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述职

2024-04-26

王军述职(共6篇)

篇1:王军述职

二 00一至二OO五年个人述职报告

阿克萨来乡党委副书记 王军(二00五年九月二十五日)

二00一年以来,在上级党委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班子成员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积极进取,努力工作,较好的完成了五年的各项工作。在过去的五年里,无论是政治理论学习还是分管工作都较好的完成了任务,现将五年来的学习、工作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述职如下,请大家评议。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五年来,我始终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主 要途径,坚持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挤时间自学和参加中心组的学习,对一些重点内容,坚持记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在理论学习中,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纪委三次全会、自治区纪委五次全会、自治州纪委四次全会和县委纪委四次全会及《两个条例》的学习,通过学习,注重理解基本原理,把握精神实质,提高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事关方向、原则问题上立场、观点、态度、政治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及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工作中能襟怀坦白、处事公道正派,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一方面学习借鉴其它好的经验,另一方面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向实践学习,注重汲取他们的优点和工作经验,极大地增强了我在坚持工作中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通过不间断的学习,使我在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二、组织领导,科学决策能力不断提高

2001年以来,我始终坚持把改进和转变思想工作作风放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坚持按政策办事,说实话,办实事,注重倾听农牧民群众心声,及时尽最大努力解决农牧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碰到困难不退缩、不推诿,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向农牧民群众学习,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自己分管的工作,凡是能够独立决定的从不拖拉决定,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主要领导请示尽快办理,自觉维护党委的集体利益,讲团结、讲大局、讲正气。工作中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思路清、心中明、抓大事、抓重点、亲自抓,逐步形成分管工作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管理制度,已具备用基层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作为党委副书记,在学习、工作中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 原则,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坚持集体领导,服从和服务于乡 党委的领导和组织决定,事事从维护班子团结增强整体威信 形成工作合力为前提,识大体顾大局,虚心学习,努力工作 在实践中探索工作方法,丰富工作经验,寻找工作措施,遇 到麻烦不绕道,碰到困难不推脱,注重调查研究,及时发现 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实践中培养了自己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形成自己明快果断 的办事风格、严谨细致的处事原则、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打 下了基础,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尊重群众,服务群众,树立了严谨、细致、求实的工作作风。

四、恪尽职守勤奋工作

按照乡党委的分工,2001年至2003年我负责二三产业、劳务输出、乡镇企业、安全生产、招商引资等工作,同时我还协助乡党委书记分管党建、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工作,并蹲点月堂村,既有面上的工作又有基层具体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为此我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恪尽职守,尽职尽责,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在负责二、三产业、劳务输出工作方面:首先,对全乡二、三产业进行认真的调查,对全乡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我乡开辟二、三产业、劳务输出的路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积极主动多方与石油单位、建设部门联系工程,组织农牧民富余劳动力到石油单位、建设部门务工,使劳务输出成为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2003年农牧民劳务输出人均收入达100元,使我在2004年获得劳务输出先进个人称号。

2、在乡镇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加大乡镇企业管理力度,对我乡煤矿、砖厂、水厂、油库、医院、学校、粮站等重要部门进行定期检查。2001年由于我乡卫东煤矿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煤矿法人先后更换多次,公司与乡政府的合作关系不顺,而且煤矿在停产整顿期间矿主擅自偷挖煤炭,当得知此情况后,我同县安监局同志连夜上山,对煤矿法人进行了安全教育并对矿井进行了查封,迫使煤矿法人与乡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并交纳了管理费,有效的制止了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

3、在项目、招商引资方面:先后引进都护府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我乡落户,乡卫生院改建项目已完成立项、申报,目前已启动实施。学校危房改造项目已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46万元,即将动工实施。10000只肉鸽养殖项目于2003年开始实施。10000只大雁鹅养殖项目已立项申报,等待实施。

4、党建工作方面:一是抓好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在领 导干部和共产党员中深入开展为人民服务和勤政廉洁教育,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和个人道德修养,认真解决个人思想 上、作风上。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二是认真抓好村级组织规 范化建设,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自治区村级组织 工作规范》,进一步提高村级组织工作规范化水平;三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注意发现培养村两委班子后备干部,从青年党员中挑选德才兼备的干部担任村两委班子重要岗位,四是认真开展党的建设新一轮“三级联创”活动,并以此为契机,较大改变了村、站所、学校阵地建设,使办公室、环境卫生有较大的改变。通过“三级联创”活动的开展,使4个站所、1所学校党支部、一个行政村通过考核验收。五是做好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工作。积极组织力量对组织和党员队伍进行全面调查,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六是认真抓好干部住乡包村工作,对村级壮大集体经济、农牧民增收、扶贫帮困、班子队伍建设进行了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七是认真执行 “6131”帮扶工程,通过五年的帮扶,全乡贫困户38户129人中,有12户48人实现了脱贫。八是认真抓好村务、站务公开工作,积极开展了村级民主日活动,不断推进村级民主工作进程。九是大力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努力塑造五支骨干队伍,通过“三级联创”着眼提高团员干部素质,努力将团员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学科技、用科技、传播科技知识的骨干队伍。

5、精神文明方面:一是开展以创建文明乡、文明村、文 明户、“十星级”文明户、“十个好”农村创建和“八进村”为核心的文明创建活动,五年来,我乡的文明户已发展到192户,“十星级”文明户发展到949户,“五好家庭”发展到956户,同时积极抓好党员发展工作和培训教育,培养 “四有”农牧民为目标的素质工程,通过评选活动,对农牧民的思想觉悟、勤劳致富、遵纪守法、学文重教、计划生育、环境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二是加强干部理论和业务学习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年初制定干部理论学习等一系列制度,组织干部利用每日学习双语,周三、周五学习政治理论、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并对干部采取提问、测试、抽查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治理环境卫生脏、乱、差作为突破口,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使群众性文化日趋活跃,坚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多样文明节俭”的原则,积极组织群众喜闻乐见、文明健康的积极的文化体育活动,做到了节假日有庆祝、月月有活动、村村有歌声;五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定期组织乡、村,组织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积极与69222部队、塔河油田维护中心、胜利油田黄河固井公司轮台分公司、西北石油局油田消防中心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后,组织党员、青年团员在每年“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民族团结月”、“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于共建单位进行联谊活动;同时组织人大代表、“三老人员”进行参观学习,加深了共建单位的了解,同时共建单位为我乡捐款、捐物、扶贫帮困,极大地促进了我乡“三个文明”的建设。

6、综合治理方面:一是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 导责任制,与各村、站所、学校签定了责任书,责任到人,形成了各司其职、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充分发挥派出所、武装部、民兵、十户联防队伍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加强干部值班制度。三是巩固“三五”普法成果,大力开展好“四五”普法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做到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四是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民调解工作,对民事纠纷、家庭纠纷及时化解矛盾,有效避免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发生。通过以上的综合治理,确保我乡社会的稳定。我乡2004年比2003年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下降60%。

五、廉洁自律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我党对全体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因此,一直以来我能严格要求自己,遵守中纪委关于党政领 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以身作则,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时刻自我警示,始终将党和 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责任,从不敢将其作为交易的筹码,在 工作中从未因家事私事贻误工作,从未利用职权便利为自己 图谋,不参与有碍公务的请吃,自觉抵御金钱的诱惑和不正 之风,不讲私情不谋私利,坚持按政策办事,切实做到清正 廉洁。

五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圆满完成 了各项工作任务,但与上级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 今后工作中,我将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总结经验,提高自身修养,克服急躁脾气,更好的把全 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篇2:王军述职

2017年以来,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学院班子和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下,本人以审核评估和大学更名为契机,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抓手,以“双一流”建设为重点,开拓奋进,创新发展各项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现将我个人一年来思想、学习及工作总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坚持学习创新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是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十九大精神,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认真完成组织部和纪委下达的学习任务,特别是本人5月份参加省教工委组织的为期一月的后备干部培训班学习后,认真总结提交了2篇心得体会,个人发言得到教工委领导表扬。三是坚持立德树人,模范遵守《廉政准则》等廉政建设规定,奉公敬业。四是学习先进经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

二、全员动员统筹安排,扎实抓好审核评估和大学更名工作。

一是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二是合理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每位教职工。三是系统整理教学文件,细致复查学院教学档案。经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四是与创建办、图书馆、国资处等职能部门配合,完成了学院在大学更名中所需各类材料的汇总和提交工作,认真完成职能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在2017年完成了三万四千余册的图书采购、信息输入和存放任务及西部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布展工作,为大学更名提供有效支撑。

教学评估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层次成果不断涌现。于璐瑶、杨馥、孙研分获陕西省第二届高校教师微课比赛一二三等奖;胡克刚、冯力沛指导的参赛队获第一届“燕园杯”“百校百题”应用型创新课题(财税领域)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和西部赛区一等奖,胡克刚、冯力沛同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李莉、胡克刚指导参赛队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三等奖和陕西赛区一等奖;杨松茂等9人指导的调研作品分获第十一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张海涛指导的参赛队获第二届全国高校互联网金融应用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刘志指导参赛队获2017全国大学生“智汇杯”多组织企业供应链虚拟仿真经营决策大赛三等奖,刘志获优秀教师奖;李伟等3人指导的学生团队获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李莉等4人指导的学生团队获2017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三、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

2017年应用经济学学科获批为省级一流学科项目,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项目。全院上下高度重视,一方面科学规划搞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明确措施狠抓落实。

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组织了2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出台了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撰写了应用经济学硕士授予点学科评估的自评报告,经过努力,该学科已经拥有了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一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4篇,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9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省级奖励2项。2017年经济学院举办了18次学术报告会,有效提升了学院的科研水平。

一流专业建设方面,坚持学校立足陕西、面向行业的办学定位,依据《西安财经学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和《西安财经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科学制定 “一流专业” 项目建设方案,通过“一流专业”建设带动经济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017年,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上下足了功夫,针对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三个“一流专业”项目,每个学部从各自的专业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措施、预期成效、建设进度等五个方面设计“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对照方案内容,逐项逐级落实。分别在9月份和11月份邀请校外专家对经济学院“一流专业”建设方案进行讨论和评审。提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为“一流专业”建设方案的落地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以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为根本任务,以“更新教学观念,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学院为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示范,优秀教案共享,先进教学经验交流活动。2017年,组织本学院新入职的教师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和开展省际院校的交流等共计120余人次。引进财政学专业高层次人才马蔡琛教授(三秦学者)引领财政学科研团队建设,引进博士4人,硕士3人,加强了学院学科、专业及课程团队实力。

五、突出特色彰显优势,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立足自身实际,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等多样化合作渠道,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行业需求的特色人才。

2017年,经济学院第二期CFA方向教改班成功开班,目前CFA国际班已有一百多名学生。12月13日,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培养备忘录,打通CFA和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向国际化发展的通道,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初显,学院金融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

2017年12月,学院与中国国际租赁教育联盟签订合作协议,协同培养符合融资租赁行业需求的国家化特色人才,这也成为我校与国家级行业协会的首度合作。2017年12月,学院与天津商业大学租赁学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协同创新共同打造融资租赁人才培养高地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探索校校合作新渠道,提高特色人才培养能力。

2017年,学院还与陕西省税务师协会、西安山林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西安源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西安国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探索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新模式,促进产学融合、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六、推进学术组织改革,打造教学科研特色亮点

一是优化学科团队,突出学科特色

根据学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思路和要求,以外聘“三秦学者”、“百人计划”专家、特级教授为核心,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整合利用应用经济学各二级学科团队成员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的科研创新团队,推动应用经济学科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出。二是推进科教协同,提升综合实力

经济学院各学部通过各种形式强化团队合作,促进教学、科研相互转化,推进科教协同创新。

组织教师和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赴基层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 活动,取得大量一手调研资料,为老师和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准备了素材,此项活动既为丰富老师上课内容提供了鲜活案例,同时还为学生认识社会打开了一扇窗口,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2017年上半年,经济学院共有60余项基层学术组织社会调查项目结项,产生高水平调研报告10余项;2017年下半年,共立项基层学术组织社会调查项目70余项。

三是打造新型智库,服务社会需求

根据学科评估要求,明确智库标准,发挥科研基地的智库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的制订、政府规划制订、行业标准制订三个方面。因此,围绕这三个目标凝练科研基地科研方向,选择科研目标,开展科研活动。各学部依托科研基地,以团队为单位通过研究解读政府相关规划及政府部门调研,发现政府需求,拟定科研题目,凝练科研方向,开展精准科研,推进联合研发,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推进科研基地向新型智库发展。2017年,学院金融科研团队、经贸科研团队为行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完成四项委托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辅导员职业技能学习交流,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学校召开的学生管理工作研讨会、辅导员论坛和辅导员技能大赛,对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提升辅导员的整体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学院辅导员张晨代表学校参加陕西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获优秀奖;王一雷被评为校级“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加强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学风教育和督导,加大校规校纪的教育力度,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推动学风建设再上新台阶;积极开展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推开经济学院大学生诚信评级制度,努力形成经济学院学生管理的新特色;加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新亮点;做好就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思想行为的有效干预和日常管理,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做好2017届毕业生就业及毕业派遣工作,2017年,经济学院初次就业率87.56%,其中有30余名学生考取研究生,5名毕业生被选派到新疆和田地区,其中,2017届毕业生中的67名建档立卡学生实现就业100%;

八、个人教学科研完成情况

(一)教学情况:

1、承担研究生《信用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36课时。

2、指导金融学方向研究生7人。

(二)科研情况

1、发表的论文2篇

(1)建立“五育人”机制 培养创新型人才——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创新教育实践与探索,2017年4月11,《中国教育报》

(2)应用型地方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培养机制探讨,2017,9.《新丝路》,2、完成的课题项目

(1)《“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西安市工信委

(2)《陕西省社会信用促进条例》,陕西省发改委

(3)《陕西省政府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陕西省发改委(4)《应用型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与实践》(2015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5BZ49)

九、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个人学习与修养方面

能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业务忙压力大,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可以往后推一推,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缺乏较深层次的研习和思考,未能系统地学习领会重要文献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实质,结合工作和思想深入思考不够,影响到自己工作思路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同时,由于今年审核评估、大学更名工作量大,在任务的布置中存在急躁情绪,给部分干部和师生服务存在不周到之处。在处理一些工作的时候解释不够,没能把握好细节,有可能伤害了一些同事的自尊和面子。

2、工作措施落实方面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经济学院目前仍未形成优势明显的科研团队。教授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的教师以教学为主,精力倾注到科研、学科建设方面的人太少,年轻教师群体还未能形成稳定的、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团队力量;虽然引进了一些优秀博士和1名“三秦学者”3名“百人计划”专家,一名特聘教授但标志性成果总体数量偏少,对学科的发展支撑力提升还有待加强。

(二)、2018年努力的方向

1、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继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遵守各项规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深入研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精神,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履职能力,提高管理能力。同时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围绕“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围绕“一流专业”建设目标,促进财政学、金融学和经济学三个一流专业具体目标任务的落实,并以此为契机,凝练专业特色、彰显专业优势,积极带动其他专业开展2018年校内专业认证和本科课程评估工作;继续做好2018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大力推进本科生夏季短学期制的实施和学分制的改革工作。

3、加强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学院科研水平根据“一流学科”建设规划,继续以学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抓手,结合应用经济学各二级学科团队成员的研究特色和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通过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关联机理,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学科团队。引进 “千人计划”人才1—2人,同时引进优秀博士5人以上,进一步提升学科团队综合竞争力。

4、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一流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使专业建设与就业挂钩与行业联动与职业对接。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抓手,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教学及科研合作等形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打造人才培养高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5、依托科研基地 打造新型智库

围绕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 建设目标,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科学智库建设的指示精神为指导,依托省部级研究基地,以服务政府与地方企业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方向,整合社会科学研究资源、凝聚高端科研人才、创新学术合作方式,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着力进行高端智库建设,为政府决策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6、以实施短学期制为契机,加快促进科教协同创新 继续设立西安财经学院基层学术组织人才培养社会调查研究项目,组织骨干教师利用节假日和短学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和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现场调查发现问题,并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分析问题提出对策,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丰富教师教学科研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到科教协同创新目

述职人:王军生

篇3:西部乡土践行:王军教授访谈手记

初夏的一个午后, 我们如约在王军教授办公室与他进行了访谈。每回答一个问题, 王军教授都给出一个来自真实世界的生动故事, 并在这个故事基础上加以条分缕析, 既逻辑缜密, 又充满细节。透过这些平实的问答语句, 一副中国建筑界知识分子矢志不渝, 认识、改造乡村世界的践行影像, 逐渐在我们心中清晰起来。

问:王老师, 您为何会选择西北乡土建筑作为自己的学术事业?

答: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乡土研究, 现在已经大约三十多年了。最初从事乡土建筑研究是受我的老师侯继尧教授感召, 一起从事西部田野考察, 当时也并未有太多的学术设想。但随着考察的逐步深入, 我的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一方面, 调研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乡土建筑精品, 切身感受到西北乡土建筑中所蕴含的大量文化因素和生存经验, 让我感叹于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 我年轻时曾在陕西乾县插队过七年。农村生活虽然清苦, 但却让我远离单调书斋, 第一次真实感受到乡村人民的质朴勤劳, 乡村生活的亲近和谐, 培养了书本外、理论外的真挚情感。看到调研之时的广大乡村环境尚处于一种贫穷、落后的状态, 作为一名曾经的亲历者、一名高校教师, 我深深觉得自己应该或者必须做些什么, 来扭转这种落后的局面。正是在这样的理性、感性合力推动下, 促成我做出了坚定选择。回顾这些年的研究历程, 也正是依赖这些精神因素的不断影响与强力支撑, 才使得研究工作经历风风雨雨, 克服一个个困难, 无怨无悔的走到了今天。

1. 王军教授在玉树灾后重建考察图

图 2. 王军教授与青海鲁仓寺佳茂活佛交流

问:王老师, 您从事西北乡村、乡土建筑研究三十多年, 主持了大量的科研项目, 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研究团队, 可谓硕果累累。您是如何看待这些年的研究工作和经历?

答:三十年真可谓弹指一挥间。就我自身的感受, 这些年的研究工作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十年, 考察了三种能力。第一个十年考验脚力, 研究工作以建筑实录为主, 我和侯继尧先生踏遍了陕北、山西的沟沟峁峁, 进行了大量窑洞建筑、山地聚落的基础测绘, 积累了大量宝贵素材;第二个十年考验心力, 研究工作以建筑学科理论、工具为主体, 对西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乡村、建筑进行了专业深度解析, 探寻现实规律、寻求科学解释;第三个十年考验脑力, 研究以人居环境学为引导, 强调多学科协同创新, 即以发现并建立“地方性”、“专门化”的有机更新理论来指导乡村发展建设, 真正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深层次、跨越式发展。我想这既是我自己的体会, 也应该是所有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人士的共识。

问:刚才您提到的三个十年、三种能力, 实际上描述的是乡村研究方法的两次转型。我们好奇的是, 您最早是以研究陕北、山西地区的窑洞聚落为主, 为什么近年来研究开始转移到青藏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您结合此对象, 又做了那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答:西北乡村普遍具有鲜明的“生态脆弱”、“欠发达”、“边缘化”特质, 迫切需要向“广度”和“深度”两个研究维度发展。首先, 西部地域辽阔, 区域和区域之间的差异巨大, 例如,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绿洲盆地的地理、资源、环境条件差异巨大, 汉族、回族、藏族、土族等少数民居建筑风格迥异, 研究工作不能用思维定势, 以点带面。自2011年来, 我们开始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系统调查研究, 就是想尽可能把握西部特征, 探索多样化的问题解决之路。

其次, 通过近些年我所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工作, 越发感觉到“欠发达”、“边缘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规律 (模式) 与乡村人居环境的深度契合研究还极其匮乏。而且缺乏相应专题的深入研究, 既人为割裂了对乡村与区域“自然 + 人文”特征关联的全面认识, 更不易从时代进程中洞悉西北乡村的未来走向。

因此, 在青藏高原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一直尝试探索多学科研究体系 (群) 的构建方法与有效组织方式。即从当地实情出发, 筛选出人居环境中最为关键的现实问题, 探索以核心学科 (建筑学 + 城乡规划学) 强化和研究领域拓展为先导, 通过组合与问题的“目的性”与“主要矛盾”强关联的若干学科, 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研究体系, 最终将相关各类研究成果、措施转化为整体“合理性”与“合力性”, 探索综合平台下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现实目标、动力组合方式与可能实现途径, 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并获得了当地社会的一致认可。

问:您刚才反复提到跨学科合作, 这是否是攻克传统单一学科研究弊端的突破口之一?

答:建筑学科具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高度融合的突出特征。传统和现有的大部分乡村研究工作基本偏重于构筑“认识乡村”的描述性理论、解释性理论, 并热衷于在上述理论指导下进行有限的“改造乡村”实践, 而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内在联系以及乡村问题的复杂性则明显缺乏深入思考。

这种囿于学科内的过度专业解析的研究思路, 使得乡村世界的“本真”的复杂面目分崩离析, 既造成独立学科的相对自我封闭、孤立深入, 更致使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效果急速下降。

对于我们而言, 当务之急应是在发现、解析乡村人居环境问题基础之上, 突破既有学科边界藩篱, 发掘、认识和总结与乡村建设事物相关的学科内与学科外、定性化甚至定量化的科学的、可靠的、广泛的、强关联性的客观规律, 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解析”与“综合”方法有机统一。

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是, 目前组建开放型学科体系的方法及实践路径尚不够成熟、明晰。大多数所谓的“跨学科”研究, 或仅希图引用他者的观点、方法来佐证自身狭义学科研究成果、结论的正确性;或由于缺乏清晰的理论内核与组织架构, 体系广博而失于目标聚焦, 实际的生产力催化效应不够明显。因此, 跨学科合作如何去统筹构筑, 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科学命题, 注定还有很长一段艰苦路程要走。

问:您如何看待西北传统乡土建筑中所蕴含的生存经验或智慧?这些经验是否等同于生存模式?

答:“生存经验”或“生存智慧”是与西北地区传统乡村、乡土建筑的存在背景所伴生的特殊概念, 一直是我在西北乡村研究时重点关注的组成课题。“生存经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 它应当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 所谓“生存经验”不同于“生存模式”, 它不是仅仅指“成就”, 它也包括“教训”, 包括走过的发展路程的一切特殊经历;

第二, “生存经验”特别指一些因为西北特定的人口规模、社会结构、文化积淀特点而产生的新的发展规则, 是对特殊问题的有力回应, 是一些对深化关于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有探索意义的东西;

图 3. 王军教授主持设计的青海特色民居设计图集 ---- 环湖地区

图 4. 王军教授主持设计的青海特色民居设计图集 ---- 河湟地区

图 5. 王军教授主持设计的青海特色民居设计图集 ---- 青南地区

图 6. 王军教授主持设计的青海特色民居设计图集 ---- 青南地区

第三, “生存经验”是开放的包容的、实践中的、没有定型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经验, 它尊重其他的经验选择, 它不是作为“现代理论”或“西方经验”的对立面而建构, 它也不强调自己的普世性, 它的存在只是说明统一性与多样性完美结合的可能性。

问:研究的“问题意识”似乎已是老生长谈了, 您是如何将问题意识与具体对象结合起来的?您如何指导博士生围绕“问题意识”, 进行科学研究?

答:在我的研究理路中, 我一直期望自己保持对“乡土世界”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 一是现实层面的, 就是努力解读和回答那些与本学科高度关联, 关乎西部乡村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二是学术层面的, 就是注重那些具有知识积累意义的前沿问题。

我感觉到在目前的博士论文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理论综述与经验材料分析的脱节, 即前理论十足, 后一般化不够。特别是在创新点的凝练上, 更是尤甚。这个问题的出现与现在青年人理论基本功相对扎实, 但缺乏实地调研经验, 以及建筑学中层理论建设、跨学科知识能力掌握比较薄弱密切相关。

对于博士培养, 我主张论文题目选择最好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所熟悉的专题, 便于自己发现问题, 培养“问题”导向下的研究能力, 同时题目还需要兼具学术上的对话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此同时, 我也经常提醒博士生, 学术走向生活、走向具体和走向个别的惯性和偏好, 也容易形成两个学术上的弊端:一是对理论的轻视以及由此造成的理论上的匮乏;二是在研究中国或中国某个地区、某个村落时过分的强调其文化价值的“特殊性”, 而与现代性的普遍性断裂。

这些年来, 我所指导的博士选题都是基于这种思路, 强调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 强调研究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从完成成果看, 大部分博士论文取得了较好的学界与社会反响, 基本肯定了我的指导方法与学术设想。

问:刚才您提到了实地调查研究, 这也是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很多青年学者认为,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调查研究方法既没有技术难度, 也没有创新余地。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答:社会学家李培林先生曾说过, 村落研究虽然进入调查对象比较容易, 但也存在两个重大缺陷, 就是类型比较上的困难和概括具有更广泛对话能力的类型上的困难。这对我们具有巨大启发意义。

西北村落生活千姿百态, 建筑文化多种多样, 每个村落都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制约条件。村落的个案调查, 尽管可以做得非常深入细致, 但也容易囿于个案的特殊性而失去普遍的解释力。而宏观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 又往往会丢失甚至屏蔽一些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对村落生活和制度历时性变迁的“过程”研究, 一个时点上的共时性问卷调查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尽管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生命历程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突破, 但数据反映“过程”还是欠缺“丰满”和“质感”。如何平衡这些特长与弊病, 反映出乡村世界的复杂而真实的面貌, 仍有待调查研究方法的系统更新和整合运用。

问:王老师, 您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建筑研究者, 更是一名出色的建筑教育者, 培养了众多的硕、博士研究生。能否请您在今天采访的最后, 对正在从事和准备从事的青年学子做一些个人寄语?

答:乡村人居环境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对于这项事业而言, 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去观察、去研究, 也同样需要年轻一代研究者来继承。

西部问题与西部研究机遇是共存的。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 到现在仍感觉只是粗通皮毛, 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等待青年人去完成。这些工作往往量大面广、条件艰苦, 需要研究者始终保持旺盛的研究兴趣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广博的学术素养, 绝不适合那些戴着投机主义眼镜的人士。

前人曾把学术的最高境界概括为:“回头蓦见,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但要具有回头蓦见的功夫和机遇, 必须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 并有终不悔的执著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傻气垫底, 更要有不畏艰辛的个人基本素质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能充分将个人的学术事业与西部的发展机遇联系在一起, 实现自身的升华。今天, 我借这个难得机会, 祝愿有志西部乡村研究的青年学子能够早日成材, 为西部发展贡献新鲜力量, 谢谢!

两个小时的采访在一种充满张力的“讲述”中急速地流淌而过, 时而静心聆听, 时而执卷释疑, 时而诙谐谈笑, 时而会心共鸣, 张弛有致地调动着听者的情绪和思维。在王老师生动幽默的讲述中, 在王老师明快爽朗的笑谈中, 无不渗透出王老师对于西部乡土深深地关注与眷恋, 西部乡土已经成为王老师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于斯, 长于斯, 游学于斯, 广博于斯, 立志于斯, 授业于斯;

喜于斯, 忧于斯, 沉思于斯, 笑语于斯, 耕耘于斯, 收获于斯;

篇4:王军:创新企业文化

华北建筑推崇“家文化”理念,包括“爱,感恩,孝道”,这是我们企业文化创新的代表,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

比如作息表。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作息表,但是你的作息表是否为你的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影响?而我们,每天早上7点30分,各带班经理、副经理以及科长就已经在公司门口列队欢迎前来上班的员工,然后是带领员工做早操,这不是在作秀,也不是走形式,而是让我们的员工感受尊重,拥有正能量。

华北建筑并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革,我的公司还是我的公司,但是作为公司的老板,你要想让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做?就像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一千个老板也有一千种做法,在我们这里,就是利润奖励。比如2010年公司拿出当年15%的利润用以奖励员工,201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0%,今年,将会变成25%。

于是很多人就问我,你并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革啊,你为什么舍得拿出这么多利润奖励员工呢?我说,我只是公司的一员,而公司的财富却是员工集体创造的,这不是分给员工,而是我把他们创造的利润还给了他们而已。

有这样的思想,你还愁员工不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吗?但前提是,你要真正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

很多人都说,做企业文化是不是要花很多钱?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在我们华北建筑,我们有自己的党支部、团支部,还有妇联,比如说党员可以组织在一起成立党支部,有爱心的妇女组织在一起成为妇联等,这并不需要额外的职务和开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他们就会站出来。

我们并没有花很多钱,但是我们也做了很多我们觉得正确的事情,企业文化也如此,当你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把孤儿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把社会当成了自己的大家庭,那么,你就没有理由自私自利,也没有理由不为公司为社会付出。

爱,从来都是一样的。

篇5:王军技术总结

姓名: 王 军

单位: 中铁三局六公司

2013年4月30日

个 人 工 作 总 结

2010年7月,走出石家庄铁道学院的我,怀着对铁路工程建筑行业的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不畏艰险的信心和决心,一心一意地投身到了中铁三局六公司的怀抱,苦学勤励,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公司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0年7月,我被分配到中铁三局六公司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无砟轨道队工作。京沪高速铁路是我国京沪快速客运通道,是中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的其中“一纵”,也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一项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长,投资大,标准高的高速铁路.线路由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全长1318公里,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是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在京沪高铁项目无砟轨道队从事测量技术工作。测量是最前提和最重要的一个施工环节,测量要求要比以往的普通铁路要求更高。我首先对测量技术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见习期间掌握学习了CPIII测量技术、GRP测量、运用全站仪放线、CRTSII型板的粗调和精调技术及钢轨精调等测量技术。参与了CPIII测量技术、GRP测量、CRTSII型板的粗调精调、CRTSII型板的线型检测、道岔板精调、镇江车站到发线双块式道床板精调及常轨精调工作。在京沪联调联试期间,积极配合施工,保证了京沪联调联试的正常展开。

2011年6月至2011年9月在大西项目无砟轨道队从事防撞墙防线,梁面高程测量等测量工作。在测量工作中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要求控制测量精度确保后续梁面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测量工作中学习了莱卡全站仪和天宝电子水准仪的操作和使用,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测量水平还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现场工作经验。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再大西客专担任桥面附属的技术负责人,从事防撞墙、竖墙、栏杆、电缆槽的安装、桥面防水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还加快桥面附属的进度,以保证后期底座板和道床板的施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顺利的完成了施工任务收到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

后来我又参与大西项目无渣轨道施工工作,大西无砟轨道施工包括桥面附属、底座板、道床板施工。2012年6月份从事了桥面附属A墙施工,7月份底我参与了座板施工,由于刚开始施工底座板,施工队伍技术还不成熟,我积极学习了解施工重点、难点,结合图纸和规范要求,严格控制底座板的高程和线型,力求从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使底座板试验段一次性通过了大西公司的首鉴验证,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底座板施工方案,保证了底座板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为道床板的施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月份无砟轨道道床板施工开始,我被调到道床板施工,在刚开始道床板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经验不足施工队伍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后来的施工过程中我们通过‚‘狠抓现场、现场抓狠’‛、‚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加强现场盯控,明确责任‛力求不放过每一个施工环节等一系列措施加强无砟轨道质量控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道床板施工过程中,我们技术人员全天呆在工地指导监督施工队伍每一个施工环节,组织工人学习,使工人充分了解我们的验收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施工,熟练施工工艺,为道床板后期施工能做的质量更好、施工速度更快、施工水平更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月份按时保质完成了施工任务2.2km,并受到业主的好评。2012年11月大西公司组织的无砟轨道考核检查评比中获得了B级的成绩,并获绿牌一张。2013年3月份无砟轨道道床板施工有序不紊的展开了工作,我们总结上年的工作经验,在严标准高要求下,我们继续抓质量促生产严把质量关使我们的施工整体水平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3月份我们无砟轨道施工完成5.8km,超额完成了单位的施工进度额3.5km,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嘉奖。

总之,经过这几年工作和学习,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技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场施工管理也得到了加强,受到所有领导的肯定。作总结就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过程,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使大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每一条凝聚着员工心血和智慧的合理化建议都将逐步得到落实。

篇6:领军人才王军讲话

简 报

(总第14期)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1月28日

【编者按】王军局长在2014年全国税收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2014年全国税收工作任务,描绘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吹响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奔赴未来的集合号。本期简报以‚迈向税收现代化:我们共同的中国税务梦‛为主题,按照‚6+1‛的框架,分别从对税收现代化的总体认识和对‚六个体系‛各自的理解与争鸣的角度,由综合管理班学员结合各自的岗位和专业,撰文共交流,观点相与析。

本期由综合管理班承办

目录

迈向税收现代化:我们共同的中国税务梦........................................................3 第一篇

关于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11 建立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的路径之思

锐观点一:税收执法要秉持“法有规定方能为”的理念。

锐观点二: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是税收工作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锐观点三:健全完备的税法体系,为实现税收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第二篇 关于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14 现代化税制的六个基本特征

锐观点一:税制改革应当服务“走出去”

锐观点二:中国资源环境类税制改革要加强对OECD国家的国际借鉴

第三篇 关于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19 浅析构建现代化纳税服务体系

锐观点一:纳税服务要建立“四位一体”观 锐观点二:服务体系建设以法定型、引导型模式为主

第四篇 关于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23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锐观点一:适应税收现代化的要求,推动税收管理科学转型 锐观点二:实施“五化”工程,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

第五篇 关于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29 以科技创新构建税收信息体系

锐观点一:实现“四项转变”,提升信息管税水平

锐观点二:建立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必须注重完善顶层设计和问题导向 第六篇

关于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34 税收现代化 组织是保障

锐观点一:以人的现代化促进税收现代化 锐观点二: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组织体系高效廉洁

迈向税收现代化:我们共同的中国税务梦

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国家税务总局抓住历史机遇,解放思想,着眼未来,确立了新的税收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并具体化为‚六个体系‛‚六个面向‛‚六个创新‛的工作思路。税收现代化正在成为每一个中国税务人的共同梦想。

蓝图已然绘就,我们已经起航。此时此刻,需要思考的是,从现在过渡到未来,从现状变革至蓝图,这个税收改革的路我们该怎么走?这个现代化我们要怎样去跨越?这个梦想我们应如何才能把它变成现实?

面向未来:把握并树立税收现代化的世界坐标

税收现代化是世界性的。中国税收现代化是世界税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不了解今天世界税收现代化的进程,就不能科学规划明天中国税收现代化的未来;如果我们不分析世界税收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就不可能清晰展望中国税收现代化的前景;如果我们不建立世界税收现代化的坐标,就不可能明确中国税收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选择。税收现代化的世界坐标是我们把握中国税收现代化战略的基本参照。

深刻把握税制现代化的世界坐标。税收现代化首先要以税制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为基础。当今世界各国税收协作与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一个国家的税制改革越来越多地受到其他国家税收理念和税制改革趋势的影响。在税制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税收法定主义,并准确把握世界税制改革趋势,比如,宏观税负变化基本稳定;税收收入结构呈现所得税为主及地位普遍提升的特点;税制改革呈现以‚降低税率,扩大税基‛为特点的所得税改革风靡全球,最符合税收中性原则的增值税在世界各国迅速推广并不断趋同,并凸显环境保护目标的税制全面‚绿化‛;国家间有害税收竞争得到缓解,税收协调得到加强等。以此为基,我们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续优化和完善中国税制,推出具有现代性的中国税制。

后发追赶税收现代化的世界坐标。在探寻税收管理现代化的道路上,美国国内收入局、新加坡税务局、澳大利亚税务局等在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其中,尤以美国国内收入局具有代表性,并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科学规划并持续追求税收现代化;坚持以纳税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管理效能、服务质量和员工满意度;适应环境变化和任务要求,持续优化组织、业务和技术体系,建设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组织环境;依托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评估、动态跟踪组织发展、业务水平和员工业绩等。中国税收现代化具有‚后发优势‛,我们应广泛借鉴各国成功经验,提高改革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加速税收现代化进程。

树立世界税收现代化的中国坐标。我们要走的道路他人已经走过,我们要走的道路他人又未曾走过。把握税收现代化的世界坐标,最终是为了走出税收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具体而言,就是要到2020年逐步搭建起‚六个体系‛,即: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和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这必将成为世界税收改革洪流中的一幅壮丽篇章。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改革创新,创造出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税收现代化的新坐标,为后来者提供有益借鉴。

经略未来:建构并提升税收现代化的治理能力

税收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的改革创新工程。要科学组织实施这一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宏大工程,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税收现代化的规划与实施,加强工程和项目管理,注重过程风险防控和绩效评价等,以‚善治‛为目标,全面建构现代化税收治理能力。

提升战略管理能力。战略是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生存与发展而做出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谋划。探索税收现代化是一次战略管理能力的大考,也是提升我国税务机关现代税收治理能力的契机。为此,一方面,我们要把握税收现代化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真正把强化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既充分考虑税务组织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发展环境,又兼顾内部各方面以及外部各相关方的利益与需求;既面向未来制定战略,最大限度争取税务组织事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又立足实际规划战术,最有效的保证各项规划能够落地。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把握税收现代化的风险性和动态性,提高风险防控预判能力和科学调整能力,努力做到既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解放思想,联系实际科学规划和创新,又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和潜在风险,主动防控风险,并根据环境、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战略和战术。

提升改革创新能力。探索税收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推进改革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处理以下九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税务组织自身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国际通行与体现中国特色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推进改革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关系,处理好上级税务机关和基层税务机关既分工又协作的关系,处理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既有共通性又更具差异性的关系,处理好组织变革与业务变革、技术变革协调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组织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处理好推进税收事业改革创新与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的关系。能否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关系我们是不是能最大限度的凝聚共识,集聚智慧,构建起推进税收现代化的核心能力,这直接关系中国税收现代化成功与否。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是最大的风险。科学防控改革风险则对于推进税收现代化具有关键性意义。管控好改革风险,核心在于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要津在于全面增强风险管控意识、引入科学方法论,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建设,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具体而言,一是努力把条件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特别是要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审视内外部环境相关主体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判断改革条件的完备性,最大限度的降低不确定性。二是努力把目标的不相容性减到最少。科学权衡各项改革目标的相容性,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循序渐进改革创新。三是努力把信息的不对称性控到最严。坚持事前集思广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广泛听取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宣传和政策解读,确保各方充分了解和理解改革意图、思路、影响。确保高层决策和一线探索之间的良性互动。四是努力把改革措施的不匹配性压到最小。缜密细致地谋划改革思路,精心设计总体方案和分项、分步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实证分析和评估论证,切实增强改革措施的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和协同性。五是努力把决策与执行的不协调性收到最紧。坚持把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统一起来,把自内而外与自外而内统一起来,最大程度地聚合改革的正能量,使改革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

提升绩效评价能力。现代化距离我们有多远?现代化需要我们走多快?税收现代化急需一整套完善的绩效跟踪和评估机制。分析发达国家税务机关及国内部分地区推进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设定的指标体系或标准运用情况可以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指标或标准的制定只是对现代化进程的一种静态的测度,无法适应现代化目标的动态演进,不能揭示时代变迁而赋予的新内涵和特征;单纯用标准来确定是否实现现代化过于机械,与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不符;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不佳;总体测量与局部测量存在矛盾等。针对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缺陷,我们可以考虑如下原则去设计我国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变‚静态设限‛为‚动态追击‛。持续跟踪分析发达国家税收现代化相关评价标准,针对性设计和动态化调整我国税收现代化指标体系;二是变‚自定实现‛为‚零距离逼近‛。在既定时间范畴内,合理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追赶主要发达国家税收管理水平的策略。三是变‚定性分析‛为‚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坚持‚定量-定性-定量‛,科学设定和监测税收现代化演进与发展;四是变‚单极推动‛为‚整体实现‛。要坚持系统思维,努力使税收现代化是整体系统达到最优,而不是使各个元素分别达到次优。五是变‚一元效益‛为‚综合效用‛。树立基于资源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战略观,健全项目目标管控、变革进度管控、创新效益管控机制,努力使有限资源通过科学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

迈向未来: 求索并圆梦税收现代化的转型路径

要从现状过渡到税收现代化的愿景,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转型过程。这其中,关键是要围绕总局提出的‚六个面向‛找差距,立足‚六个创新‛谋发展,科学确立改革与发展转型的路径选择。核心在于,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一个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总体框架。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走共建和谐的发展道路,推进纳税服务模式的转型。税收联系着每一个公民,关系到千家万户。征纳和谐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是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未来的税务机关必须加快推进税收管理从强化执法的一元突进向服务和执法二元平衡发展的结构性转变,建立起以纳税人为导向,有利于促进征纳和谐、有利于促进自愿遵从的现代税制体系和税收管理与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税收电子服务,拓展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税收管理和服务的‚蓝海‛,努力构建以网上办税为主体,自助办税等多渠道办税为补充,窗口办税为辅助的纳税服务工作格局,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纳税服务,更好地保障纳税人权益,促进纳税人满意度和遵从度不断提高。

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推动税收组织体系和税收征管体系的转型。内涵式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未来的税收组织体系、征管体系建设应该坚持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组织架构优化调整、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业务流程的重组再造,全面推进税务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努力推动税源管理工作的重心从事务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重点从涉税审批向纳税辅导和纳税评估转变、纳税评估从传统的‚经验小作模式运作‛向‚科技产业化运作‛转变,把税收征管推向更深层次、更新阶段、更高水平。

走科技兴税的发展道路,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转型。信息技术对于税收价值创造,对于促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未来的税收管理必须不断强化信息聚集和分析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为此,要按照统一规划设计,强化信息集中、服务用户需求、推进开放共享的思路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以‚信息管税‛为核心,围绕发挥‚大数据‛优势,进一步强化数据挖掘,实现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进一步打破部门藩篱,实现职能掣肘向职能融合转变;进一步跨越社会屏障,实现信息不足向信息充分转变,进一步调整信息收集重点,配合好税制的改革和转型,真正依托持续提升的数据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服务税收管理质效提高、税收成本降低的水平。在此过程中,要持续优化税务组织和税收业务体系,完善制度机制,不断提升税务组织的简约化、敏捷性,以及税收管理和服务的精确性和人性化。

走人才强税的发展道路,推动人力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型。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未来的税收管理必须围绕人才兴税,建设学习型税务组织,大力培养税务领军人才,并拓宽基层税务干部职业发展通道;按照‚制度+科技‛的思路,依靠科技手段,深化内控机制建设,从根本上规范税收执法,从源头上促进税务干部廉洁从税;推进现代税务文化建设,提炼中国税务核心价值,共塑税收现代化梦想,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要加强税收智库建设,引入更多的专业机构和团队科学研究分析税收改革与发展,探索建立政府、公众、智库共同参与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着力推动组织绩效管理的转型。绩效管理是目前较为薄弱的环节,也是未来税收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保障。为此,在探索税收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强化变革绩效管理,建立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科学评价-科学改进的管理闭环,确保改革创新活动自身的持续优化;要建立健全组织、部门和员工‚三位一体‛的绩效管理体系,营造奋发向上、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激发队伍创新活力;要强化成本效益管理,既注重投入,更注重产出,综合运用管理创新、技术提升和人才资源优化配臵,最大限度的用好有限资源,提升税收现代化转型发展效率。未来扑面而来。探索税收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将为她奉献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深圳国税宝安区福永分局 杨庆)

第一篇

关于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

建立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的路径之思

一、完善立法机制,落实税收法定。一是严格行使立法权限。认真落实《立法法》规定,明确税收授权立法界限,努力提高税收立法层级,进一步明确各层级立法主体税收立法权的范围,确定税法解释的主体、方法和限度。二是推动依法、科学、民主立法,积极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立法经验。三是完善立法监督制度。建立对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制度。

二、健全税法门类,完备税法体系。考察各国的立法实践,税法种类主要包括税收基本法、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税收争讼法、税收处罚(制裁)法等。根据我国的立法传统及现状,可考虑借鉴以德国为主要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经验,建立以《税收基本法(或税法通则)》为基础,各单行税法相配套的税法体系。一是制定兼具实体和程序性质的《税收基本法》。在总结我国《税收征管法》立法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对税法领域的基本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包括税收制度性质、税收立法与管理权限、税务管理机构、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征税机关的权力与职责、税种设臵、一般程序规定、强制执行、争议解决、处罚规定和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相关主体共同治税的义务及责任等,为制定完善各单行税法打好基础。二是完善各税种法律,提升立法级次,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三、提高立法技术,优化税法内容。一是遵循税收原则,包括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等,合理确定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公平正义,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二是内容确定。精确使用法律用语,定义明确;讲究条文逻辑,同一法律的条款之间、不同税法条款之间、税法条款与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等其他法律条款之间有效衔接,形成税收法治合力。三是贴近实际。加强立法的调研论证,尽可能全面了解经济发展现状,前瞻经济发展趋势,增强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保持法律的相对稳定。四是公开透明。坚持‚法不公开不执行‛、‚法不溯及既往‛的一般法律原则,并为行政相对人知晓法律、指引行为提供必要合理的时间。

四、积极稳妥推进,逐步实现目标。建立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是一个渐进过程,也是一个涉及税务、财政、法制和人大等组织的综合工程,需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立法规划的总体框架下统筹安排、稳步推进。当前的工作重点要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涉税改革方面的要求,排出时间表,明确责任部门。一方面,要加快《税收征管法》的修订完善,争取尽早出台,在此基础上,把起草《税收基本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将税收评定、特别纳税调整、税收治理责任等内容纳入其中。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修订完善单行税法,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执笔:南京国税办公室

周皓)

锐观点一:税收执法要秉持‚法有规定方能为‛的理念 税收执法就是在‚走钢丝‛,规定的没做就是失职渎职,做了规定没有明确的就是滥用职权,税收执法就是在这左右两边之间行走,稍有不慎就会违法。必须对税收执法行为拉一张‚清单‛,国地税之间要统一执法标准和尺度,规避执法风险,保护税务干部。(青岛地税财务处 王贻垒)

锐观点二: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是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是税收工作应对信息化、全球化挑战的时代要求

税收现代化意义下的税法体系应体现在:

(一)宪法中直接明示税收法定原则,主张税的开征或征收必须基于法律的根据进行;

(二)税收立法程序和技术严谨科学,消除税收立法、执法、司法有关条款的相互矛盾、脱节和混乱现象,税法内容规定细致、严谨,各单行税收法律法规健全与完备、简化与易行,提高各单行税法的级次和规格,不失时机地将有关条例上升为法律。

(三)纳税人法制观念与遵从意识全面提高,建立起内涵丰富的纳税信用评估体系,并将纳税信用广泛运用于信贷担保、投资担保、消费担保、税收优惠等领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浙江国税所得税处 黄碧波)锐观点三:要改进税收立法,健全完备的税法体系,为实现税收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一要明确课税要素,促进税法透明。税收法定原则要求课税要素明确。现行的一些税收法律法规制定不够具体,事后进行大量的行政解释,导致配套的实施细则、规范性文件庞杂。这违反了‚课税要素明确‛的要求,实质上降低了立法层级,增加了税法的复杂性,增加了税务机关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的风险。今后制定和修改相关税收法律要做到规范明确,同时改进税收立法技术,提高税法的周延性和适用性,尽可能减少行政解释。二要强化程序限控,保护合法权益。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偏重于对税收征管的保障,而行政法的控权理念体现不够充分,对税收执法行为的程序限控不够有力。在新一轮《税收征管法》修订中,既要充分考虑完善税收征管措施,更要落实控权的行政法理念,制定完备的程序防止税收执法权的滥用,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浙江国税货劳税处 裘耀华)

第二篇 关于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

现代化税制的六个基本特征

第一,法治民主化。现代税收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下的税收制度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法治民主。从英国《自由大宪章》,到引发美国独立革命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中‚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再到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一个共同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税收法治和财税民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就是一部以追求税收法治和民主为起点的人类现代文明进化史。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基于法治和民主建立税收制度,既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走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的方向。

第二,稳固高效化。法贵必行,行贵有效。一个法治、民主的制度在实践中如果能得以高效运行,足以证明其与现代社会要求是相适应的。那么,高效的制度首要前提无疑是制度自身的稳定性。稳定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的适应性;二是对未来的前瞻性。这实际上就是制度现代性的体现。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有一句名言:‚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这一看似矛盾的结论背后,蕴含着现代社会运行的一条基本规律,即:现代性催生了现代化,熨平现代化变革中的不稳定性,关键还是在于能够体现现代性要求的稳定制度。当然,税制也并非一成不变。打造税收现代化升级版,必须先打造税收制度的升级版。

第三,导向市场化。现代财政理论认为,公共财政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其实质就是市场经济财政。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税收制度作为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最为直接的手段,就更应以市场为先导。在市场对资源配臵起决定性作用下,对税收制度起决定性作用的也应该是市场而不是政府。首先,市场机制运行根基决定税收制度的调整对象。其次,市场机制运行状况决定税收制度的调节重心。再次,市场机制健全程度决定税收制度的调控效果。因此,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市场环境为基础,依托市场规律相机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经济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第四,制度包容化。现代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矛盾。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首次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倡导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机会均等地分享发展成果。税收作为国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主要方式,更需要依托其制度的包容性,增强对各类矛盾的应对力。一方面,税收所呈现的纳税主体与受益主体非直接对应、纳税程度与受益程度不完全对称的特征,使得其在实践操作层面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可能会更广泛、更尖锐,更需要兼顾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相容性。另一方面,税收被赋予的财政目标与调控目标、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既相互统一,又难免对立,使得其在目标定位层面所面临的‚两难‛问题也可能会更复杂、更棘手,更需要体现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相容性。税收制度的包容性越强,其与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契合度才能越高,才能越彰显其持久的生命力。

第五,视角国际化。现代化必然带来全球化,国际间竞争与合作因此无法避免。税收作为一国引导资本、资源跨国流动的重要制度安排,其国际化程度更是直接关系到所在国的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安全。一方面,随着追求平衡、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广泛共识,由此带来了税制结构朝趋同化方向发展的特征;另一方面,各国日益重视综合运用国内税收法律、国际税收协定、多边税收协调机制加强对跨国税源的争取,由此带来了国际税收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既有差异又显趋同,既有合作更显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增进税收制度的现代性,必须强调其对国际化趋势的充分把握和科学运用。

第六,遵从便利化。从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到现代税收理论,几乎都无不例外地将‚便利‛作为一条最基本的税收原则。英国经济学家科尔柏曾说过:‚税收这门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而听最少的鹅叫‛。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税收制度能否在实践中获得最大程度地遵从。遵从的便利性来自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制度管理的科学性。前者强调‚取之有度‛,后者强调‚取之有方‛,二者结合才能‚取之易行‛。这一方面要求税收制度的构建顺应客观经济基础,符合经济运行实际,以利于增进社会认同,提升遵从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求税收制度的实施具备客观管理基础,符合管理运行规律,以便于增进执行效率,提升遵从的可靠性。这样,税收制度必将更加取信于民,更顺时代所需。(执笔:总局货劳税司消费税处

黄运)

锐观点一:税制改革应当服务‚走出去‛

现行税制限制了企业走出去。我国现行走出去税收政策采取了谨慎保守原则,通过严格政策弥补征管手段能力不足,以防范税收流失。比如,企业境外项目亏损不得在境内或其他国家项目利润中抵补,境外盈利则需回国缴税,境内外所得税收待遇不公;境外所得除适用税收饶让外,在境外负担所得税未达到25%的,要在国内补缴所得税,而境外负担所得税超过25%的,当年只予以25%限额抵免,境外所得税负总体高于境内所得;除高新技术企业外,境外所得一律适用25%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能享受该企业国内优惠税率;税收抵免程度较为复杂,部分企业放弃申请抵扣等。

税制设计应鼓励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走出去是税收更好发挥职能作用的体现。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国家都有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税制安排。比如,美国、日本均采用不分国别的综合抵免法,更有利于消除企业双重纳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企业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制度;印度对出口设备给予现金补贴等。我国在税制改革过程中,一是要尽量消除境内外所得不公平税收待遇,二是要尽量消除对企业的国际双重征税,三是要借鉴国际经验制定鼓励走出去税收政策,四是要加强国际征管体制建设,打击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逃避税行为。(四川国税国际处

杨林林)

锐观点二:中国资源环境类税制改革要加强对OECD国家的国际借鉴

OECD国家的资源环境类税制体系的改革探索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其税改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众接受度方面,OECD国家资源环境类税改革一般都要广泛征求国民意见、反复论证后实施,在整体上遇到的阻力较小。二是立法公平上,OECD国家都要经过议会投票、听证等程序,至少在形式上保证了资源环境类税立法的公平性。三是政府俘获(Government Capture)现象,很多OECD国家出现了‚经济绑架政治‛的问题,对利益集团作出妥协,影响了改革的效果。四是政策预备期方面,OECD国家在推行环境税改革的过程中进展顺利,还得益于其政策预告制度(Policy Advance Notice),例如,丹麦早在1988年就对1993年实施的能源税进行预告,自1993—1997年逐年提高能源税税率(OECD,2012)。

中国资源环境类税制改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和构建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强比较、吸收、借鉴,提高税制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和税制实施的可操作性。一是要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加强舆论的宣传,让资源环境类税制改革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在资源环境类税立法过程中要尊重国情民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三是严防利益集团游说政府,尽量避免‚政府俘获‛现象发生。同时,还要从严控制资源环境类税的减免、税收返还等政策,确保资源环境类税改实效。四是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之间要有一个比较充足的‚缓冲期‛,便于企业和居民调整自己的生产决策和消费习惯,尽量减轻资源环境类税制改革的负面效应。(重庆渝中地税 安然)

第三篇 关于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

构建现代化纳税服务体系 纳税服务体系是税务机关从内在机制上向纳税人提供服务的系统,现代的纳税服务体系应该是致力于打造‚集约化管理、多元化申报、信息化监控‛这一科学、规范、高效的现代税收服务平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监督打击向管理服务转变,通过纳税服务体系的构建最终形成开放式、交互式的系统。

目前,美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具有比较完备的纳税服务体系和较为先进的经验,可供研究借鉴。在服务理念方面,税务部门以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将纳税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在服务内容方面,通过宪法、纳税人权利宣言、纳税人权利法案、纳税人权利法等,将纳税服务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规定;在服务方式方面,区分共性化和个性化服务,如运用公共媒体开展普遍性宣传,特殊化设立来电咨询、网站和电邮承诺等纳税服务;在服务手段方面,运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税法普及指导,简化纳税申报,实施纳税评估;在服务质量方面,关注纳税人满意度,建立纳税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在服务社会化方面,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进行延伸和补充,通过中介、纳税人联盟、协会等组织,使纳税人权利得到专业化维护;在服务措施方面,从方便纳税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人性化措施。

当前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税收工作实际,创新理念、手段和路径等,借鉴有益经验,科学实施纳税服务体系的规划构建和改革发展。

(一)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夯实纳税服务法律基础,将纳税人权利保护提升到宪法层次,通过纳税人宪章等形式确定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修订完善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税务行政赔偿制度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等相关制度规范。健全纳税服务管理制度,包括税收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信用管理和社会协作等制度。完善纳税服务工作规范,包括纳税服务岗位职责、纳税服务事项告知等制度,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二)提升纳税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打造人性化的办税服务环境,通过整合内部流程,强化后台监控,完善服务措施,响应纳税人需求,提高办税效率。运用12366纳税服务热线集约化平台,从信息技术、业务咨询、税收知识库三方面加强后台支撑,实现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各项功能。优化门户网站一体化功能,继续构建开放式网络,形成‚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一体化应用模式。在实现日常涉税业务网上办理的基础上,增强与纳税人的互动功能,打造税收征纳良好人文环境的阵地。

(三)强化纳税服务业务建设。深化税法宣传,扩大税法宣传普及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分类宣传,根据纳税人的需求和特点丰富税法宣传内容;提升服务层次。通过拓展多元办税,推进办税服务网络化,不断完善办税服务功能;通过推行办税业务标准化作业,减少重复环节,优化办税服务流程;通过精简涉税资料,深化国地税的服务协作,提升办税效率。加强权益保护,健全纳税人维权组织体系,建立起流转顺畅、运行高效的权利保护工作机制,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突出信用管理,整合联合治税等社会信息资源,制定科学的信用评定指标体系和级别标准,合理划分风险级别,加强对纳税信用的跟踪与监测,健全纳税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并适时推进纳税信用与其他商业信用的联动管理。密切社会协作,发挥涉税中介作用、推进与咨询、科研机构合作、扩展纳税服务志愿者队伍,最大限度地调集社会资源。

(四)完善纳税服务组织建设。合理配臵人力资源,培养适应新时期纳税服务工作需要的业务骨干队伍。

(五)推动纳税服务绩效评价建设。拓展纳税服务绩效评价内容,积极推行全方位纳税服务绩效评价方法,从内外两个方面,立体式地对纳税服务工作的绩效进行评价。(执笔:云南地税征管纳服处 余萍)

锐观点一:纳税服务要建立‚四位一体‛观

一要转变理念。税务部门与公共管理新理念‚以客户为导向‛的要求,尚存差距:一是税务干部从原来的‚官本位‛转换为‚服务本位‛有一个过程;二是纳税人需要一个逐步适应、接受的过程;三是尚未形成全员全过程服务的氛围。需要不断灌输,方能逐步内化为主动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

二要满足需求。现行《全国税务系统2010年-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强调满足‚合理‛需求,《‚十二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满足‚正当‛需求,词语的改变表现了一种程度上的递进。税务部门应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原理,对于收集来的纳税人需求,进行合理性、合法性甄别,在有限的纳税服务资源约束下,探索纳税服务产品化管理,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

三要减轻负担。推进‚两个减负‛,存在问题:一是政出多门;二是层层加码;三是国地税信息共享不够。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使纳税服务的职责与职能相匹配,纳税服务的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同实现。四要保护权益。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的规定和主体都较为分散,纳税人对维权渠道不详知、对维权措施不熟知;维权成本高、难度大。下一步一是要借助《征管法》人大立法之机,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条款的整合、扩充和规范;二是充分运用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加强纳税人反映问题的后续改进和监管;三是构建纳税人需求模型,强化纳税人需求分析,增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四是建立纳税人维权引导机制,引导纳税人合理、合法维权,积极运用和解、调解手段化解税收争议。(河南地税干部管理学校 张亚明)

锐观点二: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法定型、引导型模式为主,避免保姆型、无限型模式

建设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要以法定型、引导型为主,即纳税服务工作也要以税收法定为基本原则,以实现税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引导纳税人积极参与,主动遵从;以‚还责于纳税人‛为主线,区分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的责任界限,别是要防止‚保姆型‛、‚无限型‛的服务模式。因为税务部门不是无限、全能的,职能在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提供服务,不能因服务纳税人而模糊纳税人的责任,给税务部门和税务干部带来税收执法风险。同时要注意‚管理式‛的‚被服务‛的问题。(青岛地税财务处 王贻垒)

第四篇 关于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经济决定税源,税源+征管=税收。税收征管核心业务之于税收治理能力,其意义不言而喻。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管方式历经分税种管理、综合管理阶段后,已发展到按纳税人类型实行风险管理的阶段。风险管理意味着在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并采取机会成本更低、边际效益更高的措施,其已从使劣势最小化的‚防范性管理‛阶段、专注于应对系统波动引发风险的‚不确定性管理‛阶段发展到把风险管理融合于整个业务流程、根据风险管理需要优化资源配臵和讲求绩效最优化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风险管理不应简单地被理解为分析监控+评估稽查。OECD和欧盟的纳税遵从风险管理指南将税收风险管理定义为包含环境、目标、策略、影响纳税人遵从行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排序、风险应对、绩效评估、解决内部风险、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影响管理行为、过程管理以及数据、技术和工具等相关因素的系统工程。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税收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于:

一是税制与征管紧密结合。政策是风险的重要因素,简明的税制、单一税率更利于纳税人遵从,过多的税收优惠会造成增值税管理链条中断和偷骗税漏洞,而优惠政策的边界是风险最集中的区域。征管能力影响政策,直接税为主的国家的信息管税能力都比较强,跨区域总分机构实行汇总申报必须有征管扁平化和信息集中的支持。从征管视角研究税制和各税种的关系往往更具全面性和透视性。税种制度的设计必须与征管能力匹配,才能实现其初衷和保证公平。

二是以信息、信用管税促进征管转型升级。税收征管作为一项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需要应用经济、管理、社会、心理、网络、信息等诸多工具。在市场体系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和信用体系为解决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提供了有力手段。一个税收管理员与几

十、几百个纳税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必然的,但是整个税务系统以及来自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信息的有效采集应用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将税收征管与社会信用体系紧密衔接,可以有效地减轻、转移风险,变税务部门一家管为全社会共同管,大大提升税收治理能力。

三是树立大服务观。在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我们不应将征纳矛盾视作税收工作的主要矛盾,而应当把提升税收治理能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作为主攻方向。服务作为促进遵从、应对低等级风险的最普遍、成本最低的方法,应按照‚三个服务‛要求,渗透到税收治理全过程。我们要将管制思维转变为合作心态,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汲取民意,到畅通渠道、针对公众心理进行宣传沟通、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确定性,再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统一规范征管基本程序,简化流程、网上办税,降低征纳双方的程序性成本。税务机关应当通过‚大服务‛,展现自身服务社会、开放透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公共形象和倡导合作、参与、征纳双赢的价值观,提高税收工作的社会识别度、认同度。四是更加讲求征管投入产出的效益。亚当〃斯密倡导的‚分工‛原则在风险管理中的体现就是贯穿始终的专业化要求,并与经济学研究的‚有限资源的产出‛问题密切相关。我们对‚以审代管‛、‚固定管户‛制度调查后发现,在耗费征纳双方成本、滋生廉政执法风险的同时,其对征管质量的贡献十分有限。实施讲求效益的征管,就要建立风险分析识别机制,找到最有价值、风险最大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以改革‚以审代管‛的行政审批制度和‚固定管户、高度集权‛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为突破口,征管改革与机构改革相结合,推进横向专业化、纵向扁平化的征管体制建设,科学配臵有限的征管资源,挖掘最大效益。正如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所阐述的‚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只有产出大于投入才是可持续的。我们要强化绩效考核的倒逼机制,按照‚两提高、两降低‛的目标,客观评价服务、管理、信息化等环节在资金、人力、社会效益上的投入产出,引领‚三个实在‛的风气,引导正确的改革方向。

五是催生征管合力。存在决定意识,诺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关于路径依赖、既得利益阻碍制度变革的分析,可以解释当前各级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小而全‛、‚碎片化‛格局难以撼动的根源。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再依靠按属地层层分包管户和税收管理员的单打独斗无异于画地为牢、瞎子摸象。风险管理机制运行的核心价值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在现有机构条件下,按照‚税务登记、申报纳税、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强制征收、法律救济‛征管基本程序进行必要的职责厘清,‚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牵引各专业部门的分工协作,培养专业队伍,在激发活力的同时凝聚合力。

六是内外风险综合治理。税收风险管理理论指出,遵从风险既来自纳税人也来自税务当局自身。从实践看,由于‚以审代管‛、‚固定管户‛的惯性,制约了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制度的确立,征纳双方在涉税事务上的交互过多、责任义务的粘度很高,导致税务机关、人员的执法风险与纳税人的遵从风险往往是如影随形。因此,对征纳双方的风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综合治理,坚守‚三个禁止‛的底线,也是风险管理的应有之义。

征管改革绝不是简单地调整部门职能和把现在的业务流程开发成软件,否则就会陷入机构职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和技术加固、放大现有弊端的死循环,正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必须提升站位和面向未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进专业化和信息管税,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实现征管方式的切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机构职能调整,不失为一条积量变为质变的渐进式改革路径。(执笔:青岛国税征科处

隋焕新)

锐观点一:适应税收现代化的要求,推动税收管理科学转型 根据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在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的同时,扬弃传统管理方式,从组织方式、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推动税收管理向现代化税收治理体系转型,推进税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是转变业务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技术深入应用的要求,把税收管理的重点从前台转向后台,把管理方式从被动管理转向基于纳税人遵从风险评估的主动管理,把税收管理活动从分散化、单一式转向协同化、联合式;二是转变工作推动模式,由过去较注重投入、产出转变为在关注投入、产出的同时积极控制征税成本;三是创新思维,大幅度减少困扰征纳双方的事务性工作,如登记、申报、发票等方面的繁琐管理予以最大限度减化,大力推进审批改革。

其中重点是推进税收征管模式转型。坚持‚执法+服务=遵从‛的价值取向,树立服务和征管协同推进的理念,抓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两大核心业务,依靠信息技术进步促进税收征管制度变革,将专业化贯穿到包括税源管理、纳税服务、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将信息化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着力提升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深圳国税征科处

熊勇立)

锐观点二:实施‚五化‛工程,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

王军局长提出的税收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纵观国内外税收征管发展的趋势,要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实现税收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我认为大力实施‚征管手段信息化、征管流程标准化、征管组织扁平化、征管职责明晰化、征管质效最优化‛的‚五化‛工程是重要举措。征管手段信息化,就是要在全国推广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使全国税务系统各级各部门各岗位在一个流水线上作业,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闭环征管系统;征管流程标准化,就是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征管流程,明确工作标准,规范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征管行为;征管组织扁平化,就是要精简并收缩征管机构,逐步上收税收征管权限,取消税务分局和税务所,实现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征管职责明晰化,就是要彻底理清各级各部门各岗位在税源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各行其事;征管质效最优化,就是要降低征纳成本,促进税收遵从度的提高。只有通过实施‚五化‛工程,建立扁平化、快反应、高效能的征管组织体系,形成从总局到县局的集约化征管模式,为实现税收现代化提供全新征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宁夏国税征科处 史峰)

第五篇 关于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

以科技创新构建税收信息体系

税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化是税收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在2013年底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王军局长特别指出税收工作‚面向科技创新,信息管税有差距‛。当今信息时代,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构建一套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统一规划设计

信息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遵循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的原则。税务系统的信息一体化已经喊了十几年,现状却是系统越来越多。没有规划的系统,多个系统之间一般都采用直接连接对方的数据库来实现交互,不仅管理代价高,而且风险大,缺乏数据约束,数据一致性差,更谈不上什么扩展性。

作为统一的信息化体系,应该从开始就搭建一个可扩展的信息体系架构,满足未来可能的业务发展需求,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的交互接口,制定科学的交互方案。在规划思路上,要由单项业务、局部管理的需求驱动转变为整体业务管理的需求驱动并实行严格的立项管理制度,以税收征管系统为核心,把行政管理、外部信息、管理决策等几个系统串联在一起,环环相扣,弥补应用系统间信息缝隙,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共享和快速访问。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还有助于系统的可扩展性,便于随着税收业务的发展而发展,避免出现推倒重来的现象,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历史信息资源的利用,保护对信息系统的现有投资。

二、提升集中层级

信息体系建设过程中,集中模式和分布模式之间的选择,一直是系统架构设计的焦点问题。集中模式可以更便捷地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流程监控,更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但同时也对系统的效率、安全和运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从全球范围内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不断向更高级别集中,呈现出‚大集中‛的发展趋势。

以美国联邦税务局(IRS)为例,3个数据处理中心以互为备份的方式实现了全国涉税数据的集中处理。从国内来看,近10年来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的银行、电信、保险等行业逐步实现了数据从省级集中到全国大集中的跨越,人民银行的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央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也于近期实现了全国集中处理。‚大集中‛不仅仅是数据集中或者系统整合的过程,更不仅仅是为了降低运行成本,而是以科技创新带动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机构优化、流程重组和业务再造为中心,形成信息化时代的业务平台和管理平台,构建现代化的信息体系。税收信息系统全国‚大集中‛不仅有利于业务管理的规范统一,更有利于优化现有的增值税链条管理,有利于实现和银行等外部门的信息共享,从而为今后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房产税改革、增值税改革等税制改革工作进行战略性布局,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

三、引领用户需求

在税收现代化的各项要素中,信息技术作为实现税收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和提高税收治理能力的创新驱动力,是税收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实现用户的需求。实现需求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了解需求、满足需求、引领需求。

首先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就是要真正搞清楚用户有什么样的核心需求,系统设计是否围绕这个核心需求在进行。福特在听到别人‚需要更快的马‛的时候推出了汽车,其成功的关键就是找到了用户的真正需求。

其次是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用户明确的需求,提供的优质产品,使现有信息真正为民所用,信息共享,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第三是引领用户需求。科技创新的价值正在于此。智能手机风行以前,人们的手机都是以按键控制,也并没多少人提出对触屏的需求,31 乔布斯的成功本质上说正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发掘和引导。我们可以为税务部门、外部门、纳税人、社会公众分别提供哪些更有意义的东西?

四、树立开放思维

由于互联网的发明,‚开放‛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一个不可逆转、不断加速的社会思潮。收集数据、使用数据、开放数据成为大数据时代我们所要面对的挑战。2005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发布了《开放ICT(信息和通信技术)系统路线图》,阐述了建立开放标准的ICT架构的重要性,着力于促进技术普及和资源共享,打破政府各部门间的壁垒和障碍,该报告提交给世界银行后已得到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从技术架构和应用层面来看,税收信息体系的开放性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开放资源、开放标准、开放服务、开放架构。一是开放资源,从外部采集和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放我们的信息资源,更多地引导用户的参与,促进税收治理,实现信息体系的价值;二是开放标准,通过一定的规范来增强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同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保证用户的选择权利;三是开放服务,建设软硬件共享的公共网上纳税服务平台;四是开放架构,以开放式、标准化为基础,实现各系统间的兼容互通,更多地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

(执笔:河北国税信息中心 陈璟)

锐观点一:实现‚四项转变‛,提升信息管税水平

一是强化数据挖掘,实现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总局、省局

等上一级的管理者应加强数据综合分析,推出更多优质数据分析产品,提高从税收看经济、从当前看未来能力,同时,利用掌控更大范围信息的优势,科学指导基层的数据应用和税收管理工作。

二是打破部门藩篱,实现职能掣肘向职能融合转变。数据是税收业务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数据的应用过程就是业务流转的过程。因此,税务机关应改变数据由技术部门和征管部门分工管理、业务部门各自独立应用的模式,搭建面向业务部门的、分主题的多层数据仓库和统一的情报信息管理应用平台,实现由业务用户直接在平台上找数据、按照分析主题需要自行组织数据和自行分析的高效应用模式。

三是跨越社会屏障,实现信息不足向信息充分转变。要采集和掌握关键环节的关键信息:如水电煤等能源管理部门、医保管理部门、房屋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车辆管理部门等第三方信息。

四是服务税制转型,实现重视企业信息向个人信息转变。如针对未来直接税(财产税)比重增加,要加大对居民个人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运用的力度。(西安国税大企业管理处

李晓红)

锐观点二:建立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必须注重完善顶层设计和问题导向

关于完善顶层设计:大规模并发交易集中压力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运维带来的压力,这需要我们统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立足拥有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建立运行安全稳定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网、存储网和高性能计算网的三网合一,以便于未来业务和服务整合,实

现简化管理,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的目标。

关于坚持问题导向: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建立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要求我们要真正树立起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紧紧扣住问题,搞懂先后主次,分清轻重缓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上下大力气,在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关键环节上求新突破,把制约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把影响信息化建设亟待拉长的短板和缺项补上。当前,要着力继续抓好金税三期工程试点,对需求、流程等进行认真梳理,全面开展业务优化、技术提升工作,形成一个可移植、可扩充、可兼容、可信赖的版本,并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要着力推进技术与业务的融合,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税收管理进行前瞻性思考、研究和设计,统筹抓好信息化建设和征管改革、税收风险管理、税收分析、绩效管理工作,促进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人力资源配臵的变革和创新,使税收工作实现质的飞跃。(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徐向阳)

第六篇

关于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

税收现代化 组织是保障

税收现代化的六个体系,相互关联,浑然一体。而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是六大体系的基础,是税收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业以事兴,事因人治。任何事业的发展进步,必须依赖于围绕事业而形成的组织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中为了实现组织愿景而有效工作的人。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组织设计是指组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对必须要做的各种业务活动分类、分层,形成职位(或岗位)结构,赋予各个职位恰当而明确的责任和权限,规定相互之间协调的关系,形成正式的人际结构。或者说,组织是以事(工作)为媒介的、以人为中心的正式的职位结构。实现税收现代化,必须以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清廉执法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为支撑,以组织体系的高效运转为保障。

保证工作质量,必须强调高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收现代化明确了具体的路径。当前,我们面临着立法、税制、征管、服务、信息化方面的系列攻坚,承担着‚营改增‛、完善地方税体系等具体工作,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税务部门的光荣任务,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求我们在税收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各项工作的质量,而强调高效就是注重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树立良好形象,必须保持清廉。我们担负着为民收税,为国聚财的神圣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拥有自由裁量权,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在清廉方面要尤其注意。同时,因为税务执法风险的存在,更要求我们要特别强调清廉。

要进一步规范机构设臵,建立科学的组织收入体系。当前,风险导向、信息管税、国际税收竞争以及优化纳税服务对税务机关的组织

科学高效的组织收入格局。一是要依法设臵,规范统一。二是要明确职责,强化服务。三是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依法规范的前提下,按照有利征管、降低成本、提高效能的要求,根据各地区经济、税源、地域等情况,合理设臵机构,防止片面强调‚上下对口‛,不搞‚一刀切‛。总之,是要依照税收现代化战略,从实际出发设计出一套适合现代化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细化每个职位的设臵并持续优化,为组织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提供相应的组织环境。

要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形成高效的智力和人力支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实现税收现代化最宝贵的资源。一是要提高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现代化税收管理对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大规模培训格局,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坚持分层培养,按需施教,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提升税务人员依法、规范执法的能力。二是要拓展税务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根据《公务员法》‚实行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的发展思路,形成‚职务+级别‛的双轨制,建立分途发展的人才成长机制,拓宽税务人才的职业发展渠道和发展空间,激发税务人员干事创业的活力。三是要建立适应现代化战略的税务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人事部门和人事干部只有具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掌握变革,积极参与推动税收现代化管理,并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依据,才能充当好调动人的人。

的总体清廉、形象的总体良好,在从严治队的同时,更要倾情带队。一是要着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内控机制建设,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严格落实个案审批制度,加强‚两权‛运行,继续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警钟长鸣,利剑高悬,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落实好国务院‚约法三章‛及总局‚三个禁止‛。二是要深化税务廉政文化建设。‚文而化之‛,通过税务文化的浸润,增强税务人员的职业崇高感、部门归属感,道德廉耻观和廉洁从税、规范执法的自觉性。此外风险预警是税务现代化的重点内容,各级税务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用风险管理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决策,注重税务风险预警文化的建设,创造性地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税收业务、队伍管理的全过程。(执笔:湖北国税人事处 傅晓东)

锐观点一:以人的现代化促进税收现代化

税收现代化就是人、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法国现代化规划制定者让〃莫内说过,‚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过:‚不论采取什么制度,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行这个制度的人的素质。‛现代化的核心标志就是人员的现代化。人的范围包括纳税人、征税人、社会大众,内容包括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对纳税人而言,应有明晰的权利和责任意识,树立税收法定理念,有遵从税法的能力和行为。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公民一直是政府税收的积极支持者,申报纳税

人数超过90%以上,是全世界各国申报纳税比例最高的国家;对征税人而言,要树立善治、法治、共治和服务的理念,以先进文化和税务梦为引领提高素质和能力,制订善法,引导纳税人从善如流,尊重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社会大众而言,应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依法纳税的法律意识。实现税收政府单一监控向社会监控转移。只有人的现代化和制度、技术的现代化共同推进,才能更好地实现税收现代化。(宁夏国税征科处 史峰)

锐观点二: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组织体系高效廉洁 高效廉洁的组织体系,离不开高效廉洁的权力运行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可以为建设高效廉洁的组织体系清淤排阻、助力护航。‚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为进一步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思路、确定了方向。

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组织体系高效廉洁,需要完善制度。从实际情况看,反腐败体制机制不健全,机构职能分散,难以形成监督合力,影响反腐败成效。解决存在的问题,还得靠制度。这就要强化制约,科学配臵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强化监督,着力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机制,保证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增强权力制

约和监督效果。

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组织体系高效廉洁,需要厘清责任。党组、纪检监察或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做到了守土有责,制度才不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消极腐败现象就难以滋长蔓延。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组织体系高效廉洁,需要通盘考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如果不注意配套和衔接,不注意时序和步骤,也容易产生体制机制上的缝隙和漏洞,为权力寻租和腐败行为埋下隐患。要更加注重党风廉政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避免出现制度真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要求体现在了各项改革措施中,才能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保障组织体系的清正廉洁。(甘肃国税监察室 张佩峰)

上一篇:梦情感散文下一篇:长亭送别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