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新说读后感专题

2024-05-04

师道新说读后感专题(精选3篇)

篇1:师道新说读后感专题

《师道新说》读后感

前进小学程小蓉

刚看到《师道新说》这本书,读着它的题目,我就在猜想:这本书无非就是说说教师要如何如何关爱学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罢了。所以我就无意识地随便翻来看看,当我看到“‘磨课’贵在磨‘艺’”里面一位年轻教师说:“现在的比赛课假得很!不是我心目中的赛课。一堂课试讲了无数遍,还称其为磨课。我不愿意像她们那样把怎样开场,怎样提问,怎样过渡的话都先写下来背好再去上课。我觉得上课是一门艺术,不应该如此死板,应该随机应便!赛课应该比真功夫,不应该比这种花架子。所以只要学生喜欢我的课就行!” 看到这句话,我当时也有同感。我想:书的作者徐卫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于是我不由自主地看完了这个小节里面的内容。徐老师举的两个例子以及他的见解,让书中讲到的那个年轻教师改变了对赛课的片面看法,同时也改变了我对赛课的看法。不由得让我继续往下看。看着徐老师讲的一个个案例,我心里越来越不能平静,这是一本多实在的书啊!徐老师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见解是那么的独到,在一些教育中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又那么的与众不同。这不由得让我又翻到第一页,重新开始认真阅读起这本书来。

《师道新说》这本书,徐卫老师提出了对教育的“悟之十铭”“行之十招”和“忧之十谏”。“悟之十铭”即是徐卫老师对教育的感悟化为十大“座右铭”; “行之十招”即是徐老师从教育行动中提炼出的十大“教育招数”;而“忧之十谏”即是徐老师从自己的教育忧患中参悟出十大应对的“教育谏言”。而每一节徐老师都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加以叙述他自己的看法及教育中独特的处理方式。

当我完整地阅读了《师道新说》这一本书后,我才发现,我原来还存在那么多陈旧的观念与做法,自己时时说着到的“以人为本”并非真正做到。我依然在进行着“穿新鞋走老路”的假素质教育。依然践行着教育专家的“传道受业解惑”之说。我依然把“差生”当成让我头痛的“包袱”„„

“差生,教师与家长的贵人”————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每个班都难免会有几个顽劣的“小冤家”,而这些“问题学生”只会给我们老师找麻烦,是我们老师的“包袱”。我们也希望这些“差生”能变好,希望他们能遇到“贵人”,变成一个好孩子,但是,我们老师就要这样想:我们就是这些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这些学生也是我们的“贵人”。徐老师说得好:“问题学生”就好比一块蒙尘的璞玉,他们身上的“问题”就如同裹在宝石外表的尘土,只要我们细细打磨,自然会发现尘土下面是光润的宝玉。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细心地去“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宝藏”,静静地寻找最适宜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用放大镜去欣赏他们的微小进步,热情地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要具有慧眼雕琢“蒙尘玉”的本事,教师就要做到:用关怀融化孩子心灵的坚冰;用智慧拂去心灵的蒙尘;用坚守其修正心灵的枝丫,1

才能把“冤家”“包袱”化为“贵人”。

上面所说的只是“悟之十铭”其中的“一铭”,《师道新说》中其它的“九铭”“行之十招”和“忧之十谏”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改变了我对教育教学的许多不成熟的看法,我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

篇2:师道新说

传、授、解, 俨然以师者为中心, 具有明显的灌输色彩。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代, 任何教师, 都不可能将人类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呼唤推陈出新的今天, 任何创造发明, 都几乎不可能靠别人的传、授、解, 而是靠自己的观、思、做, 获取成功。

道、业、惑, 在大力倡导自主学习的今天, 有些什么新的内涵?道, 乃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之道;业, 乃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之业;惑, 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转化、自我创造之惑。当今的教育教学任务简直变了一个天!

致力于“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 给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观念, 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施教者的工作职能, 也应相应地随之转换。

师者, 为学生提供脚手架也。

如同引导婴儿学习站立与走路, 妈妈只用提供一辆学步车, 一张笑脸, 站在前面。孩子自会依着扶手, 靠着学步车, 一步一个脚印, 由好奇到体验, 由胆怯到勇敢, 由缓慢到熟练。学步车者, 婴儿学习走路的脚手架也。有了它, 小宝宝和妈妈, 都会有一张笑脸。

学习求知, 学习做人, 学习劳动, 学习生存, 学习健体, 学习审美, 学习生活, 学习合作, 学生仅需要教师为其提供脚手架即可。在学习旅途中, 他们自己会一路探索, 一路收获, 一路高歌, 一路欢乐。

实践中, 方法性脚手架, 最受学生欢迎。听课、读书、记笔记、做摘要和查资料方法, 常规学习最实用;比较、类比、归纳、概括、演绎和分类方法, 逻辑训练最流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资料、进行论证、做出结论方法, 现实项目研究中, 学生最憧憬。

可惜, 我们的身边, 还有许多师者一直在姓“韩”。踏上了时代的教育列车, 头脑中却很少新的理念。

嗟乎!师道之盛传也慢矣!欲人之无惑也久矣!惜乎!

篇3:师道尊严新说

追根溯源,师道尊严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对此,刘铁芳教授有精辟论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明人伦,让学生成为明了并遵从社会规范的君子,而教师就是社会人伦规范的代表,学生正是通过亲师、近师,来熟悉人伦之理的,‘师道因而与‘君道同一起来,政教合一,‘师和‘君一道成为‘治之本,‘师道也获得了与‘君道并列的尊严,‘师道尊严的背后是‘治之道,是君之道,是强大的封建伦常文化。”

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中形成了师之道、师之尊,教师接受了统治者、社会和家庭寄予的角色期待以及角色权力,教师充当着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道德的化身与规范的训诫者、政治要求的代表和父母监管的委托人等多重角色。师道尊严的文化观念不仅存在于教师心中,更弥漫在社会、家庭的每一个角落里以及每一个儿童的身上,为教师之于学生的绝对权威提供了强大的心理影响、精神支持和制度保障。传统的师道尊严背后是至高无上的、强大的成人权威,它不可挑战、不能逾越,有时全然不顾游戏中儿童成长的规律,否认儿童正当的学的权利和不学的权利,剥夺了儿童做一个儿童的权利。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虽然教育常常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舞台上,但其核心使命还只是文化的复制和传承,少有生命的润泽、灵性的勃发。

当今,教育功利化与工具化、技术化与程序化的倾向,使教师的尊严利润化、师道技术化。当然,现代教育成为“经济教育”或拜倒在技术理性的脚下,也许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反映。因此,将教育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更大的视野中去冷静而理性地分析,更容易准确诊断出教育的病因、病根。世道在变,师道岂能不变?教师需要师道和尊严,社会、学生同样需要师道和尊严,关键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道、什么样的尊严。

上一篇:以镜子为话题作文800字下一篇:马原理论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