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战马》

2024-05-20

亲子共读《战马》(精选6篇)

篇1:亲子共读《战马》

亲子共读《战马》

要和平不要战争

——读《战马》有感

吴蕊言小学三年级学生

战争,可以剥夺所有人的所有东西,包括生命。战争可以把活蹦乱跳的生命变成一具具冰凉的尸体——这就是我读了《战马》这本书之后最真实的感受。

《战马》的主人公是一匹名叫乔伊的马,它的鼻子上有一个白色的十字架,四只蹄子是白色的,其他地方都是枣红色。它是一匹很漂亮的马。可是,这匹漂亮的马却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生离死别的磨难。

《战马》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可以让所有像我这样热爱生命、反对战争的人为之哭泣。它让我们懂得了战争的残酷,让我们不想再有战争,让我们想阻止那些挑起战争的人停止战争。

乔伊的主人艾伯特说过的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它的那些图案是被泥土盖住了。”是的,要是没有战争,那些那么湿的泥土一定是一亩亩良田。可是,战争来了,良田变成了战壕和沼泽;树木变成了黑色的棍子;一座座美丽的村

庄变成了一片片的废墟;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变成了“万人冢”;我喜欢的艾米丽、托普桑、上尉也长眠在泥土里了。

还有乔伊说的那一段话:“我们打赢了,我听说是这么一回事。可是马尸遍野,还有的马伤势严重。仅这一次战役中,我们就牺牲超过了四分之一的士兵。”更让我觉得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就是一扇地狱之门。

看了《战马》之后,我强烈地希望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永远没有战争,永远只有和平,所有的人永远都相亲相爱!

与痛比肩的爱

——观读《战马》有感

妈 妈

这是一本讲述战争残酷和展现人与动物之间非凡之爱的故事。乔伊原本是一匹在乡间干活的漂亮小马,却在命运的安排下走上了战火纷飞的一站战场。在战场上,乔伊挨饿受冻、九死一生,经历了重重危险。幸好,尽管战争很残酷,但是乔伊一路走来都有人照顾,并幸免于难,最后,在大家,特别是艾米丽爷爷的帮助下与为专程寻它而参军的主人艾伯特一同回到了故乡。

我和女儿一同读了迈克尔〃莫尔普戈的《战马》,一起观看了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同名电影。

或许,迈克尔〃莫尔普戈创作的《战马》是儿童文学作品,书中展现得更多的是人性的美好的一面。艾伯特、上尉、艾米丽和爷爷、德军士兵对乔伊的照顾和关爱;乔伊和托普桑之间相互扶持的友谊都让我们为之感动。最让我动容的是,托普桑死后,乔伊独自在战场上飞奔,在两军战场之间的“无人区”被铁丝困住,为了这匹神奇地出现在“无人区”的马,英军和德军停止了战争,并各自派出了一名士兵来“营救”它,最后还用猜硬币的方式,友好而和平地决定了乔伊的归宿。而对战争残酷的一面,相对而言呈现得就要弱一些。对第一场战争,书中只用乔伊的话说“我们打赢了,我听说是这么一回事。可是马尸遍野,还有的马伤势严重。仅这一次战役中,我们就牺牲超过了四分之一的士兵。”,对上尉的牺牲,也只用乔伊的话说: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上尉。整本书都用乔伊的眼光去呈现它在战场上经历的、看到的和感受的一切。在乔伊的眼里,没有正义或不正义的一方,没有敌军我方的区别,有的只是对主人、朋友的牵挂和不舍,对枪林弹雨的害怕,对时时刻刻都要面临的死亡的恐惧。

而电影除了呈现人性美好的一面外,对战争残酷的一面展现得更直接更形象。第一场战争场面,遍地是马和士兵的尸体,上尉瞪大眼睛,手持长剑的特写镜头,让女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虽然在书中她已经知道上尉会在战争中“消失”,但是,上尉消失瞬间的镜头鲜活地呈现在她面

前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哭了。乔伊在艾米丽家被德军强行拉走、乔伊在战场上艰难无比地拉炮弹、托普桑无比眷恋地闭上疲惫的眼睛,一个又一个镜头,让女儿一次又一次痛哭,一次又一次扑进我的怀里紧紧搂着我,一次又一次地说:不要,不要,我不要上尉死,不要托普桑死,不要乔伊离开艾米丽。当电影放到乔伊被坦克追赶,在战场上惊恐地四处飞跑,被铁丝网一层层的缠绕,直到最后被无情的铁丝网紧紧的裹着无法动弹的时候,女儿不敢再看下去了,她穿上鞋,躲进卫生间,直到两军派出的士兵成功地解救了乔伊后,她才走出来。因为她害怕电影把乔伊的结局改写了,害怕乔伊和托普桑一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虽然,书和电影的结局都是美好的。战争结束了,美丽的夕阳下乔伊和艾伯特回到了故乡,回到了他们日夜思念的农场。但是,无论是合上书还是看完电影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沉淀的还是那种难言的伤感。那些鲜活地消失在眼前的生命,蹒跚着孤独背影离去的艾米丽的爷爷——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倾其所有买下了乔伊,最后又把它送还给了艾伯特,虽然,艾伯特和乔伊回到了故乡,但是,这个坚强的老人,却注定只能一个人,孤独终老。

如果说,《战马》中,残酷战争呈现给我们的是痛,人性美好呈现给我们的是爱的话,那这痛与爱,有着同样凝重的分量。

篇2:亲子共读《战马》

作为一名学生的家长,对于学校开展的这次亲子共读让我感触万千,让我受益颇多,同时也对我的女儿有着一种歉意。

说实话,我的女儿一直是比较喜欢阅读的,很多的课外阅读书籍都会深深地吸引住她,让她一遍遍的津津有味的阅读。还经常模仿文中的小主人翁向我们家长交流,她希望我们家长也能进入那充满童话幻境的故事中,和她一起达到书中所描述的故事实现在现实中。可是我和孩子妈妈有时总是以一种不厌烦的姿态和语气对她说:“怎么总是看这些书,多点时间去看你的语文和数学书不行吗?”唉,想起女儿当时的那种失落的表情现在心里难受极了。其实我们扪心自问,当时那样回拒女儿,一方面是想她多些时间看教学书籍;另一方面何尝不是我们家长以自身工作和生活等原因为借口对孩子的童真的一种摧毁呢?

类似这样的事件回想起来很多,比如孩子时常会问起她所阅读的书籍中一些人物,我能回答得上的不多,好比马小跳,海尔兄弟,小豆豆啊等,说起这些小人物我觉得茫然。

从去年开始我就尽量的抽时间和孩子一起去阅读一些孩子喜欢的书籍,比如《三字经》《弟子规》《马小跳》《格林童话》等,逐渐的我似乎也进入了角色,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童真的场景和充满天真的字词,不由得我也回想到了我的童年。相对照女儿如今的童年,我明白一个道理,原来自己童年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啊!为什么现在不多陪我的女儿一起去读更多的书籍感呢?为什么不让女儿从中得到更多的童趣学到更多的知识领悟到更多的道理呢?

和女儿共读,我发现自己原来朗朗上口的一些诗词,如今有些记忆模糊了,文字所寓意的意思有时也不能随口而出。比如和女儿共读的《弟子规》吧,每一句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心里明白可是在女儿面前却不能言表清楚,于是我就和女儿一起去思考分析,去引导女儿领悟诗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所要说明的道理。每当一句诗词我和女儿共识的时候,女儿那天真灿烂的笑脸和那句:哈哈!我明白了!让我的心里乐开了花。同时感觉到自己的脸上似乎有些暗暗地发烫:多么育人育德的话语啊,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不自觉的会做到或者努力的去做到,却是要我们一生的时间去实践啊!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语重心长的对女儿说:“蕊蕊,读懂这些道理需要我们一辈子的时间去做到啊”女儿睁着大大的眼睛甜甜的半懂不懂的脆脆的回答我:“嗯,我会的,老师也是这样对我们说,爸爸你真棒,你和我们老师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啊!”看着女儿这副天真无邪的表情,听着孩子这童趣妙然的话语,我的心都醉了!

是啊,正如李老师所说的那样,父母和老师就是孩子的左右翅膀,孩子能否飞得更高更平稳就看一双翅膀配合得好不好了。亲子共读其实不也是一个老师和家长配合得平台吗?

亲子共读让我这个读书没万卷,下笔易走神的爸爸也啰嗦的感叹出此一番啊!相信所有的家长都和我一样的对此有着各自的感悟同样的感触只是难以尽述!

亲子共读,读有所感!

亲子共读,读有所乐!

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是流传世界各国的一本儿童名著。全书采取日记体形式,生动地描述了意大利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课堂内外生活。日记从10月份开学第一天开始,至第二年7月份结束,共计一百多篇,这一百多篇日记,记录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感人的小故事,叙述了国家民族之爱,亲子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谊,不仅表现了高尚纯真的人性之爱,而且告诉读者应该如何去爱,告诉父母、教师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爱。全书把爱的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在这次亲子共读活动中,我和陈毓读过之后,我们深有体会。这么天真的孩子,他却让我们在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当我们读到《我的妈妈》这则日记时,我想起了发生在我在上小学一年级的一件事:有一次,上学的时间到了,天还下着大雨,走在乡村的泥泞小路上很容易摔倒,特别像我这么大的小孩,这时妈妈毫不犹豫的给我拿起书包,背着我赶到学校。其实,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虽然没有得到妈妈多少教育,但妈妈的高尚品德一直影响着我们。妈妈总是惦记别人,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她总是热心帮助,而且从没听过妈妈一句抱怨。妈妈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别人。从妈妈身上我学会了很多好品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别人。”多么朴素的语言啊。我也是用这句话来教育我的儿子陈毓。正是母亲的教诲,我才有今天的品德;正是母亲的教诲,我才这么自立、自强。我感谢自己有一个好母亲。虽然她没为我们做太多,但她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人。

爱为教育奠定基础,教育使爱得以升华。爱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包含了尊敬、同情、诚实、纯洁、无私等最高贵的品质,而如何去爱,如何培养爱,也是一门大的学问。如果你还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希望借鉴《爱的教育》这本书,从爱出发,从《爱的教育》出发。

亲子共读有感

恩仪妈

从学校开展亲子读书活动以来,我和女儿共同学习,和孩子一起读书,感受故事内容的精彩,词语的优美,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我们一起看过的书有《淘气包马小跳》《中华上下五千年》《稻草人》《夏洛的网》等,我觉得有益的书籍能让孩子知书达理,懂得感恩,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读书也能让我们全家氛围融洽,一起看书,一起讨论,有问题一起提出来,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在书中寻找答案,并握手言和,一家人其乐融融。

陪孩子一起阅读,才发现自己的成人思维,真的不太适合现在的孩子,总是发现孩子学得太慢,一个问题有时要讲三四遍,自己急得不得了,但后来静下心来想,自己小时候的样子,这些孩子还真不容易,并暗暗告诉自己,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脑中,要保持孩子的童真。至少在陪孩子阅读中我体会到了对孩子要有耐心,用孩子的思维体会孩子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收获吧!

与孩子一起读书有很多好处,我们共同经历着书籍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心情让我们和孩子贴得更近,可以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变化。

篇3:亲子共读《战马》

关键词:亲子共读,有声读物,注音版,听读,阅读,种子

儿子小石头快七岁了,秋季上了一年级。一学期来,他读了不少书,也越来越喜欢读书。仔细想来,阅读的种子, 就这样点播在了他的心田里。

1. 有声读物,亲子共读的起步

两年前,小石头四岁半,正上幼儿园,妻子不在家,我一个人带他。照顾他吃饭穿衣所受的累倒在其次,晚上哄他睡觉成了我的负担,他睡觉前总要我给他讲故事。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你想使你的孩子优秀,请给孩子讲神话故事;如果你想使你的孩子卓越,请给孩子讲更多的神话故事。”可惜,别说神话故事,我记住的故事都不多。没几天,我仅有的几个故事讲完了。能找一个“替身”,代我给儿子讲故事,那我该多幸福啊!转眼一想,故事电脑里有, 网上也多得是。讲故事,手机就行啊! 从此,晚上他睡下,我就在枕边放好播放故事的手机。经常是我陪他听,有时他独自听。小石头听累了,自己关掉手机,翻个身睡了。后来,他自己会用手机播放了,我更省心。这一听就是两年。有一段时间,他是晚上听,早上也听; 刷牙洗脸时听,吃饭时也听。我和妻子就故意说烦他听故事了,谁知他倒笑嘻嘻地模仿着机器人的腔调说:“你们不知道我是听故事的机器人吗?”

听读,使孩子在学会拼音,认识足够汉字之前,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与阅读相比,听读要轻松得多。阅读的时候,人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手、眼、心都要到,才能有所收获。听读就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听读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听读的内容是别人表达出来的,他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在其中,在内容、情感等方面要比孩子自己阅读时把握得更好,易于孩子准确地把握内容和情感。一次,我向六年级的老师推荐有声小说《作文为啥不及格》,播放器中有了记录,小石头无意中打开听了一段,竟然迷上了这部小说,完整地听了一遍。我想考考他对小说的理解,就问他:“杜小都(《作文为啥不及格》的主人公) 作文为啥不及格?”他认真地告诉我: “杜小都作文写得好着呢,是老师弄错了!”“那他为啥写得好呢?”“是因为他喜欢读‘闲书’啊!”看来,他还真理解了。

2. 注音版读物,让孩子早日步入 阅读的大门

小石头上幼儿园两年,学过汉语拼音,妻子又做了些辅导,幼儿园毕业时就过了音节拼读关。再加上有两年的听读经历,他对神话传说、童话、寓言故事等都非常感兴趣,我们就引导他自己读注音版少儿读物。

开始,他读一两段就没有耐心了, 我和妻子就轮流陪他读。经常是游戏式的轮读,由一人读一句,逐渐到一人读一段。读完《小猪唏哩呼噜》(上、下)后,他一个人能坚持读完一个小故事了。他常常是朗读,我发现他读出了许多“错别字”。原来,虽然是注音版的书,他对连半边也不认识的“生字”才去拼读音节,常常认“半边字”。读错几个字也不影响他大体上理解文本的意思,就劝妻子别在他读的过程中刻意纠正字音,以免多次打断他的阅读,挫伤他阅读的积极性。

为了帮他养成读书的习惯,妻子给他定了阅读任务。有一天,他的读书任务没完成,想出去玩。我就提出陪他读, 一人一段地读。谁知他讨价还价,要求一人一句地读,我就依他。故事很精彩, 读了几段后,他就不知不觉地一连读几句。第二个故事,我也讨价还价:他读两段,我读一段,轮读。读完后他还想读,我一扭头说:“不读了。”那些故事也实在是太有趣了,他一个人高高兴兴地读完了最后一个小故事。

孩子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读注音版的少儿读物了,父母要做些指点, 就能引导孩子迈入阅读的大门。

3. 亲子赛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 读习惯

为了调动他读书的积极性,我设置了一个表格,题为“XXX读书目录”, 栏目有书名、格式、时间、字数,为全家每人打印了一份,贴在墙上,读完一本书,就登记在上面。小石头的兴致很高,要和我们比一比谁读的书多。我也就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适合他读的注音版图书。这样登记下来,除了能比谁读得多、简单统计他的阅读量、调动他的积极性以外,多年以后还可以分析他的读书偏好、兴趣所在,甚至是文、史、哲各自所占的比重,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引导,扩大他的阅读面。

一个星期五晚上,我陪儿子在网上看了一部电影,已经九点了,小石头该睡觉了。他忽然想起来,自己的读书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劝他别读了,他却不肯。趴在被窝里,读起了《中国经典神话传说》。

从7月份至12月份五个月时间, 他读了《小猪唏哩呼噜》(上、下)、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博学天下丛书 (拼音美绘本)、《水浒传》等近30本书。听读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等9种有声读物。一家人,数他读的书多。这些书, 他未必全读懂了,但收获总是有的。一天小石头竟然对我说:“爸爸,你比我年龄大一些,我却觉得你知道的比我多多了。”我告诉他:“多读书,总有一天,你会比我知道的多。”“比你知道的还多?”他还有点不相信。

篇4:亲子共读方法探究

关键词:亲子共读;阅读教学法;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6-0059-04

亲子共读即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这是一种类似游戏的活动。它不是简单地给孩子书读、让孩子读书、读书给孩子听,亲子共读的关键在于亲子互动的阅读方法。这将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 ,确立远大理想的有效途径。要想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就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做保障。

一、创设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

欧美社会从18世纪以来就有一种传统:一家人晚间在灯下,彼此朗读一段书给家人听。犹太孩子更是从小生活在周围都是书的环境里,他们的客厅没有大的电视机,而是放满了书架,孩子很自然地养成读书的习惯。而家庭阅读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几千年不曾断裂,这与家庭阅读的传承不无关系。

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是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前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读书环境的营造

家庭读书环境很重要,客厅卧室摆满书架,在充满书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读书的兴趣和能力就会提前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房间不仅是卧室,还应是书房,一定要有独立的书架供孩子摆放书籍,用书籍装饰孩子的生活空间。如果家里没有独立的儿童房,也要尽量开辟一块属于孩子自己的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空间,可以在一个相对独立、光线充足、安静而又舒适的温馨的一角,布置一个小书架。

在准备好读书空间后,要及时帮孩子摆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经常买书送给孩子,或者借阅书籍。还要和孩子一起保护好买来或借来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亲子共同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

图书的选择有几个原则: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选择;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图书;选孩子感兴趣的书;选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开始可以先从经典书籍中选择,这些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好书,也可以参考权威推荐。

阅读内容的选择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性和孩子的主体性,在家长的引导之下,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三)父母的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父母爱阅读的行为会感染到孩子,家长要在平时多读书、看报、多讨论与书籍有关的话题,让孩子从小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在亲子共读中家长还要提前阅读,至少要与孩子保持同步,保证共读效果。

二、阅读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在创造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和阅读氛围之后,应寻找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亲子共读是成人与儿童的共同阅读活动,这就需要发挥家长的主动性,教师可通过家长会、QQ群等平台,加强对家长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导读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导读法是教师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诱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自读能力,养成自读习惯的教学法。”[1]导读法重点在于引导、启发、辅助,这一教学法应用到亲子阅读中,家长主要起到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引导作用以及对孩子读书过程的辅助作用。

对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培养。幼儿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对于直观的图画材料、生动有趣的故事、有韵律的诗歌都会产生兴趣。他们还会不断地重复阅读同一本书或同一个故事,这也是幼儿阅读的特点。家长就要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根据孩子的需要为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这样的朗读看似家长在读,孩子在听,实则是为孩子的主动阅读埋下种子,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参与到读书之中,有时他会重复反复出现的句子,有时会与家长分角色读,有时会尝试独立阅读。而此时的儿童阅读大多是在调动父母阅读时记忆内容的再现而非真正的读。

对于有一定识字量和独立阅读能力有限的儿童,家长也可以利用孩子乐于接受的视听资料,激发孩子对阅读内容感兴趣,如一段简短的视频、生动的图画、内容纲要、内容片段讲读甚至是影视作品。在阅读过程中,父母要与孩子不断地交流,做到平等、自由,还要在读书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乐趣,这包括阅读本身的乐趣和其知识的增加、自信心的增强、自我的成长、他人的认可所带来的乐趣。

还要辅助孩子完成独立阅读,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书,熟练运用字典、词典,学会到图书馆、使用网络查找资料。

不管是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是一个阅读榜样,其次给孩子读的书一定要提前阅读。提前阅读是为了选择更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和更好地发挥主导性。

(二)设疑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2]

单纯的读书或讲故事不难,难的是把书本上的内容与读者自身和外界联系起来,这需要不断的思考与交流,尤其要以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为桥梁。这就像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教学法,只是在设疑、引导质疑和指导解疑的过程中要更加的生活化、具体化和情感化。

1.问题的设置源于生活,提出问题的时间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适合交流的时刻,如在回家的路上、餐桌上或者休息时,提出的问题也要具体化,比如就生活的某一见闻提出问题,“你看马路两旁的山坡上一面有积雪,一面没有积雪,这是为什么呢?”家长只提出问题,引起他的兴趣,让孩子有查阅书籍的好奇心,这很重要。

对低龄儿童包括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们只需要把书读给他们听或讲一个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就可以了,问题须是孩子所熟悉的,便于亲子自由对话,即自由自在的聊天,通过聊天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熟悉人物特点,并展开想象。

2.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要让人拥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设疑是为了刺激孩子读书的好奇心,让孩子发现更多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他真的不懂还是想和家长共同交流,因为只有孩子认真读了书,进行了思考才会提出问题。因此家长要经常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高年级孩子在读书时就要带着批判的精神去读,这样才能提出更有逻辑性的问题。

在孩子提出问题后,更重要的是亲子沟通,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思考,或者通过查阅资料、反复阅读找到答案。这类似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启发原则。

整个共读过程重点在于沟通与交流,而不是正确答案。讨论不拘于某一主题或固定形式,而是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提问、思考、讨论自由进行,在不断的交流中,孩子的倾听能力、判断思考能力和说服能力都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沟通过程也是思想交流和情感的交流。

(三)情境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在阅读教学中,情景教学法是指充分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再现教材中的形象,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理解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3]这一教学法在亲子共读中的应用比在课堂阅读中更有可实现性,生活中会有更多的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和更轻松的氛围帮助实现情境再现。家庭阅读的优势使情境再现内容受局限较少,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文化现象等都可真实体验,对画面、音乐和实物情境再现也有更便利的条件,使孩子对阅读内容有形象深刻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在亲子共读中,亲子表演情境再现促进了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的发展,还可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培养。

三、阅读方法在亲子共读中的渗透

现代社会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文字信息,在真实的阅读中往往需要调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亲子共读中不单单要关注内容,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多种阅读方法。而这种渗透要基于孩子的年龄段特点。

在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教学目标中,对阅读方法的学习做了要求:一二年级,提出“默读”要求;三四年级在此基础上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五六年级进一步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方法,扩大阅读范围”[4]

很多阅读方法都是在学会默读之后才能很好地联系运用,如略读、浏览、速读、跳读等,这些阅读方法在现实阅读中运用较多,但在学校学习中练习较少,这就可以在家庭亲子共读中、在大量课外阅读中加以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能力。

四、重视亲子共读中和谐亲子关系的建构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种关系,亲子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人最大的幸福也来自于家庭的幸福。亲子共读开启了一扇亲子交流、家庭幸福的大门。在亲子共读中要重视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

1.亲子共读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共读质量。父母如果只是和孩子在一个空间里,监督孩子阅读,同时做自己的事情,就没有阅读讨论中有意义的话题,这并不是亲子共读。读书、交流、讨论的过程不能看作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对阅读内容的讨论让父母和孩子不断在感情上真诚地交流,产生同感和共鸣,孩子才会对家长从心里产生信赖。

2. 2011版新课标反复强调“交流”,“交流与对话的阅读理念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5] 在共读谈话中父母比孩子说话还多,这不是交流,孩子会认为这是唠叨。交流更不是指示、命令和训诫,让孩子感觉到压迫和专制,孩子便会以反抗作为回应。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并与之分享感受,才能在交流时传递真挚的情感并充满幸福感。幸福是在展示幸福的场景时形成的,如果孩子在和父母共读交流时能感到幸福,就可以营造出幸福的场景。

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围绕本书交流对话,充分建构和谐亲子关系,这样不但能让孩子沉浸在幸福之中,同时也能促进孩子多种能力的提高和大脑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钱 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戴宝云.新程小学语文使用教程90法[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亲子共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教育学家林格说过:“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是环境的教育,是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而不是过多的教诲与训斥。”我很认同这种说法,很多时候,说教往往是无用的。那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变教诲与训斥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呢?陪着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个最好的方法。

一、共读经典类的书籍,浸润孩子的心灵。

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它凝聚着不同时期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每读一本文学名著、一首经典诗词,就是与文学大师心灵上的一次对话。诵读经典会使人们对人生和世界获得更丰富而全面的认识,人格更加趋于完善,对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经典类的书籍有《弟子规故事》、《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等,这类阅读有助于陶怡孩子的情操,规范孩子的行为。比如弟子规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既能体验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又能从孝、谨、信、勤等方面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引导。阅读初期最好选择《弟子规》的故事版本,有详细的译文和相应的故事,让孩子读了觉得有趣,易懂,能收获到除了记忆之外的东西。在成语故事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选择些情节有趣而且利于理解父爱、母爱的伟大的,比如《舐犊情深》、《孟母三迁》一类的,孩子读完就明白了。对于唐诗宋词之类的读物,量很多,我们也要精于选择,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读完之后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孩子阅读内容的难度影响着孩子的阅读效率,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选择一些与亲情有关的经典作品,可以让孩子的心灵得到爱的浸润,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共读童话类的书籍,让孩子感受真善美。

童话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作品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情感,使它们人格化。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格林童话》大多歌颂勤劳、正直、善良、勇敢和宽容,抨击懒惰、邪恶、怯懦与嫉妒,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向上的人生和美满幸福的生活的追求。童话中的主人公往往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用汗水与智慧赢得命运的青睐,最终战胜苦难与邪恶,走向成功。故事情节紧张、引人入胜,富有戏剧性。例如读《睡美人》,当王子在睡美人唇上印下轻轻一吻而唤醒了一切,我们不禁感动于爱的力量,更看到邪恶终归会被战胜;读《画眉嘴国王》,当画眉嘴国王用智慧、用包容一切的情怀感动了骄傲的公主,我们体味到了爱的伟大和包容的力量。这些故事读完之后令孩子们印象深刻的,孩子的想像力丰富了,一棵小树一个小动物在孩子眼里都是有感情的,这些童话故事的情节符合孩子心理,孩子容易理解。有的故事读完,还可以让孩子继续编下去,给孩子很大的想像空间,让孩子表达出心中的真、善、美,一个心灵如童话般美丽的孩子一定会爱自己的父母,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融洽了。

三、共读生活类的小故事,陶冶孩子的情操。

与孩子一起阅读生活类的小故事,通过一些小故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孩子知道一些简单的社会准则,从小就树立积极向上健康全面的人生观、世界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切从小事做起,因为生活让我们知道孩子成人要比成才重要得多。长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阅读、娱乐、游戏,让我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想方设法让她开心,当她在学习中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给予她一个充实快乐的童年,让她在幸福中慢慢长大。与孩子一起阅读,不仅孩子高兴,我们自己也感到很快乐,虽然生活很累,工作很忙,但是拿着书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放松起来,感觉很温馨。当她高兴的时候,拉着我的头,亲一亲我的脸,说:“妈妈你真好!”这一刻我很快乐,我真的很满足。在阅读时,有时我读错了,她会给我指出来,像平时我数落她一样数落我的不是,有时她也能给我讲一讲她听到的小故事。与孩子共同阅读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操得到了陶冶,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渐渐升温。

四、共读科学知识类的书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孩子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其实有的问题我们也不知道答案,每当发生这种尴尬的局面时,有的父母就随便搪塞几句,有的甚至会对着孩子大骂一通。这种做法是愚蠢的,亲子共读科学知识类的书籍才是明智的选择。这类读物是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准备的,通常是《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一类的读物,选择这类书籍时,我们要考虑两点,首先这些知识必须是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产生的疑问,并且是孩子迫切想知道的,而不是我们家长提出要让孩子去知道的问题,比如:“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人为什么会流鼻涕?”“娃娃鱼是鱼吗?”这些问题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很有趣,能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起孩子强烈的期待心理,孩子读起来就很主动。亲子共读,你问我猜,你问我答,在这一问一答中良好的亲子关系逐渐形成。

五、情景的创设,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生活处处皆课堂,通过情景的创设,不但能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还能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可谓是一举两得。比如到海边旅游时,可以找些描写大海的文字与孩子分享,爬山时则以找些与山有关的文章吟诵一下,或者对景点景色、历史进行介绍,这些都可作为阅读材料,让孩子身临其境体验文字的美妙。时间长了,孩子有了独立的思想与感受,她在看了新的书刊读物或是接触了新鲜的事物,都会主动地与我探讨。在每天吃饭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话题开始多了起来,她会告诉我说,妈妈我今天看了什么书,书中有什么有趣的情节想要与妈妈分享。有时她还会把她的一些书推荐给我,并问我看了之后的感受是否和她一样。这样一来孩子的阅读兴趣日益浓厚,也大大地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如此,我们母女之间的交流也变得丰富了起来,良好的亲子关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爱,是教育好孩子的最佳的法宝。爱孩子,就应该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陪着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建立起好的亲子关系,营造一个有着浓厚书香气息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亲子共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内容提要:爱,是教育好孩子的最佳的法宝。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是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而不是过多的教诲与训斥。那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变教诲与训斥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呢?陪着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得到爱的浸润;陶冶孩子的情操;感受生活中的真善;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爱孩子,就应该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陪着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建立起好的亲子关系,营造一个有着浓厚书香气息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篇6: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倡议书

“爱他,就和他共读吧!”每天抽30分钟陪孩子一起读书,远离电视和网游。要想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必须在家庭内培植像样的阅读氛围。为此,我们提出一下倡议:

1.每天减少看电视、上网时间,增加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间。(每天至少保证半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

2.每次阅读后和孩子交流一次读书心得,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有记录)。

3.和孩子一起养成勤写日记的习惯,鼓励孩子向各种刊物投稿。

4.教会孩子阅读方法,每次阅读指导孩子做读书笔记,积累好词佳句。

童年因为拥有书香而变得丰富而美好,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书香充溢童年,让阅读伴随成长。

附:《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

1.阅读重点与总量:

①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等;

②背诵课内外优秀诗文50篇(段);

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2.阅读方法与能力:

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拼音阅读;

②学习默读;

第二学段(3~4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

1.阅读重点与总量:①阅读叙事性作品,包括故事等;②诵读课内外优秀诗文50篇(段);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阅读方法与能力:①初步学会默读;②学习略读;③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阅读;④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第三学段(5~6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

1.阅读重点与总量:①阅读叙事性、说明性、诗歌等作品;②诵读优秀诗文,背诵课内外优秀诗文60篇(段);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2.阅读方法与能力:①能顺利默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②学习浏览(快速略读);③学会到学校、社会图书馆借阅;④有条件的学校学

会上网,根据阅读需要搜索相关信息资料;

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

一年级 阅读量:(0.5+1)万字;必读书:《安徒生童话》(注音版)

二年级 阅读量:(1.5+2)万字;必读书:《格林童话》(注音版)

三年级 阅读量:(7+8)万字;必读书:《伊索寓言》《成语故事》

四年级 阅读量:(10+15)万字;必读书:《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

(青少版)

五年级 阅读量:(20+25)万字;必读书:《昆虫记》、《水浒传》(青少版)、《上下五千年》

六年级:阅读量:(25+30)万字;必读书:《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

(青少版)

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

第一学段(1~2年级)

《中华成语故事》、《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格林童话》、《阿凡提的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骑鹅旅行记》、《爷爷一定有办法》、《爱心树》、《一只孤独的乌鸦》、《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跑猪噜噜》、《小猪唏哩呼噜》„„第二学段(3~4年级)

《克雷洛夫寓言》、《宫泽贤治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三字经》、《中国古代神话》、《上下五千年》、《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三毛流浪记》、《儿童文学》《窗边的小豆豆》、《淘气包马小跳》、《小王子》、《捣蛋鬼日记》、《笨狼的故事》、《阿笨猫》、《帅狗杜明尼克》、《十万个为什么》、《皮皮鲁和鲁西西》、《吹牛大王历险记》、《时代广场的蟋蟀》„

第三学段(5~6年级)

上一篇:如何静下心来学习高三下一篇:金地国际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