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

2024-05-18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精选6篇)

篇1: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教案作业题(新

版苏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识字5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寒”“流”“梅”等7个生字,会读两条绿线内的“蟒”“猬”“绳”等3个字,认识2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冬季的物候特征,让学生感受到冬天虽然很冷,但是仍然充满了生机和生活的情趣。

3.加强韵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词语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生字,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

加强韵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词语练习说话。

【教学素材】

.青松

2.岁寒三友

3.冬眠

4.冬天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冬季的物候特征,让学生感受到冬天虽冷,但仍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活的情趣。

3.加强韵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词语练习说话。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生字,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春天的韵文,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还有描写夏天的呢。找学生背一背。这学期,我们还学了一篇描写秋天的韵文,还没忘吧?一起来。

2.刚才同学们背的三篇韵文,再次把我们带进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金风送爽的秋天。今天老师想把你们带到冰天雪地的冬天去欣赏一番。(板书课题:识字5)

二.情景创设,感知画面。

(出示1)

.这是一个怎样的冰雪世界?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仔细看,用心想。图上有些什么?大雪在纷纷地下,北风在呼呼地吹,你还发现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冬天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描写冬天的韵文。

(出示2)

hánliú

dàxuě

běifēng

寒流

大雪

北风

làméi

cuìzhú

cāngsōng

蜡梅

翠竹

苍松

mǎngshé

mǎyǐ

cìwei

蟒蛇

蚂蚁

刺猬

huáxuě

liūbīng

tiàoshéng

滑雪

溜冰

跳绳

.会读吗?试试看。

2.现在,老师把生字的拼音帽子给摘了,你们还会读吗?谁来?自由读,开火车读。

(出示3)

3.请看大屏幕,看谁读得最投入,小组开火车。

三.图文结合,识读词语。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挂图,说说图上都有哪些景物?(提醒:小朋友观察的时候要按照一定顺序,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上到下。)

2.老师这儿有词语卡片,能把它贴在相应的图下方吗?

⑴生读词卡,贴词卡。

⑵交流:冬天到了,天气怎样?

哪些植物躲到洞里过冬了?

哪些植物不怕冷呢?

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3.你知道这12个词语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组织学生通过“找朋友”游戏,把词语分类,分成冬天气候、植物、动物和运动项目四类。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刺、流、梅、蛇、寒、滑、翠。

.识记生字

(1)开火车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用编字谜、编顺口溜,换部件,分析结构等方式记忆字形。

(2)重点指导:

翠:小卒字头上插羽毛。

蛇:虫+它,虫字变得瘦一点。

滑:三点水+骨(及时书写骨的笔顺)。

刺:左边部分与木有关,中间不封口,口诀“刺字中间不封口,封口不成刺”。

2.指导书写

⑴认识新偏旁“羽字旁”,“虫字旁”。

出示“翠”与“羽”,启发学生观察比较,掌握两者的区别。“羽”字的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钩,作偏旁时则都变成了横折。

出示“蛇”与“虫”启发学生观察比较,掌握两者的区别。

⑵自学生字笔顺。

(出示4)

⑶交流: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师讲解并范写。

⑷学生认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姿势。

五.布置作业,巩固训练。

.在《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2.诵读词串。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本课所学生字在田字格里工工整整地写两遍。

2.把课文美美地读给爸爸妈妈听,你一定可以读好的,相信自己!

3.把自己认为难记的字查查,也可以编成儿歌或字谜记住它。

参考答案:

.提醒注意:“寒”和“翠”都是上下结构,中间要注意紧凑。其余的生字都是左右结构,大多是左窄右宽,“蛇”和“刺”例外,注意布局。

2.学生自主完成。

3.如:“滑”“氵”表示水,即液体;“骨”表示骨头,表示骨关节部位。“刺”解要:“朿”表示树木上的针状物,即扎入,兼表示字音;“刂”“刀”表示刀具,表示切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并自主识记、书写生字,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词语练习说话。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会用“有的……有的……”说一段话。

3.认识冬季的物候特征,感受到冬天虽冷但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情趣。培养学生不怕冷不怕苦的精神,教育学生坚持冬季锻炼,养成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冬天。

.在你记忆中,冬天是怎样的?你怕冬天吗?(有的可能怕,因为天气实在太冷了,也有的学生不怕,因为冬天可以开展很多的活动,还可以玩只有冬天才有的游戏——溜冰、滑雪等)

2.其实冬天也与其他季节一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那今天老师就与你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冬天。

二.读好词语,深入体会。

.冬天到了,天气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冬天到了,天气变得很冷,都下起了大雪。指导学生说一说“鹅毛大雪”。)

(1)

(出示5)引导学生看图练习说话:

冬天来了,呼呼地吹,带来了远方的,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下来了!

(2)相机板书,让学生认读:寒流、大雪、北风。

(3)指导理解“寒流”:冬天到了,有时气温会突然下降,让人感到特别冷,那是因为北方来了强冷空气,这强冷空气就叫“寒流”。前几天,我们这就来了一股较强的寒流,天气怎样?(一下子冷了很多,大家都及时加衣服,以免感冒了)再读这个词语:寒流

2.这么冷的天,很多植物都发生了变化,还记得以前学习过的《北风和小鱼》吗?北风一吹,什么发生了变化呀?(树叶落了,小草黄了,小鸟躲进了窝……),北风可真厉害,吹在你的脸上有什么感觉?(很冷,像刀割一样)不过有一些植物一点也不怕,哪些植物不怕冷?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6)

(1)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表达。

(2)相机板书词语:蜡梅、翠竹、苍松(老师介绍:这三种植物因为不怕冷,被称作“岁寒三友”。)

(3)指名读这一组词,齐读。

(4)看图,这么冷的天气里,这岁寒三友生长得如何呢?

(出示7)蜡梅开花了,黄黄的,散发出阵阵清香,多么诱人啊!

(出示8)翠竹还是那样的绿,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出示9)青松挺得直直的,丝毫也不怕冷……

(5)教师补充《青松》,(出示10)你瞧,这青松在大雪中依然挺拔苍翠,一点儿也不怕冷,听听陈毅元帅对它的赞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你听明白了什么呢?(学生能大概知道:青松不怕大雪压,更不怕寒冷……)

(6)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几位不怕严寒的好朋友吧!齐读。

(出示11、12)

用“蜡梅、翠竹、苍松”说一句话。

()却在这时盛开了,金灿灿的,格外引人注目。()、

)也挺直了它们的身子迎接风雪,给大地带来生机一片。

3.天这样冷,动物们怎么过冬呢?(指名书说说)(有的迁徙,有的躲进洞里,有的搬家了……)是啊,动物们有自己过冬的高招呢,瞧,这些动物都躲到洞里去了,是谁呢?你认识吗?

(1)引导学生看图,认识这些动物朋友。

(2)相机板书词语:蟒蛇、蚂蚁、刺猬

(3)你对这些动物熟悉吗?能介绍一下吗?

A.对于蚂蚁,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引导:到了冬天,你还能经常看到蚂蚁吗?很少很好,几乎看不见了,因为它们躲到洞里去睡觉了。

B.关于刺猬:我们这一带虽然属于城乡结合部,但是还是很少见到刺猬,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看图,介绍一下刺猬:它是要冬眠的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遇到敌人会——全身缩成一个刺球,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很可爱哦!)

c.那你了解“蟒蛇”吗?(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蟒蛇的了解,教师再补充蟒蛇的特性,并简要告诉学生遇到蟒蛇袭击的解救方法——到水中,蟒蛇喜欢水,遇水会游开。)

(4)这些动物怎么过冬呢?(让学生说一说,应该都冬眠了,好好睡一觉了)指导学生大概了解“冬眠”。(因为天气温度低,为减少消耗,有些动物就冬眠了,大部分冬眠的动物属于冷血动物。)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要冬眠的?(松鼠、青蛙、狗熊……)

(6)小结:这些动物可真会享受啊,这么冷的天,索性大睡一觉,啥都不用操心。咱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认识一下这些可爱的动物朋友。

(出示13、14)

用“蟒蛇、蚂蚁、刺猬”说一句话。咦,我们的动物朋友()、、哪里去了?哦,原来它们()。

4.在寒流到来的冬天,动物们可以躲进洞里不出门,那你是不是也这样,经常躲在家里不出去?冬天这么冷,怎么过呢?(学生可能会说,开展活动多锻炼啊)你们都不怕冷吗?那你们会开展哪些活动呢?(让学生交流:跳绳、踢毽子、跑步、扔沙包、打雪仗、堆雪人……)是呀,很多小朋友也不怕冷,你们看看,他们在干什么?指导学生看图

(出示15)(大家在滑雪、溜冰、跳绳)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冬泳、踢毽子、扔沙包……)

(1)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冬天到了,小朋友在开展各种活动呢,有的溜冰,有的滑雪,有的跳绳,玩得真开心啊!)

(2)出示板书词语:滑雪

溜冰

跳绳

(3)指名读正确,齐读。

(4)说话训练:冬天虽然很冷,但是小朋友们很勇敢,大家一起开展这么丰富多彩的活动,那你最喜欢什么活动?能说说原因吗?

(出示16)

我最喜欢(),因为()。

5.借助图画,看拼音读词语。自由读、齐读。

6.用“跳绳、滑雪、溜冰”说一句话。

(出示17)

同学们来到雪地里尽情地玩耍,他们有的(),有的(),有的()……大家(),(),多开心啊!

三.归类识字,诵读韵文。

.小朋友,看着图上的词语,想一想,读一读,哪些词语表示冬天气候特点的?哪些词语表示不畏寒冷的植物的?哪些词语表示在洞里过冬的动物的?哪些词语表示体育锻炼活动的?

2.交流确定。

(出示18)

(分行写了冬天的特点)板书:天气、植物、动物、活动

3.读韵文。

(1)自己练习读。

(2)指名读,要求能读准确、流利。

(3)去掉生字注音读韵文。(看黑板读)

四.课堂检测,练习说话。

用本课的词语填空。

(出示19、20)

寒冷的冬天来了,()呼呼地吹着,鹅毛一样的()满天飞舞。()、()和()都躲在洞里睡觉去了。只有岁寒三友()、()和()不怕寒冷,依然挺立在雪地里。远远地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在雪地里()、()、(),大家(),(),多开心啊!

课堂作业新设计

.有感情地诵读韵文。

2.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看图说话写话,把冬天描绘得更美丽。

2.搜集更多有关冬天特征的资料。

参考答案:

.学生自主完成。

2.参考示例:寒冷的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鹅毛一样的(大雪)满天飞舞。(蟒蛇)、(蚂蚁)和(刺猬)都躲在洞里睡觉去了。只有岁寒三友(蜡梅)、(翠竹)和(苍松)不怕寒冷,依然挺立在雪地里。远远地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雪地里(滑雪)、(溜冰)、(跳绳),锻炼身体呢。

3.例如:冬天,天气越来越冷了,刮起了西北风,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了手套、围巾、帽子。大雁、燕子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小河水结冰了,小鱼在水底下游玩。天下起了雪,小朋友在雪地里玩雪球、打雪仗。柳树的树叶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人们给一些树干包上稻草保暖。小草也变黄了。冬天,梅花开了。冬天,狗熊、蛇、刺猬、青蛙等很多动物都冬眠了。猫、狗身上长出厚厚的皮毛,长得胖胖的。

板书设计:

识字5

寒流

大雪

北风

天气

蜡梅

翠竹

苍松

植物

蟒蛇

蚂蚁

刺猬

动物

滑雪

溜冰

跳绳

活动

【教学反思】

.本课将有关冬天的特征的词语用“词串”的形式集中在一起,组成韵语,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识字和认识事物。12个词语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学生图词结合,容易萌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2.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冬天的物、候特征,感受冬天虽冷,但仍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活的情趣。例如让学生观看大雪,蜡梅、苍松、翠竹、刺猬、蟒蛇、蚂蚁等图,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次,重视对课文的拓展。最后,注重学生迁移运用的训练。把积累与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识字5》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特点?

交流:春天是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夏天是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秋天是秋高气爽,天朗气清,而冬天则是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2.今天老师想在金秋的十月带大家提前感受一下冬天的魅力,大家愿意吗?(板书:识字5)

二.整体感知,看图识字。

(一)整体感知

打开书,翻到70页,识字5,看看图,你看到了什么?自己读读词语,想想冬天什么样?打开书本,自己借着拼音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1)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说说在这些词里哪些音是要注意的呢。请你当小老师来领着大家读一读。一起来读吧。指名读,(2)老师把拼音去掉了你们还会读吗?开火车领读。

(3)通过这些图,通过这些词,冬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什么?

(4)读着这些词,小朋友们也肯定有很多想知道的,说说看,想知道些什么?

(二)看图识字

那就让我们去寒冷、快乐、有趣、美丽的冬天去看看吧!出示挂图,指导学生观察说话。

.学习第一行:气候

(1)你看天上纷纷扬扬飘落的是什么?(大雪)这雪下得怎么样?送词“鹅毛大雪、大雪纷飞”。

(2)你听,听到了什么?(北风)北风像在告诉人们?送你一个词,(北风呼啸)

(3)在冬天,有时天气会突然之间变得特别冷,那是因为北方来了强冷空气,我们叫它(寒流)。寒流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呢?说话练习:寒流来了,()。

(4)寒流、大雪、北风是冬爷爷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冬天特有的气候特征(板书:气候)谁来读,读的时候你在脑子里出现了什么画面呀?

2.学习第二行:植物。

(1)冬天北风呼啸,大雪飘飞,百花都凋零了,万木落叶,可是,也有一些勇敢坚强的花草树木却不怕寒冷的冬天顽强地和寒流斗争呢。找找看,它们是谁呢?

(2)学生交流老师点、读。

(3)这三种植物你喜欢谁呀?为什么?

借机理解大家为什么把松树称为苍松?苍指绿色,因为松树到了冬天,颜色还是那么绿,那么有精神。

翠竹,因为和苍松一样,到了冬天还是那样绿,所以称为翠竹,谁来读。

(4)是呀,腊梅、翠竹、苍松因为不怕寒冷,冬天还挺立在寒风大雪中为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人们喜欢他们这种勇敢顽强的精神,所以称它们为“岁寒三友”。(出示生齐读一遍)读出顽强。

(5)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也不怕冷?

3.学习第三行:动物

(1)冬天这么冷,小动物们都躲起来了,有些还早早地躲到洞里睡觉了,是哪些呢?找找看?说话训练“()在洞里()”。

(2)其他动物怎么过冬?动物过冬的方式很多,有的冬眠,有的吃储藏粮食过冬,有的去南方过冬,还有的会换一身暖和的衣服过冬。

(3)小动物们在洞里多舒服呀,轻轻地,不要打扰它们,我们来叫叫它们的名字。指名读。学生齐读,4.学习第四行:运动

(1)在这样的寒冷的下雪天里,你最想干什么?

(2)看看小朋友们干什么呀?

(3)读词。

(4)想象一下,雪地里会留下小朋友的什么?在寒冷的冬天,小朋友们都不怕寒冷,积极地锻炼身体,享受冬天带给他们的快乐,谁能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说小朋友们的活动。

出示:小朋友在雪地里,有的(),有的(),有的(),玩得()!”

(5)再读词。读出快乐。

三.词语分类,总结韵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冬天是寒冷的,在冬天会刮(),会下(),有时候,天气会突然变冷,这是因为()。小动物们很少出来活动了,象(),在冬天都躲到洞里过冬了。冬天也是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如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的(),冬天依然为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小朋友们在冬天可以()。冬天真是一个寒冷但又美丽快乐的季节。你们怕冬天吗?喜欢冬天吗?能把你们对冬天的喜欢读出来吗?学生齐读识字5。

2.课文把词语分成四串词,读到现在,你们发现其中的秘密了吗?学生自由读并交流。

总结板书。(气候植物动物运动)

3.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读。

三.独立识字,总结规律

.感知生字:(屏幕出示图,再有图变幻成生字)“刺、流、梅、蛇、寒、滑、翠”

2.自主学习:小朋友已经会读这些词儿,我们还要学会写其中的生字

(1)亲身体验:根据笔顺描红生字。边描边观察字的间架结构以及在田字格的位置。

(2)合作交流:描红好以后,小组讨论书写这些生字应该注意些什么?请小朋友看看,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记这些字呢?

3.指导写字

(1)读读“刺”,说说怎么记住它。教师板书指导,学生描红。

(2)认读“翠”,板书比较:这个“翠”里有个新偏旁,认识“竹字头”并比较和“竹”的不同。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精彩片段

说课案

《识字5》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将有关冬天的特征及一些事物用“词串”的形式集中在一起,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孩子们认字和认识事物。课文由插图和12个词语和7个生字组成。12个词语分为4组,第一组词语表现冬天气候的特点;第二组词语介绍了三种适合冬天进行锻炼的体育活动。这12个词串连起来读,押韵上口,意义上有联系,便于记忆,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能力。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通过看图,识字写字、诵读词串了解有关冬天的天气和活动,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冬天气候的一些特征,懂得冬天虽然寒冷,但是仍然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活情趣,培养学生不畏严寒的顽强意志。

三.说重难

本课重点:识字和写字。

本课难点:用词串练习说话

四.说教法

为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落实课堂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识字。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几个场景。播放多媒体营造冬天的景象和氛围。把大家带进冬天。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寒冷之后,认读“寒流、大雪、北风”这一组词串。

2.播放冬季运动的图片,让小朋友们看看他们在干吗。认读一组词串:滑雪、溜冰、跳绳。因为生活积累的关系,学生对于这些天气术语都是容易理解的。

3.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生字,并且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五.说过程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采用了下面这几个教学步骤和环节。

.回顾以往,知识联动。

本课的词语是有关冬天的词串,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韵文,我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出本课,系统的将学生学习的内容串联成知识树,更加帮助学生记忆。Xkb1.com

2.紧扣生活,识字识词。

本课词语中,大多数词语都是学生新熟悉的事物或喜爱的运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扣住生活,要让学生读出感受、说出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到知识,让学生在读中有悟,在听说中陶冶情操。

因此,我抓住了每组词的侧重点进行教学。第一组主要是冬天的气候,我通过呼呼的风声、大雪纷纷的图片,将学生带入了冰雪覆盖的世界,“寒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冬天常有冷空气南下,冷空气过境时气温显著下降,带来风雪和大风,这冷空气就是“寒流”。学生感受到了冬天的美丽与寒冷,通过反复练读感悟情境。

第二组主要是学生的活动,这块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主要放手让学生学习,由于前面的辅垫,学生能进行较好的说话练习,并能读好这些词。

三四组我则要求学生使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小组自学。

3.强化参与,主动识字。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与内化。

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我重点指导学生写好两组词串中的三个字“翠”“滑”“蛇”。我用多种方法帮助孩子们记住这三个字,再进行写法指导,掌握重点部首的写法。

在教学的时候,我采用“先扶后放”的形式,重点指导“雪”字的学习,之后让学生仿照之前的学习方法,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学习其他的生字,并且每个字的识字形式尽量多样化,防止单一枯燥。

课堂上我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进行写字练习,并对孩子们的写字姿势进行及时指导、纠正。有了之前的这些铺垫,孩子们写的很认真,字写得也很漂亮。孩子们的写字兴趣更高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素质培养,情感教育

回顾整个课堂,我发现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关注,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有意识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机会,展示他们的才能,不断促使他们在心里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整节课我力求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六、说反思

反思本堂课,也使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

.朗读训练不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多花时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押韵,培养语感,但是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有些学生还没有读出两组词串的不同感觉,如果融入教师的范读会更好。

2.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本堂课由于预设不到位,有的词语学生说不出来,虽然我提醒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但是自己就没有做到,以至于对学生引导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看书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

这堂课使我深切感到在课堂教学这一动态过程中,随时都会发生各种情况,教师应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从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让课堂成为学生各种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场所,让课堂里洋溢着人文的关怀!

资料暂存

备课资料

.岁寒三友

中国传统寓意指松、竹、梅经冬不衰,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

2.寒流

人们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它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过程,并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气候现象。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3.蜡梅

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的植物。落叶丛生灌木,是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蜡梅文化。唐代诗人李商隐称蜡梅为寒梅,有“知访寒梅过野塘”诗句。《姚氏残语》又称梅为寒客。它也因为在冬天开放而被称作冬梅。

4.蟒蛇

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蟒蛇的主要特征是体形粗大而长,具有腰带和后肢的痕迹。体色黑,有云状斑纹,背面有一条黄褐斑,两侧各有一条黄色条状纹。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以肉类为食。

5.刺猬

刺猬是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最普遍的刺猬种类是学名为“欧洲刺猬”的普通刺猬,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北部,在中国的北方和长江流域也分布很广。

体背和体侧满布棘刺,头、尾和腹面被毛;嘴尖而长,尾短;均具尖锐齿尖,适于食虫;受惊时,全身棘刺竖立,卷成如刺球状。

6.冬眠

冬眠(英语:Hibernation),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冬眠是一些恒温动物(哺乳类与鸟类)在寒冷冬季时其体温可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几乎到0℃),全身呈麻痹状态,在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刺激下,其体温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7.冬天的特点

冬天,天气越来越冷了,刮起了西北风,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了手套、围巾、帽子。

大雁、燕子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小河水结冰了,小鱼在水底下游玩。

天下起了雪,小朋友在雪地里玩雪球、打雪仗。

柳树的树叶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人们给一些树干包上稻草保暖。小草也变黄了。冬天,梅花开了。

冬天,狗熊、蛇、刺猬、青蛙等很多动物都冬眠了。猫、狗身上长出厚厚的皮毛,长得胖胖的。

练习:

.看拼音,写词语。

cuìzhú

hánliú

huáxuě

làméi

mǎnɡ

shé

cìwei

2.比一比,再组词。

骨()

它()

水()

海()

滑()

蛇()

冰()

梅()

3.填合适的词。

一()蟒蛇

一()松树

一()竹林

一()翠竹

一()梅花

一()大雨

一()寒流

一()蚂蚁

4.把下列词语按要求分类写下来。

跳绳

北风

滑雪

蚂蚁

大雪

蜡梅

花猫

溜冰

翠竹

小狗

寒流

苍松

秋菊

春雷

刺猬

跑步

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面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并加上标点。

(1)和

雪中

我 在 小军

打雪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的 开了

蜡梅

美丽

北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韵文填空。

冬天到了,()来了,()呼呼地刮着,天上下起了鹅毛()。许多植物都枯萎了,只有()、()和()依然挺立在风雪中。()、()和()躲进洞里过冬了。小朋友们不怕冷,他们来到户外活动,有的(),有的(),还有的()。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长大

小鸟在春天长大,蓝天是小鸟的妈妈。

鱼儿在夏天长大,大海是鱼儿的妈妈。

稻谷在秋天长大,土地是稻谷的妈妈。

雪人在冬天长大,娃娃是雪人的妈妈。

所有的妈妈都爱孩子,所有的孩子才会长大。

(1)这首诗告诉我们

是小鸟的妈妈;

是小鱼的妈妈;

是稻谷的妈妈;

是雪人的妈妈。

(2)你也来做小诗人,照着样子填一填。

在 长大,是

的妈妈。

参考答案

.翠竹

寒流

滑雪

蜡梅

蟒蛇

刺猬

2.骨头

滑雪

它们

青蛇

水中

冰雪

大海

梅花

3.条

4.运动类:跳绳

滑雪

溜冰

跑步

气象类:北风

大雪

寒流

春雷

动物类:蚂蚁

花猫

小狗

刺猬

植物类:蜡梅

翠竹

苍松

秋菊

5.(1)我和小军在雪中打雪仗。

(2)北风起,美丽的蜡梅开了。

6.寒流

北风

大雪

蜡梅

翠竹

苍松

蟒蛇

蚂蚁刺猬

滑雪

溜冰

跳绳

7.(1)蓝天

大海

土地

娃娃

(2)荷花

夏天

池塘

荷花

篇2: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

版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识字3

【教学目标】

.会写“灶、歪、尾”等8个生字,会读“铅、腿”等5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炉灶”“尾巴”等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儿歌内容,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

3.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看图领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韵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看图领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素材】

.仓颉造字的传说

2.汉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看图领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顺势导入新课

.感受汉字的乐趣

(1)我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猜谜语,都是谜语高手。老师这里有几个字谜,大家猜一猜吧!

谜语1:给它点儿水,就能养鱼,给它一块土儿,就能种瓜,走过来个人儿不是你和我,跨上了那马儿就走呀走天涯。

谜语2:左边绿油油呀,右边红彤彤,天上雁南飞呀,地上的五谷丰。

(2)小朋友们还记得这几幅图吗?看到这几幅图,你又能想到了哪几个字呢?(出示2)出示:

(3)大家觉得汉字是不是很有趣呢?

2.顺势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的神奇了,有的字是由一样事物的样子演变而来的,这是象形字。有的字是由它们的意思演化而来的,这又是什么字呢?今天我们学的字是由它们的意思演化而来的----《识字3》。

二.看图,理解会意特点。

.做动作,初步理解会意字。

(1)老师先请学生看老师做一个动作,只见老师把手放在眼睛上面,做出一个向远处看的样子,“同学们,老师在于什么?”这个问题多容易,“老师在向远处看。”老师接着问学生:“老师为什么把手放在眼睛上呢?”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稍作提示。)

(2)学生思考后回答:“太阳照着眼睛,看着不舒服,老师是用手挡太阳的。”“对,你们看看这个字。”出示“看”字,“上面是一个撇手,下面是眼目的目,手搭凉棚向远处看,当时,人们造这个字的时候,和小朋友们想的一样。‘看’多有趣呀。

(3)我们今天学的《识字3》这篇课文里,就有一些这样有趣的字,你们自己读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

2.看插图,认识会意字

.学习“看”(出示3)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图,说说这只小猴子在干什么呢?

小猴子为什么把手放在眼睛上呢?

预测:太阳照着眼睛,看着不舒服,小猴子是用手挡太阳的。

师:上面是一个撇手,下面是眼目的目,手搭凉棚向远处看。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字吗?是的,人们把“手”放在“目”上表示“看”字。

2.学习“笔”

师:(出示4)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毛笔。仔细观察图,想一想毛笔是用什么做的?你知道“笔”字怎么写了吗?对,人们把“竹”和“毛”组合在一起表示“笔”字。

3.学习“尖”

师:(出示5)

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了吗?谁来说一说?

师:上边小(出示5),下边大,这是什么字,你能猜出来吗?人们用上“小”下“大”表示“尖”字。

4.归纳总结

(出示6)“笔、尖、看”3个字都是由两个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可以从两个简单字的意义联系上来领会这3个字的意思,用这种造字方法造出来的字就叫会意字。

5.学习“灶”

师:(出示7)看图,说说这是什么?用来做什么的?想想:砌它要用什么?

预测:这是炉灶,烧水做饭用的,砌灶需要土。

小结:烧水做饭离不开“火”砌灶需要土,那么谁来说一说“灶”字怎么写?

指名说。

总结:对,大家看,“灶”就是由“火”和“土”构成的。大家想不想把“灶”字写美观,写漂亮呢?

师:要把字写漂亮,应该注意什么呢?(注意:1.写字的姿势。2.这个字的各个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3.字的笔顺)

(出示8)书空“灶”字的笔顺。

注意:“火”做偏旁时第四笔的捺变成了点。在字帖上找到“灶”,认认真真地描红,书写。

6.学习“歪”

过渡:展台展示小朋友写的“灶”字。大家看这位小朋友写的“灶”,你发现他出的问题了吗?对,字写歪了,看和这幅图(出示9)一样歪了。也就是不正。

师:谁想到“歪”字怎么写了?

师:真聪明,“歪”字就是“不”+“正”。

齐读:“不”+“正”歪歪歪

书空:歪

(出示10)

在字帖上找到“歪”,认认真真地描红,书写。

7.学习“尾”

过渡:谁认识这个字?(出示11)知道“尾”为什么这样写吗?

师:“尾”字形采用“尸”和倒垂的“毛”会义,表示毛在尸后。古人有的在身后装饰着尾巴,今天的西南少数民族也这样。所有与尾相关的字,都采用“尾”作边旁。

在字帖上找到“尾”,认认真真地描红,书写。(出示12)学生练写,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笔顺和写字姿势。

三、组词,给生字找朋友。

.写完的小朋友,再读读这几个字(出示13)“灶、歪、尾”这3个字是不是由两个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的,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呢?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它----会意字。

2.你能给“灶、歪、尾”这3个字找朋友呢?(出示13)

灶(灶台)(炉灶)

歪(歪斜)(歪倒)

尾(尾巴)(尾气)

四、小结,拓展巩固提高。

.这节课我们学了(出示14)“灶、歪、尾”这三个字是会意字,谁能说说什么是会意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会意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的,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

2.还有哪些会意字呢?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几个字吧!

3.那么大家看看(出示15)下面的图,猜猜会是什么字呢?

(休)

(明)

(鸣)

课外作业新设计

.照样子,做一做

笔(毛笔)

肚()

美()

尾()

()

()

2.看图,写字。

3.了解其它几种造字法。

参考答案:

.笔(毛笔)

肚(肚子)

美(美丽)

尾(尾巴)

灶(灶台)

尖(尖刀)

2.牧

3.象形:独体造字法,属于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日、月、马、鱼、龟等。

指事: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象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

形声: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和声旁。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儿歌内容,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

2.进一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识字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16)

听了歌曲,我们知道了丁丁可真是个粗心的孩子。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孩子--他是宁宁,大家想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17)《识字3》去认识一下小宁宁。

二、读文识字

.小朋友们,上节课认识的几个生字想和小朋友们来玩游戏了,它们嗖的一声变到了这首儿歌里。快来读一读,找一找,并在诗中圈出来吧。(出示18)

这些字找到了吗?(出示19)

2.请同学们再读读小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眼尖的小朋友已经发现诗中有用蓝线标出的字词了吗?(出示20)把标出的字词带着拼音多读几遍?

3.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出示21)

铅笔

炉灶桌子歪斜

粗心

三.读文写字

我们把字宝宝送回课文里,再读一读课文,(出示22)

比一比谁读得好?老师相信这次大家一定比前两次读得好,因为我们牢牢地记住了字宝宝。

(出示23、24)读一读“炉、桌”。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看字宝宝对着我们眯眯笑呢,它问:谁会写?

.教学“炉”(出示23)

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冬天,每家每户都要生火取暖

给“炉”找朋友。

2.教学“桌”(出示24)

说说怎么记住“桌”字?用木头做的 给“桌”找朋友。

5.练写生字。

四、读文理解

.小朋友们写的字真漂亮,字写好啦。我们去和宁宁交朋友吧!请小朋友速度课文说说宁宁都画了什么?再文中标出来。(出示25)

画了:炉灶鸭子桌子大马

2.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宁宁的画吧!(出示26)

3.看了宁宁的四幅画,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知道的呢?(出示27)

“画个炉灶没有门,画只鸭子尖嘴巴,画张桌子腿歪斜,画匹大马没尾巴。”

(1)大家说宁宁是个怎样的孩子呢?(粗心的孩子)

(2)粗心的反义词是什么呢?---细心

(3)你想做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做个细心的孩子。

五、读文拓展

.小宁宁可真粗心,我们一起把课文再读一读。

2.“别读了,别读了”宁宁不好意思啦,他早就改正粗心的坏毛病了,不信大家看看。(出示28)

怎么样?宁宁改正粗心的毛病了吧!大家一起夸夸他吧!

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画个桌子腿不歪,画匹大马长尾巴。

你看看,可是个细心的小画家?

课外作业新设计

.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

2.用线把可以搭配的词连起来。

细长的 画家

大马

四条腿

粗心的 铅笔

鸭子

长尾巴

方方的 橡皮

桌子

扁嘴巴

3.读一读,想一想。

三个小画家

天上下雪地上白,就象画纸刚展开。

白纸上面能画画,三个画家走过来。

小鸡过来用脚踩,画出竹叶一排排。

小鸭过来用脚踩,画出枫叶飘起来。

小狗过来用脚踩,画出梅花朵朵开。

太阳公公真喜欢,把画全都收起来。

①三个小画家分别是:

②下面分别是谁的画?用线连一连。

③这三个小画家的画真被太阳公公收走了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彡彩(彩色)

须(胡须)

匚医(医生)匹(一匹)

⺮笔(毛笔)

答(回答)

火炉(火炉)灶(灶台)

尸尾(尾巴)

屋(房屋)

2.细长的 画家

大马

四条腿

粗心的 铅笔

鸭子

长尾巴

方方的 橡皮

桌子

扁嘴巴

3.①小鸡

小鸭

小狗

③没有,三幅画是小鸡、小鸭和小狗在雪上的脚印,太阳出来后,融化了。

板书设计

识字3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识字课文,要求学写会“笔、灶、尖、歪、尾、看、炉、桌”8个生字,认识“铅、腿、斜、匹、粗”5个字。课文附有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的相关短文,还配有多幅插图,主要是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字理和帮助理解短文意思。

2.又如何使孩子们对识的字记得牢呢?其实我们教学中国汉字,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将文化融入汉字,使孩子们能感受到中国汉字所蕴涵的美。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孩子们汉字的演变、来历,以及与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使这些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不再枯燥,而且是慢慢生动、鲜活起来,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而且,我在教学中还倡导学生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做到随文识字,学以致用。

3.本节课的不足是:我设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进行识字,本以为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能力,但是学生学的不是很有兴趣,没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学生学起来、记起来也是比较枯燥的,通过开火车方式检测孩子的识字情况,发现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扎实,识字环节教学没有落实。如果能够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在进行识字指导的话,我想就会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识字3》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设想】

教学中国汉字,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将文化融入汉字,使孩子们能感受到中国汉字所蕴涵的美。同时通过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地理解、感知,在学文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识字教学,多次、多角度让学生与生字见面,加深孩子们对于生字的掌握程度。而且,在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做到随文识字,学以致用。鼓励孩子们去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利用阅读来巩固所学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做游戏,我说你做。

(1)上课前我们来玩个游戏,我说你指。

小朋友的动作又快又准。刚才我们指了耳朵、眼睛、嘴巴、心(出示1)

(2)这些都是我们身上的器官。老师还会把这几部分合起来变魔术呢。我吹一口气,变。(出示聪)哪个小朋友认识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3)“聪”,耳朵竖着听,眼睛瞪着看,动口说,用心想,上课越专心,这样就能越学越聪明。

2.探字源,激疑激趣。

小朋友们,我们的汉字非常神奇,有的字是由一些事物的样子演变而来的。(出示2)

古时候人们造字多有趣呀!我们今天学的《识字3》这篇课文里,还有一些这样有趣的字,你们自己读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板书:识字3)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学习“笔”:

下面请同学们读准生字字音,然后对照插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读。交流讨论:谁发现了一些汉字有趣的地方(出示3)

“笔”的笔杆是竹子做的,上面是竹字头,笔头是毛做的,下面是毛字。出示实物毛笔,让学生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上面很光滑,下面很软。

再看看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古代人写字都用这种笔,所以笔这个字就由竹字头和毛组成。指名读字。

2.学习“灶”:(出示4)

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提示:做饭、烧水离不开火,也离不开“灶”,农村一般是用土垒灶的,是不是?所以“灶”字是火字旁加土。

3.学习“尖”:(出示5)

(1)“这个字谁会读?你知道哪些东西是尖的吗?”

(2)出示实物(笔尖),师:这个东西也是尖的,你们看,它上面小小的,下面大大的,那么“小”和“大”合起来就是尖。我们根据尖的意思来记这个字,一下子就记住了。

(3)再仔细看看“尖”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尖”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4)小结: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又学会了一种识字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歪”吗?

4.学习“歪”(出示6)

图上的画挂得正不正?(出示7)

能给“挂得不正”换个说法吗?墙上的画挂得不正,就是歪。

出示“歪”,指名读字,开火车读。出示顺口溜,齐读。

想想“歪”有近义词和反义词吗?

近义词是“斜”,反义词是“正”。

5.学习“尾”(出示8)

图上画的是什么?指名读字。齐读。

上面是一个尸字头,尸表示动物的身体,瞧,动物的身体后面还有一条尾巴,长长的毛,所以这个尾字里面就是一个毛。齐读。

想想“尾”的反义词。

希望同学们做事要有头有尾。

6.学习“看”(出示9)

小猴子手放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你发现图和字有什么联系?

面是个撇手,下面是眼目的目,手搭凉棚向远处看,这样就能看得更清楚啦!齐读,开火车读。

出示顺口溜:“把手搭在眼睛上,看看看。”

7.小结: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几个字都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

8.图文对应,同桌互读。

请同桌一个同学说字,另一同学指图,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三、细读儿歌,感知内容。

.我们的读书声把宁宁吸引来了,看宁宁给我们带来了四幅画。(出示10)

来,让我们看看宁宁画的画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宁宁画炉灶没有门,画鸭子尖嘴巴,画桌子腿歪斜,画大马没尾巴。”

2.课文说宁宁是一个怎样的小画家?

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3.练习朗读。(1)自由读。(2)指名读。(3)齐读。

4.练习朗读时你发现会意字“斜”了吗?斜(右边是一个新的偏旁斗字旁。左边的余表示有剩下的,斗是用来装粮食的——出示斗图。)斗里面还有粮食剩下是因为斜着放了。

“斜”和我们刚刚学的哪个字意思是一样的?(歪)指名读“斜”

四、课文填空,课堂总结

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今天我们上课学的会意字吗?考考你们,上小下大的是(),不正就是(),尸下面有个毛的是(),用来烧火做饭的是(),跟歪是同一个意思的是()。把手放在眼睛上的是(),竹竿一端装了毛()。

(出示11)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灶

(1)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灶”这个字,把它请进田字格中。

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穿插。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这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写火字旁时,点撇相向,就像火苗有高有矮,竖撇先竖后撇,捺要变成点,不然火势太大,炉灶可就吃不消呀。土的横要穿插到左边来,而且最后一笔横要写平,不然就歪了。你看,它们两互相谦让,这个字就写漂亮啦。

2.尖

指导要领: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写的时候,也是上面小一些,下面大一些。

3.尾

指导要领:半包围结构,撇向左伸展,让出更多的空间给“毛”。写“毛”的时候这两横偏左往上斜,写竖弯钩时竖要直,弯要圆,横要平,尾巴翘,钩朝天。

板书设计:

精彩片段

识字三(精彩片段)

师:大家看看这几幅画,看出哪里不对了吗?

生:炉子没有门。

生:鸭子成了尖嘴巴。

生:桌子少了一条腿。

生:大马没尾巴了。

师:知道是谁画的吗?打开书本读一读,看看这是谁的杰作?

生:宁宁画的。

师:宁宁真是个粗心的孩子,我们帮他把画修改修改吧!说一说你是如何修改的?

生:我给炉灶添上了门。

生:我给桌子又画了一条腿。

生:我把鸭子嘴改成了扁嘴巴、生:我给大马画上了尾巴。

师:你们真了不起,帮宁宁改好了这些画,你们真是个细心的小画家。那么我们也帮帮宁宁,让他改掉粗心的坏毛病吧!你想对宁宁说什么呢?

生:宁宁你看看你,因为粗心闹笑话了吧!你一定要改掉粗心的坏毛病。

生:宁宁你想想,如果你是木工三条腿的桌子怎么用呢?粗心的毛病要不得。

生:宁宁没有门的炉灶,怎么做饭呢?

师:听了大家的劝告,宁宁改正了自己粗心的毛病,大家夸夸他吧!

生: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画张桌子腿笔直,画匹大马没尾巴。你看看,可是个细心的小画家?

师:听了大家的夸奖宁宁心里可开心啦!让我们和宁宁一起努力做个信心的孩子。

备课资料

.仓颉造字的传说

中国的文字传说最早是仓颉创造的,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才开始真正进入文明时代。仓颉,号史皇氏,是轩辕黄帝的史官。关于仓颉及仓颉造字,在许多辞书典章中均有论述。《吕氏春秋•君守篇》中述“仓颉作书”。《淮南子》记载:“史皇生而能书”。《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黄帝的记事官员仓颉,看见鸟兽的瓜印蹄远之迹,知道了从事物的本质及外在表现形态来区别各种不同的事物,这才开始创造了文字。

2.汉字的构字特点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如今的造型。“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等等。自大一点就是“臭”,“富”有田的人,“穷”靠用“力”打工,“贱”的繁体是“贱”,右边两个“戈”,为钱而争斗,自然是“贱”。

形声:就是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形声是汉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和神韵。

会意: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

假借:此法简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又如“闻”,本意是用耳朵听的意思,《大学》中就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后来被假借成嗅觉动词。

练习:

识字3

.看拼音,写词语。

zào

zhuō

zi

huà

jiā

wāixié

wěi

jiān

cǎi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铅笔

一()大马

一()桌子

一()鸭子

一()画家

一()尾巴

3.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并组词。

()

()

()

()

()

()

()

()

()

()

()

()

4.猜字谜。

(1)把手搭在眼睛上。()

(2)一幅画儿没挂正。()

(3)一根竹竿插上了毛。()

(4)一大一小叠罗汉。()

(5)云层散去留下一条毛尾巴。()

(6)秋后立户为了取暖。()

5.宁宁不再粗心了,请你夸夸这位细心的小画家。

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画个炉灶_____________,画只鸭子_____________。

画张桌子_____________,画匹大马_____________。

你看看,真是个_______________的小画家。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马虎图

相传宋朝有位画画不认真、总是粗心、凑合的画家。他画了一幅“马虎图”挂在家里。大儿子看见后问他是什么,他漫不经心地答是老虎,二儿子问时他又随口说是马。两个儿子牢牢记住父亲告诉他们的老虎(马)的样子。

有一天,大儿子在郊外看见了一匹马,误以为是老虎赶忙射死,画家只好赔了马主人一大笔银子。不久后,二儿子出门时不巧遇到了老虎,他却以为是匹马,高兴地牵它回家,结果被老虎咬死了。

画家痛心疾首自己办事不认真、瞎凑合,把“马虎图”一把火烧掉了。

(1)填一填。

大儿子把

当作

,结果:。

二儿子把

当作,结果:。

(2)读了这篇短文,我知道了做事不能。

参考答案:

.炉灶

桌子

画家

歪斜

尾巴

笔尖

马匹

彩色

2.一(支)铅笔

一(匹)大马

一(张)桌子

一(只)鸭子

一(位)画家

一(条)尾巴

3.丁灯(电灯)钉(钉子)

土灶(灶台)庄(村庄)

采菜(白菜)彩(彩色)

毛笔(毛笔)尾(尾巴)

户炉(炉子)护(护士)

不还(还书)杯(杯子)

4.把手搭在眼睛上。(看)

一幅画儿没挂在。(歪)

一根竹竿插上了毛。(笔)

一大一小叠罗汉。(尖)

云层散去留下一条毛尾巴。(尾)

秋后立户为了取暖。(炉)

5.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

画张桌子腿不歪,画匹大马有尾巴。

你看看,真是个细心的小画家。

6.填一填。

(1)大儿子把马当作老虎,结果:把马射死了,画家赔了马主人钱。

二儿子把老虎当作马,结果:被老虎咬死了。

篇3: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

本课所学的词语介绍了祖国大地不同地区颇具特色的风情。课文共12个词语,分为四组,第一组词语表现的是塞北风光;第二组词语表现的是江南春色;第三组词语介绍海岛夏景;第四组词语表现的是高原景色。这些“词串”,内涵丰富,展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凭借图画,诵读“词串”,不仅可以认识本课生字,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词语。

3.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重点识记并写好“塞”这个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电子白板课件。

2.学生用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中的“塞、骄、岛、骏、椰、牦”6个生字,会写“塞”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词串,并能凭借图画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出示中国地图,师: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中国这么大,有的地方互相之间离得很远,气候也不一样。也许南端正是炎炎夏日的时候,北边却开始下雪了呢?

2. 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祖国的不同地区欣赏一下那儿的景色?

(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配乐有感情地描述:看,祖国的江南,春雨绵绵,杏花正在朵朵开放。这儿是海岛,此时却是炎热的夏季,海边高大的椰子树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接着我们来到祖国的北边,一群彪壮强悍的骏马迎着秋风驰骋在塞北的草原上。最后站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上,看到的是被喻为“高原之舟”的牦牛。

3.(揭题):

这些风景美吗?不过我们这节课不是美术欣赏课,而是语文课。当这些美丽的图片变成文字时,会是怎样的呢?(出示识字6):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识字6。(师板书:识字6)

(设计意图:利用白板展示优美的图片、婉转的音乐,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瞬间把学生带入到词串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初识生字,理解生词大意

1. 自由读文,出示朗读要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词多读两遍。

2. 读词串,正音。

师:谁敢读?一人读一行,如果大家都认可你读准了,就可以自己在书上加一颗星。记住,每颗星都是你们在课堂上的收获。(易读错的字词,师带读两遍)

3. 白板出示被五角星盖住的不带拼音的生字:认对一个,星星摘回家。再齐读生字。

4. 师:调皮的生字宝宝看它难不倒你们,又跑回到文中,并请走了所有拼音,你们还能读对这些词吗?

选一个小组,一人读一行。(全读准确了,一人加一颗星。)

师相机强调读词时要连贯、干脆,词与词之间要稍作停顿。

5.师:这些词语都读懂了吗?其实很多词都能通过书中的插图来理解,是不是?请按词串的顺序找到插图中对应的事物。

师相机让学生理解“骏马”“骄阳”的意思,并借助地图理解“塞北、江南、海岛、高原”。

6.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齐读词串;师引读:塞北有……江南有……海岛有……高原有……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同时理解并积累了文中的词语。此环节利用白板功能让学生识字摘星星,同时通过让学生给自己加星的这种自评方式,调动学生识字读词的积极性。)

三、交流识字方法

1. 师出示所有生字。

2. 同桌交流好的识字方法,认为对方说得好的书上加一颗星,然后全班交流。

4. 在交流识字方法时,随机书空要写的三个生字。

(设计意图:大胆地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的方法,鼓励孩子的个性化思维,同时带领学生对汉字追本溯源,不仅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个字的字音、字形和字意,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用它。)

四、字卡游戏巩固识字

1. 发字卡,分组做游戏:一人出牌,另一人认读并按笔顺默空,对一个加一颗星。

2. 检测游戏效果:全班一起默空三个生字。

(设计意图:学生是喜欢做游戏的,用生字卡片来做游戏,达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目的,同时用游戏来检测学生的识字效果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五、学写生字

1. 白板出示生字“塞”,了解结构。

2. 生描红观察间架结构。

3. 师一边范写一边强调写字要领:结构匀称;笔画紧凑;撇捺拉开;生临写一遍。

4. 展示台展示,教师当场批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白板的展示台展示学生的字,写得好的老师画红圈圈,发现问题的一起修正,力求写的字工整、美观。)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如能背诵就给自己加一颗星。

2. 从文中任意挑选三个词语说句子,说对一个加一颗星。

(设计意图:作业中安排学生自评是激励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一个好方法,作业的设置也是为下节课的教学安排做好铺垫。)

篇4: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

1. 小朋友,秋姑娘悄悄地来了,她给江南水乡换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你们想去看看吗?

2. (播放金秋江南的图片)看,这就是金秋水乡如诗如画的美景。(配以轻音乐,学生静静地欣赏)

二、 初读词串,认读生字

1. 在金秋的水乡,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词卡)

金秋烟波水乡

芦苇菱藕荷塘

夕阳归舟渔歌

枫叶灯火月光

3. 小朋友们看得可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乘着想象的小舟到水乡游一游、看一看。你能把这课的生字朋友都读好吗?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 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承载的不仅仅是学会几个生字的任务,词与词之间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犹如一首音韵和谐的小诗。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滋有味……就在学生一遍遍琅琅上口的诵读中,传达出汉语言特有的声韵美。]

三、 想象画面,感悟诵读

1. 想一个好名

小朋友们,如果给《识字1》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儿?(“金秋水乡”“水乡的秋天”“水乡真美”等等)

2. 展一幅画卷(指导学习第一行词串)

(1) 我们坐上小船,乘着秋风来到了绿水荡漾的水乡。瞧,一望无垠的湖面在微风中荡起了粼粼的波纹,远远望去,湖面烟雾茫茫,是那么辽阔。(出示图画:水乡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生字的对应)

(2)(出示:金秋 烟波 水乡) 你能读好这几个词语吗?

(3) (出示“秋”的古文字)教师讲述“秋”的造字规律:小朋友,你们看,“秋”的左边是个“禾”,它表示是庄稼。秋天,庄稼成熟了,变成金灿灿的,就像火烤过一样,所以,古人在“禾”的右边加了一个“火”字。当庄稼像被火烤过,黄灿灿的时候,秋天就到了。

(4) 教师有感情范读第一行词语。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一边诵读词语,一边想象水乡秋天美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一个古文字“秋”字,是中国几千年汉字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就在孩子们追本溯源,探寻汉字的造字规律时,我们的情感与古人的精神世界也就贯通了。教学时要发挥汉字表音、表形、表义的优势,变机械识记为明字理、悟结构的文化熏染。]

3. 赏一池秋色(指导学习第二行词串)

(1) 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小朋友想不想去荷塘找一找秋天?多媒体播放荷塘的秋景,展示一组画面,让学生说说芦苇、菱藕的样子。随着学生的描述,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出荷塘的简笔画。

(2) 在一个碧绿的荷塘上,一片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洁白的苇花随风飘舞,一节节莲藕嫩生生的,多美的荷塘啊!(出示:一片芦苇、一节莲藕、一个荷塘、几个菱角)刚才我们看到的像“一片、一节、一个”这些词,我们叫它数量词。数量词与后面的事物一定要搭配得当,否则会出笑话的。现在,谁想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告诉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小组间赛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美丽、富饶)

(4) 把水乡的美丽景色读出来,齐读第二行词串。

4. 听一曲渔歌(指导学习第三行词串)

(1) (多媒体播放一段渔歌)听,这是什么声音?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湖面,一只只小舟从远处归来,渔民们唱着欢快的渔歌满载而归了。

(2) (出示:一轮夕阳 一只只小舟 渔歌)同桌练读,汇报朗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忙碌、富饶、幸福)

(4) 把你对水乡的赞美加进去,齐读第三行词串。

[设计意图:不同的量词和名词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有色彩的图画,奏响了一支有旋律的乐曲。内涵丰富的识字课,既为孩子识字提供了语境,使识字与阅读紧紧相连;又活学活用,在积累中简单运用语言,加强了字词的综合训练。]

5. 赏一湖夜景(指导学习第四行词串)

(1) 夕阳落下去了,月亮升上来了。在皎洁的月光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枫叶 灯火)

(2) 你能在“枫叶”前面加上一个词吗?(火红火红的、红艳艳的)引导学生观察枫叶的颜色、形状、姿态等。

(3) 想一想,在“灯火”的前面,可以加个什么词呢?(星星点点的、若明若暗的)

(4)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水乡的秋夜怎么样?(宁静迷人)把你的感觉带进去,齐读第四行词串。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中,一行词串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四行词串连起来便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迷人的秋景。“读到这一行词串,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教师用语言激活了一个个词语背后的画面、情感,虽是同一个问题,但每一行的回答却不相同,或悠远、或清新、或富饶、或宁静,水乡的金秋就在这一次次的叠加中越来越丰厚、有意蕴。]

四、 回归整体,赏读全文

1. 小朋友,这篇识字课文读起来很上口,很好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指黑板上字卡“乡”“塘”“光”三个字红色的韵母)哈哈,原来它们都押韵呢!(教师范读,强调韵尾。同桌连读,汇报朗读)

2. 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虽然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但每一行词语串起来读就觉得很美,像一首优美的小诗,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四幅图连起来就是金秋水乡美丽、富饶的场景。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

3. 金秋,我们摇着小舟来到碧波荡漾的水乡,首先看到了——(引读)金秋 烟波 水乡。我们来到了清凌凌的荷塘,看到——(引读)芦苇 菱藕 荷塘。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而归,我们看到了——(引读)夕阳 小舟,听到了——(引读)渔歌。夜幕降临,水乡变得格外宁静,只见——(引读)枫叶 灯火 月光。

4. 学完课文,你对金秋的水乡又有了怎样的印象?

5. 带着对美丽水乡的热爱之情诵读《识字1》。

五、 共同探究,巧记生字

1. 现在,我们不仅要读准这些生字,还要想办法把这些汉字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头脑中。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的办法最奇妙!

2.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3. 指导书写,引导实践。

(1)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新偏旁:“火”和“欠”。

(2) 重点指导:“歌”和“烟”。

篇5: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5教案

一、谈话导入

1、一年有几个季节?你能分别用学过的2个成语来概括一下这四季吗? 指名说

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小朋友们一起走进冬天,去领略冬天所特有的景色。

2、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识字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

1、看,多美的一幅画啊!有个小朋友看到这幅图,写了一篇韵文,像一首好听的小诗,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那就把书打开到76页,自己读读韵文吧!注意读的要求:(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遇到难读的、容易读错的字词多读几遍,例如:苍松、刺猬、翠竹、跳绳等

①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那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你来提醒一下自己的伙伴 指名,其余学生跟读两遍

②老师将这些难读的、容易读错的字词归纳到了一起,请看,出示 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练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

③摆好读书姿势,同桌互读,检查反馈,指名几组读读韵文 ④检查掌握的情况:去掉拼音、打乱顺序打电话读

过渡:小朋友们学得真棒,每个字都认识了,下面老师想问问,课文中的词语,你都明白吗?有不明白的请举手。生:老师我不明白什么叫“寒流”

老师请你欣赏一张图片,根据图片讲解“寒流” 练习说话:寒流来了,天气变得更冷了!

寒流来了,()

三、韵文读了这么多遍,细心的小朋友一定发现了韵文的每一行都藏着一个跟冬天有关的小知识,你知道吗? 指名(结合情境图)(板书)

四、教学生字“雪”、“翠”

1、学习“雪”

① 写的时候注意什么? ② 师范写

③ 生在书上描红

④ 我们学过的“雨字头”的字还有——为什么用“雨字头”?(跟自然现象有关)

2、学习“翠”

① 学习新部首“羽字头”“羽”作为部首后有什么变化? ② 指名说说“翠”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③ 师范写,生书空

篇6: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教案

1、掌握字的书写规律-整齐平正。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

写有华罗庚名言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出示写有名人名言的小黑板,导入新课。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仔细观察。

2、边看边想:这一段话写得漂亮吗?为什么?

3、小结并板书:整齐平正。

二、指导书写:

1、指导写“卫”字。

〈1〉横向笔画较平,竖画要直。

〈2〉范写:卫

〈3〉生试写一个。

2、指导写“不”字。

〈1〉横较平,竖宜直。撇、点相称。

〈2〉范写:不

〈3〉生试写。

3、生自学自悟。

〈1〉学生看书P9-10。

〈2〉讨论如何写好“革、寻、歪”这三个字。

〈3〉指名谈并演示:

革横向笔画上下对正,长竖居中。

寻长横较平,上下部对正。

歪横较平,上下两竖对正。

〈4〉学生试写“里、至、目、墨”。

三、名人名言练习。

1、读想含义。

2、讨论:如何写好名人名言?

3、学生试写。

四、同桌之间互相欣赏、指正。

五、生边听音乐边练习P9-10的字各两个以及第二条名人名言。

上一篇:班级管理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下一篇: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