果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此外,“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一些政法机关工作效率低下,使利益纷争得不到及时解决,当事人的合理期盼变得遥遥无期甚至难以实现,不但耗费巨大的司法与行政资源,而且严重损害了司法与执法的公信力。

三是部分政法机关工作人员缺乏宗旨意识,司法与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不能有机统一引发信访。 日本学者滋贺秀三曾经指出,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中国人习惯首先依据的是情,其次是理,最后才是法。[4]这种“情”与“理”不仅包括道德传统与人伦常理,具体到司法与执法工作中还包括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感情。 有些案件实际上问题并不复杂,但是由于政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缺乏宗旨意识,没有恰当的行为, 使自身与案件当事人处于对立的地位,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从而引发信访。 这类案件在整个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中的比例较大。

(三)个人原因:当事人法治观念与维权能力不足

在我国,封建传统的“人治”观念对民众影响较大,在遇到利益纠纷时,一些当事人往往相信官员的个人魅力,而不相信法律,有了问题也是尽量找领导个人、高层政府,领导的地位与政府的级别越高越容易得到信访群众的信赖。 这是越级访、进京访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多数信访群众文化水平、法律素质较低,缺乏维权的基本技能与正确的法律观念, 有时对一些合法、合理的司法与行政裁决也不接受。 譬如,部分当事人对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不理解,由于搜集不到证据被法院判决败诉,但又认为自己有道理, 因此对法院的判决不服而不断信访。有的被害人及其家属对刑事司法“疑罪从无”的原则不了解,在司法机关因为证据不足或者案件存在疑问不予立案、 不予起诉或者对被告人宣告无罪时,因不能接受这样的处理结果而不断上访。 还有的当事人认为政府、法院是“万能的”,当一些法律无法调整的事项得不到政法机关的处理,或者处理结果与他们的期望有落差时,往往迁怒于政府或者法院,进而到处信访、上访。

三、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应对之策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由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直接处理的案件,但是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并不仅仅是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的问题,甚至也并非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单独能够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涉法涉诉信访与法律权威、司法机关公信力密切相关,妥善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既是政法机关履行职责的自身要求,也是维护民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政法机关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有所作为。另一方面,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产生具有复杂、深刻的社会原因,尤其是一些涉及制度、体制方面的问题,政法机关自身难以彻底解决,需要政府的积极行为,要从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制等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标本兼治。

(一)治标之路

1. 对现有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予以分流管理,一方面抓源头防范,一方面抓积案化解。 源头防范的重点是要重视初信初访,尽量在发现问题之初着力解决,及时化解矛盾冲突,消除或减少重信重访。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变接访为预防;二是变上访为下访、巡访;三是变等访为约访。[5]这些措施有利于切实了解信访群众的利益诉求,查明利益纠纷的真相与原因,拉近政法机关与信访民众的感情。 在注重源头预防的同时,也要花大力气化解积案。 要坚持宗旨意识, 深入调查纠纷的症结,合理、合法的解决信访群众的利益诉求。

2. 规范信访程序,依法处置无理上访、闹访,落实信访终结制度。 根据中央政法委《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和《关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后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落实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制度,一方面终结结论要合理合法,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要耐心细致做好释法说理工作,真正做到息诉罢访。 针对部分上访人员的无理取闹,应当转变害怕信访的观念,尤其要摒除为了维稳一味放纵甚至花钱买平安的错误观念,建立相应的解决机制。 一是建立公开听证、咨询制度,加强沟通与交流。 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群众、当事人及其亲属等参加,通过公开、公正的程序,依靠社会力量化解闹访、缠访。 二是对于部分闹访、缠访的人员,在劝解无效的情况下,坚决依法采取相应的刑事或行政处罚措施,不能一味姑息忍让甚至无原则的迁就。 同时,还可以明确,对于依法处理的违法闹访、缠访案件,各级政法机关原则上不再受理,也不再作为考核政府信访处理情况的指标,消除这一部分信访人员不正当的动机。

3. 完善纠纷解决机制, 摆脱对诉讼的过分依赖。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发挥诉讼之外的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法律手段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的主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法院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纠纷。 要强化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扩大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裁决等纠纷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 同时,加强司法对这些纠纷解决机制的监督,既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减轻司法机关的负担,又切实保障其公平性, 提高处理利益纠纷的水平,使法院真正成为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治本之道

1. 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进程, 改善法治环境,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 司法公信力下降是产生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重要原因。 要想从源头上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化解涉法涉诉信访困局,根本路径之一就是提高司法公信力, 树立司法权威,塑造法律信仰。 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与利益纠纷,离不开善法之治,离不开民众的法治信仰。

具体来说,首先要纠正司法行政化的做法与倾向,真正做到司法独立。 唯其如此,在内部,涉法涉诉案件的处理才不会不断地向上一级司法机构信访;在外部,才能抵御和消除行政权以及其他权力对司法活动的干涉,树立司法权威。 同时,要正确处理执政党对司法工作的政策、组织领导与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关系, 执政党的政策不能直接代替法律, 组织领导不能替代司法机关办理具体的业务;人大、政协和社会舆论对司法的监督是对其有否非法行为、是否违背正当程序的监督,不是对个案处理的直接介入。 只有这样,司法机关才会成为真正的司法权力享有者,树立权威,才能切实避免群众针对涉法涉诉案件到各级国家机关广泛信访,避免发生高层领导直接干预、解决个案的涉法涉诉信访事件,最终形成司法手段在所有纠纷解决机制中具有最高和终局性效力这样一种局面。1

2. 强化民众法治意识,增强民众维权能力。 在涉诉涉法信访中,许多案件都源于信访群众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与能力,不了解法律相关规定,不清楚法律相关程序,对法律的裁决难以认同。 有些群众甚至采取违法的方式进行信访,在维护自身权益过程中采取了过激行为,使本来相对较为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他们的行为在导致自己的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对法律的权威性也是一种损害。 因此,对于包括信访群众在内的社会民众,要通过各种途径的普法教育、法制培训等方式提升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 提高社会公众解决矛盾与纠纷的能力。 此外,应该积极加强法律援助制度建设,为特定的社会公众尤其是信访民众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达到维权与守法的双赢。

上一篇:廉洁名言下一篇:争做时代新人实现伟大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