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法制宣传法律六进活动方案

2024-04-10

2011年法制宣传法律六进活动方案(精选6篇)

篇1:2011年法制宣传法律六进活动方案

关于XX镇2011年“法律六进”活动总结 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既是“五五”普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所确立的各项工作目标的重要载体。我们从2006年以来,紧紧抓住“法律六进”工作不放松,及时印发了《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法律六进”的新路子,“五五”普法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一是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今年4月,在全乡率先推行干部任前法律考试制度。按照制度规定,今后拟提拔的村三职必须参加法律考试,考试结果将做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XX一中在“法律进机关”活动中,今年7月,该校组织60多人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在此活动中,“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的积极推动下,各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其他部门及时跟进,从而使“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着力推进。

二是法律进农村,让法律贴近农民的现实生活。在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中,我镇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利用春节等重大节日农村人员相对集中的特点,深入到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学到法律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司法所通过为群众发放法制宣传挂图、赠送法制宣传资料、上门答疑解惑、召开现场调解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乡村法制氛围。在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中,我们针对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了法制宣传。许多重点工程涉及到土地征用、民宅搬迁等问题,这些变化给部分村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在此情形下,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专项法制宣传,走村入户进行巡回宣传。并把近年来发生的因阻挠工程建设而构成违法犯罪的案例制作成活动展板,利用群众身边的例子教育群众。三是法律进学校,形成青少年法制教育长效机制。我镇现有8000多名中小学生,自“五五”普法以来,我们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有“学生带法回家”、“主课堂法制渗透教育”等。努力营造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今年6月,依托XX一中,建起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为全乡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场所。来该基地受教育的中小学生要看一场法制展览,听一堂法制讲座,写一篇法制心得。该基地的运行,开

启了全县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新篇章。另外,一些单位和部门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强力开展了青少年法制教育。

四是法律进企业,增强遵纪守法与维权意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尤其要加强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合同、担保、招标、投标、价格、产品质量、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制度的学习。在法律进企业活动中,企业不仅把法制教育请进企业,有关企业还主动走出去宣传法律。全年共计发放近700份有关安全生产法律知识的宣传材料。

今年 是“五五普法”开展以来的最后一年,也是验收之年。“法律六进”活动已初见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既定的实施方案,继续将“法律六进”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为“六五普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2011年法制宣传法律六进活动方案

推进依法治国”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地总《关于在全区工会系

统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国‛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局工会决定在全局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

进依法治国‛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并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

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

推进‚六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国‛

为主题,通过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法制意识,努力把我局建设成美丽、文明、富裕的生态型花园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内容

(一)‚法律进班组‛活动

1、结合全局‚职工书屋‛建设工作,精选法律书籍开展‚送法

下工段‛活动,通过学习交流、普法宣传,提升一线职工法律维权意

识。

2、开展与职工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新颁

布的法律法规定期载入专栏,向职工群众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法律进学校‛活动

1、‚法律进学校‛要求教职工、中学生和有接受法制教育能力的小学生都要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学习。每年的法制教育学习时间教师不少于20小时,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时间。

2、结合‚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法律进机关‛活动

1、‚法律进机关‛要求各单位机关工作人员都要认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学习。每年的法制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20小时。

2、机关法制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工会法》和《劳动合同法》等与本行业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资料为《干部法律知识读本》。

3、完善制度,突出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继续坚持和完善工会委员会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工会干部法制讲座制度,进一步健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注重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不断提高工会干部和职工的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水平。

(四)‚法律进单位‛活动

1、‚法律进单位‛要求各单位的工会干部每年的法制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20小时,职工学法时间不少于10小时。

2、法制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劳动法》、《工会法》、等与单位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资料为《公民法律知识读本》、《干部法律知识读本》。

3、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学习的组织机构,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单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每年开展一次专项依法治理活动。

4、加强法制宣传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普法工作制度。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法制宣传教育的学法制度、考核制度、检查制度和落实措施。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建设,积极引导单位职工学法用法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管理和服务的每个环节,注重发挥法制宣传阵地作用。

(五)‚法律进企业‛活动

广大工会干部、职工在加强对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念、方针、政策、宪法及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学习的同时,重点要加强以下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基本法律制度;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合同、招投标、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法律制度;与企业内部管理相关的用工、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养老、法律顾问等法律制度;行政法规和诉讼法律制度,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的阵地和园地建设。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促进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法律进社区‛活动

1、‚法律进社区‛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突出抓好青少年、流动人口、经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

2、社区设置法制宣传栏、法律图书角,建立学法制度,开设社区法制课堂,实现普法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

3、完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建立社区法律志愿者组成的法律服务工作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民间纠纷的便利及时的法律服务。

三、总体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基层工会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活动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载体,摆上重要日程,大胆创新,积极开展工作。

2、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各基层工会要认真组织开展法律宣传活动,重抓落实,确保活动顺利实施,开展主题活动信息、图片及时上报局工会民管部。

篇3:2011年法制宣传法律六进活动方案

2011年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 本次宣传周活动充分总结和宣传“十一五”节能减排成就, 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节能宣传周期间, 企业、机关、学校、农村、社区、军营等把倡导节能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作为宣传重点, 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优势, 积极运用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 在全社会强化能源资源国情宣传教育, 普及合理用能、提高能效、减少浪费的节能理念, 进一步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2011年6月1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西单广场举行了201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暨北京市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 拉开全国节能宣传周序幕。节能宣传周期间, 国管局在中央国家机关举办低碳体验日活动, 中国节能协会在北京奥体公园举行绿色照明科普宣传, 国家节能中心举办“给力节能减排、助推发展转型”节能文艺演出, 华东理工大学课题组发布2011年我国公众节约指数, 国家电光源监督检查中心 (北京) 开展节能灯产品低汞培训,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办节能减排应对研究主题论坛等活动。

篇4:2011年法制宣传法律六进活动方案

刘延国在讲话中首先阐述了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交流引智宣传工作经验,分析研究引智宣传工作新形势,部署今后一段时期引智宣传工作任务,就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引智宣传工作进行研讨。他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引智宣传工作在重大活动宣传、成果和精品项目宣传、优秀外国专家宣传、强化引智新闻宣传管理、深入研究引智理论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刘延国在讲话中指出,引智工作正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内外形势表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党和国家领导对引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国家外国专家局党组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都对引智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个引智工作者都应该深刻把握引智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学习宣传中央关于引智工作的新精神、大力宣传“十二五”引智规划、精心策划主题宣传、围绕引智理论政策法规组织相关宣传解读、积极整合资源提升宣传报道实效和推进引智信息发布政务公开等方面努力开创引智宣传工作新局面。

刘延国最后强调,各级外国专家局要从高度重视引智宣传工作、抓好引智宣传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等3个方面加强宣传队伍建设,为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大会邀请了《中国组织人事报》人事人才部主任丁向阳对参会代表进行了授课,并邀请了河南、湖北等7个省区市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同时还安排了座谈交流。大会期间,还对2010年国家外国专家局“两刊”引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篇5:2011年法制宣传法律六进活动方案

“法律进单位”常用法律知识问答

1.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什么特征?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区别于其他法律具有以下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内容上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4)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5)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6)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7)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8)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9)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10)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11)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12)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13)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4)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15)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16)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17)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5)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6)公民有劳动的义务。

(7)公民有受教育的义务。

(8)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9)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3.国家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是如何规定的?

围绕创新行政许可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监督,严格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责任,行政许可法在监督检查方面作出如下规定:

(1)行政机关依法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记录。行政机关应当创造条件,实现与被许可人、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计算机档案系统互联,核查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

(2)行政机关可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检查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被许可人报送有关材料;被许可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验。对检验合格的,行政机关应当发给相应的证明文件。

(3)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4)被许可人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管辖区域外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将被许可人的违法事实、处理结果抄告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

(5)个人和组织发现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有权向行政机关举报,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6)被许可人未依法履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义务或者未依法履行利用公共资源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被许可人在规定期限内不改正的,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7)取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服务标准、资费标法规定的条件,向用户提供安全、方便、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服务,并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未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8)被许可人不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依法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履行义务。

(9)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行政机关应当督促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单位建立相应的自检制度。

行政机关在监督检查时,发现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停止建造、安装和使用,并责令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单位立即改正。

(10)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

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②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③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④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⑤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依照前两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

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赔偿。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护。

(1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

①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②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③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

④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

⑤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4.国家对行政许可的费用是如何规定的?

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收取费用的,应当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收取的费用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行政机关返还或者变相返还实施行政许可所收取的费用。

5.什么是行政处罚的适用?

行政处罚的适用是关于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人,根据违法情节裁量决定科以行政处罚的制度。

(1)责令改正。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2)重复处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3)裁量情节。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 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4)处罚的折抵。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5)追究时效。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6.在什么情形下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

(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

(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

(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

(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

(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7.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行政诉讼哪些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

根据行政诉讼法,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7)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除上述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8.如何确定国家赔偿中的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根据国家赔偿法,受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有权要求赔偿。受害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

在行政赔偿中,(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2)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共同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授予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被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4)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5)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 10 义务机关。(6)经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复议机关对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

在司法赔偿中,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作出拘留决定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作出逮捕决定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再审改判无罪的,作民法院为赔偿义务机关。二审改判无罪的,作出一审判决的人民法院和作出逮捕决定的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9.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应遵守哪些法律规定?

根据国务院《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有经营能力的城镇待业人员、农村村民以及国家政策允许的其他人员,可以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依法经核准登记后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可以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经营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及其他行业。个体工商户,可以个人经营,也可以家庭经营。个人经营的,以个人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家庭经营的,以家庭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个体工商户可以根据经营情况请一、二个帮手;有技术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带三、五个学徒。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经济的个人或者家庭,应当持所在地户籍证明及其他有关证明,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经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国家规定经营者需要具备特定条件或者需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应当在申请登记时提交有关批准文件。申请经营旅店业、刻字业、信托寄卖业、印刷业,应当经所在地公安机关审查同意。个体工商户应当 每年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验照手续。逾期不办理且无正当理由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收缴营业执照。

10.国家对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有何要求?

根据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帐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帐。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

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帐,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前款规定的人员外,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

11.成年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有哪些义务和权利?

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规定,现居住地不是户籍所在地,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或者以生育为目的异地居住,可能生育子女的已婚育龄人员(以下简称已婚育龄流动人口)适用本办法。成年流动人口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合法的婚姻、身份证件,到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成年流动人口到现居住地后,应当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查验婚育证明后,应当依照本办法第二条的规定,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予以登记,并告知其接受当地者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婚育证明不完备的,应当要求补办。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申请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的,应当在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当地有关规定办理生育证明材料。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可以凭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生育证明材料,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节育手术费,有用工单位的,由用工单位负担;无用工单位的,先由本人支付,凭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证明,由本人在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销。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因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在一地受到处理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实再次受到处理。

12.什么是商标权?商标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哪些行为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商标权是指商标注册人在法定期限内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各种权利。

从内容上看,商标权包括:(1)专用权,是指商标权主体对其注册商标依法享有的自己在指定商品或服务项目上独占使用的权利。(2)许可权,是指商标权人可以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利。(3)转让权,是指商标权人依法享有的将其注册商标依法定程序和条件,转让给他人的权利。(4)续展权,是指商标权人在其注册商标有效期届满时,依法享有申请续展注册,从而延长其注册商标保护期的权利。(5)标示权,是指商标注册人使用注册商标,有权标明“注册商标”字样或者注册标记。(6)禁止权,是指商标权人依法享有的禁止他人不经过自己的许可而使用注册商标和与之相近似的商标的权利。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13.经营者的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1)假冒、仿冒行为。包括:①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②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④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2)限购排挤行为,即指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行为。

(3)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即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以及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干扰、阻碍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行为。

(4)商业贿赂行为,即指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行为。

(5)虚假宣传行为,即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行为。

(6)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①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②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上述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③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 15 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7)压价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即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①销售鲜活商品;②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③季节性降价;④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8)搭售商品或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

(9)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①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②利用有奖销售的办法,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③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的。

(10)诋毁商誉行为,即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

(11)串通、勾结投标行为。投标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14.生产者、销售者在提高产品质量上的责任和义务有哪些?

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提高产品质量上的责任包括:

(1)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相应的考核办法;

(2)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3)生产者、销售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一是伪造或者冒用认证质量标志等;二是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三是在生产、销售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15.哪些作品应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8)计算机软件;(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16.劳动合同必须具备哪些条款?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款:

(1)劳动合同期限,即指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如果是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则应约定期限是一年或几年。

(2)工作内容,即指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什么工作,是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确定的应当履行的劳动义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从事劳动的岗位、工作性质、工作范围以及劳动生产任务所要达到的效果、质量指标等。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即指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必须提供的生产、工作条件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措施。即用人单位保证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和劳动过程中安全健康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劳动场所和设备、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劳动防护用品等。用人单位不仅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必需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而且必须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保护。

(4)劳动报酬,即指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劳动岗位、技能及工作数量、质量,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包括工资的数额、支付日期、支付地点等以及其他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待遇。劳动报酬的内容和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也不得低于集体合同中的规定。

(5)劳动纪律,即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劳动规则,它是劳动者的行为规范。劳动合同的劳动纪律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用人单位内部制定的厂规、厂纪、对劳动者的个人纪律要求等。如上下班制度、工作制度、岗位纪律、奖励和惩戒的条件等。

(6)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即劳动合同终止的事实理由。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一般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以外,协商确定的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特别是在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双方应约定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即指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一方故意或过失违反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不能正常履行,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一 18 般是指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对违约未作明确规定的内容,若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一方当事人违反劳动合同,应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公平合理。

17.在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当即解除劳动合同?在什么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法同时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1)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8.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权利主要有:(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劳动者的义务主要有:(1)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2)劳动者应当提高职业技能。(3)劳动者应当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9.劳动者在什么情形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下列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是在试用期内的;二是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三是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20.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从业人员依法享有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主要包括:

1、有关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包括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权利,被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的权利。

2、有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

3、有对安全生产问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

4、有对违章指挥的拒绝权。

5、有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的权利。

6、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有获得及时抢救和医疗救治并获得工伤保险赔付的权利等。

从业人员在享有获得安全生产保障权利的同时,也负有以自己的行为保证安全生产的义务。主要包括:

1、在作业过程中必须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不得违章作业。

2、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安全生产知识。

3、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主要负责人报告。

4、正确使用和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21.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有什么特殊保护政策?

根据劳动法规定,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1)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2)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3)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4)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5)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6)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7)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22.哪些个人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应如何计算?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1)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5)稿酬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21(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财产租赁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4)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5)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

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但扣除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义务人境外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

23.哪些行为属于偷税行为?纳税人对其偷税行为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3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属于偷税行为。

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扣缴义务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01、211、212条的规定,纳税人犯偷税罪,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三十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扣缴义务人犯偷税罪,偷税数额占应缴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并且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23 依照上述规定处罚。单位犯本罪的,实行双罚制,既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上述规定处罚。

对多次犯有偷税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犯偷税罪被判处罚金的,在执行前,应当先由税务机关追缴税款。

24.信访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根据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应当享有以下权利:

(1)提出信访事项的权利。信访人对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不服下列为,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 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③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④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⑤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

(2)获知相关信息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信访接待的时间和地点、查询信访事项处理进展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在其信访接待场所或者网站公布与信访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信访事项的处理程序,以及其他为信访人提供便利的相关事项。

(3)查询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的权利。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信访工作机构或者有关工作部门应当及时将信访人的投诉请求输入信访信息系统,信访人可以持行政机关出具的投诉请求受理凭证到当地人民政府的 24 信访工作机构或者有关工作部门的接待场所查询其所提出的投诉请求的办理情况。

(4)得到书面答复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后,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当场书面答复;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经调查核实,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分别作出处理意见,并书面答复信访人;收到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5)要求复查复核的权利。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

(6)不受打击报复的权利。信访人依法信访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信访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将信访人的检举、揭发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给被检举、揭发的人员或者单位。

同时,信访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1)遵守提出程序的义务。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书面形式;采用走访形式的,应当到有关行政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2)遵守走访形式的的义务。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 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3)如实反映情况的义务。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客观真实,对其所提供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4)维护信访秩序的义务。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得有下列行为:①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②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的;③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④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⑤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⑥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25.国家对中小企业在哪些方面予以创业扶持?

根据中小企业法规定,国家对中小企业在下列方面予以创业扶持:(1)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相应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在城乡建设规划中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支持创办中小企业。(2)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创办中小企业的,所在地政府应当积极扶持,提供便利,加强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拓宽渠道,引导中小企业吸纳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2)国家在有关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3)国家对失业人员创立的中小企业和当年吸纳失业人员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中小企业,符 26 合国家支持和鼓励发展政策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创办的中小企业,安置残疾人员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中小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征、免征所得税,实行税收优惠。(4)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创业人员提供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5)企业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办理中小企业设立登记手续,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登记者。不得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之外设置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不得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之外,收取其他费用。(6)国家鼓励中小企业根据国家利用外资政策,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7)国家鼓励个人或者法人依法以工业产权或者非专利技术等投资参与创办中小企业。

26.工伤保险费应该由谁来缴纳?外来工能参加社会保险吗?工伤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取哪些救济措施?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国家规定的费率缴纳,劳动者个人不缴纳任何费用,这是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不同之处。用人单位应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根据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包括外来工)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当劳动者的工伤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救济措施:

(1)申报工伤和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时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可以向设在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待遇支付不服的,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对经本级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复查;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最终以省级鉴定为准。本次鉴定结论并非一定终身,过一年时间可以复查,根据新的情况变更等级。

27.哪些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失业后,应当持本单位为其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的证明,及时到指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

失业保险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月发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失业人员开具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单证,失业人员凭单证到指定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的,可以按照规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医疗补助金。医疗补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的规定,对其家属一次性发给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本单位并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补助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成建制跨统筹地区转移,失业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的,失业保险关系随之转迁。

失业人员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按照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28.各单位应如何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1)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2)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

(3)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4)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

(5)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体使用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6)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7)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8)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9)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必须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10)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11)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

29.公民如何申请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国家通过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人员,对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提供法律帮助,以保障他们的合法

权益得以实现。此举解决了部分公民因经济困难“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的问题,保护了弱者的平等权利。那么,公民如何才能依法申请并获得法律援助呢?

(1)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依据法律规定,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主要适用于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据此,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获得法律援助:①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需要得到法律帮助,但又确因经济困难(以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最低生活标准来衡量),无力或不能完全承担法律服务费用的;②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为盲、聋、哑或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为老年人、其他残疾人,因经济困难没有能力聘请辩护律师的;③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的;④刑事案件中,外国籍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

(2)申请法律援助的范围。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可以是刑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民事案件。申请援助的范围主要包括: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的法律事项;请求发给怃恤金、救济金的法律事项;请求国家赔偿的诉讼案件;因公受伤请求赔偿责任事故外);无能力为自己辩护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犯罪案件及其追索侵权赔偿的法律事项;法律规定当事人有权获得法律援助的其他法律事项。公民要求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包括: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民事、行政诉讼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公证证明及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3)申办法律援助的程序。当事人请求法律援助必须以书面形式提交申请,按规定格式和内容填写,并注意递交下列材料:自己的身份证、户籍证或暂住证,有关单位出具的申请人经济状况证明,申请援助的基本

情况,法律援助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申请人确实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填写申请表格、提供书面材料的,可以请求工作人员予以配合填写、记录。

篇6:2011年法律六进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旗“五五”普法规划,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旗依法治旗领导小组办公室作出的在全旗范围内开展“法律进机关、进街道、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工作部署,我院圆满完成了今年法律六进工作任务,现就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切实加强法律六进工作组织保障

作为全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成员单位之一,我院党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始终将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年初,我们根据院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变动情况,及时对本院发露溜进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并设置了具体的办事机构,确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负责人齐抓共管的综治工作领导格局,做到机构健全、人员落实、责任明确、工作到位,为此项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在“法律进机关”方面

1、重点与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加强联系,选择2-3个机关联合开展廉政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为干部职工上法制教育课、办反腐图片展等形式,促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

2、主动走访工商、鲁北镇政府、旗信用联社等机关,就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建立工作机制,规范运作,提升成效。

3、坚持一案一预防,对发生在机关内的职务犯罪案件,要通过发检察建议,协助机关建章立制,共同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4、密切与公安和法院的联系,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办案效果。

5、依托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每年组织1-2次干部职工到基地参观,让罪犯现身说法,接受警示教育。

三、在“法律进街道”方面

1、在每个街道建立联系点,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各负责一个联系点(包点科室名单附后),参加各街道人大联组活动,配合基层人大代表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等,增强普法实效。

2、各责任人每年要至少一次配合街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街道干部依法办事意识。

3、在街道中各选择一个社区,通过设置“检民联系箱”、发放检民联系卡等形式,了解社情民意,掌握有关社区的治安动态,协助街道共同抓好综治工作,促进“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的建设。

四、在“法律进社区”方面

1、借助“综治宣传月”、“3.15”保护知识产权日、“举报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等,进街道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发放法律宣传材料、解答群众提问、展出图片展等,积极宣传检察机关的职能和相关法律知识及案例,提高社区群众的法律意识。

2、院机关党支部要组织人员深入到“结对子”社区,结合实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重点选择3-5个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固有的宣传阵地,帮助社区出1-2期法制宣传专刊,提升普法效果。

五、在“法律进学校”方面

1、侦监、公诉部门要认真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尽量对犯罪情节比较轻微的未成年(特别是在校中学生)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不捕、不诉。同时,对作出不捕、不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要进行跟踪帮教,促其健康成长。

2、加强与教育局、团旗委、旗关工委及辖区内各中学的联系,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互通信息。发挥“青少年维权岗”的作用,每年召开一次“预防青少年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专题座谈会,定期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共同研究对策。

3、在辖区内重点确定若干个中小学,派出科室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担任校外法律辅导员,通过为在校中学生上法制教育课、在校园内办“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青少年权益” 主题展、对问题学生帮教等形式,以案释法,共同促进和谐文明校园的构建。

六、在“法律进企业”方面

1、结合办案,坚持开展“一案一预防”,通过发检察建议书、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堵塞管理漏洞,预防职务犯罪发生。

2、重点走访若干个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了解企业管理情况及发展状况,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七、在“法律进单位”方面

1、制定年度干部学法用法实施计划,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重点,确保每位干警每年学习时间不少于40小时,努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2、院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并坚持每月一次的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以此推动全院干警不断学法用法守法。

3、认真落实干部学法用法考核登记制度,把干警学法执法情况和质量作为年终评先的一项重要内容。

4、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岗位比武活动,除大力支持干警参加学历再教育和上级院及旗委举办的各类培训外,在本单位也要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和业务比赛活动,全面提升干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通过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提升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以案释法,普及法律知识,了解社情民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援助和服务,增强全旗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共同促进和谐文明校园的构建,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与企业共同开展廉政宣传教育活动,协助企业建章立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服务。建立完善本院的学法用法及考试考核机制,迸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全体检察人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促进检察事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孙华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下一篇:[09018-2]车工中级录入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