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施工记录范文

2024-05-07

强夯施工记录范文(精选8篇)

篇1:强夯施工记录范文

项目部拍摄工程影像资料的内容

所属分类:数据/知识/短文-> 工程管理

资料来源:筑龙建筑施工网 点击:1163

1)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应能全面反映各子单位工程中主要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与控制情况,能全面反映工程开工、竣工和重要施工阶段的工程形象面貌记录整个施工全

过程的正常质量状况。

数量上要对规定的每个拍摄部位至少应有五张全面反映质量验收和控制状况的工程照片。2)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应能全面反映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在工程中的运用情况以及重要

结构部位、重大节点控制状况。

3)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应能全面反映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和隐蔽项目的内容以及单位工程安

全和功能检验情况。

4)所拍摄的检验批验收影像资料,应能全面反映主控项目和强制性标准条文的执行情况,并应反映该检验批中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状况。

5)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应能全面反映工程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点检查、贵宾参观等情况。6)影像资料应全面反映工程异常情况及处理全过程。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质量问题或施工中碰到的异常工程地质条件、地下障碍物等情形时,应及时予以拍摄记录,并对安全质量问题或异常情况的处理全过程进行拍摄记录,作为验收凭证,做到整改结果必须与异常情

况相对应。

1、工程照片在施工时的作用

布线施工大多数是穿插在土建、安装和装潢工程中进行的施工,往往施工周期很长,可

以分为多个阶段:

1.1.项目交底阶段

当项目中标后,设计人员通常会给施工人员进行项目技术交底,介绍投标过程中的设计思路、遇到的问题、注意事项、甲方的要求以及承诺等等,如果设计人员在看现场时留有一些照片,就可以在技术交底会上投影在墙面上,让施工人员对现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由于桥架高于3米(根据下方门的高度判断),因此需要借助于装潢公司的可移动架进行施工;

需确定桥架上方是否可以走人(经了解可以走人),这样才能确定施工时穿线的施工方

式;

因桥架较高,需核算水平线缆的长度是否够用。

如果设计人员提供了建筑物外型效果图照片,则有助于施工人员对本工程形成总体感觉,当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整体规划时,在他脑子里将会以效果图确定等级、人力等等因素。

当投标设计人员能够提供施工场景照片时,有经验的施工人员将会对工期、实际进场时间、甲方(或总包方)管理模式、可能涉及到的设备、垃圾处理方法、垂直运输方式等因素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而不必等到进场后再做准备。

1.2.施工准备阶段

在施工准备阶段,如果项目经理配有相机,可以做许多的准备工作。例如:

为了实现工程施工的正规化,需要为施工人员制作工地出入证。这时可以使用数码相机,为每位施工人员拍摄照片后制成出入证;

看现场时,将工地上今后该特别注意的地方拍入照片,以便通知施工人员留意;

拍摄弱电间照片后,可以据此要求安装公司在布线前进行安装和装潢。

1.3.施工安装阶段

在这一阶段,工程照片主要是用于纠正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施工。作为项目经理,一般应保证每天在工地上巡查2次,他可以在发现问题(如面板安装倾斜等等)时用照片记录下来,然后通知施工人员更改。

1.4.施工验收阶段

在这一阶段,照片的作用最大,因为可以使用照片向监理、甲方、乙方公司的领导说明施工的进展和质量,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和影响力。

2、工程照片在投标时的作用

在投标之前,设计人员应尽量取得建筑物的模型照片或效果图,这有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现场的情况

在有些项目中,凭借图纸不一定能够说明现场的实际情况,因为有时看到的图纸往往不是最新版的,甚至有现场的情况尚未进入图纸的现象。

因此在看现场时应尽量找机会拍摄照片,用照片说明问题。

美化投标书

在许多投标书的封面上,往往会印刷该建筑物的彩色图片,这些彩色图片除了来自于设计院的效果图(能获得的概率不高)外,就是从现场放置的模型上拍摄。

进行技术分析

在甲方提供的图纸中,经常会缺少立面图、效果图,即使是设计院提供的弱电平面图中,也常有楼层标高被删除的现象。因此如果有模型照片,就可以自己进行分析,确定一些甲方

没有提供的参数,使设计更为准确。

3、工程照片在公司介绍中的作用

公司介绍是向不了解公司的甲方介绍公司情况的重要资料。许多公司在制作公司介绍时往往都包含了业绩清单、配有照片的典型工程介绍和公司工程能力介绍,这些资料中都可以将各类工程照片(外景、操作、效果等等)嵌入其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达到可信、直观的目的。

4、工程照片在工艺文件中在作用

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工艺是每个布线施工公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用于指导施

工人员按正规化流程进行施工的文件。

布线系统的工艺文件是通过文字和照片(包括图片)将施工的方法、技巧、工具、注意事项、工时等等施工要求以文件方式公布,并要求施工人员照此执行的强制性文件。它的编制质量直接体现了布线公司的施工能力和对施工的观点。因此,制作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施工工艺文件是布线公司的基本职则,在一些重要的工程中,甲方也会将施工工艺文件作为对布

线公司施工能力进行审核的必备文件。

为了直观的说明施工时的要点,需要配有多种施工照片,以针对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施工环境。因此,在工艺文件中,工程照片的需求量很大。

通常,在工艺文件中会需要以下照片:

每一步的施工照片

由于对施工的文字描述与实际操作之间往往会有一些差异,因此使用工程照片来说明每一步的操作过程,会使施工人员更容易理解工艺人员的想法。当然,这样做需要制作大量的施工照片。

对比照片

在工艺文件中,为了让施工人员能够理解采用新的工艺所带来的优点,需要进行不同施

工工艺的效果对比。

例如理线工艺增加了施工工时,但未理线的机柜背后可能实现的情况。

对比照片不一定必须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对比照片也可以形成让施工人员可以选择的工艺,以便让施工人员形成各种施工特色。

出现异常情况时的异常照片

在布线工程中,有时会遇到异常情况。由于异常情况不是每次、每人都会遇到(例如因计算机漏电造成屏蔽层使人有触电感等),所以在工程中收集了异常情况照片,则该工艺文

件将对施工起到故障规避的作用。

相关的土建、安装、装潢照片

与布线系统相关联的工程很多,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建、安装和装潢工程。为此,在布线的工艺文件中也应该有这些工程的身影。

例如,在右图中照片所摄为某机房的走廊,其架空地板下放置了综合布线系统的水平桥架。而走廊两侧均为计算机机房。由于该照片摄于机房刚完成时,因此机房内还没有摆放计

算机设备。

与其它系统之间的连接照片

布线系统是应用系统的物理传输层,因此它必然会出现与其它系统(如: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电源插座等等)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了便于理解和做得更好,在布线系统的工艺文件中应具有与其它系统连接的工程照片。

5、工程照片在解决工程纷争时的作用

在工程中经常会出现项目组内部的纷争、布线工程与其它系统之间的纷争,从理论上说这种纷争是不可能消失的,对于施工人员来说,保留第一手资料是十分重要的,而工程照片作为第一手资料中的一部分,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取得。

6、工程照片的拍摄特点

工程照片应采用数码相机拍摄。

在工程照片的拍摄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照片的象素不必高,看得清就可以了。由于现场多为临电,电源上的干扰很多,故不建议在工地上将照片存入需要电源的计算机内。这就要求相机内能够多存储一些照片;

尽量使用闪光灯。由于工地多为室内环境,光线普遍不足以拍摄清晰的照片,只有使用

闪光灯才能保证看见工程中的细节;

在出现故障时,多使用抢拍技巧,在拍摄时争取时间,以求多方位、多角度拍摄,使事

后的分析能够有更充分的资料;

相机的档次不要选择得太好,够用就行。一方面怕碰坏,令一方面是不要让相机成为心理上的负担。在工程即将完工时,可以临时借高档相机拍摄完工照片。

篇2:强夯施工记录范文

为了提高抗洪防汛人员应对突发汛情的处置能力,达到检验抗洪防汛人员整体作战应变能力,确保突发汛情时能够迅速有效的启动防汛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排除险情,项目部组织了一次防汛模拟演练。演练内容如下:

假定2013年6月16下午18时30分接到特大暴雨红色警报下午19时至22时有特大暴雨,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13#塔吊基础将有进水的可能,针对这一险情进行演练。18时31分项目部执行经理 xxxx用对讲机进行呼叫:即将有汛情,快速启动防汛预案,所有防汛小组及相人员关迅速到13#楼塔吊集中。18时34分人员集合完毕,简单交代抢险要点,并进入实施。由张翼德负责潜水泵线路布置,赵子龙、诸葛亮负责放置潜水泵以及布置水龙带,姜维、黄忠、魏延负责加固挡土墙,貂蝉、小乔负责带来工人灌砂袋,在塔吊基础周围筑防水隔离带,各小组分头实施。18时55分险情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平时防汛物资准备充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上指挥得力,演练比较成功,总共用时20余分钟险情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生命财产安全,达到了演练的预期目的。最后总指挥xxxx进行了总结发言,对这次演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演练出席人员:

组长:副组长:

组员:

XXX班组工人

篇3:强夯施工记录范文

关键词:强夯机,载荷计算,模型建立,力矩平衡

1 强夯机的工作机理

在强夯施工中履带起重机频繁起吊夯锤到预定高度, 然后脱钩让夯锤落下, 利用重锤高落差产生的冲击能在落地的瞬间传递给地基, 以达到地基承载和密实度的要求。我们进行强夯施工时, 在履带起重机臂杆顶部加装一套辅助装置———门架 (由立柱、横梁构成, 通过十字头与臂杆的鹅头相连) , 使履带起重机、门架、地面构成三角形;在履带起重机工作的垂直面, 门架呈梯形, 使门架立柱、横梁、地面形成几何不变结构, 让设备整体更加稳固, 也提高了强夯能级, 这样的施工组合设备就是所说的代用强夯机。

2载荷计算

强夯机工作的一个循环是离地、起升、卸载, 而离地、起升对门架最有影响。一是起升钢丝绳开始受力并逐渐增大到使夯锤处在脱离吸附时的临界状态, 门架立柱、横梁和起升钢丝绳产生位移但夯锤未动;二是夯锤无束缚地离开地面时, 夯锤的惯性力将会使起升动载出现增大的作用。下面以50t夯锤为例, 计算两种情况下的载荷。

首先计算在第一种情况的载荷。通常在施工时, 土壤会对夯锤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最不利的情况就是通气孔被堵, 全部的大气压强作用在夯锤面上 (底面面积为5m2) , 此时的吸附力为50.5t (不考虑土壤对夯锤的摩擦力) 。提夯锤的拉力达到50+50.5=100.5t。

接下来计算第二种情况的载荷。起升动力效应用一个大于1的起升动载系数Φ乘以额定起升载荷来考虑:

其中:a0为与起升高度有关的系数, a0=0.35~0.5;vq为起升速度, 为与臂架型式有关的因数, 对四连杆臂架为0.6s/m, 对摆动单臂架为1.6s/m, 对水平臂架为1.1s/m。

按最不利情况计算, 这时载荷为

因此我们在设计门架各部件尺寸时, 以第一种情况时的载荷计算。那么如何把履带起重机起升力与门架受力联系起来, 这就要建立理论力学模型。

3 模型建立

强夯机工作在第一种情况时, 由于门架立柱、横梁的位移只有十几厘米, 相对于高度近30 m的门架可忽略不计;同时将履带起重机臂杆看作没有弯曲的钢结构, 这时建立履带起重机臂杆力矩平衡模型。此时臂杆受力为起吊所受力GP (包括土壤对夯锤的吸附力、夯锤及吊钩的自重) 、臂杆受主卷扬机的拉力F、门架的支撑力R、臂杆重力GB。为了便于计算门架支撑力R, 通常把横担与十字头的重量G0转算至臂杆处。设L1、L2、L3、L4分别为GP、G0、GB、R的力臂。臂杆所受力及各力的力臂见图1。

强夯机工作时要求梯形门架支腿不得前后错位, 所以门架在履带起重机工作垂直方向可看作一个杆件。根据臂杆力矩平衡∑M=0, 则得:

4 实践验证

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公司与山西省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监测总站在陕西省富县延长石化项目进行12 000kN·m施工测试, 测试时使用W200C1主机, 臂杆长28m、重GB=7.064t, 夯锤自重G=50t, 吊钩重Q吊钩=1.5t;使用800×800截面的门架立柱, 柱肢采用小于100×100×10的角钢, 柱肢截面面积A=1 926mm2, 门架立柱长27m, 门架立柱底部第二节以上立柱重Q=3.617t;横梁重Q横=1.904t;十字头重Q十字=0.1t。在门架两立柱底部第二节各柱肢上测试了8个点的应力、应变。在第一次起锤时基本无吸附力, 同时为了测试更准确, 起锤速度很慢, 基本没有加速度, 故第一次起锤时GP=G+Q吊钩= (50t+1.5t) ×9.8=50.47×104 N。

4.1 确定起重臂仰角θ

强夯机在工作状态时, 操作规程要求起重臂仰角应置于70°左右;且门架不垂直地面而是向履带起重机方向有一个偏斜角ψ, 即门架顶端垂直地面投影与底端有一定的距离L=0.8m (L一般取0.8m~1.0m) ,

臂杆与鹅头部分在臂杆方向上的长度为28.39m, 则鹅头耳孔的高为h=28.39sinθ-L6cosθ+L5, 其中, 鹅头耳孔到鹅头中心线距离L6=0.577 6mm, 臂杆铰接点与地面的距离L5=21 000mm;门架立柱、横梁与十字头在门架方向上的总长度N=28.37 m, 则鹅头耳孔的高为28.37cosψ。两个方向上的鹅头耳孔应高度一致, 那么28.37cosψ=28.39sinθ-L6cosθ+L5, 故θ=68.8°。臂杆、鹅头、门架示意图见图2。

4.2 根据鹅头尺寸图求各力臂

在图2中, 下部的孔为鹅头耳孔, 上部的孔为鹅头定滑轮的轴孔;定滑轮轴心到鹅头根部中心线的距离L7=710mm, 定滑轮轴心与鹅头耳孔在臂杆方向的距离L8=1 408mm。则:

假定臂杆力臂为重物力臂L1的一半,

4.3 计算门架支撑力R

根据吊杆力矩平衡, ∑M=0, 得:

RL4=GPL1+Q吊钩L3+ (Q横+Q十字) L2。

4.4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支撑力

在第一锤起锤时基本无吸附力, 同时为了测试更准确, 起锤速度很慢, 基本没有加速度, 这时各点的应变、应力如表1所示 (试点1~4在门架立柱A上, 测点7~10在门架立柱B上, 5、6点为横缀中点处测试点) 。

根据试验报告得:

尽管门架与地面有一定角度不垂直、有微小风力作用等影响, 但门架两立柱测点截面应力σ门A、σ门B相差不大, 可看作平均受力。同时因测试点在立柱底部第二节下端, 则门架立柱测点截面所受力分别为4σ门AA、4σ门BA (A为立柱测点处截面积) , 它们转算成支撑力R′时, 应减去Q在立柱上的力及门架立柱受压弯曲产生的力 (在此处产生的弯矩很小, 可以忽略) 。又因门架立柱在强夯机工作垂直面呈等腰梯形, 门架立柱与地面垂线有一个倾角γ, 一般门架每个立柱底端向外1.5m, , 则γ=3.185°。那么。

4.5 理论模型计算的修正

理论模型与测试计算门架立柱顶端的支撑力差为R′-R=0.526t, 这是由于臂杆的不均匀分布, 鹅头部分比较重, 而设计时由于不好把握臂杆的重心点, 按起吊夯锤的起升力的力臂一半计算而造成少算的部分, 这部分应在计算时给予修正。

5 结论

经过多年的运用, “代用强夯机”的耐用性和可靠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今后一段时间它仍是实用性和经济性较好的一种强夯施工设备。通过此理论模型配置了不同能级的强夯设备, 并在国家多个重点项目使用, 尤其是在门架的配置方面成绩显著, 节约制作材料和运输成本。

参考文献

[1]徐格宁.机械装备金属结构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胡宗武, 汪西应, 汪春生.起重机设计与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篇4:土方路基强夯施工质量控制

关键词:土方路基;强夯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041-02

近年来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山西省内的高速公路更是此起彼伏,很多时候人们在赶进度的同时势必会忽略工程质量,而对于高填方路段更为明显,但太原至佳县高速公路吕梁段二十三合同段土方路基采用强夯进行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强夯法是法国Menard技术公司于1969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它通过一般10t~40t的重锤和10m~40m的落距,对地基土施加很大的冲击能,在地基土中所出现的冲击波和动应力,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同时,夯击能还可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

该项目所处地形复杂,高填深挖交替频繁,特殊路基处理处理方法包括砂砾垫层、灰土垫层、土工格栅、强夯、冲击碾压等,强夯的总面积为134733.2m2。下面就将路基强夯施工质量控制与设计规定简述如下。

1强夯处理的目的

(1)消除其全部湿陷量,使处理后地基变为非湿陷性黄土地基;桥梁桥台可采用深基础、桩基础等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使上部荷载通过深基、桩基等转移至压缩性低的非湿陷性土(岩)层上,防止地基产生湿陷。

(2)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减少拟处理地基的总湿陷量。控制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大于设计规定数值。

2设计规定

为消除地表以下2.5m范围内的土层湿陷性和高压缩性,地基的处置设计采用强夯处理。强夯能量为2000kN.m。清表即挖除路床顶30cm后,强夯3遍、每点6击,前两遍按4m~6m间距方格网状跳夯,最后一遍排夯。设计要求为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和不大于10cm、之差不大于5cm。

3质量控制标准

(1)最后两击夯沉量差不大于5cm,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和不大于10cm。

(2)强夯完成后,按填方路基施工规范进行压实度检测,压实度不低于93%、94%。

4强夯施工参数

(1)单位夯击能:设计能级200t·m。夯锤质量20t,提升高度10m。实际夯击能为200t·m。

(2)夯锤底面积:夯锤底直径为2.5m,底面积为4.9m2,单位面积静压力为25.2kPa。

(3)夯击次数:按设计采用6击,3遍。

(4)强夯面积:其中一段土方路基面积为20630m2

(5)梅花形布置,间距分别为4m、5 m、6 m。

(6)通过试夯需确定的参数:①每一遍内各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满足下述条件:设计要求的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和不大于10cm,之差不大于5c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起锤困难。②最后一遍排行的夯击能级,即确定落锤高度和夯击次数。满足下述条件:设计要求的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和不大于10cm、之差不大于5cm;表面夯实平整。③确定夯间距。满足下述条件:夯点间压实度达到质量控制标准。

5强夯施工步骤

(1)平整场地,挖掘机和装载机把拟强夯的段落上多余的土方清理,用自卸车将土拉运至指定的弃土场。推土机将场地整平,50T振动压路机碾压,使表面不留虚土、浮土。场地要平整,利于强夯机开展工作。

(2)测量放样,在整平出的场地上,用全站仪放出路基的中线,水准仪测出地面高程,根据填土高度放出坡脚线。中线和坡脚线上每隔20m钉一个木桩,不足20m,每10m钉一木桩。用钢尺往坡脚线外侧2m处洒上灰线,钉上木桩。

(3)认真调查,确保强夯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无构筑物。清除地表土。整平后在场地上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4)现场测定原状土样的含水量和压实度。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要求,土的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

(5)含水量满足条件后,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在夯点周遍用白灰沿圆锤的4个象限点布置4点,测量夯前锤顶高程和周边4点高程。

(6)将夯锤起吊到10m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倾斜时,及时将坑底整平。

(7)重复上述步骤(4),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即每夯点夯6击。做好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沉降量的记录,同时测量夯点周边隆起高度和该点击坑内压实度。根据数据统计和质量控制标准得出该点夯击次数是否合理。同时调整夯击次数。

(8)换夯点,重复上述步骤(3)一(5),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和统计,适时调整施工工艺。直到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用装载机将夯坑推平,并按夯击点平面布置对夯点重新放样布置,测量第2遍夯击前夯点地面高程。

(9)由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水位较低,拟定可以连续夯击。在取得上述数据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第2遍夯击,做好数据收集和统计。

(10)第三遍夯击为排夯,搭接1/4D=62.5cm(D为夯锤直径)。拟定夯击能为设计能,做好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每击的沉降量,做好数据收集和统计,根据数据统计和质量控制标准得出该点夯击能级是否合理。同时调整夯击能级。

6强夯施工数据统计和分析

(1)及时正确地收集施工步骤中需进行收集的数据。

(2)统计分析出强夯施工需要的各种参数:①各遍中夯击能;②各遍中夯击次数;③夯点布置;④间歇时间。

7总结

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夯能为2000kN.M的处理路基段,通过试夯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篇5:强夯施工方案

[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12-18浏览人数:773 ]

鉴于某工程道路设计路线经过填湖区,对于高填方路段需进行地基强夯处理,本工程地基强夯处理面积为平方米。

强夯法是法国Menard技术公司于1969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它通过一般10~40t的重锤和10~40m的落距,对地基土施加很大的冲击能,在地基土中所出现的冲击波和动应力,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同时,夯击能还可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

鉴于地基强夯属专业性较强的施工项目,如我公司中标,将在本投标方案基础上编制更为专业及实施性的专项施工方案以指导施工,下面就地基强夯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参数的确定

强夯施工参数的确定依据是本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即高填方路段的土质情况和具体工程要求以确定,主要参数有:单点夯击能、最佳夯击能与夯击边数、夯击间隔时间、夯点布置及夯距。

单点夯击能:计划采用锤重10~25T,落距10~25m。

最佳夯击能与夯击边数:我公司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实际施工经验,本工程施工计划夯击3~5遍,然后采用低能量搭夯。

夯击间隔时间:对砂性土,由于其透水性能好,夯击时孔隙压力消散快,可连续夯击。对粘性土,需间隔2周左右才能连续夯击。

夯点布置及夯距:夯击点可按方形或梅花形布置。第一遍的夯点间距要大,使得深层土得到加固,然后中间补插夯点。夯点通常是6~10m,夯点布置范围则宜比基础范围大H/2(其中H为加固深度)。重大工程的夯距由试夯确定。

以上参数在实际施工中应结合设计图纸和试夯情况作适当调整以满足工程所需。

二、施工机具的配备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拟投入2台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PC220挖机、推土机、压路机各一台、夯锤对砂性土锤底面积为3~4㎡,粘性土为4~6㎡,夯锤数量与起重机配套。

挖机主要用于施工过程中的喂料和备料,推土机用于场地平整,压路机用于部分路基的碾压。配备自卸车和水泵若干个,用于土方的运输和施工现场的排水。

三、施工方法

1、测量放样:采用1台DS-3水准仪和1台J6经纬仪按施工图要求确定强夯区域及点位布置,并在强夯范围外设置坐标控制网点基桩,同时在其周围合理布置水准点作为控制高程、路基沉降的依据。

2、试夯:在重锤夯击施工前,应试夯,以确定夯锤重量、底面积和落距,以便确定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最小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

3、施工要点:

1)垫层的铺设:在推土机场地平整之后,铺设0.5~2m厚的碎石垫层,以利于夯击时场地的排水,方便机械通行,并使夯击能扩散。

2)强夯施工:当夯点定位后,在预定观测地段中埋设好测压(夯击应力、孔隙水压力)、测振(频率、振幅、波速)、测变形(土中、地面)的设备后,即可按设计要求分批、分遍施工夯击。

在点夯时,要对每一夯点的能量,夯击次数,每次夯坑沉陷量、夯击坑周围土的隆起量以及埋设测点要进行量测和记录,并注意夯击振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点夯完成后按设计要求进行满夯。

四、试验

篇6:强夯施工方案2

一、编制依据

1、三淅高速公路第十二合同段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和业主各种会议纪要及文件。

2、三淅高速公路第十二合同段K78+227+~K78+592段路基工程施工资料。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4、公路现行的概预算定额及劳动定额。

5、与本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公路安全技术规范。

6、对本标段路基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的资料、本合同的总体计划和招投标要求的施工能力。

7、试夯段施工得出经验数据、有关参数。

二、特殊路基地段概况

K78+227+~K78+592段为湿陷性黄土路段,长365米,采用强夯处理。

三、施工准备

1、根据设计强夯量,按计划人员、机械进场到位,并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

2、与设计院进行交接桩测量工作和熟悉施工图纸、施工技术规范。审核施工图纸编写实施性施工组织计划和技术交底书。

3、组织上岗人员进行施工安全培训,上场人员持证上岗。

4、做好原地面临时排水设施,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排水沟的出口通至桥涵进出口处,将雨水引到路基范围之外,防止冲刷浸泡路基。

四、施工部署

根据本标段工程特点,特殊路基由强夯施工队负责施工。

强夯队:驻地设在K48+430右侧。负责K78+227+~K78+592段特殊路基 1

施工,长365m。

五、施工工期安排

施工工期:2011.2.15~2011.3.15具体工期安排见附表(特殊路基施工横道图)。

六、强夯地基施工

K78+227+~K78+592段路基为弱湿陷性黄土,对湿陷厚度大于3米的采用强夯发法处理,消除湿陷性。强夯单击夯击能1000KN·m。

1、清理并平整场地。平整的范围为路基坡脚线外2米,夯点部设采用正方形插档法,夯点间距5米,用白灰按5×5米洒出网格线,十字交叉点为夯击点。

2、现场试夯与测试。选代表性小块面积(10个点)进行试夯。记录好每次夯击前后高程,绘制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最佳夯击次数,间隔一端时间后,测试加固效果,为强夯正式提供参数的依据。

3、标明第一遍夯点位置。对每一夯击点,用石灰标出夯锤底面外围轮廓线,并测量场地高程。

4、起重机就位,夯锤对准夯点位置,位于石灰线内。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8.5m,自动脱钩,使夯锤自由下落夯击地基,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因坑底倾斜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整平坑底。

6、重复步骤5,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按试夯所得强夯点夯击次数控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夯坑周围地面无过大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7、重复步骤4~6,按设计强夯点的次序图,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标出第二遍夯点位置。

9、第一遍强夯后1周,待前一遍强夯产生的土中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再

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夯击3遍。最后采用低能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场地夯后高程,满夯夯击能为单击夯击能的1/2~1/3。

10、强夯效果质量检测。全部夯击结束后2周,进行强夯效果质量检测。用轻型触探仪每2000米检测4处。检测的深度应不小于设计地基处理的深度。

八、质量保证措施

(一)建立以项目经理、总工、技术负责人、项目专职质量检查人员、队质量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组织系统,并由技术负责质量管理,开展系统的组织、监督和检查落实工作。

(二)建立健全作业队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使作业每个施工人员都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并落实到实处。

(三)技术人员要认真学习设计文件、路基施工规范、检验标准、监理实施细则等内容,提高自己的技术指导质量,保证提供的技术交底书准确无误。

(四)在施工中,对每道工序严格执行“三检制”,保证每道工序质量均达到设计和验标的要求。

(五)施工中严格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招标文件技术规范》、《监理实施细则》、《设计规范》施工,不得采用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违规施工。

(六)及时纠正监理人员、项目部领导、技术人员、质检人员提出的质量问题。

(七)成立TMC活动小组,积极开展QC活动,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九、安全保证措施

(一)机械施工安全措施

1、机械驾驶员上岗要经过考核,持证上岗。严格按机械操作规程作业。特种机械操作员必须持证上岗。

2、机具停放不得侵入建筑物接近限界,并要停放平稳。

3、夯击现场不得有车辆出入,现场施工人员作业必需戴安全帽,施工中设专职安全员常立奔进行监督和指挥夯击。施工人员在挂好吊钩后撤入安全区,单击完成,放下吊钩方可进入。

4、设置调头会车段,机械在已成型的灰土上不得随便调头。

5、实施中设专职安全员进行监督和指挥卸料。

6、施工时,实行交通管制,防止车辆发生意外。

(二)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岗位职责

1、成立以队长为组长,基层工程师为副组长,质检人员和工班长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施工时每个施工人员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2、建立健全安全目标和制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3、定期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要先合格,后持证上岗。

4、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控制,建立安全管理和责任体系,以施工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责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严格把关,确保施工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5、严格技术交底,施工前负责人再组织学习教育,并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交底,做到无安全技术交底不开工。

6、安全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熟练使用防护器材。在岗时精力集中,坚守岗位,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7、经常进行安全检查、验收评比、奖罚兑现、措施得力。

篇7:强夯施工方案

本合同段段路基主要由特殊路基处理、石方路基、路基防护、排水工程等组成。本段路基平均填土高度2.66~6.27m,K3+800~K5+900段地基为Ⅰ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K6+222~K6+680段地基为II级湿陷性黄土。根据湿陷性黄土原地表处理方案:K3+800~K5+900段采用夯击能为600KN・m和K6+222~K6+680段采用夯击能为1000KN・m强夯处理。

二、强夯主要工程量及工期安排

(1)主要工程量

强夯总面积约65765.5m2,其中600KN・m约27460m2,800KN・m约31809.5m2,1000KN・m约6496m2。

(2)工期计划安排

工期计划安排:2XXX年5月18日~2XXX年7月10日。

三、强夯施工方案

(1)施工准备

⑴、清除表层土30cm后,平整场地,进行表层松散土碾压,修筑施工便道,施工区周边做排水沟,确保场地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⑵、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及管线的位置,确保安全距离及高程,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破坏。

⑶、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施工场地边线,并在不受强夯影响的地点,设置水准基点。

(2)试验段夯点间距、夯击遍数、夯击能等参数的确定

依据设计要求,通过试验段施工,对夯前、夯后的地基土采用压实度检测、静力触探、湿陷性系数检测等方法进行检测,验证设计夯击能、夯点间距、夯击遍数是否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路基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有效加固深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为Ⅰ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路基强夯处理提供施工技术参数和施工工艺方法。

(3)施工步骤

⑴、清表并平整施工现场,当现场地基土软弱时,预先铺设砂砾石垫层50cm。

⑵、夯锤进场后必须标定夯锤重量,根据以下公式来确定落距:

锤重(KN)×落距(m)=600KN・m

锤重(KN)×落距(m)=1000KN・m

⑶、根据设计图纸用白灰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夯点按正方形布置,间距为4m,在夯区2m外布置护桩,确保第二遍夯点放样准确,并测量夯前原地表高程。

⑷、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⑸、测量夯前锤顶高程,按由外向内、间隔跳打的原则进行夯击。

⑹、将夯锤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倾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重新进行夯击。

⑺、重复⑹步骤,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第一遍12击、第二遍10击)及控制标准(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5cm)完成每一个夯点的夯击。

⑻、换夯点,重复步骤⑷~⑺,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施工。

⑼、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平整后的地表高程。

⑽、强夯第一遍到第二遍夯点之间应不少于7天间歇时间,如果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夯坑周围出现较大隆起时,不能继续夯击,要等超孔隙水压力大部分消散后,再夯下一遍。本试验段无间歇时间,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设计规定的低能量(600KN・m和800KN・m)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下一夯击点与前一夯击点搭接长度为1/3夯锤直径,击数为2击,依次连续进行,直至满夯结束,满夯结束后测量夯后地表高程。夯点布置图如附图1:

⑾、采用静力触探方法测定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大于150Kpa,采用环刀法测定复合地基压实度,设计要求达到93%,采用室内土工试验检验湿陷系数是否消失。试验段取样数不少于3处,取土深度分别为50cm、100cm、150cm、200cm、250cm。

⑿、夯击达到质量控制指标后采用平地机将地基土整平,再用大于22T

的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至表面无轮迹,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四、施工注意事项

1、强夯前应对起重机、滑轮组及脱钩器等全面检查,并进行试吊、试夯,一切正常后方可进行强夯施工。

2、强夯施工产生的噪声不应大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界限》(GB12523)的规定,强夯场地与建筑物间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振或防振措施。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震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震沟等隔振减震措施。一般即有建筑200m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措施。当桥台附近、涵洞附近需进行强夯时,可先进行路基范围的强夯后,再施工桥台、涵洞。

3、起吊夯锤保持匀速,不得高空长时间停留,严禁急升猛降防锤脱落。停止作业时,将夯锤落至地面。夯锤起吊后,臂杆和夯锤下及附近15m范围内严禁站人。

4、干燥天气进行强夯时宜洒水降尘。

5、当风力大于5级时,应停止强夯作业,以防机械倾倒,保证安全。

五、质量控制及检验

1、质量控制

(1)夯锤重量必须标定,开夯前检查锤重和落距,以保证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夯击时夯锤的气孔要畅通,夯锤落地时应基本水平。

(3)各夯点应放线定位,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漏夯应及时纠正。强夯施工时应对每一夯击点的单夯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和每次夯

沉量等进行详细记录。

(4)夯点的夯击次数严格按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控制,且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5)强夯过程的记录及数据整理

⑴、每个夯点的夯坑深度、夯坑体积、夯坑四周隆起高度都须记录、整理。

⑵、场地隆起和下沉记录,特别是邻近有建构筑物时。

⑶、每遍夯击后场地的夯沉量、外部补充填料量的记录。

2、技术指标

强夯施工完成后,通过检测路基复合地基承载力可以达到150Kpa以上,地表压实度能达到93%以上,在2.5m范围内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

六、施工质量、工期、安全及文明工地建设

1、质量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分项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以项目总工为首的指挥体系和技术保证体系,以工程试验检测为主的内部监控体系,制订严格的工序管理与岗位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性。

(2)定期召开主管工程领导、技术负责人和质量检查人员参加的质量工程会议,分析工程质量情况和存在问题,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加强质量教育,增强全员质量意识。

2、安全保障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签订安全生产承包责任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进入施工区内,必须戴安全帽,机械操作工必须戴压发防护帽;非有关操作人员不准进入危险区;不准带小孩进入施工现场;不准在施工现场打闹。

3、工期保障措施

(1)人员、机械保障:按照工程需要,及时调整人员配备,机械及时保养维修,确保工程进度满足施工需要。

(2)施工保障:作好生产计划,根据天气状况及时调整施工区段,合理安排工作面和工序交叉配合,加强现场的指挥协调,保证工序的连续性,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

4、文明工地建设

(1)施工现场管理做到科学化、合理化,要制作、设立各种标志、标牌,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在强夯施工区设彩旗和明显的安全警示牌。

(2)提高员工思想素质,增强文明意识,遵纪守法。

篇8:浅谈路基强夯施工作业

路基强夯 施工 技术要点

前言

近些年,高速公路的工程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高速公路地基填筑普遍较高,地基须承担着车辆荷载和比普通公路填土荷载大得多的双重压力,所以高速公路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能不引起公路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目前路基强夯施工作业具有设备简单,施工便捷,适应范围广,节省材料,降低投资,工期短等优点,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较好的、行之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它常用来加固碎石土、砂石、土、粘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各类地基,不仅能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而且还能改善其抵抗振动液化的能力和清除土的湿陷性,因此,已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软弱地基的加固工程中。

1施工准备

⑴场地平整,清除表层土,进行表面松散土层碾压,修筑机械设备进出道路,排除地表水,施工区周边作排水沟以确保场地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⑵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损坏。

⑶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地点,设置若干个水准基点。

⑷施工前应按设计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工艺性试夯试验。通过强夯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有关工艺参数。

2施工工艺

2.1确定施工参数

⑴机械设备的确定

强夯施工采用25t以上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夯锤锤重及夯锤底面面积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的单击夯击能确定。夯锤底面采用圆形,对于粘性土、砂质土、碎石土,锤底面积为3-6㎡,对于淤泥及淤泥质砂等,锤底面积大于等于6㎡。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自动脱钩采用开钩法或用付卷筒开钩。

⑵夯锤落距确定

锤重按下式初步确定:影响深度=系数×(锤重×落距)1/2,落距根据单击夯击能和锤重确定,即 锤重(kN)×落距(m )=单击夯击能(kN·m)

⑶夯击遍数的确定

夯击遍数设计为2~3遍,具体工程根据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的要求,以试验结果确定。一般第Ⅰ遍隔1点跳夯,第Ⅱ遍补第Ⅰ遍空隙,第Ⅲ遍补Ⅰ、Ⅱ遍空隙,点夯完成后,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达到锤印彼此搭接。

⑷夯击次数确定

强夯施工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一般为5-15次)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同时满足: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能量大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使起锤困难这三个条件,且以使土体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位移最小为原则。每个夯击点安排专人检查和记录击数,保证强夯质量。

⑸夯击点的布置

夯击点布置与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梅花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1.2~2.2倍。

⑹夯击遍数间隔时间确定

具体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凡是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夯坑周围出现较大隆起时,不能继续夯击,要等超孔隙水压力大部分消散后,再夯下一遍。在一遍中若干夯击次数后出现上述情况,也要遵循这一要求,停止夯击,等超孔隙水压力大部分消散后,再夯下一遍。一般黄土夯击间隔时间不少于7天,对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少于3~4周,具体间隔时间可根据工艺性试夯确定。施工时首先保证夯击遍数间隔时间,并做详细记录,其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流水顺序,安排合理的流水节拍,力争使各区段间达到连续夯击。杜绝间隔时间未到就强行施工现象,确保强夯质量。

夯击点布置图

2.2强夯施工

对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强夯施工。在第一遍强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场地推平,压路机碾压两遍后进行测量布置夯击点位置及水准测量。第二次按设计选用已夯点间隙中间,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按设计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彼此搭接,表面平整。强夯施工按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以单夯夯击能、夯击遍数和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为施工控制数值,并采用试夯确定的地表平均沉降量控制。对渗透性较差的细粒土,必要时应增加夯击遍数,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不小于1/4夯锤的直径。

2.3注意事项

⑴强夯前应对起重机、滑轮组及脱钩器等全面检查,并进行试吊、试夯,一切正常方可强夯。

⑵强夯施工产生的噪声不应大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界限》(GB12523)的规定,强夯场地与建筑物间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振或防振措施。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震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减震措施。一般即有建筑50m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措施。当桥台附近,涵洞附近需进行强夯时,可先进行路基范围的强夯后,再施工桥台、涵洞。

⑶起吊夯锤保持匀速,不得高空长时间停留,严禁急升猛降防锤脱落。停止作业时,将夯锤落至地面。夯锤起吊后,臂杆和夯锤下及附近15m范围内严禁站人。

⑷有建筑50m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措施。

⑸当桥台附近,涵洞附近需进行强夯时,可先进行路基范围的强夯后,再施工桥台、涵洞。

⑹当强夯与岩溶注浆同时采用时,应先进行强夯再进行注浆加固。

⑺干燥天气进行强夯时宜洒水降尘。

⑻当风力大于5级时,应停止强夯作业,以防机械倾倒,保证安全。

3 质量控制及检验

3.1质量控制

⑴按设计要求确定夯击路线,无规定时使相邻轴线的夯击间隔时间尽量拉长,特别是当土的含水量较高时。

⑵夯击时夯锤的气孔要畅通,夯锤落地时应基本水平。

⑶各夯点应放线定位,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漏夯应及时纠正。强夯施工时应对每一夯击点的单夯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和每次夯沉量等进行详细记录。

⑷强夯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

⑸强夯过程的记录及数据整理

①每个夯点的夯坑深度、夯坑体积、夯坑四周隆起高度都须记录、整理。

②场地隆起和下沉记录,特别是邻近有建构筑物时。

③每遍夯击后场地的夯沉量、外部补充填料量的记录。

④附近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⑤满夯前应根据设计基底标高,考虑夯沉预留量并整平场地,使满夯后接近设计标高。

⑥记录最后2击的贯入度,看是否满足设计或试夯要求值。

3.2检验

⑴强夯处理夯击点布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⑵低能量满夯的搭接不得小于四分之一夯锤直径。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⑶强夯加固地基的承载力和有效加固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①检验数量:施工结束7天后,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验。每一工点每3000m2抽样检验12点,其中:标准贯入试验6点,静力触探试验3点,荷载试验3点。标准贯入和静力触探的检验标准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按设计规定的检验时间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荷载试验。

②在每500~1000m2面积内的各夯点之间任选一处,在有效加固深度内,每隔1m取1组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压缩模量和湿陷系数,满足设计要求。

⑷强夯夯坑中心偏移的允许偏差应不大于0.1D(D为夯锤直径)。

检验数量:检验总夯击点的10%。

检验方法:测量检查。

⑸强夯地基处理范围、横坡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强夯地基处理范围、横坡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叶观宝,陈望春,徐超,《强夯法地基处理有效加固深度的分析研究》,上海地质,2003.3

上一篇:职业中专卫生自查报告下一篇:“文明礼仪伴我行”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