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年之交散文

2024-04-12

忘年之交散文(共8篇)

篇1:忘年之交散文

忘年之交散文

生活的长河中,我们都会结交很多各行各业的朋友。也许是工作的原因吧,我结交了许多忘年之友。他们的活泼、顽皮、善良、好学等品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说,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善良、倔强是――王培茹

话不多,塌塌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一年四季偏爱浅颜色的衣服。与大家不一样的是:无论其他人早晨带什么稀罕的早餐来班里炫耀,她都是瞟一眼,面无表情地走过,从不围着问:“哪里买的?好吃吗?能给我点尝尝吗?”你看她的早点,每天总少不了黄瓜条,胡萝卜条,加几个小番茄。有几次,看见大多数孩子围着他人的好吃的问长问短,而她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边吃自己的特殊早餐,边看书。我走过去问:“你只是吃这些能坚持到中午放学吗?”她笑眯眯地说:“早晨起来,爸爸就熬好了小米粥,我喝了小米粥,也吃其它的东西,这些是爸爸让我带上必须在中午回家前吃掉,说是补充维生素。”“你看他们带的吃的你都吃过吗?不想吃吗?”她摇摇头说:“不想吃!我爸爸会给我买好吃的,也会给我做很多好吃的。”我摸摸了她头说:“你爸爸真好!你是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心底特别善良。当有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无论老师在不在旁边他都会主动帮助。看到班里一位男孩子妈妈因为癫痫病折磨的神志很多时候不清楚,但她对自己儿子却特别爱,有时候,家里人没有看护好,她就会跑到学校来,找到我们班教室里,看着自己的儿子痴痴发笑。其他孩子偶尔会嫌弃这位妈妈。可王培茹不会。她给阿姨搬过来椅子让她坐在自己的儿子身边,还总是对这位生病的妈妈说:“阿姨,你的孩子现在学习进步可大了,老师还表扬他了。你看他也得了很多星星呢。”这位同学的妈妈,那倍受病痛折磨的脸上,开满了快乐的花。不管班里是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或多或少都得到过她无私的帮助。她为人和善,从来不会大声喊叫,对每个人都特别宽容。

王培茹也特别倔强。记得二年级暑假后,她不知道怎么了,猛然间书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工工整整的方块字,一下子变成了张牙舞爪的“小丑。”我每次改她的作业都会说:“字,是这样写的吗?这不是你写的字。”说了一遍又一遍,不见改观。有一次我没有按住自己的火气,大声斥责了她。她当时含着泪拿下去重新写。发现了王培茹书写的退步,我心里着急,就和他的父母联系,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女儿的变化?他们说发现了,也批评了,可是没有效果。我们沟通后,他父母还把她送去学了硬笔书法,当时感觉写得比没有学书法的时候更难看了。好强的她自己也对自己的书写没有进步失去了信心,说不想学了。

了解了王培茹的状况后,我给她单独留了家庭作业,每天十分钟描字帖。有一次她没有按要求写,我一生气说:“不想练字就算了,又不是给我练,不认真对待,还不如不写”顺手把她的作业撕了。王培茹哭泣着走下了讲台,趴在桌子上抽噎。看着她抖动的双肩,我当时除了后悔自己太冲动了,也责怪这样好的孩子怎么就在书写上不成气候呢?我狠狠心没有理会她。她哭泣了一会,擦干眼泪走到讲台前,用几分胆怯,又特别渴望的眼神看着我说:“老师,我把字写好了,你还会喜欢我吗?”我看着这个平时胆小,不爱说话,但是默默为班级,为同学不少服务的善良孩子,我猛然间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被针狠狠地扎了一下,疼痛感传遍了全身。我知道自己不该这样对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不该撕她的作业,不该让孩子感觉老师不喜欢她了。我微笑着抚摸着她的脸说:“刚才是老师不对,不该撕你的本子。对不起!”她睁大眼睛看着我,急忙说“老师,是我不对。不该惹老师生气”我笑着说:“不要着急,只要每天认真练字十分钟不间断,一定能写好的。从今天开始,老师和你一起练字。从明天早晨开始,你给我改作业,我给你改作业好吗?”她笑了,我也笑了。日子不知不觉过去了,慢慢长大的她,书写的进步也是可喜的。我知道倔强的王培茹,每天不只是练字十分钟。那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身上验证了。她的安静,她的善良,她的倔强也给她带来了很多成长的快乐!

爱哭的舞蹈家――王媛媛

瘦瘦弱弱的她,有一双不大的眼睛,白净的皮肤把翘翘的鼻子衬托的十分精致。最主要的是她那两条细长的腿笔直笔直的令人羡慕。她刚上学的的时候,超级爱哭。很多时候莫名其妙地她就哭了。问其原因,哭得更加厉害。就因为这哭,我没少训她,有几次还让她站在教室外面去哭,哭够了再进来。

班里开队会也好,还是各种活动中,把主题要求告诉她,她都是编排舞蹈的“老师。”到用的时候,拿出来都是让你眼睛一亮又一亮的精品。她那跳舞时的一招一式也让你过目不忘。得到大家的`好评时,你看到的她笑少,哭多。

记得一次课间活动时,我和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我刚开始当“老鹰,”那些“小鸡”几乎都被我捉住了,他们又安排我当鸡妈妈。我把自己的孩子保护得很好,“老鹰”被饿死了。玩累了,坐下来休息的时候,王媛媛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想喊你妈妈行吗?”说话间她就泪眼朦胧了,知道她爱哭,就赶快说:“不许哭!说说为什么?”虽然提早制止她哭,可她已经是泪眼婆裟了。

“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这几天我和爸爸在爷爷家住。我想妈妈了,刚才玩的时候,我看你像妈妈保护我们,就想喊你妈妈。”还没等我说话呢,她哭得越来越厉害了。

“傻孩子,不要哭!来,做到我身边。大人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妈妈回到你身边前,你可以任何时候都喊我妈妈。”

“真的?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这么多同学可以作证。但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许哭!”

娇气的她扑在我的怀里,动情地喊“妈妈,老师妈妈!”眼泪似断线的珠子打在她的衣襟上,砸在我的心上。

没有想到她刚喊完,另一个男孩子慢腾腾地说:“老师,我也想让你当我的妈妈。”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这个平时绝对不会在大家面前说半句话的孩子怎么了?我拉着他的手说:“你为何也要让我当妈妈呢?”

“爸爸妈妈吵架了,妈妈走姥姥家了,她说不要我了。这些天我和爸爸在家里,爸爸上夜班,我一个人在家里,把所有的灯都打开还是怕呢。老师,你做我的妈妈好吗?”我无言发呆的时候,王媛媛急忙说:“不行,不行!老师是我的妈妈,是我先说的。”看着默默掉眼泪的男孩子,有同学说话了:“课文里说:《太阳是大家的》,老师也可以当大家的妈妈。”这个说法得到了大家的同意,那天,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下子有了几十个孩子,围着我一声又一声喊我妈妈,把我的心喊醉了,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心花怒放的甜蜜滋味。

和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在一起,我们口无遮拦,心不设防,彼此真诚对待。快乐的时光中,我们享受这天赐的缘分,享受这纯真的友情,享受这无私的博爱。

忘年之交,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灿烂的阳光!

篇2:忘年之交散文

十年前她就是我的一个普通小读者、小顾客。那时她才4.5岁,正在上学前班,在我这里订阅幼儿画报。不过她的知识面很广,可不只是局限于幼儿画报的内容,什么书她都喜欢看的,所以每次一到我这里就不想走了,因为这里有很多她喜欢的书。

每次都是她爸爸领着来取书的,而且每次来了她都故意找理由拖延时间多呆一会儿,跟她爸爸说:你先去买东西吧,回头再来接我!其实谁都知道她的小九九,就是想多看会书的。对于一个幼儿来讲我的小小书屋在她的眼里仿佛就是书的“海洋”了。到了这里好像两只眼睛都不够用的,看完了一本马上接着再看另一本,很怕耽误了时间。别看她小小年龄,看书时那股认真劲儿,那种对知识的渴望还真不亚于一个成人,就好像一颗刚刚出土的幼苗如饥似渴的吸吮着书中的养分;那股机灵劲儿活像一条欢快的鱼儿在书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着……现如今这网络时代,一部手机就能看天下,成人都难得静下心来翻看一本书的,像这么小的孩子对书竟然如痴如醉,现在还真的不多见了。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觉得眼前的这个如精灵般小神童非同一般的孩子,将来定会成气候的!

别看她人小鬼大,从她那机灵的眼神里,就能看得出她满脑子是道道儿,说话跟个小大人儿是的,无论什么话题她都有问必答。有时赶上周末他爸爸干脆就把她“寄存”在我这里,一放就是半天。直接告诉她:干脆把你给阿姨算了,可以随便看你喜欢的书,而且还是免费的。说着他真的就忙自己的事去了,告诉我一会来接她。我知道他说的一会可就没嘴了。不过这回孩子可高兴了,乐颠颠的跟她爸爸说:你忙去吧,不用着急来接我,放心我不会给阿姨捣乱的!心想这回可以安心看书啦。她很乖巧,不哭也不闹反正有书看就行,也不影响我的工作,偶尔来个同龄的顾客,她还把她喜欢的书推荐给人家看的,真不愧是商二代,天生就有商人的头脑。有时还提出个书中的问题考考我,我也算临时普及一下幼儿知识,但有时回答她的问题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搞得她也似懂非懂,她用疑惑的眼神分明在告诉我,还是我自己看书吧,你们大人的答案不一定正确。

后来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上了学,就基本不怎么来我这儿了,因为有作业要完成,也就没有太多时间读些课外书了。直到几年后的一天突然来了两个中学生,都背着硕大的书包跑了进来,累得满脸是汗,我刚要问她们想看什么书,回头看了一眼女孩的脸当时就是一愣,嗨!这小美女怎么有点眼熟,她似乎也认出了我说:“阿姨!真的是你哦?还记得我吗?我说:哦?想起来了,原来是你哦!小美女,好久不见了,一晃几年的光景都出落成大姑娘了,个子也长高了许多!真是女大十八变啊,差点没认出来你啊!快把书包放下怪沉的,她说:没事阿姨,我们都习惯这重量了。接着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说话的样子还和几年前一样没怎么变,两只眼睛还是滴溜溜的转,给人的感觉就是机灵、活泼、可爱,还略带着几分童真、稚嫩,但却多了几分花季少女的机智与烂漫。她说:“阿姨,至从上了学就没时间来了,其实也很想你的,也不是特忙,关键是我真不知道阿姨你一直还在这里,否则我就算不买书也会常过来看看你的,这回好了我以后会每周过来看你一次的,正好我又可以有书看了哦!”一番话说得我心里还真的暖乎乎的,激动的眼泪都差点出来了,这孩子真是会说话,要不怎么着人喜欢呢!

从那以后,她真的每个周末无论买不买书都要过来一次,哪怕呆上十分钟也会有说不完的话题。比如说有关学习啊,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异性同学之间的那种懵懂的感觉,她都要与我探讨一翻,凡是我能解答的问题,我都会站在成人和朋友的角度给她一个合理化的建议,或提醒或忠告,但只需点到为止,无需多言,她马上会心领神会。并告诉我,放心吧阿姨,我知道我该怎样去做了!每次看到她远去的背影,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想想也真是奇了怪了,她是零零后,我是六零后,我们之间相隔几乎是两代人的距离,不但没有所谓代沟的感觉,反倒觉得她和我确实很投缘,每次我俩竟然都有说不完的话题,真的让人难以置信,我比她年长四十几岁,无论是年龄上还是时代的`差异都很大的,却竟然还能有如此之默契,甚至有的问题竟然能和我想到一起而且一拍即合。

然而,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几年没见,这孩子竟然变化之大让你难以想象,可以说无所不知,不但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连考古、解剖学她都感兴趣,还跟我说:阿姨,我将来要当一名法医,多神圣的职业,可以为死者证明身份,想想都感到自豪!这时她神秘的告诉我说:还有一个让你震惊的消息,但是一定要替我保密哦!我说放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她竟然还背着家长当起了业余“小侦探”!她还是小探长!竟然协助警察叔叔破获了几起重大案件。再次告诉我说:阿姨这是绝密哦!你是唯一知道的人。我不禁毛骨悚然,问她:孩子难道没有危险吗?她说当然不会有事,我们身后有强大的人民警察在暗中保护我们的。再说我们都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场,没有人会注意一个学生的,所以跟踪坏人最合适!说到这里我仿佛像是在看侦探小说里的惊险镜头一样,真的替她捏把汗的。这么惊险的“业余爱好”让她说起来很轻松的。她说有时突然有任务了,我们说走就走的,我说那你跟你爸妈怎么说啊?她说:跟他们就说临时通知参加一个笔会之类的,就搪塞过去了。真的很敬佩她家长的“育儿经”,不过她的爸妈也真都喜惯她了,平时寒暑假也是说走就走的,甚至于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想去国外看奥运,家长都支持,然后办手续,自己买张机票就飞走了,家长只告诉她注意安全就OK!对自己孩子很自信,所以也非常放心。

说起这孩子也确实有很多话题的,只要你说出一个问题她都能像个专家学者一样为我答疑解惑了,看来我们俩真的可以称之为忘年之交,良师益友了。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几年前是她问我问题,几年后的今天我真得不耻下问了。比如有关手机和网络问题更是样样通,我得拜她为师,这真是时代造就了人类的现实版!那句网络流行语怎么说了?零零后被宠上天……可我却跟她开玩笑说:你这孩子还用得着宠吗?自己就要上天了!没有你不知道的事,看来我这六零后也该入地了吧!逗得她咯咯的笑着说:别!别!阿姨您可别说这话,不吉利,您还这么“年轻”,大有作为!你这孩子就是会安慰我啊,都比我的儿子会说话,要不我怎么这么喜欢你啊!只可惜你若早出生十年八年的我非娶你做我的儿媳不可!我这个现代版的老婆婆肯定会成为你的老闺蜜,咱俩的关系也会更上一层楼的,肯定会创造一个诺贝尔婆媳和平奖!哈哈……逗得她哈哈大笑,说我,阿姨,你可太幽默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的确代表了我的心声……时隔几年真得刮目相看眼前这个美少女了,简直是太神奇了。在她面前我才觉得自己真的老了,落伍了。社会一直在发展,而我却裹足不前,再不与时俱进岂不被历史的车轮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我对她的称呼已从最开始的小读者改为小才女~小闺蜜~忘年交,我还曾经和她调侃说:小才女,你相信有前世吗?可能前世你是我的女儿吧?今生是否来相聚的啊!否则怎么会有如此之缘分啊!我问她我这么说你不会介意吧?她却咯咯一笑说:“随你怎么说都行。”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缘份不一定来自血缘,真正有血缘关系的不常沟通也会变得疏远。

不得不再次称赞这个孩子的父母了,对待孩子绝对是跨时代的“散养”模式,很值得借鉴,完全是自然生长,从不干涩或主导孩子,一切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只要你开心,只要不太影响学习就OK!从没听孩子说过家长给她施加任何压力,更没报什么兴趣班,特长班之类。就是有也是她自己想学并感兴趣的东西。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每逢寒暑假孩子自己或跟同学搭伴,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哪怕是出境游,家长都会支持的,只告诉她注意安全第一即可,没有多余的废话。至于经费家长只负责一部分,其余部分都用自己的稿费支付。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这孩子的学子方法很灵活,根本用不着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张弛有度,学中有乐,乐中在学,每次出游都会把所见所闻写下来,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完全是自己的感同身受,而不是大部分孩子只能坐在教室里凭空想象……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枯燥乏味,因为她没有生活,你怎么让他去塑造生活?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走向极端,教育模式有待思考,教育如果不改革,理念不更新,那么“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式的人才会越来越少,这两个成语离我们也会越来越遥远的!

篇3:十年之变

《城市建筑》走过的十年, 正好是中国城市和建筑发生变化最大的十年。虽然决定这个改变的基因也许在更早之前就存在了, 杂志的名字似乎先知先觉, 把城市和建筑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 暗合了过去的十年里, 中国建筑发生的那么多的变化, 都是紧紧地与城市的变化连在一起, 对此, 罗西《城市的建筑艺术》、吴良镛《广义建筑学》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在此, 试列举过去十年里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十个重要变化。

中国城市化率越过50%

尽管有若干不同的说法, 但大家基本同意, 中国当前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城市, 逆转乡村, 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 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就业、消费行为, 价值、道德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高密度、大规模、快速度、重污染”背景下开展的城市化, 存在相当数量尚未融入城市、进行着候鸟式生活的半城市化人口;大城市因资源和人口过于集聚, 造成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诸多“大城市病”;城市物质空间迅猛扩张, 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难以协调跟进。这给人、社会、产业、经济、空间、环境、资源、文化艺术等方面带来挑战, 城乡二元结构面临着新的压力。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事业方兴未艾。吴志强指出, “对比西方国家50%城市化时期状况和发展经验, 避免出现拉美国家所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必须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健康的城镇化道路”。[1]

城镇住宅建筑总量逼近200亿m2

城镇商品住宅建设达到了最高点, 虽然十年前多次出现的价格“拐点说”屡屡被突破, 但住宅建筑增量上的“拐点”应该已经出现。至2010年底, 中国城镇住宅保有量已经达到178亿m2。[2]以此推算, 城镇住宅建筑总量应已经逼近200亿m2。相比数量而言, 住宅结构的平衡调整更为重要。过去十年, 商品住宅的高速增长凸显了城市住宅组成结构的失衡问题。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6年国家六部委联合颁布新建住宅面积的“70/90政策”, 2007年国家提出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以及“十二五”期间的大量保障房建设计划, 反映出住宅体系的结构性平衡越来越受到重视。住宅设计如何满足多元居住需求, 提高土地利用强度的同时如何提高节能、环保, 成为新的课题。然而大量而快速建设的保障性住宅, 集中成片建设新城、新区, “中、高层住宅—低覆盖率—大尺度小区绿地”这一高效规划模式被惯性复制, 空间形式简单化趋同, [3]这些现象也值得予以反思。

城市、城际交通大规模发展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交通的大规模发展, “一日千里”已成为现实, 更大区域范围内城市群得以联片共生。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大城市公共交通和以私人小汽车为代表的个人交通带来了城市空间相对关系的变化。中国城市地区的街道面临三重任务—大人流步行交通、以自行车为代表的非机动车交通和私人小汽车为代表的机动车交通, 一时难以兼顾。城市的行为空间、结构形式和建筑尺度在两难中变化。

城镇化发展推动人口向城市迁移, 新城、新区快速涌现, 城市周边交通需求大大增加。有学者认为, 城市中大地块、宽马路、单一功能用地分区、大型封闭居住社区的建设模式使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郊区居民更倾向将小汽车作为基本出行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表明, 这种出行模式由于高通勤时间、高能耗的特点在中国难以为继。[4]与此同时, 轨道交通在大、中城市的鼓励政策下快速建设, 对解决城市交通的巨大需求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延缓个人机动交通发展提供了可能, 而且围绕轨道站点, 配合高密度、小街块, 功能混合的土地开发模式将促发更高比例的公共交通微循环, 也将更利于绿色交通、低碳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5]

国际知名建筑师活跃在中国设计市场

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体育场及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已成为首都标志性建筑。其设计权被保罗·安德鲁 (Paul Andren) ,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Herzog&de Meuron Architekten) 和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相继竞标获得, 凸显了活跃于中国设计市场的境外建筑师受欢迎程度。对这一现象, 中国建筑界乃至全社会出现过严重的认识分歧和激烈讨论。[6]

改革开放后, 中国主动、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 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建筑市场亦成为众多境外设计机构、团体和个人梦想的实践场所。其中既有国际著名建筑师带来了产生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一些海外知名大型设计机构如SOM, KPF, gmp等也因其相对先进的设计理念, 成熟全面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适应力被国内业主接受和青睐;[7]另一方面, 大潮之中, 泥沙俱下, 也有海外建筑师或团体片面强调新奇概念, 拿出忽视中国具体问题和文化特质的作品, 甚至名不副实、浑水摸鱼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中国建筑师逐步引起国际设计界关注, 国际知名建筑师活跃在中国设计市场的趋势同样不可避免。满足了“好奇心”, 大家同样应以“平常心”理性地批判、引导这一变化。

地域特征和“留住乡愁”渐成共识

过去十年, 抑或更早一些, “二分宅”“柿子林会馆” (张永和) , “玉山石柴” (马清运) , “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 (王澍) , “土楼公社” (都市实践) , “大唐西市博物馆” (刘克成) , “诗人住宅” (张雷) 等诸多设计作品, 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对中国本土建筑现代性转化的努力及其在世界建筑体系内相应地位的摸索。

当今日趋升温的全球化大环境, 使以西方建筑话语体系为主导的世界城市与建筑发展逐渐趋同, 然而基于特定自然条件与文化背景形成的“地域性”建筑方式, 在抵抗同质化并强化自身文化价值的同时, 也融入并多元化了世界建筑的内涵。[8]同时在建构理论与建筑现象学的助力下, 中国建筑界逐渐兴起运用现代建筑类型和建造模式对特定的历史文脉、社会经济和地域条件进行反映的趋势。可以说, 摆脱了原本基于建筑精英文化主导的对“形似”抑或“神似”讨论的桎梏, 建筑界以地形环境、城市文脉、材料与建造为切入点去关注地域特征和“留住乡愁”渐成共识, 并逐步呈现出一种从个体自发到群体自觉的状态。

中青年建筑师崛起

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 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转型路上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张永和认为“普利兹克奖, 即国际的肯定, 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优秀的建筑师”。[9]改革开放后, 从吸取如潮水般灌入的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西方建筑理论与实践到逐渐梳理“中国—世界”建筑相互关系的发展进程, 正是基于大批中青年建筑师们不懈思辨的努力。如王澍、张永和、刘家琨、刘克成、李兴钢、童明、葛明、魏春雨、王昀、邵韦平、都市实践、多相、李虎等借力国际建筑媒体和展览 (2003年后参加历届威尼斯双年展) , 通过原创而多元的实践摸索使中国建筑在国际建筑学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10]

通过专业媒体的推波助澜, 这一代建筑师开始展现“明星”建筑师的影响力, 形成某种集聚效应。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上, 近60位中国中青年建筑师集体亮相, 既包括国有大院代表崔愷、胡越、曾群, 又涵盖私人事务所都市实践、大舍、山水秀;既有土生土长的王澍、汤桦、章明, 也有海归翘楚马岩松、马清运、张雷;既未错过植根中西部的刘家琨、刘克成、魏春雨, 也邀请了港台的朱竞翔、谢英俊、黄声远。他们可按年龄层次、地域所在、知识背景和学术话语兴趣点的不同进行细分, 但都是过去十年中国建筑多元复杂, 群芳争艳图景中一块重要拼图。[11]

建筑设计的价值取向差异加大

郑时龄院士指出, “当代中国建筑大致表现出以下6种相互影响并相互渗透的倾向: (1) 新现代建筑; (2) 批判性地域建筑; (3) 建筑遗产保护; (4) 新形式主义建筑; (5) 反现代建筑; (6) 原功能主义建筑等”。[12]有趣的是, 这6种倾向有时是渗透影响, 也有的时候各说各话, 呈现出“井水不犯河水”的矛盾局面和多元价值观念混沌并处的状态。其根源可能在于:一方面, 传统建筑文化的根基受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破坏, 产生了根本性的颠覆和动摇, 也存在探索性的回望;另一方面, 新的被社会认同的建筑文化核心价值观, 其构建进程尚“前不着村, 后不着店”时, 始终处于生硬的嫁接、逆反和漠视的无序新陈代谢之中。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建筑整体面貌是“能见树木, 难见森林;发展高速, 快到没时间思考”的话, 今后的城市与建筑探索还需要更多元的社会层级培育、更独立的思想碰撞。

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

两次盛会的成功主办对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以及中国建筑界设计理念、技术集成、综合策略的提升起到了积极、重要影响。作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大型城市事件, 通过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 实现在常规政策手段下不可能实施的大型城市项目建设, [13]北京和上海大步推进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设施完善和城市空间优化。

一批中国建筑师获得了登上国际舞台的入场券, 设计了优秀的作品。国外事务所与国内大院设计合作的机制帮助后者完成先进设计技术的积累与集成。更可贵的是, 通过世博会平台, 中国设计界乃至社会公众亲身参与, 近距离观察到全球建筑普为关注的演变趋势—创新所处时代特征、重视历史价值延续、应对低碳环保诉求、探寻城市与建筑融合关系和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等, 这也为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指引上了重要一课。[14]

与此同时, 举办此类大事件所需的城市空间区域动辄几平方公里, 瞬时超大人流往来考验着城市公共服务综合能力, 后续使用的模式也将会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以奥运会为例, 以体育为主体的集健体、休闲、娱乐和商业为一体的综合体设施已经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型, 规划设计之初应注重创造可持续的赛后利用空间和整体设计观念。[15]

生态节能成为热点

“城市热岛”“温室效应”和建筑碳减排这一系列关联的气候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再一次表明在以不惜透支环境为代价、高消耗工业化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化道路上, 能源与生态压力接踵而至, 成为前进的瓶颈和阻碍。进入21世纪以来, 当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背景, 当能源与环保成为全球运动的引领, 当生态成为一种坐标和时尚, 关于建筑形式的思考已经发展进化到了新的阶段, 即“Form follows Eco”—形式追随生态。[16]

生态节能成为热点, 绿色建筑新技术研究有了用武之地, 建筑形式美学价值也衍生出新内涵。李保峰曾指出生态建筑深化研究受制于生态价值系统评价的欠缺, 过于强调经济价值、片面曲解美学价值三方面。[17]通过近几年的引进、摸索和积累, 呼吸式表皮、光电、光热一体化、可变遮阳、蓄热复合墙体材料、双层立面、低技策略、本土材料建造等众多的“软”“硬”技术的实践应用正日渐成熟, 但仍需比选、批判和整合。生态建筑落到实处尚待时日。

数字设计和建造正在兴起

借助于可处理海量信息和智能计算的技术平台, 投身数字设计的建筑师放眼未来。自2010年起, 《城市建筑》连续三年推出数字化设计、参数化设计、数字未来3期专题期刊, 将这一正在兴起的设计技术方法的轮廓较为清晰地勾勒出来。

1.《城市建筑》涉及10点变化关键词CNKI搜索频次统计 (2004-2013) (作者绘制)

数字化设计建筑师重视材料和建造, 并宣称他们掌握了更科学、更有效的设计工具来更精确模拟复杂环境问题, 更全面探索建筑本体“真实性”, 形式生成的过程更理性, 更容易实现与使用者的交互对答。[18]有学者认为, 信息化时代科技的进步与成熟, 正全面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运作模式。数字范式带来的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改变, 更是建筑社会生产系统与建筑产业系统的深度变革。[19]但就现阶段来看, 研究还处于实践积累阶段, 如何对设计过程产生改变、多大程度的改变, 并发展出何种相应的使用与价值评判的标准, 我们拭目以待。

篇4:忘年之交无需谢

在反右斗争的时候,浩然被列入编余名单。就要离京到山西工作。朋友饯行的饭也吃过了,浩然忽然想起一件事。自己也发表了几篇小说了,尽管影响不大,可不可以把这些小说交给出版社出个集子呢?他就把刊载自己小说的杂志找出来,又写了一封自我介绍信,然后从一本书的版权页上找到作家出版社的地址,步行到出版社,交给了收发室的一位老师傅。对于自己的愿望有几分实现的可能,浩然心里没有底,所以也没有抱太大的奢望。他自己想,听天由命,看自己的运气了。

几天以后,在浩然觉得可能已经没有戏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署名作家出版社第一编辑室的信,开头第一句就是,你的短篇小说集稿《喜鹊登枝》我们决定采用。而没过几天,他又接到了作家出版社打来的电话,询问他愿不愿意为集写个后记。而打来电话的人在最后说,我叫巴人,我就是你这本书的责任编辑。

浩然在为自己这做梦一样的幸运而惊喜的同时,更为巴人平易近人、提携后辈的风范所折服。其实,浩然与巴人都居住在北京,相隔不过两站路程,浩然还经常从巴人的家门口经过。但是在浩然与巴人有了这样一种关系之后,许多年他们都没有见过面。原因是,当浩然一写信或打电话想去拜访的时候,巴人都是这样说,还是让我多看你的作品吧,见面于你没有什么帮助。

以后的很多年,浩然一直得到巴人无私的提携和帮助。巴人在《文汇报》上撰文推荐浩然的小说,直到发表了看到了报纸浩然才知道。巴人还打电话给浩然单位的领导,请人家支持浩然的创作,说这个青年是可造之才。巴人始终关注着浩然,但直到他去世,浩然竟连个谢字都没有当面说出。浩然说,后来写信他也不说谢字,因为在他看来,在这样崇高的前輩面前,说出谢字,无疑就是对这种崇高和无私的玷污和亵渎。

篇5:十年之歌散文

十年会发生什么,又在过去的十年发生过什么。自己的辛酸苦辣是凝聚后的果实,味道或许在炼丹炉里早已将一切融化重造,凤凰涅的重生,灿烂的颜色,或许也曾被遗忘在某个角落,丢失了陪你度过的人,跌入梦的悲凉中,温暖如四季、如人饮水。

回荡的或许是空谷回音,激流的溪水,开放的幽兰,四季的积雪,在山尖遥望,彩色的折射,在远方,在星空的白雪里,在青草和红梅的点缀中,苍鹰不曾到来,雪莲不曾绽放,说,做一棵树吧。一半扎根泥土,一半向着阳光生长,不依赖谁,听清风,看雪景,享受明天的日光或雨水,还有彩虹的斑斓,不吝啬的借鸟一枝栖息之地,来或离开只是静守时光的流逝。没有新年、没有烟花、没有流星,自然安排或住在我心里,留下经过的人。记不住遗忘的岁月,没办法计算的时间,隐形的藏在心里。心还是木头,心和木,实?空掉的那天,我会知道自己不是胡杨木,于是我腐朽掉了,变成大地的颜色。以前我在阳光中肆意,埋在土里的部分,不悲不喜,我看不到它,也看不到地面的部分。太阳和月亮告诉我自己的体型,雨水让我欣赏过自己的容颜,鸟儿称赞我的粗壮,可是我还是只知道一半的我。大地说,另一半要等到我倒下之后才会看到。倒下,我期待也害怕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了。可是我还是祈求风雨助我一臂之力,他们说这样的.我太天真,等我倒了就会后悔的,既然倒掉之后会有那么那么长的时间去发现另一半的样子,何必这么着急。风和雨说从未见过自己的样子,倒是听说过很多美妙的诗歌。诗人将它们分了好多好多种,连它们自己也搞不清楚。于是它们一起决定不去计较。

篇6:忘年之交散文

我们的身体,时刻都在改变;我们的思维,也是不停在变。

身体不变,叫冻龄;思想不变,叫顽固。这两者都不容易做到。

我喜欢常变常新的感觉,总会给人以新意,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

生活,岂能止步!

昨晚,跟一个老朋友,简单谈了下梦想。

ta觉得,人应该有梦想,有追求,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追随内心。

ta觉得,我属于有追求的人,在事业上应有所成就,这也是我的追求所在。

我冷静想了想,貌似身边好多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女强人。

我自己从没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三时,觉得自己想学习企业管理,就致力于考企业管理的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时,家人想让我回郑州;而我也不想留在北京,尽管当时也有留京的户口指标,但还是潇洒地回到了郑州。

回到郑州之后,自己在智联招聘上选了20多家企业,花了一周的时间去各类公司面试。

我当时的心态是风风火火的,很激动。也会在求职者中衡量一下我的水准。

现在才明白,也许我这种方法,运气好的话,可以找到一份很有发展的工作;若运气不好,则葬送自己的前程。

而当时的我自己,也没什么衡量标准,只是晕头瞎找而已。

结果证明,我既不好运,也不倒霉。

积攒了三年的——不知道对我的成长有什么作用的工作经验。

但当跟身边同龄人沟通时,除了我没去过国外,其他的也都还好,视野方面的见识,也都是还好的。

身、心、灵方面的受虐,也是不可小觑的。

这三年,我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见识不同的人吧,各类人群。

我是一个不擅长总结,也不擅长评价的人。

只会有一种直觉上的喜欢或者不喜欢,有时也说不出具体的感觉,抑或是因为不想说,所以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今天,有幸去郑大新校区参加了河南省王阳明研究院的成立大会,大会上有河南的各类学术泰斗,因为太多,也无从下手认识他们,也无从向他们介绍我自己。

当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其实,我们在一个群里已经好多天了。

目前,我跟初去北京时,已有很多的不同了。

,maybe真的是一个人生大转折。

面对生活,身边不同的人,也会有各种追求与想法。

大家都会惯性地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一面,实际内心又是一面。

当个别勇敢者有勇气追随内心时,我真的很钦佩ta的勇气。

面对生活,我可能是个懦夫,也可能是个过客,亦或者是个两面派,但却一直在欣赏着生活。

面对——对生活无奈,对自己无奈,但又很积极乐观的人,我是很敬佩他的。

无论他内心是否思考过生活的真谛,是否清楚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至少他在很认真地活着,很真实地活着。

有时想想,我现在为什么会是现在的处境。但现在的处境,又有什么问题呢?过去的,真的是好的吗?是适合我的吗?

生活,就是点点滴滴,有血有肉。

追求着觉得值得追求的。

不能因为谁的什么爱好,什么环境,什么行为,就对ta有什么异样的想法或者目光。

两个人走在一起,最佳的状态是什么?

你为我遮风挡雨,她为你遮风挡雨?

我觉得无论如何,找个愿意为彼此遮风挡雨的人就好。

你的任何伤口,我都愿意帮你包扎,等你复原。若这些伤口真的无法消失,那这些也就是你本身的一部分了,也没什么不好的。

生老病死,四世同堂······

工作,爱情,婚姻,学业,爱好,旅行······

这些都是生活。

平平淡淡才是真。

作者:夏沫

篇7:我的忘年交抒情散文

没有买鲜花,吴姨她对花粉过敏,去医院要经过一条僻静的小路,路的两旁长满了夏日里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淡淡然开放,最惹眼的就是花丛里疯长着的“狗尾巴草”了,一枝枝碧绿绿、毛茸茸、沉甸甸、骄傲地挂在娇细的草茎上,长长的刺上还沾着夜的露珠,在清晨的阳光里熠熠闪亮,心猛地一动,就弯下腰来采了十几枝,捧在手中,仿佛就捧了许多绿色的希望,莫名的幸福也悄悄蹀躞上心房。

走进病房,吴姨刚吃完早餐,请的护工正递着清水让她漱口,看见我,她就笑了。我用纸杯盛了些水,把“狗尾巴草”插在杯中,放在病床前的茶几上,转身坐在病床上笑着看着吴姨道:“好看吗?年少时别的女孩都喜欢鲜花,而我独爱这草,你说我是不是个怪物?”

“好啊,多漂亮的.草啊,你看把这病房都照绿了,我好喜欢,”吴姨拉着我的手笑道:“你是小怪物,我是老怪物,不怪也走不到一起。”

我听了笑着点点头,走到窗前轻轻拉开窗帘,清晨的阳光就钻了进来,微微抬起右手,阳光在我掌心跳动,又顺着手腕慢慢往下流动,最后袭遍我全身,我在阳光里快乐转着圈,跳起了舞,裙角飞扬里,躺在病床上的吴姨笑得像朵花,她轻轻拍着手,看着我,眼里尽是宠爱、赞许和满足。

时光无痕,我与吴姨相识相交也有七年了,而这七年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没有血肉之缘也可有血肉亲情,有些人相遇了,就再也放不下了,在心中,就是一辈子,这份真情不关风月、不关身份、不关年龄,这份真情,弥足珍贵,就像我与吴姨。

与吴姨初识时,我还没改行做会计,那时我在一家连锁大超市里做副店长,专门负责店员工作纪律、商品摆布出样和售后服务这些方面的琐事,而吴姨是超市里最忠实、最特别、也是最难缠的顾客。说忠实是因为她从不去别的超市购物,每隔两三天就会来店里买些物品回家;说特别是因为满头银发的她很会打扮,偏爱穿旗袍,各种布料、款式、花色的旗袍把她妆扮得优雅、知性,她是一个很美丽的老太太;说难缠是因为她每一次购物时都要有一名店员陪同挑选,她还有点洁癖,容不得商品上有一丝灰尘,她很细心,会很仔细看所买商品的保质期,然后算出到期的天数,商品购买结账装袋时,收银员一定要细心分类、整齐装放,否则她会让你重新装到她满意为止,她是店里投诉最多的顾客,总会给你找出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员工们暗地里喊她“刺王”。我与她接触最多,一来二往里,喜欢上了这个固执、难缠的老太太。

其实浅浅看一个人,就在心中下一个结论,认为他(她)是怎样一个人时,往往是不准确的,真正认识一个人是需要在生活里留心交往的。我与吴姨相交后,才发现这个难缠的老太太,其实很容易相处,她骨子里是个特平和、善良的人,而且一旦真心对一个人,就是十足一心一意的好。这些年,她对我,就是从心底里捧出来的好。

吴姨是湖南长沙人,从小当兵,后嫁了同是军人的赵叔,随他转业回了老家,所以在我们这里她没多少亲人,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光宗耀祖的,很出色,出国留学后,儿子在新加坡安了家,女儿定居了日本,平时家里就七十多岁的老俩口和保姆老云一起生活。老俩口子生活是无忧无虑的,要什么有什么,只是没有子女在身边,老来心里有时也特别孤独。认识我以后,这老俩口子在心里就把我当他们的孩子一样疼着,赵叔常常笑着说我的眉眼之处与吴姨年轻时有几分相似,不如让我做他们的干女儿,吴姨不愿意,她说做女儿就比她小了一辈了,她要与我做心心相通的好朋友,于是我就与她成了一对忘年交。

其实我与吴姨长的并不相似,但我们在许多地方却很有共鸣。比如说骨子里都很有个性,都很固执,生活里喜欢的人、喜欢做的事都了明于心,都很浪漫,喜欢过有情调的生活,都会用心打理生活,让小日子过得滋润、温馨、安逸。吴姨曾笑着夸我乐观,说我就是一无所有了,还会是个脱下外衣系在腰间当做长裙而快乐跳舞的女人,其实,这都是托她的福,这些年,耳濡目染,她无意识里就教会了我勇敢生活、快乐生活、珍惜生活和用爱来生活。她大我四十年的生活经历,就是一本人生好书,让我受益匪浅。

说到书,吴姨也是一个爱书的女人,而且像我一样看得很杂,从不看书的作者是谁,有没有名,只要喜欢,能打动我们心灵的,就一定会弄到手中细心品读。她和我都认为读书是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本能的一种习惯,认为一个人,若手中经常有一本好书可读,钻在书里,从春花看到秋月,从夜雪初霁看到朝暾甫上,纵横千里,穿越岁月,在起起伏伏的段落里,看人世风云,沧海桑田里悟人生至理,明做人之事,不失为人生快事。吴姨家最多的就是书,我们经常在午后,沏一壶金银花茶,捧一本书,相对而坐,这时赵叔和保姆老云就会悄悄走开,不打扰我们这两个“书虫”。

心底深处我最喜欢的就是吴姨的善良和纯真,七十多岁的她从不以势利的眼神看人,她对人都是一样真诚公正。真正熟悉她的人都会亲亲热热喊她“吴姨”,都会从心里喜欢她,敬重她。她对保姆老云就像姐妹一样友善,不以主人自居,对她也从不识防,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放心交给老云做主,所以老云也是真心实意帮她打理生活,真心实意照顾他们老俩口的日常生活,特用心。

吴姨也特关心周围的弱小,只要能给帮助的,她一定全心全意付出,从不求回报。她家前面小区车房里住着一对安徽来的拾荒者,一天男人得了急病无钱去医院医治,女人急得坐在小区门前大哭,她知道了,让老云喊了一辆三轮车把男人送到了医院,付了医药费,男人及时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住院期间吴姨还经常让老云给他们送吃送喝的,病愈后她又让赵叔找人给夫妻俩都找了一份工作,让他们也能自食其力,过上安稳的生活。事后,我赞她好时,她反而特平淡,她说只要是有爱心的人都会这样去做。透过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我看到了吴姨一颗闪亮的心。

前些天吴姨在院子里给花除草,脚下一滑,把腿摔坏了,因儿女都不在身边,我和老公木木就对她全权负责了,请来上海骨科专家给她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医生说三四个月后,她就能自由行走了。这让我一直揪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些年,她一直像宠自己孩子一样宠着我,让我时常在心里想着要如何回报她,然而她衣食无忧,什么也不缺,我能给她的,她都有,这次事故是意外给了我照顾她的机会,虽然很累,但心里却是安心、快乐的。

“女儿明天回来,说要在家陪我半个月,我说她回不回来都没关系,反正我有你,只是这些天让你累坏了。”

篇8:七年之痒的情感散文

而我,在这个季节不免有些许的忧郁。何况一连几天,阴雨夹雪,一点点细微的浅春气息被图解或淹没,仿佛又把这个季节拉回了冬天,这种反复的拉锯战让我有些无所适从,只好干脆躲在房子里烤火、发呆,一点也诗意不起来。那天,久违的太阳出来了,我的心就痒痒的,像猫爪子在抓。正好几个玩摄影的`朋友打电话邀我,去洞庭湖拍湿地落日。我弹簧一样蹦跳起来,立马响应。下午,城里温度已经升至零上六度,穿件薄棉袄就觉得蛮合适了。可一上洞庭湖大桥,明显感觉不对劲。一下车,堤岸边比城里冷得多,那朔风如刀刻,在不停地雕塑我,好像我是一块任其雕塑的石膏或木料。即使我拿出拥抱春天的全部热情来与之对抗,却还是输得比较惨,冻得上牙齿敲打下牙齿,才感觉多么自不量力。我不得不承认,这回吃了个哑巴亏。心里作死的后悔,出门时没有好好武装一下,至少可以加厚一点嘛?记得出门之前,老婆还转身丢了一句:湖边很冷的,穿件大衣去吧?当时,我并不以为然,心想:这有什么,太阳都出来了,暖暖的。要知道,我一个冬天都没有穿大棉袄,何况自信身体还结实。但在门口衣架上顺手牵了一顶帽子戴上,一半是我在前几天刚理了个平头,出门是有点风嗖嗖的感觉;一半也算是给老婆的面子。这帽子是她前些年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礼轻情意重嘛!

这时候,风像玩皮的孩子,居然趁我没有半点防备之意,就轻易把我的帽子揭走了,并抛向天空。我的帽子,像一只大鸟一样飞了起来,连同我的目光也被提得老高、老高……然后,又像降落伞一样缓缓飘了下来。我没有追到飞翔的帽子,它落在大堤之下的湖面上,并被湖面的冰层捧住,没有半点归还的意思。疑似在调戏我,有本事你过来拿呀?我的确没得这个本事,又不是武侠电影里的轻功了得的高手,这对于他们不过小菜一碟,轻而易举就能取回。我只是凡夫俗子一枚,只能站在岸边干着急,这便惹得同伴们一个个坏笑着,并纷纷举起镜头拍下这个滑稽场面,只有我伫立一边哭笑不得。

湖面不仅结了冰,我看清了冰的纹路居然呈波浪型,那么均匀细致,这莫非就是凝固的波浪?我捡一粒石子扔过去,冰就卡擦碎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坑,说明冰层并不厚。隔岸十来米远,我不指望帽子还能从冰面飞回来。何况,刚才司机小赵用温度计测了一下水温,零下三度,这就够让我心打寒颤了。尽管从小生长在湖边,游泳还是马马虎虎的,可我还不至于做出如此惊人的举措来。除非,有人落水了,我会义不容辞。事情就是这么巧,刚才还在嘲笑我的杨晖,也被风吹走了帽子,并与我的平行躺在冰面上,这回就轮到我笑他了:帽子也结同伴啊!我不否认,此刻我也是有点幸灾乐祸。谁知,杨晖家的那条土狗像只令箭,梭地一声下去了,像条小小的破冰船,那份忠诚与勇敢实在让人感动。很快,狗把主人的帽子给刁了回来。我想,这下我的帽子也有希望了。可是,我怎么赶它下水,可这牲畜钻在车底就是不肯出来,真是狗眼看人低啊。见它瑟瑟发抖的样子,我也不忍心了。来的时候,我就反对杨晖抱着狗与我们争车位,这让我觉得也太宠过头了吧?这下,联想人世间的一些事,我心理便感觉五味俱全。

这时,一层厚厚的乌云滋生,掩蔽了太阳。转瞬天气转阴了,光线弱了许多。看来,今天等不到日落的霞光,可能还会下雨,我心里开始凌乱。又不知几个同伴跑到哪了?我想打道回府,免得雨来了淋湿衣服如落汤鸡一样狼狈。这时候,远处湖面驶过来一条小划子船,直朝我这个方向而来:一个放鸭子的人,赶着一大群水鸭,怕有几百只吧?我通过长焦看得真切。渔船越来越近了,我暗暗地自语,要是太阳能突然冒出来的话,这画面一定绝美!心想:我抓住了这个美好的机遇,也不失为上苍垂爱我而予以莫大的补偿。我摆开了架势,忘记了冷,静静地等待船再靠拢来一点就开拍。也许,上苍觉得对我的眷顾还不够,就在这一刻,太阳居然顶破云层冒了出来,霞光耀眼,湖面流金。我赶紧调整光圈与焦距,这样的机会不可多得,可遇不可求的,抓紧连拍:一只小小的渔船上,伫立一个戴草帽的汉子,手中的的撑杆左右击打着水面,溅起霞光。逆光的层次感尤其丰富,那水面的微波层层叠叠荡漾,那渔船像把剪刀,把这匹绸缎裁剪,那一大群水鸭因凃上了一层金光,就已经变成了一朵朵金花,绣在这绸缎上。我从数码机的镜框里回放着这一副画面,竟有一种抑止不住的冲动。身后隐约有人的声音,回头一看,不知道我这些同伴什么时候不约而同出现在我身后,这动人场景看来不是我独有的,他们一定都拍到了,看那眉飞色舞的样子,肯定他们的收获不亚于我。

鸭群现在变成了线性队伍,在岸边打圈圈,要上岸了。赶鸭的人冲着岸边的我们在喊,手在挥动着,意思是让我们闪一边,给鸭子让出一条路来。我们这才纷纷闪到一边。这时,我突然想起我水中的帽子,便央求放鸭子的那位大哥帮帮忙。之前,我只顾着摄影,全然不知湖面的薄冰什么时候已经全部溶化,而我的帽子并没有落沉,还浮在水面上,随一阵阵的微波起伏。

从鸭大哥手中接过失而复得的帽子,并与他留了一张合影。我歉意地对他说,我们经常来洞庭湖边拍片,到时还要请你做模特啊,我们会付钱给你。他憨厚地嘿嘿笑了几声,说要么子钱咯,我这模样不咋的,你们爱怎么拍都行。乐得我们几个也笑了起来。我还告诉他,等过几天把照片洗出来就送你一套。他连连喊要得、要得。我问他家地址,他说不太好找。反正我就在沿湖一带放鸭子,一定能碰见的。几天后,我把像片揣在摄像包里再次来到湖边,却没有找到他,去了哪呢?后来又来过几次,仍然没有看到这位大哥。我曾到附近农户去打听,才知道他老婆和孩子在我们离开的第二天出了车祸,他办完丧事之后就回安徽老家去了,再也没有音讯……

上一篇:二年级以下题目阅读下一篇:蓝色海豚岛阅读心得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