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

2024-05-22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精选8篇)

篇1: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总结

李新丽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由于我是(153)班的班主任,所以上本班的课比较轻松些,自在。(155)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些,喜欢回答问题,所以能在课堂上很好地配合老师。(154)班的同学相对于两个班来说比较安静,上课的热情比较低,这样就比较难带动起学习气氛。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几乎没有,且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课下所花时间又太少。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在备课前,我将这些教材的内容仔细地看一遍,去网上找一些与本课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

2、认真批改作业。作业做到精简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到书店买了本同步训练试卷,并参阅教师备课教材上的课后练习。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使学生做作业的同时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认真听课、评课,吸取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听课达10节以上。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22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学期的知识内容。

6、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和成就等的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7、每节课上新课前,利用5分钟进行复习提问,这样可以及时订正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有不少是被逼去学的。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篇2: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

郑清凤老师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8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我认真备课,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勤于听课学习他人长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明确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新课导入、子目之间的过渡语,然后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取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所教学生整体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不主动。因此,我把握照顾全体,关注个别的原则。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历史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多媒体教学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网站上有大量的课件资源,为节省时间,我通常采用下载加修改的方式准备课件,甚至期中、期末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也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注重新课导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历史谜语、历史迷案、历史故事、视频等导入。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法加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思考。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五、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信心不足。我没有急于求成,总是给学生鼓励,对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围绕“如何上好公开课”“如何学好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等主题开展教研,完成主体教研文章撰写。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本学期完成20节的听课任务。在教学公开周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篇3:浅谈七年级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开始正式接触“历史”这一科目, 大多

数学生对本科目的认识来源于影视媒体或书籍, 但是由于此类来源的戏说、恶搞、夸张成分居多, 易对学生历史观念造成误导, 学科知识混乱。在教学中注意纠正此类现象, 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媒体的正确导向, 如社科类纪录片多严谨而规范。

2、本地大多为农村学生, 其小学教育阶段基础薄弱, 由于各

方面条件限制, 学生综合素质稍差, 在历史学习方面可利用资源相对较少, 不会主动去发现感受身边的历史。

二、历史学科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历史科目是中考考试科目之一, 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中考计算历史科的成绩, 学生还重视一点。但是七年级历史上下册——中国古代史的内容, 却不是中考考察的范围。学生不够重视, 所以造成了七年历史教学的尴尬局面, 不得不引起任课老师的重视。

其实七年级历史教学有其特殊不可取代的作用, 本人主要叙述几个重要方面, 希望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重视。

1、历史通史教育的作用

新《历史课程标准》认识到“逐渐了解中国国情,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学习历史课程,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七年级课本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内容 (史前文明至鸦片战争前) , 时间跨度较大, 主要掌握从夏商周到晚清这一历史纵向发展阶段。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历史。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 “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 教育人民”。

通过学习夏商周的历史, 可以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体味那神秘质朴的青铜文化。了解春秋战国的纷争变革与满天星斗般诸子百家文化繁荣局面。欣赏汉唐盛世的豪迈气魄, 开放与繁荣的景象。感受两宋的秀美柔弱世俗社会, 多民族的交流与碰撞。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型, 专制主义上的盛极而衰。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公民常识储备和传统道德建设的重要给养。正如钱穆先生说“你是中国人, 就不要忘记中国”。爱国的感情和民族的认同都源自对历史的了解, 这个价值观永远不能丢。学习中国古代史历史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传统价值观。

2、历史观念培养的作用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新课标明确指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七年级历史教学在整个历史教学阶段起基础性作用。它可以培养树立学生的历史观——通过本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逐渐形成朴素的历史观, 比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经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其他更高级社会阶段的渐进过程。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还要认识历史的过去性, 及其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借鉴意义。

当然这些观念未免过于抽象, 所以需要教师在讲授中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多用具体事例来讲解。

3、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的知识教学, 并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教学, 虽然故事的讲述和讲解比提出分析性的问题要容易。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要学生获得基础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即思维能力。

什么是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就是人们再认与再现历史事实, 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 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学习之中有何作用呢?首先, 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历史主要是对史实材料、历史文物遗址等阅读观察而形成历史的感性认识, 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逐渐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其次, 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重新认识组合现有材料, 形成新的历史知识体系, 从不同角度认识分析历史的能力。最后, 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纷繁观点中做出自己理解判断的以及从历史的发展来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

我国的教育过于注重学生记忆, 特别是文科性质的政史学科。认为学习就是吸收课本上的内容, 将它们都记在脑子中就认为是真正学到了东西。重复而机械的记忆所学内容, 这种方式不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之中,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落到实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 是培养思维习惯的内驱力。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初次接受历史教育,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做好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成为这一阶段的关键。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历史事件的相关情境, 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借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的求知欲望。历史的过去性, 无法直接展现, 可以利用一些影像资料, 把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情景, 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这一理解过程中, 历史思维能力逐渐得到培养, 有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顺利展开。

4、历史分析解答问题方法的培养

初中阶段常见两种类型试题有材料分析题和开放性试题。在初一年级就要或多或少的教授关于这两类问题的方法, 以期在三年的学习中得到答题技巧锻炼。

对于材料分析题, 首先要带着学生仔细阅读材料, 特别是文言文要边阅读变尝试翻译。然后在脑中搜罗有关材料的知识点, 让学生回忆课本上所学的内容。之后.再看问题, 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还是只要指出材料中的阅读的基础上。 (一般要求根据材料结合学过的内容作答) 。最后解答时, 依据关键句, 对应知识点作答, 切忌摘抄原文。

对于开放性试题, 一般在材料题之后设置, 有评价类和认识启示类。七年级教学要求不高, 在讲授方法时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作答。这就需要在结合材料和已回答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去进行再思考, (1) 要读懂题目, 即审清题、准确理解题意, 这是解答好开放性试题的前提和关键。 (2) 要回归教材, 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知识要点”。依题意回忆教材, 找出教材中与试题相关的知识内容来组织答案。 (3) 要多角度思考, 提倡多角度发散思维, 切忌抱住一点长篇大论的单向思维。

以上是我对于七年级历史教学作用的一些感想, 以期更好开展该阶段的历史教学, 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本阶段历史课程, 又不失对其重视。

摘要:七年级历史教学有其特殊不可取代的作用, 结合教学实践感悟, 本文主要阐述该阶段历史教学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七年级,历史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4: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认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文帝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②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阅读课文、史料,观看视频,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③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式与比较法相结合,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等教学方式落实课标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朱元璋》的主题曲,直接点明主题。

2.落实课标

(1)明朝的建立

播放动画评书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学生看动画评书,总体认知朱元璋。

师:说说评书中朱元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积极发言,了解朱元璋虽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建立明朝,并掌握明朝建立的史实。

师: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朱元璋是用什么措施来巩固明朝统治的·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第一,自主探究。出示学案引导学生标注知识点。

第二,初试身手。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抓重点词总结归纳并展示成果,之后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第三,创设情境。走近明朝一位官员的生活,了解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第四,举一反三。教师出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示意图,学生根据秦朝示意图小组合作制作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明太祖加强君权示意图。学生看图回顾明太祖在地方和中央的各项措施,认识到其一步步把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强了君权。

第五,图说历史。展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明太祖”图片。说说他们为巩固统治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皇帝,說说其统治措施。先组内分享,再展示。

(3)明成祖统治的措施

出示“靖难之役”视频,了解朱元璋的继承人如何加强君权的。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总结:①视频中介绍了哪几位皇帝·②建文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果怎样·③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反思完善

(1)“朱”联璧合。出示本课学习的明朝三位朱姓皇帝及其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让学生连线使皇帝与其措施结合,巩固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统治措施。

(2)知识整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形成结构。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先自主回顾明朝统治者对各个阶层采取的措施,再小组交流,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回顾各项措施,形成结构,加深印象。

(3)重点提示。明初统治者的措施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采取的“非常”手段,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4.巩固拓展

(1)自主闯关。让学生自主选题,集体动脑,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题,检查学习情况。

(2)感悟历史。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怎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篇5: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又一学期过去了。在本学期里,本人担任初一年级历史教学工作。一期里,本人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悉心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希望能通过总结,做到扬长避短,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总结起来,较为深刻是以下两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在两者中,后者更为重要。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忽视了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以为课备得好就一定能讲得精彩,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与接受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因此,真正开展教学时遇到一些不能配合的问题。如在讲授《贞观之治》一课时,让我记忆尤深。在上课前,我已多方搜集各方面的资料,设计各方的细节,在临上课之前确信自己非常的熟悉内容与整体操作。当我很有信心走上讲台,脑子里都是准备好的内容,才发现并不是设想中的效果,虽然教师很流利地讲了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原本不太熟悉内容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导致反应甚淡,陷入冷场的局面。过后,有学生给我提出意见:教师讲得太多,垄断了课堂,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调动不起课堂气氛,故达不到如期效果。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由于我校学生素质相对不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接受能力不强。并且“历史是副科”这种观念普遍存在,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积极,上课气氛是很活跃,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不少同学会混水摸鱼。因此,老师越是讲得太多越投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反应(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教学效果就越不理想,对授课效果也直接影响。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中来,尽可能发动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初一新生而言,既新鲜又陌生,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要学好历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趣事与历史奇闻,让他们开始接触历史,也开始喜欢历史,并主动要求当学习历史的主人。接下来,在每上一节新课前,都会有每天一故事,让学生轮流带来一个故事,走出讲台,向全班同学讲述。因此,学生首先成为课堂上讲的主人,并且人人都有成为主角的机会。每讲授每一新课时,都让学生事先预习,讨论决定采用哪种活动方式展开学习。学生根据每课内容的特点决定上课方式。如在民族政权分立一课中,典故较多,就采用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在隋唐文化时,知识点较多,就采用分组进行知识竞赛形式;在学习隋唐科举制时,学生积极扮演模拟考生的考试情景;等等。其中,在活动课《重访大运河》,学生表现得简直出乎我的意外。全班学生自成若干小组,分别上演一幕幕精彩的有关大运河的探访的话剧,既演活了所学的历史内容,也演活了历史课堂。从中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此外,作为一名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的历史教师,深知自身的缺乏,故要求自己在课前做到全力以赴地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主动承担学校的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其它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篇6: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东关初中 安芳妮 本学期,本人任教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设计导学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尽量做到“先学后导,生进师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七、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有不少是被逼去学的。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篇7: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在我的管理下,虽然总的来说是有了一些进步,在这次期末的考试成绩上也有了一些显著的提升,但是现在所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还有其他同学的成绩需要稳固一下。面对这样的情况,还好我每次都准备了总结和记录,才不至于在教学的时候混乱。高三要解决的事还是有很多啊。我的初一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教育上

虽然到了现在初一的下学期,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进度上还是有些赶,为了能给高三留出足够的复习时间,我必须在初一的下学期把初二学期的课程也做一些讲解和提前上课。这样快速的.进度导致很多历史成绩一般的学生出现了成绩下滑的现象。但毕竟为了赶课程,这样的情况只能靠他们在课后,和之后的复习时间调整了。

虽然大部分同学都是非常的努力,但是在教室后排依旧有非常小部分的同学没有在认真学习,或是在复习别的课程。虽然如果对历史非常在行的话努力的补习自己的弱项也没有错,但是如果只是普通的在玩的话,那就只能好好的教育一下。

二、在资料的准备上

每天在封闭式的校园,很多同学都没办法准备齐全的复习资料,也没什么时间整理笔记。丢三落四的知识点笔记会导致复习的效率非常的低下。还好我已经有这样的应对经验,提前准备好了针对教材的知识点综合笔记。这也是在这么多年的教育下所累积下来的经验。

发放好笔记后,就是让他们好好的牢记笔记上的重点。文科主要注重的就是记忆和平时的积累。但是到了现在也只能期望他们能记得多少是多少了。

三、下个学期的复习准备

既然已经到了初二,那就只能好好的准备了,面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我也必须单独花时间改正他们的学习观念。在这个学期放假前已经让他们提前准备了初二的课本。我也要在放假的这段时间准备好接下来的备课。虽然只是复习,但是对于关键的重点,还需要好好的整理一下。

篇8: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

3.“推断”: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它能说明哪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及纲领内容来进行正确的推理、判断,从而形成全新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共深受苏俄革命的影响,没有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中共还需要进一步提出符合当时实际的斗争纲领,等等。

二、“举一反三”也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原则。

怎样应对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这是每个历史考生都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会自主学习尤为重要,而自主学习的关键就在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要求我们在历史学习中能有效地做到以下几点。

1.“由此及彼”:

强调从具体历史事件、历史阶段的学习中归纳出一般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其他事件的学习。比如中国古代历史总会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阶段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又经常是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等方面概括说明,而农业的发展往往是从生产技术、水利事业、土地制度等方面归纳。文化繁荣一般则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它们的特点总是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概括:(1)各领域发展状况(广泛性);(2)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先进性);(3)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深远性);(4)与前后阶段相比(继承性);(5)比较与周边国家、文明的关系(兼容性)。

2.“以点带面”:

指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中,抓住重要历史事件而总揽与之相关的各历史线索。很明显,这一历史事件必然对相应历史时期的整个社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工业革命”就是典型的具有这种意义的大事,历史的发展进程显示,整个19世纪中期的世界历史几乎都与工业革命有关:(1)从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工业开始确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布局的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等。(2)从世界政治的发展状况分析,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广泛开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及由此推动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等等。(3)从国际关系分析,资本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市场和原料展开激烈的角逐;东方从属于西方,等等。同时,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也都牵涉其中。

境、新老师、新同学、新学科,而且他们活泼好动、热情天真,虽然认知能力不强,判断力不高,但是记忆力不错,积极性很高,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特征,做好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总的来讲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何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3.“由表及里”:

注重历史学习中知识的迁移和深化,这与“史论结合”原则类似,都涉及历史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就如应坚持“论从史出”一样,历史的学习也应力求表里兼顾、表里合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历史本质结论能从哪些历史表象中体现出来?(1)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脱离共产国际);(2)从党的领导来看,中共从“纠右”到“纠左”再到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3)实现了革命力量的转移(长征的胜利);(4)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正确地处理国共两党关系,促使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化(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三、历史试题的解答也应力求“举一反三”。

试题解答怎样做到“举一反三”?关键还是要注意总结方法和技巧。我们先来看一道选择题:

例1:下列各选项中,最能够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本质趋势的是()。

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B.公田转化为私田

C.诸侯争霸D.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种趋势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但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因素应该是经济基础,而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形式就是其最基本因素。其中“公田”是指“井田”,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国有制,而“私田”的大量出现表明封建生产关系正逐渐形成。由此正确答案为B。运用这一方法可以解决许多类似的问题。

当然,材料解析题和综合类题目的解答则更要讲究解题的方法,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解答非选择题的“三字诀”:(1)“审”:其中材料解析题应注意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与题目所问有关的内容;问答题则应对题干逐字逐句进行解剖分析,明确题目到底“问什么”,此处尤其应该注意解决几个问题:“是针对什么事件?”“对应什么时间?”“有没有空间限制?”等等。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它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和基础,历年高考中总会有许多考生出现“文不对题”现象,其实就是没有过审题关。(2)“析”:指剖析、分解题目,目的是“化难为易”和“化繁为简”,并避免相关内容遗漏。(3)“答”:平时教师所经常强调的“书写端正”、“条理清晰”等只是一般的规范性要求,这里还要特别注意“完整性”要求,即在不背离题意的前提下,学生应该尽量列出相关的知识要点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尽量不要在某一知识点上过分展开、挖掘,而应力求“面面俱到”。

“举一反三”是高中历史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它对我们分析理解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具体的解题过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它理应成为每个学生努力追求的学习方法。

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张立宏

(永登县第二中学,甘肃永登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适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应深入挖掘新课程的教育内涵,综合教材内容,利用新教材编排上版式多样、图文并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使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发展和应用情况的感性认识,进而认识地理学科对生活、社会的重要性。掌握它的实际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可以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做到润物细无声。首先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设置橱窗、在橱窗里和教学楼走廊及教室里张挂历史名人的头像和简介的挂图或者历史名人名言,让学生一进校园就可以感受到校园文化,同时激发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可以通过学校板报、班级黑板报、手抄报设计等途径增加同学们接触历史、了解历史的机会。

二、融洽师生关系,移情激趣。

首因效应十分重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又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历史教师要明确这种移情效应,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尊重及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提问、回答。甚至进行历史剧等方面的表演。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始终本着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因材施教。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可以以讲述法为主,先让学生看一下《封神榜》的一些视频片段,然后讲解王朝更替的经过,用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有什么共同之处,最后用总结法小结这一节的主要内容。通过综合运用讲述法、观看视频、讨论法和总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把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统一性的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观往往把活动课当做是“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认为它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真正的人才培养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有些甚至把课堂教学与活动课教学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人教

的愉快心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直接兴趣。

1. 良好的新课导入是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实效性的起点。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一堂课开始就利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情和动作、引人入胜的地理趣闻和故事来导入新课,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笑声,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调动情感,引发兴趣。

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忽视的。新课程倡导互动教学方式的背后要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支撑,问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有层次,难易恰当。这样,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才会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在“形”动的同时要有“脑”动,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倡导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3. 加强教学方法渗透、指导,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改教育体制下,合理版教材在历史活动课教学的设计中就提醒广大历史教师要走出这一误区,每个单元都安排活动课。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这节课如果组织得好,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这种辩论式的历史活动课,在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培养方面是单一模式的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一改课堂教学单一化、程式化、标准化的现象,以学生为主体,拉近课堂教学与历史活动课教学的距离,将二者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五、注意教会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巧记历史的方法。

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线索来记忆历史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了解、记忆、理解历史的能力,让历史知识有规律有次序地存放在学生的大脑里。如用数字记忆法记忆隋朝大运河相关的知识:一个目的,两个作用,三个城市,四条干渠,五大水系,六个省份来强化记忆;再如用对比记忆法或归类记忆法来记忆中国古代史上出现的盛世名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用图示记忆法来记忆代疆域乃至分布状况,还可以用来记忆朝代政权更替情况;用串联记忆法来记忆商鞅变法,主要整理出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目的、结果、性质、指导思想和启示等知识点连成的线索。

正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与兴趣的激发和引导,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开发和历史认识的升华,帮助其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七年级是初中生活的开端,也是一个学习的过渡期,这个学期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读史明智的好习惯尤为重要,作者试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阐述如何优化七年级历史教学。

关键词:七年级历史教学,学习兴趣,激发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小红.浅议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10,(34).

上一篇: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专升本下一篇:活动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