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2024-04-26

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精选11篇)

篇1: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2011年度小结

和凤镇户籍人口5.3万人,面积98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全镇基层党组织共有71个,2010年度农村党员1546人。近年来,我镇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全镇实施了“农村党员创业工程”,积极引导和支持党员立足实际,带头创业致富,争当创业先锋,以示范带动效应带头效应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这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全镇已有近200名有双带项目的农村党员实施了创业项目,成为我镇党员中心户骨干,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形成了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3000亩、茶叶3900亩、苗木1500亩、水产特种养殖8000亩、经济林果1000亩、粮油加工企业20多家,共引领带动1000多名农户走上了致富路,平均每人每年增收不低于2万元。这项工程的实施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村党员创业工程实施中,我镇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量扶持,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领导,夯实组织保证。为切实抓好此项工作,我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两套班子领导、各村书记及相关企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且抽调组织、宣传、企服中心、团委、劳保所、农服中心、经管站、科技站、司法所、金融部门等单位负责人为和凤镇党员创业工作指导小组成员,加强党员创业、守业工作指导。同时,我们要求各村党总支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以村书记为负责人的各村党员创业工程领导小组,及时解决党员创业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做到阶段督察、跟踪管理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我镇顺利开展党员创业工程,打下了坚定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宣传,营造创业氛围。我镇要求各党(总)支部,特别是村党总支,要根据党员创业工程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通过召开党员创业座谈会、观看相关专题片等形式,大力宣传,帮助他们解放思想,鼓励党员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大胆创新发展理念,让“人人皆可创业”成为全镇农民的共识。在宣传的过程中,我镇突出典型

树立和宣传。截止目前,党员创业典型路晓华、严景万、沈传健和创业青年司徒九红等都荣获了省市级劳模称号,更成为了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并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专业部门表彰。典型树立的同时,镇党委还组织人员编写他们的先进事迹,在日常支部活动中加以宣传,并积极邀请县先进事迹宣讲团到和凤演讲,进一步把身边典型人物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广大党员群众面前。

三、强化培训,提高创业能力。根据农村党员需求和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创业技术培训。通过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邀请市县农业专家和镇土专家及相关专业人士等,采取现场传授、实地讲授、外出考察等方式,组织开展以农业实用技术、创业就业技能为重点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党员创业本领。今年,我镇、村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创业实用技能培训65次,培训党员群众15645人次,印发资料15645份,发放科技图书500册,促使农户走上致富路,并在蔬菜基地和沙塘庵粮油创业园内增设远程教育服务站点,以期更好地为党员创业做好服务。目前,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带动农户发展种植、养殖,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长效管理,推行制度建设。建立“一本台帐”。自开展“党员创业工程”工作以来,由镇党委组织部门牵头,协调相关单位部门成立工作组,深入各村、企,对农村党员创业带富进行逐户上门走访调查,并填写《和凤镇农村党员创业中心户典型登记表》,对党员创业带富逐一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建立和完善“党员创业工程”工作台帐,随时掌握“党员创业工程”总体数量、来源结构、技能特长、培训需求和创业意愿等。截止目前,共发放《登记表》200多份,走访党员群众500余人次,全镇各村(居)都建立“党员创业工程”工作台帐,为有效推行“党员创业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完善“两项机制”。首先,建立健全了“党员创业工程”激励机制。结合党员创业实际,镇党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党员创业工程”的实施意见》和相关规章制度,为党员创业带富提供政策保障。在支持蔬菜产业建设方面,对新增基地规模化生产、商业化运作、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经镇财政所会同相关部门实测,每亩补助创业工作经费10元。其次,建立健全了“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帮扶机制。镇党委出台了贷

款的实施细则和帮扶机制等意见,就如何帮扶党员创业带富进行了明确,镇担保公司在充分调查和不违返担保规定的前提下,每年可以向银行贷款500万元,用于解决党员群众创业资金短缺的实际问题。并从2011年起,每年预算33万元用于新增非公有制企业和项目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和政府需要安排的资金配套等。

五、强化服务,提供创业通道。首先加强载体服务。我镇已被定为南京市农业“1115”工程实施试点镇,启动建设了“万亩蔬菜、万亩茶叶、万亩苗木、万亩优质粮油、五千亩特种养殖”的“四万五千”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尤其是“万亩蔬菜”产业园建设初见成效,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亮点。其次结合这些产业分布状况,我镇建立了统一调地、统一通水电、统一组织服务模式,加大以有机蔬菜、花卉苗木、粮油加工、经济林果等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的党员创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三是为农村党员创业出谋划策,进行项目包装,全方位帮助和扶持已创业的党员做大做强创业项目,扩大创业规模,提升创业层次,如我镇蔬菜大户路晓华、陈明芳等的蔬菜种植规模近两年实现大跨越,今年其延伸配套产业也逐步得到健全;茶叶大王严景万的茶叶品牌已获得省著名商标,今年准备向国家级迈进,其种植和加工规模逐年稳步推进,茶叶品种实现了多元结合;沙塘庵粮油总公司2010年粮油加工交易量30多万吨,年销售额达9亿元,“湫湖”牌大米已被评为市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目前正申请中国地理标志等。纳入他们管理的创业党员群众户不断增多,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延伸。目前,由镇经管站牵头的蛋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合作型重点龙头项目建设有6个,涉及党员及群众500多人;由镇农服中心牵头的华成蔬菜、严景万茶叶等领头型重点龙头项目建设有11个,发放贴息贷款利息共计2万多元,两家牵头的17个项目可争取上级财政补助1507.5万元;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累计为重点大户发放贷款11236.9万元,其中为个体党员群众发放贷款8601.4万元。

目前,我镇农村党员创业工程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不足,今后我们还要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更多的农村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篇2: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青年人员创业培训工作,共青团牡丹江市青年就业服务中心在全市建立并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基地资质认定工作。通过认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培训专业等各方面的条件,如具备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基本条件,则被批准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由共青团牡丹江市青年就业服务中心负责颁发(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牌匾以及基地的管理工作。

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的工作:

基地应帮助扶持社会青年人员成功就业,并带动更多青年就业。基地要定期汇报培训人员的招收、培训、输送、安置情况。基地要制定好培训科目,做好定向培训。

成效:

05年基地培训青年百余人次。其中有50%现以在本地、外地的各大中小型企业工作。另外还有些青年通过专业的培训开展了属于自己的店面,做了小老板,获取了较好的效益。

篇3: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关键词:科技入户,主要做法,实施成效,问题,对策,江苏如东

如东县是以种养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 全县耕地面积10.85 万hm2, 粮食生产在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常年种植面积5.33 万hm2以上, 曾获得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江苏省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5 年起承担实施农业部、江苏省水稻科技入户工程。采取政府资金补助、专家科技帮扶、技术指导员入户技术服务,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真正做到科技人员与农户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 科技示范户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辐射带动能力都有了提高, 水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落户农家,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1 主要做法

1.1 建立健全科技入户工程工作机构

一是成立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 县农委主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任副组长, 县农委、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以及11 个项目实施镇分管农业党政负责人为成员的如东县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负责统一协调相关工作。二是由作栽、土肥、植保、种子等业务站技术骨干组成县级专家组, 实行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 专家组重点负责水稻科技入户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确定以及技术指导培训工作。三是成立项目实施工作组。在专家组的指导下, 工作组负责科技入户工程的组织、实施、管理等工作, 包括技术指导员选聘、物化补贴采购发放、档案收集整理、项目实督查考核、经费使用管理等具体工作。

1.2 明确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工作主体

一是合理规划项目实施示范村。按照“村村都有示范户”“村村不重复”的原则, 2015 年在全县11 个水稻生产大镇筛选34 个水稻种植相对连片、示范效果好、商品率高的行政村作为示范村。二是公开选聘技术指导员。严格把关技术指导员的选聘工作, 在全县项目实施镇的农技人员中, 选聘34 名具有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技术指导员, 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服务水平较高的指导员队伍。三是科学遴选科技示范户。合理选择并重点扶持科技示范户, 经农户申报、村推荐、镇审核、县农委核批, 再由村委会公示, 每个示范村公开遴选10名文化程度较高、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民作为科技示范户。每位示范户选择周边10~15 位普通农户作为辐射带动户。四是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每年按照江苏省农委发布的水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县专家组结合本县实际, 确定水稻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2015 年水稻主导品种扬育粳2 号的表现性状良好, 配套推广水稻标准化旱育秧技术、水稻机械化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无公害优质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为全县小麦的大面积丰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3 规范科技入户工作运行机制

一是实行管理合同制。如东县农委与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分别签订三方技术指导服务合同, 以合同形式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二是实行专家组、工作组负责制。明确专家组、工作组职责, 每个成员挂钩联系1~2 个项目实施镇, 负责科技入户工作的技术指导、督查、协调。三是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责任制。每名技术指导员承包1个示范村联系指导10 名科技示范户, 明确技术指导员的量化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促进了技术指导员工作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四是实行考核百分制。项目实行规范管理, 着重抓制度建设, 对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服务和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均实行百分制考核。根据年度绩效考核评价, 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实施表彰奖励, 不合格的予以淘汰。

1.4 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的政策措施

一是营造科技入户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广播、电视、专题讲座、现场咨询、“12316”为农服务平台、农业信息网等多种途径, 大力宣传科教兴农的重要性。2015 年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举办科技入户专题宣传12 期, 召开旱育秧苗床准备、机插秧育秧、水稻田间管理现场会34 场次, 在全国农技推广网、江苏省农业网、如东农业信息网等网站发布科技入户信息18 条。二是开展技术培训, 强化技术指导。为适应科技入户工作需要, 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县、镇、村组多层次组织开展培训活动, 印发技术资料、明白纸3 000余份。在水稻生产关键环节, 对技术指导员工作进行详细安排, 组织技术指导员深入田间地头, 对农户进行面对面指导, 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的技术难题。三是物化补贴及时落实到位。为确保物化补贴真正落实到科技示范户, 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政府采购、统一登记造册, 专车送至各项目实施镇, 组织技术指导员分发给示范户并指导使用。四是优先评定农民技术员职称。示范户除优先享受新型农药、肥料等物化技术方面的补贴, 优先接受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外;还结合评选先进科技示范户, 推荐评定农民技术职称。

2 实施成效

2.1 促进水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

据统计, 2015 年全县水稻科技示范户推广应用水稻主导品种扬育粳2 号面积占比96%以上, 辐射户推广应用率达90%以上, 带动了全县优良稻种的推广应用。水稻标准化旱育秧技术、水稻机械化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无公害优质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主推技术, 在全县水稻科技示范户中推广率均达95%以上。2015 年全县拥有插秧机的数量逾3 600 台, 推广机插稻的面积达4.4 万hm2, 机稻率居全省第一。 机插稻从2004 年示范种植开始, 通过多年科技入户工程的深入实施, 2015 年推广面积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经测产, 2015 年科技示范户的平均产量为10 703.1 kg/hm2, 比辐射的户理论产量增加10.01%;辐射农户水稻平均产量为9 728.55 kg/hm2, 比普通农户平均的产量9 387 kg/hm2增产3.64%。

2.2 示范户 “三个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通过技术指导员零距离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科技示范户积极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二是提高了辐射带动能力。示范户从技术指导员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真本领, 能真心实意地服从技术指导员的指导和安排, 带领周边群众运用科技共同致富。三是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技术指导、专业培训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宽, 示范户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 示范户的自身发展也更加全面[1,2]。

2.3 为农技推广人员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

技术指导员紧紧围绕“包村联户”和“八个一”工作责任目标, 强化服务意识, 深入了解示范户技术需求, 加快了农技知识更新, 丰富了农村工作经验, 提升了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2.4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通过农业科技入户, 真正做到了科技人员与农户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 实现了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对接, 构建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快速转化通道, 完善了县有专家组、镇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组有辐射带动户的四级农技推广服务机制[3,4]。

3 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农民科技需求, 深入推进科技入户, 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对水稻科技入户工程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户以及普通水稻种植户进行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 综合多年科技入户实践, 发现科技入户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水稻种植户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现象, 导致科学技术难以快速推广应用。二是农业技术推广形式较单一, 主要依靠会议、讲座、发资料等传统方法进行技术推广, 农民反映获取技术的渠道有限。三是农民对村里科技示范户的信赖程度较高, 但存在个别科技示范户有名无实, 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四是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 知识结构老化, 很难适应当前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需要。现有村级科技服务站建设多依托村委会现有设施,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难以发挥基层农技推广阵地作用。

4 对策

4.1 培育科技示范户

以推广水稻良种和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为核心内容, 提高示范户的科技素质, 重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示范推动作用。在科技示范户遴选中要突出重点, 把帮扶对象集中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水稻种植户上。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以点带面促发展[5,6]。

4.2 开展信息化服务

目前技术服务以集中培训、入户指导为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 侧重以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为载体, 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入户, 来适应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多元化需求。继续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的传统优势, 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 开展网上视频会诊、在线学习等农业信息服务。

4.3 加强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

面对当前形势下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新格局, 要提供及时、高效、专业的技术服务, 对技术指导员的知识水平、指导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关于知识更新方面的中长期培训规划, 创新培训方式, 以确保培训的实效, 不断提高技术指导员的服务水平和推广效能。

4.4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组织

镇、村农技推广组织是向农民传输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渠道, 应加大村级科技服务站建设力度, 完善配套设施, 落实专人负责。以村级服务站为基点, 科技示范户开展定点帮扶, 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活动, 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信息入户等综合服务[7]。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当前农业科技入户存在的问题及思考[EB/OL].[2012-11-17].http://www.zgxcfx.com/Article/51406.html.

[2]申光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J].种业导刊, 2011 (3) :27.

[3]张耀钢.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重大创新[J].江苏农村经济, 2008 (5) :6-8.

[4]薛德志, 魏明, 宋辉, 等.做好科技入户工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3) :218-219.

[5]韩国珍.实施科技入户推进科教兴农[J].江苏农村经济, 2009 (3) :53.

[6]黄金鑫, 沈健华.海门市棉花科技入户工作成效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5) :66-67.

篇4: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1、水库基本情况

1.1工程概况

日照水库始建于1958年10月,建成于1959年6月,是一座多年调节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是日照市区主要的防洪枢纽工程和水源地。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48km2,水库现状防洪能力达百年设计、五千年校核标准,总库容3.1805亿m3,兴利库容1.8232亿m3。

水库枢纽工程包括主副坝、南北放水洞、水电站、溢洪道四部分,大坝轴线呈折线型。主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全长1116m;副坝全长357m;加固后的主副坝防洪标准等同,坝顶高程47.4m,宽7.0m;南放水洞位于主坝1+060处,设计流量20.5m3/s;北放水洞位于副坝0+122处,设计流量102m3/s;水电站位于新放水洞出口处,总装机容量1500千瓦,设计流量10.8m3/s;水库溢洪闸设7孔10×7.5m露顶式弧形钢闸门,闸底高程36.4m,溢洪闸校核最大泄量3760m3/s。

1.2管理单位基本情况

1.2.1管理体制

现状水库管理单位名称为日照水库管理局,是副处级事业单位编制、企业管理的水库工程管理单位,隶属于日照市水利局。2013年7月30日,日照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以“日水管体改发[2013]1号”文对《日照水库库灌分离管理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实行库灌分离。

1.2.2组织机构

日照水库管理局机构设置合理,下设办公室、财务科、政工科、工程科、综合经营办公室、水政大队、工会、档案室等职能科室,还设有渔业队、水电站、碧水建筑安装工程处、茶园、淡水养殖厂、园艺场和食堂等生产经营单位。

1.2.3人员和财务收支情况

2013年7月,库灌分离后,水库部分核定人员编制56人,设置管理岗位27个、共38名,现有技术人员34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测算费用851.5万元,维修养护费测算费用84.4万元,由我单位自收自支。

2、省级、国家级水管单位创建工作情况

2013年,通过国家级验收考核做为日照市政府2013年度工作要点之一纳入对市局的年度考核。根据初验专家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日照水库管理局对整改工作任务分工实行了分级负责制,即局领导、分管局长、科室单位负责人、职工分级负责制。整改期间,管理局邀请省厅、市局有关领导和专家就现场和验收资料两部分进行多次督查指导,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管理水平。2013年9月17日,以947分顺利通过水利部组织的考核验收。

3、创建工作的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水利部、省水利厅、市委市政府和市水利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非常关注,多次莅临水库检查指导并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帮助;水库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细化每项工作任务和指标。按《水库工程管理考核标准》4大项31小项内容,结合管理局机构设置和专业特点,对任务分工进行网格化细化,分解到各个科室、单位,并落实责任人,定期定质,动态督查。

二是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在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关键岗位制度、操作规程等上墙明示,推行以制度管人管事,规范各项工作。

三是开展档案管理单位等级认定工作,2012年通过了省档案管理部门的认定并取得省一级档案管理等级,配足配齐档案管理设施、软件,并积极应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现电子查询、电子阅档。

四是规范工程巡查观测维修养护,坚持按规定开展巡查观测,按规程进行设备操作,切实做到记录规范、科学分析;探索通过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大坝沉陷位移观测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五是规范考核验收资料整理工作,列出备查资料清单,明确分工至单位科室和个人,认真细致做好备查资料整理工作;对照考核标准和有关领导专家意见不断进行整改完善,创建过程中先后对现场和备查资料进行了6次的整改和完善。

4、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日照水库管理局通过开展创建省级规范化、国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过去的“散漫式、突击式”管理向“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常态化”管理迈进,基本做到“管理常态化,制度标准化,队伍专业化,装备现代化,考核目标化”,实现了工程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一是组织管理健全,职工队伍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通过了由省水利厅组织的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验收,在市局的协调帮助下市人社局调整了岗位设置方案,增设了专业技术岗位。建设了文体设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文化、廉政文化宣扬工作及“四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面貌朝气蓬勃,素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二是责任落实,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全面落实了防汛责任制,健全了防汛办事机构,加强了工程安全检查和监测。强化依法管理,成立了水政监察大队,通过开展水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年等活动,水政执法工作有效推进。三是基础夯实,运行管理得到强化。不断加强了工程控制运用和兴利调度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做到了操作规范、资料齐全、记录规范。维修养护工作及时有效,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多措并举,经济管理得到加强。在确保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制定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合理有序开发水土资源,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水库良性发展。

5、结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达标不是创建的终点,而是继续前进的起点。下一步,应以常态化的管理保持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荣誉,以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水平,达到“制度规范化、职责明确化、标准清晰化、流程具体化、考核科学化、培训有效化”的总体目标。

(作者单位:1.山东省水利工程管理局;2.日照水库管理局;3.山东水利工程总公司)

作者简介

篇5:全民创业就业工作状况做法及成效

一、工作情况

1、与金融部门主动协调制定下发扶持青年创业就业的相关文件,并通过基层团组织的摸底调查,积极为其联系金融机构发放创业贷款。截止目前,共为具有创业意识的城乡青年联系、发放创业贷款140万元。

2、针对市场需求,加强对具有创业就业意识的团员青年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就业和致富增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截止目前,共培训200余人。

3、建立健全“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管理体系,统一实行网上报名、招聘信息的发布等,由见习基地负责录入人员需求情况、见习情况和已聘用人员,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扩大了人员招聘范围,实现了更多人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

1、创业人员的政策保障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不能有效满足创业青年的需求,部分创业青年因受贷款条件所限,还不能享受贷款的优惠政策,且因就业局的贷款是贴息的,很大一部分人会优先选择这种贷款。

2、受资金和活动阵地限制,团区委的创业就业培训只能在部分地区、人群中开展,不能有效的扩大创业就业培训 的覆盖面。同时受认知所限,部分团员青年对见习基地持观望、怀疑态度,影响了见习基地作用的发挥。

三、建议

1、针对我区的培训工作,建议由区劳动就业局和区农牧局统一组织,集中培训,其他部门和单位只负责整合资源,起到协调配合的作用。一方面降低培训成本,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避免重复培训;另一方面能有效的发挥各自部门单位的主要职能,防止“杂活”太多,分散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2、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措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举办各类SYB、SIYB培训班,加大对具有创业意识的团员青年的培训力度,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由一个部门主导,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政策保障。

篇6: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一、计算机系发展大学生党员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我系发展大学生党员的主要做法

本着“早选苗、选好苗”的原则,抓住新生入学教育这一有利时机,通过开展党课学习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通过给入党积极分子派任务、压担子,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以选拔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列为发展对象。

由于我系07年才成立,还未成立学生党支部,党员的发展工作是由教工党支部来完成的。对于已经成为重点发展对象的6名入党积极分子,每位积极分子分别由系里两位教师党员作为介绍人。介绍人与每位积极分子定期谈话并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我系党支部定期对六名重点发展对象进行全面的季度考察,通过谈话、调研等形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认真做笔录。

2.成效

我系共有学生107名,迄今为止,已有1名中共预备党员,有46名学生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占目前全系总人数的43%),其中有6名成为我系重点发展对象,最近准备发展第一批党员。

二、计算机系在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及主要原因分析

1.我系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点

一方面,我系是新成立系,大学生党员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从零做起,一些规章制度都要一点点建立来,工作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探索,这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党员的质量是党的生命线,是学生党建工作的生命线。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是衡量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没有一定数量就无法体现发展工作的质量。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每位积极分子需要两个联系人,但我系教师少而且无正式的学生党员,所以在学生党员发展中数量上会有所限制,而且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程序还不够完善。

2.主要原因分析

在学生党建工作缺少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培养、教育发展的党员是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同志担任,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主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个别教师。这些人都不是专职的组织发展人员,都有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人手的不足,使得党员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环节在时间上有所延迟。

三、计算机系进一步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思路、建议及打算

我系现在已成立学生党支部,由5名教师党员组成,已开始开展各项工作。五月

底准备发展一批学生党员并纳入学生党支部中,协助教师党员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学生入党动机教育。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刚刚入学的新生进行成人宣誓、参加升旗仪式、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场所和听取先进党员事迹等活动,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可以组建党章学习小组,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使其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为其树立正确、科学的入党动机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大力开展党建实践活动。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建实践活动,就党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调研。例如,可以不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外出参观,让同学们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国在新时期的巨大变化。在清明节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党员去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

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

篇7: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徐家店河小流域位于海阳市北部, 徐家店镇境内, 流域面积13.2km2, 河道干流长度5.6km。该流域地形是东北高西南低, 中上游段河道弯曲迂回, 沿河形成山间河谷平原地貌, 河谷宽度20~35米之间, 河槽宽度5~22米之间, 河谷两岸为低山丘陵地形, 地面坡度20°左右, 区间冲沟发育, 丘陵坡麓为剥蚀堆积形成的坡洪积裙。流域内属暖温带东亚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其特点是春季气候干燥, 升温快, 降水少, 大风较多, 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 温湿多雨, 偶有伏旱, 秋季天气凉爽, 间有秋旱和连阴雨, 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 寒冷干燥, 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3℃, 极端最高气温36.4℃, 极端最低气温-16.3℃, 年无霜期在243~314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625.4mm, 年降水量的74.3%集中在6~9四个月, 形成“春旱秋涝, 晚秋又旱”的特点。

2 水土流失情况

流域内按土壤侵蚀强度划分为轻度、中度、强度三个类型, 其中:轻度流失面积为3.87km2, 占流失面积的29.33%, 主要分布在3°~8°的水平梯田;中度流失面积5.32km2, 占流失面积的40.31%, 主要分布在较密林、8°~15°的坡式梯田、坡式果园、稀疏林的大部分和田埂草堰中;强度以上流失面积4km2, 占流失面积的30.36%, 主要分布在农田隙地、稀疏林地和部分坡式果园中。年土壤侵蚀总量1.61万吨, 多年侵蚀模数2178吨/ (km2年) 。

水土流失给当地经济带来很大的危害, 特别是大雨过后, 地堰冲垮, 沙压粮田, 庄稼破坏, 道路被冲, 这都与植被等自然环境破坏, 种植土壤被冲毁, 地表涵养水源能力丧失密切相关。水土流失对水利工程亦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泥沙淤积使流域内大口井汲取地下水能力大幅降低, 水资源严重流失, 农田果园灌溉得不到满足, 给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 由于当地村民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文明意识较差, 法制观念淡薄, 向河道内倾倒垃圾, 造成水质污染严重, 河道阻塞, 影响行洪, 对河道下游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状使得徐家店河水系生态功能退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3 取得成效

徐家店河水系生态水土保持工程共投资92万元, 疏竣河道、浆砌石护岸1400米, 新建拦河闸一座, 新增经济林4hm2, 河岸栽植柳树1400棵, 撒播草仔3.5公顷, 封禁治理16hm2。通过河道整治、堤防加固和植被体系建设, 进一步增强了河道防洪能力, 增加蓄水1.33万方, 保土21吨/年, 减轻了沟道淤积, 涵养了水源, 使沿河植被和水生物得以恢复, 做到水清、岸绿, 河道水系生态化和生物多样性, 形成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4 主要做法

4.1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水系生态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把水系生态治理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 调动群众参与治理开发的积极性, 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分区防治,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从传统的小流域治理向水系生态景观、水环境污染控制等多方面发展。把徐家店河建设成标准高、质量好的水系生态工程。

4.2 综合治理, 促进生态和谐

在上游山区实施封育治理, 补植水保林, 所选树种主要是黑松、刺槐等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物种, 促进灌草生长, 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 增加生物多样性, 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 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减少入河流泥沙和河道淤积, 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缓坡地带大力发展经果林,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减少缺乏竞争的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扩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生产规模, 增加农民收入, 使水系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在徐家店村前河段, 以水利风景区建设, 创造近水亲水环境为重点, 对1400米河道进行疏竣清淤、浆砌石护坡、河岸绿化, 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在整治后的河岸村庄设生活垃圾箱, 由所在村负责按排专人定期清理外运, 集中处理, 有效阻止生活垃圾排入河道。解决了村民多年来垃圾没处放的问题。通过河道修建拦河闸、河道整治、加固堤防和植被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增加河道蓄水, 使沿河植被和水生物得到恢复。

4.3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水系生态水土保持建设需大量资金, 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同时以工程建设为依托, 采用租赁、承包的方式, 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 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 突出经济效益, 让群众从工程建设中切实得到实惠。吸收更多的群众和资金参与到水系生态水土保持建设中。形成多层次, 多元化, 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4 搞好宣传, 巩固治理成果

加强社会宣传与教育, 提高全社会对水系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营造保护水系生态的浓厚氛围, 切实转变水系生态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的观念。完善工程管护长效机制, 巩固和发展治理成果, 更好地发挥治理效益。

5 结语

篇8: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关键词:宝库河流域;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大通县

根据水利部《关于实施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通知》(水保[2006]168号文),大通县被列为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自项目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和青海省水保局有关文件、会议精神,顺利推进了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大通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试点区概况

试点项目区位于大通县宝库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向祁连山脉过度地段,附属祁连山石质山地的前缘地带,东径100°52′~101°39′,北纬36°55′~37°32′,东邻宝库乡黑泉水库,西与海晏县毗邻,北靠大坂山与门源县相望,离县城28公里,距省会西宁63公里,流域总面积为240km2,海拔高度在2610~4622米之间,垂直落差为2012米,流域包括4个村民委员会,8个自然村。

宝库河流域地处中纬度,系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地带,高原大陆气候特点显着,受地形、海拔的影響,冬长夏短,干湿两季不明显,冬季受西风和蒙古高压控制的时间长,气候干燥寒冷,夏季西风带北撤,东南和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气候比较潮暖湿润,流域年平均气温2.6℃,最高温度15.5℃,最低温度-12.8℃。≥10%的积温975.5℃,积温天数73天,年日照时数为2596.5,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9%,无霜期45天。该流域属纯脑山地区,降水比较多而集中,年平均降水量5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四个月内,占全年降水量的71.1%,降水多而集中对森林植被的生长和发育创造了条件。

二、试点区工程实施情况

为了加快试点区生态修复治理步伐,大通县深入贯彻《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严禁违法开垦土地的通告》、《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禁牧的命令》、《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范围内禁止开采砂金的通知》、《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以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封山禁牧管理办法》,制定出了县级封育保护法规与政策2部,《大通县人民政府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封育管护的通告》、《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管护办法(试行)》及村规民约1部,《宝库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区村规民约》。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生态修复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撑。

在资金筹措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引导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向生态修复适当倾斜,积极争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修复建设,相应地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对积极支持生态修复扩大舍饲养畜的农民,从政策上给予扶持,资金上给予倾斜,税收上给予一定补贴,为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自2006年开始实施以来,截止2009年底共完成修复面积197.85hm2,其中人工种草2501.69hm2,围栏封禁172.83km2(禁牧育草8552.09hm2,封山育林8731.87hm2),安置封禁牌40个,宣传牌2个,落实舍饲养畜537户。

三、治理成效

通过对试点项目区开展水土流失常规监测工作,推算出了项目区治理前后效益对比变化数据,提出适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投入,产出测算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同类型或相似区域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一是项目区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7.09%提高到了8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1968t/km2.a下降到了447.18t/km2.a。植物种类明显增多,生物群落得到恢复和改善,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调节,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杀灭细菌,吸收有毒气体,减少噪音,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生存的环境质量。再者,良好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得以繁衍和发展,已多年不见的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多,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是大面积的封山禁牧,使林、草地得到自我修复和繁衍生息,禁牧6年来,县委、县政府从解决群众发展牧业的实际困难人手,从多个渠道引进沼气池和太阳能等,引导群众种植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留床面积上百公顷。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加快了植被恢复、植被演替的力度,增进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能量和谐交流的过程。同时促进了农、林、牧、副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项目区总产值从261.49万元达到了31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由95.17万元提高到了115.7万元;林业产值由14.25万元提高到了19.5万元;牧业产值由144.26万元提高到了164.2万元;副业收入由7.81万元提高到了11.4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484.6元提高到了2917.5元。

三是项目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景观,增加了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大量游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同时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篇9: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关键词: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成效,做法,大碧河项目区,临洮

2008年~2012年临洮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位于临洮县东北部祁连山脉马衔山下大碧河项目区,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50′50″~104°12′37″、北纬35°26′37″~35°44′36″之间, 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 系黄河流域洮河水系一级支流。年均气温7℃, 多年实测平均降水量417毫米, 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5100吨/ (平方千米·年) , 年土壤侵蚀总量235.9万吨。土壤组成主要由黄绵土、黑垆土、灰钙土、草甸土4类组成。项目区土地总面积463.63平方千米, 涉及连儿湾、站滩、峡口、上营、新添和辛店等6个乡镇47个村, 总人口5.84万人, 劳动力2.64万人, 人口密度为126人/平方千米, 人均耕地4.8亩。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462.48平方千米, 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112.93平方千米, 占24.42%;中度侵蚀为234.58平方千米, 占50.72%;强度侵蚀面积为97.92平方千米, 占21.17%;极强度侵蚀面积为17.05平方千米, 占3.69%。

一、项目实施情况

大碧河流域自2008年11月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来, 累计治理庙沟、石景峡、官窑沟、松柏沟、上王家沟、漆家沟、清水沟、好水沟、小沟、改河沟等10条小流域。国家下达综合治理面积160.67平方千米, 其中梯田24.94平方千米, 经济林2.99平方千米, 水保林43.78平方千米, 种草11.84平方千米, 封禁77.11平方千米, 谷坊222座, 水窖84眼, 沟头防护6302米。

已完成治理面积160.79平方千米, 占下达任务的100.07%, 其中建设高标准机修梯田24.99平方千米, 占任务的100.17%, 水保林43.81平方千米, 占任务的100.07%, 经济林3平方千米, 占任务的100.42%, 种草11.87平方千米, 占任务的100.16%, 封禁77.12平方千米, 占任务的100.01%, 水窖84眼, 占任务的100%, 谷坊222座, 占任务的100%, 沟头防护6307米, 占任务的100.08%, 累计治理面积达到350.42平方千米, 治理程度达到75.77%。

项目总投资5479.18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3457万元, 地方匹配及群众投劳折资2022.18万元。

二、项目实施效益

项目区经过5年来综合治理任务的全面完成, 不仅缓解了水土流失, 改善了生态环境, 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初步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㈠经济效益 通过工程的实施, 项目区增加高标准梯田24.99平方千米, 种草11.87平方千米, 通过土壤改良, 应用先进科学技术, 使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据计算分析各项新增措施从2008年至2012年间的经济效益为:增产粮食225万千克, 秸秆487.2万千克, 优质饲草2136.3万千克, 粮食按小麦2元/千克, 饲草秸秆按0.4元/千克计算, 直接经济效益达1499.4万元。目前已脱贫户达到98%, 有20%的农户达到小康水平。人均纯收入3372元, 比相邻的小流域高出300元。

㈡生态效益 目区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60.79平方千米, 与原地貌相比, 可减少水土流失85%以上, 拦泥178.7万吨, 蓄水577.1万立方米, 对减少下游地区河道、刘家峡水库淤积、防洪抗旱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云杉、杏树、杨树与柠条等混交措施, 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2.24%提高到28.35%, 生态系统功能增强, 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较好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 可以减少氮、磷、钾等耕地养分流失, 保持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从而防治耕地贫瘠化, 为粮食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㈢社会效益 通过开发综合治理, 发展水土保持产业, 使项目区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了农村经济, 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

三、经验和做法

㈠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各项责任 自项目批复开始, 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 水保、发改、财政、审计、农业、林业、扶贫、国土等部门及项目区内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 作为项目执行的决策机构。县政府大念水、土、草、木经, 强化以小流域治理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几套班子合力抓, 一任接着一任干, 一张蓝图绘到底, 形成了“党委决策, 政府导演, 水保搭台, 各业唱戏”的水保工作格局。

㈡转变治理思路, 强化项目实施 在治理思路上突出五个转变:一是由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向大示范区建设转变;二是由单一型治理向防治结合转变;三是由坡面治理向沟坡兼治转变;四是由综合治理向治理与开发并重转变;五是由分散型治理向全社会参与转变, 积极推行“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同台唱戏”的建设管理机制。

项目建设过程中, 临洮县委、县政府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作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长效工程和富民工程, 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个核心, 充分发挥中央资金的主导性作用, 大力倡导和推进自主创新, 走出了一条“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促发展”的成功之路。

㈢实施项目整合, 打造精品工程 临洮县按照“大水保、大生态、大战略”的工作理念, 整合安排水保、林业、农业、畜牧、交通、扶贫、住建等部门的流域治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造林绿化、圈舍改建、青贮氨化、舍饲养殖、农村沼气、道路建设、危旧房改造、高原夏菜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等配套项目走进项目区, 采取各投其资, 各献其策, 各尽其力, 各显其技, 各记其功的激励机制, 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艺措施和开发措施组装配套, 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 综合开发, 高密度投入, 高效益推进, 打造精品示范工程, 促进农、林、牧、副全面协调发展。水保部门从事计划的制定和资金落实, 分工建设坡改梯工程和小型水保工程, 协调小型水利项目、梯田专项和扶贫项目;水务部门解决人饮工程项目, 5年来共计投入7175万元, 解决4.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农发部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耕地投入960万元, 改造中低产田13.33平方千米;国土整治项目投入9900万元, 综合整理土地6平方千米, 林业部门将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向该流域倾斜, 退耕还林补助投入1237.5万元;县扶贫办拓宽、砂化乡村道路, 新修、拓宽乡村道路、砂化道路338千米, 硬化道路7千米, 修建养牛暖棚130座, 洋芋贮藏窖37座, 共计投入2311万元;广电部门户户通项目共计投入资金40.5万元, 项目区内60%农户可以观看到中央省市卫星电视, 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农业部门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项目区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养殖业, 种植不再单一为马铃薯, 向着药材、高原夏菜、玉米青贮多样化转变。由于实行项目整合管理, 部门联动, 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 使综合治理投资一次到位, 一次建成, 使治理速度加快、标准提高、规模增大, 治理效果显著, 初步实现了“治理一条流域, 发展一方经济, 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

㈣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区在坚持不懈改土造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合理调整结构, 壮大区域经济总量,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1.马铃薯产业全面提升。项目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15万亩以上, 年总产量稳定在25万吨以上。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带动, 逐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农民年人均马铃薯收益达1500多元。

2.畜草产业不断壮大。通过退耕种草、圈舍改建、良种引进、舍饲养殖、青贮氨化、农村沼气等配套实施, 走农牧结合、种养互补、良性循环之路。形成了“种草养畜—建设沼气—沼渣肥田—增产增收—改善环境”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项目区养殖专业户达到200多户, 各类畜禽存栏量达到28万头 (只) , 秸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3.劳务产业迅速发展。按照“梯田建设—机械耕作—解放劳力—外出务工”的思路, 通过技能培训、组织输转、基地建设、维权服务等工作, 实现由劳力型向技能型、分散型向组织输转型的转变。近年来, 项目区年输转劳动力稳定在1.3万人次以上, 年创劳务收入1.2亿元左右。

4.现代旱作高效农业有效推进。大力推广集保墒、集雨、增光、增温于一体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使之成为群众得实惠最快、回报率最高、受益面最广的富民工程和长效工程。

四、思考和建议

㈠加大宣传教育, 呼吁全民投入水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重大项目的深入实施, 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把宣传《水土保持法》《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等作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利用报纸、制作电视专题片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呼吁全民投入水保事业, 为深入开展“生态立县”战略, 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㈡加大技术培训, 建立创新建设机制 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越来越重视, 投资力度的逐渐加大, 在今后的工作中,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经常组织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 对各级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使水保行业技术人员更专业。同时, 单位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内外学习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经验, 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 建立创新建设机制, 从而将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应用到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中。

㈢加大制度管理, 规范水土保持工作 为了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县政府应结合本县实际和项目区特点, 建立县、乡、村三级预防监督执法网络,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强化管理措施, 制定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工作规定, 促进水土保持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㈣加大管护力度, 提高保护治理成果 创新监管体系, 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把预防监督作为加快治理步伐、巩固治理成果的重要措施来抓, 制定管护制度, 全面落实封山禁牧政策, 建立健全预防监督执法网络, 国家应在重点流域内配备专职水保管护员, 其薪酬费用在国投资金中专项列出,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鼓励集体、个人、单位通过承包、租赁方式取得使用权和管护权, 变分散管护为集中管护, 使治理工程能持续发挥效益。

篇10: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关键词:朔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做法;成效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61-01

朔州市是一个农业份额较大的城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把建设生态畜牧基地作为推进朔州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方略。2014年全市畜牧业总收入达45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1 750元。全市奶牛存栏、鲜奶产量、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四项指标连续五年均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朔州市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建设与防治并举的原则,不断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1 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在落实目标责任制上求突破

2005年率先制定出台了“朔州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真正构建了政府负总责、部门保质量、财政保经费和各级各类人员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的防疫目标责任体系,为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建起了一套联防联控的责任和实施体系。

1.1 政府负总责

从市到县都成立了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和领导组组长,畜牧、工商、公安、质检、交通等部门共同参与,全面推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每年市、县、乡三级政府签定防疫工作目标责任状,三级畜牧兽医部门签定防疫技术承包责任状,都实行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的目标责任制。

1.2 部门保质量

为了保证防疫质量,畜牧部门明确了防疫工作所承担的技术责任,制定出台了各种重大动物疫病的技术操作规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实施基础免疫、消毒灭源、抗体水平监测和疫情追踪,确保免疫效果。

2 建设阵地,充实队伍,在夯实防疫体系上求发展

近年来,朔州市不断加强市、县、乡、村四级防疫体系,特别是下大功夫建设了基层防疫体系,彻底改变了过去办公无场所、防疫无设备、档案不健全的局面。

2.1 完善基础设施,建立一流的防疫阵地

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处于防控最前沿,承担着以防疫为主的多项服务任务。2007年全市建成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35个,总投资800多万元,改革了原有的民营体制,全部为集体所有性质。而且首次实现了乡镇中心站建有实验室,能够开展常规化验监测的目标。目前各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运转良好,真正达到了站容整洁、功能齐全、制度规范、队伍精干的标准。

2.2 充实力量,建立高素质的防疫队伍

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是整个防疫体系的基础。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不断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从2005年开始,全市新增基层畜牧兽医人员110名,达到448名,新增村级防疫员420名,达到981名。标志着市、县、乡、村四级防疫队伍的真正形成,成为保障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3 完善制度,健全体制机制,在落实措施上求创新

近年来,朔州市制定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了激励约束机制,做到了用责任来确保防疫措施的落实,用制度来确保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保证了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3.1 实行了档案管理制度

建设科学规范的畜禽免疫档案,是有效监督防疫质量、确保防疫密度的重要措施。朔州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化验室监测制度档案。内容涉4个大项47个具体项目,从采样、送检、检测等每个环节都建立了严格的记录备案,做到科学合理,有据可查。目前全市各级动物防疫档案齐全,管理规范。

3.2 完善了防疫考核奖惩制度

在过去防疫工作检查考核的基础上,2014年又重新完善了“朔州市动物防疫百分考核办法”。重点加大对抗体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力度,把分值由过去的20分提高为50分,从诊断液订购、实验室管理、检测工作、免疫抗体水平高低等7个方面进行考核,有效提升了防控措施的落实。

4 强化措施,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上求质量

几年来,朔州市认真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24字方针,坚持以免为主、综合防治,不断加大防控工作力度。

4.1 做实基础免疫

按照“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的要求,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实施强有力的集中免疫,实行了“五统一”和“五不漏”,确保各项强制免疫密度都达100%的目标。

4.2 做大抗体检测覆盖面

篇11:和凤镇党员创业工程的做法及成效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 属干旱半干旱气候, 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00毫米左右。干旱缺水是长期困扰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 特别是人畜饮水问题长期难以解决, 给广大山区群众的生存带来了严重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 安定区在北部山区试验成功并在全区推广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 2000年以来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集中供水工程,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饮水问题。但是所建的工程水量不保证、水质较差, 加之降雨量逐年减少, 用水量逐年增加, 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 饮水不安全问题日趋明显, 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2004年底, 水利部、卫生部、财政部三部委对安定区农村饮水安全进行了评价, 核查确定全区农村饮水安全或基本安全人口为3.19万人, 不安全人口为35.52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91.8%。

自2005年开始, 到2008年, 启动实施了安定区中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香泉马莲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香泉花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内官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日供水规模为2703立方米, 人均日用水量为40升, 工程覆盖内官、香泉、凤翔、巉口、鲁家沟5个镇的43个村, 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8万人。工程共埋设各类输水管道285公里, 建成截引工程3处, 新打水源井1眼, 建成蓄水池8座, 检查井211座, 跨河管道防护工程8处, 管理所1处, 消毒间3间, 安装消毒设备2台/套。

从2009年开始, 实施了引洮供水一期安定区农村供水工程和陇通供水工程。农村供水工程规划解决该区19个乡镇296个村37.41万农村人口和5815人城镇人口的饮水问题。设计年供水量1406万立方米, 工程总投资5.78亿元。工程设计从引洮供水一期工程9号洞出口附近的内官镇东岳村引水, 在东岳村合建城市、农村水厂1处, 设计日供水能力17万立方米。工程从内官水厂开始, 共完成输水东干管、自流干管、输水西干管、内官及内官南部扩网管线四条管线。目前, 工程共建成干、支管泵站7座, 新建隧洞2座2.6公里, 埋设输配水干、支管3797.14公里、村级管网3250公里, 各类阀门井7470座;新建管理房3处1328平方米、收费站20处1200平方米。陇通工程规划解决安定区杏园、宁远、石泉等3个乡镇7个村0.9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627万元, 共埋设供水管道83公里, 建成50立方米蓄水池5座, 各类闸阀井181座。

引洮农村供水工程及陇通工程共完成输配水干支管道通水试压3083.3公里, 其中干管283.3公里, 分干管、支管、分支管2799.4公里, 占任务的84.6%;完成村级管网通水试压1200公里, 占任务的36.9%。同时, 完成了内官、香泉、团结等处的水源替换, 将原来本地水源全部更换成引洮水源。

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 全区共完成集中供水点建设924个, 完成入户4.64万户, 占能入户6.32万户的73.4%。全区已有14个乡镇镇区及重点区域村社3.6万户16.2万人吃上了安全、放心的洮河水, 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㈠加强组织领导, 靠实工作责任

安定区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由水务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抽调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工作组, 现场指导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在工程开工前, 领导小组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召开工程施工现场办公会议, 将工作责任及工作任务量化、细化到各个相关责任单位, 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工程建设过程中, 领导小组经常深入工程建设现场, 督促工程建设进度、质量, 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工程完成后, 领导小组组织各参建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对不符合要求的, 及时整改处理。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积极推行“参与式”管理模式, 动员业主代表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等全过程, 明确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㈡严格落实“四制”, 规范建设程序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严格按照技术第一、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原则, 强化工程建设管理, 严把工程质量关。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批复后, 安定区及时组建了项目法人, 具体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二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按照工程建设的要求, 依法进行了公开招标, 择优选择了施工单位, 为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实行项目监理制。监理单位按照合同文件的相关规定, 选派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事业性强的监理人员常驻工地, 在投资、进度、质量及合同等方面严格管理, 从而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四是实行合同管理制。工程建设中, 在工程质量、进度要求、安全生产、资金使用等方面严格履行合同签订的各项责任和义务, 按合同约定组织实施, 在工程质量方面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

㈢强化施工管理, 严把工程质量

在工程建设中, 施工单位选派技术得力、业务过硬且具有多年水利工程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进驻工地, 在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生产等方面严格把关, 对每一单元工程、分项工程进行严格验收, 对验收不合格的部位坚决返工。施工单位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 合理组织施工班组, 合理调派施工机械, 合理计划工程工期, 科学有序地组织工程建设, 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同时, 认真落实业主负责、监理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施工质量控制管理责任和工程质量报验制、“三检制”, 进一步加大检查检测、巡查督查力度, 确保施工质量, 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㈣加强安全管理, 确保安全施工

工程实施过程中, 将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一是项目法人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由法人代表任组长, 实行安全生产法人代表负责制。各施工单位也相应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由项目经理任组长, 施工技术人员为副组长, 确定1~2名专职安全员, 安全领导小组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安全进行全面负责, 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 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制定印发了《安定区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安全生产须知》, 并装框上墙。三是要求施工单位经常性开展安全生产宣传, 要求参加工程施工的人员都配戴安全帽, 各施工工点的重要部位都设立了警示牌, 从而确保了工程建设安全有序地进行。

㈤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使用效益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储存制度和定期报账制度, 按项目建设进度及时拨付建设资金。同时, 在工程资金的支付上按照承包合同, 经技术员、施工单位领导及项目法人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批签字后进行工程资金的支付, 建设资金没有发生任何截留和挪用现象。工程建设完工后, 申请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对使用和管理不规范的限期整改, 确保了工程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㈥强化建后管理,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为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通水后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由安定区委、区政府牵头, 安定区水务局具体负责, 按照《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试行办法》和《引洮一期安定区配套工程运行管理方案》相关要求, 制定了《安定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方案》, 建立健全了工程建后运行管理机制, 明确了工程运行管理权限, 落实了工程运行管理责任, 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在全区设置基层水利管理站12个, 负责供水干管、支管以上工程的维修管护, 分支管、村级管网及以下工程由乡村及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维修管护, 入户部分由用水户自行管理和维修。安定区财政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计提10%, 专门用于农村水利工程的维修和养护。根据《定西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试行办法》和安定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实际情况, 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给予税收减免, 工程运行用电执行农业排灌用电优惠价格。

三、成效

上一篇:茶店镇2008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下一篇:陈毅那些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