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味芜湖

2024-04-10

一城一味芜湖(共3篇)

篇1:一城一味芜湖

在来意浓品尝一城一味的日记400字

1月27日下午2点半,30名芜湖小记者怀着好奇而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来意浓做小笼汤包。

活动开始了,首先由陈经理给我们讲述了来意浓的故事:芜湖是一座有名的小吃城,来意浓则是一家百年老字号的小笼汤包馆,这里的小笼汤包更是以其特有的咸、甜、鲜,入口油而不腻而深受市民宠爱。

接着记者姐姐把我们分成了三组,带我们去厨房做小笼汤包。厨房干净而整洁,工作人员首先把大面团捏成块状的小面团,加入一些面粉,然后小面团揉平,放上肉馅,接着,用手把肉慢慢包进去,一个小笼汤包就做好了。示范过后,我们开始自己动手做汤包。刚开始我的褶子老是包不好,师傅就耐心地又教了我几遍,终于一个小笼包包好了。我欣喜地看看其他几位小记者的作品,有的小巧精致,有的歪歪扭扭连站都站不稳,但是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做好后,小笼汤包就蒸着给我们大家品尝,大家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觉得格外香甜。接着经理还给大家发了优惠券,希望大家再次光临。

前不久央视的《一城一味》之芜湖节目中,提到了芜湖的很多美食:梅花糕、千里飘香、江蟹、小笼汤包------都说“客到芜湖吃不愁”,小笼汤包作为早点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我最喜爱的味道。

篇2:一城一貌,一家一味

然后,挑战来了,一位以挑剔闻名的美食评论家来到餐厅,他将决定这家餐厅是否真正获得成功。后厨紧张无比,而这只小老鼠却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选择做一道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最普通最家常的焖蔬菜。

当这道色彩缤纷的焖菜端上桌后,美食评论家拿起勺子尝了一口就僵住了。镜头一转,一个小男孩从外面玩够了回到家,看到妈妈做好的燜菜,只吃了一口便露出幸福的表情……是的,小老鼠大厨做出了妈妈的味道,征服了这位最挑剔的评论家。

我的母亲不仅擅长厨艺,还常突发奇想,为我做出各种各样想都想不出来的食物组合,什么花生米配木耳、汤里放醋、硬得如同石头的霉豆腐等等。偏偏母亲又格外节约,每道菜即使只剩下一点点,也会小心地拿个小碗装着,下顿或是下下顿热了再端上桌,青菜变得越来越黄软,肉菜变得面目模糊。剩菜品种多了,她就把这些菜混在一起,继续热,继续上桌。每次放学回来,一路闻着邻家菜香的我常常饥肠辘辘,可等胃液和唾液都分泌得格外旺盛的我看到一桌七八个颜色各异的小碗时,常常会没了食欲。

上班有了经济能力后,我挺喜欢在外面吃饭,切得精致至极的蓑衣黄瓜、炖得格外香滑的玉米浓汤,各色餐馆的美食让我留恋不已,也渐渐减少了在家吃饭的次数。

婚后,我和先生的口味不同。他是食肉动物,无辣不欢;我口味清淡,爱好蔬菜。两人在过日子的磕磕碰碰中,最后形成了家里一辣两素的规格。我以为,先生也是喜欢的。可一次去婆婆家吃饭,婆婆一边在厨房做菜,一边絮絮叨叨地劝我们多吃些。

看着桌上那大块的肉大条的鱼和红艳艳的辣椒,我只是尝了尝。先生却狼吞虎咽,吃得满头大汗。看到他放下碗筷时仍意犹未尽的样子,我不禁有些发怔。婚后几年,每月我和先生回我父母家,虽然我父母也会尽力做些辣菜,可先生都只是象征性地吃一点,和我在婆婆家的情状极其相似。

更让我感慨的是,离家越远,回家次数越少,我越想念母亲那些奇思妙想的食物组合,也越珍惜与他们同桌吃饭的机会。那些我曾经认为难吃的每道菜,都染上了温暖的家的味道。

有一部美食纪录片,叫《一城一味》。其实,就像一城一风貌,一城一味道,一家也有一味,这味或许并不如五星酒店大厨做出的那般完美,但可贵的是那个人,那个为你精心做出“家”的味道的人。

篇3:一城一味芜湖

因工作缘故,我有幸参与了戛纳、柏林、东京、釜山等数个国外电影节的报道,见证了老外看《归来》哭到泪流成河,看《一步之遥》晕头转向,也目睹过侯孝贤和贾樟柯在戛纳分别捧起主竞赛最佳导演和金马车终身成就的奖杯。无论以哪种身份自居,这些历史见证都令一切辛苦奔波有了意义。

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电影节有几百个,365天平均每天举办一个都不够。好的电影节如同好电影一样,永远花样频出,永远层出不穷。每个电影节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口味,总有一种你会喜欢。

戛纳:大师的艺术殿堂,盛夏的影迷狂欢

戛纳电影节是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艺术性、专业性、权威性最高的国际电影节。

小城戛纳也因电影节扬名,成了海滨旅游胜地,每年5月电影节开幕时,恰逢其一年来最好的度假时段,阳光、沙滩、美女,充满浪漫的夏日味道,电影人和观光客的蜂拥而至,令小镇人口膨胀数倍,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盛大节日。

影迷如我,到了戛纳会有一种疯狂的“扑食感”——因精神食粮太过奢侈和富足。戛納电影节是不卖票的,每年都会按照网络申请情况,为媒体记者、市场买家、电影学者、影评人等颁发通行证,这些证件根据申请人身份差异和资历深浅,被区分为约十种颜色,每场放映开始前,持证者进入各自的颜色区域排队等候,然后“论资排辈”,依次入场,井然有序。

因我来自一家很大的媒体,所以连续两年都申请到了较高等级的粉证,几乎不用花什么时间排队,就可以免费看到所有想看的电影。想想看,电影记者在戛纳,除了要高负荷工作之外,还有全球最多、最密集的电影大师新作在诱惑着你,所以每个人经常都是工作结束后,还要在电影院里耗尽最后一格体力,才恋恋不舍地结束这一天的行程。

除了电影之外,酒会也是戛纳的一大特色,沙滩上,游艇上,帐篷里,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电影人醉红着脸彼此攀谈,无数段跨国交情、无数个电影项目雏形就在酒杯的碰撞声中产生。因此千万不要以为高大上的戛纳电影节是个严肃无趣的场合,对于电影人来说,白天看看片谈谈买卖,晚上喝喝酒跳跳舞,两种体验同样重要。

柏林:厚重的历史滋养,寒冬的精神烛火

相比5月戛纳的激情澎湃,2月的柏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在国内正值春节前后、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同时,出差柏林电影节的记者感受到的只有清冷二字。大雪簌簌地下,踩在石板路上吱吱嘎嘎,白天很短暂,傍晚之后街上就再没什么车和人。不像戛纳电影节那样整个小镇沉浸在欢腾的节日气氛中,在柏林电影节期间,柏林除了电影宫及周边之外,能让你感受到的只是一个巨大、安宁、肃穆、处处镌刻沉痛历史的首都。

不过柏林电影节毕竟也是“欧洲三大”之一,迄今已举办过65届,专业性毋庸置疑。再加上柏林丰厚的城市底蕴和历史滋养,柏林电影节尽管不像戛纳那样把所有参与者分成三六九等,但也为记者提供了充分的优待,可以凭记者证领取任意想看的场次的电影票。展映影院分布在全城各处,虽说数量上比戛纳多了,但不及戛纳那样全镇步行可达来得方便。

柏林与釜山一样,将电影节的主会场建在了商业街里,所以吃饭购物十分便捷,物价也要比戛纳低得多。

影史上,获得过戛纳最高奖金棕榈的华语片只有《霸王别姬》一部,但获得过柏林金熊奖的却有5部(《红高粱》、《香魂女》、《喜宴》、《图雅的婚事》、《白日焰火》)。柏林是华语导演的福地,每年去柏林的华语电影人也不少。

东京:御宅族的视听天堂,吃喝玩乐一条龙

东京电影节对于东京来说并不是一个特别重大的盛会。首先,并非政府主导举办,其次,很多市民也都不太关心。不过这也是因为东京好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电影节只是其中一项而已。因此东京电影节组委会也在努力求新求变,想走出一条特色道路来,这从去年歌坛偶像及大量日本动漫被纳入电影节主体活动中便可看出一二。

所以,2014年的东京电影节对于御宅族来说简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会眨眼的哆啦A梦大玩偶、两位日本动漫旗手宫崎骏和庵野秀明纷纷踏上开幕红毯,有些嘉宾甚至以动漫cosplay的造型亮相;庵野秀明作品全集、剧场版《进击的巨人》等进入展映单元,闭幕片也是改编自同名动漫的电影《寄生兽》。

东京电影节主会场“映画殿堂”的所在地六本木,是一个新新人类的聚集地,也是繁华的商业街区,各种怪咖潮人频繁出没。每晚电影节工作结束后,光是路过一家家居酒屋,就宛如看过一场光怪陆离的邪典电影。

我们去年在东京电影节工作期间,正好赶上万圣节前夜,整个六本木乍看如同被发狂的外星人攻占了一般——全东京爱玩的年轻人都化妆成僵尸、骷髅、吸血鬼、女仆、警官、美少女战士等等蜂拥至街头,牛鬼蛇神通宵达旦群魔乱舞,把六本木挤得寸步难行。一些创意或制作出众的coser会受到明星般的待遇,整晚被路人团团围住拍照,秒杀无数菲林与花痴少女心。

远东:东西方文化碰撞,电影专属的休闲时光

提到远东电影节,可能很多国内影迷还觉得陌生。它是欧洲最大的、专门介绍和展映亚洲电影的电影节,创办于1999年。它的举办城市是意大利东北部的小城乌迪内,因周围有天然的山脉地理屏障,这座城市在历史上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作为一名中国的影迷和记者,与欧洲观众一同观看亚洲电影是很有意思的事,因为你能切实感受到东西方视角的不同。

乌迪内是一座十分宁静祥和的欧洲小城,物价折算成人民币,比北上广的繁华地段还低,吃住行的花销会比其他电影节少很多。今年远东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是李仁港的《天将雄师》,导演与主演成龙都来到当地与影迷见面,欧洲影迷对成龙同样狂热不已。

上一篇:示范工程考核细则下一篇:创卫有奖知识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