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2024-04-26

《拟行路难》(共9篇)

篇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拟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意思,拟行路难赏析 -诗词大全

拟行路难

作者:鲍照朝代:南北 君不见柏梁台。

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

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

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

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

莫令含叹下黄垆。

篇2:《拟行路难》

间:10月30(星期二)9:00-9:45

授课班级:高二8班

授课人单位:天水市三中

授 课 人:陈

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分析学生

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针对本文特点,本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来领悟作品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与他的遭遇联系起来,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堂,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找到成就感,找到阅读的乐趣。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有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尝试背诵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虽为精品,但借用“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来写诗的,李白并非第一人,他之前还有一位诗人鲍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拟行路难》,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并从中领悟鲍照对唐代诗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以意逆志——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诵读——秀出你的声音(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1、自读——找出不足,不断改进。

2、互读——相互评比,继续改进。

2、展读——秀出亮点,共同学习。

(二)翻译——秀出你的理解(通过翻译,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人在诗歌中所寄托的情感。)

1、翻译比赛——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情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三)思考——秀出你的感悟(通过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1、抓住诗眼——读懂诗人的心灵。

2、爱句赏析——感受诗歌的魅力。

以上环节重在学生自主学习探讨,学生通过动口读、动手写、动脑想积极参与课堂。所设计的环节开放性强,难度不大,适合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但是,学生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提升。

(四)交流——智慧的碰撞

1、全诗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

2、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愁”,作者为何而愁?

3、面对“人各有命”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作者是如何宽慰自己的?

4、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作者的愁有无消除?

5、既然愤懑不平,那作者有没有把这种感情宣泄出来?

6、解题: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

小结:作者内心蕴结着一股愁绪却不能表达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三、知人论世——悲愤各有因(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知人论世这一诗歌鉴赏方法对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诗歌鉴赏的能力)。

问题探究: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原因是什么?

明确:(1)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四、全课小结

借助于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来更好地阅读鉴赏诗歌,把握主旨的方法,即所谓”知人论世”。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的去把握作者的情感,更好的理解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五、拓展延伸

1、熟背本诗,体悟作者愤懑不平的情感。

2、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鉴赏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附:

1、板书设计:

内 容 情感基调 艺术手法 《行路难》 世路艰难中,难展抱负 乐观自信

《拟行路难》门阀制度下,怀才不遇 愤懑无奈 比兴、反问

2、《拟行路难》(其六)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篇3:《拟行路难》

鲍照生活的南朝,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卷轴用书衣包裹,而插图中的线装书,是明朝中期才出现的。我们知道,雕板印刷始于唐代,但那时多印佛经、杂书等,唐代以及之前的书籍都是手写。写本的形式是卷轴,像今天装裱了的书画一样。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云:“卷轴是六朝隋唐书籍的主要形式。按文章的长短,将纸粘成长幅,由右向左一行一行地写,写了卷起来就由左向右卷。左端安一根比纸稍长的细木棍或竹棍,这就是轴。”[1]把若干个卷轴集中在一起,用布帛做的书衣包上,称为“帙”。有五卷为一帙的,但一般多是十卷为一帙。从隋唐画家流传下来的画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卷轴和帙。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授经图》,图中三个长者都拿着卷轴,有的已展开,有的还卷着[2]。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王维画的《伏生授经图》,描绘汉文帝时九十余岁的伏生讲授典籍的情景,图画伏生席地而坐,双手放在几案上,右手拿着卷轴的一端,左手指着卷轴,在专注讲授,地上还有一卷轴和一帙,帙的一端,露出几个卷轴头。唐代诗人出行或到野外游览,一般用书囊(盛书籍的袋子)装卷轴,如皎然《寒栖子歌》云:“今日惠然来访我,酒榼书囊肩背荷。”酒榼是可提挈的贮酒器。皎然《送邬傪之洪州觐兄弟》云:“书囊山翠湿,琴匣雪花轻。”据此,鲍照诗插图中石台上的那函线装书,也应画为一帙或一书囊。

宋代雕板印刷盛行,书籍装订由卷轴变成了册页。宋代装订成册的书,根据印叶的折叠、装订,分为“蝴蝶装”“包背装”等,但还不是线装书。到了明代中叶,线装书才出现。线装书是将印好的纸一页一页折好,折时版心向外,用单页书衣分置书身前后作封面,打孔装订。一般线装书打四个孔,称为四针眼线。因为线装书的册页平扁,改用函盛装。最简单的函书套,用硬纸作里,外面敷上布,围在全书四周,因为它围绕在书的四面,故称为四合套。鲍照诗插图所画装有线装书的函书套,就是这种四合套,然而,这样的线装书和函书套,是鲍照死后一千年左右才出现的。

插图中的酒壶,鲍照生活的时代大概也没有。首先,插图中的酒壶没有作色,也没有大量晕染,看起来很像是白瓷酒壶,而白瓷最早是北齐(550~577)才出现的,比鲍照要晚一百多年。如果是青瓷或黑瓷酒壶,就当用淡墨作色或者大面积晕染。陶瓷学界一般认为,安阳洪河屯村所出土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的一批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也有学者提出“巩义白河窑所出土早期白瓷的年代为北魏时期,早于安阳范粹墓出土的瓷器”,但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将我国早期白瓷起源的年代定为北魏,从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证据尚显不足。目前来看,武平六年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是最早的年代明确的白瓷器”[3]。

其次,笔者查阅中国古代人物画发现,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列女图》长卷中画有“卫夫人”“卫灵公”宴饮的场面,图中有饮食器具,但没有鲍照诗插图中这样的酒壶。宋末元初画家钱选的《扶醉图》画陶渊明与宾客饮酒后分手的情景,图中画有三个倾欹于地的酒瓮,而不是画的鲍照诗插图中这样的酒壶。图上有作者题写的“贵贱造之者,有醉则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君且去”,而这几句是《宋书·陶潜传》所记陶渊明的话,可知画中人物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与鲍照大致同时,陶渊明去世时,鲍照大约12岁。“瓮”是小口大腹的陶罐,笔者认为钱选所画酒瓮才是南朝常用的,因为那时的酒是醪酒,即米酒。

再次,笔者将鲍照诗插图中的酒壶临摹下来,拍成照片发给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从器形特别是流口来看,这种酒壶要到宋代才有,最早也要五代才能烧制。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才出现了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画评家认为“人物衣冠及画风,都具有南宋特色”[2]的无名氏《夜宴图》,描绘唐代十八学士于花木葱郁的庭院中秉烛宴饮的场面,也有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韩熙载夜宴图》和《夜宴图》都描绘的是唐代的宴饮场面,都有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是唐代就出现了这样的酒壶,还是南唐画家顾闳中和南宋画家无名氏把南唐以后才出现的酒壶画入了描绘唐代宴饮的画卷中?如果是后者,正与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专家的意见相合。总之,鲍照诗插图中所画如果是白瓷酒壶,那么鲍照生活的时代应该还没有。

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入了南朝宋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并配有一幅插图,然而插图中的线装书和白瓷酒壶不妥。因为线装书是明代中叶才出现的,白瓷最早是北齐才出现的,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

关键词:高中《语文》,鲍照诗插图,南朝宋,线装书,白瓷酒壶

参考文献

[1]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2]杨建峰.中国人物画全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篇4:《拟行路难》

布白重要,书法如此,建筑如此,艺术上更是如此。

宗白华指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他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留白,使得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物理绝缘,自成境界。

朱光潜也说:“美是孤立绝缘的艺术形象。”

鲍照的《拟行路难》就是这样一首擅长空灵的艺术佳品,一首布白适当的诗歌明珠。

诗是这样的: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其区别于其他学科,是以比喻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本诗当然也是如此。起笔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很明显,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水”流的长远,是由“水”的多少决定的;是平坦无阻还是一路颠簸?这是本体。至于喻体即比喻人生的什么,作者并没有说明,而是采取了“布白”的方式,给读着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当读者在欣赏、吟咏这首诗的时候,结合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探究作者的生平和命运,进行作品的二次生成,自然就能理解。当读者结合鲍照的经历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明确感受到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出身门第高低贵贱不同的人,“水”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地势”高的“水”走的远,“地势”低的“水”走得近,就好比“门第”高的“人”爬上高位,“门第”低的“人”沉沦下僚,“出身”贵的人走得顺,出身“贱”的人命运坎坷,并由此看出当时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导致的悲愤抑郁心情。正因为曲笔的使用,“布白”的运用,寄激情于平淡,才给读着留下思考的空间,否则,就会显得直白,对诗味造成伤害。

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灵深处。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高声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自己,“举杯”“断绝”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之歌声。这里诗人有意“布白”,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而是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以及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本想吐露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和石头,不可能没有感情,比较而言,诗人的心性比一般普通人更为敏感。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没有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怒,已极度膨胀,随时都有可能“井喷”。必须尽情宣泄,必须放声歌唱。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宣泄,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反动的门阀制度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的地步了。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沉郁不舒,这正是“布白”之功。

这首诗托物寓意,欲言又止,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来说,本诗迂曲婉转,虚实结合。“布白”的存在,使得本诗充满艺术的张力。

难怪清代沈德潜评价本诗说:“妙在不曾说破。”

篇5:《拟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歌行体这种体裁的特点,了解鲍照的个人生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句话:“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师:这是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给歌行下的定义,我们现在回忆一下,看看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是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师:那么现在借助刚才的这句话,大家觉得歌行体有哪些特点呢?(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我们刚刚提到的押韵特点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得以体现了,那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歌行体创始人鲍照《拟行路难》其中的第四首。上一堂课,《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苦恋的故事,讲述的是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上完本节课后,且看鲍照烦恼的又是什么呢?(板书题目,作者)写作背景:鼎尖教案P23

三、朗读译文

师:现在首先就请大家自由朗诵本诗,注意字音,把握节奏,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自主译文。

四、知人论世,把握主旨(鼎尖教案P24)师:相信大家在刚才的朗读中已有了一定的体会,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细细品读本诗,看看鲍照烦恼的究竟是什么? 重点探究: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

⑤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五、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明确: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联系李白的《行路难》,比较两者的异同。()

五、总结全文,背诵全文 师:通过我们对本诗的细读,以及对其的拓展,我们可以尝试着来扮演一下鲍照的角色,一起来总结他在写作此诗时的心路历程。

明确: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接下去写借酒浇愁: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我们已经在众多的才子身上体会到了怀才不遇的苦闷,的确如此,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虽说负面还是有的,但毕竟那只是次要的,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师:现在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循着鲍照的心路历程背诵本诗。

六、作业:写下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板书设计:拟行路难 鲍照

篇6:《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 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 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 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 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 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 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 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 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 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来源:学科网ZXXK] 三、补充时代背景。 [来源:学§科§网]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来源:学科网ZXXK] 四、鉴赏诗歌 [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 情。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 有什 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来源:学科网]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 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3.背诵并默写本诗。 五.作业 背诵李白的《行路难》 [来源:学科网]

篇7:《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 “比兴” 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读懂大意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二、知人论诗 1、知人论世

鲍照(? ~ 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 20 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 □ 的侍郎,在刘 □ 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 □ 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 □ 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 10 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 □ 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 “ 俊逸鲍参军 ”,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

/ 3 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 “元嘉三大家” 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背景介绍: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领悟诗歌主旨:

钟嵘《诗品》说鲍照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阅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2、分析鉴赏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② 第三句中的 “命” 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④怎样理解“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

⑤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以下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 3

参考答案

三、阅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怎样理解“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

明确:对这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断绝”指歌断绝,“声为君断绝”之意;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裁悲且减思”之意。细味全诗,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句,以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试想一下,酌酒原为排遣愁怀,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倒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

⑤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 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篇8:城市配送行路难

日前, 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商务部三部门为推动城市配送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改善城市配送发展环境,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配送运输与车辆通行管理工作的通知》 (下文简称《通知》) 。《通知》针对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政策不完善、车辆进城难和停靠难等问题, 要求各地综合考虑城市配送需要、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等因素, 按照保证需求、便利通行、分类管理、适度调控的原则, 科学制定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政策。但就在随后的2月19日, 沈阳市政府召开的2014年全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会议上, 交管部门提出:沈阳将开展实施货运车辆限行、黄标车限行、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等措施的可行性调研论证工作, 缓解城区道路交通拥堵。在当地交管部门提出缓解城区道路拥堵的措施中, 首先提到的就是实施货运车辆限行。“这从侧面反映了现在城市配送中面临的困难。一方面是政府想要提升城市物流配送的效率, 另一方面却对城市配送货车限行。”北京快行线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培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虽然为了解决城市配送难题, 相关各方都在努力, 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收效并不明显, 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难、停靠难、装卸难”等问题还是很突出。

进城难

“城市配送, 难就难在进城。”在谈及城市配送中的困难时, 多年经营城市配送的企业负责人林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进城难是摆在城市配送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想要进城, 就要办理车辆通行证, 这是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林杰告诉记者, 北京市的货运车辆通行证是由交管局按比例核准发放, 他的企业目前拿到的通行证只占未限行前企业车辆的30%, 少的时候只占20%。“20%、30%的通行证远远不够用, 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通行证, 企业想尽了办法, 但是由于通行证的总数是一定的, 我们多了, 别人就少了。所以大家都是绞尽脑汁争取, 但没有什么效果。”

关于北京市车辆通行证无法满足需求的说法, 也从《通知》的主要起草者之一,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谭小平处得到印证。谭小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北京市大约有2万个通行证, 但实际测算可能需要7万辆货车才能满足全市的配送要求。事实上, 不止北京, 在众多实行车辆通行证的城市中, 一证难求已成为城市配送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就算有了通行证, 也不意味着在城区可以通行无阻。”林杰表示, 进城后车辆停靠难成为另一大难题。“做城市配送难保不会遇到沿街临时停放的问题, 但是沿街临时停放交警查处非常严格, 而且罚款很高。”他举例说, 现在很多小区根本不让货车进入, 货车就只能临时停到小区门口和路边, 结果往往是送货出来, 车辆已经被贴上了罚单。

限行下的灰色地带

城市物流配送主要是为市民日常消费提供保障, 被形象的称为“最后一公里”。然而就是这“最后一公里”却并不畅通。目前, 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对货车的进城区域和时间进行严格的限制。城市管理者给出的理由是:货车车身宽大、行驶缓慢、安全隐患大、排放污染严重、违章情况较多等问题对城市交通影响很大。城市管理者对货运车辆限行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拥堵, 但现实是以往运送货物的货车变成了长安、金杯。这些小客车穿行于大街小巷, 不仅没有缓解交通拥堵, 反而使得城市配送的成本增加、配送效率降低。

“以前我们配货都是用箱式货车, 现在市里限行, 我们就改用金杯车。”北京一位专门给社区超市和餐饮企业配送货物的张先生告诉本刊记者, 根据北京市交管部门的明文规定, 货运车辆如果没有北京市通行证, 在白天不能进入四环以内, 只有在晚上23点到早上6点之间才能够在市区内的道路上行驶。但多年来形成的行业习惯都是白天送货, 能同意晚上送货的客户少之又少。为了应对这一政策, 张先生表示, 他卖掉了原有的一些货车, 而购买了金杯车。

“虽然白天进城的问题解决了, 但是运输成本明显增加了。”张先生向记者分析, 以前一辆载重两吨的货车就能配送的货物现在至少需要3辆金杯车才能完成。“以前一次就能配送完成的货, 现在要么用3辆金杯车跑一次, 要么就用一辆金杯车跑三次, 怎么算都是人工和燃油成本翻倍。有时候金杯车不够用, 我还得租用一些车。”在抱怨成本增加的同时, 张先生也表示, 运输成本增加肯定不会由自己承担, 最终还是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事实上, 对于张先生的做法, 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实施货运车辆限行的城市并不鲜见。而货车被限行, 使得不少城市配送企业减少了货车的持有量, 转向购买不受影响的小型客车。由于减少了货车数量使得货运效率下降, 出车的数量增加, 而采用载荷较小的金杯等车辆又使得配送企业需要更多的车辆和人员, 随之而来还有更复杂的调度问题、油耗问题。

“限制货车原本是为了缓解城市拥堵, 而实际上由于需求的客观存在, 企业只得用六辆客车代替一辆货车, 表面上城市看不到货车了, 实际上多出来的送货客车大大加剧了城市的拥堵。”刘培军表示, 用客车送货其实是很多城市配送企业的无奈之举。

配套设施不完善

针对当前城市配送中存在的困难, 业界人士指出, 除了与城市限制货运车辆进城有关之外, 还与销售终端如商场、便利店等场所的设施不配套也有关。目前, 在中心城区的商场, 经营商品种类多达数十万种, 以普通的大商场5万个商品种类计算, 一天一配, 将会有几百辆配送车到门店装卸货物, 而且大型商超的收货时间一般集中在白天, 因一些门店缺乏货物接收的基础设施, 卸货货车经常在周边道路排队, 这些情况均造成周边交通状况恶化, 同时也降低了物流效率。另一方面, 零售终端收货的时间与城市交通繁忙时段重叠。商贸物流配送车辆, 主要集中在白天城市交通繁忙时段运行, 配送车辆繁忙时段与客流车辆繁忙时段基本重叠。

此外, 城市配送物流企业自身也还存在不足。第一是社会化、专业化城市配送企业物流功能、服务功能不全, 增值服务少, 还只停留在物流的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第二是城市配送企业赢利模式单一, 缺乏协同竞争理念, 缺乏专业经营人才, 多数城市配送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 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第三是城市配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 物流企业和客户不愿充分共享信息资源, 难以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对于如何破解城市配送难题, 刘培军表示, 当前环境下, 政府应为城市配送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 通过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方式以实现货运的集约化减少交通拥堵, 降低配送的成本。

篇9:《拟行路难》

《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这一单元共有十首诗歌,这一节课我定的题目是《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意思是通过《拟行路难》这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材料,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把握他们的心灵历程与精神世界。因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就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欣赏《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两晋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但满腔的悲愁岂能是区区杯酒所能驱散?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人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人将怨愤不平,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以及备遭压抑后无可奈何的矛盾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拟行路难》的欣赏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围绕这一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带着激情走进课堂。

(2)突出教学重点,从《孟子·万章》中强调“知人论世”,从学生收集的材料汇总中强调鲍照生平,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强化“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3)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養学生抗挫折能力。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

四、说教法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拟行路难》的欣赏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首先激情导入,让学生带着激情走进课堂,接着介绍“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教师适当补充。分析诗歌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来领悟作品思想与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与他的遭遇联系起来,通过“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在掌握了“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后采用“延伸拓展法”,补充相关诗词,提升理性认识,设计问题锻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赏析诗歌的能力。让他们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找到成就感,找到阅读的乐趣。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有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说学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为辅。

课前,自读诗歌,通过工具书获取作者资料,帮助自己理解诗歌。

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读诗歌,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挖掘诗歌内涵。

课后,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方法阅读其它诗歌作品,锻炼自己阅读诗歌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

【多媒体显示】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高考语文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上一篇:犹忆书香初中作文下一篇:园地一习作教案